《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通用13篇)
《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通用13篇)
《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篇1
ˎ̥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与说明
【内容】文章大意生字
【说明】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文章大意指的是通过初读让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大意,其核心是把课文读准读通顺,理解它关键就是要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朗读课文。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在读中发现自己难读或不会读的的字,解决重点的关键是让学生自己说出难读或不会读的字,然后教师范读。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生字指的是本课的“恩、补、针、根、抚、摸、报、迟、寸、永”10个一类生字和“孟、缝、沐、浴、铭”5个二类生字,其核心是读准字音,记住字形,正确书写10个一类生字,理解它关键就是要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记住生字。教学的重点是正确、规范的书写生字,解决重点的关键是弄清生字的结构、部首、笔顺以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二、教学目标与说明
【目标】
1、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学会10个一类生字和认读5个二类生字。
【说明】
1、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就是指通过借助汉语拼音和各种朗读方式,让学生能够自己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学会10个一类生字和认读5个二类生字就是指通过教学学生能够正确、规范的书写“恩、补、针、根、抚、摸、报、迟、寸、永”10个一类生字并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和认读“孟、缝、沐、浴、铭”5个二类生字。
三、教学问题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困难是“抚、摸”这两个生字在田字格中所占位置学生不易把握,产生这困难的原因是这两个生字在田字格中所占位置没有明显的标志。要解决这困难,就要教师先让学生掌握好这两个生字的笔顺,再在田字格中具体指导。
四、教学过程设计
活动一:导入课文,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可先出示古诗,告诉学生这是古代的一位诗人写的,适当的质疑,激发学习兴趣】
师生活动:
1、唱《世上只有妈妈好》,说说你的妈妈是怎样关心你的?
2、小朋友们,每个人都受到母亲的关怀和爱护,不管是古代的人还是现代的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就是说古代诗人感受母爱而写诗的事。
3、题目就是《母亲的恩情》,说的就是唐代诗人孟郊感受母爱而作诗的故事。
(板书:母亲的恩情,读准字音,理解“恩情”)
4、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5、介绍孟郊:唐朝诗人,他与贾岛齐名,有“郊寒岛瘦”之称。
引出《游子吟》教师朗读古诗。
6、范读课文。
活动二:初读指导
【设计意图:读熟课文是理解课文的基础,在初读时应该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师生活动:
1、给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圈出生字。(老师应说明诗单独为一段)
2、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1)指名试读生字词卡
说说你在生字的字形、字音、字义上,哪方面要提醒大家?
(2)带读,开火车读、齐读
4、谁能把生字词带入课文中,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5、指名试读课文每一段,师生共同纠正。
6、出示古诗《游子吟》,读熟,思考:老师不做讲解你能读懂哪句诗的意思?(指名回答)
活动三:教学生字
【设计意图:扫除学习课文的障碍,才能更流利的朗读课文】
师生活动:
1、小黑板出示生字生词:“缝补、针脚、几根、抚摸、报答、迟迟、寸草、永远、恩情、孟郊、沐浴”。指名读、抽查认读情况
2、请说出生词中,你已经懂得哪些词语的意思?(联系实际和插图理解)
3、出示生字:恩、补、针、根、抚、摸、报、迟、寸、永
看看这些字在字形上有什么相同点?(左右结构的字有6个)
4、你怎样记住这些字?
5、我们在写这些左右结构的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补、针:左右两部分宽窄相当。
根、抚、摸、报:左窄右宽,右边部分第一笔起笔要高于左边部分的第一笔。
6、学生描红,老师巡视指导
课堂小结:母爱是伟大的,它呵护着我们的心灵,哺育着我们的健康成长,无论我们长多大,走的多远,母亲总是牵挂着我们的。
五、目标检测
1、填写古诗:
慈母()()(),游子()()()。()()()()缝。
()()()()归。()()()()(),抱得()()()!
2、用下面的偏旁组字
木礻氵扌
《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篇2
ˎ̥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游子吟》。
2、理解《游子吟》的意思,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之情,教育学生从小体贴、孝敬父母,懂得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借唐代诗人孟郊一首诗演而成的一篇故事。故事是诗歌意境的展现,诗歌是故事的凝聚诗文交融,更让人体到母亲恩情的珍贵。课文前半部分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故事,后半部分引出诗歌。第一至三自然段具体写母亲的恩情及孟郊对母亲的感念。从内容上说这是一个故事,有时间、地人物以及事情发生的过程。第四和第五自然段介绍《游子吟》一诗的内容及写作的情况一个感人的故事,一首动人的诗,歌颂了母爱的无私、伟大,激发起人们对母亲的感激和报答之情。
学情分析二年级学生对事物已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对情感的表达已不陌生,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母亲,每个人对母亲的感受又是不同的。学习课文时,重点让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对母亲恩情的感念。反复吟诵,启发想象,有所意会。课后有拓展,让孩子有一颗感恩之心!
教学准备课本插图、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复习导入
1、板书课题,提醒“恩”的写法。
2、出示词语,请生认读。
3、出示《游子吟》,齐读古诗。
过渡:这首诗是孟郊50岁那年写成的,它的来历可不简单,它的背后蕴藏着一个小故事,这个故事就在大家的语文书中。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画出最能反映母亲对孟郊爱的句子。
2组织交流,出示:
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
(1)从“夜深了”、“还”你体会到什么?(体会母亲缝补衣服的时间很长)
(2)从“油灯”你体会到什么?(体会到光线不好)
(3)从“一针针一线线”你体会到什么?(体会到母亲缝补衣服的认真)
设计情境,指导感情朗读。出示:
夜晚,母亲在______。一个小时候过去了,母亲还在________,又一个小时过去了。母亲仍然在_________。(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
油灯光线昏暗,时间长了,母亲的眼睛疼起来了,她还在_________;她手酸了,腰痛了,她还在___________。(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
3师:母亲缝补衣服时间长,光线暗,眼睛花,手酸腰痛,母亲是怎么想的?(课文中的原句:“她想,孩儿这次外出,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师: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想得很多,很多)
师:母亲还会想些什么呢?(让学生发挥想象进行补充)
过渡:你们说出的都是母亲的心声,就这样我们也把书读懂了,让我们捧起书本一起读读课文,一定会有更深的体会!
三、引导学习第二自然段。
1、母亲这么担心儿子,这么期盼儿子早日归来,请大家默读第二自然段,说说母亲对儿子说了什么。(“郊儿,你可要早点儿回来呀!”)
师:从这句话,你体会到什么?(儿行千里母担忧)
师:母亲说这句话时,心里会怎么想?出示:儿啊,你在外_______。
2、孟郊听着母亲的声声叮咛,又看见母亲的满头白发时,他的_______。
如果你是此时的孟郊你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
相机评价
3、这是多么感人的画面啊,这一情景正如诗中所写“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过渡:是啊,尽管母子俩难舍难分,但千里相送终有一别。于是,孟郊穿着母亲缝制的衣服,带着母亲的期望走向远方,他一路走啊走,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
四、引导学习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三自然段。读后用上这样的句式说说你的理解。
孟郊看到太阳,觉得它就像_____________________
而路上生机勃勃的小草就像_____________________
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我们这些孩子不就像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指导朗读:读出反问句、感叹句的语气。
这不就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五、引导学习课文结尾。
1指名学生读《游子吟》。
2联系前文。说说诗的意思。
3带着感情朗读这首诗。
师:母亲的恩情孟郊永远铭记在心。就在他50岁那年,写成了这首著名的小诗《游子吟》。“铭记”是“刻在心里”的意思。在孟郊心里会刻有什么呢?
六、小结课文,升华情感
1、同学们,此时此刻的你也许想到了你的妈妈,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你的妈妈确实为你付出了很多很多,说说发生在你们之间的感人故事,好吗?
2、制作感恩卡
板书:母亲的恩情
母亲缝衣送儿孟郊铭记在心
写下《游子吟》
《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篇3
作者:佚名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1
一、教学要求: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游子吟》。
2、理解《游子吟》的意思,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之情,教育学生从小体贴、孝敬父母,懂得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3、学会运用课文中的语句表达,如“忙着”。继续学习运用“文包诗”的特点和学习方法来学习本课。
二、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词卡
三、教学过程:
一、配乐读诗《游子吟》
1、导语:唐朝著名诗人孟郊在他50岁那年,写了一首著名的小诗,《游子吟》。
下面听老师来读这首诗,一边听,一边在脑海中想象,你好象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2、交流反馈。
二、诗文结合,学习课文。
1、出示图,说说图中的内容。
2、出示: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的缝着。
诗中哪句话让你看到了这样的场景?“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1)、丰富“夜深了”的内涵:这时人们都在干什么?母亲不想睡吗?劳累了一天的母亲,非常疲倦,多么想躺在床上美美的睡上一大觉。缝着缝着,眼睛竟……指导朗读“夜深了”
(2)、丰富“一针针一线线”的内涵:此时此刻,母亲忍着疲倦,一针针一线线缝进去还仅仅是针线吗?还把什么缝进去了?
自由读一、二自然段,体会其中母亲对儿子远行的担忧、期盼、不舍、牵挂之情……
指导朗读句子:“她想,孩儿这次外出,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第二天清早,母亲把孟郊送到村外。他望着儿子说:‘郊儿,你可要早点回来呀!’”
3、紧密联系诗句,朗读一、二两句。
4、再读“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的缝着。”,读出深情。
5、出示“恩情”,这就是母亲的恩情呀!面对母亲如此深沉的爱,孟郊的眼睛湿润了。
我们来读读此时孟郊的表现。出示:孟郊听了不住地点头。他看到母亲的头上有多了几根白发,眼睛湿润了。
6、小结: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情深处。是啊,正如诗中所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其中的深意,你读懂了吗?
7、自读课文第三段。
8、交流小结:“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就是说“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如何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
9、讨论:为什么小草无论如何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
小结:太阳赋予了小草生命,在太阳的光辉下,小草才能生机勃勃,这份恩情,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呀!母亲赋予了我们生命,在母亲的精心照料和庇护下,我们才能健康地成长,这样的恩情,我们无论怎样报答都是应该的呀!
10、联系课文读诗、背诗。
11、过渡,母亲这样的恩情,孟郊永远铭记在心,怎能忘记呀?
孟郊无论何时,身处何地,只要抚摸着身上的衣服,注视着那又细又密的针脚,总会想起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的缝着。总会永远铭记母亲的慈爱就象春天里太阳的光辉一样关怀着他,永远铭记母亲的恩情。板书“铭记”。这里的铭记换个词就是-----能不能换掉?
12、播放录象
13、再次吟诵全诗。
三、拓展。
1、过渡:读到这里,不由得让我想起我的妈妈,我们的妈妈。想起了日夜为我们忙碌的妈妈。(出示)孟郊要远行,母亲忙着给孟郊缝补衣裳。
我生病时时,妈妈忙着————;
天冷时,妈妈忙着——;
肚子饿时,妈妈忙着——;
2、如果马上我们回到家中,见到我们的妈妈,你要对她说什么?还要对她做什么?
五、写诗献妈妈。
千言万语都融入这首小诗中,让我们一起怀着感恩之心把这首诗写下来,献给我们伟大的妈妈!
(学生写诗)
板书设计:
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铭记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篇4
作者:佚名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1
生成的风景――《母亲的恩情》
案例:
这是一节下午的语文课,虽然天气阴冷,但琅琅的读书声却使教室里充满了温暖,这节课我和学生们一起在学习一个文包诗故事――《母亲的恩情》。
读通,读顺课文后,我把这节课的重点放在第一小节,借助插图让学生想象“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补着。”的场景,通过反复的诵读,让学生体会母亲不辞劳苦,对儿子的一片关爱之情。再借文悟诗“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师:(出示课文第一小节)同学们,读读第一小节,看看上面的这幅插图,你觉得,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
生:我觉得“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让我感动,古时候没有缝纫机,孟郊要出远门了,他的妈妈在晚上帮他一针针一线线地缝补衣服。
师:(出示图:又细又密的针脚)是啊,你们看这针脚,密吗?
哇……学生开始感叹。
生:很密,一定是怕天气冷了,孟郊会冻的。
生:还怕如果缝得稀的话,孟郊没穿几天就会坏了。他会出去很长一段时间呢。
师:说得真好,其实,这也是当时的一个风俗习惯,针脚得缝得细密,否则,出门的归期就会延迟。孟郊的母亲真是意恐――
生:意恐迟迟归。
师:好,自己再把这句话读读,看谁体会得更深。
学生读起来了,我在学生的座位边转了一圈,看看他们有的摇头晃脑地读着,有的拿起笔圈了词语,心里非常高兴,可这时,一个不和谐的情景出现了,面前的一个小孩正拿着铅笔,在第一小节上面的图上,旁若无人地涂着。他先给图上的针脚又添了些,觉得还不够,再添几笔,自我欣赏觉得不错,然后在孟郊母亲的眼睛下面画了几滴眼泪,长长的,都拖到了地上,接下来,又开始给她眯得很小的眼睛上画圆圈。
虽然这些我都可以理解,孩子就是喜欢在书上插图乱涂乱画,而且他给图上的针脚画密些,很明显,刚才还是认真听讲的。可上课时间,哪个老师看到都会生气。“不要生气,不要生气。”我先克制住自己不发火,然后开始想办法,一百个鸡蛋里面,没有一个一模一样的,芸芸众生,尽管个性差异很大,还是各有各的长处,教师的眼睛,就不能被浮云所遮盖,否则学生的“亮点”也就不能发出光辉,只有发现了闪光点,才能运用闪光点去充分发挥学生潜在的积极因素,尽管这个学生他不在认真的读书,但是如果这时我去当场批评他的话,可能当时他会注意提醒自己要认真听讲,但是过后也许会起到反作用,也许他会因此对语文产生厌倦。正想着,突然,第一小节中那和眼泪水相似的省略号马上吸引了我。我灵机一动,计上心头……
师:同学们,刚才我看到有一个同学有一支神笔,把课文第一小节上面的图补得真让老师佩服。真是画龙点睛啊!
(学生们迷惑不解。)
师:告诉大家,他呀,给孟郊的妈妈戴上了一幅眼镜!
(学生有的掩着嘴巴笑起来了。)
师:你们猜猜,他为什么要画上眼镜啊?我觉得,他一定是有自己的道理的!
(学生们猜测起来了。)
生:这还用说,你看,古时候没有电灯,孟郊的母亲在油灯下缝补衣服,眼睛都快眯成一条线了。
师:在这么昏暗的灯光下,孟郊的母亲还忙着给孟郊缝补衣服,你们想对她说什么?
生:我想说,你太辛苦了,你休息一下吧。
生:我想说,你的头发都白了,你的眼睛也一定看不清楚了,你还想着自己的孩子。
师:是啊,刚才那位同学一定是体会到了孟郊母亲的这一片爱心,所以给她戴上了一幅眼镜。
师:不过,另外一笔,可更妙了,这位同学啊,给图上,添了一串眼泪水。
你们看――(我打出了第一小节的最后一句话:她想,孩儿这次外出,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我觉得呀,这眼泪水,真像这句话中的省略号,这位同学,一定是认真读了课文才这么画的。(这位同学有些害羞起来。)
师:谁来读读这句话。
(学生读。)
师:这省略号,真像孟郊母亲的眼泪水啊,你们从省略号里读出了什么?或者,从这眼泪水里读懂了什么呀?
生:这省略号写的可能是,孩子这次出去,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我真挂念他呀!
生:孩子出远门了,我一个人在家,再也看不到他,真寂寞啊!
生:孟郊出门在外,如果路上碰到坏人可怎么办呀!
师:孟郊的母亲是担心孩子的安全啊。
生:孟郊一个人到远方去,不知道能不能吃饱,会不会感冒。
生:冬天到了,孩子会不会照顾自己呀,我好难过啊,你要早点儿回来啊!
师:是啊,这一串省略号真像小朋友画的这一串泪水,可孟郊的母亲把这些都没说出来,也没流下眼泪,她一定把她的关心,都缝进衣服里去了。我们一起再读读这句诗:
生:(齐读)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反思:
课堂不仅仅是预设的,而且还是生成的。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创造性因素,在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时时留心,敏锐地捕捉住生成的契机,挖掘教育因素,及时引燃,巧为点拨,让教材“增值”。
在这节课上,学生的“随手涂鸦”成了宝贵的生成性资源,教师不仅创设了民主、平等、宽松、和谐对话氛围,还及时地捕捉到这一时机,使之为课堂教学服务,为学生品读课文服务,营造了学生和文本、学生和学生对话的高潮。在这时,学生们思维的差异,独特的体验,都是激发个性潜能,培养创新精神,提升价值观念的良好契机,如果白白浪费这一机会,任由这一生成契机从眼前溜走,那么这节课中学生交流和讨论的机会,就不会像现在这样超越预先设定的目标,课堂上这道美丽的生成风景,是学生积累文化知识,获得情感体验、生活经验等人生涵养另一角度和渠道。
生成的风景,需要一双发现的眼睛。
生成的契机一旦出现,教师就应该紧紧把握,如果利用不当,可能会事倍功半。所以,此时,我们要用智慧艺术地来处理,在课堂上师生互动,相互砥砺与启迪,共同研究与成长。显然,案例中这位学生的做法给教学预设来了一段小小的插曲,如何将这插插曲与主旋律结合成浑然一体,不使它变成一个不和谐的音符呢?教师将这插曲拿出来,摆在课堂上,让学生来思考“眼泪”之中,也就是“省略号”中蕴含着什么,引导学生用“心”去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中蕴含着的思想感情,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有效地解决了问题,学生能联系课文情境体味、联系生活经历体验,感受到慈母的满腔关爱。
生成过程中,教师既要善于将学生带入教材,使两者的心灵交融,又要善于把学生从教材中带出来,启迪学生的心智,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学生的品格。
《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篇5
篇一
在“三八妇女节”之际,我们学习了《母亲的恩情》这篇课文。在上这课之前,我让同学们观察母亲一天中做了那些事。哪些是为你做的。
在教学时,我决定抓住“恩情”入手。恩情,字典上的解释是深厚的情义。这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太深奥了,不能理解,还得放到具体的情境中去。母亲的恩情,体现在哪儿?体现在母亲的行动中、母亲的心理活动中,母亲的语言上。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观察图画,然后读课文,感悟母亲的恩情。“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的缝着。她想,孩子这次外出,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接着我请学生说说可以从哪些词句中具体感受到母亲对儿子的爱呢?学生通过读课文,有了自己的理解,找到了“夜深了”“一针针一线线”这些关键的词语。然后让学生说说这些词句说明了什么?通过逐步引导,学生终于领悟到这就是母亲的恩情,母亲的恩情就体现在深夜为儿缝衣这一行动中,体现在对儿子的深深担忧中,这就叫恩情。这时再出示“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学生便很容易感悟到古诗中母亲对儿子的恩情了。
在学生感悟文章情感的基础上我重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感悟深深的母爱。首先我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妈妈是个什么样的人。大家发言热烈,看来他们对自己妈妈的了解还是很深的;其次,我让学生说说你观察了一天妈妈后有哪些发现呢?“早上洗衣、做饭、送我上学,然后上班。下班回家,辅导我作业、煮晚饭、洗碗筷。晚上织毛衣……”我引导学生说说妈妈的一天过得怎样?大家不约而同地说“辛苦!”
然后,我乘机问:“妈妈那么辛苦,可你为妈妈做了什么呢?”好多学生都沉默不语。看来好多学生心里产生了惭愧。接着我再问,“你知道妈妈平时最喜欢什么?”。“你的妈妈知道你平时最喜欢什么吗?”通过回答,同学们明白了自己平时对妈妈的关心较少。纷纷表明自己今后要多关心妈妈,让妈妈少操心。那怎么关心呢?我让同学们谈了一些具体做法:妈妈下班回家,给她递上一杯茶,作业自己独立完成,给妈妈做小帮手,帮妈妈捶捶背。吃饭时,给妈妈夹菜。平时认真学习,让妈妈少操心……
通过学习本文,同学们明白自己的成长离不开母亲的培育,作为子女对待长辈应该尊敬、孝顺。而且体现在每天每时每刻。
篇二
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最大的成功之处是让学生通过读古诗,再深情的朗读古诗中去体会课文要告诉我们的故事。我让学生好好想想在平时的生活中,你是怎样感受到母亲的爱,你能举一些小事例来说一说吗?通过我这么一问,课堂一下子就变得活跃,更让人想继续讲下去。学生通过这一环节学生都能深深的感受到母亲的爱是伟大的。
《母亲的恩情》这篇课文的亮点是这首古诗。在教学时,我不断的贯穿古诗的内容,让学生学得更轻松、更易懂。我利用古诗作为突破口,让学生产生急于想知道作者创作此诗的原因,为下面学文做好情感的铺垫。
课堂不仅仅是预设的,而且还是生成的。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创造性因素,在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时时留心,敏锐地捕捉住生成的契机,挖掘教育因素,及时引燃,巧为点拨,让教材“增值”。
在课堂上,我让学生来思考“眼泪”之中,也就是“省略号”中蕴含着什么,引导学生用“心”去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中蕴含着的思想感情,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有效地解决了问题,学生能联系课文情境体味、联系生活经历体验,感受到慈母的满腔关爱。
篇三
《母亲的恩情》是一首文包诗的课文。文包诗这种课文类型是苏教版的特色,也是古诗教学的新课型。它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巧妙的把一首诗包含在一篇简短的文章里,生动地介绍了与古诗相关的背景知识及创作本诗的具体情境。可以说:“诗”是“文”的中心与升华。在教学时,我主要围绕“文与诗”的联系来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通过深入文本故事,联系自己的生活感受,激发情感、想象,从而体会母爱子、子念母的一片真情。在细节上,我是这样处理的:
第一自然段主要抓“夜深了……一针针……她想……”这句话,通过看课文插图,理解“一针针”“一线线”的意思,引导学生品味:从母亲在灯下一针针一线线的缝补衣服,你知道了什么?再联系上句中“忙着”一词,体会出母亲为儿日夜操劳的辛苦,然后通过想象:母亲会在心里想什么?进一步感受母亲对儿子的牵挂疼爱,最后通过朗读表现母亲把对儿子的爱缝进了衣服里的无私关爱之情。
第二自然段围绕想象孟郊和母亲分别时的情景,说一说母亲怎样叮嘱儿子,儿子心里怎样想的,体会母子间的深情,为下面解决难点铺路。
第三自然段处理好比喻句:母亲就像太阳,母爱就像春天里的光辉。我这样引导:回想平时妈妈照顾你的事情,从而体母爱就像阳光,无处不在,细致入微地温暖着小草。并抓住“抚摸”一句,让学生模仿做一做动作,激发学生的情感,体会母爱无法回报,从而懂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意思。
最后一段,我设问:虽然母亲的恩情,我们无以回报,但是我们要报答吗?你怎么报答?学生们说了很多:给父母端茶送水递拖鞋,陪父母聊天,给父母表演节目,帮父母做小家务之类的小事,教师的适时引导,帮学生把道德认识与具体的道德生活联系起来,指明了学生道德活动目标。
课后,我让学生给母亲做一件事,把想对妈妈说的心里话写下来。
《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篇6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教学目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掌握一个多音字的读音,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不忘父母养育之恩。
教学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们,每个人都受到母亲的关怀和爱护,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说古代的一位诗人感受母爱而写诗的事。
二、揭示课题。
1、板书:母亲的恩情
2、题目的意思是母亲对子女深厚的情谊。
三、初读指导。
1、课文有5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2、借助拼音,自读课文。
3、检查自读效果。
指名读课文,引导学生读准平翘舌音和多音字。
报答不了
指名试读课文。
四、描红指导。
1、提示注意点。
2、学生练习描红。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见文后练习3。
2、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细读课文。
教学目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游子吟》这首诗。
能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不忘父母养育之恩。
教学准备:图片。
教学过程:
一、细读课文。
学习第一自然段
1、看图,说说图上画了什么?
孟郊要出远门,他母亲是怎么想的?从哪儿看出母亲是在深夜缝衣,从母亲手中的针线和衣服上的针脚可以看出一针针一线线地缝。
2、指名读。
3、这一自然段讲了孟郊要出远门,母亲忙着给他缝补衣服。
学习第二自然段。
1、母亲送儿子,会说些什么?板书:送儿天天挂念早点回来
2、提示:从母亲送儿子说的话当中可以看出他们离别以后母亲每天要承受挂念儿子,盼望儿子的痛苦,母亲的恩情是多么感人啊!那孟郊听了有什么反应呢?他会想些什么呢?(孟郊会想:母亲年纪大了,我出门后谁来服侍她?所以伤心得要流泪,眼睛湿润了)
3、看图,谁能说说自己对第2自然段内容的体会。
看母子两个人你一言,我一语,多么难舍难分!他们的深厚感情太令人感动了。
4、指名读。
学习第三自然段。
1、出示挂图,问图上这个人是谁,他看到了什么?
2、指名读,孟郊眼中看到了什么?孟郊把太阳看作什么,把小草比作什么?
3、“抚摸着身上的衣服,注视这着那又细又密的针脚”这两个动作和想到母亲的慈爱有什么关系?
4、这一节写了孟郊上路时所见所感。
学习四、五自然段。
1、这首诗是孟郊在什么时候写的?诗题是什么?孟郊为什么要写诗?(他不能忘记母亲的恩情)
2、谁能读读《游子吟》。
3、理解诗歌。
二、总结。
这篇课文写孟郊要出远门,母亲深夜给他缝补衣服,天明送别的情景,引出孟郊50多岁写的《游子吟》这首诗,反映诗人不忘母亲的恩情。
学生谈体会。
三、布置作业。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指导背诵,课堂练习。
教学目标:背诵《游子吟》,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不忘父母养育之恩。
教学准备:课堂练习
教学过程:
一、指名朗读课文。
二、指导背诵。
1、利用板书,引导背诵。
2、分两个大组,一个背,另一组听,再交换一次。
3、同桌交替背、听、互评。
4、指名背诵。
三、课堂练习。
1、读句子,写话。
各人自读句子,注意“忙着、看到”用在句中的什么位置。
造句,先仿说,再写下来。
忙着——
看到——
2、比一比,组词。
补摸恩
扑漠思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孟郊身上的衣服,那又又的针脚,心里想,母亲对我的不就像这吗?沐浴着的小草,无论怎样都不了太阳的啊!
《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篇7
苏教版小语教材针对古诗教学难点,创生出一种新型的教材形式“文包诗”,即以通俗易懂的文字解说古诗的来历、背景、内涵等,在叙述中呈现古诗,诗包含其中,是文的一部分。一直以来,设计“文包诗”课型的教学,我们习惯于将阅读理解的重心落在古诗上,以期尽早觅到借文学诗的捷径。
在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文包诗”课文《母亲的恩情》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古诗虽是“文包诗”的重点,但它毕竟不是课文的全部,教学不能重诗轻文,而是既要读文,又要诵诗,“文”“诗”应水乳般交融地阅读,教学中力避割裂,诗与文的对应要自然适度。
《母亲的恩情》一文中第一至第三自然段具体描述了古诗《游子吟》的背景和内容,有对母亲关爱子女的记叙,也有子女感悟母亲思情后的抒情。教学中我这样处理文本——
板块一:整体把握课文主旨
出示填空题,引导学生阅读全文作答:
《游子吟》的作者叫(),是()朝的一位诗人。这首诗是他在()岁那年写成的,表现了诗人永远铭记着()。
板块二:确定初步自读方向
诗人永远铭记的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恩情呢?让我们走近诗人去探寻!自读第一、二自然段,想想母亲为孟郊做了什么。
板块三:关键句反复诵读品味
先后出示:
1.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
2.孩儿这次外出,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3.郊儿,你可要早点儿回来呀!
通过圈画、诵读、看图、描述等多种方法,在诗人的日常生活与情感世界里走几个来回,让诗句的学习无痕地融于文中。眼看“灯下缝衣”图片,品味文句“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脱口吟出“临行密密缝”,观“村外送行”图,读“孩儿这次外出,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情不自禁地吟:“意恐迟迟归!”
板块四:回归整体感悟真谛
学生在初步解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后,带着问题“母亲的恩情在哪里?母亲的恩情是什么?”再次自读这两段体会母爱无私的真谛。
“文包诗”集资料性、教育性、趣味性、可读性于一体,是学生训练想象力、增强语感、提高理解表达能力的绝好凭借。教学《母亲的恩情》,我先后安排了这样几项训练:
训练一:观察人物外貌,学习规范表达
师:这是怎样的一位母亲啊?让我们借助图片来仔细观察她。(文中第一幅图片)
生:这位母亲的头发有的黑,有的白。
师:母亲的头发已经花白了。这花白的头发是她为子女操心的标志呀!
生:这位母亲脸上有很多皱纹。
师:皱纹本是岁月的足迹,可对于这位实际年龄并不算大的母亲来说,分明是为儿女操心的结果!
生:这位母亲的腰弓着,眼睛眯起来了。
师:母亲白天劳作,晚上还要就着油灯微弱的光亮为儿子缝衣,太辛苦啦!过度的劳累使她背驼了,眼花了。(生读诗)
这是一项集观察、说话、理解、感悟于一体的综合性训练。通过师生互动交流,学生不仅受到语言表达要规范的训练,而且对人物的观察变得更加细致。
训练二:想象符号内涵,诵读传达深情
(继续研读句子“孩儿这次外出,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师:同学们,读书可得仔细了,连标点符号也不能放过。看看这句话中哪个标点符号引起你的注意?
生:老师,我觉得这里的省略号最重要。它提示我们,母亲想的还有许多许多。
师:是啊!让我们来想象一下,母亲还会担忧什么呢?
生:我的儿子在路上能不能吃得饱呀?
生:但愿儿子一路上身体健健康康,不要生病!……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通过想象,把省略的许多内容都说出来了,对这位母亲的了解也加深了。现在你一定能读好“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诗句。谁来试一试?
通过想象练说,促进学生调动各自生活体验,与文本互动,用心体味人物情感,再用饱含深情的朗读来表达,集语言感悟、运用为一体。
训练三:角色置换体验,倾吐内心真情
师:同学们,刚才随着诗人孟郊,我们感受了一番日常生活中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母爱。此时,你心里是不是也有话要对母亲倾诉?一句问候,一声抱歉,一个祝福……都可以。
生:妈妈,您辛苦了!
生:妈妈,我真不该给您心爱的荣莉花浇上太多的水,让它活活淹死。在这里,我真诚地对您说声“对不起”。
……
(生齐诵《游子吟》表达内心感受)
(作者单位:江苏省仪征市实验小学)
《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篇8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首歌曲,请同学们用心去听一听,听完后,告诉老师你从歌曲中知道了什么?
2、是呀,母亲的黑发泛起了霜花,腰身累得已不再挺拔,明亮的双眼渐渐失去了光华,为了家庭,为了儿女,她付出了太多太多,请让我们记住母亲,读好这个词——出示词语:恩情,你是怎样记“恩”的,注意要与“思”区别开来,思的上面是“田”。
知道“恩”的下面为何是“心”吗?这是要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让我们用心去感恩。再来读读这个词。
3、的确,母爱是伟大的,母亲为我们做了那么多,让我们永远记住母亲的恩情
4、板书:母亲的恩情
齐读课题。
二、学习诗歌
1、在唐朝,有位诗人念念不忘自己的母亲,为此写了一首小诗。
出示《游子吟》。通过预习,你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学习词语:孟郊)
指名读诗,齐读,【注意示范停顿】
三、自读课文
同学们诗读得不错,不知道课文能不能读得也像诗那么好。老师留点时间让你们再来读一读。
四、品读,感悟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让孟郊念念不忘的老母亲(课件出示图一)。这就是孟郊的母亲,她正在干什么呢?(学习词语:缝补,指名读。大家看看“补”是什么偏旁?为什么?“缝”也很有意思,它是一个形声字,因为缝补衣服要用到丝线,所以呀是绞丝旁。齐读缝补)
2、母亲怎样缝着衣服的?请同学们仔细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画出有关的语句。
(1)自由读
(2)指名读
(3)指名说
(4)出示“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
a(学习词语:一针针一线线指名读,母亲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多仔细多认真呀,谁再来读一读这个词。)
b母亲一针针一线线地缝补着衣服,而此刻夜已深了,这时人们应该在——?而母亲却在缝补衣服,可见母亲——指名说,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c是呀,母亲的年龄已经大了,眼睛也花了,可为了即将出门远行的儿子,此刻她还在油灯下缝补着衣服,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
3、母亲的衣服缝得怎样呢?文章的后面有一个词谁能找出来。
出示:又细又密的针脚指名读
出示图:师:衣服上两针之间的距离就是针脚。针脚之间的距离越小衣服越结实,穿起来也舒服。而孟郊衣服上的针脚是又细又密的,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去体会一下母亲对儿的一份情。
师:古代,在有些地区流行着这样一种风俗,家里有人出远门,母亲或妻子要为出门人做衣服,做得针脚细密,人就会早早归来,反之回来得就晚。
4、现在,你们知道母亲为什么要这样一针针一线线地缝了吧。母亲把针脚缝得细密,就是希望让儿子早日归来。母亲的这种想法在文中也表现了出来。
出示“她想,孩儿这次外出,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指名读
(1)多么的舍不得呀,女生读
(2)多么的放心不下呀,男生读
5、这节中还有一个关键的词语,出示:忙着齐读
谁能用“忙着”说一句话。
6、孟郊就要出远门了,母亲很忙,忙着给儿子缝补衣服,一直忙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多么辛苦啊。母亲对儿子的慈爱都藏在“忙着”里了。让我们读好课文第一节。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师:第二天清早,熬了一夜的母亲把孟郊送到了村外,谁来当这位万分不舍的母亲?
(1)出示:“郊儿,你可要早点儿回来呀!”指名读
(一句话一颗心,这就是母亲的叮咛,谁再来读?我听出了母亲多想让儿子早些回家,这就是母亲的嘱托。)
(2)女生读
(3)男生读
(4)多么的依依不舍呀,千言万语汇成了一句话,齐读
(5)孟郊即将出远门了,难道母亲就真的只有这一句话吗?想想,母亲还会说些什么?真是儿行千里母担忧呀,再读
2、师:是呀,听着母亲的声声叮咛,孟郊已经说不出话来了,他怎么做的?
《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篇9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游子吟》。
2、品词析句理解《游子吟》之意,体会母亲对儿子的关怀之情。
3、教育学生从小体贴、孝敬父母,懂得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母恩”
1、播放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
2、师:听到你们这样深情的唱,老师就知道你们很熟悉这首歌,这首歌歌名是——《世上只有妈妈好》,这是一首赞美母爱的歌。唱起这首歌,我们总会想到——亲爱的妈妈,想起妈妈对我们的爱,心里非常温暖、幸福。
3、出示《游子吟》。①老师这儿还有一首描写母爱的诗歌。哪位同学愿意为大家读读这首诗?请举起自信的小手。(读诗要慢一点儿才能读出它的诗味。)
②师相机评价。(很有诗人的气质,读出了诗的韵味)
③设疑:别看这首小诗只有短短的三句话,可是千古流传,多少身在远方的游子吟诵起这首诗都会热泪滚滚。同学们,对于这首诗你们有什么不懂的或者想知道的吗?(生……)
④不懂就问是一种好的学习习惯。同学们有这么多的疑问,怎么办?(读书,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我们带着这首诗走进母亲的恩情这篇课文,读懂这些疑问,读进孟郊的内心,读懂这首诗背后的故事。
4、板书课题:请同学们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注意:字不但要按笔顺写准确,而且还要美观,讲究一定的速度。(母亲的恩情)
5、深情地读题。(可一遍遍地读出深情之味)
二、初读课文,感知“母恩”
1、出示课件。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生字新词。现在,老师想看看同学们有没有和他们交上朋友。
2、指名认读,提出读词要求:字音读准,词义读懂。
3、概括课文内容。我们和生字词交上了朋友,现在我们带着这些朋友快速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选一个或几个红色的词语说一句通顺的话,看看哪个同学最聪明?选的词语越多越好!(老师可巡视)4、教师小结。现在我们把这几位小朋友的句子整理一下:孟郊要出远门,母亲为他缝补衣服到深夜。这份恩情孟郊铭记在心,50岁时写下了一首著名的小诗《游子吟》。这就是课文的主要意思。
三、细读课文,感悟“母恩”
㈠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师:感谢这几位同学带领我们重温了课文内容。那母亲的恩情到底体现在哪儿呢?让我们走进课文,读懂孟郊的内心。请同学们自由读读第一自然段。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2、生交流。(师点拨:你从哪句话中看到了这副情景?透过句子想象背后的画面是一种好的学习习惯。)
3、孟郊要出远门,母亲在油灯下忙着为他缝补衣服。我们来认识一下古时候的油灯。
①指导看图:认识油灯(古时候没有电灯,就是用一小碟香油,点上灯芯草,同学们想想这种光明亮不明亮?就像我们停电时用的蜡烛一样,在这种微弱的灯光下缝补衣服眼睛舒服不舒服?)
②点击出示句子出示“夜深了……缝着。”(自由读这句话)
这句话中哪些词打动了你的心?(根据学生回答,逐一点击:夜深了,……)为什么?〔“夜深了”,说明已经很晚了,这么晚的时候,我们在干什么?(……)要知道,母亲白天还要在田地里干活,回家还要做家务事?劳动了一天累不累?这么累了,晚上还要缝补衣服是多么辛苦啊。这份辛苦打动了你,是吗?“一针针一线线”说明缝的非常细心、认真。指导学生看图上的针脚:在这样昏暗的灯光下,针脚缝得又细又密,挨挨挤挤。是母亲的这份认真打动了你〕
③练习感情朗读:让我们带着这些理解,这份感动,读出母亲的辛苦。ɑ谁来试试?b一起读出你们的感动。
④师:母亲啊母亲,这么晚了,这么累了,您为什么不停下来休息休息呢?为什么缝得这样细密认真呢?这里有一个小知识。(出示课件)
⑤生读后说说知道了什么?(母亲希望儿子早点回来。才一针针一线线地缝得这么细密认真)
师:原来母亲这么不顾休息,不顾劳累的缝补到深夜,就是希望儿子能早日回家,早日回到自己的身边。这针针线线缝补的何止是一件衣服,更是编织着对儿子的一份浓浓的爱心。这份爱心就是母亲的恩情。
⑥让我们再读这句话,读出母亲对孟郊深沉的爱,浓浓的恩。这句话其实就是《游子吟》的哪句诗的意思呢(——临行密密缝)
4、请同学们快速读读第二自然段,说说这时你又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5、指名交流。(你从哪句话中读懂的?)
6、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郊儿……早点回来呀!”
①这是母亲送别儿子时说的一句话。一句话,一颗心。这句话又表达了母亲怎样的心情呢(不舍、担忧、想念、牵挂)(若学生回答不出来,师可引说:郊儿……早点回来呀,不要让我在家里……)
②能读好这种心情吗?(多找几位学生读,指导:再想念一些;再担心一些;再舍不得一些)③师小结:虽然这是一句平淡无奇的话,可是字字句句倾洒着对儿子的关心、牵挂、思念、担忧。真是“儿行千里母担忧啊”,孩子们,这份担忧、牵挂就是母亲的恩情!也是诗句“意恐迟迟归”的意思。
7、出示课件:母亲的恩情深深打动着孟郊的心,面对一夜之间又多了许多白发的母亲,孟郊的眼睛湿润了。同学们,孟郊的眼睛为什么会湿润呢?(感动、舍不得)你会含泪说些什么呢?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说话:会对母亲说什么?(舍不得母亲。会说:母亲,您太累了,快点回去休息吧;您放心吧,我会照顾我自己的,您也要保重身体;为了我,您的白发又多了,我让您操心了……)(你们真是懂爱、懂情的孩子)带着这些感受齐读这句话。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师:千里相送,终须一别。穿着母亲亲手缝制的衣服,带着母亲浓浓的恩情,孟郊独自一人上路了。一路上,孟郊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呢?请一位同学读第三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想。(师可巡视)
2、生交流:①看到了什么景色?(板书:小草)小草长得怎么样?为什么会生机勃勃(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中。板书:阳光)如果没有了太阳的光辉,小草会怎么样?发挥想象,小草会对太阳说什么?(太阳给了小草生命)
②孟郊由“太阳、小草”触景生情想到了什么?(出示课件“母亲的……吗?)
a、能不能将这个句子换种说法?(母亲的……就像……)把什么比作什么?
b、为什么说“母亲的慈爱”像“春天的太阳的光辉”?他们有什么共同之处?(让人温暖)那谁像小草呢?(自己)小草沐浴着阳光,自己正享受着母爱。
③出示句子:“沐浴在春光中的……的恩情啊!”谁能读出感叹号的语气。你们读懂了这句话的意思吗?(结合板书,体会意思:我们怎么样也报答不了母亲的恩情啊!是呀,太阳给了小草生命,同样母亲孕育着我们的生命,用甘泉的乳汁哺育我们长大,教会了我们说话,教会了我们走路,默默地关心爱护我们的成长。没有母亲,就没有我们现在的一切。这份恩情我们怎能报答的了呢?)用《游子吟》里的诗句就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可分男女生对读,读出小草对太阳的感激之情,读出我们对母亲的感恩之心。)
3、师小结:母亲的恩情孟郊永远铭记在心,为报答母恩,孟郊在40岁的时候,在江苏省溧阳县做官,就把母亲接到自己的身边奉养,到50岁写了这首《游子吟》来感念母亲,回报母恩。
(三)拓展延伸
1、同学们,我们成长的每一步都倾注着母亲的精心呵护,请你们打开记忆的闸门,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母亲关爱自己的事情吧!(生互相交流时,师可相机指导;指名交流时,师紧扣“虽是生活中的小事,可在这平凡的小事中体现了母亲深深的恩情”)
2、师小结:同学们真幸福,点点滴滴的生活往事见证着平凡而伟大的母爱,其实只要细心发现:母爱无处不在!你打算怎样回报妈妈呢?(……)同学们说得真好,懂得享受母亲的恩情,更懂得如何回报。我为你们的妈妈感到欣慰!
3、配乐朗读:同学们,这篇课文我们已经学完了,刚才同学们提的问题都弄懂了吗?让我们再现课文情境,回到孟郊出远门的前一夜,跟随音乐再读读这首诗,好吗?(夜深了,昏暗的油灯下,劳作了一天的母亲揉着干涩的双眼,捶着酸痛的后背,一针针一线线地为儿子缝补衣服,这是一份比山还高的恩情。请女生动情的说——;清晨,母亲送儿一程又一程,不住地牵挂叮咛,这是一份比水还深的恩情。请男生真情的说——;日出,看到生机勃勃的小草,摸着又细又密的针脚,想到母亲的恩情永远也报答不了。请全班一起深情地说——;让我们闭上眼睛,想想自己慈爱的母亲:生病时的细心呵护、进步时的喜上眉梢、困难时的热情鼓励、错误时的严厉批评……让我们也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真诚地说——)
四、课后实践,回报“母恩”:孩子们,你们除了沐浴着母亲的爱,还享受着哪些爱呢?你们真幸福,一定要铭记这些爱,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好好爱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做个有爱心的好孩子。回家后,将这首诗背给妈妈听;并为妈妈做件小事。
《母亲的恩情》研修心得
《母亲的恩情》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文包诗”这类课文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把一首古诗(有时也选入一些“词”或古文名句)巧妙地包含在一篇浅近的现代白话短文中。短文大都编成一个饶有趣味的小故事,它以讲故事的形式,在恰当的部分(或开头,或中间,或结尾)自然地引出要学习的古诗。本篇课文课文通过描述孟郊母亲在儿子临出远门时,深夜缝补衣裳、清早村边送别的情景,以及孟郊看见小草沐浴着太阳的光辉,抚摸自己的衣服而触景生情,引出诗歌《游子吟》一诗的内容及写作的情况。故事展现了诗歌的意境,诗歌浓缩了故事的内容。
教学本课时,我首先抓住“恩情”入手,但简单指导学生理解“恩情”词义,这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太深奥了。只有放到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自我感悟:母亲的恩情,体现在哪儿?体现在母亲的行动中、母亲的语言中。为了让学生感受母亲对儿子的关爱和挂念,理解《游子吟》的意思,我充分地利用并发挥多媒体资源的优势,制作了相关课件与文本有效整合,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披情入境。整个教学以读为主要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在读中品词析句,体会情感。同时联系自身的感受,感悟母爱母爱,感受亲情,使学生懂得应该从小体贴、孝敬父母,用实际行动来要报答父母。具体的教学流程大致如下: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导入新课时,我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征,播放了《世上只有妈妈好》的音乐。既让学生受到音乐的熏陶,初步母爱的的幸福;又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了兴趣,学生就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进行学习。这一整合有效地为下文阅读创设了生动的情境,埋下了坚实的铺垫。
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深切地感受母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我先课件展示插图,将古诗的重点内容、深远意境进行形象的再现;接着指导学生认识古时的油灯和细密的针脚,体会母亲缝补的认真和辛劳;再引导学生找出母亲对儿子关爱的关键词句,结合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课件,特别是重要的词语我都用红色的字体标示。此时课件的出示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梳理课文,可以帮助学生感情地朗读课文,可以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可以帮助学生领悟诗歌的意境,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对古诗中比较难懂的词句的感悟。学生通过读课文,有了自己的理解,终于领悟到母亲的恩情就体现在母亲的行动中,母亲的语言上。在学生感悟文章情感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平时自己的妈妈是怎样关心爱护自己的,引导学生说说自己要为妈妈做些什么,才能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感激之情。从而进一步理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我们做儿女的,无论为父母做什么事,都报答不了父母的养育之恩的。
“诗”是“文”的故事中心和思想升华,“文”是“诗”的背景材料和形象说明,“诗”与“文”相映成趣。在教学的最后,我再一次用了《世上只有妈妈好》的背景音乐,再现课文情境,引领学生在课文情境中一遍遍的吟诵诗歌《游子吟》,再次唤醒并升华学生的感情,凭借短文对古诗意境的形象描绘,进一步展开语言想象力,深入挖掘、品味、鉴赏古诗内在的意蕴美、情境美和语言音韵美。学生在此基础上道出了各不相同的但却都是发自肺腑的心声,学生经受了一次心灵上洗礼,感悟到了母亲对子女无私的关心爱护,懂得应该铭记母亲的养育之恩。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篇10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借唐代诗人孟郊一首诗演而成的一篇故事。故事是诗歌意境的展现,诗歌是故事的凝聚诗文交融,更让人体到母亲恩情的珍贵。课文前半部分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故事,后半部分引出诗歌。第一至三自然段具体写母亲的恩情及孟郊对母亲的感念。从内容上说这是一个故事,有时间、地人物以及事情发生的过程。第四和第五自然段介绍《游子吟》一诗的内容及写作的情况一个感人的故事,一首动人的诗,歌颂了母爱的无私、伟大,激发起人们对母亲的感激和报答之情。
学情分析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母亲,每个人对母亲的感受又是不同的。教师上课时可以让学生说说母亲关心自己事情而引出课文。学习课文时,重点让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对母亲恩情的感念。反复吟诵,启发想象,有所意会。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游子吟》
2、学会本课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忙着”造句。
3、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教育学生不忘母亲的养育之恩,从小尊重、孝敬父母。
教学准备
图片、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唱《世上只有妈妈好》,说说你的妈妈是怎样关心你的?
2、小朋友们,我们现在经常用《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来我们对妈妈的敬爱,而古代却与我们不一样,他们喜欢用诗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所以也就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好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一篇课文,就写了古代诗人因为到感受到母亲的恩情而写诗的事。
二、揭示课题,解题,结合学习题中生字
1、板书课题:母亲的恩情。
2、出示生字、教认。
3、知道“母亲的恩情”这个题目的意思吗?
4、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老师一边听学生的问题一边轻轻地在题旁打问号。)
三、初读指导
1、苹果精灵今天还给我们带来了两个小小的阅读提示,我们一起来看:
(1)课文有5个自然段请同学们依次写上序号。
(2)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带领学生一起读小提示。
3、学生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生字词和小节号。
4、检查生字。
出示:恩、孟、缝、补、针、根、抚、摸、浴、报、迟、寸、永
(1)指名试读生字词卡
说说你在生字的字形、字音、字义上,哪方面要提醒大家?
(2)带读,开火车、读齐读
5、把生字词带入课文再读课文,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四、学习课文
1、读了课文,你们明白了什么?
2、母亲对孩子的恩情主要表现在什么地方呢?
3、在回答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朗读第一、二小节。
重点指导:
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
她望着儿子说:“郊儿,你可要早点儿回来呀!”
(1)有一次,他要出远门了,母亲忙着给他缝补衣裳。
你妈妈为你忙着干过什么吗?他们是怎么为你做的?你这时想说些什么呢?
(2)你每天上学时,妈妈是怎样叮嘱你的?
五、课堂小结
《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篇11
作者:佚名转贴自:太仓市朱棣文小学点击数:81
《母亲的恩情》教学谈
师: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的缝着。小朋友们,什么时候,可以说是“夜深了”?
生:天很晚了。【感谢您浏览第一范文!您可以搜索课题关键字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网址是www.diyifanwen.com】
生:三更半夜。
生:其他人都已经睡了。
师:这么晚了,母亲在做什么?
生:一针针,一线线地缝衣裳。
师:请小朋友们读读“一针针,一线线。”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母亲缝得很认真。
生:母亲缝得很仔细。
师:那母亲是在什么环境下给自己的儿子缝补衣裳的呢?
引导学生看插图。
生:在油灯下缝补衣裳。
师:小小的火苗,不够照亮屋子,母亲就在这昏暗的烛光下,缝补衣裳。看她的眼睛。
生:眼睛眯缝起来。
生:因为年纪大了,老花眼,所以眼睛眯了起来。
生:她看不清针眼。
师: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生:这是一位年迈的母亲。
师: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生:这是一位在油灯下眯着眼睛缝补衣裳的母亲。
师: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生:这是一位疼爱自己的孩子,在深夜缝补衣裳的母亲。
[借助插图让学生想象当时的场景,通过反复的诵读,让学生体会母亲不词劳苦,对儿子的一片关爱之情。]
师:第二天清早,母亲把孟郊送到村外。小朋友们,清早是什么时候?
生:早上天还没有完全亮。
生:太阳还没有出来了。
师:母亲缝补到深夜,一清早又起床了。你想到了什么?
生:母亲着一夜没有睡好。
师:为什么?
生:因为她担心儿子,不知道什么时候回来。
生:因为昨天太晚睡,就睡不着了。
师:你还想到了什么?
生:母亲睡得很少,年纪大了的她会吃不消的。
师:一夜没有睡好的母亲,一清早又把儿子送到村外,你知道了什么。
生:母亲把孩子送到了村外,走了很长路。
生:母亲舍不得自己的孩子离开自己,送了很长时间。
师:他看到母亲的头上又多了几根白发,眼睛湿润了。母亲在一夜之间,怎么又多了几根白发?
生:因为担心儿子,昨天没有睡好。
生:因为昨天晚上太累了。
生:因为她年纪大了,又熬了夜。
师:孟郊想到这一切,他的眼中泛起了------泪光。他的眼睛湿润了。
[让学生结合插图所描绘的情境,联系上下文体会母亲对儿子的惦念牵挂之情,从而指导学生读好母亲说的话及儿子感念母恩的句子。]
【感谢您浏览第一范文!您可以搜索课题关键字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网址是www.diyifanwen.com】
太仓市朱棣文小学
《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篇12
《母亲的恩情》教学反思
《母亲的恩情》这篇课文是唐代诗人孟郊的一首诗《游子吟》演化成的一个故事。课文通过描述孟郊母亲在儿子临出远门前,深夜缝补衣裳、清早村边送别,以及孟郊看见小草沐浴着太阳的光辉,抚摸自己的衣服而触景生情,引出诗歌《游子吟》一诗的内容及写作的情况。文章语言质朴,意境纯美,感情真挚。全文用一个感人的故事,一首动人的诗,歌颂母爱,激发起人们对母亲的感激和报答之情。
本文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故事展现了诗歌的意境,诗歌浓缩了故事的内容。教学本课时,为了让学生感受母亲对儿子的关爱和挂念,理解《游子吟》的意思,我在学生朗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语言渲染,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披情入境,联系自身的感受,体会母爱,感悟亲情,从而使学生懂得应该从小体贴、孝敬父母,用实际行动来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一、读关键词句感悟母爱
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深切地感受母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我请学生借助文本插图,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找出母亲对儿子关爱的关键词句并反复朗读。例如:“夜深了、一针针、一线线”等用心体会。在朗读的基础上,我深情地设问,母亲是在什么时候给儿子缝补衣裳的?她是怎样缝补衣裳的?学生回答后引导学生体会,经过了一天的劳作,母亲应该很劳累了,可是为了给儿子缝补衣裳,,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母亲对儿子多么关心啊!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老师进一步引导,夜深了,此时人们早已进入了梦乡,可是母亲却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密密地缝着。母亲缝着这一针针一线线,她仅仅是在缝补衣裳吗?这一针针一线线缝进去的是母亲对儿子深深的情,浓浓的爱啊!母亲一边缝一边想:孩儿这次外出,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然后,我请学生想象,母亲还会想些什么。进一步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牵挂,感悟母亲对孩子的恩情。
二、议母子行为感受母爱
学生体会了母亲深夜缝衣的恩情以后,我继续引导学生感受母亲清早送子的深情。母亲虽然缝补到深夜,但第二天一大早,她就起床了,她在干什么?引导学生朗读“第二天清早,母亲把孟郊送到村外。”这时,母亲舍得孩子离开自己吗?你从哪里感受到的?再次借助文本插图,引导学生体会母亲的话:郊儿,你可要早点儿回来呀!此时此刻,母亲有许多话要对孩子说,她可能想对孩子说什么?请学生说一说,感受母爱。孟郊感受到了母亲的关爱了吗?请学生朗读描写孟郊的句子,说说孟郊的心理感受,体会母亲头上的白发是为了儿子操心而多出来的,母亲对儿子的恩情是情深似海啊!接着请学生演一演当时的情景,引出学过的成语:情神似海恩重如山舐犊之爱。进一步感受母爱。
三、说实际生活报答母爱
在学习孟郊看见小草沐浴着太阳的光辉,而触景生情感念母亲恩情的时候,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会母亲的恩情就像太阳的光辉这句话的意思!让学生说说平时自己的妈妈是怎样关心爱护自己的,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说说自己要为妈妈做些什么,才能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感激之情。理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我们做儿女的,无论为父母做什么事,都报答不了父母的养育之恩的。这时候,我请学生把对母亲的感激用语言写下来,有一个离异单亲家庭的孩子这样写到孟郊也永远铭记着母亲的恩情,因此到50岁了,孟郊还念念不忘母亲的恩情,于是写成了这首著名的小诗《游子吟》。最后,引导学生感情朗读古诗,把情感推向高潮。
《母亲的恩情》教学反思
说到母亲,孩子们在谴词造句的时候,总是喜欢把妈妈写进自己的文章句子里的。做爸爸的可别生气,这可不是我一人这么说的,呵呵!所以今天在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孩子们不仅读起来声情并茂,理解课文内容的时候更能设身处地地去体会孟郊母亲的恩情,体会孟郊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刚一上课,我们先读了课文后,我让孩子们说一说自己对孟郊的了解。孩子们说得很好。接着我们切入到了第一自然段。孩子们读书的热情极高,还没等我说什么呢,孟瑶、邵小月、陈志康就表示他们想读。那当然好了,孩子们进行了邀请读。读后,我让他们谈体会。李家辉会读书,又爱思考,他说从这段中他体会到了母亲对孟郊的爱。这是一条暗线。于是我们就在这段中找一找哪儿能体会到母亲对儿子的爱呢?蔡亚东找到了“一针针,一线线”,孟瑶找到了“她想,孩儿这次外出,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翟闯找到了“夜深了”,孙文清找到了“母亲忙着给他缝补衣裳。”孩子们反复读这些句子,更进一步地体会了母亲对儿子的牵挂,担心,凝结成一个字那就是“爱”。接下来,我提示了一下他们,省略号省略的是什么呢?孩子们展开了想像,妈妈可能会担心他路上遇到风雨怎么办?路上如果衣服破了怎么办呢。。。。。。孩子们也像母亲一样开始担心孟郊了,其实他们之所以能想像得出来这么多,那就是因为他们每时每刻都体会着自己的妈妈和爸爸对他们的关心,对他们的爱,这里只不过是转移而已。
儿行千里母担忧。这孩子还没出门,母亲就这么不放心了,那么儿在出门时候,又会怎么一种情景呢?孩子顺读到了第二自然段。再次从母亲的行动,即送到了村外,还有母亲的语言中体会了母亲对孟郊的担心。而又从孟郊的行动上呢,看出了孟郊对母亲的舍不得,对母亲的牵挂,对母亲的爱。孩子们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后,体会到了母子情深。
最后我们结合着插图,学习了后两个自然段,从《游子吟》体会到了母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体会了儿子对母亲的感激之情。这首诗我们以前就背过,自然学生读起来就朗朗上口了。孩子们结合着课文,把这首诗的大概意思也能说出来了。
课文学完了,孩子们每个人又都在学习小组内谈了谈自己的感受。孩子虽小,但他们却都有一颗孝心,有一颗感恩之心。
《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篇13
一、教材分析
《母亲的恩情》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文包诗这种课文类型是苏教版的特色,也是古诗教学的新课型。它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巧妙地把一首诗包含在一篇简短的文章里,生动地介绍了与古诗相关的背景知识、作者情况及创作本诗的具体情境。可以说:“诗”是“文”的中心与升华。本课围绕“游子吟”展开,生动地展现了孟郊远行,母亲为他操心、送行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本文语言朴实,感情真挚,是训练学生朗读,进行情感熏陶的好教材。课文还配备了3幅插图,可以形象地帮助学生更好的领悟课文和古诗。
二、学情分析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很注重学生的朗读与积累。大部分孩子古诗能背到七八十首,并略知大意,知道名句,早自习时也能模仿老师有模有样地配乐朗读。这首《游子吟》孩子早已熟悉。母亲节的贺卡上有的小朋友甚至用过“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一句。每日一句孩子们积累过“香九龄,能温席,首孝悌,次见闻。”“事父母能竭其力”“鸦有反哺之孝,羊知跪乳之恩”。这是有利的一方面。但仅仅是纸上谈兵,从知恩,到感恩还有一段距离。要让孩子在简单而富有诗意的情境中积淀一份情感,收获一份思考,化作一种行动,任重而道远。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根据新课程标准对二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忙着”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游子吟》,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爱之情,教育学生从小体贴、孝敬父母,懂得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其中目标1、2是教学重点,目标3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四、教学设计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准备安排两课时来引导学生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主要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1、导入部分:通过赞美母亲、读课题、读诗歌奠定情感的基调。“对母亲,我们有不同的称呼,但天下的母亲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对自己孩子的无私的爱,谁来说说,在你心中,你的母亲是什么样的母亲?”学生用的修饰词语可能有:善良、勤劳、起早贪黑、不知疲倦、和蔼可亲、劳累、爱帮助人、美丽、伟大、温柔……接着老师说我们真想把世界上最美丽的词语送给母亲,母爱伟大,母爱无私,让我们永远记住“母亲的恩情”,深情地读好课题。唐朝有个诗人孟郊他也有一个伟大的妈妈,而孟郊,也像你们一样,从小把母亲的恩情铭记在心,到50岁时写了的小诗《游子吟》,谁愿意饱含深情地朗读?出示古诗后指名读、齐读。
这首千古传诵的名诗蕴涵着浓浓的感情,在它的背后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2、品读课文:这一部分的教学主要想让孩子通过朗读、想象、表演在头脑中留住三幅画面,即“深夜缝衣图”、“依依惜别图”和“太阳与小草图”,其中前两幅是重点,
(1)出示“深夜缝衣图”,说说大意。学生会说到“谁在干什么”。
自读第一自然段后找出最感动的句子。读后交流要注意文图对照。学生会找到“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夜已经很深很深了,她还在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昏暗的油灯下这么长时间的缝呀缝,中间母亲可能会有些什么动作?(揉眼、捶背)从揉眼、捶背里你体会到了什么?指导学生体会母亲的不辞劳苦以及对孩子的一片关爱。接着指名读,齐读。
学生还会找到“她想,孩儿这次外出,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从这句话里,你读懂了什么。学生会体会到母亲“盼儿早日归”的心情。这时再指导看图,观察又细又密的针脚,老师介绍民间风俗,家里有人出远门,为出门人做衣服,必须做得针脚细密,要不然,出门人的回来的日子就会延迟。母亲把针脚缝得细密,是为了让儿子早日归来。这密密针脚承载着母亲深深的期盼,谁能读好这句话?可以配乐朗读。
再指导看图说图意,应该有了提高,时间、地点、情感要说具体。实际是语言内化的过程。
此时如果用两句诗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你选哪一句?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2)出示“依依惜别图”。启发学生想象人物对话、动作进行朗读表演。
就这样天不知不觉就亮了,儿子终于要走了,母亲一直送到村口的大路旁,这一路有千言万语想对孩子说,同学们想一想:母亲可能会说什么呢?学生可能答到早点回来、注意冷暖、好好学习等。老师接着说真是儿行千里母担忧呀!可是此刻母亲望着儿子,千言万语只汇成了一句话,那就是:出示:郊儿,你可要早点回来呀!这句话中包含着母亲的担心母亲的期盼,谁能读好这句话。
听了母亲的话,望着母亲头上新生的白发,孩子的眼睛湿润了,此时此刻,孩子会说什么话?肯定是让娘多保重、放心的话。
表演这一小节。
(3)出示“太阳与小草图”。
母子俩难舍难分,但千里相送终有一别,孟郊穿着母亲缝制的衣服,带着母亲的期盼走向远方。他一路走啊走,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默读第三小节思考。诗人看到了什么?(绿色的小草、和太阳)你觉得小草长得怎么样?我们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呢?小草为什么能长的这样生机勃勃呢?(有太阳的照耀)诗人想到了什么?孟郊觉得什么是太阳的光辉?那么谁是小草?
拿起书来跟老师读。引读:
师:孟郊抚摩着生:身上的衣服,
师:注视着生:那又细又密的针脚,
师:心里想生: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
母亲为我们所做的一切,我们永远无法报答,用一句诗来概括你选哪一句?生齐诵: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指导读好!
3、总结部分:亲爱的孩子们,我们一生一世都注定无法走出母爱的怀抱,我们一生一世都报答不完——————(指着课题)母亲的恩情。现在,让我们深情地诵读这首千古流传的《游子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