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蝌蚪找妈妈》教案(精选17篇)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精选17篇)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篇1
【设计意图】
大班的幼儿活泼好动,喜欢户外运动,在孩子熟知了《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后,结合幼儿活泼好动的特点,进行了户外活动游戏创编,意在培养孩子在活动中的合作意识,锻炼孩子的合作能力,使孩子在游戏活动中体验游戏的快乐。
【活动目的`】
1、锻炼幼儿的身体平衡能力,以及身体的灵活性。
2、培养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让孩子体验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青蛙头饰呼啦圈若干
【活动过程】:
1、幼儿随《健康歌》音乐做热身运动。
2、教师谈话:小朋友喜欢听《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吗?今天老师要和小朋友做一个小蝌蚪找妈妈的游戏好不好?
3、活动开始:把幼儿分成人数相等的若干组,每组选出一位幼儿当青蛙妈妈,其余幼儿为小蝌蚪。
在场地上画一个大圆圈做池塘,大圈里面分别画若干个小圆圈(呼啦圈)做青蛙的家。青蛙妈妈和小蝌蚪在池塘里边游边念儿歌:“小小蝌蚪游呀游,圆圆的脑袋黑黝黝,细细尾巴扭呀扭,小河里面转圈游。转呀转呀转转转,东边游来西边游,闭上眼睛想一想,妈妈妈妈在哪头?”当念到“妈妈妈妈在哪头”时,蝌蚪蹲下用手蒙住眼睛。青蛙妈妈任意选择一个小圈站好,表示先回家了。当老师说:找妈妈去吧。小蝌蚪睁开眼睛,跑向自己的妈妈身边,说:“妈妈找到了。”游戏重新开始。请先找到妈妈的幼儿扮青蛙妈妈。
4、活动中提醒幼儿,转圈时不要相互碰撞其他小朋友,不要出圈。
青蛙妈妈的动作可以游(慢跑),也可以跳。
放松整理:幼儿做弯腰,伸手放松运动。
【活动延伸】:回家结合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和爸爸妈妈小伙伴做游戏。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是在孩子熟知了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以后,结合幼儿的兴趣特点,进行了有关户外活动的尝试性训练,幼儿在活动中体验了游戏的快乐,培养了幼儿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是一次不错的户外活动训练。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灰、迎”等8个生字,会写“河、姐”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本课以感情朗读为基本任务。能通过朗读感知青蛙的变化。
4.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不断提高自主识字、自主阅读能力。
5.使学生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形体上的几次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增强对科学童话的兴趣。
教学重点
借助图画或其他手段识字、读书。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
课件或挂图、生字卡、文中动物的头饰。
教学过程
教学案例
一、猜谜激趣,导入新课
1.出示谜语:“大脑袋,圆肚子,细尾巴,黑身子,变变变,长出四条腿,去了细尾巴。吃饱了,呱呱呱,抓害虫顶呱呱。”你知道它是谁吗?
(学生猜谜,开展讨论)
2.课件出示小蝌蚪和青蛙。
3.板书课题:34.小蝌蚪找妈妈
二、创设情境,感知课文
1.同学们知道小蝌蚪去哪找妈妈吗?怎么找的?找到了没有?(观看动画课件)
2.组织学生自由读课文
(1)巡视自读情况,发现学生读文中困难,及时解决。
(2)组织学生借助小组互助学习,达到初读的目的。
(3)汇报学习结果。
三、合作互助,识记生字
1.(课件出示本课的生字)组织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8个生字。
2.指导学生识记重点字和难点字(教师在巡视时发现各组同学普遍识记有困难的字)
3.课件再次出现本课要认的“灰、迎、阿、姨、追、顶、披、鼓”8个生字,教师检查识字效果。
4.巩固识字,找朋友。
阝辶女丁扌支夷可页
四、讨论交流,整体感知内容
1.学生看着图,自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有哪些变化?小蝌蚪的妈妈是什么样的?
2.讨论交流:初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些什么?想到了些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五、学写生字培养习惯
1.出示要求会写的`6个生字。
2.组织学生交流笔顺。
3.教师范写。(课文中没有口或带口字旁的字)
4.学生描写、临写。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课件出示第一幅和第六幅的内容,说说小蝌蚪和青蛙的样子。
二、角色迁移,体验文本
播放课件,多种形式读好课文。
1.细读第一自然段。
A.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描写小蝌蚪是按怎样的顺序说的?小蝌蚪可爱吗?你喜欢这些小蝌蚪吗?见过或养过小蝌蚪的学生还可以说说它们还有哪些地方可爱。指导读出小蝌蚪的活泼可爱。
B.理解“一群”的意思,通过“一只”、“一群”进行比较,知道“一群”数量多,并用“一群”说话。
2.看图读二、三自然段。
指导蝌蚪与鲤鱼妈妈与乌龟的对话。
理解“迎上去”、“追上去”的意思。
小蝌蚪:第一次很有礼貌:第二次很热情,但有点着急。
鲤鱼:亲切。
乌龟:和蔼。
学生分角朗读,戴上头饰表演朗读。
3.指导朗读第四、五段。
A.蝌蚪的尾巴发生了什么变化?
B.青蛙妈妈的话应该怎么读?(亲切、慈爱)
4.学生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三、感情朗读
四、巩固练习,理解内容
1.说一说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他们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两条,又过了几天,长出两条,没过多久,不见了,变成了一只只能捉害虫的。
2.我会说
你们已经长成青蛙了。
小青蛙的尾巴已经不见了。
______________已经_______________。
五、巧设悬念,课外延伸
小青蛙一找到妈妈,就跟妈妈学捉害虫的本领。他们一天天捉害虫,一天能捉到多少害虫呢?我们也去探究一下,好吗?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活动重难点:让幼儿理解熟悉故事内容,并能看图复述故事;
2、感受妈妈们的热情和关怀;
3、通过故事,让幼儿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故事。
都能看图说话,并复述故事内容。
活动准备:
1、头饰:小蝌蚪鸭妈妈鲤鱼乌龟大白鹅青蛙
2、故事录音磁带,故事教学挂图。
活动过程:
1、导入:歌曲《数蛤蟆》;
2、听故事,引导幼儿说说小蝌蚪遇到了谁?他们说了些什么?
3、提供材料让幼儿看图编故事。
(1)按照教学挂图顺序编故事;
(2)按照顺序编故事对话;
(3)让幼儿在操作板上进行排图讲述;
4、请1--2位幼儿介绍自己编的`故事。
5、分角色表演故事
活动延伸:
手指点画小蝌蚪
活动反思:
在活动中创设游戏的氛围,让孩子们模仿小蝌蚪的游动,用身体动作来感知和体验蝌蚪的不同动态,为后面的绘画环节做好了铺垫。本班幼儿已有过手指点画的基本经验,我在活动中调整目标,运用不同的提问方式推动幼儿运用已有经验进行互动,师幼共同探索小蝌蚪的外形及游动的不同方向,能关注师幼之间和谐的关系,同时在活动中他们始终能有愉悦的体验,获得了成就感。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篇4
学情分析:
教材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呈现了青蛙生长过程的科学知识,蕴含了从小能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教师应根据插图根据课文的内容,形象生动地展现小蝌蚪的变化过程。
教学目标:
1、了解青蛙生长过程中几个不同阶段的形体变化,知道它是捉虫的能手,懂得应保护青蛙。
2、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8个生字。
3、能用已经练习说话。
4、会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以识字、写字,让学生认识蝌蚪和青蛙,了解青蛙的生长过程以及他在不同阶段的形体变化,知道它对农作物有好处,是我们捉害虫的好帮手为重点。
教学难点:
懂得应保护青蛙,并能向他人宣传保护青蛙的道理。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课件、图片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方法:启发式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青蛙生长过程中几个不同阶段的形体变化,知道它是捉虫的能手,懂得应保护青蛙。
2、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8个生字
教学过程:
一、猜谜激趣,导入新课
老师:小朋友我们来猜谜语好吗?
小朋友;好
老师:大脑袋,圆肚子,细尾巴,黑身子,变变变,长出四条腿,去了细尾巴。吃饱了,呱呱呱,抓害虫顶呱呱。你知道它是谁吗?
小朋友:青蛙
老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小青蛙的故事。
(课件出示小蝌蚪和青蛙在水里的动画图片,同时板书课题:34.小蝌蚪找妈妈)。
二、创设情境,感知课文
1.老师:同学们知道小蝌蚪去哪找妈妈吗?怎么找的?找到了没有呢?让我们看看动画就知道了。(让学生观看动画课件)
老师:找到没有
学生:找到了
老师:我们来看课文是怎样写的?
2.组织学生自由读课文
(1)巡视自读情况,发现学生读文中困难,及时解决。(不会读的拼拼音,问老师和同学)
(2)组织学生分小组互助学习,看谁认字多,达到初学生字的目的。
(3)汇报学习结果。(每组评出认字大王)
(3)认字大王在全班读生字条中的字(读后鼓励)
三、师生合作互助,识记生字
1.(课件出示本课的生字)组织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8个生字。(让学生起来说自己是怎样记住某个字的,说得好的让全班同学给他掌声)
2.指导学生识记重点字和难点字(教师在巡视时发现各组同学普遍识记有困难的字)
老师:你觉得哪些字最难记住?
学生:我觉得姨迎鼓最难记住
老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让学生读这几个字)
3.课件再次出现本课要认的灰、迎、阿、姨、追、顶、披、鼓8个生字,教师让学生开火车检查识字效果。
4.巩固识字
(1)找朋友:阝辶女丁扌支火
可页支(让学生把有这些偏旁的字找出来)
(2)老师设情景,让学生在趣味中巩固字
老师:我也编了一个小故事让你巧妙地记住这些字,你喜欢吗?
学生:喜欢.
老师用课件打出下列内容:
huiyingayizhuidingpigu
黑灰色迎上去阿姨追赶顶着披着鼓着
老师问:是谁迎接上去
学生:是黑灰色的蝌蚪迎上去
老师:是谁在追赶
学生:是阿姨
老师:阿姨追赶,青蛙只有这么样啊?
学生:青蛙只有顶着、披着、鼓着
老师:这个短故事好不好记
学生:好记
(学生在趣味中记住了字,达到巩固的目的)
四、讨论交流,整体感知内容
1.学生看着图,带着问题自己读课文。
老师: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有自己哪些变化?小蝌蚪的妈妈是什么样的?
学生:小蝌蚪开始没有腿,在找到鲤鱼妈妈的时候有了后腿,在找到乌龟的时候有了前腿,在找到自己妈妈的时候尾巴变短了)
2.讨论交流:
老师: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些什么?想到了些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让学生提问,老师回答)
五、练习写字,培养写字习惯
1.出示要求会写的6个生字。
2.组织学生交流笔顺。
3.教师范写。
4.学生描写、临写书后的6个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青蛙生长过程中几个不同阶段的形体变化,知道它是捉虫的能手,懂得应保护青蛙。
2、巩固6个生字,认识8个生字。
3、能用已经练习说话。
4、会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教育学生会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过程:
一、巩固本课的生字
1课件打出带拼音的生字让学生齐读
2去掉拼音让学生读
3让学生用生字组词读
二朗读课文,理解课文
1.导入新内容:
老师:小蝌蚪找妈妈真有趣,今天我们来帮助小蝌蚪找妈妈好不好?
学生:好
老师:谁知道蝌蚪的妈妈叫什么吗?
学生:青蛙
老师:好,我们来看一看蝌蚪和青蛙的样子
(课件出示书上第一幅和第六幅的内容,让学生仔细观察)
老师:我们只有知道了小蝌蚪妈妈的样子,才能帮助小蝌蚪找到妈妈,现在你认识小蝌蚪的妈妈了吗?
学生:认识了
2.学习第一自然段。
(1)让学生齐读第一段
(2)师生合作学习
老师:谁能够说出蝌蚪头、身子、尾巴分别是这么样的吗?
学生: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长长的尾巴
老师:你喜欢它吗?
学生:喜欢
老师:你看见过小蝌蚪吗?在哪里见过?(让学生说自己的见闻)
老师:同学既然怎样喜欢小蝌蚪,我们就再来读一读描写小蝌蚪可爱的句子吧.(让学生再读第一段)
老师:谁能说一说一群是什么意识吗?
学生:一群就是不是一个,有很多的意识
老师:谁能够用一群说一句话?
学生:我在河里看见一群鸭子(老师让学生夸奖他)
3.学习第二自然段
(1)抽学生读第二自然段
(2)指导学生学习蝌蚪与鲤鱼妈妈的对话。
(老师让学生观察第二幅图与第一幅图进行比较)
老师:谁能够说出蝌蚪有了什么变化?
学生:有了后脚
老师:谁知道迎上去是什么意识呢?(让学生看图)
学生:赶上去
老师:不对。是面对面的靠近
老师让学生分角色读读蝌蚪与鲤鱼妈妈的对话
4.学习第三自然段
(1)抽一个小组读这一自然段
(2)老师指导学习
(老师先让学生观察蝌蚪的变化)
老师:谁能够说出蝌蚪又又了什么变化?
学生:又有了两条前腿
老师:你们观察真仔细,谁知道追上去是什么意思呢?(让学生看图)
学生:就是从后面赶上去
老师:你们真会观察
老师:蝌蚪把谁当妈妈了?为什么会犯错误?
学生:把乌龟当妈妈了,因为前面鲤鱼阿姨说了它们的妈妈有四条腿和宽嘴巴。
老师再让学生分角色读这一段
5.指导学习第四自然段
(1)让男同学第四自然段
(2)老师指导学习
(继续让学生观察蝌蚪的变化)
老师:谁能够说出蝌蚪又有了什么新变化?
学生:尾巴变短了
老师:它们在荷叶上看见什么了?
学生:看见自己的妈妈了
老师:这次它们为什么没有认错了呢?
学生:因为它们记住了鲤鱼妈妈和乌龟说的话了
(3)让学生齐读这一段
6.学习第五自然段
(1)女同学读这一段
(2)老师辅导学生学习
老师:妈妈这么看孩子的?
学生:低头一看
老师:谁能给做一个低头一看的动作(让学生表演)
老师:小蝌蚪又做了什么动作?
学生:蹬、跳、蹦
老师:谁能够表演一下(让学生表演)
(3)分角色读一下这一段
7.学习第六自然段段
(1)全班一起读第六自然段
(2)老师辅导学生学习
老师:你们看青蛙又有了什么变化?
学生:尾巴已经不见了。
老师:谁能够用已经造句
学生:我已经长高了.
学生:我已经把作业完成了.
老师:它们在和妈妈一起做什么?
学生:捉害虫。
三、让全班学生有感情朗读全文,整体理解课文
四、巧设五、悬念,课外延伸
老师:读了这篇课,你有什么问题不清楚吗?
生:老师,有个问题我不明白。鲤鱼阿姨、乌龟阿姨为什么不把青蛙妈妈的样子说清楚,害得小蝌蚪不断地寻找妈妈呢?
师:你觉得他们什么地方没说清楚呢?咱们先把他们说的话用横线画出来吧。(学生读书、划线。)
生:鲤鱼阿姨说:你们的妈妈四条腿,宽嘴巴结果小蝌蚪错把乌龟当成了妈妈。
生:乌龟阿姨只是说:你们的妈妈头顶上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还是没说完整。
师:如果要把青蛙妈妈的样子说清楚,你有什么好办法呢?
生:把鲤鱼阿姨和乌龟阿姨的话合起来说。
生:编个青蛙的谜语让小蝌蚪猜一猜。
生:把青蛙妈妈的相片直接拿给小蝌蚪看!(学生们吃吃地笑了。)
师:你们的办法真不错。假设你的同桌就是正在寻找妈妈的小蝌蚪,你把你的想法跟他(她)说一说。
(学生积极地讨论,交流。)
生:告诉你,小蝌蚪。你的妈妈四条腿,宽嘴巴,头顶上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
生:你们的妈妈不是鲤鱼,也不是乌龟,是可爱的大青蛙。她鼓着大肚皮,张着大嘴巴,头顶上两只大眼睛,被着绿色的外衣。她是庄稼的好朋友,名字叫青蛙。
生:小蝌蚪,荷叶是你妈妈的歌台,她最喜欢蹲在荷叶上呱呱地放声歌唱。她是谁?你到荷花池边去找吧。(教室里一片掌声。)
师:你真了不起,灵活运用学过的课文中的句子,说得多棒呀!小蝌蚪碰到你们这群热心又聪明的孩子,不愁找不到妈妈了。
生:(一生举手)其实,不能怪鲤鱼阿姨和乌龟阿姨,是小蝌蚪找妈妈找得很心急,等不及听明白就游走了。
生:(举手又放下,有些犹豫)我认为鲤鱼阿姨和乌龟阿姨是故意不向小蝌蚪说完整的。(师生均感诧异。)
师:为什么?
生:鲤鱼、乌龟和青蛙都住在一个池塘里,他们已经很熟悉了,不可能说不清楚青蛙妈妈的样子,他们是想让小蝌蚪自己去找妈妈。
教师总结:是呀,小蝌蚪找妈妈确实遇到不少困难,但是它们不怕困难,终于找到了妈妈。在这个过程中它们自己渐渐地长大了。让我们也向蝌蚪学习,不怕困难吧!
五、巩固练习,理解内容
1.说一说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他们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两条,又过了几天,长出两条,没过多久,不见了,变成了一只只能捉害虫的。
2.我会说
你们已经长成青蛙了。
小青蛙的尾巴已经不见了。
______________已经_______________。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篇5
一、教学目的要求:
1、学会本课9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及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使学生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形体上的几次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生字、生词。
2、观察图画,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三、教具准备:
生字词小黑板、教学插图、教学录像带
四、教学地点:
多媒体综合电教室
五、教学课时:
三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引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认识青蛙吗?(生:认识!)那大家也都知道我们的朋友如按好坏来分可分为好朋友和坏朋友。蚜虫是庄稼的坏朋友,那青蛙就是庄稼的好朋友。你们喜欢青蛙吗?那又有谁知道青蛙小时候是长什么样儿的?它又是怎样长大的呢?(幻灯片出示小蝌蚪插图,然后指出这就是青蛙小时候的样子,它名字叫——小蝌蚪)那么,小蝌蚪又是怎样变成青蛙的呢?学了今天这一篇课文大家就知道了。
(板书课题)
二、初识图意。
1、提出看图要求:图上画了些什么?它们都在干些什么?(幻灯出示第一幅插图)(生答)
2、逐图出示另三幅图,引导学生观察小蝌蚪在身体上有什么变化?再连续播放四幅图,让学生说说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分别遇到了谁,揭示这也就是——小青蛙成长的过程。
3、提问:大家看到最后两幅图了吗?小蝌蚪最后变成了什么?它们找到妈妈了吗?它们的妈妈是谁?(生述)
4、小结: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四幅图,想想小蝌蚪每次去找妈妈时身体都出现了哪些变化?开头怎样?过了几天怎样?后来又怎么样?最后变成什么了?(生述)
三、借助拼音,初读课文。
1、自轻声朗读课文。
思考:小蝌蚪找妈妈找了几次才找到?它都遇到了谁?
2、纠正读音(群、捕、迎、裳等)
3、回答思考问题,师生初步分角色朗读课文。(师:叙述部分;小蝌蚪、鲤鱼、乌龟及青蛙妈妈由四组学生分别扮演。)
四、讲读第一自然段。
1、讲读第一自然段,看第一幅图。
提问:课文中是怎样写小蝌蚪的样子的?找出相关词句,说一说,并用笔划出来。
提问:我们池塘里的小蝌蚪有几只?(生:有一群。)师讲解“一群”的意思,然后再指导生给“群”组词。
指导学生看图,体会小蝌蚪心情如何?问:从图上小蝌蚪的什么动作可以看出?自然段中哪一些词语描写了小蝌蚪很“快活”呢?(师指导生联系小蝌蚪甩尾巴的情景回答。)
2、指导学生看图,师复述小蝌蚪外表。
3、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读出小蝌蚪有趣、快活的神情。
五、课堂作业:
完成课后作业第二题(1)小题
第二课时
一、图文对照,讲读第二段。
1、看第二幅图,提问:现在我们的小蝌蚪跟第一幅图模样有什么不同?
2、读第二自然段,说说蝌蚪有什么变化。
3、再读(指名个别读)
4、看图,讲述小蝌蚪是为什么会游向鲤鱼妈妈?理解“迎上去”意思。
述:因为小蝌蚪们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捕食,于是想到自己也该有妈妈,但又不知妈妈长得怎么样,所以就游过去问。
述:正面向前叫“迎”。在这里既表示礼貌,也为了让鲤鱼妈妈能发现自己——小蝌蚪。
5、根据讲读内容,提问:鲤鱼妈妈告诉小蝌蚪,它的妈妈有什么特点呢?
6、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我们的”“哪儿”要读重音;鲤鱼妈妈的回答要用长辈式亲切的语气读出来。)
二、看图,学习第三、四、五自然段。
1、看图,提问:小蝌蚪过了几天身体上又起了什么变化?
生读第三自然段。
2、学生回答,师板书。
3、小蝌蚪为什么会把乌龟错认为是自己的妈妈呢?课文中为什么要用“追上去”,而不用“迎上去”呢?(师引导学生回答:一是,一前一后要用“追”;二是,体现出了它们以为找到了妈妈时的高兴、迫切的心情。)
4、乌龟妈妈告诉小蝌蚪,它们妈妈的特点是什么?(让学生划出文中语句并读一读)
5、指导朗读第三段。小蝌蚪“连忙追上去叫”这一句,要读出急于找到妈妈的迫切心情。
6、轻声朗读第四、五两段,指导生边读边看图,思考:
小蝌蚪过了几天,身体上又起了什么变化?(板书)
小蝌蚪到底有没有找到妈妈呢?他们的妈妈究竟是谁呢?它们是怎么认出来的?
(生联系图及有关句子回答:回顾乌龟介绍的青蛙妈妈的特征,还有前面鲤鱼妈妈讲的“四条腿,宽嘴巴”,小蝌蚪了解妈妈的特征全面了,也就可以找到妈妈了。)
7、第四段主要讲了什么?先读再说。(自由读后再指导学生说出段意)
“小蝌蚪已经是青蛙了”,为什么加上个“已经”?小蝌蚪是怎样跳到荷叶上去的呢?(蹬、蹦、跳)
8、小青蛙跟着妈妈干什么?这说明了什么?(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应该怎样对等青蛙呢?(生:我们要保护好我们的好朋友——青蛙)
三、巩固练习。
1、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全文。
2、完成课后第一道题。
3、完成课后第三道题。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分角色看图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按顺序说说小蝌蚪是怎样长大的。
(大脑袋、长尾巴——长出两条后腿——长出两条前腿——脱掉尾巴、换上绿衣裳)
3、指导完成课后第二题。
二、指导有感情地分组朗读课文。
三、识记生字,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1、观看生字表教学录像带,激发学生兴趣。
2、指导学习生字。
3、难写、易错字形分析:
塘:共13画,第八画右边要出头,第10笔一竖。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篇6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新词。
2.借助汉语拼音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培养学生边读书边思考的能力,能提出不懂的问题。
4.继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学习的能力,感受合作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1、正确掌握本课生字新词,并学会应用。
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筛选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
词语卡片、青蛙、蝌蚪、鲤鱼、乌龟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用彩色粉笔板书汉字:“找”,请学生来认字。说说生活中是怎样用的。(如:找人、找东西、找麻烦等)
电脑出示小蝌蚪的画面,让学生说说这是什么,是什么样子的?
小蝌蚪要找什么呢?板书:小蝌蚪、妈妈。今天我们来学习第5课《小蝌蚪找妈妈》。大家齐读课题。
二、学习新知:
(一)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书边在书中把生字画出来,借助汉语拼音读一读。
同伴之间互相读读生字,对照生字表检查读音是不是正确,如果正确,同伴就在书中画一颗红色的五星表示奖励。
再读课文:指名读课文,重点听听生字的字音。
大家进行评议,鼓励读得正确的同学、读书有进步的同学。
(二)学习生字新词:
1、学生对照书中的生字表,自己读读生字,把不认识的汉字做好记号。
2、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学习,小组长带领组员做好以下几件事情:
1)让每名同学说说哪些字不认识。
2)把不认识的汉字集中起来。
3)认识汉字的同学说说自己是怎样记忆字形的。
4)小组长指汉字,同学读,巩固记忆。
3、教师用电脑出示词语卡片,学生自己读读卡片上的词语。不认识可以询问他人。
4、以小组为单位选派代表指名读词语,比一比谁读的正确、反应灵敏。
5、练习书写:
1)请大家先认真观察生字在田格中的位置,然后独立写一个。(书上田格中的字)
2)学生提出认为难写的字,师问:你们认为哪个字难写?教师电脑出示带田格的生字,让学生仔细观察生字每一笔在田格中的位置。请同学说一说占格位置。
3)学生看电脑博士是怎样写的?(电脑演示加录音)
4)请学生书写田格中的第二个字。教师巡视,个别辅导,纠正学生的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
5)学生评议:展示学生书写情况,说说哪些字写的好,哪些字写的不够理想。
6)奖励学生到黑板上书写汉字,师生共同欣赏。
(三)再读课文,提出问题:
1、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5)
2、一边读书一边提出问题。
3、以小组为单位筛选问题:每名组员说说自己的问题,组长带领大家把问题集中起来,记录下来,交给老师。
(四)以小组为单位练习巩固:
小组之间互相出题目考察。
例如:
看拼音写词语;
听写词语;
组词;
读句子;
读课文;
……
小组之间进行比赛,并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进行评价。
(五)、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家长进行评价。
2)思考本组集中的问题。
3)在作业本上书写难字,然后进行自评……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画面,使学生从小蝌蚪找过程中,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的几次形体变化,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全面的认识事物的能力。
2.体会动物的语言、心理,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3.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使学生知道青蛙是捕捉害虫的能手,是人类的朋友,教育学生要保护青蛙。
4.继续培养学生收集、积累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的几次形体变化。
2.借助插图,去观察,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全面的认识事物的能力。
教学难点:
1.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2.理解文中的词语。
教具准备:
电脑、图片、动画片。
教学过程:
一、观看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
提示:注意观察小蝌蚪的身体变化。
二、进入新课:
1、整体感知:
指名分段读,想一想:小蝌蚪找妈妈找了几次?他在路上遇见了谁?在文中画出来。教师进行板书
(三次、鲤鱼、乌龟、青蛙。)
2、电脑出示问题,在下阶段的学习中带着问题去学习:(结合上节课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进行筛选后的。)
3、细读课文:
1)默读课文,想想哪些内容同插图有联系?
2)分别请学生读二、三、四自然段,再请学生根据自然段的内容找到相关的图片把图贴在黑板上。
3)同桌之间试着结合课文内容讲一讲图画的内容:
(第二自然段开始介绍小蝌蚪的变化,几天以后,小蝌蚪长出了两条后腿,他向鲤鱼妈妈打听自己妈妈去了哪里,从鲤鱼妈妈那里他得知:妈妈是“四条腿、宽嘴巴。”第三自然段写过了几天,小蝌蚪长出了两条后腿,他看见乌龟后,错认乌龟为自己的妈妈,从乌龟妈妈那里得知:自己的妈妈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服,唱起歌来顶呱呱。第四自然段写过了几天,小蝌蚪尾巴变短了,变成了小青蛙。在荷叶上找到了自己的妈妈。)
教师:整个找过程,课文是抓住了动物的语言和动作来描写的。自己认真地读读,找出描写动物的语言和动作的词语,并用不
同的符号画出来,体会为什么这样写。结合学生说的教师板书有关动词:“迎”“追”“游”
(小蝌蚪“迎上去”说明小蝌蚪与鲤鱼游的方向是相对的,他在有礼貌地打听。鲤鱼一番话,告诉小蝌蚪他们的妈妈是:四条腿、宽嘴巴。小蝌蚪看见乌龟后,就“追上去”说明小蝌蚪和乌龟前进的方向相同,乌龟在前,小蝌蚪在后,表现出小蝌蚪急于找到自己心情。乌龟的话使小蝌蚪进一步了解了外形特点:“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服,唱起歌来顶呱呱。”小蝌蚪看见青蛙妈妈后,就“游过去”说明他看见妈妈后,十分高兴。)
4)根据画面内容,练习有语气地朗读:
自由读
指名读一读,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还可以说说读书时有什么困难?
教师进行指导:小蝌蚪想找妈妈,他们询问鲤鱼妈妈时,要有礼貌,读出渴望找到心情;鲤鱼回答语速放慢,非常可亲可敬,读出关心孩子的语气。小蝌蚪叫乌龟妈妈时,要读出既高兴又着急的语气。乌龟在与小蝌蚪说话时,要读出宽容、耐心、稳重、热情的语气,读书时速度放慢。小蝌蚪看见自己的妈妈后,要读出高兴的语气,青蛙话要读得:亲切、自然。
小组练习分角色有语气、还可以加上适当的表演。
每个小组选派代表,进行展示。
评一评读书情况,为什么?
4、教师提出问题:小蝌蚪找到了自己的妈妈,他是怎样变成一只小青蛙的呢?
学生自己说说:可以结合课文内容说,可以用笔画出生长过程,也可以用自己的话说明。
在小组内与同学说说,交流交流。
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展示。
教师出示电脑画面:
小蝌蚪先长出两条,过了几天,长出两条,再过几天,变短了,渐渐地,已经不见了。小蝌蚪长成了。
让学生读一读,自己试着进行填写。
请学生把答案板书到黑板上:长出后腿→长出前腿→尾巴短了→尾巴不见了。
师生共同读一读。
根据电脑画面画出小蝌蚪生长过程,与电脑博士比一比。
三、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小蝌蚪找故事,小青蛙可以帮助人类做些什么呢?我们应该怎样做?谈谈自己的看法。(可以借助课外资料谈。)
教师小结:青蛙是捕捉害虫的能手,是人类的朋友,我们要保护青蛙。
四、积累所得信息:
让学生想想通过学习打算积累哪些信息。
在全班范围内说说,相互交流。
五、布置作业:1、有语气的朗读课文。
2、以小组为单位排演课本剧。
板书:
教案点评: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看图学文。以小蝌蚪找妈妈为线索,介绍了青蛙的生长过程。教案设计上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教师适时点拨,同时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合作研讨突破教学难点。教学媒体运用恰当、适度,为突破重、难点服务。版书设计合理,条理清晰。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篇7
教案:
活动设计背景:
结合主题活动“亲亲一家人”,为了让孩子对妈妈的特征进行仔细观察,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
活动目标
1、学习手指压印作画,以及添画曲线的方法,表示各种动态的小蝌蚪。
2、培养和发展幼儿细致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像力。
3、培养幼儿对美术活动的`爱好及大胆作画的能力,体验美术活动的快乐。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并能根据所观察到得现象大胆地在同伴之间交流。
5、引导幼儿能用辅助材料丰富作品,培养他们大胆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对事物的细致观察
2、掌握曲线添加的方法
3、对蝌蚪各种动态的表达
活动准备
故事小蝌蚪找妈妈的PPT、黑色颜料、黑色水彩笔、抹布
活动过程
(一)引入
1、老师:“呱呱呱、宝贝们听一听,是谁在讲话呀?”(课件里呈现青蛙妈妈)
老师:“原来是青蛙妈妈呀!可是青蛙妈妈皱着眉头,好像不开心的样子,我们一起来问问它是怎么回事吧!”(青蛙妈妈的声音“唉,听说我的宝贝在到处找我,可是到现在还没有回到我的身边,真着急啊!”)
老师:“原来青蛙妈妈担心它的宝贝找不到它,那小朋友,我们一起来帮助小蝌蚪赶紧找到妈妈好吗?”
3、老师带领幼儿一起复习儿歌“小蝌蚪,细尾巴,游来游去找妈妈,妈妈,妈妈,你在哪?来了,来了,我来啦!来了一只大青蛙!”(念完儿歌后课件里呈现了一群游动的小蝌蚪。)
4、引导幼儿观察并提出问题
老师:“小蝌蚪们快乐在水里游来游去。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一下,它们游得一样吗?哪里不一样?”,引导幼儿观察课件里小蝌蚪是往不同方向游动的。
5、幼儿自由讨论。在前面多个集体活动的环节之后,适当的提供给幼儿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理解,能充分调动它们学习的积极性。讨论结束后,教师小结:“原来小蝌蚪游动的方向都不一样。尾巴在下面的小蝌蚪是往上游的,尾巴在右边的小蝌蚪是往左边游的。真有趣啊!我们也来学学小蝌蚪游泳好吗?”
(二)幼儿自由想象并表示,把握手指压印及添画曲线的方法。
1、老师:“老师这里有一盘黑色颜料和黑色水彩笔,请小朋友们想一想,你可以怎么做,才能把这些资料都利用起来,变出可爱的小蝌蚪呢?”
2、在幼儿自由探索之后,老师可以一边示范一边讲解:“先用食指的指腹在颜料中轻轻蘸一下,然后把指腹按在纸上,再用水彩笔画上弯弯曲曲的尾巴,一条可爱的小蝌蚪就在游动了。我们可以一次多压印几个小蝌蚪的身体,然后在不同的位置添画细尾巴,这样,这群小蝌蚪就会朝不同的方向游动了。假如能变换不同的方向压印就更好了!”
3、老师:“请小朋友学学老师的方法试试吧。让更多的小蝌蚪从四面八方游过来,找到它们的妈妈吧!”
老师巡回观察,适时的加以指导:
(1)蘸颜料压印后,需要在抹布上擦干净手指后再拿水彩笔添画。
(2)要求幼儿保持画面和桌面及四周环境的整洁。
(3)请作完画的幼儿把资料和工具放回原处,用肥皂把手洗干净。
4、展示作品,引导幼儿相互欣赏和交流,夸夸自己能干的小手。
教学反思
1、在备课过程中,我考虑到以讲故事形式进行引入,略显单一,于是采用PPT的形式,将故事以动画形式播放给幼儿观看,并加以将讲述,这样让幼儿很直观地观察小蝌蚪的各种动态,以及青蛙的模样,青蛙与其它动物的相同与不同;
2、在活动过程中,在保证幼儿有自由发展空间的基础上,我引导幼儿先进行观察,让幼儿发表自己的想法,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再进行绘画基本操作的示范;
3、在幼儿自己操作的过程中,我加以指导一些常规教育,以此来巩固幼儿的良好习惯;
4、不足之处在于:从最后的作品上看,在给幼儿进行绘画操作示范的同时,限制了孩子的思维,不少孩子画的小蝌蚪尾巴都在相同方向,所以,如果重新上这堂课的话,我会在这方便多加以引导,让幼儿更具想象力。
习题:
一、看拼音写词语
méiyóuxiànzàishénmebiànhuàmiàntiáo
二、按课文内容填空
1、小蝌蚪长着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的尾巴,地游来游去。
2、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他们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了两条,又过了几天,长出两条,没过多久,不见了,变成了一只只能捉害虫的。
3、小蝌蚪向_______(谁)问他们的妈妈在哪里,把_______(谁)错误地认为是他们的妈妈,_______(谁)才是他们真正的妈妈。
4、小蝌蚪的妈妈唱歌的声音是。
A、呱呱呱B、哈哈哈C、嘻嘻嘻
三、填空题
1、一只青蛙条腿,只眼睛张嘴。
2、一只蝌蚪条腿,只眼睛张嘴。
3、一只鸭子条腿,只眼睛张嘴。
四、实践活动
假如你一个人走迷路了,你该怎么办?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篇8
综合课
1、会本课9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及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使学生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形体上的几次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分角色朗读课文。
学会生字、指导写字
观察图画,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小组合作
课件生字卡片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引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认识青蛙吗?(生:认识!)那大家也都知道我们的朋友如按好坏来分可分为好朋友和坏朋友。蚜虫是庄稼的坏朋友,那青蛙就是庄稼的好朋友。你们喜欢青蛙吗?那又有谁知道青蛙小时候是长什么样儿的?它又是怎样长大的呢?(幻灯片出示小蝌蚪插图,然后指出这就是青蛙小时候的样子,它名字叫——小蝌蚪)那么,小蝌蚪又是怎样变成青蛙的呢?学了今天这一篇课文大家就知道了。
(板书课题)
二、初识图意。
1、提出看图要求:图上画了些什么?它们都在干些什么?(幻灯出示第一幅插图)(生答)
2、逐图出示另三幅图,引导学生观察小蝌蚪在身体上有什么变化?再连续播放四幅图,让学生说说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分别遇到了谁,揭示这也就是——小青蛙成长的过程。
3、提问:大家看到最后两幅图了吗?小蝌蚪最后变成了什么?它们找到妈妈了吗?它们的妈妈是谁?(生述)
4、小结: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四幅图,想想小蝌蚪每次去找妈妈时身体都出现了哪些变化?开头怎样?过了几天怎样?后来又怎么样?最后变成什么了?(生述)
三、借助拼音,初读课文。
1、自轻声朗读课文。
思考:小蝌蚪找妈妈找了几次才找到?它都遇到了谁?
2、纠正读音(群、捕、迎、裳等)
3、回答思考问题,师生初步分角色朗读课文。(师:叙述部分;小蝌蚪、鲤鱼、乌龟及青蛙妈妈由四组学生分别扮演。)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学习第一自然段,看第一幅图。
提问:课文中是怎样写小蝌蚪的样子的?找出相关词句,说一说,并用笔划出来。
提问:我们池塘里的小蝌蚪有几只?(生:有一群。)师讲解“一群”的意思,然后再指导生给“群”组词。
指导学生看图,体会小蝌蚪心情如何?问:从图上小蝌蚪的.什么动作可以看出?自然段中哪一些词语描写了小蝌蚪很“快活”呢?(师指导生联系小蝌蚪甩尾巴的情景回答。)
2、指导学生看图,师复述小蝌蚪外表。
3、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读出小蝌蚪有趣、快活的神情。
五、课堂作业:
完成课后作业第二题(1)小题
第二课时
一、图文对照,学习第二段。
1、看第二幅图,提问:现在我们的小蝌蚪跟第一幅图模样有什么不同?
2、读第二自然段,说说蝌蚪有什么变化。
3、再读(指名个别读)
4、看图,讲述小蝌蚪是为什么会游向鲤鱼妈妈?理解“迎上去”意思。
述:因为小蝌蚪们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捕食,于是想到自己也该有妈妈,但又不知妈妈长得怎么样,所以就游过去问。
述:正面向前叫“迎”。在这里既表示礼貌,也为了让鲤鱼妈妈能发现自己——小蝌蚪。
5、鲤鱼妈妈告诉小蝌蚪,它的妈妈有什么特点呢?
6、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我们的”“哪儿”要读重音;鲤鱼妈妈的回答要用长辈式亲切的语气读出来。)
二、看图,学习第三、四、五自然段。
1、看图,提问:小蝌蚪过了几天身体上又起了什么变化?
生读第三自然段。
2、学生回答,师板书。
3、小蝌蚪为什么会把乌龟错认为是自己的妈妈呢?课文中为什么要用“追上去”,而不用“迎上去”呢?(师引导学生回答:一是,一前一后要用“追”;二是,体现出了它们以为找到了妈妈时的高兴、迫切的心情。)
4、乌龟妈妈告诉小蝌蚪,它们妈妈的特点是什么?(让学生划出文中语句并读一读)
5、指导朗读第三段。小蝌蚪“连忙追上去叫”这一句,要读出急于找到妈妈的迫切心情。
6、轻声朗读第四、五两段,指导生边读边看图,思考:
小蝌蚪过了几天,身体上又起了什么变化?(板书)
小蝌蚪到底有没有找到妈妈呢?他们的妈妈究竟是谁呢?它们是怎么认出来的?
(生联系图及有关句子回答:回顾乌龟介绍的青蛙妈妈的特征,还有前面鲤鱼妈妈讲的“四条腿,宽嘴巴”,小蝌蚪了解妈妈的特征全面了,也就可以找到妈妈了。)
7、你从第四段中知道了什么?先读再说。(自由读后再指导学生说出段意)
“小蝌蚪已经是青蛙了”,为什么加上个“已经”?小蝌蚪是怎样跳到荷叶上去的呢?(蹬、蹦、跳)
8、小青蛙跟着妈妈干什么?这说明了什么?(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们应该怎样对等青蛙呢?(生:我们要保护好我们的好朋友——青蛙)
三、巩固练习。
1、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全文。
2、完成课后第一道题。
3、完成课后第三道题。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分角色看图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按顺序说说小蝌蚪是怎样长大的。
(大脑袋、长尾巴——长出两条后
腿——长出两条前腿——脱掉尾巴、换上绿衣裳)
3、指导完成课后第二题。
二、指导有感情地分组朗读课文。
三、识记生字,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1、观看生字表教学录像带,激发学生兴趣。
2、指导学习生字。
3、难写、易错字形分析:
塘:共13画,第八画右边要出头,第10笔一竖上下都要出头,左边是“”。
迎:半包围结构,里面的“”不要多写一撇。书空。
龟:共7笔,上边是“”,下边是“”不是“电”。书空。
裳:共14画,下边是“衣”。
鼓:右边是“支”不是“”也不是“”,本课是“凸起”的意思。
4、运用测试及书写。(师巡视指导并及时对学生进行表扬)
四、总结课堂。
板书设计:
34、小蝌蚪找妈妈
小蝌蚪问鲤鱼阿姨错把乌龟当妈妈找到妈妈(青蛙)
大大的脑袋
黑灰色的身子长出后腿长出前腿尾巴不见了(变成了青蛙)
长长的尾巴
教后记:[内容结束]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篇9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青蛙生长过程中几个不同阶段的形体变化,知道它是捉虫能手,懂得应该保护青蛙。
2、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认识“矢”字旁,理解“蝌蚪、脑袋、快活、鲤鱼、捉食、乌龟、碧绿、肚皮、低头”等词语的意思。
3、能按问题的提示扩写句子,把句子写具体,通过选词填空、连句,了解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
4、会分角色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学习生字新词,能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懂得青蛙是捉害虫的能手,懂得保护青蛙人人有责。
2、教学难点:认识蝌蚪和青蛙,了解青蛙生长过程以及在不同阶段的形态变化。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读通课文,学习本课的14个生字,认识“矢”字旁,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大概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一)直接揭题、读题。
学习生字“蝌蚪”。
(二)初读课文。
1、要求:边读边把生字划出来,多读几遍,把它读正确。
这是个非常有趣的故事,有趣在哪呢?自己到课文中去找一找。
2、检查初读情况。
生字词出示:蝌蚪池塘脑袋甩着鲤鱼乌龟披着短了蹲着碧绿肚皮鼓着
(1)按照课文读一读,即带拼音。
(2)看着黑板读一读,不带拼音。
(3)字形的教学:你记住了哪些字,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或是你认为哪些字比较难写,需要大家帮忙的?
(4)我说你做:师说脑袋生指着脑袋师说甩着生做动作(可以用手表示)蹲着、肚皮、鼓着、短了
(5)送生字回家。
过渡:大家已经能够把生字很正确地念下来了,那能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吗?全体起立,如果有错了,你就坐下来读。
(6)反馈读错的情况,集体纠正。
(7)你能把这些生字按照课文内容组成一段简单的文字吗?
生说,也就是故事的大概内容。
(三)完成课后作业:
第1题,写出同偏旁的字。师按照学情做进一步的指导。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篇10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1、联系课文内容辨析“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等三个词语及所处句子的意思。
2、理解课文中描写青蛙样子的句子。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能力训练点:1、通过看图学文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形体上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和想象、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小蝌蚪是怎样长成青蛙的,在课后观察小蝌蚪、青蛙的实物的样子。
(三)德育渗透点:让学生知道青蛙是捕捉害虫的能手,是庄稼的好朋友,教育学生要保护青蛙。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3、辨析“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的不同用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同学们,在这世界上和我们最亲的人是谁呢?(妈妈)对,我们一出生就躺在妈妈的怀抱里,在妈妈的精心照顾下慢慢长大。我们最喜欢妈妈了,妈妈是我们最亲的人。可是今天,我们班上来了一群小客人,他们才刚刚出生,却没有妈妈在身边,他们是谁呢?
出示小蝌蚪图片,指导学生观察其形状、颜色。同学们认识他们吗?(小蝌蚪)
揭示课题:小蝌蚪的妈妈在吗?(不在)他们的妈妈是谁呢?现在在哪里呢?今天,我们就帮小蝌蚪一起找找妈妈吧。板书课题:11、《小蝌蚪找妈妈》
二、讲授新课
1、用1、2、3……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2、图文对照,讲读第一自然段
(1)刚才同学们认真观察了小蝌蚪的样子,我们来看看课文是怎么描写的。齐读。
(2)指名回答,师在黑板上贴出小蝌蚪的图片板书:大脑袋、黑灰色身子、长尾巴。
(3)指导朗读:“快活地游”要读出快乐的心情。
3、讲读理解第二自然段
(1)小蝌蚪在水里快活的游哇游,过了几天,他们的样子就变了。出示遇见鲤鱼的情景图。
(2)指导学生观察小蝌蚪的样子。
课文里是怎样描写的,谁来读一读?
指名读,师板书:长出两条后腿,在黑板上贴出小蝌蚪的图片,并请学生上台画出两条后腿。
(3)播放幻灯,继续观察:小蝌蚪遇见了谁?他们会说些什么?找出课文里的句子回答。
理解“迎上去”:正面的主动上前叫“迎”,在这里表示有礼貌,也表示鲤鱼是迎面而来。板书:迎上去:正面、有礼貌
(4)指导朗读:要读出孩子问话那种天真的语气,鲤鱼妈妈的话要读出亲切、长辈式的语气。
鲤鱼介绍小蝌蚪的妈妈有什么特征?指名回答。师板书:四条腿、宽嘴巴
(5)过渡语:小蝌蚪听了鲤鱼妈妈的话以后,有没有找到自己的妈妈?
4、讲读理解第三自然段
(1)齐读课文,说说小蝌蚪有什么变化,指名回答,师板书:长出两条前腿。在黑板上贴出小蝌蚪的图片,指名学生上台画出两条前腿。
(2)播放幻灯,继续观察:小蝌蚪又遇见了谁?
理解“追上去”:表明小蝌蚪和乌龟前进的方向相同,也表现了小蝌蚪知道妈妈的特征后急于找妈妈的心情。板书:追上去:方向相同、着急
(3)小蝌蚪为什么错把乌龟当妈妈?
指导学生联系第二自然段鲤鱼妈妈介绍的特征来体会。
(4)指导朗读,要读出小蝌蚪找妈妈那种急切的心情,要读出乌龟和蔼可亲的语气。板书:头顶两只大眼睛、绿衣裳
5、学习理解四、五自然段
(1)过渡语:乌龟不是小蝌蚪的妈妈,那么谁又是他们的妈妈呢?
(2)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小蝌蚪的形体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指名回答,板书:尾巴变短了。在黑板上贴出小青蛙的图片,让学生上台画尾巴。
他们的妈妈是谁?他们怎样找到妈妈的?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思考鲤鱼和乌龟所介绍的特征与青蛙妈妈的样子相符合,所以找到了妈妈。
(3)比较“游过去”与“迎上去”、“追上去”的不同,体会小蝌蚪找到妈妈那种高兴的心情。表明青蛙是“蹲”在荷叶上,小蝌蚪不急着追赶,也说明小蝌蚪认准了青蛙是自己的妈妈,已对妈妈的长相有了全面了解,相信自己不会认错了,所以不慌不忙。
(4)进行思想教育,引申扩展:通过学习第五段,你懂得了什么?(青蛙能吃害虫,保护庄稼,我们应该保护青蛙。)
保护青蛙,我们能做到:不捉青蛙、不吃青蛙肉、积极向家长和亲戚朋友宣传保护青蛙……
6、小结:今天我们帮助小蝌蚪找到了妈妈,也了解到了小蝌蚪长成青蛙的过程中的几次形体变化。投影出示青蛙成长过程,并请学生说出来。
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是否真的学会了。
投影出示练习题:
(1)小蝌蚪先长出两条,过了几天,长出两条,又过了几天,变短了,长成了。
(2)青蛙四条腿,嘴巴,鼓着一对,披着,露出。
三、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向小同学讲讲这个故事,观察实物小蝌蚪和青蛙的样子。
板书:
11、小蝌蚪找妈妈
四条腿迎上去
宽嘴巴追上去
头顶两只大眼睛游过去
绿衣裳
雪白的肚皮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篇11
教材分析:
1.《小蝌蚪找妈妈》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中的第34课,本课以童话的形式,通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引导学生了解小蝌蚪变成小青蛙过程中,身体发生了许多有趣的变化。通过课文当中小蝌蚪和其他动物的对话,引导学生学会互相帮助。
2.本课的学习内容包括有效地识记生字、流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进行相关内容的扩展阅读及说话训练。
学生分析:
依据教师平日的教学及对学生的观察了解,总结出学生具有如下的学习特征:
1.在6─7岁的年龄段中,孩子能较好的接受直观、形象以及贴近于他们生活实际的知识。
2.在学习中,学生对创新识字、自主阅读、表演、想象,说话拓展等语文学习活动较感兴趣。
设计思路:
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中心,巧妙设计情境,注重双向互动,在“找中说”,“说中创”,“演中悟”,“悟中编”。
以学生喜欢的童话形式为主线,以小蝌蚪的“寻人启事”为载体,以“帮助小蝌蚪找妈”的爱心活动组织课堂教学。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及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使学生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形体上的几次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分角色朗读课文。
4.体验语言文字的生动形象和准确性,培养语感。
5.树立环保意识,教育学生要保护有益的动物。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师(神秘地):小朋友们,老师这里有一张“寻人启事”,你们想看看吗?
2.师(出示课件:寻人启事,小蝌蚪摆着尾巴,配音)
寻人启事
我是小蝌蚪,当我看到别的小动物们快乐地和自己的妈妈一起玩耍时,我多羡慕呀!可我不知道我的妈妈是谁?它在哪?聪明的小朋友,请你们帮我找找妈妈吧!
小蝌蚪
2008年3月16日
(1)(拟人化的寻人启事,激起孩子们的兴趣,唤醒孩子们的责任心。这种导入形式让人耳目一新。这是第一次出示寻人启事。(2)课件以丰富的画面,文字,声音,让学生入情入境快。)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小蝌蚪找妈妈》。(板书:小蝌蚪找妈妈)
师:(着急地):找不到妈妈,小蝌蚪多着急呀!妈妈长得什么样呢?听完下面的介绍,你能告诉小蝌蚪吗?
(学生看动画,听课文配乐录音。)
二、播放课件,引入课文
(播放课件,显示课文内容)。
师:这是谁呀?(课件出示小蝌蚪图片)
生:小蝌蚪。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小蝌蚪是什么样子的?
生:小蝌蚪大大的脑袋,黑黑的,长着长尾巴。
师:课文里是怎么描写的呢?
生:小蝌蚪是大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
师:小蝌蚪正在做什么呢?
生:快活地游来游去。
师:快活是什么意思?
生:自由自在,无忧无虑。
师:对!小蝌蚪在池塘里快活地游来游去,我们也来快活地读读书,请齐读第一段。
生:(读)
三、设计活动,学习新课
师:我们要帮小蝌蚪找妈妈,可是它妈妈长的是什么样呢?“寻人启事”里没告诉我们,怎么办呢?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学生轻声读文)
师:请找出描写妈妈样子的句子,划上横线。
(出示:你们的妈妈四条腿,宽嘴巴。)
师:是谁告诉小蝌蚪的呢?
生:是鲤鱼妈妈告诉小蝌蚪的。
师:鲤鱼妈妈在做什么?(和学生表演,指导读对话,理解“迎上去”)
师:小朋友,别忘了小蝌蚪还在耐心地等着我们呢!让我们再来看看它发出的“寻人启事”。出示课件):
寻人启事
我是小蝌蚪,当我看到别的小动物们快乐地和自己的妈妈一起玩耍时,我多羡慕呀!可我不知道我的妈妈是谁?它在哪?鲤鱼阿姨告诉我:我的妈妈长着。聪明的小朋友,请你们帮我找找妈妈吧!
长出两条后腿的小蝌蚪
2008年3月16日
(始终以寻人启事为主线开展活动,这是第二次出示“寻人启事”。落款“长出两条后腿的小蝌蚪”引起学生注意。)
师:你们注意看看,现在是谁在找妈妈?
生:长出两条后腿的小蝌蚪。
师:原来小蝌蚪在慢慢长大,身体也在发生变化呢。
师:小蝌蚪的妈妈长着----四条腿,宽嘴巴。那我们快去找吧!
师:(电脑出示第二幅图)小蝌蚪听了鲤鱼妈妈的话,继续游啊游,过了几天,小蝌蚪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又长出了两条前腿。
师:为什么说是“又”长出两条前腿。
生:它已经长出两条后腿,后来长出两条前腿,所以说“又”长出两条腿。
师:(师贴长前腿的画于黑板上):你真会学习。我们一起来看图,(电脑出示第三幅图)老师再请你们自己学习下面的课文,思考一下这回它们向谁打听妈妈,怎么打听的。读懂课文再请你自己表演表演,注意,一定要仔细地读。
生:(自学)。
师:我看,有好多小朋友已经在表演了,老师念,你们表演,边读边演,行吗?(生演)
(借助动作强化记忆,形式活泼,边“演”边记,学生喜欢,“演”中有悟。)
师:为什么课文用了“追上去”这样一个词?
生:从图上看,小蝌蚪和乌龟的游动方向相同,表现出小蝌蚪知道妈妈的特征后急于找到妈妈的心情。
师:让我们带着急于找到妈妈的心情再来读读这一段。
师:我们帮小蝌蚪找到妈妈了吗?我们找到了也长着四条腿,宽嘴巴的----乌龟。
师:看来“寻人启事”写得不太明白,那怎么办?
生:我们来改改“寻人启事”吧!
师:那我们还是先读一读书,看看书中有没有把小蝌蚪的妈妈的样子告诉我们,好吗?(生自由读文)
(用改“寻人启事”的方法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也锻炼学生综合表达的能力。)
学生找到第四段: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
师:来看这两句话(出示)
披着绿衣裳,露着白肚皮,鼓着一对眼睛。
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
师:这两句话有什么不一样?你喜欢哪一句话?
生:第二句。
师:老师就喜欢第一句,你们能说服我吗?
生:……
(语感训练十分重要。比较、鉴赏是有效的途径。老师问:你们能说服我吗?学生兴趣盎然。)
师:为了让小蝌蚪马上找到妈妈,你们能再帮它把“寻人启事”补充完整吗?
生:能!
(出示课件)
寻人启事
我是小蝌蚪,当我看到别的小动物们快乐地和自己的妈妈一起玩耍时,我多羡慕呀!可我不知道我的妈妈是谁?它在哪?通过鲤鱼阿姨和乌龟阿姨的帮助,我知道:我的妈妈。聪明的小朋友,请你们帮我找找妈妈吧!
长出的小蝌蚪
2008年3月16日
(这是第三次出示“寻人启事”,与前面设计相贯通,将寻找“小蝌蚪的妈妈”爱心活动推向高潮,学生在交流中,明白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是多么重要。另外课件句子的出示,给学生补充“寻人启事”以“拐杖”。)
四、总结课文,深入引导
师:其实,蝌蚪妈妈就是谁啊?
生:青蛙。
师:小蝌蚪像我们同学一样聪明,认定了青蛙就是自己的妈妈,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请同学们看图(出示课件),仔细观察,看看小蝌蚪找到妈妈没有?
师:小蝌蚪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谁来说一说?
生:小蝌蚪尾巴变短了。
师:贴出小蝌蚪尾巴变短的图片
师:小蝌蚪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妈妈,该多高兴啊!你们想,小蝌蚪会对青蛙妈妈说些什么?谁能说一句话,后面用感叹号,把小蝌蚪找到妈妈的喜悦心情表达出来?
生:(例句:妈妈,我们好不容易找到你啊!
妈妈,原来你在这儿啊!
妈妈,我们终于找到你了!
妈妈,原来你就是捉害虫的大王啊!)
师:(扮青蛙妈妈,笑着说)是啊,孩子,我们一起去捉害虫吧!
师:小蝌蚪和妈妈见面了,大家都非常高兴,它们的话该怎么读呢?请一个小朋友读小蝌蚪的话,一个朋友读妈妈的话。
生:分角色朗读。
师:青蛙的样子,我们在帮助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中已经知道了,那课文上又是怎么描写的呢?
生: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
(找出文中描写青蛙的句子,重视语文的工具性。不能抛开课本学语文。)
师:(师贴出青蛙的图片)你们对青蛙有哪些了解呢?
生:一只青蛙一年能捉一万五千多条害虫,是庄稼的好朋友,我们小朋友要好好保护青蛙。
生:青蛙的叫声很好听。
师:青蛙是个歌唱家。
生:青蛙走路是蹦蹦跳跳的,它还是游泳能手。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
生:老师,我知道蛙泳就是青蛙发明的。
师(微笑地):是吗?
另一生:不对,是我们学习青蛙游泳时的动作来游泳。
(此处的拓展,能激发学生关注自然的兴趣。)
师:这节课,我看出小朋友们都很喜欢小蝌蚪,想不想当一回小蝌蚪呢?
生:想!
师:我是《动物报》的小记者,想采访你们,让更多的孩子了解你们,保护你们。你们愿意接受我的采访吗?
1.你们是谁的孩子?
2.你们是怎么找到妈妈的?找妈妈时遇到困难了吗?
3.你们是怎么变成青蛙的?
4.你们变成青蛙后,能给人类带来帮助吗?
师:谢谢你们接受我的采访。
老师这里有一道题,认真听讲的同学才会做。
师:(出示课件)
小蝌蚪先长出两条(后腿),过了几天,长出两条(前腿),再过几天,(尾巴)变短了,渐渐地,(尾巴)不见了,小蝌蚪长成了(青蛙)。
(这段设计活动性强,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学生不知不觉地复习了全文,并进行保护青蛙和蝌蚪的教育。)
五、识字、写字教学
1.借助图画读课文,自学不认识的字。
2.学生在文中圈出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小组互助学习,交流自己认识了什么字,读懂了什么。
4.指导初读课文,检查生字学习情况。
5.指导写字。
反思: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传统课文,因其内容生动、有趣而深受低年级学生的喜爱。在课堂中我力求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变学生上课被动和机械训练的弊端。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以”寻人启事”为载体,组织教学
1.寻人启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对某件事所表现出来的喜爱的情绪。课堂中,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有无,直接影响着课的质量。上课伊始,老师神秘地告诉学生,刚才在校门口看到了一张寻人启事,想看看吗?在同学们诧异声中,教师用课件出示《寻人启事》。
2.整个教学过程,始终贯穿”寻人启事”,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每次”寻人启事”的出现,都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体会到语言的准确性在生活中,表达中非常重要。
3.蝌蚪的身体变化过程也巧妙地通过”寻人启事”的落款人的变化,体现出来,以引起学生注意,留下深刻印象。
二、读、说、贴学文,丰富语言的积累
1.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学生、文本之间要形成对话和交流的关系,朗读起到了桥梁的作用。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道出了读的重要性。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理解、体会、揣摩。我在教学中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亲自参与理解语言文字的实践活动。根据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表现欲强的特点,我在本课教学中采用自由读、齐读、分角色读这三种朗读方法,让学生从读中理解“迎”“追”等词语的意思,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去朗读,读后同学评价再加上老师的指导,反复练读。从读中悟出词意、句意,学生才能淋漓尽致地进行角色表演,使学生在自主、合作、轻松的氛围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说──以读促说,说中理解。
(1)说顺序。要求学生用上先、再、接着、最后,说小蝌蚪的生长过程。通过学生的说来完成填空题。
(2)说内容。在学生知道青蛙的样子以后,要求他们在寻人启事中加入青蛙的特征。把学到的内容及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3)师生小记者活动的巧妙设计,让学生不知不觉中复习巩固了课文的内容。
3.贴──据文贴画,贴中取乐。
教师准备好五幅画,分别为小蝌蚪、长了两条前腿的蝌蚪、长了前腿和后腿的蝌蚪、尾巴变短的青蛙、小青蛙。通过学生看图引导学生说出小蝌蚪的变化过程,教师相机贴出对应的图片。这样学生掌握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时就会轻松自如,毫不吃力。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篇12
在充分研读教材和了解学情,明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之后,就是对上课的教学设计了,一般包括新课导入、初步感知、深入品读、总结全文等环节,《小蝌蚪找妈妈》这节课我这样设计,这样上: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同学们,老师昨天看到一张“寻人启示”,我们来帮一帮他好吗?出示启示内容,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兴趣是诱发学生学习方法动机的强大动力,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变厌学为乐学,学生才能对本堂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我从“寻人启示”入手,创新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很快把孩子们引进课文中。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出示要求:读准字音,以读汉字为主。同时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默读,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3、自主识字,组内交流;汇报成果,全班交流,师反馈指导字词读音和书写。
设计意图:低年级的课堂教学,以识字为主,多种形式(男女生读、小组读、开火车等)读字词。在学习生字的过程中,首先让孩子们仔细观察,自主识字,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占位情况,重视老师的范写,再让学生临写,最后在班级内交流汇报自己记忆生字的好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会不同形式的读书方法,抓住关键字词快速提取文中有用的信息。
(三)品读课文,理解感悟文章内容。
1、课件出示第一幅图,让学生观察图上有什么,特点是什么,边读边画出描写小蝌蚪样子的词语,重点指导学生对“甩着”“快活”“游来游去”等词语的理解,对照画面,启发想象,练习仿说,同时体会词语的精妙之处。
2、课件出示小蝌蚪与鲤鱼对话的图片,让学生找出对应段落,画出对话内容,分角色读对话;思考:小蝌蚪为什么想找妈妈?在看到鲤鱼妈妈叫小鲤鱼捕食时,小蝌蚪心里在想什么?品析词语“迎上去”,分角色表演,体会词语意思;课件出示前一幅图对比小蝌蚪有哪些变化。
3、课件出示小蝌蚪与乌龟对话图片,找出对应段落,画出对话内容组内自由分角色读对话;思考:小蝌蚪为什么把乌龟当成了妈妈?乌龟是什么样子的?品析词语“追上去”,进行角色表演,体会词语意思;教师着重指导学生读好对话,体会人物心情和读准语气;课件出示前一幅图对比小蝌蚪又发生了哪些变化。
4、出示课件,总结前两段的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汇报成果;教师出示自学提示:小蝌蚪又遇到了谁,画出对话内容,带着感情读一读。思考:小蝌蚪这次是如何确定青蛙是它们的妈妈的?青蛙的样子如何?画出相关词句;品析文中描写青蛙样子的词语“蹲”“披”“露”“鼓”,通过替换词语感受原文中这些字词的精妙。
5、齐读最后一段,思考:小蝌蚪变成青蛙之后跟着妈妈干什么去了。播放青蛙捕捉害虫的科普录像,通过真切可感的情境,让学生了解青蛙是益虫以及捕捉害虫的本领。再次出示文中插图,简要复述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
设计意图:图文结合,让学生在品词析句中感受到文中语言的特点,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人物的心情。号召少先队员要保护青蛙,从而把保护青蛙这一认识水平深化为高尚的道德品质,升华感情。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四)总结全文,升华主题,谈收获。
让学生先说收获,师再总结升华,点明主题:课文通过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让我们了解了小青蛙的长成过程。大自然中还有很多知识等待着我们去了解,只要我们在生活中多留心观察,多读课外书,就一定能了解到大自然更多的密码知识。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高。
1、朗读课文,有条件的和家人分角色朗读课文。
2、给家人或同伴讲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篇13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从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中,使学生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的几次形体变化。
(二)知道青蛙是捕捉害虫的能手,要保护青蛙。
(三)能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形体上的几次变化。
三、教学过程
(一)以故事引出课题。
1.一只青蛙在茂密的水草中产下了许多卵,卵一天天地长大,长出来大脑袋、黑身子、长尾巴。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小蝌蚪)
对:小蝌蚪的妈妈是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小蝌蚪找妈妈》。
板书课题:
1小蝌蚪找妈妈
齐读课题。
2.学生自己设教学目标。
问:从课题你知道什么?
学课文你想知道什么?
3.师归纳教学目标。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和小蝌蚪找它们的妈妈去。通过学习,我们要知道小蝌蚪找了几次妈妈,在找的过程中它的形体有什么变化。学习把各自然段的意思连起来想;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同学们还要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讲授新课。
老师配乐范读课文。
思考:
1.小蝌蚪找了几次才找到妈妈?
2.它们都找到了谁?
读后学生回答:小蝌蚪找了三次才找到妈妈。它们找到了:鲤鱼、乌龟、青蛙。过渡: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5段)请你们用最快的速度在自然段前标出序号。
(三)看图逐段学习理解。
1.观察第一幅图,说图意。
这幅图画的是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这幅图画的是小蝌蚪在水里快活地游玩。)
哪个自然段是写这幅图的?
(课文第一自然段。)
2.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小蝌蚪长的什么样?
贴出小蝌蚪的图片。
板书:大、黑、长长
它们在水里怎么游呀?
快活、高兴。
你觉得小蝌蚪长得怎么样?
(我觉得小蝌蚪长得很可爱。)
(3)指导朗读。
小蝌蚪长得这么可爱,在水里那么快乐活泼,我们读这一段就应该读出它们可爱、活泼的语气来。
试读、指名读、齐读。
过渡:可爱的小蝌蚪在池塘里快活地游来游去,它们都在想:我们的妈妈在哪?要跟妈妈学点本领那该多好啊!于是它们下决心找到妈妈,它们是怎样找妈妈的呢?找妈妈的过程中它们自己有什么变化?我们学习第2自然段。
3.学习第2自然段。
(1)出示学习方法:读,想,说。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篇14
教学目标:
1理解小青蛙在寻找妈妈过程中心情及身体的变化。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培养学生从小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小青蛙在寻找妈妈过程中心情及身体的变化。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从小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群可爱的小蝌蚪,今天,这些小蝌蚪给我们带来了一些礼物,只有拿到礼物的小朋友才能成为他们的好朋友呢。点击课件,生读一个,师点一下课件。(逐个点击PPT1-5)
大家都收到礼物了,(点击PPT6)我们就是小蝌蚪的好朋友了。所以,小蝌蚪也愿意把他自己的伤心事说给你听了。我们去听听吧。(点击PPT7)
(寻人启事)大家好!我是小蝌蚪,当我看到别的小动物们和自己的妈妈一起玩耍时,我很羡慕!可是,我不知道我的妈妈是谁,也不知道她在哪里?我听说一(1)班的小朋友是最聪明了,请你们帮我找找妈妈吧!
2、朋友有困难,我们要帮助,你们愿意帮小蝌蚪的忙吗?我们一起帮助小蝌蚪找到他的妈妈吧!(点击PPT8)
3、你们帮小蝌蚪找到他的妈妈了吗?小蝌蚪的妈妈到底是谁啊?(青蛙)过渡句:小朋友们,小蝌蚪历尽艰辛终于找到了妈妈,在找妈妈的过程中得到了谁的帮助?(鲤鱼阿姨和乌龟)
二、品读感悟课文
(一)学习第二段。
小蝌蚪是怎么向鲤鱼阿姨打听妈妈的?小蝌蚪游啊游,看到了鲤鱼阿姨。(点击PPT9)
1、小蝌蚪看见鲤鱼阿姨,会想些什么呢?(点击PPT10)
2、小蝌蚪又是怎么问的呢?(点击PPT10)你觉得这是一群怎么样的小蝌蚪?谁来当一回小蝌蚪,来问一问鲤鱼阿姨吧!生读
3、此时小蝌蚪的心情怎么样?你从哪个词语看出来的?理解“迎”字(点击PPT11)拿生字卡片拼读注音后鼻音,说部首,组词读迎。
读一读,读出小蝌蚪有礼貌、急切的心情。
4、鲤鱼妈妈会怎么回答呢?(点击PPT12)鲤鱼妈妈地说。有感情地朗读鲤鱼妈妈的话。
5、分角色朗读第二段。老师当鲤鱼妈妈,谁愿意来做小蝌蚪,向我打听妈妈的消息。师生合作读,同桌读,男女读。(点击PPT12)
小蝌蚪听了鲤鱼妈妈的话,可高兴了。知道了自己的妈妈是四条腿、宽嘴巴的,这时候的小蝌蚪发现自己和原来不一样了,你们发现了吗?生说。(点击PPT13)小蝌蚪告别了鲤鱼阿姨,他们继续游哇游……
(二)学习课文第三段。
1、这时他们看到了一只乌龟,他们是怎么做的?
2、请小组自学第三自然段,要求:A、用直线划出小蝌蚪的话。B、用波浪线划出乌龟的.话。C、分角色读一读、演一演。
3、交流。
(1)小蝌蚪看到了一只乌龟,他们是怎么做的?(点击PPT15)识字教学“追”,注意翘舌音,部首,组词,开火车读。
(2)读小蝌蚪的话。小蝌蚪,你为什么要这样叫啊?(点击PPT16)
(3)读出乌龟的话。(点击PPT17)
(4)小蝌蚪从乌龟的话中又知道了妈妈有哪些特征?(板书:大眼睛、绿衣裳)
(5)他们为什么会把乌龟当作妈妈?(因为鲤鱼阿姨说过他们的妈妈四条腿、宽嘴巴。所以小蝌蚪才会把乌龟误认为是他们的妈妈。)
(6)练习对话,请小组上台演一演。(旁白、小蝌蚪、乌龟)
(7)这时候的小蝌蚪样子又有了什么变化呢?(点击PPT18)
(8)小蝌蚪听了乌龟的话,又难过又开心,难过的是乌龟不是他们的妈妈,开心的是从乌龟的口中又知道了妈妈的一些特征。于是,小蝌蚪告别了乌龟,他们继续游哇游,游到荷花旁边时,他们看到了什么?(点击PPT19)
(三)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青蛙身上有他们妈妈的特征吗?
1、自学第四、五自然段。
2、当看到荷叶上的青蛙时,小蝌蚪是怎么样做的?
3、对,这次小蝌蚪终于找对妈妈了,你听,青蛙妈妈说:“好孩子______________。”(点击PPT19)
4、青蛙妈妈为什么说小蝌蚪已经长成青蛙了?
我们来做做练习:你们已经长成青蛙了。
小青蛙的尾巴已经不见了。
____已经______。
(点击课件)
三、总结
1、在找妈妈的过程中,小蝌蚪是怎样长成青蛙的呢?你能说一说吗?(逐个点击PPT22)你能填一填吗?(点击PPT23)小蝌蚪先长出,过了几天,又长出,再过几天,变短了,不知什么时候,小蝌蚪的尾巴,变成了。(点击PPT23)
2、现在,小蝌蚪已经长成了青蛙,它们跟着妈妈天天去捉害虫。它们真是人类的好朋友,庄稼的保护神!为了让我们的青蛙朋友生活地更舒适安全,我们应该怎么做呢?(保护青蛙,不去捉青蛙)
四、写字指导
1、组词读:“什”“么”“变”。(点击PPT24)
2、说写什么两个字,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3、师范写,生写,点评,再写一个。
4、同样的方法指导写“变”字。(点击PPT25)
五、课外拓展
(点击PPT26)
作业超市:(任选一题)
1、了解一种小动物从小到大的变化过程。
2、通过阅读课外读物或向家长了解有关青蛙的其他知识。
教学反思:
一、激发情感,导入新课。本课的开始,老师利用小蝌蚪送礼物的方法,复习巩固第一课时学习过的生字,新颖,有趣,学生喜欢。
二、读出感情。课文有许多对话,如:当小蝌蚪错把鲤鱼当成了妈妈时,鲤鱼说了这样一番话,孩子们在读时出现了不同的争议。有的孩子认为应读得慢一点,因为他认为会很温柔,说话时亲切一些,语气要和蔼一些,。有的孩子认为鲤鱼是笑着说的,他觉得小蝌蚪居然会把自己当成了他们的妈妈,有点好笑。这些体验都反映了孩子们对文本的不同理解。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学生就认为自己就是鲤鱼。
三、教学松弛有度。课文描写小蝌蚪遇到鲤鱼和乌龟的段落从写法和内容上,都有相似之处,老师将重点放在前面一个段落的指导上,通过总结学习方法,再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自学下一段,尝试让学生自己学懂。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篇15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塘、群、灰、捕、迎、龟、裳、碧、鼓”这9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
2.能联系课文内容辨析“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等三个词语及所处句子的意思。
3.理解课文中描写青蛙样子的句子,及句子中的动词如“披”“露”“鼓”。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看图学文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形体上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和想象、表达能力。
2.通过生字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课上通过字、词训练及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让学生知道青蛙是捕捉害虫的能手,是庄稼的好朋友,教育学生要保护青蛙。
(三)注意体现创新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将小蝌蚪变成青蛙的几个生长阶段的挂图打乱次序,请学生辨析,依次排列,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小蝌蚪是怎样长成青蛙的。在课下可到池塘边细致观察小蝌蚪、青蛙的样子,了解它们是怎样发生变化的,也可将小蝌蚪带进课堂。也可用录像进行直观教学。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
(一)重点:
1.学会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
(二)难点:
1.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2.了解“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的不同用法。
3.理解小青蛙在寻找妈妈过程中心情及身体上的变化。
4.通过教师引导学习第二段,掌握自学三、四段的方法。
(三)疑点:了解小蝌蚪为什么会把乌龟当成妈妈。
(四)解决方法:通过读鲤鱼妈妈的话及描绘青蛙样子的句子,使学生了解到乌龟与青蛙不同,不能根据身体的部分的特征就去判断,也就是说看事物要全面,做深入了解,同时通过朗读使学生理解小蝌蚪找妈妈的心情十分急切,所以错把乌龟当妈妈。
三、课时安排:3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课上配合教学进行小组讨论来解决重点难点。
2.在学习生字词时请学生到前边来进行指导学习、认识。
3.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戴好头饰来讲台前表演。
4.将打乱顺序的小青蛙各个生活阶段的卡片排列好并进行说话训练。
五、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将本课应掌握的字、应理解的词、句训练到位。
2.进行朗读训练及指导。
3.结合挂图,学习课文内容。解决重、难、疑点。
4.进行保护青蛙的教育。
(二)整体感知:
1.出示整幅的跨页挂图,学生从左至右观察,边看边想:这课讲了一件什么事?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结合图画看看小蝌蚪是怎样找妈妈的?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和目标完成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解题:
同学们,你们见过小蝌蚪吗?它长得什么样?(投影出示,认识小蝌蚪),小蝌蚪是怎样长大的?它的妈妈是谁?学习了这一课我们就知道了。(板书课题)
(二)看图,了解图意:
1.出示挂图,学生从左至右观察,边看边想:这几幅图向我们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2.利用投影出示,看图说说:图上画了谁在干什么?
看第一幅图着重观察小蝌蚪是什么样的?
看第二幅图说说小蝌蚪遇见了谁?会说些什么?它的身体有什么变化?
用观察第二幅图的方法自己观察三、四幅图,自由说说图意,适当进行想象,教师予以指导点拨。
(三)借助拼音,结合图画,初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1.借助拼音认识生字,标出自然段,用“”在文中画出生字新词,练习读并读准字音。
2.在认识生字新词的基础上,借助拼音读课文,要读通每一句话。
3.检查自读效果,逐段指名读课文,并领读生字词,其余学生注意认真听,读后师生议论,予以评价,注意指导下面几个字的读音:“塘”,“迎”“裳”这几个字是后鼻韵母,要读准。
群:读q*n,不要错读成q0n。
捕:读b(,不能读成p(。
裳:读轻声shang,衣裳(shang)。
4.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思考:小蝌蚪是怎样找到妈妈的?
(四)结合看图,读讲第一段:
1.读第一段,看第一幅图,问:
(1)小蝌蚪是什么样的?
(2)结合课文,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
(3)自由读第一段,说说你能够读懂那些词?
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注意指导以下几个重点词语:
一群:指许多小蝌蚪聚在一起,结合学生平时生活实际还可以说“人群,建筑群”。
对“甩着”、“快活”、“游来游去”几个词的理解要对照画面,启发学生想象。最好通过观察实物或录像。在朗读中体会“甩”这里是摆动的意思,例如“牛甩着尾巴”。
快活,游来游去能够说明小蝌蚪的心情很高兴。自由自在地在水中游着。
2.指导朗读第一段,要读出有趣、高兴的语气。
3.投影出示课后练习2的(1)题,口头填空,齐读句子。
(1)________里有________小蝌蚪,大________,________的身子,________长长的尾巴,________地游来游去。
正确答案:池塘一群脑袋黑灰色甩着快活
(五)布置作业: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第二课时
(一)图文对照,读讲第二段。
1.出示第二幅图问:过了几天,小蝌蚪有什么变化?再结合课文,说一说。
2.继续观察:小蝌蚪遇见了谁?它会说些什么?会怎样想?再结合课文阅读,找出有关句子,再回答。
理解这一段着重领会“长出了两条后腿”“捕食”“迎上去”以及鲤鱼妈妈讲的青蛙特征“四条腿”“宽嘴巴”。
(1)结合看图,弄清蝌蚪先长出两条腿的位置。
(2)捕食:捉取食物。
(3)迎上去:正面主动上前叫“迎”,在这里表示有礼貌,也表示鲤鱼是迎面而来。
3.指导朗读:要读出孩子问话那种天真的语气。鲤鱼妈妈要读出亲切、长辈式的语气。
过渡语:小蝌蚪听了鲤鱼妈妈的话以后,有没有找到自己的妈妈?
(二)讲读理解第三段。
1.用学习第二段的方法试着说说学学第三段,先试说图意然后图文对照,读读第三段,说说你读懂了哪些词和哪些句子?最后小组讨论,交流意见。
2.体会:“追上去”表明小蝌蚪和乌龟前进的方向相同,也表现了小蝌蚪知道妈妈的特征和位置后急于找妈妈的心情。
3.解决疑点:为什么小蝌蚪错把乌龟当妈妈?联系第二段鲤鱼妈妈介绍的特征来体会。主要原因是小蝌蚪了解妈妈的特征不全面。
4.引申扩展:我们平时看事物要全面,做深入细致的调查,否则就会闹笑话。
5.听录音,指导朗读第三段。要读出小蝌蚪找妈妈那种急切的心情,要读出乌龟和蔼可亲的语气。
(三)学习理解四、五段。
1.小组讨论:通过看图和朗读四、五段,你又学会了什么?小蝌蚪怎样找到妈妈的?它们的妈妈是谁?
2.品析重点词语:比较“游过去”与“迎上去”“追上去”的不同,体会小蝌蚪找到妈妈那种高兴的心情。表明青蛙是“蹲”在荷叶上,小蝌蚪不急着追赶,也说明小蝌蚪认准了青蛙是自己的妈妈,已对妈妈的长相有了全面了解,相信自己不会认错了,所以不慌不忙。
3.引导学生思考小蝌蚪是怎样认出妈妈的?回顾鲤鱼和乌龟所介绍的特征与青蛙妈妈的样子相符合,这回小蝌蚪了解全面了,所以找到了妈妈。
4.说说这两段主要讲什么?(要多问多想)
5.学生自由读课文,体会思想感情,练习朗读。
6.进行思想教育,引申扩展,通过学习第五段,你懂得了什么?(进行保护青蛙的教育)
(四)练习,巩固:
投影出示练习题:
1.小蝌蚪先长出两条________,过了几天,长出两条________,又过了几天,________变短了,成了________。
正确答案:后腿、前腿、尾巴、青蛙。
2.青蛙四条腿,________嘴巴,________一对大眼睛,披着________,露着________。
正确答案:宽、鼓着、碧绿的衣裳、雪白的肚皮。
(五)布置作业: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六)板书设计:
长出后腿四条腿、宽嘴巴
长出前腿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
尾巴变短→不见绿衣裳、雪白的肚皮
第三课时
(一)看图、读全文,小结课文内容。
1.拿出己打乱顺序的青蛙各个生活阶段的照片、卡片或图片依次排列,小声说小蝌蚪怎样变成青蛙的?
2.指导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分析生字、识记字形、组成词语、指导书写:
1.请学生在黑板前指导学生学习生字。
2.注意指导学习以下生字。
塘:左右结构,13画,第8画右边要出头,第十画上下都要出头。
迎:半包围结构,与“柳”字相比较,里面的“卬”要看清,不要多写一“撇”。龟:共7画,下边是不是“电”。
裳:共14画,下边是“衣”不是
鼓:13画,第九笔是“一”,右边是“支”不是“攴”,也不是“父”。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篇16
一、教学内容分析
《小蝌蚪找妈妈》本文是一篇溶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科学童话,文字浅显易懂。课文以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向学生介绍了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经过“长出后腿——长出前腿——尾巴变短——尾巴消失”四个阶段,最后变成了青蛙,说明了青蛙生长过程形体变化,蕴含了从小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1、认知目标
(1)、认识“故、迎、阿、姨、追、顶、披、鼓”等八个生字,会写“有、在、什、么、变、条”等六个生字。
(2)、了解蝌蚪与青蛙的特点,认识蝌蚪与青蛙。
2、能力目标
(1)、了解青蛙的生长过程及其外形特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会准确理解和运用“蹦、跳、蹬”等课文中出现的动词。
3、情感目标
(1)、通过课文的学习,增强学生对科学童话的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体会从小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
三、课文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重点:(1)、了解青蛙成长过程中的形体变化。
(2)、体会文中用词的准确性。
难点:理解并体会课文中出现的表示动作的词在运用上的准确性。
四、教学对象的分析及采用的学法指导:
本课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学生,由于孩子们年龄小,缺乏生活经验,易接受感性的知识,且思维方式偏重于形象思维,表现欲强,爱模仿,对一切新鲜事物都充满好奇心,爱说爱问,活泼天真,根据这些特点,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引导学生学习: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根据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我将以动画的形式再现课文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主要通过课件演示的形式,让学生区别动词;鉴于学生表现欲强,爱模仿,主要以表演的形式引导学生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2、引导探索、开拓思路。
由于低年级学生爱说爱思爱问,对一切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我将以多媒体出现青蛙生长过程四个阶段的图片,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发现青蛙形体的变化,同时引导和鼓励学生发现文中没有说明的细节。如眼睛的变化等。
3、课外延伸,积累知识。
根据低年级学生聪明、好学、求知欲强的特点,我将运用多媒体向学生介绍青蛙的知识,丰富学生知识面,鼓励学生能从课外寻求获取知识的方法。
五、教学理念与教学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对新教材的阅读教学要求“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在实践中认识,在感受中领悟”。
《小蝌蚪找妈妈》是篇科学童话,为体验、感悟型阅读提供了条件。在教学设计时,我力求优化老师主导作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参与精神,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学习能力的发展,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发展,多媒体课件设计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发挥老师主导作用,调动学生主体学习行为。
1、创设情境、理解课文。
运用多媒体创设课文情境,播放动画、展示图片、出示练习、播放朗读,使学生在看、听、说、练的过程中渐渐进入课文内容,在调动感官功能的基础上熟悉小蝌蚪的生长过程,认识青蛙的特点,理解课文内容。
2、加强朗读,感悟语文。
通过多种形式的读的训练,使学生在读中感受领悟课文内容,如带着问题朗读,领会用词的准确性;分角色朗读,感受小蝌蚪找妈妈的不易,从而体会小蝌蚪独立生活与勇于探索的精神。
3、启发教学,提高认识。
运用多媒体课件营造想象氛围,以青蛙对话的形式想象青蛙母子相识后的交流,巩固知识,加深认识,开拓思路。另外,结合多媒体课件提供的课外知识,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青蛙是益虫。
六、教学课件设计。
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采用自制的和收集的多媒体教学课件。
本课课件穿插于教学过程中,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
1、导入新课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小蝌蚪的外形,引导学生抓住小蝌蚪的脑袋、身子、尾巴的特点观察并说话,既训练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学生对小蝌蚪的外形有了深刻的印象,在引导说的过程中学习第一自然段的内容。
2、感知课文时,结合多媒体课件播放动画,使学生在兴致勃勃地观察当中了解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及形体变化。
3、理解词语“迎上去、追上去、游上去”时,以课件演示动画,使学生体会领悟这三个词的区别。在认识青蛙特点时,以课件出示图片,了解青蛙的形体特点,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4、在发散思维训练时,安排了青蛙鸣叫的课件演示,启发学生想象小青蛙与妈妈的对话内容。
5、以电脑小博士的形式展示青蛙图片及文字资料,并播放文字资料的录音。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七、教学流程分析与设计意图。
〈一〉、导入课文。
1、师引语:今天我们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猜猜它是谁?
【课件演示】说谜面:大脑袋,园肚子,细尾巴,黑身子,变变变,长出四条腿,丢了细尾巴。吃饱了,呱呱叫,抓害虫,顶呱呱。
2、生交流,说谜底。(板书:小蝌蚪)
3、【课件演示】出示小蝌蚪图片,说说小蝌蚪长得是什么模样?
4、引语:今天请大家听听《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设计意图:以猜谜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初步认知小蝌蚪。通过图片演示,学生对小蝌蚪的印象又深一层,通过看图填空的说话练习,引导学生抓住特点观察描述小蝌蚪的外形,培养和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二〉、感知课文。
【课件演示】播放录音,要求大家听完故事后想一想,说一说。
小蝌蚪的身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引语:刚才,大家听故事时都非常认真,也非常专心。现在,谁最想说一说。
3、【课件演示】出示画面,引导学生说一说。
4、自读课文,用“——”在课文中画出描写小蝌蚪身体变化的句子。
(设计意图:动画是低年级学生喜欢的形式,将其运用于课堂教学中,既能集中学生注意力,又能增添学习乐趣。同时让学生在观察中了解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及形体变化。引导学生读、思、说,结合课件点拨,使低年级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三〉、理解课文。
1、默读课文,想想说说。
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遇到了谁?他们是怎样接近这些小动物的?他们都说了些什么话?
2、比较、体会、领悟: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课件演示】播放语句,引导学生边读边做动作,体会“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的区别。
A、小蝌蚪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捕食,就迎上去。
B、小蝌蚪看见一只乌龟摆动四条腿在水里游,连忙追上去。
C、小蝌蚪看见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就游过去。
(设计意图:运用课件演示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区别三个词,同时引导学生领会用词的准确性;以表演的形式引导学生将内化的语言以身体语言表现出来,符合低年级学生爱模仿的特点。)
3、分角色朗读。
(1)、小组分角色练习朗读,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2)指导分角色朗读。要求:戴上头饰,配上动作,表演朗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分角色朗读,选择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体会语感。)
〈四〉、启发思考。
引语:为什么小蝌蚪认定大青蛙就是他们的妈妈?
1、点拨朗读。
鲤鱼和乌龟是怎样向小蝌蚪描述他们的妈妈的?用“~~”画一画,读一读。
2、看图填空。
引语:小蝌蚪见到的大青蛙是什么样子的?
【课件演示】出示图文练习:
(1)、选词填空。披、鼓、蹲、露
他们游到荷花旁边,看见荷叶上着一只大青蛙,着碧绿的衣裳,着雪白的肚皮,着一对大眼睛。
(2)、引导学生一边朗读,一边配上动作。
暗示——小蝌蚪独立生活,遇事能主动探索,真了不起。
(设计意图:借助鲤鱼、乌龟之口感知青蛙外形特点,从学生初步感受抓住特点描述的方法并引导学生想象青蛙的模样。结合课件,看图填空,体会用词的准确性。以表演的形式再现青蛙状态,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以暗示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小蝌蚪独立生活与主动探索的精神。)
〈五〉、发散思维。
引语: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变成了青蛙,听到了妈妈的招呼,他们是怎么做的?
1、【课件演示】结合动画,选词填空。
蹦、跳、蹬
他们后腿一,向前一,到了荷叶上。
2、【课件演示】播放青蛙鸣叫的声像,引导学生想象说话,小青蛙和妈妈都说了些什么?
3、夸夸想想。
(1)、你们喜欢小青蛙吗?能夸夸他们吗?
(2)、当妈妈不在你们身边的时候,你们遇到困难该怎么办呢?
(设计意图:低年级儿童爱幻想,抓住文中的“空白”引导学生想象青蛙母子的对话,给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开拓学生思维,引起学生的注意。表扬是教学中常用来激励学生的有效手段,让学生去表扬小蝌蚪,有助于学生领悟小蝌蚪独立生活与主动探索的精神。)
〈六〉、课外延伸。
1、你们还知道哪些关于青蛙的知识?
2、听听小博士的介绍:
【课件演示】播放介绍有关青蛙知识的文字资料。
青蛙的品种繁多,据统计,全世界有1900多种,我国就有150种左右。著名的弹琴蛙,是我国的特产,它鸣声婉转,仿佛古代仕女于花前月下操琴。而生活在北美洲的牛蛙,则鸣声低沉粗犷,好像男低音在歌唱。
蛙声除了给人以“音乐”的欣赏外,它还能预报天气。唐诗中有“水旱卜蛙声”的诗句,元代的《田家五行》一书中也有“三月初三听蛙声,卜水旱”的记载。近代,我国有不少农谚也是反映蛙鸣与天气的关系的,如“雨后蟾蜍叫,不久大雨到”,“八月青蛙叫,干得犁头翘”,等等。
青蛙还是捕食昆虫的健将。当青蛙尚处于幼虫(蝌蚪)时,它一天就能吃掉100多只孑孓;而到成蛙时,用它灵巧的舌头,平均每天可吃掉70只左右的害虫。
青蛙还有很高的药用价值,特别是我国特有的中华大蟾蜍,经处理晒干成干蟾,可治疗小儿疳积。从它的耳后腺、皮肤腺中提取的分泌物,经处理后制成的六神丸、蟾酥丸以及消化解毒丸等药品,具有强心、镇痛、止血和治疗疔疮等作用。青蛙是益虫,所以必须加以保护,不准捕杀。
(设计意图:以课件演示的形式延伸课外知识,扩大学生知识面,对于学生深入了解青蛙,保护青蛙是十分有益的,在轻松愉悦氛围中结束本课。)
〈七〉、板书设计:
小蝌蚪找妈妈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篇17
设计意图
通过深入研究并挖掘了表演游戏的教育价值,使其由过去的单纯以发展幼儿语言为目的的活动,转变为包含多种教育因素在内的系列活动。幼儿也由在教师导演下的被动模仿,转变为在教师帮助与支持下的自主活动。在这样的表演游戏中,教师的指导策略对幼儿主体性的发挥起着重要作用。
活动目的:
1.熟悉理解作品,能用连贯的语言,富有创造性的表现出符合角色性格的声调语气和表情。
2.能在原作品的基础上,在语言、动作、情节表演上有所增添变动,进行创造性的表演。
3.能根据故事情节,学会利用各种材料自己设计制作表演道具、布置表演场景。
4.懂得与同伴协商、配合、合作进行表演游戏,能分类、整理收拾表演游戏材料。
活动准备:
青蛙、蝌蚪、鸭、鱼等角色的服饰或头饰;事先让幼儿理解、熟悉故事内容,并能复述故事。
指导要点:
1.出示打乱的图片,老师边讲述边提问,帮助幼儿回忆故事情节。
提问:“小蝌蚪遇到了谁,它们是怎么说的?”“它们还遇到了谁?它是不是小蝌蚪的妈妈?为什么?”“谁是小蝌蚪的妈妈?小蝌蚪找到她了吗?”“小蝌蚪后来怎么样?”(帮助幼儿依次回忆角色的出场顺序,并进一步学习故事中的角色对话。)
2.根据幼儿的兴趣选择头饰分成大组以图片提示表演。
要求:
(1)记住自己角色的对话,在别人表演的时候能够认真倾听。
(2)鼓励较胆小的幼儿大方地表现。
3.幼儿尝试用不同的声音、表情、动作进行对话练习。“小蝌蚪的声音是怎样的?”“大鱼呢?”“乌龟的声音是怎么样的呢?”“青蛙妈妈的声音是怎么样的?”“你们在表演的时候,带上表情和动作好吗?”
4.幼儿带上头饰分大组表演,要求幼儿跟住自己的同伴,能大方有表情地练习对话。
5.幼儿交换角色继续表演。
6.延伸。
“在表演的时候,这些小动物还可以怎么打扮更像呢?”请幼儿回家与父母共同准备这些表演的道具。
活动反思:
在班级区域之一的“童话地带”里早就投放了《小蝌蚪找妈妈》的图书,并有目的地引导孩子进行欣赏、阅读。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对,对故事中几个角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对蝌蚪们几次找错妈妈捧腹不已,并由能力强的小朋友带头进行动作模仿,不久也有几个孩子加入了模仿的行列,但是他们的表演多是无目的性、即兴性质的。为了让孩子的表演活动更有逻辑性和现实意义,我依据孩子的“兴趣点”预设表演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