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案(精选15篇)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案(精选15篇)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黄河的过去和现在,知道黄河变化的原因及其内在的联系,从中受到启示,培养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2、认识8个生字,理解“摇篮”“生息繁衍”“忧患”“植被”“水土流失”到 等词语的意思。
3、收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激发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的重点:了解黄河的变化过程
教学的难点:理解造成黄河变化的原因
一、 揭示课题
1 板书“河”,生齐读。有水的地方就有生命,河流哺育了人类。中华民族灿烂的五千年文明也源自一条大河,它被成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你们知道是哪条河吗?(生答)板书:“黄河”请同学们充分有感情的朗读这个词。
2 老师听出一种特殊的感情,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豪。黄河从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北麓发源,向东流过一座黄土高原以后,就变成了一条黄色的泥河。同学们请看(录象)这就是黄河。面对滔滔千里,滚滚东去的黄河,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呢?
3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篇写黄河的课文,板书并齐读课题——“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你想强调哪一个词?(生答:变化、怎样)同学们再试着读一遍。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生答:原来、后来、原因)教师板书
二 精读课文 感悟内容
1 出示:像这样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怎么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呢?
(1)理解摇篮的意思
(2)是怎样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呢?
a 朗读第一自然,感悟:2000年、1500多次,26次这几个数字可以看出黄河给两岸的人民所造成的灾难是深重的
b 自读第五自然段,感悟:用了数字说明方法来说明黄河含沙量大。理解“悬河”的意思:河床高于地面,远远看去就像悬在地上一样,故称悬河。唐代诗人刘禹锡曾用这样的诗句来说明黄河含沙量大:“九曲黄河万里沙”
(3)黄河给人们带来了灾难,为什么还说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呢?它原来是什么样子的呢?朗读第三自然段,感悟: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的原因:气候温暖、森林茂密、土地肥沃、自然条件很好
过渡:哺育了我们祖先的黄河为什么后来变成了祸河呢?我们继续学习
2 自读第六自然段,找到黄河变化的原因
(1)有人认为黄河的变化变化是自然造成的,也有人说是人类的破坏造成的。你怎么看这两个原因?这两个原因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板书:天灾人祸)
(2)人们为什么要这样做?(读第六自然段下半部分)你认为这些人是些什么样的人?
(3)最后这一句用什么语气读?
3 许多曾经辉煌灿烂的大河文明由于人为的破坏而今已经衰败,曾经高高屹立的巴比伦城已经荡然无存,我们决不能让黄河也这样,我们应该怎么办?自读第七自然段,归纳治理黄河有以下同种方案:
1、坚持牧、林为主的经营方向。
2、保护好森林资源、尽快恢复植被。
3、合理地规划利用土地。
4、大量修筑水利工程。
这些方案可以防止水土流失,达到根治黄河的目的。这么多方法,课文中用了一个词“数管齐下”其中都围绕着治黄的关键“管住泥沙”。
三 整体读课文 感悟
学习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感受呢?我们能为黄河做些什么?
板书: 原来——摇篮
后来——忧患
原因——水土流失
治理——管住泥沙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案 篇2
题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黄河演变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2、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给人类怎样的教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黄河演变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 教学难点 搜集资料,展示信息。 教学准备 1、朗读课文三遍,把不理解的词语圈出来,用查字典或上网的方式理解这些词。 2、在朗读过程中不断思考,提出质疑,并通过上网查资料或与同学讨论的 方式解决。 3、收集有关黄河的资料 书籍和网页提供:《十万个为什么》《新十万个为什么》《新科学十万个为什么》《中国少年百科全书》《中国的河流》《中国地理知识》《黄河长江》《黄河资源网》《黄河资料网》《初中地理教材》
教学流程(动态修改)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生活在美丽富绕的长江之滨,对我国的第一大河流长江十分熟悉。那么你们对离我们遥远的中国第二大河流黄河又了解多少呢?课前同学们通过多种途径收集了大量有关黄河方面的资料。今天老师也收集到了一个有关黄河的资料片,现在就请同学们看一看这个资料片。
师:好!看完了资料片,请你们谈一谈对黄河的认识,你认为黄河是一条什么样的河?
师:对!你们说得对。黄河既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又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那么,黄河又是怎样由“摇篮”变成“祸河”的呢?今天,我们学习第10课——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板书课题)
二、读课题,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请齐读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
师:读了课题后,你想提些什么问题呢?
生:黄河的发源地在哪里,她流经了哪几个省市?
生:为什么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生:为什么说黄河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板书)
生:黄河由中华民族的摇篮变成祸河的原因是什么?(板书)
生:黄河为什么叫黄河?
生:我们应该如何治理黄河? (板书)
生:我们在治理黄河上取得了哪些成就? (板书) (学生提出的问题基本围绕这几个大问题。在黑板上一一罗列,一一解决,思路清晰。)
三、确定探究学习目标,协作攻关
1、探究学习目标
师:同学们,刚才你们的问题都提得很好!现在我们就确定这四个问题(已板书的四个问题)为我们这节课探究学习的目标。请你们任选一两个感兴趣的问题作为重点探究目标,通过阅读课文并结合手头上的资料来进行探究学习。
2、学习自由分组讨论,协作攻关。(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巡视辅导)
四、交流学习情况,成果共享
师:好!刚才同学们经过激烈的讨论,相信已经找到了问题的答案,现在我们就来交流一下学习情况吧!
1、先来交流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生:我从课文第三自然段的这几句话知道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那时候,黄河流域气候温暖,森林茂密,土地肥沃,尤其是下游一带自然条件更好。因此,我们的祖先才选择这里生息繁衍。
师:这几句话,我们应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呢?
生1:我认为用自豪、骄傲的语气来读。 生2:我认为用热爱、赞美的语气来读。
师:好,那我们就用自豪、赞美的语气来读一读这两句话吧! 生:齐读这两句话。
师:你们还能不能从手头上的资料中找一找也能说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那就请你们结合资料来谈一谈。 (在交流资料环节,出现了冷场的尴尬局面。只有极个别活跃的学生愿意主动交流,其余学生要么不敢交流,要么没准备好,只能照读。今后可以转变交流方式,可以让学生在小组里自己交流,再全班交流。)
生1:我是从《新科学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找到的:“据书本记载,上古时期的黄河流域被繁茂的森林草原所覆盖,昔日的黄土高原也是郁郁葱葱,气候湿润,河水清澈,为各种动植物的滋生繁育创造了极好的条件。西周时期,这里森林面积达56万平方公里,植被覆盖率高达53%”。这些资料说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生2:我是从《中国少年百科全书》里查到的:“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考古学家在黄河流域的陕西蓝田、山西丁树等处都发现了猿人化石,在西安半坡发现了母系氏族的遗址。这都证明了从遥远的古代起,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已经在黄河流域从事生产和生活。”所以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生3:我从《黄河资源网》里找到:“我国古都咸阳长安(现在的西安)、洛阳和开封都位于黄河流域,历史上北京也在黄河流域。黄河流域有3亿多亩肥沃耕地,黄河用自己乳汗哺充分了中华民族。”所以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2、师:是啊!一系列的材料证明黄河的确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母亲河。(板书:摇篮)那么为什么又说她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呢?下面,我们就来交流第二个问题的学习情况。(为什么说黄河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
生1:我从课文的第四自然段知道黄河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后来黄河变了,它开始变得凶猛暴烈起来,折腾得两岸百姓叫苦不迭。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
生2:我从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中的这句话知道黄河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黄河在近2000年音竟决口1500多次,改道26次,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师:这句话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读呢?
生1:用痛心的语气来读。 生2:用痛惜的语气来读。
师:好!那我们就用疼心、痛惜的语气来读一读这一句话。 生:齐读“黄河在近2000年……深重的苦难”这句话。
师:好!除了课文中介绍的这些之外,你还能不能从资料中知道黄河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
生:我的这个资料是从《中国的河流》这本书里找到的:1993年黄河发大水,下游决口漫堤72处,使河北、山东、河南三省67个县爱灾面积达12000平方公里,364万人流离失所,无家可归,18000多人被夺去了生命。这说明了黄河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
生:我的这个资料是从《黄河资源网》上找到的:1935年,郑州花园口洪峰流量每秒14900立方米,山东鄄城董庄决口,鲁苏27个县被淹,341万人受灾,更为骇人听闻的是1938年,国民政府为了阻止日军西进,扒开郑州花园口大堤、豫、皖、苏3省44个县被淹,1250万人受灾,死亡89万人。所以说黄河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
生:我的这个资料是从《中国的河流》文本书中找到的:黄河流域也是中国旱灾量严重的地区之一。从公元前1766年至公元1944年的3710年间,有历史记载的旱灾有1070次。仅在清朝统治的268年中,就有201次,几乎年年有旱灾。1976~1879年晋、冀、鲁、豫4省连续大旱,死亡1300多万人。所以说黄河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
3、师:是啊,同学们,我们的黄河变了,无数次的洪涝灾害、旱灾已经折腾得两岸百姓叫苦不迭,我们的母亲河已经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板书:祸河)那么她又是怎样由中华民族的摇篮变成中华民族的忧患的呢?她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板书:原因)接下来我们就来交流讨论第三个问题的学习情况。(黄河由中华民族的摇篮变成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的原因是什么?)
生:我从课文的第五自然段知道,黄河变成祸河的根本原因是泥沙多。(生读第五自然段)。
师:作者在介绍黄河泥沙多的时候运用了什么样的说明方法?
生:我认为作者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师:作者列举了哪些数字?
生:68倍、16亿吨、12亿吨、4亿吨、3-4米、10以上。
师:列举了这些数字有什么好处?
生:有力地说明了黄河泥沙多。
生:有充足的理由说明了黄河泥沙多。
师:作者用列举数字的说明方法告诉了我们,黄河变成祸河的根本原因是泥沙多。那么,你还能不能从手头上的资料中找出黄河泥多的事例呢?
生1:我的这个资料是从《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中找到的:“黄河多年平均径流量560多亿立方米,只相当于长江年径流量的二十分之一,而多年平均输沙量却高达160亿吨,接受于长江多年平均输沙量的4倍,因此成为世界上含泥沙量最大的一条河流。如果把16亿吨沙堆成高宽各1米的土堤,可绕地球赤道27周。”这说明黄河的泥沙多。
生2:我的这个资料是从《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中找到的:黄河不但以“地上悬河”闻名世界,而且还是输沙量最大的河流,素有“一碗水,半碗泥”的说法。最大年输沙量也有16亿吨。这些泥沙如果用载重4吨的卡车平装运,每天运一次,110万辆卡车运动一年才能运完。这16亿吨泥沙中有4亿吨沉积在河道中,有12亿吨被带到入海口。结果,入海口每年向海中推进3公里。近百年来,黄河在河口推积成一个面积为5400平方公里的三角洲。如果不是渤海不断下沉,黄河的泥沙早就把7.7万平方公里的渤海填平了。这说明黄河的泥沙确实很多。
4、师:是啊!一系列惊人的数据说明了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那么造成黄河含沙量多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生:我从课文的第6自然段知道黄河含沙量多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自秦朝以后,黄土高原气温转寒,暴雨集中,加上黄土本身结构松散,很容易受侵蚀和崩塌,助长了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进入黄河。二是人口迅速增长,无限制地开垦放牧,使森林毁灭,草原破坏,绿色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黄土高原失去了天然的保护层,引起了严重的水土流失。
师:请同学们齐读这几句话,边读边思考这两个原因分别属于哪两个方面的原因?
生:第一个原因属于自然条件变化的原因(板书:自然条件变化)
生:第二个原因属于人为的破坏。(板书:人为的破坏)
师:自然条件变化的原因具体有哪些?(有气温转寒,暴雨集中。 还有黄土本身结构松散。)
师:人为的破坏又具体有哪些? (人口迅速增长,无限制地开垦放牧。森林毁灭,草原破坏,绿色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
师: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不仅是自然条件变化本身的原因,更主要的是人为的破坏。那么你们还能不能找出资料来说明这些?
生1:我的这个资料是从《中国的河流》这本书里找到的:“黄土的特性是颗粒细,孔隙多,含有钙质成分,垂直节理发育,干燥时坚如岩石,遇水则变成流泥,耐冲性很差。这些特性是黄土高原本身利于水土流失的内在因素。这是属于自然条件变化的原因。”
生2:我的这个资料是从《中国地理知识》这本书中找到的:“黄河中游流经的黄土高原,在秦统一中国后,以至两汉,不断向这里移民,推行垦草为田,发展农业的政策,使森林、草被遭到严重的破坏,形成大面积的黄土裸露地区。黄土质地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极易受到侵蚀和分割,使水土严重流失。这是属于人为破坏的原因。”
生3:我的这个资料是从《黄河长江》这本书里找到的:“不合理的农业结构,人为砍伐和战争的残害,严重恶化了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缺少植被的黄土,在暴雨的冲刷之后的大量流失。这是属于人为破坏的原因。”
生:我的这个资料是从《黄河资料网》上查到的,是属人为的因素:“人类对土地不合更换利用,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以致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最主要的有两个方面:①毁林毁草,陡坡开荒,破坏了地面植被。②开矿、修路等基本建设不注意水土保持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形,同时,将废土弃石随意向河沟倾倒,造成大量新的水流流失。”
5、师:同学们,我们的母亲河就这样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和人为的破坏变成了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怎么办?我们该怎么办?生;我们必须治理她。(板书:治理)
师:好!现在我们就来交流讨论最后一个问题:我们应该如何治理黄河?
生:从课文的第7自然段,我知道治理黄河的关键是要把泥沙管住,不能让它随心所欲地流进黄河。 师:请同学们齐读这句话。
师:要管住泥沙我们必须怎么做呢?
生:在黄土高原地区坚持牧林为主的经营方向。 师:还有谁补充。
生:要保护好森林资源,合理规划利用土地,同时还要大量修筑水利工程。
师:除了课文上介绍的这些治理黄河的方法之外,你还从资料上知道哪些治理黄河的方法。
生:我的这个资料是从《初中地理教材》中找到的:“开展水土保持工作,采取的途径是造林种草,使土不下坡,清水长流。同时结合打坝淤地、修筑梯田等工程,以减少入河的泥沙。在组织管理方面,把黄土高原的治理‘分割’到一家一户,治理后所得的经济收益,归农民自己所有,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经过近几年的综合治理,现在晋、陕境内的黄土高原地区,每年流入黄河的泥沙减少了2亿吨。”
生:我的这个资料是《新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里找到的:“要减少黄河的泥沙,首先要恢复黄河流域的植被,然后科学合理、因地制宜地利用当地资源,做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
生:我的这个资料是从《中国的河流》这本书里找到的:“为了做好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40年来,在黄土高原上已修筑了数以万计的坝库工程,植树造林,绿化了许多荒山、荒坡,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万平方公里,不安建成了千万亩水平梯田、条田和坝地,使黄土高原的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师:是啊!解放以来我们党在治理黄河上作出了许多努力,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五、总结课言语,感悟明理
师:同学们,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黄河变化的根本原因是自然条件的变化和人为的破坏。学到这里你有什么收获呢?
生: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对黄河有了更深的了解。
生: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收集和积累材料。
师:不错!注意积累材料是我们这一单元的训练重点。还有谁说一说。
生:通过今天的学习我知道了要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保护大自然。
生:通过今天的学习我知道了破坏森林是不折不扣的自杀行为。
师:是啊,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保护大自然,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吧!(板书: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虽然把绿色染上黄土高原,把清白赋予黄河水,目前还是一件很难办的事情,然而,一代必将胜过一代,相信有了他们的共同努力,黄河一定人治理得越来越好!
(几个问题都是先探究课文中的信息,再交流课外资料,在形式上有些单一。) 作业设计 整理关于黄河的资料,试着自己讲讲黄河变成“祸河”的原因,想一想我们小学生可以为其做些什么。 板书设计 摇篮?
原因?治理? 祸河? 目标达成情况(存在问题与改进办法)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是一篇略读课文,适合进行质疑、探究、研讨式的教学。我在课前好几天,布置了如下预习作业:1、通读课文,把不理解的词语圈出来,用查字典或上网的方式理解这些词;2、在朗读过程中不断思考,提出质疑,并通过上网查资料或与同学讨论的方式解决;3、收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提供参考资料名录:《十万个为什么》等。这三个作业针对读懂课文、理解课文、拓展课文三个维度制定了要求,学生将有梯度地展开预习工作;同时,教师将“质疑精神”贯穿预习的始终,学生会带着疑问自学习课文,也能带着真正的疑难进入课堂。 在研讨过程中,学生纷纷拿出准备好的资料,准备交流。但还有是有一些操作上的问题:第一,愿意交流的学生总是停留在几个活跃分子身上,其余同学说的时候不能脱离稿件;第二,学生的课外资料基本来自网络,且都未整理,有的还是父母帮忙查找的,起不到查找资料的效果;第三,由于时间的关系,有的问题课外资料交流的多,有的问题交流得少,使得教师只能匆匆出示预先准备好的资料。 今后将如何把学生感兴趣的学习形式主持的更有声有色,是一个很重要的研究问题。对于这样一篇课外知识涵盖量巨大的略读课文,得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解的快乐,研讨的快乐,收获的快乐,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乐于接受这样的学习方法,并能长期地应用这样的学习方法。 另外,对于查找资料这样的作业,教师很难了解作业完成情况,也没有一个定量的标准,因此很难批改。今后,对于这样的作业,可以制定一定的标准,提供一定的查找资料的方法。这一课的书籍名称提供得太多,导致学生布置该从何下手,有些书籍很难在短时间内查找到。网络资源又过于发达,学生轻而易举地就能查到有关黄河的资料,这样对于学生学习的帮助是很少的。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案 篇3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反思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课介绍了黄河变化的原因及演变的过程,告诉人们要保护好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这是一篇属半独立阅读性质的课文,放手让学生自学,引导学生把在讲读课文中学到的语文基本功进一步实践和运用。
把握重点时让学生带着课后问题“根据课文内容,归纳一下黄河发生变化的两个方面的原因,再说说这两方面原因之间的关系”细读课文第三部分重点段落,用笔勾画出能说明以上问题的有关词句。然后分成四人小组议一议自己对这一部分内容的理解.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最后一段,并归纳出科学家设计的治黄方案的要点。通过抓重点词、句的读议,使学生加深对课文重点内容的理解。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黄河的变化给我们的教育是惨重的,给我们的反思是深沉的。引导学生举出人类破坏大自然而受到惩罚的例子,说说怎样才能保护好大自然,激起同学们强烈的、自觉的环保意识,以及民族的忧患意识。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按要求是一课时完成,但本课比较难理解,如果光靠课前预习是不够的,学生在没有读懂课文的情况下老师很难教学,所以我安排了两个课时。在教学前,我预想男孩子会比较感兴趣,女孩子可能积极性不高,所以我尽量设计更多有趣的情景让学生融入到课本中。在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等多种形式下,学生大致已经对课文比较了解,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黄河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很容易在文中找出相关段落或句子,找出后读一读,说说你的理解。学生虽然对黄河比较陌生,可是如果能将学生身边的河湖以及生存条件联系起来,引发生活的体验,激发起内心的情感,把抽象的环保意识转变为实在的环保行为。
另外,本课关于河流方面的专业术语较多,教师要准确理解,如:流域(一个水系的干流和支流流过的所有地区)、河道(河水流经的路线)、悬河(河床高于地面,远远看去就像悬挂在半空中)学生如果存在疑问,可以与老师、同学交流,在理解了这些专业术语后,学生学起来就会容易许多。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说明文体裁的独立阅读课文,也是中年级学生新接触的一种写作体裁.
课初,我让学生阅读阅读提示的内容,看看对我们的学习有哪些帮助.学生一下子找到了两个问题:说说黄河发生了哪些变化,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然后我引导学生总结那就是"变化":变化前是什么样的 变化后是什么样的 为什么而变化带着这三个问题我让学生自读课文.给学生充分地阅读时间后学生马上找到变化前被称作是"摇篮",变化后是祸河,引起变化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泥沙地大量流失.课文理解到这已经很好了,但我没有就此停止,而是让学生再去细细读文:课文中例举了很多的数字,请同学们关注到这些数字,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通过读书,学生发现:黄河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深重的——近2000年间竟决口1500多次,改道26次,真是站两岸百姓叫苦不迭;黄河如果不治理,它的危险性极大——4亿吨泥沙沉积在下游河道里,河床高出两岸农田3-4米,有的甚至高出10米;土壤被严重的侵蚀——每年每平方公里就有4000吨宝贵的土壤被侵蚀,相当于一年破坏耕地550万亩.这一系列的数字表明:治理黄河势在必行.在讲"治理措施"时,我重点补充了森林的作用及我国的三北防护林带的作用,使学生加深了对植树造林的重要性的认识,还让学生说说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然后链接资料袋的内容.通过以上的教学,学生了解了黄河的现状,使学生知道保护大自然的重要性,同时也调动了他们参与到"保护母亲河的行动"中来,献计献策,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最后我让学生谈谈你在"保护母亲河行动"中准备做些什么 有的说把自己的零用钱捐出去,有人说我要好好学习,将来去治理黄河.
另外,我还结合品德课让学生调查家乡的湘江的水质情况,并作为日记记下来.让学生认识到环保就在自己身边,要从自己做起,真正提高环保意识.
在语文课上,针对不同类型的文章,教给学生恰当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综合能力,为高年级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 语文教育既要立足文本,又要超越文本,语文就在生活当中.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黄河的过去和现在,知道黄河变化的原因及其内在的联系,从中受到启示,培养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重点语句。
3、收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激发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的重点:了解黄河的变化过程
教学的难点:理解造成黄河变化的原因
一、揭示课题
1、(板书“河”)生齐读。有水的地方就有生命,河流哺育了人类。中华民族灿烂的五千年文明也源自一条大河。(板书:“黄河”)请同学们充分有感情的朗读这个词。
2、老师听出一种特殊的感情,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豪。黄河从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北麓发源,向东流过一座黄土高原以后,就变成了一条黄色的泥河。同学们请看(播放链接1)这就是黄河。(出示幻灯片2)面对滔滔千里,滚滚东去的黄河,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呢?
3、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篇写黄河的课文,(板书并齐读课题——“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你想强调哪一个词?(生答:变化、怎样)同学们再试着读一遍。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生答,师板书:前、后、原因)
二、速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
1、下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播放课文朗读),读完后能用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的方法说说课文写了什么?
2、谁来说说课文写了什么?引导学生用一句话概括课文。
生答: 原来——摇篮
后来——忧患
原因——水土流失
治理——管住泥沙
三、再次读文:
师:现在请同学们默读阅读提示和课文,看一看还有哪些问题你不能解决?(学生默读)
师:谁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原来的黄河是什么样的?)
(预设:黄河发生了哪些变化?)
师:你的问题提得很好,也很有价值,能够围绕课文的主要内容来提问,还有问题吗?
(预设:引起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师:你也很会学习,能抓住课文的重、难点进行提问,还有吗?
(预设:怎样才能治理黄河?)
师:你真是个有爱心的好孩子,知道保护环境,希望你能为治理黄河提出一点合理化的建议。
师:(出示幻灯片3)下面我们就以课文中这四方面的内容为主题,采用小组合作研究的方式来学习研究。大家可以先从你感兴趣的角度确定研究的主题。
(1)黄河原来是什么样的?
(2)后来黄河变成什么样了?
(3)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4)怎样才能治理好黄河?
四、全班交流:
1、第几自然段写了变化前的黄河的样子?【板书:前】
a:(生读第三自然段)
师:读了这段话,你的感受是什么?说说你在文字的背后看到了什么?(看到了温暖适宜的气候,看到了美丽的自然风光,看到了人们在这里安居乐业、看到了灿烂辉煌的华夏文明……)
b:生:学习了这部分知识后我觉得课文中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摇篮”指发源地。
c:生:我感受到原来的黄河就象一位美丽温柔的母亲,用自己的乳汁哺育着自己的孩子。
师:说的真好那就让我们怀着对母亲的爱,深情的读这一段。齐读。
师:课文通过与淮河流域作比较写出了黄河变化前的样子,作者正是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巧妙的写出了黄河变化前的自然状况,你们想看一看今日的江淮流域往日的黄河吗?(想)(播放幻灯片4-10)一边看一边想,今日的江淮流域是什么样的?
(气候温暖,森林茂密;河水清澈,土地肥沃)
师:美吗?(美)(出示幻灯片11)原来的黄河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板书:摇篮)
2、师:原来的黄河是这样的美,我们的祖先才选择在这里生息繁衍,所以我们才称它为母亲河,那么黄河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1—5段,想想黄河发生了那些变化?
(预设:“黄河在近2000年……苦难”) 【板书:后】
a:课文第一自然段列出了黄河泛滥的具体数字(2000年、1500多次、26次)列数字是常见的说明方法,这不仅仅是一些数字,从这些数字中我仿佛看到了(黄河两岸的人民在洪水中挣扎,看到了他们家破人亡,听到了孩子的哭号)
b:这些数字的背后分明是黄河泛滥地区人民的血泪。
3、师:2000年1500多次,改道26次,多么惊人的数字,黄河每次决口改道都会给两岸人民带来巨大的损失,深重的灾难,在这里,作者用了“2000年、1500次,改道26次”这种列数字的方法让我们具体而深刻地感受到了黄河带给人们的灾难,这些可怕的数字深深地刺痛了我们的心。(出示幻灯片12)再来读这段话 “黄河在近2000年……深重的苦难。”
师:不到两千年就泛滥了一千五百多次,不到两年就是一次灾难。人们还没有从第一年的灾难中恢复过来,又面临新的灾难,人们怎能不叫苦不迭呢?母亲河成了祸河,摇篮成了忧患。(板书:祸河)
4、师:你还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黄河变坏了?
(预设:“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下游河道中。”(出示幻灯片13)
师:找得很准确,在这一段文字中,作者列举了很多数字:16亿吨、12亿吨、4亿吨,具体而形象地说明了泥沙大,作者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列数字)
师:对,唐代刘禹锡也曾用“九曲黄河万里沙“的诗句来说明黄河含沙量大。请男同学一起把这个句子读一遍。
5、师:黄河还发生了哪些变化?
(预设:问题就出在这4亿吨……悬河。)
师:也就是说黄河变成了悬河,那么,什么是悬河呢?(出示幻灯片14)解释:河床高于地面,远远看去就像悬在地上一样,故称悬河。
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怎能不让我们心痛。我们不禁要大声问:黄河变成这样,这是为什么?
6、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第六自然段,找出黄河变化的原因。
(生读出课文中两方面的原因。)(出示幻灯片15女生齐读、16男生齐读)(板书:自然 社会)。
师:有人认为黄河的变化变化是自然造成的,也有人说是人类的破坏造成的。你怎么看这两个原因?这两个原因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a:生:我认为是人类的破坏造成的,人们“无限制”的开垦,想怎么干就怎么干。自然气候我们无法改变,但是我们可以改造自然环境,使它向好的方面发展。但是人祸是不能饶恕的。
b:这种人为的破坏太严重了,4亿吨泥沙,一辆大卡车装4吨。要一亿辆这样的卡车,这些数据触目惊心。
师:人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c:因为穷。(指名读第六段最后两句)
师:你觉得这些人是些什么样的人?
d:愚昧的人,正是这些人为的破坏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再加上天灾造成的水土流失,现在的黄河满目创伤已经无力哺育她的儿女。
师:最后这一句用什么语气读,(伤心、愤怒)谁再读读。指名读(2、3名)
7、师:许多曾经辉煌灿烂的大河文明,由于人为的破坏而今已经衰败,曾经高高屹立的巴比伦城已经荡然无存,我们决不能让黄河也这样,我们应该怎么办?
8、生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师:新中国成立后,科学家们为治理黄河设计了那些方案?(生回答、板书:治理方案出示幻灯片17)这些方案可以防止水土流失,达到根治黄河的目的。这么多方法,课文中用了一个词“数管齐下”其中都围绕着治黄的关键“管住泥沙”。治理黄河的希望和梦想终将实现(出示幻灯片18)。
师:学习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感受呢?
生:有欢乐、有忧伤、有自豪、有愤怒,也有自责和反思,更有希望与梦想。
六:总结:
一堂《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让我们看到了黄河的过去和现在,我们的情感也随之跌宕起伏,有欢乐、有忧伤、有自豪、有愤怒,也有自责和反思,更有希望与梦想。让我们再静静的看看壮丽的黄河,让我们和母亲河一起跳动。(播放链接3)
七、板书设计;
摇篮 祸河
(前) (后)
原因
自然社会
治理方案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案 篇5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黄河素称中华民族的摇篮。在数千年到数万年前,黄土高原乃至黄河流域,气候温暖,森林茂密,土地肥沃,自然条件是很好的,尤其是下游一带自然条件更好,可以与今日的江淮流域媲美。那么,有的同学不禁要问:曾经被誉为“中华民族摇篮”的黄河怎么会变成“中华民族的忧患”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一起研读《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二、整体感知课文:
1、看课文,听录音。
要求:听后,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学生听后,思考讨论作答。
二、自主、合作学习课文。 学习提示:
1、学习时,要基本完成下列问题:
①利用资源库或其它方式,理解不懂的词语。
②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③黄河变化的两个原因是是什么?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
④科学家设计的治理黄河的方案是什么?
⑤黄河的变化给我们怎样的教训?
2、如有解决不了的问题,请把它记录下来。
三、汇报学习效果:
1、通过自主合作学习,你从课文中,读懂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有哪些解决不了的困难?
四、归类梳理问题:
1、老师把学生的问题归类梳理,然后链接到网页教案上,再次激发学生合作解决。
2、学生自主发表对问题的见解;老师及时肯定、鼓励、引导、纠正。
五、作业: 思考题:由黄河的变化所想到的。
第二课时
一、展示相关资料: 展示通过因特网、图书、音像等渠道,查阅有关黄河变化的资料。
二、课文延伸:
1、 回顾课文: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把课文浏览一遍。
2、 读写结合:学习课文后,有什么体会,在留言板上发表自己的想法。由“黄河的变化” 所想到的。看谁的创新思维新奇,文笔流畅,打字速度快。
参考题目:
(1)黄河的呐喊
(2)50年后的黄河
(3)我为黄河献良策
3、 作品展现。
三、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一课我们已经学完了。从课文中,我们知道了黄河的变化以及它变化的原因,懂得了保护自然环境、保护绿色植被的重要意义。从课外,我们也了解到许许多多与黄河相关的知识。
四、作业:
把自己的作品精心雕琢,给它找个归宿。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黄河演变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给人类怎样的教训。
过程与方法:多媒体演示黄河变化的过程, 学生从中有所感悟。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黄河近20xx年变化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教育学生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我做起保护环境,否则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教具准备:黄河图片、有关黄河的视频。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了解学生预习课文的情况。
1、导入: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它的位置在哪里呢?课件出示地图,让学生看看黄河在哪?(学生对黄河有个初步的认识)
2、检查预习情况。
(1)看看有哪些同学收集了关于黄河的资料。(学生把自己收集的资料读一读)
(2)预习课文,你读懂了什么?指生回答。(培养学生预习的好习惯)
二、各自读文,感知课文大意。
1、各自读文,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把不懂的问题记录下来。
2、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当“小老师”,读后进行评价。
3、学生质疑提问,教师注意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黄河发生了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怎样治理?
3、投影出示20xx年前黄河及两岸情况图片,再请学生读第三自然段,教师给与朗读上的指导。
4、出示视频,黄河流域的近况。看了视频后,你有什么感受,和你周围的同学说说,师巡视指导。
三、围绕几个主要问题组织学生学习。
1、学生自主学习4--6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
(1)具体说出黄河变化两方面的原因。
(2)这两个原因有联系吗?
(3)如果不制止,后果会怎样?
2、小组合作学习,填在括号里。(师参与学生小组学习给与指导)
黄河变化的原因 两大原因的联系 所造成的后果 治理方案
( ) ( ) ( ) ( )
3、交流所填内容。(结合学生说的,师完成部分板书)
4、请学生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再多读几遍。(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文章中所用修辞等等)
5、师:从这篇课文中,你懂得了什么?应该怎样保护环境?
6、拓展延伸:
(1)结合你的生活说说,你知道有哪些破坏环境的行为,针对这种行为我们应怎么办?
(2)保护环境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很重要的话题,想想看你们还知道哪些课文也强调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只有一个地球》……)
7、作业。
(1)读课文,摘抄课文中的好词、好句子。
(2)小组合作办一期以保护环境为内容的手抄报,看看哪组同学做得。
板书设计:
10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以前 ——“摇篮”
现在 —— 祸河 原因 (自然原因、人类破坏)
治理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案 篇7
【教材版本】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材分析】《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是一篇阅读课文,课文介绍了黄河变化的过程,变化的原因及其治理的方案,告诉人们要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课文先写了黄河给两岸人民带来的苦难,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但原先它又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接着从黄河的含沙量的现状分析黄河变化的原因;最后是科学家设计了治理黄河的方案.
【教学重点】自学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黄河变化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明白为什么要保护大自然.
【教学难点】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给人类怎样的教训.
【教学准备】《黄河颂》录音带和抗洪资料.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听《黄河颂》录音带导入
黄河是母亲河,人们都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它的过去和现在.
二,初读课文,了解黄河的变化
1,学会本课生字词:
⑴ 读字,读准音,记住形.
⑵ 读读词,明其义.
2,小组合作学习,找出黄河原来是什么样子的 后来有哪些变化 想象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汇报.
三,汇报学习成果,理解大自然与人类的关系
汇报形式:
1,资料展示(抗洪).
2,绘画演示.
四,设计治理方案,增强环保意识
1,说说科学家为治理黄河所设计的方案.
2,小组合作,为治理黄河提建议.
【板书】
10,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原来 现在
气候温暖 自 人 含沙量大
森林茂密 然 为 河床抬高
土地肥沃 因 原 经常决口
素 因
(摇篮) 原因 (祸河)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案 篇8
下面是关于《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说课稿,欢迎阅读!
一、说教材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略读课文。它是一篇说明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黄河变化的过程,变化的原因及治理的方案,从而告诉人们要保护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二、说目标与重难点
1、教学目标
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并结合本单元的教学重点,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理解不懂的词语。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黄河变化的过程和原因,从中受到启示,增强环保意识。
3) 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激发保护母亲河的责任感。
2、教学重难点:
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从中受到启发。
三、说教学方法
作为一名老师,除传授给学生文化知识外,更重要的是授予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合适的教学方法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本节课我采用了如下教学方法:
1、目标教学法 2、自读自悟法 3、合作探究法
这几种教学方法的恰当使用,充分体现了教师是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是主体的原则。这样既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调动了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合作意识,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四、说教学程序
1、激情导入,共享资源。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的激情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很快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当中。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汇报搜集的资料,既培养了他们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也达到了资源共享的目的。
2、读题目提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善于动脑和勤于解决问题的习惯,因为有时候提出问题甚至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3、初读感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略读课文是精读课文的有机延伸。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掌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学生学习了上篇课文《自然之道》,已初步学会了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本节课,当学生初读课文后,我再次落实这一单元训练重点。
4、自读自悟,全班研讨。
教学本课一定要体现略读课文教学的特点。虽是略读课文,但也要在读中进行深入的思考。因此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圈点勾画,并围绕重点问题全班交流。
1)构建以读为主的语文课堂。读是语文课堂的生命,学生通过朗读、对比,感悟黄河的变化以及给人们带来的忧患。
2)突破重难点
学生在“读一读、找一找、想一想、议一议”中明白了黄河变化的两个原因,并通过直观的图示明白了人为的破坏形成的恶性循环。
3)引导学生阅读“资料袋”,教师适时补充“大禹治水”、“毛泽东主席的号召”等内容,让学生明白:治理黄河刻不容缓,而且任重道远。
5、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既对黄河的变化及原因有所了解,又通过多媒体观看环境恶化的图片,让学生谈感受,从而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五、说板书设计
课堂教学的效果离不开直观形象的优秀板书。因此,我精心设计板书,让它既可以概括全文,又能突出重点,使学生赏心悦目,加深记忆。
回顾这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都渗透着学生自主学习的新课标理念。从问题的提出到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是由学生独立完成的,教师只是在适当的时候加以点拨。这里面饱含着教师对学生的信任,学生也享受到了成功的快乐。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案 篇9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说明文体裁的独立阅读课文,也是中年级学生新接触的一种新的写作体裁。从叙写的内容上看,文字浅显,易懂,但是黄河对于我们学校的孩子来说是非常陌生的,从没有亲眼看见过黄河那雄伟的气势,也从没有亲耳听到过那波涛澎湃的浪涛声,只有从电视或课本中了解一点点有关黄河的史料。基于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让枯燥、乏味的文字变成学生愿学、乐学的素材,而且要让学生了解它的历史和现状,唤起他们保护大自然、保护母亲河的爱心。
课初,我让学生阅读阅读提示的内容,看看对我们的学习有哪些帮助。学生一下子找到了两个问题:说说黄河发生了哪些变化,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然后我引导学生总结那就是“变化”:变化前是什么样的?变化后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而变化?带着这三个问题我让学生自读课文。给学生充分地阅读时间后学生马上找到变化前被称作是“摇篮”,变化后是祸河,引起变化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泥沙地大量流失。课文理解到这已经很好了,但我没有就此停止,而是让学生再去细细读文:课文中例举了很多的数目字,请同学们关注到这些数目字,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通过读书,学生发现:黄河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深重的——近2000年间竟决口1500多次,改道26次,真是站两岸百姓叫苦不迭;黄河如果不治理,它的危险性极大——4亿吨泥沙沉积在下游河道里,河床高出两岸农田3-4米,有的甚至高出10米;土壤被严重的侵蚀——每年每平方公里就有4000吨宝贵的土壤被侵蚀,相当于一年破坏耕地550万亩。这一系列的数字表明:治理黄河势在必行。在讲“治理措施”时,我重点补充了森林的作用及我国的三北防护林带的作用,使学生加深了对植树造林的重要性的认识,还让学生说说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然后链接资料袋的内容。通过以上的教学,学生了解了黄河的现状,知道保护大自然的重要性,同时也调动了他们参与到“保护母亲河的行动”中来,献计献策,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最后我让学生谈谈你在“保护母亲河行动”中准备做些什么?有的说把自己的零用钱捐出去,有人说我要好好学习,将来去治理黄河。
另外,我还结合我们所在市区的情况,提出“如何保护乐成河”的问题,让学生自由畅谈,让学生认识到环保就在自己身边,要从自己做起,真正提高环保意识。
语文教育既要立足文本,又要超越文本,语文就在生活当中。在语文课上,针对不同类型的文章,教给学生恰当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综合能力,为高年级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反思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网络探究教学过程实际上是教师、学生共同参与“黄河”专题学习网站建设和对“黄河”变化这一专题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整个过程真正体现了信息技术教育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体现了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的新型师生关系;体现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理念;体现了语文课程学习开放性、问题性、综合性、实践性、自主性等特点。
具体说来,整个系列探究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搜集专题资料。师生在初步学习课文《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以后,围绕“黄河的变化过程”、“黄河变化的原因”、“如何治理黄河”、“黄河相关文化”等专题,课后多途径广泛搜集资料(包括文本、图片、视频、动画等)。第二阶段是建设专题网站。教师根据学生搜集到的各种资料,和信息技术专业教师一道,共同设计、开发、建设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专题学习网站。其专题网包括:①黄河概况;②黄河变化的原因;③黄河治理;④黄河文化;⑤探究目标;⑥bbs论谈等板块。每个部分又包括图片、文本、视频、动画等丰富的并经过筛选加工过的相关专题资料,供学生网上阅读了解。第三阶段是网络深化探究。这个阶段是网络主体探究阶段,其过程为:(一)激趣导入创境激qing;(二)根据兴趣确定专题;(三)网上阅读自主探究;(四)汇报展示交流研讨;(五)自主反思深化探究;(六)学习小结课外延伸。经过这三个阶段探究学习,使学生对黄河的变化和黄河的治理等内容有了深入的了解,从而增强了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同时,培养了学生拓展阅读、自主探究、搜集、处理、运用相关信息和学会与人合作的综合素养。
在与学生共同经历系列探究学习过程之后,师生收获很多,但留给我们的思考也不少。
一是网络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但由于小学生搜集、判断、处理信息的能力有限,大多是从互联网上直接下载的原始资料,具有多而杂,学生可读性不强之不足,因此,需要教师为专题网站的建设作一定的信息代理工作。代理的程度如何把握,是值得研究和探索的问题。另外,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需要有一定的网络专业技术的教师参与,并需要大量的时间。因此,仅一个实验教师和信息技术教师来开发,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这就需要一批教师共同参与研制,尤其是提倡校际之间共同开发,实现网络资源共享才是可行的。
二是运用网络技术开展网络探究学习,对网络交互性的要求更高,已不局限于仅仅应用网络作为信息搜集的工具,特别是实现网络共享交流与自我展示功能在探究性学习中日益明显。原来学校所建的网络教室设备和网络资源难以满足探究学习的要求。这就急需要求更新设备和开发专题学习网站。
三是在小学阶段开展网络探究学习,特别要强调教师在专题网站建设和网络学习过程中所起的主研和导航作用。因此教师必须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广博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网络专业技术(包括网站设计、开发,网络技术运用和指导等)。然而,目前我们教师网上教学导航能力还非常有限,信息技术、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观念等等都需要不断学习和提高。这样,教师才能在网络探究学习中起到组织、指导和引领作用。
四是在网络探究学习过程中,学生判断处理信息的能力有限,尤其是学生对信息技术掌握不够(如文字输入、编辑制作演示文稿和通过bbs发贴子等),造成对网络探究学习有碍,这就要求教师加强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能力的训练和提高,使之在网络探究学习过程中运用自如。
五是走出过分强调网络探究学习作用的误区。网络探究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有其不可取代的优越性,但它并不是适合于所有的学习内容,更不能代替具体实验、社会实践体验和师生人格之魅力对学生的影响。
总之,通过网络探究教学,使我们找到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切入点,找到了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新途径,使我们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成为可能,使素质教育真正实现已为期不远了。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说明文体裁的独立阅读课文,也是中年级学生新接触的一种新的写作体裁。从叙写的内容上看,文字浅显,易懂,但是黄河对于北方的孩子来说是非常陌生的,从没有亲眼看见过黄河那雄伟的气势,也从没有亲耳听到过那波涛澎湃的浪涛声,只有从电视或课本中了解一点点有关黄河的史料。基于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让枯燥、乏味的文字变成学生愿学、乐学的素材,而且要让学生了解它的历史和现状,唤起他们保大自然、保护母亲河的爱心。
一、充分利用电教手段,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在本教学设计中,通过播放有关黄河不用时段,不用现状的图片,加上教师详细的介绍,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进行感受黄河的为什么会由母亲河变成祸河呢?一下子把学生带入了课文的意境之中,不仅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还让学生受到了情感的熏陶。
二、立足评文,合理开发课标资源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在教学中,主要通过上网查阅资料,将自己收集的有关黄河的历史资料进行整理,通过配乐以图并茂形式提供给学生既丰富了课文内容,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三、鼓励学生在发现,探究中学会学习
每个学生都有发现探究的天性,培养学生发现能力和探究能力,是阅读教学的主要方面,发现探究源于对事物的好奇,源于问题,在教学设计注意把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上课伊始,教师通过课题引导学生置疑,让学生带着问题读文,在引导学生理解黄河变化的两个原因时,进行自主探究,寻找问题的答案,在课堂延伸环节,让学生运用本学到的观察、思考的方法,自主探究阅读,自主练笔,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渗透写作方法,培养写作能力
“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是说明文常用的几种表达方法,由于学生说明文载体的文章是刚刚接触,所以教师在讲解知识的同时,应该强调作者的写作方法,说明这种写作方法的优点,以使今后学生在写说明文时也能够会运用这几种写作方法,这样教师才能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大语观。
虽然在教学中力求用最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由于本人对信息技术掌握不好,在课件应用上有些遗憾,这也是今后在教学中尽快提高的。这也正是前辈所手的,教学一门遗憾的艺术。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案 篇10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是五年制语文第八册第八单元的一编阅读课文,介绍了黄河变化的原因,教育人们要保护好环境,否则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黄河变化是因为含沙量大,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黄土高原气候的变化和黄土本身结构松散,这是大自然本身变化造成的;二是人类对自然的破坏,这是人为造成的。这样越垦越穷,越穷越垦,黄河中的泥沙也就越来越多,因而黄河决口,改道的次数也就越来越频繁。这句话点出了这样恶性循环的后果,也点出黄河变化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之间的相互联系。
这是本学期最后一篇课文,虽然篇幅较长,但内容比较容易懂。学生学习时可运用前面学到的阅读方法,使已有的语文能力得到巩固和提高,并从黄河变化这件事受到启示,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2、教学目标
《大纲》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因而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和大纲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这课的教学目的有:
认知目标:(1)了解黄河的变化和黄河变化的原因。
(2)治理黄河的关键是管住泥沙。
能力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增强环保意识,树立保护环境的信念。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黄河变化的原因及黄河的演示过程。
难点是理解本课生词,如摇篮、流域、悬河、植被、忧患等。
二、说教法、学法
传统的教学结构,局限于实现引导学生理解教材,掌握和巩固知识的近期目标,而现代化教学结构的目的,在有效地实现此种近期目标的同时,更追求培养学生探索、创造精神,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开发学生潜在的智能,增进民主和竞争意识的远期教学目标,实现知识教育和发展教育的双重价值,为此,本课教学主要采用自学求索型的课堂结构,并辅以情境教学法。
1、自学求求索型课堂结构:
课堂以学生自我活动为中心,力求引导各层面的学生根据自己知识的空白提出疑问,根据自己的经验积累参与讨论、交流、归纳、激活学生的内在动因,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教师变繁琐的讲和问为适时的启和导,变牵着学生走为服务于学生;学生变被动的听和答为主动的说和思,变少数人的发言表演为人人参与的主动学习。
2、情境教学法
崔峦同志说过:在一定情境之中训练语言事半功倍。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罗丹说过:艺术就是感情。上好语文课首先要通过有效的调节方式,深化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南方山区的学生对黄河——我国的母亲河虽有所闻,却未亲眼目睹过,难以想象黄河决口给两岸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为此,可先播放98年长江、松花江、嫩江流域暴发的特大洪灾中抗洪抢险的录像,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动,进而为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作有力的铺垫。
三、说程序
(一)观看录像,引入课题(创设情境,作好铺垫)
(二)引导学生对课题提问(鼓励质疑,整体感知)
根据提问,投影出示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黄河变化前是什么样的?
黄河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治理黄河的关键是什么?
(三)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生:我最喜欢第×自然段,我想把它念给大家听。
(预习中在熟读的基础上加以比较,学生往往会选择较长而又多生讯的段落念,这样既能让学生自己解决读中的难点,又激发了学生展示才能的欲望,可谓一举多得)。
2、师生评议,纠正读错的字和读破的句子
(先说优点,再提建议,即使大家集中了注意力,又训练了口语表达,体现了人文精神)。
师:你读的好极了,能带大家读这段吗?(情感激励)
四、理解字词:
1、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字词;
2、学生讨论回答,对于像祸河媲美生息繁衍肥力频繁忧患摇篮一类的词,鼓励学生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解决。
(既熟练地运用了理解词语的方法,又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赞许,有成就感)
像悬河流域河床侵蚀植被一类的词,教师用课件演示,让学生自己表述。
(既直观形象,又训练了口头表达能力)
五、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1、默读课文,并在书上作批注。
(学生已学会用!等符号分别表示重点句子,重点词语,疑难问题,感受颇深之处)
2、学生提问、交流、解答
生:我想问大家(如黄河变化前是什么样子的等等)
(要问同学、考同学,自己必定会先有所思,并聆听同学的答案,经过综合分析、比较、判断同学答案完整与否)
六、总结延伸
1、黄河的变化给人们怎样的教训?
2、谈谈你所知道的人类不注意环保所带来的恶果,如沙尘暴、酸雨、南极臭氧层空洞等。
3、我们小学生能做的有利于环保的事有哪些?
(学生根据经验,各抒已见,既培养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的好习惯,又激起了动手美化家园的欲望,使课内学习向课外动手自然延伸,把环保意识化为具体行为)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案 篇11
小学(语文 )导学设计方案 (四 )年级 第(三)单元 第(10)课 总课时:(2 ) 课题 10、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第(2 )课时 学习 目标 1、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过程和原因,从中受到启示,增强环保意识。 2、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激发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 重难点 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过程和原因,从中受到启示,增强环保意识。 探究 方法 讨论+讲解 课前 准备 远程资源 导学过程 导入 导学 导疑 导练 一、讲读课文第二段。 1、这一段讲了什么? (讲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2、第二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3、为什么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课文是怎么样描写的? 二、讲读第三段。 1、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忧患是什么意思? 2、黄河造成灾难的原因是什么? (含沙量大,泥沙沉积,河床升高,成为悬河,容易决口,形成水灾。) 3、造成黄河含沙量大的原因又是什么? 4、理解“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 小结:这一段讲黄河变坏的原因:大自然本身变化造成的;人类破坏造成的。 5、有感情朗读这一段。 三、讲读第四段。 1、读最后一段。 2、面对日趋严重的问题,科学家们想出了哪些办法? (关键是把泥沙管住,不能让它随心所欲地流进黄河。) 3、科学家设计了什么样的方案? (1)坚持牧、林为主的经营方向; (2)保护好森林资源、尽快恢复植被; (3)合理地规划利用土地; (4)大量修筑水利工程。 4、这些方案有什么好处? (防止水土流失,达到根治黄河的目的。) 四、总结全文。 1、黄河发生变化给人类怎么样的教训? 2、学习这篇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要保护环境增强环保意识,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五、拓展学习,看视频《黄河治理》。 板书 设计 教学 反思 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而且课文内容条理清楚,内容明细。所以教学时充分了学生的主体性,引导他们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不仅培养了学生质疑探究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自主读书的良好习惯。 本课 资源 应用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案 篇12
第一课时
一、黄河在咆哮——走近黄河,黄河知识知多少
1、多媒体课件播放黄河录像,让学生猜猜是我国的哪一条河。
2、你能背诵哪些关于黄河的诗句吗?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
千里黄河此一弯,寒风激浪射潼关。 ——唐太宗
3、黄河知识知多少?你对黄河还有哪些了解?简单汇报课前惧的有关黄河的资料。
4、提示课题。从课题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你还想了解哪些问题?
二、到底是谁惹的祸——自学课文,自读自悟
1、浏览课文,总体感知。
(1)本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2)文章大概介绍了什么?
2、默读课文,提出疑问。问题可以围绕题目与课文内容提出来,
教师要关于引导学生疏理问题,师生共同确定重点问题,如:
(1)多灾多难的黄河,怎么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
(2)为什么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隐患?
(3)黄河变坏的原因是什么?
(4)怎样才能把黄河治理好?
(5)黄河的变化给人类什么启示?
3、浏览、默读、朗读、自学、自查、自悟。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2)查字典理解:摇篮、悬河、生息繁衍、忧患、植被、水土流失。
(3)黄河发生变化的两个原因是什么?两方面原因的关系怎样?
(4)科学家设计的治理方案是什么?
(5)缓和变化给人类的教训是什么?
(6)学习这篇课文你受到哪些启发?
4、用自己的方法解决上面的问题,圈点勾画,批注感受,
再在小范围内交流。
三、黄河,想说爱你真的好难——围绕重点,全班交流
1、分节读课文,概括每小节的意思,再把每小节的意思连起来,
就可整理出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先写了黄河给两岸人民带来的苦难,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但它又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接着,从黄河含沙量的现状分析黄河变化的原因;最后写科学家设计了治理黄河的方案。)
2、全班交流,读中点拨,解决问题。围绕重点问题组织全班交流问题、朗读重点句段、点拨理解难点,结合资料袋畅谈阅读感受和体会。
3、联系周围生活实际,提出解决方案。
四、黄河,你牵动着我的心——总结课文,感情朗读
1、你觉得这篇文章的作者在写的时候对黄河是带着一种什么的感情来写的?
2、指导朗读,引导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五、别说你的眼泪无所谓——拓展延伸,课外探究
1、联系课后“资料袋”,你觉得如何能治理好黄河?请你为“保护母亲河”出谋划策。
第二课时
一、爱你没商量——复习检查交流]
1、浏览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你觉得这篇文章在写法上你学到了哪些。
3、交流课外对黄河的探究情况。汇报一下,当前我国对治理黄河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还存在哪些问题。通过研究,你还有什么好的点子。
二、“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读写结合,习作训练
1、学了课本你有什么启示?
可以让学生畅谈从文中受到的启示,如:我们要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要合理地开发与利用大自然;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只有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有幸福美好的发展前景,才能为子孙后代造福;保护环境,保护母亲河,人人有责等等。
2、学了课本,你有什么样的冲动?
3、布置习作《两道题目供选》
(1)参照范文《别再向我泼脏水——母亲河的自述》,
把课文用第一人称改写一下,题目为《黄河的自述》。
(2)“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这是1952年10月毛泽东主席的号召结合课后对黄河的研究,作为炎黄子孙,当我们知道母亲河的如此厄运,我们不可能袖手旁观。拿起手中的笔,为黄河的明天绘制一幅蓝图。续写课文《黄河是怎样变化的》,重点写黄河是如何被治理好以及治理好之后又是什么样的景观。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案 篇13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课时讲完。课前,小刘把教案拿给我,一切都按我要求的步骤——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详细地写出来了。教学过程缜密,重点难点突出,一定经过了深入的研究。可能是研究得太透彻了吧,教学内容比较多。课文越读越长,教案越写越短,这就是备课的境界吧。我把教案和课件进行了修改并告诉她怎样把握重点、如何上好这堂课等等。小刘第二次上课了,领会得很快,讲课也没有了紧张感,课堂上表现得更优秀。
本堂课值得借鉴的优点:
1、每一次学生的自主学习都有任务,展示在课件上,使学生有目标的去自主学习。例如:注意正确的读书姿势,这点做的很好,可以看出学生刻意去改变自己的读书姿势了。
2、对学生评价及时,更有针对性。在以后评价的时候可以更加具体的针对:“你读书这么好一定下了很大功夫。”如果学生说:“老师,我才读了一遍。”老师可以说:“才读一遍就这么好了,说明你很有基础,可见平时做的很好,下了很大功夫,也是很值得赞扬的。”这时学生就会产生自信,从而会更加努力。
3、把需要注意的生字生词标亮,比较醒目,也引起学生们的注意。
4、无论什么时候,在上课前都说一声“上课”,这样做会使学生尽快从课堂外走进课堂内,集中注意力上课;上课前主动和学生们互动交流,夸学生们有精神,精气神很足等使得学生会更加充满精神。
5、本堂课的生字生词处理得较好,能准确把握住学生的学习特点来进行教学,对难理解的字多加学习和重复,运用多种形式学习生字词并在课件上用田字格呈现生字,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生字的结构等。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案 篇14
这篇课文给我们什么启示呢?默读课文,说说黄河发生了哪些变化,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如果有条件,可以搜索有关黄河的资料,为治理黄河出出主意。
10*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人们都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可是一查黄河近2000年来的“表现”,却叫人大吃一惊。黄河在近2000年间竟决口1500多次,改道26 次,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人们不禁要问:像这样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怎么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蓝”呢?
说来有趣,在数千年到数万年前,黄土高原乃至黄河流域,自然条件是很好的,可于今日的黄淮流域媲美。那时候,黄河流域气候温暖,森林茂密,土地肥沃,尤其是下游一带自然条件更好。因此,我们的祖先才选择在这里生息繁衍。
可是,后来黄河变了,它开始变得凶猛暴烈起来,折腾得两岸百姓叫苦不迭。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
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大河,其含沙量相当于长江的68倍。黄河每年从中上游带到下游的泥沙总重量达16亿吨,其中12亿吨被搬到了大海,4亿吨则沉积在下游河道中。问题就出在这4亿吨泥沙上。它使黄河的河床逐年升高,结果有的河段高出两岸农田3——4米,有的甚至高出10米以上,使黄河成了悬河。每到洪水季节,黄河这些地段的堤坝很容易决口,造成可怕的大水灾。
据科学家研究,黄河发生变化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自秦朝以后,黄土高原气候转寒,暴雨集中。加上黄土本身结构松散,很容易受侵蚀和崩塌,助长了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进入黄河。而是人口迅速增长,无限制的开垦放牧,使森林毁灭,草原破坏,绿色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黄土高原失去了天然的保护层,引起了严重的水土流失。每年,黄河流域每平方公里就有4000吨宝贵的土壤被侵蚀掉,相当于一年破坏耕地550万亩!更严重的是,水土流失使土壤的肥力显著下降,造成农作物大量减产。越是减产,人们就越要多开垦荒地;越多垦荒,水土流失就越严重。这样越垦越穷,越穷越垦,黄河中的泥沙也就越来越多,因而黄河决口、改道的次数也就越来越频繁。
把黄河治理好,关键是要把泥沙管住,不能让它随心所欲地流进黄河。新中国成立后,科学家已经为治理黄河设计了方案,他们认为黄土高原地区应坚持牧、林为主的经营方向。一定要保护好森林资源,使失去的植被尽快恢复。要使人人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破坏森林是不折不扣的自杀行为;要合理规划利用土地,同时还要大量修筑水利工程。这样数管齐下,一定能防止水土流失,黄河变好的梦想一定能成为现实。
祸 侵 蚀 垦 亩 营
资料袋
1998年初,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163 位院士,联名向海内外炎黄子孙发出郑重呼吁:行动起来,拯救黄河!从1999年开始,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等单位也发起了“保护母亲河行动”,动员广大青少年和其他社会力量,在黄河、长江等江河流域植树造林,保护那里的环境,保护我们的母亲河。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还专门设立了“保护母亲河——绿色希望工程基金”。国内外的团体和个人都可以捐款,来参与“保护母亲河行动”
10*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交流课教案设计
一、课文分析:本课为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0课,是一篇阅读课文。讲述了黄河的古今变化及变化的原因和人们为治理黄河所作的努力。本课教学中,要放手让学生自学,引导学生把在讲读课文中学到的语文基本功进一步实践和运用;重点突出积累材料、原理表述训练,并结合当地情况进行写作训练。
二、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生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过程、原因及治理方法。
三、德育目标:懂得要自觉地保护大自然,否则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四、教学重点: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从中受到启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五、教具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
2、自制50cm×20cm×5cm木箱两个,装土,提前一个月选择一个种上杂草;支架两个,浇花喷壶两个。
六、教学课时: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1、课前预习(预习要求):
(1)、初读课文。
(2)、查字典自学生字、生词。
(3)、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如书籍、报刊、图片等。
※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积累语文知识,为学习新课扫除障碍。
2、导入新课:
媒体展示:黄河视频、图片
板书: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师: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发源于青藏高原,注入渤海。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可现在她却变了,这是为什么呢(小沈阳语气)?
※ 设计意图:从媒体设置情景,导入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3、检查预习:
媒体展示:生字、生词幻灯片
师:指名提问学生注音、填空;其他学生扮演“小专家”,查找错误。
教师给予鼓励、表扬。
板书:黄河的变化
师:指名朗读1、2自然段;同时“小专家”找出读音及读句不当之处。
教师给予引导、表扬。
师:人们为什么把黄河看成是“祸河”呢?
※ 设计意图:从课堂活动中积累语文知识。通过角色扮演,活跃课堂,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4、黄河过去与现在:
板书:过去与现在对比
媒体展示:(图片)过去的黄河
师:有感情地阅读第3、4自然段(配乐)。
学生欣赏,同时感悟“黄河——摇篮”。
媒体展示:(图片)现在的黄河
师:指名朗读第5自然段;“小专家”指出不当。
师:[过渡]黄河怎么就变成了悬河了呢,变化怎么就这么大哪(范伟语气)?下面咱们做个实验。
※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直观的对比黄河“过去”“现在”,使学生产生心灵的震撼,进而启发学生深入思考黄河的变化;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5、实验:
①讲台适当位置放上支架。
②分别将两个木箱呈50°左右角斜放在支架上;木箱朝向学生。
③两名学生同时用喷壶给两个木箱均匀地浇水。
观察结果:长草的木箱中流出的是清水,没种草的木箱中土壤被冲刷流出的是浑水。
师:植被有利于水土保持,无植被水土流失严重。
※ 设计意图:以亲身的实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经过思考后总结;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6、黄河变化的原因:
板书:变化的原因
师:指导学生默读第6自然段;分组讨论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代表总结发言。
各组互评,总结概括。
教师引导,归纳。
板书:(1)自然
(2)人为
媒体展示(恶性循环):(人多)→( )→ ( )→ ( )→ (肥力下降)→( )→( )→( )
活动:将“①过度开垦放牧、②植被破坏、③水土流失、④粮食减产、⑤收入减少、⑥需要更多的人干活”填入括号内。
师:指名检查,“小专家”指正错误。
师:大家想一下我们如何用“越……越……越……”造句。
教师引导,表扬优秀学生。
师:我们一块来精读本段,体会课文中“一是……二是……”表述原因的条理性;12个“越”字组合简洁的描写恶性循环。
师生齐读本段,教师引导重读关键词句。
※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阅读、概括能力,能从文字表述中概括出原因;表扬优秀,培养学生的成就感。通过课堂活动帮助学生深入地分析黄河变化的人为原因,深刻认识人为因素的影响。百炼成钢,通过默读、精读陶冶学生性情,体会文辞的“美”,培养学生写作能力。
7、治理方法:
板书:如何治理黄河
师:现在黄河成了一条祸河,我们怎样做才能把她治理好呢?大家速读第7自然段,找出治理黄河的方法。
活动:分组设计黄河治理方案,各组比较,评出最优方案。
教师总结,表扬优秀小组。
※ 设计意图:针对变化原因,结合课文,学生设计解决方案,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8、课堂小结:
师:指导学生齐读整篇课文。
讨论:学习了本篇课文,大家受到了什么启发?
师:黄河的变化给我们的教育是深刻的,告诉我们要和自然和谐相处。我们在利用自然的同时一定要保护好她,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 设计意图:通读课文,深化认识,体会作者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懂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形成正确的环境观。
9、课后作业:
(1)、阅读课后“资料袋”。
(2)、背写生字、生词,熟读课文。
(3)、我们的家乡就坐落在太行山的山脚下,以前这里是山清水秀,近年却变了。大家参照课文,仔细观察,写一篇作文——《小山村变了》。
※ 设计意图:加强基础训练,扩展认知,学会观察身边的生活环境。
10、板书设计: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1、黄河的变化:过去、现在
(1)自然
2、变化的原因
(2)人为
3、如何治理黄河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案 篇15
教学目的:
1、朗读课文,认识8个生字。
2、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过程和原因,从中受到启示,培养学生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3、搜集黄河资料,激发学生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黄河演变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
教学准备:
1、学生查字典理解词语,查找与黄河有关的资料。
2、课件,教学资源(两段视频)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情境导入
1、人们都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对于黄河,你有哪些了解?交流所查的资料。
2、老师备课的时候,也准备了一些资料,请大家欣赏。
(播放黄河流域近年来实景录像,《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黄河与我国其他河流相比,有着显著的特点”开始。)
是什么原因导致黄河从“中华民族的摇篮”变为“中华民族忧患”呢?
3、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前我们预习过课文,请大家浏览一遍课文,找一找哪个段落介绍了黄河变化的原因。第1——5、第7自然段又讲了什么呢?把握文章结构。
(第1——5自然段 黄河的变化
第6自然段 变化的原因
第7自然段 治理黄河)
3、检查学习情况
课文中出现的生字你能认识吗?
(屏幕出示生字 词语)
祸 乃 侵 蚀 垦 亩 营 扣
三、自主学习,理解课文
第一部分 黄河发生了哪些变化
1、快速默读第1——5自然段,看黄河发生了哪些变化。再与同学交流一下。
2、作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黄河当作人来写,概括了黄河的变化,你能找到这个句子吗?
3、读句子,理解“叫苦不迭”。
(屏幕出示“可是,后来黄河变了,它变得凶猛暴烈起来,折腾得两岸百姓叫苦不迭。”)
第二部分 变化的原因
1、认真默读课文第五自然段,边读边思考
(1)哪些原因导致黄河发生了变化?把相关的句子画出来。
(2)这些原因有什么关系?
2、小组内交流,相互补充,完成作业一。
黄河变化的原因
自然原因
秦朝后,黄土高原暴雨集中,黄土结构松散,造成水土流失。
社会原因
人口迅速增长,无限制开垦放牧,破坏了植被,水土流失更严重。
3、各小组推荐代表在全班交流学习情况。
老师概括:水土流失和人口增长是造成黄河变化的主要原因。(板书)
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指导朗读“更严重的是……因而黄河决口、改道的次数也就越来越多。”
体会水土流失和乱垦滥伐的恶性循环,从而给人类带来了灾难。
4、老师总结水土流失导致多开垦荒地,而开垦荒地又导致更严重的水土流失。
而人口的增长也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一个主要因素。母亲河也在向我们发出了紧急求救信号,那么,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好黄河呢?
第三部分
1、快速默读第7自然段,思考治理黄河的关键和措施分别是什么?
2、学生边读边画,指名回答。
治理黄河的关键
把泥沙管住治理黄河的方案措施
林牧为主;保护好森林资源;合理规划利用土地;大量修筑水利工程。
四、知识拓展
1、其实,保护母亲河,不仅仅是管住泥沙。请大家看屏幕。
2、我们从黄河的变化中应吸取怎样的教训?
引导学生回顾九八年长江、嫩江、松花江特大洪灾造成的危害。
3、你读了这篇文章后想说些什么,又想做些什么?人们要保护好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