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三首》教案(通用15篇)

发布时间:

《古诗词三首》教案(通用15篇)

《古诗词三首》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会读会写“洛、榆、畔、帐”,正确读写“洛阳、榆关、湖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等方法理解诗词意思。

4.在抓住景物、事例想象诗境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通过景物、事件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想诗境,悟诗情,背诵、默写,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习《泊船瓜洲》)学 案教案学习提纲

1.背诵一首思乡的古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泊船瓜洲》这首诗,注意“间、数、重、还”的正确读音。

3.《泊船瓜洲》的意思是。

4.“间”的意思是( );“数重山”的意思是;第一、二行诗的意思是。

5.“绿”的意思是( );“还”的意思是;第三、四行诗的意思是。

6.诗集中集中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句子称为诗眼。默读诗句,勾出诗眼,想想:这首诗表达了作者( )思想感情。

7.讨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又”可以换成哪些词,与原句比较,哪个词用得好?为什么?

一、古典音乐创设古诗情境,背诵怀乡古诗词。

二、明确古诗学习方法:解诗眼→解词→理句→连意→体情。

三、初读课文,落实字词。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正音:间、数、重、还。

四、自读自学“学习提纲”3.4.5题,理句连意,说说古诗大意。

五、导读导悟重点、难点、疑点及“诗眼”,体会思想感情。

1.质疑问难,解决难点、疑点。

2.抓住“诗眼”“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联系全诗想象意境,反复朗读,体会作者思念家乡之情。

六、讨论“绿”“又”的准确、生动,领悟作者“用景”表达感情的表达方法。

练习提纲

1.背诵、默写古诗。

2.合理想象,把《泊舟瓜洲》改写成300字左右的短文。

3.积累一首思念家乡的古诗,说说诗句意思及表达的情感。

七、改写古诗,积累古诗

第二课时(学习《秋思》)学 案教案学习提纲

1.题目《秋思》的意思是。

2.“见秋风”指作者看见了,“欲”的意思是。第一、二行诗的意思是。

3.“复恐”的意思是( ),“说不尽”指说不完,“行人”指( ),“临发”的意思是( ),“开封”的意思是。第三、四行诗的意思是。

4.默读古诗,勾出诗眼,联系全诗,想想全诗表达了作者( )思想感情。

5.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全诗。

一、创设古诗情境,复习古诗学习方法(解诗题→解词→理句→连意→体情)

二、整体感知。检查正角、流利地朗读课文情况,正音。

三、自读自学“学习提纲”1.2.3题,理句连意,说说古诗大意。

四、导读导悟“三点”“一眼”,体会全诗思想感情。

1.解决课文中“难点、疑点”。

2.指导学生抓住诗眼“见秋风”、“意万重”“说不尽”“又开封”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深深思念之情。

五、指导感情朗读、背诵全诗。

练习提纲

1.背诵、默写古诗。

2.合理想象,把“秋思”改写成300字左右的记叙文。

3.积累思念有乡亲人诗《乡愁》

七、改写古诗,积累古诗

第三课时(学习《长相思》)学 案教案学习提纲

1.题目《长相思》的意思是( )。

2.“榆关”指,“那畔”的意思是,“千帐灯”的意思是。这首词的上阕意思是。

3.“聒碎”的意思是,“梦不成”的意思是( ),“故园”指( )。这首词的下阕的意思是。

4.默读全词,勾出“词眼”,联系全词,想想“这首词”表达了作者( )思想感情。

5.朗读、背诵全词。

一、创设音乐情境,明确学词方法(解题→解词→理句→连意→体情)

二、整体感知,正确流利地朗读全词

1.朗读、正音。

2.书写难字:榆、畔、帐、聒、园、此。

三、自读自学“学习提纲”1.2.3题,理句连意,说说全词大意。

四、导读导悟“三点一眼”,体会边塞将士思念家乡,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1.解决词中难点、疑点。

2.以词眼“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为核心,抓住“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夜深千帐灯”想象意境,体会作者思念家乡,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五、回读古诗词三首,比较其中心、语言、表达方式的异同。

练习提纲

1.背诵、默写《长相思》

2.合理想象,把《长相思》改写成300字左右的记叙文。

3.积累思乡的词一首

六、改写《长相思》,积累思乡词一首。

《古诗词三首》教案 篇2

一、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得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朗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得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第一课时

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一、以图导题 ,理解题意

1、仔细观察插图,说说你对这幅图的理解。

2、认真读读题目,说说你从题目上了解到了什么?(题目点明了时间和地点)

3、你还想了解这首诗的什么内容?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他的创作有什么特点?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4、怎样才能读懂这首诗?怎样才能读好这首诗?

二、以疑促读,理解诗意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蚕”“桑”的读音以及多音字“了”的音、义。

2、指名读诗,师生正音。

3、默读古诗,思考大家提出的问题,解决不了的请作记号。

4、小组交流。

5、全班交流,教师指导。

三、解疑品读,感悟诗情

1、自由品读,边读边想画面,同时要注意朗读的节奏,尤其读前两句时要读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要读出繁忙的劳动生活的场面,注意“少”“才”“又”的读法。

2、指名朗读,师生共赏。

3、感情朗读,体会诗情。

四、背诵,积累语言

五、引导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先用学习《乡村四月》的以疑促读、理解诗意的方法自学。

2、小组内交流,教师知道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搜集描写田园生活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理解课题

二、1、老师范读《渔歌子》,你能感受到什么?

2、你们了解词吗?试着说一说。

3、简介词的内容。

4、简介作者背景:

张志和:在朝廷作国小官,后来隐居在江湖上,自称“烟波钓徒”。这首词就借表现渔夫生活来再现自己隐居生活的乐趣。

三、渲染气氛,理解词义

1、配乐朗读,营造气氛。

2、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整体感知。

3、指名朗读,师生正音。

4、自由学习,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逐句理解,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画出来。

5、小组交流学习成果。

6、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指导。

7、教师小结:

这首诗有鲜明的湖光山色,有渔翁闲适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成的山水画。

四、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1、教师范读,再入意境。

2、自由朗读,边读边想象每一个画面。

3、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4、小组轮读,相互欣赏。

5、感情朗读,感悟意境。

六、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2、到课外找一找有关描写景物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3、默写两首古诗。

《古诗词三首》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教学重点: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

1.了解诗人的生平。

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是一幅幅美丽的画,而我要说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诗,只要用心去读,就能读出歌,读出画,读出许多美好的事。今天,咱就一起来试试。

[教师以抒情的话语,为课堂营造轻快、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不露声色地点明了诗歌的学习要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

二.初读古诗,想象画面

1.自由朗读两首古诗。注意“蓑”、“遮”的读音和写法。

2.指名诵读,读出诗歌的节奏。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通过评读、赛读、合作读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读通诗歌,读出节奏。]

3.再次诵读全诗,发挥想象,在《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中,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想象是理解诗意的翅膀,通过再现诗歌画面,有助于学生对诗歌意思的理解,充实诗歌的内涵,使学生易学、乐学。]

三.品读古诗,领悟诗意

1.师提出自学要求,生自由组合,选择其中的一首合作学习。进行品读理解。

自学要求:

(1)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或与组员探讨,理解字词,初步理解诗歌大意。

(2)交流自己的独到见解,从诗中你听到了哪些动听的声音,想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悟到了哪些美好的情感?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4)把想象到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形象、流畅地描述出来。

[这两首诗的主人公都是孩子,展现的是美好的童年,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并不遥远,理解起来也较容易,因此可安排充足的时间,小组合作,自主学习。]

(学生自主学习)

2. 交流反馈。

学习《牧童》。

(1)理解字词

(2)精读诗句,理解诗意,领略诗境,领悟诗情

a.“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

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两句。

b.“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说说诗句的意思和感受,然后感情朗读。

可以感受到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是那么无忧无虑,非常惬意。

c.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呢?从哪里看出来的?

是一个可爱、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小牧童。

d.如果你就是牧童,你会在月光下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而诗人又想借这个小牧童表达什么呢?

[广阔的草地令人神往,悠扬的笛声使人心动,美丽的月夜让人陶醉。一个“横”、 “弄”、 “卧”,更是充满了随性、自然。对于学生来说,这就是他们所期盼的无拘无束的生活。这个小牧童,就是他们理想的化身,因此,引导学生置换成牧童,设身处地想牧童所想,做牧童所做, 从而更好地领略诗境、领悟诗情。]

(3)诵读古诗,感受意境

学习《舟过安仁》

(1)理解字词

(2)品读诗句,入情入境

a.“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读了这两句,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b.“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两个孩子淘气可爱、天真顽皮。(从“张”、“使风”等动作中看出)

c.你喜欢他们吗?诗人喜欢吗?为什么?

[学生放飞想象,仿佛和诗中的两个小童一起收篙停棹、张伞使风,听到了水声、风声、欢笑声,想到了自己曾做过的调皮事,怎能不喜欢呢?而诗人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呢?]

(3)带着自己的体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孩子的调皮,感受那悠闲的画面。

四.再读古诗,陶冶情趣

比较两首诗,你有什么话想对谁说?

[学了这两首诗,学生一定有很多感触,因此配上轻快的音乐,让学生美美诵读,然后说说自己的心里话,可对诗中的儿童说,对家人说,对老师说……既可给学生倾吐的机会,又可拓宽思维、丰富体验。]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默写《牧童》。

(3)选择其中一首古诗,可自创一幅图画,也可改编成一篇小短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哪个孩子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这节课,我们再来认识另外几个男孩,走进他们的生活。

[通过回忆,既巩固了旧知,加深了印象,又自然地引出新知,激发了学习兴趣。]

二.揭题解题,获得知识

1.引导学生观察此课题与其他诗歌题目的区别。

2.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3.师小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

[结合课前预习,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自主发现词与诗的区别,掌握词的有关知识。]

4.初读全文,读准读通。

(1)自由读词,读准字音。(注意:醉、媚、锄、媪、亡赖、剥)

(2)合作探究,理解字词。(可以查字典、看图、联系上下文,也可以相互讨论)

(3)全班齐读,男女生赛读,同桌互读,且读且评,读出韵律节奏。

三.品读全文,获得美感

1.边读边想象画面,谈谈有什么感受,试着用一个词语概括。

[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画面,谈感受,整体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为下面准确地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2.课文中,什么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1)“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感情练读,读出孩子们的轻松、活泼、愉快。

(2)“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他们会亲热地说些什么呢?

这句中的哪个字生动地写出了他们的心情?(“醉”。)

难道仅仅是酒使他们醉了吗?说说你的体会。

[从最深的印象入手,自由选择句子研读体会,学生兴趣浓厚。三个儿子的铺排描写,生动传神的动作,读起来琅琅上口,理解起来形象自然。老夫妇的亲密无间,配合学生的大胆想象,只要合理,均予以肯定。这样,更加拉近了学生与词中人物的距离,贴近了人物的心理,丰富了人物的内涵,使形象更加真实、丰满。]

(3)“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结合图画,说说感受。

四.再读全文,升华情感

学生自由读,边读边悟情。

能用自己的语言把欣赏到的画面描绘出来吗?

[再读全文,再现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把全文景象描述出来。不仅是对全文意思的巩固,又锻炼了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总结:乡村条件简朴,但环境优美,夫妇恩爱,孩子勤劳,生活温馨,难怪令人陶醉。你能通过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

配乐朗读或背诵。

五.课外拓展,激发兴趣

1.背诵这首词。

2.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优美的短文。

3.改编歌曲,用自己喜欢的曲调唱《清平乐.村居》。

4.收集、背诵其他描写童年趣事的古诗词。

《古诗词三首》教案 篇4

这篇课文是描写秋夜景色的七言古诗。《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天转任和州,行经洞庭所作。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写洞庭湖诗大多气势雄伟、境界壮阔,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上张丞相》再如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不同,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

古诗先以“秋月”与“湖光”相映照,水月澄洁,一片和谐。湖面无风,如月下铜镜铺展于大地。“镜未磨”写出了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呈现出迷蒙之美。放眼远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如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如一种工艺珍品,使人爱不忍释。全诗构想新奇,化大为小,色调淡雅。

【教学理念】

1、把握好两点:

⑴“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新课标》)

2、诗歌教学从三方面抓:

⑴抓字眼:旨在明确诗的意思。

⑵抓想象:旨在领悟诗的意境。

⑶抓吟诵:旨在进一步升华情感,得到美的熏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2个生字,认识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正确认读1个多音字“磨”。

3、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思路】

1、以学过的古诗导入。

2、组织教学,每一首诗大体步骤:

了解诗人,理解诗题;抓住字眼,明白诗意;想象意境,领悟诗情;积累内化,拓展迁移。

3、大致分二课时。

【教学过程预设】

课前背诵一些古诗,最后背《望洞庭》:

1、解题,了解诗人:

⑴板书课题:望洞庭。你从题目知道了些关于这首诗的什么信息?

(写的是洞庭,从“望”角度来写的,是远看)

⑵介绍诗人:

刘禹锡,洛阳人,它的诗通俗清新,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2、初读:

自由读诗,想想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

指名读,正音:潭、磨、螺。

齐读。

3、精读感情(抓住字眼、想象意境):

⑴“湖光秋月两相和”:

感受“和”──和谐、协调。

你读出时间了吗?

(秋天的夜晚:“秋月”)

你读出当时作者眼前见到的景物了吗?(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天上明月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结合看插图。

“两相和”这“两”谁与谁?

(湖光与秋月)

湖光秋月如此“和谐”,水月澄洁,一片宁静的氛围,一派和谐之美!

⑵“潭面无风镜未磨”:

感受“镜未磨”──风平浪静。

(未:没有)

这里藏着一个精确的比喻,你读出来了吗?

(把“潭面”比作“铜镜”)

这铜镜还没有打磨呢,有些模糊,有些迷蒙。为什么?

(一是月光下不真切;二是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

这湖面浩阔,如月下铜镜铺在大地,涟漪轻起,粼粼细波,一派迷蒙之美!

⑶“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感受“遥望”“银盘青螺”──自然之美精美绝伦。

闭上眼睛,边读边想象,感受洞庭山水美景。

指名读,想象:白银作的盘子里放上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色田螺,看着它,你有什么感觉?

诗中的“白银盘”指什么?“一青螺”呢?再看插图。说说感受。

月夜遥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似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大自然如同精妙绝伦的工艺珍品,让人爱不忍释,好一派秀美柔和之景。

4、积累内化,迁移运用:

⑴朗读、背诵。

(指名有感情读背,因已有基础,重点放在投入情感上)

⑵延伸:其实写洞庭湖的诗还有许多,比如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上张丞相》再如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他们的特点是把洞庭湖写得大多气势雄伟、境界壮阔,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不同,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有兴趣的同学不妨读读比较一下。

⑶课后5:想象,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课上说课后写)

【作业设计】

抄写第3题词语,并抄古诗;写写《望洞庭》这首诗描绘的景色。

《古诗词三首》教案 篇5

学习建议:

亲爱的同学们,拿到新的语文课本,你们一定欣喜不已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课《古诗词三首》,我们在这里将学习三首古诗词:李白的《独坐敬亭山》,刘禹锡的《望洞庭》和白居易的《忆江南》。三首古诗词以生动优美的语言,带我们进入那富有诗情画意的江南山水,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情感。

学习本课,我们要认识两个生字“螺”和“谙”,会写5个生字:“亭、庭、潭、螺、谙”。在此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谙”字的读音。

古诗词读起来琅琅上口,同学们可以自己尝试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词,如果愿意,你还可以在“同步课堂”的“朗读欣赏”中欣赏播音员的朗读,如果有兴趣,你还可以和播音员比一比。

积累语言的最好方式就是背诵,你多长时间能够背会这三首古诗呢?别忘了背给爸爸、妈妈听一听,听到你们熟练的背诵,爸爸妈妈一定十分高兴。对于《独坐敬亭山》和《望洞庭》两首诗不单单要会背,还要会默写,可不要写错字哟!

有同学问我:该如何学习古诗词?我的办法是这样的: 1、朗读古诗。先要借助拼音或工具书,也可先听“朗读欣赏”,目标是读准字音;2、描述古诗。先把不理解的字、词、句找出来,通过预习查字典,结合注释或及老师的帮助解决,然后学生用自己的话串讲,基本弄懂诗句意思。3、展开想象。边读边想象画面,感悟诗的意境,品味诗的语言;4、熟读成诵。不仅会背还要会默写,积累优美的语言,感受诗词的魅力。

同学们,让我们打开书本,操纵手中的遥控器,赶快开始我们的学习之旅吧!

复习建议:

1、复习时,根据自己对诗句的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以前学过的课文,展开合理的想象,由“话”转变成为“画”,从而再现诗句的意境,活化诗句的意境。

2、可以通过三首诗的对比进行复习,抓住诗人不同时间所见景物和景物的特点,以及诗人当时思想情感等方面互相比较;对诗与词的形式作比较等,体会诗人当时的不同心境,深入体会诗句的魅力。

同步练习:

一、听写练习:(放在“生字新词”中)

敬亭山、洞庭湖、水潭、青螺、谙熟(谙练、谙达)

二、课后习题讲析:

1、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和《望洞庭》。

2、我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还想象出了一幅幅图画。

ø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诗句意思: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寂寥的长空只有孤单单的一片白云,却也不肯停留,也慢悠悠地越飘越远。

画面描述:寂寥的长空、远去的众鸟、连孤云也悠然远去。读这两句诗,同学们脑子里一定出现了这样一幅清幽平静的画面。也抒发了诗人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和寂寞的感情。

ø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诗句意思:从远处看,月光下洞庭湖里苍翠的君山,就好像在白银盘里盛放着的一枚青螺。

画面描述:读这两句诗,同学们脑子里一定会出现这样的景象:清冽的月光下有着一望无际的洞庭湖,波光粼粼,银光闪闪,如同银白色的盘子。湖中苍翠的君山,就像一枚小小的青螺,小巧玲珑、精致无比。如此美景,怎不令人喜爱?

ø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诗句意思:春日映照下,江边盛开的鲜花比那火焰还要红艳;那碧绿的江水如同蓝草一般。

画面描述:春回大地的时候,百花盛开,每当太阳从东方升起,阳光普照大地,江边开放的鲜花更加艳丽。再看那碧绿的江水,绿波粼粼。红花碧水,好一幅江南春景图!

3、选做题:我还会背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词。

同学们,下面几首诗都是描写山水风光的,你会背它们吗?赶快和我一起来背诵吧!

如:《绝句》 杜甫

两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登鹳雀楼》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珍珠月似弓。

《江南春》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宿建德江》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天净沙· 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同步检测

一、基础知识题

(1)“相看两不厌”的“厌”的意思是( )

1、讨厌 2、满足 3、憎恶

(2)“湖光秋月两相和”中“和”的读音是( )

1、huó 2、hé 3、hè

(3)《望洞庭》的作者是( )

1、刘禹锡 2、白居易 3、李白

二、巩固提高题

(1)“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运用了( )修辞手法。

1、比喻 2、夸张 3、拟人

(2)《忆江南》中“忆江南”是( )

1、词的题目 2、词牌名 3、既是词牌名,又是题目

(3)“能不忆江南?”是用反问的语气说江南的风景这样美好,能不让人回忆吗?

1、对 2、错

三、能力拓展题

选择下列诗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1)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

(2)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

(3)能不忆江南? ( )

1、比喻 2、拟人 3、反问 4、对偶

《古诗词三首》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习郑燮的《竹石》,理解诗中“咬定、青山、立根、原、破岩、千磨万击、坚劲、任尔”等词。

2、能用自己的话解释《竹石》,体会竹子立场坚定、决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

3、了解诗人郑燮,联系他的生平事迹体会诗中表露的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忍不拔、刚毅正直的胸襟。

重点

体会竹子立场坚定、决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

难点

体会诗中表露的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忍不拔、刚毅正直的胸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知道郑板桥吗?学生交流,老师适时补充。

(1)江苏兴化人,扬州八大怪之一……

(2)写过“难得糊涂”(原意是“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3)他很喜欢竹子。故事:一天,郑板桥听说镇江江心有座焦山,风景优美,栽了许多竹子。于是他每天逛竹林,摊开纸作画,画上留下了许许多多竹的形象。那一竿竿墨竹翠茎葱葱,枝叶扶疏,配上一两块清奇古怪的石头,题上几句妙趣横生的诗文,让人耳目一新。

郑板桥人称“诗书画三绝”,特别是他画的竹兰、山石,形象逼真,姿态万千。留下了许多名画——竹石图、丛竹图、墨竹图、兰竹芳香图……课件欣赏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题写在竹石图上的诗。师吟诗,生读读古诗。

二、初读《竹石》。

1、齐读,把古诗读正确。

2、再读,读出节奏感来,

3、再读,读出平仄的变化。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三、借助诗题,解释古诗。

1、读着“竹石”这个诗题,我不免产生了一个问题?这首诗到底是写竹还是写石啊?你们说呢?

2、自读,从文中找一找依据,说明这首诗写的到底是什么?

3、交流,在交流中展开学习。

《古诗词三首》教案 篇7

【学习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感受诗词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和《望洞庭》。

4、搜集相关资料,激发学生积累古诗词的热情。

【学习重、难点】

1、重点:

背诵诗词,了解意思,想象意境,体会感情。

2、难点:

读诗词,想意境,感悟语言美。

【教学设计思路】

这三篇都是以写景为主的古诗词,语言凝练优美,描写生动逼真,使人读后不禁发出由衷的赞叹:大自然真是真是多姿多彩,令人神往。在教学本课时,以读为主,通过反复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置身其中,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字词深入研读,边读边想象画面,品味语言,学习作者表达情意的方法。

【教学方法】

采取“像”、“读”、“议”、“诵”相结合,用音像激起兴趣,通过朗读激qing,在讨论中品味语言,探讨作者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搜集有关诗人的资料。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谈话激趣祖国的山水是如此的美丽。阅读本单元课文,我们将随作者做一次愉快旅行,体会他们对山水的热爱之情,同时,学习作者遣词造句的技巧和表达情意的方法。二、导入《独坐敬亭山》一千多年前,大诗人李白秋游安徽省的敬亭山,看到敬亭山的景色,李白感怀身世,自己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饱尝人间的心酸,仰望天空只见几只鸟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悠悠地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在看者自己,好像在互相交流,彼此总是看不够,此时此刻,他觉得自己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因此写下本诗。学生自读课文,读通读顺,交流相关资料。三、初读理解 帮助学生复习理解诗词的方法:

1、看插图晓大意。

2、看注释联系上下文。

3、查字、词典选解释。

用自己的画说说从插图看到了什么?强调“厌”的古今不同意。大致说出词意后,再读古诗,读流利读准确。四、感悟意境熟读(回读)古诗,创设意境 :学生齐读古诗,并想象,如你是大诗人李白,在敬亭山,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找出与孤相同意义的词,让学生体会出李白的孤独并朗读出来。

解决思考题:

李白看到了: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想到了: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感情朗读:让学生读出“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的幽静。五、学科拓展要求:

学生只要基本体现诗意,布局合理就可以了,不做太高要求。 用自己手中的笔在白纸画出“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的画面。作简笔画。背诵李白的其他诗歌。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复习导入1、指名背诵第一首诗。

2、指名说诗句意思。学生自读第二自然段,找出描写潮来之前人和江的词句,了解到人很多,江很静。二、自主协作学习第二三首诗词1、初读感知。

2、了解作者,理解诗题。

3、组织学生,指导教学。1、学生互相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白居易的资料,教师补充。

2、根据注释理解诗题。

3、理解诗句大意,同方法学古诗。

4、品读悟哲理。

5、熟读成诵。三、品味语言学完了课文,课文的语言的确很美,再读课文,划出自己认为美的句子。1、学生读课文,划句子。

2、学生读划出的句子,并说明美的理由。

3、师生共同品读,感受句子的语言美和形象美。

四、积累1、老师说词语意思。

2、进行词语运用练习。

1、学生抢答。

2、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汇报。

3、师生共同评价。

五、总结写作手法1、作者表达方面,我们能向课文学习什么?

2、教师总结:

⑴善于观察,在观察时抓住特点。

⑵按照一定的顺序把观察到的材料积累起来。

⑶学着运用侧面描写。

⑷注意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1、学生畅所欲言。

2、学生边讨论边自由读,然后选派代表汇报。

《古诗词三首》教案 篇8

【学习目标】

1、自读中识记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感悟中学习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3、朗读中体会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课前预习】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收集、背诵以前学过的他写的古诗。

2、了解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阅读他们的作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泊船瓜洲》

一、导游介绍,激趣导入

(出示地图标明“瓜洲”“京口”的大略位置。)

1、谈话:今天,老师给你们当导游,好不好?

⑴“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镇头。”这首传唱了千年的歌谣向我们介绍的是──(生答:瓜洲)川流不息的长江水见证了瓜洲的兴衰,瓜洲曾经是“江北重镇、千年古渡”。

⑵而“京口”不仅是东汉吴国第一古都,更是文气洋溢的灵秀地。许多诗人在此流下千古绝唱的诗句:

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宋代苏东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课件展示诗句)而其中最为人们传诵的就是──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2、板书诗题,读题。

3、过渡:

为什么人们最喜欢这首诗呢?先去读一读吧。

二、整体感知,直扑重点

1、用自己的方式读古诗。

2、指名读,正字音,尤其注意:“一水间(jiàn)、数(shù)重(chóng)山、照我还(huán)”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学生多读。

4、指名答:

(我觉得它写得很美、我觉得写出了诗人想念家乡的感情)

5、你最欣赏诗中哪句呢?

三、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刚刚同学说的最多的就是这句,(课件出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我们一块儿来读一读吧。齐读。

2、能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诗吗?指名答。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美丽的景色。那就和你的同桌再互相读一读,说一说: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一派景色呢?想到什么说什么。

4、同桌之间互相读与练说。

5、指数名说。

6、小结:

你们的回答很精彩!原来短短一句诗可以在人的头脑中出现这么多不同的画面,文字的魅力真是无法想象。

7、那就用读把感受表达出来吧。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8、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一派色彩斑斓的绮丽风光。可为什么诗中只有一种“绿”色呢?仔细观察一下书上的插图,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9、指名答:

(在江岸两边大面积出现的是草地、树木、青山……)

10、是呀,作者放眼望去,看见了──

练习题:你能填入表示不同绿色的词吗?

近处()的小草()的柳树,

远处()的树林()的高山。

学生口述。

11、诗人此时正遇早春时节,站在──(手指课题“船”字)(生答:小船上)举目四眺,满眼皆是──

(生答:绿色),让作者那么明显地感受到──(生答:春天到了、来了)。

12、你可别小看了这个“绿”字哦,它仅仅是告诉你春天来了吗?它还能让你感受到什么呢?。

13、指名答:

(感受到春天就单单是个“绿”也各有各的美;这个“绿”有着层次美,远近各不相同;”绿”也写出了春天景物的变化……)

14、同学们理解的多准确呀!把你感受到的“绿”再读出来吧。分男女生赛读。

15、小小的“绿”字却有大大的文章!介绍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16、听完“绿”字的故事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指名答。

17、小结:

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了一个字更改十多次,难道我们在平时的习作中不能做到吗?

我想,“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18、这首诗正是因为这个故事,让人们更加赞赏。那就让我们一起读出你的赞叹吧。

四、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1、过渡:

这么美的绿,这么迷人的风光,谁不想多看两眼?谁不想留恋其中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在景色中忘乎所以了吗?指名答。

2、诗人想回哪里去?诗中的家乡是指哪?引导从课题的船停*在“瓜洲”“钟山只隔数重山”等处理解。

3、你能到这个地图上找到它大概的位置吗?先好好读读古诗。

4、学生上台指明:

(师点击课件,显示“钟山”的位置)

简介钟山:

王安石的父亲曾在江苏南京为官,他是在那儿长大的,对钟山有着深厚的感情,可以说是他的第二个故乡。

5、你从哪里能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到家乡呢?

6、指名答:

引导从“一水间”“只隔几重山”“又”“何时找我还”这些词句理解。

7、练习读出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和急切盼望回家的感情。

五、回归整体,深化体验

1、这真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呀!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牵肠挂肚呀!让我们一块再来感受一下诗人的情感吧。

2、有感情地读。

3、学到这,我们再来想想为什么人们对这首诗如此偏爱?

4、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生答:文学家,诗人)政治家,立志于国家改革。这首诗是他第二次出任宰相途经瓜洲时所写。短短 28个字展现了早春江南的一片嫩绿,抒发了久思故乡的一寸衷肠,更暗示了他对自己前途的担忧。此去京城,真能大展宏图吗?千头万绪涌上心头……更让我们惊叹的还是他对文字的讲究,一个“绿”让“万千宠爱于一身”,令人不得不佩服他的风范!:不要放过这么优秀的诗篇,赶快背下来吧。

第二课时

《秋思》《长相思》

一、乐调情

1、播放歌曲《故乡的云》。

2、听!来自远离家乡游子们的声声呐喊。故乡的云总是那样的白,故乡的人总是无比的亲!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里?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他们又是如何表达胸中满溢的情怀呢?

二、读入情

1、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首读一读,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查不懂的词。

2、指数名读,正音:

(注意读准“意万重”“聒”)

3、自由选择其中一首齐读,再交换朗读一次。

4、看看诗题,你发现什么了?指名答。

5、那么,这相同的两个“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和你的伙伴一起反复读上三遍之后,再好好想想。

6、这么多遍的读让你感受到了什么?任选一首说。指数名答。

三、品悟情

1、诗人那浓厚的化不开的思乡之情,都藏在哪个句子中呢?课件出示两首古诗。默读,划出来。

2、指名答。

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4、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5、哦,原来诗人来到了──(生答:洛阳城)

行色匆匆的他看见──(生自由回答)

而拂面而来的是阵阵──(生答:秋风)

这秋风是那么的(生答:凉爽、舒服、惬意)

让他禁不住地提笔──(生答:写家书)

提起笔来才发现要写的──(生答:要写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这真是──(生读: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6、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满腹惆怅、心事重重的感觉。

7、这句诗中诗人是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指名答。

8、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吗?小组内交流。

9、引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0、这一次又一次的开封、密封的过程中,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生答: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挂念),这真是说也──(生答:说不完)道也──(生答:道不尽)。

11、就让我们一起走入这理还乱的情感中,去感同身受一番吧。

12、王安石见明月而惆怅,张籍见秋风而感慨,这都是──(生答:借景抒情)。那么,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将情巧妙的藏与诗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吗?

13、小组内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14、全班交流,师引导注重体会“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四、议深情

1、学生任选一首配乐背诵。

2、在你背诵时,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指名答。

3、总结:

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就不同。我们不可能到达诗人生活当中去,不可能看到那个朝代诗人面前真实的景色,但是,诗人们那份浓浓的思乡情,我想无论是谁都能感悟的到!因为诗中的字字句句无不包含着──(生答:对故乡的想念、对家乡的思念……)让我们一起再来背一背这么感人的诗吧。

五、记生字

1、找到本课四个生字,读读相关句子。

2、正音:

注意读准“畔”声母是 p,“帐”的翘舌音 zh。

3、说说:

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指名答。

4、指导书写,都是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写得左窄右宽。

5、学生练写。

《古诗词三首》教案 篇9

【设计理念】

吟诵,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应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情感。在破解文义的设计中,重点抓住描写动作的关键字眼,勾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调动多种感官体验,充分感受其中的情味和韵味,轻松地理解诗意。

【教学建议】

1、三首古诗词贴近儿童生活,易于学生理解;语言生动形象,提供了极大的想象空间。教学中可安排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通过自学,体会三首古诗词内容上的相似之处。教师适时点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个性体验,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并逐步掌握诗词学习的主要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2、本课教学可重点抓住人物动作破解诗词文义,把握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情感。采取诵读、想象、吟唱、绘画、改编等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培养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3、“三分文章七分读”,古诗词教学尤应采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诵读,引导学生读出诗歌的音律美;领略诗词的意境美;领悟诗词的情感美,在熟读的基础上,把古诗词正确地背诵下来。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课前准备】

1、了解诗人的生平。

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是一幅幅美丽的画,而我要说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诗,只要用心去读,就能读出歌,读出画,读出许多美好的事。今天,咱就一起来试试。

(教师以抒情的话语,为课堂营造轻快、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不露声色地点明了诗歌的学习要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

二、初读古诗,想象画面

1、自由朗读两首古诗。注意“蓑”、“遮”的读音和写法。

2、指名诵读,读出诗歌的节奏。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通过评读、赛读、合作读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读通诗歌,读出节奏。)

3、再次诵读全诗,发挥想象,在《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中,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想象是理解诗意的翅膀,通过再现诗歌画面,有助于学生对诗歌意思的理解,充实诗歌的内涵,使学生易学、乐学。)

三、品读古诗,领悟诗意

1、师提出自学要求,生自由组合,选择其中的一首合作学习,进行品读理解:

自学要求:

⑴ 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或与组员探讨,理解字词,初步理解诗歌大意。

⑵ 交流自己的独到见解,从诗中你听到了哪些动听的声音,想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悟到了哪些美好的情感?

⑶ 练习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⑷ 把想象到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形象、流畅地描述出来。

(这两首诗的主人公都是孩子,展现的是美好的童年,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并不遥远,理解起来也较容易,因此可安排充足的时间,小组合作,自主学习。)

(学生自主学习)

2、交流反馈:

⑴ 学习《牧童》:

① 理解字词。

② 精读诗句,理解诗意,领略诗境,领悟诗情:

A、“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

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两句。

B、“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说说诗句的意思和感受,然后感情朗读。

可以感受到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是那么无忧无虑,非常惬意。

C、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呢?从哪里看出来的?

是一个可爱、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小牧童。

D、如果你就是牧童,你会在月光下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而诗人又想借这个小牧童表达什么呢?

(广阔的草地令人神往,悠扬的笛声使人心动,美丽的月夜让人陶醉。一个“横”、“弄”、“卧”,更是充满了随性、自然。对于学生来说,这就是他们所期盼的无拘无束的生活。这个小牧童,就是他们理想的化身,因此,引导学生置换成牧童,设身处地想牧童所想,做牧童所做,从而更好地领略诗境、领悟诗情。)

③ 诵读古诗,感受意境。

⑵ 学习《舟过安仁》:

① 理解字词。

② 品读诗句,入情入境:

A、“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读了这两句,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B、“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两个孩子淘气可爱、天真顽皮。

(从“张”、“使风”等动作中看出。)

C、你喜欢他们吗?诗人喜欢吗?为什么?

(学生放飞想象,仿佛和诗中的两个小童一起收篙停棹、张伞使风,听到了水声、风声、欢笑声,想到了自己曾做过的调皮事,怎能不喜欢呢?而诗人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呢?)

③ 带着自己的体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孩子的调皮,感受那悠闲的画面。

四、再读古诗,陶冶情趣

比较两首诗,你有什么话想对谁说?

(学了这两首诗,学生一定有很多感触,因此配上轻快的音乐,让学生美美诵读,然后说说自己的心里话,可对诗中的儿童说,对家人说,对老师说……既可给学生倾吐的机会,又可拓宽思维、丰富体验。)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默写《牧童》。

3、选择其中一首古诗,可自创一幅图画,也可改编成一篇小短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哪个孩子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这节课,我们再来认识另外几个男孩,走进他们的生活。

(通过回忆,既巩固了旧知,加深了印象,又自然地引出新知,激发了学习兴趣。)

二、揭题解题,获得知识

1、引导学生观察此课题与其他诗歌题目的区别。

2、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3、师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

(结合课前预习,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自主发现词与诗的区别,掌握词的有关知识。)

4、初读全文,读准读通:

⑴ 自由读词,读准字音。

(注意:醉、媚、锄、媪、亡赖、剥。)

⑵ 合作探究,理解字词。

(可以、看图、联系上下文,也可以相互讨论。)

⑶ 全班齐读,男女生赛读,同桌互读,且读且评,读出韵律节奏。

三、品读全文,获得美感

1、边读边想象画面,谈谈有什么感受,试着用一个词语概括。

(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画面,谈感受,整体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为下面准确地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2、课文中,什么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⑴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感情练读,读出孩子们的轻松、活泼、愉快。

⑵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他们会亲热地说些什么呢?

这句中的哪个字生动地写出了他们的心情?

(“醉”。)

难道仅仅是酒使他们醉了吗?说说你的体会。

(从最深的印象入手,自由选择句子研读体会,学生兴趣浓厚。三个儿子的铺排描写,生动传神的动作,读起来琅琅上口,理解起来形象自然。老夫妇的亲密无间,配合学生的大胆想象,只要合理,均予以肯定。这样,更加拉近了学生与词中人物的距离,贴近了人物的心理,丰富了人物的内涵,使形象更加真实、丰满。)

⑶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结合图画,说说感受。

四、再读全文,升华情感

1、学生自由读,边读边悟情。

2、能用自己的语言把欣赏到的画面描绘出来吗?

(再读全文,再现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把全文景象描述出来。不仅是对全文意思的巩固,又锻炼了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3、总结:

乡村条件简朴,但环境优美,夫妇恩爱,孩子勤劳,生活温馨,难怪令人陶醉。你能通过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

配乐朗读或背诵。

五、课外拓展,激发兴趣

1、背诵这首词。

2、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优美的短文。

3、改编歌曲,用自己喜欢的曲调唱《清平乐·村居》。

4、收集、背诵其他描写童年趣事的古诗词。

六、练习设计

1、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⑴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⑵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⑶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2、读了这三首古诗词,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体会到怎样的乐趣?

3、利用课余时间,读读宋词等经典文学作品,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古诗词三首》教案 篇10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3、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课前准备】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

2、了解唐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的生平。

3、收集思乡的古诗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最美好、最真挚的情感。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与“月”有关的诗词呢?

2、是呀,从古到今,月亮总是让人情不自禁思念家乡,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关于月亮的诗。

3、揭示课题: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板书课题,了解“泊”字字义,选择正确读音。)

二、交流资料,了解诗人

课前,你收集了诗人的哪些资料,请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

三、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1、指名读诗,全班读,注意读准字音。

2、自己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3、四人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并说说你最欣赏诗中哪一句。

四、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刚才同学们说得最多的就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诗(出示),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2、请说说你为什么喜欢?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生机盎然的春天的样子。现在请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在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景色呢?畅所欲言。

4、同桌互读,练说。

5、指数名学生说。

6、小结:

你们的回答真精彩!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简短的同一个语句在不同的人的脑海中勾勒出不同的画面。

7、请你用朗读把你脑海中勾勒的画面读出来,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8、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草长莺飞、满目新绿的春天,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还能让你有更深入的理解。

9、指名说,同学们理解得多丰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吧。男女生赛读。

10、关于“绿”字还有一个故事,引导阅读“资料袋”。了解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11、看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触呢?

12、小结:

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一个字修改十多次,我们在习作中难道不该反复修改吗?记住:文章是改出来的。

五、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1、这么美的春色,谁不流连忘返呢?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其间了吗?

2、诗人想干什么?家乡在哪儿?引导学生从课题和诗句一、二行处理解。

3、请你在教室的地图上找找它们的位置吧。再好好读古诗。

4、学生上台指地名,然后简介王安石把南京称为故乡的原因。

5、你从哪里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家乡呢?

6、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

7、感情朗读。

六、回归整体,深化体验

1、漂泊在异乡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眷恋啊!让我们一起来感情朗读这首诗吧。

2、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一、回顾内容,谈话入题

古诗《泊船瓜洲》让我们体会到了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里的千般惆怅?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表达思乡之情的呢?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受

1、读一读《秋思》和《长相思》,要求正确、流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弄清不懂的词。

2、指几名学生读,正音。

3、看看诗词题目,你发现了什么?

4、同样的思乡之情,但表达却不相同。和你的伙伴好好读诗,看看诗人们是怎么表达的?

5、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任选一首读。

三、品读诗句,领悟感情

1、诗人那浓浓的乡情,藏在哪些诗句中呢:读,勾画。

2、指名答。

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4、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5、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惆怅满怀的感觉。

6、诗中诗人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

7、小组内交流: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

8、引读“意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提示:头脑中想象情景)

9、这一次又一次的想写信、封信、拆信的过程,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的挂念。

10、感情朗读。

11、王安石见月惆怅,张籍见秋风而感慨。那么,纳兰性德又是如何将情藏于诗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吗?

12、小组内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13、全班交流,师引导体会“风一更……无此声”。

四、入情入境,深情朗诵

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也就不同。我们在朗读这些诗词时,一定要想象画面,要用心体会他们的感情。让我们再一起朗诵这感人的诗词吧。

五、找寻规律,识记生字

1、找出本课四个生字,读读相关句子。

2、用你认为可行的办法去记忆。

3、学生练写。

【点评】

重庆九龙坡区是我社第一批参加实验的实验区,它们从2001年参加课改以来,通过抓集体备课促进教师专业素质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以上就是该区在暑假期间组织教师备课的全部成果。看了之后,我有一些话要说:

一、感动

这些教案是九龙坡区教师在区教研室的带领的帮助下,经过一个暑假的辛勤工作研究出来的,是冒着重庆的酷暑做出来的,这种团结、协作、奋斗的精神实在令人感动。更令人感动的人,他们愿意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无私地奉献出来,给全国的实验老师提供备课的思路。所以,我想老师们在看到这些教案时,不应该窃喜又有了应付检查的材料,不应该产生偷懒的想法,因为这是彼时彼地的教案,不一定都适合你。老师们要感谢他们的最好方式是,对他们的教案提出自己的意见,或者提出自己的教案,这样才能形成共同研究的良好氛围。

二、感想

九龙坡区探索出来的集体备课、网络备课曾经在天津的经验交流会上介绍过,当时我就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教研形式。它发动集体智慧、群策群力,准备出一份水准较高的教案,同时还省去了老师大量的无谓劳动,老师完全可以把这个时间用在学习提高上。面对这样一份相对“标准化”的教案,老师需要做什么呢?第一需要做的是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调整、完善教案;第二更需要做的是记好“教学反思”,看看自己在实施教案的过程中,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大到整个的设计思路,小到某一个问题的提问方式,都可以重新思考,虽然本课时不能重复,但长期经过这样反思,将对自己教学水平的提高很有帮助。

三、感慨

小学语文课改已经进入了第五年,第一批参加课改的老师和学生也用到了五年级上册教材。课程改革对老师观念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师生在此过程中的收获也是有目共睹的。但综观近一年多的课程改革的进展,使人不禁有“慢”下来,甚至是“走老路”的感觉。个中原因自然是很复杂的,但我以为大致有三:第一是经过课改初期的“激情燃烧”,这时已经有些疲塌了;第二越来越到小学毕业之时了,对如何考评尚不清楚;第三受某些专家的影响,加之一些瓶颈问题无法突破。而重庆九龙坡区的这些教案给我强烈感受是,老师的探索热情并没有衰减,改革的动力并没有消失,他们为自己前几年取得的成果而自豪,也为自己以后将取得的成果而充满信心。所以,参考、学习这些教案的老师,不光得到了某些备课上的便利,更应该为他们的精神而感动。

《古诗词三首》教案 篇11

一、火眼金睛,我会辩字组词

谙()蓝()亭()庭()

暗()篮()享()廷()

二、小小变色龙

和:()()

()() 曾:()()

()() 相:()()

()()

三、修辞方法我知道

1、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2、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3、能不忆江南?()

四、我会填

诗词名作者朝代表达的思想《忆江南》《望洞庭》《独坐敬亭山》

【参考答案】

一、火眼金睛,我会辩字组词

谙(谙达)蓝(蓝天)亭(书亭)庭(家庭)

暗(黑暗)篮(摇篮)享(享受)廷(朝廷)

二、小小变色龙

和:(hé)(和平)

(hè)(和诗) 曾:(zēng)(曾孙)

(céng)(曾经) 相:(xiāng)(相信)

(xiàng)(照相)

三、修辞方法我知道

1、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拟人)

2、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比喻)

3、能不忆江南?(反问)

四、我会填

诗词名作者朝代表达的思想《忆江南》白居易唐朝赞美了如诗如画的江南风光。《望洞庭》刘禹锡唐朝作者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优美的洞庭湖秋月图,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独坐敬亭山》李白唐代通过对敬亭山孤寂景物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寂寞的情感。

《古诗词三首》教案 篇12

【设计理念】

从语言文字入手,紧抓重点词句,反复咀嚼,反复品味,反复朗读,引领点拨学生把握诗词意象,提升感悟内涵。运用诗意语文的建构策略,以情感人,注重情感体验,感同身受地与文本对话,入情,悟情,融情,升情。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把握主旨

1、复习《泊船瓜洲》,重温思乡情:

一水之隔,近在咫尺,偏不能还,不由感慨──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满大地,离家已久,思绪万千,不由感慨──明月何时照我还?

2、明月千里寄相思,故乡,不管身处何时何地,你,都是我们心中永恒的家园。这节课,我们又将学习另外两首表达思乡情绪的诗词。

3、自由读两首古诗词,要求读得正确、通顺。通过看注释,查资料,试着说说两首诗词的大概意思。

4、初步了解两诗词异同:

两诗词都是表达思乡之情,其中《长相思》是词。长相思是词牌名,内容多写男女或朋友久别思念之情。

二、对话文本,入情入境

学习《秋思》:

1、指名朗读古诗。

2、交流诗的大意,结合重点词随机点拨引导:

⑴体悟“见”之萧瑟:

“见”什么意思?见到什么?(秋风)

看到“秋风”这个词,你会想到什么?(秋高气爽,凉风习习,心旷神怡;秋叶纷纷,落红遍地,寂寥肃杀。)

秋风是没有形状的,难道真的看得见?“见秋风”,其实见到的是一幅怎样的景象?(感受萧瑟冷清之氛围。)

唐代洛阳应该是何其的繁华,然而这一切诗人却视而不见,见到的,只是冷冷的秋风!

⑵想象“意”之万重:

“家书”是什么意思?古人说,家书抵万金,假如你给家中写信,会写些什么?

简介:张籍出身寒微。幼年家贫,年纪很小,就远离故乡,到二十五、六岁时,已经历了浪迹天涯的羁旅生活。常年四处奔波、漂泊异乡。他祖籍吴郡,后客居洛阳。

假如你就是诗人,就是远离故土思念家乡的诗人,你还会在家书中写些什么呢?

这么多的话想说,真可以说──千言万语,用诗中的话说,就是什么?(意万重)反复读“意万重”。

秋风落叶唤起思乡梦,小桥流水的故土啊,你是否已改变了容颜?有多少话,想对你们诉说──情感朗读前两句诗。

⑶品味“开”之内涵:

“开封”是什么意思?(打开封好的信)什么时候“开封”?为什么当信快要送出的时候又“开封”?

“恐”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恐“说不尽”?(意万重、匆匆)说不尽什么?

你就是诗人,在这落红遍地的时节,给家乡的亲人写了一封家书。临发前,又将封好的信拆开,你当时心中会说什么?那一刻,你的神态,你的举止又怎样?──情感朗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你就是行人,你目睹了诗人这一奇怪举止,你会怎么说?这两人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情感朗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当家书终于“开封”之后,你能想像诗人又是怎么做的?(添上一笔,补上……;重新合上,只字未动。)──情感朗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从这个“开”字,你读懂了什么?

3、诵读提炼:

千言万语说不尽,千愁万绪难落笔,这正是──(学生齐读古诗)

意万重,说不尽。情难理,又开封。这真是──(学生齐读古诗)

这就是《秋思》,一个游子说不尽,叙不完的思乡情。(学生背诵全诗)

学习《长相思》:

1、看插图,说词意:

欣赏课文插图,同桌之间用自己的话互说插图所绘情景,并从这首词中找到相对应的描写景物的词语。

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词的大意。

2、讨论:

⑴抓意象,山水风雪行:

说说“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的意思。(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想象“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的情景。

能用自己的词语形容“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吗?(千山万水、风雪交加)

指导朗读,通过回返复沓的朗读读出边塞军旅的千辛万苦。

⑵品意蕴,故园无此声:

“此”是什么意思?“此声”是指什么声音?在什么情况下发出这样的声音?(随机点拨“千帐灯”、“聒”)这样的声音这样的情景会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顶顶帐篷,点点灯火,本该是多么豪迈多么壮观!然长途跋涉之后,在这样一个野外宿营的寒夜里,却要听着寒风朔雪的嘈杂声,叫人怎能安然入睡?指名朗读这首词。

“故园”指什么?“故园无此声”,故园没有什么声音?故园有什么?想像说话。

故园没有这样的风雪交加,故园不会这样的卧不成眠,故园不会这样的寒冷孤寂;故园,有的是宁静详和,有的是亲人关爱,有的是温暖舒适……这一切的一切交织在一起,融成了一个字,一个包容作者此时心中一切所想所思的字,那就是──(学生齐“碎”。)带着心碎的感觉读下阕。

从这一个“碎”字,你读出了作者一颗怎样的心?再读下阕。

3、有感情的朗读全词。

三、总结延伸,升华情感

1、再次回读这两首思乡诗词。

2、体悟这两首诗词表达方法之妙。(前者善于从寻常细节入手,刻画入微;后者善于将写景与叙事融于一体。最终目的都为抒情。)

3、鸿雁传书,千言万语;夜宿边关,千辛万苦。山高水长隔不断我的思乡情,岁月流逝剪不断我的思乡情。──师生共同激情回顾《泊船瓜洲》,《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4、乡愁,是游子心中难解的结;故乡,是游子心头永恒的家。多年以后,当我们离开家乡,远离故土,我们的心中,会情不自禁地涌起──再次激情诵读《秋思》、《长相思》。

5、课后收集表达思乡情绪的诗词,交流。

【设计点评】

诗意语文致力于一种文化场的建构,将课堂视为一张文化的网、一扇文化的窗、一口文化的井。本案的设计,字里行间莫不渗透和洋溢着浓浓的文化气息和风韵。乡关、乡愁、乡思、乡情,这一亘古弥新的文化主题、文化意象,成了本案设计的逻辑原点,并内在地做为主线贯穿全程。体悟“见”之萧瑟、想象“意”之万重、品味“开”之内涵,可谓深得诗词学习之三味。诗意语文将诗词学习提炼为“举像”“造境”“悟情”这三大招数,由三招方能证得诗之三味。其实,这三招并非在时间逻辑序列上展开的三个环节,而是在空间逻辑序列上呈现的三个侧面。即:在举像的同时造境、在举像的同时悟情,举像、造境、悟情实乃一招之三面。这一招,用朱光潜先生的话说,即为一个“见”字。本案的设计,正是在“见”招上用足了功夫、做足了文章。看“秋风”之像、入萧瑟之境、移思乡之情,此一例也;忆“故园”之像、造温馨之境、悟心碎之情,此二例也;举“开封”之像,见“匆匆”之境、融游子之情,此三例也。这样的例证,在本案中可谓俯拾皆是。在“举像”“造境”的同时,本案总是高度自觉的将“移情”“悟情”“激情”“化情”融入其中。说到底,文化之要义还在把握人之常情。人之常情,才是亘古弥新、千秋不移的文化之魂。

《古诗词三首》教案 篇13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会读会写“洛、榆、畔、帐”,正确读写“洛阳、榆关、湖畔、千帐”等词语。

(2)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相象等方法理解诗词意思,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4)体会作者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古诗,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通过背诵古诗,深化体验诗人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了解丰富多彩的祖国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学的情感。

重点、难点与关键:

1、想诗境,悟诗情,背诵、默写,积累语言。

2、体会诗人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泊船瓜洲》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理解古诗的内容,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

3、运用所学的方法感受、补充作品的情感。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课文插图

3、学生课前查阅资料,了解诗人、知道诗的大意、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及板书设计

设计目标

一、导游介绍,激趣导入

1、谈话:今天老师给你们当导游,好不好?(出示地图)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镇头。”这首传唱了千年的歌谣向我们介绍的是瓜洲。瓜洲位于江苏省扬州南面,长江北岸。川流不息的长江水见证了瓜洲的兴衰,瓜洲曾经是“江北重镇、千年古渡”。而“京口”不仅是东汉吴国第一古都,更是文气洋溢的灵秀之地。许多诗人在此留下了千古绝唱的诗句: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苏东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还有一首广为传诵的就是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看图听介绍

出示地图(标明“瓜洲”、“京口”、“钟山”的大略位置)

明白三个地方的地理位置,三个地方的一些历史了解。

2、 板书诗题,读题

过渡:为什么人们喜欢这首诗呢?先去读一读吧!

读题

板书:泊船瓜洲(王安石)

三、整体感知,直奔重点

1、请看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师板书诗句

读古诗

板书:(诗句)

多读

2、指名读,正字音,尤其注意“一水间、数重山、照我还”。讲讲多音字:间、重、还。

指名读

正音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反复读诗,结合注释想诗句意思,体会作者感受。

结合注释想诗句意思,体会作者感受。

4、指名交流

生回答:诗句意思和感受

说诗句意思,谈感受

5、你最欣赏诗中的哪一句呢?

生自由交流

引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三、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刚刚同学说得最多的就是这句诗,(课件出世: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生齐读

赏析: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2、能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诗吗?(指名回答)

生回答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美丽的景色,那就和你的同桌再互相读一读,说一说: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一派景色呢?

同桌之间互读、练说

说诗意

4、指名说,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一派景色呢?

生回答

检查交流情况

5、小结:你们的回答很精彩!原来短短一句诗可以在人的头脑中出现这么多不同的画面,文字的魅力真是无法相象。

6、那就用朗读把感受表达出来吧。

(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感情朗读,感受诗意

7、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一派色彩斑斓的绮丽风光。诗人描写了几种“绿”色呢?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观察插图,说出描写了几种“绿”

板书:(绿)

训练观察力和口头表达力

8、指名答

生回答

9、是呀,作者放眼望去,看见了(课件出示练习题)你能填入表示不同绿色的词吗?

生口头回答

课件出示:近处( )的小草,( )的柳树,远处( )的树林,( )的高山。

词的积累与运用

10、小结:诗人此时正遇早春时节,站在小船上举目四眺,满眼皆是绿色,让作者明显地感受到春天到了。

11、可别小看了这个“绿”字,它仅仅告诉你春天来了吗?它还能让你感受到什么呢?指名回答

生回答

抓重点词理解

12、同学们理解得多丰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吧!(男、女赛读)

男、女赛读

朗读

13、小小的“绿”字却有大大的文章!请看课后“资料袋”

阅读资料袋

了解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14、听完“绿”字的故事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生自由交流,回答

说感受

小结: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了一个字修改十多次,难道我们在平时的习作中不能做到吗?“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首诗正是因为这个故事,让人们更加赞赏,那就让我们一起读出你的赞叹吧!

读诗句

朗读训练

四、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1、过渡:这么美的绿,这么迷人的风光,谁不想多看两眼?谁不想留恋其中?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在景色中,忘乎所以了吗?(指名答)

生回答

激趣引入

2、诗人想回哪里去?诗中的家乡是指哪儿?引导从课题“泊船瓜洲”和诗句“钟山只隔数重山”等处理解。

生回答

板书:(京口、瓜洲、钟山下划线)

引出三个地方

3、你能在地图上找到它大概的位置吗?先好好读读古诗

学生上台指明

熟悉地理位置

4、简介:王安石的父亲曾在江苏南京为官,王安石是在那里长大的,对钟山即现在的南京有着深厚的感情,可以说那里是他的第二故乡。

了解背景

5、你从哪里能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到家乡?指名回答

生回答

6、读出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和急切盼望回家的感情。

生读

联系有感情朗诵

五、回归整体,深化体验

1、这真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牵肠挂肚呀!让我们一起再来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练习背诵

背诵

背诵古诗

六、总结

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诗人、政治家,立志于国家改革。这首诗是他第二次出任宰相途径瓜洲时所写,短短28个字,展现了早春江南的一片嫩绿,抒发了久思故乡的一寸衷肠,更暗示了他对自己前途的担忧。此去京城,真能大展宏图吗?千头万绪涌上心头……更让我们惊叹的还是他对文字的讲究,一个“绿”字令人不得不佩服他的风范。

板书:宋

复习回顾

七、布置作业

1、 抄写生字。

2、 抄写生字词。(自组的)

3、 背诵《泊船瓜洲》

ppt出示

《古诗词三首》教案 篇14

《四时田园杂兴》是范成大在辞官归乡之后写的一组组诗,共六十首。课本中的古诗即是选自其中的一首。古诗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朗读,熟读成诵。因此我这节课的设计思想就是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背诵古诗,并配以图片、视频等让学生带着理解记忆。

首先说一些这节课的优点:

1、第一个环节,我充分利用了学生的绘画作品,让学生诗画配对、这个环节学生的参与度比较高,也比较有兴趣。只有来自学生中间的东西,学生才更感兴趣。兴趣是学好的的前提。

2、通过观看视频了解范成大的资料也是比较成功的。这个环节与说课的时候有所不同。说课的时候我的思想是让学生看文字,但是改成视频之后,效果比较好。学生非常喜欢看,而且在得到了视觉享受之后也记住了相关信息。由此可以看出学生是实实在在认真看了。而且看过之后的东西记忆会比较深刻。

3、通过观看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本来这个环节在理解完了诗意之后,我问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一天过去了,却没有行人经过,那些人都是干嘛了?因为之前观看了很美丽的乡村画面,学生还没有从那个思维中走出来。所有答的问题都是我不曾想过的,比如学生说那些人都在家里避暑,或是说躲在家里不出来怕踩坏了菜花等等,都是很有想象力的。通过这个环节我不能不承认预设是多么的重要,但是百密毕竟有一疏。要想尽量小的避免预设不全的问题我认识提前试讲比较重要。因为这节课我在另外两个班里试讲之后回答也是五花八门,很少有人说对。所有即使这次学生的回答再发散,奇怪我也是有应对的心理的。

4、让学生动手参与古诗的学生当中。我做了精美的卡片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拼图游戏。这个环节学生比较喜欢,因为避免了以往枯燥的背诵环节。学生在这个环节也有了团结协作与竞争意识。

5、让学生不同形式的展示古诗。比如歌唱,打节拍等等。学生的表现非常出色。他们很自信,都用自己的独特方式展示。

当然这节课也有不成熟的地方:

1、不过第一个环节我在说明要求的时候只说“请同学们连线”但是没有连完之后再背一背。如果事先说明学生可能会有一小部分不敢举手。以后在讲课中要把问题设计全面,不要有遗漏。而且问题的设计要更有技巧。

2、在时间的把握上有点欠精准。在拼图的这个环节没想到学生小组合作的这么好,他们分工特别明确,动作也很利索,所有很快就把古诗拼好了。我本来想剩下的时间估计够学生拼完就不错了,没想学生能够有时间展示。正式因为学生拼图特别迅速,所有我让学生去展示,但是因为展示的环节又是机动的,所有加上展示之后又显得时间比较仓促。如果时间再多给几组来展示,会更好。这样只能用两个组来展示,本来是想对于形式好的,可以让这个组带领全班来用他们的形式朗读古诗。

以上几点是我对这节课一点不成熟的思考,希望这种思考在今后的教学中能一直伴随着自己前进。

《古诗词三首》教案 篇15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牧童》、《舟过安仁》两首诗以轻松、诙谐的笔调描绘出悠然自得、无忧无虑的牧童和两个张伞使风的顽皮儿童,凝练的诗句中充满了童真、童趣。《清平乐·村居》以轻快、流畅的语言,徐徐铺开一幅恬淡、惬意的农家生活图,令人深深地沉醉其中。

设计理念

吟诵,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应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情感。在破解文义的设计中,重点抓住描写动作的关键字眼,勾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调动多种感官体验,充分感受其中的情味和韵味,轻松地理解诗意。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1.了解诗人的生平。

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是一幅幅美丽的画,而我要说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诗,只要用心去读,就能读出歌,读出画,读出许多美好的事。今天,咱就一起来试试。

[教师以抒情的话语,为课堂营造轻快、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不露声色地点明了诗歌的学习要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

二、初读古诗,想象画面

1.自由朗读两首古诗。注意“蓑”、“遮”的读音和写法。

2.指名诵读,读出诗歌的节奏。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通过评读、赛读、合作读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读通诗歌,读出节奏。]

3.再次诵读全诗,发挥想象,在《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中,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想象是理解诗意的翅膀,通过再现诗歌画面,有助于学生对诗歌意思的理解,充实诗歌的内涵,使学生易学、乐学。]

三、品读古诗,领悟诗意

1.师提出自学要求,生自由组合,选择其中的一首合作学习。进行品读理解。

自学要求:

(1)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或与组员探讨,理解字词,初步理解诗歌大意。

(2)交流自己的独到见解,从诗中你听到了哪些动听的声音,想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悟到了哪些美好的情感?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4)把想象到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形象、流畅地描述出来。

[这两首诗的主人公都是孩子,展现的是美好的童年,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并不遥远,理解起来也较容易,因此可安排充足的时间,小组合作,自主学习。]

(学生自主学习)

2.交流反馈。

学习《牧童》

(1)理解字词

(2)精读诗句,理解诗意,领略诗境,领悟诗情

A.“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

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两句。

B.“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说说诗句的意思和感受,然后感情朗读。

可以感受到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是那么无忧无虑,非常惬意。

C.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呢?从哪里看出来的?

是一个可爱、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小牧童。

D.如果你就是牧童,你会在月光下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而诗人又想借这个小牧童表达什么呢?

[广阔的草地令人神往,悠扬的笛声使人心动,美丽的月夜让人陶醉。一个“横”、 “弄”、 “卧”,更是充满了随性、自然。对于学生来说,这就是他们所期盼的无拘无束的生活。这个小牧童,就是他们理想的化身,因此,引导学生置换成牧童,设身处地想牧童所想,做牧童所做,从而更好地领略诗境、领悟诗情。]

(3)诵读古诗,感受意境

学习《舟过安仁》

(1)理解字词

(2)品读诗句,入情入境

A.“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读了这两句,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B.“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两个孩子淘气可爱、天真顽皮。(从“张”、“使风”等动作中看出)

C.你喜欢他们吗?诗人喜欢吗?为什么?

学生放飞想象,仿佛和诗中的两个小童一起收篙停棹、张伞使风,听到了水声、风声、欢笑声,想到了自己曾做过的调皮事,怎能不喜欢呢?而诗人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呢?]

(3)带着自己的体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孩子的调皮,感受那悠闲的画面。

四、再读古诗,陶冶情趣

比较两首诗,你有什么话想对谁说?

[学了这两首诗,学生一定有很多感触,因此配上轻快的音乐,让学生美美诵读,然后说说自己的心里话,可对诗中的儿童说,对家人说,对老师说……既可给学生倾吐的机会,又可拓宽思维、丰富体验。]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默写《牧童》。

(3)选择其中一首古诗,可自创一幅图画,也可改编成一篇小短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哪个孩子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这节课,我们再来认识另外几个男孩,走进他们的生活。

[通过回忆,既巩固了旧知,加深了印象,又自然地引出新知,激发了学习兴趣。]

二、揭题解题,获得知识

1.引导学生观察此课题与其他诗歌题目的区别。

2.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3.师小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

[结合课前预习,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自主发现词与诗的区别,掌握词的有关知识。]

4.初读全文,读准读通。

(1)自由读词,读准字音。(注意:醉、媚、锄、媪、亡赖、剥)

(2)合作探究,理解字词。(可以查字典、看图、联系上下文,也可以相互讨论)

(3)全班齐读,男女生赛读,同桌互读,且读且评,读出韵律节奏。

三、品读全文,获得美感

1.边读边想象画面,谈谈有什么感受,试着用一个词语概括。

[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画面,谈感受,整体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为下面准确地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2.课文中,什么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1)“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感情练读,读出孩子们的轻松、活泼、愉快。

(2)“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他们会亲热地说些什么呢?

这句中的哪个字生动地写出了他们的心情?(“醉”。)

难道仅仅是酒使他们醉了吗?说说你的体会。

[从最深的印象入手,自由选择句子研读体会,学生兴趣浓厚。三个儿子的铺排描写,生动传神的动作,读起来琅琅上口,理解起来形象自然。老夫妇的亲密无间,配合学生的大胆想象,只要合理,均予以肯定。这样,更加拉近了学生与词中人物的距离,贴近了人物的心理,丰富了人物的内涵,使形象更加真实、丰满。]

(3)“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结合图画,说说感受。

四、再读全文,升华情感

学生自由读,边读边悟情。

能用自己的语言把欣赏到的画面描绘出来吗?

[再读全文,再现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把全文景象描述出来。不仅是对全文意思的巩固,又锻炼了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总结:乡村条件简朴,但环境优美,夫妇恩爱,孩子勤劳,生活温馨,难怪令人陶醉。你能通过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

配乐朗读或背诵。

五、课外拓展,激发兴趣

1.背诵这首词。

2.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优美的短文。

3.改编歌曲,用自己喜欢的曲调唱《清平乐·村居》。

4.收集、背诵其他描写童年趣事的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