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教学设计(精选13篇)

发布时间: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精选13篇)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篇1

语文品读教学设计与探讨

思考与设计

王峙斌

古人云:书都百遍,其义自现。然而在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真的读懂文意,也非易事。而能否读懂,直接关系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这成了一道必攻的难关。在教学中,笔者作了初步的尝试。

如:教学胡适的《我的母亲》一文时,我在引导学生感悟母亲恩师的形象和对我的影响,以及揣摩作者的感情品读课文时,曾做过这样的设计:

1、速读课文,抢答。

在作者心中,母亲有哪三种身份?从那些语句可以看出?

明确:严父,慈母,恩师。

设计目的:整体感知母亲的形象。

2、思考:作者表达了对母亲的一种怎样的情感?

找出文中直接抒发作者感情的段落朗读。

明确:第4、13段。作者感激母亲给予的做人的训练和极大极深的影响都影响着自己,母亲是自己的恩师。

设计目的;梳理文章的思路,体会作者的情感,进一步明晰母亲的形象。

3、品读文章5——7段,理解母亲的做人训练。

(1)学生默读,分小组讨论;母亲的做人训练主要讲了几件事,体现了母亲怎样的性格品质?

(2)你认为母亲的教育方式好么?

(3)引出胡适简介;投影显示

胡适(1891—1962),原名胡洪,字适之。笔名有天风、藏晖、铁儿等。安徽绩溪人。幼年在私塾学习。14岁到上海求学。19xx年赴美留学。初学农学,后攻读哲学、文学。1917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7月回国。曾任北京大学教授、校长,国民党政府驻美国大使等职务。1962年在中国台湾病逝。

思考:假如你是胡适,面对自己的成就,你会对母亲说些什么?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内容照例例句仿写。

例:母亲,你那不出声响的责罚

让我懂得了自尊,学会了反省,从此的人生不再迷失。

仿写:

母亲,你那---------------------------------------------------

让我----------------------------------------------------

设计目的:调动学生生活和情感积累,引导学生品读课文,品味母爱,听说读写相结合。

4、品读8——12段。

(1)这部分内容叙述了母亲的哪几件事情?又表现了母亲怎样的品质?

要求学生速读独立思考,然后集体交流、明确。讨论中教师引导学生感悟母亲的不易和母亲刚柔兼济的品格。

(2)结合对13自然段的赏析,讨论:母亲的为人处事对我有怎样的影响?

结合文章相关段落,进行说话训练:

例句:

我如果有一丝的好脾气,

这都得感谢我的母亲,是她的宽容、和善让我拥有了博大的胸怀。

仿写:

我如果---------------------------------

这都得感谢我的母亲,是她的-----------------------------------------------

5、作者既然主要写母亲是自己的恩师,为什么要写她如何与家人相处?

明确:主要表现她以身示范对我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不仅写了言教,更写了身教。

即:作者是从言传、身教两方面来构思写作本文的。

6、:(深情朗读)胡适在《先母行述》中曾这样写道:

“生未能养,病未能侍,毕世勤劳未能丝毫分任,生死永诀乃亦未能一面。平生惨痛,何以如此!”

是啊,也许是真的母亲太苦了,匆匆早逝也许是一种解脱。但是,母亲的教导儿子会永记在心,母亲的榜样也是儿女心中的楷模。母亲是儿女心中永远的太阳。

欣赏歌曲《慈祥的母亲》结束

设计目的:引导学生深入感悟母爱,深入理解文章思路,把握作者的情感。

总结与反思

品读教学中,首先,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积极探索和开发文本内涵。然后,精心设计相关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思索和探讨。另外,要将阅读教学和听力训练,说话训练,写作训练结合起来。全方位的训练和提高。

总之,品读如品茶,色、香、味都需体味,而且,必须从细处入手,品出人生大味来。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篇2

教学目标

1、品味饱含感情,讲究分寸的语言。

2、理解母亲,体会真挚的母爱,完成本单元写作实践。

教学重难点

1、品味语言

2、写作

教学设想

《我的母亲》一文语言质朴感人,讲究分寸,学习本文应让学生把握语言特点,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真情。另外,根据学生写作文没有真情实感,不会捕捉素材这一点,让学生体会本文的选材特点,从而知道写文章贵在流露真情,贵在选取生活中的感人事件。同时,让学生回忆自己与母亲之间的感人事件,唤起他们对母亲的理解与热爱之情,完成本单元写作实践。

课前准备

1、划出文中饱含感情的语句并体会。

2、搜集、查询歌颂母亲(包括动物世界)的诗歌、名言、故事、文章、歌曲等。

教学过程

一、师揭示主题

同学们,胡适的母亲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的母亲形象,她们把全部的爱和希望倾注在孩子身上,日夜劳碌,为家人做无尽的奉献。如今,我们的母亲不再仅仅是一个家庭妇女,她们也踏上了社会的舞台,她们不仅要照顾孩子,照顾家庭,还要工作,作为儿女,我们应该怎么做呢?这堂课我们就为母亲献上一首心中的歌。

师板书:

我的母亲

──献给母亲的歌

二、教学过程

㈠自主合作探究

师:本文的语言具有怎样的特点?请从文中找出具体语句进行分析。(生速读文章,找出语句独立分析或结组讨论,明确本文语言质朴、真切,讲究分寸的特点)

例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母亲爱子之深,平时的语言中含着我对母亲的感激。

“我母亲23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万分之一二。”──可以看出作者是掏出心灵来写母亲,如实道来,真诚倾吐,流露出对母亲的疼爱之情。

“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几说明了母亲给我的教益之大。

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事实上,作者的“好脾气”“待人接物的和气”“宽恕人”“体谅人”的性格品德是有口皆碑的。“如果”只是一种假设,而不是已经具备了这种美德,表现了作者的谦虚的品格。

师:文章的选材具有怎样的特点?(生讨论后明确:选取生活中平凡的小事)

㈡写作链接

1、师:《我的母亲》一文,作者通过回忆童年至少年时代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和敬爱之情。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母亲给我们的关心是最多的,你和母亲之间有哪些令你难忘的亲情故事呢?请说一说。(生思考后,互相交流)

2、在学生回忆亲情故事的基础上,提问学生几个问题:

(1)你过生日吗?你的母亲过生日吗?你知道母亲的生日吗?

(2)你知道母亲的心愿吗?你做过令母亲欣慰的事吗?

(3)你知道母亲喜欢什么吗?

(4)你给母亲使过脸色、顶过嘴吗?

以上问题会让不理解、不体贴父母的学生感到惭愧,教师趁热打铁,让学生表达一下他们对母亲的感谢之情。

3、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对母亲的爱。(班内选出一名主持人)

(1)主持人开场白。

(2)生展示歌颂母亲的歌曲、诗歌、文章、故事、名言等。

4、学生写作

师:同学们,让我们用笔记录下我们和母亲在一起的感人瞬间。可以为母亲做传记;也可以给母亲写一封信;还可以写关于母亲的任何文章。

三、总结

同学们,每一天我们都沐浴在母爱的阳光下,每一刻母亲的心都牵挂着我们,让我们由衷地热爱母亲,感谢母亲吧!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概括母亲的形象,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2、品味含义丰富的语句,把握自传的语体特点。

3、感悟胡适及其作品所包含的人文内容,丰富文化素养。

4、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学生对母亲的感情。

【教学重点】

诵读、概括。提炼母亲的形象,培养学生对母亲的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作品的深厚内涵和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母爱是一个包含温柔深挚情意的永恒的话题,从古到今,有很多歌颂母亲的作品(让学生回忆有关母亲题材的作品)。

同学们一定还会记得我们小时侯经常唱的一首歌《世上只有妈妈好》,但有这样一位母亲,对别人的孩子非常和善,对自己的孩子却十分严厉,有时鞭打孩子时,还不允许孩子哭出声音来,对这样的母亲,他的孩子会怎样评价她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胡适的《我的母亲》,走进胡适先生的人生经历,去认识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

二、胡适简介

胡适(1891~1962),现代作家、学者,字适之,安徽绩溪人。曾提倡文学改革,为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人物。曾任北京大学校长,1920年创作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章

1、学生默读全文,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标示段序,并疏解疑难字词:

文绉绉: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佃户:佃,租种土地。

轻薄:言语举止带有轻佻和玩弄意味。

仁慈:慈爱慈祥。

质问:依据事实问清楚是非;责问。

管束:加以约束,使不越轨。

广漠:广大空旷。

宽恕:宽容饶恕。

2、学生自由阅读,批注文章中刻画母亲形象的语句,思考:

⑴文中写了母亲哪几件事?

⑵勾画出文章中揭示母亲品质的语句,试用“母亲是一个_________的人”的句式组织语言,评价母亲的形象。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点拨。

3、本文是中年胡适对自己人生的一段回顾,除了主体部分写母亲以外,课文的其余部分还提及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

4、学生通读全文,体味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四、合作探究,理清文章深层的内涵和写作方法

1、学生精读课文,深透理解文章,合作探究下列问题:

⑴课文前三语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而其它内容好象与课文内容没有什么关系,作者这样安排行文结构的用意是什么?

⑵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以外,还花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2、教师引导学生得出上述问题的答案。

3、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⑴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我的母亲管束我很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⑵为什么说她是“严父”?

⑶课文写了母亲这样几件事:

a、叫我早起,聆听教诲,催“我“去上学。

b、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

c、新年之际,债主要债,她从不骂一声。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d、受了两个嫂子的气,她只忍耐着,忍到不可忍的地步,悲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

e、听了五叔的牢骚话,表现出刚气,不受一点人格的侮辱。

通过以上这些事,表现了母亲以下的品行:她是一位恩师,对我的谆谆教诲,对我严格要求,从不拿孩子出气,气量大,性情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温和,从来没有一句话伤人感情。

五、拓展延伸

1、从你的阅读积累或生活积累中将一个关于母亲的故事。

2、母亲节快到了,你将给母亲送一件怎样的礼物呢?为什么?

3、代表胡适写一句感谢母亲的话。

4、请你就作者母亲的为人、教子方式谈谈自己的看法。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篇4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识记重点字词,复述课文大意。

2.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了解中国传统的母亲形象,体会母亲的品性及为人处世对作者的影响。

教学重点:

体会母亲的品性及为人处世对作者的影响。

教学难点:

学会怎样表达人物品性,怎样表达感激之情。

一、导入新课:

上课!(起立!老师好!)请坐!我是这学期实习老师,我叫李静。(板书姓名)这节课由我来和大家一起学习。

我们先来看一个短片,播放《母亲的勇气》,2分40秒。(打开幻灯1,打开超链接)

看完这个短片你有什么感想呢?(单击鼠标,呈现问题)请同学起来回答。(感动、伟大、母爱的`无私、母爱不会因距离和时间改变方向)(单击鼠标,呈现答案)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写母亲的文章,胡适先生的《我的母亲》。(切至幻灯2)

二、教学目标:

先看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切至幻灯3),同学们来齐读一下。

三、胡适及其母亲简介:

接下来我们来简单的认识一下作者胡适。(切至幻灯4)A同学你来读一下。

(胡适,现代学者、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一生取得35个博士学位(包括名誉博士)。1917年任北大教授,1946年任北大校长,中国白话文运动的倡导者、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

读的很好,请坐。同学们看完胡适的简介之后有什么感受呢?B同学来说一下。对,胡适是一位了不起的学者,是一个很伟大的人。

那么这位伟大的学者的母亲是什么样的呢?我们来看一下。(切至幻灯5)C同学你来读一下。

(冯顺弟:年幼时勤快贤惠。16岁嫁到胡家,与胡适的父亲胡传相差32岁。婚后第二年,生下胡适。胡适三岁时,胡传病逝。她23岁守寡,终年46岁,一直守了23年的寡。这23年间,仅婆家和娘家,共死去七个亲人:三子胡洪佩、父冯振爽、妹冯玉英、弟冯成厚、长女胡大菊、长子胡洪骏、长孙胡思明。)

读的很好,请坐。同学们早读的时候都已经读过这篇文章了,现在又看了胡适母亲的简介。现在请同学们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胡适的母亲》(切至幻灯6)

(用一个词来形容胡适的母亲:

我觉得胡适的母亲是一个------的人)

可以讨论一下,略停顿半分钟。D同学你来回答一下。好,请坐。E同学你认为呢?用的是课文中的词对吗?在课本的哪一页哪一段?好,同学们标记一下。

四、整体感知:

同学们对母亲的形象已经有所认识了,下面给你们五分钟的时间来默读文章,读的时候思考一个问题:作者写了一篇这么长的文章,想要表达什么感情呢?(切至幻灯7,呈现问题)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篇5

《我的母亲》是一篇质朴无华、情真意切的回忆母亲的散文。文章中体现了母亲对子女的舐犊之情,子女对母亲的感激、怀念和赞颂之情。在文中,老舍细细地描述了母亲的性格,她勤劳、热心、疼爱儿女。母亲给他的是“生命的教育”。

这篇文章的风格是纯朴而清新的。语言随情而发,自然朴素,字字句句都是浓得化不开的情深之语;结构任性而为,平实流畅。结尾处,一声沉痛的叹息,明白如话,却是意悲而远,感人至深。

教学目的

1、理解文意。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件中概括出母亲的品性、特点。

2、了解胡适及其母亲身上代表的文化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2、理解文章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文绉绉(zhou1)

绰号(chuo4)

庶祖母(shu4)

吹笙(sheng3)

摹画(mo2)

眼翳(yi4)

舔去(tian3)

侮辱(wu3)

2、解释下列词语。

责罚:处罚。

管束:加以约束,使不越轨。

气量:指才识和品德的高低;指能容纳不同意见的度量。

广漠:广大空旷。

宽恕:宽容饶恕。

质问:责问。

文绉绉: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面红耳赤:形容因急躁、害羞等脸上发红的样子。

仁慈:仁爱慈善。

侮辱:使对方人格或名誉受到损害、蒙受耻辱。

二、导入

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作者回顾自己所走过的道路,把深情的目光投向母亲,用朴实的文字表达了对母亲深切的怀念。读读这些文字,了解这位学者少年成长的历程,也许对你会有许多启迪。

作者简介:

胡适(1891~1962),现代作家、学者,字适之,安徽绩溪人。曾提倡文学改革,为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人物。1920年创作第一部新诗集。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默读提示及要求:

1、抓住关键句、段。

2、注意字词,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3、读完后,用一句话总结全文。

4、理清文章结构。

明确:

文章开头主要忆述了作者九岁之前的若干生活片断。接下来作者采用情随事现的记叙方法,详略得当地回忆母亲对“我”的教诲目的、方法和态度。再接下来写母亲和家人相处的`情况。

四、学习课文内容

1、让学生提出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难题,或者值得思考的问题,集中起来加以讨论。

2、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交流。

提问: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明确:“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提问:为什么说她又是“严父”?

明确:插入胡适家庭背景资料介绍(教师可让学生从收集来的有关胡适生平材料来交流介绍)。

提问: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这些事情突出母亲的什么品性?

明确:课文写了母亲这样几件事情:

A、叫我早起,聆听教诲,“催”去上学。

B、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

C、新年之际,债主来要债,她从不骂一声,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D、受了两嫂子的气,她只忍耐着,忍到不可再忍时,悲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

E、听了王叔的牢骚话,表现出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通过写这些事,表现母亲以下品性:她是一位恩师,对我谆谆教诲,对我要求严格,却从不拿孩子出气,气量大,性情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

五、探究活动

请你就作者母亲的为人、教子方法,谈谈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不要求统一答案,也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畅所欲言。

六、小结

这是一首质朴动人的对母亲的赞歌,作者怀着深深的敬意和爱戴,记下了自己的母亲这可亲可敬的美好形象,唱出了一支深情的颂歌,“爱”的感情贯穿全文。

七、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听写词语:管束责罚,气量广漠质问宽恕文绉绉

二、朗读下面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加点词语的含义。

1、我在这九年(1895~1904)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

2、在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3、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细细体会品味语句中暗含的语意,以学生的理解为主,教师作必要的点拨,提示。)

三、体会文章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学生朗读课文,交流心得。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篇6

教学目标:

1.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件中概括出母亲的品性、特点。

2.了解胡适及其母亲身上代表的文化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2.理解文章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课时安排:2课时

一、导入

放送一首熟悉的歌《兰花草》——80年代风靡中国台湾校园的歌曲。由胡适的小诗《希望》改编。1921年夏天他到西山去,友人熊秉三夫妇送给他一盆兰花草,他欢欢喜喜地带回家,读书写作之余精心照看,但直到秋天,也没有开出花来。于是就写了这首小诗。它清新、质朴,对生命的期待与珍惜跃然纸上,而且琅琅上口,至今仍能听到它的传唱。

胡适知多少?

资料1胡适(1891—1962),字适之。安徽人。中国白话文的倡导者、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荣获35项美国博士桂冠的中国大学者。幼年在私塾学习。19xx年赴美留学。初学农学,后攻读哲学、文学。1917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7月回国。曾任北京大学教授、校长,国民党政府驻美国大使等职务。1962年在中国台湾病逝。他早年积极提倡白话文,对新文化运动、新文学革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他是新诗的倡导者和实践者。1920年出版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1928年与徐志摩等出版《新月》月刊。晚年致力于《水经注》版本的考证。胡适一生在哲学、文学、史学、古典文学考证诸多方面都有成就。主要著作还有:《胡适文存》《中国哲学史大纲》《白话文学史》等。

他的一生学有所成,离不开他母亲对他的培养教育。

生未能养,病未能侍,毕生勤劳未能丝毫分任,生死永诀乃亦未能一面。平生惨痛,何以如此!

--胡适《先母行述》

那么他的母亲又是怎样一个人呢?母亲给他以怎样的影响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胡适对母亲的感怀之作——《我的母亲》。

二、整体感知:从课文中了解信息:胡适的家庭是怎样的?

父亲过世,前妻留有2子,均已婚,大儿子……,大媳妇……,二儿子……,二媳妇……,

续弦的冯顺弟生有一子,胡适。家境:经济本不宽裕……

补充:资料2胡适父亲胡铁花系清末贡生,曾在东三省、广东乃至台湾省任官职;母亲冯顺弟(续弦)比其父小30岁,是一乡村良家女子。胡适三岁时,父亲即病故。23岁的寡母做了乡村大家族的主母,对惟一的儿子悉心教育,遵夫嘱,"令他读书",要把胡适培养成材。胡适3岁随母在上庄接受教育,14岁离开母亲赴上海求学。

三、母亲如何为人处世?

1、在这样一个大家庭里,母亲身兼数职(?),需要妥善处之,她是怎么做的?

不同的身份:——刚柔并济(能屈能伸)教育得法

做我的母亲:慈母:(1)从不当众打骂我。(2)用舌头舔我的病眼。

恩师、严父:(1)每早叫醒我进行教育。(2)催我上早学。(3)责罚时不许我哭出声音来(4)责罚我说了轻薄的话。

做一家之主(当家的艰难):除夕料理各种琐事,坦然面对讨债者。当面质问侮辱自己的人——不乏“刚气”,捍卫名节

做后母后婆:容忍嫂子的挑衅。独特的发泄方式。——有忍耐底线,非无原则妥协

容忍大哥的败家行为——是纵容吗?

细节对比:自比——哭轻轻地哭一场:和气的榜样,家丑不可外扬,维护嫂子的尊严,以情动人

大声地哭:捍卫家庭的尊严,个人的名节

互比——打骂6不让出声:教育孩子,不为出气,目的是为了孩子

10边打边骂:拿孩子当出气筒,发泄自己对别人的怨气,为己

2、母亲对我的教育和其他的作为获得成功了吗?表现在哪里?

成功调解各种事务

结尾:给我极大极深的影响——第13段: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极大极深的影响。我十四岁就离开她了。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这“极大极深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学得了好脾气,学得了待人接物的和气,能宽恕人,体谅人,做人上能反省“吾身”。做人方面,母亲让作者养成了宽容、善待、体谅的品性。

“混”——表现了作者谦逊的态度。尽管作者当时已是文化名人,而且这一“混”字与下句“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有暗接之妙。“我”在人海里“混”,应该有人来管束“我”,但却没有,表达了作者远离母亲之后对母亲的怀想;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我”还能在人海里“混”了二十多年,说明了母亲给“我”的教益是多么大。

“如果”——事实上,作者的“好脾气”“待人接物的和气”“宽恕人”“体谅人”的性格品德是有口皆碑的,但是在说到这些美德时,前面都加了“如果”这一表假设的词语,意在表明只是一种假设,而不是自己已经具备了这些美德,表现了作者不溢美、不自夸的品格,同时也非常符合自传的语体特点。

“但这九年的生活,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儿做人的训练。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就是我的慈母。”

3、质疑:从结构上而言,全文的纲是哪句话?(……我的恩师就是我的慈母),但下文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怎么理解?

我们常说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这主要不是体现在母亲如何“教导”上,而是更多地体现在母亲平时怎样待人接物对自己的影响上。因此,可以说,写母亲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同样也是在写“母亲是我的恩师”,写她以身示范对“我”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言教身教

质疑:(……我的恩师就是我的慈母)这句话之前,前三语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而其他内容似乎与作为课文内容鲜明的文题无关,那么能否删去?

文章前三段写什么?作者的身体性格特点和能力发展、童年生活,既写了童年生活的爱好、快乐,单调和失落,也写出环境与教育对一个人性格的养成所起的奠基作用。

维持先生的形象,在母亲看来也是非常认可的,那是已故父亲留给母亲的印象,母亲非常推崇父亲,也想自己的儿子为她争口气。做一个知书达礼的先生,也是母亲对我做人的训练。

总的来说,作者在前三段想表明,他的童年生活,除了看书之外,是贫乏的,是有缺憾的,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是母亲“给了我做人的训练”,这不仅弥足珍贵、铭记永久,而且影响巨大。不是闲笔,不仅为写母亲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而且与文末相呼应。删去之后衔接也不自然。

另一原因,这篇课文选自《四十自述》,写母亲同时也是写自己人生成长道路上的一段历程,或者说,是把母亲作为人生成长道路上的第—位“恩师”来写的,所以开头写了较多自己童年的经历。

补充资料《胡适的母亲》

四、联系实际,体验反思。

每个母亲都是独特的“这一个”,在她身上有哪些特质是一般母亲很难做到的?

母亲对我“教之严”、“爱之慈”,写母亲在痛苦的生活处境中“当家”的艰难,气量大、隐忍、温和,但又不缺乏“刚气”,捍卫名节。总的来说,是写母亲对我直接的教育和对我在做人方面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

你认可这位母亲吗?你从这位母亲身上,是否看出了自己母亲某一方面的影子?

六、总结:同学们,掩卷遐思,我们不能不说:是母亲,撑托起我们成长的蓝天丽日;是母爱,伴我们坚实走过人生的风风雨雨。胡适最终成为荣获35项美国博士桂冠的中国大学者,成为母亲一生的骄傲。而我们呢?又将用怎样的行动来回报母亲的辛劳操持?你有没有想过,要为自己的母亲写一篇小传呢?

课外推荐篇目:自读课本老舍《我的母亲》邹韬奋《我的母亲》

朱德《回忆我的母亲》赵丽宏《母亲和书》

附:《胡适的母亲》易竹贤

胡适的母亲冯顺弟(1873—1918),是绩溪县中屯人。(父母给女儿取名“顺弟”,即含着顺下来生个弟弟的吉利意思。)她长得并不美,倒稳重得很,不像个庄稼人家的孩子。在家里,她上侍父母,下扶弟妹,手脚勤快,为人也贤慧,最得父母钟爱。

顺弟16岁的这年春天,上庄的星五嫂来到中屯金灶家,给顺弟说媒,说的便是她家的大侄儿,人称“三先生”的胡传。这一年,胡传已经48岁了。前妻曹氏死了十多年,儿女都已长大。他在外边做官,没有个家眷实在不方便,所以打算续娶个填房。婚后的第二年,胡传便把冯顺弟接到上海同住。第三年冬天,生下一个男孩,这便是小胡适,他是胡传最小的儿子,顺弟惟一亲生的一点骨血。

小儿出世后刚满90天,胡传被调往中国台湾供职。到一八九三年春天,冯顺弟便带着一家子,抱着小儿,去中国台湾投亲,在胡传做官的台南和台东,度过了将近两年的很快乐的团居生活。那时已年过50岁的胡传,在公务之暇,剪一些红纸方笺,用毛笔端端正正写上楷字,教年仅20的冯顺弟认字。他们两人又一起教刚过两岁的小儿也开始咿哑识字,父亲当教师,母亲既是学生又兼助教。这老夫少妻稚子三口,享受到了人间最神圣的天伦之乐。到离开中国台湾时,母亲认了近千字,小儿也认了七百多字。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第二年,胡适母子刚离开中国台湾,回到绩溪故乡不久,就传来了他父亲胡传病死在厦门的噩耗。这家庭的巨变和不幸,在胡适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最初的记忆:这时候我只有三岁零八个月。我仿佛记得我父亲死信到家时,我母亲正在家中老屋的前堂,她坐在房门口的椅子上。她听见读信人读到我父亲的死信,身子往后一倒,连椅子倒在房门槛上。东边房门口坐的珍伯母也放声大哭起来。一时满屋都是哭声,我只觉得天地都翻覆了!我只仿佛记得这一点凄惨的情状,其余都不记得了。

胡适的母亲遭到这般沉重的打击,当时虚龄也只23岁!她在人生的途路上还刚刚迈开几步,刚刚尝到一点生活的甜蜜,便青年丧夫,做了寡妇,这是一个中国妇女的最大的不幸!而她又“以少年作后母,周旋诸子诸妇之间”,再加上家业中落,经济困窘,诚如她的儿子所说,“困苦艰难有非外人所能喻者”。

她23岁守寡,一直守了23年,受尽了人生的痛苦和折磨。而最大苦痛,莫过于许多亲人的相继死亡。其中以她弟弟的病和死,情状最为惨苦。中屯流行血吸虫病。她的弟弟诚厚,幼习药业,农忙时回家种田,感染上血吸虫病。玉英妹死后不久,诚厚的病势转重,腹胀不消,又不忍让年老的母亲知道,便到上庄姐姐家来治病。胡适的母亲服侍汤药,夜不解衣。诚厚的病情却不见好转。她恐怕弟弟有个三长两短,老母亲的暮年就更难堪了。听乡间传说割股可以疗病,一天夜里,她便焚香祷告天地,用快刀从自己左臂上割下一块肉来,煎在药里。弟弟吃不下去,她又将肉烤焦,夹在锅巴中,让弟弟吃了。姐姐如此至诚,但和愚昧相结合,自然不可能起死回生。诚厚终于抛下年老的母亲,年轻的妻子,年幼的儿女,撒手而逝,只给人世间又增添一个寡妇,三个孤儿。顺弟怎能不十分悲恸呢!

23年的寡居生活,她居然熬过来了!是什么力量支撑着她呢?就因为有她亲生的一点骨血──她惟一的儿子胡适。只因为这点骨血,她含辛茹苦,把全副希望寄托在儿子的渺茫不可知的将来。为了这点骨血的将来,她愿意忍受一切,献出自己的一切,并挣扎着熬过了23年!儿子的将来应该是怎样的呢?她具体不知道,只是希望儿子学他的老子,能走他老子的道路。

尽管她和丈夫只过了六年三个月零21天,她对胡传的思想事业也不真正了解,但她虔诚地崇拜丈夫,尊敬丈夫。胡传亲手写的那些红纸方字,她也终生保存着,视为她与丈夫、儿子三人“最神圣的团居生活的记念”。在她的心里,丈夫胡传简直成了一尊神圣不可侵犯的偶像。而且,她又以虔诚唠叨的述说与叮咛,逐步在儿子的心里也树起了这尊偶像。

胡适留学美国那几年,家中经济异常困窘。几个哥哥闹着分了家。胡适的母亲独立撑持门户,负担委实不轻,乃至靠抵当首饰过年,贫窘之状可见一斑。恰巧这时,族中胡守焕因家庭败落,愿将《图书集成》一部大书减价出售。胡适的母亲知道儿子想得到这部书,便借钱买下了。她宁肯自己遭受困窘,却仍处处为儿子设想,真可以算是一位注重智力投资的开明的母亲。

然而,在儿子的婚事上,她却很不开明。她很早就为儿子包办订下了终身大事,也许是盼着早日抱孙子罢。到1918年11月,她历尽寡居的艰辛,离开人世的时候,虽然只活了46岁,心里却应该是感到宽慰和满足的了。她的儿子已经学成归国,当了北京大学的教授,而且成了倡导文学革命的知名人物。她感到遗憾的,可能是最后没有来得及抱孙子。

《乡村母亲和博士儿子》

……嫂嫂的"生气的脸"和妈妈的"格外容忍",在小胡适的心坎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他日后好脾气的养成,和他这段日子的冷眼旁观很有关系。

胡适母亲对小胡适的学习更是重视。三岁前在中国台湾生活时,胡适父母即让他认方块字,学了约有一千字。回到安徽家乡时,胡适才三岁零几个月,但母亲望其读书心切,就让他在其四叔开的私塾里念书。因为个子太小,还要把他从念书的高凳上抱上抱下。胡适从小就对读书有兴趣,他母亲的"红色制度"是一个重要原因。别的小孩学费只有两元,而胡适的母亲渴望他读书,故学金特别优厚,第一年就送六元,以后每年递增,最后一年加到二十元。母亲嘱托先生要为他"讲书",每读一字,须讲一字的意思;每读一句,须讲一句的意思。懂得了书中的意思,就避免了"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这使胡适在学习上比一般的孩子更扎实,九岁就能看《水浒传》,为他在"儿童生活史上打开了一个新鲜的世界"。他不但把大量的小说"看"进去,还能把小说"讲"出来,向周围的本家姐妹们说书。这种"讲",逼他把文言文的故事翻成绩溪土话,使他更了解了古文的文理。即使是尊贵显赫者,他的身上也会留有卑贱低微的母亲品格的烙印。

……胡适13岁时,母亲毅然将他送往上海求学。徽州人固有"十三四岁,往外一丢"送男孩出外学徒经商的习惯,但胡适毕竟是他母亲年轻守寡朝夕相处的独子!深明事理的母亲送儿子上路时没有在儿子和众人面前掉一滴泪。

到上海后,胡适初进梅溪学堂,后因其课程设置不完备,又进澄衷学堂,后转学中国公学。接受了许多新知识、新观念的胡适,经过一番曲折,于清宣统二年(公元19xx年)考取庚子赔款官费赴美留学。此时他年仅19岁。因行期由政府决定,他竟未能回家乡向母亲告别。

胡适在美国康乃尔大学初读农科,经过一年半后改读政治、经济,兼攻文学、哲学,后又赴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哲学。在美留学7年间,胡适与母亲只能保持书信来往。他母亲在病重时也不让人告诉儿子,以免他中断学业。非但如此,母亲还借钱为儿子买书。胡适曾在《留学日记》中写道:"得家书,叙贫状,老母至以首饰抵借过年。不独此也,宋焕家有图书集成一部,今以家贫,愿减价出售,至减至八十元。吾母知余欲得此书,遂借贷为儿子购之。吾母遭此窘状,犹处处为儿子设想如此。"

至1917年7月,胡适在美国学成回国,被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聘为教授。是年12月,奉母命回家乡与村姑江冬秀女士完婚,次年7月,江即北上与胡团聚,直至白头。当年11月,胡适的母亲病逝。第二天胡适接到电讯,和夫人回家治丧。胡母辛劳一生,看到了儿子的成材,也可瞑目了。但胡适心中的悲痛却是难以言表,在《先母行述》中,他写下这样36个字:"生未能养,病未能侍,毕世勤劳未能丝毫分任,生死永诀乃亦未能一面。平生惨痛,何以如此!"后胡适又发表诗作《十二月一日奔丧到家》纪念母亲:"依旧竹竿尖,依旧溪桥,只少了我的心头狂跳!何消说一世的深恩未报!何消说十年来的家庭梦想,都一一烟消云散!只今日到家时,更何处寻她那一声'好呀!来了!'"大学者、洋博士胡适与其乡村母亲冯顺弟的情深义重,乡村母亲培养独子成材的种种轶事,将永远给后人以有益的启迪。

(乡试考中的考生被称做“举人”,第一名为“解元”;2.会试考中的考生被称做“贡生”,第一名为“会元”;3.殿试考中的考生被称做“进士”,第一名为“状元”或“殿元”。4.连续考中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被称做“连中三元”。)

◆《兰花草》乃是胡适先生早年的一部诗歌,名叫《希望》后被谱成曲子改名为《兰花草》。1920年3月,胡适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这部诗集在当时一版再版。1922年10月又刊行了经作者增删的增订四版。在这次增加的几首诗中,就有被称为《兰花草》的原诗——《希望》

我从山中来,带得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好。

一日望三回,望到花时过;急坏看花人,苞也无一个。

眼见秋天到,移花供在家;明年春风回,祝汝满盆花!

胡适写下这首原题为《希望》的诗,是在1921年。那年夏天他到西山去,友人熊秉三夫妇送给他一盆兰花草,他欢欢喜喜地带回家,读书写作之余精心照看,但直到秋天,也没有开出花来。于是就写了这首小诗。

胡适是中国现代史上叱咤风云的大人物,但他的作品真正为大众所熟知的并不多,这首《兰花草》可能是流传最广的一个。它清新、质朴、深情,对生命的期待与珍惜跃然纸上,而且琅琅上口。但每哼起这支歌,在那优美的旋律中,我眼前浮现的不是兰花草,而是胡适匆促而执着的身影。当年胡适学成归来,也带着一株“兰花草”——自由主义,他千里迢迢不辞辛苦把它带回来,种到中国的土地上,小心地呵护,殷切地期待它开出花来——何止是“一日望三回”啊!我想,正因为胡适有这种焦急的心情,当他看见这株迟迟不开的兰花,才一下子触景生情,萌发诗兴。给它取命为《希望》,也许是希望自由主义思想早日开遍中国吧。如今斯人已去,歌声在耳,想想胡适这株风雨飘摇近百年的“兰花草”,竟抹不去丝丝的惆怅。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篇7

一、文本解读

《我的母亲》是新课标实验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精讲课。作者是我国著名学者胡适。原文选自《胡适自传》,是《四十自述》中的一个章节,体裁是一篇传记。文章记叙的是作者中年时回忆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经历,表现母亲无比深挚的爱子之情和宽容隐忍、仁慈温和而又很有刚气的优秀品质,向我们再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母亲”形象,突出母亲对自己深远的影响,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怀念与敬爱之情。

学习这篇课文,在受到人生教育和启迪的同时。能够从中了解和感悟自传的语体特点。这篇文章的语体特点主要是质朴自然,平实中含有真挚的情感,既表现了自传的语体特点,又体现了作者的人格特征。

学情分析:正处在成长逆反期的学生们对父母有很多不理解的地方,学习本文要使学生们体会作者与母亲的深厚感情,领悟“可怜天下父母心”这种深切的情怀。

二、学习目标

1.学会概括事件,体会这些具体事件对表现人物性格和品质的作用。

2.揣摩语言,学会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3.感受母爱的至高无上,体会母爱这种博大的情怀。

教学课时:二课时

三、学生自主学习

1.反复朗读课文,将不认识、不理解的词语写下来,借助工具书或在小组内寻求解决。

2.搜集有关“母爱”的文章、诗句、歌曲以及胡适的文章和有关材料,先在小组内交流,准备展示。

3.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4.为母亲做一件事,可从以下提议中选一件去做,做后写下感受。

a、为母亲洗一次脚

b、为母亲梳一次头

c、为母亲做一顿早餐

d、与母亲做一次深情拥抱

四、自学成果展示

1.字词展示(各组派代表将本组认为重点的字词展示到黑板上,并解说)

字音:文绉绉zhòu绰号chuò庶祖母shù吹笙shēng眼翳yì

词义:广漠宽恕文绉绉面红耳赤侮辱

2.材料展示(理解母爱)

将所搜集的关于母爱的材料和胡适的材料分组展示,其他组进行补充。

教师补充:

胡适的母亲冯顺弟,是绩溪县中屯人。父亲是农民。17岁,她嫁给49岁做官的胡传做填房,成了几个孩子的后母。20岁生了胡适,23岁守寡。她命运多舛,但注重对儿子的“智力投资”,在家道中落后,还借钱给儿子买下了《图书集成》一书。

3.展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此项展示,学生很可能会出现偏颇,可借此展开探究讨论。

4.展示为母亲做一件事后的感受。

五、合作探究

探究题目一:读了————————,我看到了一位——————————的母亲。(方法指导:如何概括事件?例如:用文中原句、找中心句、自己概括等)

明确:

a、每天教我早起,聆听教诲,催我上学——谆谆教诲、严格督学

b、母亲从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保护孩子的自尊心、教子有方

c、我说了轻薄的话,受到责罚——责罚严厉,教我做人

d、用舌头舔我的病眼——慈爱

e、新年到来大哥的债主来讨债,母亲从不骂一句,脸上从不露一点怒色——宽以待人、品性善良

f、受了两个嫂子的气,她只是忍让,忍无可忍时,就痛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宽厚、善良、隐忍

g、听了五叔的牢骚话,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正直、很有刚气

探究题目二:以上几个故事中,哪些话语,哪些细节最让你感动?找出来,作批注。

明确:

如:“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就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他醒来坐了多久了。”——作者以童年的视角回忆往事,如实道来,暗含对母亲的敬仰与感激。

如:“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眼病。”——母亲爱子之深,平实的语言中含着我对母亲的感激。

如:“我母亲23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万分之一二。”——可以看出作者是掏出心灵来写母亲,如实道来,真诚倾吐,流露出对母亲的疼爱之情。

六、达标检测

1.用几个形容词来描述一下你眼中真实的母亲。这些形容词里有没有你不欣赏母亲的地方?现在请你们想一想对于母亲身上你不欣赏的地方今后你会怎样对待呢?

2.欣赏“诗中的母爱”

如:游子吟(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又如:歌曲《妈妈的吻》(付林)、《烛光里的妈妈》等,通过欣赏歌曲,来感染教育学生珍惜母爱,学会孝敬母亲。

3.课外阅读推荐:

《感悟母爱——震撼心灵的118个真情故事》老舍:《我的母亲》

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篇8

【创意说明】

采用导读的教学方式──调动兴趣营造学习空间;引导学生感知课文内容,激发学习的欲望;探究文章感人之深的艺术效果,活跃学习的思维;拓展延伸,体验反思,丰富学习的内容。

【教学步骤】

一、多媒体播放歌曲《母亲》,创设情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默读提示及要求)

1、抓住关键句、段。

2、注意字词,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文绉绉: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佃户:佃,租种土地。

轻薄:言语举止带有轻佻和玩弄意味。

仁慈:慈爱慈祥。

质问:依据事实问清楚是非;责问。

管束:加以约束,使不越轨。

广漠:广大空旷。宽恕:宽容饶恕

3、读完后,用一句话总结全文。

4、理清文章结构。

三、再读课文,注重自己的独特体验

1、让学生提出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难题,或者值得思考的问题,集中起来加以讨论。

2、教师提出问题,共同探讨:

⑴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⑵为什么说她又是“严父”?

(插入胡适家庭背景资料介绍。)

⑶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这些事情突出母亲的什么品性?课文写了母亲这样几件事情:

①叫我早起,聆听教诲,“催”去上学。

②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

③新年之际,债主来要债,她从不骂一声,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④受了两个嫂子的气,她只忍耐着,忍到不可再忍时,悲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

⑤听了五叔的牢骚话,表现出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⑷试用“读____,母亲是一个________的人”的形式组织语言,精当评价母亲的形象。

学生畅所欲言,言之有理就要给予肯定。

通过写这些事,表现母亲是一位恩师,对我谆谆教诲;对我要求严格,却从不拿孩子出气;气量大,性情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活。

四、品读课文,体会感人之深的艺术效果

1、朗读下面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加下划线的词语的含义:

⑴我在这九年(1895~1904)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

⑵在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⑶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细细体会品味语句中暗含的语意,以学生的理解为主,教师作必要的点拨提示。)

2、学生选读课文,体会感人之深的艺术效果,交流心得:

学生自由交流,教师归纳小结:

本文之所以能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当然不是凭借什么宏伟的结构和华丽的文字,而是仗凭它的平实。文章在平淡的语言下,多了一份感情,这份宽广、持久的母子之爱,通过淡似白描的勾勒,显示出那样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平实的语言,朴素明净,把母亲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

“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便把我喊醒”,

“催我去上早学”。在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中国,女性的地位极低。更何况胡适之母是一个封建大家庭的主妇,她身为寡妇又兼后母,除了巴望亲生儿子“踏上”他“老子”的脚步外,还企盼什么?所以“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对于非己所生的儿子、媳妇,母亲则“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她实在忍.不住了,便悄悄走出门去”,母亲忍辱负重的痛苦形象.只通过这平淡的叙述,便跃然纸上,并在读者心中碰出同情的音响。没有华丽词藻的堆砌。对母之爱倒显得深沉而质朴。

其实,平实的风格来源于作者的真情实感。因此任何虚情假义、矫揉造作都不会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

五、拓展延伸,体验反思,丰富学习的内容

1、请你就作者母亲的为人、教子方式,谈谈自己的理解与看法。

2、比较欣赏:在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中,写“我的母亲”之作甚多,可以选择一些优秀的作品让学生进行比较欣赏,写成读书随感一篇。

推荐篇目:老舍《我的母亲》,邹韬奋《我的母亲》,朱德《回忆我的母亲》,赵丽宏《母亲和书》。

2、欣赏“诗中的母爱”:

如:游子吟(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又如:歌曲《吻》(付林)、《烛光里的妈妈》等,通过欣赏歌曲,来感染教育学生珍惜母爱,学会孝敬母亲。

六、课堂小结

本文是著名学者胡适自传──《四十自述》中的一个章节。作者叙述了母亲对自己人生成长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向我们再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母亲”形象。学习这篇课文,在受到人生教育和启迪的同时。能够从中了解和感悟自传的语体特点。这篇文章的语体特点主要是质朴自然,平实中含有真挚的情感,既表现了自传的语体特点,又体现了作者的人格特征。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篇9

教学目的

1.理解文意。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件中概括出母亲的品性、特点。

2.了解胡适及其母亲身上代表的文化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2.理解文章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三周星期三)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文绉绉(zhou1)绰号(chuo4)庶祖母(shu4)

吹笙(sheng3)摹画(mo2)眼翳(yi4)

舔去(tian3)侮辱(wu3)

2.解释下列词语。

责罚:处罚。

管束:加以约束,使不越轨。

气量:指才识和品德的高低;指能容纳不同意见的度量。

广漠:广大空旷。

宽恕:宽容饶恕。

质问:责问。

文绉绉: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面红耳赤:形容因急躁、害羞等脸上发红的样子。

仁慈:仁爱慈善。’

侮辱:使对方人格或名誉受到损害、蒙受耻辱。

二、导人

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作者回顾自己所走过的道路,把深情的目光投向母亲,用朴实的文字表达了对母亲深切的怀念。读读这些文字,了解这位学者少年成长的历程,也许对你会有许多启迪。

作者简介:

胡适(1891~1962),现代作家、学者,字适之,安徽绩溪人。曾提倡文学改革,为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人物。1920年创作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默读提示及要求:

1.抓住关键句、段。

2。注意字词,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3.读完后,用一句话总结全文。

4.理清文章结构。

明确:

文章开头主要忆述了作者九岁之前的若干生活片断。接下来作者采用情随事现的记叙方法,详略得当地回忆母亲对“我”的教诲目的、方法和态度。再接下来写母亲和家人相处的情况。

四、学习课文内容

1.让学生提出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难题,或者值得思考的问题,集中起来加以讨论。

2.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交流。

提问: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明确:“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提问:为什么说她又是“严父”?

明确:插入胡适家庭背景资料介绍(教师可让学生从收集来的有关胡适生平材料来交流介绍)。

提问: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这些事情突出母亲的什么品性?

明确:课文写了母亲这样几件事情:

A.叫我早起,聆听教诲,“催”去上学。

B.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

C.新年之际,债主来要债,她从不骂一声,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D.受了两嫂子的气,她只忍耐着,忍到不可再忍时,悲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

E.听了王叔的牢骚话,表现出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通过写这些事,表现母亲以下品性:她是一位恩师,对我谆谆教诲,对我要求严格,却从不拿孩子出气,气量大,性情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

五、探究活动

请你就作者母亲的为人、教子方法,谈谈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不要求统一答案,也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畅所欲言。

六、小结

这是一首质朴动人的对母亲的赞歌,作者怀着深深的敬意和爱戴,记下了自己的母亲这可亲可敬的美好形象,唱出了一支深情的颂歌,“爱”的感情贯穿全文。

七、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八.课后记录:

(第三周星期四)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听写词语:管束责罚气量广漠质问宽恕文绉绉

二、朗读下面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加点词语的含义。

1.我在这九年(1895~1904)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

2.在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3.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细细体会品味语句中暗含的语意,以学生的理解为主,教师作必要的点拨,提示。)

三、体会文章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学生朗读课文,交流心得。

明确:

文章在平淡的语言下,多了一份感情。这份宽广、持久的母子之爱,通过淡似白描的勾勒,显示出那样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本文之所以能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当然不是凭借什么宏伟的结构和华丽的文字。而是仗凭它的平实。

平实的语言,朴素明净,把母亲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

“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便把我喊醒”,

“催我去上早学”。在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中国,女性的地位极低。更何况胡适之母是一个封建大家庭的主妇,她身为寡妇又兼后母,除了巴望亲生儿子“踏上”他“老子”的脚步外,还企盼什么?所以“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对于非己所生的儿子、媳妇,母亲则“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她实在忍.不住了,便悄悄走出门去”,母亲忍辱负重的痛苦形象.只通过这平淡的叙述,便跃然纸上,并在读者心中碰出同情的音响。没有华丽词藻的堆砌。对母之爱倒显得深沉而质朴。

其实,平实的风格来源于作者的真情实感。因此任何虚情假义、矫揉造作都不会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

通读全篇,我们能够感到胡适对母亲的深深爱意。胡适作为书香门第的后代,在幼年时期接受的便是论述传统儒家忠孝仁爱的伦理教育,以后又从朱子(小学>中,学会了“勤谨合缓”,因而对于母亲的不易,便理解得更深,更切,所以说出了家乡“九年的生活,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便是我的慈母。”当然,对于自己的母亲,也就爱得更深。“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爱母之情,敬母之意,透过字里行间,强烈涌现出来。感情之真、之纯,动人心弦。

四、比较欣赏‘

在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中,写“我的母亲”之作甚多,可以选择一些优秀的作品让学生进行比较欣赏,写成读书随感一篇。

推荐篇目:老舍<我的母亲>。邹韬奋<我的母亲>。朱德《回忆我的母亲》。赵丽宏<母亲和书>。

五、欣赏“诗中的母爱”

如:游子吟(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又如:歌曲<妈妈的吻>(付林)、<烛光里的妈妈>等,通过欣赏歌曲,来感染教育学生珍惜母爱,学会孝敬母亲。

六、小结

本文是著名学者胡适自传——<四十自述>中的一个章节。作者叙述了母亲对自己人生成长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向我们再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母亲”形象。

学习这篇课文,在受到人生教育和启迪的同时。能够从中了解和感悟自传的语体特点。这篇文章的语体特点主要是质朴自然,平实中含有真挚的情感,既表现了自传的语体特点,又体现了作者的人格特征。

七、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三。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篇10

北京市八一中学史笑菲

母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教学中应抓住一个“情”字,紧扣精彩细腻的语言,让学生反复诵读,体会母爱的真挚、深沉,进而理解生活中的母爱。让学生学会感悟亲恩,学会做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揣摩语言,通过富有表现力的语句来体会母爱,学会用截取法来表现人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式、研究式学习,整体感知课文,揣摩语言,体会母爱。学会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母爱的至高无上,产生对妇女被旧社会压抑和埋没命运的深切同情,从而更加热爱新中国、热爱新生活。

【教学重点】

目标2、3

【教学难点】

目标1

【教学安排】二课时

【课前准备】

1.查找资料,了解作者。

2.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请思考:本文回忆了母亲的哪几件事?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借助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

二、积累成语:

蹑手蹑脚一饱眼福

娓娓动听热泪盈眶

循循善诱饮泣吞声

辗转反侧万籁俱寂

三、教师通过范读,在语速、重音、停顿等朗读技巧方面作出示范,引导学生体会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配以《苏格兰摇篮曲》)

学生边听读,边思考:

本文回忆了母亲的哪几件事?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

(板书)

元宵夜的“巡阅”

涌流的眼泪

丰富的内心世界

劳碌的身影

四、布置作业:

收集自己母亲常说的饱含母爱的话语或一些最让你感动的关于母爱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学生活动:

莫泊桑说:“人世间最美丽的情景,出现在我们怀念到母亲的时候。”请你讲一讲你熟悉的饱含母爱的话语和一个最让你感动的关于母爱的故事。

(学生自由发言,进行交流)

2.多媒体播放满军的歌曲《懂你》,创设情境。

二、默读课文,整体把握内容:

1.通过这些故事,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母亲?(请你试着填空)

读了,我看到了一位的母亲。

请学生自由发言:

参考答案:

读了母亲背“我”赏灯,我看到了一位无微不至地关爱孩子的母亲。

读了母亲讲故事的一节,我看到了一位情感丰富、才具被埋没的母亲。

读了“我”受罚的一节,我看到了一位既慈爱又识大体的母亲。

读了母亲熬夜做鞋的一节,我看到了一位勤劳能干的母亲。

2.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怀念、赞美

3.教师小结:

“我”的母亲是一个把全部的爱和希望都倾注在儿女身上,为家庭奉献了一生,有一定的文化和丰富的情感,才具被封建社会埋没的普通妇女。作者抒发了对母亲的怀念、赞美之情,也表达了对旧社会妇女的同情。

作者是怎样表达母子深情的呢?(导入下一环节)

三、研读赏析语言:

1.学生活动:四个片段中,哪些话语、哪些细节让你动情?请在书上圈点批注。

2.学生活动:学生找出有关语句,把自己对作品的解读、感悟与大家交流;并把自己对作品的感悟通过朗读展现出来。

3.学生活动:议论的表达方式,在记叙文中常常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你能从本文中找出议论句吗?

4.教师总结:

母亲的笑容,是世界上最和煦的春风;母亲的皱纹,是艰辛岁月里风霜雪雨的刻痕;母亲的汗水和眼泪,是世界上最名贵的珍珠;而母亲的画像,是勇敢和坚韧的象征。

母爱是最温馨的。古往今来,有无数文人墨客抒写了他们所感受到的温情似水的母爱。

四、写作训练:

1.这感人的一幕幕,充分表现了母爱的光辉,情真意切,感人至深。那么,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技巧来表达这些情感?(学生讨论)

(1)截取人物最典型的经历来写。

(2)细腻而饱含真情的语言。

(3)穿插必要的议论。

2.假如让你来写《我的母亲》,你准备捕捉哪些闪光的瞬间?你打算采用哪些写人的手法?

3.学生列写作提纲,口述作文。

4.师生点评,对于能够灵活运用本文的写作技巧并有所创新的学生,给予鼓励。

五、课外阅读推荐:

《感悟母爱——震撼心灵的118个真情故事》

六、布置作业:

每个人设计一张卡片,内容:最想母亲说的一句话。

参考:

你的前半生我无法参与,

你的后半生我奉陪到底。

作者邮箱: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篇11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文章主要内容和基本情感的总体把握,引导学生掌握整体感知的阅读方法。

2.体会赏析文中描述母亲做人做事的细节描写,进而把握母亲的形象。

3.训练学生运用细节描写表达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真情实感的能力。

4.体会来自平凡世界的人际温暖,学会感恩。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鉴赏作者笔下所塑造出的伟大的母亲形象,领悟作者对母亲的深情,从而培养健康的情感。

2、引导学生品味文中朴素的语言,赏析文中的细节描写。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所一直强调的母亲对其的“生命教育”,从而提升对浓浓亲情的珍视。

教学方法:

阅读法、诵读法、活动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一位作家这样说道:“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是历史,赋予母爱亘古的深沉;是深情,赋予儿女对母亲深深的依恋。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儿女还没来得及报答母亲,母亲却永远地离去了。抗日战争爆发后,老舍孤身一人在大后方从事抗战文艺创作和组织工作。1九42年,老舍的母亲在北京去世了,最初家人没敢把母亲病亡的消息立即告诉他,害怕加重他的孤独痛苦。差不多一年后老舍才得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于是,他用饱含血泪的笔写了《我的母亲》.

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我的母亲》,感受老舍笔下那位普通而又伟大的母亲形象。

二、课文内容分析:

那么老舍身为一位伟大的作家,他的母亲又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呢?

快速阅读课文,给每个自然段加上顺序号,并从文中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用以下句式来回答:

1.第自然段,写了母亲(事),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个的人。

参照

(1)第八段。“兄不到十岁,三姐十二、三岁,我才一岁半,全仗母亲独力抚养了?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

第八段。“白天,她洗衣服,洗一两大绿瓦盆。她做事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

第八段。“晚间,她与三姐抱着一盏油灯,还要缝补衣服,一直到半夜?父亲遗留下的几盆石榴与夹竹桃,永远会得到应有的浇灌与爱护,年年夏天开许多花。”

——勤劳诚实认真

(2)第十段。“有客人来,无论手中怎么窘,母亲也要设法弄一点东西去款待?遇上亲友家中有喜丧事,母亲必把大褂洗得干干净净,亲自去贺吊——份礼也许只是两吊小钱。”

——热情好客

(3)第十一段。

①“姑母时常闹脾气?母亲活到老,穷到老,辛苦到老,全是命当如此。”

②“她最会吃亏?不知道哪里来的一位侄子,声称有承继权,母亲便一声不响,教他搬走那些破桌子烂板凳,而且把姑母养的一只肥母鸡也送给他。”

——善良隐忍、宽厚忍让

(4)第十二段。“皇上跑了,丈夫死了,鬼子来了,满城是血光火焰,可是母亲不怕,她要在刺刀下,饥荒中,保护着儿女?她的泪会往心中落!”

——坚韧刚强

(5)第十二段。

①“入学,要交十元的保证金。这是一笔巨款!母亲作了半个月的难,把这巨款筹到,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她不辞劳苦,只要儿子有出息。”

②“当我由师范毕业,而被派为小学校校长,母亲与我都一夜不曾合眼。我只说了句:‘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

③“三姐是母亲的右手?可是,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

——母亲对儿女的深情

【参照】:

作者笔下是一个非常感人的母亲形象:她勤劳诚实而且做事认真仔细,她热情好客而且乐于助人,不怕吃亏,她处事有度,软中有硬,她善良坚强,对子女的感情内敛而深厚

2.就是这样的一位母亲,对我有什么样的影响呢?母亲对我进行的是什么样的“生命的教育”?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

(1)第九节,“从这里,我学得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良好的生活习惯)

(2)第十节,“到如今如我的好客的习性,还未全改,尽管生活是这么清苦,因为自幼儿看惯了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好客的习性)

(3)第十二节,“她的泪会往心中落!这点软而硬的性格,也传给了我。我对一切人与事,都取和平的态度,把吃亏看作当然的。但是,在作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划好的界限。”(软而硬的性格)

(4)第十七节,“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

【参照】:

同学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作者称作是“生命的教育”?

老师对学生的教育是交给学生知识,讲道理,而母亲不识字,讲不出什么大道理,她给“我”的教育不是语言上的,而是行动上的。不是通过言传而是通过身教,她在生活中默默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在习惯、性格、为人处世等方面给予“我”深远的影响。

3.文章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对儿女深情的母亲,请同学们细细品味文章的语言,找出文中最让你感动的语句或段落,说说自己的感受。

(1).文章将母亲的爱女之情凝聚在一个细节中:“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一系列的动作隐含着母亲送女儿出嫁时依依不舍的内心活动。这一特写镜头的背后,我们看到了支撑母亲的全部力量,那就是她的一颗炽热的爱女之心。(这幅画面如此生动感人离不开作者成功的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

的典型情境,加以生动细致的描写。主要是细微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

(2).写除夕之夜母亲送“我”返校。

除夕,“我”请了两个小时的假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笑了”。只一个“笑”字,就将母亲见到儿子的那种喜出望外的心态和抑制不住的激动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当听说“我”还要回校时,她先是“愣住了”,然后是半天才“叹出一口气来”。这一“愣”一“叹”里包含了丰富的心理活动,反复咀嚼,令人感动。临走时,母亲递给“我”一些花生,说了声“去吧,小子!”母亲的这句话听起来极普通,仔细品味,却别有深情,虽依依不舍却不曾挽留,这里有母亲的理解,母亲对儿子深沉、内敛而含蓄的爱,令人潸然泪下。

4.文中写母亲对儿女的深情处处可见,我们也不能忽视另一面,即儿女对母亲的感情,请从课文中找出作者对母亲蕴含着怎样的情感,谈谈你的感受?

第十二段结尾处,“今天泪又遮迷了我的眼可是慈母不会再候盼我了,她已入了土。”

第14段中写“我”两次违背母亲的意愿,她都深深理解,默许了,表示出作者对母亲的愧疾和感激,

第15~十七段几乎都是对远方母亲的惦念之情。

结尾“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让人一下子感爱到作者痛失老母亲后撕心裂肺的痛苦。

5.文章为我们展现了母子间的深厚情感,感人至深,关键在于成功的运用了细节描写,细节体现人物的性格,母亲对子女的影响也正是通过一个个的生活细节体现的。让我们也来学一学老舍,请同学们选取一个生活细节写一段自己与父母间感人的故事。

总结

有一种爱是不能被怀疑的,那就是母亲对儿女的爱,母爱这个永恒的话题,我们道也道不尽,写也写不完,就让我们把这份感激之情化为实际行动,用爱,用行动去回报我们的父母。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篇12

一、说教材

《我的母亲》是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课文选自《胡适自传》。文章通过几件典型事例,表现了母亲的优秀品性以及对“我”潜移默化的影响。表达了“我”对母亲深深的敬意和绵绵无尽的怀念。

本单元的主题是人生轨迹,本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增强对社会人生的观察与感悟,感受人间的关爱与温情。同时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献给母亲的歌》,也是这篇课文向课外的延伸。

二、说学情

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逆反心理较重,往往和父母产生矛盾和摩擦,不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希望借助这篇美文,可以唤起学生内心深处对母亲的爱,正确理解母爱。

三、说目标

1、新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因此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品味语句,能通过典型事例分析母亲的形象。

过程与方法: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以学生自学为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母子之间的深情,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2、教学重难点

依据本课内容确定重点是:分析母亲形象,理解母亲对“我”的教育和潜移默化的影响。

本课的难点是:通过文本的解读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感悟母爱。

四、说教法与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我怕采用“自主阅读”教学法和“主问题引领”教学法。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体验、感悟和思考。这一教法重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自学与指导的密切结合。学生学习这篇文章的主要方法是圈点批注法和自主探究法。

五、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

听阎维文的歌曲《母亲》,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导入新课。

2、介绍作者:

由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介绍作者老师做适当补充。

3、出示学习目标:

(1)品味语句,能通过典型事例分析母亲的形象。

(2)感受母子之间的深情,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4、整体感知:

假如你是胡适,请你介绍一下母亲所处的这个大家庭的情况。

通过学生的回答明确:这是一个人口众多,关系复杂的大家庭。处在这样一个大家庭中的母亲,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母亲对我来说是亲娘;对哥哥嫂子来说是后母;同时,母亲还是一个失去了丈夫寡妇。透过这三重身份,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进行分组交流

5、分析形象:

围绕“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个主问题展开交流讨论。学生在文中圈点勾画,分析母亲的形象。

引导学生总结出:作为亲娘,为了儿子长大成材,对我既慈爱又严厉,既是我的慈母,也是我的严父;作为后母,为了家庭的和睦,母亲对哥哥嫂子既宽容又忍耐;作为一个年轻的寡妇,面对外人的欺辱,则表现出了她刚性的一面。

通过这样的交流分析,对母亲的形象有了较好的把握。水到渠成地提出:母亲给了我什么影响?分析最后一段,并体会作者对母亲无限的敬佩和绵绵无尽的怀念之情。

6、品味赏析:

抓住文中描写母亲三次哭的细节,进行语言的品味。引导学生从母亲哭的程度、面对的对象、哭的目的以及表现出的性格特点等方面赏析。同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7、比较阅读:

读老舍的《我的母亲》和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与本文进行对比。用“从文章中的句话中,我读出了一位的母亲”的句式说说自己的读书感悟。

8、拓展延伸:

1962年,卓越的学者胡适先生因心脏病突发去世了,知名学者毛之水为胡适写下了这样的墓志铭:请大家仿照这篇墓志铭,从本课所涉及的三位母亲中任选其中的一位,为她也写一篇墓志铭。写完后,当堂交流点评。

9、布置作业

搜集有关母亲的名言、俗语、诗歌、歌曲、美文、电影等资料,准备开展《献给母亲的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附:板书设计

亲娘:慈爱、严厉深切的敬佩

我的母亲后母:宽容、忍耐

寡妇:刚气无限的怀念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篇13

《我的母亲》教案(胡适)

教学目的

1.理解文意。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件中概括出母亲的品。。、特点。

2.了解胡适及其母亲身上代表的文化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2.理解文章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三周星期三)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文绉绉(zhou1)绰号(chuo4)庶祖母(shu4)

吹笙(sheng3)摹画(mo2)眼翳(yi4)

舔去(tian3)侮辱(wu3)

2.解释下列词语。

责罚:处罚。

管束:加以约束,使不越轨。

气量:指才识和品德的高低;指能容纳不同意见的度量。

广漠:广大空旷。

宽恕:宽容饶恕。

质问:责问。

文绉绉: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面红耳赤:形容因急躁、害羞等脸上发红的样子。

仁慈:仁爱慈善。’

侮辱:使对方人格或名誉受到损害、蒙受耻辱。

二、导人

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作者回顾自己所走过的道路,把深情的目光投向母亲,用朴实的文字表达了对母亲深切的怀念。读读这些文字,了解这位学者少年成长的历程,也许对你会有许多启迪。

作者简介:

胡适(1891~1962),现代作家、学者,字适之,安徽绩溪人。曾提倡文学改革,为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人物。1920年创作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默读提示及要求:

1.抓住关键句、段。

2。注意字词,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3.读完后,用一句话总结全文。

4.理清文章结构。

明确:

文章开头主要忆述了作者九岁之前的若干生活片断。接下来作者采用情随事现的记叙方法,详略得当地回忆母亲对“我”的教诲目的、方法和态度。再接下来写母亲和家人相处的情况。

四、学习课文内容

1.让学生提出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难题,或者值得思考的问题,集中起来加以讨论。

2.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交流。

提问: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明确:“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提问:为什么说她又是“严父”?

明确:插入胡适家庭背景资料介绍(教师可让学生从收集来的有关胡适生平材料来交流介绍)。

提问: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这些事情突出母亲的什么品。。?

明确:课文写了母亲这样几件事情:

a.叫我早起,聆听教诲,“催”去上学。

b.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

c.新年之际,债主来要债,她从不骂一声,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d.受了两嫂子的气,她只忍耐着,忍到不可再忍时,悲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

e.听了王叔的牢骚话,表现出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通过写这些事,表现母亲以下品。。:她是一位恩师,对我谆谆教诲,对我要求严格,却从不拿孩子出气,气量大,。。情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

五、探究活动

请你就作者母亲的为人、教子方法,谈谈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不要求统一答案,也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畅所欲言。

六、小结

这是一首质朴动人的对母亲的赞歌,作者怀着深深的敬意和爱戴,记下了自己的母亲这可亲可敬的美好形象,唱出了一支深情的颂歌,“爱”的感情贯穿全文。

七、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八.课后记录:

(第三周星期四)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听写词语:管束责罚气量广漠质问宽恕文绉绉

二、朗读下面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加点词语的含义。

1.我在这九年(1895~1904)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

2.在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3.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细细体会品味语句中暗含的语意,以学生的理解为主,教师作必要的点拨,提示。)

三、体会文章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学生朗读课文,交流心得。

明确:

文章在平淡的语言下,多了一份感情。这份宽广、持久的母子之爱,通过淡似白描的勾勒,显示出那样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本文之所以能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当然不是凭借什么宏伟的结构和华丽的文字。而是仗凭它的平实。

平实的语言,朴素明净,把母亲的。。格刻画得入木三分:

“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便把我喊醒”,

“催我去上早学”。在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中国,女。。的地位极低。更何况胡适之母是一个封建大家庭的主妇,她身为寡妇又兼后母,除了巴望亲生儿子“踏上”他“老子”的脚步外,还企盼什么?所以“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对于非己所生的儿子、媳妇,母亲则“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她实在忍.不住了,便悄悄走出门去”,母亲忍辱负重的痛苦形象.只通过这平淡的叙述,便跃然纸上,并在读者心中碰出同情的音响。没有华丽词藻的堆砌。对母之爱倒显得深沉而质朴。

其实,平实的风格来源于作者的真情实感。因此任何虚情假义、矫揉造作都不会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

通读全篇,我们能够感到胡适对母亲的深深爱意。胡适作为书香门第的后代,在幼年时期接受的便是论述传统儒家忠孝仁爱的伦理教育,以后又从朱子(小学>中,学会了“勤谨合缓”,因而对于母亲的不易,便理解得更深,更切,所以说出了家乡“九年的生活,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便是我的慈母。”当然,对于自己的母亲,也就爱得更深。“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爱母之情,敬母之意,透过字里行间,强烈涌现出来。感情之真、之纯,动人心弦。

四、比较欣赏‘

在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中,写“我的母亲”之作甚多,可以选择一些优秀的作品让学生进行比较欣赏,写成读书随感一篇。

推荐篇目:老舍<我的母亲>。邹韬奋<我的母亲>。朱德《回忆我的母亲》。赵丽宏<母亲和书>。

五、欣赏“诗中的母爱”

如:游子吟(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又如:歌曲<妈妈的吻>(付林)、<烛光里的妈妈>等,通过欣赏歌曲,来感染教育学生珍惜母爱,学会孝敬母亲。

六、小结

本文是著名学者胡适自传——<四十自述>中的一个章节。作者叙述了母亲对自己人生成长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向我们再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母亲”形象。

学习这篇课文,在受到人生教育和启迪的同时。能够从中了解和感悟自传的语体特点。这篇文章的语体特点主要是质朴自然,平实中含有真挚的情感,既表现了自传的语体特点,又体现了作者的人格特征。

七、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三。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