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小报最新5篇

发布时间:

制作手抄报是一项手脑并用的活动,它最终呈现的是学生阅读、思考、创作的结晶,不仅反映了学生捕捉到的丰富多彩的知识信息,也客观地展现了学生在书写、绘画、排版等方面的技能。数学手抄报是手抄报中的一种,这里是www.lamamei.com敬业的小编sky为家人们收集整理的5篇数学小报,欢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数学小报内容范文 篇一

版式大小对报纸读者市场会有什么影响,最近几年的小报趋势说法是否可行?这点在当前的学界和报界基本还停留在感觉层面。对此问题,本文以具体的数据发现报纸版式大小对于报纸读者市场的影响是很微弱的,报纸版面竞争的关键还是在于提供的内容水平。下面以同一城市的两个例子来考察报纸版式大小的问题。

案例之一

笔者主持了2004年6月至7月为重庆时报创刊前的论证工作,其中的一个问题是关于报纸的版式大小。一般来看的话就应该做4开小报,而且在重庆这个山城更是小报型适合。但调查数据发现其实当时重庆读者读报地点多数是在家庭里,其次是在办公室,上班途中读报的比例只有不到几个百分点(如图一)。还有一组数据发现报型大小对读者的报纸选择没有多大的影响。所以当时重庆时报选择了最传统的对开大报版式来冲击市场,在质疑声中仅仅创刊一个月时间零售就成为当时的第一。

案例之二

在一年后的2005年7月,笔者主持了重庆另外一份报纸重庆晨报的改版市场研究项目,重庆晨报是4开小报,受到重庆时报的冲击影响,当时的一个选项就是希望改成对开大报。但市场调研结果显示,4开小报和对开大报版式所针对的可能读者比例分别达到总体居民数的四分之三和三分之二。即无论小报还是大报,可能的读者空间都很大。也就是说,对于重庆报纸的读者市场竞争来说,版式大小的制约力是很弱的。重庆晨报继续保持4开小报的报型,将注意力集中到内容的调整上,结果读者市场一直增长明显,至今的读者市场覆盖率最高。2005年7月调查的数据见图二。

结语

数学小报 篇二

一、“学程导航”教学范式设计评比

1.参赛学科:所有学科。

2.参赛对象:全体任课教师,各同志可自行选择一门或两门学科参赛。去年参加过市“杯”教学设计评比的相关人员可以不参加本次活动。

3.设计要求:严格按“学程导航”教学范式的要求进行设计。

4.参赛程序:

(1)报名:各校分学科填好《教学设计评比报名表》(见附件)于3月30日午前发送到#。

(2)比赛时间:

语文学科:X月日(星期二),比赛时间:15:00~17:00。

数学学科:X月日(星期三),比赛时间:15:00~17:00。

其它学科:X月日(星期四),比赛时间:15:00~17:00。

(3)地点:中心小学四楼大教室。

(4)内容:现行教材内容,具体内容当场宣布。

5.设奖:各学科评选出

一、二等奖若干名。

二、“学程导航”教学范式优课评比活动

1.参赛学科:所有学科,根据报名情况设语文、数学、综合三大组

2.参赛对象:1980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青年教师,可自行选择一门或两门参赛。

3.比赛要求:严格按“学程导航”教学范式的要求进行教学。

4.参赛程序:

(1)报名:各校填好《优课评比报名表》(见附件)于4月8日前发送到#。

(2)比赛时间:四月中旬

(3)地点:小学。

(4)内容:现行教材内容,具体内容提前一天宣布。

5.设奖:各组评选出

一、二等奖若干名。

三、下水文比赛

1.参赛对象:全体语文教师。

2.比赛时间:四月下旬。

3.比赛内容:当场确定。

4.设奖:评选出

一、二等奖若干名。

四、下水题比赛

1.参赛对象:全体数学教师。

2.比赛时间:四月下旬。

3.检测内容:各年级的《走进数学王国》、《数学书》上的思考题和《一课一练》上的“智力冲浪”,以及《小学生数学报》上的相关习题。

4.设奖:评选出

一、二等奖若干名。

五、“我的课堂故事”教学随笔评比

1.参赛对象:全体教师。

2.随笔上交截止时间:5月中旬。

3.报送办法

(1)参赛随笔的页面设置一律用16开纸设置,正文用小四号字,并在每篇首页左上角注明“第四届‘杯’教学随笔”。

(2)以学校为单位集体报送电子稿,并附清单。清单写清校名、作者、随笔题目。电子稿和清单(清单要制成Excel文件形式)发至#,也可直接拷贝至中心小学茅培新处。

六、骨干教师示范课

上课时间:4月底。

七、名师课堂观摩和名师讲坛

1.名师课堂观摩:语文特级教师。

2.名师讲坛:英语特级教师。

3.时间4月底

数学小报 篇三

一、实施办法

1.量化的方式

班级量化采用一组一张表格的记录方式,每6人为一个小组,小组成员在同一张表格上登记申报的荣誉称号。每一小组设一名组长、一名副组长。表格上的量化分数由小组内专人具体负责,其他人没有加减分数的权利。量化时,组长按照班级管理规定给本小组内成员打分,副组长则同样依据班规给组长打分,这样做的目的可以避免个人乱加分现象的发生,使量化分数更加客观公正。

2.量化的内容

采用荣誉申报方式来强化班级管理的初衷,是为了让学生能自主管理自己,自觉规范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增强学生的荣誉感,以及方便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学生为实现所申报的荣誉称号,在遵守班规、班纪方面就要做到更好。因此。我根据班级管理的一些具体细节设置班级量化内容。表格内班级量化内容包括:课堂、学习、课间习惯、作业、卫生、两操、路队、午餐午休等,这些方面均有利于培养、强化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表格的最后一栏填写上本学期自己申报的荣誉称号。当然,量化内容的设置,也要根据各班级的实际情况、班级的工作重心来确定。

3.量化内容要具体

确立出量化的内容之后,班主任一定要把每项内容细节化,具有可操作性,即要让每个学生知晓量化内容的各个方面,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

4.量化注重过程

对荣誉申报的量化最重要的是要注重过程,注重落实。因此,每天都应对学生们就班级量化内容的某些方面进行量化打分。对量化内容的打分不一定面面俱到,可根据本班的近期规范目标,进行集中性的日日量化。

5.量化分数的运用

在实施量化的过程中,量化分数一定要有统一的标准,不能一科一种标准,不同的方面应有不同的要求。像语文老师表扬一次奖1分,而英语老师一次就奖10分,这样我们在进行阶段性总结的时候,在运用这些量化分数的时候,会因量化分数的标准不同而无法操作。此外,有的学生偷着会在量化表格中乱改分数,如把分数前面的减号加一道竖线变成加号,分数就会由减分变成了加分。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表格中加分或减分的分值一定要不同,如加分可规定两个档次+3分、+5分,减分也可以定为两个档次-1分和-2分。标准统一后,偷着乱改分数的现象就不会再出现了,即使有个别学生偷着改了,也是无效的。

二、操作过程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1.让学生了解荣誉申报与班级量化管理结合的日的

学期初运用这种方法进行班级管理时,应当先把荣誉申报与遵守班规班纪来加强班级管理的目的,让每个学生都有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告诉学生申报的荣誉称号,要跟整个学期的量化分数结合;同时,使学生明白,整个学期他的量化过程所得分数决定了他是否对所申报的荣誉有拥有权。只要他的量化分数优秀或有进步,他就会自然获得所期望的荣誉称号,不用再通过教师和全体同学表决。要是不合格,就一定不能获得想要的荣誉。

2.量化的具体实施过程班主任不要全部包办

运用此项制度的初衷是为了解放我们自己,培养学生的自觉遵守、自主管理的意识,要是我们再全面包办,那我们会更累,学生也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当然该我们拿主意的也不能让学生去做,如量化的具体内容、类型、措施,就应由班主任根据班级管理的各个方面来制定。因此,把想要通过分数量化来进行管理的方面明确化,教会学生,就可放心地让他们进行操作。在量化考核的整个过程中,刚开始的时候需要班主任手把手地教,很快就可以放心地定期监督了。

3.班级内制定的实施方案,要全班举手表决通过

学生对量化项目的实施要求进行深入地解读和详细地学习后,全班再举手表决。同意代表着在荣誉申报这项活动中,要自觉接受班级量化管理方面的约束,不同意就意味着没有资格参与荣誉申报这项活动。学生深刻领会了参加荣誉申报这项活动的班级量化的具体要求;同时,表示愿意争取取得荣誉称号后,就会在学期内的学习生活中。自觉地按照班级管理规范及《中小学生守则》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言行,以达到学期初制定的目标。

4.班级量化管理措施要让家长知晓

在开家长会的时候,把这种做法对家长进行详细讲解,争取得到他们的认可;同时,还要抽出时间让每位家长详细了解自己孩子的表格量化分数,以便掌握孩子在学校各方面的情况,这样有助于家校结合对孩子开展教育。

5.班级量化管理表格逐日记录,定期评价

班级管理的表格量化要天天做,持之以恒,才能发挥出最大效应;同时,还要借助学校开展的一些活动,定期进行阶段性总结评价,让学生感受到这些措施是实实在在的。与其切身利益紧密联系的,也只有这样。才能对班级的日常管理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6.班级量化应以人为本,体现人性化特点

我们知道各行各业都在强调人性化管理,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时,运用这种措施的时候也应突出人性化管理。例如,一个书写认真的学生的作业和一个一直写不好。但努力想写好的孩子,要给予他们相同的加分机会。再如,做眼睛保健操时,没有及时做,被班长第一次点到名,不能马上扣分,提醒之后立即开始做操的就不予扣分,扣分要从第二次开始。第二次点到名的就属于故意捣乱了。由于此项措施的实施,目的是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因此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特别是在扣分上,千万不要走向极端,那样会把学生的热情一棍子敲死,远远背离我们的初衷。

与班级量化管理紧密联系的荣誉申报,让每个学生在学期的开始就确立出本学期的奋斗目标,而围绕这一目标确立的分数量化管理,在学生的日常行为的落实上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很好地规范了学生的日常行为,促进了良好习惯的养成。由于这一活动注重过程,分数量化管理发挥的作用贯穿整个学期;同时,还让每个学生学会了承担,学会了对自己行为的负责,最后每个学生都会心安理得地接受自己一学期所创造的成果。

数学小报范文 篇四

一、可喜变化

(一)学习方式的转变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通过听课,我们看到80%的课堂教学基本组织形式是有效的、有趣的、探索性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经历了猜测、验证、思考、交流、说明等数学思考过程,学生能在各种活动情境中有效地学习。

如案例1:二年级 可能性

本课教者从学生喜爱的、熟悉的抛硬币游戏开始使学生感受事物的不确定性。学生在观察、抛掷、猜测等活动中,初步体会到了硬币落地可能正面朝上,也可能反面朝上。然后小组内玩摸球游戏,再一次经历活动过程,感受事物发生的不确定性,很快理解了不可能发生、一定发生等现象。达到了预期目标,充分体现了做中学的理念。

又如案例2:六年级圆的周长

测量圆的周长时,教师先问学生:在学习正方形、长方形时,可用直尺直接量出它们的周长,而圆的周长是一条封闭曲线,怎样测出它的周长呢?你们可以用直尺和白布条去测量实验桌上的几个圆的周长,有几种测法?大家实验一下。顷刻,课堂上人人动手参与,你用这种方法,他用那种方法,气氛十分活跃。尔后,大家纷纷发表自己的实验结果。有的说:我是用滚条的办法测出的。有的说:我认为用滚动的方法有它的局限性,假使遇到无法滚动的圆,我想还是用绳测的办法好。教师在肯定学生的思维方法后,因势利导,提出一个看得见、摸不着的实验(一细绳的一端系着一个纽扣,手拿细绳的另一端,绕动细绳,纽扣在空中划出一个圆)。象这个圆你能用绳测、滚动的办法量出它的周长吗?这说明用绳测、滚动的办法测量圆的周长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能不能找出一条求圆的周长的普遍规律呢?接着老师利用媒体显示:两个大小不同的圆,在同一点旋转一周后留下的痕迹。提问:你们看到的圆的周长的长短与谁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大家再实验,直到得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л倍。这样,通过操作、讨论、观察、思考,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索问题,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思维。

总之,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单一的学习向自主学习转变、由获得知识结论向亲历探究过程转变、由问答式学习向小组合作学习转变,整个学习过程是学生一个积极主动建构过程。

(二)数学生活化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在听的课中,几乎所有的教师都注意在课堂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

如案例1:三年级搭配中的学问

教者通过组织学生搭配衣服,制定菜谱等活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案例2:一年级认识钟表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教师出示的钟面上的时刻,回顾自己每天在这一时刻所做的事情。把时间这个抽象的知识与生活的具体事例结合起来,更加生活化。

案例3:四年级正负数

上课伊始,教师让学生当天气预报员,汇报课前收集到的当天天气预报情况引入正负数。课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银行存折卡和进行智力竞赛打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正负数,同时了解到正负数意义。

案例4:三年级笔算除法

在练习中教师设计了去药店买药这一贴近学生生活的开放题:爱心药店的药买一盒送一瓶,每盒96元(每盒七支)。益民药店每盒78元(每盒7支)。问学生那家药店的药比较便宜。题目一出示,学生就颇感兴趣,积极开动脑筋,寻求答案。从而使学生对数学方法的体会更加深切、感悟更加真实,更能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从中我们可以看出,98%的教师已经充分注意了数学生活化问题,懂得从生活中提炼出数学问题并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现代教育技术应用

在听的数学课中,近三分之一的课应用了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多媒体的声、像画面,为学生创设了和谐的学习情境。用情境的声、光、色、像等外在形式,调动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参与学习活动。

案例1:三年级笔算除法

教师用多媒体形式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孙悟空分桃子的问题情境,孙悟空从天宫带回了48个仙桃,有两只小猴子看见了,请求大王把桃子给他们平均分了。教师提问:从动画中获得了那些数学信息呢?然后引导学生列式研究算法。接着多媒体演示把桃子分给四只猴子和三只猴子的情境,引导学生学习。整个学习过程贯穿在这个情境中,让学生不断在创设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获得用数学的成功体验。

案例2:六年级 圆的周长

教师通过演示自己制作的课件,化静为动,使学生直观地感知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充分显示了现代教育技术在数学教学领域中发挥的独到作用和特殊魅力。

数学小报 篇五

【关键词】中职学校 社团活动 成绩评价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5-0173-02

一 理论概述

教学评价指根据教学目标,根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对教学效果、教学任务完成情况以及学生学习的质量和发挥水平做出科学的判定,具有测量性、选择性和指导性。

二 背景简介

笔者作为旅游专业的老师,在过去的几个学期里,开设了以挖掘和介绍中山市乡土文化为主题的“中山特色社团”。社团招生范围面向全校。

社团的目标主要有:(1)让学生了解更多家乡的风土人情;(2)唤起学生对保护、传承甚至主动宣传乡土文化的兴趣和责任感;(3)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因以上的活动目标,我设计的学习方式是按照学生自愿分成小组,以小组形式组织探究学习,然后与其他小组分享学习成果。学生学业成绩以小组分享的成果作为评价内容。

三 评价方式探索过程

1.评价方式的确定

在学生学业评价上,目前,中山市中等专业学校的老师大多采用考查或考试的方式。考查的方式主要有口头提问、检查书面作业和书面测验几种。

考虑到社团学生来自各个专业的特殊性,以及社团活动的趣味性以及我们社团自身特点,我认为,口头提问和检查书面作业应是操作性相对比较高的方式。

2.分阶段探索

由此,我们确定了社团学生学业成绩评价,以口头提问和检查书面作业为主要形式,并开始了“试验”。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阶段一:评价内容:【检查书面作业】书面报告;评价方式:教师评价。

学生外出采风或阶段学习结束后,提交书面报告,谈谈自己的收获。然后教师就根据学生提交报告的内容是否准确反映采风对象、报告内容是否翔实等进行评价。

优点:比较节省时间,操作方便。

存在问题:(1)学生没有交流,自己做自己的,违背了社团开展活动促进交流的本意;(2)书面报告形式单一,有很多乡土文化的内容无法清晰表达;(3)学生的报告只是对老师单向发出,简单的分数没有给学生更多的成就感,也降低了学生持续学习的动力,有越来越多的学生索性上网找一段资料抄完了事,也违背了社团希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精神的初衷。

阶段二:评价内容:【检查书面作业】手抄报;评价方式:教师评价。

鉴于书面报告只有文字,对展示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阶段二,我们把评价内容调整为:由老师提供纸张由每个小组按照收集来的资料制作一份手抄报。在汇报展示阶段,每个小组都要带着自己的手抄报向其他小组展示自己的学习内容。最后,各小组上交手抄报,由老师进行评分。

优点:手抄报可以让学生突破文字的局限,按自己的意愿贴上图片做装饰,能更好地展示反映学生在上一阶段小组自主学习的情况。学生的作品由教师来评价,操作起来比较简单方便。

存在问题:(1)尽管手抄报可以有更多“花边”进行装饰,但始终没有脱离平面以及文字的形式,对全面反映学生阶段学习成果还是有比较大的局限性;(2)小组之间几乎完全没有交流,每个小组只是埋头苦干,努力完成自己的作品即可获得分数,没有起到鼓励交流的作用;(3)学生作品只由教师来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很大程度上受到教师个人喜恶的影响。另外,学生没有得到其他小组同学的信息反馈,也没有展示自己的机会,使后续学习的积极性受影响。

阶段三:评价内容:【检查书面作业+口头提问】手抄报及展示;评价方式:教师评价+其他小组评价。

在阶段三,我们在阶段二的基础上,加入学生对自己小组手抄报的展示环节。也就是说,每个小组依旧会得到一张八开白纸,依旧要在指定日期前完成手抄报制作,但与上一阶段区别的是,每个小组要带着自己的手抄报上台展示,以口述的形式向其他小组展示自己小组的学习成果。接着,每个小组分别把手抄报张贴到黑板上,并按照手抄报上的内容以及制作美观程度给其他小组的作品评分。最后,统计每个小组获得的分数,除以投票小组数,以50%的比例计入小组成绩,另外的50%的分数由教师作评价。

优点:评价的内容得到了丰富,给予了学生更多、更广阔的展示机会。在小组互评的环节,教师指导学生将手抄报张贴到黑板上指定组号的下方,然后给每个小组发放一张事先标注好组号、评分内容及评分范围(如0~5分)的纸片。接着每个小组自由到讲台上给各小组评分。评分结束后,大家挑选两位社团的同学,当场点算纸片上的分数,并予以公布。

这种评价方式学生普遍反映较好,认为评价能考虑大家的意见,而且反馈及时,有效激发了学生之间的竞争,为后面的学习提供了动力。

存在问题:手抄报的形式对比书面报告的形式更为丰富,但毕竟是平面媒介,在展示民俗等内容方面有着局限性。另外,手抄报制作需要一定抄写、绘画功底,对部分学生也有限制。

阶段四:评价内容【检查书面作业+口头提问】演示文稿展示;评价方式:教师评价+其他小组评价。

为了让学生的展示更“立体”,在阶段四,我们把制作手抄�

演示文稿,英文Power Point,简称PPT,是微软公司出品的Office 软件系列重要组件之一(还有Excel、Word等)。把静态文件制作成动态文件浏览,把复杂的问题变得通俗易懂,使之更生动,给人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为了让展示更“立体”,我们还鼓励学生在使用PPT进行演示的基础上,还可以按需要使用视频、实物等辅助展示,以获得更好的展示效果。另外,为了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我们也鼓励台下的小组随时就台上小组展示的内容提出问题,展示的小组要尽其所能“接招”。

优点:让我们感到欣喜的是,这次的调整较好地实现了预期的目标。学生的展示所受的局限降低。随着展示空间的拓展,大家也更积极寻找有趣的资料来充实自己的展示文稿。而提出问题、回答问题的环节,有效增强了学生的互动交流,并在无形中促使学生把自己的内容探究得更透彻,努力做到“无死角”。

四 基于探索的思考

1.收获

这次的探索与调整让笔者更好地认识了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方式,更深入地理解教学评价测量性、选择性和指导性几大原则。当然,最直接的收获是探索出了比较适合社团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方式,一方面比较有效地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程度,另一方面,这种评价方式也能有效地激发兴趣、促进思考、鼓励合作。

2.不足和改进

当然,这次的探索从学术角度而言,缺乏严谨性,也没有数据等资料支撑,是一大软肋;另外,尽管目前来看,我们的演示文稿展示+教师与其他小组评价的方式运作比较良好,但我们也看到尚有很多地方需要继续探讨和完善。如(1)学生越来越多地依赖多媒体的视频来代替自己介绍乡土文化内容,让整个社团活动出现“看视频”的倾向;(2)部分学生不能经常使用计算机学习,他们在制作演示文稿上受到设备影响较大,因此影响了他们的成绩;(3)演示文稿的形式是电子化的,几乎没有固定的“实物”,在社团向外交流展示时有一定的不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