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方案(精选30篇)

发布时间:

数学教学方案(精选30篇)

数学教学方案篇1

活动目标:

1、进一步巩固对图形和图形标记的认识。

2、通过操作活动,练习将图形按类放入分类图中。

3、在活动结束后,学习按要求整理材料,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

活动准备:

各种图形标记及图形。三幢房子

活动过程:

一、复习图形

教师分别出示三种图形,提问。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三个图形,看看说说他们是准呀,为什么?

2、这个图形叫什么名字?你怎么知道它叫三角形的?

3、这个图形叫什么名字?你怎么知道它叫圆形的`?

4、这个图形叫什么名字?你怎么知道它叫方形的?

5、小结:小朋友真聪明,这些图形都认识呀。

二、复习图形标记

老师给图形宝宝做了标记,给圆形做的什么标记?给三角形,给正方形呢?

三、送图形回家,认一认,读一读

1、这儿有三张小床,床上有什么呀?

2、图形宝宝和我们做朋友了,我先和它打个招呼,三角形好摸一摸有三个角,三条边,藏手心里玩一玩,亲一亲,三角形玩累了,想休息了,三角形标记,刚才老师读了什么好听的话,一起玩,我还想听听。

四、幼儿操作活动

1、这儿还有许多图形宝宝和你们做朋友呢,愿意吗?(发)这是什么图形?(可要有礼貌呀,先和图形宝宝打个招呼,再摸摸边,角,数一数边角,亲一亲。

2、图形宝宝玩累了要休息,先想想你要说怎样,好听的话来一起去送图形宝宝休息哟,可别忘了说句好听的话。

教师巡回指导

3、小结,我们来检查一下,小朋友送得对吗?

五、活动讲评

展示幼儿作品,请个别幼儿讲述自己的活动过程。

数学教学方案篇2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数学教学活动中,“错误”往往是教师在教学中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反映在各方面,出现违反教学结论或数学方法的现象。数学错题是我们在教学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如学生看错题目,画错图形,抄错数据,遗漏单位,失落答案等,这都是我们教师最棘手的问题。原因究竟何在?首先可能是教师传授知识的方法与学生认知的矛盾,作业要求不规范等;其次是因为学生粗心或听课不认真,对知识理解不透彻,学得不扎实;最后或许是做题步骤不规范,审题失误等。归根结底:一方面是说明学生缺乏找错、记错、认错、辩错和改错的主动性和能力;另一方面很大原因是我们老师缺乏对学生在该知识点上有可能会产生的各种思维误区的预见性,不能把问题消灭在课堂上,而且不够重视错例的反思、归纳和整理,教师学生都没有把错题当成一种有效的学习资源,认真对待理开发利用。最终导致学生一错再错的现象,远远高于不会做而错的现象。

短板理论者认为:一个木桶无论有多高,它盛水的高度取决于其中最低的那块木板,这个定律被称作木桶原理或短板理论,一只水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块,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最薄弱的地方是提升价值最大的地方,小说《明天战争》中主人公常说的那句话“问题解决了多少、战斗力就能提高多少。”

在教学中,作为教师,我们要允许学生出现错误,要将错误收集起来,对错误进行分析研究,及时的`作出相应的判断,设计有效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正确和错误中不断的进行反思、辨析,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减少错误的产生。因此我觉得教师、学生都应重视数学作业常见错题分析研究。探索学生数学常见错题出现的各种原因,从而有效帮助学生改正错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教师的后续的教学起到提前预知学生错误的作用,有利于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

基于上述原因,我们决定尝试开展“小学生数学作业常见错例分析研究”这一课题。根据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特点,通过师生共同记录错例、分析探索错例,对错例进行反思和整理,从而有效的避开错误“陷阱”,显著提高防错能力和解题的准确率,最终寻求一条减轻学生学习数学负担,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与策略。希望通过对学生出错的现状、原因及不良影响的分析和研究,把错题当成一种学习的资源高效率地开发利用学生的错题资源。探索出一套适应学生学习、操作性较强的实践方案,减少学生作业的出错率,学习和老师的教学都是大有裨益的,从而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小学生数学作业常见的错例分析研究是小学数学教师针对小学阶段的学生、在日常课堂练习,课堂作业,家庭作业,各种测试试卷中的习题中,出现的、常见的并具有普遍代表性的错例展开的,为寻求错例出现原因和解决策略而进行的系统性的分析与研究。“常见错例”指学生作业出现频率较高,是新课标所要求的重点考察的、学生又易错、易混淆的问题。而不是偏题、怪题,只有通过对这类错题的分析研究,培养学生找错、记错、认错、辩错和改错的主动性和能力;教师把这类常见错题作为辅导学生的典型例题展开讲练,让学生感悟、积累、提高。

我们在今后的课题研究中,从学生和教师两方面入手,对于学生的错误,分析出错原因,针对出错源寻找正确的解决方法探索出一套适应学生学习、操作性较强的实践方案,减少学生作业的出错率,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我们教师也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研究自己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完善我们的教学。

小学生数学作业常见的错例分析研究是小学数学教师针对小学阶段的学生、在日常课堂练习,课堂作业,家庭作业,各种测试试卷中的习题中,出现的、常见的并具有普遍代表性的错例展开的,为寻求错例出现原因和解决策略而进行的系统性的分析与研究。“常见错例”指学生作业出现频率较高,是新课标所要求的重点考察的、学生又易错、易混淆的问题。而不是偏题、怪题,只有通过对这类错题的分析研究,培养学生找错、记错、认错、辩错和改错的主动性和能力;教师把这类常见错题作为辅导学生的典型例题展开讲练,让学生感悟、积累、提高。

三、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一年(20xx年10月——20xx年9月)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xx年9月至20xx年11月):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明确分工,学习小课题研究的相关知识,查阅相关文献,搜集各方面资料,讨论完成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启动课题研究。

第二阶段:具体实施阶段(20xx年12月——20xx年6月)

1.尝试实验阶段(20xx年12月——20xx年2月)

(1)搜集资料,拟定课题研究的提纲,并组织力量进行论证;

(2)根据课题研究方案制定课题具体实施计划;

(3)全体课题小组成员分头行动,从学生的作业、课堂练习和平时检测等方面着手,找出学生常见的、有代表性的错题收集到一起进行整理、分类。

2.反思调整阶段(20xx年3月——20xx年5月)

(1)回顾反思第一阶段的实验结果,及时调整研究内容与策略;

(2)分析交流。小组成员召开座谈会,论述自己的研究结果,发表自己的看法。

(3)开展第二轮课堂教学活动,深入探讨小学数学作业中动态生成资源的利用策略;

(4)以教学札记、案例、论文等形式进行总结,形成阶段性成果;

3、实验完善阶段(20xx年5月——20xx年6月)

(1)实验研究。结合课堂教学,研究规律,提出学生数学错误资源化的教学策略,撰写专题论文。

(2)将研究成果进行交流、讨论,总结完善课题,将实验成果推广到全校各年级数学教学中。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xx年7月——20xx年9月)

(1)对本课题的研究,进行全面的总结与评价,搜集、整理、汇总本课题的典型个案分析以及学生的学习体会。

(2)对各种课题研究材料进行整理分析,形成本课题的研究报告,提出鉴定申请,请有关专家对课题进行成果论证,做好结题工作。

四、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课题的成果预期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论文对这些问题进一步阐述,提出有效的策略

2、结题报告公布研究成果

课题成果的呈现:《小学生数学作业常见错例分析研究》结题报告。

数学教学方案篇3

教学目标:

1.在自主探索中探究出两步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应用两步乘法解决相关的生活问题。

2.能从多个角度解决同一个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思维。

3.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

正确分析数量关系,能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相关的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数量关系,找出解决问题的间接信息灵活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预案:

一、情景引入激活思维

1、引言

教师介绍学校体操比赛活动情况。相机解释“横队”、“纵队”“方阵”等词。

2、收集数学信息

引导学生看主题图,找出数学信息。教师把收集到的信息写在黑板上。

每行有10人,有8行。有3个方阵。

3、提出问题

根据收集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

教师把提出的问题写在黑板上。(1个方阵有多少人?)

[教学预设]:学生可能提出:每个方阵有多少人?2个方阵有多少人?3个方阵有多少人?3个方阵比一个方阵多多少人?等等。

4、解决问题。

首先引导学生独立解决每个方阵有多少人?

5、汇报交流互相评价

学生汇报时候要说清楚思考的过程,即怎样想的,怎样列式的。

[教学预设]学生已经学过用一步乘法算式解决问题,看到主题图后会很快收集到数学信息,学生也能清楚表达出思考的过程,如下:

(1)、10×8=80(人)表示求8个10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2)、8×10=80(人)表示求10个8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7、总结学习方法

师生加以提炼学习方法:读----想----做----说,总结解决问题的思路。

8、揭示课题。

(本环节设计意图运用学过的一步乘法算式引入新课,了解学生思维的基础,激活学生思维。然后经过总结学习方法,表述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思考过程来规范学生的解题思路,为下一步的探究做好充分准备。)

二、探究新知训练思维

1、出示刚才提出的问题:每个方阵有8行,每行有10人。3个方阵有多少人?

2、思考解决方法

(1)独立列式,(2)在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组长统计:本组有几种计算方法)

(3)全班交流评价

[教学预设]学生的解决策略可能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10×8=60(人)80×3=240(人)

第二种:8×10=60(人)80×3=240(人)

第三种:8×3=24人24×10=240人

第四种:10×3=30人30×8=240人

第五种:80×3=240人

第六种:10×8×3=240人或者8×10×3=240人

预设处理:根据学生的.回答与解释,教师相机用课件演示学生思考过程,利用课件的直观效应帮助中下水平学生渡过思维困区。黑板上去掉相同的做法,展示不同的算式。比较每种方法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发现最简单的方法。基本方法鼓励全体学生都尝试做一做。

3、课堂小结

(本环节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读、想、做、说等解决问题的思路中,做到先思后说,能用完整的句子表达,能正确使用数学语言,注意严密规范把解题的内在思维过程,变为外在的表现形式,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解题过程中思维的有序性和合理性,体验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三、巩固应用发展思维

1、课本中的做一做学生独立试做

(设计意图:做一做的练习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并且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通过这道题引导学生利用学会的思维方式,掌握了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能判断出学生掌握新知的情况。)

2、补充问题并解答:

小青有两本相册,每本有24页,每页可以放4张照片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初步应用分析、综合的逻辑思维的方法,掌握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数学教学方案篇4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三角函数这一章里最重要的一节课,它是本章的基础,主要是从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生成过程,从而很好理解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在《课程标准》中:三角函数是基本初等函数,它是描述周期现象的重要数学模型,在数学和其他领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课程标准》还要求我们借助单位圆去理解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

二、学生学情分析

我们的课堂教学常用“高起点、大容量、快推进”的做法,忽略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以腾出更多的时间对学生加以反复的训练,无形增加了学生的负担,泯灭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虽然刻意地去改变教学的方式,但仍太多旧时的痕迹,若为了新课程而新课程又会使得美景变成了幻影,失去新课程自然与清纯之味。所以如何进行《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就很值得思考探索。如何让学生把对初中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及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迁移到学习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中?

三、教学目标

1.理解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

2.从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认识其定义域、函数值的符号;

3.能初步应用定义分析和解决与三角函数值有关的一些简单问题。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2.教学难点: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定义域。

五、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情景引入

问题1:如图是一个摩天轮,假设它的中心离地面的高度为,它的直径为2R,逆时针方向匀速转动,转动一周需要360秒,若现在你坐在座舱中,从初始位置OA出发(如图1所示),过了30秒后,你离地面的高度为多少?过了45秒呢?过了秒呢?

【设计意图】:高中学生已经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一定的科学知识,因此选择感兴趣的、与其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素材,此情景设计应该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发生发展的理解。这个数学模型很好融合初中对三角函数的定交,也能放在直角坐标系中,很好地将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向任意角三角函数过渡,揭示函数的本质。

第二部分——复习回顾锐角三角函数

让学生自主思考如何解决问题:“过了30秒后,你离地面的高度为多少?”

【分析】:作图如图2很容易知道:从起始位置OA运动30秒后到达P点位置,由题意知,作PH垂直地面交OA于M,又知MH=,所以本问题转变成求PH再次转变为求PM。要求PM就是回到初中所学的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即锐角的三角函数。

问题2:如图建立直角坐标系,设点,能你用直角坐标系中角的终边上的点的坐标来表示锐角的正弦函数的定义吗?能否也定义其它函数(余弦、正切)?

【学生自主探究】:

问题3:改变终边上的点的.位置,这三个比值会改变吗?为什么?

【分析】:先由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再引导学生选几个点,计算比值,获得具体认识,并由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证明。

【设计意图】:让学生深刻理解体会三角函数值不会随着终边上的点的位置的改变而改变,只与角有关系。

通过摩天轮的演示,让学生感受到第一象限角的正弦可以跟锐角正弦的定义一样。第四部分——给出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如图3,已知点为角终边上的点,点到顶点的距离为R,则:

【分析】:让学生通过刚才的模型进一步体验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要点:点、点的坐标、点到顶点的距离。

问题4:当摩天轮的半径R=1时,三角函数的定义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数学教学方案篇5

新的学年开始了,为了搞好本学期的数学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在课堂上有的放矢,特定数学教学计划如下:

一、学情分析

本班的这些学生来自周围的自然村及社区。他们大部分天真活泼,有礼貌守纪律。也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习惯,如上课做小动作,不主动回答问题等。通过入学测评,发现有几个学生学习较差,认知能力较弱。

二、教材分析

本册内容包括: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

这册教材的数与代数领域,首先联系实际情景认识10以内的数,感受加法和减法的含义,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在此基础上,认识11——20各数,理解它们的实际意义,并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除此之外,还安排了两方面内容:一是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知道这些形体的名称;二是把求和、求剩余的实际问题与计算学习相结合,使学生感受数学问题来源于现实生活,学习数学可以解决日常生活中常见内的一些问题。

空间与图形领域,一方面利用生活经验,认识长短、高矮、宽窄、厚薄,初步建立长度观念;另一方面,通过实物、模型辨认长方体、圆柱和球,初步感知这些几何体的特征;再一方面,结合具体情景,初步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等位置关系。

统计与概率领域。一方面,通过“分一分”初步学习把物体按某种标准分类;另一方面,结合具体的问题情景,学习收集和整理数据的简单方法,认识简单的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体会统计的价值。

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教材注意结合上述三个领域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有关教学内容的体验,联系现实情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应用所学知识加以解决。全册教科书安排了两次实践活动:《大蒜有几瓣》,结合10以内数的认识和计算安排了《找找周围的数》《大蒜有几瓣》。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1)结合现实场景,经历数数并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20以内的数;联系实际问题认识加法和减法,探索10以内的加、减法以及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相应的加、减计算,能应用所学的计算解决简单的求和与求剩余的实际问题。

※认、读、写20以内的数,会用20以内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知道20以内数的组成,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初步知道几和第几,初步学会用数表示事物的顺序。

※认识数0,体会0的含义,知道0在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应用。※认识符号,〈、〉、和=的含义,能够用符号或词语描述20以内数的大小。

※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能正确、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进位加法,以及相应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初步感受简单的估算方法。

※初步学会解决把两部分合起来求一共多少或从总数里去掉一些求还剩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

※能判断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轻重。

※能探索一些简单现象中隐含的规律。

(2)在具体情景中认识长短、高矮;联系生活经验初步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通过观察、比较,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能比较简单物体的长短和高矮。

※联系生活经验,在具体情景中认识上下、前后等方位,能用学过的方位词描述简单的物体位置关系。

※能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并在活动中初步感知他们的基本特征。

(3)联系具体情景,经历把物体进行分类和整理的过程,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简单的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能根据物体的用途、形状、颜色或其他的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整理。

※初步体会收集、整理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简单的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表示分类整理后的数据。

2、数学思考方面。

(1)在认数过程中建立初步的数感,发展初步的思维能力。在数物体个数的活动中,认识数的含义,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简单的事物;在操作学具的活动中感受数的组成,具有初步的“分”与“合”的思想发展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2)在理解加法和减法含义以及探索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通过分析实际问题中的简单数量关系,选用恰当的方法进行计算,初步学会有根据的思考;通过对10以内加、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计算方法的探索交流,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初步感受思维活动的条理性、灵活性。

(3)在认识常见几何体的活动中,感知物体的形状、大小等特征,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4)在把不同物体分类整理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观察、比较能力,初步体会统计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初步培养收集、整理信息的意识。

(5)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简单的分析、推理,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实际情景和问题,发展简单的合理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

3、解决问题方面。

(1)能用20以内的数描述、交流生活中的简单事物。

(2)初步学会从实际生活和显示情景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并联系已经掌握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的一些不同方法。

(3)能与同学交流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方法,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

4、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教师的帮助与鼓励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产生好奇与兴趣,有喜欢数学学习的情感体验。

(2)在数学探索活动中,体验数学思考方法的合理性,感受数学思考的价值。

(3)能在教师与同学的帮助下,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一些困难,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初步具有学好数学的信心,初步具有独立思考并获得数学知识的体验。

三、教学重难点

这一册的重难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数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是学生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因此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四、教学措施

教学任务保障:

认真学习教育理论,积极参加教研活动,根据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设计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有一条清晰的逻辑教学思路,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学生有成功感。

优生措施:做好优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定时开座谈会,培养他们良好的品质和意志,克服骄傲自满情绪,始终保持清醒头脑,轻装上阵。在教学中设计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情景,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与动机。尽量选择设计现实的、开放式的学习活动,让他们通过活动,独立思考、相互交流,体会数学知识的含义。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他们提供充足的创造与探索的空间,释放创造潜能。

数学教学方案篇6

教学内容:教材第55页复习第1—3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步认识比和比例的意义、性质及相关概念,能比较熟练地应用相应的概念求比值、化简比和解比例;加深认识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能应用比例尺的知识解决—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进—步认识比和比例的意义、性质及相关概念。

教学难点:比较熟练地应用相应的概念求比值、化简比和解比例。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提问:我们这一单元学习了什么内容?说明:我们已经学习了比例的知识,这节课复习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要加深对比例意义、性质的认识,要能比较熟练地进行有关计算,井弄清比和比例的一些知识的联系与区别,提高思维能力。

二、整理比例的有关概念

1.整理比和比例的意义。

提问:什么叫做比?(板书)请举一个比的例子。什么叫做比例?(板书)谁也来举一个比例的例子?从它们的意义,你能说出比和比例的联系吗,(比例由两个比组成,表示两个比相等)比和比例有什么不同?(比表示两个数的关系,只有两项;比例表示两个比的相等关系,有四项)

2.做复习第1题(1)、(2)题。

比里各部分分别是什么名称呢,比例里各个部分的名称又怎样呢,请大家在书上做第l题(1)、(2)两小题。练习后指名口答,老师板书。追问:比值是怎么得到的?

3.组织练习。(口答)

(1)下面的比各表示什么意思?

①白兔和黑兔只数的'比是7:9。

②科技书与文艺书本数的比是3:5。

(2)求下列比的比值。

6:1.5:30.2::

(3)下面每组里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为什么?

①1:2和2.5:5②1.2:0.3和6:1.5

③3:和2:

4.复习比例的基本性质。

提问: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板书)与比的基本性质相同吗?为什么?(板书比的基本性质)想一想,比的基本性质有什么用处?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什么用处?(判断能不能组成比例、解比例)

5.练习。

(1)做复习第1题(4)、(5)题。

(2)解下列比例。

2.5:=x:2

(3)做复习第1题(6)~(8)题。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主要复习了什么内容?你这一课进一步掌握了些什么?

四、课堂作业

复习第2、3题。

数学教学方案篇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乘法的含义,帮助学生了解相同数连加用乘法算式来表示更简便。

2使学生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重点:

乘法算中各部分的名称的认识。

教学准备

彩球图、小鸭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计算下面各题。

2+2+2=3+3+3=4+4=5+5+5+5=

1.让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请一人口说答案。

2.让学生观察各个算式中的加数有什么特点?(加数相同)

教师:像这样几个相同数连加,我们还可以写成另一种形式,我们今天继续学习的新知识乘法。(教师板书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二)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2。

(1)出示彩球图

依次出示3束气球圈,出示一束时,教师问:一束有几个气球?(5个)

再出示一束时,问:有几个5?(2个5)

当出示第三束时,问:现在共有几个5?(3个5)

要求3束共有多少个气球?用加法和乘法分别应该怎样列式?

学生分2人一组进行讨论。

教师把学生讨论的结果出示:(用加法算:5+5+5=15,用乘法算:53=15或35=15。)列完算式,让学生把乘法算式读一遍。

(2)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因数因数积(边板书边跟老师齐读并牢记)

教学例3

出示小鸭图

指导学生看清图意,明确求一共有几只小鸭?

要求用两种方法求,指名一学生板演。

校对答案。

体会并小结:用乘法算式表示简便!

三.练习巩固

做一做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同桌校对。

2.练习九第5题

要求同桌小朋友合作完成:

(1)两人各选1小题,独立完成。

(2)互说图表示的意思和算式的意义。

练习九第6题

写出乘法算式,指名学生上台板演。

以开小火车的形式读出乘法算式。

3.练习九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校对,并个别说说为什么这样写?

文字题:(1)3个8相加,和是多少?

(2)一个因数是8,另一个因数是3,积是多少?

(3)两个因数都是5,积是多少?

要求,列出算式,不计算结果。

练习九第十一题

指导学生看清图意,以72为例解释

学生独立完成,并说说这样做?

四.作业:

1练习九第9、10题

2.《随堂练习》

数学教学方案篇8

活动目标

1、能用表象进行5以内数的加减运算,并能用语言表达运算过程。

2、发展表象思维。

活动准备

1、材料:塑料小动物,雪花片等物品。1-5的数字卡。加减法图意的图片卡。印章。

2、环境创设:在数学区放置以上材料,让幼儿操作摆弄,进行探索和复习巩固活动。

活动过程:

1、操作。

(1)实物操作。让幼儿用塑料小动物、雪花片等物品进行加减运算,并用相应的数字卡表示计算结果。如计算三只小白兔与二只小灰兔合起来是几只小兔?

(2)看图计算。让幼儿根据图意进行加减运算。要求幼儿先讲述图意,然后再计算结果。

注意:提供的图意要有不同的'加减法的表述方法。如加法,有的是计算两个盘子里的水果合起来是几个。有的是几个小孩在玩,又走来了几个,……。

2、讨论。

(1)出示直观教具帮助幼儿理解加减法的含义。

(2)教师口编应用题,幼儿用表象计算,并说出计算过程。

(3)幼儿口头编应用题。

3、复习。

幼儿用动物、水果等印章制作加减法的图片卡,并解答同伴制作的卡片上的加减题。

数学教学方案篇9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下册第88页例5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使学生巩固已学过的各种规律及找规律的方法,能灵活运用发现的规律与所学的知识进行推理,确定后续或缺失的图形。

2、熟练掌握并运用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重点:

发现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从不同的起点,方向观察,找到规律。

教学准备:

课件、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一)创设情境:

1、复习旧知:哪位同学来说一说,前面我们学习了找规律的'哪些知识?(让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加以引导与整理。)

2、情境创设:看来大家对我们学习的找规律的知识已经基本掌握了,那么,你能不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帮助小红解决她遇到的难题呢?(课件呈现例5的手链图。)

(二)引入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规律——穿珠子。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让学生快速地进入到学习的状态中,同时设置问题情境,激发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

二、引导探究,解决问题

数学教学方案篇10

【教材分析】

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长度单位—厘米的实际长度。并能够在实际中应用。教材先说明尺子的用处,之后让学生看着自己的小尺子,认识1厘米、2厘米……的长度。例1,是用尺子录图钉的长度。使学生初步感知1厘米的大致长度。例2.安排了让学生录一条线段和录自己手指宽度的实际动手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清楚1厘米到底有多长。以加深学生对厘米的认识。例3.是量纸条的长度。使学生知道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通过例题和综合应用练习。使学生初步学会量物体的长度。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本课的设计上。主要突出以下几点:

1.顺应学生认知规律。渗透学法。

本课认识I厘米和几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用厘米量三个知识点的教学。我都按照“观察感知、操作成像、抽象概括、实践创造”的模式进行。创设一系列的情境。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实践,水到渠成地掌握新知。

2.教师指导学生操作细致、到位。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形成技能。

3.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

【学情分析】

本节课学习长度单位厘米和用厘米录。学生对物体的长度己有初步的认识。但这节课是认识长度单位的开始,必须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丰富的感知材料帮助学生初步建立长度概念。

学会录长度的基本方法。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并能够在实际中运用。教学难点是根据二年级学生的特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筛得测最物体的长度要用尺子,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并学会用厘米录比较短(整厘米长)的物体的长度。

2.在实际观察和操作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习惯。初步感受知识来源于实践并应用于实践的观点。

3.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在数学学习活动中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电脑课件、实物投影、学生尺子。学生指、比、找所用的卡片。

学生准备:学生尺子、剪刀、图钉、线、宽I.厘米的白纸条、小棒、彩条卡片(黄彩条长8厘米。红彩条长5厘米)、边长是1厘米的小方块、数字卡片、反馈牌等。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电脑显示:两条线段。一根长10厘米。竖放;另一根长11厘米。横放。请同学们猜一猜。这两条线段。哪根长?哪根短?

学生可能猜竖放的长。也可能猜两根一样长。

设问:用什么办法可以准确地知道它们的长度呢?

【设计意图】:开课。通过比较线段的长短。使学生回忆己有的生活经验,从而得出要知道物体的长度。需要用尺子最。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刻度尺教师提出问题,折导学生分组讨论。

电脑显示讨论题:

1.拿出你们的尺子。认真观察。比一比、找一找有哪些地方是相同的?

2.关于这些共同点。你们想知道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参与到学生讨论中。

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4.师生评价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天天使用的尺子入手。让学生看一看、指一指、比一比、说一说、找一找。指导学生在生动愉悦的气氛中学会观察、学会分析。学会从变化多样的表象中把握事物的本质。同时也提供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契机。便于学生进入积极探求新知的状态中。

(二)认识厘米1.1厘米有多长?请大家尝试着在尺子上指出来。

2.电脑显示从0到1,从1到2.从2到3……每段的长都是I厘米。通过认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总结出:每相邻两条较长的刻度线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

3.从0到2.这两条刻度线之间有几厘米?从0到3呢?从0到5呢?你的尺子上一共有多少厘米?你是怎样看出来的?你可得出什么结论?

数学教学方案篇11

单元导学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倍数与因数;2,5,3的倍数的特征;奇数与偶数的认识;找因数;找质数。

本单元是在学生掌握了大量的整数知识(包括整数的认识,整数四则运算)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本单元的概念比较多,且部分概念比较抽象,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区分与把握,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本单元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概念,掌握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从而形成完整的概念体系。

本单元学习的知识是以后学习公倍数与公因数、约分与通分的重要基础。

备内容

倍数与因数(1课时)→倍数、因数的意义及倍数与因数的关系;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探索活动:2,5的倍数的特征(1课时)→2,5的倍数的特征;偶数与奇数的含义

倍数与因数

探索活动:3的倍数的特征(1课时)→3的倍数的特征;同时是2,3和5的倍数的特征;,9的倍数的特征

找因数(1课时)→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找质数(1课时)→质数与合数的意义;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的方法;找100以内质数的方法

备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意义,能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在100以内的全部倍数,以及在10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

2.知道2,5,3的倍数的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5,3的倍数。认识奇数和偶数,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3.知道质数和合数的特征,并能用筛选法找出100以内的质数。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倍数与因数的.认识过程,并能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优化寻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2.经历2,5,3的倍数特征的探索过程,在观察、猜测和讨论的过程中学会归纳、类比的方法。

3.经历找因数、找质数的过程,并学会“有序思考”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认识倍数与因数、探索非零自然数特征的过程中,体会观察、分析、归纳、猜想、验证等探索方法,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2.在观察、猜测和讨论的过程中,发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研究质数的过程中丰富对数学的认识,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

备重难点

重点

1.认识倍数与因数,在100以内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在100以内的自然数中,找出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

2.认识质数、合数,能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3.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5,3的倍数。

难点

1.理解因数、倍数、质数、合数、奇数和偶数的概念。

2.会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3.归纳2,5,3的倍数的特征。

数学教学方案篇12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年月日的概念,感知年月日之间的关系;运用不同的数数法探究:一年有12月个月,一个月30(28、31)天,一年有365天。

2.引导幼儿知道有记录时间“年月日”的叫做日历。日历有年类之分,种类之别。

活动重点:

运用不同的数数法探究:一年有12月个月,一个月30(28、31)天,一年有365天。

活动难点:

大小月分别是哪几个月?顶小月又是哪个月?

活动准备

1.大字卡“年月日“各一张;自制外形似房子状的20xx年1月——12月的月历(大月、小月、2月数房子大小有区分);小字卡(年月日)数字卡(12、30、31、28、365)幼儿人手一份。

2.各类挂历、台历、月历。

活动过程

1.幼儿观察十二座“房子“,引起兴趣。

2.出示数字卡(12、30、31、365、28),猜猜与“房子”有什么联系,明确探索任务。

3.讲述故事,回答问题,帮助幼儿理解年月日的概念,了解数字之间的关系。

4.引导幼儿操作小字卡、数字卡,探究回答问题:年妈妈的.孩子叫什么?年妈妈为日娃娃盖了多少座房子?大月房子有哪几个月?小月房子有哪几个月?大月有多少日?小月有多少日?顶小的月是几个?有多少日?年妈妈共有多少个日娃娃(用不同的数数法了解)。

5.猜谜。引导幼儿知道有记录时间“年月日”的叫做日历。了解日历有年类之分,种类之别。

6.参观展览会。引导幼儿观察展品是哪一年的,台历、挂历、日历的区别在哪里,你会用吗?

活动结束:

1.引导幼儿学习查看日历的方法。

数学教学方案篇13

一、学期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基础知识的培养要求:

(1)了解角的相关概念及垂直的概念.

(2)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掌握一次函数和它的图象,并会求解析式.

(3)了解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并应用其解题.

(4)会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另关系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并求解。

(5)了解确定事件与不确定事件的概念,并会判定哪些是确定事件或不确定事件。

(6)了解正整数幂的运算性质并会运用它们运算.

(7)了解单项式与多项式,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

(8)了解三角形的内角、外角及其外角等相关概念.

(9)了解圆的相关概念并会画圆.

2、基本技能、能力的培养要求:

(1)、学会利用转化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抽象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分类的数学思想,学会类比的数学观念。

(4)、体验数形结合思想方法。

(5)、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课堂效率。

(6)、培养推理论证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作为课堂教学的首要目标,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作为变革的重点,将小组活动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形式,给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积极进行自助互助学习型课堂和“五三”优质高效课堂教学。

2、要体现“345”优质高效课堂和“五三”教学模式的基本原则和要求的相关内容。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作为课堂教学的首要目标。

3、体现“三为主”原则:以学为主、以练为主、以赛为主。倡导“三自主”原则: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交流。鼓励“三动”:动脑、动手、动口。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数学源于生活,同时又反作用于生活,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和准确性。

2、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3、对学生进行愉快教育,通过“345”优质高效课堂和“五三”教学模式教学,使学生形成人人乐学的浓厚学习氛围。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1、学生基础知识分析

通过半年的学习,学生的能力发展水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都有一定的提高,但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距,普遍存在着优秀生、中程生、必培生三部分学生。

一部分同学基础好,学习兴趣浓厚,因而能够自觉地进行学习。成绩较理想,这部分同学有:

一部分同学由于不是很努力,学习方法上不恰当,或者由于其它一些别的原因,使成绩处于中游水平,这些同学有:

也有一部分同学基础知识掌握差,觉悟差些,自我约束力差,致使学习成绩不理想,成为必培生。这部分同学有:

2、学生的能力发展水平

学生的.能力发展水平包括多方面,如计算能力、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等,学生年龄小,知识浅薄,分析能力较差,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加以引导。

3、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本级学生有一部分学习上认真刻苦,逻辑思维能力强,能主动学习,不懂就问,这部分学生一般比较优秀;但一部分学生基础差,干劲不足,课前不预习,上课开小差,课后不复习,抄袭作业,没有上进心,针对他们,需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改进新的教学方法。

三、教材分析

1、本学期讲授的章节及篇章

第9章:角

9.1角的表示9.2角的比较9.3角的度量9.4对顶角

9.5垂直

第10章:平行线

10.1同位角10.2平行线和他的画法10.3平行线的性质10.4平行线的判定

第11章:图形与坐标

11.1怎样确定平面内的位置11.2平面直角坐标系11.3直角坐标系中的图形11.4函数与图像11.5一次函数和它的图像

第12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12.1认识二元一次方程组12.2向一元一次方程转化12.3图像的妙用12.4列方程组解应用题

第13章:走进概率

13.1天有不测风云13.2确定事件与不确定事件13.3可能性的大小13.4概率的简单计算

第14章:整式的乘法

14.1同底数幂的乘法与除法14.2指数可以是零和负整数吗14.3科学计数法14.4积的乘方和幂的乘方14.5单项式的乘法14.6多项式乘多项式

第15章:平面图形的认识

15.1三角形15.2多边形15.3多边形的密铺15.4圆的初步认识15.5用直尺和圆规作图

2、基础知识的内容

第9章:角:主要讲角的基本概念、性质、垂直的概念。

第10章:平行线:主要讲解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

第11章:图形与坐标:主要讲平面直角坐标系和一次函数.

第12章:二元一次方程组:主要讲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及其应用.

第13章:走进概率:主要讲确定事件与不确定事件及概率的简单计算

第14章:整式的乘法:主要讲幂的性质及单项式与多项式乘法.

第15章:平面图形的认识:主要讲三角形与多边形的概念及圆的初步认识.

3、学生基本能力和技能的培养

(1)、经历观察、猜想、验证、演算、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等探究过程,逐步培养学生数学建模的思想,体现数形结合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常用方法。

4、学科德育内容

学会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阐述教学内容,揭示数学中的辨证关系,并指出数学应用于实践以及它在生活和科学领域的广泛应用,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5、本学期教材的重点与难点

第9章:角

重点:对顶角及垂直的概念的理解与应用

难点:对顶角及垂志的应用

第10章:平行线

重点: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

难点: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

第11章:图形与坐标

重点:一次函数和它的图像

难点:一次函数的应用

第12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与应用

难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

第13章:走进概率

重点:确定事件与不确定事件及概率的简单计算

难点:概率的计算

第14章:整式的乘法

重点:幂的性质及整式的乘法

难点:幂的性质

四、教学研究内容

1、教学研究重点

(1)、研究角.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能进行整式的乘法运算

(2)、对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定理的探索和运用

(3)、研究二元一次方程组概念及其的应用

数学教学方案篇14

教学目的:

1、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让学生认、读、写11-20各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初步建立数位的概念。

2、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填写算式。

3、在教学中渗透数的顺序,并进行社会秩序教育。

4、学会与人合作,体会计算的多样化,发展学生思维。

教学重点:

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数的概念

教学准备:

每组一个数位计数器及40-50根小棒等。

教学方法:

抓问题,用多种游戏,把抽象的数位具体化。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景,寻找关键问题

1、数学课研究数学问题,一些小棒会有什么数学问题。

(每张桌子发40-50根小棒,玩小棒时间为3-5分钟)

2、你发现了什么数学问题。

(目的:练习20以内数的顺序,也可以在玩小棒中发现十根捆一捆)

3、游戏,看谁的手小巧。

老师报数,学生用棒子表示,讨论:快的同学的诀窍。

出示:十根可以捆一捆。

再进行游戏,让学生习惯中把1捆当作10根用。

4、完成:

()个一()个十

试一试,在计数器拔出10

个位只有几颗珠子,怎么办?(10个一是1个10)

在个位拔上一颗珠子,表示1个十,也表示10个一。

二、自主合作,解决数位顺序。

在解决了10是1个十也是10个一后,还能过度试一试在计数器上表示。接下来就是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数位,组成和算式结合,理解11-20各数。

1、11-20各数在计数器上怎么表示呢?

问题提出后,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并加以解决,并结合p68的图示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实现生生互动。

(这儿注意11-20的`表达多样,只要求至少一样,方法选择,方法应用应由学生通过自主交流来确定。)

2、1个十,1个一是1110+1=11

10和11,十位上是1,没有变,个位由0变成1,就是11。

3、15、19、20的数位可重点检查。(20的数位可由10-20,也可19-20来描述。)

4、小结,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数位不一样,数也不一样,十位上1表示1个十,个位上1表示1个一。

5、练习:(口算)

10+910+810+710+610+5

10+410+39+108+107+10

6+105+104+103+10

三、实践应用,实现知识延伸

1、寻找粗心丢失的数。

游戏报数。(报数时丢一些中间数)

2、开火车顺数

游戏:数数(顺数和倒数)

3、拔珠游戏(师生――生生)

报数13,拔13并写出13,同时说13的含义,还可画珠。

4、p691-6自己完成。

四、课外实践,拓展知识应用。

1、完成10-20各数数位图及小棒图。

2、和父母互说10-20各数组成。

课后评析:

数学教学方案篇15

《全日制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之上。”因此,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堂标准解读》一书中指出:“认识到数学与人和现实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数学课程的内容就一定要充分考虑数学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上数学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

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应用生活化的教学策略,主要是在组织课堂内容进行教学时以学生的基本生活经验为基础,充分和生活实践相结合,部分教学内容可以来源于生活,这样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更好的找到切入点,和生活实践相联系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行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让学生更好的认识和理解数学。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生活化教学方式的意义

在初中课堂教学中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可以不断培养并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数学学习思维,进一步培养他们数学应用意识,并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最终促进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

因为现在我国实行素质教育,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可以推动素质教育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施。在数学课堂中积极开展学生相关的生活教学活动,加深学生对日常生活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学知识实践应用能力,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在新课改过程中,除了对教学内容的改革,还有对教学方式的改革,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已经课改的重点搬到议事日程上去。

因此,在新的教学理念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生活化教学的方法,将生活中的内容和课堂教学紧密联系,转变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理解所学的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之上加强记忆,进一步提高课堂的数学水平。只有学生学到的数学知识充分运用到实践中才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才能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提高学习兴趣。

二、数学生活化在课堂教学中的策略

1.为学生建立生活化的课堂环境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建立生活化的课堂环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只有学习环境具有生活气息,学生才能更容易进入学习状态,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初中生处于青春期,性格还不稳定,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并且教师的装饰要选择一些冷色调,这样能使人的心情更为平和,在遇到一些难解的数学问题时,不至于心烦气躁,这样对学生的学习比较有帮助。此外,教师还要注意和学生的交流和互动,培养师生感情,像个大家庭一样相处,消除学生课堂学习的紧张心理,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还要注意,安排班级的学生人数时不宜过多,给予学生充足的活动和学习空间,促进初中数学生活化的开展和实施。

2.使初中数学学习内容更加具有趣味性和生活气息

初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这些生活经验,巧妙设置一些生活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内容设置时,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提高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生活化气息。教师在设置数学问题时,需要注意以下三方面的问题,一是,实际结合学生生活中的经验,二是,设置的问题在结合实践生活的同时,不能偏离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范围,三是,在和生活经验进行结合时,一定要注意形式的多样性。比如,在进行《几何图形初步》教学时,教师可以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几何图形事物引进到课堂学习过程中,对着这些事物,学生具备一定的熟悉感,这样在理解相关的几何图形知识时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兴趣,更利于将来数学知识的实践应用。在与“数学教学生活化”相关的理论指导下,坚持求真的原则,积极探索“数学教学生活化”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影响;“数学教学生活化”对丰富学生的数学学习资源、拓宽数学学习的空间、加深对数学知识理解的深度和广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所起的积极意义。

3.教学评价生活化

教学评价也是学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评价生活化可以促使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加注意生活方面的内容,促进生活化教学方式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当前背景下,我们在教学测评的时候一般都是从教师上下课时间、上课效果等方面对教师进行考核。不可否认,这样的评价对教师个人的上课习惯有一定促进作用,但是对教学效果的促进作用非常微弱。我认为,在进行教师测评的时候还应该充分考虑教学生活化程度。正如前面所介绍的,数学作为应用型的学科,联系生活是必须的,初中数学的教学应该要特别重视教学策略上的生活化问题。因此,在进行教学测评的时候,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程度应该纳入评价体系,并占到较高的一个比例。这样能够有效引导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能够充分将生活联系数学知识,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们更喜欢这样的课堂,收获更好的效果。

三、结束语

本文主要分析了生活化教学方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联系生活教数学,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为生活服务”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数学的魅力,能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生活世界。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更加容易进入学习状态,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非常有帮助。本文中叙述的生活化教学策略主要从为学生建立生活化的课堂环境、使初中数学学习内容更加具有趣味性和生活气息、教学评价生活化三方面展开,可能所述策略不是很全面,具体应用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生活中,广大学者和教育者不断对其进行研究,加以改正,更好地为数学教学生活化服务。

数学教学方案篇16

学习目标

①认识“县、济、匠”等10个生字。会写“县、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设计、参加、雄伟”等23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③了解赵州桥的结构特点和建筑特色,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

课前准备

①多媒体课件。

②生字生词卡片。

③搜集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才能的资料及有关桥梁的资料。

第一课时

情境导入

①播放课件:昔日的洨河风光。

②谈话导入。

洨河两岸景色优美,可阻碍了两岸文化的交流、经济的发展,官府决定在这里建一座桥梁。造一座怎样的桥呢?官座决定向社会公开招标,石匠李春设计了方案被采用了。想知道李春吗?读读课文就清楚了。

③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初读感知

①学生自讯课文,画出生字词,结合注意多读几遍。

②采用自读、同座互读的形式练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③教师检查。用生字卡片抽读生字词,再让学生选读自己读得最好的语句和段落。

自主感悟

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想:李春设计的赵州桥是怎样的?

②汇报交流。学生可用多种方式汇报自己读书的收获。

a.画一画赵州桥的结构示意图。

b.以李春的'口吻介绍赵州桥的建筑特色。

c.朗读第二、三自然段,读出赵州桥的主要特点。

③引导小结。通过大家的介绍,你觉得赵州桥是一座怎样的桥?

④播放课件:赵州桥今日风貌。

识字学词

①用生字卡片抽读生字。

②给生字组词。认读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③指导写字。

a.分类指导,教师范写并提示。

左右结构:部、横、跨、栏、设

上下结构:参、坚、案、贵

独体字:爪

b.学生写字。

c.学生写完后,选取有代表性的展示、评议。

布置作业

①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②搜集桥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第二课时

复习巩固

①听写词语。听写后,同座互相批改。

②用自己的话说说赵州桥的特点。

朗读体验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句子画下来。

②试着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③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扩展交流

展示课前搜集的桥的资料,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些桥的特点。

布置作业

有兴趣的,可完成课件选做题。

数学教学方案篇1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直观的认识基本的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和三角形,知道它们的名称,并能识别。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意识。

3.培养学生类比的思想和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初步感知体与面的关系,对平面图形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教学难点:找出平面图形的共性,区分不同的形状。

教学准备:不同形状的物体(如牙膏盒、乒乓球、易拉罐等),每个学生准备两张白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些立体图形,看一看,老师拿出来的物体是什么形状的?教师出示:牙膏盒、魔方、易拉罐、乒乓球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出示三棱锥,问:你认识这个图形吗?(这个图形叫三棱锥,它也是立体图形)说一说你在哪儿见过这样的图形?(学生自由说)教师把这些物体一字排开,让学生从左到右和同桌互相说一说这些物体的形状。

二、认识平面图形。

1.让学生拿出长方体摸一摸,问:你有什么感觉?摸的的面是什么形状?师:谁来摸一摸,老师手上长方体的长方形在哪?(学生找出长方形)

2.让学生在自己的`学具(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上找图形,并和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

3、指名说,教师把学生找到的图形从立体图形上分离出来,贴于黑板上,师:这些图形是物体上的一个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图形。(板书课题认识平面图形)

4.让学生说说:从什么物体上找到了什么图形?

5.师:你能想办法把这些形状画到一张纸上吗?请学生演示各自不同的方法,然后教师在黑板上沿长方体的一个面画出长方形。师:你会画吗?请小朋友们用自己喜欢的办法画出并剪出长方形、正方形、圆和三角形各2个。

6.师:请根据这些图形的形状,把样子很像的放在一起。让学生给各种形状找家,把相同的图形贴在黑板指定的地方。师:说一说,你们是怎样分的?(指名答)

7.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边想边在空中画教师说的形状。

8.教师拿出大小不同的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若干,让学生快速辨认形状,以抢答形式进行。

三、联系生活实际师:

说一说,你身边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正方形、圆或三角形的?学生自由说。

四、发展练习

让学生用长方形、正方形、圆和三角形组合画出自己喜欢的图形,并展示出来。

五、小结

师: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学生谈收获。

数学教学方案篇18

学习目标

①认识“县、济、匠”等10个生字。会写“县、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设计、参加、雄伟”等23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③了解赵州桥的结构特点和建筑特色,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

课前准备

①多媒体课件。

②生字生词卡片。

③搜集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才能的资料及有关桥梁的资料。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

赵州桥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赵州桥,揭开它那神秘的面纱。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活动引路,读文识字

①开展读书“闯关”活动。

a.“闯关”总动员。讲清方法及规则,共设三关:字音关(读准字音)、句子关(读通句子)、感情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座两人互为“闯关员”与“守关员”。每闯一关得一面小旗。

b.学生自主读书,做“闯关”准备。(遇到生字新词,通过查阅工具书自行解决)

c.同座分别“闯关”。一次没有闯过关者可以练习后再“闯关”。

②开展读书“展示会”活动。

a.“我会认”。卡片抽读生字词:横跨、创举、坚固、石栏、同首遥望、图案、设计、雕刻、智慧。

b.“我会读”。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教师了解读书情况,相机纠正字音。

c.“我想读”。谁想读谁就站起来读。(侧重指导学生用高兴的语气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和用自豪的语气读最后一段)

巩固认字,指导写字

①“说”字。请同学当“小老师”,帮助大家明确写每个字的注意点。

②“写”字。“小老师”在田字格内示范写生字。大家在练习本上写字。

③“查”字。同座互相查写的字。

作业

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复习字词

听写词语。听写后自己对照课文批改、订正。

品读课文

①紧扣主线,研读课文。读课文,想一想,再填空:赵州桥是一座的桥。

②交流汇报,感悟课文。

a.历史悠久的桥。引导学生读一读文中的相关语句。

b.雄伟坚固的桥。引导学生通过读文中的语句或画赵州桥的结构示意图来加以说明。

c.非常美观的桥。引导学生用多种琖来感悟文字,可以读一读,演一演,还可以引导学生想象龙的其他形态。

③上下联系,整合课文。选择赵州桥留给你印象最深的两个特点,用“不但……而且……”连起来说一说。

④课件展示:赵州桥今日的风貌,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⑤熟读成诵,内化课文。让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拓展活动

①交流有关桥梁的资料。

②有兴趣的,可以了解家乡的古建筑或家乡的桥梁。

提示综合性学习

①说说开展了哪些活动,了解了哪些中华传统文化。

②提醒学生注意整理资料,商量商量怎样展示成果。

作业

抄写第三自然段。

数学教学方案篇19

1、主要内容

(1)排列、组合

(2)简单的推理

2、地位于作用

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不仅应用广泛,而且是后面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

有关逻辑推理知识也是人们在生活和研究中很重要的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进行简单、有条理的思考。教材在渗透数学思想方面做一些努力和探索,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例呈现出来,并运用操作、试验、猜测等直观手段解决这些问题。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单元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经历简单推理的经过。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简单事物排列、组合的不同。推理依据的叙述。

本单元主要教学与设计

1、教具利用:

投影仪、动物卡片、

各种教科书等。

2、主要方法:

(1)首先通过有趣的故事导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这些活动进行学习。

(3)结合具体例子,让学生动手去做,动脑趋想。

(4)创设真实情景,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分课时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1、教师为学生创设观察、猜测、实验的情境,找出最简单的事物排列数和组合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的思考问题的意识。

第二课时:

1、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小学数学教案《二年数学上:《第八单元-数学广角》设计之二》。

分课时重点与难点

第一课时:

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是重点。

初步了解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的不同时难点。

第二课时:

经历简单推理的过程是重点。

推理依据的叙述是难点。

分课时作业布置

第一课时:练习二十三1、2题

第二课时:练习二十三3、4题

课题:统计

单元教材分析

1、主要内容

(1)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

(2)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

2、地位与作用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了解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的和分析的过程,学会运用简单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并能根据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的基础上学习的。通过学习本册的内容,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各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单元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

教学难点:掌握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法,根据统计图表回答简单的问题是难点。

本单元主要教法与设计

1、联系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即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知识,又初步了解统计的方法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3、通过小组学习,亲自调查家庭人口数,喜欢的玩具等,体会数据的作用,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分课时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1、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

2、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对身边有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习的兴趣。

第二课时:

1、了解统计的方法,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2、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分课时重点与难点

第一课时:

体验了解统计的方法,并能根据统计图表回答一些简单问题是重点。

学会用1格表示2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统计方法是难点。

第二课时:

学会一些简单的收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并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是重点。

进一步学会一些简单的收集和描述的方法是难点。

分课时作业布置

第一课时:练习二十二1、2题

第二课时:练习二十二4、5题

数学教学方案篇20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66—6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实际情境中,让孩子建立一分钟和一秒钟的概念,知道1分=60秒,体会分与秒的关系。

过程目标: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1分钟的长短,并感受时间的意义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及学生的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情感目标:让学生充分感受生活中生活和数学的密切联系。教育学生从小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建立一分钟的概念。

教学难点:对一分钟的感知

教学准备:学具袋、秒表、篮球、跳绳。

教学过程

(一)体验一分钟有多长

师:同学们,我们放松一下唱首歌曲《时间像小马车》

师:刚才我们唱首歌曲用了一分钟,那一分钟还能干什么呢?今天我们来看看一分钟能干什么。

板书:一分能干什么

(二)动一动感受一分钟

师:首先我们来认识钟面上的指针,前几节课我们学习时针和分针,那钟面上还有一根指针很特别,他叫什么名字呢?有什么特点?

师:秒针走一小格是一秒,一秒到底有多长,ppt看大屏幕看两遍

师:你可以用动作或声音来表示吗?

师: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

师:我们知道了秒针走一小格是一秒,也通过这么多方法我们记住了一秒。

(三)数一数:感受1分=60秒

师:秒针如果走一圈,是多少秒呢?生齐说:60秒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师:秒针走一小格是一秒,秒针走60个小格就是60秒,那么当秒针走一圈时,分针又走多远呢?

师:是啊!秒针走一圈的同时,分针走一小格是一分钟ppt,那你觉得他们俩是什么关系?(板书1分=60秒)

我们知道1分=60秒,看来一分钟真的很短暂,

(四)活动体验试一试

师:那大家来猜猜一分钟究竟能干什么呢?

师:老师位同学们准备了10钟不同的活动体验一分钟,现在我们体验一分钟到底能做什么呢?能做多少

师:谁再来说一说,你都做了什么?

师:同桌互相说说你一分钟做了多少?

(五)说一说

师:太了不起了,一分钟做了这么多事请,看来我们要珍惜每一分钟,做更多的事

实际上一分钟除了能做这些事以外,在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里还能做很多的事,发生很多的.事(PPT)

师:看到这些你想说点什么?

师:是啊,一分钟能做很多的事,也会发生但很多的事,所以我们要把握现在,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分钟啊!

(六)估一估

师:刚才我们一直是在钟表的帮助下来认识一分钟。可是如果没有钟表,你能用什么方法来估计一分钟有多长呢?老师请小组的同学互相说说,我们比一比哪个小组想出的办法最多。(小组合作,师到小组中参与合作)

师:都找到好办法了吗?哪个小组先把他们的好办法和大家交流一下?

师:看来大家都找到好办法了,老师要看看你们的方法灵不灵。现在老师要播放音乐,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估计老师是不提醒的,听明白了吗?预备——开始!

(七)猜一猜

师:我们学习了这么久,大家放松一下,老师请大家听一首歌,不过可是有要求的:请你用最喜欢的方法估一估这首歌大约多长时间。准备好了吗?开始!(播放音乐)

师:想好了吗?这首歌大约用了几分钟?

师:估计得很准确,我来考考大家!

72秒=()分()秒你是怎样算的

师:当秒数超过60时,就可以把60秒变成1分钟,再把多出的秒数写在后面就可以了,所以72秒就可以等于1分12秒。85秒=分秒100秒=分秒

120秒=分秒

巩固练习

师:分和秒是我们常用的时间单位,下面是小明写的一篇日记,请同学们看一看他写得怎么样?改一改

(八)比一比

师:想必大家累了老师播放一分钟动画片,但是要闭上眼睛仅仅等待一分钟,等老师说好了,再睁开眼睛,能做到吗?

师:好了,同学们看得意犹未尽,那么你们觉得,等老师弄和看动画片同样是一分钟说说你有什么样的感觉?

师:同样是一分,如果做自己喜欢的事就会觉得很短暂,做自己不喜欢的事就会觉得很漫长。

师:这节课上到这儿已经过了将近40个1分钟,这40个1分钟,你觉得是短暂的还是漫长的呢?为什么?

师:珍惜每1分钟有时会让你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在今后的日子里,希望你们能珍惜我们生命中的每一分!让我们共同来读一句有关珍惜时间的话来共勉吧: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最后在《时间像小马车》的音乐声中结束今天这节课!

板书设计:

一分钟能干什么

1分=60秒

数学教学方案篇21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46人,其中男生有24人。通过一学期的相处,发现学生的学习习惯差,作业马虎,字迹潦草,成绩不理想,对自己要求不够严格,后进生面广。针对出现的问题,本学期我想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着手,重点抓学生的作业,在作业中找出每个学生的不足,从而进行补差提优。其次,建立争星榜,引进激励机制。第一,学生根据上学期成绩建立目标,与每次考试成绩进行比较,兑换星星。第二,对本学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进行过关考试,取得过关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最后,加强班风、学风建设,构建积极上进、团结协助的氛围。同时,在本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并进一步加强学习方法的渗透与指导,对学困生实行个别辅导,并给予精神上的鼓励与帮助,促使其自觉学习。在书写上进一步提高要求,让学生在认真书写的基础上培养其责任感。

二、教材分析:

1、全册教学内容及教时安排(以单元为单位)

(1)分数乘法:13课时

(2)长方体(一)15课时

(3)分数除法:18课时

(4)长方体(二):15课时

(5)分数混合运算:15课时

(6)百分数:17课时

(7)统计:7课时

(8)总复习:4课时2、全册教学要求: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它们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2)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展开图的形状,理解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含义并能正确计算。

(3)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并能熟练地计算。

(4)认识理解物体体积概念,认识常用体积和容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数、立方厘米、升、毫升),能够掌握这些单位间的进率和换算,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

(5)掌握分数乘法、除法的数量关系,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6)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正确熟练地进行小数、分数、百分数的互化,并能正确地解答百分数应用题。

(7)认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的特点,懂得中位数,众数的意义,并能针对具体问题选择使用。

(8)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整数与分数乘法的意义,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

(2)理解除数是分数的除法的意义,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3)重点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认识百分数的意义是重点,探索并掌握百分数与分数、小数互化的方法。

(5)了解长方体的几何结构。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6)认识扇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教学难点:

(1)整数与分数的乘法的两种意义之间的联系。

(2)把被除数的分数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每一份都是这个被除数的几分之一,也是所求的商。要结合具体情境与操作来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

(3)除数是分数的除法的意义,是从被除数中能够分出多少个除数的角度来理解的感受1立方米、1立方厘米以及1升、1毫升的.实际意义,能形象地描述这些体积单位实际有多大。

三、提高教学质量措施在本学期中,继续提高教学质量,我想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以解决:

1、关注学生非智力因素,通过表扬、激励的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开展“争星榜”、发送小喜报的形式,让学生们在竞赛评比和表扬中获得进步。

2、踏踏实实做好教学常规工作,以自己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满腔热情的工作作风,虚心学习各种资料,同时争取家长的配合,共同做好对学生的培养。

四、辅导计划

1、注重因材施教,进一步做好提优补差工作。让学优生和学困生结对,达到手拉手同进步的目的。

2、上课时对学困生多加注意,有针对性地提问,找到他们学习上的难点,予以解决。3、为了做好抓好两头,保住中间的工作要点,努力设计让优生吃得饱,中等生吃得好,差生吃得消的教学手段。设计提问、设计练习、分析内容注意选择性问题。同时明确练习题的难度的层次性,使学生有的放矢。能在较短的时间里,较好的全面的完成练习题

4、重视差生的错题订正,不厌其烦的反复地帮助差生完成基础性作业,直至学生真正弄懂为止;对差生的作业保证做到面批面改。

5、加强与家长的配合,帮助潜能生从态度到习惯,从上课到家庭作业的指导形成合力。五、教学进度表

数学教学方案篇22

【活动目标】

1、运用各种几何图形进行拼小树活动。

2、用标记记录所用图形的数量。

【活动准备】

各种不同颜色和形状的几何图形,图形拼画一幅。

记录单、笔若干。

【活动过程】

观察图形拼画。

——出示图形拼画,请幼儿观察这幅画里有什么。

——这幅画是由哪些图形拼出来的?

选图拼画。

——桌上有些什么?它们是什么图形?

——请幼儿选用各种不同的图形拼小树。

——教师巡视,帮助、鼓励动作慢的幼儿尽快确定主题,肯定幼儿拼出的各种图案。

——分享交流。请个别幼儿说说自己拼的画中用了哪些图形。其他幼儿仔细地观察后加以补充。

记录表达。

——数一数自己的图形拼画里每种图形各有几个,然后选择相应的标记用短线或圆点在记录单上记录各种图形的数量。

——与同伴交流各自的记录结果,并说说哪种图形用得最多。

【活动延伸】

可在日常活动中让幼儿运用幼儿活动材料第二册第19页的内容《拼小树,拼小花》,进行复习巩固。

【活动建议】

本活动也可分成几个系列活动:①运用各种图形进行拼图活动,通过同伴之间的相互交流,丰富幼儿的想像能力,提高幼儿的拼图技能。②在拼图的基础上,请幼儿说说自己选用的几何图形的名称,辨明不同形状的'几何图形。③在以上两个活动的基础上进行分类活动,即在画有各种图形标记的记录单上记录各种图形的数量。④记录图形的种类和数量。

活动中使用的记录单,可根据本班幼儿的情况,事先画好图形标记,或由幼儿自行绘画。

可为能力较弱的幼儿提供拼画图例,让他们按图示选择几何图形片进行拼图。

数学教学方案篇23

活动目标:

1、让幼儿通过实践学习自然测量,初步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2、使幼儿知道量具的长短与测量的结果有关,量具越长,测的次数越少,量具越短,测的次数越多。

3、初步培养幼儿互相合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各种自然测量的工具(笔、积木、筷子、布条、纸条等)2、记录测量次数的`纸、笔。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活动。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我们教室里的每一样物品有多长吗?

2、学习自然测量。

(1)幼儿尝试自由测量,记录结果。

(2)交流,教师请个别幼儿测量从黑板的一端到另一端,并引导幼儿讨论出正确的测量方法:测量时,测量工具要和起点对齐,在测量工具的另一头用笔做个记号,第二次测量时,要从记号开始接下去量。

(3)教师与一位幼儿合作,再次进行测量,并做好测量次数的记录,最后说出测量结果。

(3)幼儿自由结伴,选择测量工具和测量线路进行测量,教师进行观察,适时进行辅导。(4)请部分幼儿说一说测量的结果。

3、体验测量工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1)师:“我用两种不同的测量工具测同一条线路,测出的结果是一样的吗?”

(2)请两位幼儿进行实践操作,引导幼儿比较测量结果的数目为什么不同,说出用长的工具量出来的次数少,用短的工具量出来的次数多。

4、活动延伸:

鼓励幼儿在区角活动中使用各种不同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比较各种不同的结果。

数学教学方案篇24

活动目标:

1.通过使用称来测量体重,感知数字大小与轻重的关系。

2.开动脑筋、团结合作,用“耍赖”的方式使自己获胜,体验合作带来的乐趣与成功感。

活动准备:

1.幼儿经验:有过测量体重的经验,知道称的正确使用方法。

2.材料准备:音乐、PPT、体重秤、沙桶、玩具箱、沙包、书、积木和获胜者的奖牌等。

活动过程:

一、课程导入

小朋友们上午好,谁能告诉我刚才你们贴的这些数字是代表什么意思?对是我们刚才测量的体重的数值。

小朋友们都会测量体重,也会读出称上的数字,我们一起来读出每个小朋友体重是多少千克?

那我想问一问你们每个人的体重是一样么?能告诉老师哪个小朋友最重么?读出相应的数字。最轻的是哪个?读出相应的数字。为什么说这个小朋友是最重的,而这个小朋友是最轻的呢?

教师总结:也就是数字越大就越重,数字越小就越轻。

二、幼儿尝试操作

1.每人选择一件物品放在称上称重(通过对比最初体重使幼儿感知负重,可以增加重量,在选择物品时选择较重的方法)。

小朋友都知道人的体重在短时间内是不会增重的,要想让自己的身体变得又高又重,小朋友就要多运动,多吃有营养的食物,要营养均衡。但是要注意不要发展成肥胖哦!

现在这名小朋友是你们当中最重的,现在有什么办法能让你的重量超过他或者接近他的重量呢!

有点耍赖哦,但今天咱们玩的就是耍赖的游戏。

2.小朋友们请仔细观察一下周围的物品,如果只允许你选择一件来使自己增重,你要选择什么物品?为什么?

有什么办法来比较几件物品哪个重一些,哪些轻一些?

(1)已有经验,积木比较重。

(2)大小,体积,多少。

教师选择几件物品,说明问题,请小朋友们过来试一试,认真的掂一掂。

告诉老师大的不一定沉,小的不一定轻,体积大的可能很轻,同样的容器,也可能不一样的重量哦,所以小朋友们,千万不要被表面迷惑哦。

那老师有个问题要问了,如果遇到两件物品的重量差不多,用什么测量工具能够告诉我们哪件物品轻一些,哪件物品重一些呢!对,就是称,称能告诉咱们更准确的重量。那么小朋友就可以分别拿着这两件物品到称上,称一称。数字大的说明所拿物品就重一些,数字小的说明所拿物品就轻一些。

3.老师今天给每组小朋友们都准备了称,从现在开始老师就领小朋友玩”耍赖”的游戏,给每个小朋友一次机会,让你的重量接近或者超过他的重量,你可以在老师准备的物品里面选择一件物品来使自己增重,在选择的过程当中,小朋友们可以挑一挑,拎一拎,然后到称上去称一称,把你称得得最大的数字写到前方白板上,当老师说停止的时候,你要告诉我你选择的是什么物品?(提醒幼儿每人选择一件物品)

好了,我们来看一下,上面是小朋友的真实体重,下面这一排是小朋友选择一件物品后的称重重量。

老师要找几个小朋友告诉我,你的真实体重是多少,拿了一件物品之后的重量是多少?拿的是什么物品?

是不是每个小朋友的重量都增加了呢!

咱们看看拿了一件物品后谁的重量最重?

你拿了什么物品使自己增重的?

你在选择的过程中是直接拿那件物品的么?

为什么选择这件物品?

那么我们也要像他学习,再选择物品时选择较重的,这样才能使我们在称得得数字更大。

4.个人赛,选三件物品,本次比赛将在每组中选出最重的.那1名小朋友参加终极决赛。(使幼儿感受到多件物品使自己更重,掌握耍赖的方法)

小朋友如果想让自己在称上的数字变得更大有什么办法呢!

刚才老师允许小朋友每人选择一件物品,接下来老师允许你们每人选择三件物品来使自己增重。这次比赛老师会在每组中选出最重的那一名小朋友,作为自己组终极比赛的参赛选手哦,比赛前老师给你们一个小提示,今天的比赛老师允许你们“耍赖”,想一想,如何让你选择的三件物品变得更重,这三件物品可以填充重物,也可以更换填充物哦。

请小朋友们准备好,开始行动。

老师准备了更多的物品供小朋友们选择。

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是否我们拿了三件物品后的重量,比拿了一件物品的重量增加了呢!

先找出每组负增长的小朋友,说一说为什么选择了三件物品后反而没有选择一件物品重了?如果再给你一次机会,

有什么办法能让你选择的物品变重呢!

找出每组最重的小朋友,让他们分享一下经验,教师总结,并提出建设性建议。为什么拿了两件,有没有更好的选择,既让你能拿得住,又最终使称上的数字变得更大。(件数不是重要的,选择的物品的重量才是重要的)

恭喜这三名小朋友,你们将作为自己组终极决赛的参赛选手。

5.接下来,到了我们的终极比赛环节(角逐“重王”)。

组员配合参赛选手选择多件物品或者人来帮助参赛选手增重。注意,所称的物品或者人一定都在称的上面,离开地面。请小朋友们准备好,开始行动。

看三组的数字大小,哪组数字最大?那今天谁是我们的“重王”?

请你们组分享一下成功经验吧!你们很会“耍赖”嘛!可以到前面还原一下刚才的场景么?

选择了较重的物品。

选择的每件物品里面都装有重物。

用背、提、挎、咬、抱、背、脚下放的方式,还借助了同伴帮忙使自己组最终获胜。

你们的办法可真多!你们是当之无愧的“重王”

有请“重王”小组到前方来,请给我们的“重王”鼓掌。

老师为胜利者戴上“重王”奖牌。(音乐:豪勇七蛟龙)祝贺你们!

三、还能怎么比(比合作精神)

1.(音乐:豪勇七蛟龙)(请获胜的冠军组站在比赛区域)这组小朋友动脑筋使用了各种方法,机智地获得了比赛的胜利。他们的成功离不开组员的共同努力。冠军们,拥抱一下你们的同伴吧!

2.今天的比赛,老师允许你们“耍赖”了,但“耍赖”只限于今天的活动,过期作废哦。以后在测量体重的时候可不能耍赖,这样才能得到真实正确的结果。

在活动结束之前,老师留给小朋友们一个小小的任务,那就是回家动脑筋思考一下,如果再给你一次比赛的机会,你有什么更好的办法超过“重王”呢!开动你的小脑筋,明天咱们一起再比一比。

数学教学方案篇25

活动目标

1.学习用推理的方法进一步感知8以内数的组成和分解

2.引导幼儿找出递增、递减规律,感知两个数交换位置和不变的关系

3.积极主动探索的兴趣和爱好,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思维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每人8个积数、学习包《科学可爱的鸭子》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们,我们都学过哪些数字宝宝啊,数字宝宝都是小朋友们的好朋友,请你说说你喜欢哪个数字,它能代表什么?(利用幼儿以往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说自己喜欢的数字来复习对7以内数的认识。)如:我喜欢3,三颗大树能用3来表示。

2乌龟一家出来玩——教师(出示一张“乌龟一家”的图片),今天天气真好啊,乌龟一家出来玩啦,看,这儿有几只乌龟?他们都一样吗?哪儿不一样啊?

提醒幼儿先记录总数,再引导幼儿观察图上有的乌龟有什么相同与不同的地方。师:我们发现了许多不一样的地方,谁按这些不同把乌龟分成两组?

幼儿思考并尝试将乌龟分成两组,说一说:大乌龟有几只,小乌龟有几只,根据大小特征,用分合式记录乌龟的数量。然后再找出一个不同点分一分并记录

3请个别幼儿说出"8"的'四种不同分法的记录结果,教师演示并作以记录,再请幼儿说说这些幼儿分得对不对,自己分得和他们一样不。

4请幼儿观察计数卡,找出它们左边都有数字几,右边都有数字几?引导幼儿观察并找出规律(递增、递减、两个数交换位置和不变等)

5幼儿看黑板上的分合式跟老师玩对数的游戏。如:老师举数字1,幼儿则迅速举出数字7,或者老师举出数字5,幼儿则迅速举出数字3,要使老师和幼儿举的数字合起来是8

6游戏猜一猜

玩法:两个人一组,一个猜,一个藏。藏的幼儿把花片分别握在两个手里,出示其中一只手的花片数量,另一个幼儿就猜她的另一只手上的花片数量是几,猜对之后把结果记录在卡上,并互换角色,继续游戏。

数学教学方案篇26

一、指导思想:

使学生在九年义务会计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具体目标如下。

1.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

2.提高空间想像、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

3.提高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包括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4.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作出判断。

5.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6.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会计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教材特点:

我们所使用的教材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A版)》,它在坚持我国数学会计优良传统的前提下,认真处理继承,借签,发展,创新之间的关系,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典型性和可接受性等到,具有如下特点:

1.“亲和力”:以生动活泼的呈现方式,激发兴趣和美感,引发学习激情。

2.“问题性”:以恰时恰点的问题引导数学活动,培养问题意识,孕育创新精神。

3.“科学性”与“思想性”:通过不同数学内容的联系与启发,强调类比,推广,特殊化,化归等思想方法的运用,学习数学地思考问题的.方式,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培育理性精神。

4.“时代性”与“应用性”:以具有时代性和现实感的素材创设情境,加强数学活动,发展应用意识。

三、教法分析:

1.选取与内容密切相关的,典型的,丰富的和学生熟悉的素材,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创设能够体现数学的概念和结论,数学的思想和方法,以及数学应用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引发学生“看个究竟”的冲动,以达到培养其兴趣的目的。

2.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等栏目,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活动,切实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

3.在教学中强调类比,推广,特殊化,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尽可能养成其逻辑思维的习惯。

四、学情分析:

1、基本情况:12班共人,男生人,女生人;本班相对而言,数学尖子约人,中上等生约人,中等生约人,中下生约人,后进生约人。

14班共人,男生人,女生人;本班相对而言,数学尖子约人,中上等生约人,中等生约人,中下生约人,后进生约人。

2、两个班均属普高班,学习情况良好,但学生自觉性差,自我控制能力弱,因此在教学中需时时提醒学生,培养其自觉性。班级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计算能力太差,学生不喜欢去算题,嫌麻烦,只注重思路,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同时要进一步提高其思维能力。同时,由于初中课改的原因,高中教材与初中教材衔接力度不够,需在新授时适机补充一些内容。因此时间上可能仍然吃紧。同时,其底子薄弱,因此在教学时只能注重基础再基础,争取每一堂课落实一个知识点,掌握一个知识点。

五、教学措施: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数学活动、故事、吸引人的课、合理的要求、师生谈话等途径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提高学习兴趣,在主观作用下上升和进步。

2、注意从实例出发,从感性提高到理性;注意运用对比的方法,反复比较相近的概念;注意结合直观图形,说明抽象的知识;注意从已有的知识出发,启发学生思考。

3、加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善于分析问题的习惯,进行辨证唯物主义会计。

4、抓住公式的推导和内在联系;加强复习检查工作;抓住典型例题的分析,讲清解题的关键和基本方法,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5、自始至终贯彻教学四环节,针对不同的教材内容选择不同教法。

6、重视数学应用意识及应用能力的培养。

六、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

时间

内容

重点、难点

第1周

2.12~2.18

5

算法与程序框图(2)

基本算法语句(3)

理解算法的含义。理解程序框图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理解5种基本的算法语句。

第2周

2.19~2.25

5

算法案例(6)

第一章小结

4个典型的算法案例,体会算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体现的特点

第3周

2.26~3.4

5

随机抽样(5)

学会简单随机抽样方法,了解分层和系统抽样方法。正确理解随机性样本随机性的。

第4周

3.5~3.11

5

用样本估计总体(5)

学会列频率分布表、画频率分布直方图等。学会计算数据标准差。会用样本估计总体

第5周

3.12~3.18

5

变量间的相互关系(4)

第二章小结

利用散点图直观认识两个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了解最小二乘法的思想。会根据公式建立线性回归方程。变量之间相关关系。

第6周

3.19~3.25

5

随机事件的概率(3)

古典概念(2)

了解频率的稳定性。正确理解概率的意义。理解古典概型及其概率计算公式。难点:设计和运用模拟方法近似计算概率。

第7周

3.26~4.1

5

几何概型(2)

第三章小结

体会随机模拟中的统计思想:用样本估计总体。难点:把求未知量的问题转化

第8周

4.2~4.8

5

任意角和弧度制(2)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3)

了解任意角的概念和弧度制,能进行弧度与角度的互化。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第9周

4.9~4.15

5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2)

三角函数图象与性质(4)

诱导公式的探究。运用诱导公式。三角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函数思想。

第10周

4.16~4.22

期中复习及考试

第11周

4.23~4.29

5

函数y=Asin(ωx+φ)的图象(2)、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单应用(2)

用参数思想讨论图象的变换过程。用三角模型解决一些具有周期变化规律的实际问题。难点:实际问题抽象为三角函数模型

第12周

4.30~5.6

5

五一放假

第13周

5.7~5.13

5

平面向量的实际背景及基本概念(2)、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2)

向量的概念。相等向量的概念。向量的几何表示。向量加、减法的运算及几何意义。向量数乘运算及几何意义。

第14周

5.14~5.20

5

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坐标表示(2)

平面向量的数量积(2)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会用平面向量数量积的表示向量的模与夹角。

第15周

5.21~5.27

5

平面向量的应用举例(2)第一二章复习

用向量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向量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三步曲”。

第16周

5.28~6.3

5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4)

探索和交流,导出11个三角公式。难点: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探索与证明。

第17周

6.4~6.10

5

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3)

第三章小结(1)

以11个公式为依据,推导和差化积、积化和差等公式,会进行三角变换。

第18周

6.11~6.17

5

期末复习

分章归纳复习+3套模拟测试

第19周

6.18~6.24

5

期末复习

第20周

5

复习及期未考试

数学教学方案篇27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整数乘法、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又是学习分数除法和百分数的重要基础。教材体现结合具体情境体会运算意义的要求,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计算过程去理解计算的意义。本课时是第1小节分数乘法计算的第二个层次的教学,学习分数乘分数,应该让学生在理解分数乘法意义的基础上,通过操作去理解和学习。

学情分析:

学生记住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并不困难。但理解分数乘分数的算理,比较困难。另外学生容易把分数加法与分数乘法的计算混淆,所以要通过多种练习形式帮助区分。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分数乘分数的算理,从而掌握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观察推理能力。

3.养成计算仔细、书写规范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理解分数乘分数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理念:

在设计教学时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创设现实情景,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学习计算,体会计算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

2.改变学生学习方式,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方式学习分数乘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师:最近胡老师家在装修房子(出示粉刷墙壁的画面),提出问题:装修工人每小时粉刷这面墙的1/5,4小时可以这面墙的几分之几?

2.学生列式解答:1/54=4/5问: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3.刚才我们解决了4小时粉刷多少的问题,那么1/4小时可以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

怎样列式?为什么这样算?

4.揭示课题:1/51/4如何计算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分数乘分数。(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探究算理

1.师: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分数乘分数怎样计算。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纸,用它表示这面墙,先涂出1小时粉刷的面积,涂出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学生动手操作,交流是怎样涂的。

2.师:求1/4小时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就是求1/5的1/4是多少。小组讨论一下,1/5的1/4应该怎样涂?

小组汇报:把涂出的1/5部分再平均分成4份,涂出其中的1份。

3.师:从纸上可以看到,1/5的1/4占这张纸的几分之几?(1/20)

我们可以得到1/51/4=1/20。根据涂色的过程,你能说说是怎样得到的吗?

4.学生讨论,交流汇报,教师小结:我们先把这张纸平均分成5份,1份是这张纸的1/5,再把这1/5平均分成4份,也就是把这张纸平均分成了54=20份,1份就是这张纸的1/20。所以,1/51/4=11/54=1/20(板书)。

三、迁移延伸,归纳法则

1.提出问题:3/4小时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

师:怎样列式?1/53/4表示什么?(表示1/5的3/4是多少)你能涂色表示1/5的3/4吗?

2.学生动手操作,交流计算方法和思路:有前面一样,也是把这张纸分成54=20份,不同的是取其中的3份,可以得到1/53/4=13/54=3/20(板书)。

3.想一想:分数乘分数怎样计算?

学生归纳的出:分数乘分数,应该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

四、巩固练习,深化提高

1.师:你们知道世界上最小的鸟是什么鸟吗?介绍蜂鸟的相关知识,出示例4。

2.怎样列式?依据什么列式?

3.让学生独立计算,再反馈计算过程,强调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乘,这样可以使计算简便。重点说明约分的书写格式。

4.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分数乘分数怎样计算?分数和整数相乘怎样约分?

5.学生独立完成做一做。

数学教学方案篇28

设计意图:

小班幼儿的思维具体形象,生活经验缺乏,在日常生活中对一些事物的判断有所偏差。如:拿着一只封闭的内有东西的盒子,他会说里面没有东西。因此,我创设情景游戏,让幼儿运用感官看一看、摸一摸、摇一摇等方法去感知、判断“有”和“没有”,初步理解“空集”的概念。为帮助幼儿理解“空集”这一比较特殊的概念,我设计了“帮熊妈妈进货”的情节。在材料的提供上,我力求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并注意在难度上分层次,满足不同能力幼儿的需要。在过程设计上,我让幼儿通过直接的探索、体验来积累经验,并用比较简单的语句,讲述操作的过程,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准备:

1、透明类:各种大小、不同颜色的饮料各两份。如:雪碧、酸奶、可乐等。

2、不透明类:

⑴盒子类:各种大小、形状的食品、玩具、用品包装盒各两份,一份内有东西,另一份没有两份。

⑵罐头类:听装饮料:椰奶、牛奶等各两份。

⑶布袋类:大小形状的布袋20只,其中10只有东西,内放有棉花、皱纸、豆类等;10只是空袋;信封20张,其中10张内有厚薄不同的贺卡,10张没有。

3、小熊头饰一只。

4、人手一份礼物,内有两个盒子,一个里面有东西,另一个里面没有。

过程:

㈠感知“有”和“没有”

⒈创设情景:去熊妈妈家做客,熊妈妈送礼物给小朋友。

⒉让幼儿感知“有”和“没有”。看看它们有什么不一样?(一个里面有星星、雪花片等,另一个里面是空空的。)你怎么知道的`?

㈡判断“有”和“没有”

⒈尝试操作

⑴熊妈妈想开一家小超市,可是超市里一样东西也没有,怎么办呢?

⑵介绍操作要求:旁边有吃的,有用的,还有玩具,可是有的里面有东西,有的里面是空的。每人帮熊妈妈进一样东西,空的东西熊妈妈不要的。

⑶幼儿操作,教师观察:幼儿是用什么方法去判断“有”和“没有”。

⒉交流小结你进的是什么?里面有东西吗?你怎么知道的?

⒊再次操作

⑴鼓励幼儿去试试看,用和刚才不一样的办法再帮熊妈妈进许多货。

⑵指导:能力弱的幼儿用直接的方法感知。能力强的幼儿各种方法判断。询问个别幼儿:里面有东西吗?你是用什么办法知道的?

⑶相互介绍。

⒋和熊妈妈一起开超市。

目标:

1、通过探索,初步理解“空集”,尝试用各种方法感知,判断“有”和“没有”,愿意用简单的语言进行讲述。

2、初步培养幼儿探索的兴趣。

重难点:尝试运用多种方法感知判断“有”和“没有”。

数学教学方案篇29

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能够进一步熟悉数字1、2、3。

2.能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鸡蛋、小筐、数字1、2、3,小鸡宝宝。

活动过程

1.律动《小小蛋儿把门开》引起宝宝的兴趣。

2.复习数字1、2、3。

“今天有几个数字宝宝要来我们班做客,瞧!它们坐着小汽车来了!我们一起来看看,都有哪几个数字宝宝呢?”

“有数字1、数字2、数字3。”

“这是数字1的家,这是数字2的家,这是数字3的家。”

“现在数字宝宝要和我们小朋友一起来玩藏猫猫的游戏,哪个数字出现在小朋友的眼前,就请小朋友拍一下这个数字宝宝,然后告诉大家这是数字几。”

3.通过情景游戏,让宝宝知道数与量的对应。

(1)发挥宝宝主动性,帮助蛋宝宝找家。

老师:“宝宝们,你们听是什么声音?”

咯咯哒、咯咯哒、老母鸡真能干,又捉虫子又下蛋,哇!下了一个蛋!

老师:“那一个蛋应该送到数字宝宝几的家呢?”

宝宝:“送到数字‘1’的家。”

老师:“那找一个宝宝来送吧”

(请一个宝宝来送,并引导宝宝边送边说一个鸡蛋送到数字宝宝“1”的家)

小结:一个鸡蛋到数字“1”的家,两个鸡蛋送到数字“2”的家,三个鸡蛋送数字“3”的家。

(2)宝宝积极参与,进一步练习1-3数与量的对应。

老师:“鸡妈妈要准备孵小鸡了,可是这么多蛋,自己可孵不过来,鸡妈妈呀想请大家来帮忙,哪些宝宝想来帮忙呢?

(老师请三个宝宝上来孵小鸡,引导其他的宝宝来喊1、2、3加油—)

老师:“鸡妈妈真能干,我们来看看这只鸡妈妈孵出来几只小鸡?”

宝宝:“一只。”

老师:“那一只小鸡应该送到数字宝宝几的家呢?”

宝宝:“送到数字‘1’的家。”

(请宝宝来送,并引导宝宝边送边说一只小鸡送到数字‘1‘的家)

小结:一只小鸡送到数字‘1’的家,两只小鸡送到数字‘2’的家,三只小鸡送到数字‘3’的家。

(3)今天我们还给这群可爱的小鸡准备了玩具呢!快来看看都准备了哪些好玩的玩具呢?

小结:一个玩具送给一只小鸡,两个玩具送给两只小鸡,三个玩具送给三只小鸡。

4.放松环节

鸡宝宝今天好开心,你们开心吗?我们一起带着鸡宝宝们一起出去玩玩吧!

幼儿园小班教案我们一起玩纸圈

[主题由来]

在幼儿园体育区域活动时,幼儿为争着玩滚动的圈,哭闹、告状的现象时常发生。特别是幼儿园四个大型塑料圈,更是小朋友们最急于争抢的。为了满足幼儿玩圈、探究圈的欲望。我们激发幼儿想一想家里有什么材料可以做成圈,让大家一起玩一玩。预设“我们一起玩纸圈”的主题在幼儿的强烈欲望中产生了。于是,我们和幼儿一起收集装羽毛球的纸筒、品客薯片纸筒、茶叶等各种纸筒,收集礼品袋子,香烟盒子等,师、幼一起制作纸圈。

[主题目标]

1、幼儿尝试探索纸圈的多种玩法。

2、激发幼儿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兴趣,体验活动的乐趣,发挥幼儿的想象力。

3、在玩纸圈的活动中整合有关数数、分类、比大小、长短等知识。

4、尝试用完整的一句话表达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红、黄、蓝、绿、白、黑色、大小、长短不同的纸圈。

[活动过程]

(一)探索若干较小、较短,颜色不同纸圈的玩法。

师:我是猫妈妈,你们都是我的孩子。妈妈会变魔术:一个圈、两个圈……变出许多圈。这些圈也会“变魔术”,可以玩很多种游戏。小猫可以自己玩,也可以大家一起玩。(猫妈妈把圈扔出去)呦!这么多圈,我们轻轻地过去玩圈吧!(幼儿分组玩圈,教师进行指导。)

A组:

师:你们这样玩像什么?

幼:我这样玩像照相机,老师,我帮你拍照,喀嚓,喀嚓!

幼:我的圈像手镯。

幼:我的圈像钥匙。

幼:老师,我的像望远镜。

师:是你玩的圈像望远镜还是你像望远镜,应该把话讲完整,大家才能听明白。

幼:哈哈哈!我玩的圈像望远镜。

师:你们玩的圈是什么颜色的?

幼:我的照相机是黑色的,还有红色的、还有绿色的,很多颜色。

幼:我的手镯是红色的。

幼:我的钥匙一个红的一个黄的。

师:你们玩的圈一样大吗?

幼:一样大。

幼:我的钥匙一个大一个小

师:再想一想,还有别的玩法吗?

B组:

师:哇!你们的手臂上有这么多的圈(5、6)

幼:我是机器人。

幼:我是机器人的.爸爸,我的圈比他大。

师:你的圈比他的圈大吗?拿下来量量看。

幼:一样大。

师:那你怎么觉得自己的圈比他的圈大呢?数一数你们的圈一样多吗?

幼:我有6个圈,他有5个圈,我的圈多一个。

师:你的圈比他的圈多一个,套在手上是比他的圈长还是比他的圈大。

幼:我的圈比他的圈长,不是比他的圈大。

幼:呜,我的火车开了。蔡老师快上车呀!我载你去动物园玩。

师:哪里有动物园?

幼:厦门有动物园。星期六,我在动物园里看见了雅洁和他的爸爸妈妈呢!

师:噢!你想载老师去动物园玩。你的火车是怎样拼的?

幼:我把红色的圈排在一起,前面加上一个大大的火车头就好了。

C组:

师:你们在做什么?

幼:我们在建幼儿园。我做了一朵花(玩5个圈)

师:这朵花真漂亮,你能把它变得更大吗?

幼:(想了一会儿,)多放一个圈。

幼:真笨,换大的圈才变得更大呢!你看,我用大圈盖大教室呢!(叠圈)

师:讲话要有礼貌,不要随意嫌别人笨,让花变大的办法很多,你们两的办法都对。来,看看你盖大教室的圈一样吗?

幼:一样大,不一样大就掉下去了。

幼:不对,不一样大的圈就藏起来了。你看“兰的圈藏在绿圈里了。”藏起来的圈真像幼儿园的转椅。

师:你能藏了几个圈?

幼:1个、2个、3个、4个、5个圈。

师:五个圈的颜色一样吗?

幼:不一样,这是红的、黄的、白的、绿的、兰的。

师:外面一圈是什么?

幼:外面是围墙。几个孩子一起回答。

幼:蜗牛,一只蜗牛跑来了。(一名孩子趴在地上吹圈,身体随着圈向前爬行。)

幼:蜗牛没有腿不会跑,用爬的。

师:回家后,我们一起想办法

找只蜗牛瞧一瞧就清楚了。小猫快来看呀,这里有个花花的圈真漂亮!噢,还有这么大,这么长的圈,小朋友们动动脑筋一定能玩出更多的游戏。

(二)、探索较大、较长的圈。

D组:

幼:老师,我像裙子。

师:什么像裙子,要把话讲完整、讲清楚。

幼:有带子的圈像裙子。

幼:我也穿裙子。

幼:羞、羞,男孩也要穿裙子。

幼:我是机器人。才不像你们穿裙子呢!

幼:你的手臂不像机器人,套个圈才好看。

幼:脚也要穿上圈。

师:再戴顶帽子更像机器人。(许多孩子也在打扮机器人)

幼:我是孙悟空,我有金箍棒。(玩即时贴中间的硬长圈)

师:你的圈怎么会像金箍棒呢?

幼:你没有看过电视吗?孙悟空的金箍棒就是长长的。

师:你有两根金箍棒吗?

幼:不是金箍棒,是拐杖,我的脚摔伤了。

师:噢,那可要小心,别再摔倒了。

E组:

师:你们在做什么?

幼:我在烧饭(圈上横放着圈)

幼:我在开大炮。(大圈上横放长圈)

幼:我是大力士(举大圈)

师:玉梅的圈飞起来了。我们也来比一比谁能让圈飞得最高。(幼儿尝试向上抛圈)

幼:蔡老师,我的圈不见了。

师;你的圈是什么样的?

幼:我的圈有皮卡丘。

师:你的圈怎么会有皮卡丘呢?

幼:我刚才贴上去的。(粘贴贴图)

师:大家帮他找一找有皮卡丘的圈吧!

幼:蔡老师,电风扇上有一个圈。

师:噢!原来圈飞到电风扇上了。够不着,怎么办呢?

幼:站在椅子上。

幼:打开电风扇。我的沙包飞到电风扇上,爸爸一开电风扇开关,唆的一声就掉下来了。

师:这个办法很快就拿到圈,但电风扇有电很危险。以后,记住不要把东西抛到电风扇上。咦,我的圈也不见了

幼:在衣服里,老师的衣服鼓鼓的。

师:我们来玩《老猫睡觉醒不了》的游戏,小猫把圈藏起来,让妈妈找不到好吗?幼儿:好的。(幼儿藏圈,教师找圈结束游戏。)

活动反思:用纸圈来满足幼儿争抢玩塑料圈的欲望,达到了出乎

我意料的效果。在操作探究活动中,幼儿的语言、经验交流比平常多,互相学习、共同合作的机会也多,想象力得到充分地发挥,人人体验到活动的乐趣。纸圈的探究活动使我感到:随机教育已向我们每位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精心地呵护幼儿的求知欲望,为幼儿创设探索的条件,才能和他们一起在愉快的探究活动中获得更丰富多彩的知识与经验。

[评析]:本活动,教师能以解决幼儿争抢玩具的矛盾为切入点,启发引导幼儿利用废旧材料自制纸圈,体验了自制玩具的快乐,满足了幼儿玩圈、探索圈的共同愿望,贯彻落实了新《纲要》“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条件”的有关精神。

在玩圈的探索实践.活动中,该教师贵在于,以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共同为幼儿创设丰富的材料,提供了充分自由的探索机会,激发幼儿大胆想象,积极交流分享经验,并在小组活动中整合各领域的教育内容,如:分类、比较、数数等,促进不同水平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和谐发展,较好地实践了我园“实践探究开放;体验分享快乐”的课改理念。

数学教学方案篇30

教学内容解析

《算法初步》是新课程改革中新增加的内容,算法不仅是数学及其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计算机科学的重要基础.算法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算法思想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也成为现代人应具备的一种基本数学素养.在以前的学习中,虽然没有出现算法这个名词,但实际上在数学教学中已经渗透了大量的算法思想,比如说解方程,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等等,完成这些工作都需要一系列程序化的步骤,这就是算法思想。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算法的基础知识上,探究古代典型的算法案例——辗转相除法,巩固算法三种描述性语言(算法步骤,程序框图和程序语言),使学生对算法中的迭代思想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一方面以辗转相除法为载体,使学生通过模仿,操作,探索经历算法设计的全过程,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算法的基本思想,感受算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古代人对现代数学发展的贡献。

教学目标设置

通过对辗转相除法的探究,理解辗转相除法的原理,巩固算法的三种描述方法(算法步骤、程序框图和程序设计语言)。要实现让学生理解辗转相除法原理的教学目标,莫过于让学生参与到辗转相除法求最大公约数的过程中,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折纸实验的分析,猜测、探究适当的数学结论或规律,给出解释或证明,培养学生发现、探究问题的意识;在案例解决的过程中,既注重让学生意识到数学中的算法是计算机编程的基础,更注重要学生领会计算机程序设计的数学本质,深刻的领悟算法这一“机械化”数学思想,为学生将来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打好基础。在学习古代数学家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的过程中培养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利用算法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培养理性的精神和动手实践的能力;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合作的愉快和成功的喜悦。

学生学情分析

学习者为高二学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学习算法有一定的积极性,对知识也较感兴趣,同时已具备一定算法步骤,程序框图,编制程序等基础知识。但对辗转相除法的原理不是很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引导他们理解辗转相除法求最大公约数的原理,理解其迭代的算法思想,从而能够理解和运用两种循环结构表达辗转相除法,而这也恰恰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可以通过观察,讨论,思考,分析,动手操作,自己探索,合作学习等多种手段突破难点。

教学策略分析

以问题为载体,用问题序列为学生提供探究算法案例——辗转相除法的空间,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采用启发式,并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这有利于学生掌握从现象到本质,从已知到未知逐步形成概念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问题

问题1:求下列每组数的最大公约数

(1)22与6

(2)28与12

师:我们都是利用短除法找公约数的方法来求最大公约数,那么如果是求下面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呢?

问题2::求8251与6105的最大公约数

设计意图:问题1从学生已有认知结构出发,引出本节课所要探究内容。问题2学生用已有知识处理比较困难,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目的是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研究内容的必要性。

(二)探究问题

学生活动:将学生分为两个小组,第一小组每位学生面前有一张长为22cm,宽为6cm的长方形纸;第二组每位同学面前有一张长为28cm,宽为12cm的长方形纸。

问题3:

(针对于第一组同学)

给一张长为22cm,宽为6cm的长方形纸,先将短边往长边上折,得到一个正方形,将其裁掉之后继续将短边往长边上折,一直到最后剩下的是正方形为止,问:最后得到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

(针对于第二组同学)

给一张长为28cm,宽为12cm的长方形纸,先将短边往长边上折,得到一个正方形,将其裁掉之后继续将短边往长边上折,一直到最后剩下的是正方形为止,问:最后得到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手脑并用,想一想,动一动,给他们以充足的动手实践机会,让他们在动手探索的过程中去把握知识,使学生直观感知辗转相除法.

问题4:(1)通过实验你有什么发现?

(2)请将上述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

课件展示:利用多媒体展现第一小组的折纸过程,让学生再次感受长边变短边,短边变长边辗转相除的过程。

学生讨论

22-6=1622=6×3+4

16-6=106=4×1+2

10-6=44=2×2

6-4=2

4-2=2

设计意图:学生讨论

(一)体现出更相减损术的算法过程,教师可以适当引导,为下节课埋下伏笔。学生讨论

(二)体现出辗转相除法的算法过程,引出本节课教学内容。从直观到抽象,从具体实验到数学模型,师生共同完成对新知的探索。

问题5:

设问(1):从数学式子出发,说明为什么22与6的公约数就是4与2的公约数?

设问(2):反过来,为什么4与2的公约数就是22与6的公约数?

设计意图:通过此例让学生体会辗转相除法的原理,从而帮助学生突破本节课的第一个难点——理解辗转相除法求最大公约数的原理。

问题6:如何求得8251与6105的最大公约数?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学生对辗转相除法的认识,承上启下,顺利过渡。

问题7:刚才我们既求得了两个较小数的最大公约数,又求得了两个较大数的最大公约数,那么我们可以用辗转相除法解决哪一类问题呢?

生:求任意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问题8:给出任意两个正整数m、n,设计一个求它们的最大公约数的算法。

设计意图:从具体实例到一般情形,师生初步分析,利用辗转相除法产生一列数,这列数从第三项开始,每项都是前两项相除所得的余数,余数为0的前一项,即是#FormatImgID_2#与的最大公约数。

问题9:辗转相除法的关键步骤是哪种逻辑结构?

生:循环结构

学生活动:两个小组的学生分别用当型循环结构和直到型循环结构写算法步骤,画程序框图和编写程序语言,并选派代表演示其程序框图及程序语言。

直到型循环结构程序框图如下图:当型循环结构的程序框图如下图:

直到型循环结构程序语言:当型循环结构程序语言:

INPUTm,nINPUTm,n

DOr=1

r=mMODnWHILEr>0

m=nr=mMODn

n=rm=n

LOOPUNTILr=0n=r

PRINTmWEND

ENDPRINTm

END

设计意图:教师适当提示,使得程序设计水到渠成,通过两组同学的交流合作,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体会迭代的算法思想,同时也突破了本节课的第二个难点——理解和运用两种循环结构表达辗转相除法。

(三)上机操作

学生活动:派一名同学将程序输入电脑,由下面其他同学随意给出两个数求其最大公约数,检验程序是否正确。

设计意图:通过计算机演示,让学生感受算法研究的价值,认识到计算机是人类征服自然的一种有力工具。

(四)归纳小结

问题8: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请学生谈谈体会与收获.

设计意图:学生对知识归纳的同时,提醒学生重视研究问题的过程及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

(五)布置作业

求462、546、1001的最大公约数。

设计意图:

再次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