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内部控制制度(通用3篇)

发布时间:

单位内部控制制度(通用3篇)

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篇1

一、前言

内部控制工作依赖一系列制度规范,具有较强的制度性,实质是事业单位为了实现发展目标,促使决策最大程度的执行,使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得到保障。内部控制的主要目标是保证资产的安全性、经营管理的合法性及行为的合规性,保证财务报告等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鉴于事业单位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的特殊属性,加强内部管理,完善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十分必要。在新时期,我国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工作还存在很多问题,本文致力于分析我国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探讨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和完善我国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二、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工作存在的几点问题

目前我国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仍存在很多问题,比较突出的包括思想认识不到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受重视、会计核算不规范、财务控制存在漏洞、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执行制度缺乏力度、岗位分工不合规定等。

(1)思想认识明显不到位,不够重视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要性。很多事业单位领导及财务部门对会计内部控制不重视,也有许多单位的“一把手”缺乏对内部控制知识的了解,对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够重视。还有些单位领导认为会计内控是财务部门的事,与其他部门无关,财务部门想实施会计内控但得不到领导及其相关部门的支持,因而无法坚持。

(2)会计核算工作随处存在不规范的情况,财务控制漏洞很多。一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存在单位原始凭证管理工作不规范的情况,同时其账务核算处理工作也缺乏标准,相关复核制度以及审批制度缺乏,直接影响记账以及对账工作。与此同时,还存在材料管理问题。

(3)内控制度不健全,制度执行力度不足。有的单位制定了一些会计内控制度和办法,在实际工作中,因为制度陈旧,导致制度难以第一时间执行,甚至有些单位根本没有执行。或者,有些事业单位在结合实际工作的基础上完成了内控制度的建立,但在实际执行的时候,会因为高层领导的意愿,就改变制度的执行,许多个重要环节执行的时候被省略办理,权责不清。这导致内控制度执行力力度缺乏,制定的制度以及相应的办法都没有得到切实有效的落实。

(4)岗位分工不合规定,防范功能难以发挥。《会计法》对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有明确的从业资格及专业能力要求,有些会计人员业务素质较低,缺乏对违法违纪行为的辨别和拒绝能力,在执行会计制度、法规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偏差和错误,从而造成不应有的损失;有些在组织机构和岗位设置时,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的原则没有得到执行,或是在机构和岗位设置上体现了相互分离的原则,但在实际运行中没有按照相互分离的原则实施;有些相关人员在履行自己的职责时不能按制度原则办事,导致内部控制的防范性功能不能得到充分运用。

三、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强化的措施

1.加强领导,增强内部控制意识

良好的内部控制既能纠错防弊,又能提高管理效率,起到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监督的作用。按照《会计法》和《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的规定,单位负责人是单位财务与会计工作的第一责任主体,要对本单位财务会计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以及内部控制制度的合理性、有效性负主要责任。因此,要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首先应将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性与对单位负责人的业绩考核结合起来,强化单位负责人的第一责任主体意识和会计法规意识。使他们主动参与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将内部会计控制工作落到实处。其次,财会部门要提高自身素质,提高建立健全会计内控的责任意识。再次,相关部门要强化内控意识,实施会计内控不仅是财务部门的事,有关经济业务涉及所有部门都是内控的范围。因此,单位内各部门都应具备内控理念,与财务部门共同承担内控责任。

2.日常管理工作需强化,实现会计工作的规范化发展

在实际工作中,岗位之间存在相互牵制的作用,这个作用可以通过网络信息系统来实现强化。防止错误以及弊端的存在,坚持防范于未然的原则,在上述的基础上加强会计记录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同时,在实际工作中需遵守相应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运用标准化及规范化的会计处理方法处理单位业务工作。

3.内部控制制度得到健全,财务管理水平得到改善

内部控制制度不尽完善,主要体现在固定资产利用情况、人员增减情况、开支水平等。在实际落实单位内控工作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问题,并对以往发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实现内部会计控制工作的不断完善。所以,在完成内部控制制度制定与完善的过程中,需要密切结合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及财务监督工作的重要性。

4.促使内部审计工作得到进一步强化,促使财政监督管理力度得到强化

审计部门要在开展实际工作的过程中,对单位完成内控制度的工作进行定期的评价,及时发现内控制度所存在的缺陷及问题,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对症下药的整改,在强化审计工作的过程中推动内控工作的不断完善。财政部门要进一步强化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指导力度及检查力度,从根本上提升财务会计工作的質量以及效率。如果在实际工作中存在违反相关财经制度、违反内控制度的单位,就要在分析其严重性的基础上,依据相关法规规定进行严罚处理,促使监督以及管理的力度得到有效的提升。

在实际工作中,要想事业单位经营管理的合法和合规、资产安全得到保障,就需要不断完善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并不断总结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科技手段完善财务制度和内控制度,切实从根本上满足事业单位实际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谭善华.完善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对策.沿海企业与科技,20xx,12(33).

2.金希萍,马慧知.环境因素制约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加强与完善.中国管理信息化(综合版),20xx,04(15).

3.韦海.事业单位新会计制度与内部控制规范实施探讨.中国总会计师,20xx,05(23).

4.黄菊芳.论如何加强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广西农业机械化,20xx(02).

5.刘玉廷.《内部会计控制规范》:新形势下加强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的里程碑.会计研究,20xx(09).

6.盖地.对制定企业统一会计核算制度的看法.中国财经报,20xx(002).

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篇2

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是任何组织管理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是任何组织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和资产的安全与完整,防止发现和纠正错误,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措施和程序。从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开始加大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推动作用,内部控制理论研究不断深入,取得了很大进展,有关内部控制方面的规定也逐渐出台,对明确和规范企业的各部门、各环节、各岗位的职责和行为,提高管理效益,保护资产安全和完整,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特别是行政事业单位,由于其单位性质的特殊性,大都存在着管理松弛,内控弱化,资产流失,营私舞弊,损失浪费等问题,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就显得尤其重要。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涉及单位内部各个部门,贯穿于单位内部的各项工作,必须根据行政事业单位的性质和特点建立适合的内部控制系统。内部控制系统应包括货币资金控制系统、收入支出预算控制系统、对外投资控制系统、固定资产控制系统、财会电子信息化系统、会计岗位设计控制、会计业务环节及核算控制。

一、内部控制制度在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中的作用

(一)保护会计信息真实、可靠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信息越来越成为政府管理部门、投资者、以及社会公众进行宏观调控、投资决策、以及评价财务状况的重要参考依据。

行政事业单位通过内部控制程序实施职责分工、建立内部互相牵制制度,确保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各部门各司其职,互相协调和制约,避免了工作有误时责任不清、互相推诿的现象。健全、有效、严格的内部控制能够保证各项经济业务真实、完整的记录下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

(二)保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

行政事业单位的财产都属于国有资产。在瞬息万变的社会环境下,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止并及时发现,纠正错误及舞弊行为,保护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安全、完整是行政事业单位实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基本目标和责任所在。通过对财产物资的验收、保管、领用、清查、记账等环节的控制,来防止损失浪费,提高使用效率,保护资产的安全与完整(三)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通过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特别是会计方面的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督促行政事业单位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及其他各项规章制度,并确保贯彻执行。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人员素质低

内部控制制度是由人建立的,还要由人来执行,因此,行政事业单位人员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效果。如果员工在心理上、技能上、行为方式上未能达到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对控制制度、控制目标、控制程序、控制措施误解、误判。那么,即使内部控制制度再健全,恐怕也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而行政事业单位因为多年来积淀下来的工作不积极、不主动、缺乏责任心、得过且过,往往造成制度执行的偏差、打折,造成内控制度形同虚设。

(二)内部控制意识薄弱

目前大多数的行政事业单位仍处于传统的管理方式,习惯于行政指挥,往往是一把手说了算,轻视内部控制制度,缺乏严格的管理制度和科学的管理方法,无章可循和有章不循的现象较为突出,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基础十分薄弱。在工作中遇到具体问题往往不按规定程序办理,使内部控制失去了应有的严肃性。

即使单位内部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也只是制定了一些书面文件,在实际操作中有一定的难度。这主要是单位管理者对内部控制认识不足,以及组织机构和人员素质等控制环境等各方面的原因,造成了内部控制制度执行起来力度不够,岗位职责、职权划分不够明确,起不到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作用。

(三)行政事业单位权利制约失衡

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的特殊性,往往会出现一支笔现象。对领导层往往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权利制约机制要求出纳、会计、会计主管、事后监督要完全分离。以起到相互制约、相互牵制、查错防弊和防范核算风险的作用。

但目前,由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部门的会计人员不足或者业务水平较低,难以按岗位配置人员以达到有效制衡。如有的会计人员即从事出纳工作又从事记账,即掌控支票又掌控支票印鉴等。这是会计核算中经常发生案件的重要原因。

(四)缺乏评价、监督机制

目前,财政部门仅对企业制定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规范》,还没有形成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整体框架,因此,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就缺乏统一的标准和体系,致使检查监督和评价都没有可参照的条文,监督和检查就流于形式,效果不理想。在内控制度的涉及和评价上,往往各自为政、就事论事。同时,建立内控制度是一个涉及单位内部方方面面的大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协调,但往往是领导说了算,制衡机制不健全,缺乏对决策层的约束监督。

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完善措施

(一)提高人员素质

现代社会是人才竞争,服务的竞争,但归根结底还是人才。只有高素质的人才,才能创造出优质的服务。内部控制是否有效,关键在于人的专业素质和道德水平。因此,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员工各方面的素质是内部控制能否得到有效执行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强化单位负责人的责任

根据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现状,之所以内部控制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主要原因往往是单位负责人没有带头执行。单位负责人没有充分认识内部会计控制在保护资产的安全与完整,防范欺诈和舞弊行为,实现单位经济目标等方面的重要性。或者内部控制只对下不对上。也有的负责人认为,内部控制不能创造效益,还占用人员,增加成本,因此,对内部控制不是十分重视。但是《会计法》明确规定,单位负责人负有执行《会计法》的法律责任,提高单位负责人的内部控制意识,强化单位负责人的责任,就尤为重要。同时提高全体人员对内部控制制度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明确各自的责任,建立有效的相互制衡、激励、奖惩机制,形成单位内部会计控制人人参与,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

(三)建立相对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加强内部审计制度

内部审计作为内部控制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主要工作是监督本部门的方针政策执行情况。内部审计部门的缺失,是造成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力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单位内部应建立一个相对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有效地行使监督权。要正确认识内部审计的职能,科学合理地设立内审机构,使其保持必要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然而,由于我国长久以来行政事业单位都不重视内部审计的作用,审计人员和会计人员互相兼任,使内审部门根本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因此,要想充分的发挥内审的作用,就必须使内审人员独立出来,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直接对领导层负责。同时加强内部审计制度建设,高素质的人才、完善的制度,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能发挥出内审的作用。

(四)加强内部牵制制度

内部牵制是指对具体业务进行分工时,不能由一个人或者一个部门独立完成一项业务的全过程。在设计建立内部牵制制度时,要优先明确哪些是不相容的。内部牵制制度由不相容职务分离、适当授权、相互制约等环节组成,要明确规定各个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使不相容岗位和职务之间能够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

如出纳人员不得兼管稽核、档案、保管、收入,费用、账务登记等;审批人员不得记账;银行印鉴不能有一个人保管等等。同时,对重要岗位建立轮换机制,根据不同岗位的重要程度,严格执行岗位轮换制度,通过换岗工作的交接,揭示出内部控制制度上和管理上的缺陷。

(五)加强内部控制的监督与评审

行政事业单位应建立相对独立的审计部门,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内审人员的责任不再局限于监督单位的内部控制是否被执行,而是通过独立的检查和评价活动,针对内部控制的缺陷、管理的漏洞,提出切合实际的建议和措施,促进管理当局进一步改善经营管理,同时还应借助政府和社会的外部审计力量对内部控制的双重监督。总之,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要综合运用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模式,运用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才能真正健全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

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篇3

一、问题的提出

内部控制是全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

·制度和机制的区别(20xx-02-17)

为履行职能、实现总体目标、应对风险的自我约束和规范的过程,由此而建立起来的系统的内部管理规范就是内部控制制度。早期的内部控制是保护资产安全完整和财务记录的可靠性,要求企业对交易实行授权与批准、对资产实行控制、财务记录的审核与经营保管职务分离。由于近几年来,在世界范围内,重大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呈上升趋势,如"巴林银行"、"安然事件"等,这一系列公司财务丑闻及国内银广夏、郑百文为代表的上市公司会计做假事件,引起了中国会计学界对内部控制课题研究的重视。一年前成立的中国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不久前在北京召开了全体会议,对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征求意见稿和具体规范讨论稿进行了深入讨论,此举意味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

二、目前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的外部环境有待加强

尽管财政部已颁布了多项内部控制规范,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并没有形成一个适合于各种类型单位的内部控制框架,也缺乏可操作性的内部控制指南,在实际工作中许多企业无法准确地适用已有规范进行操作。内部监督机制不健全,从而缺乏有效的内部评价机制,管理控制的弱化导致了经济犯罪案件的不断发生。

法人治理结构不够完善

受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许多高层领导的管理理念和经营方式仍然停留在行政领导的角色上,没有真正把企业当作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主体。企业的公司制改造也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许多上市公司虽然设立了董事会、监事会,聘任了总经理,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董事会的作用相对弱化。

(二)企业对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动力不足且普遍存在由内部人控制的现象

在企业所有人即股东和企业管理层的委托关系不完善((三)风险意识差,企业内部控制依然薄弱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入,企业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也越来越高,但是,从目前一些企业的现状来看,企业的风险意识还比较淡薄,缺乏风险控制的有效机制。能否搞好内部控制工作更多的是取决于内部控制相关人员的责任心和风险意识,如果内部控制相关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就有可能错误地做出估计和判断,导致错误的决策,给企业带来无法挽回的经济损失。

三、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措施

(一)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强化董事会的核心地位

由于国有企业根深蒂固的集权管理,改制后的企业并未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经理层集控制权、执行权、监督权于一身,在这种状态下要去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并严格执行无异于纸上谈兵。解决的对策是理顺现有的管理体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股东大会授权、董事会决策、监事会监督、经理层执行的职责明确、岗位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互相制衡、协调高效的运行机制。只有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所有员工与企业兴衰息息相关,才会有动力去严格执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才能得到最大发挥。

董事会应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完善和有效执行负责。因为对于董事会来说,构建良好的内部控制系统是为了保证企业有效运行,完成各项目标,保证企业各项政策及董事会决议得以贯彻执行,解决会计信息不对称,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的重要手段,所以董事会责无旁贷。

(二)坚持以人为本,提高管理者和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任何制度的制定、执行和完善都离不开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也不例外。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人才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提高中高层管理者和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道德素养对强化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对于管理人员的任用,我们可以实施经理人员代理制。代理制是指企业对决策的执行层人员实行公开的招聘,以录用具有管理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人员对本企业实施全面管理。对于企业来说,可以采取一套切实可行的措施来吸引那些善于经营与管理的人才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可以对代理人实行灵活的激励与制衡措施。

财务人员对于会计信息的质量有着不可推卸的质任,因而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最直接、最基础的环节。(1)积极推行基层财务负责人委派制。通过竞聘上岗,选拔德才兼备的财务人员走上业务领导岗位,制订基层财务负责人的工资薪酬考核奖励办法。专门成立考评小组,对他们实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实地考核,广泛听取工作单位相关人员对他们的评价。基层财务负责人对委派方全权负责。基层财务负责人实行任期两至三年,在同一单位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个委派期。在任职期间如发现不良行为,可以实行解聘,真正做到能上能下。(2)加强对全体财务人员的管理。要对企业系统内的财务人员的结构进行统计与分析,有计划地对财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努力提高整体素质,以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制订一些合理的奖惩措施,充分调动全体财务人员工作热情、学习热情及创新能力。

(三)加强预算管理,做好预算控制

预算控制是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目标利润为导向,通过业务、资金、信息的整合,编制全面的业务预算、资本预算、筹资预算、投资预算现金流量预算和人力资源预算等等,检查预算的执行情况,通过比较、分析内部各单位未完成预算的原因,并对未完成预算的方面采取改进措施,确保各项预算严格执行。对预算执行情况好的单位进行表彰奖励,对预算执行情况差的单位进行惩处,确保预算执行的严肃性与有效性。

(四)找准关键控制点,健全风险评估机制

由于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受到效益-成本原则的制约,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只有抓住关键的控制点才能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关键控制点是指业务流程和单位经济活动中那些容易产生风险的环节。关键控制点的选择应考虑的因素:哪一个控制点能够最好地衡量业绩;哪一个控制点能够反映重要的偏差;哪一个控制点能够以最小的代价纠正偏差;哪一个控制点能够最为有效。

内部控制的重点是防范风险、避免和减少差错和舞弊、效率低下、违法乱纪等行为的发生,企业必须建立、健全风险评估机制。风险评估是指分析和辨认实现有关目标可能发生的负面风险,以便形成确定应该如何对它们进行管理的依据,这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企业必须制订与生产、销售、财务等业务相关的目标,设定可辨认、分析和管理的相关机制,以了解自身所面临的各种不同风险。例如,随着企业投资的增加,企业应特别关注资金使用上的风险,应加强对建设资金的管理和控制,评估重要环节可能存在的风险,并明确规定相关法律责任。要严格执行资金使用手续,防止资金使用随意支付,杜绝各种浪费行为。

(五)重视内部审计工作,建立有效激励机制

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既是控制系统的一部分,又是控制有效性的确认者,是对内部控制的再控制。

1、内部审计是一项专业性和技术性都很强的工作,并且是一项高层次、综合性的经济监督。审计人员必须具备高素质、高技能。从目前来看,企业内审机构力量薄弱,素质不高,因此有必要加强内部审计力量。一方面,要优化审计人员结构,充实审计力量,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另一方面,要制订一套操作性强的考核奖惩制度,努力提高审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2、要实现审计职能的转变。从目前企业内部审计的职能来看,还主要立足于基层单位财务收支审计、基建专项审计等,而对各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与评价方面投入的精力较少,因而,舞弊行为、违规违纪事件时有发生,因此,在今后有必要逐步开展内部控制审计,探索风险导向审计,加大内部审计力度和延伸度,赋予内部审计部门追查异常情况的权力和提出处理处罚建议的权力,确保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

四、几点思考

(一)内部控制定位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任务十分艰巨,其内部涉及到法律、经济、利益调整等,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从我国现行的内部控制标准来看,大多将内部控制定位于标准方向,没有上升到强制规范的法律层面。在我国目前人们法律意识不强、现代经营管理理念缺乏、人的整体综合素质不高的环境下,未来我国的内部控制规范的定位应上升到法律层面,使其具有法制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和在企业经营管理具体工作中加以运用。

(二)内部控制的制定模式

目前现行企业内部控制的制定模式,仍然沿用传统的分行业制定。这种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的模式,既不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也不利于统一标准来管理。未来的内部控制规范标准应遵循企业会计准则模式,由国家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主导制定,使其具有权威性。

(四)企业内部控制标准的实施

最近,财政部副部长、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主席王军同志指出,企业内部控制标准的执行,是企业内部控制和内部管理的灵魂,这一论断揭示了内部控制的实质。从我国内部控制近几年来的实践可以看出,发生大案要案的企业,实际上都有内部控制规范和标准,有的条条框框还很细,但就是未能得到有效执行。由此可见,切实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实施机制,是企业各项内部控制制度得以发挥最大效力的根本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