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找规律》第二课时教案(精选14篇)

发布时间: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找规律》第二课时教案(精选14篇)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找规律》第二课时教案篇1

教学内容:

书第90-91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数字的变化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寻找并发现图形与数字的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出示图形,学生寻找规律。

⑴摆出下一组图形。(练习十六第3题)

⑵说说是按照什么规律排列的。

☆☆☆☆△☆☆☆☆△☆☆☆☆△☆☆☆☆

※※〓◎◎※※〓◎◎※※〓◎◎※※〓◎◎※※〓◎◎

2、出示小棒拼摆图形。(学生跟着摆)

□△□△□△

说说他们的排列规律。

如果不从他们的排列图形来寻找规律的话,还能寻找出什么有趣的规律来?(引导学生从小棒的根数来寻找规律。)

3、揭示课题:简单的数字排列规律。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6

⑴学生根据摆的小棒图写出4、3、4、3„„这样的数字变化规律引导学生寻找出这些数字的变化规律。

⑵教师指名学生上台摆图形■□□■□□■□□■□□

你能根据所摆的图形寻找出这道题目的数字规律吗?

⑶学生独立做例6第三小题。

集体反馈。

说说你是怎样排这些数字的?是根据什么规律排列的?

⑷做一做。学生独立练习。四人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2、教学例7摆一摆,算一算。

⑴学生根据教师所提供的数字拼摆正方形。1、2、3、4、5、6

说说这些数字是根据什么规律排列的?

数字与数字之间有什么的关系?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⑵教师直接出示数字2、4、6、8、10、、

你知道接着要写什么数字吗?为什么?这一组数字是根据什么规律排列的?

⑶直接说出1、3、5、7、9这一组数字的排列规律。

3、教学例8找规律,填数。

⑴出示数字5、10、15、20、25四人小组探讨,寻找这一组数字的排列规律。

集体交流。

⑵出示数字3、6、9、12、15学生独立解决。

集体交流。说说这一组数字的排列规律。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学生独立练习,指名学生上台板演。集体订正。

2、练习十六第4题、找规律填数。学生独立练习。

集体反馈,你是怎样填的?为什么?

3、摆一摆,算一算。

思考题。四人小组讨论。

集体交流。

四、总结。

这节课你学得愉快吗?你的收获是什么?你想给老师提什么要求?

教学反思:

这单元知识点学生容易掌握,不过还是存在某些问题,比如,按规律填数,学生必须准确分析每两个数字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几次的变化存在什么规律,才能正确填写后面的数,有个别较差劲的学生找不着规律,如何能正确填数呢,还得耐心交给他们分析方法。把两节课调到一起用来测试最后三单元知识掌握情况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找规律》第二课时教案篇2

一、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发现图形,颜色和数字简单的排列规律,并会根据规律指示下一个物体。

2、初步培养幼儿的合作,推理能力及合理、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的能力。

3、使幼儿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幼儿乐于助人的。

二、活动准备

1、教具学具:各种图形的纸张;

2、媒体应用:PPT课件。

三、活动过程

1、放音乐师有规律跺脚,并给手势说请小朋友们起立和老师一起做。

(师拍头、肩、肚子各四下,重复三遍,停音乐)教师:小朋友们,刚才老师都拍了身体的哪些部位?拍的过程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幼儿:拍头、肩、肚子。都拍了一样的次数。都是有规律的。

教师:小朋友们真聪明,我们刚才做这些动作都是有规律的。由于你们表现的这么棒,老师决定带你们去参加一个舞会,这个舞会可是在魔仙堡召开,你们愿不愿意去呀?

幼儿:愿意。

教师:但是去魔仙堡的路途中会有很多的关卡,你们一定要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去闯关,才能到达魔仙堡参加舞会,否则你们就参加不了舞会见不到魔仙女王和小仙子们啦!小朋友们,你们有信心闯关成功吗?

幼儿:有。

教师:魔仙女王和老师说了,在闯关的时候,是有要求的,小朋友们在闯关的过程中要安静,自己思考,发现什么请举手回答,在小朋友回答问题时,其他小朋友保持安静,如果不遵守,魔仙女王就取消你们参加舞会的资格了,小朋友们记住了吗?

幼儿:记住了。

2、教师出示课件每一关引导幼儿,进行到最后一关的时候,给幼儿时间让幼儿自己用学具创造规律,也可以小组之间相互讨论,最后请几位幼儿到黑板前演示自己创造的规律。

3、教师:祝贺你们闯关成功!小朋友们,看谁来欢迎我们了呀?(出示课件魔仙女王图片)我们可以一起参加舞会啦!放音乐,幼儿全体起来跳舞。

4、小朋友们,其实生活中,不仅有图形、颜色、数量之间的规律,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规律,回家以后和爸爸妈妈一起讨论下,看看在我们生活的周围还有什么规律,明天来了分享!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找规律》第二课时教案篇3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第88~89页。

【设计说明】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由六一儿童节情境导入,不但创设了一个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情境,能让他们很快的融入其中,而且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自主性,由以往的教师让我学习转变为我自己想要学习。接着出示教材的主题图——同学们在迎接节日的到来,这与课前创设的情境相吻合,然后学生观察出教室里的彩旗、彩花、灯笼、小朋友的排列是有顺序的。从而很自然地引出课题——找规律。

2、引导探究,认识规律。

分三个层次,由浅到深,先出示“彩旗”引导学生找规律;再把“灯笼图”和“小朋友图”同时出现,由学生找出规律;最后出示三种颜色小花的排列图。遵循学生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把这些规律知识由易到难展示出来,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发现数学问题、思考问题、讨论交流、找出规律。

3、动手操作,巩固发展。

1、涂一涂。通过按规律涂色练习,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对规律的体验和感知,为学生下一步创造规律及发散思维做更好的铺垫。

2摆一摆。.通过学生动手摆一摆、议一议,由一般的模仿过程到自主创新过程,使学生创新思维得到充分的发挥,激起了学生思维的高度活跃,从而加深了对“规律”这一知识的认识。

4、联系生活,寻找规律。

找一找生活中规律,更好地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意识,体现了“学生活中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的教学理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能找出事物变化规律,激发学生感受数学、发现美的情感。

2、培养初步观察、推理等能力,提高学生合作交流与创新意识。

3、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4、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学会图形排列规律的寻找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涂色卡,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师:小朋友,你们喜欢过“六一”儿童节吗?为什么呢?

2.课件出示主题图。

观察主题图,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3、揭示课题《找规律》。

二、引导探索,认识规律。

1、课件出示彩旗图。

师:首先我们来看一看彩旗的规律,猜一猜下一面旗是什么颜色?

师:你是怎么猜的?

2、课件出示灯笼图和小朋友的队列图。

师:灯笼、小朋友的排列又有什么规律呢?

猜一猜,下一个是什么颜色?

学生思考、交流。

3、课件出示彩花排列图(将原课本中的“绿、红”排列改为“绿、红,黄”三种颜色的排列)。

师:它的规律和彩旗、灯笼的规律一样吗?你发现了什么?小组里讨论讨论。

师:猜一猜,下一组花是什么颜色的?

三、动手操作,巩固发展。

1.涂一涂。

学生根据规律涂颜色。

2、摆一摆,创造规律。

师:这些规律都会找了,那你能不能创造出新的规律呢?试试看,拿出学具摆一摆。

生动手摆学具。

学生展示作品,欣赏数学美。

四、联系生活,寻找规律。

1.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东西的排列是有规律的?

2.欣赏规律美。

五.总结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找规律》第二课时教案篇4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教材第十册,第五单元《找规律》第一课时的内容。

1、说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找规律的知识,具有一定的探索规律的能力。

2、说教材

本课内容是让学生探索简单图形覆盖现象的规律,能根据把图形平移的次数推算被该图形覆盖的总次数,解决相应简单实际问题。通过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体会有序列举和列表思考等解决问题的策略,进一步培养发现和概括规律的能力,激发学生探索兴趣,培养学生探索精神。

3、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结合具体情境,用平移的方法探索并发现简单图形覆盖现象的规律,能根据把图形平移的次数推算被该图形覆盖的总次数,解决相应的简单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有序列举和列表思考等解决问题的策略,进一步培养发现和概括规律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努力克服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探索发现板块移动的规律

教学难点:灵活的应用板块移动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4、说教法学法

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课在教学方法中力求体现以下几方面理念:从生活情景出发,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便于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鼓励他们互相合作。分享思维成果,优化解决问题的策略;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在探索生活问题中,在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中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创设逼真的生活情境,提供多样的学习素材,化解教学难点。

根据学法指导自主性和差异性原则,让学生在“情境问题一操作探索一发现总结一应用提高”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

5、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问题,激发学生兴趣

课伊始,电脑先出示购物街中“妙手推推推”的视频,让学生观察它的游戏方法。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再现与学生紧密相连的生活场景,便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初步感知规律的特征。

(二)、初步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感知规律

1、学生参与“妙手推推推”的游戏

(1)出示数字:,学生数一数一共有几个数字?

(2)猜第一件商品的价格

首先出示的第一件商品,它的价格是两位数,在这行数字中间,让学生猜它的价格,教师追问:它的价格一共有几种可能呢?然后小组合作利用手中的学具或者自己的其他方法交流一共可能出现的价格,并得出每次框了10个数中的2个数,通过平移8次,一共得到了9种不同的价格。最后电脑出示这个商品是一只小熊并给出它的正确价格。这样设计学生参与度高,易于融于探索规律的过程中。

(三)、再次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发现规律

(1)猜第二件商品

出示第二件商品,它的价格是三位数,也在这行数字中间,你认为共有几种可能的价格?学生操作并交流得出每次框三个数,通过平移7次,一共得到了8个不同的价格。接下来揭示这件商品,这是一款电子词典,给出它的正确价格。在这儿情境的创设真正贯穿并服务于学生的学习过程。

(2)如果商品的价格是4位数或者5位数,分别需要平移几次?得到几种不用的价格呢?学生快速回答,然后操作验证猜想的正确性。

(3)探索规律:让刚才手举的快的同学说说他们的什么秘诀,小组交流概括行里四个量之间的关系得到内在的规律。在这儿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索、讨论来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参与意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学习有关知识,使他们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获取知识、学会学习,发展思维。

(四)、应用规律,升华认识

结合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天文台参观券和双胞胎做座位的问题。尽管只有两个练习设计,但我遵循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原则,呈现螺旋式上升,既面向了全体学生,又激励了优生,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体现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数学新理念。

(五)、课堂小结,主题延伸

学生小结这节课我们探索了什么规律?有哪些收获?并要求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去发掘生活中有规律性的事物及现象,找出规律并与其他同学一起分享,使得本节课的教学主题得以延伸。

总之,在教学活动中,能够让学生在现实的、有趣的情境中探索数学问题,同时又充分利用电脑这一有利资源,让学生认识规律、创造规律,为学生提供了独立思考的机会、尝试的机会、猜想的机会、成功的机会,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同时使学生感受到应用数学的乐趣。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找规律》第二课时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初步掌握并运用事物排列规律

2、能仔细观察物品排列规律,发展幼儿观察能力

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乐于探索、交流与分享

教学重点、难点

让幼儿有规律的意识,发现规律

活动准备

1、布置活动室,在室内挂有各种规律排列的物品(气球、小旗、各种图形)

2、三个大小不一的魔术盒、幼儿每人一套图形

3、印章、珠子、蜡笔、粘贴图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寻找活动:如何挑

1、孩子们听音乐以有规律的踏点步进入活动室

2、师:“孩子们,你们看,今天我们的教师真美丽,你能发现有什么?”

(幼儿找出①按颜色排列的规律:气球是按红黄顺序排列的,小旗是按红蓝得顺序排列的.……②按图形排列的规律:三角形、正方形、圆形。③找出其他按大小、高矮、长短等规律)

二、采用变魔术的形式,学习掌握事物的规律

1、师:“我这里有三个魔术盒,看看他们有什么规律。”(一个比一个小或一个比一个大)

师:“我们打开其中一个魔术盒,看看里面会变成什么?”从第一个魔术盒里找到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送个孩子们一个动作:拍手拍腿各一下,拍手拍腿各两下,拍手拍腿各一下……教师和幼儿一起练习动作,幼儿说一说其中的规律。

数的递增、递减规律,用图形摆出规律等层层深入,为幼儿认识规律加深了难度。

3、活动中幼儿兴趣很高,参与的欲望较强。幼儿通过观察去寻找规律,用动手操作去发现规律,用动作去体现规律,用各种感官去变现规律。幼儿在看、说、动、做中思维十分活跃。

小百科:规律是事物之间的内在的必然联系,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向。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谓整齐而有规则。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找规律》第二课时教案篇6

教学内容:

课本P63页第1题,练习十四的第1~6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使学生懂得从数学的角度提出学过的数学问题,并能够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交流中养成倾听他人想法以及尊重他人与人进行合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简单问题以及涉及乘除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用乘法口诀求商,按除数相同的规律进行整理。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主题图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引入谈话

师:同学们,我们前几天学过了哪些知识,谁能说一下这些小朋友在干什么?

【设计意图】:直奔主题,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直接明确学习的内容和任务。

合作交流,探求新知

教学第63页主题图

师:你看懂了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同桌互相说一说题意

生:咱们把除法算式有规律地排一下,还可以利用乘法口诀表的排列方式整理除法算式。

师:

(1)发下一张空白的表格纸

(2)组织学生根据45句乘法口诀写出45道除法算式

(3)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一定的规律合作整理除法算式,或者按除数相同的规律进行整理,培养学生井井有条的思维习惯,按规律办事的思想方法。

【设计意图】:利用乘法口诀的排列方式以小组为单位按一定的规律合作整理除法算式,培养学生井井有条的思维习惯,按规律办事的思想方法。

知识应用,体验成功

学生做第64页的第1题

先算出每道算式的结果,写在对应动物的下面,然后再将所得7个结果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要求学生熟练应用乘法口诀求商,同时学会有序地思考问题的方法。

游戏形式做第64页第2题

先让学生看清加、减、乘、除的运算符号

使学生初步形成百以内四则运算的口算技能

学生独立完成第65页第4、6题

做第65页中第5题

先让学生看懂图意

再让同桌两人为一组进行对口令活动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除法之间的关系,理解“倍”的意义。

【设计意图】:用多种形式进行练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学生对表内除法计算的理解与熟练。

回顾全课,总结提高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找规律》第二课时教案篇7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找出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通过猜测、观察、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以及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与合作精神。

3、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到数学的美,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寻找规律,体验生活中的数学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三、教学准备:

课件、正方形、三角形、圆形若干。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六一”儿童节到了,为了庆祝自己的节日,小朋友们把自己的教室打扮得可漂亮了,你们想看看吗?(课件展示88页主题图)

问:仔细观察这幅图,你看到了什么?这些灯笼、小旗、小花摆得很漂亮,它们不是乱摆乱放的,而是按照一定的规律摆的,你们知道什么叫“规律”吗?今天我们就要把这些规律找出来。(出示课题:找规律)

二、引导探索、寻找规律

1、引导学生找出彩旗的规律。

(1)课件展示彩旗图,问:请大家猜猜,这面旗的后面一面是什么颜色的?你是怎么发现的?可以把几面看成一组?有几组?

2、寻找小花的规律。

出示小花图问:最后一朵小花的颜色是什么?你是什么知道的?把你的秘密小声告诉同桌。

3、灯笼、小朋友、又有什么规律呢?后面一个是什么?通过让学生独立观察,讨论交流,发现图中灯笼、小朋友的队伍是有规律排列的。

4、小结:像彩旗、灯笼等这样按一定的顺序重复排列下去,我们就说它们的排列有规律。有规律的事物多美呀!

三、参与活动、创造规律

1、摆一摆

课件出示88页例2(图略)让学生试着摆,并说规律。

2、排练节目

“六一”联欢会上有一个节目是小组唱,下面我们来排练:

(1)排队:请6位女同学上来,要求每个女同学旁边站一个男同学,该请几个?你发现队伍有怎样的规律?

(2)师生共唱一首歌,并有规律地拍手。问:谁能说说你发现了什么是有规律的,有什么规律?让学生体会到音乐中的节奏也是有规律的。

3、教学例3

课件展示P89例3.(图略)

涂一涂,下一个是谁让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回答,并说为什么这样涂.

4.猜规律.

出示练习题1:猜猜星星盖住的是谁?指名说想法..

5.小小设计师.

(1)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各种颜色的图案,请大家来当设计师,创造出最美的规律,你们有信心吗?(4人合作)

(2)展示作品

先请排列规律不同的几个同学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说图形排列的规律.问;还有谁想展示自己的作品?请把作品贴到黑板上.

四.走进生活、寻找规律

1.欣赏图片.让学生感受到很多有规律的事物总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2.找找身边、生活中有规律的美,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规律。

五、全课总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你是通过什么来找规律的?

2、规律无处不在,只要小朋友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多观察周围的事物,多思考,一定会创造出更美的规律丰富我们的生活!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找规律》第二课时教案篇8

数学美的意识。

教具和学具:

课件、彩笔、学具袋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

演唱《两只老虎》,学生跟着老师边唱边做动作。

[评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前歌舞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有规律的舞蹈动为学生学习新知作了铺垫。]

二.魔术游戏,激趣导入

师:今天老师将和你们一起玩个魔术,你希望老师变出什么呢?

学生纷纷发言:航天飞机、苹果、老虎、裙子……在同学们的期盼中,老师先变出了一个苹果,接着变出了一个桃子……。用同样的方法依次变出了苹果、桃子、苹果、桃子…….。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变的魔术有什么规律?(一个苹果、一个桃子、又一个苹果、又一个桃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找规律。板书课题。

[评析:变魔术是孩子们喜欢的节目,当老师告诉同学你希望老师变出什么时,可以让学生发挥他们自己的想象,也可满足一下他们小小的心愿。当老师依次变出苹果、桃子时,学生就从中发现了有一定的规律,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触了今天的新知识——规律]。

三.引导探索,认识规律

课件出示例1的主题图

1.引导学生观察:这幅图表示什么意思?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

先让学生独立观察,再在小组内合作交流。

2.每组选一名代表,在全班汇报交流,你发现什么了规律,是怎么想的?

彩旗是按“红、黄”排列的;灯笼是按“紫、红”排列的;花是按“绿、紫”排列的;小朋友是按“男、女”排列的。

[评析:课件生动形象地演示了小朋友庆祝节日的欢乐场面,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了排列的规律]。

四.动手操作,巩固发展

1.两人一组从学具袋中拿出4个三角形和圆形,自己动手按一定的规律摆一摆。然后展示:有的小组按一个三角形、一个圆形摆成了一条直线;有的小组按一个三角形、一个圆形围成了一个圆。

2.练一练,完成书中例2。

3.涂一涂:例3

(1)先仔细观察书中涂色的规律,然后再涂色。

(2)展示作品,并说说其规律。第一行是按绿、黄的顺序;第二行是按蓝、黄、红的顺序。

[评析:学生通过涂一涂、摆一摆、画一画等动手操作活动,亲身经历了实践,更加牢固的掌握了所学的新知识]。

五.联系生活,寻找规律

1.当个小小表演家

课前跟老师一起学了《两只老虎》,谁愿意上来表演?你们知道这动作有什么规律吗?

2.寻找教室内的规律

小组交流后全班汇报:①教室里课桌是按一排桌子、一排凳子排列的。②郑心怡同学衣服上的花纹是按一行白色、一行黑色排列的。③天花板上是按一盏日光灯、一把吊扇排列的……

[评析:数学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学生能列举身边的实际例子,说明他们已将数学与生活联系到了一起,已经能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了]。

六.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采取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来教学,并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探究新知来发现图形中简单的排列规律,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1、提供了生动活泼的具有现实意义的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初步接触了“规律”这一概念。

如:本课中的魔术游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想象,让学生自然的接触了规律这一概念。

2、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如:本课中出示的学生联欢的情景,装饰的东西是有规律排列的,为小朋友有规律地围成圈跳舞等,这些与生活实际相连的生活实例让学生容易接受,更利于学生交流和创新。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有规律的事物总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本节课中学生能列举同学衣服上花纹的规律、课桌排列的规律等。说明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审美观念,同时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第二册88~89页例1~例3

教学目标:

1.通过物品的有序排列和观察操作等活动,能找出简单的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指出下一个物体。

2.通过涂色、学具、列举实例的活动,培养动手能力、观察、推理能力,提高合作交流和创新意识。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具和学具:

课件、彩笔、学具袋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

演唱《两只老虎》,学生跟着老师边唱边做动作。

[评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前歌舞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有规律的舞蹈动为学生学习新知作了铺垫。]

二.魔术游戏,激趣导入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找规律》第二课时教案篇9

这个星期三听了六节相同课题的课《找规律》,六位优秀的青年女教师来自城区五个学校,她们带着各自学校的特色,更带着她们自身独特的风采,向学生展示了规律的形成,规律的内涵,规律的运用,规律的延伸,规律在生活中给我们带来的美不胜收的感受!在对比中,让我们清晰地感受到各种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利弊。

课堂上教师对每个环节的精巧设计,值得学习和借鉴:

一、在导入中渗透规律。有两位教师的导入教学非常好,其一就是上一篇博文《学生的精彩》中介绍的“男生、女生记忆力大比拼”。紧扣课题,揭示了学习规律的价值,课堂气氛热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轻松自然地引入新课。另一位教师的导入如下:

【师:听说我们班学生很聪明,老师准备了几道思考题想考考同学们,你们有勇气接受挑战吗?

……

师:今天星期几?(……)再过七天是星期几?(……)填空:冬去什么来?(……)同学们怎么回答得这样块呢?

生:因为有规律。

师: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规律,你能举几个例子吗?

生:……………

(师揭示课题)】

整个过程简洁明快,在导入中就开始对学生渗透应用意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数学原型,注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构建。

二、在操作实践中,感悟规律。教学片断:

【师:如果按照这样的规律贴下去,第15块磁铁是什么颜色?(黑板上红黑相间地贴了8块磁铁。)

师:(部分学生急欲回答,教师紧接着说)嘘……,先自己独自思考,把自己的想法在作业纸上记下来。写好了,可以小组交流一下。

(教室里一下安静下来,每个学生都埋头书写,过了一会儿,小声的讨论开始了,然后一只只小手再次举起。教师视频展示学生作业,并指名口述自己的思考过程。)】

在每一节课上都出现了相同的问题“第15盆花是什么颜色?”,每一次问题出现时课堂上都会有几个机灵鬼心急口快地报出答案,有些老师会就势板书学生口述的几种算法进行讲解。这位教师没有让学生说出来,轻轻地一“嘘”,消去了孩子身上的浮躁,让他们静下心来,在“知其然”的基础上去探索“其所以然”,进入更深层次的思考。轻轻地一“嘘”,为更多没有反应过来的孩子争取了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机会,而不是人云亦云。轻轻地一“嘘”,使小组交流和集体反馈更加有效,拓展了孩子的思路。轻轻地一“嘘”,使课堂不再是少数人的课堂,成了全体学生的舞台。也正是这轻轻地一“嘘”,才有上一篇博文《学生的精彩》中所展示的丰富的图文表达。

三、精彩的变式练习。

1、学生先按顺序报数并记住自己报到的数。

①根据自己报到的数,算一算,如果按贝贝、晶晶、欢欢、迎迎、妮妮的顺序重复排列,你会得到哪个福娃的祝福?

②根据自己报到的数,算一算,如果按铅笔、橡皮、笔芯的顺序发礼物,你会得到什么礼物?

教师在个别口述后,通过起立的方式检查学生计算情况。

2、“照这样排列,左起第面旗是什么颜色?”,照样子,一人出题全班解答;小组互相出题互相解答;自己出题,自己解答。

3、移动一个图形,使这列图形的排列有周期性规律:○□▽○□▽▽○□。

六节不同风格的课堂,使我对本课内容有了更深刻、清晰的认识:

一、本课的重点之一应该放在“找规律”上。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规律呢?这是周期规律,即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的几个物体合成一组,依次重复出现,这种规律最重要的特征是,每组中相同序号的物体都是完全相同的。在寻找规律时,首先要确定是不是这种规律,是否符合这种规律的特征(重复出现);如果是,那么每组有几个物体组成,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只有对规律有了清晰透彻的理解掌握,才能利用规律通过除法计算找到某个序号的物体是什么。

二、本课的重点之二是优化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中了解到解决问题可能有多种途径,开阔思路;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分析比较,在认知矛盾中领悟到针对不同的问题需要用不同的策略去解决,培养优化意识。

听课感想:

一、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都注意到了规律的介绍,但重视程度不够,把目光都盯在了第二个重点上,舍本求末。在教学例题时,一般都是指名口述一下每个排列有什么样的规律,缺乏对规律的总结概括,致使许多学生错误地认为彩旗(两蓝两红)的排列周期是2;在练习时,没有一个教师问一句:“这是周期规律吗?为什么?”,关于规律的变式练习几乎没有;在讲解规律时,没有讲清周期规律的典型特征(每组中相同序号的物体都是完全相同的),所以在后面问到学生:“为什么看余数就可以知道是什么颜色?”学生大多解释不清。在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对周期规律有了感性的、初步的认识,在上完课后应该达到系统、理性的认识,可是因为对规律教学不够深入,学生上完课后只能达到更深刻的感性的认识。

二、在优化策略方面,许多教师处理得很好。首先通过第一个例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几种方法,对于每个学生所使用的方法不作评价,再通过第二个例题中不同问题的解决,让学生自己认识到通过画图和数的奇偶性来解决此类问题的局限性和列式计算的简洁性及通用性。但对画图和利用数的奇偶性解题过于忽略,少数老师甚至在教学语言中带有否定的倾向。其实方法无所谓好坏,都有各自的利弊,譬如对于一一间隔的规律而言,利用数的奇偶性解决就非常合适!当一些学生对列式解题有困惑时,画图验证一下不也是很好的吗。在这一点的教学上应注重引导学生区分每种方法的利弊,引导学生学会在思考的基础上灵活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注重学法指导。

三、教学中,当除法算式列出来之后,所有教师都很注重引导学生说出算式的含义。当讲到余数时,应引导学生说清余数表示的是第几组的第几个,前面有几组是完整的,还剩下几个。这样可以使学生的头脑中再现直观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同时也为下一课,求每种物体的个数埋下伏笔。

听课困惑:

1、课堂上,在列举解题方法时,有位学生说:“老师,我是3盏3盏地分一分,分完15盏,还剩2盏…….”,因为前面教师已经给大家介绍了列式计算比较好,所以对这个学生的发言比较恼火,她对这位学生说:“分一分的方法好吗?100盏还能分吗?”

我不懂,“分一分”为什么不行呢?3个3个地分,不就是除以3吗?100盏仍然可以分呐,100除以3,等于33余1,不就是把100,3个3个地分分到99还剩下1个吗。如果这位老师不是断然否定学生的想法,而是帮助学生找出分一分和除法计算之间的密切联系,把分一分转化成除法计算是不是更好呢?

2、课堂上,教师要求学生说说生活中还有那些地方这样周期规律存在,有位学生回答说:“街道边的一排排树也是这种规律。”教师回答:“那一排树是周期规律吗?”另一个学生马上补充:“那不是周期规律,如果每两棵树中间夹一个广告牌就是了。”教师满意地笑了。

我不懂,街道边的一排树,排列有周期规律吗?所有周期排列的周期是不是一定大于1呢?如果遇到这样的问题应怎样回答呢?希望能得到各位同行的指教。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找规律》第二课时教案篇10

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上册59页-62页

教材分析:

本课研究的是一些简单周期现象中的规律,并要求学生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周期现象表现为一种周而复始,循环出现的结构。周期规律的本质就是一组元素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依次不断”是一组接着一组,一个元素接着一个元素,不间断,“重复出现”实际上是第一周期平移运动的结果,相当于电子文档中的复制粘贴,因此从第二周期开始每一个周期在重复第一周期的“故事”,所以,在周期规律探寻中,引领学生发现每一个周期中元素的个数相同,各元素的排列次序也相同,据此,可以根据已有的有限元素所呈现规律,预测无限的趋势。周期现象的教育价值在于培养学生发现规律,遵循规律,利用规律,通过眼前预料以后,通过有限想象无限。学生首先要通过观察发现现象中的规律,初步认识周期现象,然后对现象的后续发展作出判断。

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在二年级时已经学习过有余数的除法,并且已经初步接触根据余数判断的知识,在四年级时还学习了找一一间隔排列的规律。而且前面几个学年的思维拓展已经不同程度地初步学习了周期规律,所以大部分学生能够顺利解答周期问题,不过学生没有深入研究过周期现象。

设计意图:

对于本课的教学,教材采用了两个一组(一一间隔)作为例题呈现。对于这一规律,要预测其后续发展,学生可能会有三种方法:列举法、奇偶法和除法计算的方法。但这三种方法在这一例题中无法择优,并且其中观察奇偶的方法并不通用。所以我在例题设计上采用音乐中的节奏,从三个一组的周期现象开始研究。本设计力图基于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基础,在游戏、故事、音乐、美术、自然、生活等各个角落悉心找寻学生熟悉的素材,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的同时,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一些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符号列举、计算法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以及方法逐步优化的过程。

3、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难点和重点:能分析排列的规律,理解计算法的算理,感受周期规律的变式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示课题。(音乐课)

1、音乐欣赏激兴趣,揭示课题

师:课前我们一起欣赏了旋律优美的《小白船》,现在老师把歌词和旋律都去掉,只留下节奏再来听一听。(学生倾听)同学们听完,你觉得这音乐声是有规律的?还是乱七八糟的?(有规律)师:那有什么规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找规律。板书课题。

2、操作中表达规律

师:刚才的节奏声第一个音符是什么?(叮),那第二个音符呢?(哒)。第三个音符是什么你听出来了吗?(哒)板书三个音符。

师:节奏声不停的话能写得完吗?写不完可以用什么来表示?(出示省略号)为什么?(因为有很多个“叮哒哒”不断重复出现)板书:(重复出现)

除了可以用叮哒哒来表示刚才听到的有规律的节奏声,你还能用什么形式来表示?

学生尝试做一做。师指名上去。

怎样让别人一眼就看得出来哪些是不断重复出现的部分呢?(画圈)

师:那我们把这样不断重复出现的现象叫做周期现象,重复出现的部分叫做周期。以后同学们遇到周期现象时,可以把重复出现的部分圈起来,这样就能一眼看出它的周期在那了。

3、观察中深化规律

师:大家用不同的形式记录了音乐的节奏。其实虽然表示的形式不一样,但是节奏中的周期规律都一样。那请同学们观察这些周期规律,每几个一组成为一个周期?(每三个为一组)

前一个周期里的音符排列的顺序和后一个周期排列是怎么样的?

生:每一个周期中音符的个数一样多,排列的次序也完全一样。

师:也就是说每一个周期中第一个音符一定是(咚),第二个音符一定是(哒),第三个音符一定是(哒)。因为是周期规律的排列,所以第二个周期向后每一个周期都和第一组周期完全相同。这就是周期现象的特点。根据这样的特点,我们可以知道第8周期的第一个音符是什么?第二个呢?第三个呢?那第35周期的第3个音符是什么?

4、判断小练习

它们是按照周期规律排列的吗?(手势作出判断)

5、探究中优化方法

师:刚才大家在音乐中寻找了规律,又能运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发现的规律。现在请你思考:左起第10个音符是什么?你有哪些办法知道它?

学生尝试做一做,四人小组交流想法。师指名回答。

重点问用计算的方法:除数3是什么意思?(每3个为一个周期)商5组表示什么意思?(有5组周期)余数1个表示什么(第六组周期的第1个)

师:用你喜欢的方法探求第29个和第126个音符各是什么?

每一道的被除数、除数、商和余数各表示什么吗?怎样根据余数来判断?

同学们为什么都不约而同的选择用计算的方法?好,现在我们回过头来比较这三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为什么除以3?得出结果后都是看什么数来确定?所以我们在用算式计算需要先做分组确定每几个为一周期,再用除法计算,最后根据余数来确定是周期里的第几个。

6、阅读课本,提出质疑

师:同学们,其实你们已经从音乐课中完成我们课本59页内容的学习。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结合昨晚的预习,你还有什么问题不明白的?

三、走进生活,巩固规律(美术课)

师:看来,同学们挺自信。接下来我们到美术课上考考大家。一个小朋友画了一幅庆祝国庆的画,你们能从中找到具有周期现象的物体吗?(出示课本情境图,但是灯笼图没有规律)

1、说一说

学生观察,说出盆花图和彩旗图的规律。

2、改一改

师:你能不能把彩旗图也改成具有周期规律的?

学生尝试,指名回答。

3、涂一涂:

完成试一试的题目。

1、盆花图(看图口答)

2、彩旗图(看图口答)

四、智力冲浪,深化规律(语文课)

师:在我们语文课中,也有着美丽的周期现象,我们一起到语文课堂中探索

1、找规律找规律找规律……第42个字是什么?(口答)

2、我们找规律我们找规律我们找规律……”第42个字是什么?(口答)

3、学生自行出题互考(开放探究)

你也能出一道具有周期规律的语文题考考大家?

4、课堂达标测评。(手工课)

学生独立完成60页“练一练”第1、2题

五、总结本课,畅谈收获。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规律?说说你今天的收获?你能运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来领取自己的奖品吗?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找规律》第二课时教案篇11

根据《新纲要》中,主动活动教育提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应是教师带领幼儿共同创设适应幼儿年龄特点的,丰富多彩的,引导幼儿在良好的物质环境和轻松愉快的心理氛围中,积极主动,有趣地去观察、实践、创造、体验,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由此,我设计了这一科学活动《找规律》,目的就是让幼儿在良好的物质环境中主动创设活动、参与活动,积极投身实践,这样幼儿身心才能获得较大、较快的发展,使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中班幼儿正处于思维活跃期,好动、好问是他们的年龄特点。本次活动,我尝试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把幼儿数学活动与游戏活动进行整合,把抽象、枯燥的数学内容变为有趣的游戏活动。通过活动,幼儿学习按某一特征有规律的间隔排列;在探索寻找活动中,选择不同的方法尝试有规律排列;并培养

幼儿有初步的推理能力,发展幼儿创造力。活动的重点:能在各种事物中找出其不同的排列规律。活动的难点:在有规律的排列中会表现2——3种规律。

整个活动中,我运用了游戏法、观察法、操作法、尝试法等几种方法,动静交替,使幼儿在看看、想想、说说、做做等活动中,边玩边学。还为幼儿创设了一个能够使其自由探索、发现、生动活泼的环境,让幼儿在快乐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提高能力。

活动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让幼儿自由探索,活动一开始以游戏引入,让幼儿寻找卡片,观察卡片上有什么,找找卡片上不同的变化,说说各种事物的不同排列,以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运用游戏法能使幼儿参与活动的欲望大大的提高。第二部分是通过观察,引导幼儿思考,发现、感知各种物体排列的规律,学习按颜色、几何图形、图案间隔排列的方法,这是活动中的重点。活动中让幼儿动手操作,找出物体的规律,并将规律补完整,以加深巩固有规律的间隔排列的方法,培养幼儿初步的推理能力。由于每一个幼儿都不在同一发展的起跑线上,所以在补规律的操作活动中准备教学具时,按幼儿的能力来分,能力强的有2——3种规律,能力弱的有一种规律,再根据幼儿自身特点和发展进行个别指导,使每一个幼儿都成为主动活动的主人,在原有的不同水平上获得发展。第三部分是让幼儿尝试自由排列的活动。这是活动中的难点,让幼儿尝试在有规律的排列中表现出2——3种规律,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找规律》第二课时教案篇12

1.教材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小东家厨房装修图案引出规律。厨房的墙面和地面的图案都是按规律排列的,它们的规律很多,观察的角度不同,规律不同,从同一角度观察,它们的规律相同。以行为标准观察,它们都呈循环排列。以墙面为例,它的第一行有四种图形,下面各行都是这四种图形循环排列而成:第二行是将第一行的第一个图形移到最后,其他图形往前移动一个位置变化来的。同样第三行、第四行也是按这样的规律,在上一行的基础上变化来的。地面的规律和墙面一致,只是要从颜色的角度观察。

教学时,既可由教材的情境引入,也可以设计一些更加贴近儿童的情境。如,分别出示两个学生布置的房间:一个用上学期所学的规律来布置,一个用循环排列的规律来布置。让学生找一找第一个房间有什么规律,复习旧知,并激趣导入:这第二个房间怎么乱七八糟,一点规律也没有?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然后,单独出示墙面、地面的图案,引导学生找规律。学生找出的规律可能很多。如,竖着看,第二竖行是将第一竖行的第一个图形移到最下面,其他图形依次向上移动一个位置变化来的,同样其他各行也是按这样的规律,在前一竖行的基础上变化来的。从右上方往左下方斜着看,每一斜行的图形是一样的。对学生发现的不同规律,教师应给予肯定,对循环排列的规律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或其他方式动态展示,帮助学生建立表象,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2.例1是在主题图的基础上设计的图形的变化规律。基本规律与主题图是一样的,区别是图形不再按行列方阵的形式排列,而是排成了一行,每组图形呈循环排列:从左边起,每组图形中的第一个图形在下一组中变成第四个图形,第二个图形变成第一个图形……如此循环排列。

教学时,可以启发学生想:例1与主题图的图形排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能不能用主题图找规律的方法来找例1的规律?然后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经验,重点谈找规律的方法。

3.例1下面的“做一做”是巩固例1的练习,没有任何提示,基本规律类似,只不过每组图形循环变化的方向相反,让学生独立观察思考。教师重点关注中下水平学生的学习情况。

4.在“做一做”之后,教材安排了给手帕设计漂亮的花边和图案的活动,一方面巩固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活动前,应提醒学生:要设计出有规律的图案。活动的材料可以因地制宜,手帕可用正方形纸代替。设计的方式既可采取画的方式,也可采取贴的方式。贴的图片尽量选取简单有趣的,如水果图案、动物图案、所学的平面图形等等。学生完成自己的创作后,可将作品贴出来,请大家欣赏,感受数学美、欣赏数学美,同时感受创新的乐趣。

5.例2是图形和数列的变化规律,与一年级下册第91页例6类似的地方是:无论是图形还是数的排列,不再研究形状和位置的变化,而是研究数量的变化,图形的变化也要通过计算相邻两项数量的差来找出规律。与一年级下册第91页例6不同的地方是:它的规律是每相邻两项的差组成一个新的数列,这个新的数列是等差数列,每相邻两项的差是1。而一年级下册第91页例6数列本身就是一个等差数列。

教学例2时,可以让学生先复习一年级下册第91页例6第(1)题,再把例2与例6进行对比:与例6比,图形和数的排列有什么新的变化?你能发现新的规律是什么吗?然后让学生边摆边算,找出规律。找规律时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先试着独立完成,教师根据情况进行启发指导,再小组合作交流想法。最后教师进行小结,重点说明:例2数列相邻两项的差组成一个新的数列,这个数列是一个等差数列。

6.例2下面的“做一做”与例2类似,区别是相邻两项的差组成的新的等差数列,等差的差不是1,是2。此题可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对于有困难的学生可启发学生通过迁移类推完成。

7.关于练习二十三中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1题与例1基本类似,不同之处是图形按顺时针旋转循环,可让学生独立完成。

第2题的题型与前面学过的略有不同,在一年级上册思考题中出现过类似的习题。可让学生独立完成。

第3题启发学生根据学过的相邻的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来思考(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百……),每一项上的数的10倍是后一项上的数。

第4题是学过的等差数列,渗透了数轴知识。

第7题启发学生根据数位知识思考。

第8*题第(1)题是著名的裴波那契数列,从第3个数开始,每个数都是前两个数的和。教师可向学生略做数学史料的介绍。第(2)题是等比数列,每个数都是前一个数的一半。

练习二十三的最后是思考题。是一个特殊的数列,每一个数是这个数所在项数的平方。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找规律》第二课时教案篇13

提醒学生要有规律地排列。)

生2:○□○□○□......

生3:□○□○□○......

生4:○○□□○○□□......

生5:○□□○○□□○......

师:能说说你是按照什么规律摆的吗?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提出了各种不同的摆法,也能简单地表述其中的规律。学生发言非常勇跃,一些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也跃跃欲试,这时我及时给予表扬,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新课:

1.观察发现规律。

师:小东家的厨房装修得可漂亮了,我们一起来看看。(指导看书)

小东家的墙面和地面在设计上,隐藏着规律,比一比,看谁最快找出来。

[留给学生观察思考的空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习惯。]

学生观察思考后,汇报:说说你找到的规律。

生1(上讲台指着图):"墙面"中间的斜线上有4个☆,向上一斜线有3个△,向下一斜线有3个○,再向下有2个□,这边也有2个□,最右边的下方是△,最左边的上方是○。

生2:“地面”这一图中每一斜线是的颜色真是一样的。

生3:“地面”第一行的第一格是绿色,第二行的第一格是蓝色,第三行的第一格是红色,第四行的第一格是黄色……。

师进一步引导:第一行和第二行有什么关系,第二行与第三行有什么关系,……每相邻两行有什么关系?小朋友再想想,然后在小组里合作交流。

[教学这一过程时,学生通过观察、独立思考,发现了不少“规律”,但仍没发现主要的“规律”。因此,这时我进一步指导学生观察,最后通过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学生合作交流,小组汇报。

生4:第一行的○向后挪到最后一格,就得到第二行的图形;第二行的□向后挪到最后一格,就得到第三行的图形;……

生5:竖着看,第一列的第一格○向下挪到最后一格,就得到第二列的图形;第二列的第一格□向下挪到最后一格,就得到第三列的图形;......

生6:……

[学生边说,老师边移动教具,共同验证规律,最后引导学生归纳规律的特点是:每一行都是前一行的第一个图形往后挪形成的。]

2.按规律,画一画。

指导看书115页例1:他们之间有什么规律?先仔细观察,再讨论。

师:按这样的规律排下去,下一组是什么图形呢?

请一学生上台演示,其他学生填写在书本上。

3.动手操作,创造"规律"。

老师家也想象小东家那样,用四种瓷砖(红、白、黑、黄)设计出既美观,又有规律的墙面,你能开动脑筋,帮我设计吗?

[学生纷纷动手操作起来,大部分学生能分组合作摆出各种方案。]

小组展示、汇报:说说你设计的图形有什么规律。

生1:红、白、黑、黄生2:红、白、黑、黄

白、黑、黄、红黄、红、白、黑

黑、黄、红、白黑、黄、红、白

黄、红、白、黑白、黑、黄、红

生3:红、白、黑、黄生4:黑、黄、红、白

黑、黄、红、白黄、红、白、黑

红、白、黑、黄红、白、黑、黄

黑、黄、红、白白、黑、黄、红

[第二、第三个学生的方法比较新颖,师:这里又有什么规律?让学生详细说一说。]

(三)练习反馈

完成做一做,让学生说一说你发现了他们之间的什么规律。

[老师巡视时发现:有些学生没注意观察,仍以为是第一题的规律,出现作图错误,有些学生还不会应用“移动”的方法。]

(四)巩固练习:

1.做练习二十三第1题。

寒假里,小明为自己的房间设计了一组有趣的图案,你们瞧(指导看书117页)

同桌说说他们是按什么规律来设计的图案,再独立完成。

2.补充练习(机动)。

请你也为你的房间设计一组有规律的图案,让你的同桌找出规律,并继续画出下一组图案。

[评析与反思]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找规律》第二课时教案篇14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第59页-60页例1、“试一试”及练习十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

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

题的不同策略以及方法逐步优化的过程。

3.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

学生和内容分析:

本课研究的简单周期现象是一种周而复始、循环出现的有规律现象。它的教育价值在于培养学生发现规律、遵循规律、利用规律的精神;通过眼前预料以后、通过部分把握整体、通过有限想像无限。在教学中,教师应力求做到四个“让”:一、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中学习;二、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感悟、合作探究中学习;三、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四、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习。最终,让学生感悟生活中的数学规律,发现数学的价值所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具体情境的创设下,教师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配合课件的有效运用,引导学生探究、发现、并应用简单周期现象中的内在规律。

板书设计:

找规律

画图:

列举:

计算:15÷2=7(组)……1(盆)

18÷3=6(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