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导游词范文(通用33篇)
五台山导游词范文(通用33篇)
五台山导游词范文篇1
北齐是五台山佛教的第一个兴盛时期。《古清凉传》载,北齐文宣帝高洋曾“割八州之税,以供(五台)山众衣药之资”,五台山寺院发展到200余所,现在五台山可考的北齐寺院还有近40所。北齐武成帝于河清三年(564)“诏慧藏法师讲六十《华严经》。次年,改五峰山为五台山,使六十《华严经》成为五台山的开山圣典,使五台山的华严学派得到更大发展。其时,在五台山盛传的还有涅盘学、禅学、律学、净土学等。之后的“周武灭法”之难,五台山佛教遭到废毁。
中国的四大佛地大体是在唐代确立,唐代五台山因“文殊信仰”的繁盛,寺院多达360多处,在相对宽泛的社会下佛教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名家高僧借鉴了过去经验与教训和在东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中国人对佛教义理的独特理解的六家七宗,大量的经书问世特别是高僧出访西域寻法。枝末分裂的八宗《华严、天台、三论、净土、密、律、慈恩》的出现标志着佛教完成了中国本土化使佛教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在这一时期出现了许都高僧比如华严四祖澄观国师在五台山显通寺驻锡十载翻译了《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八十华严的翻译系统的阐述了佛理也吸收中华的优良精华,特别是他写的《经疏》明确山西五台即为文殊道场,《在现在五台山的每座寺院中都供奉特别是显通寺七处九会殿内供有五百罗汉在明十三层多宝佛塔对面灵窗上就供奉华严澄观国师塑像》……在这一时期唐文成公主和尼泊尔的尺尊公主入藏,印度的原始宗教婆罗门再度兴起大批佛学大师翻过喜马拉雅来到西藏地区与藏地崇信的苯教相互竞争融合,特别是莲花生大师带领着25弟子入藏改变了当时的佛苯不合使得许多藏民归信佛教,并确定了修行密宗不休禅的思想,莲花生大师也就是藏传佛教的创始人《在今五台菩萨顶文殊殿左侧的大殿就供奉着莲花生大师》藏传佛可以分为前、后弘期。
五台山导游词范文篇2
我和妈妈去五台山旅游。五台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
坐了一夜的汽车,窗外漆黑一片,我睡了一路。天亮了,我醒来一看,哇!雄伟壮观的高山展现在我面前。五台山到了!
我们去了许多寺庙,有万佛阁、菩萨顶、显通寺、镇海寺等等。听导游说,五台山在唐代有300多座寺庙呢!现在有100多座。进了寺庙,人们都拿着香,虔诚地拜佛,让佛祖保佑他们。我也拜了很多佛。
印象最深的是菩萨顶前的108节台阶,走一个台阶抛掉一个烦恼,不能回头。我一步一步走了下去,将所有的烦恼抛到了脑后!显通寺里还有金光闪闪的塔,非常漂亮,里面是铜,外面镀了一层金子。在镇海寺找到了我的生肖守护神,是大势至菩萨。传说清朝顺治皇帝就是在镇海寺出家的。
明天还会逛景点,希望自己能够有一个快乐的旅程吧!
五台山导游词范文篇3
然而世人的无知错把“无常”“无我”的东西当成有常有我的东西来追求这样就会产生痛苦认为事事不如意不是安照自己想要的去发展!其实在适当的情况下要善于发现真善美丑恶本性的东西,这就是佛教的基本教义万物都有缘起才会有《五蕴》要正确认识避免借助《四谛》摆脱《无常、无我》。就像佛主创法一样从现实到理想到幻想最后还是回到了现实。
文殊信仰:五台山能成为文殊信仰的中心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在东汉年间明帝刘庄夜梦金人派人赴西域求法在大月氏遇到四果圣人摩腾和竺法兰,二人带来了佛经与佛像,并将处理国家外交事务的鸿胪卿改为寺院取名白马寺,二人翻译了汉地第一部经书《四十二章经》,云游全国来到五台见到五峰环抱中央有阿育王所置五金七宝佛舍利塔山形与佛主讲法之地相识建议明帝修建寺庙,明帝于永平十一年〔AD68}下诏依山围塔建寺名为大孚灵鹫寺,这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座寺庙,即现在五台山显通寺。在佛经《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二十九品菩萨住处记到东北方有国名为震旦,国内有山号为清凉,文殊师利法王子云游住处,常在此山为五百眷属讲经说法。五台山以岁积坚冰,夏仍飞雪,曾无炎暑故又名清凉。中国的佛教徒以五台山对应佛经中的五顶山——清凉山建起文殊道场。
五台山导游词范文篇4
后弘时期藏传佛教在阿底峡、八思巴、宗喀巴等人推进下形成了五大支派宁玛派、噶当派、萨迦派、噶举派、格鲁派《格鲁派的活佛大家都耳熟能详在带团中讲到菩萨顶大家都会介绍到“师徒三尊”会介绍姓氏在这里更正下一世达lai不是贾操杰而是宗喀巴的小弟子根敦朱巴班禅是克珠杰》,五派自成体系,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活佛转世。这样以一个民族命名的藏传佛教的产生就形成的佛教的三大支派。
唐宋以后,文殊信仰进一步发展。元朝建国,以五台山文殊道场为内地喇嘛教的总禅林。元朝皇帝将五台山的一些汉传寺庙改为黄教寺院下令八思巴在五台山弘法,这样五台山成为了汉藏并存显密双修的佛教名山。五台山文殊信仰达到高峰,上至皇帝大臣、文人学士、大德高僧,下至香客居士、善男信女、黎民百姓,文殊信仰成为最基本的信仰之一,牢固地占领了人们的意识形态领域。五台山佛教圣地已经深入人心,朝山拜佛,求得文殊保佑庇护,成为人们希冀实现的宏愿。
经过元末的常年征战到了明代五台山佛教再兴高潮。出身于僧侣的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刚一即位就实行了保护佛教,兴隆佛教,尤尊汉藏佛教圣地五台山的政策。他先后诏见了五台山高僧璧峰、具生吉祥,分别颁赐紫衣、金钵、度牒、御制诗等,命随方演教。明成祖派人迎请西藏名僧哈里嘛入京,敕封大宝法王,令统领天下释教,遣使送五台山显通寺安置,又敕修佛舍利塔及显通寺,还于寺中塑哈里麻肖像。
五台山导游词范文篇5
小五台山不仅以绚丽的山地风光引人入胜,更有禅宗文化的千年积淀。旧时的小五台山亦称为东五台山,相传当年文殊菩萨出家修佛,被这里恢宏的山势,茂盛的植被,淳朴的民风所吸引,选址台山,筑庙参禅,普渡众生。然而地处太行山、恒山、燕山交汇地段的小五台山地质运动频繁,山路隘险,寺庙的建设和香客往来都异常艰辛,文殊菩萨痛定思痛,下决心移居地势平缓的西五台山大兴佛事。
尽管如此,佛教文化还是在涿蔚大地蔓延开来,这主要仰仗于明代三位临济宗(禅宗的分支)佛教高僧(第二十四代资中政公禅师、第二十六代自然法师及其门徒成显大师)谒贤募贵,设坛布道,弘扬佛法。他们所建造的金河寺、法云寺以及后来的铁林寺历日旷久,终因自然灾难或是纷飞战火毁于一旦。
金河寺群峰之上的72座塔林,如今仅残存4座,四处散落着石条、砖瓦和漫漶不清的碑碣,法云寺也移为平地,南侧绝壁上的石窟空空如也,昔日的香火早已散尽,看来任凭前人煞费苦心,沐雨栉风,也没能抵挡世事的沧桑。
保护区所在地涿鹿乃轩辕故里。据《史记》载:“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擒杀蚩尤”。从此,黄帝成了中原地区部落大联盟的总首领,并在今涿鹿县矾山镇建起历史上最早的一座都城--黄帝城(遗址今仍保留)。炎帝、黄帝、蚩尤部族在此繁衍交融、休养生息,发展成后来的华夏民族。涿鹿县完整地、集中地、原生态般地聚集了炎、黄、蚩的遗址遗存,在全国也是唯一的一处,涿鹿县也被誉为是“三祖文化”的发祥地。蔚州盆地地势平坦、气候温暖湿润、物产丰富,自古便是先民聚集之地。商代在此建立代国,并建都于代王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代为一郡;汉代刘邦统一全国,分封代国,立兄刘仲为代王。飞狐古道,又名蜚狐陉,太行八陉之一,是历史上燕赵通胡的要道,蔚州乃此商道重镇,商旅必经之地,至今这里仍然保留着独具特色的剪纸、铁树花、贡米、小吃等。这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同小五台山丰富的自然遗存构成了一幅人与自然对立统一的古老画卷。
五台山导游词范文篇6
女士们、先生们:
非常欢迎大家来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的五台山旅游观光,现在我们正行进在忻州至五台山的公路上,利用行车时间我先向大家介绍一下五台山概况。
五台山概况
五台山是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位于山西省忻州地区东北部,风景区绝大部分坐落在以台怀镇为中心的五台县境内,有小部分跨繁峙、代县和河北阜平,周边达500余里。五台山的壮美风景在于它的东西南北中五座高峰和奔流不息的清水河,五台山的名胜精华则是它那众多佛教寺庙。
五台山这一名称是对五座山峰的共同特点的形象概况。东西南北中五座高峰的山巅都是高大的缓坡平台,所以叫五台山。五台的海拔高度多在2700米以上,最高的北台海拔达到3058米,为华北第一高峰,素有“华北屋脊”之称。地处黄土高原的山西,绝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而五台山例外。这里山高林深,气候凉爽,降雨较多,植被覆盖率很高,风光秀丽,景色壮观,有清凉山之称,是旅游避暑的胜地。五台山虽然山高谷深,但交通比较方便,有“四关一门”与外部相通。北部有华严岭鸿门岩关,通往繁峙县境,西部有峨岭关通往代县,东部有龙泉关通向河北阜平,东南有牛道岭关可通盂县、阳泉,南部有大关连通定襄、忻州和太原。
五台山主要是以佛教圣地而名扬天下的。那么五台山是如何成为佛教圣地的呢?东汉明帝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印度两位高僧摄摩腾、竺法兰在中国传播佛教,当他们来到五台山,见五座台顶拱围台怀腹地,其山形地貌与释迦牟尼佛的修行地灵鹫山几乎相同,返回洛阳后就奏请汉明帝去五台山修建寺院,明帝准奏颁旨,在五台山修建了大孚灵鹫寺,即今天显通寺的前身,成为与洛阳白马寺齐名的我国最早的佛寺之一,五台山也就成为佛教圣地。从此五台山的佛寺越来越多,香火日盛一日。到南北朝时,五台山已有寺庙200多处,唐代更达到360多处,有僧尼3000余人。但由于唐武宗、周世宗两次大规模灭法,全山佛寺几乎全部被毁。宋、元、明、清,五台山的佛寺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明朝时寺庙已近104处。清朝的康熙、乾隆、嘉庆诸帝均对五台山佛寺极为重视,不断投入巨资予以修建,到清末,五台山共有寺庙122处,其中青庙97处,黄庙15处,僧尼1000多人。
五台山现有寺庙50余座,尽管与历史上不能相比,但在四大佛教名山中仍然是寺庙最为集中,香火最为旺盛的。而且五台山的佛寺,唐、宋、辽、金、元、明、清各代以及民国均有遗存,建筑宏伟,式样繁多,精细严整,手法典型,连续性强,本身就是一部唐代以来中国建筑史,是研究和欣赏中国古建筑的难得场所。另外,寺内佛教造像手法多样,技艺高超,泥塑、木雕、铜铸、玉雕应有尽有,同样是欣赏我国佛教造像艺术发展演变的最佳场所。
前面这个小城叫东冶,东冶镇西北10余里便是我们这次五台之行的第一个游览点——南禅寺。
南禅寺:南禅寺到了。我们从南路上五台山,首先游览这座古刹,事实上已经登上了五台山文物的最高峰。因为南禅寺内有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大佛殿。大家可能知道,山西素有地上文物博物馆的美誉,现存古建筑,其数量之多、价值之高都居全国之首。国家级重点保护的文物单位有35处,省级重点保护的文物单位有284处。宋金以前的木构建筑有106处,占全国同期建筑物的70%以上。山西的古建筑以五台山地区最为集中,而五台山的古建筑又以南禅寺最为古老。
南禅寺位于五台县阳白乡李家村附近小银河一侧的河岸土崖上,庙宇坐北朝南,迎面和背面各有一道山梁,寺旁渠水环绕,林木繁茂,红墙绿树,溪水青山,极为幽静。南禅寺就是在如此美丽的环境中已经存在了1200多年。寺院并不大,占地约3000多平方米,南北长印米,东西宽51米,分两个院落,共有殿堂六座,即大佛殿、东西配殿及南过门殿等。
大佛殿为寺院主体建筑,面宽和进深都是三间,而内里却是一大间,是单檐歇山顶建筑,共用十二根据柱支撑殿顶,墙身并不负重,只起间隔内外和防御风雨侵袭的作用。四周檐柱柱头微微内倾,四个角柱稍高,使得层层伸出的斗拱翘起。这样,大殿既稳固又俏丽,是典型的唐代建筑风格。据大殿横梁上题记可知,此殿重建于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距今已有1220年,是中国现存所有木构古建筑的老大哥。这也是南禅寺海内外闻名的主要原因。殿内的塑像都是唐代作品,以释迦牟尼佛为中心,两旁是文殊、普贤二位菩萨,其余为大弟子阿难和迎叶及护法天王等群像,主次分明,错落有致,营造出佛界肃穆而和谐的良好氛围,不论是结跏趺坐于正中的佛主,或者是骑狮的文殊菩萨和乘象的普贤菩萨,抑或是凝神肃立的阿难和迎叶,还是威猛雄壮的护法天王,个个神态自若,表情逼真,若动若静,栩栩如生,都是艺术精品,其风格与敦煌莫高窟彩塑如出一辙。佛坛四周嵌有砖雕70幅,是唐代砖面浮雕艺术杰作,同样颇具艺术价值。置身大佛殿内,犹如进入一座唐代艺术殿堂,不论建筑,还是塑像、砖雕均是稀世国宝。
走出大佛殿,大家可能产生这样的疑问,这样一座唐代建筑为何能够完好地保存下来?答案应从三方面去找。从地势和气候上说,这里高而背风,较为干燥,有利于木构建筑物的完好保存;从所处地理位置上讲,南禅寺远离寺庙最集中的台怀闹区,藏于偏僻山乡之中,不太引人注意,所以能够躲过唐代以后历次大规模灭法和刀兵之劫;最后还要归功于当地人民群众的精心保护,免去了可能发生的其他人为破坏。正是这几方面的原因,从而使南禅寺这座千年古刹得到完善的保存。解放后,国家对古刹极为珍视,列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单位,拨专款进行维修,进而使南禅寺得到了更好的保护。
我们的南禅寺之行暂且到此,下面我带大家去欣赏与南禅寺齐名的另一处唐代古建筑——佛光寺。
佛光寺:这就是在佛刹中被誉为“中华瑰宝”的佛光寺,它是一座历史悠久、规模宏伟的佛教寺院。佛光寺东、南、北三面环山,惟西向开阔,寺因山势而建,坐东朝西,整个寺区松柏苍翠,殿宇巍峨,环境清雅;寺院布局疏朗,排列有序。寺内有北魏以来的建筑和许多文物古迹,这在全国都是比较少见的。1961年,佛光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讲到它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我们不能不提起它的发现者——我国古建筑专家梁思成(近代思想家梁启超之子)先生。
1937年的夏天,梁思成先生等四位教授,兴匆匆地来到五台,在这之前,他们曾去了敦煌,在绚丽多彩的众多壁画中,有一幅五台山图,特别引起他们的注意:画面上,古刹林立,游人不绝,还有一座不曾见到过的宝塔……
在佛光寺,梁思成教授找到了这座塔,与画上的一模一样,1420年的风风雨雨,依然健在!它是北魏遗物,双层六角,上实下空,绳纹切砖,有印度的束莲柱。它不仅是我国古建筑的珍品,也是中国和印度古代文化交流的纪念碑。大大出乎梁思成所料的,就是除了这“祖师塔”,整个佛光寺都是一个古代艺术的新大陆。通过精心研察,测量绘图,写出了论文《记五台山佛光寺的建筑——荟萃一寺的魏齐唐宋四个孤例;荟萃一殿的唐代四种艺术》。文章发表以后,轰动了中外建筑学界。佛光寺从此不只是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有的外国学者公开称呼佛光寺为“亚洲佛光”。
佛光寺始建于北魏,后来被毁。现在佛光寺的正殿为唐代所建。因其在寺内东部的制高点上,是佛光寺的大雄宝殿,故名东大殿。在五台山是首屈一指的。大殿正中的大佛坛上面有三佛和菩萨胁侍等像三十五尊。佛坛的正中间是降魔释迦像,左边是弥勒佛,右边是阿弥陀佛。释迦、弥勒都有螺发,阿弥陀佛是直发。这三尊塑像,都面颊丰满,眉毛弧弯,嘴唇端正,具有极为显著的唐风。弥勒佛和阿弥陀佛的胸部、腹部的衣裙与结带,和释迦与阿弥陀佛垂在佛座上部的衣招都非常一致,这是唐代的固定形式。菩萨立像均向前倾,腰部微微弯曲,腹部略突起,这是唐代中叶以后菩萨塑像的特性,与甘肃敦煌的塑像同出一范。
另外,供养菩萨均为一足蹲一足跪在高耸的莲座上。这种塑像除了甘肃敦煌石窟和山西大同华严寺以外,在国内还不多见。
佛坛的左梢间又有普贤菩萨骑像,两个菩萨胁侍,獠蛮牵着象,普贤像前有起陀和一个童子像。佛坛的右梢间是文殊菩萨骑狮像,拂林牵着狮子,两个菩萨胁侍。这和通常文殊居左,普贤居右的配置是不相同的。
殿内两梢间的极端前角,都立有护法金刚,形体魁伟,遥对而立;身披甲胄,手持宝剑,怒目而视。与我们在博物馆里看到的唐墓出土的武俑十分相似,只是比出土的武俑高大得多。
佛坛左端金刚的右侧,有一面颊丰满,袖手趺坐,大约40多岁的中年妇女塑像,形态亦宛然如生,……
此外,沿着佛殿两山墙砌台上还排列着五百罗汉塑像。据东大殿前明代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十月二十三日重修佛光寺补塑罗汉碑记云,确系明代遗物。
东大殿内柱额上的几幅拱眼壁画,亦为唐代遗物。其中最为珍贵的是右次间内柱前额上的横幅。横分三组:中间一组以佛为中心,七菩萨胁侍。左右两组以菩萨为中心,其旁边又各有菩萨、天王、飞天等。壁之两端有僧俗供养人像,北面一排是披袈裟的僧徒,南面一列是袍服大冠的文官。内有一人,好像是在权衡长短,那嘴边上的胡须飘然若动,与敦煌画中的人物几乎没有两样。壁画颜色除石绿以外,都是深暗铁青色。各画像的衣纹姿态都极其流畅,具有唐代风韵,而画脸和胡须的笔法,还含有汉画的遗风。
东大殿左右四梁下还有唐人题字,如:“敕河东节度观察个置等使检校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郑”、“助造佛殿泽州功曹参军张公长”、“功德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密公遇”、“执笔人李行儒”等字迹,清晰劲沉,实属不易多得的庸人墨迹。
我们刚才介绍的东大殿的建筑,塑像、壁画和墨迹四种艺术,萃聚在此,就是被梁思成先生称为孤例的“四绝艺术”。
金阁寺:我们从南路进五台山,过收费处牌楼,前行不远,这座立于路北山坡金碧辉煌的庙宇,便是台怀腹地第一大寺——金阁寺。这金阁寺位于南台之北、中台之南的金阁岭上,海拔高度达到1900多米,除台顶寺庙外,金阁寺所处地势最高。该寺距台怀镇约十五公里。
金阁寺创建于唐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是由印度来的大法师不空,根据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江南高僧道义来五台山礼佛,梦幻中看见这里“金阁浮空”的传说,主持建造的。当时“铸铜为瓦,瓦上涂金”,以合“金阁”之圣名,整个寺庙金光灿烂,无比辉煌,从敦煌壁画中至今仍可看到当时金阁寺的盛景。而且,不空大师作为密宗的主要创立者在金阁寺开办道场,译讲密宗仪轨,所以金阁寺在国内外很有声誉,也是古代中国和印度佛教文化交流的实证。
后院主体建筑为大雄金殿,内供三佛是释迦牟尼佛、药师佛、阿弥陀佛,两旁为十八罗汉。
龙泉寺:参观了金阁寺,我们乘车向台怀镇方向下行约10公里,便进入一道东西走向的沟峪,名叫东沟,著名的龙泉寺便位于沟北的山岭下,离台怀镇约5公里。龙泉寺之名源于寺东侧这眼泉水。泉亭下这股山泉清澈晶莹,味道甘爽。传说很久以前九龙作恶,文殊菩萨施行佛法把它们压在附近这九道山岭之下,在这眼泉水底部还可看到九条小龙的影子,所以被命名为龙泉。泉旁古刹便取名龙泉寺。龙泉寺位于中台顶脚下,九道岭拱抱,从山形地貌看去,像有九龙齐头并身会饮于龙泉,因此人称这里为九龙冈。
龙泉寺创建于宋代,明代重修,清末至民国初年重建。全寺占地15900平方米,共有各种殿堂僧舍160余间,坐北面南,并排三处大院。寺中的影壁、牌坊、墓塔是三件艺术瑰宝。影壁和牌坊与东院处在一条中轴线上,由108级石板台阶相连。台阶底部这道照壁,正中所嵌这组汉白玉石雕,可以看作五台山主要寺庙的微缩示意图,中心这个葫芦形宝塔代表台怀中心的大白塔;中下端所雕大殿则是中台顶的演教寺;西北角殿外一人在叩头,代表佛母洞;东南侧这一山洞,洞中有坐像,标志观音洞,供有弥勒佛的楼阁代表栖贤寺。这组石雕,刻工精细,构图巧妙,堪称一绝。而台阶上面这座三门四柱牌坊更为精致壮观,全部用汉白玉石雕造而成,前后垂檐和三门拱券,都采用镂空雕法,玲珑剔透,整个牌楼雕满飞龙、花梁、纸扇、宝镜、书笔、尘掸、玉壶等多种图案,形象逼真。这座民国年间用20年工夫雕成的牌坊是近代雕刻艺术的稀世之宝。牌坊后面的东大院前后两进,有天王殿、观音殿、大佛殿等建筑。
中院也叫塔院,龙泉寺三宝之三的墓塔就位于中院的祖师殿前。这是为清末民初五台山高僧普济所修的墓塔,通体全用汉白玉石做成,造型和雕工均十分精美。塔下方台6.4米见方,高1.5米,上边和下边各雕一圈莲花瓣,四角有四位大力士托塔金刚,台基中间内槽的坐佛小像为110尊。墓塔底座为八角须弥座,每角又各雕一力士像,宝壶形塔肚设四塞,各刻一尊弥勒佛像,这是因为普济生前自称弥勒转世,所以弟子特刻弥勒像。塔腹上面这八角飞檐,配以斗拱,宛若伞盖,既荫被四佛,又美观大方。顶覆圆盘上原安铜顶,现已不复存在。西院也有一座石塔,为南山寺第二代当家和尚的墓塔。此外,龙泉寺西北0.5公里左右那座名塔,叫令公塔。相传杨业战死后,其子五郎收其遗骨葬于塔下。
南山寺:从龙泉寺出来向东望去,我们可以看见一处宏大的殿宇群高挂于对面山坡,这便是著名的南山寺。驱车几分钟,东行北折再东过清水河不远就到达了南山寺脚下。南山寺北距台怀约2公里,依山势而建,海拔在1700米以上,共有殿堂窑房300余间,占地6公顷,规模之大在五台山首屈一指,而且悬于陡峭山坡,更增添了宏伟气势。南山寺整个建筑群由七层三大部分组成,下三层名为极乐寺,上三层叫做佑国寺,中间一层称作善德堂。该寺创建于元代,当时叫“大万圣佑国寺”。清光绪年间再行修建,称为极乐寺。清末,寺院主持普济和尚募得巨资,将原有的三部分合建成一体,称为南山寺,连续施工23年,终于形成今天的规模。
南山寺引人入胜之处是它的气魄、石雕和泥塑。我们沿登山古道盘桓而上,未入山门已被古刹的气势所折服。五台山寺院多有影壁,而南山寺最下面这一影壁是最大的,宽17.3米,高约8米,石砌底座,细磨青砖筑壁身,中嵌汉白玉石雕,多有题词和对联,顶部壁据有砖雕。转过影壁便是气魄雄伟的108级石阶和石牌楼。108级台阶在五台山不只一处,但比较而言,菩萨顶的台阶是以陡峭著称,而南山寺的台阶则以宏伟宽大闻名。台阶分三段,每段36级,直抵尽头的牌楼。南山寺的这座牌楼同样以气势取胜。这座牌楼宽达12.8米,厚1.6米,高9米,四方石柱中券三眼拱洞,上覆三面楼头,中间大而高,两旁稍低矮,比例匀称,主次分明,清一色的白石雕构更使牌楼气度不凡。中券洞上方的“信天由命”石刻匾额更令人玩味。牌楼之后的大钟楼兼作山门,下面是方台石券门洞,上面是两层木楼,高大而稳健,我们可以顺门洞两侧小洞的28级台阶登上木楼,楼上四周围以石栏,围栏上刻各种花草树木,雕工纯熟。凭栏远望,清水河谷的风光,中台、北台、南台的雄姿可尽收眼底。
领略了南山寺的雄伟气魄,我们再去欣赏其精湛的塑像和石刻。从大钟楼左侧穿过一座小院便进入大雄宝殿所在四合大院,这里是南山寺主院,坐北朝南彩绘一新的大雄宝殿内有精美塑像和雕像。大殿主供释迦牟尼佛,两旁站立者为阿南和迦叶两大弟子。佛坛前正中是文殊骑狮石像,右侧为木雕普贤菩萨,左边为石雕送子观音,殿两壁是十八罗汉。该殿的造像之精,在五台山寺庙中颇有名气。特别是送子观音,一个白胖胖的小孩,天真无邪,活泼可爱,慈爱的观音左手抱护小孩,右手抚摸孩子的小手,使人倍感亲切。另外,脚踏莲花,臂有十八,身后跟着两头活蹦乱跳的小象的普贤造像亦相当精美。而十八罗汉表情造型各不相同,给人印象同样很深。出大雄殿,从左侧拾阶而上,穿过善德堂,便来到最上三层的佑国寺。这里可说是石雕的海洋,几乎是无石不雕。一进院共有石刻图案316幅,以“穆桂英挂帅”、“天女散花”、“苏武牧羊”等最为人们熟悉;二进院共有360幅,有“孟母择邻”、“太公钓鱼”的故事等;三进院共294幅,有“三顾茅庐”、“孙悟空、猪八戒登仙山”等情景。整个佑国寺石刻图案近千幅,内容之丰,数量之多,刻工之精,堪称全山一绝。
殊像寺:游毕金阁寺、龙泉寺、南山寺沿途三大名寺;我们的下一个景点是殊像寺。殊像寺位于台怀镇南的凤林谷口,北距塔院寺仅0.5公里左右。这里南面梵仙山,北靠菩萨顶,地势优越,风光秀丽,寺旁还有般若泉,是一处风水宝地。该寺创建于元代,明代重修,是五台山五大禅林之一和十大青庙之一,颇有名气。全寺占地6400平方米,共有殿房50余间,其中主建筑文殊阁殿阔5间,进深3间,两层歇山式,是台怀中心区最大的殿宇,也是殊像寺的精华所在。
殿内所供文殊骑狮像,高约9.3米,造型生动传神,名皤遐迩。仔细观瞧,神狮四蹄蹬地,昂首竖耳,双目圆睁,张牙卷舌,大有抖擞威风、腾云而起的气势,充满灵性和动感,在五台山所有文殊的座骑中,数这一只塑得最鲜活传神。端坐狮背的文殊菩萨,面容安详,双目平视,右手微举胸前,身后一片黄亮,好似菩萨身上放出的灵光。内蒙、西藏、青海的许多佛教信徒都知道五台山有一尊养面头文殊菩萨,指的就是这尊塑像。相传,在建造这座寺庙时,绿毛狮子和文殊的身子均已塑好,就差文殊的头部了,这时工匠们犯了难,由于谁也没见过文殊的面容,所以不知如何去塑,大伙七嘴八舌,众说不一。争论声惊动了做饭的伙夫,伙夫大声说,文殊菩萨的相貌可不是随便捏造的,你们再吵也无用。正在此时,突然院内金光照耀,文殊菩萨显出真容。这时寻找画匠描摹已来不及了,伙夫急中生智,将面案上和好的养面拿起,照着菩萨真容的样子捏了起来,刚把头部捏好,文殊菩萨便在空中隐去了。匠人们急忙把养面头安了上去,又在外面贴了金。人们就称此像为“养面头菩萨”,并在民间广为流传。
文殊像背面是倒坐观音像,围有悬塑,上部表示祟山峻岭,下部代表海水流波,中间塑有善财童子、净瓶玉女,听经龙王及唐僧师徒取经等等。殿内东、西、北三面墙壁上的悬塑,高达6.5米,总围长47米多,内容为五百罗汉图。图下部描述形形色色的渡海场景,图上部则反映陆上生活场面,大干世界在这里得到形象生动的表现,寓意颇深。
显通寺:台怀镇到了,由于这里是五台怀抱的中心点,故名台怀,当地人把台怀地区称为“台内”,其他地区称“台外”。
台怀镇的大显通寺是五台山第一大庙,始建于东汉时期,它是我国最早的佛寺之一。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9年),汉明帝从西域请来印度僧人摄摩腾和竺法兰,在京都洛阳建白马寺,这是中国建佛寺的开端。这一年,摄摩腾和竺法兰来到五台山,法眼识圣地,立即看中五台山的风水,并奏明汉明帝在这里破土建庙,揭开了五台佛国历史的第一页。
他们之所以选中五台山,也是事出有因的,其一,当时五台山叫清凉山,佛经《华严经》里说,东方清凉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有案可据;其二,两位高僧看了五台山的地形,觉得与印度灵鹫峰极似,灵鹫峰又是释迦牟尼向弟子讲经的地方;其三,据说在两位高僧来以前,五台山已有一座佛塔。于是,五台佛国的奠基石——五台山第一座寺庙大孚灵鹫寺(今显通寺)就这样建立起来了,连那座山也称作灵鹫峰了。
寺院面积8公顷(一百二十亩),各种建筑四百多间,多为明清遗物。排列于中轴线上有七座高大的建筑,很有气势。
大雄宝殿,重顶飞檐,巍峨宽大,占地约670平方米(一亩二分)为五台殿宇之最,木雕彩绘,肃穆堂皇。殿内佛像高大,金碧辉煌。五台山的重大法事活动,多在此殿举行,届时,各寺都有僧人参加。
无量殿是我国砖石建筑艺术的杰作。高20米,面宽28米,进深16米,从外面看是七间两层楼房,殿内却是三间穹窿顶砖窑,型制奇特,雕饰精细,宏伟壮观,又称无梁殿。
在显通寺的后高殿前,是一座用青铜铸件组装而成的纯粹金属建筑物,人称“显通铜殿”。
相传,明朝穆宗驾崩前后,少主年幼无知,皇亲李良发动了宫廷政变,接管了江山,就将娘娘李彦纪和少主打入了冷宫,想绝明朝后裔。这少主就是后来的万历皇帝。大臣徐彦昭和杨波进人冷宫行谰,李娘娘又气又急,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把少主交给了徐、杨二人带走,让他们好好抚养。后来少主当了皇帝,惩除了奸臣。为了感谢母思,就决定在五台山为李娘娘建造一座铜殿。据记载,这座铜殿是明朝名望很高的佛灯和尚(山西平阳人),在现在太原市郝庄村南建起了高达13层的两座大塔(宣文塔)后,正在兴建永柞寺(即双塔寺)的过程中,又奉万历皇帝的命令,到显通寺“传戒”时建筑的。
铜殿建于明代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20年)。殿高8.3米,宽4.7米,入深4.5米,它是我国仅有的三铜殿中的一座。另外两座,一在浙江的普陀山,一在四川的峨眉山。不过就其建筑艺术和美观俊雅而言,那两座都不及这座铜殿,而且峨眉山的铜殿早已在战火中焚烧坏了。
铜殿外观为重檐歇山顶,共分两层,上层四周各有六面门扇,下层四周各有八面门扇。每面门扇的下端铸有花卉、松柏、鸟兽等图案。、“龙凤配”、“喜鹊登梅”、“玉兔拜瓤”……形态逼真,栩栩如生,每面门扇的上端都有精细的花卉图案,形态各异,玲珑剔透。正面横梁上的“二龙戏珠”和“双凤朝阳”更是活灵活现。第二层的四周,有大约1米高的铜栏杆,其24面门上均有各式图案。殿脊的两端有铜铸的似龙非龙的宝瓶,光芒四射,耀眼夺目。
殿内正中有一尊铜铸文殊坐狮像,造型美丽。殿内四壁上的铜铸小佛像,琳琅满目,多达万尊。
整个铜殿结构严谨,建造精巧,瑰丽辉煌,全部用铜,传说是妙峰祖师化缘而来的。为取“万”字吉利,他曾出外云游数年,走了13个省、1万家人家才化缘来10万斤铜。人称“显通,显通,十万铜”,就是指这座铜殿。
塔院寺:大家可能都知道,五台山的标志性建筑是一座高大的白塔,而这大白塔就坐落在塔院寺内。塔院寺虽然没有显通寺那么宏大,但要比显通寺更引人注目。全寺占地15000多平方米,平面布局呈正方形,分为殿堂院、禅堂院和发塔院三部分。
我们从南正门进院,过天王殿便进入殿堂院或称塔院。与天王殿相对的这座大殿一般寺院都称大雄宝殿,而这里却叫做大慈延寿宝殿,这是为了和大慈延寿宝塔即大白塔相一致。内供华严三圣,中间为释迦牟尼佛,两旁为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及十八罗汉。该殿是寺院僧人敬香诵经、举行佛事活动的主要场所。
大殿北侧与大慈延寿宝塔相接。大白塔按佛家正统说法是佛舍利塔。据传释迦佛圆寂之后,其佛体烧就职84000个舍利子,印度阿育王用五金七宝铸成84000座塔,分布于大千世界,每座塔内藏一个舍利于,五台山这座塔为中国19座佛舍利塔之一。现在这座藏式大白塔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由须弥座、塔身、塔刹三部分构成,通高56.4米,其中铜质塔刹高4.43米,塔身高50.27米,须弥座高1.7米。塔身四周,遍挂风铃,共有252个,每遇风来,铃声悠扬,与寺院内的钟声、木鱼声、诵经唱诗声相互呼应,无疑是一曲佛国交响乐,令人神往。大塔下层四围筑有木栅栏,栏内可供僧众和游人附塔绕行。在大白塔底座的一个碹洞里立有释迎牟尼佛足碑,刻在石碑上的佛足印,长53厘米,宽20厘米,足心有千辐轮相和宝瓶鱼剑图。相传,佛足印为释迦牟尼涅盘之时留下,谁见到这足印并瞻礼供养就能消除灾难。唐僧到印度取经时,把佛足拓印下来带回,先是唐太宗下令将佛足刻在石上立于宗庙,后来五台山建大白塔时,有人携图敬献,刻在碑上,供僧人香客顶礼膜拜。
五台山导游词范文篇7
观音菩萨在佛教诸菩萨中,位居各大菩萨之首,是中华大地佛教信徒最崇奉的菩萨,拥有的信众最多,影响最大。
佛家认为,五台山是观音菩萨的故乡,真正的观音祖庭就是普庵寺。普庵寺这座千年古刹,历经浩劫,昔日庄严不再,令无数朝拜之善男信女唏嘘。值此五台山即将列入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由中国的佛教中心成为世界佛教文化传承中心之际,敬邀有缘善信秉佛菩萨之道及无尽众生之喜,重建中华观音祖庭,再现千年珈蓝盛况,让慕名而来的无数海内外信众体会观音尊严形象、感应菩萨无尚法益。
观音祖庭拟于20xx年初动工重建,并将在新落成的观音殿内供奉两千尊观音菩萨镏金宝像,随缘殊胜加持善信福德,望各界有缘善信发心敬供,缔结此殊胜佛缘,以同沾法喜、共沐佛光、消灾免难、福慧绵长!
五台山导游词范文篇8
而产生苦的来源就是五蕴《色、受、想、行、识》这是人体及心理现象构成问题的认识,就如“有的人需要的不多但想要的太多而想要的不是真正需要的”,看似简单的一句话但是很好的诠释了在南瞻部洲娑婆世界的众生都在为这为那去最求即使知道自己错也不愿意承认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然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会一成不变,都会经历从生到灭的过程具体到每件事都有其特性但每件事都会有其生成原因,在相当的一段时间或相当的一个空间无大的变化,在这段时间过后就会产生不稳定因素就像量到质的过程,最后事物已经毁灭形体不存在,就会产生“无常”而“无我”就是在告诫众生一切事物不仅形体不会永远存在,而且精神也会随之消灭是不有存在一个常恒的精神主体。
然而世人的无知错把“无常”“无我”的东西当成有常有我的东西来追求这样就会产生痛苦认为事事不如意不是安照自己想要的去发展!其实在适当的情况下要善于发现真善美丑恶本性的东西,这就是佛教的基本教义万物都有缘起才会有《五蕴》要正确认识避免借助《四谛》摆脱《无常、无我》。就像佛主创法一样从现实到理想到幻想最后还是回到了现实
五台山导游词范文篇9
首先先赞叹大家,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今天要踏上前往五台山的旅途,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文殊菩萨曾发过大愿,凡向我文殊一步,必得无上利益福德。所以大家此次五台山之行,也必然能够得到文殊菩萨的保佑加持,相信此行一定会圆满吉祥。
大家也许都听说过,中国有四大佛教名山,而五台山居其首位。这四大佛教名山,分别是:观世音菩萨的道场——普陀山,位于浙江舟山县。地藏菩萨道场是安徽的九华山。普贤菩萨的道场是四川峨眉山。观音大悲,地藏大愿,普贤大行。而文殊菩萨呢,是大智,他老人家的道场就是我们将要去参拜的五台山。佛家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话,叫作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大家也许都听说过,但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它的意思就是用大智慧到达彼岸。可想而知,想要到达生死苦海的极乐彼岸需要什么呢,需要的是大智慧,还不是一般的聪明智慧,这种智慧,能断烦恼的智慧佛家称它为般若。我们的文殊菩萨,般若智慧堪称第一,号称七佛之师,曾是七尊古佛的老师,学生都成佛了,老师还非常谦虚的作菩萨。虽然是菩萨,但他的大智慧大家可想而知也。
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下五台山,今天我们将要去的五台山古时称作清凉山,为什么称清凉山呢,一是因为五台山山势海拔很高,尤其是它的几个台顶,既使夏季也有可能见到白皑皑的积雪。所以自古以来,五台都是避暑朝圣的胜地。想当年康熙皇帝就曾经五次前往参拜五台山,当然据史料记载,他五次前来其中有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要找寻他的父亲,那就是相传在五台剃发出家的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大家都看过《孝庄秘史》吧,那个片子拍得顺治没有出成家,虽有意愿,但没遂愿。当然顺治出家根本起因不是想要超越轮回,度脱苦海乃至自觉觉他广度众生,他是因为他的爱妃去世,受到了严重的打击,所谓的心灰意冷。反正顺治是否真的出家,这是一个清史之迷。但是,康熙五次前访五台山多少说明了些什么,并且史书记载其中一回孝庄太后还一同前往,但因年事以高身体不适中途而返。我们在电视上看到顺治题到墙上的一首出家诗,名义上是顺治作的,但据考证,是顺治的儿子,康熙皇帝代作的,写得非常好,境界也很高,他说:“天下丛林饭似山,衣钵到处任君餐,黄金白玉非为贵,惟有袈裟披肩难。……朕乃大地山河主,忧国忧民事转烦,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闲。……兔走鸟飞东复西,为人切莫用心机,百年世事三更梦,万里乾坤一局棋。……我本西方一衲子,因何流落帝王家……。”最后一句讲什么:“十八年来不自由,南征北战几时休,我今撒手归山去,管甚千秋与万秋”。康熙为他爸爸附了这么一首诗,你说顺治出没出家,大家自已猜一猜。
前面讲的称五台山为清凉山是因为这里海拔高,夏季凉爽所以称为清凉山。其实称五台为清凉的另一个真实的意义是什么呢,大家都知道五台山是佛教名山,所以到五台山参访自然离不开佛法的光辉。在佛教中,称我们人间为苦海,为什么苦呢?大家想一想,我们为了衣食住行,为了更好的发展,更多的挣钱,甚至是为了更好的小蜜,烦恼是没有止境的。这种烦恼佛家称它为热恼。而清凉山呢,也就是我们的五台山,它超出尘世热恼之外,乃一处清凉圣地。它用大智慧超越出尘世间的烦恼,另外,它不仅自已超出,还能灭度世间众生的烦热。古人常常敬称佛法为甘露法雨,就是这个意思。这个甘露法雨有什么现实功效呢,它能让众生把这个世间的苦恼看得破,认得清。让我们站得高,望得远,悬崖勒马,苦海回头。
什么叫看得破,认得清,就像那英的那首歌——雾里看花,借我一双慧眼吧。向佛祖去借,向文殊菩萨去借吧。有了一双慧眼,会教我们能够认清哪些东西是真的对自己有用处的,哪些东西是有害的。哪些事情当为,哪些事情不当为。何时进,何时退,古人讲的进退有度,这个尺度真不是那么容易掌握的。
什么叫站得高望得远。佛家一个基本理论三世因果。对于灵魂的无有以及前世存在与否的研究,西方科学家正在如火如荼的在搞,并且已经取得许多很有成效的成果。大家都听说过催眠术吧,它是怎么兴起的呢。因为西方心理学家认为,如果一个人成年后许多严重的心理问题可能都是他们小的时侯,孩提时期受到打击而形成的。导致后期的心理扭曲以及心理疾病。他们希望这些心理疾病的病人在接受催眠的时侯将他们小时侯受的委曲、这些病灶通过催眠回忆起来,讲述出来,心理医生再进行同步的心理引导,从而把他们的病灶根除。正所谓心病还需心药治。所以催眠术在西方很盛行。在这里要说明一下,催眠与睡眠是不一样的,虽然两个都是眠,但是这两种形制下的脑电波是不一样的。催眠这个词的翻译其实是不太准确的。那我讲这些是什么意思呢,因为许多病人在催眠的形制下,本来想让他们回忆起小时侯的病灶,但让科学家们大为吃惊的是,这些人,有许许多多人回忆起的不仅是小时侯,而是前世甚至是前几世的事情。而这些病因不是在今生,而是在前世甚至前几世以前,因为受到的巨大的恐惧和苦难形成的。这些病人在催眠讲述的同时,医生都给他们录了音,同时进行了很有效的心理引导,很多病人,严重的心理病人,就是这样完全康复了。这是西方科学家的科研成果。所谓的科学,就是要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实证求真,另一个是可重复性。在催眠研究的科学家中,有一位非常著名,他是美国的史蒂劳斯博士。他做出的这些确凿案例的不下上万次。几十年间,上万次的实验,一次又一次向他证明:前生的存在,因果的轮回。当然史蒂劳斯博士本身是一个基督徒,基督教是不讲轮回的,他只讲下一世的天堂和地狱。所以这个结果也曾让他诧异过一阵。但是他还是将他的这些研究成果公布出来了,因为他觉得有意义把这个实相公布于世人去研究。并且,当时教授所处的是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当时西方世界并未象今天对轮回研究那么普遍并且公开。在那种情况下,教授是要冒着牺牲自己学术生涯的情况下出了一本著作,那就是著名的《前世今生》。这本书出版后,教授是准备接受一片责骂与置疑的,但出他意料之外,许多他的同行,也都是心理医生,非常支持他,并向他提供了大量他们在催眠状态下病人们相似的案例,他们都能够多少回忆起多世以前的情况。并且那些其他的医生对教授说,我们也收集了许多案例,但我们都没敢发表,您是天下第一人,因为我们也很怕遭到置疑和责骂。因为《前世今生》的发表引起了巨大的震动,美国核心科研杂志《神经与大脑》杂志发表了一篇对于此书的评论,他说:“如果史蒂劳斯博士不是在创造一个巨大的错误,则他必是二十世纪的伽利略。”大家都知道伽利略因为反对地心说,被终生囚禁,而布鲁诺甚至被活活烧死。幸亏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言论自由百花齐放的时代,所以不会再像布鲁诺那样的担忧。我讲了美国科学家对轮回的研究是什么意思呢,史蒂芬斯博士他自已,一个基督教徒,他在研究出这些成果后,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你下一生生命的遭遇,完全是你自已造就的。”并不是上帝主宰的,也不是佛、菩萨、鬼神主宰的,而是自已造做的。正如中国一句古语叫做“自作自受”一样。佛家一句名言:“欲知前生事,今生受者是。欲知来生是,今生做者是。”说的也是同样的意思,只不过是更精确全面了一些。所以我们知道了前生后世的存在,这会给我们现实生活什么启示呢?那就是我们凡事可以随之往开了想了,怎么样呢,比如说,也许我们现在挣得没有别人多,住得也许没有别人好,境遇比不上别人强,但我们并不比别人傻,也许上学时我还比他成绩好呢,怎么会是这样呢。并且不是我们今世里没有努力。那是什么原因呢,真实的原因是我们自已前世里没有种下这么大的福哇。正所谓一句古语:“欲除烦恼须无我,各有前因莫羡人。”这样一想,就可以想开些了。另外,我们还可以放眼看一看,为什么有些孩子,一生下来就生在富人家,叨着金汤勺出生的。而又有些孩子,生在边远的农村,衣食无着,忍寒忍饿。为什么生下就是如此不平等?另外,史蒂芬斯博士还得出一个结论:今世如果你有什么天赋的话,那是你前世里积攒下来的,不是今生你短短几年、十几年间就学得来的。所以白居易有一句名言:“书到今生读已迟”。所以做父母的对孩子要善加引导而不是强迫。
另外更为重要的启示是什么呢?大家都知道烧香供佛,“香”是代表信香,代表佛门的“戒”与“定”。其实佛家也很讲究以花供佛,花是什么意思呢?是代表种善因必有善果,反之种恶因必有恶果。所谓的“如是因得如是果”。所以我们今生既使不如别人,那没关系,我们还有未来,乃至还有来生。所以我们要把眼光放高、放远,不要与人争眼前的利益,不必去争眼前的得失。也许别人费了大劲得来的果实,因为它的来路有些斑点,虽然香车美女围绕,但这眼前的一切可能是潘多拉的匣子,他那个未来堪忧。也许我们这一世穷困潦倒,仅供温饱,但心中有我们中心思想,有我们的理念、追求和底线,正如供佛以香美的花儿一样,自然有香美的果实。种如是因,必得如是果。所以前面才讲,佛法是清凉的甘露法雨,可以灭却人间多少苦恼,解除苦厄。这是佛法的启示,讲求凡事从因上去解决未雨绸缪。另外,冤冤相报何时了等这些名言警句也是从佛门因果轮回中得出的重要启示。
假如三世因果可以张明的话,对于现实社会的人心维善乃至治安是十分重要的,这是有识之士细一思维必会得出的结论。比如说人们明了因果通三世的道理后,假如得了些委曲他也许会想开些,受些冤枉也能大度些,别人对不起自已也能忍让些,要做违法乱纪做奸犯科前也要惦量些。
正因为佛法可以让可以让众生看得破,认得清,站得高,望得远,还可以让人悬崖勒马,苦海回头。从而佛教(佛陀的教育)才能够让众生有一个真正的吉祥安康的未来。这也是清凉山称为清凉的重要意义之一。
五台山的由来
在大说起五台山,一定有不少人知道这里是我国著名的佛教圣地,也是名扬中外的旅游胜地,可是若要问起五台山名的由来,恐怕知道的人就不多了。
大多数到过五台山的人,通常只是到了以山西省五台县台怀镇为中心的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的寺院群。而真正意义上的五台山实际上是指五台县的五座相互连接环绕、挺拔秀丽的山峰。它们分别是:东台望海峰、西台挂月峰、南台锦绣峰、北台叶斗峰和中台翠岩峰。由于五山峰海拔均在3000米以上,因此除了一些虔诚的佛教徒能够登临五峰台顶朝拜文殊菩萨外,很少有人能够到达五台的。也是由于台怀镇寺院群分布在五座山峰之间,因此,通常人们把到过台怀镇就视为去过五台山了。
五台山原先并不叫五台山,而是叫紫府山,也称作五峰山道场。这里曾是道士们修行的地方。到了东汉永平2019年(公元68年),天竺(今印度)高僧迦叶摩腾、竺法兰从洛阳白马寺来到五峰山一带,认为这里是文殊菩萨讲经说法的道场,于是就想在这里建筑寺院,供奉文殊菩萨。可是这里的道士并不同意,最后由汉明帝在洛阳白马寺主持,举行道士与两位高僧的赛法,结果两位高僧获胜。从此,佛教界在台怀镇一带就取得了建筑佛教寺院的权利,所建的第一座寺院就是如今的显通寺。从此,历经数朝历代的修建、扩建,以台怀镇为中心的寺院最多时曾达到360多座,直到今天还保留着100多座。因此,五台山也就以其佛教寺院历史悠久、规模宏大位于全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
至于五峰山更名为五台山,这里面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据传说,远古时代的五峰山一带气候异常恶劣,常年酷暑,当地百姓苦不堪言,时逢文殊菩萨在那里讲经说法,见到黎民百姓的疾苦,深表同情,于是发大愿拯救百姓脱离苦海。文殊菩萨装扮成一个化缘的僧人,行程万里到东海龙王那里寻求帮助。他在龙宫门口发现了一块能散发凉风的巨大青石,于是便把它带了回去。当他把那块大青石(东海龙王的歇龙宝石)放置在五峰山一道山谷里,刹那间,那里一下变成草丰水美、清凉无比的天然牧场了。此后,那条山谷也被起名叫做清凉谷。人们在山谷里建了一座寺院,将那清凉石圈在院内。为此,五峰山又名清凉山。
后来,隋文帝听说了此事,便下诏在五座山峰的台顶各建一座寺院供奉文殊菩萨。即东台顶的聪明文殊,西台顶的狮子吼文殊,南台顶的智慧文殊,北台顶的无垢文殊,中台顶的孺童文殊。在东台顶能看日出,西台顶能赏明月,南台顶能观山花,北台顶能望瑞雪。这就是五台山的由来。
五台特产之砍三刀,又名油布袋,色呈金黄,绵甜利口,是五台山人春节期间的主要食品之一。每年年关,家家制作,户户蒸食,代代相传,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五台劳动人民生活贫困,常年以玉米为主食。为了改变这种单调乏味的饮食,五台人便创制了一种粗粮细作的食品。炸制时,为使麻油渗入其中,要在上面砍三刀,故称“砍三刀”。又因其吃起来油香四溢,故又称“油布袋”。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改善“油布袋”的口感人们在原来料的基础上加入黍米面(俗称黄米面),这样再蒸出来口感劲道绵润。更能激起你的食欲。
五台特产---降龙木
降龙木俗称六道子。为多年生灌木,叶小无刺,常丛生于山阴,其杆无心有结,每结自成纹路,纹路竖行,均为六道。灰皮去后,木面光滑,呈白色微黄。六道子生长缓慢,木质坚韧,木面光滑细密,且不易折,强力折之,斜茬似刀,锋利如刃。它是家家喜用之物,用以作叉齿、耙齿,具有铁制叉耙难有的优点。握之不冷不热,提之不轻不重,坚韧如铁,弹力如藤,为众多人所喜爱。
六道子北方多有生长,但以五台山生长的最有名。因为五台山的六道子受过密宗格鲁派祖师宗喀巴大师的加持,六条白线代表文书菩萨的六把智慧剑,可以斩断众生的烦恼。所以是念诵文殊菩萨圣号和文书菩萨心咒最理想的念珠,同时在密宗里它也是修行和文书菩萨有关本尊的理想念珠。每颗珠上都有六道天然形成的纹络,象征着六字箴言(即六字大明咒:嗡嘛呢呗咪吽),有极强的加持力,可以镇宅驱邪。戏曲《降龙木》或《斩子》中穆桂英拿的那条宝贝降龙木就是六道子。五台山六道子佛珠,十分平宜朴实,像征六道轮回,带此珠辟邪、平安、得大吉祥,又表义了大智文殊之加持,所以特别受学佛信众之欢迎。可自己佩带,也可作为不俗的特色吉祥礼品赠送亲友。
五台山澄泥砚,石刻砚乃五台山旅游系列工艺纪念品久负盛名。澄泥砚为我国四大名砚之一,宋米市在《砚谱》中曾评为砚中第一。
本品质坚细腻而轻便,发墨不损害。此产品在1985年荣获山西省第二届工艺品旅游产品博览会优秀作品奖,1986年获山西省第三工艺品旅游产品博览会铜牌奖,1988年获轻工业部工艺美术百花奖优秀产品一等奖。
台砚是五台山砚的简称,亦称段砚,是我国三种名砚之一,与安徽歙州之歙砚、广东肇庆之端砚等誉。台砚分两大类:石砚和澄泥砚
为什么拜佛?
佛是佛陀的简称,意为觉悟的人,大慈大悲的人,大福德、大智慧的人,拜佛就是以佛为导师,学佛的为人处世,积德修福,做一个慈悲与智慧的人,一个身心清净、健康的人,一个快乐无忧的人,一个有益于社会、国家、众生的人,一个无我利他的至善之人。因为,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育,就是做人的教育。成功的人生,就是做人的成功。
那么该怎样拜佛呢?关键是至诚恭敬。印光大师嘱咐我们:“欲得佛法真实利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即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即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
为什么拜菩萨?
一、弥勒菩萨:包容、欢喜
我们一进天王殿,第一个见到的,就是正当中供奉的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塑造的是布袋和尚的形象;他代表什么意思呢?布袋和尚肚皮很大,满面笑容,他所代表的意义就是什么资格才可以入佛门:第一要有肚量,要能包容;第二要慈悲,要以欢喜心接待一切众生。所以弥勒菩萨代表的是——生平等心,呈喜悦相。我们以清净平等的心对待一切众生,以满面笑容接待一切大众,这才是入佛门必备的条件。所以他是教学,而不可以把他当作神明来祭祀,那就错误了,你一定要懂得其真正的含意。你明了之后,才会对于佛家教育佩服到五体投地,不能不称赞,这真是具足了大智慧,圆满的设施。明了他对我们的教育意义,这就是拜菩萨了。
二、地藏菩萨:孝顺、恭敬
地藏菩萨所表示的是孝亲尊师,所以一部《地藏经》就是佛门的《孝经》,我们从这个地方学起。无论哪一个宗派,哪一个法门,都是从孝亲尊师做起。然后把孝亲尊师扩大,能够孝顺、恭敬一切众生,这就是拜菩萨了。
三、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
观音菩萨表示大慈大悲,慈是使他人快乐,悲是帮助他人解脱烦恼和痛苦。慈悲一切、怜悯一切、救护一切众生,就是大慈大悲。拜菩萨,就是以菩萨为榜样,长养自己的慈悲心,利益他人,造福社会。因为,害人就是害己,助人就是助己,利人自然有益自己,爱护他人,才是真爱自己。
四、文殊菩萨:智慧、善巧
文殊师利菩萨,代表的是大智慧,圆满的智慧,绝对不是迷惑颠倒,感情用事。佛门常说:“慈悲为本,方便为门”;但是又说:“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这个话对照起来看好像非常矛盾!其实它有道理的,因为,慈悲、方便要建立在理智的基础上,要建立在智慧的基础上,不能感情用事,不能溺爱。感情用事,不思后果,那就是祸害。如果是以智慧为基础,慈悲、方便才能恰到好处,才能善巧,才能自利利他,那是真实的功德。因此,拜菩萨,就是学习开发自己的智慧,为人处世,善巧方便,得当适宜。
五、普贤菩萨:应用、实践
普贤菩萨代表实践,把孝敬、慈悲、智慧,应用、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穿衣吃饭、学习工作、待人接物,能够把孝敬、慈悲、智慧,应用、落实在其中,这叫做普贤菩萨。拜菩萨,就是学习知行合一、解行相应。
这是我们修学佛法的四个大科目——孝敬、慈悲、智慧、实践。诸位想想,佛教里哪来的迷信?真正是叫我们破迷开悟啊!然后才能离苦得乐。
苦从哪里来的?
从迷来的。
乐从哪里来的?
从悟来的。
觉悟就乐了,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我统统清楚,统统明了,自然就快乐了。你能够掌握这个现实,你能够自在地运用这个现实,支配这个现实,而不是被环境所支配。被环境支配,这个人很痛苦啊!自己有能力支配环境,支配自己生活,样样作得了主宰,他怎么不幸福,怎么不快乐呢?关键就在迷、悟啊!这些菩萨代表修学的纲领,都是叫我们真正地认识佛法,落实在生活中,使我们真正受益。
为什么拜罗汉?
罗汉是佛陀的学生,听闻佛陀的教育,用功修行,解脱了烦恼和痛苦。我们拜罗汉、数罗汉,就要学罗汉,听闻佛法,修正错误的思想、言语、行为,从而离苦得乐,身心清净,生活幸福。
为什么拜四大天王?
走进佛寺大门,你看的第一个建筑物,叫天王殿。天王殿里面供奉的是四大天王、弥勒菩萨;四大天王是护法,保护这个道场的。你懂得其真正的意思吗?
一、东方持国天王。“持”是保持;“国”是国家。持国里面最重要的含意就是“负责尽分”。我们修身、齐家,也就是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负责;自己是什么身分,就负担起什么样的职责。我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对自己的工作尽心尽力,每一个人在他自己岗位上都能尽忠职守,负责尽职,这才能护持国家,他表示的、教我们的是这个意思。持国天王手上拿的是琵琶(乐器),它也是表示佛法的。代表什么呢?负责尽职要做得恰到好处,不能超过,也不能不及,这就是中庸之道。儒家讲中庸,佛家讲中道。就像弦一样,你要是太紧了,它就会断掉;太松了,就弹不响了,一定要调得恰到好处,这就是说,我们对人、对事、对物都要守分寸,都要做得恰到好处,它是这个意思啊!
二、南方增长天王。“增长”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求进步;与时俱进,不进则退。儒家教学说日日新,日新又新,永远在求进步;佛法讲精进,不但要进步,还要精纯,进步当中要守住精纯,这是佛教给我们的。所以佛法永远站在时代的前端,那你不求进步怎么行,整个社会都在进步,你落在后面,会被淘汰掉的。所以德行上要进步,智慧要增长,技能要进步,才艺也要进步,乃至于我们生活品质也要天天往上提升,这才是佛法。佛法讲苦行,那是在求学的阶段。因为佛所讲的是教我们离苦得乐,不要搞错了,我们离乐去吃苦,这在佛法里找不到。所以苦行是在修学的阶段,好像我们在学校读书,求学的阶段要苦,踏进社会我们造福人群,这个时候是离苦得乐;不但自己离苦得乐,帮助整个社会,帮助一切大众离苦得乐,是这么一个意思,不能搞错。苦行是一个阶段,不是永久的,这个一定要知道。
增长天王手上拿的是宝剑,这个剑也是表示佛法的,代表智慧之剑,能断烦恼。烦恼像丝、像乱麻一样,所以快刀斩乱麻,唯有智慧才能够把所有的烦杂事情,统统都解决掉,它表这个意思。
三、西方广目天王;四、北方多闻天王。前面两个是我们修学的目标,我们要负责尽职、要日新又新。那要怎样才能做到呢?这两位天王教给我们——要多看、多听,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智慧从这儿来的呀!要读书,要读诵佛经;要到处去看、去考察,像现在说观光、考察。“光”是什么呢?光是那个地方的风俗人情,那个地方的生活习惯。我们去看看都了解了,人家的长处,我们学习;人家的缺陷,反省我们有没有。我们能够采人之长,舍人之短,来建设我们的国家,建设我们的社会,这样岂不是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国家,最美好的社会了吗!这个不是凭空在想像的,是要叫你多方去考察、去学习。可见佛教给我们的确是非常踏实,绝不是空谈;教我们多看、多听,增长自己的学问,增长自己的见识。
那么广目天王右手拿的是一条龙,或者有的时候造像造的是蛇。龙跟蛇代表什么呢?代表变化莫测。这是讲人心、社会、世界,非常非常复杂,常常在变化,你有智慧才能控制得住,才能掌握局势,才能游刃有余,它表这个意思。
北方多闻天王,他手上拿的是伞盖。伞代表什么呢?伞是遮盖,就是今天我们所讲的环保,遮盖灰尘,既要多看、多听,又要保护自己身心的清净,不被诱惑,不受污染。所以你要是真正明了,真正懂得,一进天王殿看到这些塑像,就给你上了一课。这一课真正护持你自己身心的健康,护持你个人的幸福、家庭的美满、社会的和谐、国家的富强、世界的和平,这统统都护持了,一点都不假。诸位一定要晓得它表法——教学的意趣。这是艺术的教育。
为什么烧香?
“香”代表戒、定真香,烧香就是提醒我们,要修学戒、定,从而开显智慧。由戒生定,由定生慧。
为什么敲钟?
佛门、佛事,钟用于祈寿、感化、超度众生。在一口佛钟上铸有这样的铭文:“钟声闻,烦恼轻,智慧长,菩提生,离地狱,出火炕,愿成佛,度众生。”
佛寺的钟多是晨暮各敲一次,每次紧敲18下,慢敲18下,不紧不慢再敲18下,如此反复两遍,共108下。为何要定为108下?一说是一年有12月、24节气、72候(五天为一候),合为108,象征一年轮回,天长地久。另一说是,人有108种烦恼,钟鸣108响,以尽除人间烦恼。
钟声深沉、洪亮、绵长,才能震撼人心。形大体重的钟基频低,储能大,使钟声深沉绵长。用加入锡的青铜制钟比黄铜和铁制钟声音青脆。钟的下部和钟唇加厚外张,使声音向外辐射能力强,就会使钟声洪亮。所以,大凡具有感染力的佛事钟的钟声,都是由形大体重、钟唇厚而外张的青铜钟发出的。
敲钟时,可别忘了耳闻心诵:“钟声闻,烦恼轻,智慧长,菩提生,离地狱,出火炕,愿成佛,度众生。”如此发心,福慧双修,功德无量。
五台山导游词范文篇10
在《文殊师利涅盘经》中记载到文殊菩萨是古印度舍卫国梵得婆罗门教贵族的儿子,经神人指点出家求法,皈依于释迦文佛门下,在佛涅盘后四百五十年于大雪山为五百信徒演讲十二部经因其辩才第一故人称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后唐代宗李豫在平定完安史之乱后在五台山修建金阁寺并将文殊菩萨钦定为首席上首菩萨。文殊在诸多佛经中站具主导地位。特别是他亦佛亦菩萨的身份,七佛之师万佛之母!特别是文殊发愿教导所有众生追求佛性,并教导他们修行,达到无上正等正觉。所以文殊被看做是佛道中的父母,在《大成本心地观经》称其三世觉母妙吉祥。《十二圆觉经》记载文殊菩萨是十地菩萨。《详见殊像寺导游词》
五台山佛教开始兴盛的过程,也就是《华严经》传入和文殊信仰开始发端的过程。至迟在魏孝文帝时,五台山已经发展成了文殊道场和北朝研习《华严经》的圣地。学习《华严经》的人们纷纷至五台山礼谒文殊,举行法会,著书释论,出现了灵辩及其弟子道昶、灵源、昙现等一大批华严学者。此外,五台山也出现了其他论师,如弘律的法聪、弘净土的昙鸾等。
五台山导游词范文篇11
佛教之美:那么佛教的基本教义到底是什么,四圣谛《四真理》:苦、集、灭、道,现实世界中充满了痛苦《佛主认为人生有八苦,肉体遭受的四种苦:生、老、病、死,精神遭受的苦:怨憎、求不得、爱别离,对自己永恒追求而得不到产生的苦:五阴盛苦》,造成痛苦的原因是渴爱,有了渴爱就会有种.种欲望,可现实是这些欲望不可能全部得到满足因而就有了痛苦。当你知道痛后痛彻心扉之后大家就认识到要消除渴爱所带来的痛苦和烦恼,消灭了渴爱所带来的痛苦后,人就会摆脱轮回生死达到涅盘的状态,每个人和每个人思维方式不同自我调节不同但佛主总结了“八正道”:正见、正语、正命、正行、正业、正念、正思、正精进、正定,以方便众生找到解脱之道。
而产生苦的来源就是五蕴《色、受、想、行、识》这是人体及心理现象构成问题的认识,就如“有的人需要的不多但想要的太多而想要的不是真正需要的”,看似简单的一句话但是很好的诠释了在南瞻部洲娑婆世界的众生都在为这为那去最求即使知道自己错也不愿意承认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然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会一成不变,都会经历从生到灭的过程具体到每件事都有其特性但每件事都会有其生成原因,在相当的一段时间或相当的一个空间无大的变化,在这段时间过后就会产生不稳定因素就像量到质的过程,最后事物已经毁灭形体不存在,就会产生“无常”而“无我”就是在告诫众生一切事物不仅形体不会永远存在,而且精神也会随之消灭是不有存在一个常恒的精神主体。
五台山导游词范文篇12
游客们大家好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东北部,忻州地区五台县,距太原240公里,是我国著名的四大佛教名山之首,以天下第一佛教名山享誉中外,有此殊荣,一是,这里是我国最早建寺的地区之一,而且从古至今,这里的寺僧在规模上都是第一;二是,佛典有记载,这里是佛教四大菩萨之首文殊菩萨的道场;三是,历朝历代,凡信奉佛教的帝王,都特别关注这里,这里是我国唯一的青庙和黄庙共生荣的佛教圣地。
五台山是我国著名的四大名山之一,也是一个融自然风光,历史文物,古建,艺术,佛教文化为一体的旅游区。“五百里道长风风雨雨,依然日出东台。月挂西峰,花放南山,雪霁北巅。两千年香火断断续续,又是晨钟悠扬,晚罄清澈,香烟缭绕,胜幡翩跹。”写出了五台山的悠久历史和奇异风光。
今天我们要参观的是显通寺,在五台山寺院当中,显通寺的规模最大,历史最古和洛阳的白马寺同为中国最早的寺庙,是五台山佛教界最为尊崇的领袖寺庙。
首先,我们看到的是钟楼,这是五台山最大的一口铜钟——长鸣钟,重达9999.5斤。
显通寺没有天王殿,只有两通石碑,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龙虎二碑,此二碑寓意为龙虎把门,不劳驾四大天王。
显通寺,占地120亩,殿堂楼舍400多间,正院内中轴线排列七座大殿,依次为:观音殿,大文殊殿,大雄宝殿,无量殿,千钵文殊殿,铜殿和后高殿。
现在我们来到了观音殿,殿内供奉着三尊菩萨.中间为观音菩萨,两边分别为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所以又叫”三大士殿”.由于两侧摆满了经书,故也称藏经殿.
观音殿外边一左一右两座碑亭.里面各有一碑,一通有字,刻着<<御制显通寺碑文>>,一通无字,无字碑.这通无字碑是康熙皇帝立下的,似乎在赞美显通寺的雄伟,壮丽和佛教的博大精深,难以用文字表达.
参观完了观音殿,我们就来到了,大文殊殿,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寺庙中大都建有文殊殿,而这座文殊殿却加了个”大”字,这个大字有四层含义:显通寺是五台山最古老的寺院,是五台山寺院中建筑面积最大之一,是五台山保存最完整之一,是供奉文殊菩萨最多的文殊殿,由于在这里可以同时拜到五方文殊,当地人称其为方便朝台.
好,现在我们去全寺的中心,显通寺的重要建筑,大雄宝殿,它是五台山殿宇之最,重顶飞檐,巍峨宽大,占地一亩二分,里面供奉横三世佛.中间为婆娑世界的释迦牟尼,左侧为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右侧是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大雄宝殿即释迦牟尼的尊称,寓意像大勇士一样,英勇无畏,无畏一切,殿堂采用108根木柱支撑整个大殿,进到大殿感到十分宽敞,此殿,是五台山最大的大雄宝殿,也是寺里举办盛大佛事活动的场所
这是显通寺的第一大特色---------全木结构
现在我们眼前的这座白色全砖建筑是无梁〔量〕殿,由于它全部用砖垒砌而成.没有用梁柱,所以叫无梁殿,又因为它代表的是佛法的无量,所以我们称之为无量殿,从外观看,似欧洲建筑,并且涂成了白色,白色在西方代表纯洁,在这里象征佛教的无限光明。整个大殿从外看是7间,实际为3间,外观2层,内为1层。殿内中间供奉佛祖的抱身像卢舍纳佛,体现修成正果而得到佛境的光明智慧
五台山导游词范文篇13
Hi,大家好!我是今天的导游——张智盈,欢迎来到佛教旅游圣地五台山。
现在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五台山是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也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它由五座山峰环抱而成,而且五座山峰的顶端平坦宽阔,好像是土砌的平台,故而称作“五台山”。又称清凉山,是个避暑的好去处,所以,最适合在酷热难耐的夏天来玩哦!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五台山别具一格的景点——黛螺顶。大家抬头看一下,要想到达黛螺顶,我们必须要先攀登面前的这条“大智路”,它有1080级台阶,一定要耐住性子,亲自攀上这1080级台阶,据说登了之后,可以消除1080种烦恼呢!快点加油攀爬吧,不过一定要注意安全哦!
恭喜大家成功登顶,来,这里叫做望景亭,从此向下俯视,是不是很像一个倒扣的大海螺呢?所以黛螺顶又叫“大螺顶”了。
咱们再往里面走,最值得一看的就是这里的主殿——五方文殊殿,它宽16.5米,深11米,殿内供奉着五座文殊铜像,每座高约2米。我们一进入这个大殿就会感觉到它的庄严肃穆。咱们仔细来看,每一座法像都神态各异,金光夺目,庄严祥和,把文殊菩萨的聪慧、大度等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还有背面的碑记是值得一提的,那可是当年乾隆皇帝的亲笔题诗,字态饱满,刚劲有力,不愧为书法大家呀!
接下来,就请大家自由参观,拍照留念,有心的人可以去拜拜文殊菩萨,他可是有求必应的哦!要注意,在这里有一个小小的规矩,就是进殿时,不要踩踏门槛。最后衷心祝愿大家开心、愉快!
五台山导游词范文篇14
五座高山巍然屹立在天边,被薄如蝉翼的雾笼罩着,朦胧,隐约,飘渺,就如虚幻一般。近了,更近了,来到山脚下,抬头望去,五座高山直插云霄,给人一种神秘而有亲近的感觉。这就是五台山。
五台山没有黄山陡峭;没有泰山雄伟;也没有嵩山领秀。但是,它也有它独特的景色,不信,你看:北台凉漠无情,炎炎夏日却寒风刺骨;西台美丽迷人,在西台能让你一饱“夕阳无限好”的眼福;东台迷雾朦胧,灵气逼人,凌晨,红彤彤的太阳从东方升起,是绝好的观日景点;南台百花争艳,红、黄、橙、蓝、紫……各色花儿都迎着太阳绽放;中台就更美了!望雪山、看日出、观日落、赏百花,美轮美奂。
我们踏着清晨的水雾,来到了塔院寺。只见寺中有一大葫芦形白塔,威严地矗立在中央。这就是五台山的标志性建筑物:舍利塔,据说里面供奉着百年舍利。塔周围有许多寺庙,青褐色的屋脊,褐红色的墙体,房脊两侧龙飞凤舞,很是有特色。
爬上菩萨顶,极目远眺,山下寺院林立,香烟弥漫,沿着蜿蜒的山路爬行的游人们都变成了小蚂蚁。抬头仰望,山上白云缭绕,仿佛仙境一般。
山上的天气就像娃娃脸,这会儿又下起瓢泼大雨。豆大的雨珠打弯了枝桠,打落了树叶,打飞了树上气息的鸟儿……
我们赶紧捂着头往山下跑,突然一个与周围格格不入的景象映入眼帘:一位老僧穿着百衲衣,神态自若地往山上走,身边的大雨他都视而不见。当我得知他是从九华山徒步过来的,便对他肃然起敬,佩服之情油然而生:“这要有多大的动力啊!”
下午我们坐上车,沿着陡峭的山路攀爬着东台顶。一路迎着浓重的雾气,车的两边是倾斜的草坡,上面有着成群结队、悠闲自在的牛羊。
到了半山腰,我下车玩耍,湿漉漉的水汽迎面扑来,接着就闻见一股泥土的芬芳。草坡上有许多不知名的花儿,红的、紫的、黄的、白的……各种各样。由于山上雾气重,所以每个花瓣上都挂着晶莹剔透的露珠。再向远处望去,四周的山连绵起伏,加上雾的点缀,形成一幅大自然的水墨画。
五台山真是大自然的经典之作,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我们要好好珍惜。
五台山导游词范文篇15
女士们、先生们:
非常欢迎大家来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的五台山旅游观光,现在我们正行进在忻州至五台山的公路上,利用行车时间我先向大家介绍一下五台山概况。
五台山是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位于山西省忻州地区东北部,风景区绝大部分坐落在以台怀镇为中心的五台县境内,有小部分跨繁峙、代县和河北阜平,周边达500余里。五台山的壮美风景在于它的东西南北中五座高峰和奔流不息的清水河,五台山的名胜精华则是它那众多佛教寺庙。
五台山这一名称是对五座山峰的共同特点的形象概况。东西南北中五座高峰的山巅都是高大的缓坡平台,所以叫五台山。五台的海拔高度多在2700米以上,最高的北台海拔达到3058米,为华北第一高峰,素有“华北屋脊”之称。地处黄土高原的山西,绝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而五台山例外。这里山高林深,气候凉爽,降雨较多,植被覆盖率很高,风光秀丽,景色壮观,有清凉山之称,是旅游避暑的胜地。五台山虽然山高谷深,但交通比较方便,有“四关一门”与外部相通。北部有华严岭鸿门岩关,通往繁峙县境,西部有峨岭关通往代县,东部有龙泉关通向河北阜平,东南有牛道岭关可通盂县、阳泉,南部有大关连通定襄、忻州和太原。
五台山主要是以佛教圣地而名扬天下的。那么五台山是如何成为佛教圣地的呢?东汉明帝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印度两位高僧摄摩腾、竺法兰在中国传播佛教,当他们来到五台山,见五座台顶拱围台怀腹地,其山形地貌与释迦牟尼佛的修行地灵鹫山几乎相同,返回洛阳后就奏请汉明帝去五台山修建寺院,明帝准奏颁旨,在五台山修建了大孚灵鹫寺,即今天显通寺的前身,成为与洛阳白马寺齐名的我国最早的佛寺之一,五台山也就成为佛教圣地。从此五台山的佛寺越来越多,香火日盛一日。到南北朝时,五台山已有寺庙200多处,唐代更达到360多处,有僧尼3000余人。但由于唐武宗、周世宗两次大规模灭法,全山佛寺几乎全部被毁。宋、元、明、清,五台山的佛寺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明朝时寺庙已近104处。清朝的康熙、乾隆、嘉庆诸帝均对五台山佛寺极为重视,不断投入巨资予以修建,到清末,五台山共有寺庙122处,其中青庙97处,黄庙15处,僧尼1000多人。
五台山现有寺庙50余座,尽管与历史上不能相比,但在四大佛教名山中仍然是寺庙最为集中,香火最为旺盛的。而且五台山的佛寺,唐、宋、辽、金、元、明、清各代以及民国均有遗存,建筑宏伟,式样繁多,精细严整,手法典型,连续性强,本身就是一部唐代以来中国建筑史,是研究和欣赏中国古建筑的难得场所。另外,寺内佛教造像手法多样,技艺高超,泥塑、木雕、铜铸、玉雕应有尽有,同样是欣赏我国佛教造像艺术发展演变的最佳场所。
前面这个小城叫东冶,东冶镇西北10余里便是我们这次五台之行的第一个游览点——南禅寺。
南禅寺:南禅寺到了。我们从南路上五台山,首先游览这座古刹,事实上已经登上了五台山文物的最高峰。因为南禅寺内有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大佛殿。大家可能知道,山西素有地上文物博物馆的美誉,现存古建筑,其数量之多、价值之高都居全国之首。国家级重点保护的文物单位有35处,省级重点保护的文物单位有284处。宋金以前的木构建筑有106处,占全国同期建筑物的70%以上。山西的古建筑以五台山地区最为集中,而五台山的古建筑又以南禅寺最为古老。
南禅寺位于五台县阳白乡李家村附近小银河一侧的河岸土崖上,庙宇坐北朝南,迎面和背面各有一道山梁,寺旁渠水环绕,林木繁茂,红墙绿树,溪水青山,极为幽静。南禅寺就是在如此美丽的环境中已经存在了1200多年。寺院并不大,占地约3000多平方米,南北长印米,东西宽51米,分两个院落,共有殿堂六座,即大佛殿、东西配殿及南过门殿等。
大佛殿为寺院主体建筑,面宽和进深都是三间,而内里却是一大间,是单檐歇山顶建筑,共用十二根据柱支撑殿顶,墙身并不负重,只起间隔内外和防御风雨侵袭的作用。四周檐柱柱头微微内倾,四个角柱稍高,使得层层伸出的斗拱翘起。这样,大殿既稳固又俏丽,是典型的唐代建筑风格。据大殿横梁上题记可知,此殿重建于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距今已有1217年,是中国现存所有木构古建筑的老大哥。这也是南禅寺海内外闻名的主要原因。殿内的塑像都是唐代作品,以释迦牟尼佛为中心,两旁是文殊、普贤二位菩萨,其余为大弟子阿难和迎叶及护法天王等群像,主次分明,错落有致,营造出佛界肃穆而和谐的良好氛围,不论是结跏趺坐于正中的佛主,或者是骑狮的文殊菩萨和乘象的普贤菩萨,抑或是凝神肃立的阿难和迎叶,还是威猛雄壮的护法天王,个个神态自若,表情逼真,若动若静,栩栩如生,都是艺术精品,其风格与敦煌莫高窟彩塑如出一辙。佛坛四周嵌有砖雕70幅,是唐代砖面浮雕艺术杰作,同样颇具艺术价值。置身大佛殿内,犹如进入一座唐代艺术殿堂,不论建筑,还是塑像、砖雕均是稀世国宝。
走出大佛殿,大家可能产生这样的疑问,这样一座唐代建筑为何能够完好地保存下来?答案应从三方面去找。从地势和气候上说,这里高而背风,较为干燥,有利于木构建筑物的完好保存;从所处地理位置上讲,南禅寺远离寺庙最集中的台怀闹区,藏于偏僻山乡之中,不太引人注意,所以能够躲过唐代以后历次大规模灭法和刀兵之劫;最后还要归功于当地人民群众的精心保护,免去了可能发生的其他人为破坏。正是这几方面的原因,从而使南禅寺这座千年古刹得到完善的保存。解放后,国家对古刹极为珍视,列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单位,拨专款进行维修,进而使南禅寺得到了更好的保护。
我们的南禅寺之行暂且到此,下面我带大家去欣赏与南禅寺齐名的另一处唐代古建筑——佛光寺。
南禅寺:南禅寺到了。我们从南路上五台山,首先游览这座古刹,事实上已经登上了五台山文物的最高峰。因为南禅寺内有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大佛殿。大家可能知道,山西素有地上文物博物馆的美誉,现存古建筑,其数量之多、价值之高都居全国之首。国家级重点保护的文物单位有35处,省级重点保护的文物单位有284处。宋金以前的木构建筑有106处,占全国同期建筑物的70%以上。山西的古建筑以五台山地区最为集中,而五台山的古建筑又以南禅寺最为古老。
南禅寺位于五台县阳白乡李家村附近小银河一侧的河岸土崖上,庙宇坐北朝南,迎面和背面各有一道山梁,寺旁渠水环绕,林木繁茂,红墙绿树,溪水青山,极为幽静。南禅寺就是在如此美丽的环境中已经存在了1200多年。寺院并不大,占地约3000多平方米,南北长印米,东西宽51米,分两个院落,共有殿堂六座,即大佛殿、东西配殿及南过门殿等。
大佛殿为寺院主体建筑,面宽和进深都是三间,而内里却是一大间,是单檐歇山顶建筑,共用十二根据柱支撑殿顶,墙身并不负重,只起间隔内外和防御风雨侵袭的作用。四周檐柱柱头微微内倾,四个角柱稍高,使得层层伸出的斗拱翘起。这样,大殿既稳固又俏丽,是典型的唐代建筑风格。据大殿横梁上题记可知,此殿重建于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距今已有1217年,是中国现存所有木构古建筑的老大哥。这也是南禅寺海内外闻名的主要原因。殿内的塑像都是唐代作品,以释迦牟尼佛为中心,两旁是文殊、普贤二位菩萨,其余为大弟子阿难和迎叶及护法天王等群像,主次分明,错落有致,营造出佛界肃穆而和谐的良好氛围,不论是结跏趺坐于正中的佛主,或者是骑狮的文殊菩萨和乘象的普贤菩萨,抑或是凝神肃立的阿难和迎叶,还是威猛雄壮的护法天王,个个神态自若,表情逼真,若动若静,栩栩如生,都是艺术精品,其风格与敦煌莫高窟彩塑如出一辙。佛坛四周嵌有砖雕70幅,是唐代砖面浮雕艺术杰作,同样颇具艺术价值。置身大佛殿内,犹如进入一座唐代艺术殿堂,不论建筑,还是塑像、砖雕均是稀世国宝。
走出大佛殿,大家可能产生这样的疑问,这样一座唐代建筑为何能够完好地保存下来?答案应从三方面去找。从地势和气候上说,这里高而背风,较为干燥,有利于木构建筑物的完好保存;从所处地理位置上讲,南禅寺远离寺庙最集中的台怀闹区,藏于偏僻山乡之中,不太引人注意,所以能够躲过唐代以后历次大规模灭法和刀兵之劫;最后还要归功于当地人民群众的精心保护,免去了可能发生的其他人为破坏。正是这几方面的原因,从而使南禅寺这座千年古刹得到完善的保存。解放后,国家对古刹极为珍视,列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单位,拨专款进行维修,进而使南禅寺得到了更好的保护。
我们的南禅寺之行暂且到此,下面我带大家去欣赏与南禅寺齐名的另一处唐代古建筑——佛光寺。
佛光寺:这就是在佛刹中被誉为“中华瑰宝”的佛光寺,它是一座历史悠久、规模宏伟的佛教寺院。佛光寺东、南、北三面环山,惟西向开阔,寺因山势而建,坐东朝西,整个寺区松柏苍翠,殿宇巍峨,环境清雅;寺院布局疏朗,排列有序。寺内有北魏以来的建筑和许多文物古迹,这在全国都是比较少见的。1961年,佛光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讲到它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我们不能不提起它的发现者——我国古建筑专家梁思成(近代思想家梁启超之子)先生。
1937年的夏天,梁思成先生等四位教授,兴匆匆地来到五台,在这之前,他们曾去了敦煌,在绚丽多彩的众多壁画中,有一幅五台山图,特别引起他们的注意:画面上,古刹林立,游人不绝,还有一座不曾见到过的宝塔……
在佛光寺,梁思成教授找到了这座塔,与画上的一模一样,1400年的风风雨雨,依然健在!它是北魏遗物,双层六角,上实下空,绳纹切砖,有印度的束莲柱。它不仅是我国古建筑的珍品,也是中国和印度古代文化交流的纪念碑。大大出乎梁思成所料的,就是除了这“祖师塔”,整个佛光寺都是一个古代艺术的新大陆。通过精心研察,测量绘图,写出了论文《记五台山佛光寺的建筑——荟萃一寺的魏齐唐宋四个孤例;荟萃一殿的唐代四种艺术》。文章发表以后,轰动了中外建筑学界。佛光寺从此不只是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有的外国学者公开称呼佛光寺为“亚洲佛光”。
佛光寺始建于北魏,后来被毁。现在佛光寺的正殿为唐代所建。因其在寺内东部的制高点上,是佛光寺的大雄宝殿,故名东大殿。在五台山是首屈一指的。大殿正中的大佛坛上面有三佛和菩萨胁侍等像三十五尊。佛坛的正中间是降魔释迦像,左边是弥勒佛,右边是阿弥陀佛。释迦、弥勒都有螺发,阿弥陀佛是直发。这三尊塑像,都面颊丰满,眉毛弧弯,嘴唇端正,具有极为显著的唐风。弥勒佛和阿弥陀佛的胸部、腹部的衣裙与结带,和释迦与阿弥陀佛垂在佛座上部的衣招都非常一致,这是唐代的固定形式。菩萨立像均向前倾,腰部微微弯曲,腹部略突起,这是唐代中叶以后菩萨塑像的特性,与甘肃敦煌的塑像同出一范。
另外,供养菩萨均为一足蹲一足跪在高耸的莲座上。这种塑像除了甘肃敦煌石窟和山西大同华严寺以外,在国内还不多见。
佛坛的左梢间又有普贤菩萨骑像,两个菩萨胁侍,獠蛮牵着象,普贤像前有起陀和一个童子像。佛坛的右梢间是文殊菩萨骑狮像,拂林牵着狮子,两个菩萨胁侍。这和通常文殊居左,普贤居右的配置是不相同的。
殿内两梢间的极端前角,都立有护法金刚,形体魁伟,遥对而立;身披甲胄,手持宝剑,怒目而视。与我们在博物馆里看到的唐墓出土的武俑十分相似,只是比出土的武俑高大得多。
佛坛左端金刚的右侧,有一面颊丰满,袖手趺坐,大约40多岁的中年妇女塑像,形态亦宛然如生,……
此外,沿着佛殿两山墙砌台上还排列着五百罗汉塑像。据东大殿前明代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十月二十三日重修佛光寺补塑罗汉碑记云,确系明代遗物。
东大殿内柱额上的几幅拱眼壁画,亦为唐代遗物。其中最为珍贵的是右次间内柱前额上的横幅。横分三组:中间一组以佛为中心,七菩萨胁侍。左右两组以菩萨为中心,其旁边又各有菩萨、天王、飞天等。壁之两端有僧俗供养人像,北面一排是披袈裟的僧徒,南面一列是袍服大冠的文官。内有一人,好像是在权衡长短,那嘴边上的胡须飘然若动,与敦煌画中的人
物几乎没有两样。壁画颜色除石绿以外,都是深暗铁青色。各画像的衣纹姿态都极其流畅,具有唐代风韵,而画脸和胡须的笔法,还含有汉画的遗风。
东大殿左右四梁下还有唐人题字,如:“敕河东节度观察个置等使检校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郑”、“助造佛殿泽州功曹参军张公长”、“功德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密公遇”、“执笔人李行儒”等字迹,清晰劲沉,实属不易多得的庸人墨迹。
我们刚才介绍的东大殿的建筑,塑像、壁画和墨迹四种艺术,萃聚在此,就是被梁思成先生称为孤例的“四绝艺术”。
金阁寺:我们从南路进五台山,过收费处牌楼,前行不远,这座立于路北山坡金碧辉煌的庙宇,便是台怀腹地第一大寺——金阁寺。这金阁寺位于南台之北、中台之南的金阁岭上,海拔高度达到1900多米,除台顶寺庙外,金阁寺所处地势最高。该寺距台怀镇约十五公里。
金阁寺创建于唐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是由印度来的大法师不空,根据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江南高僧道义来五台山礼佛,梦幻中看见这里“金阁浮空”的传说,主持建造的。当时“铸铜为瓦,瓦上涂金”,以合“金阁”之圣名,整个寺庙金光灿烂,无比辉煌,从敦煌壁画中至今仍可看到当时金阁寺的盛景。而且,不空大师作为密宗的主要创立者在金阁寺开办道场,译讲密宗仪轨,所以金阁寺在国内外很有声誉,也是古代中国和印度佛教文化交流的实证。
金阁寺现存的寺庙建筑及塑像均为明、清两代和民国年间复修和添补后形成的。整个寺院占地面积21000多平方米,共有殿堂楼房160余间。天王殿里面这前后两重大院,中间用下窑上楼的二层建筑隔开。前院最主要的建筑就是这座二层大阁。阁内所供为观音菩萨,这尊观音铜像高达17.7米,是五台山最高最大的圣像,胸部以上伸人二层阁内,我们必须抬头仰望才能看到观音的容颜。铜像铸于明嘉靖四年(1525年),后人重修时在铜像外贴泥,金妆,另加48臂,号曰千手观音。观音两旁这两尊高大的胁侍像,一男一女,是所谓的观音父母“妙庄王夫妇”。这是根据元代书法家赵孟畹姆蛉斯苤偌妗豆凼酪羝腥浴返乃捣ǎ垡羰敲钭醯娜鳎忻钌疲杂壮黾摇6捶鹁霞窃兀垡羰枪糯《纫桓龉醯奶樱胁槐r,后来出家修成菩萨。但观音来到中国后,一般塑像和图像多作女相。观音阁两壁这24尊塑像,称为“二十四诸天”,即24位护法神。原本在印度佛教里只有20位护法神,传人中国后又将道教里的4位神加了进去,这样就有了“二十四诸天”。观音站坛的西南壁角,还塑有下沼建造金阁寺的唐代宗李豫像,观音菩萨两侧是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
后院主体建筑为大雄金殿,内供三佛是释迦牟尼佛、药师佛、阿弥陀佛,两旁为十八罗汉。
龙泉寺:参观了金阁寺,我们乘车向台怀镇方向下行约10公里,便进入一道东西走向的沟峪,名叫东沟,著名的龙泉寺便位于沟北的山岭下,离台怀镇约5公里。龙泉寺之名源于寺东侧这眼泉水。泉亭下这股山泉清澈晶莹,味道甘爽。传说很久以前九龙作恶,文殊菩萨施行佛法把它们压在附近这九道山岭之下,在这眼泉水底部还可看到九条小龙的影子,所以被命名为龙泉。泉旁古刹便取名龙泉寺。龙泉寺位于中台顶脚下,九道岭拱抱,从山形地貌看去,像有九龙齐头并身会饮于龙泉,因此人称这里为九龙冈。
龙泉寺创建于宋代,明代重修,清末至民国初年重建。全寺占地15900平方米,共有各种殿堂僧舍160余间,坐北面南,并排三处大院。寺中的影壁、牌坊、墓塔是三件艺术瑰宝。影壁和牌坊与东院处在一条中轴线上,由108级石板台阶相连。台阶底部这道照壁,正中所嵌这组汉白玉石雕,可以看作五台山主要寺庙的微缩示意图,中心这个葫芦形宝塔代表台怀中心的大白塔;中下端所雕大殿则是中台顶的演教寺;西北角殿外一人在叩头,代表佛母洞;东南侧这一山洞,洞中有坐像,标志观音洞,供有弥勒佛的楼阁代表栖贤寺。这组石雕,刻工精细,构图巧妙,堪称一绝。而台阶上面这座三门四柱牌坊更为精致壮观,全部用汉白玉石雕造而成,前后垂檐和三门拱券,都采用镂空雕法,玲珑剔透,整个牌楼雕满飞龙、花梁、纸扇、宝镜、书笔、尘掸、玉壶等多种图案,形象逼真。这座民国年间用10年工夫雕成的牌坊是近代雕刻艺术的稀世之宝。牌坊后面的东大院前后两进,有天王殿、观音殿、大佛殿等建筑。
中院也叫塔院,龙泉寺三宝之三的.墓塔就位于中院的祖师殿前。这是为清末民初五台山高僧普济所修的墓塔,通体全用汉白玉石做成,造型和雕工均十分精美。塔下方台6.4米见方,高1.5米,上边和下边各雕一圈莲花瓣,四角有四位大力士托塔金刚,台基中间内槽的坐佛小像为110尊。墓塔底座为八角须弥座,每角又各雕一力士像,宝壶形塔肚设四塞,各刻一尊弥勒佛像,这是因为普济生前自称弥勒转世,所以弟子特刻弥勒像。塔腹上面这八角飞檐,配以斗拱,宛若伞盖,既荫被四佛,又美观大方。顶覆圆盘上原安铜顶,现已不复存在。西院也有一座石塔,为南山寺第二代当家和尚的墓塔。此外,龙泉寺西北0.5公里左右那座名塔,叫令公塔。相传杨业战死后,其子五郎收其遗骨葬于塔下。
南山寺:从龙泉寺出来向东望去,我们可以看见一处宏大的殿宇群高挂于对面山坡,这便是著名的南山寺。驱车几分钟,东行北折再东过清水河不远就到达了南山寺脚下。南山寺北距台怀约2公里,依山势而建,海拔在1700米以上,共有殿堂窑房300余间,占地6公顷,规模之大在五台山首屈一指,而且悬于陡峭山坡,更增添了宏伟气势。南山寺整个建筑群由七层三大部分组成,下三层名为极乐寺,上三层叫做佑国寺,中间一层称作善德堂。该寺创建于元代,当时叫“大万圣佑国寺”。清光绪年间再行修建,称为极乐寺。清末,寺院主持普济和尚募得巨资,将原有的三部分合建成一体,称为南山寺,连续施工23年,终于形成今天的规模。
南山寺引人入胜之处是它的气魄、石雕和泥塑。我们沿登山古道盘桓而上,未入山门已被古刹的气势所折服。五台山寺院多有影壁,而南山寺最下面这一影壁是最大的,宽17.3米,高约8米,石砌底座,细磨青砖筑壁身,中嵌汉白玉石雕,多有题词和对联,顶部壁据有砖雕。转过影壁便是气魄雄伟的108级石阶和石牌楼。108级台阶在五台山不只一处,但比较而言,菩萨顶的台阶是以陡峭著称,而南山寺的台阶则以宏伟宽大闻名。台阶分三段,每段36级,直抵尽头的牌楼。南山寺的这座牌楼同样以气势取胜。这座牌楼宽达12.8米,厚1.6米,高9米,四方石柱中券三眼拱洞,上覆三面楼头,中间大而高,两旁稍低矮,比例匀称,主次分明,清一色的白石雕构更使牌楼气度不凡。中券洞上方的“信天由命”石刻匾额更令人玩味。牌楼之后的大钟楼兼作山门,下面是方台石券门洞,上面是两层木楼,高大而稳健,我们可以顺门洞两侧小洞的28级台阶登上木楼,楼上四周围以石栏,围栏上刻
各种花草树木,雕工纯熟。凭栏远望,清水河谷的风光,中台、北台、南台的雄姿可尽收眼底。
五台山导游词范文篇16
游客们:
大家好!
我们今天要去五台山,想必大家都知道了吧?
“五台山是我国著名的四大名山之一,也是一个“自然
风光”,历史文物,古建,艺术,佛教文合为一体的旅游区。”
“看!这今天我们要参观的显通寺。首先,我们看到的是钟楼,这是五台山超大的一口铜钟——长鸣钟,重约10000斤!这要几十个大人才能抬动呢!而且这超级大钟建筑时要耗费多少材料啊!”
“参观完了显通寺,我们就来到了大文殊殿,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寺庙中大多建有文殊殿,而这座文殊殿却偏偏加了个”大”字,有人会说:“不就是一个“大”吗?有什么了不起的!”不是的,这个“大”字有四层含义:显通寺是五台山最古老的寺院,是五台山寺院中建筑面积最大之一,是五台山保存最完整之一,是供奉文殊菩萨最多的文殊殿。“
“今天我们就走到这里,希望明天我们有更好的心情来参观这里。”
五台山导游词范文篇17
很久以前,这里筑一石亭,南来北往的香客居士及游人手持香火,来此朝山拜佛,不少人在盛夏到澡浴池净身身洗涤,据说这一澡便可洗得烦恼怡尽,福慧双增。传说雁门太守李靖打猎遇大圣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澡浴池坐落在中台北台之间,距离憨山寺大约10公里,这里有涌泉,澄清亮丽,叮咚响声犹如佛乐敲击。由于这处天然水池位于高峻之处,古人谓之天光云影之间。据古书称,游人到此,悄然可见天仙、沙门、莲花之状,仿佛真是一个佛菩萨居住的所在。
如今登临澡浴池,虽不见昔日古亭,却见依然泉水叮咚,雾气苍茫,特别是炎热的盛夏,幽幽林木绿荫片片,两山夹峙的澡浴池水波荡漾,给人一种神清气爽的感觉。无怪明代诗人觉玄发出了那样的感慨:“一池清且浅,甘洁胜琼浆,能洗愚痴垢,还生定慧香,光浮天界白,色映四天苍,无以凡情测,神哉不可量”。
澡浴池正殿内迄今陈列着一块石头,上面留有一双清晰可辨的脚印。并元刀痕斧凿之疑。相传这便是文殊大圣洗浴后在池边站立的脚印。一个冬日的午进时,我们在寂照、正凡两位师父的引领下前往澡浴池观光,顺便拍摄了这一奇景观。
古今历史上高僧就曾登临澡浴池。拜文殊、求加持、开智慧、早成就,一向被认为一条妙不可言的成就大道。如今出资修路更是幸事,众望所归,有志于心佛事的善男信女,更应该携手共筑一条通往光明彼岸的金色大路。
五台山导游词范文篇18
女士们、先生们:
非常欢迎大家来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的五台山旅游观光,现在我们正行进在忻州至五台山的公路上,利用行车时间我先向大家介绍一下五台山概况。
五台山是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位于山西省忻州地区东北部,风景区绝大部分坐落在以台怀镇为中心的五台县境内,有小部分跨繁峙、代县和河北阜平,周边达500余里。五台山的壮美风景在于它的东西南北中五座高峰和奔流不息的清水河,五台山的名胜精华则是它那众多佛教寺庙。
五台山这一名称是对五座山峰的共同特点的形象概况。东西南北中五座高峰的山巅都是高大的缓坡平台,所以叫五台山。五台的海拔高度多在2700米以上,最高的北台海拔达到3058米,为华北第一高峰,素有“华北屋脊”之称。地处黄土高原的山西,绝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而五台山例外。这里山高林深,气候凉爽,降雨较多,植被覆盖率很高,风光秀丽,景色壮观,有清凉山之称,是旅游避暑的胜地。五台山虽然山高谷深,但交通比较方便,有“四关一门”与外部相通。北部有华严岭鸿门岩关,通往繁峙县境,西部有峨岭关通往代县,东部有龙泉关通向河北阜平,东南有牛道岭关可通盂县、阳泉,南部有大关连通定襄、忻州和太原。
五台山主要是以佛教圣地而名扬天下的。那么五台山是如何成为佛教圣地的呢?东汉明帝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印度两位高僧摄摩腾、竺法兰在中国传播佛教,当他们来到五台山,见五座台顶拱围台怀腹地,其山形地貌与释迦牟尼佛的修行地灵鹫山几乎相同,返回洛阳后就奏请汉明帝去五台山修建寺院,明帝准奏颁旨,在五台山修建了大孚灵鹫寺,即今天显通寺的前身,成为与洛阳白马寺齐名的我国最早的佛寺之一,五台山也就成为佛教圣地。从此五台山的佛寺越来越多,香火日盛一日。到南北朝时,五台山已有寺庙200多处,唐代更达到360多处,有僧尼3000余人。但由于唐武宗、周世宗两次大规模灭法,全山佛寺几乎全部被毁。宋、元、明、清,五台山的佛寺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明朝时寺庙已近104处。清朝的康熙、乾隆、嘉庆诸帝均对五台山佛寺极为重视,不断投入巨资予以修建,到清末,五台山共有寺庙122处,其中青庙97处,黄庙15处,僧尼1000多人。
五台山现有寺庙50余座,尽管与历史上不能相比,但在四大佛教名山中仍然是寺庙最为集中,香火最为旺盛的。而且五台山的佛寺,唐、宋、辽、金、元、明、清各代以及民国均有遗存,建筑宏伟,式样繁多,精细严整,手法典型,连续性强,本身就是一部唐代以来中国建筑史,是研究和欣赏中国古建筑的难得场所。另外,寺内佛教造像手法多样,技艺高超,泥塑、木雕、铜铸、玉雕应有尽有,同样是欣赏我国佛教造像艺术发展演变的最佳场所。
前面这个小城叫东冶,东冶镇西北10余里便是我们这次五台之行的第一个游览点——南禅寺。
南禅寺:南禅寺到了。我们从南路上五台山,首先游览这座古刹,事实上已经登上了五台山文物的最高峰。因为南禅寺内有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大佛殿。大家可能知道,山西素有地上文物博物馆的美誉,现存古建筑,其数量之多、价值之高都居全国之首。国家级重点保护的文物单位有35处,省级重点保护的文物单位有284处。宋金以前的木构建筑有106处,占全国同期建筑物的70%以上。山西的古建筑以五台山地区最为集中,而五台山的古建筑又以南禅寺最为古老。
南禅寺位于五台县阳白乡李家村附近小银河一侧的河岸土崖上,庙宇坐北朝南,迎面和背面各有一道山梁,寺旁渠水环绕,林木繁茂,红墙绿树,溪水青山,极为幽静。南禅寺就是在如此美丽的环境中已经存在了1200多年。寺院并不大,占地约3000多平方米,南北长印米,东西宽51米,分两个院落,共有殿堂六座,即大佛殿、东西配殿及南过门殿等。
大佛殿为寺院主体建筑,面宽和进深都是三间,而内里却是一大间,是单檐歇山顶建筑,共用十二根据柱支撑殿顶,墙身并不负重,只起间隔内外和防御风雨侵袭的作用。四周檐柱柱头微微内倾,四个角柱稍高,使得层层伸出的斗拱翘起。这样,大殿既稳固又俏丽,是典型的唐代建筑风格。据大殿横梁上题记可知,此殿重建于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距今已有1217年,是中国现存所有木构古建筑的老大哥。这也是南禅寺海内外闻名的主要原因。殿内的塑像都是唐代作品,以释迦牟尼佛为中心,两旁是文殊、普贤二位菩萨,其余为大弟子阿难和迎叶及护法天王等群像,主次分明,错落有致,营造出佛界肃穆而和谐的良好氛围,不论是结跏趺坐于正中的佛主,或者是骑狮的文殊菩萨和乘象的普贤菩萨,抑或是凝神肃立的阿难和迎叶,还是威猛雄壮的护法天王,个个神态自若,表情逼真,若动若静,栩栩如生,都是艺术精品,其风格与敦煌莫高窟彩塑如出一辙。佛坛四周嵌有砖雕70幅,是唐代砖面浮雕艺术杰作,同样颇具艺术价值。置身大佛殿内,犹如进入一座唐代艺术殿堂,不论建筑,还是塑像、砖雕均是稀世国宝。
走出大佛殿,大家可能产生这样的疑问,这样一座唐代建筑为何能够完好地保存下来?答案应从三方面去找。从地势和气候上说,这里高而背风,较为干燥,有利于木构建筑物的完好保存;从所处地理位置上讲,南禅寺远离寺庙最集中的台怀闹区,藏于偏僻山乡之中,不太引人注意,所以能够躲过唐代以后历次大规模灭法和刀兵之劫;最后还要归功于当地人民群众的精心保护,免去了可能发生的其他人为破坏。正是这几方面的原因,从而使南禅寺这座千年古刹得到完善的保存。解放后,国家对古刹极为珍视,列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单位,拨专款进行维修,进而使南禅寺得到了更好的保护。
我们的南禅寺之行暂且到此,今天大家早点回去休息,回去的时候注意安全,我们明天继续我们的旅行!
五台山导游词范文篇19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东北部,忻州地区五台县,距太原240公里,是我国著名的四大佛教名山之首,以天下第一佛教名山享誉中外,有此殊荣,一是,这里是我国最早建寺的地区之一,而且从古至今,这里的寺僧在规模上都是第一;二是,佛典有记载,这里是佛教四大菩萨之首文殊菩萨的道场;三是,历朝历代,凡信奉佛教的帝王,都特别关注这里,这里是我国唯一的青庙和黄庙共生荣的佛教圣地。
五台山是我国著名的四大名山之一,也是一个融自然风光,历史文物,古建,艺术,佛教文化为一体的旅游区。“五百里道长风风雨雨,依然日出东台。月挂西峰,花放南山,雪霁北巅。两千年香火断断续续,又是晨钟悠扬,晚罄清澈,香烟缭绕,胜幡翩跹。”写出了五台山的悠久历史和奇异风光。
今天我们要参观的是显通寺,在五台山寺院当中,显通寺的规模最大,历史最古和洛阳的白马寺同为中国最早的寺庙,是五台山佛教界最为尊崇的领袖寺庙。
首先,我们看到的是钟楼,这是五台山最大的一口铜钟——长鸣钟,重达9999.5斤。
显通寺没有天王殿,只有两通石碑,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龙虎二碑,此二碑寓意为龙虎把门,不劳驾四大天王。
显通寺,占地120亩,殿堂楼舍400多间,正院内中轴线排列七座大殿,依次为:观音殿,大文殊殿,大雄宝殿,无量殿,千钵文殊殿,铜殿和后高殿。
现在我们来到了观音殿,殿内供奉着三尊菩萨.中间为观音菩萨,两边分别为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所以又叫”三大士殿”.由于两侧摆满了经书,故也称藏经殿.
观音殿外边一左一右两座碑亭.里面各有一碑,一通有字,刻着<<御制显通寺碑文>>,一通无字,无字碑.这通无字碑是康熙皇帝立下的,似乎在赞美显通寺的雄伟,壮丽和佛教的博大精深,难以用文字表达.
参观完了观音殿,我们就来到了,大文殊殿,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寺庙中大都建有文殊殿,而这座文殊殿却加了个”大”字,这个大字有四层含义:显通寺是五台山最古老的寺院,是五台山寺院中建筑面积最大之一,是五台山保存最完整之一,施奉文殊菩萨最多的文殊殿,由于在这里可以同时拜到五方文殊,当地人称其为方便朝台.
好,现在我们去全寺的中心,显通寺的重要建筑,大雄宝殿,它是五台山殿宇之最,重顶飞檐,巍峨宽大,占地一亩二分,里面供奉横三世佛.中间为婆娑世界的释迦牟尼,左侧为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右侧是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大雄宝殿即释迦牟尼的尊称,寓意像大勇士一样,英勇无畏,无畏一切,殿堂采用108根木柱支撑整个大殿,进到大殿感到十分宽敞,此殿,是五台山最大的大雄宝殿,也是寺里举办盛大佛事活动的场所
这是显通寺的第一大特色---------全木结构
现在我们眼前的这座白色全砖建筑是无梁〔量〕殿,由于它全部用砖垒砌而成.没有用梁柱,所以叫无梁殿,又因为它代表的是佛法的无量,所以我们称之为无量殿,从外观看,似欧洲建筑,并且涂成了白色,白色在西方代表纯洁,在这里象征佛教的无限光明。整个大殿从外看是7间,实际为3间,外观2层,内为1层。殿内中间供奉佛祖的抱身像卢舍纳佛,体现修成正果而得到佛境的光明智慧。
无梁殿又叫七处九会殿,取释迦牟尼曾在7处讲经9次之意,所以外观7间,这座大殿建于明万历年间,距今有近420xx年的历史了。此殿没有梁柱支撑,殿顶的重量由四周厚重的墙体支撑
这是显通寺的第二大特色---------全砖结构
建筑穿过供奉有千钵,千手,千释迦的千钵文殊殿,我们就来到了铜殿。
此殿是我国仅有的三座铜殿之一,小巧精致,殿内中这尊铜铸的文殊坐狮像,造型美丽,四壁上的铜铸小佛琳琅满目,有万尊之多,故也有人称之为万佛殿,此殿是明万历年间,妙峰祖师化缘十万斤铜所造,民间所流传“显通,显通,十万斤铜”,就是由此而来。
此殿也是显通寺的第三大特色--------------全铜结构建筑
现在是自由活动的时间了,大家可以尝尝原平的锅魁,莜面窝窝,高粱面鱼鱼,还有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得台蘑,可以看看在民间流传了320xx年,具有山西黄土文化特色的剪纸,也看看形制美观的澄泥砚。
五台山导游词范文篇20
而产生苦的就是五蕴《色、受、想、行、识》这是人体及心理现象构成问题的认识,就如“有的人需要的不多但想要的太多而想要的不是真正需要的”,看似简单的一句话但是很好的'诠释了在南瞻部洲娑婆世界的众生都在为这为那去最求即使知道自己错也不愿意承认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然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会一成不变,都会经历从生到灭的过程具体到每件事都有其特性但每件事都会有其生成原因,在相当的一段时间或相当的一个空间无大的变化,在这段时间过后就会产生不稳定因素就像量到质的过程,最后事物已经毁灭形体不存在,就会产生“无常”而“无我”就是在告诫众生一切事物不仅形体不会永远存在,而且精神也会随之消灭是不有存在一个常恒的精神主体。
然而世人的无知错把“无常”“无我”的东西当成有常有我的东西来追求这样就会产生痛苦认为事事不如意不是安照自己想要的去发展!其实在适当的情况下要善于发现真善美丑恶本性的东西,这就是佛教的基本教义万物都有缘起才会有《五蕴》要正确认识避免借助《四谛》摆脱《无常、无我》。就像佛主创法一样从现实到理想到幻想最后还是回到了现实
五台山导游词范文篇21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导游——张智盈,欢迎来到佛教旅游圣地五台山。
现在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五台山是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也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它由五座山峰环抱而成,而且五座山峰的顶端平坦宽阔,好像是土砌的平台,故而称作“五台山”。又称清凉山,是个避暑的好去处,所以,最适合在酷热难耐的夏天来玩哦!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五台山别具一格的景点——黛螺顶。大家抬头看一下,要想到达黛螺顶,我们必须要先攀登面前的这条“大智路”,它有1080级台阶,一定要耐住性子,亲自攀上这1080级台阶,据说登了之后,可以消除1080种烦恼呢!快点加油攀爬吧,不过一定要注意安全哦!
恭喜大家成功登顶,来,这里叫做望景亭,从此向下俯视,是不是很像一个倒扣的大海螺呢?所以黛螺顶又叫“大螺顶”了。
咱们再往里面走,最值得一看的就是这里的主殿——五方文殊殿,它宽16。5米,深11米,殿内供奉着五座文殊铜像,每座高约2米。我们一进入这个大殿就会感觉到它的庄严肃穆。咱们仔细来看,每一座法像都神态各异,金光夺目,庄严祥和,把文殊菩萨的聪慧、大度等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还有背面的碑记是值得一提的,那可是当年乾隆皇帝的亲笔题诗,字态饱满,刚劲有力,不愧为书法大家呀!
接下来,就请大家自由参观,拍照留念,有心的人可以去拜拜文殊菩萨,他可是有求必应的哦!要注意,在这里有一个小小的规矩,就是进殿时,不要踩踏门槛。最后衷心祝愿大家开心、愉快!
五台山导游词范文篇22
女士们、先生们:
非常欢迎大家来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的五台山旅游观光,现在我们正行进在忻州至五台山的公路上,利用行车时间我先向大家介绍一下五台山概况。
五台山是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位于山西省忻州地区东北部,风景区绝大部分坐落在以台怀镇为中心的五台县境内,有小部分跨繁峙、代县和河北阜平,周边达500余里。五台山的壮美风景在于它的东西南北中五座高峰和奔流不息的清水河,五台山的名胜精华则是它那众多佛教寺庙。
五台山这一名称是对五座山峰的共同特点的形象概况。东西南北中五座高峰的山巅都是高大的缓坡平台,所以叫五台山。五台的海拔高度多在2700米以上,最高的北台海拔达到3058米,为华北第一高峰,素有“华北屋脊”之称。地处黄土高原的山西,绝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而五台山例外。这里山高林深,气候凉爽,降雨较多,植被覆盖率很高,风光秀丽,景色壮观,有清凉山之称,是旅游避暑的胜地。五台山虽然山高谷深,但交通比较方便,有“四关一门”与外部相通。北部有华严岭鸿门岩关,通往繁峙县境,西部有峨岭关通往代县,东部有龙泉关通向河北阜平,东南有牛道岭关可通盂县、阳泉,南部有大关连通定襄、忻州和太原。
五台山主要是以佛教圣地而名扬天下的。那么五台山是如何成为佛教圣地的呢?东汉明帝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印度两位高僧摄摩腾、竺法兰在中国传播佛教,当他们来到五台山,见五座台顶拱围台怀腹地,其山形地貌与释迦牟尼佛的修行地灵鹫山几乎相同,返回洛阳后就奏请汉明帝去五台山修建寺院,明帝准奏颁旨,在五台山修建了大孚灵鹫寺,即今天显通寺的前身,成为与洛阳白马寺齐名的我国最早的佛寺之一,五台山也就成为佛教圣地。从此五台山的佛寺越来越多,香火日盛一日。到南北朝时,五台山已有寺庙200多处,唐代更达到360多处,有僧尼3000余人。但由于唐武宗、周世宗两次大规模灭法,全山佛寺几乎全部被毁。宋、元、明、清,五台山的佛寺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明朝时寺庙已近104处。清朝的康熙、乾隆、嘉庆诸帝均对五台山佛寺极为重视,不断投入巨资予以修建,到清末,五台山共有寺庙122处,其中青庙97处,黄庙15处,僧尼1000多人。
五台山现有寺庙50余座,尽管与历史上不能相比,但在四大佛教名山中仍然是寺庙最为集中,香火最为旺盛的。而且五台山的佛寺,唐、宋、辽、金、元、明、清各代以及民国均有遗存,建筑宏伟,式样繁多,精细严整,手法典型,连续性强,本身就是一部唐代以来中国建筑史,是研究和欣赏中国古建筑的难得场所。另外,寺内佛教造像手法多样,技艺高超,泥塑、木雕、铜铸、玉雕应有尽有,同样是欣赏我国佛教造像艺术发展演变的最佳场所。
五台山导游词范文篇23
黛螺顶原先叫大螺顶,因这座小山形似螺丝而名,后因山上的树呈黛色,所以也叫黛螺顶。
相传乾隆多次来五台山进香拜菩萨,因天气不好都没能上去,就对黛螺顶的青云和尚召来,说他五年以后再来,要他想出一个即不用登台顶,还能朝拜五方菩萨的办法。到了第五年青云和尚还没想出办法。当时寺院里有个小和尚栓柱因偷吃供品被青云和尚抓住,青云和尚没有处罚他,而是限他三天之内想出一个不登台顶还要朝拜五方文殊的办法。到第三天,栓柱终于想出一个办法,就是模仿五个台顶的五方文殊,合塑于正殿。乾隆于1786年来此殿进香,朝拜了五方文殊,非常满意。
熏螺顶是一座风光如画的古寺。
该寺与台怀镇只隔一条碧水如练的清水河。站在河畔石拱桥上仰望山顶上的黛螺顶,即使是晴天丽日,也总是翠霭浮空,山岚飘拂,红墙掩映,恍若仙境。“茂林丛中松千尺,百鸟喧时鹤一声。”写尽了古刹的高雅与清静。
黛螺顶,是五台山东台顶延伸下来的一个小小的山峰,垂直高度只有400米。但站在清水河谷仰望,那坐落于高处与该山峰同名的黛螺顶古刹,相当于一幢130多层高的摩天大厦,也驶高危的了,要想登顶,绝非举足之劳。所以攀登之前,有必要按自身条件从三条途径中首选其一。要步行,右有新路,左有古道。新路,系1991年修,全长108米,净宽2.2米,全部用五台山青石铺成,共有1080级台阶,起名叫“大智路”。关于这路名和台阶的级数,都与佛教常识有点关联。
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文殊菩萨在诸菩萨中智慧第一,故又称“大智”文殊。大智路由此而得名。
1080级台阶是“十界”各有“百八”之意。十界,也称六凡四圣。佛教将佛与众生分为10大类,总称为十界。十界各有“百八”,合起来就是1080,其中包括“百八烦恼”等等。据僧人们讲,走在大智路上,踏1080级台阶,能给人增添智慧,消除烦恼,逢凶化吉,一生平顺。此路是由中国台湾高雄宏法寺住持开证法师捐款50万元人民币,由山西省宗教局和省佛教协会等有关部门支持修建的。走这条路比较近,但直上直下,对于年老体弱的游客来讲走起来比较费劲。
左边逝道,坡度舒缓,小径回环,虽多少绕点远,但攀登起来不太费劲。
除此而外,还有条捷径,那就是1995年8月修建的空中索道。坐在缆车上不用费力,几分钟便可到达离寺门不远的平台上。不过,坐缆车需要付费。
黛螵顶,因山势状如大螺,故又名大螺。又因遍山松柏,满目青翠,也名青峰。该寺初建于明代成化年间,寺名佛顶庵。明万历二十年(公元lS92年)重修。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改称大螺顶。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改名为黛螵顶。
望景亭
穿过写有“大螺顶”的木牌楼,可见山门外西南角有一汉白玉望景亭翩然立于眼前,玲珑剔透,招人喜悦。站于亭内.放眼望去,远处台顶隐约可见。若是冬日,四周山峰尽皆红妆素裹,分外妖娆。若是夏日,千山皆绿,排青滴翠;流水沉碧,风光如画。星罗棋布的寺庙坐落于万绿丛中,若隐若现,几多玄妙,几多神秘。多高的山上也有水,因之多高的山上也有树,多高的山上也有庙。站于望景亭内,空气清纯,香风甜润,神清气爽,流连忘返。
天王殿
该寺天王殿一做二用,既是寺院中轴线上的第一重大殿,又是该寺的山门,故也称山门殿。该殿坐东向西,面宽三间,单檐硬山顶,殿内塑有四大天王。天王殿两侧有钟鼓旃檀殿
这是黛螺顶中轴线上的第二重大殿。该殿建筑很有特点,殿座为六角形台基,故殿体也呈六角形建筑。殿顶为六角重檐攒尖顶,这种样式在五台山寺院中可谓别具一格。殿内的释迦牟尼佛站立于佛坛之上,这也是跟一般寺庙的佛陀塑像有所不同,故此殿也叫站坛殿。但因原塑为旃檀木雕刻而成,故正名为旃檀殿。旃檀,是檀香的意思;旃檀木,是一种质地坚硬的高贵木材。
佛教传说,释迦牟尼成道后,到仞利天为他母亲摩耶夫人诵讲《罗汉经》之前,弟子们为了让佛祖的形象永远存留于人间,便请佛祖站在河边为之绘像。出于对佛祖的尊敬,人们不敢用目光直视,画像时只得照水中的倒影而绘形,不免就将流水的波纹也给画了出来。后来人们照此画而雕其像,称为“照佛”。据传,世界上第一尊照佛是用旃檀木雕刻而成的,所以照佛又被叫做“旃檀佛”。后来,凡是塑成这种形态的释迦牟尼像,不管选用什么材料,均被称为“旃檀佛”。
旃檀殿前侧有一古松,挺拔高大,树影婆娑。五方文殊殿五方文殊殿,面宽五间,单檐歇山顶,四出廊,为中轴线上第三重大殿。殿坛上方供五方文殊像,从南到北依次为:东台聪明文殊,北台无垢文殊.中台孺童文殊,南台智慧文殊,西台狮子吼文殊。走进黛螺顶五方文殊殿朝拜,就等于登遍了五座台顶朝拜五方文殊一样,也叫“朝台”。略有不同的是,亲登五座台顶,朝拜五方文殊,叫大朝台。而因故不能去五座台顶朝拜的,到黛螺顶五方文殊殿朝拜,称为“小朝台”。
说到“小朝台”,这里面还有个颇耐人寻味的故事。
相传,乾隆皇帝曾几次欲上台顶进香拜菩萨,但每次都因风雨所阻而未能如愿。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春,乾隆皇帝将黛螺顶住持青云和尚诏人行宫,问道:“听说你在中台顶演教寺住过20xx年,我怎么一次也上不了台顶,这咋回事?”青云和尚遂将五座台顶变化莫测的天气状况向乾隆皇帝细细禀告了一番。
乾隆皇帝一听,便放弃了亲登台顶的打算。但又有点于心不甘,便向青云和尚说:“5年后朕再来时,既不登台顶,还要朝拜五方文殊,你替朕办好这件事。”青云和尚倒头便拜.说:“贫僧记下了。”记下是记下了,可也把这位和尚给难住了。他焦心竭虑,绞尽脑汁,总想不出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正在束手无策之际,寺内有个叫妙慧的小沙弥因偷吃供品让青云和尚给逮住了。按清规是要重处的,可这次青云和尚没有处罚他,而是让他在五天之内,必须想出一个“不登台顶却能够朝拜五方文殊的好办法”,如想不出必当受罚。
到第三天,妙慧终于想出一个好办法,青云和尚听了感到很满意。这个办法便是:模仿台顶五方文殊的塑像,将其集中汇塑于黛螺顶正殿之内。黛螺顶虽无台顶高,但在台怀寺庙集群之内,却是庙宇所占最高的一座山顶。人们攀山登上黛螺顶,朝拜五方文殊,确实能达到“既不登顶,还能朝拜五方文殊”的目的。乾隆五十一年春(公元1786年)三月,乾隆来此殿进香,十分欢喜地朝拜了五方文殊,而且欣然命笔.题写了一首七言律诗。
这便是“小朝台”的来历。从此之后,黛螺顶声名大振,来这儿“小朝台”的香客络绎不绝。那位当年偷吃供品的小沙弥妙慧后来做了黛螺顶的知客,协助青云和尚尽心尽力管理寺庙,最后成了一名弘扬佛法的高僧。
乾隆诗碑
走出五方文殊殿,千万别忘了到殿前南侧那玲珑精巧的碑亭之内,亲眼看一番这通有名的乾隆御碑。碑上所刻一首七言律诗,诗家一致认为,乾隆一生六次朝台,给五台山留下好多题词与诗文,但数这首诗令人难忘。碑文书丹为乾隆御笔,写作时间是乾隆丙午暮春月,诗题为《登黛螺顶作》。全诗如下:
峦回谷抱自重重,
螺顶左邻据别峰。
云栈屈盘历霄汉,
花官独拥现芙蓉。
窗间东海初升日,
阶下千年不老松。
供养五台曼殊像,
阇黎终未识真宗。
首联表明黛螺顶的地理形势,属实写。中间两联描景,运用对仗、比喻、形容、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写出了黛螺顶华贵、幽雅的独特景象.是全诗的精华所在。最后一联点题,说明作者写作的用意与感想。
这首诗中有两个佛教词语,一是“曼殊”,一是“阇黎”。曼殊,是文殊的另一种称谓。“阇(she)黎”,即“阇梨”,意为高僧,在这里泛指僧人。
全诗意为:重重叠叠的峦岭沟谷环抱在周围,黛螺顶邻靠着连绵不断的山峰。弯弯曲曲、云笼雾罩的栈道(山路)一直向上伸去,就像通到了天庭(霄汉),华丽的殿宇如同是从天空独自涌现的一朵芙蓉(暗指菩萨脚底的莲花)。窗间含映着从东海刚刚升起的彤彤红日,殿前台阶下耸立着万古常青的苍松。这里供养五座台顶的文殊菩萨供人朝拜,就跟亲登台顶朝拜一样,可僧人们以前却始终没有参透其中意蕴。
这首诗构思十分精巧,看似在歌颂黛螵顶优美的自然环境,实际是在通过描景、抒情的手段,为自己独创的“小朝台”从多方面寻找站脚的理由,以期达到言在此而意在彼的目的。因此,该诗为人所称道。好些游客想尽办法将这首诗从碑石上拓下来带回去加以珍藏,一是为诗写得美,二是为字写得好。乾隆皇帝实在是位多才多艺的君王。
自从黛螺顶立起这通乾隆御碑之后,好多僧侣到该寺正殿参拜五方文殊,便可以代替去朝拜五座台顶,既省时又省事,较为受人欢迎。从此黛螵顶香火旺盛,名闻遐迩。而寺内的乾隆御碑便成了一道最吸引游客的亮丽风景。
碑亭南侧有一株挺拔高大的樟子松,北侧有一株粗大苍老的古槐。据该寺僧人讲,樟子松的树龄在1020xx年以上,而古槐的树龄在520xx年左右。这两株古树将碑亭和文殊殿衬托得更加庄严肃穆,给人以历史的厚重感。
大雄宝殿
该寺的大雄宝殿,也称后殿,面宽五间,单檐硬山顶,前出廊。殿内供着释迦牟尼佛、药师佛和阿弥陀佛,合称横三世佛。同时还有帝释天、大梵天、阿难和迦叶。塑像一律为铜质。殿内两翻供着泥塑十八罗汉。该殿及其塑像均系该寺原住持宽遂法师于1996年重建、新塑的。
殿前南镳有一棵双人合抱、高约30米的樟子松,北铡有一棵树冠奇大的古松,它们的树龄也均在500以上。
当我们从大雄宝殿出来,准备回返的时候,带走的将是对这座山顶古刹美好的印象和绵远的怀念。
五台山导游词范文篇24
小五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河北省蔚县,面积为21883公顷,属恒山余脉,有东、西、南、北、中5个突出的山峰,为区别于山西五台山,称小五台山。五台之中以东台最高,海拔2882米,是河北省境内高山之最。大家看,小五台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崖壁陡似削,山石横如断,几乎90度垂直的石梯令人心惊胆战。
走进小五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五彩石”。在这里,没有哪两块石头的颜色是相同的。大大小小的石块形状各异,颜色对比强烈:白石头颜色像雪,红石头颜色似火,绿石头颜色如翠……
往里走,会看到“珍珠泉”三个醒目的大字,
大家看,泉水清澈见底,一串又一串的小泡泡从石头缝中挤了出来,好像一颗颗玻璃弹珠在此起彼伏的溪流中蹦蹦跳跳。不一会儿,一串串金光闪闪的项链又窜出来了,原来是太阳公公为它们染上了颜色。真漂亮啊!你会禁不住去捞它们,可你的手刚碰到它们,它们就变魔术般的消失了。
往前走,这就是传说中的“一线天”。抬头望,两边的山崖似乎遮住了天空,只留下天的一条缝,就像一根线。穿过“一线天”,向左看,陡峭的飞崖,奔流的瀑布,震耳欲聋的水声,仿佛走进了壮观的画卷,大自然真是鬼斧神工啊!
继续前进,大家还会看到诡异莫测的“镇妖石”,欲静却动的“风睡石”,神仙睡过的“睡仙石”,深不见底的“油瓮”,高耸入云的塔林……
听了我的介绍,大家对小五台山更加喜欢了吧?接下来是自主游览,两个小时后在这里集合。请大家注意安全!祝大家游玩愉快!
五台山导游词范文篇25
后弘时期藏传佛教在阿底峡、八思巴、宗喀巴等人推进下形成了五大支派宁玛派、噶当派、萨迦派、噶举派、格鲁派《格鲁派的活佛大家都耳熟能详在带团中讲到菩萨顶大家都会介绍到“师徒三尊”会介绍姓氏在这里更正下一世达lai不是贾操杰而是宗喀巴的小弟子根敦朱巴班禅是克珠杰》,五派自成体系,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活佛转世。这样以一个民族命名的藏传佛教的产生就形成的佛教的三大支派。
唐宋以后,文殊信仰进一步发展。元朝建国,以五台山文殊道场为内地喇嘛教的总禅林。元朝皇帝将五台山的一些汉传寺庙改为黄教寺院下令八思巴在五台山弘法,这样五台山成为了汉藏并存显密双修的佛教名山。五台山文殊信仰达到高峰,上至皇帝大臣、文人学士、大德高僧,下至香客居士、善男信女、黎民百姓,文殊信仰成为最基本的信仰之一,牢固地占领了人们的意识形态领域。五台山佛教圣地已经深入人心,朝山拜佛,求得文殊保佑庇护,成为人们希冀实现的宏愿。
五台山导游词范文篇26
南山寺引人入胜之处是它的气魄、石雕和泥塑。我们沿登山古道盘桓而上,未入山门已被古刹的气势所折服。五台山寺院多有影壁,而南山寺最下面这一影壁是最大的,宽17.3米,高约8米,石砌底座,细磨青砖筑壁身,中嵌汉白玉石雕,多有题词和对联,顶部壁据有砖雕。转过影壁便是气魄雄伟的108级石阶和石牌楼。108级台阶在五台山不只一处,但比较而言,菩萨顶的台阶是以陡峭著称,而南山寺的台阶则以宏伟宽大闻名。台阶分三段,每段36级,直抵尽头的牌楼。南山寺的这座牌楼同样以气势取胜。这座牌楼宽达12.8米,厚1.6米,高9米,四方石柱中券三眼拱洞,上覆三面楼头,中间大而高,两旁稍低矮,比例匀称,主次分明,清一色的白石雕构更使牌楼气度不凡。中券洞上方的“信天由命”石刻匾额更令人玩味。牌楼之后的大钟楼兼作山门,下面是方台石券门洞,上面是两层木楼,高大而稳健,我们可以顺门洞两侧小洞的28级台阶登上木楼,楼上四周围以石栏,围栏上刻
各种花草树木,雕工纯熟。凭栏远望,清水河谷的风光,中台、北台、南台的雄姿可尽收眼底。
五台山导游词范文篇27
南禅寺:南禅寺到了。我们从南路上五台山,首先游览这座古刹,事实上已经登上了五台山文物的最高峰。因为南禅寺内有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大佛殿。大家可能知道,山西素有地上文物博物馆的美誉,现存古建筑,其数量之多、价值之高都居全国之首。国家级重点保护的文物单位有35处,省级重点保护的文物单位有284处。宋金以前的木构建筑有106处,占全国同期建筑物的70%以上。山西的古建筑以五台山地区最为集中,而五台山的古建筑又以南禅寺最为古老。
南禅寺位于五台县阳白乡李家村附近小银河一侧的河岸土崖上,庙宇坐北朝南,迎面和背面各有一道山梁,寺旁渠水环绕,林木繁茂,红墙绿树,溪水青山,极为幽静。南禅寺就是在如此美丽的环境中已经存在了1200多年。寺院并不大,占地约3000多平方米,南北长印米,东西宽51米,分两个院落,共有殿堂六座,即大佛殿、东西配殿及南过门殿等。
大佛殿为寺院主体建筑,面宽和进深都是三间,而内里却是一大间,是单檐歇山顶建筑,共用十二根据柱支撑殿顶,墙身并不负重,只起间隔内外和防御风雨侵袭的作用。四周檐柱柱头微微内倾,四个角柱稍高,使得层层伸出的斗拱翘起。这样,大殿既稳固又俏丽,是典型的唐代建筑风格。据大殿横梁上题记可知,此殿重建于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距今已有1217年,是中国现存所有木构古建筑的老大哥。这也是南禅寺海内外闻名的主要原因。殿内的塑像都是唐代作品,以释迦牟尼佛为中心,两旁是文殊、普贤二位菩萨,其余为大弟子阿难和迎叶及护法天王等群像,主次分明,错落有致,营造出佛界肃穆而和谐的良好氛围,不论是结跏趺坐于正中的佛主,或者是骑狮的文殊菩萨和乘象的普贤菩萨,抑或是凝神肃立的阿难和迎叶,还是威猛雄壮的护法天王,个个神态自若,表情逼真,若动若静,栩栩如生,都是艺术精品,其风格与敦煌莫高窟彩塑如出一辙。佛坛四周嵌有砖雕70幅,是唐代砖面浮雕艺术杰作,同样颇具艺术价值。置身大佛殿内,犹如进入一座唐代艺术殿堂,不论建筑,还是塑像、砖雕均是稀世国宝。
走出大佛殿,大家可能产生这样的疑问,这样一座唐代建筑为何能够完好地保存下来?答案应从三方面去找。从地势和气候上说,这里高而背风,较为干燥,有利于木构建筑物的完好保存;从所处地理位置上讲,南禅寺远离寺庙最集中的台怀闹区,藏于偏僻山乡之中,不太引人注意,所以能够躲过唐代以后历次大规模灭法和刀兵之劫;最后还要归功于当地人民群众的精心保护,免去了可能发生的其他人为破坏。正是这几方面的原因,从而使南禅寺这座千年古刹得到完善的保存。解放后,国家对古刹极为珍视,列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单位,拨专款进行维修,进而使南禅寺得到了更好的保护。
我们的南禅寺之行暂且到此,下面我带大家去欣赏与南禅寺齐名的另一处唐代古建筑——佛光寺。
南禅寺:南禅寺到了。我们从南路上五台山,首先游览这座古刹,事实上已经登上了五台山文物的最高峰。因为南禅寺内有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大佛殿。大家可能知道,山西素有地上文物博物馆的美誉,现存古建筑,其数量之多、价值之高都居全国之首。国家级重点保护的文物单位有35处,省级重点保护的文物单位有284处。宋金以前的木构建筑有106处,占全国同期建筑物的70%以上。山西的古建筑以五台山地区最为集中,而五台山的古建筑又以南禅寺最为古老。
南禅寺位于五台县阳白乡李家村附近小银河一侧的河岸土崖上,庙宇坐北朝南,迎面和背面各有一道山梁,寺旁渠水环绕,林木繁茂,红墙绿树,溪水青山,极为幽静。南禅寺就是在如此美丽的环境中已经存在了1200多年。寺院并不大,占地约3000多平方米,南北长印米,东西宽51米,分两个院落,共有殿堂六座,即大佛殿、东西配殿及南过门殿等。
五台山导游词范文篇28
今天,我们一行六个大人,三个小孩去了五台山。刚出发的时候,天下着蒙蒙细雨,渐渐地,雨停了,太阳露出了笑脸,汽车在公路上飞驰,离目的地越来越近了,山清水秀,天高云淡,我的心情象出笼的鸟儿一样,兴奋极了,望着远处隐隐约约的山峰,我不由得吟起了“白云深处有人家”的诗句,逗得大家哈哈大笑,不知不觉,我们来到了五台山脚下。
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它因东西南北中五峰突如台状而得名,在三百七十六平方公里的景区范围内,有许多名胜古迹,是全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
由于时间紧,我们只去了中台,中台最有名的是“菩萨顶”,它建于北孝文帝时期,有“喇嘛宫”之称,又称“大文殊院”。寺内一座座佛像庄严肃穆,栩栩如生。佛乐声中,许多游人顶礼膜拜,跪下许愿,我也悄悄地许了一个小小的愿望,希望妈妈下次再带我来五台山。我特别喜欢“大文殊殿”,殿内供奉大小七尊文殊菩萨的塑像,巍峨壮观,生动逼真,听和尚说,文殊菩萨是智慧第一的菩萨,拜文殊菩萨可以保佑我文运亨通。妈妈给我请了一个平安符,希望我聪明伶俐,平安健康。
爬上菩萨顶,极目远眺,山下寺院林立,香烟弥漫,沿着山路蜿蜒爬行的游人们都变成了小蚂蚁。抬头仰望,山上积雪覆盖,白云缭绕,仿佛置身于童话仙境一般。
下山的时候,叔叔阿姨给我买了好多纪念品,我高兴极了。哎呀,今天真是不虚此行啊!
五台山导游词范文篇29
小五台山属暖温带大陆季风性山地气候。冰冻期长,无霜期短,降雨量大并集中在七月。这里四季更替明显,每年五月下旬,台峰积雪解冻,六月枯草吐绿,始作春天。小五台的春天很短暂,并且昼夜温差非常大。夏季,小五台就象是白云身下的空中花园,穿行其中,心旷神怡。山地小天气常使你防不胜防,一会骄阳似火,一会乌云避日,一会雷雨倾盆。秋日的小五台更是一个色彩斑斓的国度,红叶纷纷顺水而流,黄草依依随风而笑,九月的星空最美,银河挂天,星座尽现,你可以蜷缩在温暖的羽绒睡袋里,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个星座,任凭凛冽的秋风拂过眉梢。
十一月前后,小五台开始飘雪,进入漫长的冬季。昼夜温差极大,日落风起,寒冷刺骨,台顶夜间温度低过-40度。不过为了目睹白雪皑皑、银装素裹的小五台真貌,欣赏到冰瀑悬挂、雾凇漫枝的北国山地景象,吃点苦头在所不惜。冬季小五台山是北方山友进行雪山攀登技术训练和体能拉练的最佳路线。
植被为夏绿阔叶林,区系组成复杂、植物种类繁多,达670余种,垂直变化明显:在阳坡2100米以上为蒿草草甸;20__~2100米为以硕桦为主要树种的亚高山灌丛;1400~20__米是以白桦、青杨、华北落叶松、油松和白桦、红桦为主要树种的针阔叶混交林:1400~1200米为次生灌草丛,以沙棘、虎榛子、毛榛、绣线菊等为主;1200米以下则为农作物区。阴坡除分布高度与阳坡不同外,尚可分出以华北落叶松和云杉为主的针叶林带及以白桦、青杨为主的阔叶林带。现有3个国营林场。
五台山导游词范文篇30
另外,供养菩萨均为一足蹲一足跪在高耸的莲座上。这种塑像除了甘肃敦煌石窟和山西大同华严寺以外,在国内还不多见。
佛坛的左梢间又有普贤菩萨骑像,两个菩萨胁侍,獠蛮牵着象,普贤像前有起陀和一个童子像。佛坛的右梢间是文殊菩萨骑狮像,拂林牵着狮子,两个菩萨胁侍。这和通常文殊居左,普贤居右的配置是不相同的。
殿内两梢间的极端前角,都立有护法金刚,形体魁伟,遥对而立;身披甲胄,手持宝剑,怒目而视。与我们在博物馆里看到的唐墓出土的武俑十分相似,只是比出土的武俑高大得多。
佛坛左端金刚的右侧,有一面颊丰满,袖手趺坐,大约40多岁的中年妇女塑像,形态亦宛然如生,……
此外,沿着佛殿两山墙砌台上还排列着五百罗汉塑像。据东大殿前明代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十月二十三日重修佛光寺补塑罗汉碑记云,确系明代遗物。
东大殿内柱额上的几幅拱眼壁画,亦为唐代遗物。其中最为珍贵的是右次间内柱前额上的横幅。横分三组:中间一组以佛为中心,七菩萨胁侍。左右两组以菩萨为中心,其旁边又各有菩萨、天王、飞天等。壁之两端有僧俗供养人像,北面一排是披袈裟的僧徒,南面一列是袍服大冠的文官。内有一人,好像是在权衡长短,那嘴边上的胡须飘然若动,与敦煌画中的人物几乎没有两样。壁画颜色除石绿以外,都是深暗铁青色。各画像的衣纹姿态都极其流畅,具有唐代风韵,而画脸和胡须的笔法,还含有汉画的遗风。
五台山导游词范文篇31
小五台山距离北京城区不到200公里,位于河北省张家口蔚县、涿鹿南部山区,东邻北京门头沟南接保定。地理坐标为:东经114°47'-115°30',北纬39°50'-40°07',东西长60公里,南北宽28公里,总面积21833公顷。有东、北、中、南、西台5个突出的山峰,海拔高度依次为2882米、2837米、2801米、2743米、2671米,因为东台为河北境内之最高峰,故小五台山有“河北屋脊”之美誉。
小五台山山体结构复杂,脉络交错,沟壑纵横,峰谷落差高达1800米,大多山脊的北坡均为断裂面,苍松翠柏斜生其间,无路可寻;南坡山势相对平缓,大面积的草甸延伸到海拔2200米左右。
石塘岭-东台-中台-南台-隧道口山脊线从东北向西南方向铺开,为涿鹿与蔚县的县界,同时也是一条巍峨的分水岭,小五台地区水资源丰富,主要山谷皆有溪流。分水岭西侧、北侧之水经壶流河注入桑干河,东侧、南侧之水注入拒马河。
小五台山山体由燕山运动造成,为一大背斜构造。除沉积岩外,有大量火成岩和侵入岩,断裂发育,侵蚀强烈,山势险峻,沟深坡陡。气温低、温差大,降水集中于夏季,无霜期短,冻结时间长,阴坡积雪可终年不化。小五台山土壤垂直变化较明显:海拔1400米以下为栗钙土;1400~1700米为褐土,局部有黄土分布;1700~2100米为山地棕壤;2100米以上为亚高山草甸土。
小五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河北省西北部,属冀西北山地,地理坐标为东经114°47'—115°30',北纬39°50'—40°07',东西长60公里,南北宽28公里,总面积21833公顷。保护区地处蔚县、涿鹿两县境内,北距张家口市150公里,东与北京市门头沟区接壤,距北京市区125公里。周边绵延200公里,涉及12个乡镇202多个村,总人口约20万。109国道自东向西、112国道自北向南穿越保护区;西邻张石高速,东接张涿高速;京包、京原铁路南北相间,交通便利、地理区位十分重要。随着河北省环首都经济圈的建立,保护区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五台山导游词范文篇32
游客们大家好五台山位于山西省东北部,忻州地区五台县,距太原240公里,是我国著名的四大佛教名山之首,以天下第一佛教名山享誉中外,有此殊荣,一是,这里是我国最早建寺的地区之一,而且从古至今,这里的寺僧在规模上都是第一;二是,佛典有记载,这里是佛教四大菩萨之首文殊菩萨的道场;三是,历朝历代,凡信奉佛教的帝王,都特别关注这里,这里是我国唯一的青庙和黄庙共生荣的佛教圣地。五台山是我国著名的四大名山之一,也是一个融自然风光,历史文物,古建,艺术,佛教文化为一体的旅游区。“五百里道长风风雨雨,依然日出东台。月挂西峰,花放南山,雪霁北巅。两千年香火断断续续,又是晨钟悠扬,晚罄清澈,香烟缭绕,胜幡翩跹。”写出了五台山的悠久历史和奇异风光。今天我们要参观的是显通寺,在五台山寺院当中,显通寺的规模最大,历史最古和洛阳的白马寺同为中国最早的寺庙,是五台山佛教界最为尊崇的领袖寺庙。
首先,我们看到的是钟楼,这是五台山最大的一口铜钟——长鸣钟,重达9999.5斤。显通寺没有天王殿,只有两通石碑,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龙虎二碑,此二碑寓意为龙虎把门,不劳驾四大天王。显通寺,占地120亩,殿堂楼舍400多间,正院内中轴线排列七座大殿,依次为:观音殿,大文殊殿,大雄宝殿,无量殿,千钵文殊殿,铜殿和后高殿。现在我们来到了观音殿,殿内供奉着三尊菩萨.中间为观音菩萨,两边分别为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所以又叫”三大士殿”.由于两侧摆满了经书,故也称藏经殿.观音殿外边一左一右两座碑亭.里面各有一碑,一通有字,刻着御制显通寺碑文,一通无字,无字碑.这通无字碑是康熙皇帝立下的,似乎在赞美显通寺的雄伟,壮丽和佛教的博大精深,难以用文字表达.参观完了观音殿,我们就来到了,大文殊殿,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寺庙中大都建有文殊殿,而这座文殊殿却加了个”大”字,这个大字有四层含义:显通寺是五台山最古老的寺院,是五台山寺院中建筑面积最大之一,是五台山保存最完整之一,是供奉文殊菩萨最多的文殊殿,由于在这里可以同时拜到五方文殊,当地人称其为方便朝台.好,现在我们去全寺的中心,显通寺的重要建筑,大雄宝殿,它是五台山殿宇之最,重顶飞檐,巍峨宽大,占地一亩二分,里面供奉横三世佛.中间为婆娑世界的释迦牟尼,左侧为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右侧是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大雄宝殿即释迦牟尼的尊称,寓意像大勇士一样,英勇无畏,无畏一切,殿堂采用108根木柱支撑整个大殿,进到大殿感到十分宽敞,此殿,是五台山最大的大雄宝殿,也是寺里举办盛大佛事活动的场所这是显通寺的第一大特色---------全木结构现在我们眼前的这座白色全砖建筑是无梁〔量〕殿,由于它全部用砖垒砌而成.没有用梁柱,所以叫无梁殿,又因为它代表的是佛法的无量,所以我们称之为无量殿,从外观看,似欧洲建筑,并且涂成了白色,白色在西方代表纯洁,在这里象征佛教的无限光明。
五台山导游词范文篇33
金阁寺现存的寺庙建筑及塑像均为明、清两代和民国年间复修和添补后形成的。整个寺院占地面积21000多平方米,共有殿堂楼房160余间。天王殿里面这前后两重大院,中间用下窑上楼的二层建筑隔开。前院最主要的建筑就是这座二层大阁。阁内所供为观音菩萨,这尊观音铜像高达17.7米,是五台山最高最大的圣像,胸部以上伸人二层阁内,我们必须抬头仰望才能看到观音的容颜。铜像铸于明嘉靖四年(1525年),后人重修时在铜像外贴泥,金妆,另加48臂,号曰千手观音。观音两旁这两尊高大的胁侍像,一男一女,是所谓的观音父母“妙庄王夫妇”。这是根据元代书法家赵孟畹姆蛉斯苤偌妗豆凼酪羝腥浴返乃捣ǎ垡羰敲钭醯娜鳎忻钌疲杂壮黾摇6捶鹁霞窃兀垡羰枪糯《纫桓龉醯奶樱胁槐r,后来出家修成菩萨。但观音来到中国后,一般塑像和图像多作女相。观音阁两壁这24尊塑像,称为“二十四诸天”,即24位护法神。原本在印度佛教里只有20位护法神,传人中国后又将道教里的4位神加了进去,这样就有了“二十四诸天”。观音站坛的西南壁角,还塑有下沼建造金阁寺的唐代宗李豫像,观音菩萨两侧是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
后院主体建筑为大雄金殿,内供三佛是释迦牟尼佛、药师佛、阿弥陀佛,两旁为十八罗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