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导游词(精选3篇)
蚌埠导游词(精选3篇)
蚌埠导游词篇1
蚌埠湖上升明月(古民居博览园)位于安徽省蚌埠市龙子湖南部,是一个以修复重建450栋不同地区传统民居建筑为主的大型旅游项目。民族特色鲜明,旅游文化功能突出,市场运营潜力巨大。项目建设目标是创建国家5A级风景旅游区。建成后,对丰富皖北的旅游资源,完善全省的旅游战略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湖上升明月”古民居博览园环境景观和绿化建设,包括堆山、扩湖、筑岛、开河、绿化等七项工程,着力为古民居营造山环水抱、花繁树茂的优美的生态环境。目前,园区山体工程已经完成,累计植树种绿已达3000亩,栽种古树名木500棵,建成2.6公里紫薇长廊。“一大五小”6个湖心岛构筑成型。园区道路硬化完成。山头景观、排水系统全面施工,连接大小岛屿的9座车行桥梁建成。昔日的滩涂鱼塘洼地,呈现冈峦起伏、山道弯弯的“山区”景观。
到目前为止,450栋古民居构件已全部运抵蚌埠。这450栋古民居来自不同地区,是从旧区改造、市政建设的拆迁现场抢救下来的。其中有的是四五百年前的明代建筑,十分珍贵,由于种。种原因,都有不同程度损毁。五年多来,100多名工匠精雕细刻,450栋已全部修复完成。
古民居风情街已率先在主湖心岛全面开工建设,近200栋古民居梁柱框架搭建、墙体砌筑、屋面铺盖完成。紫薇长廊南侧的专题文化景点抓紧建设。
古民居系列文化景点是项目的建设重点和精华所在,计划建设二十个左右。第一批十个,已开工建设或即将开工建设。
景点主要有:
风情老街。位于主湖心岛、占地150亩、由近200栋各式徽派古民居组成、内圈有两圈环岛商铺,经过两年多的建设,轮廓初现,建成后,街巷错落,小桥流水人家,遍布酒楼饭馆、茶坊咖吧、客栈民宿、画廊书店、戏院影城……环岛水系与园区观光河道相连,架设形态各异的石桥24座,形成新“二十四桥”的美丽景观。
古戏台剧坊。位于主湖心岛的古戏台剧坊建成投入试运行。该建筑建于清光绪十四(1888年),是不多见的室内古戏台。20__年5月6日,为纪念明代大戏曲家汤显祖逝世四百周年,上海昆剧团和安徽泗州戏剧院同台汇演《牡丹亭》,传为佳话。市文广新局(旅游局)举行授牌仪式,将这里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鼓灯和泗州戏的传习基地。
尚书故里。坐落于园区龙尾的祁门倪氏大祠堂全面建成。该祠堂原建筑面积800余平方米,建于安徽祁门有“尚书故里”之称的渚口古村,主屋部分构件系明代建筑原物。前进石柱环立,檐廊高畅,天井开阔。修复后,在毁损的后进配建古戏台,两侧加建边厅、客房、庭院等,面积扩至3000平方米,功能齐全,气势恢宏。
红厝圣迹。已开工建设。由颜、蔡两族7栋老宅和一栋500年的颜氏宗祠组成。一栋栋“皇宫起”红砖大厝,抢救自闽南泉州某古村落。泉州是古代东方大港,有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之称。该村第一大姓颜氏,系孔子大弟子颜回后人。500年的颜氏宗祠,记载着古代圣贤的事迹,见证了“一带一路”的遥远起点。
两岸一“家”。已开工建设。一栋距今200多年、建筑面积20__平方米的浙江宁波侯氏大宅门,诉说着两岸同胞生离死别、悲欢离合的沉重往事,和见证了两岸一“家”、割不断的亲情,呼唤祖国统一、民族复兴能够早日梦圆。
深巷酒香。已开工建设。阮社是浙江绍兴三大酒乡之一,以盛产上品黄酒而出名。池湾河畔的酒弄堂,为酿酒世家章氏世居之地,也是善元泰酒坊和章东明酒坊的发祥地。所产黄酒,芳香浓郁,入口甜润,行销省内外。章宅古貌依稀可辨,两侧三板、二板石萧墙,具有典型的浙东水乡民居特色。因旧城改造需要,酒弄堂被全部拆除,所幸老宅木构件、石板及章家后人保存的部分酿酒器具,被抢救收藏。将根据测绘图纸及相关资料,在园中复建酒弄堂。“深巷酒香”将成为展示中国酒文化的一个独特文化景观。
临川寻梦。已完成规划设计。江西临川古民居,清水高墙,建筑风格独特。更因是“东方莎士比亚”、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故乡而名闻遐迩。景点根据相关历史资料,用一栋临川明代古宅重建“玉茗堂”,同时配建四梦台、金柅阁以及花园、池塘等景观设施。形成园林式的“牡丹亭”景观,并可以进行《牡丹亭》实景演出。
督军府邸。木构件已移交我方,正在修复规划中。倪公祠部分梁架木构件收藏于蚌埠市博物馆。倪嗣冲是中国近代史上特别是北洋政府时期的一个重要历史人物,曾“驻蚌治皖”十年。该祠建于1921年春,后因年久失修,损坏严重,在城市改造中被拆除。倪公祠迄今已逾90余年,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征,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蚌埠市博物馆合作,筹建蚌埠历史民俗展示馆,打造具有皖北特色的古民居建筑文化景点。
双塔映湖。已开工建设。位于园区北侧山头的七层龙脊宝塔已木结构封顶。该塔高45米,建筑面积340平方米,二层是宽大的观景平台。游人登临,倚城望月,园区美景尽收眼底。远处位于人工湖中央的湖心阁,木结构也已封顶。湖山相依,塔阁遥望,双塔映湖,成为古民居博览园具有标志性的建筑。
东方神木。园中将建有专馆,安放神州“乌木之王”。乌木是三千年至上万年之间,在特定的水流和地质条件下形成,有“东方神木”之称。该乌木长十多米,需数人合抱,如此体积巨大,十分罕见,弥足珍贵,堪称镇园之宝
此外,还精心打造高品质的文化设施和文化项目。修复重建的古民居,不仅观赏,而且让市民和境内外游客走进古民居、享用古民居。以古民居为平台,重点引进一批有影响的文化项目,打造一批高品质的文化设施。
蚌埠导游词篇2
双墩遗址位于安徽省蚌埠市淮上区小蚌埠镇双墩村北。“双墩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骨角器、蚌器、红烧土块建筑遗存、动物骨骼,以及螺蚌壳等,种类繁多,既有生产工具、生活用具,也有大批刻画符号和泥塑艺术品。
双墩遗址出土的距今约7000年左右文化遗物达600多件刻画符号的古陶器,这些陶器纹饰简练,手法粗犷、写实中有夸张,风格神奇怪异,很有原始艺术的趣味和神秘感。多数刻画有符号、图画,或者含有符号的组合图画。符号基本上都刻画在陶碗的圈足内,仅有少数符号刻画在碗的腹部或其他器物的不同部位,其中有大量逼真的象形动物刻画符号,以鱼纹、猪纹为多,还有鹿、蚕、鸟、虫。蚌埠市博物馆研究员徐大立说,经过研究,发现一种“四叶花”的形象不时出现,这可能是当时“物候立法”的内容。狩猎、捕鱼、网鸟、养蚕、种植等内容,仿佛一幅幅“连环画”。
20__年10月中旬,备受关注的双墩遗址开始进行二次发掘,分布在整个双墩遗址的西北角的16个探方,考古队一一展开挖掘。通过前期的考古发掘证实,双墩遗址东西北三面环水。在探方内,露天土层上分布着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陶片、蚌壳、螺蛳壳以及兽骨,工作人员正小心翼翼的将泥土与器物分离。该遗址已经出土大量器物,其中有大量夹砂陶、泥质陶等陶片,有口大底小的大型炊器以及支脚、支座。形式各异的平底釜和大量的兽骨、鱼骨、贝壳,以及形似靴子、用鹿角制成的器物、网坠等。此次在遗址北部发现了一片陶片堆,南部发现了用螺壳堆砌的条带状沟槽,遗址外围还有一道壕沟将其区分开来。“从这些出土的陶片可以看出,都是经过人为选择的。此外,这与之前推断遗址的面积不符,相比较而言面积比较小。在此区域内,发掘出大量的陶片、动物骨骼等文化遗物,而且其中的陶器绝大部分都是碎的,这可能和祭祀活动有关。
研究刻画符号的专家们做出了这样的结论-双墩的刻画符号与西安半坡、临潼姜寨、宜昌杨家湾、秭归柳林溪、青海柳湾以及大汶口、良渚等其他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刻画符号相比,有一定相似之处,但也有自身明显特征。这类刻画符号在定远侯家寨遗址也有发现,表明它是一定地域范围氏族群落之间表达特定含义的记录符号。双墩遗址距今7000年左右,陶塑纹面人头像,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双墩遗址发掘大面积密集出土的文物、特殊分布样式以及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在国内同时期文化遗址中堪称绝无仅有。已确定遗址北部与祭祀活动有关。
双墩遗址二次发掘,将为探索淮河流域古代文明的起源,了解淮河流域文明和黄河、长江流域文明的关系提供全新的佐证。
蚌埠导游词篇3
蚌埠市位于安徽省北部,北纬32°43′至33°30′,东经116°45′至118°04′,北与宿州市、濉溪县、灵璧县、泗县接壤,南与淮南市、凤阳县相连,东与明光市和江苏省泗洪县毗邻,西与蒙城县、凤台县搭界,西南与淮南市相携,西北与濉溪、蒙城县接壤。城市东西最长距离32.3公里,南北最大跨度23.5公里。津浦铁路从境区中部纵贯南北,淮河自西向东流过境南,辖区大部分处于淮北平原南端。
蚌埠市幅区属黄淮海平原与江淮丘陵的过渡地带,处于江淮分水岭的末稍。境内以平原为主,南部散落丘陵;地面西北倾向东南,自然坡降为万分之一左右。市区大部分座落于淮河南岸,除市中心有孤立蚌山(小南山)一座外,市的东、南、西部有大小20余座山环绕,在市区445.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丘陵山地50平方公里,水面15.3平方公里。地貌主要分平原、丘陵和台地3种。境内平原以黄泛平原为主,另有河间浅洼地平原、含有丘陵的河流低阶地及傍河的河滩地。台地主要分布在沿河以南波状地区,由戚嘴组黄土所构成,分平岗地和倾斜岗地两种。蚌埠丘陵主要分布在市郊淮河以南,为江淮丘陵的北缘。山丘基岩大都经过风化剥蚀而出露,间或有残坡积物,基本不发育,具粗骨性。按地面高度可分为高丘陵和低丘陵。
在大地构造上,蚌埠幅地位于新华夏第二沉降带和秦岭纬向构造带的复合部位,属中朝准地台中淮河台坳的次级构造单位,称“蚌埠台拱”。它早在震旦纪已具明显的抬升作用,至寒武纪晚期形成陆地,嗣后一直呈古陆状态。蚌埠地质历经5次构造运动急剧时期,即蚌埠期、凤阳期、加里东期、燕山期和喜山期,不仅沉积岩层发生褶皱、断裂,也发生岩浆的侵入和喷出活动。地层系华北地层区淮河分区,缺失了中、晚古生界。早古生界以前地层,以变质岩和海相地层为主,而中生界、新生界则以陆相和火山岩为主。蚌埠地层可分上太古界、下元古界、上元古界青白口系、寒武系、侏罗系、白垩系、第三系和第四系,其它地层缺失。蚌埠地质构造、沉积作用较复杂,多次构造旋回作用形成的褶皱广泛出露,蚌埠一带台穹成为淮北、淮南含煤区的天然分界。
蚌埠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与南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的过渡带,兼有两个气候带的特点。季风显著,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光照充足,无霜期较长。但因处在中纬度,冷暖气团活动交锋频繁,且变化大,加之降水集中,常有旱、涝气候灾害发生,对农业生产有一定影响。蚌埠市日照丰富,辐射热量充足,能满足农作物一年两熟的需要。全年日照可照时数,按天文台测算为4429.2小时,闰年可达4440.1小时。但因阴雨、雾障等因素,实际年日照时数平均仅为2167.5小时,日照率为49%。实际日照时数年际变化很大,据历史气象资料记载:1956年日照时数最多,达2461.5小时;1985年日照时数最少,仅1675.1小时。蚌埠年气温变化和月气温变化有一定的周期规律。年平均气温15.1℃,高于淮北和皖西山区。气温年内变化,1月份最低,平均气温1°C;7月份最高,平均气温28.1℃。气温年比较差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