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北京导游词十篇

发布时间:

2024北京导游词十篇

2024北京导游词篇1

司马台长城位于北京东北部120公里的险关重镇古北口境内,此段长城始建于明洪武初年,是一段偏离原北齐长城基础的明长城,也是至今仍保留代长城原貌的一段古长城。

司马台长城,全长5.4公里,敌楼35座。整段长城构思精巧、设计奇特、构思新颖、形态各异,它集万里长城众多特色于一地,形成一段“奇妙的长城”。

综观司马台长城,可用“险、密、全、巧、奇”五字概括。险:司马台长城沿刀削斧劈似的山脊修筑,蜿蜒曲折,惊险无比,尤其是天梯和天桥两段,更是险中有险。天梯是单面墙长城,坡陡墙窄,最窄处不足半米,呈直梯壮沿山体上升,两侧更是陡峭悬崖,置身其上,俯首下望,令人目眩。天梯顶端,便是天桥,长不逾百米,宽只有一砖,约40厘米左右,两侧又是悬崖绝壁,令人不寒而栗,英雄气短,游客把这儿称作咫尺天涯。虽然名为天桥,但到这里的人们却都说:“过桥难,难于上青天”,这里可说是明长城中依山设险,险上加险的最险要地段之一。密:是司马台长城又一特点,两敌楼相距最近仅43.8米,最远600米,一般都在100-200米之间,若按当时明代筑长城的规定,每500米修敌楼一座的话,可见此段长城是一例外。全:是指敌楼和城墙的建筑形式奇特多样。从外观来看,敌楼有单眼楼、双眼楼、三眼楼、四眼楼和五眼楼,有单层楼,上下相通的双层楼和三层楼。它们均为空心敌楼,大小不一、形态组合各异,是按驻军的官衔等级,驻防人数以及地势险要程度分别来建造的。从内部结构来看,有砖结构、砖木结构、砖石结构;又有单室、双室、多室之分;房间布局有“田”字、“井”字;楼顶变化多端,有平顶、穹窿顶、八角藻井顶、覆斗顶;就连门窗也新颖别致,有边门、中间门、有砖券和石券,还有技艺精湛的雕花花岗岩石门。这是长城史上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物。司马台长城东段的仙女楼和望京楼就是两种具有代表性的敌楼,望京楼是司马台长城的制高点,海拔986米,为空心三眼楼,二层砖石结构。这里视野开阔,隐约可见北京城轮廓,故称望京楼。望京楼头,东观“雾灵积雪”、“蟠龙卧虎”、北看“燕山叠翠”、南瞧“水库明珠”、壮丽关山,尽收眼底。仙女楼是敌楼中建造得最美的一座,掩映在老虎山腰的树丛中,下部条石合缝,上部磨砖达顶。内部用青砖砌成两道大拱,三条甬道,十个券门。顶部正中心砌成蜘蛛网状的八角藻井,四边砌四个砖柱,游人在里面轻轻放歌便能发出悦耳的回音。门券上还有并蒂莲花浮雕,整个敌楼处处给人以精巧、细腻、秀丽之感。仿佛它不是人间战争的防御设施,而是一座仙境楼阁。此外、城墙的构造更是匠心独运,富于变化。因地形和军事上的需要,城墙又分为单边墙、双边墙和障墙,有砖砌、石砌及砖石混合砌,城墙上的箭孔疏密也从几十个直到上百个。巧:体现为进可攻,退可守,步步为营的障墙。而小天梯上的障墙,可谓登峰造极,在20多米的垂直落差内从最顶上的障墙箭孔,一直可以通过所有障墙的射孔,到达最下的射孔,精巧之至,另人赞叹。由此可以想像昔日戌边将士苦战御敌的战争场面。奇:构筑在溶洞上的长城,洞与城的巧妙组合,在整个明长城中绝无仅有,令人称奇叫绝。

司马台长城虽以山势险陡、长城雄奇为主景,却不乏碧波荡漾、湖光帆影的优美环境,长城角下的鸳鸯湖赋予了这段长城以灵性,清澈的湖水,是由水量充沛、四季凉爽的冷泉和冬季热气喷涌、水温常年在38℃的温泉汇聚而成的,湖水冷暖各半,经东历夏,从不结冰。夏季里荡舟湖上,清风徐来,让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

司马台长城不仅有奇丽的风光,亦是一座文化遗产的宝库。今年来,在这段长城上发现了许多长城文物,其中:有石刻“题名碑”,碑上记载着当年修建长城时的情况以及与建城有关的官员的名字,同时这里还发现几处城墙和敌楼上有带戳印文字的砖,上面刻的都是参加修建长城的军队名称和年代,如“万历五年山东左营造”、“万历五年宁夏营造”等等。长城砖上带有戳印文字,在其它长城上也是及为少见。在修复这段长城清基过程中,又清出一批出土文物:有当年守城将士使用过的各种武器,其中有铁炮、石炮、铁镞铁铳、手雷、三眼铳。铁弹丸、火药勺等,还有守城战士用过的生产生活用具,其中有锄头、铁铲、菜刀、铁灯碗等等,以上这些文物很珍贵,它为研究明代长城及明代历史提供了价值很高的事物资料。

长城是中国也是世界上非常重要的文化遗产,司马台长城则是这份遗产中的一颗明珠,为了更好地保护这段长城,并满足广大中外游客更好地领略长城的风采,司马台长城景区一手抓文物保护工作,一手抓旅游开发建设,使司马台长城这一世界文化瑰宝无愧于时代,无愧于著名长城专家罗哲文教授的评价:“中国长城是世界之最,而司马台长城是中国长城之最。”

司马台还为游客提供登城隐形索道、游览峡谷索桥、鸳鸯湖上泛舟、游泳、垂钓、住宿、小型会议、山寨野味等服务。6月举办司马台长城国际滑翔节、8月举办文化节、9月举办登城比赛。

注意事项:由于司马台长城山路险峻,所以游客们万不可图一时之快而骑马登城,当您遇到什么问题时,可以拨打电话向景区求助。

2024北京导游词篇2

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

今天,我将带领你参观故宫。紫禁城,也称为紫禁城,位于北京的中心。宫殿占地面积超过72万平方米,有9900多个亭子。是明清两代皇帝的居所。城内有一门,南门为武门,北门为神武门,东门为东华门,西门为西华门。据说大约有23万名著名工匠和100万名平民工人聚集在一起创造了紫禁城,所以我们可以知道紫禁城有多大,有多壮观。紫禁城的整个庭院分为两部分,即“前朝”和“后宫”。“前朝”是皇帝举行大典的地方,主要包括东西两侧的太和殿、中和殿、包和殿、文华殿、武英殿。“后麦”是皇帝、后妃和未成年子女居住的地方,主要包括干青宫、交泰宫、坤宁宫和东西六宫。

你看,这个楼就是武门门,也叫五峰楼。明朝时,每年正月十五,午门挂一盏灯,给官员送饭。到了清朝,这个活动取消了。另外,每当国家打了胜仗,皇帝都要在这里接受祭俘仪式,皇帝的亲征也是从午门出去的。在戏曲舞台上,“武门门砍头”的说法,其实是明朝朝廷官员在武门庭犯罪。好了,我们继续。

现在我们来到了广昌太和殿。这里有18个青铜香炉,代表清朝留下的18件东西。两侧有青铜鹤龟,象征长寿。看,太和殿是故宫最高级别的建筑,只有皇帝举行隆重的仪式时才使用,象征皇权至高无上。太和殿俗称金殿。太和殿正面有12根大柱子,东西长约63米,高35米。整个大厅雕刻着横梁和油画,红色的柱子上缠绕着龙。这些龙有不同的姿势和生动的描述。整个宫殿也很豪华,很有钱。有一个2米高的平台,上面雕刻着9个金龙宝座。后面有一个金色的油漆屏风,前面有一个皇家的箱子。殿顶形式是最高等级的'双檐顶,甚至正殿主脊上的吻兽也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处处显示“第一”。

读完太和殿,我们再来看看太和殿。大家看!和谐殿是皇帝等待吉时,在仪式前稍作休息的地方。接下来,请和我一起去参观国宴厅-包和厅。亲爱的朋友们,这个大厅是前皇宫三个大厅中的最后一个,叫做包和厅。这个大厅叫国宴厅,清代科举。现在我们来到干青宫,这里是皇帝在紫禁城居住和处理日常政治事务的地方。干青宫分为三个部分:中殿、东暖阁和西暖阁。正殿是皇帝处理日常事务和临时会见大臣的地方。殿内有皇帝宝座和御案,中间挂着一块“光明正大”的牌匾,这是清朝皇帝的祖训,是治国、修身、平天下的基本原则。东暖阁和西暖阁是皇帝晚上待的地方。

现在请跟我去参观交泰堂。请看,这个四角金字塔形屋顶的大厅叫交泰殿。这座建筑是明清两代皇后举行生日庆典的地方。正殿后墙上的牌匾上有“无为”二字,是康熙皇帝的御笔,意思是后人可以以德治国,实行仁政,从而达到国家长治久安。

亲爱的朋友们,现在我们来到了故宫的后花园皇家花园,这是一个皇帝休闲娱乐的地方。你可以在这里拍照。

由于时间限制,我们先到此为止。给你两个小时自由参观。请不要在墙上乱涂,保护文化遗产。希望你玩得开心。

北京紫禁城的建筑形式

建筑规模

紫禁城是由明朝皇帝朱迪建造的,由会翔(1397-1481,苏州人)设计。占地72万平方米(长961米,宽753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占地72万平方米。14年,100万农民工,9999套半房子。其实根据专家1973年的实地调查,大小院落90多个,房屋980间,共计8707间(但这个“间”并不是今天的房间概念。

建筑造型

当时故宫前面的宫殿建筑风格要求宏伟。

庭院明亮开阔,象征封建政权至高无上。太和殿位于紫禁城对角线的中央,每个角落都有十只吉祥动物。故宫的设计者认为这将显示皇帝的威严,震惊世界。但后面的皇宫又深又紧凑,所以东西六宫自成一体,各有门墙,相对排列有序。故宫之后是皇宫花园。

故宫的宫殿沿着一条南北中轴线排列,三大大殿、后三宫和御花园都位于这条中轴线上。而向两边,南北取直,对称。这条中轴线不仅贯穿故宫,而且南至永定门,北至鼓楼、钟楼。

2024北京导游词篇3

欢迎各位父老乡亲来到首都北京,我家大门常打开欢迎您到来!我叫朱玺霖,简称朱导,小朱!今天带大家参观的是我们北京的内城,俗称四九城之中的东城东四,这四九城是什么意思呢?各位看官您听好喽,待我细细道来:这四九城啊!是指北京皇城的四个城门、内城的九个城门的总代称。皇城四门分别是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而内城的九门分别是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朝阳门、阜城门、东直门、西直门、安定门、德胜门。这可都是过去皇亲国戚,贝勒公主的府邸所在地。今儿个咱们独独说说这朝阳门内的事儿!来!大家跟我走着,老几位您这眼睛给咱这胡同里的老四合院儿,耳朵给我留着。首先大家看到的这条胡同是朝阳门内东四头条,大家熟悉的可能是电影朝内81号,其实这地儿根本不闹鬼,只不过是荒废了太久,看着没人气儿,才杜撰出N多的鬼故事来,现在因为电影火了,见天探险的络绎不绝,连个鬼影子也没有发现。并且政府马上就会改造了。先说咱这头条胡同,您瞧着不起眼儿吧,青砖灰瓦四合院,斑驳的门,风化的看不出模样的门墩,这可都是明朝遗留下来的,您先瞧瞧这一号院:原为社科院宿舍,钱钟书、杨绛、戈宝权、卞之琳、余冠英、罗念生等人曾在此居住。

您再瞧瞧这5号,规规整整的两进院儿,谁的宅邸?有人知道吗?对,茅盾,解放前这里曾是北京协和华语学校的中国研究院,专为外国传教士和学习汉语的外国人开设。1974年11月后茅盾就搬到了东城区后圆恩寺胡同13号了。再往前走,19号这门儿里您猜住过谁?相声界的泰斗,侯宝林大师。现在已经变成故居了并对外开放,大家想缅怀大师的可以进去看看。继续往前走,斜对面那门谁家啊?皇阿玛----张国立打小儿穿着开裆裤在这院里长起来的。您瞧见没有那棵老枣树,皇阿玛没少上树偷枣吃。老几位意犹未尽吧,东四从头条到14条,各有各的说儿,各有各的宝,您老几位今个先回去细细咂摸咂摸这头条的事儿,明儿早起咱们继续聊二条。给大家留个包袱儿,二条里可是有个王府,哪个王府?孚王府,这里的故事可多了去了,明儿您请好吧!

2024北京导游词篇4

亲爱的游客们:

北京四合院是由东、西、南、北四面房子围合起来形成的内院式住宅。北京四合院作为老北京人世代居住的主要建筑形式,驰名中外,世人皆知。

四合院的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或西北角,院中的北房是正房,正房建在砖石砌成的台基上,比其他房屋的规模大,是院主人的住室。院子的两边建有东西厢房,是晚辈们居住的地方。在正房和厢房之间建有走廊,可以供人行走和休息。四合院的围墙和临街的房屋一般不对外开窗,院中的环境封闭而幽静。

北京有各种规模的四合院,但不论大小,都是由一个个四面房屋围合的庭院组成的。最简单的四合院只有一个院子,比较复杂的有两三个院子,富贵人家居住的深宅大院,通常是由好几座四合院并列组成的。中间还有一道隔墙。四合院的典型特征是外观规矩,中线对称,而且用法极为灵活,往大了扩展,就是皇宫、王府,往小了缩,就是平民百姓的住宅,辉煌的紫禁城与郊外的普通农民家都是四合院。

四合院的大体分布为大门、第一进院、大堂、第二进院、书屋、住宅等,两侧有厢房,各房有走廊,隔扇门相连接。对地表所存民居的了解,必将使民居的文化弘扬并发展下去。

首先,它的历史十分悠久。自元代正式建都北京,大规模规划建设都城时起,四合院就与北京的宫殿、衙署、街区、坊巷和胡同同时出现了。据元末熊梦祥所著《析津志》载:“大都街制,自南以至于北谓之经,自东至西谓之纬。大街二十四步阔,三百八十四久巷,二十九巷通。”

其次,四合院的构成有它的独特之处。它的院落宽绰疏朗,四面房屋各自独立,又有游廊连接彼此,起居十分方便;封闭式的住宅使四合院具有很强的私密性,关起门来自成天地;院内,四面房门都开向院落,一家人和美相亲,其乐融融;宽敞的院落中还可植树栽花、饲鸟养鱼、叠石迭景,居住者尽享大自然的美好。

此外,四合院虽为居住建筑,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四合院的营建极讲究风水,风水学说,实际是古代的建筑环境学,是传统建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合院的装修、雕饰、彩绘也处处体现着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表现出人们对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如以蝙蝠、寿字组成的图案,寓意“福寿双全”;以花瓶内安插月季花的图案寓意“四季平安”;而嵌于门簪、门头上的吉辞祥语,附在抱柱上的楹联,以及悬挂在室内的书画佳作,更是集贤哲之古训,采古今之名句,或颂山川之美,或铭处世之学,或咏鸿鹄之志,风雅备至,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有如一座传统文化的殿堂。

2024北京导游词篇5

云居寺位于北京市房山县西南山区山峦起伏的一块小盆地里,距北京约75公里,背后以朱山为依托,对面以石经山为屏障,坐落在逐鹿山中。云居寺以佛舍利和石经而闻名于世,是京郊具有金石、书法、美术、民族史、佛教史等重大文化意义的古迹,在北京以至全国诸多古寺名刹和佛教界占有重要地位。1992年该寺被评为“北京十大人文旅游累点”之一。房山县西北部山岳地带,自隋唐以来就是佛教胜地,如上方山兜率寺、六聘山天关寺、云蒙山龙泉寺以及九洞十二峰和以兜率寺为中心的七十二庵等很多佛教遗迹文物,而石径山云居寺则是其中最有名的,向有“北京敦煌”之誉。

云居寺创建於隋唐时代,历代屡有重修扩建,成为华北地区著名寺院之一。寺院部分抗日战争时期毁於日军炮火,现仅存遗址。寺东北1.5公里处石径山上有藏径洞九座,洞内保存了自隋至明代刻制的石经板,连同寺院南端藏经穴中辽、金经板共143l2块,镌字数千万。除去重复刻造者外,计刻经112O馀部,刻工精湛,为中国佛教文化珍品之一。它是世界上最早、最全、保存最好的石刻大藏经,在中国佛教史上值得大书特书。刻制云居石径的规模,远超过北齐的音堂山摩崖石经和泰山经石峪刻经。

云居寺名称最早见於唐总章二年(669年)年石刻上,隋唐时代已具相当规模。在唐代分上寺及下寺上寺在石经山上,寺址已无考,下寺即今遗址。辽、金时代云居寺因刻造石经知名,故有“石经寺”之称。明代因在石经山东麓建东峪寺,而云居寺居山之西,故亦称“西峪寺”清初又改称“西域云居禅林”,仍然保留着云居之名。云居寺历代屡有修葺,最後的修缮年代是清康熙三十七年(l698年)。被毁前的寺院规模宏大,寺院中路有院落五层,殿宇六进。寺依山而建,每层院落逐步升高,各层正殿之旁又有配殿,中路北侧有僧寮客舍,南北二塔分居左右,山门前引泉水流过,清泉垂柳,山雾缭绕,自然环境颇为幽美,确实是一处修行佳处。“七七事变”后寺院被日军炮火毁为一片废墟,南塔也於此时被毁。在云居寺遗址范圉内,北部及四隅的十座小石塔是劫後仅存遗物。所幸摄有云居寺被毁前照片,中日邦交恢复後,日方将当时照片送归。佛教自公元2年伊存授经东传中国后,译着经卷便是众多僧人信徒“经久不息"的一项事业。但是纸张、绢绸、木板经卷,不仅易受风、火、水、虫的破坏,也易受人为的损毁,历史上两次“法难"期间,大量的手写佛经化为灰烬,战争兵火也给佛教寺院、佛像经籍带来毁灭性灾难。造样就促使僧徒想方设法让佛法传承久远。鉴於山东泰山、河北鼓山等处的摩崖刻经得以保存,幽州僧人静琬认为经刻石上,可以地久天长,於是继承其师慧思遗志,选择了盛产汉白玉、艾叶青石,又远离幽州城的`房山,开始了刻经於石、秘藏於室的艰巨工捏。静琬先是创建了石经山藏经洞和云居寺,他发愿造十二部石经。这一行动得到当时社会各方面的支待。从隋大叶中到唐初,静琬30年刻经不辍,每刻完一批石经就凿洞封存起来。贞观十三年(639年)静琬入寂他的第子玄导、僧仪、惠暹、玄法四代相续主持刻经,并得到金信公主奏赐经本四千多部作为底本,先後刻经百馀部,分藏於各藏经洞中。自隋至明,共开凿藏经洞九个藏石经版4559块;辽金时又在寺南侧挖穴,埋藏经版1O611块。辽天庆七年(1117年)在穴旁筑塔,即“云居寺南塔”也称“压经塔”。

静琬最初所刻石经146块,一部分镶嵌于第五洞的四壁上。第五洞名“雷音洞”是九洞之中最大的一个,也是唯一一座开放式藏经洞,洞前有门可以进出,长宽各约十米,中有四根八角形石柱支撑洞顶,石柱各面均雕有小佛像共1O54尊,故称“千佛柱"。其馀各洞都是封闭式,里面叠藏石经板,洞门封锢,人不能出人。

房山石经是我国的石经宝库,也是世界的宝贵文化遗产。它对於研究我国古代文化、历史、艺术以及佛教历史和典籍都有重大价值和意义。辽金年代所刻石经,原以《契丹藏》为底本,但《契丹藏》早已失传。近年来从山西应县木塔中发现了《契用藏》残卷,与房山石经对照,完全相同。房山石经完好地保存了《契丹藏》佛经,这在世界佛经史上是件大事。房山石经是原刻石板,没有写经传抄所易产生的那种讹误、版本校勘价值极高。同时,它保存了50种以上的各版大藏经所没有的经籍。镂刻技术精淇,书法秀丽,不仅是有价值的佛教文物,也是中国书法雕刻艺术的精品。所以问世后,即名闻遐迩。在书法艺术方面,隋代刻经已是高手所书,唐代刻经更具有隋唐书法的优美风格。从石经中也可以看到我国书法风格的变迁和文字演变(如:俗写字,异体字,简化字,武周时期新造字等)情况。石经中有许多经文后面附刻有题记,这些题记是研究历代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风民俗的宝贵资料。从1956年开始中国佛教协会和有关部门一起,对房山石经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发掘和整理工作,目前已将部分石经进行编号,上架展览。

1981年1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佛学家罗焰在洞内研修之际,於原地面拜石下五厘米处,发现一方石,下有一洞穴,内存石函、银函、玉函等,均以函函相套的方式加以密封。一号白玉石函,函盖上刻有172个字,函内还刻有83字铭文。这些文字记述了明代万历二十年(1592年)间,在石经山首次发现隋代所藏佛舍利情况。二号青石函,较上函略小;函盖上刻有“大隋大业十二年岁次丙子四月十已朔八日甲子於此函内安置佛舍利三粒原住持永劫”36字铭文。说明佛舍利在这里已珍藏l300年之久。三号汉白玉石函,有楔状抽斗盖,上有“佛舍利”以及上下款共26字。四号镀金银函,四周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种刻线图案,盖上有花卉图案,内有木质彩绘香珠一颗、珍珠11颗。五号白玉函十分精巧,长宽各12厘米,高17厘米,里面放有两粒赤色小米粒大小的佛舍利,旁边还伴有两颗珍珠。

关於这些佛舍利的来历,据记载:隋文帝曾从一印度僧人处得到佛舍利,并於仁寿元年(601年)、仁寿二年(602年)、仁寿四年(604年)三次向全国各州颁发佛舍利,地处幽州的弘业寺和智泉寺皆有幸得到。而这两寺都距云居寺不很远。同时,云居寺创始人静碗法师原本是智泉寺僧人,是佛教天台宗慧思弟子,所似很可能当时皇帝也赐给了云居寺佛舍利。《憨山大师梦游集》和《帝京景物略》中曾记载明万历二十年在云居寺石经山雷音洞发现了三粒佛舍利。当时万历皇帝的母亲笃信佛教,於是迎入宫中供养三曰後又安放在雷音洞内,但是记载中的三粒佛舍利,现存只有两粒,据专家推断,其中一粒可能在明代万历皇帝母亲迎人宫内供养时不慎遗失或是被私自留下。目前这两粒佛舍利及相关文物被中国佛教协会保管,一俟云居寺修复後,将送回云居寺内安置,供各界人士瞻礼。

云居寺周围现存唐辽石塔及辽代砖塔共六座,互相拱卫,从而形成云居寺特殊的佛教人文景观。其中唐代(618-907年)所建方形石塔,以著名的房山石窟汉白玉为原料,精雕而成。塔分单层和密檐式两种,平面呈方形,正面辟尖拱形门,内两侧刻披甲胄金刚武士,生动逼真。其中唐开元十五年(727年)建的石塔内两壁所刻浑目高鼻供养人形象,反映出盛唐时期民族团结的繁荣景象。这批石塔是北京地区现存最早古塔,成为研究唐代幽州地区文化史和佛教史的珍贵实物资料。1949年後,人民政府对云居寺所藏石经进行了发掘和整理。到现在还完好保存的石经就有14278块,分别藏在对面石经山上的9个洞内和云居寺文物保管所里。1961年3月,国务院将云居寺遗址、两座辽塔、八座唐塔、藏经洞和石经,列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并为保护这些珍贵的文物,先後对辽代北塔进行了加固维修,安装了避雷设施,为保护石经板盖了石经库,以使这些上千年的古代珍贵文物代代相传。北京市人民政府於1935年4月1曰决定修复云居寺。第一期工程,天王殿、毗卢殿已竣工开放。原云居寺千年遗物——汉白玉镌刻的圆形山门雄姿也已复原。为更好地保护石经,避免风化剥蚀,现已决定於1999年9月9曰9目9时9分9秒,将全部石经全部重新秘封於地下。石经藏而天下安,这项举措必成这佛教史上的一件大事。

云居寺因珍藏着15000余块石刻佛教大藏经被誉为"北京的敦煌"。在云居寺周围两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内云居寺,石经山藏经洞,唐、辽塔群构成了我国古代佛教文化一大宝库。房山云居寺石刻佛教大藏经始刻于隋大业年间,历经唐、辽、金、元、明六个朝代千余年,刻经1122部,3572卷,刻石14278块,分藏于石经山九个藏经洞和云居寺地穴之中。现又将木雕《龙藏经》7.7万多块,明代经2万多卷运藏于寺。石经、纸经、木板经过这三种经本已称为世界"三绝"。陈列展览有"石经展览"。

云居寺有五大院落六进殿宇,东接上方山,西俯拒马河,占地7万多平方米,两侧有配殿和帝王行宫、僧房,并有南北两塔对峙,历史悠久,饱经沧桑。解放后,云居寺经过两次大规模修复重现庄严。云居寺古时亦有"碑海塔林"之称,现存碑20余块、塔10余座,是其宝贵的文化遗产。

石经山在云居寺东二里处,俗称小西天。海拔450米。这里不仅是房山石经刊刻起源之处,也是佛祖舍利出土之处,4196块隋唐石经为国之重宝,以雷音洞、金仙公主塔为代表的众多历史遗迹,具有极高的价值。

据考,石经始刻于隋大业十二年(公元605年),僧人静琬为维护正法,镌刻经于石。刻经事业历经隋、唐、辽、金、元、明六个朝代,绵延1039年,刻佛经1122部,3572卷,14278块,分藏于石经山9个藏经洞和云居寺地穴之中,规模之大,历时之长,是世界文化史上罕见的壮举,堪与闻名寰宇的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相媲美,是世上稀有而珍贵的文化遗产。

2024北京导游词篇6

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直辖市和国家中心城市,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国经济的决策和管理中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办公所在地。北京位于华北平原的北部,背靠燕山,有永定河流经老城西南,毗邻天津市和河北省。北京下辖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门头沟区、房山区、大兴区、通州区、顺义区、昌平区、平谷区、怀柔区、密云区、延庆区。20xx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2151.6万人。

北京是全国最大的科学技术研究基地,有中国科学院等科学研究机构和号称中国硅谷的中关村科技园区,每年获国家奖励的成果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北京也是全国教育最发达的地区,20xx年调整后高等院校59所,其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全国最著名的学府。北京拥有亚洲最大的图书馆在内的24家图书馆,门类众多的博物馆已超过百家。

北京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贸易、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的交流日益加强。政府、民间和社会团体之间的友好往来十分活跃。北京市与72个国家的124个首都和大城市有友好往来关系,其中已与24个国家的27个城市建立了友好关系。北京现有外国驻华大使馆137个,国际组织和地区代表机构17个,外国新闻机构190个。在北京设立的国外驻京代表机构已超过7000家,外国留学生17000多人。北京曾成功地举办了第11届亚运会,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第2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等大型国际会议。1998年来,每年都成功举办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题的大型国际活动-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周。20xx年,北京地区外贸进出口总值525.1亿美元,其中出口总值126.1亿美元。20xx年,实际利用外资51亿美元。全球最大500家跨国公司已有160多家来京投资。

2024北京导游词篇7

尊敬的各位游客:

大家好!我是风光旅行社的王飞达,大家叫我王导儿就可以,欢迎大家来北京游玩。现在我带领大家参观世界遗产—颐和园。请大家上车系好安全带,我们马上开始游玩。

到达目的地了,请各位下车。大家先跟我走,大家吃的果皮纸屑不要扔在地上,小心台阶。各位游客,我们已经来到了长廊,这条长廊共有七百多米长,共分成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一幅五彩的画,分别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共有几千幅画,这几千幅画里,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些画里我最喜爱人物画,人物画里的每个人都栩栩如生,这里大家可以随便拍照游玩,也听我介绍一下长廊的传说。

传说,颐和园建好后,慈禧每年有一大半时间要在这里“颐养天年”。开始的时候,她很喜欢这里的江南景色,但时间一长,就觉得什么也不新鲜了。她心想:如果在湖边建点儿什么,让我走一步就看一个景色那该多好。一日,慈禧要去散步,王公大臣忙顺从并伴其左右,当一行人走到万寿山南坡的时候,竟下起了倾盆大雨,太监李莲英连忙撑起雨伞。这时,慈禧说话了:“雨伞真好,不仅能遮风挡雨,还能让我看到另外一番景致”。众人不解。回到寝宫后,他立即召见工匠,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他们。不久,在万寿山南坡与昆明湖之间就出现了一条长长的走廊。

尊敬的各位游客,今天的观光游览就要结束了,在游玩颐和园的这段时光,希望成为您难忘的一段永恒记忆。欢迎大家再次到来。

2024北京导游词篇8

紫竹院公园在北京海淀区白石桥附近,其由来,和附近的庙宇有关。明代万历五年(1577年),“慈圣皇太后”出资巨万,在广源闸西边兴建万寿寺时,随着将紫竹院的庙宇纳入万寿寺,这里就成了万寿寺的下院,清朝乾隆皇帝赐名为“紫竹禅院”,紫竹院由此得名。

紫竹院是三湖两岛、一河一渠(长河与紫竹渠),翠竹全园占地14公顷,其中水面占11公顷,成为一座以水景为主,以竹景取胜,深富江南园林特色的大型公园。该园的竹景是经长期营造的结果。园内所种植的大量紫竹、斑竹、石竹、金银玉寿竹等珍品,是分别从四川、福建、苏杭、日本等地引进的。当年从南方引来各种各色竹种,有青竹、紫竹、斑竹、石竹、寿星竹、金镶玉竹。特别在古庙旧址上种了成行紫竹,茎为紫褐色。目前园内各处共有竹54个品种,50万株,但以紫竹为众,紫竹院已成为以竹为主的竹景公园,尤其以紫竹为最有名气。

来到紫竹院,便来到了竹子的王国。公园的大门是用竹子搭就的傣族风格的门坊,造型别致新颖,公园里有了竹楼、竹亭、竹桌、竹椅,连大大小小的桥都用竹子装扮起来。壮观的侗寨风雨竹桥,工作总结,可使游人亲身体会贵州侗族在桥上躲风避雨的习俗;上船桥则是一艘大竹船,竹篷竹窗,船弦边挂着大红灯笼,豪华气派。各式各样的竹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尽显中华民族的文化风采,更让人感到竹是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公园里竹水车带着哗哗的水声慢慢转着;不停撑动的竹篙使竹筏在湖面上划出一道水痕;坐竹轿子,抖箜竹,吹艺筒让不少人玩得开心。一群人合着苗族芦笙的节奏兴高采烈地跳起竹竿舞,草坪里用竹子搭起的舞台上云南白族、傣族的歌舞表演更是吸引了大批的游人,湖岸边用竹子搭建的竹市一条街上人头攒动,人们在这里饮茶,品尝竹膳,购买各种竹制日用品、工艺品,其景象,颇似南国“清明上河图”。

2024北京导游词篇9

亲爱的朋友们:

现在大家已经来到了北京的远郊昌平区,那即将进入的就是十三陵景区。利用这段时间,我来给大家讲解一下十三陵的历史背景和说明。

大宫门就是陵墓区的正门儿,也叫大红门。门是南向的,分三洞,在这个门里边就是陵墓区。在门两侧都有刻着“官员人等至此下马”的下马碑,因为当时规定这些人进入陵区都是要步行,否则可是要治罪的。而且这里也是禁区,不是一般老百姓可以随便进入的地方,严重的是要被斩首的。而进了这个门儿,也就走进了贯穿陵园南北,能够直接通到长陵陵门的神道,明朝的神道,也是我国历代修建的帝王陵中神道最长的,其实他的主要作用就是让皇帝灵魂通过的地方,全长有7公里。

我们一边走着,就可以看到前边有一个碑亭。这个碑亭是重檐歇山顶的建筑,里边有赑屃驮着巨碑,这个就是长陵的神功颂德碑,正式建立于1435年,正面就是永乐皇帝的长子朱高炽写的颂德碑文,有3000多字,而背面则是在乾隆五十年撰写的《哀明陵三十韵》,里边详细记录了陵墓的破损情况。碑身的东面是清政府修缮陵墓的花费,西侧则是在嘉庆九年论述明王朝灭亡的原因。

过了碑亭,我们继续沿着神道行走,会发现在神路两侧,都有很多石雕。其实这里一共有36座石雕,叫做石像生。紧挨着碑亭后边的是两根石望柱,接下来就是狮子、獬豸、骆驼、大象、麒麟、马,各有四匹,按照先卧后立的顺序排列。然后是武臣、文臣和勋臣各有四人。修建这些,都是为了体现帝王生前的仪仗和死后的尊严。所以体积都非常大,雕刻的都非常精细。而且这些也都象征着皇帝在生前可以得到尊崇,到了死后也是同样得到尊崇。,各方神圣和文武百官还是要为我独尊。

再往前走,就可以看到一座棂星门,也叫龙凤门,取天门之意。在这个三门六柱的门中央位置上,有三个火焰宝珠,所以这里也被叫做火焰牌坊。

我们其实一直都是沿着神道来前进的,来回顾一下,先是石牌坊,然后到了大宫门,现在我们就要已经进入了长陵了。碑亭,石象生,过了龙凤门,还有一段路程就可以到达长陵的陵门了。而我们所说的整个陵墓群的中轴线其实也就是这条贯穿陵园南北,全长共7公里的神道。

2024北京导游词篇10

尊敬的各位游客:

hi,你们好!我是天坛旅游社的导游,我姓徐,大家请叫我徐导游。我们旅游的地方是北京天坛。

从北天门进去,先映入眼前的是祈谷坛。祈谷坛是举行孟春祈谷大典的场所,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东西配殿、祈年门、神厨、宰牲亭、长廊,祈谷坛的祭坛为坛殿结合的圆形建筑,是根据古代“屋下祭帝”的说法建立的。

往前走,过了丹陛桥,就来到皇穹宇。皇穹宇位于圜丘坛以北,是供奉圜丘坛祭祀神位的场所,存放祭祀神牌的处所。清乾隆十七年重建,改为鎏金宝顶单檐蓝瓦圆攒尖顶。其正殿及东西庑共围于一平整光滑的圆墙之内,人们在墙的不同位置面墙说话,站在远处墙边的人,能十分清晰地听到,此为回音壁。如果有不相信的朋友,可以试一试。大家再往下走就是圜丘坛。圜丘坛是皇帝举行祭天大礼的地方,始建于嘉靖九年。坛平面呈圆形,共分三层。坛面原来使用蓝琉璃砖,乾隆十四年重建后,改用坚硬耐久的艾叶青石铺设。每层的栏杆头上都刻有云龙纹,在每一栏杆下又向外伸出一石螭头,用于坛面排水。圜丘坛有外方内圆两重矮墙,象征着天圆地方。

说到圜丘坛,我想起一个故事:古代有正式祭祀天地的活动,可追溯到公元前两千年,尚处于奴隶制社会的夏朝。他们对天地非常崇敬。历史上的每一个皇帝都把祭祀天地当成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动。而祭祀建筑在帝王的都城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必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以最高的技术水平,最完美的艺术去建造。天坛不仅是古建筑中的明珠,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朱棣用工十四年与紫禁城同时建成,名天地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