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化学(优秀28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
高一化学教学反思 1
20_年9月————20_年7月担任高一年级2个班的化学课。化学是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它以大量的实验为基础。虽然化学属于理科,但它有着很大的文科特点:内容多、知识碎,大多是实验结论,有不少知识只能知其然,而无法探究其所以然,只能记住。甚至不少老师都赞同化学与英语的相似性,说“化学就是第二外语”,化学的分子式就相当于英语单词,化学方程式就是英语的句子。化学又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在中学教育体系中占重要的地位,不少同学认为化学知识较难掌握,成绩提高慢。与其他科目相比较,化学确实有着较为显著的特点,同时也是学习的难点。在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清楚地强调这些特点,使他们对化学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知道学习化学“难在哪里”;更重要的是,要针对这些特点,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化学”,这对他们学习信心地树立,成绩的提高至关重要。下面关于化学教学反思提出自己的观点。
一、对教学主体的反思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当前学生因受应试教育的长期约束,课堂上习惯温顺的接受。为了改变现状,国家出台了新一轮的课程标准,并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具有初步的科学和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而良好的问题意识是科学探究和创新的前提。
问题意识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的一些怀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思维。
新的化学课程标准指出:"高中化学课程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 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创新不能是空中楼阁,只有具备了足够的知识作为基础,才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才能够有机会创新。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熟练掌握仍是学科立足的根本!面对浩瀚的知识海洋,学生需要适合自己的有效的学习方式。
通过对学生在学习化学方面感受的问卷调查发现,学生普遍感觉化学知识点零散、细碎、易学、易懂,但日久易忘,而在探究过程中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又束手无策,这些问题都与各知识点间互相封闭,学生对知识间的相互联系认识不够有关,也就是说,学生大多没能构建出良好的知识结构。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根据中学化学各个知识点间纵横交叉,相互联系;点可连成线,线可连成面,面可结成网,从而形成一个立体网状的整体知识结构这一特点,可以使用图示法将零散、细碎的知识有序化、网络化。
我们通过了解学生的过去和现状,知道把学生培养将来的什么样的人,通过问卷调查法、观察法、实验对比法等,了解反思学生,才能找到适当的解决途径。
如:学生中普通存在的一种心理障碍叫“习得无助”,是指人在长期的持续紧张或失败后,对自我丧失了信心,即便是解决困难的方法就在面前,或问题非常简单,也不能通过自己来解决问题,事实上已经有些麻木和机械了,在化学教学中,特别是高一化学,由于在体系上和学习方法上与初中化学有较大的差别,一开始高一新生普遍感到化学特别难,如果教师不加以及时的引导,经过一段时间困难学习后,许多学生都感到学习化学的希望没有了,放弃了,这样,化学中再简单的题目,他们也感到特别的难,难怪有的老师抱怨:“我讲的已经很简单了,但学生还是不懂”这怪不得学生,是老师没有及时去反思学生的心理障碍。
二、对教学内容的反思
1、在化学教学中利用新教材,开展研究性学习
"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是贯穿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新的化学课程力图改变传统课程过于注重知识技能传授倾向,强调科学过程与方 法,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使学生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从而促进学 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新教材中设置了大量的新栏目,如:“学与问”,“思考与交流”,“科学史话”,“实验”,“实践活动”,“科学视野”等。利用一些栏目,设置一定的 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资料,实验探究和合作性学习从三个维度上培养学生发现化学问题,努力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中,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使他们相互了解彼此的见解,看到不同问题的侧面和解决途径,对知识形成更加丰富的理解。
良好的问题意识,是科学探究和创新的前提。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化学问题意识,有助于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
2、创设问题情境,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
可以从几方面创设展示化学知识形成的背景资料,让学生面临新的,有待解释的化学现象或事实。:利用生活中熟知的化学现象,鼓励学生分析。通过实验操作中的现象,质疑产生现象的原因。为学生提供似乎无法解释的"两难情景"产生认知冲突。
[案例]:以苯的结构探究为例
(1)1825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首先发现了苯,经过40年的科学探索,才有德国化学家凯库勒提出了苯的结构假说(提供背景材料)。
(2)已知苯分子C6H6,根据C四价原则,请同学们提出自己的苯的结构假说(基本上是直链状)。
(3)乙烯为什么能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 (碳碳双键)
(4)按照同学们设想的C6H6能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吗 学生实验探究(不能)
(5)那么苯的结构应该怎样 (提出"两难"情景)
以上问题环环相扣,台阶明显,使学生不断的产生化学问题,并最终得以解决。
3、积极营造融洽,合作的教学氛围,努力体现课堂的民主性。
以往的化学教学中师生的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是化学知识的代言人,教学内容的传递者。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过程要师生互动,平等对话,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着,合作者。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使学生打开思路,勤于思考,敢 于探索,才能不断发现化学问题,解决化学问题。
4、汇集身边的化学知识,养成提出化学问题的意识
长时间咀嚼米饭为什么有甜味 ?煮熟的鸡蛋能溶于水吗? 为什么变性了人吃了还能吸收营养? 你见过鸡蛋壳里蛋白或者是蛋黄流出吗 ?你吃过咸鸭(鸡)蛋吗? 为什么食盐能进入鸡蛋内 ?久置的咸猪肉为什么变黄有哈喇味 ?这些几乎是同学们每天身边都能遇到的化学问题,能提出来并加以解决,再辅以教材上的内容,实际上糖类,蛋白质,油脂的性质就基本上掌握了。
5、发挥化学学科特色,利用实验培养学生化学问题意识
戴安邦先生曾经指出"化学实验教学是实施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是化学学科素质教育的有效组成部分,化学实验以其丰富的内涵在通过化学教学培养学生素质中发挥独特的功能和作用。"
[案例]在一次实验中,某学生做银镜反应实验时,因心急直接用酒精灯加热,结果得到黑色沉淀,我没有批评他,而是引导学生思考以下一组问题:
1)本反应中起到氧化作用的是什么微粒 (Ag+)?
2)银镜反应为什么要配制银氨溶液 (Ag(NH3)2OH)?
3)配制银氨溶液时为什么用稀氨水和稀的硝酸银溶液 ?
4)为什么用热水浴 ?
5)用酒精灯等加热该反应发生了吗?
思维通常是由问题情境产生的,而且是以解决问题情境为目的的。因此,教师无论教学的整体过程,还是在教学过程中的某些微观环节,都应十分重视问题情境的 创设。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勤于交流的学习习惯。
6、遵循教学论原理、控制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趣引思。
(1)。消除心理障碍、营造民主“土壤”,强化问题意识氛围
学生问题意识淡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教师在教学中民主意识的缺乏,课堂教学气氛的不融洽是一个主要的因素。因此,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我们首先做的工作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营造民主的气氛。由于旧的教育思想的影响,学生认为“问”的内容就是指对教师讲授的新课没听懂、没学会的地方。这样一来,差生不敢问,因为一旦问了就表示没学会、没听 懂,轻则遭到同学讥笑,重则会遭到教师的训斥;优等生则认为都听懂了,学会了,没什么可问的。这样就造成了没人提问题的尴尬局面。针对学生的这种情况,我 向学生做了解释:质疑问难不单针对教师所讲的内容、不理解没学会的问题,可以提出自己的不同想法、不同见解或由当堂某一内容联想到的一些更有深度的问题。 这样既可以使你对所学知识掌握的更加扎实,又可以锻炼你们的求异思维和超前思维。差一点的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如果真有问题,没学会,不要有顾虑,人的思维是 有差距的,有问题很正常;都没有问题才不正常。
(2)。构筑民主平台、开放实验,诱导思维
青少年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这正是问题意识的表 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师生之间要营造融洽、宽松、平等、合作的民主平台。以消除学生在学习中、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 焦虑感,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可以获得充分发挥和显示,各种奇思异想、独立见解就会层出不穷。凡是能提出问题的学生在课堂上让他自圆其说;凡是问题中的合理成分,要重在肯定,对不合理成分用积极的态度挖掘出闪光点。在问题性教学的开始阶段,为了让学生敢提出问题,我采取写纸条的方法:上课前每位学生预发一张小纸,让学生把问题写在纸条上,教师集中后归类再把学生提出的问题一起展示。。复习课上,根据知识点,教师设计一些探究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容易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诱导思维,培养实验探究能力。例如,设计“鉴定某混合气体由C2H4 和SO2组成”、“检验碳和浓硫酸反应的产物是SO2 、CO2 、H2O”等。
(3)巧设错例,引导深思。探究教学中,如果教师精心设计错例,然后公开“诊断”为学生提供一个显示自我价值的舞 台,会刺激学生深入思维,找出错误的根源。通过集体讨论,公开“诊断”,获得知识、方法,往往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 学习浓硫酸、浓硝酸的性质时,教师可提问“稀H2SO4 滴在紫色石蕊试纸变红,浓H2SO4 、浓HNO3 滴在紫色石蕊试纸也变红?”让学生公开“诊断”,通过讨论、实验、分析得出结论。
(4)以答引问,拓宽思维。因为知识的连续性,一个课题的完成可能会带来另一个新问题的开始。教师可以在总结该课题的结论时适时拓展,创设下一个相关问题,从而推动探索教学继续进行。例如,学习完“Al3+ 、AlO2-、Al(OH)3”(铝 三角)的相互转化,向学生布置了查寻“铝元素的危害及进入人体的途径”的课题。当师生交流总结该课题后,教师可及时提出一个新的课题“如何降低实验室废水 中铝元素的含量”。课题从与人密切相关的环保出发,以设问的形式引起学生的思考,提高探索欲望:课题推陈出新,延续了探索活动,又拓宽了学生的思维。
(5)以问代答,启迪思维。探究教学法认为,教师职责不仅仅只限于传授知识,而应该注重 激励学生思考,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和探索中掌握学习方法,提高科学素养。教师对学生探究中遇到的困难可通过设计一个相关问题在学生独立完成情爱课题时,问 题的答案将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提示作用,这样就更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提高探究能力。例如,学完浓硫酸后提问学生“如何鉴别一瓶硫酸是浓H2SO4 还是稀H2SO4 ?”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提出鉴别方案,最后师生共同讨论,对提出的每一个实验方案进行评价。通过多角度提问和开放性问题启迪了学生地思维,培养发散思维,提高探究能力。
(6)。实施成功教学
学 生渴望成功,成功将更能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所以,教师要善于运用有效的激励手段,通过精心设计符合不同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的问题,为每个学生的成功创造 条件和机会,假如学生有时提出了不合理的问题,也要首先肯定学生思考问题的主动性、积极性,然后共同分析思维不合理的原因,让学生自悟自明,获得成功的喜 悦。
三、对教学模式的反思
纵观国内外的各种探究教学模式,一般可分为: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可见,发现问题,科学创设问题的情景,才能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1)要问在有疑之处。“疑”就是对某个问题学生急于要了解它,但用已学知识或在现有思维基础上又无法解决的一种心 理现象。“疑”是人类的心理活动的内驱力,是引导思维,启迪智慧的重要心理因素,能破坏学生心理上的平衡,促使学生动机、注意力和情感态度的及时改变,并 重新组成认� 此时学生处于求知欲最旺盛,注意力最集中,思维最活跃的状态。一旦问题得到解决,可在精神上极 大地获得满足,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例如,在《氯气与水的反应》的教学中,可顺着学生心中的疑问设计如下的探究性问题,以激发学生探究氯水中何种物质起漂白作用的欲望。教师演示实验:出示一 瓶黄绿色的氯水,将红色纸条放入氯水中。问:这个实验说明什么问题?有的学生说氯气有漂白作用,有的学生说氯水有漂白作用。问:究竟是氯气有漂白作用,还 是氯水有漂白作用?试设计实验来说明。学生纷纷提出设计方案。根据学生的设计,教师演示:把一端浸湿的红色纸条放进一瓶干燥氯气中。由实验现象,学生得出 结论。问:为何氯气无漂白作用而氯水有漂白作用?学生推理:这说明氯气与水发生化学反 应,产生了新的物质。氯气与水反应后生成哪些物质?哪种物质具有漂白作用?要求学生在阅读有关材料后,设计一系列实验证明氯气与水发生了反应,而其具有的 漂白作用是由于生成次氯酸的缘故。问:是否所有的氯水都有漂白作用?新制氯水可以,久置氯水不行。为什么?久置氯水无次氯酸存在。问:为何次氯酸有漂白作 用而盐酸无此作用(启发学生用氧化还原观点分析其原因)?这种探究性问题的提出,既能在学生意识中创设探索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培养学生 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愿望,使学生沿着正确的思路去分析和研究,又能在学生思路堵塞时起到点拨的作用。
(2)提出的问题难易要适度。前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了“现有发展区”和“最近发展区”的理论,正是这种潜在水平和现有水平的冲突,成为推动学生身心发展的动力,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就近启导”的方法。
例如,在学习完《化学2》的《有机化合物》之后,要求学生书写CH2=CHCH(OH)CH2COOH 与溴水、金属钠、NaOH溶液、Na2CO3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该题集烯烃、醇类、羧酸类于一体,综合性强、难度大,学生较难解答。于是我设计如下的铺垫台阶,就近启导。① CH2=CH2与溴水的反应(加成);② CH3CH2OH与金属Na的反应;③ CH3COOH与金属Na、NaOH溶液、Na2CO3溶液的反应。
经过如此多角度、螺旋上升的启导和铺垫后,学生不难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
(3)问题要有启发性。创设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好奇心,培养学习兴趣,提高问题意识。启发性问题要有足够的条件,难度要落在学生的“就近发展区”内,这样才能真正锻炼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例如,讲授《合成氨条件的选择》时,教师如一开始就向学生提出这一问题,学生回答难度较大。教师可就这一问题设计以下几个问题:①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哪些?②从化学反应速率的角度分析,如何选择合成氨的适宜条件?③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有哪些?④从化学平衡的角度分析,如何选择合成氨的适宜条件?⑤综合②和④两点,如何选择合成氨的适宜条件?这样根据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把教学内容进行分解,设计层层深入的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思考,强化理解,提高思维能力,更全面、深入地掌握知识。
这就要求教师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引导者、合作者、倾听者、欣赏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面前,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切忌将知识灌输 给学生,要重视知识获得的过程。
世界上有千千万万种教学模式,每种教学模式都有理论依据,都有专家论证,可以说各有千秋,每一种教学模式的成功运用,都可以取得较好的成绩。但反过来,无论选用何种模式,都是缚住了自己的手脚,教学内容的不同,学情、校情的不同,怎能用一种或几种教学模式解决,人常言“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句话有深刻的含义,它告诉我们不要被传统的刻板的模式所束缚,在抓住核心内容的前提下,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同样可以帮助学生开启知识的大门。
总之,教学的方法是多样的,无固定的模式,我们可以有多种的尝试,在一定的大框架下,我们应追求教学的不拘一格,不限一法,把教学的多样性、稳定性、灵活性与独特性有机的结合和统一。
四、对课堂教学的反思
这里包括两方面:
1、教师要引导和注意学生对知识的反思,帮助学生从原有知识模型的基础上,反思新知识→提出问题→讨论探究→解决新问题→建立新模型。通过教师提问,分段检测测试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要相信学生,舍得放手,舍得留给学生时间,避免教师滔滔不绝的讲。但要讲究效率,把重点放在关键地方,及时调控,防止学生出现钻牛角尖的情况,让教学处于最优状态。
2、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感悟、去创造。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会于不经意间产生出“奇思妙想”、生发出创新火花,教师不仅应在课堂上及时将这些细微之处流露出来的信息捕捉、加以重组整合,并借机引发学生开展讨论,给课堂带来一份精彩,给学生带来几分自信。更应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提炼,既为教研积累了第一手素材,又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总之,通过反思,促使教师主动地将与教育教学行为有关的因素纳入到自己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中来,慎重审视自己教育教学活动所依据的思想,并积极寻找新思维、新策略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教师将逐渐发展成为一个自觉而有效的反思者,从而不断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高一化学教学反思 2
今年,我任高一的化学老师,在这里对这一学期以来的高一化学教学进行反思。
一、认真处理好初中高中课程的衔接。
由于多年初三的教学经历,让我更好的了解到高一化学与初中化学的区别,高一化学是处于初中化学教学承上启下的一个重要阶段,初高中化学教材衔接始终是高一化学教学中要面对的问题。如果衔接不好,使他们过早地失去对化学的兴趣,甚至打击他们的学习信心,学生的成绩就会下滑,而一蹶不振,我认为只要抓住了高一,也就抓住了整个高中。初中高中课程难于衔接是由于教材、学习方法及课时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做好基础知识衔接,实现化学平稳过渡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复习化学用语;
2、复习原子结构与原子结构示意图;
3、复习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4、复习物质分类与酸碱盐相互的关系;
5、复习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与技能;
6、复习化学计算能力;
7、为学生介绍高中化学学习方法和要求。
二、教学中“度”难以把握
本校的高中学生入学成绩相对比较差,而高一的化学教材教改后虽然整体内容略有减少,但却更注重实际知识的应用,化学和日常生活的联系,整体难度并没有降低,而是有所增加,在高一化学新教材中几乎安排了中学化学中全部的知识模块。
新教材重实验,利于探究性学习,理论知识很少,只提供了基本框架,而相应内容必须由教师引导和补充,这就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难度,到底补充多少知识,补充到什么程度,没有统一的标准,容易造成两个极端。我对高三无经验也对教材不是特别熟悉,总是担心有没有什么没有补充的,会不会造成容量不够,后来根据我校学生的情况,最后折中处理,拓展不能“一步到位”。
三、处理好探究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强化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意识”
这一届本校采用了校本资料,有了自己的“导学案”,我们几位高中老师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选择不同的教育方法。探究式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主动思考和主动探究,传统教学方法也不排斥学生的主动参与。例如,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归纳知识点,利用教材中的思考和交流,学与问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通过观察,让学生总结说出现象,做出结论等。探究式教学法所花费的时间长,需要投入较大的精力,我不可能所有知识点都用这种方法。在这近一个学期的教学活动中,自己深深意识到教学过程是一个双面过程,让学生活动占主导地位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大有帮助。因为现在高一学生学科多,学习负担重,大多数学生对所学过的知识点和所讲过的典型方法遗忘现象比较严重。例如,高一化学第三次月考,有一道书里四个方程式试题,方程式是课本及练习中常出现的,是送分题,而得分并不高。这说明学生课后没及时巩固,因此要特别强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实践证明效果很好。
四、认真处理好教材,注重学生的学习方法的培养。
由于有一段时间没有上高中,我对高中教材不是特别熟,上课前我都认真备好每一堂课。我觉得在备课过程中一定要回顾所教学生初中使用的教材,了解初中相关知识体系,对一些概念要做重建工作。备课是要经常查阅一些相关的资料和书籍,用来充实课堂的教学,尽量把一堂课上得充实些。
很多学生学习后,存在很多的问题,许多知识点不理解,通过批改作业及与个别同学交谈得� 古人说:授人以鱼,只备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可终身受用。实践证明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是一项艰苦的劳动,要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决不能操之过急。在高一对学生设的问题台阶不要一下子就很高,而是他们能上得去,以防发生两级分化。要通过引导,教会学生从比较中学习。如习题课,讲解试卷,练习册等,发现相似,寻找规律,逐步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在平时训练中不断找出好的学习方法。
以上谈了我本学期在高一化学教学过程中实施新课程教学实践后的一些问题与反思,主要是为了从中提高本人高中化学的教学能力。
高一化学教学反思 3
针对教学方法,教师应该尽可能地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讲解、演示、实验等,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体验和学习相关知识。同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针对教学内容,应该注重知识与实践的结合,将教学重点放在实际应用中的问题解决上。例如,教师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或案例,向学生介绍氮及其化合物在环境保护、农业生产等领域中的应用和意义,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
此外,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应该注意差异化教学,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学习风格。例如,对于喜欢思考和发掘问题本质的学生,可以多提供思考性课题,鼓励其探究问题的本质和深层次原因。对于喜欢实践和动手操作的学生,可以多安排实验课,增强其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总之,教学反思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和提高方式,通过反思和总结,教师可以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知识的魅力和应用的意义。
化学教学反思 4
在化学教学中,每上完一节课,都有不同的体会、不同的感觉、不同的想法。有时通过自己查找有关材料解决自己教学中存在的疑惑,有时通过同行们探讨来达到对某一个问题的一致看法,有时通过学生反馈建议来达到对教学的改进,有时通过实验解决存在问题,有时及时进行归纳总结本节课中成功和不足之处等。总之,教学后的反思,是每一位教师都会经历的环节,它完善了教师学科知识体系,同时,也是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捷径。下面,就有关化学奥赛教学中所反思的内容,举一个教学案例。
(十四届天原杯24题)小明、小鹏和小芳三位同学在一起探究蜡烛燃烧,他们将短玻璃导管插入焰心,发现另一端也可以点燃。
(1)[提出问题]导管里一定有可燃性气体,气体成分可能会是什么呢?
(2)[猜想]小明认为:可能是蜡烛不完全燃烧时产生的CO。
小鹏认为:可能是蜡烛受热后产生的蒸气。
小芳认为:可能上述两种情况都有。
(3)[设计实验方案]请你帮他们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方案,来判断哪一种分析是正确的。
(4)[现象与结论]如果小明的猜想正确,现象应是。
如果小鹏的猜想正确,现象应是。
如果小芳的猜想正确,现象应是。
(5)如果用CnH2n+2表示蜡烛的主要成分,则其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解析:这是一道有关检验蜡烛燃烧产物的探究性实验试题,该题通过“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方案――现象观察与得出结论”等探究性实验的一般步骤,考查了选手的实验设计能力,分析实验问题、处理实验问题和解决实验问题的能力。具体的说该题是考查了化学实验中对实验产物(蜡烛熔化时的挥发物)的冷凝操作。该题答案有全国高考化学试题的影子(即受高考化学试题的影响),(20xx年高考题制取氨气并完成喷泉实验(图中夹持装置均已略去)。
(1)写出实验室制取氨气前化学方程式:。
(2)收集氨气应使用法,要得到干燥的氨气可选用做干燥剂。
(3)用图1装置进行喷泉实验,上部烧瓶已装满干燥氨气,引发水上喷的操作是。该实验的原理是。
(4)如果只提供如图2的装置,
请说明引发喷泉的方法。
选手对于CnH2n+2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书写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但只要在平时的教学中介绍了有关“碳氢化合物、碳氢氧化合物”燃烧化学方程式配平公式,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近几年来的初中化学竞赛试题的特点之一是:往往涉及到高中化学教材中的内容,当然这些内容是作为已知条件(新的信息)给予选手的,但如果选手能够在化学学习阶段接触这些内容,则会有利于选手在考场上理解试题,并可缩短解题时间,为解其它试题赢得宝贵的时间;所以在初中化学竞赛辅导阶段,特别是平时的辅导训练中,必须渗透高中化学教材的相关内容,必须渗透全国高考化学的有关试题。这种教后反思内容还很多,如实验教学与近几年中考实验题相结合,我们就不难总结出近几年中考实验题特点及平常教学应注意问题;若平常教学中,能够随时记录这些点滴教学,自己将会受益菲浅。
化学教学反思 5
创新精神是指在问题解决与学习过程中,推动主体经过变化、组合、探索,得出新成果,获取新知识与新能力的,受主体个性特征制约的一种特定心理状态。
化学教学中,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思维能力,造就具有创新精神的人,这是当前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1、通过介绍科学家的生平和科学发展史让学生明白:只有勤奋的人,顽强的人,不怕失败的人,敢于献身的人才可能有所创新。让学生知道创新并不神秘,从而树立创新的自信心。
2、加强课堂教学,特别是实验教学中的规范化管理,如: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实验室制取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的实验操作顺序,必须严格按操作顺序进行。从而培养学生自觉、勤奋、实事求是的精神。
3、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许多伟大的发明,惊世的创造常常都是从那些平常的、一闪念的好奇心开始的,没有好奇心,通向真理的跋涉就无法启步。
自信心是质疑精神的心理依据,只有有了自信心,学生才敢于独立思考,把思维的触角伸向未知,才敢于捕捉疑问并确定为进攻的目标,并坚持不懈地去努力实现。学生有了自信后就鼓励学生要勇于做要求高、难度大、易燃、易爆的、有毒的实验,如:氢气的爆炸性实验;硫化氢气体的制取及收集等,并鼓励失败者继续努力,培养学生顽强的、百折不挠的勇敢精神。
4、克服思维定势,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精神。
如:做磷的燃烧实验时,水下的白磷和铜片上的红磷如何才能燃烧?对铜片上的红磷,学生很快就会回答,而对于水中的白磷,学生因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只会回答将其拿出水面。老师在加以肯定后再问:“如果说不拿出水面能否燃烧?”让学生积极思考,踊跃讨论后,教师再用实验加以验证。
高一化学教学反思 6
20xx年9月——20xx年7月担任高一年级2个班的化学课。化学是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它以大量的实验为基础。虽然化学属于理科,但它有着很大的文科特点:内容多、知识碎,大多是实验结论,有不少知识只能知其然,而无法探究其所以然,只能记住。甚至不少老师都赞同化学与英语的相似性,说“化学就是第二外语”,化学的分子式就相当于英语单词,化学方程式就是英语的句子。化学又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在中学教育体系中占重要的地位,不少同学认为化学知识较难掌握,成绩提高慢。与其他科目相比较,化学确实有着较为显著的特点,同时也是学习的难点。在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清楚地强调这些特点,使他们对化学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知道学习化学“难在哪里”;更重要的是,要针对这些特点,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化学”,这对他们学习信心地树立,成绩的提高至关重要。下面关于化学教学反思提出自己的观点。
一、对教学主体的反思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当前学生因受应试教育的长期约束,课堂上习惯温顺的接受。为了改变现状,国家出台了新一轮的课程标准,并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具有初步的科学和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而良好的问题意识是科学探究和创新的前提。
问题意识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的一些怀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思维。
新的化学课程标准指出:"高中化学课程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 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创新不能是空中楼阁,只有具备了足够的知识作为基础,才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才能够有机会创新。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熟练掌握仍是学科立足的根本!面对浩瀚的知识海洋,学生需要适合自己的有效的学习方式。
通过对学生在学习化学方面感受的问卷调查发现,学生普遍感觉化学知识点零散、细碎、易学、易懂,但日久易忘,而在探究过程中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又束手无策,这些问题都与各知识点间互相封闭,学生对知识间的相互联系认识不够有关,也就是说,学生大多没能构建出良好的知识结构。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根据中学化学各个知识点间纵横交叉,相互联系;点可连成线,线可连成面,面可结成网,从而形成一个立体网状的整体知识结构这一特点,可以使用图示法将零散、细碎的知识有序化、网络化。
我们通过了解学生的过去和现状,知道把学生培养将来的什么样的人,通过问卷调查法、观察法、实验对比法等,了解反思学生,才能找到适当的解决途径。
如:学生中普通存在的一种心理障碍叫“习得无助”,是指人在长期的持续紧张或失败后,对自我丧失了信心,即便是解决困难的方法就在面前,或问题非常简单,也不能通过自己来解决问题,事实上已经有些麻木和机械了,在化学教学中,特别是高一化学,由于在体系上和学习方法上与初中化学有较大的差别,一开始高一新生普遍感到化学特别难,如果教师不加以及时的引导,经过一段时间困难学习后,许多学生都感到学习化学的希望没有了,放弃了,这样,化学中再简单的题目,他们也感到特别的难,难怪有的老师抱怨:“我讲的已经很简单了,但学生还是不懂”这怪不得学生,是老师没有及时去反思学生的心理障碍。
二、对教学内容的反思
1、在化学教学中利用新教材,开展研究性学习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是贯穿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新的化学课程力图改变传统课程过于注重知识技能传授倾向,强调科学过程与方法,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使学生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从而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新教材中设置了大量的新栏目,如:“学与问”,“思考与交流”,“科学史话”,“实验”,“实践活动”,“科学视野”等。利用一些栏目,设置一定的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资料,实验探究和合作性学习从三个维度上培养学生发现化学问题,努力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中,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使他们相互了解彼此的见解,看到不同问题的侧面和解决途径,对知识形成更加丰富的理解。
良好的问题意识,是科学探究和创新的前提。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化学问题意识,有助于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
2、创设问题情境,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
可以从几方面创设展示化学知识形成的背景资料,让学生面临新的,有待解释的化学现象或事实。:利用生活中熟知的化学现象,鼓励学生分析。通过实验操作中的现象,质疑产生现象的原因。为学生提供似乎无法解释的"两难情景"产生认知冲突。
[案例]:以苯的结构探究为例
(1)1825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首先发现了苯,经过40年的科学探索,才有德国化学家凯库勒提出了苯的结构假说(提供背景材料)。
(2)已知苯分子C6H6,根据C四价原则,请同学们提出自己的苯的结构假说(基本上是直链状)。
(3)乙烯为什么能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碳碳双键)
(4)按照同学们设想的C6H6能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吗学生实验探究(不能)
(5)那么苯的结构应该怎样(提出"两难"情景)
以上问题环环相扣,台阶明显,使学生不断的产生化学问题,并最终得以解决。
3、积极营造融洽,合作的教学氛围,努力体现课堂的民主性。
以往的化学教学中师生的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是化学知识的代言人,教学内容的传递者。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过程要师生互动,平等对话,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着,合作者。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使学生打开思路,勤于思考,敢于探索,才能不断发现化学问题,解决化学问题。
4、汇集身边的化学知识,养成提出化学问题的意识
长时间咀嚼米饭为什么有甜味?煮熟的鸡蛋能溶于水吗?为什么变性了人吃了还能吸收营养?你见过鸡蛋壳里蛋白或者是蛋黄流出吗?你吃过咸鸭(鸡)蛋吗?为什么食盐能进入鸡蛋内?久置的咸猪肉为什么变黄有哈喇味?这些几乎是同学们每天身边都能遇到的化学问题,能提出来并加以解决,再辅以教材上的内容,实际上糖类,蛋白质,油脂的性质就基本上掌握了。
5、发挥化学学科特色,利用实验培养学生化学问题意识
戴安邦先生曾经指出"化学实验教学是实施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是化学学科素质教育的有效组成部分,化学实验以其丰富的内涵在通过化学教学培养学生素质中发挥独特的功能和作用。"
[案例]在一次实验中,某学生做银镜反应实验时,因心急直接用酒精灯加热,结果得到黑色沉淀,我没有批评他,而是引导学生思考以下一组问题:
1)本反应中起到氧化作用的是什么微粒(Ag+)?
2)银镜反应为什么要配制银氨溶液(Ag(NH3)2OH)?
3)配制银氨溶液时为什么用稀氨水和稀的硝酸银溶液?
4)为什么用热水浴?
5)用酒精灯等加热该反应发生了吗?
思维通常是由问题情境产生的,而且是以解决问题情境为目的的。因此,教师无论教学的整体过程,还是在教学过程中的某些微观环节,都应十分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勤于交流的学习习惯。
6、遵循教学论原理、控制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趣引思。
(1)消除心理障碍、营造民主“土壤”,强化问题意识氛围
学生问题意识淡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教师在教学中民主意识的缺乏,课堂教学气氛的不融洽是一个主要的因素。因此,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我们首先做的工作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营造民主的气氛。由于旧的教育思想的影响,学生认为“问”的内容就是指对教师讲授的新课没听懂、没学会的地方。这样一来,差生不敢问,因为一旦问了就表示没学会、没听懂,轻则遭到同学讥笑,重则会遭到教师的训斥;优等生则认为都听懂了,学会了,没什么可问的。这样就造成了没人提问题的尴尬局面。针对学生的这种情况,我向学生做了解释:质疑问难不单针对教师所讲的内容、不理解没学会的问题,可以提出自己的不同想法、不同见解或由当堂某一内容联想到的一些更有深度的问题。这样既可以使你对所学知识掌握的更加扎实,又可以锻炼你们的求异思维和超前思维。差一点的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如果真有问题,没学会,不要有顾虑,人的思维是有差距的,有问题很正常;都没有问题才不正常。
(2)构筑民主平台、开放实验,诱导思维
青少年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这正是问题意识的表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师生之间要营造融洽、宽松、平等、合作的民主平台。以消除学生在学习中、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可以获得充分发挥和显示,各种奇思异想、独立见解就会层出不穷。凡是能提出问题的学生在课堂上让他自圆其说;凡是问题中的合理成分,要重在肯定,对不合理成分用积极的态度挖掘出闪光点。在问题性教学的开始阶段,为了让学生敢提出问题,我采取写纸条的方法:上课前每位学生预发一张小纸,让学生把问题写在纸条上,教师集中后归类再把学生提出的问题一起展示。复习课上,根据知识点,教师设计一些探究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容易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诱导思维,培养实验探究能力。例如,设计“鉴定某混合气体由C2H4和SO2组成”、“检验碳和浓硫酸反应的产物是SO2 、CO2 、H2O”等。
(3)巧设错例,引导深思。探究教学中,如果教师精心设计错例,然后公开“诊断”为学生提供一个显示自我价值的舞台,会刺激学生深入思维,找出错误的根源。通过集体讨论,公开“诊断”,获得知识、方法,往往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学习浓硫酸、浓硝酸的性质时,教师可提问“稀H2SO4滴在紫色石蕊试纸变红,浓H2SO4 、浓HNO3滴在紫色石蕊试纸也变红?”让学生公开“诊断”,通过讨论、实验、分析得出结论。
(4)以答引问,拓宽思维。因为知识的连续性,一个课题的完成可能会带来另一个新问题的开始。教师可以在总结该课题的结论时适时拓展,创设下一个相关问题,从而推动探索教学继续进行。例如,学习完“Al3+ 、AlO2-、Al(OH)3”(铝三角)的相互转化,向学生布置了查寻“铝元素的危害及进入人体的途径”的课题。当师生交流总结该课题后,教师可及时提出一个新的课题“如何降低实验室废水中铝元素的含量”。课题从与人密切相关的环保出发,以设问的形式引起学生的思考,提高探索欲望:课题推陈出新,延续了探索活动,又拓宽了学生的思维。
(5)以问代答,启迪思维。探究教学法认为,教师职责不仅仅只限于传授知识,而应该注重激励学生思考,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和探索中掌握学习方法,提高科学素养。教师对学生探究中遇到的困难可通过设计一个相关问题在学生独立完成情爱课题时,问题的答案将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提示作用,这样就更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提高探究能力。例如,学完浓硫酸后提问学生“如何鉴别一瓶硫酸是浓H2SO4还是稀H2SO4 ?”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提出鉴别方案,最后师生共同讨论,对提出的每一个实验方案进行评价。通过多角度提问和开放性问题启迪了学生地思维,培养发散思维,提高探究能力。
(6)实施成功教学
学生渴望成功,成功将更能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所以,教师要善于运用有效的激励手段,通过精心设计符合不同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的问题,为每个学生的成功创造条件和机会,假如学生有时提出了不合理的问题,也要首先肯定学生思考问题的主动性、积极性,然后共同分析思维不合理的原因,让学生自悟自明,获得成功的喜悦。
三、对教学模式的反思
纵观国内外的各种探究教学模式,一般可分为: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可见,发现问题,科学创设问题的情景,才能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1)要问在有疑之处。“疑”就是对某个问题学生急于要了解它,但用已学知识或在现有思维基础上又无法解决的一种心理现象。“疑”是人类的心理活动的内驱力,是引导思维,启迪智慧的重要心理因素,能破坏学生心理上的平衡,促使学生动机、注意力和情感态度的及时改变,并重新组成认� 此时学生处于求知欲最旺盛,注意力最集中,思维最活跃的状态。一旦问题得到解决,可在精神上极大地获得满足,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例如,在《氯气与水的反应》的教学中,可顺着学生心中的疑问设计如下的探究性问题,以激发学生探究氯水中何种物质起漂白作用的欲望。教师演示实验:出示一瓶黄绿色的氯水,将红色纸条放入氯水中。问:这个实验说明什么问题?有的学生说氯气有漂白作用,有的学生说氯水有漂白作用。问:究竟是氯气有漂白作用,还是氯水有漂白作用?试设计实验来说明。学生纷纷提出设计方案。根据学生的设计,教师演示:把一端浸湿的红色纸条放进一瓶干燥氯气中。由实验现象,学生得出结论。问:为何氯气无漂白作用而氯水有漂白作用?学生推理:这说明氯气与水发生化学反应,产生了新的物质。氯气与水反应后生成哪些物质?哪种物质具有漂白作用?要求学生在阅读有关材料后,设计一系列实验证明氯气与水发生了反应,而其具有的漂白作用是由于生成次氯酸的缘故。问:是否所有的氯水都有漂白作用?新制氯水可以,久置氯水不行。为什么?久置氯水无次氯酸存在。问:为何次氯酸有漂白作用而盐酸无此作用(启发学生用氧化还原观点分析其原因)?这种探究性问题的提出,既能在学生意识中创设探索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愿望,使学生沿着正确的思路去分析和研究,又能在学生思路堵塞时起到点拨的作用。
(2)提出的问题难易要适度。前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了“现有发展区”和“最近发展区”的理论,正是这种潜在水平和现有水平的冲突,成为推动学生身心发展的动力,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就近启导”的方法。
例如,在学习完《化学2》的《有机化合物》之后,要求学生书写CH2=CHCH(OH)CH2COOH与溴水、金属钠、NaOH溶液、Na2CO3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该题集烯烃、醇类、羧酸类于一体,综合性强、难度大,学生较难解答。于是我设计如下的铺垫台阶,就近启导。
① CH2=CH2与溴水的反应(加成);
② CH3CH2OH与金属Na的反应;
③ CH3COOH与金属Na、NaOH溶液、Na2CO3溶液的反应。
经过如此多角度、螺旋上升的启导和铺垫后,学生不难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
(3)问题要有启发性。创设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好奇心,培养学习兴趣,提高问题意识。启发性问题要有足够的条件,难度要落在学生的“就近发展区”内,这样才能真正锻炼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例如,讲授《合成氨条件的选择》时,教师如一开始就向学生提出这一问题,学生回答难度较大。教师可就这一问题设计以下几个问题:
①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哪些?
②从化学反应速率的角度分析,如何选择合成氨的适宜条件?
③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有哪些?
④从化学平衡的角度分析,如何选择合成氨的适宜条件?
⑤综合②和④两点,如何选择合成氨的适宜条件?这样根据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把教学内容进行分解,设计层层深入的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思考,强化理解,提高思维能力,更全面、深入地掌握知识。
这就要求教师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引导者、合作者、倾听者、欣赏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面前,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切忌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要重视知识获得的过程。
世界上有千千万万种教学模式,每种教学模式都有理论依据,都有专家论证,可以说各有千秋,每一种教学模式的成功运用,都可以取得较好的成绩。但反过来,无论选用何种模式,都是缚住了自己的手脚,教学内容的不同,学情、校情的不同,怎能用一种或几种教学模式解决,人常言“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句话有深刻的含义,它告诉我们不要被传统的刻板的模式所束缚,在抓住核心内容的前提下,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同样可以帮助学生开启知识的大门。
总之,教学的方法是多样的,无固定的模式,我们可以有多种的尝试,在一定的大框架下,我们应追求教学的不拘一格,不限一法,把教学的多样性、稳定性、灵活性与独特性有机的结合和统一。
四、对课堂教学的反思
这里包括两方面:
1、教师要引导和注意学生对知识的反思,帮助学生从原有知识模型的基础上,反思新知识→提出问题→讨论探究→解决新问题→建立新模型。通过教师提问,分段检测测试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要相信学生,舍得放手,舍得留给学生时间,避免教师滔滔不绝的讲。但要讲究效率,把重点放在关键地方,及时调控,防止学生出现钻牛角尖的情况,让教学处于最优状态。
2、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感悟、去创造。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会于不经意间产生出“奇思妙想”、生发出创新火花,教师不仅应在课堂上及时将这些细微之处流露出来的信息捕捉、加以重组整合,并借机引发学生开展讨论,给课堂带来一份精彩,给学生带来几分自信。更应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提炼,既为教研积累了第一手素材,又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总之,通过反思,促使教师主动地将与教育教学行为有关的因素纳入到自己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中来,慎重审视自己教育教学活动所依据的思想,并积极寻找新思维、新策略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教师将逐渐发展成为一个自觉而有效的反思者,从而不断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高一化学教学工作反思 7
转眼间本学年结束了,一学年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懈的精神从事小学英语教育教学工作。本学年本人任教三年级三个班的英语教育教学工作,酸甜苦辣我都品尝过,但我无愿无悔,终身立志在小学英语教育战线上。我能够在正确的教育理论指导下从事英语教学。能够认真制定教学计划,研究教学理论,新课程标准和教学理念。有针对性地应用于教学活动当中。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取得了一些的成绩。下面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请予以批评指正,使我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取得更大的进步。
首先,认真制定教学计划,注重研究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和教学。积极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并能经常听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四年级英语教学工作总结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每节课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站在教坛,以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按照小学英语教学课程标准进行施教,让学生掌握好学科知识。为提高每节课的教学质量,本人除注重研究教材,把握好基础、重点难点外,还采用多媒体教学,多次在语音室上课。在课堂上多游戏、多情景对话,多唱英语歌曲和歌谣。通过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其次,本人注意重以德为本,结合现实生活九年级英语教学总结中的现象层层善诱,多方面、多角度去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教育是爱心事业,为培养高素质的下一代,本人时刻从学生身心健康出发,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去点拨引导。对于个别后进生,利用课间多次倾谈,鼓励其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积极面对人生;而对优生,教育其戒骄戒躁努力向上,再接再厉,再创佳绩。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典范,让学生树立自觉地从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去发展自己的观念,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
最后,在本学年里,我努力做好本职工作,认真做好备、讲、批、辅、考等工作,不仅教给学生知识,更注重自己业务水平的提高。不仅教给学生知识,更教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不仅教给学生知识,更注重根据学科特点,教育学生热爱祖国,了解中西方文化六年级英语教学工作总结的差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用“情”感人,以“情”动人,真诚地面对每一个学生,师生关系非常融洽,教学效果比较好。
总之,成绩是有的,但也有不足之处,我会在今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逐步改正和完善教育教学方法,争取更大的进步!请领导多多指导。
高一化学教学反思 8
新课程以来,广大化学教师围绕新理念,新课标组织教学,化学课堂中出现了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从形式上看,在四十五分钟的课堂里常常是欢声笑语,高潮迭起,似乎我们的化学课堂已经走进了新课程的最佳状态。但是,认真审视一下目前的化学课堂教学,我认为:对新课程的理解是片面的,肤浅的,突出的表现是重现象不重本质,重形式不重实质,致使课堂中出现了虚假的繁荣。下面,对化学课堂实践中某些教学行为进行剖析。
一、在三维目标达成的过程中不能忽视"知识"目标
新课程改革反对那种不顾学生感受,体验和需要以及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的观念。但是,它并不排斥知识本身。相反,改革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老师们把大量精力用在如何使教学形式多样,手段先进,方法灵活上,课堂上关注学生的体验与感悟,但是在完成知识目标的教学中常常蜻蜓点水,似乎强调基础知识就背离了课改的初衷,就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例如:“原电池”一节的教学中,上课时学生把自己创作或制作的‘苹果电池’、‘西瓜电池’、‘西红柿电池’等拿出来交流,形式非常活泼,学生兴致很高,但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掌握,理解的化学知识究竟有多少呢?难道只要知道‘原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就可以了吗?‘原电池的两极材料’、‘原电池的电解溶液’各有那些要求?‘电极反应式怎么写’等,这些本应在师生
的活动中解决的知识却不了了之。知识是基础,是依托,是载体,是学生发展的双翅,学生只有在掌握基本的化学线索和具体的化学知识的同时,才能形成化学学习的初步能力,才能真正学会学习,才会产生爱国主义情感,正义感,社会责任感以及正确的生活态度,做人态度和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因此,要真正实现化学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不仅不能贬低知识的地位,反而应当进一步强化知识的作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通过师生的活动,最大限度地充实和丰富教科书所设计的化学基础知识的框架,使文字知识"活"起来,能否做到这一点直接关系到化学知识的质量和水平,进而关系到三维目标能否有效达成。
二、实现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不能走"形式"
化学课程标准提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为了给学生学习化学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老师们积极探索多种教学形式,改变过去那种严格按照教学流程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的状况,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课堂讨论,组织辩论会,改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等,都是老师们常用的教学形式。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可以投身其中直接参与教学,师生,生生之间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
但是,有些活动作为一种教学形式只是一种点缀。例如,‘学生实验’是学生非常喜欢的形式,但是教师在设计这些实验,指导学生实验时没有充分考虑要达到什么目的,学生可以从中了解些什么,有时候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们嘻嘻哈哈,实验过后对该实验得出的相应的重要结论、概念、定理等就不得而知了,实验只是起到了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又比如:讨论几乎是老师们每节课都要采用的教学形式,但是有些问题根本就不具有讨论性,只要给学生时间看书,学生就能归纳出来,讨论实在是画蛇添足,不但不能开启学生的思维,引发争论,迸出火花,久而久之还会泯灭学生思考的热情。因此,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从教学需要出发,从学生需要出发,不能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追求表面的形式,会远离新课程的要求。
三、创造互动式课堂不能丢掉"秩序"和"规则"
新教育观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化学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教师们的教育观,教学观,师生观不断更新,为了让学生
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老师们可谓绞尽脑汁。有些课堂确实活起来了,老师与学生平等地交流,探讨,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可是,另一个问题也随之出现了,有时候,学生一旦动起来,课堂秩序就没有了,学生们各说各的,似乎发表意见的同学或者小组与自己毫无关系。学生学习,参与的热情被激发出来。但是,在其中某一个小组阐述观点,表达成果的时候,其他小组的同学要么忙着整理自己的资料,要么说笑,吵闹,即使有个别想听的同学也听不清楚。学生们不倾听,不补充,不否定,明显的错误发现不了,老师也只是与该小组的特定成员进行单向对话,对于每个小组的成员来说,他只是了解了本小组的研究内容,而对其他小组完成的那部分知识就知之甚少了。也就是说,在这一节课里,每个学生获得的知识都是不完整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在日常的教学中和学生一起建立起新规则,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组织,真正地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同时学会理解别人,尊重别人,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在追求课堂的民主,开放的同时,有共同遵守的"秩序"和"规则"。
四、确立学生主体地位不能轻视教师的作用
"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已经成了广大化学教师的共识。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有时在气氛热烈,民主的课堂里却只能看到学生的风采,老师扮演的似乎是可有可无的角色。例如,有一位老师在讲‘化学能与热能’时,把全班分成若干小组,老师在课前把问题布置给学生,由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上课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谈本小组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由于各小组准备充分,所以学生的热情很高,也讲得头头是道,但是受年龄,阅历及知识水平的限制,有些问题说得不够完整,有些观点不够准确,需要教师及时给予补充和完善。
必修一的教学,从教学内容上说:由于元素化合物内容从编排的角度说太过集中,给学生的学习本身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从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而言,大多数刚升入高中的同学任然沿用的是初中的记记背背,把化学当成文科来学,因而大多数学生学起来感到很吃力。他们往往抱怨说化学方程式太多,记不住、很容易弄混淆;从学习心理角度说他们大多都有不同程度的畏难情绪。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老师们都有体会大多数学生从主观上都是愿意学习的,只是有时候学习方法存在被动动,时间久了就会越来越被动,甚至到跟不上不愿意跟,新课程要求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但是学生十多年养成的习惯就是被动的跟着老师走。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在高一上学期一开始是比较困惑我的。为此也想过许多方法,例如在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时是不是也要创设情境,于是就把此情景讲给学生并引导学生做对比实验,对比两节课的学习,一节课是我制定出学习目标和学习卷,学生依据学习目标和学习卷先自主完成学习内容和课后习题,课堂上再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另一节课是学生自己不做任何准备只是听老师传授新课,然后完成课后习题,两节课后做一下调查,发现有百分之八十的学生认为自主的方法学到的知识掌握的更好,并且还能增强自己的自信心。这可能就是新课改要求的教师为辅,学生为主的理念。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感悟、去创造。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会于不经意间产生出“奇思妙想”、生发出创新火花,教师不仅应在课堂上及时将这些细微之处流露出来的信息捕捉、加以重组整合,并借机引发学生开展讨论,给课堂带来一份精彩,给学生带来几分自信。更应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提炼,既为教研积累了第一手素材,又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新课程改革给我们的化学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我们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作为化学教师,我们更需要不断的学习,端正教育思想,提高自身的素质,并加强对学生的要求,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培养出更多的、新型的、符合时代需要的人才。
高一化学教学反思 9
经过了几轮的新课程高一化学教学,我对高一化学教学有一定的思考,得到了一些收获: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和不同知识内容的特点,新课程标准下化学课的课堂教学可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如:三步导学、探究――讨论式教学法、启发――讨论式教学法、发现法、自学辅导法、实验探究法等多种形式并举。无论采用何种教学形式都是以“提出目标―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概括整合―迁移应用”为主线。
一、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善于提出问题或发现问题是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索新知识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识的动力。实践证明:在质疑状态下的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强,他们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学习的兴趣高、效率也高。而这一点正适应了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对学生进行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
1、要让学生发现问题,首先要让学生产生兴趣,提供一个学生感兴趣的情景是学生积极发现问题的原动力。当学生对一个问题感兴趣后,将大大的提高他们的注意力,促使他们主动的参与探究过程。在教师适当的引导下,发现新问题就不难了。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能力的基础。新世纪呼唤着新型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要求教师的权威从此不再建于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从而发展思维。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只有在师生积极的相互作用中,才能产生作为一个完整现象的教学过程(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
3、爱护和培育学生的好奇心,肯定学生各种经思索的答案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能力的保证。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重视让学生多问、多想、多说,少给学生一个标准答案,肯定学生从各个角度来思考问题。允许学生保留自已独树一帜的观点,培养敢想、敢说、敢做、敢争论的精神,使学生产生发现问题的欲望和激情。使学生体会到积极思考、质疑的成就感。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对教材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对疑问有与众不同的解释。
4.在巩固练习中不忘发现问题。有效的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对知识的加深。这时能以发现问题的态度去完成练习,不仅能深刻的理解知识,还能发现一些有意义的问题。如:在学习《必修》“化学反应的利用―原电池”时,课堂上我们认识到Zn/H2SO4/Cu原电池是以活泼金属锌作负极。学生容易形成这类简单的原电池都是以活泼金属锌作负极。但在练习中我们接触到这样的题目:铝、铜作电极,浸入浓HNO3溶液中形成原电池,谁作负极?经思考得到是以铜作负极。从中学生可以发现在原电池中并不完全是以活泼金属作负极。有些学生还可以举出其它一些例子。如:镁、铝作电极,浸入NaOH溶液中组成的原电池中是以铝作负极的。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在巩固练习时注重发现问题的重要作用。
二、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是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一直探讨的问题。发现问题后如何来解决问题是关键。首先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究,然后再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各抒已见,相互启发,教师再巡回点拨,最后在广纳众议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这种教学方法,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效果较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引导、指导、点拨、评价的主导作用。
1.让学生成为探究的主体。通过教学使学生能独立的解决问题,能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未知的知识,发展自学能力是教学的目的。在探究问题过程中要让学生成为主体。
2.进行正确的引导。首先,教师要信任学生。不要处处代办,甚至包办。同时,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和思维方式,根据学生的水平,从独特的角度提出问题来引导学生。问题设置的方式可以有多种。如:
(1)通过观察自然现象提出问题。
(2)运用实验现象提出问题情境。
(3)通过化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提出问题。
(4)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提出问题。
(5)通过分析相关数据的变化规律提出问题。这既能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也能优化化学教学。
3.实验探究。化学教学中学生获取化学知识和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实验。进行实验探究常采用小组实验的方式。有效的小组实验探究学习不但能互相促进,共同提高,而且真正培养了学生团体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了交往和审美能力,强调了合作动机和竞争意识,真正起到了合作学习的作用。实验过程提醒学生要明确实验的目的,内容,步骤;实验中要注意的操作;要观察什么现像;要做好记录。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当学生争先恐后地展示自己所设计的实验方案,并要求用实验验证,而且很多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来评价其他同学的设计方案。往往演示实验都是老师做学生看,学生兴趣不大,课堂气氛也不活跃。如果让学生参与实验,课堂气氛则比较活跃和谐,学生兴趣提高,有利于教学。不但培养学生大胆、科学、严谨的作风,也可以暴露学生操作的弱点,能够集体矫正。既满足学生显示能力的愿望,也能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我对演示好的学生及时表扬,并根据演示水平,授予他们“小教授”、“小学者”、“小老师”等称号,学生兴趣高、劲头足,都争先恐后提前预习实验,都想一展身手。学生实验能力明显增强,有力的促进了化学学习。当然,应当选择一些较安全、难度适中、现象明显的实验让学生做,否则效果不好。
4.同时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思路和热情,教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案,起到更好的引导效果,实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在我精心设计的问题的引导下,学生思路清晰了,学生能够结合实际高频率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三、问题解决―对学生得出的结果进行正确的评价
在评价过程中先让学生交流他们得出的结果,对其中不正确的给予正确引导,得出正确知识。在引出知识过程中,对学生的回答还可以常用赞许的话语鼓励学生,如“老师也有同样的想法”、“老师觉得你的观点有一定的道理”、“虽然说得不是特别得好,但你很勇敢”等等,增进与学生的感情,使每位学生时刻感觉到自己是课堂中的主人。
四、概括整合,迁移应用
在形成正确知识后,还要进一步使知识系统化。通过概括整合对本节知识进行总结,回顾过程与方法,形成知识网络。通过例题、练习的训练,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达到知识的迁移应用。教学中针对学生实际,结合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以“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概括整合―迁移应用”为主线,采用多种教学形式,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
总之,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以及达到的效果,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设计思路和方法,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在课改的潮流中,以全新的思路,全新的方法投入到化学新课程改革中,使化学课�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 10
在本节的教学中,我从一幅漫画——醋能解酒引入,引起学生的兴趣,接着介绍乙酸的物理性质,分子结构,然后结构决定性质,乙酸的官能团羧基决定了乙酸的化学特性。其实,学生对乙酸的性质在初中时就有了酸性的认识,为了使教学具有更强的逻辑性,让学生层层深入地认识乙酸的酸性,我在教学时提供了如下试剂供学生选择:Na2CO3粉末、乙酸、乙酸钠粉末、酚酞、紫色石蕊试液、pH试纸、蒸馏水。设计了三个问题层层深入:
①设计实验证明乙酸有酸性。
②进而证明其有弱酸性。
③比较乙酸与碳酸的酸性。
乙酸的酯化反应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我先做了演示实验,让学生对酯化反应有个初步的认识。边实验边讲解注意要点,尤其对导气管的位置,产物的物理性质以及吸收用的饱和碳酸钠溶液的作用让学生引起注意并思考。在给出酯化反应的方程式时,抛出问题:既然这个反应要脱掉一分子水,那么脱水的方式有几种?学生很明显能判断出有两种在判断酸脱羟基还是醇脱羟基的问题上,我介绍了教材上的“同位素原子示踪法”并配合flash课件进行讲解,使学生很清晰地认识酯化反应的本质:酸脱羟基醇脱羟基氢。最后就酯化反应的实验设计三个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浓硫酸的作用、导气管为什么不插入到液面下以及饱和的碳酸钠溶液的作用。我认为这节课的特点是:
(1)乙酸的酸性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
(2)为了突出酯化反应的过程分析和加深对酯化反应本质的理解,提出两种可能的脱水方式,给学生介绍同位素原子示踪法并运用多媒体配合讲解。通过酯化反应过程的分析、推理、研究、培养学生从现象到本质、从宏观到微观、从实践到理论的自然科学思维方法。
(3)增强了学生对实验过程及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的分析推断能力,达到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教学效果。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深刻体会到,教师要在教学中真正地进行探究,必须大胆地进行问题的设计,而且将一堂课的重点突出来,不要小步走。要善于给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心情舒畅,思维活跃,快乐学习,健康发展。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 11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知识不断创新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中,教育传递人类知识的功能必然更多的为信息系统所替代,教育的根本意义和价值进而落在了培养创新能力上。而化学是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它以大量的实验为基础,形成了坚实的理论体系,然后应用于广阔的科技空间。虽然化学属于理科,它有着很大的文科特点:内容多、知识碎,大多是实验结论,有不少知识只能知其然,而无法探究其所以然,只能记住。甚至不少老师都赞同化学与英语的相似性,说“化学就是第二外语”,化学的分子式就相当于英语单词,化学方程式就是英语的句子。
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在中学教育体系中占重要的地位,不少同学认为化学知识较难掌握,成绩提高慢。与其他科目相比较,化学确实有着较为显著的特点,同时也是学习的难点。在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清楚地强调这些特点,同时这些特点,使他们对化学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知道学习化学“难在哪里”;更重要的是,要针对这些特点,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化学”,这对他们学习信心地树立,成绩的提高至关重要。下面关于化学教学反思提出自己的观点。
一、对教学主体的反思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俗话说:“知已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例如,雕刻家面对一块石头,他肯定不先忙着下手,而是细细的琢磨,这块石头像什么,质地是什么,有什么缺陷等,然后再雕刻出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同样,我们面对的学生,在教学前,我们也要对他们细细的琢磨反思,然后才能因材施教,培养出人才。就像一位军事家战前观察作战地形一样,我们了解学生的过去和现状,才能知道把学生培养将来的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可以通过分卷调查法、观察法、实验对比法等,了解反思学生,使一切都了然于胸,才能找到适当的解决途径。
如:学生中普通存在的一种心理障碍叫“习得无助”,是指人在长期的持续紧张或失败后,对自我丧失了信心,即便是解决困难的方法就在面前,或问题非常简单,也不能通过自己来解决问题,事实上已经有些麻木和机械了,在化学教学中,特别是高一化学,由于在体系上和学习方法上与初中化学有较大的差别,一开始高一新生普遍感到化学特别难,如果教师不加以及时的引导,经过一段时间困难学习后,许多学生都感到学习化学的希望没有了,放弃了,这样,化学中再简单的题目,他们也感到特别的难,难怪有的老师抱怨:“我讲的已经很简单了,但学生还是不懂”这怪不得学生,是老师没有及时去反思学生的心理障碍。
二、对教学内容的反思
作为教师而言,这是我们课前反思的重点,我们的教学内容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都有十分丰富的内涵,仅凭熟悉远远不够,我们需要反思揣摩的地方很多,这就是为什么同样一个知识点,不同的教师领悟不同,当然最后的结果也不同。教材,历来被作为课程之本。而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材的首要功能只是作为教与学的一种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它不再是完成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权威文本,而是以一种参考提示的性质出现,给学生展示多样的学习和丰富多彩的学习参考资料;同时,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建设者。因为本次课程改革中的一些改革理念仍具有实验性质,不是定论,不是新教条,不是不允许质疑的结论,还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发展和完善。因此,我们在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同时,可以在“课后反思”中作为专题内容加以记录,既积累经验又为教材的使用提供建设性的意见,使教师、教材和学生成为课程中和谐的统一体。
三、对教学模式的反思
世界上有千千万万种教学模式,每种教学模式都有理论依据,都有专家论证,可以说各有千秋,每一种教学模式的成功运用,都可以取得较好的成绩。但反过来,无论选用何种模式,都是缚住了自己的手脚,教学内容的不同,学情、校情的不同,怎能用一种或几种教学模式解决。
人常言“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句话有深刻的含义,它告诉我们不要被传统的刻板的模式所束缚,在抓住核心内容的前提下,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同样可以帮助学生开启知识的大门,就象木偶剧的演员那样,手中的成就这样几根,但通过他们可以做出成千上万种的造型。在例题讲解的过程中,我可以毫无准备地与学生同步思维,共同审题,共同试探解题,共同得出正确答案,要知道如果教师有准备,学生无准备,而教师无论是知识还是能力都比学生强的基础上,怎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总之,教学的方法是多样的,无固定的模式,我们可以有多种的尝试,在一定的大框架下,我们应追求教学的不拘一格,不限一法,把教学的多样性、稳定性、灵活性与独特性有机的结合和统一。
四、对课堂教学的反思
这里包括两方面:
1、教师要引导和注意学生对知识的反思,帮助学生从原有知识模型的基础上,反思新知识→提出问题→讨论探究→解决新问题→建立新模型。通过教师提问,分段检测测试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要相信学生,舍得放手,舍得留给学生时间,避免教师滔滔不绝的讲。但要讲究效率,把重点放在关键地方,及时调控,防止学生出现钻牛角尖的情况,让教学处于最优状态。
2、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感悟、去创造。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会于不经意间产生出“奇思妙想”、生发出创新火花,教师不仅应在课堂上及时将这些细微之处流露出来的信息捕捉、加以重组整合,并借机引发学生开展讨论,给课堂带来一份精彩,给学生带来几分自信。更应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提炼,既为教研积累了第一手素材,又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总之,通过反思,促使教师主动地将与教育教学行为有关的因素纳入到自己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中来,慎重审视自己教育教学活动所依据的思想,并积极寻找新思维、新策略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教师将逐渐发展成为一个自觉而有效的反思者,从而不断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高一化学教学工作反思 12
一学期即将结束,在这一学期,我任教了四年级科学课,感受颇多。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共同学习,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思考,提高科学课的实效性。我本人积极参加科学课竞赛活动,和教师共同参与教学研讨活动,获得同时的指导,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发挥科学课优势,激发学生热爱科学。
这学期教科学课,虽然在教科学课之前,我学习了课程标准,阅读了相关资料,同时,在以前的教学中,我也曾经教过自然课。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要想上好科学课并不是那么容易的。
首先,在理念上的转变。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以下六个理念: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需求;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科学课程标准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些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其次,在内容方面,我把自然课与科学课进行了对比,我发现:
1、科学课的主要内容,不仅综合了自然课的主要内容,还增加了科技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对人体自身的认识、环境保护教学内容。这样做更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技术素养。
2、科学课程具有更强的实用性、趣味性和灵活性。课程中的内容更注重选择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符合儿童兴趣和需要的学习内容。尤其是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中获取知识。这样,更有利于发展学生探究能力的教学形式,从而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全面的发展。
再次,由于理念的转变以及主要内容的变化,引起了我在教学各方面的转变。
1、由于文本提供的学习内容的开放性很强,在备课时,教师要充分想到可能发生的情况,合理安排教学环节和教学时间。所以,在备课时,我不仅要考虑到文本的内容,还要考虑到文本延伸到的内容,查阅相关书籍,上网查阅资料,以防上课时出现过多的学生质疑,而自己却不知怎样回答的情况。
2、既然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那么在上课时,教学方法要根据课堂上出现的情况,灵活多变的运用;重视学生观察思考、探究性学习教学环节也要随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3、打破传统的教学形式,创设开放性课堂。有的学习内容,实践性非常强,需要的时间也比较长,因此,教学过程不能仅仅在课堂上,需要提前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搜集材料、合作探究、从中获取知识。而在课堂上,只是汇报交流结果。如铁的生锈。当然,虽然探究的过程在课外,老师不能看到探究的过程,这就要求老师的指导更要及时、准确,这样才更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探究,得出结论。
4、及时帮助学生写出探究记录。在写探究记录时,指导学生把探究的过程写得有条理、清楚,把结论写明白,并提出自己还没有弄清的问题。这样,就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的习惯。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我也遇到了许多困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逐步想方设法解决。如:如何大面积地提高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更好地搞好小组合作的效果等等。在科学教学战线上,我还是一个新兵,我将攻克一个个堡垒,扩大自己的阵地。不断总结经验,进行教学反思,始终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人,有利于学生的发散思维,有利于学生进步成长。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 13
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笔者在高中化学《二氧化硫》的教学后,进行及时的教学反思,并与化学组成员讨论后,总结出更符合新课标的教学思路。现简述如下:
教学案例原述:
⑴教师出示一集气瓶盛放的二氧化硫,让学生观察现象。问:二氧化硫有什么物理性质?学生回答。
⑵教师演示二氧化硫和水的反应实验。问:二氧化硫与水反应生成什么?学生回答。
⑶根据二氧化硫中硫的化合价,启发学生二氧化硫还有哪些性质?学生回答:氧化性、还原性。然后启发学生:二氧化硫可以和哪些物质反应分别体现其氧化性和还原性?师生共同总结。
⑷教师演示二氧化硫的漂白性实验,让学生观察现象,并得出结论。然后让学生与氯气的漂白性作对比研究。
⑸小结后反馈练习
教学案例分析:
本课从教学理念上看似乎达成了新课标所提倡的师生互动的效果,学生的思维活动、视觉感官等充分地被调动和活跃起来,学生对知识点掌握到位。但学生的兴趣、动手探究能力、联系实际能力、学会观察能力等化学素养方面的培养是很不到位的。这是因为这堂课从一开始在理念上就发生了偏差。
教学反思观点:
教学反思一:让学生落实书上的知识点,而没有真正从培养学生化学素养、探究能力上下功夫。我们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素养的学生呢?
教学反思二:仅仅从演示实验,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探究吗?老师设计好的问题确实是学生要探究和想反问的吗?是教师领着学生学还是指导学生学呢?从提高学生观察、发问和兴趣及进一步探究方面还应落实和整改哪些内容?
教学反思三:学生只掌握了知识点就可以了吗?从培养探究能力角度看,老师是否把演示实验改成学生自主探究教学,充分让学生动手和观察,观察后让学生自己来产生疑问,而不是老师来提问题,然后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适当提练几个有价值的,针对重点知识进行引导和点拨。而不是马上告诉学生,让学生自已思考获取知识。
教学设计改进:
针对上述的反思观点,我把它提交到化学组里让大家讨论得出整改办法。首先我用多媒体播放“酸雨”污染的录像,录象镜头立即抓住了学生的眼球,引起了强烈的求知欲,思维火花一触即发。二氧化硫到底是怎样一种物质呢?它具有怎样的物理、化学性质能对人类、社会造成如此的危害?让学生根据所看录象总结酸雨的危害。然后通过三个创新实验来探究二氧化硫的危害,在探究中学生自己得出二氧化硫的物理、化学性质。
探究实验1:虫子为什么会死呢?(让学生通过对比实验得出结论:二氧化硫具有毒性。)
探究实验2:酸雨是怎样形成的?(首先让学生通过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实验设计:仪器与药品——pH试纸、火柴、烧杯、酒精灯(让学生仅用给出的仪器与药品来验证二氧化硫溶于水的酸性),学生分组设计实验,组长汇报实验设计方案,教师给予科学分析与评价,最后得出最佳实验方案。学生做实验并汇报实验结果,得出结论:二氧化硫是酸性氧化物,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
(投影)酸雨——“空中杀手”,酸雨的形成过程图,得出结论:
2SO2 + O2 == 2SO3
SO3 + H2O == H2SO4
SO2 + H2O== H2SO3
学生通过讨论、探究得出酸雨的形成过程,同时也得出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还原性。根据二氧化硫中硫的化合价,启发学生二氧化硫还具有哪些化学性质(学生回答:氧化性)。教师引导学生怎样证明其氧化性?学生设计实验,二氧化硫与硫化氢都有毒,采取全封闭装置。学生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教师分析、讲评。最后得出结论:二氧化硫具有氧化性。
探究实验3:花儿为什么会变白?
学生进行探究实验:把红花放进装有二氧化硫的锥形瓶中,观察颜色,颜色逐渐边浅,得出结论: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同时提出一个探究问题:二氧化硫的漂白原理与氯气一样吗?
课后反思:
学生的问题全面而细致,从观察中得来,这些问题是他们自己想探究的,而不是被动的思考。从知识的生成角度看,教会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动手实验,查找资料等方法,从根本上教会学生认知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动学生的思维,激活潜在的创新意识。这样让学生在探究中创新,在创新中使知识进一步升华和巩固。
每每上课后,从理念的角度进行教学反思,对照探究性学习的原则,新教学理念不断地提练精华,弥补不足,从教学理念上不断总结、升华,根据教学理念选用不同形式,使自己真正成为一个符合新课标理念的优秀教师。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 14
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它如同一股春风,给基础教育带来了春的气息,带来了勃勃的生机。同时新课程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面对新课程、新教材,教师应如何应对,以促使学生开展新的学法呢?作为新形势下的一名化学教师,我们必须作出深刻的思考。
一、全面、深入地理解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特点
旧的课程环境下,教师的工作任务是教书育人,定位于“传道、授业、解惑”,师生之间俨然一副师徒关系,从古至今信奉“师道尊严”,教师的作用被局限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修筑的围城里,因此教师只要“照本宣科”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与单向的逻辑思维使学生更加脱离现实生活,也使学生很难有所创新,这种背景下教师既难“教好书”,更难“育好人”。
而新课程注入了新的教学理念,许多条件促使教师角色发生改变:一是教师评价体系的变化,旧课程中评价一节课是看教师教的怎么样,而忽视了学生学的怎么样,新课程更加强调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评价的侧重点更趋向于教师怎样有效地引导学生,促进学生学习有所为,要求建立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系。二是学习方式变化,学生由原来忠实的听众变为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者。三是课程资源由学校、书本扩大到社会、实践活动。四是关注学生的范围变化,过去重知识、轻能力、丢情感态度、只看分数,现在要求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这些都促成了新课改背景下教师的教学理念,也应该发生新的变化。
二、转换自身角色,优化课堂教学
每个学生都是复杂多元的个体,每个教师在学生面前、在教学中也扮演着多重角色。新课程实施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有不如人意之处:其一是不清楚自己应扮演什么角色,比如高中化学第二册《工业合成氨》一节,本应由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前面所学过的平衡理论知识去自学、讨论合成氨的适宜条件,有的教师也可能担心学生理解不了,还是用大量的时间去讲授,硬是把自己对知识的理解灌输给学生,学生听的累,他们失去了自己对理论感悟的思考时机,这时教师把自己还是定位于“传声筒”。其二是教师引导者的身份不到位,比如高一第一册《环境污染》一节,教师大多能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所知道的环境污染,但没能深入引导:我们能不能把自己身边的一些对环境污染的现象及原因,介绍给大家呢?如果教师加上这样的引导,可以使学生强化他们观察生活、表达生活、感受生活的能力。其三是教师没有扮演好合作者、参与者的角色,课堂中大多有分小组讨论的环节,教师布置好讨论的内容之后自己在一旁“袖手旁观”,没有真正参与到学生的讨论活动中去。这些都表明教师在新课改中自己的角色还没有演变到位,那么要适应新的形势,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我们必须转换自身的角色,以积极的心态去迎接新课改。
三、引导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是当前中国教育全面变革的主旋律,而创新能力的培养问题,最后还是要落实到教育工作中。因此,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方法与艺术,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水平以及学生之间的差异来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进程,并根据教学进程中的具体情况来激励学生的创新思维。
1、民主、开放的教学氛围和尊重学生的个性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心理研究表明,学生在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有创造性的活动。因此,教师必须发扬民主,在课堂上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人格,使学生获得心理安全。其次,教师还必须建立开放的教学环境,要在时间和空间上开放,给学生自由探索的时空。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假设推理能力
想象能力和假设推理能力是创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是在分子和原子的层面研究物质的科学,因此,要把宏观和微观思维相结合,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能力、假使推理能力。教师可通过“构—性—制—用”、“构—位—性”等关系,让学生展开想象。例如,学生知道氮分子的结构为氮氮叁键,性质不活泼,则可让学生想象,如果氮分子没有叁键,空气的成分将如何变化?又如,让学生根据氟原子的结构去推测氟气的性质。
3、加强实验教学,重视研究性学习
化学实验贯穿于化学教学的全过程,实验本身就是一种探究性活动,具有创造性。因此,化学实验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作用尤为突出。
首先,我们应该抓住实验现象的多变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例如,Cu和浓H2SO4反应制SO2的实验中,学生往往观察到生成黑色沉淀,教师可以马上追问:黑色沉淀是怎么产生的呢?问题的提出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理,学生们各抒己见,查资料、上网、实验等,不知不觉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大大加强。
其二,让学生亲自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再如,在讲第一册《氧族元素》时,讲到浓硫酸有一种重要的特性—吸水性,书上没有演示实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要求学生设计既安全又能说明浓硫酸吸水性的实验。经过学生的思考,得出了许多可行的实验方案。如:在一只小试管里加入5ml饱和氯化纳溶液,在该溶液里加入2ml浓硫酸,立即析出氯化纳白色晶体。因此,在安全范围内大胆让学生自我设计、进行实验,自行探索,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空间,同时会有惊奇的发现,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着创新。
其三,通过对课本的实验改进,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例如:我们在做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时,同学们对原实验的改进是: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相同体积的浓HCl和稀HCl,同时放进大小相同的Zn粒,迅速塞好带玻璃管的橡
皮塞,(玻璃管上端系一塑料袋,袋内不留空气),2分钟后,盛有浓HCl的试管上的塑料袋可膨胀70—80ml,而盛稀HCl的试管上的塑料袋却膨胀不到10ml,经过改进,实验可见度大,对比性强,定量性好,需要说明的问题简单明了。
四、以变革课堂教学为重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实施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教学,为学生提供科学探究的机会,增强学生参与科学探究的欲望,增进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提高学生探究所需要的能力。例如:我们学习物质燃烧的条件时,可以先让学生进行猜测:火柴点燃后是否一定能燃尽?实验试验:把火柴点燃后,摆放成各种姿势(竖直、斜放、平放等)进行燃烧实验。
发现问题:火柴点燃后竖直向上,火柴不能燃尽。
作出解释:竖直向上燃烧的火柴,火焰对其下部(接近燃烧处)有预热作用,这样会把其中的水分蒸发出来,水气上升使火焰温度降低,上升的水气又有隔绝空气的作用,最终使火焰熄灭。
验证解释:如把火柴烘干后点燃,都能烧尽。
得出结论:物质燃烧的条件是: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且要有充足的氧气。
探究式教学,重在探究,贵在引导。学生是探究的主体,要让学生积极投入到探究活动中� 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使化学教学充满活力。
五、造就良好心态,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学生不仅要有牢固的“双基”、较强的能力,而且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在教学中,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教育,要培养学生具备严谨的作风、良好的习惯、顽强的毅力和必胜的信心等科学品质。例如,要求学生解题时要格式规范、书写清晰、表达准确、思路严谨,单位和有效数字符合规定;测试时要施考正规;讲评时,要全面剖析学生心理因素、不良习惯等所造成得失分;组题时,设计一些有陷阱、干扰因素大的题目,给学生提供接受挫折的机会,锻炼他们坚韧不拔的信心。这样,可以使学生终生收益。
总之,新课程改革给我们的化学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我们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作为化学教师,我们更需要端正教育思想,提高自身的素质,并加强对学生的要求,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培养出更多的、新型的、符合时代需要的人才。
化学教学反思 15
在这个月里,我们初三年级主要进行的是有关实验探究题的练习,由于实验题比较难理解,学生没有解题思路,所以起初学生答题效果不好,随着练习的深入,学生逐渐掌握了一些解题思路。同时,我也做了一番总结,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实验题不要选得太多太杂,只要精选3个实验就可以了。提过多学生不容易理清思路,当学生处理不好是会出现急躁心理,产生厌学心理。
第二,趣味性强,能吸引学生的眼球。我在课程设置时选了三个实验:
(1)趣味性强,有鲜明的颜色变化的实验:NaOH溶液、酚酞溶液、盐酸溶液的反应。
(2)贴近生活的实验:贝壳与盐酸反应产生大量气体。告诉学生生活中补钙就是利用这个原理。
(3)注重观察的实验:镁带在空气中燃烧,能产生强光,绝对吸引学生的眼球,引导学生观察和对实验现象的描述。
第三,实验过程中不要过分强调实验的危险性和副面影响。给我触动很大的一个案例:在学生的第一节化学课上,做镁条燃烧的演示实验时,我特别强调使用酒精灯时该注意安全,其中又特别强调了使用过程中“三个绝对禁止”。容易让学生对化学的一种片面的认识:一提到化学,就想到浓硫酸、想到爆炸,从而在处理实验题的时候会让学生的思想禁锢起来。
第四,种下“质疑而求索”的嫩苗,化学课上我们老师要向学生传达信息有很多,但要一切要做到恰到好处,做到教学目标主要不是要解决所用的化学问题,而是要让学生对化学科学产生更多的好奇、疑问与期待,让学生对化学科学产生更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对化学知识及规律的拥有欲以及将所知化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造福人类的动机。
总之,要实现的是给予学生们一份信心和希望,点燃他们心中学习化学的星星之火,我们教师不要吝啬自己的鼓励,相信他们将给我们更多惊奇!打开一扇窗,为生命开一扇窗,打开一扇科学的殿堂之窗,让孩子放飞梦想和希望!这是我们初三化学教师应尽的职责。
高一化学教学反思 16
一、认真处理好初中高中课程的衔接。
高一化学是处于初中化学教学承上启下的一个重要阶段,初高中化学教材衔接始终是高一化学教学中要面对的问题。如果衔接不好,使他们过早地失去对化学的兴趣,甚至打击他们的学习信心,学生的成绩就会下滑,而一蹶不振,我认为只要抓住了高一,也就抓住了整个高中。
初中高中课难于衔接是由于教材、学习方法及课时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做好基础知识衔接,实现化学平稳过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化学用语
2、原子结构与原子结构示意图
3、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4、物质分类与酸碱盐相互的关系
5、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与技能
6、化学计算能力
7、高中化学学习方法和要求介绍
二、教学中“度”难以把握
教改后高中的化学虽然整体内容略有减少,但却更注重实际知识的应用,化学和日常生活的联系,整体难度并没有降低,而是有所增加,尤其是高一年级,新课改后,在高一化学新教材中几乎安排了中学化学中全部的知识模块。
新教材重实验,利于探究性学习,理论知识很少,只提供了基本框架,而相应内容必须由教师引导和补充,这就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到底补充多少知识,补充到什么程度,没有统一的标准,容易造成两个极端。对无高三经验老师因为对旧教材不熟悉,使得他 我个
三、处理好探究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强化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意识”
探究教学是新课标大力提倡的教学方法之一。各种传统教学法是前人不断总结得出的经典教学方法,与探究式教学方法无所谓谁优谁劣,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选择不同的教育方法。探究式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主动思考和主动探究,传统教学方法也不排斥学生的主动参与。例如,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归纳知识点,利用教材中的思考和交流,学与问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通过观察,让学生总结说出现象,做出结论等。探究式教学法所花费的时间长,需要投入较大的精力,教师不可能所有知识点都用这种方法。
在这近一个学期的教学活动中,自己深深意识到教学过程是一个双面过程,让学生活动占主导地位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大有帮助。因为现在高一学生学科多,学习负担重,大多数学生对所学过的知识点和所讲过的典型方法遗忘现象比较严重。例如,高一化学第二次月考,有一道书里四个方程式试题,方程式是课本及练习中常出现的,是送分题,而得分并不高。这说明学生课后没及时巩固,因此要特别强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实践证明效果很好。
四、认真处理好教材,注重学生的学习方法的培养。
新教材一味减少知识点,删减有价值的内容,实践教学与专家的设想出现了矛盾,我了解到很多学科存在这个问题,教学一线的教师其实比专家在“如何使学生能理解或掌握一些知识,培养相关能力”方面更有深入了解,而且绝对结合了不同学生的实际。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认真备好每一堂课。在备课过程中一定要回顾所教学生初中使用的教材,了解初中相关知识体系,对一些概念要做重建工作。备课是要经常查阅一些相关的资料和书籍,用来充实课堂的教学,尽量把一堂课上得充实些。
很多学生学习后,存在很多的问题,许多知识点不理解,通过批改作业及与个别同学交谈得� 古人说:授人以鱼,只备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可终身受用。实践证明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是一项艰苦的劳动,要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决不能操之过急。在高一对学生设的问题台阶不要一下子就很高,而是他们能上得去,以防发生两级分化。要通过引导,教会学生从比较中学习。如习题课,讲解试卷,练习册等,发现相似,寻找规律,逐步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在平时训练中不断找出好的学习方法。
高一化学学科反思 17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知识不断创新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中,教育传递人类知识的功能必然更多的为信息系统所替代,教育的根本意义和价值进而落在了培养创新能力上。而化学是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它以大量的实验为基础,形成了坚实的理论体系,然后应用于广阔的科技空间。虽然化学属于理科,它有着很大的文科特点:内容多、知识碎,大多是实验结论,有不少知识只能知其然,而无法探究其所以然,只能记住。甚至不少老师都赞同化学与英语的相似性,说“化学就是第二外语”,化学的分子式就相当于英语单词,化学方程式就是英语的句子。.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在中学教育体系中占重要的地位,不少同学认为化学知识较难掌握,成绩提高慢。与其他科目相比较,化学确实有着较为显著的特点,同时也是学习的难点。在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清楚地强调这些特点,同时这些特点,使他们对化学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知道学习化学“难在哪里”;更重要的是,要针对这些特点,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化学”,这对他们学习信心地树立,成绩的提高至关重要。
一、教学观念的反思
教学方法的改革,首先是教学思想的改革。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只关注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现在仍有许多学校强调学生的任务就是要消化、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对象、外部刺激的接受器,甚至连一些化学实验现象都只是教师的口述,而不给他们亲自动手或观看演示实验的机会。这就导致我国绝大多数学生逐渐养成一种不爱问、不想问“为什么”、也不知道要问“为什么”的麻木习惯。《纲要》中明确提出:“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十分注重追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在知识教学的同时,关注过程方法和情感体验。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此在新课程付诸实施中,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要新,决不能守旧。
二、教学方法的反思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应抛弃原先那种“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的怪圈。实验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手段,可以提高学生学化学的兴趣,培养动手能力。化学教师应想方设法多做演示实验,改进实验,有条件的话让学生自己多做实验。在现代化学教学中,学生喜爱的教学手段是多媒体cai动画、录像和化学实验,我们可选择教材中的一些典型章节,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录像教学。有很多教师未曾使用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他们觉得制作课件比较麻烦,在课后花的时间较多,其实有时我们使用多媒体,可以增加教学内容和教学信息,使抽象的化学问题简单化、使静态的理论动态化,从而化难为易。
例如,在讲到原子结构时可以用不同颜色,不同大小的小球分别代表原子核和核外的电子,然后制成动画,模拟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通过闪烁的方式及叠加的手段,展现电子云的特征。在比较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这两个概念时,动画模拟甲烷和氯气如何断键,氯原子与碳原子形成新键;乙烯中碳碳双键断裂,两个氯原子分别接到两个碳原子上,通过动画形象直观地展示了两个不同的反应机理。特别是有机化学部分,有机化学反应多,内容琐碎,每次讲新课之前利用多媒体回顾上次所讲内容,温故而知新。借助于录像教学,既保证学生的安全,又保护环境,还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苯与液溴在铁粉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由于液溴取用过程中会有溴蒸汽挥发出来,可采用录像技术进行演示,同时对操作注意点进行局部放大,加上旁白介绍,使学生不仅能理解“为什么这样操作”,更能体验正确的操作,而且避免了液溴毒性的侵害。
三、教学过程的反思
1、 化学实验的反思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未必要按部就班,例如在做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时,笔者见有教师作如下改进,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相同体积的浓hcl和稀hcl,同时放进大小相同的zn粒,迅速塞好带玻璃管的橡皮塞(玻璃管上端系一塑料袋,袋内不留空气),2分钟后,盛有浓hcl的试管上的塑料袋可膨胀70~80 ml,而盛稀hcl的试管上的塑料袋却膨胀不到10 ml,经过改进,实验可见度大,对比性强,定量性好,需要说明的问题简单明了。关于“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一课中,碳酸钠和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使气球变大,这个实验因为气体的压强太小或因为气密性不好,因而很难看到明显的现象,也可进行如下改进,在两个量筒中加入等体积、等物质的量的盐酸,再滴入几滴洗涤剂,用等物质量的nahco3、na2co3加入量筒中,产生的co2使洗涤剂产生大量的泡沫,可以通过泡沫上升的快慢和高度来判断反应速率的快慢和产生co2的量的多少。改进实验,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创设探究情景,激发学生探究情趣。
2、作业布置的反思
当地学校大都以江苏教育版为新课程版本。预习作业有课本中的“活动与探究”、“问题解决”、“交流与讨论”;复习巩固作业有课本中的“练习与实践”,一专题下来可以做“本专题作业”,这些书本习题作为教材的一部分是我们学习的精华,要充分重视,教师还要详细讲解。有些学校精心选编试题,控制难度,提高练习的效率和准确性,课堂上使用的学案相当好,包括学习目标、已有知识、问题探究、课外习题等小模块。当然最配套的是教师自己精心设计的习题或试卷,题量不要太多,题目要精选,紧扣教材,切合学生实际,兼顾学生差距。
3、公开课的反思
经过教师的精心安排,公开课很“成功”,一节课表面上看来条理清楚、精彩圆满,师生配合默契、问答巧妙,学生似乎个个聪明机智,根本不需教师的启发诱导。公开课应该求真务实,多一点本色,少一些粉饰。化学公开课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正确把握学科特点,遵循教学规律,选择合适教法,才能实现优质高效的目标,扎扎实实地推进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
四、教学反思的方法
教学反思要求教师保持敏感而好奇的心灵,要求教师经常地、反复地进行反思,要求教师选择多种教研方法进行反思。教学反思的基本方法,笔者试做些初步探讨:
1、教学后记反思法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随笔和记录,这些记录是思考及创造的源泉,是无价之宝,是教学科研的丰富材料及实践基础。教师应依据教师职责和新课改的要求,坚持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回顾与思考、反省与检点,并通过文字形式把它记录下来。对每堂课的整个过程回忆再现,思所得,发扬长处,发挥优势;思所失,汲取教训,弥补不足;思所疑,加深研究,解惑释疑;思所难,突破难点,化难为易;思创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一般思考容易淡忘,而能把实践经验积累下来,加深自己对教学典型事例的思考记忆,持之以恒,必能把经验“点”连成“线”,最后铺成“面”,形成自己的教学“体系”,这是教师专业化成长过程中的宝贵“财富”。
2、观摩公开课
通过观摩别人的公开课,分析别人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来反观自己的教学行为,是教学反思的一条重要途径。教师可以通过听名教师或专家讲课,观看优质课例,对照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比较,找出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制定自己新的发展点。特别是同事之间互相听课、不含有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通过听课者对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写下详细、具体的听课记录,在课后与授课教师及时进行交流和分析,推动教学策略的改进,这在无形中会促进化学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
3、借鉴他人意见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师应该通过与同事、同行交流,对教学设计的依据、基本教学过程、富有创意的素材或问题等进行交流,找出理念上的差距,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异,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4、案例研究法
“所谓案例,其实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析,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在《金属钠的性质和应用》课堂教学中,笔者一开始做了“滴水生火”实验,这时学生十分惊奇,议论纷纷,水可以用来灭火,怎么生火?然后引入“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来学习的金属钠”,学生很想知道钠是怎样的一种物质。接下来通过学生分组实验,使学生掌握了钠与氧气、水、盐溶液的反应。再通过投影进行问题讨论:为什么钠保存在煤油中?钠在自然界中以什么形式存在?实验时为什么钠不能用手直接拿?“滴水生火”的原因是什么?如果钠燃烧起来,能用水扑灭吗?多余的钠能否放回原试剂瓶?通过思考和讨论,不但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激发学生进行思考,最后以学案上的习题巩固和拓展。
叶澜教授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新课改的路程还很漫长,唯有经过实践、积累、反思、总结,我们才能在新课改中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
高一化学教学反思 18
高一已经过去近三个月了,对于化学教学,有些收获,有些不足。 虽然在教学上,认真地备学生,备教材,希望放眼高考,从高一做起。可是对于现实,却是基本无力开展教学,学生方面,由于只有初20xx年的化学基础,而且对于初升高又是新办的打着市重点校分校的农村学校的教学,使得初中化学的学习没有足够的时间来消化,使得大多数的学生吃的都不算夹生饭,而是生饭,基础基本没有,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紧跟老师的话,就任然什么都不懂了。由于事先有准备,对于我校学生的化学基础弱,我采取了初高中衔接的一个过渡教学,尽可能把一些学生的初中知识联系起来,为高中所用。像化合价、原子团、根据化合价写化学式等初中知识,在课堂讲课的过程中会重复的提到、点到,但是还是收效甚微。
教材方面,我市采用的是苏教版,知识面宽,涉及知识不深,但要想掌握,需理解才能达到,而学生的基础还没有,直接上升到书写化学方程式及对反应进行深入分析的高度,的确有一定难度,因此本学期的教学任务很重,好在本年段都是这个情况,将教学任务减少了。我采取以点到线在到面的教学思路,对物质的研究,我对某一种物质进行研究的时候,讲清研究规律,书写方程式规律,加以练习,使学生熟悉后,对下一种的研究就可采取学生自主使用规律进行探究,提升成就感,通过这种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推动课程的进度。
作业批改方面,两个班的作业,全批全改,便于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存在的错误和问题。此外,月考、期中考后都对学生进行谈话,分析得与失,尽量使教与学结合的`更好一些。课堂管理方面,要求课堂上不说闲话,不能玩手机,要及时拿出化学书,准备好练习本及时思考和书写课堂上的问题。
几个月下来,部分学生的基础有了明显提高,学习兴趣有了增加,成绩基本满意。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依然有不满意的声音,他们自己不懂,挫败感使得自我放弃的现象很严重,上课无论怎么叫仍有学生睡觉,并且主动告知不会参加高考云云……,我也在想:自己的备课讲课依然有待提高,再深入浅出一些,再生动有趣一些,正是活到老学到老,要向更多的同行吸取经验,加强交流。对学生的管理是不是太严厉了,以后要加强管理方式,用学生能接受的方式进行,约束适当放宽一些,因为学生的行为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那么坏习惯的纠正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改的,约束的过多,反而起到反的作用了,我想,这是我在今后管理方面尤其要注意的地方。无论何种方式,首先保证对方的接受,这才能起到管理的作用。
总之,经常进行反思,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更好地管理好学生,才能有更多的收获。
高一化学教学反思 19
在实施一个学段后,我对高一化学教学做了反思。本文谈了教育与教学共五个方面的内容,这是我在第一学段教学后的。一些困惑与思考。
在教学进行到第一学段后,本人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做了回顾以后,具体的一些问题与反思如下:
1、学生学习后,仍在很多的知识点的理解上有问题。如氧化还原反应、有关氢气的性质与反应等问题。通过找一些同学了解到相关知识在初中没学过,看来初中的课程改革使高中一些知识概念的切入点,一些核心知识的外包装已经发生改变。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回顾所教学生初中所使用的教材,了解初中相关知识体系,对一些概念要做重建工作。
2、部分学生认为化学是很容易学的学科,没在化学上做多一点的思考与练习,还以初中化学的学习方法与要求在对待高中化学的学习。这一点在这次的考试中有反映,也在与学生的交谈中反映了出来。对这个问题备课组中各老师早有预计,所以将这次的学段考试为手段,在考试中几乎不以知识的原貌直接给出,而以新课程的一些理念包裹或变型推理的形式给出,如“可能”、“合理”、“比较”等形式。考试结果在预料之中,我会借这次考试给学生的“教训”为机会,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方法、理解层次等各方面做一些辅导工作,帮助学生顺利进入高中化学的学习轨道。
3、大多数同学出现对所观察到的现象有遗忘的情况。考试中,要求学生对课堂演示实验铁丝在氯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描述、氯化铁溶液的颜色、氯化银沉淀颜色、氯离子的检验等题,这些题在历届的学生考试中属于送分题,但在本次考试中,能答对的同学并不多,这些问题我们还在课前做过提问的,但时间一长学生全忘记了。这可能与一周只两课时教学时间,还常被一些活动冲掉课有关。学生根本没对化学做太多的练习与巩固,反而把时间花在那些形式多样的学习上,如研究性学习、课外调查采访、资料的收集、综合实践、图片的采集等活动。“十一”黄金周过后,我问过一些同学,在那段时间做过什么,大多数同学都说在做综合实践活动,没怎么学习。
4、学生学习的过程有轻浮的倾向。这一点不仅仅表现在学习过程中,也表现在对所学习内容的选择上。在对学生的观察后感觉学生在化学的学习中,只对做实验,看现象有兴趣,对现象的描述及完善没多大兴趣,学习内容稍有点难度或抽象化一点,就容易表现出不耐心不主动。这可能与新课程的学习形式的多样化与选择性给学生带来的困惑,而教师也新进入新课程没能及时给予学生指导有关。
5、教学课时太少的问题。我了解到很多的学科存在这个问题,专家可能 其实这个说法我不赞成,教学一线的教师其实比专家在“如何使学生能理解或掌握一些知识,培养相关能力”方面有更深入的了解,而且绝对结合了不同地方学生的实际。在声音四起时,专家们应该从实际出发,对课程设置、课程标准、教材做出调整。实际的情况是教学参考中有些要求1课时完成的教学内容,有时花三个课时才能完成,还没有加入其他的内容或要求。因为一些内容的教学的实验条件有限,有时实验要几次成功,对一些问题的讨论,学生相关生活经验贫乏而无法有效地展开;有的课节,只完成书上提到的实验就下课了,可教材中还围绕这些实验有交流与讨论、有知识拓展、概念的建立、还有探究,我迷惑,这能完成吗?这是有教学经验的人设计的吗?而教学的课时是很紧的,虽然专家都说一线学校不会只开设四十课时给每一个模块,但学校又是在“忠实”于新课程的一切形式,这还有解决的途径吗?我困惑。
以上谈了五个方面的问题,这是我在第一学段教学后的一些问题与反思。
高一化学教学反思 20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培养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能力为主要特征的高中新课实验正式在我们省拉开了序幕。怎样在新课程背景下上好化学课,笔者把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反思提出来与同行们商榷。
授课内容的选择
高中化学课程由若干课程模块构成,包括两个必修模块、六个选修模块。选修模块是必修课程的拓展和延伸。在新的知识体系里,必修模块具有化学基础知识普及型,内容覆盖面广,知识延伸不深入的特点,很多知识的拓展留给选修模块来完成。如:苏教版必修本第一册第二单元,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其延伸内容出现在选修教材《实验化学》。
面对化学知识模块的重新划分,刚接触新课程的我们,往往不能正视新的知识体系,总想增加一些教材拓展内容,造成了授课课时紧张,授课节奏加快。致使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来接受和消化新的知识,从而不能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更谈不上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相关的问题。为此,我认为在教学过程的准备阶段,教师应认真学习动态的教育教学理论,特别是新课程的理论与目标。深入研究教材,分析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在中学化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与前、后教学内容的联系,思考可以把教材分解为哪些部分和阶段,重点、难点是什么,各部分与阶段怎样联系与过渡,各部分的教学要求是什么,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产生哪些反应和学习困难,哪些内容可以设计搭建出适合学生思维与能力发展的平台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灵活选择授课内容,从容地运用教材进行教学。
对学生的调查与分析
对学生的调查与分析主要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学科知识基础、知识技能基础和学习动机,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习惯和一般特点,如感知特点、思维和认知风格、表象和记忆特点等。还要了解学生的态度特点、情感特点以及情感发展水平、情感需求、性格心理特点等非认知特点。
经过初中新课程洗礼的高一年新生,思维活跃,探究意识强,自我表现欲望高。然而,由于义务教育阶段知识要求层次较低,很多学生基础不够扎实,对有些学科知识只是似曾相识,但表达不清或不到位,特别是一些化学俗语、化学方程式模糊不清,一知半解。鉴于此,我们在教学中,要继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弘扬学生的探究精神,激发他们相互交流以及师生交流的的热情,在教学设计上要重视化学观念和价值的教育,学习方式的引导;重视化学核心知识、技能、化学方法的教育;加强问题意识、分析探究能力、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如在设计苏教板必修本第一册中的“物质的分散系”一节的新课引入中,我们可以在引导学生复习已学过的相关知识时进行如下设计:我们在初中曾经学习过有关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知识,请大家结合实例分析一下这三种混合物的特点:
溶液:(如:氯化钠溶液) 均一、稳定、透明
乳浊液:(如:植物油和水)
悬浊液:(如:泥水) 不均一、不稳定、不透明
和学生一起总结:
共同点:都是一种(或几种)物质的微粒分散于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混合物。我们把这种混合物称之为分散系。
不同点:分散质微粒大小不同
教师进一步指明:通常情况下,我们把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于10-7m 的分散系作浊液;10-9 ~ 10-7m之间的分散系叫做胶体;小于10-9 m的分散系叫做溶液。
这种教法就是在分析学生的学科知识基础上设计出来的,既能顺利地引入新课,又能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教无定法,但教不可无法。在设计教学方法时,在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的基础知识、学生的学习风格的同时还要结校本条件进行教学。在设计苏教板必修本第一册中的“专题二 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第一单元 氯、溴、碘及其化合物”我们结合我们福建省特别是我们南安地处东南沿海的地理优势,从介绍海洋资源的合理利用入手,结合教材进行教学。这样在引领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对家乡、对自然的热爱,在一定的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我们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帮助学生巩固基础,提高学科基本素� 因此,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习惯和一般特点也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注意到,学生虽然有获取知识的热情,但是不能自觉地巩固知识,在学习中还缺乏主动记录一些自身或师生共同探讨总结出的相关知识,导致学过的知识遗忘率高。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应在适当的时候提醒学生做好相关的记录,培养学生对活动内容的取舍能力。同时教师还应设计一些讨论的问题或练习,帮助学生巩固相关基础知识,为进一步深入探究打好基础。
教辅材料的选择
教辅材料顾名思义就是用来辅助教师借助教材进行教学的,其中运用较多的是课后习题册。然而,现在很多教辅习题却只是旧教材的辅助书换了个封面就上市出售,如果学生用了这样的书就会在旧的知识体系里摸爬打滚。而学生在遇到现阶段没学过的内容就会拿来请教老师。如果有比较多的学生拿同样的问题来请教老师,刚从应试教学模式走出来的老师看到较多的学生在钻研一些跟高考要求有关的知识,有可能就会不自觉地用一定的时间来讲授,由于讲授的内容缺乏前后知识联系,授课时间短,教师讲不清透彻,学生也不能很好的领悟。居于此可以说,选错教辅材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新课程实践的进程。因此,教师在选用教辅材料时应认真地对照新课标和本校所选用的教材进行选择,最好是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自行编制。我们学校是根据课标、教材和学生掌握的情况按“知识疏理、基础训练、能力拓展”三方面来编制习题的。实践证明,这样的习题有利于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学习问题,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学过的知识。
结合研究性学习课进行教学
结合研究性学习课进行教学要求教师要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及时地提炼些研究性学习的。课题,让有兴趣的同学带着课题到课外进行自主探究,再带着探索成果到课堂展示给同学。使学生通过课题研究,发展多元、主动和创造性的思维,培养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培养科学精神、团体协作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使 前面提到的,在设计苏教板必修本第一册中的“专题二 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第一单元 氯、溴、碘及其化合物”时,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先在课外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人们是如何从海水中获得氯化钠和使用氯化钠的,在课堂上将有关的资料与同学交流讨论。这样一方面能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另一方面又能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爱好和学习兴趣,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热情,提高教学效益。
以上是笔者在高中新课程实践中的一些教学反思,可能是一孔之见,但愿能得到有志于钻研新课程高中化学教学的同行的指点。
第五篇:高一化学教学反思
在教学进行到第一学段后,本人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做了回顾以后,具体的一些问题与反思如下:
1.学生学习后,仍在很多的知识点的理解上有问题。如氧化还原反应、有关氢气的性质与反应等问题。通过找一些同学了解到相关知识在初中没学过,看来初中的课程改革使高中一些知识概念的切入点,一些核心知识的外包装已经发生改变。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回顾所教学生初中所使用的教材,了解初中相关知识体系,对一些概念要做重建工作。
2.部分学生认为化学是很容易学的学科,没在化学上做多一点的思考与练习,还以初中化学的学习方法与要求在对待高中化学的学习。这一点在这次的考试中有反映,也在与学生的交谈中反映了出来。对这个问题备课组中各老师早有预计,所以将这次的学段考试为手段,在考试中几乎不以知识的原貌直接给出,而以新课程的一些理念包裹或变型推理的形式给出,如“可能”、“合理”、“比较”等形式。考试结果在预料之中,我会借这次考试给学生的“教训”为机会,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方法、理解层次等各方面做一些辅导工作,帮助学生顺利进入高中化学的学习轨道。
3.大多数同学出现对所观察到的现象有遗忘的情况。考试中,要求学生对课堂演示实验铁丝在氯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描述、氯化铁溶液的颜色、氯化银沉淀颜色、氯离子的检验等题,这些题在历届的学生考试中属于送分题,但在本次考试中,能答对的同学并不多,这些问题我们还在课前做过提问的,但时间一长学生全忘记了。这可能与一周只两课时教学时间,还常被一些活动冲掉课有关。学生根本没对化学做太多的练习与巩固,反而把时间花在那些形式多样的学习上,如研究性学习、课外调查采访、资料的收集、综合实践、图片的采集等活动。“十一”黄金周过后,我问过一些同学,在那段时间做过什么,大多数同学都说在做综合实践活动,没怎么学习。
4.学生学习的过程有轻浮的倾向。这一点不仅仅表现在学习过程中,也表现在对所学习内容的选择上。在对学生的观察后感觉学生在化学的学习中,只对做实验,看现象有兴趣,对现象的描述及完善没多大兴趣,学习内容稍有点难度或抽象化一点,就容易表现出不耐心不主动。这可能与新课程的学习形式的多样化与选择性给学生带来的困惑,而教师也新进入新课程没能及时给予学生指导有关。
5.教学课时太少的问题。我了解到很多的学科存在这个问题,专家可能 其实这个说法我不赞成,教学一线的教师其实比专家在“如何使学生能理解或掌握一些知识,培养相关能力”方面有更深入的了解,而且绝对结合了不同地方学生的实际。在声音四起时,专家们应该从实际出发,对课程设置、课程标准、教材做出调整。实际的情况是教学参考中有些要求1课时完成的教学内容,有时花三个课时才能完成,还没有加入其他的内容或要求。因为一些内容的教学的实验条件有限,有时实验要几次成功,对一些问题的讨论,学生相关生活经验贫乏而无法有效地展开;有的课节,只完成书上提到的实验就下课了,可教材中还围绕这些实验有交流与讨论、有知识拓展、概念的建立、还有探究,我迷惑,这能完成吗?这是有教学经验的人设计的吗?而教学的课时是很紧的,虽然专家都说一线学校不会只开设四十课时给每一个模块,但学校又是在“忠实”于新课程的一切形式,这还有解决的途径吗?我困惑。
以上谈了五个方面的问题,这是我在第一学段教学后的一些问题与反思。
高一化学教学反思 21
寒假开学已有一个月,在此月中学生学习了化学必修二的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这一章是本学期的重点,是会考和高考的重点。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学化学的重要工具,对整个中学化学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熟悉程度直接影响着其对化学元素的学习。以事实为依据,注重科学探究方法的运用。我先让学生从感性上来认识元素周期表,看元素周期表的实物图,让学生亲自数元素周期表的行和列,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然后上升到理性认识上来,就是通过一些熟悉的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总结出周期序数与电子层数和主族元素的族序数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这样是知识更有系统性,。增加核外电子排布的内容,以认识元素周期律变化的根本原因,增加同一主族元素的性质的递变规律,从纵横两个方面理解元素周期律也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在化学键的学习时,以知识内容为载体,注重化学原理的应用和化学用语的书写,落实基础。在学习离子键和共价键时,电子式的书写也是学生不好处理的,而教材中电子式是以资料卡片的形式给出的。我从元素符号出发先让学生掌握原子的电子式的书写,然后过渡到离子的电子式,进而到简单的离子化合物、供价化合物的电子式的书写,进而到化合物的形成过程,注重完整性和连贯性。在学习用电子式形成过程时,从原子结构示意图出发,活泼金属容易失电子,活泼非金属容易得电子,然后离子键以氯化钠的形成为例,共价键以氯化氢的形成为例,通过介绍他们的形成过程,用电子式的形式表达出来,引出离子键和共价键,具有代表性,学生容易明白,对教材要求掌握的知识容易接受。
三五五教学模式在我校发展的很好,,课堂气氛活跃,大多数学生回答问题争先恐后,小组集体观念很强,学生的学习效果较好。要想上好一堂课,我总结有以下两点心得体会:
一、课堂45分钟是教与学最重要的环节。
一堂课能否上好,关键在于教师的准备是否充分,也就是备课是否充分。教师只有认真做好备课工作,才能较好的组织课堂教学。就备课而言,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认真钻研教材
钻研教材包括钻研新课程标准、化学课本等。仔细钻研新课程标准让我更明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所在,使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层次分明。认真钻研课本则能更清晰的为学生讲解知识点,做到有条有理,层次分明,从而使学生更容易掌握好所学的内容。
2、做好听课总结
三人行,必有我师。针对这一点,我尽可能去听课,课后认真总结别人上课的优点和不足,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半学期以来,发现听课后认真总结,对自己的备课、上课有很大的帮助。
3、深入了解学生
只有了解学生,教学工作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了解学生包括很多方面,如学生对原有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例如,讲到《元素周期律》时,我发现学生连前18号元素原子有几个电子都不知道,原以为是学生对电子数和核电荷数的关系这一知识点掌握得不好;经过了解,才知道初中教学并不要求学生掌握常见元素的原子序数。这就能够做到及时补缺、补漏,从而让学生更好地将两个知识点联系起来。
4、注重实验教学。
实验是一门一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特别是在高中教学中,有许多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应该充分利用已有的教学设备,该学生更多的“事实”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例如,为了说明原电池工作原理,我在课堂上演示这个实验,让他们发现确实有电流产生,从而得出结论,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课前课后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每当我轮值晚自习时,我不是简单地在教室闲逛,而是充分利用师生短暂的共处时间,解答学生的各种疑难。在辅导过程中,一旦发现有某个问题被集中地提出,我就会马上反省自己的课堂教学是否有哪个知识点教授得不够清晰,并在下次课堂上进行改进后的讲解。实践证明,这样很好地实现了教师和学生、课前和课后的互动。
高一化学教学反思 22
本期我担任九年级1,2,3班的化学教学工作。通过一学期来的踏踏实实、认认真真的教育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重视基本概念的教学
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对于学生学好化学是很重要的,在教学中,我既注意了概念的科学性,又注意概念形成的阶段性。由于概念是逐步发展的,因此,要特别注意循循善诱,由浅入深的原则。对于某些概念不能一次就透彻揭示其涵义,也不应把一些初步的概念绝对化了。并在教学中尽可能通俗易懂,通过对实验现象事实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使学生形成要领并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劳动中应用学过的概念,以便不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提高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
二、加强化学用语的教学
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是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及变化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点工具。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结合实物和化学反应,学习相应的化学用语,结合化学用语联想相应的实物和化学实验。这样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又有利于加深他们对化学用语涵义的理解。还应注意对化学用语进行分散教学,通过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和有计划的练习,使学生逐步掌握这些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三、虚心请教其他老师,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教新课材,经验不足,在教学中难免会遇到不少问题,比如说在教学的设计、教学方法和方式,教学难度控制等方面。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时,我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同科组老师的课。
四、认真批改作业,及时进行针对性评价
作业是一种很好的信息反馈方式,从作业中能够发现学生存在的一些问题。布置作业要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点,我对市面上各种辅助资料进行筛选,选编习题,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能起到较好的效果。在批改学生的作业时我认真分析并记录了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针对性的评讲,并及时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做到有的放矢。
五、存在问题与努力方向
由于部分学生的基础较差,学习方法不对,经过多次复习学习成绩都未得到明显提高特别是对化学方程式、化学式记忆,在今后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养成平时多积累,记忆,不要等到学完一起来记就更难。在教学工作中对学生的要求不够严厉,对学生在掌握知识上有要求但没有很有效的落实方法,致使不自觉的学生出现脱节状况,对学习不能及时学有所得,就会逐渐出现成绩滑落的现象。由于一些实际上的原因,与学生的接触时间相对较少,与学生进行交流的时间和渠道相对较少。
今后的教学中,对学生要从头到尾都充满信心和信任,对学生要既要鼓励也要鞭策。将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
高一化学教学反思 23
成功的探究式学习
《化学与电能》这节课,整体感觉比较流畅,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反思整个过程的设计及实施,本
2.选择了核心内容进行探究,突出了教学重点——原电池的概念及构成条件。
3.设计了四组很好的对比实验,围绕着“原电池的构成条件——两极一液一连线”,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去探究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4.让学生初步掌握了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对比实验,强化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观察、分析等多方面的能力,体现了“实验既是教学手段,又是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的新课程理念。
也有两点不足:
1.准备的对比实验还可以再多几组。
2.时间比较紧,给学生讨论的时间不够。
总之,经过这次对外公开教学活动的洗礼,我学到了很多,收获挺大。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进一步尝试这种教学方法,为新课程的教学及探究式学习的研究提供更多、更有力的支持。
努力做到课堂精讲精练 24
精讲精练字面上可以说是陈词滥调,但在教学实际中它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它需要不断创新,不断充入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思维和教学探究,努力做到每一堂课的精讲精练,是一个教师时时刻刻必须追求的课堂教学目标。
备课过程中我首先对章节知识的大结构进行粗框架、主线索的大扫描,定好大方向后,再侧重知识点之间的有机衔接和知识梯度的合理铺设,重难点知识要自然合理穿插引入,努力实现学生课堂和课后自我突破,使学生在表观抽象、散乱、灵活的化学理论知识面前轻松领略逻辑和本质在化学理论推证、分析应用中的魅力。真正实现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法的教学目标。对于课上例题及课后练习都按照题型进行精心的筛选,使学生在练习时能够有的放矢,事半功倍,扎扎实实。
对教材的处理,我觉得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化学平衡概念的引入建立于对同学门已经很熟悉的溶解结晶平衡的复习基础之上,类比于化学平衡,找出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动、等、逆、定、变,为避免部分同学将达平衡时“浓度不变”理解为“浓度相等”,课本上反应达平衡后CO、H2O、CO2、H2浓度示例数据可稍做改动,以免误导。
2、化学平衡部分知识的检测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平衡状态的判定、化学平衡的有关计算、等效平衡的判定。这三方面均为重难点。教师在处理这类知识应用时,应牢牢把握一个解题原则:万变不离其踪。
①平衡状态的判定标准各种资料上总结的是林林总总,但归根结底是看正逆速率是否相等或浓度是否不变。
②平衡计算的关键在于训练学生起始量、变化量、平衡量三种关系的规范应用。
③等效平衡的判定可编设习题引导学生通过自我练习先对概念产生感性认识,再由教师归纳总结判定依据:恒温恒容看数值,体积不变看比例;恒温恒压看比例。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 25
一、认真处理好初中高中课程的衔接。
高一化学是处于初中化学教学承上启下的一个重要阶段,初高中化学教材衔接始终是高一化学教学中要面对的问题。如果衔接不好,使他们过早地失去对化学的兴趣,甚至打击他们的学习信心,学生的成绩就会下滑,而一蹶不振,我认为只要抓住了高一,也就抓住了整个高中。
初中高中课难于衔接是由于教材、学习方法及课时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做好基础知识衔接,实现化学平稳过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化学用语。
2、原子结构与原子结构示意图。
3、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4、物质分类与酸碱盐相互的关系。
5、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与技能。
6、化学计算能力。
7、高中化学学习方法和要求介绍。
二、教学中“度”难以把握。
教改后高中的化学虽然整体内容略有减少,但却更注重实际知识的应用,化学和日常生活的联系,整体难度并没有降低,而是有所增加,尤其是高一年级,新课改后,在高一化学新教材中几乎安排了中学化学中全部的知识模块。
新教材重实验,利于探究性学习,理论知识很少,只提供了基本框架,而相应内容必须由教师引导和补充,这就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到底补充多少知识,补充到什么程度,没有统一的标准,容易造成两个极端。对无高三经验老师因为对旧教材不熟悉,使得他 我个
三、处理好探究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强化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意识”。
探究教学是新课标大力提倡的教学方法之一。各种传统教学法是前人不断总结得出的经典教学方法,与探究式教学方法无所谓谁优谁劣,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选择不同的教育方法。探究式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主动思考和主动探究,传统教学方法也不排斥学生的主动参与。例如,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归纳知识点,利用教材中的思考和交流,学与问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通过观察,让学生总结说出现象,做出结论等。探究式教学法所花费的时间长,需要投入较大的精力,教师不可能所有知识点都用这种方法。
在这近一个学期的教学活动中,自己深深意识到教学过程是一个双面过程,让学生活动占主导地位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大有帮助。因为现在高一学生学科多,学习负担重,大多数学生对所学过的知识点和所讲过的典型方法遗忘现象比较严重。例如,高一化学第二次月考,有一道书里四个方程式试题,方程式是课本及练习中常出现的,是送分题,而得分并不高。这说明学生课后没及时巩固,因此要特别强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实践证明效果很好。
四、认真处理好教材,注重学生的学习方法的培养。
新教材一味减少知识点,删减有价值的内容,实践教学与专家的设想出现了矛盾,我了解到很多学科存在这个问题,教学一线的教师其实比专家在“如何使学生能理解或掌握一些知识,培养相关能力”方面更有深入了解,而且绝对结合了不同学生的实际。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认真备好每一堂课。在备课过程中一定要回顾所教学生初中使用的教材,了解初中相关知识体系,对一些概念要做重建工作。备课是要经常查阅一些相关的资料和书籍,用来充实课堂的教学,尽量把一堂课上得充实些。
很多学生学习后,存在很多的问题,许多知识点不理解,通过批改作业及与个别同学交谈得� 古人说:授人以鱼,只备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可终身受用。实践证明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是一项艰苦的劳动,要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决不能操之过急。在高一对学生设的问题台阶不要一下子就很高,而是他们能上得去,以防发生两级分化。要通过引导,教会学生从比较中学习。如习题课,讲解试卷,练习册等,发现相似,寻找规律,逐步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在平时训练中不断找出好的学习方法。
以上谈了我在实施新课程教学实践后的一些问题与反思,这些问题可能是就课程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虽然我不知新课标走向如何,但我能肯定地说这些不可能是新课改所期望的,但课改必须进行到底是必然的。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 26
第一,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两头。班级授课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能照顾到绝大多数同学的因“班”施教,课后还要因人施教,对学习潜力强的同学要提优,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加强课后辅导。记得有人以前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教师对好学生的感情是不需要培养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有意无意地将太多的精力和荣誉给予成绩好的学生,教学的重心向成绩好的学生倾斜,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视为差生,对他们关注的太少,教师缺乏对他们的鼓励和帮忙,好像他们就是来“陪读”的,从而使得好的学生昂首阔步,越学越好;有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信心不足,越来越差,直接导致整体成绩两级分化,对后进生也是一种损失,所以教师要个性注意不要让所谓的差生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第二,学生的参与意识强,主体作用明显,有充分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注重学法指导。中学阶段构成物理概念,一是在超多的物理现象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其次是在已有的概念、规律的基础上透过演绎推理得到的。学生只有在用心参与教学活动,给他们以充分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充分经历观察、分析、推理、综合等过程,才能完整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及其外延,全面地掌握规律的实质,与此同时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真正的锻炼,体现其学习的主体主角。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应改变以往那种讲解知识为主的传授者的主角,应努力成为一个善于倾听学生想法的聆听者。而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改变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就务必加强学生在教学这一师生双边活动中的主体参与。
第三,教学方式形式多样,恰当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科技的发展, 老师除了采用对学生提问,分组讨论,要求学生查资料,写小论文等等传统的教学方式之外,还能够适当的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如网络、投影仪、录音录像、制作多媒体课件,个性是制作复杂化学过程的演示动画等视听设备和手段,它除了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视觉上的冲击以外,更重要的是能够表现客观事物和各种化学现象,能在短时间内展示事物的运动和发展的全过程,为学生带给超多而丰富的感性材料,突破传统教学手段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能将传统教学手段不能表现的许多现象和过程进行形象而生动的模拟表现,它是传统教学手段的补充和延伸,两者协调配合,就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因而广泛地被广大的教育工作者采用。在新形势下,教师也要对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和教学技能,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水平,个性是加强一些常用教学软件的学习和使用是十分必要的。
最后,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向学生渗透化学的常用研究方法和思想。学生如果对化学问题的研究方法有了必须的了解,将对化学知识领会的更加深刻,同时也学到了一些研究化学问题的思维方法,增强了学习潜力。
高一化学教学反思 27
新课程的特点宏观上人教版《化学》(必修)的专题内容安排不再是单纯从化学学科知识体系的角度出发,而是从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入手,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 微观上教材还借助各种栏目完成了教材内容的呈现,如"科学探究","学与问","思考与交流","科学视野","资料卡片","科学史话"等。
具体实施
一、改变教学策略,实现从"读,听化学"向"做化学","探究化学"的转变
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似乎要高于学生,因为学生的可塑性和适应性比教师要强,针对这一点,我校高一化学备课组可谓绞尽脑汁、例如在《化学能与电能》一节的教学中,我们先后提出了"电流是如何产生的","如何让电子从A处定向移动到B处","什么样的物质能失去电子,什么样的物质能得到电子"几个循序渐进的问题,从学生的分组讨论,交流,总结中得出结论:将氧化剂和还原剂分放在两处,用导线连接,分别发生还原反应和氧化反应是实现电子定向移动的前提、之后,再通过实验来验证、课堂教学中学生看似没有太多形式的参与,但却是在教师引导下积极地进行深层的思考,有思维的积极参与、这种教学方法一改先做实验再得出结论的教学法,不仅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深入思考,还加深了学生对"原电池的能量转换方式","原电池对反应类型的要求"的印象、
二、构思形象比喻,运用合理生动的比喻使深奥的化学知识更加易懂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有一些知识是抽象的,如何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这些抽象枯燥的知识呢, 我们高一备课组在遇到这些问题时大胆设想,积极讨论,总要想出一些生动恰当的比喻来降低教学的难度、例如我们在《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一节的。教学中,对于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因素,我们用组织同学登山,从一侧的山脚爬过山顶到达另一侧山脚来比喻完成一次化学反应,怎样能让单位时间内顺利到达目的地的人增多就象如何让单位时间内反应掉的物质变多、通过学生的分组讨论不难得出结论:"多派一些人来爬山"(增大浓度),"爬山的人补充一点力气"(升高温度),"将山铲低一点"(使用催化剂),由此引入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几个外界因素: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这样该知识就深深地印在同学们的脑中了、在将要学习的《化学 选修4》中的"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的教学中,我们已经设想好一个比喻:劫富济贫、
三、领会栏目功能,合理的运用教材各种栏目
教材中栏目的设置,蕴含着教与学的方法,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了解,借鉴教材倡导的教学基本方法,有助于教师驾驭教学过程、在《富集在海水之中的元素——氯》的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阅读科学史话"氯气的发现和确认",并探讨该史话给我们的启示、学生从中得到启示远远多于我们预计的,如"氯气的制取方法","氯气的部分物理性质","科学研究应有献身精神","做任何事都不能半途而废","不能盲目迷信权威"等、通过课本中的"资料卡片","科学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鼓励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充分利用"思考与交流","科学探究"等培养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探究的习惯,改进学生学习方式、
例如在《化学 必修1》课本P44的"科学探究"是探究Al和O2能否反应、学生通过两个对比实验得出结论,无论铝箔是否打磨,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都会蜷缩变红,熔化但不滴落、由此,让学生深入探究其中的原�
六、增进师生交流
在师生共同营造的和谐氛围中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增进教师自身的教学经验在新的理念下,师生间已不是领导与被领导,知识的"授""受"关系,而是能动的,平等的合作者、我们不仅注重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更注意课下和学生加强交流、 每一次阶段测试后我们都要求学生写一封《致化学老师的一封信》,这就给师生交流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在信中,他们畅所欲言,提出自己在化学学习中的不解和困惑,咨询有效的化学学习方法,甚至有的学生把自己焦虑,失望的心情也写下来,这就大大增强了师生间的信任、从来信上,我们也看到学生对教师教学的肯定和建议,这大大增强了我们教师在课堂上的自信和激情、也有的学生对教师提出的批评和意见则有利于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
七、改变评价标准,倡导多元的评价发展观
传统的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了评价的改进,激励,发展功能,忽视对学生的动态评价,使评价失去了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作用,而新课程则提出了全新的课程评价的理念,更加注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我们也在积极探索更加多元的评价、我们在每一次阶段测试后,都要求学生自己写试卷分析,促使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与反思、一般包括以下几个要点:
(1)改正错题,通过错题的纠正,让学生发现自己知识的薄弱环节。
(2)统计得失分率,让学生总结自己在知识模块中的优劣。
(3)对本次测试情况作总体分析,便于学生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4)提出下一阶段的学习目标,以提高学习化学的热情和兴趣。
通过这种方法,我们能够真正的了解学生在本阶段学习上的收获和学习的状态,也能更清醒地认识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讲评试卷,力争及时补差补缺,提高教学效率
八、提高备课效率,加强备课组教师的合作与交流
在充满竞争又需要合作的社会,教育内部教师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应当是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我们高一备课组的教师都是年轻教师,应该说我们之间的竞争很激烈、但我们能很好地秉承屯溪一中优良的校风"善以他人之长补己所短,不以己长非人所短"、我们每个工作日都在同一个办公室,几乎每一堂课前我们都展开激烈的讨论,讨论不同的教学方法可能的效果,甚至讨论教材的编排是否合理,每次考试我们都流水阅卷,我们之间也互相听课评课,甚至会分析彼此学生的试卷,互提意见,共同进步。
对新课程的几点困惑
教材中某一知识点的多点分布是否都合理
课时不足与教学容量大的矛盾如何解决
手头的资料不完善,配套练习很难跟上
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收获不同
新课程不能满足家长和学生对应试的要求
高一化学教学反思 28
探究式教学是培养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主要方式。在实施高中化学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以化学教学内容为基础,立足学生的化学学习实际情况和化学学习需求,选择、应用适宜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使学生通过发挥自主性,由浅入深地掌握化学基础知识,顺其自然地在此过程中锻炼、发展化学思维能力、探究能力等,促进化学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确定了教学重难点,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