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发展基础设施项目建议书(通用3篇)
小城镇发展基础设施项目建议书(通用3篇)
小城镇发展基础设施项目建议书篇1
为全面实施好城镇化带动战略,拉动产业发展,优化经济结构,加速某某乡小城镇建设进程,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制定某某乡20xx年小城镇建设计划。
一、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
(一)总体思路。加快城镇化进程,建设民族文化突出、功能多元化的特色经济承载区,建成集工业、商贸、旅游、度假为一体的农业生态旅游特色小城镇。
(二)目标任务。充分利用交通区位优势,突出某某生态工业园区的辐射带动作用,继续扩建政府驻地集镇建设,完善小城镇相关服务功能;启动开发高硐片区小城镇建设项目;加快推进大坪至岩寨10公里葡萄长廊生态旅游观光建设。
二、主要工作内容
(一)驻地集镇建设
1、政府路翻修硬化。从321国道某某小学门口至政府院坝长200m,宽5m,建成水泥路,硬化面积1000m2,包括边沟、下水道等设施配套建设,预计投入资金12万元。
2、政府驻地场坝。排水沟580米,绿化150平方米,路灯35盏,移民搬迁10户,预计投入资金50万元。资金主要整合一事一议财扶奖补和文化家园资金。
3、综合农贸市场维修。遮雨顶棚、钢架、安全护栏,预计投入30万元。
4、政府院坝翻修硬化。长80m,宽50m,水泥硬化面积400m2,预计投入资金6万元。
5、政府院坝新建休闲亭子。2个,面积12m2/个,预计投入资金20万元。
6、新建政府院坝梯子。长10m,宽6m,包括梯子两边绿化及防护栏等,预计投入资金20万元。
(二)高硐小城镇建设
7、高坪小城镇建设。移民搬迁50户,户均105平方米;停车场3个,共830平方米;电力扩容1300kVA;路灯34盏;活动场所3209平方米;幼儿园1085平方米,建筑面积430平方米;农贸市场占地面积1375平方米,建筑面积430平方米;休闲平台5处,占地面积467平方米。资金来源于高平村土地整治项目。
(三)其它
8、某某垃圾填埋场。在王家寨村修建垃圾填埋场1个,容量2400立方米,预计投入资金30万元。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以乡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国土所、财政所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城镇建设与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城镇开发建设工作的综合协调和督查落实,确保城镇开发建设工作扎实推进。
(二)解决用地指标问题。一是以申报移民搬迁安置项目、
专业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项目等方式争取建设用地指标。二是积极对接县国土行政主管部门,优先安排建设用地指标。
(三)多方筹措整合资源。在建设资金方面,以申报从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移民搬迁项目、集团帮扶项目、文化家园项目和招商引资等多渠道筹集整合。
(四)加强宣传教育工作。采取形式多样的宣传措施,深入宣传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意义,营造声势,鼓舞士气,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动员全社会关心小城镇建设、支持小城镇建设和参与小城镇建设,扎实推进某某乡城镇化进程。
二〇xx年xx月xx日
小城镇发展基础设施项目建议书篇2
今年8月,有幸和上犹县政协委员小城镇建设调研小组一行来到营前镇,就营前镇小城镇建设问题进行专题调研。调研组一行先后实地考察了营前镇规划所、土管所、圩镇及新溪村樟树、井头等新农村建设点,并与营前镇有关领导、各界人士和基层政协委员进行了座谈。通过调研,现将调研的情况有如下几点肤浅体会。
一、调研基本情况
营前镇位于上犹县西部,距县城46公里,与湖南桂东县接壤,总面积65平方公里,全镇下辖9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人口320xx人(其中圩镇面积1。5平方公里,人口120xx人),古时有“头唐江,二营前”之美称,是我县西部重要的商贸、文化大镇。
营前的圩镇管理始于九十年代初,经过十多年的摸索和实践,形成一套适合镇情的管理模式。
(一)领导重视,统一认识
营前镇党委、政府始终把圩镇建设与管理作为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切入点,作为小城镇建设的突破口,作为镇域经济的助推器,作为改善人居环境的民心工程,始终以高度的政治责任和使命,把圩镇建设与管理当成一项重要工作抓紧抓实,成立了以镇长为组长的圩镇管理领导小组,整合城管队、环卫所、自来水厂成立营前镇城镇管理所,统一组织协调管理圩镇日常事务。
(二)完善机制,加强监督
召开人大会通过了《营前镇城镇综合管理办法》,制定《圩镇管理工作方案》,并于每月组织相关人员对圩镇管理进行督查,不定期召开评比会,对镇城管队、环卫所、自来水厂等职能部门实现目标考核;在主街道、居民聚居区、流动人口多的场所设立意见箱,广泛收集整理投诉、建议,提高圩镇管理水平。
(三)加强宣传,规范管理
1、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利用宣传车、横幅、标语、营前网等宣传手段,广泛宣传圩镇管理制度,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在主要街道口竖立《营前镇城镇综合管理办法》,使圩镇管理制度人人皆知、家喻户晓。
2、确定每月第一周的第一个工作日为义务劳动卫生日,组织广大群众、居民、中小学生开展义务劳动,激发群众共同参与热情。
3、加强城管队日常管理和集中整治力度,强化门店、街道、农贸市场、车辆停放、建筑工地的例行纠察。
(四)社区参与,共同管理
发挥社区、商会党员的带头作用,采取城管队和社区党支部、商会党支部联动机制,每条街道设立城管队员、社区党员、商会党员(会员)共同管理公示牌,实现“三员”管理模式,做到圩镇管理处处有队员、有党员、有会员。
(五)加大投入,改善设施
为推进圩镇管理工作,营前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抓好圩镇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对圩镇主要街道进行全面改造,仅今年就投资近百万元对总面积近9000平方米的人行道进行改造提升,目前第一、二期已经完工,第三期正在紧张施工。二是加强环卫设施添置和投入。投资40万元建立农村垃圾处理中心,目前正在试运行;投资10万元购买保洁车,结束了长期靠租用民间车辆清运垃圾的历史;并投入20多万元改造和修缮所有镇区垃圾中转站,从根本上解决了圩镇环境卫生问题。
(六)加强城管,充实环卫
为使圩镇管理工作落到实处、长效管理,通过公开招聘,经过笔试、面试、政审后录用了6名城管队员,把城管、巡防、义务消防、环卫充分整合,加强圩镇管理力量,目前圩镇管理人员数达30人。加上社区党员、商会党员(会员)的协管,圩镇管理力量得到前所未有的增强和巩固,保证工作扎实推进。
二、调研中发现的主要问题
通过深入实地踏看、调查研究,发现我县小城镇建设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村民向居民角色转换过程长,建房规划不完善,征地拆迁难、用地指标成为瓶颈,城镇发展与乡镇振幅还债问题并存等。
1、村民向市民角色转换过程长。营前镇是上犹典型的山区镇,农业从业人口众多。从调研中发现,虽然很多农民离开了世代耕种的土地,在圩镇上安家落户,但是在乡村生产生活中遗留的陋习还是根深蒂固,可以说是“离乡不离村,离村不离土”。主要表现在房前屋后杂物乱堆乱放、卫生保洁意识不强、乱搭乱建等现像较明显。因此要彻底转变农民向居民转变还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
2、违法违规用地建房现象明显。目前,圩镇周边农民乱搭乱建、更风抢建的现象相当普遍,并呈现出进一步蔓延扩散的趋势。究其原因,一是很多周边村庄没有规划,导致一些村民未批先建、随意乱建。二是有规划但不遵守。一些人在利益的驱使下违法乱建、跟风抢建。
3、征地拆迁难、用地指标成为瓶颈。一是房屋拆迁中土地性质认定复杂。在进行房屋拆迁过程中,发现在同一地段,同一区域内土地的权属性质不同。镇政府在土地出让过程中,其出让土地权属性质大部分为国有土地,但还有一部分出让土地中即包含有国有土地又包含集体土地。被拆迁户在出示证件时,有的出示的是房屋所有权证,有的出示的是农村宅基地土地使用权证,有的却提供不出任何证件,仅凭口头说明这是世代居住的宅基地。这些情况的出现给我们评估及拆迁工作带来一系列问题。二是房屋拆迁没有形成统一的价格体系。在集体土地房屋拆迁上,一直来都没有形成统一的价格体系。目前集体土地房屋拆迁都按早年文件的价格体系操作,与现行文件价格有很大的区别。农村房屋按现行价格体系进行补偿会出现城市与农村补偿的价格相差甚远的情况。农民是以土地为生,房屋及土地被征用拆迁就使得农民失去房屋和土地,从而失去了生活的来源,有吃亏和无着落的感觉。三是开发商、政府、被拆迁人在拆迁的法律关系中,因各自角色的不同而产生社会公共利益与企业利益及个人利益的冲突。
4、城镇发展与政府负债问题并存。近年来,营前镇政府在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大力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由于镇政府财权与事权不对称,使镇政府只能用本级财政扣除经常性开支后的结余进行建设投入。除了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之外,交通、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一部分是县财政投资建设,另一部分是由地方政府投资建设的。城镇基础设施以及地方性基础设施规划和组织建设都需要由地方政府来完成,但有限的地方财力与基础设施建设的高额投资需求经常形成矛盾,严重制约了城镇基础设施的及时建设。地方政府为了更快地促进当地经济发展,采用“负债经营、举债建设”的方式,加大交通、城建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从而形成了城镇发展与政府负债相矛盾的突出问题。
三、对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建议
通过走访调研,针对存在的问题,对推进我县小城镇建设,提出如下建议:
1、科学规划,促进小城镇建设上水平。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要立足现实,着眼长远,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真正做到“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条龙”。一是黄埠、营前、社溪、寺下等中心城镇的规划编制工作由县规划建设部门负责实施。二是制定小城镇建设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结合。要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抓紧对小城镇总体规划进行修订和完善,合理确定小城镇发展规模,以保证集约用地和保护耕地原则。三是小城镇建设的总体规划与详细规划相结合。按照因地制宜、彰显特色的原则,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住宅小区、主要街区、各类市场和各类公共基础设施等,都要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和技术标准编制详细规划。四是进一步完善规划的评审、审查、审批制度,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要严格坚持论证、审查同意并报县政府批准的科学程序,切实保障规划的权威性和连续性。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小城镇建设上层次。基础设施是实现小城镇城市化的物质基础和保障。小城镇建设一定要在完善集贸中心、道路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上下功夫,有效提高小城镇的吸引力,快速发展区域经济。一是在圩镇至少建设一个集贸市场,规范市场交易行为,改变原来“以路为市,占道经营”的局面。二是在圩镇建设相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特别是要在集贸市场内至少建设一个公厕和停车场,逐步规范圩镇的经营市场管理。
3、加大管理力度,促进小城镇建设上特色。一是理顺体制,建立健全乡镇管理机构,明确管理职责,强化对批地建房和施工质量的管理和监督检查。二是加强小城镇内部的综合治理,先在黄埠、社溪、营前、寺下等中心乡镇逐步安排事业编制规范成立城管队,充实圩镇环卫队,优化内部管理环境。三是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托城管队营造平安环境;加强美化、绿化和公共卫生管理,依托环卫队打破“一条街,无人扫”的旧格局,营造干净的卫生环境;加强文化建设,突出文化特色,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4、配套相应扶植政策,促进小城镇建设上规模。小城镇建设离不开政府观念的转变以及相应的引导、支持。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并配套相应扶植小城镇建设的优惠政策,鼓励镇街建设基础设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是改革户籍管理办法。把在小城镇具有稳定收入作为落户的条件,实施居住地登记制度。对落户小城镇户口的农民,保留其承包地,继续享受国家惠农补贴政策。其子女在小城镇就近就读,与小城镇居民子女享受同等待遇,不得收取借读费、赞助费。二是整合深山区移民搬迁、农村危旧房改造、城市(公路)拆迁安置等项目,对搬迁示范镇定居且将原宅基地拆除返耕的农民在建房或购买新市民公寓时按照移民搬迁、危旧房改造等补助政策给予资金奖补,切实解决进城农民的住房问题。三是深化社保制度改革,切实解决好城乡居民尤其是失地农民和低收入人群的社会保障问题。四是深化用地制度改革。按照节约、集约用地原则,把新农村建设用地和工业用地指标优先用于小城镇建设,通过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有效解决小城镇建设用地指标和征地拆迁难问题。五是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城镇配套设施建设。除国家项目资金和省、市专项配套资金投入外,小城镇范围内所收取的土地出让收入在剔除上交上级部分和按规定提取有关专项资金后,100%返还乡镇用于完善城镇配套设施建设。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实行项目制管理,做到专款专用。
小城镇的发展是关系我国长远发展的大战略。小城镇的建设、管理和经营对其自身的发展至关重要,其中小城镇的管理是建设的维护,是经营的保证。因此,制定小城镇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以稳定和扩大农民工进城就业和定居,最大限度发挥农民工在推动小城镇建设与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协调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做旺城镇人气,做到“以工促农”,推动城乡一体发展。
二〇xx年xx月xx日
小城镇发展基础设施项目建议书篇3
1、项目摘要
项目名称:隆德县蔬菜工厂化育苗中心改扩建项目
项目主管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农牧厅、隆德县农牧局
项目实施单位:隆德县绿鲜果蔬有限责任公司
项目法人:张小斌(公司总经理)
项目性质:改扩建
项目建设年限:1年(20xx年11月-20xx年10月)
项目建设地点及范围:隆德县神林乡辛平村。
1.1项目建设目标
改扩建工厂化育苗中心1处,新建育苗日光温室30栋,占地50亩。30栋育苗日光温室年育苗3茬,可提供各种蔬菜种苗2700万株,可满足9000亩大田蔬菜生产所需种苗。按照15%的增产增收效益估算,亩增收150元,年净增收135万元。
2、项目背景
近年来,固原市委、市政府把蔬菜作为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和带动第二、三产业、实现农业产业化的重点来抓,依靠政府引导、政策扶持、科技推动和市场带动,通过建基地、抓示范、促流通,基本实现了鲜菜由季节性生产到周年生产、周年供应的历史性跨越,促使了蔬菜产业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隆德县特别是近几年,利用财政扶贫资金,把冷凉蔬菜确定为本县区域优势产业以来,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有了较快增长,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按照“科学规划,因势利导,重点培育,集中连片”的原则,大力调整种植业结构,将冷凉蔬菜作为区域优势特色扶贫产业积极培育。通过几年的努力,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优势,种植面积在逐年扩大。规模种植优势显现,但由于受季风气候制约,春暖迟,晚霜影响大。冷凉蔬菜主要以地膜覆盖栽培种植,一般于5月上旬开始移栽,上市晚,不能有效利用早春和晚秋蔬菜市场出现季节性差价。因此,建设蔬菜育苗中心以及开展塑料拱棚生产基地,实行露地覆膜种植和塑料拱棚提早育苗相结合,不仅能保证蔬菜周年供应,抢占外地市场季节差价,而且使全县蔬菜生产逐步走上外向型大规模的产业化之路,不断提高在外地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
按照自治区蔬菜产业发展意见,在以固原市为核心,大力开发冷凉气候资源发展夏季冷凉露地蔬菜生产。固原市以其海拔高、夏季冷凉,小区域灌溉条件优越,环境无污染等特点,是我区发展夏季无公害、绿色特需绿叶菜、果类菜、食用菌的'优势区域。围绕固原市的气候特点和区域特色,种植6-9月份我国南方市场需求的特种叶菜(菜花、西兰花、白菜、甘蓝、菜心、芥兰、生菜等)和根茎类(萝卜、胡萝卜、莴笋等)蔬菜,实施“夏菜南下”战略,把我市建成为“西菜东调”生产基地。
2.1隆德蔬菜产业发展现状与特点
一是面积迅速扩大,在全区蔬菜生产中处于优势地位。受蔬菜种植比较效益高的拉动作用,近年来我县蔬菜生产保持了一个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蔬菜产值上升较快,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占有较大比重。二是优势区域逐步形成,季节优势更加明显。我县气候多样,生产、交通运输等条件差异较大,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按照市场效益原则和农民增收要求,确定当地优势产业,形成了不同作物的优势区域。蔬菜产业农业集约化程度高,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产业之一。三是蔬菜在全县特色产业建设中开始呈现出先导产业的作用。蔬菜主产区大
都分布在交通便利的郊区和生产条件较好的川道地区,是全县农业生产的精华地带,农民收入相对较高,全县大部分试点村都选择以蔬菜产业为支撑。四是产销关联度进一步增强,产地直销市场初步形成。在发展蔬菜生产中,坚持一手抓生产,一手抓市场,全县销售经营网点基本形成。
蔬菜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生产基地规模小而分散,蔬菜育苗工作几乎空白,集中连片少,集约化程度低,规模效益难以实现,效益差;二是蔬菜营销组织化程度十分薄弱。基本没有建立和形成市场与基地挂钩,产销联盟、产销直挂、城市配送、企业连锁营销等现代产业化经营方式;三是蔬菜产后销售基本上是未经预冷储藏、整理、包装、保鲜的原始产品,产品损耗大,增殖低。四是龙头企业的拉动力不强,没有建立起与生产规模相适应的加工、贮藏、保鲜企业。五是蔬菜生产科技含量低,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差,生产管理技术水平低。品种更新慢,单产低,质量不稳定。
就蔬菜产业而言,虽然发展速度快、规模大、效益高,深受农民欢迎。但生产中种苗质量差;采用拱棚育苗或大田直播出苗时间延后、是最佳上市交易时间错过,这一问题已经成为限制蔬菜产业快速高效发展的瓶颈,也成为隆德县委、政府首选的解决蔬菜产业的突出问题。
3、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1必要性
3.1.1、可相对延长蔬菜生产时间,提早上市。隆德县无霜期短,春季晚霜结束迟,秋季早霜来临早,极大地制约着露地蔬菜的生产。建设育苗温室,通过设施提前育苗,待露地气温、地温等条件适宜时移栽定植,可相对延长蔬菜生产时间,提前采收上市,抢占市场空档,提高市场占有率。通过试验,示范蔬菜育苗移栽较直播田提前上市20天-30天,辣椒、甜椒单株增加产量0.5公斤,亩增产量1900公斤,亩增产值950元。
3.1.2、可提高间套、复种比例,增加单位面积产量。项目区年平均气温6.5-7.5℃,有效积温2500-3200℃,无霜期135-160天,气候特点是一年一作光温有余,一年两作光温条件不足。依托相对冷凉的气候资源,充分利用育苗移栽技术,可提高间套复种比例,提高单位土地面积产量,增加农民收入。
3.2可行性
3.2.1气候资源条件优越。一是我县地处黄土高原气候,境内成雨机会少,夏季气候干燥、凉爽,适宜多种蔬菜生产,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全区重要的“西菜东调”基地。二是冬季光照资源丰富,在西北乃至全国发展日光温室生产条件最为优越。三是我县大部分地区为雨养农业区,工业发展相对落后,农业环境面原污染较轻,农区畜牧业发达,有机肥源充足,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优势明显。
3.2.2有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一是政策扶持力度大。从20xx年开始,自治区上安排专项资金,扶持包括蔬菜产业在内的农业重点产业。20xx年,区政府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和《宁夏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及发展规划》等文件,将蔬菜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十大产业之一,出台了优惠政策,加大了扶持力度。按照有基础、有优势、有特色、有前景、带动能力强的原则,选择扶持一批蔬菜加工、流通企业。农牧厅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办公室,这都为全省蔬菜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项目资金扶持。
按照自治区蔬菜产业发展意见,以固原市为核心,大力开发冷凉气候资源发展夏季冷凉露地蔬菜生产。该地以其海拔高、夏季冷凉,小区域灌溉条件优越,环境无污染等特点,是我区发展夏季无公害、绿色特需绿叶菜、果类菜、食用菌的优势区域。围绕固原市的气候特点和区域特色,种植6-9月份我国南方市场需求的特种叶菜(菜花、西兰花、白菜、甘蓝、菜心、芥兰、生菜等)和根茎类(萝卜、胡萝卜、莴笋等)蔬菜,实施“夏菜南下”战略,把我县建成为“西菜东调”生产基地。二是农民生产积极性高。蔬菜种植比较效益较高,菜农生产积极性高,随着全国产业结构的调整,蔬菜产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必然向西北农村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转移,发展生产的区位优势明显。
3.2.3生产技术条件可行。隆德县农业技术部门经过近年的试验、示范和研究,参照我国《无公害农产品规范化管理与生产标准》实施手册,结合当地的生产条件,总结出无公害冷凉蔬菜栽培技术规程,并且根据区内外市场需求,筛选出具有一定的区域优势,适合当地条件,市场前景看好的蔬菜品种。为项目实施做好了技术贮备。
近年来隆德县与宁夏回族自治区农技推广总站、自治区蔬菜产业化协会等单位合作引进蔬菜新品种与多项新技术,这就为蔬菜生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证。因此,完全具备了组织实施的技术力量。
因此,建设隆德县蔬菜工厂化育苗中心,进一步扩大塑料拱棚生产基地,实行露地覆膜种植和塑料拱棚提早育苗相结合,不仅能保证蔬菜周年供应,抢占外地市场季节差价,而且使全县蔬菜生产逐步走上外向型大规模的产业化之路,不断提高在外地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
4、项目建设的资源条件与产品市场分析
4.1自然、社会资源条件
4.1.1自然资源与水资源条件
项目区自然资源条件相对优越。年降雨量450-550mm,年均日照时数2518小时,年平均气温8.4℃,≥10℃有效积温2700-2900℃,无霜期146-171天。昼夜温差较大,有利于蔬菜养分的积累。项目区有可用于灌溉的水库、小高抽、大口井,有效灌溉面积3万亩。项目建设水源有保障。
4.1.2技术贮备状况
为“西菜东调”生产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