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论文优秀17篇
在学习和工作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论文吧,论文可以推广经验,交流认识。写起论文来就毫无头绪?
医学论文 1
摘要:为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去理解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文章论述了在临床医学概要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入以问题为导向的PBL教学法的实践应用研究。首先阐述了临床医学概要课程引入PBL教学法的必要性,其次基于铜仁职业技术学院2015级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学生课程教学应用PBL教学法的实例,分析了PBL教学法的实施步骤。
关键词:PBL教学法;临床医学;药品经营与管理
PBL教学法是由美国神经学教授HowardBarrow于1969年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医学院首先试行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其核心是以问题为中心,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在思考中进行学习,在学习中进行思考。与传统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截然不同,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相关知识的目的,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方法。
一、临床医学概要课程引入PBL教学法的必要性
临床医学概要是高职药品类专业通往临床药学实践的桥梁性课程,课程不但具有知识面广、内容丰富、实践应用性强等特点,而且还具有很强的逻辑思维性。该课程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正确临床思维的建立与培养,也直接影响医学专业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及运用临床思维指导患者安全、有效、合理用药的药学服务能力。因此,在有限的学时下,传统“一言堂”的授课模式不仅难以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而且还容易导致学生“消化不良”,学习过程感到枯燥、乏味,甚至厌学,这是违背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的。因此,有必要在授课过程中引入不同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思考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和临床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
二、PBL教学法在临床医学概要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实例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选取笔者所在学校2015级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1班和2班的高职生共106人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进行实验。其中1班为对照组,共53人;2班为实验组,共53人。纳入标准为自愿接受临床医学概要PBL教学法的学生和未接受过PBL教学法的学生;排除标准为中职升入高职的学生和接受过PBL教学法的学生。实验组和对照组均安排统一授课内容、统一学时数和统一授课教师,研究时间为2017年3月初至2017年5月底,总计12周,每周4学时,共48个学时。两组授课教材共同选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唐省三、郭毅老师主编的《临床医学概要》(第2版)。对照组采取传统详细讲授法进行授课,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目标,在课堂上详细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最后进行病例分析;实验组采取PBL教学法进行授课。
(二)PBL教学法的实施步骤
PBL教学法在授课时分为四个环节。
1、教师课前准备,提出驱动问题。教师授课前,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认真备课,查阅相关临床资料,编写典型病例,以药师工作流程进行模拟演练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然后创设药师工作情境,结合病例精心设计并提出引导启发性的驱动问题,提前一周发给学生。病例资料的呈现与驱动问题要同步、协调,即一个问题引出一个疾病学习环节的知识点。首先以症状为线索,指出病人的患病事实(患者的诉说),引导学生运用诊断学知识进行病史采集,归纳问诊要点和主诉,逐步引出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要点及药物治疗方案。
2、学生查找资料,课前分组讨论。课前将学生按学号顺序12~13人分成4个小组,每个小组选出一名小组长,积极主动组织小组合作讨论,建立小组多人聊QQ群或微信群。小组成员根据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对授课章节提前预习并进行相关资料的查找和学习,预约好时间在群里展开讨论。每位学生都应阐述个人解决问题的观点和思路,意见有分歧的时候,应以知识理论说服对方。教师在群里进行讨论监督及问题讨论方向的引导,调控小组讨论的氛围,进一步激发学生求知探索、解决问题的兴趣。
3、小组讨论结果汇报展示。课堂汇报时,首先由小组长带头发言,以起“抛砖引玉”的效果,让本小组成员都能充分畅谈自己的观点。根据教师课前所提问题顺序依次汇报,小组长及时做好本小组成员的发言记录,并做出总结性的发言,向全班同学汇报本小组的学习情况,时间在10分钟以内。教师要特别关注性格内向、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及时给予学生肯定与表扬,以增强其自信心。4.教师点评总结。教师根据各小组的汇报情况进行梳理,依次进行点评,指出每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并进行量化打分,纳入平时成绩。在分析、总结过程中,穿插讲解相关知识要点。在分析总结后,教师对授课内容的重点与难点进行精讲分析,并预留10~15分钟进行答疑解惑,清除知识盲点。最后,教师布置下次课的预习任务。
(三)PBL教学效果评价
教学效果评价采取两种方式。一是期末考试成绩。由教务科从课程试题库中随机抽出一套试卷进行考试,总分100分;二是教学效果及满意度调查。对学生发放问卷调查表,内容包括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学习效率、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及临床思维能力五个方面进行评价,问卷回收率100%。考核评价均由与本项目研究无关的教师进行,将所有数据录入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軃±s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通过对照组和实验组教学效果评价数据分析发现,实验组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在知识掌握程度、学习效率、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及临床思维能力五个方面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实验组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三、结语
将问题作为学习起点的PBL教学模式,从以知识� 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查找、综合多方面知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去理解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实现“学会”转向“会学”。PBL教学法在临床医学概要课程教学应用突显的优点,有着传统讲授教学法无可比拟的优越性。通过本项目研究结果可以看出,无论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还是知识的掌握程度都有明显提高,尤其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与培养能够运用临床思维进行以患者为中心的药学服务理念一致,符合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新要求。以问题作为核心,需要下力气精心设计,PBL教学法在临床医学概要课程教学中,教学效果理想,学生的满意度高,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黄羽,张锡流。研究生病理学教学中PBL教学法的应用研究[J]。广西教育,2017(2):68-69.
[2]陈昭玲。PBL教学法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12):204-205.
[3]魏东海。医学院校网络式PBL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M]。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15:100-105.
[4]刘军,陈生弟。PBL教学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与前景[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4):5-6.
医学论文 2
摘要: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Problem—basedlearning,PBL)教学法从上世纪50年代诞生以来,在各个领域中都得到了推广与应用,是对传统医学界的改革与创新。本文分析了PBL教学法的诞生与发展流程,PBL教学法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优势、不足以及具体的开展措施。
关键词:PBL教学法;医学教育;应用研究
PBL教学法即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最早应用在医学教育中,针对临床患者的各类表现引导学生完成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帮助他们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1、PBL教学法的诞生与发展
在上世纪20年代,美国医学界发现了医学教育的危机,在理论知识的丰富下,给学生造成了严重的负荷,不利于学生医德医风与实践能力的锻炼。进入到50年代,WesternReserseUniversity在前两年的教学课程中采用了PBL教学法,突破了传统学科之间的界限问题。在60年代,McMasterUniversity为了实现临床问题与基础医学研究之间的合并,为学生提供提问和讨论的机遇,提出了PBL课程的概念,自此之后,这一教学模式开始风靡世界。2000年,我国各主要医科大学的校长等负责人,在香港大学医学院参加了《医学教育改革香港的经验》研讨会,学习了香港开办PBL课程的经验,此后,各个高等院校纷纷应用了PBL教学法。PBL是一种经典的教学模式,有着独特的教学方法、过程和形式,以问题为核心,利用问题将各类课程内容相连,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程强调将课堂内容直接联系,引导学生互动参与。
问题的解决并非根本目的,仅仅是简单的载体,学生的问题解决过程中,会获取到相关的知识,这对于锻炼他们的推理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自学能力以及沟通交流能力大有裨益。PBL强调以学生作为核心,在教师的带领下,针对某个问题来进行讨论,教师只有根据课程的特点来设计教学策略,才能够体现出PBL教学模式的价值与意义。经典的PBL教学包括“提出问题、收集信息、形成并论证假设、讨论和总结”等过程,PBL教学法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和教师引导等形式实现教学目标。PBL教学法打破了学科界限,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PBL教学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加积极主动。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PBL教学法已在世界上很多国家或地区的医学院校得到了应用,并深受师生的欢迎。PBL教学法可以应用于医学教育并能发挥重要作用,PBL教学法有许多独特优势,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有显著效应。总之,PBL教学法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革新,它是教改的一种有益尝试和积极探索,PBL教学法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对于医学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2、PBL教学法的优势与不足
2.1优势
PBL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在该种教学模式中,可以让学生将各类知识融会贯通起来,通过思考与讨论,分析真实案例中的各类问题,掌握学习内容,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有着积极的意义。PBL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优势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可以引导学生温故而知新,不仅可以传授理论知识,还能够培养综合能力;其次,可以提升学生的参与兴趣,帮助他们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与学习技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最后,提高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学生积极参与到了学习过程中,掌握了更为扎实的知识技能。
2.2不足
任何教学方法都不是万能的,PBL教学法也是如此,在该种教学模式中,小组讨论会浪费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如果把握不好,会失去控制,而学生的知识获取方面,也有着随机性的特征,缺乏深度,这是PBL教学模式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此外,还有一部分学生缺乏自学能力与临床推理能力,难以适应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不知道怎样利用小组讨论来获取知识,尤其是在学生基数较大的情况下,教学活动常常会出现捉襟见肘的问题,这都会影响PBL的教学质量。
3、PBL教学法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措施
鉴于传统PBL教学法存在的不足,需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进行改进,PBL教学法对于教学资源、教学设备、教师能力都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如果上述条件不达标,就会影响教学质量,要发挥出PBL教学法的优势,必须要从系统上进行改良。作为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针对具体情况来改革教学模式,领悟到PBL教学法的精髓所在,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在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发挥出参与者、组织者与指导者的角色,在每一个阶段,都需要发挥出相应的作用,这是保证PBL教学法得以成功的关键因素。在确定教学主题后,要先设置好学习小组,一般情况下,一个小组6~7人即可,通过教师指导,以小组为单位来完成相关课程的学习,在每个学习周期之中,根据问题难度一一呈现给学生,适当增加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来挖掘出问题的真相,及时解决。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正确利用教学资源进行归纳与总结,设法解决难题,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与自学能力,让学生掌握各个单元的重点与难点知识,要注意到的一点是,教师并非教学中的知识库,仅仅是在关键时刻来发挥点拨与引导作用,组织好课堂教学模式。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要根据事情来创设出和谐的教学氛围,发挥出学生学习的积极在与主动性,借助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来激发出学生的探索精神。
PBL教学模式的成功关键是利用问题的纽带作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大胆的表达,说出自己的质疑,进行充分合理的解释。在PBL教学课堂中,教师要将重心放置在提问与质疑上,交课堂交还给学生,鼓励学生自我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想问、好问、会问”,保证PBL教学法的成功。就目前PBL的应用情况来看,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对于部分教师而言,他们对PBL教学法的认识不清晰,更加适应传统教学法,传统教学思想根深蒂固,无法保证PBL的教学质量。教学评价也是保证PBL教学质量的一个环节,就目前的考核情况来看,依然采用的传统教学评估方式,这无法让学生获取到真实、客观的评价。而在教学资源上,PBL教学模式需要大量的资源支持,如数据库、图书馆馆藏等等,还需要大量的硬件与教材,但是大多数学校并不具备这一条件。因此,进行PBL教学模式要适时而行、量力而行,以积极和审慎的态度,结合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现状,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PBL教学模式研究。
4、结语
国内外的实践显示,PBL教学法有效克服了传统医学教育的问题,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是医学教育改革的里程碑。PBL是崭新的教学模式,关于PBL在医学教育中的实践应用,并不多,鉴于我国的医学教育现状,PBL教学法的应用还存在不足之处,我们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不能照搬西方国家的经验,要进行创新与改进,使之能够更好的适应我国医学教育改革现状。
参考文献
[1]卿平,姚巡,程南生,等。在八年制医学教育中独立开设PBL课程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7,7(5):397-402.
[2]李晓丹,韦莉萍,李伟峰。PBL教学模式改革对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现实意义[J]。现代医院,2005,5(11):4-6.
[3]韩英,闵建新,伍庆华,等。信息对称理论视域下PBL教学法在生理教学中的效果探析[J]。明日风尚,2017(2):202.
[4]陶元勇,李广宙,孙铭艳,等。PBL教学法在临床微生物学与检验教学中的实践与探讨[J]。检验医学教育,2012,19(3):22-24.
医学论文 3
【摘 要】
本人从医学生职业指导的背景出发,阐述了医学生职业精神的价值内涵和开展医学生职业指导的价值回归,探索提出新的医疗环境下医学生职业指导的价值回归指向,分析了新时期开展医学生职业指导的主要措施,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
医学生;职业指导;价值回归;医学职业精神
职业指导是高校开展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升大学生包括职业道德素质在内的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自民国初年引进我国以来,对社会进步和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医学院校大学生具有职业面向单一性、指向明确性等特点,在新的医疗环境不断变换的当前,亟需要结合医学教育特点和要求,整合职业指导的新理论和实践经验,坚守本身的价值追求,促进医学生职业指导的价值回归。
一、当前医学生职业指导状况
随着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医学院校有序开展职业指导和构建科学高效的职业指导体系,进一步更新观念,提升职业指导能力,提高医学生综合能力是医学院校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当前医学院校职业指导体系的系统化、科学化和实用性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形式的多样化和内容的丰富性需要提高,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一)对职业指导的认识存在偏差
许多高校对职业指导的深远意义认识不到位,不能很好地发挥职业指导在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就业能力和人力资源合理配置方面的水平,他们一般将“职业指导”与“就业指导”的概念混为一谈,把职业指导作为促进学生就业的一种手段,重视就业信息的供给,忽视职业信息的提供,重视学生求职技巧,忽视大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处理就业与职业发展关系,在很大程度上耽误了大学生以后的职业发展。就业指导一般理解为对要求就业的劳动者给予指导和帮助,做好相关的咨询和服务工作;职业指导是帮助人们根据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做出职业方面的建议,完成个人职业定向,较好地实现人职匹配。可以理解为,就业指导是一次性提供就业服务,职业指导涵盖就业指导,更关注人长远的职业发展,从职业观、就业观等价值层次去思考职业发展的问题。
(二)职业指导条件保障不健全
一方面是医学院校职业人员配备、指导机构不健全。许多院校是近些年才开展职业指导,缺乏具有职业指导资格的专业职业指导师,工作人员主要由具有学生管理、思想教育或就业工作经验人组成,缺乏职业指导学科背景和实践经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职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指导工作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是职业指导的内容单一、方法陈旧。许多高等医学院校的职业指导内容上主要围绕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就业信息、就业技巧等工作。职业指导形式上也很单一,基本上是上大课,理论式的讲解与灌输,缺乏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效果不甚明显。
二、医学职业精神的价值内涵
医学职业精神的主要内容是职业立场、职业目的、职业态度、职业理想,它秉承“医乃仁术”、“ 大医精诚”的医学价值风尚,强调全面优化医学价值追求。高尚的医学职业精神表现为较高的职业素质,较完善的职业人格,具有科学和人文并举的职业价值取向。医学职业精神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群体性与个体性的统一、实然性与应然性的统一,其实质是医学职业群体对真善美的职业价值追求。
三、医学生职业指导的价值回归
职业指导是为求职者就业、就业稳定、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合理用人,提供咨询、指导及帮助的过程。医学生职业指导的对象是医学生和医疗机构,它强调对医学工作者的职业发展提供服务和决策。它要服从医学职业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医疗工作者的基本职业道德,即“医乃仁术”、“以人为本”、“尊重生命”、“救死扶伤”等等的价值追求。新的医疗技术的发展,日益复杂多变的医疗环境对传统医学职业精神提出了挑战,不断修正着传统的医学职业精神。但医学发展的本质要求需要医学职业精神在进步的同时保持原始的纯朴,坚守医学价值追求的原始动力。
当前,医学生职业指导的一个重要作用是教育,其价值导向也就成为影响职业指导效果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在职业道德教育,即医德教育;生命观教育,即对生命的态度和认识的教育;职业观教育,即对如何认识从事职业的意义的教育,等等。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一是职业自豪感、使命感不强。缺乏从医,做生命秩序守卫者的荣誉感和使命感,他们多把精力集中在未来就业的岗位上,把专业学习当做谋生的需要,缺乏对职业发展的全局把握和长远打算,职业情感缺乏。另外,由于医学生比较缺乏医疗临床实践,加上学校偏重强调就业,导致功利化思想比较严重,大家对医学职业道德修养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就较为缺乏。
二是对生命的认识还不到位,缺少对医生的职业要求的掌握。部分医学生对生命的神圣和敬畏缺乏应有的情感,对从解决人类病痛疾苦,救死扶伤的角度来提升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做人类健康的守卫者的定位还存在很大偏差。
事实表明,越是医疗外部环境严峻,医学科技发展出现伦理矛盾,医患沟通急需改善,越需要传统的医学价值回归,回归对生命本真的敬畏,对真善美的追求。医学生职业指导的价值回归建立在对传统文化对“人”和“生命”完美解释的基础上。
四、“医者仁术”的医学生职业指导坚守
遵守《希波克拉底誓言》、《医师宣言》和《中国医师宣言》等对医生职业操守、职业道德的要求和规范,遵循医学职业发展的人文要求,积极开展医学职业指导,为医学生科学把握自身的职业发展,以更加完美的姿态,健硕的双手,耕耘在医学这一神圣的殿堂,守卫生命的秩序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以大学全程化教育开展医学生职业指导
职业指导不是毕业前的就业指导,我们应当从新生开始就给予职业启蒙,有规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开展职业探索,形成个人的职业意愿,做好职业定位并开展尝试。大一期间,先是开展职业发展知识教育,帮助其逐步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制定学习规划;大二期间,重在培养其职业能力,帮助学生培养兴趣爱好,树立职业理想,发现自己的能力优势,形成自己的职业方向,并制定方案,逐步尝试;大三、大四期间,积极开展专业实践教育,鼓励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增大学生对医学就业市场、就业环境和形势的了解;大五期间,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开展考研教育和就业辅导,引导学生树立争取的择业观和就业观,主动获取就业信息,帮助学生搜集、分析和处理就业信息,增强就业应聘技巧。
(二)开展形式多样化的医学生职业指导
职业指导应以团体指导与个体辅导相结合,并在形式上采用多样化。一是积极开展课程教育,结合当前最新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积极编写讲义和教材,使之涵盖大学全过程的职业指导,提升职业指导的课程化建设水平;针对不同的需求群体、不同的专题开展讲座,并进行一些标准测验量表帮助学生明晰自己的职业爱好和职业价值观等等;积极开展校内外社会实践,到一些厂矿企业、医疗机构去感受就业氛围和工作环境,使得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未来的就业可能,增强其学习动力和针对性。
(三)建设专业化的职业指导队伍
高水平的职业指导队伍水平是高质量职业指导工作的保障。建设一支专业的职业指导人才,需要从业人员拥有相关的学科背景并获得相应的从业资质;加大对现有职业指导师的业务培训力度,促进职业指导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和规范化;积极开展工作调研和交流,资源共享,建立长效的交流和沟通机制。
医学虽然渗透在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但救死扶伤、接触人类病痛、维护人类健康是从医者共同的愿望和责任。在现代医学职业精神的语境下,积极探索医学生职业指导的价值追求与准则,对提升新时期医学生职业教育水平,促进职业指导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医学论文 4
医学论文的写作程序具体包括一下几点:
一、准备工作:搜索和积累资料,包括文献资料摘录,实验室的观察数据,各种记录,调查研究所得的各种结果等。所搜集的资料越多、越丰富,观察的问题就越全面,对分析、研究的问题 就越有利。
二、命题:①确定研究方向:由于学科种类繁多,内容广泛,只有集中研究院某一学科领域中的某一方面的问题,才能选出合适的题目;②创新性:是医学论文的宗旨。提出新的见解、新的观点,作出新的结论。总之要有自己的独到高见;③要重视命题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防止盲目性;④标题是论文的题目:通常是研究的课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⑤标题必须名副其实:充分体现文章的内容,使题目和内容一致,鲜明醒目,简短新颖,使人一目了然,易读易记。
三、拟提纲:提纲是论文写作的设计图,是全文骨架,起到疏通思路,安排材料,形成结构的作用。①把初步酝酿形成的思路、观点和想法用文字记录下来,依据提纲行文,随灵感、思路的深入会有新的想法、新的发现,使原来的设想得以修改、补充;②拟提纲一定要项目齐全,初步构出文章的大体轮廓;③医学论文序论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不什么要研究这个题目,解释研究和探讨这一题目的现实意义。
四、初稿:①在基本观点已经明确,参考或引用文献资料业已准备妥当时,可按提纲的顺序分段进行;②初稿一定要定得扎实、圆满,令自己感到十分满意。
五、初稿修改及定稿:起草初稿很重要,但修改初稿同样也重要。①修改是对初稿的内容不断加深认识,对表达形式不断选择的过程;②修改的原则是发现什么问题修改什么问题;③修改时常需要作者把初稿反复阅读几遍,每读一遍就有一次新的感受,就能发现一些不足,然后进行修改加工;④修改时着重考虑内容、格式、序号、外文字母、表格、插图及参考文献的序号是否符合要求,以及有无错别字。
医学论文 5
【摘要】中医时间医学就是用中医理论来阐述人的生理、病理节律变化,运用这些节律变化来诊断疾病,确定治疗原则,选择最佳时间治疗,效果显著而无副作用。这种因时施治,择时治疗的观�
【关键词】择时治疗 中医时间医学 论文写
中医时间医学可追溯到年前《内经》时期就奠定了基础,经历代医家不断丰富发展,已日臻完善。纵观阴阳五行、天人相应、五运六气、子午流注等学说,无不包含时间医学的内容。中医时间医学就是用中医理论来阐述人的生理,病理节律变化,并运用这些节律变化来诊断疾病,选择有利时间进行治疗和预防疾病。《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曰:“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尚指出不同的疾病有不同的发病时间和传变规律。根据不同时间症状,脉象和色泽的变化,可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对疾病的防治,《内经》强调“谨候其时,病可与期,失时反候者,百病不治”。因四时气候不同,防治疾病的原则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种因时施治,择时防病的观点为历代医家所遵循。
中医时间医学在对人体生理、病理以及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均有它的特点。东汉张仲景通过长期临床观察,撰写的《伤寒杂病论》,不仅认识到许多疾病的时间节律,而且提出了择时治疗的原则。如阴虚病的年变动节律是“春夏剧,秋冬差”,妇人淤血崩漏的昼夜节律是“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干燥”。此外,对寒热、谵狂、劳病、黄疸、疟疾等疾病变化的时间节律都进行了论述。对六经病缓解痊愈的时间节律性论述尤祥,指出六经病的病愈或转到另一经的周期是6―7天。六经病的缓解各有不同时辰,“太阳病欲解时,从已至未上”。“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戊上”。“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认为这些节律变化的原因,是阴阳变化的结果。在择时治疗上,提出了运用汗、吐、下法的适宜时间,主张“春夏宜发汗”,,“春宜吐”,“秋宜下”。张氏这些主张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尤其是金元医学四大家运用得十分娴熟,倍加推崇。
李东垣根据“时不可违”,“勿伐天和”的原则,主张春天患病者,于所用药内加清凉风药,夏天患病加大寒药,秋天患病加温气药,冬天患病加大热药。并制定了春天宜服补中益气汤;夏天宜服清暑益气汤;秋天宜服升阳益气汤;冬天宜服神圣复气汤。季节不同,加减用药也不同,如羌活俞风汤,在望春,在大寒之后服药时,宜加半夏、柴胡、人参;在夏季之月服用,宜加防己、白术、茯苓;在望夏之月服用,宜加石膏、黄芩、知母;在秋处,大寒之后,宜加半夏、厚朴、藿香、桂枝;霜降至望冬,加附子、官桂、当归。李氏的按季节选方用药的原则,至今指导临床仍有实用价值。在民间代传名老中医,亦有按季节选方的原则,即春天宜服参苏饮;夏天宜服五积散;秋天宜服藿香正气散;冬天宜服十神汤。择时治疗历代医家非常重视,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肯定。
已故名医蒲辅周认为,一切外感病,称时病,也称六气为病,二者是统一的。治疗外感热病必须掌握季节性,一年12个月,有六个月的气候变化,即风、火、暑、湿、燥、寒。春季时病有风湿、寒疫;夏季时病有温热、暑病、湿温;秋季时病有温燥、凉燥;冬季时病有冬温、伤寒。应根据发病季节辩证治疗,蒲老运用时间因素治疗疾病,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如54年石家庄流脑大流行,蒲老以白虎汤主治,取得满意疗效。56年北京流脑大流行,医疗队效仿蒲老的治疗方法治疗却无效果,后请教于蒲老,蒲老认为治病要了解发运的变化,54年天气干燥、暑热偏胜,故用清泄暑邪法能获救,56年湿气偏胜,暑邪�
结语;认识疾病的目的,在于驾驭疾病,认识疾病与时间的关系,在于了解疾病的传变规律,掌握它的传变,转化与欲解向愈的时间,在有效的时间内采取积极措施,使疾病向有利人体的方向发展。所以,时间与治疗的关系显得特别重要。因时施治是根据不同发病时间,来考虑治疗原则,在辩证确定治疗原则时,首虑时间因素,以提高治疗效果。择时治疗是选择最佳时间治疗,病人在这个时间治疗,效果显著而无副作用。因此,受到历代医家重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是时间医学宝库中的一笔巨大财富。
医学论文 6
摘要:介绍转化医学的概念、产生背景及研究内容等并结合中医学自身的特色,分析转化医学在中医学发展中的应用模式,针对中医学的发展规律和优势,提出应该尽快将中医研究纳入转化医学的轨道上来,以适应国际医学进步的大环境。
关键词:转化医学;中医学;应用前景
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 Medicine)作为当今世界医学研究的新潮流,是从1992年美国《Science》上首先出现B—to—B的概念后,在1996年英国《Lancet》上正式提出Translational Medicine这一名词的。由于其理念符合当前医学以“患者为中心”的研究思路,迅速激起了医学界的共鸣,转化医学研究中心正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发展。
中医学是我国医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转化�
1、转化医学的基本概念
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 Medicine)或称医学的转化科学(translational science in medicine)是2003年由美国EA。Zerhouni在Science上发表的NIH路线图计划中提出并确定的[1]。NIH将转化医学定义为:在实验室体外发现和动物体内试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人体试验,强化临床研究,验证其效果及安全性,并在临床实践中加以推广应用。转化医学就是从实验台到病床,再从病床到实验台连续反复,不断完善的过程。
2、转化医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转化医学的产生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随着基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及分工越来越细,对从事基础医学研究人员的专业化程度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使得基础研究渐渐与临床工作分离,导致两者之间出现了明显的脱节,因此客观上也迫切需要在两者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促进其进一步健康发展。
而且,当前医疗水平的提高越来越依赖于新技术和新方法的使用,但由于临床医生知识的局限性,对于基础研究的方法和过程并不了解,所以很难深入到分子、细胞及基因水平深层次地认识临床中遇到的问题,致使寻找解决问题方法的效率大大受到限制。同时基础研究、药物开发与临床工作之间缺乏快速转化的有效机制,使得这种固有的屏障更加阻碍了研究成果转化的速度。因此,通过多学科优势互补、联合攻关,推动医学进一步向前发展是大势所趋,转化医学正是顺应了国际医学科学发展的新形势,才迅速发展起来。可以预见,转化医学研究模式必将引领世界医学开创新纪元。
3、转化医学的研究内容
转化医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新兴医学研究模式,是由包括分子生物学、临床医学、生物信息学、化学以及材料科学等众多领域参与并共同组成的团队,其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在以“病人为中心”理念的指导下,采用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技术,针对临床中提出的实际问题,进行深入的基础研究,并通过往复式的交互沟通,迅速获得可以用于临床的新技术和方法,以提高临床诊疗水平,加快医学研究成果转化的效率和速度。
4、转化医学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4.1 充分体现中医学特色和优势 中医学是我国医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在发展之始就体现了转化医学的基本理念,即从临床到基础理论再到临床的发展过程,但是由于其与现代医学研究方法存在很大差异,所以在中医学中建立转化医学研究模式必须在遵循其自身发展规律和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充分体现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的特色和优势,针对证候的辨证分类、治则治法、方药运用、证候传变、疗效评价等关键环节,从临床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出发,广泛吸收和应用多学科交叉知识,合理运用现代科技研究成果,开展不同层面的症候发生、发展、分类、治法方药和疗效评价相关联的敏感性生物标志物群的筛选,并给予其脏腑和四诊信息定位等的中医内涵及其临床应用研究[2]。
4.2 在中医学中全方位推进转化医学体系建设 转化医学的兴起和发展给中医学的发展带来了可喜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其建设将为进一步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加快研究成果的转化,为中医学走上国际医学之林提供了历史性机遇,所以全面推进中医学中转化医学体系建设将开创中医药辉煌发展的新纪元。
首先,应该重视中医界转化医学人才培养。当前中医药基础研究的人才队伍建设还比较薄弱,整体科研水平相对较低,知识结构也比较单一,学科渗透和交叉能力欠缺,对国际医学进展和前沿动态信息了解迟缓,创新动力不足,因此在中医教育,特别是高层次的研究生阶段,培养中医基础理论及临床技能扎实又具有良好的现代医学研究知识和技能的中医复合型人才,是决定转化医学在中医界未来发展的重要方面。
其次,必须从顶层设计和制定中医学转化医学研究体制。中医学转化医学研究的过程涉及诸多学科、众多部门,包括基础研究、临床工作、新药研发、市场营销、患者需求及其他多个边缘学科,目前各个环节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只有在顶层及政府部门设计和制定行之有效的体制,才能将各部门、各学科紧密结合起来,形成新的研究团队,
最后,还要积极探索适合中医学发展的转化医学运行机制。中医学积极开展转化医学研究,紧跟国际医学发展的潮流,将促进中医药为人类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但中医与西医存在诸多不同,其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独立的理论体系,所以必须探索适合中医学发展的转化医学运行机制,比如虽然中医学具有先进的防治疾病的理念,但其技术手段仍比较落后,存在严重的创新不足,在基础研究方面还很难规范化和标准化,而且中医临床诊断和疗效评价标准尚不完善,因此需要面对和解决的困难还很多。所以,转化医学的兴起对中医学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给以临床为基础的中医药研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也为中医药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5、讨论与展望
目前,国内转化医学整体水平正在不断提高,全国各地也逐渐建立了转化医学研究中心,召开转化医学高峰论坛,传播其方法和理念,而且其已经被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将其纳入了《健康中国2020》科技支撑战略,加强了政策的导向作用,在转化医学研究的道路取得了良好的开端。但是尽管如此还是应该认识到,我国的转化医学研究水平与国外比较尚有较大差距,特别是中医学的转化医学还处于初级阶段,在以后的中医学研究中重视转化医学研究模式的应用和体现,加快中医转化医学体系建设,是中医学发展过程中的重大挑战和机遇。
参考文献:
[1]Zerhouni E.The NIH Roadmap[J]。Science,2003,302:63-72
[2]蔡红兵,杨明会,孙学刚,等。中医中药应尽快纳入转化医学的轨道[J]。新中医,2011,5(43):8-9
医学论文 7
摘要:目的 PDCA管理方法在医院药学服务中运用,明显减少用药错误的发生,更加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经济。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4月~2014年3月收治的门诊治疗患者160例,将他们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80例,其中对照组实行传统药学服务方法,观察组在药学服务中实行PDCA管理,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药学服务效果,总结相关的体会。结果 观察组用药错误的总发生率为11.25%,对照组用药错误的总发生率为31.25%,两组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DCA管理在医院药学服务中应用具有显著成效,能明显降低用药错误的发生。
药学服务是药师应用药学专业知识向公众提供直接的、负责任的、与药物应用有关的服务,以期提高药物治疗的安全、有效、经济和适宜性,改善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药师的职业观念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以患者为中心"的药学服务已成为全球药师共同的目标和责任。
PDCA循环或称戴明循环(Deming Cycle),由美国著名质量管理专家戴明提出,是管理学中的一个通用模型,它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包括P(Plan)—计划,D(Do)—执行,C(Check)—检查,A(Action)—行动(处置)4个阶段,是一个循环的、持续向上的、永不停止的过程,因此也被称为持续改进螺旋。医院药学服务逐步引入PDCA管理,使医院药学的管理从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发展,能有效提高医院药学工作质量。
在实际工作中,用药错误的情况时有发生。用药错误是指药物使用过程中发生的任何能导致药物错误使用的可预防事件;它可出现于处方、医嘱、药物标签与包装、药物名称、药物混合、配方、发药、给药、用药指导、监测及应用等过程中。伍玉玲等对90例护理不良事件的分析发现,药物使用错误发生最多,占38%,最常见的为药物错误、液体错误和患者错误。我们通过实际病例分析,PDCA管理在医院药学服务中的应用,明显降低了用药错误的发生,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我院2013年4月~2014年3月收治的门诊治疗患者16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87例,女73例,年龄21~67岁,用随机抽样法将他们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80例,年龄21~67岁,平均(43.26±1.11)岁,初中以下学历23例,高中42例,大专以上学历15例;观察组80例,年龄21~67岁,平均(43.24±1.12)岁,初中以下学历24例,高中43例,大专以上学历13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基线资料方面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均自愿接受治疗并参与本次研究。
1.2研究方法 对照组实行传统药学服务方法,观察组在药学服务中实行PDCA管理。观察组的具体方法是:
①P—计划:根据临床诊断,制定治疗方案 对疾病诊断要准确,然后制定治疗目标:一切为了患者身心健康。在对疾病和患者情况充分了解的基础上,以人为本,严格执行诊疗规程,确定最佳治疗方案。治疗方案要综合考虑疾病、患者各方面的情况和药物的药理学特征,按照安全、有效、经济、方便的原则,确定治疗药物、剂型和疗程。
②D—执行:治疗方案的实施,进行跟踪观察 在治疗方案的实施中,医师、药师、护师、技师精诚合作。药师充分发挥药学服务的专业技能,主动接触患者,对患者进行用药教育,使药学服务在实施最佳治疗方案中起到很好的作用。
③C—检查:对治疗方案实施后取得效果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 肯定取得的效果,在药学服务中推广应用;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制定相应对策。
④A—行动:对存在和发现的问题制定整改措施并立即整改 药师在药学服务中,不断总结成功的经验,对发现和存在问题查找原因,制定整改措施,并立即整改。
1.3评价标准 总错误发生率为错误的患者发生率、错误的药物发生率、错误的剂量发生率、错误的途径发生率及错误的时间发生率之和。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18.0软件包对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x±s)表示,对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对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错误的总发生率为11.25%,对照组错误的总发生率为31.25%,两组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药学服务是一种实践,不仅仅只停留在理论上,同时必须在患者治疗过程中实施并获得效果。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向患者提供优质的药学服务,指导患者安全合理用药,这是每个药学人员应该仔细思考和解决的问题。而在药学服务中运用PDCA管理,对提高公众身心健康和生命质量能起到更好的作用。
有相关研究结果显示,把PDCA循环管理应用于医院药物管理过程中,降低了药物使用错误的发生率,提高了医务人员的药物管理意识,促进了各项制度的落实,充分显示了PDCA管理模式的优越性。本研究结果与相关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综上,PDCA管理周而复始进行,螺旋式上升,不断提高了药师在药学服务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患者提供了更优质、更高效的药学服务内容,提高了医疗质量管理水平,降低了不安全用药的发生;推动了药师、医师、护师、技师之间的精诚合作。PDCA管理在医院药学服务中具有显著成效,明显提高了医院药学管理水平,值得在医院医疗管理中广泛推广和应用。
医学论文 8
[摘要]高等医学检验教育,是为我国临床医学检验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各课程的教学质量及人才培养效果,对我国医疗领域的发展影响较大。该文在阐述了高等医学检验教育的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重点针对不同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解决策略。希望能够为高等医学检验教育水平的提高提供保证,为我国医疗领域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高等医学检验;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带教模式
近些年来,随着居民饮食以及生活习惯的改变,我国居民各类疾病的发病率显著提升,高血压、糖尿病以及冠心病等慢性病,以及手足口病等传染类疾病成为了影响居民身体健康水平及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为提高各类慢性病的检出率,提高传染类疾病的控制效果,加强实验室检验十分必要。但就目前的情况看,我国高等医学检验教育中,在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均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从课程体系方面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学生基础知识不牢固、实践能力与适应性差、信息处理能力不强等方面。从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实习带教模式方面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则体现在教师专业素质不足、实习带教模式落后两方面。可见,加强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已�
1、高等医学检验教育的内容
高等医学检验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微生物学教育、免疫学教育、细胞学教育、病理学教育以及遗传学教育等:
①微生物教育: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以及真菌等,与人类生活以及机体的健康密切相关。细菌以及病毒入侵人体,是导致感染及各类传染类疾病发病的主要原因。以手足口病为例:近些年来,春秋季节,小儿手足口病的发病率逐年提高。该疾病属于传染类疾病的一种,如得不到有效的控制,极容易引发儿童大面积感染,对其机体健康以及成长会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提高对高等医学检验教育的重视,可为国家以及医疗卫生部门培养更多的实验室检验人才,这对于以手足口病为代表的各类传染类疾病的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②免疫学教育:免疫学教育同样属于高等医学检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白血病等为主的各类免疫缺陷疾病,是当前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临床尚无较好的治疗方案,仅可通过持续的治疗,延长患者的寿命。加强高等医学检验教育教学改革,培养更多的人才,使之投入到对各类免疫缺陷疾病的研究中,对人类健康水平的提高,以及寿命的延长,都具有重要价值[2]。
2、高等医学检验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较以往相比,目前我国高等医学检验教育教学水平已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但从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实习带教模式方面看,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2.1课程体系亟待优化
高等医学检验教育在课程体系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如下。
2.1.1基础知识问题根据我国医疗卫生部门的要求,提高临床实验的标准化以及规范性水平,已� 开设临床实验室管理课程,对于上述措施落实效果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但就目前来看,我国高等医学检验教育中,还并未开展临床实验室管理课程,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很难得到提升。为解决上述问题,将临床实验室管理课程纳入到高等医学检验教育中十分必要。
2.1.2适应性问题随着医疗卫生领域技术水平的提升,临床实验室检验中对自动化设备的应用已� 高等医学检验人才,对各类自动化设备是否有所了解,是否能够适应当前的实验室检验环境,是关系到人才是否能够快速投入到工作岗位之中的关键。当前,学生适应性差的问题,在高等医学检验教育教学中显著存在。导致上述问题存在的原因,与高校自动化设备教学课程体系不完善有关。学生在学校中,难以学习到与各类设备的原理及使用方法等有关的知识,因此也就很难适应临床实验室检验的需求。
2.1.3信息化水平问题随着临床实验室检验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临床对高等医学检验人才信息化素质的要求也开始逐渐提升。目前,我国高等医学检验教育中,还存在着信息化水平低的问题。高校未能将计算机课程与专业课程联系到一起,两者通常互相脱离,对学生信息化水平的提升不利。加强校医合作,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主要途径,是提高教学改革水平以及人才培养效果的必经之路。
2.2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对于高等医学检验教育课程而言,教师的素质对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素质具有决定性作用。教师的素质主要包括理论素质与实践素质两方面。而当前高等医学检验教育中,教师素质存在的问题,同样体现在上述两方面:
①理论素质:临床实验室检验领域技术更新速度快,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才能够适应时代以及临床的需求。但目前高等医学检验教师还无法达到这一要求。
②实践素质:导致当前高等医学检验教师实践素质低的原因,与教师企业实践制度未有效落实有关。各科目教师基本无医院实验室实践的机会,理论与实践脱节,对人才的培养不利。
2.3带教模式有待更新
就带教模式来看,当前高等医学检验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带教模式落后方面。带教过程中,学生仅仅能够处于从属地位,观察带教老师的操作方法,很难有动手操作的机会,且带教过程同样在无计划、无管理的环境下进行,对人才素质的培养,会产生较大的阻碍[3]。
3、高等医学检验教育教学改革及人才培养策略
3.1优化课程体系
优化课程体系,是高等医学检验教育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为了适应当前的发展需求,应对高等医学检验课程体系予以进一步优化,涵盖了质量检验、仪器检验以及信息检验等内容,并涉及到生物学、微生物学、免疫学、血液学、细胞学以及管理学等多个学科,开设临床实验室管理学、检验仪器学等课程。使高等医学检验教学内容更加充实。在教学中,首先要强调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巩固,并提高其对于临床检验质量管理的意识,进而实现医学实验室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管理。由检验科管理人员负责临床检验质量管理方面的教学,利用其丰富的管理经验和在实践中的切身体会,能够更加准确的传达给学生,进而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并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检验仪器学的学习则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学生需要与临床实验室中的自动化仪器设备进行直接的接触,能够利用其掌握理论知识,正确、规范的进行操作。教师在向学生讲解医学检验仪器使用方法的同时,还需要进行操作演示,然后指导学生进行操作,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还能够工具临床检验的相关知识。兼具丰富的理论水平和良好的实践能力,这对于一名优秀的医学检验人才至关重要,能够为其未来走向工作岗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外,信息技术能力是当前医学检验人才必须具备的能力,以适应当前医学检验发展的重要趋势。因此,信息技术教学是当前高等医学检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帮助学生了解系统管理维护、数据保存处理等内容,掌握信息化管理技能。而检验信息平台的建立,则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平台[4]。
3.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除了改革课程体系之外,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同样十分重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提高医学检验教学水平。加强医学检验专业与临床实验室之间的联系,以医院检验科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平台。通过高校与医院之间的合作,聘请经验丰富的检验科工作人员进行教学,学校与医院之间的资源共享。学生在医学检验课程的学习当中,能够直接接触到最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学校根据医院检验科的实际工作情况,设置微生物、临床血液学以及分子生物学方面的教研室,由专业的检验工作人员进行指导,进而提高医学检验教育的深度,保障教学的专业水平,充分满足现代医学检验教学的需要,为检验人才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提升实习生的综合素质,在临床实践当中得以锻炼,帮助其更好的消化所学的理论知识,真正做到理论和实践结合,为其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3.3建立实习带教模式
建立实习带教模式,对实习学生进行分组,由专业的检验人员作为带教教师,对学生进行日常管理,根据医院检验科的实际工作情况,制定完善的带教计划,合理安排其实习时间,以锻炼学生的临床检验操作能力。实习生能够参与到检验科的实际工作当中,并实际进行自动化仪器的操作和手工操作,由带教教师进行指导,每日进行总结和记录。定期对实习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操作能力进行考察,客观予以评价。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积极引导实习生,指导其自主解决检验科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全面提高其实践能力,并锻炼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实习生对于带教工作的满意度,有助于获得理想的带教效果。在实习之后,学生需要掌握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并对临床工作实际有着更加深入的了解,其临床实践操作能力得到锻炼进而提升,为今后走向实际的工作岗位做好充分的准备[5]。
4、结语
综上所述,高等医学检验教育应加强对教师素质的培养,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为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保证。除此之外,还应优化课程体系、建立新的带教模式,这对于教学改革效果的改善,以及高校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都能够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川,李筱梅。基于ISO15189医学实验室认可条件下的检验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4,35(5):647-648.
[2]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CL02:2012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Z]。2013:5.
[3]梅传忠。临床实验室管理学课程教学实践与探索[J]。基础医学教育,2013,15(1):57-58.
[4]张继瑜,陈茳晶,陈晓静,等。临床基础检验手工项目实际应用的现状调查[J]。中国高等教育,2011(11):87-88.
[5]李晓征,杨雪。规范化管理在检验医学实习教学管理中的应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11(22):2549-2550.
医学论文 9
【摘要】
我国医学检验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问题是医学长远发展的重点,该课题的研究对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本文主要论述的是新形势下医学检验实验室内生物安全防护的发展现状,并依据其调查的结果进行方案的设立,科学有效的处理好实验室内的各项工作,满足安全防护的基本需求。加强对生物安全管理人员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力度,强化相关人员自身的安全管理意识,在安全管理的基础上,总结出安全防护的要点,不断的改革并创新我国生物安全的防护措施。
【关键词】
医学检验;生物安全;防护现状;措施应用
在进行医学检验时,相关的工作人员需要去碰触一些生物样品,这些样品往往携带了一种具有感染性的病毒,其病毒的存在很容易给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威胁。所以医学检验是一项要求比较高的具有实践效应的工作,在实验室内,需要做好相关的安全防护工作,避免这些病毒给实验人员的身体造成伤害现象的发生,使用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提高对实验室内生物的控制力度,尽可能的优化生物安全防护工作,了解实验室内生物的分布情况,并不断的完善实验室内各类设备。
1、医学检验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发展现状
1.1实验室内的管理机制
近些年来,我国医学检验事业的发展水平已经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在实际的检验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各类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发生严重的影响了医学研究的进程。大部分的医院内部的实验室中,其自身的规章制度缺乏一定的完整性,整体的体系构建不是很健全,存在着一些漏洞以及不妥之处。在医院初期的管理制度构建时,并没有深入的分析该实验室的需求,所以整体的规章制度缺乏一定的合理性。还有一部分的医院已经构建出了相关的规章制度,但是其制度的管理内容和其实际的`管理情况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大部分的规章条例都无法满足实验室的实验需求。
1.2微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
微生物实验室是对医院专业学生们进行知识传授的一个重要的教学场所,在微生物实验室内,学生们要依据不同的学习内容,选取相应的实验仪器,进行实验的操作和处理。学生们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需要接触一些微生物标本,甚至是致病的微生物。由于该门课程的开设时间比较短,起步时间比较晚,所以在整个实验中,学生们自身的保护意识比较低,并没有意识到自我保护的重要性,整个微生物实验室存在着各种潜在性的问题,对实验标本管理的重视成本也比较薄弱。
1.3免疫试验室
免疫试验室内主要是对一些艾滋病等进行检验,这类病毒的传染性比较强,学生们在进行实验室必须要做好相应的防护工作,避免实验标本对人体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但是在实际的实验过程中,学生们对这类病毒的认知程度比较低,只能做到简单的保护。
1.4工作人员的安全保护意识
在医学检验实验室中,其工作人员需要面临的工作任务量比较大,每天都需要对不同的实验样品以及设备进行检测。长此以往,工作人员就会忽视该项工作的检测,自身的安全保护意识也有了一定程度的降低,使得在整个实验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安全隐患。没有进行安全操作,不佩戴口罩手套等,很容易在实验中感染相应的病毒。
1.5实验室内的设备管理
医学检验实验内的检验设备比较多,种类也比较齐全。想要进行安全的实验,就需要对这些设备的使用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大部分的实验人员在工作完毕后,没有对设备进行消毒等一系列的清洁处理,直接将设备放置在一旁,不予理睬;还有一些工作人员在设备数据信息的记录过程中,没有按照规定的要求填写相应的内容;医学实验室内的设备没有设置专人对其进行管理,当设备出现故障时,无法明确其责任所在,使得维护工作无法顺利的开展。
1.6清洁消毒工作
医学检验实验内中,所接触的实验品种比较多,想要保证实验人员的人身安全,就需要保证整个实验室的消毒工作开展的质量,但是现阶段我国的医学检验实验室内,其工作人员并没有重视清洁消毒工作,大部分的设备在使用过后没有进行及时的清洁和处理,让细菌进一步的滋生。
2、医学检验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措施
2.1医学检验实验室内规章制度的构建
首先,要对整个实验的流程进行分析,了解其实际的操作要求,依据该要求,开展安全防护工作,例如,在进行细菌培养内容的讲解古城中,需要对其进行针对性的讲授,让实验人员按照六部洗手法来保证自身手部的清洁程度,做好基础的保护措施,然后在实验室内,要对清洁区和污染区进行不同程度的安全防护。其次,在对一些免疫阳性标本的管理过程中,必须要确认该类标本的重要性,比如说,在举办生物安全管理会议时,相关的实验人员需要积极主动的进行实验室内废物的探讨,学习生物安全的防护知识理论,依据其生物安全标准以及各项准则进行临床的实验,并从实验当中归纳总结出相应的安全管理知识。
2.2清洁消毒以及管理
医学检验设备是医学实验室内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对其设备进行清洁是十分必要的,其更是管理工作当中的重要解决内容。必须要对实验内的各项仪器设备进行检测,并做好相应的消毒工作,时刻保持仪器的清洁程度。
2.3检验科实验室内布局符合生物安全
检验科实验室属于BSL—1实验室有:临床基础检验实验室,生物化学实验室,免疫血清学实验室,染色体实验室,门急诊检验实验室;属于BSL—2实验室有: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基因扩增实验室。BSL—2相关实验室内要求区分清洁区、污染区、半污染区缓冲区。人流、物流和检验数据做到有效分隔。严格划分工作区工作台,使污染局限在工作区内的工作台上。
2.4实验室的设备不断完善,适应生物安全保障的要求
增加生物安全柜的使用,病原标本的接种,DNA(RNA)的抽提,标本离心后的去盖等工作都应在生物安全柜中进行,不能用超净工作台替代生物安全柜使用。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基因扩增实验室,血清体液标本的离心区域及存在较大污染的学科实验室,应当参照BSL—2实验室建造。各实验室要求有独立的新风换气过滤系统,新风量要求足量。
2.5检验科各学科实验室内岗位
明确,责任清晰,强化实验室内的流程管理,对不同岗位实行相适应的生物安全等级管理。加强检验科工作人员的生物安全意识,定期培训,对不同工种的人员采取不同内容的培训,保证高危生物因子不危及到实验室人员、医院其他人员、家人、社会和周围环境。例如工作中的工作服、手套、口罩、帽子可能会被高危微生物物质污染,应当使污染局限在实验台和实验室内;实验室内的电话机、电脑及键盘、门把,休息室内的桌椅保持无危险生物污染。
2.6处理标本
相关实验室工作人员,善于应用各种渠道,弥补病人相对不对称的标本信息,包括标本生物危险度。
3、结语
医学检验实验室内生物安全防护处理工序是十分必要的,但是现阶段,我国医学检验实验室在生物的安全防护的处理上缺乏一定的科学性,漏洞也比较多,这些问题的发生极大程度的影响了医学检验工作的开展,并阻碍了其研究进程。除此之外,还影响着检验人员的身体状况。想要保证医学检验实验室内生物的安全,就需要做好相应的防护措施,建立健全安全防护的管理机制,让工作人员严格的按照其规定进行实验操作,选用科学性比较强的方案进行安全防护工作的改良,保证实验室内安全。
参考文献
[1]胡文琼,关于医学检验实验室管理的探讨[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09)。
[2]殷智红,医学检验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初探[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S1)。
[3]范丽娟,医学检验实验室人员安全与防护[J]。中国卫生产业,2017,(11)。
[4]冯修猛,闫海润,金红。医学院校学生生物安全防护现状与措施的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16)。
[5]闫海润,加强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生物安全防护教育[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01)。
[6]覃仕锋,徐红。医学生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教育[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2009,(04)。
[7]章建伟,陈文光,蒋景华,等临床医学实习生职业损伤现状与干预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
医学论文 10
我单位拟接收你院xxxxx专业xx学生xxxxx年春季学期到我单位做毕业设计。毕业设计期间,我单位负责学生的管理和安全教育,并解决学生住宿;毕业设计各环节(含回校答辩)服从学校统一安排。
毕业设计结束后,我单位负责填写“电子科技大学光电信息学院校外毕业设计鉴定表”,由学生带回学校。以下是毕业设计题目相关信息:题目名称:题目内容意义:xxxxx毕业设计进度安排:xxxxx以下是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相关信息:指导教师姓名:xxxxx
学历(学位):xx技术职称/职务:xxxx
专业(学科):xxx通信地址:xxx
邮编:xx联系电话:xx
邮箱:xx单位(公章):xx
医学论文 11
[摘要]“检验医学”与“医学检验”属于不同的学科概念,前者包括科学、技术和临床三方面知识,而后者主要是应用技术知识。面对新的形势,社会需求的不仅仅是技师型检验人才,更需要复合型检验医学人才结论只有创建现代化的检验医学专业,医学检验才能获得新生。
[关键词]医学检验;检验医学;转变分析
进入二十一世纪,世界科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高技术的渗透必将不断引申生物医学领域深刻的革命。医学检验从形式上而言,由原始手工操作发展成计算机控制的自动化操作。从内容上而言,以分子生物学技术、免疫标记技术的出现为代表,为医学检验赋予了新内容和新的发展空间。循征医学的提倡,又为检验医学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随着实验医学、临床医学飞速发展以及二者不断结合,使医学检验这个以实验技术为主的学科逐步走向前台。以下从三方面阐述由医学检验向检验医学的转变。
1、检验技术水平的转变
1.1仪器方面的转变
目前大型医院的仪器从单机自动化到成组仪器组台(例如将血液分析仪、自动血涂片染色机、网织红细胞计数仪及血凝仪构成一个血液学分析仪模块式组台)以至整个实验室通过传送带连接各种仪器,构成全实验室自动化(Total Laboratory Automa—tion简称TLA)。
1.2检验方法实现标准化
过去测定一种化学成分有不同方法,即使用同一种方法,具体步骤也有微细差别,所得结果和参考值也不一致,给临床医师、病人以及检验人员带来困扰。现在国内外不少学术组织都在研究和推行一个国家或地区以至全球的方法标准化。方法标准化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它不仅使全球方法和结果表达得到统一,有利于统一诊断标准,而且更便于试剂生产,质量控制和保证检验准确性和可比性。尤其是在这个人性化的时代,除了准确快速地检验出各项生理指标外,病人在各个医院甚至不同地区医院的化验结果能够通用也是十分必要的。医学检验的标准化就是为实现“一单通”提供保证。
2、科研力量和工作理念的发展促使转变
2.1随着大量有关人类组织细胞结构、功能、代谢及分子间相互作用的信息被发现,医学研究的目标均是通过一组数据全面反映人体特定组织器官的功能、代谢等。过去检验医学多是对特定单一项目的定性、定量分析,难以反映疾病发生发展的全貌,如今众多的生命科学研究成果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希望和挑战,科研力量的强大使得检验项目向整体化方向发展。
2.2工作理念的转变,检验管理更加科学化和人性化
医学检验是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纽带,是多学科的组合体。现代的医学检验是一个庞大的部门,其业务范围不断扩大,能够进行上千种试验,每天发出成千上万的报告。如何管理好这一庞大部门,保证其正常地科学地运行,特别是保证其发出报告的可靠性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在50~60年代,依靠几台显微镜、离心机就可以完成三大常规工作,有一台目测比色计就可完成大多数生化测定项目,依靠医师的知识和经验就能管理或控制检验科的检查质量。
3、检验医学发展中的问题
从“医学检验”转变成“检验医学”,不仅是文字顺序的颠倒,但确蕴藏着深刻的内涵。检验学科发展的理念与定位也随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1]。检验科工作的重点已不再是方法学的研究,而是在及时、准确提供报告的同时,协同临床进行诊断和治疗。此外,是为提高医疗质量、加强医院管理,或是循证医学的发展,都要求加强检验与临床沟通。
检验通过与临床有效沟通,可促进临床标本的正确采集和检验结果的正确解释及应用;同时又可从临床获得许多反馈信息,借此进一步综合评判实验方法学及其临床价值,以便不断完善操作规程并推进新项目的开展和普及。
4、结论
4.1实际上,检验学科的发展更多体现在检验医学理念的变化上。在确保检验结果可靠性的前提下,在发展大型精确的自动化分析手段的同时,“床边检验”技术也有自身发展所特有的应用价值[2],各类床旁试验(pointof care test,POCT)使检验人员可在患者身边进行各项试验并即刻得出结果,大大方便了病人和临床,充分体现了人性化。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医院检验科从事检验工作,医生或病人把标本送到实验室,再将检验结果报回临床,被称为“医学检验”。上世纪九十年代后,实验室工作不再是机械的标本检查,要综合病人变化、临床诊断,结合数据做判断,还要对临床医生得出的试验诊断提供咨询,称为“检验医学”。从“医学检验”到“检验医学”不仅是一个词汇顺序的变更,对学科发展理念、服务模式、工作范围、知识结构都有深远影响。过去检验科“以标本为中心,以实验数据为目的”,而现在检验医学“以病人为中心,以疾病的诊断和�
4.2“检验医学”与“医学检验”属于不同的学科概念,前者包括科学、技术和临床三方面知识,而后者主要是应用技术知识。面对新的形势,社会需求的不仅仅是技师型检验人才,更需要复合型检验医学人才[3]。尽管国家教委规定医学检验系本科定位于“检验医师”,但高校的专业设置取决于市场需求。我国检验科大多没有医师岗位,所以本科毕业生是在从事技师工作,从而导致高校培养模式仍是培养技师型检验人才,尚不能就临床问题与医生进行良好的沟通。检验人员将报告单送临床医师参考,但并不负责解释其临床意义。而临床医师又不甚了解检验项目的原理及过程或对检验结果存有疑虑,久而久之造成检验与临床之间隔阂愈演愈烈的现状,正如杨运昌教授所言:“现行独立建制的检验科不具有什么特色,是没有跟上现代医学潮流的落后体制。只有创建现代化的检验医学专业,医学检验才能获得新生。”
参考文献:
[1]谭红军。我国检验医学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检验医学教育,2006,13(4):1-5
[2]仝人斌,陶启敏。自动化免疫分析的进展。中华医学检验杂志,1996,19:329-331
[3]康红。对现代医学检验人材培养与定位的几点思考--兼论检验医学基地教学人才构架建设[J]。中国临床实验室,2002,3:14-15
医学论文 12
1998年,当Thomson等[1]第一次从胚胎中分离培养了人体胚胎干细胞,并随后发现它能分化为体内几乎所有的细胞以后,干细胞成为人类在21世纪的伟大 科技 成果之一,人们对干细胞注入了极大的热情。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高度增殖及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主要分为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 ESCs)是来源于人或动物胚胎内的细胞团或原始生殖嵴的一种多能细胞,几乎可以向所有的成年组织分化。多数致盲性眼病,如严重的眼表疾病、青光眼、视网膜色素变性等,均存在着不可逆的细胞损伤和变性的病理过程,因此,应用ESCs作为细胞供体进行移植治疗,可能补充损伤细胞,重建眼表和恢复视网膜功能,为这类疾病的患者重见光明带来了希望。本文将对ESCs在眼科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进行综述。
1胚胎干细胞概述
1.1 ESCs的生物学特性 ESCs是从哺乳动物早期胚胎内细胞团(inner cell mass ,ICM) 或原始生殖细胞(primary germ cell , PGC)经体外分离,抑制分化培养获得的一种二倍体细胞。这类细胞在适宜培养基中可无限增殖并保持未分化状态,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在体内体外都可形成广泛的细胞类型[2,3]。它具有以下特性: ①ESCs具有分化的多潜能性在体外可诱导分化出属于3个胚层的分化细胞;②ESCs具有种系传递的功能;③ESCs具有长期的未分化增殖能力,细胞不仅能分化成各种器官组织而且能增殖生成新的保持同种性状的ESCs;④ESCs易于进行基因改造操作;⑤ESCs保留了正常二倍体的性质且核型正常。Thomson等建立的五株ESCs在体外经过4~5mo未分化增殖,依然保持分化形成滋养层及所有三胚层组织的能力,将ESCs注射到SCID小鼠,小鼠可形成含有三胚层组织来源的畸胎瘤。大多数哺乳动物ESCs细胞均表达较高的碱性磷酸酶(AKP)活性,而且表达高端粒酶活性,即使培养1a,传代300代仍具有高端粒酶活性[4]。未分化的人ESCs 除表达多潜能干细胞典型标记物如OCT4、AKP等外,还表达阶段特异性胚胎抗原3、4(SSEA-3,SSEA-4),高分子量糖蛋白TRA-1-60和TRA-1-80、TG30、TG343,而未分化的鼠ESCs不表达SSEA-3或SSEA-4,但特异性表达SSEA-1,说明人类和鼠的胚胎发育过程存在着基本种族差异[5]。尽管以上细胞标记物没有一个是完全的特异性ESCs 标记物,但作为整体出现与ESCs未分化状态却有密切联系[2]。ESCs在体外可以扩增,又能维持不分化状态和发育全能性,可对它进行遗传操作,因此,是进行细胞移植治疗的良好种子细胞。然而,明确控制胚胎干细胞向特定细胞分化的基因和环境信号,以及胚胎干细胞移植的组织相容性仍是一个难题,还需大量的实验和 理论 研究。
1.2 ESCs的信号转导 在小鼠的ESCs研究中人们已经发现了两条各自独立的干细胞分子信号转导通路:白血病抑制因子( leukemia inhibitory factor, LIF)通路和Oct4通路。它们在保持细胞多能性及支持其未分化状态的生长有重要作用。研究表明,LIF通过与gp130-LIF 受体结合来激活转录因子STAT3( 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从而来支持ESCs的分裂增殖。但最近有人报道:活化STAT3 信号能维持鼠ESCs的多能性,但LIF/ STAT3 信号通路不能维持人ESCS的自我更新及多能性[6,7]。Oct4是一种POU-V相关的DNA结合转录因子,它与小鼠全能细胞的表型有关。进一步的研究证明,Oct4可阻止ICM向体细胞分化,是胚胎 发展 期保持细胞处于未分化状态的关键因素。另有研究表明,转录因子Nanog在保持啮齿类动物的ESCs处于未分化状态中也起一定的作用。Nanog的表达比Oct4稍晚一些,对于保持ICM及ESCs的未分化状态有重要意义。
2胚胎干细胞在眼科的研究现状
2.1胚胎干细胞与角膜 严重的眼表疾病如Stevens-Johnson综合症、化学性烧伤等,可以引起角膜缘上皮细胞缺失,导致球结膜上皮化、角膜新生血管形成和结膜瘢痕,最终导致视力丧失。虽然 目前 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8]和口唇粘膜[9]移植可以成功的进行眼表重建,但一些严重的眼表疾病如Stevens-Johnson综合症,通常是双眼发生病变,且口唇粘膜同时受累,因此,将ESCs诱导形成角膜缘干细胞,为治疗此类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王智崇等[10]用表层角膜缘基质接触诱导ESCs,在体外分化成为单一形态的较大细胞,裸鼠皮下移植后形成细胞复层, 电子 显微镜发现细胞核呈扁平状,细胞表面有微绒毛结构,符合角膜缘干细胞的部分形态学特征,而体外培养条件下,角膜基质剥离面的ESCs细胞仍保持其小细胞状态不变,未经表层角膜缘基质诱导的ESCs细胞裸鼠皮下注射后分化为畸胎瘤样结构,表明表层角膜缘基质的这种微妙的调节微环境具有诱导ESCs细胞定向分化为角膜缘干细胞的潜能。20xx年,喻瓴等将大鼠ESC 细胞与兔角膜缘上皮细胞共同培养以诱导其分化,结果由ESCs分化出的细胞具有上皮细胞表型,并且还表达角膜上皮细胞特异性标志物细胞角蛋白K3/ K12[11]。最近,Homma等[12]将小鼠ESCs用Ⅳ型胶原接触诱导后形成上皮祖细胞,其角膜上皮细胞特异性标记物K12表达阳性,鳞状上皮细胞标记物K14表达阴性。然后将诱导后的上皮祖细胞移植到以n-庚醇制备的角膜损伤小鼠模型,移植后24h可见受损角膜重新上皮化,修复细胞来源于移植的干细胞。有趣的是部分移植细胞呈现基底细胞或翼细胞外观,说明移植细胞同时出现了非角膜上皮细胞的特性。由此可见,对于双眼完全性角膜缘干细胞缺乏的病例,ESCs很有可能为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和眼表重建提供充足的。细胞来源。
2.2胚胎干细胞与晶状体 目前,人工晶状体植入在白内障治疗中得到世界范围的广泛应用,其手术 方法 的安全性是明确的,但是术后的调节 问题 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20xx年,国外研究者[13]以基质细胞来源的诱导活性(stromal cell-derived inducing activity, SDIA)为诱导剂,诱导猴ESCs分化成晶状体细胞,20d后细胞聚集成群,最终形成不同大小的透明体,具有三维结构,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检测显示αA晶状体蛋白和Pax6阳性。一些细胞群内可见色素上皮细胞的存在。同时,晶状体细胞的数量随FGF-2浓度和ESCs集落密度的增加而增多。因此,将ESCs诱导成晶状体细胞,植入到晶状体摘除术后的囊带内,是替代人工晶状体治疗白内障的一个可能途径,而且可以很好的解决术后调节问题。
2.3胚胎干细胞与视网膜 在眼科领域的研究中,ESCs移植尚处于实验研究阶段,其在视网膜变性疾病及视神经病变治疗中的应用潜能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ESCs既可 Schraermeyer 等[14]将ESCs移植至RCS(Royal College of Surgeons)大鼠的视网膜下腔,结果发现未进行ESCs移植的对照组视网膜外核层细胞发生变性而ESCs移植组外核层仍保留8排左右细胞,说明移植ESCs能延缓视网膜感光细胞的变性。
Zhao等[15]研究发现,ESCs经体外诱导后可以分化成表达光感受器细胞特异性标志的细胞,但不呈现光感受器细胞的形态,可能与未同时进行细胞分化和形态学分化诱导有关。Hara等[16]将ESCs移植入成年小鼠玻璃体腔内,分别在移植后5d和3d进行形态学和凋亡检测,结果发现,在移植后5d,ESCs呈未分化状态,不表达神经元标记物,且大量细胞凋亡。而移植后30d未检测到凋亡细胞,其中一部分细胞沿视网膜内表面分化呈现神经节细胞形态,位于神经节细胞层,并形成神经元 网络 ,且表达与宿主神经节细胞相似的神经元标记物;而另一部分远离视网膜表面的细胞则形成了畸胎瘤,说明ESCs向视网膜神经元分化需要视网膜微环境的诱导。而Meyer等[17]将小鼠ESCs在体外用视黄酸诱导为神经祖细胞后,移植至rd1鼠玻璃体腔后进行观察,结果发现移植细胞大部分分布在视网膜内界膜,少数细胞整合至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和内从状层,移植细胞呈现神经元样表型,且表达神经元和突触特异性标记物,说明视网膜特异性微环境对ESCs向神经元分化也具有诱导作用,且分化后的神经元可能与宿主神经元建立了突触联系。但其具体的诱导分化机制,以及是否成功的进行了功能重建还需进一步研究。
最近,Haruta等[18]将猴ESCs诱导分化成为色素上皮细胞,分化后的细胞在形态上呈六角形,富含色素,顶端具有微绒毛,细胞间形成紧密连接,而且具有非特异性吞噬功能。随后他们将由这种ESCs获得的色素上皮细胞移植入4wk龄的RCS大鼠视网膜下腔,8wk后 分析 表明移植细胞具有正常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形态,而且对光感受器细胞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研究 者同时还对移植鼠进行了行为学检测,结果显示移植鼠的视功能得到了很好的保存。最近,有学者将ESCs在体外诱导形成含有色素上皮前体细胞的eye-like结构,并移植至鸡胚的视泡内,可见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单层的形成,表明移植结构在体内可以定向的分化为成熟的类色素上皮细胞[19]。此外,人ESCs也可诱导分化成色素上皮细胞,具有正常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形态和非特异性吞噬功能,表达色素上皮细胞特异性标记物,同时还可转分化为神经元细胞,经多次传代后又可重新分化为类色素上皮细胞。让人感兴趣的是,这些由ESCs诱导分化来源的色素上皮细胞与视网膜色素上皮组织在基因表达上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其相似性高于 目前 已经建系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D407和ARPE-19[20]。这为研究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失代偿引起的视网膜变性的发病机制、药物 治疗 的开发和细胞替代治疗提供了无穷资源。
3存在 问题
ESCs的成瘤性是目前ESCs移植面临的困难之一。Arnhold等[21]在移植后的长期观察中,50%的移植眼可以看到畸胎瘤的形成,并侵犯宿主的视网膜,甚至是全眼球受累。这说明ESCs的无限自我更新和高分化潜能在移植后有形成肿瘤的危险,这就要求在使用ESCs进行治疗前,必须先进行体外诱导ESCs分化产生某种特定的组织细胞或设计自杀基因,当移植的细胞向肿瘤 发展 时,自杀基因能启动自毁程序使其凋亡。而且如何控制ESCs分裂增殖中的突变,产生正常的分化细胞仍需大量实验研究。此外,ESCs的伦 理学 问题也仍然是目前的争论焦点之一。
总之, ESCs的自身 应用 优势虽然为难治性眼科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但也存在着大量有待解决的问题。因此,阐明ESCs的定向分化机制、明确向目的细胞分化的诱导条件、基因修饰ESCs将是未来ESCs研究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Thomson JA, Itskovitz-Eldor J, Shapiro SS, Waknitz MA, Swiergiel JJ, Marshall VS, Jones JM. Embryonic stem cell lines derived from human blastocysts. Science ,1998;282:1145-1147
2 Eiges R, Benvenisty N. A molecular view on pluripotent stem cells. FEBS letters ,20xx;529:135-141
3 Verfaillie CM, Pera MF, Lansdorp PM. Stem cells: hope and reality. Hematology ,20xx;1:369-391
4 Amit M, Carpenter MK, Inokuma MS, Chiu CP, Harris CP, Waknitz MA, Itskovitz-Eldor J, Thomson JA. Clonally derived 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 lines maintain pluripotency and proliferative potential for prolonged periods of culture. Dev Biol ,20xx;227:271-278
5 Pera MF, Reubinoff B, Trounson A. 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s. J Cell Sci ,20xx;113(1):5-10
6 Dahéron L, Opitz LS, Zaehres H, Lensch WM, Andrews PW, Itskovitz-Eldor J, Daley GQ. LIF/ STAT3 signaling fails to maintain self-renewal of 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s. Stem Cells ,20xx;22:770-778
7 Humphrey RK, Beattie GM, Lopez AD, Bucay N, King CC, Firpo MT, Rose-John S, Hayek A. Maintenance of pluripotency in human embryonic stem cEIls is STAT3 independent. Stem Cells ,20xx;22:522-530
8 Dua HS, Azuara-Blanco A. Autologous limbal transplantation in patients with unilateral corneal stem cell deficiency. Br J Ophthalmol ,20xx;84:273-278
9 Nishida K, Yamato M, Hayashida Y, Watanabe K, Yamamoto K, Adachi E, Nagai S, Kikuchi A, Maeda N, Watanabe H, Okano T, Tano Y. Corneal Reconstruction with Tissue-Engineered Cell Sheets Composed of Autologous Oral Mucosal Epithelium. N Engl J Med ,20xx;351(12):1187-1196
10王智崇,葛坚,陈家祺,*冰。角膜基质诱导胚胎干细胞定向分化的初步实验研究。眼 科学 报,1999;15(4):195-198
11 Yu L, Ge J, Wang Z, Huang B, Yu K, Long C, Chen X. The preliminary experimental study of induced differention of embryonic stem cells into corneal epithelial cells. Eye Sci ,20xx;17(3):138-143
12 Homma R,Yoshikawa H,Takeno M,Kurokawa MS, Masuda C, Takada E, Tsubota K, Ueno S, Suzuki N. Induction of Epithelial Progenitors In Vitro from Mouse Embryonic Stem Cells and Application for Reconstruction of Damaged Cornea in Mice. 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 ,20xx;45(12):4320-4326
13 Ooto S, Haruta M, Honda Y, Kawasaki H, Sasai Y, Takahashi M. Induction of the Differentiation of Lentoids from Primate Embryonic Stem Cells. 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 ,20xx;44(6):2689-2693
14 Schraermeyer U, Thumann G, Luther T, Kociok N. Subretinally transplanted embryonic stem cells from degeneration in the RCS rats. Cell Transplant ,20xx;10(8):673-680
15 Zhao X, Liu JN, Ahmad I. Differentiation of embryonic stem cells into retinal neurons.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20xx;(297):177-184
16 Hara A, Niwa M, Kunisada K, Yoshimurad N, Katayamaa M, Kozawab O, Moria H. Embryonic stem cells are capable of generating a neuronal network in the adult mouse retina. Brain Research ,20xx;999(2):216-221
17 Meyer JS, Katz ML, Maruniak JA, . Neural differentiation of mouse embryonic stem cells in vitro and after transplantation into eyes of mutant mice with rapid retinal degeneration. Brain Research ,20xx;(1014):131-144
18 Haruta M, SasaiY, Kawasaki H, Amemiya K, Ooto S, Kitada M, Suemori H, Nakatsuji N, Ide C,Honda Y, Takahashi1 M. In Vitro and In Vivo Characterization of Pigment Epithelial Cells Differentiated from Primate Embryonic Stem Cells. 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 ,20xx;45:1020-1025
19 Aokia H, Harab A, Nakagawa S, Motohashia T, Hiranod M, Takahashie Y, Kunisadaa T. Embryonic stem cells that differentiate into RPE cell precursors in vitro develop into RPE cell monolayers in vivo. Exp Eye Res , 20xx;(82):265-274
20 Klimanskaya I, Hipp J, Rezai KA, West M, Atala A, Lanza1 R. Derivation and Comparative Assessment of 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 from 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s Using Transcriptomics. Cloning and stem cells , 20xx;(3):217-245
21 Arnhold S, Klein H, Semkova I, Addicks K, Schraermeyer U. Neurally Selected Embryonic Stem Cells Induce Tumor Formation after Long-Term Survival following Engraftment into the Subretinal Space. 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 ,20xx;(45):4251-4255
医学论文 13
【摘要】循证医学的理念目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深刻影响着现代临床医学的发展。临床医学的发展要求临床医生,尤其是专科医生,应该具备应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分析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因此循证医学教育在专科医生培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循证医学教育强调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应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寻找最佳证据解决临床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循证医学教育应有目的的分阶段进行,从循证医学基础理论知识,到循证医学过程的实践。本文以心血管
【关键词】循证医学;教育;专科医生;心血管病学
现代医学的标志之一是临床医学由经验医学向循证医学的发展[1]。ArehieCochrane于上世纪70年代提出了现代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EBM)的概念,著名流行病学家DaviclSackett将其阐述为“自觉、公正、慎重、准确和明智的应用所能获得的最好的研究证据来确定患者的诊疗方案”[2]。具体而言,循证医学强调的是临床决策要基于客观的证据,而不是主观的经验和感觉,要求临床医生根据患者的一般情况和病情特点,从疾病的众多诊疗措施中选择最真实可靠的(证据级别最高),临床疗效最佳、不良反应最小的(推荐级别最高)个体化诊疗方案[3]。这一理念目前被广泛应用并深刻影响着临床医学各个方面。与此同时,为了适应当前医学的发展需求,循证医学作为一门重要课程也逐渐进入医学生和临床医生的培养课程目录中,近年来国内外围绕该课程进行了很多的探索和改革[4]。共识认为循证医学理念对于现今的心血管疾病诊疗至关重要,心血管疾病作为临床常见病,近年来心血管专业相关理论和诊疗技术的进展日新月异,心血管专科医生只有具备循证医学的理念,掌握循证医学的方法,才能更好地应用最适合的诊疗技术个体化的处理患者,达到最佳临床疗效。自20xx年起,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在心血管外科专科医师培养中引入了循证医学教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本文旨在结合心血管外科的临床教学实践对专科医师培养中的循证医学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进行介绍,为国内的循证医学教学改革和发展提供有益参考或借鉴。
1循证医学的教育理念
从医学教育的角度,循证医学不同于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是课堂灌输式教育和课外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复习掌握,有助于学生在短时间能增长知识,但常常和临床实践脱节。不仅如此,临床带教的结果常常是学生对带教医生临床知识经验的临床再现、验证和重复运用,这些知识经验并不可靠,有些甚至是错误的。学生的素质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上级带教医生的水平和所处的环境。循证医学的教育模式,是在传统医学教育的基础上,强调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在指导老师的引导下,评价和综合分析所得证据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实用性,最后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案。整个过程既是解决医学问题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这一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鼓励他们的坚持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和学术精神,突破老师观念和水平的限制,而不是盲从学术权威,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独立开展临床实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
2循证医学教育的实施
探讨循证医学教育的实施,需要我们首先了解循证医学实践的过程。循证医学的应用主要包括4个步骤:提出患者需要解决的临床问题;检索相关临床文献资料,筛选出现有最好的临床研究证据;评价证据的真实性、合理性和实用性;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临床专业知识,将现有最好的成果应用于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决策中[6]。除此以外,循证医学的教学还需加入一个评价和改进步骤[7]。因此我们科根据以上循证医学的特点,将专科医师的循证医学教育分成以下4个阶段:第1阶段,主要讲解循证医学的基本概念、相关的临床流行病学知识和文献检索方法、文献阅读方法等。专科医师在医学院阶段接受过循证医学知识的教育,有一定的印象,但是大部分医生没有形成系统的概念,对具体的内容没有清晰理解,因此有必要在开始阶段由专业的循证医学导师给予系统的讲述。此外,循证医学是一个综合学科,不仅需要了解相应的临床专业知识,还需要临床流行病学、医学统计学、文献检索等方面知识的积累,所以学生有必要在这一阶段学习这些学科的相关知识和概念。第2阶段,指导医生如何在疾病的诊治过程中提出临床问题,如疾病的病因、诊断方法、治疗方法选择、疾病的预后等问题。例如:左主干、三支病变患者如何选择再血管化方案?这个问题其实涉及到左主干、三支病变的SYNTAX评分、冠状动脉搭桥和冠脉内介入治疗的。手术风险、影响患者再血管化治疗预后的问题,需要我们对这些问题先进行细分,然后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文献查询和证据筛选。第3阶段,主要是教授医生如何结合临床进行循证医学实践。给出一个具体问题,让学生根据之前学习的循证医学知识和技能,通过检索和利用文献资源来寻找合适的证据,尝试解决这一问题。其中文献检索和证据筛选的能力尤为重要。第4阶段,随机分配给学生一个临床问题,要求其在合理的一段时间内完成一篇系统评价论文。最后由指导老师根据学生的循证过程和结果给予指导和反馈。教学方式上,设置了讲座、交互讨论、基于问题的学习(PBL,problem—basedlearning)[8]和电子教学等环节。其中讲座部分主要是指在第1阶段由指导老师向受训医师讲授基础理论知识和典型案例的循证医学实施流程。交互讨论部分,我们会构建一个临床问题,让受训医师分析和分解问题,然后通过检索文献资源,分析整合相应证据,以讨论组的形式,通过组内讨论形成观点和最终解决方案,最后由指导老师给予点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PBL的学习原则,紧密联系临床实际问题,一方面提高受训医师的兴趣,另一方面能最大程度上促进学员将循证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相结合,让他们能将学到的知识消化,形成实用的临床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尽量利用网络和电子设备进行在线讲解,加深学员对问题的理解,让学员可以随时进行实践操作,从而更好的掌握相关操作。
3循证医学教育的作用
循证医学教育,首先是一个临床思维观念的训练,让临床医生在遇到问题时能够想到运用循证医学的原则和方法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证据,将最佳的诊疗方案应用于医疗决策中。这有助于提高疾病的整体诊疗水平,并真正做到科学可靠地个体化医疗。其次,循证医学教育的整个过程既是解决医学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教会学员主动学习的过程。因为循证医学的开展需要医生具备扎实的临床流行病学、医学统计学、文献检索和查新等知识基础,能促使医生主动学习掌握这些重要的基础知识。不仅如此,循证医学实践还要求医生具有良好的临床问题分析能力、能主动的查阅和学习最新的研究文献和证据、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这不仅有助于医生养成主动更新陈旧的医学知识和掌握最新诊疗技术的学习习惯,而且还能锻炼医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再次,医生通过不断的循证医学实践会逐渐认识到研究证据的重要性,这会增加临床医生参与临床研究的热情,促进更多高质量临床研究的开展。此外,循证医学教育过程中带教老师的权威和经验基本被循证的结果所替代。面对一个临床问题,讲的是证据而不是各自的经验,这个不仅在很大程度避免了老师陈旧或片面的临床经验对学生的误导,而且学生可以突破带教老师的知识和水平限制掌握最新的医学知识和进展,同时也能促进带教医生能主动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
4教学实践的需注意的问题
通过循证医学教育,大部分临床医生可以理解循证医学的基本理论,能够从一个临床实例提出核心的临床问题,并选择正确的检索词在正确的数据库进行信息检索,寻找相关的文献证据,最终提出自己的观点。然而,我们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很多受训医师在如下方面还存在不足。(1)对一个临床问题把握不全面,因此在检索文献和收集证据时涉及范围不够。比如左主干、三支病变患者再血管化方案的选择,大部分医师会选择SYNTAX评分为依据进行冠脉搭桥和冠脉介入治疗的选择,但是SYNTAX评分仅仅是基于冠脉病变解剖的评估,为一个患者选择治疗方案还应当考虑其他因素,如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肺功能、有无脑卒中病史等影响手术风险的因素,和影响患者长期预后的因素,如糖尿病、慢性肾病、左室收缩功能等。要确切回答这个问题,需要花很多时间查阅更多的资料,才能对一个临床问题进行全面的评价。(2)忽视证据等级的评价。根据循证医学的定义,最高等级的证据(A类)来源于高质量的随机对照研究,B类证据来源于非随机的观察性临床研究,C类一般是指基于经验的专家共识。很多学员忽视了证据级别的评价。更多见的是,大部分学员未能对临床研究的质量做出评价,其实一个临床研究实施的质量控制对于结果的可信度(即证据级别)影响很大,举个例,如果一个随机对照研究中存在很大的混杂因素偏倚,或者随访失访率过高,那么这个研究结果只能作为B类证据,甚至不能采信。(3)多数学员对于自身循证过程的评价还有欠缺,这需要指导老师投入更多的精力。上述问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培训,在细节上抓住重点,从而更好的保证教学效果。总之,循证医学是现代医学模式下专科医生必备的素质,循证医学实践对于真正实现个体化的最佳诊疗意义重大,循证医学教育在专科医生培养中能很好的帮助他们树立循证医学的理念、掌握循证医学的原则和方法,为将来在临床工作中实践循证医疗奠定基础。与此同时,我们也应当意识到目前的循证医学教育还处在起步阶段,需要从专科医生培养体系层面重视循证医学教育,促进其不断发展完善,满足现代临床专科医师培养的需要。
参考文献
[1]DjulbegovicB,GuyattGH。Progressinevidence—basedmedicine:aquartercenturyon[J]。Lancet,20xx,S0140—6736(16)31592—6。
[2]DavidSackett,BrianHaynes,TomMarshall,etal。Evidence—basedmedicine[J]。theLancet,1995,346(8983):1171—1172。
[3]SackettDL。Evidence—basedmedicineandtreatmentchoices[J]。theLancet,1997,348(9051):570。
[4]WidyaheningIS,vanderHeijdenGJ,MoyFM,etal。Fromwesttoeast;experiencewithadaptingacurriculuminevidence—basedmedicine[J]。PerspectMedEduc,20xx,1(5—6):249—261。
[5]黄丽虹,樊毫军,李晓雪。循证医学、创新意识与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xx,5(6):547—549,553。
[6]唐寒梅,傅燕艳,毛绍菊。国外研究生循证医学教学理念与方法的介绍及启示[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xx,15(2):130—134。
[7]AtwaH,AbdelazizA。Evidence—basedmedicine(EBM)forundergraduatemedicalstudents:Asix—step,integrativeapproach[J]。MedTeach,20xx,39(sup1):S27—S32。
[8]HosnyS,GhalyMS。Teachingevidence—basedmedicineusingaproblem—orientedapproach[J]。MedTeach,20xx,36(Suppl1):S62—S68。
医学论文 14
1教学内容的初步确立
课程的早期内容主要是将基础医学各学科串联起来形成系统框架,同时又易于被非医科生接受,因此注重趣味性和实用性。其课程内容如下:开篇首先从大家最为关注的话题“如何运用医学常识自觉维护健康”谈起,在充分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后,接下来一幅深入浅出的“基础医学素描图”被勾勒出来,包括生命的化学基础-蛋白质与核酸、生命的基本单位-人体细胞学基础、人体结构奥秘、人体功能正常运行与生物钟、疾病时的形态变化、人体功能的异常运行-应激与疾病、微生物与疾病、旅行与寄生虫病、免疫与健康、安全与合理用药。以上内容基本上涵盖了疾病发生的形态结构基础、发生机制、常见的感染类疾病及防治原则,从而尽可能地将医学作为一个整体呈现给非医学专业的同学,同时又尽量避开过于专业性的部分。此外,考虑到基础医学的整体性,还增加了两个内容相对独立的章节,即遗传与疾病和法医与自我保护。为促进学生对医学知识的感性认识,又安排了医学标本馆参观活动和临床技能中心模拟教学活动。前者有助于感性理解人体基本结构以及多发病的形成和预防,以及对寄生虫致病性和预防措施的理解;而后者则帮助学生了解常见的诊疗手段以及医院病区的划分规则,并重点在仿真模型上进行心肺复苏术(CPR)培训,从而在大学生中普及急救技能。随着本课程被纳入中山大学核心通识课程,如何更好地贯穿通识课程教育的理念,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也在实践中不断优化。
2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不断优化
2.1教学评估与教学内容调整
作为一门仍在探索中的新课程,我们在每学期末均进行教学评估以了解学生对本课程的掌握程度和兴趣点,并据此对教学内容不断调整。教学效果调查发现,同学们对本课程的整体满意度为87.88%,其中对课堂教学内容、教学互动和教学效果的满意度分别为88.93%,85.68%和83.32%,但相对而言,对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尚有待提高,其满意度只有78.37%。同课堂教学相比,实践教学的满意度明显较高,其满意度可达97.5%,表明通过直观学习人体结构、病原物以及实际操作有更好的效果。对学生兴趣点的调查发现,同学们对直观或与日常健康密切相关内容印象更为深刻,如微生物与疾病、旅行与寄生虫病、人体结构奥秘、安全合理用药、免疫与疫苗接种。而法医与自我保护通过生动案例,将法律和医学以及严密的逻辑分析融合在一起,也是大受欢迎的章节。此外,同学们关注的其他医学问题还有卫生医疗体系的运作、常见健康维护问题、实用的急救知识及训练、医学发展前沿问题,尤其是对我们的。中医有很高的关注度。考虑到学生的关注点,课程内容被不断优化,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发现通识教育的理念也可以很好地融入进来,如思辨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宏观视野的培养也愈来愈在教学中得以体现。为此新的教学内容被调整为3个模块:
①第一部分主要介绍基本医学知识,引导学生自觉维护健康。其内容包括医学与健康和人类进步、人体结构奥秘、微生物与疾病、旅行与寄生虫病、免疫与疫苗接种、慢性病与亚健康、从看懂化验单到健康体检、安全与合理用药、中医经典理论与保健、医学发展前沿。这部分内容既保留了基础医学框架的系统性,也照顾了学生的兴趣。新增加的医学发展前沿可以拓展学生视野,也是激发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至于中医经典理论与保健是应学生的强烈要求而增加的内容,与其说中医属于医学,其实它与中国文化、哲学和艺术是一脉相承,息息相通的。以中�
②第二部分着重具体医学案例分析,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医学思辨能力。这部分包括两个内容:法医与自我保护,将医学知识和严谨的逻辑分析结合进行案例分析,同时也从中总结出一些自我保护知识;急诊与急救,这里讲述的都是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真实故事,这些故事里既融入了严密的医学知识,同时直面生与死的较量也让学生对人性和生命的意义思考更多。
③第三部分为公共健康教育,主要介绍我国医疗保健体系以及全球化与国际卫生。分别介绍我国医疗保健体系架构并提出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医患矛盾原因何在,当前医疗体系如何应对我国人口日益老龄化的问题,从近期埃博拉病毒的流行学分析探讨经济文化因素与疾病的关系以及国际合作控制疾病流行的运作方式等。这些议题通常是开放性的,老师只是介绍背景知识后提出问题,进一步的深入分析则由学生查阅资料或调研完成。这对培养实际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均有重要意义。事实上,美国早在20xx年即开始了一场把大学生公共健康教育与艺术和科学全人教育及美国希望公民计划相结合的运动。其内容涵盖了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方法、公共健康政策的制定及健康机构运行以及不同经济文化背景下的疾病发生特点和国际间联合防控疾病的运作方式等。
2.2基于网络平台的教学拓展
除了在课堂上广泛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基于Blackboard平台的基础医学导读学习平台(http://elearning.对教学有很好的辅助作用。通过这一平台实现了与学生的充分互动,可以及时收集教学反馈信息;讨论版围绕医学相关热点问题的讨论,一些有价值的图书资料和网站推介丰富了教学内容,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此外期末考试布置作业和批改作业也通过此平台进行,确保了整个教学过程的顺利实施。
2.3考核方式的演变在课程早期,基于教学内容
建立了包括单选和多选题型的试题库,进行开卷考试,以检验并督促学生掌握并运用基础医学知识。随着教学的深入,我们希望学生对医学知识有更深入思考,由此确立了新的考核方式,考核分两部分进行:一是通过课堂提问和网络平台讨论版的发言,了解学生对具体医学问题的掌握程度,作为平时成绩(占40%),二是期末时列出几个综合性议题,或者针对公共卫生健康现实问题讨论或者结合各自专业谈谈与医学的关系等,以综述形式完成,以期培养学生对现实问题的调研、思考并提出建设性意见的综合能力,作为期末成绩(占60%)。通过2年4个学期的尝试,从最初只是对感兴趣的医学问题的引述,到逐渐可以融入自己的观点,尤其是探讨医学与各自专业(或理工或人文)的深入联系,如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探讨“患者看病贵与医生收入低矛盾的经济学分析及化解对策”、数学与计算机专业学生“运用数学与统计知识进行公共健康影响因素分析”、国际政治专业学生探讨“全球卫生治理中的国际组织合作及其在传染性疾病防治中的重要性”等。表明这种考核方式是将通识教育引向深入的好方法。
3结语
综上,以� 基础医学导读课程连续3�
医学论文 15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大学生专业康复医学论文,我们来看看。
谈谈中医学纳入大学教育教学领域的重要性
[摘要]中医是中国文化的一种形式。它不仅与健康和健康密切相关,而且涉及哲学领域,如成功的道路和人类的道路。然而。大多数时候,中医学的思想主要是医疗的范畴,而忽略了中医的广泛辐射及其与法律、文化、生活的关系。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类型的大学教育教学水平和教学内容的要求,高等院校也逐步提高,对大学生的要求已不局限于某一学科和理论本身,还提高了质量和同等重要的精神。如果中医的大学教育理念,不仅能使学生获得对中医理论带来的健康知识,使身体更加健康,也包括在人类知识的内涵的理解,实践中医理论,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论述了中医学的概念、大学生的重要性以及中医药融入大学教育的可行性。
[关键词]中医学;大学教育;教育教学;可行性
1中医的概念
若想对中医的概念做较为透彻的了解,首先要避免对中医概念不合理或片面的理解误区。很多人可能认为中医就是用中国传统手法医病救人,只属于医术的范畴。其实,医病仅仅是中医领域中一个非常微小的部分,中医的理念远超过治病养生的范畴,囊括了为人、修身、成功等哲学文化范畴。中医即中和之道,行事为人符合规律。其本质是顺应自然发展的规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中医是唯一将理论与实践联系得如此完美的中华文化,其余如哲学、文学、音乐、绘画等,对人的生存皆无实用价值,即使是里面真有实用价值的部分也被中医所吸纳。中华文化的精髓即是包容,中医则是包容体现之大成者。说到中医,就必须要提及“中医人”这个概念。中医人是将中医的理论与实践展示给人们的群体,是中医之践行者,是中医之守护人。中� 治病救人,其承担的更多的是天地对生命的宏观调控职责。中医治病讲究“平治于权衡”,而圣人治世讲究“平天下”,二者极其相似,都是体现天地间宏观调控的能力,故古人有“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之说。中医人是真正的智者,能人所不能,把握病人生命状态,解病人之危,;中医人又是真正的明者,他们不断超越自我极限,用生命阐释着对中医理解。真正的中医人其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可以达到人的最高体现,而且其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可以高度的完美协调。当代大学生若掌握一定的中医知识,必然对其窥视生命之真谛有巨大的带动力。
2中医理念对大学生的重要性
中医的重要性可以概括为三点:中医是为人之道、中医是成功之道、中医是健康之道。身体和心灵都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身体和心灵二者的关系是互为影响,互相效力,通过一种合宜方式,二者将会共同促使一个人的身心达到一种平衡健康的状态。中医就是这个促进身心达到平衡健康的合宜方式。掌握了中医之道并真正活出来,融汇在每日的生活中,将会从本质上扭转一个人原本可能混乱迷茫的生活状态,朝向积极正能量的方向去奔跑。
2.1中医是健康之道
对身体中医养生是指通过未病先治的理念,通过一些保养、调养、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以达到延年益寿、尽终其天年的目的。中医养生其实很简单,它不是要你特意去做一件与日常生活无关的事,养生恰恰就是日常生活,就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探讨的是饮食方面。因为我们常说民以食为天。饮食的原则:早上要吃好,中午要吃饱,下午要吃少。三是用食物之偏纠人体之偏。中医治病是用药性之偏来纠正人体之偏,所以中医养生主张用食物之偏来纠正人体之偏。第二要顺应四时。按照《黄帝内经》说,顺四时,就是按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来调整自己的生活。第三要调畅情志。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其两面性,既能利于人,又能害与人,同样人的情绪变化有利有弊。情志养生即指通过有目的地激发某种情志变化,可选择性地矫正太过情志所造成的气机紊乱,使即将破坏的身体机能恢复正常,以防患于未然。比方说怒伤肝,喜伤心,恐伤肾,思伤脾,要是像林黛玉一样的个性,就是过悲,悲伤肺,以至于她也是死于肺痨的。第四要起居有常。这是养生的基本要求,也告诉我们要依照正确的生活方式来生活才能延年益寿。向学生普及中医学与健康养生有关的知识,有利于促进学生在当下时代各种不良环境、生活习惯及社会潮流的影响下,树立中医养生观念,落实到自身的点滴生活中,从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带动学生从身体到心灵的健康素养的提升。
2.2中医是为人之道何谓“养心”?
中医中的《黄帝内经》认为是“恬淡虚无”,即保持平淡宁静、乐观豁达、凝神自娱的心境。“养心”就是拥有心理平衡的重要方法,也是健康长寿之道。德者养心“积善成德”,德的核心是做善事。中� 可见,道德修养不仅是品质的要求,而且也是养生的手段。仁者养心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其基本思想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具体可以概括为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等。一个人如果能达到如此之境界,其心境必定是欣慰和宽松,而不是懊恼、愤恨和作奸犯科后的恐惧,因此,“仁者寿”。善良者能获得内心的温暖,缓解内心的焦虑,故而少疾,恶意者终日在算计与被算计之中,气机逆乱,阴阳失衡,故而多病而短寿。老子认为“上善若水”,最高的境界像水那样,保持高贵的天性,却甘愿将姿态放低,滋润万物却不与万物争。哲理养心哲理养生,主要是要掌握对立统一和一分为二的观点。哲理养生是高层次的保健养生,与德、仁相辅相成,异曲同工,只有在实践中反复磨炼才能做到,是道德品质、气质修养、文化水平、经验阅历的集中表现。大学生掌握一定的中医理念,能够促使他们正确地待人待己,热爱学习,讲究生活质量,这不仅是做人做事的基础,也是养生防病的前提。
3将中医学理念纳入大学教育教学中的可行性
大学可以从专业设置和教师培养方面将中医学纳入大学教育教学中。在专业设置方面,可先将有关中医的精华及基础知识有关的书籍作为选修课程纳入大学教学专业设置当中。给予中医知识一定的学时要求,可按考查或考试的方式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和班级老师进行培训和教育,使其充分认识到中医这门学科不是一门可有可无的选修课程,而是一门和必修课几乎等同的重要课程。在教师培养方面,教师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因此,如果想让学生通过中医知识上获得学术、身心甚至生命层的改变,首先应从教师入手,对教师队伍进行中医学术知识的培训。这个培训不应是短期的形象工程,乃是与教学相结合,贯穿于每一个教师的整个教学生涯中。这样一方面有利于使教师对中医知识有一个不断积累和融会贯通的过程, 此外,由于中� 这大大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都懂、学生都不懂而只能跟着班级老师走的节奏,拉近了学生和班级老师之间的距离。
不断学习的过程也是培养教师谦卑受教、和学生共同学习的心态,在学生面前真正做到学以致用,随时和学生交流学习的心得。
4结论
中医人是真正的智者,不能把握病人的生活状态,解决病人的危险。中医人是真正的明人,他不断超越自己的极限,用生命诠释中医的认识。真正的中国医生可以达到最高的社会和个人价值,他们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可以高度协调。当代大学生如果对中医有一定的了解,必然会窥视人生的真谛,有着巨大的动力。
医学论文 16
科技论文的“题名是能反映论文中特定内容的恰 当、简名词语的逻辑组合”m。因此,题名要求以最确 切、最精炼的文字概括论文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力 求做到准确、鲜明、简练。然而,无论从作者投稿的论 文题名,还是从已经发表的论文题名看,尽管大部分题 名大体符合医学论文题名的基本要求;可是如果仔细 推敲或审查,其中的问题仍然不少。例如,题名太长、偏大且看不明白,不能准确反映内容或完全涵盖内容, 题名表述顺序与正文顺序不一致,用词不当等。凡此 种种,情况千差万别,举例不一而足。不过,万变不离 其宗。只要编辑加工时做到‘‘以最确切、最精练的文 字概括论文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力求做到用词准 确、鲜明、简练”,就不难发现其“踪”,并一一破解。
相关信息
环境法学研究影响性因素实证分析 基于CSSCI法学基于CSSCI(20xx―20xx)的我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学科知基于SCILAB与Tcl/Tk构建中学几何教学的方式分析Acta Mathematica Scientia(English Series)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Technology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Science China
题名加工中发现 的主要问题,联系自己的编辑加工思路,结合编辑加工 前后的题名,从单纯题名编辑加工,调整或修改正文标 题、文字后题名编辑加工2方面举例介绍。
1单纯题名编辑加工
1.1题名偏大,且不准确例1原题名《移植术后糖尿病的基础与临床》; 改后题名《器官移植术后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与防 治措施》0。
原文以“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与“糖尿病的预防及 治疗”2大标题,介绍了各种器官移植后并发糖尿病的 ‘‘发病机制”与“防治措施”,全文的核心内容已经非常 明确;如果要介绍“移植术后糖尿病”的“基础与临床” 问题,则“基础”可以写“流行病学’……“病理生理”, “临床”可以写“临床表现” “分类分型’……“预防措 施”。足足可以写一部专著。
1.2与论文体例形式不符例2原题名《阔韧带肌瘤的超声及CT诊断分 析》;改后题名《阔韧带平滑肌瘤56例超声及CT诊断分析》H。
原文为“临床资料回顾类”论文,即是从病案室查 找病例资料的情况下,对符合分析纳入条件的56例 ‘‘超声及CT诊断”问题进行分析,因此题名上应该做 “56例”限定,否则分析的范围就可能“扩大’。《疾病 名称+例数》,或《疾病名称+例数+诊断(或治疗等) 分析(或体会)》‘;是‘‘临床资料回顾类”论文题名的 “搭配”形式[4。
1.3用词不当例3原题名《经食管心脏电生理检查的前世今 生》;改后题名《经食管心脏电生理检查的研 发概况》。“前世今生”这种拟人化的用语不宜用于论文题 名,显然不如用“研发概况”更符合医学论文题名的特点。
1.4用词搭配不当,且没有准确反映内容例4原题名《经室性期前收缩诊断心肌梗死》 改后题名《凭室性期前收缩心电图特征诊断急性心肌 梗死的启示》。
先看原题名“经室性期前收缩”的“经”字搭配不 当,且“经室性期前收缩”是不可能“诊断心肌梗死”的; 再重点看摘要或引言,强调是‘‘凭……心电图特征”诊断 ‘‘急性心肌梗死”;再看正文,通篇介绍的是‘‘凭……心 电图特征”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启示”。
1.5没有准确反映内容例5原题名《20例患者起搏器现代功能的动态 心电图分析》改后题名《永久置入起搏器的现代功能 探讨及其应用价值》。
原文摘要的‘‘目的”是‘‘了解起搏器现代多种功 能,并结合其优点,正确分析、运用多动态心电图的表 现,评价其应用价值”。联系正文,特别是“引言”和 “讨论”看,这是一篇通过分析“置入永久性起搏器患 者”的“动态心电图”特征,探讨起搏器现代功能及其 应用价值的论文。
1.6没有完全涵盖内容例6原题名《新型食管心脏电生理剌激仪技术 进展》改后题名《新型食管心脏电生理剌激仪主要技 术进展及应用注意事项》0。
原文以‘?‘……主要技术进展”和‘?‘??…应用注意事 项”大标题的形式介绍了‘‘新型食管心脏电生理剌激 仪”的。“主要技术进展”和“应用注意事项”,可是,原题 名只体现了 “技术进展”,并没有“应用注意事项”,显 然有失偏颇。
1.7中心议题不清楚例7原题名《自体心包及其复合补片在心脏手 术中选择性的应用》改后题名《心血管修补术用自体 心包及是否衬涤纶补片的选择》。
原文摘要及全文均提示:主要研究“用自体心包 做补片,在什么情况下宜衬涤纶补片,在什么情况下不 宜衬涤纶补片”,即“用自体心包做补片时,衬不衬涤 纶补片”应如何选择。由此,题名改为《心血管修补术 用自体心包及是否衬涤纶补片的选择》,恰到好处。
2调整或修改正文后题名编辑加工
2.1原题名偏大例8原题名《获得性Brugada综合征》;改后题 名《获得性Brugada综合征的发生机制、诊断标准及其 影响因素》&]。
原稿“引言”详细介绍了 Brugada综合征的“诊断 标准”和“电生理机制”,其正文主体内容是Brugada综 合征的影响因素,包括药物、心肌缺血、电解质紊乱、饱 餐、自主神经活性、心律失常、体温变化大方面。由 于“诊断标准”和“电生理机制”篇幅比较多,内容也很 重要,所以把这2部分内容调整先后顺序,将标题改为 Brugada综合征的“1电生理机制”和‘“诊断标准” ’把 原正文主体内容的标题统一归入Brugada综合征的“3 影响因素”。这样既保留了重要内容,使题名更加清 晰而明确,又理顺了层级关系。这就是将题名改为 《获得性Brugada综合征的发生机制、诊断标准及其影 响因素》的理由。如果改题名为《获得性Brugada综合 征的影响因素》,则应将原“引言”的“电生理机制”和 “诊断标准”删除,但这样似乎有些可惜。
2.2表达不准确例9原题名《房室分离:定义与应用》;改后题名 《房室分离典型病例举例及其相关心电图知识》。
原文首先介绍“典型病例”,然后结合典型,较详 细介绍了房室分离的“定义’ “分类’ “发生机制’ “表 现形式’ “临床意义”,以此对基层医师进行心电图知 识培训。据此,改标题为“1典型病例’ “2.相关心电 图知识”,原来的“定义’ “分类’ “发生机制’ “表现形 式’ “临床意义”统统归入“相关心电图知识”标题下。 这样题名准确、明了,全文层级序号清楚。
2.3未涵盖全文内容例10原题名《早复极的自然病程》;改后题名 《早复极和早复极综合征及其自然病程》?。
原文的一级标题为:1早复极和早复极综合征的 发生率’ “2早复极和早复极综合征心电图诊断标准” “3早复极和早复极综合征发生机制’ “4 EHS的自然 病程”。从中可以看出,原文除了介绍“早复极”外,还 介绍了‘‘早复极综合征”,因此‘‘早复极综合征”与‘‘早 复极”是同等重要的大问题,而且其“自然病程”与“早 复极和早复极综合征”是并列的问题,两者都体现在 题名上。原文调整后的一级标题为:“1早复极和早复 极综合征(1.1发生率;1.2心电图诊断标准;1.3发生 机軸” ‘2自然病程”。因此,改后题名都是以原文的 一级标题及调整后的一级标题为依据的。
2.4与某一级标题完全相同例11原题名《致命性心律失常的急诊处置》;改 后题名《致命性心律失常的概念、病因与急诊处置》。
原文一级标题为:“1致命性心律失常的概念’ “2 致命性心律失常的病因’ ‘3致命性心律失常的急诊处 置”;然而,体现在题名上的只有“急诊处置”,且原题 名与一级标题"3”完全相同。如果题名与某一级标题 完全相同,则说明题名不能涵盖其他标题及其所属内 容;因此,为了使题名涵盖全文内容,就必须扩大题名 的涵盖范围。另外,原文的一级标题一再重复题名的 “关键词”,显得文字累赘,不精练。调整后的一级标 题为:“1基本概念’ ‘2常见病因’ ‘3急诊处置”。
2.5没有准确反映内容且显平淡例12原题名《心电图对右心室肥厚的诊断价 值》改后题名《对右心室肥厚现行心电图诊断价值的 质疑及期望》。
原文实际上提出了对现行诊断标准临床价值的质 疑,也提出了对出台新标准的期许,且2部分内容篇幅 相当、界限明确。然而,如此鲜明的议题却没有体现在 题名上,也没有设任何标题。因此,分别加设一级标题 “1质疑”和“2期望”,并改题名为《对右心室肥厚现行 心电图诊断价值的质疑及期望》。
2.6中心议题不明确例13原题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相关降脂治 疗》;改后题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前后他汀类药降 脂效果比较》。
原文有9个一级标题,除第9个为“9结语”外,其 余8个均以“他汀”2字开头。显然,这是一篇比较冠状 动脉旁路移植术前后他汀类药降脂效果的论文,字里行 间充满着对手术前后应用他汀类药物降脂效果的评价, 可是题名和关键词似乎却与“他汀”2字毫不相干。为 在题名上明确“他汀类药”的中心议题地位,改题为《冠 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前后他汀类药降脂效果比较》。
3主要体会医学论文题名问题举例分析可以说不胜枚举,但 万变不离其宗,只要能够抓住“其宗”,并在编辑加工 中积累、总结经验,题名编辑加工的问题并不难解决。 归纳上述改题分析,主要体会如下。
3.1单纯题名编辑加工先要判断题名是否存在问 题。如果存在,一般从论文摘要,特别是摘要的“目 的”中可以找到改题答案;如果还不能确定如何改题, 可再认真阅读“引言”,_般“引言”的最后一句话多为 “点题”之笔。因此,这类题名的问题主要出现在前瞻 性研究类论文或论著类论文,也较多出现在临床资料 分析类文章,如“经验总结’ “病例报告”等。
3.2调整或修改正文后题名编辑加工先判断题名 是否存在问题。如果存在,一般从全文的一级标题可 以找到答案。一是判断题名是否涵盖了一级标题的所 属内� 二是判 断题名未涵盖的一级标题内容,是不是应该纳入题名。 如果应该纳入,则应扩大题名涵盖范围,或作为题名的 并列议题;不应该纳入的则应删除。三是判断题名是 否与某一级标题完全重复,或基本重复,如是,除扩大 题名涵盖范围外,还应对一级标题进行修改或调整。 类似的假设和判断,与题名的问题一样,似乎可以无休 止地进行下去。因此,实际编辑加工中不必过多纠缠 于“假设和判断”,只要了解这类题名的编辑加工主要 见于文献综述、述评、专题讲座类论文,并在实际编辑 加工时注意分析判断、认真推敲就够了。
医学论文 17
摘要:
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是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将来顺利开展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从事社区卫生服务、提高全民健康意识的必备能力之一。培养医学生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是我国现阶段医学教育的一项重要课题。经过多年摸索,我们主要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开设语言训练类课程和鼓励学生参与课题研究3方面来加强预防医学专业学生语言沟通能力培养,效果显著。
关键词:
语言沟通能力;预防医学;培养模式;医学语言学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疾病谱的改变,公共卫生问题日趋复杂,传染性疾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妇幼和老年人健康问题等已成为影响我国居民健康水平与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存在相对较低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除了急需一支知识结构合理、专业能力强的高层次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外,还对其所从事的医务活动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与所服务的对象建立良好的关系。良好的语言沟通是协调关系、彼此信任的重要途径,是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将来顺利开展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从事社区卫生服务、提高全民健康意识的必备能力之一,也是我国现阶段医学教育一项迫在眉睫的重要课题。
1培养预防医学专业学生语言沟通能力势在必行
1.1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是实现医疗改革目标的需要
2009年3月1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新时期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下简称医改)的主要内容是“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形成四位一体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改革方案立足国情,着眼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将建立“比较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作为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要求“到2020年,普遍建立比较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改任务的完成和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医务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这就要求从事公共卫生服务的医务人员不仅了解、掌握医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了解、熟悉人群的心理、人格特征等,建立和谐、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依赖的医群关系。因此,医群沟通技能培养是实现医疗改革目标的需要,也是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1.2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是成为一名合格医务人员的必备条件
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著名的《福冈宣言》指出,“所有医生必须学会交流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缺少同情应该看作与技术不够一样,是无能力的表现”。这是对所有医务人员最基本的要求,尤其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健康意识增强,从事基层医疗服务活动的人员必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因此,预防医学专业学生作为医疗队伍的后备力量,必须掌握良好的语言沟通技巧,提高人性化医学服务水平,成为现代医学模式所要求的合格医务人员。
1.3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是提高实践质量的有力保障
预防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医务工作者,仅仅掌握书本上的基本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在实践中不断验证所学理论知识,锻炼各种能力。因此,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成长必须经历实践阶段。这一阶段是培养学生医学思维、锻炼应变能力的必由之路,而人群是影响实践质量的关键因素。要圆满完成实践任务,提高实践质量,就必须加强与人们的交流沟通,建立和谐医群关系,才能取得人们的信任与配合,获得更多实践经验。
1.4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是高尚医德的本质反映
“言为心之声,语为情之感”。医学语言运用问题,从形式上讲是掌握医学语言艺术、遵守医学语言规范和要求的问题,实际上它是医务人员对人群情感、态度的体现,是医德医风的本质反映。医务人员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和风格,反映出不同的精神面貌与道德修养。医务人员要态度和蔼、真诚,通过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来展示自己高尚的医德。
2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在语言沟通方面存在的问题
现代社会需要综合型、复合型医学人才,除了要求医务人员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外,还在综合素质、人文素养等方面提出了较高要求。尤其是医疗改革工作的推进和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开展,对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在语言沟通能力、表达能力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但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在语言沟通方面存在的问题较多,主要表现如下。
2.1对语言沟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许多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对医群沟通、医群关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对“健康”定义的认识,低估了社会、心理、环境等因素在社会实践中的作用,目光只停留在医学知识传播上,而忽视了人群心理与情感需求。这种只关心疾病不关心病人的现象在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现场实践中普遍存在。有的学生仅按部就班地执行教师交给的任务或满足于医学知识传播,不愿真正关心服务对象,不与服务对象交流或交流很少,使后者感觉不到被关注、被关爱、被重视,进而影响自己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2.2没有掌握必要的语言沟通技巧
以往医学院校都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三基”上,在语言沟通方面没有针对性训练,学生缺乏必要的沟通经验与技巧。在与人群接触时,有的学生忽视了对服务对象心理因素的观察与研究,讲解知识时语言生硬、缺乏亲和力,询问病情时只顾收集信息,不能全面考虑病人的感受,让对方心里不舒服。有的学生因说话方式不恰当,导致沟通过程不愉快,无法达到预期沟通效果,从而影响了现场实践的正常进行。
2.3轻视语言表达能力和人文素质培养
很多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往往只重视专业知识学习,忽视了自身语言表达能力和人文素质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及社会化程度很低,不了解风土人情,对人群缺乏理解、同情与关怀[1]。现场实践时,由于实践内容和方式、生活环境、接触对象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学生往往表现出与环境不协调、与人群沟通不畅等问题,大大阻碍了现场实践工作的顺利开展,也严重影响其将来的就业和发展。
3培养预防医学专业学生语言沟通能力的途径
我院针对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上述情况,采取以下措施,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及沟通能力,强化实践能力与技巧。
3.1实施专业能力教育与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院在培养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时,实施专业能力教育与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即课程学习、专业实践、课题研究相结合的培养模式,重点培养其解决公共卫生问题的综合能力。课程学习强调理论联系实践,课堂教学中实施PBL、TBL教学法,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批判性思维、沟通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专业实践注重培养专业技能,特别是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课题研究要求学生具备公共卫生专业人员的基本素质,能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充分运用于实践,通过课题研究与论文(调研报告)写作进一步提高分析、解决公共卫生问题能力。课程学习和专业实践按照教学大纲安排在不同学期进行,而课题研究则结合教师的课题或者暑期“三下乡”活动,让学生参与进去,培养其理论联系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2开设医学语言学课程,加强预防医学专业学生语言沟通能力培养
医学语言学是一门研究医学活动中医务人员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学科,和许多学科都有着密切联系[3]。学习医学语言学,不仅是医学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医学模式转变、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的客观需要。医学语言学课程开设的目的是使广大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正确认识医学语言学的基本理论,掌握运用医学语言的基本技能,把握医学语言职业变体的客观规律,提高医学语言的表达能力,适应各方面对医学语言的要求,尤其是医疗改革对语言沟通能力的要求,为今后从事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打下良好基础。传统医学教育体系中没有医学语言学课程,普通的人文学课程又脱离医学专业实际。学生在校期间缺乏对医学语言表达能力的专门训练,完全是在毕业后漫长的实践中摸索出来的[4]。由于预防医学专业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致使一部分学生语言素养差,与人沟通时语言简单,缺乏条理性、逻辑性,和群众交谈时语意模糊不清,交流思想、表达感情、传递信息的方式缺少创造性。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医疗服务质量和医群关系的和谐发展。我院针对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客观情况,面向大二以上学生开设医学语言学选修课,分别从医学语言的本质、特征、类别、应用等几方面进行介绍,重点讲述医务人员加强语言修养的必要性、语言修养的内容及途径。从医务人员和人群的语言沟通入手,结合实际,通过课内外大量实践训练,提高学生书面语和口语表达能力。课堂上我们设置特定场景由学生演示再展开讨论,课外组织学生结合实习、见习生活围绕某一主题开展辩论活动,从而加强语言沟通能力训练。课内外语言沟通能力训练不仅使学生从理论上深入理解了医学语言,而且提高了其口语表达能力,使其能够有意识地运用语言具体、准确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3.3通过课题研究,培养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现场实践能力和语言沟通能力
知识和能力都来源于实践,素质更需要在实践中养成,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沟通能力尤其重要。我院根据教师专业和研究方向,组成疾病预防与控制、妇幼保健与生殖健康、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等导师团队,以强化实践教学为着力点,建立了一批以课题研究(重点是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如城乡居民健康档案建立与管理、农村学生营养改善与营养健康状况监测等)为中心的现场实践基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实践性预防医学专门人才。
3.3.1农村社区妇幼保健课题研究从2010年开始,我们就建立了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妇幼保健� 4年来,我们和美国犹他大学医学院一起与陵水县妇幼保健院合作开展农村社区妇幼保健工作,包括收集妇幼人群健康信息、主要健康问题与原因调查分析以及健康干预等;同时,还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供技术指导。在陵水县妇幼保健院及各乡镇卫生院开展的中美大学生联合社会实践活动,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和显著的社会效益。到目前为止,我院与美国犹他大学医学院共同撰写发表科研论文15篇,其中SCI论文两篇。我院长期与美国犹他大学合作开展农村妇幼营养改善工作,将公共卫生研究领域的新方法和新技术运用于基层,同时也使预防医学专业学生一开始就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国际合作经验,不仅学会如何与国际同行交流、与基层群众有效沟通,而且提高了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3.3.2城市社区慢性病综合防控课题研究海口市美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已创建国家级慢性病综合示范区,承担辖区内城市居民的社区诊断、慢性病监测、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高危人群发现与干预及患者管理等综合防控工作。我院已与海口市美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签订了合作协议,该单 我院2007级两名学生在该疾控中心实习,由于专业能力、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都非常突出,毕业后留在疾控中心工作,一年后成了单位的骨干力量。
3.3.3农村学生营养改善与营养健康状况监测、健康教育课题研究2013年,在海南省教育厅和海南省卫生厅的支持与领导下,我院开展了海南省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学生营养健康状况监测评估项目,对琼中县1440名中小学生的营养监测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并协助琼中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现场工作。同时,与琼中县教育局合作开展中小学学生营养问题调查和营养状况监测,主要工作包括学校营养午餐的食谱制定、师生及家长的营养健康教育、学生营养健康状况监测和学校营养午餐的效果评估等。琼中县也为我院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提供实践基地,安排学生在该县的中小学长期开展学生营养监测、健康教育和疾病防治等课题研究。在这些课题实施过程中,从课题总体策划、调查问卷设计、调研过程具体实施到后期数据处理、论文(调研报告)撰写等,全部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完成。学生从没有头绪到思路清晰,从羞于现场问卷调查到轻车熟路,从看着一堆数据无从下手到多种统计方法、统计软件运用自如,进步非常明显,不仅锻炼了项目策划能力、现场实践能力,而且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在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总体目标要求下,我院预防医学专业毕业生已逐渐成为海南省各级公共卫生机构独当一面的专业技术人才,均得到用人单位较高的评价。加强预防医学专业学生语言沟通能力培养是因为其将来服务的对象是渴望得到关怀、渴望解决健康困惑的人群,医务人员的一言一行都与人群健康息息相关。医学以人为本,要真正实现这一目标、建立比较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就必须加强预防医学专业学生专业知识储备、语言沟通能力、现场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培育出社会急需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实践性预防医学专门人才,真正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