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建设论文(通用8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有序有力开展,我们需要提前开始方案制定工作,方案一般包括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工作重点、实施步骤、政策措施、具体要求等项目。方案的格式和要求是什么样的呢?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本页是辣妈美www.lamamei.com勤劳的小编沧海红颜帮大伙儿找到的班级建设论文【通用8篇】,欢迎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班级文化建设论文 篇一
班级文化建设,是指班级成员在班主任的引导下,朝着班级目标迈进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班级文化是一种隐性的课程,具有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一个班级是否具有正气,是否具有良好的班风,首当其冲的是要看这个班的班级文化的建设。在一个具有浓厚文化氛围的班级中,全体学生会自发地形成一股浓郁的和谐风气,在这样的集体中,学生能融洽地与同学相处,与老师交流,友好地进行合作,彼此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在这样积极向上,温馨和睦的环境中,学生会把班级当成自己的“家”,有着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班级文化建设是形成良好班风的载体和平台,更是学生动手操作,发展个性的园地。因此,班级文化建设已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
然而,不管是过去还是实施新课改以来,多数学校的工作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升学率,而疏忽了班级文化的建设,从而影响了学生的人格成长,使班级的德育功能弱化甚至缺失。
班级文化可以在班级活动中自然形成,可能是自发的过程,但没有引导与建设,这样的班级文化很可能走向不良局面,形成不良的班级文化,从而滋生投机钻营、荣辱颠倒的价值取向,极易产生人格的扭曲。所以班级文化需要班级师生的共同努力与建设,形成良好的班级文化,使学生形成自主奋斗、刻苦进取的人格。
学生进入班级这个组织后,除了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外,还要尽自己的义务,承担对集体的责任;在集体活动中,学生要遵守各种纪律和规范,约束自己的那些与集体规范相违背的言行,学习各种为人处世的准则和道德规范,逐步形成自己的道德素质和道德人格。若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在班级中扮演适合自己个性和特长的正面的积极的社会角色,便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民主意识,逐步引导学生形成独立性、民主性和开拓性的人格,从而也推动了良好班级文化的形成。
为此,如何使班级成为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最重要的社会环境,实现教育以人为本的关键就是要针对班级具体情况,积极构建健康文明、富有特色的班级文化。下面,我就结合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从班级文化建设角度谈谈自己的看法。
二.班级文化建设的途径与方法
1.确定班级文化特色与制定班级文化建设目标
新生入学后,要根据班内学生的特长、兴趣、爱好、经历,班主任的优势等,师生讨论,确定本班文化特色。如有的班级以农村学生为主,班级的文化特色就要体现农村学生的特征,突出“朴实、勤劳、立志成才”这一品质;有的班级以城镇学生为主,以“多动、活跃、任性”为特色,要着重培养学生尊重人、关心人的品质,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有的班级以体育运动的爱好者为主体,就要以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坚定的意志和团结奋斗为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涵。同时,以文化特色活动为班级文化建设的切入点,选择的活动要便于操作。
在此基础上,围绕班级文化特色,师生共同制定一个目标作为指导日后开展各项活动的依据,使班级文化建设能按照一定的方式循序渐进地进行。由于我班学生构成以城镇学生为主,于是,我把“提升和完善中学生的全面素质”作为班级文化建设的特色,制定了这样的活动目标:初一强调“检� 近三年的工作实践中,我们始终把“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作为班级活动的主线,着重培养了学生尊重人、关心人、与人为伴、和睦共处的优秀品质,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2.从精神、制度与物质三层面全方位的推进班级文化建设。
精神层建设主要是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在班级内形成正确的舆论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一个环境中,当一个错误被大家所认同的时候,那么在他们看来这个错误就不能算错误了。但实际是这仍然是一个错误,所以只有形成正确的舆论才能形成良好的氛围。譬如,刚开学时因为我没有特别强调在课余时间也要讲普通话,导致我们班在正规场合讲闽南话现象非常严重。这也是因为在班里没有形成正确的舆论,学生觉得无所谓,他讲我也讲,也不去督促别人。发现问题后我及时进行处理。在班会与课间进行教育,并时刻提醒。要求学生之间监督,并对屡犯者给予一定处罚。这样一段时间之后我们班在正规场合讲闽南话现象明显好转。
制度是一个行为的准绳。一个班级要有良好的班级文化,跟一套完整的制度是分不开。在班级集体中,我们把那些以规章制度、公约、纪律等为内容的,班级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并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以及监督机制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形态称为班级制度文化。班级制度文化的建设,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评定品格行为的内在尺度,从而,使每个学生时时都在一定的准则规范下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使之朝着符合班级群体利益,符合教育培养目标的方向发展。“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因此,我班的制度文化建设根据校纪校规,根据我班的实际情况,经过大家的讨论之后主要是制定和实施了爱书公约、课间礼仪常规等标准。当然制度不仅要有,而且关键还要落实到位。
班级物质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所在班教室环境的布置构造一种教育和学习的具有文化和教育气愤的文化环境。“学校是一种特别的环境,它用专门的设备来教育孩子”。这就要求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环境必须达到以下几点要求:(1)窗明几净。干净整洁的教室环境是我们班级文化的基础。一个班级好不好,首先是看走进这个班的教室看看卫生怎么样。正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所以我很重视我们的班级卫生。做到这一点,要求班级全体成员,必须坚持每天的轮流卫生扫除,同时要求全体成员要有公德心和文明行为,禁止乱丢乱放,要像爱护自己的脸面一样爱护教室的整洁;这是一个环保意识的培育过程,更是一个提高学生文明修养的过程。(2)具有时代特色的各种宣传材料,如:《中学生守则》、名人名言、每日絮语、班规等,特别是班级宣传栏的设计,要求学生自己设计,精选内容,常换常新,体现班级特色,体现学生特点,体现学生热点,体现教育功能,教师要在这方面作必要的指导。良好的育人环境往往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对相应的岗位都有专门的值日生负责。
3.班主任的组织引导。班主任是班级德育工作的直接管理者,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主导者,其工作方法和管理风格直接反映于班级的文化风貌。要建设良好的班级文化,班主任应关注下列策略:①规范生成与目标管理相结合。制定和落实班规及各种规章制度,要让学生明确它具有与守则、行为规范不同的可操作性、互制性及灵活性。让每位学生都成为“立法者”,参与制定班规及各种规章制度,使学生充分感受这种规范的自发和自律。同时,指导学生依据这些规范和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加强反馈,促进落实。②自主活动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班级活动由班委会根据学校要求及班级的实际需要组织全体同学参与讨论、制定方案,并自行组织实施,充分调动广大同学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班主任只给予适时、适当的创意指导和组织支持,及时反馈活动效果,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实现自我教育。
总之,一个优秀的班集体,离不开良好班级文化氛围的熏陶。学生在班级文化活动中显示个人的才华,培养了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实现班级目标的过程中,学生还懂得了合作,理解了团队精神,逐步形成了共同的价值取向,增强了责任感,学会了自我发展。班主任要注意加强调控和服务,及时纠正和解决工作中出现偏差和新问题,确保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不变形,不走样。使班级管理和活动始终沿着既定的方向前进,持之以恒,就会强化管理效果,良好的班风、学风的形成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当然,班级文化建设是一个细碎而复杂的过程,班级文化建设仅仅靠全班同学和班主任的努力是不够的,需要社会的榜样支持,学校的活动支持、家长的教育同步支持,形成教育合力才能促进班级的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杨林国《当前学校德育问题的若干思考》,载《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1997年第9期。
[2]刘芳《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中国和平出版社,2000年版。
[3]钟启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纲要>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靳世荣,郑咏梅《关于德育方法改革的几点思考》,载《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2期。
班级文化建设论文 篇二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国际教育改革的一种新的主流思想,广受国际关注。该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体现为以下四个要点: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实际情境;注重协作学习;注重信息资源。总体而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的主观性、社会性和情景性。实践证明,该理论对教育的诸多方面都具有正面的影响与积极的意义。
班级文化是班级的“个性”文化,它是班级的灵魂。然而现在很多班级在进行文化建设时只依靠外观装饰,注重器物摆设,忽略了精神文化和内在素质的提升。良好的班级文化除了要依靠标语、对联、班徽、墙报、班训,更多的是要在班级管理中渗透积极的价值观,形成良好的班级舆论,营造和谐民主向上的精神氛围。班级文化建设可以结合建构主义理论,这样能使班级文化更趋完善。以下是班级文化建设与建构主义理论相结合的实践:
一、以生为本,建构信息资源,设置优美学习环境
优美的外观环境设置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前提。心理学认为:自然环境主要是通过客观现实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设置优美的外观环境能使学生在繁重的课业之余消除视觉疲劳,由温馨整洁的环境对班级产生“家”的归属感,热爱班级,进而热爱生活,热爱学习。
学生是班级的主人,外观环境设置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烈主张在教学活动中,要以学习者为中心,从学习者个体出发,以人为本。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之一是“学习者对知识主动进行选择加工”:
1.征集班名:为了营造高中文科班文雅博学和谐竞争的书香气,在起班名时征集了学生的意见,定下“博奕书苑”之名。
2.“激活”墙壁:学生自定班级生活、学习主题标语――“励志笃行,博学慎思”,用对联、励志标语为班级气质定调――“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气有浩然,学无止境”,每期墙报设计都有一个主题,但墙报主题不会偏离班级文化主题――“文雅博学和谐竞争”。
3.角落“飘香”:学生自带自己喜欢的书籍,整齐放置在班级图书架上,与班里同学分享好书。
环境的布置内容都是由学生决定,让学生在选择加工信息资源的过程中建构起自己内心的班级文化理念。
二、协作学习,建构学习模式,创设良好舆论氛围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教学是以合作学 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形成良好的协作关系,是创设良好舆论氛围的保证。
协作学习是建构主义理论主张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这种协作体现为“生生协作”和“师生协作”:
1.生生协作,言说自由:我班学生宿舍内部组织时事热点研讨,每个宿舍把值得研讨的议题贡献出来,在班级展开“每周热点讨论”,学生可以围绕热点自由言说,学生代表作记录,讨论热烈,观点新颖,论据充分,但不能离经叛道。
2.师生协作,舆论导航:班级需要正确积极的舆论导航,导航的风向标是班主任。在学生自由言说的时候,班主任如听闻离经叛道的言论,要及时将其往正确方向导航;班主任也要引导学生关注传播正能量的节目(《社会正能量》、《新闻周刊》、《冷暖人生》、《对话》等)和报刊时评。
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学生通过协作学习,建构出一定的话语体系,逐步减少无聊的言说话题,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
三、自主探究,建构认知过程,促进精神文化发展
学生之间需要协作,也需要独立思考,建构自我认知,促进个体发展。“认识是一个过程,决不是一个结果。”建构主义理论把学习看作是一个不断建构和永恒发展的过程。班级文化以精神文化为核心,确立班级独有的精神价值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最高目标,目标的达成不在短期,需要不断地建构与发展。
1.利用班级公约,抓好每日常规,学生人人有事做,学生自组“管理小组”、“卫生小组”、“宿管小组”、“学习小组”、“阅读小组”五个组,大体分成五个项目进行量化管理。学生在日常工作中积累经验,独立思考,建构班级管理中的自我认知,让学生养成“人人为班级”的高度责任感,从细节教育处强化班级精神文化意识。
班级文化建设论文 篇三
关键词:职业学校;积极班级文化;形成机制;建设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1-0119-02
职业学校学生的发展,与其所在班级的班级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什么样的班级文化中熏陶,关系到学生能否形成良好品行和积极人格,进而关系到学生今后能否可持续发展。
一、目前职业学校班级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班级文化是班主任老师和班级全体学生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一种文化氛围,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等都会受到影响。职业学校的学生中大部分人是带着许多无奈走进高职学校,因此,职业学校学生普遍带有挫败感和自卑感。在这种心理基础上,如果班主任老师引导的好、师生相互作用的好,其班级文化就会向积极文化发展,反之,就会向消极文化发展。当前,班级文化建设在职业学校学校得到重视,但是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重视日常班级管理,忽视创建积极文化
积极班级文化的建设需要班主任老师根据班级发展提炼文化内涵,并引导学生在实践中领悟和内化,它要求班主任要走在积极文化建设的前面。职业学校里的许多班主任在处理日常事务中勤勤恳恳,但班级教育与管理的效果不尽人意,其中主要原因就是忽视了积极班级文化的创建。在一个不能形成积极班级文化的班级里,学生经常出问题,从而增加日常班级管理的工作量。
(二)重视物质文化建设,忽视精神文化建设
班级文化也包含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方面。现在走进每一班级,都可以看到墙上有名言、班级制度和黑板报之类的文化内容,但是,这不能代表这个班级的班级文化能象墙上文化一样“好看”。在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是比较容易建设的,而积极的精神文化是最难建设的,它需要一个很长的建设过程,从而出现重物质文化建设、轻精神文化建设的现象,甚至错误地认为物质文化完成,精神文化也随之完成。
(三)重视思想认识说教,忽视实践活动体悟
经常性的思想教育是建设积极班级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促进学生将积极班级文化内化的重要渠道之一。正确的思想教育有助于提升他们的认识水平,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增强体悟。相对而言,班主任开展思想教育比开展实践活动要容易一些,这往往导致在班级文化建设方面出现重视说教轻活动的现象,或者开展活动也是留于形式。
积极探索积极班级文化的形成规律和建设策略已成为提高职业学校教育质量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职业学校积极班级文化的形成机制及主要影响因素
任何一个班级都是文化存在物,但积极的班级文化是不会自发形成的,它需要班主任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创建。积极班级文化创建的主体是班级的学生,创建的引导者是班主任。在职业学校班级中创建积极班级文化一般分为三步:
第一步,班主任与学生商讨后提炼出班级文化。这里的班级文化包括班级奋斗目标、班级口号、班级格言、班级各项制度以及各种班级文化标识等,这些外显的文化,在文字上要做到简洁、易记、朗朗上口,在思想上要做到深刻性、务实性、励志性和启迪性,在情感上要做到有人文关怀,在操作上要做到具有可行性。要通过多种途径宣传班级文化,加强班级文化物质层面的建设,要使教室的每一面墙壁都具有教育的作用。
第二步,努力促进学生对班级文化的认同和内化。班级学生是创建班级文化的主体,学生对班级文化的认同和内化是创建积极班级文化的关键。职业学校学生普遍存在自信心、进取心不强,或有进步的愿望,但是让他们根据积极班级文化的要求改变自己,往往表现出很强的畏难情绪。这种畏难情绪影响他们对积极班级文化的认同和内化,即便他们在道理上认同应该这样做,也愿意选择积极的班级文化,但在行动上也难做到。
第三步,加强班级的教育与管理,努力形成积极班级文化氛围。文化的本质属性就是非强制性的影响力,但是,在创建积极班级文化的过程需要一定的强制力作为基础,尤其在班级建立的初期。职业学校学生的年龄较小,自制力普遍不强;他们有追求个性自由愿望,但对个性自由理解不够深刻;他们会受到各种思想文化的影响,但辨别能力不足。加强以积极班级文化为导向的班级制度文化建设,通过对班级的教育与管理纠正学生的不良现象,是积极班级文化的形成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以上三步揭示了积极班级文化的形成机制,这个机制就是班主任与学生协商提炼班级文化,班主任促进学生认同班级文化并内化,班主任加强班级教育与管理矫正不良现象三者的有机统一。在创建积极班级文化的过程中,班主任与学生协商提炼班级文化是创建的前提,班主任促进学生认同班级文化并内化是关键,班主任加强班级教育与管理矫正不良现象是保证。
班级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文化又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同时,职业学校学生本身就是受到多种文化影响的文化综合体。在一个职业学校的班级中创建积极班级文化就是通过班主任的教育引导,整合各种文化的影响,在班级形成积极向上的、独具特色的新文化。在创建过程中,学生既是创建的主体,又是被改造的主体,同时也利害关系的主体。因此,积极班级文化能否形成主要受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即班主任的教育与管理、学生认同和内化积极班级文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班级文化。其中,班主任的教育与管理对积极班级文化创建起着决定性作用;学生对积极班级文化认同和内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影响积极班级文化创建的进程;班级文化的多样性对积极班级文化创建的影响是复杂的。
三、职业学校积极班级文化建设的策略
职业学校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班级是他们活动的重要场所,班级文化对他们成长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在一个形成积极班级文化的班级里,学生心情舒畅,人际关系和谐,有集体荣誉感、自豪感、归属感和进取心;班级有凝聚力和积极的转化力;班风正、学风浓。遵循积极班级文化形成规律,从职业学校学生的实际出发,职业学校积极班级文化建设的策略主要有:
(一)坚持思想教育、心理辅导、情感关怀相结合
虽然积极班级文化的内容是班主任与学生协商确立的,但是要让班级里的每一位同学都做到积极认同和主动内化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尤其是,学生是一个变化发展着的个体,往往会出现对自己之前认同的东西产生怀疑。班主任的思想教育工作要做到在理论上占据至高点,在逻辑上有说服力,在频率上常态化。由于职业学校学生在心理上还不够成熟,他们在认同和内化积极班级文化方面产生的问题许多是他们心理因素造成的,因此,班主任要懂得一些心理辅导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有针对性地开展个人和集体心理辅导。同时,班主任还要积极悦纳每一位学生,给学生以积极的情感关怀。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说过:“没有情感的支持,理性也将毫无力量。”没有教师积极情绪情感的激发,无论多么正确的理论和道理,对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顶多就是正确而已,极少产生行动的冲动。
(二)构建规范、引导和激励相结合的积极的班级制度
班级制度是是班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班级正常秩序、促进班级发展的重要保证,是班级学生的行为准则,也是班主任教育和管理班级的重要依据之一。积极班级文化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在创建初期必须保证班级制度的严肃性。职业学校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在一开始总会或多或少地与积极班级文化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为减少缩短差距过程中的阻力,班级制度要在班主任的主导下通过师生协商来制定。班主任要坚持最近发展区原则提出要求,即使学生不能马上逐条做到,也要通过商协促使学生首先在思想观念上认同。积极的班级制度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规范、引导和激励相结合,做到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要避免违背科学发展要求的、简单生硬的约束性规定。具备上述特征的班级制度才会深入学生的内心,才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才能形成遵守班级制度的文化氛围。
(三)正确处理班级文化与文化的关系,培育积极的班级舆论
要在一个班级创建积极班级文化必然要受到来处班级文化的影响,包括其它班级、学校和社会,这种文化影响实质上价值观的交锋。文化从对个人和社会的作用来看,基本可分为传播正能量的积极文化和传播负能量的消极文化两大类,积极班级文化归根到底属于社会积极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创建积极班级文化既要汲取文化中积极因素,又要消解文化中消极因素的影响。文化对班级文化的影响最终会通过班级舆论表现出来,培育积极的班级舆论是创建积极班级文化应有之义。由于职业学校学生的社会阅历较少、认知水平不高、心理不成熟,加上本身就是一个积极文化与消极文化的矛盾体,如果顺其自然发展,极容易接受文化中的消极因素。班主任要把握班级舆论导向通过多种方式培育积极的班级舆论,确保班级舆论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如果班级能够形成积极的舆论氛围,它能使学生自觉地约束自己的思想言行,抵制和排除不符合班级文化的各种言行。
(四)积极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增强积极班级文化的成就体验
班级文化是学生将其内涵内化为信念后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文化状态,积极班级文化的创建过程是学生价值观和信念的再造过程。这一再造过程是学生对积极班级文化在认知上接受、情感上认同和实践上成就体验三方面统一过程,而且,成就体验就是决定性的环节,它可以使先前的认知和情感发生转变。对职业学校学生而言,单纯的理论说教式的思想教育和单纯以维护秩序的班级管理是很难实现文化价值观上的认同与内化。班主任要积极指导学生围绕积极班级文化建设,结合班级发展情况,选择符合学生特点的主题,通过主题班会、团日活动、文体活动、校内外志愿者活动等形式,全班参与。每次活动都要有论证方案,不能采用放羊式活动,不能为活动而活动,而要让活动为创建积极班级文化服务。活动的重点要让学生体验到按照积极班级文化行事的成就感,从而增强积极班级文化的感召力。实践证明,积极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增强学生成就体验,对于积极班级文化的建设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黄正平。文化建设。班主任专业化的灵魂[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7(06).
[2]张俊伟。极简管理。中国式管理操作系统[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作者简历:
班级文化建设论文 篇四
关键词:组织认同; 组织文化; 凝聚力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8-144-002
依托班级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其实质是充分利用班级文化这一载体,通过班级文化的导向、约束、熏陶等教育功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健康、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依托[1]。
近年来,苏州大学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班级的学生人数显著增多。在庞大的班级组织中,形成亲密团结的同学关系和昂扬向上的文化气氛面临新的挑战。在班级管理中加强班级文化的建设,提高班级成员对班级组织的认同感,能有效地促进班级成员集体意识的形成,并内化为个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本文通过分析班级文化与班级凝聚力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有助于探求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和有效途径。
1.组织文化与组织认同
1.1组织文化
组织文化尚无统一定义,综合诸家观点可归结为:组织文化是组织成员所共同拥有的使组织区别于其他组织的价值观体系,对组织成员的行为起指导作用。其由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特有文化形象。其中,价值观是其核心要素。
1.2组织认同
组织认同是指组织成员在行为与观念诸多方面与其所加入的组织具有一致性,认为自己在组织中既有理性的契约和责任感,也有非理性的归属感和依赖感,以及在这种心理基础上表现出的对组织活动尽心尽力的行为结果。
1.3组织文化与认同的关系
组织文化对组织认同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组织文化具有内外两种功能,一是内部整合功能,组织成员会发展出一种集体认同感并明了该如何有效地一同工作;二是外部区分功能,组织文化作为组织成员的共有价值体系,它使组织独具特色,区别于其他组织,从而将自身的组织与外部其他组织加以区别开来,确认并增强对本组织的认同感。
另一方面,培养和发展组织成员对组织的认同感有利于组织共同文化的深化。组织成员对组织的认同感一旦产生,就会心甘情愿地把组织所倡导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当作自己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从而形成和深化组织文化和意识,即广泛共享的信念、价值观有助于组织成员之间达成共识,并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进而对组织认同和管理产生积极的影响。
2.班级组织文化与组织认同
2.1相互作用
班级作为组织的一种形式,其文化的构成与内容同样符合组织文化的特点。
首先,班级文化的教育功能是通过环境布置、活动计划与实施、人与人交往、兴趣培养等多种手段和途径帮助学生形成价值观念、道德情感与意志、班级舆论与氛围,培养和发展智力与非智力水平,增强审美意识与能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班级文化在其形成的过程中,让彼此亲近的学生或师生之间产生了归属感觉,彼此形成认同。
其次,班级文化的社会功能是使学生在班级的独特文化生活中,并通过班级文化中的有效互动实现个体的社会化。通过发挥制约和示范、凝聚和导向、平衡和保障、激励和创造功能,在学生求学与做人的过程中实现由他律转向自律。在班级文化对价值观的选择、扬弃和创造中,使班级成员共同价值观逐渐得到认同,形成主流精神与班级氛围,进而产生思维与行为定势,形成学生性格。在对班级文化内容的创造中,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合作关系,形成信任维度,促进认同。
2.2实现方式
班级文化建设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基础,而精神文化建设则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对于班级文化的物质文化,广义上是指班级成员存在与创造的一切物的因素的总和,包括各种设施与教室布置所形成的环境。狭义的班级文化的物质文化,仅指班级中的各项设施。其中教学设备的配置和教室环境的布置,通过必备基础设施和教学辅助设施的配置,优化教室环境,都可以促进班级物质文化建设。
班级价值观,在班级文化中属于精神文化的深层次内涵。班级文化建设的目的是形成全体成员共同的价值观,这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和基础。也只有为全体成员认同并遵循,这种以价值观为基础的班级文化才能变成无形的精神力量,使班级成员有共同的行为准则和思想作风,一致地为实现班级的目标而奋斗。班级价值观的形成,是班级中的全体成员在共同生活中所形成的价值认同,它的形成也是有一定的过程的。
班级精神文化的表现形式为班级舆论、制度文化和活动文化的建设。一个班级的制度文化的形成,要经过“树立――服从――同化――内化”的过程。在制度文化的“树立”过程中,由学生们充分公开讨论后确立;在“服从”阶段表现为各个成员在班级舆论的压力下,表面转变自己的思想与态度,服从群体的规范准则,这种服从并非自愿,但班级里的榜样的示范作用与舆论的压力,会使个体出现规范所要求的行为,此时,应多表扬学生的个体行为,促进从众和模仿行为的出现;在“认同”阶段,个体把群体规范、舆论吸收过来,在心理上与之趋向一致,此时教师要保持对学生行为评价的公正性,促进学生的认同感;在“内化”阶段,个体已经开始把自己认同的东西与自己的心理结构有机地结合起来,变为自己的价值而并入价值体系当中。建设班级的活动文化,必须注意四大原则:首先是“主体性”原则,即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活动的主人,让学生参与策划活动,让活动贴近学生生活。其次是“发展性”原则,即活动要能激活学生的身心系统,有效地促进发展。三是“社会性”原则,即活动要能够将学生的学习生活与一般的社会生活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校内也与社会紧密结合。第四是“多样性”原则,即活动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这样才符合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要求。
3.苏州大学班级组织文化与认同分析
3.1意义
近年来,随着苏州大学办学规模的扩大,各班级的学生人数也有较大规模的增长。以笔者所在的社会学院2010级劳动与社会保障班为例,班级66人的规模,大大高于一般的高校班级规模,甚至远超一些中学班级规模。在如此庞大的班级组织中,若想让班级成员自发地形成亲密团结的关系是不现实的,这就需要在班级管理中加强文化建设,引导班级成员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增强大班级的凝聚力。
使每位班级成员都积极融入班级、支持并参与班级活动的认同感,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的作用必不可少。班级文化具有很强的凝聚力量。班级成员在班级这一生活空间创造出具有自己班级特色的独特文化,使班级文化成为班级成员共同价值取向、心理意识、文化习性的体现,从而产生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把班级成员的个人利益和班级的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起到了集体教育的作用[2]。
3.2现状
理论上,规模较大的组织很难自发形成凝聚力和认同感,而实践也证实了这一点。以笔者所在班级为例,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同学们往往结成亲密而小型的团体活动。这种团体通常只有4-6人,在生活方式、兴趣偏好等方面有极强的相似度,经常集体行动,互相维护成员的利益,内部认同感很强。然而以整个班级为单位观察,发现同学在班级集体活动中的积极性很低。春秋游是极为鲜明的例子,6学期中,班级仅举办过2次,且参与率均不超过40%。这表明在没有下意识建设班级文化、以此提高班级凝聚力的情况下,同学很难自觉形成对班级的认同感。
另一方面,在面对较松散的班级关系时,老师和同学也很少意识到依靠建设班级文化来解决的重要性。老师往往采用劝说或依权威施加压力的方法督促同学参与班级事物;班委常假以学校或学院的名义对同学进行强迫。这些方式总是治标不治本,故而一直未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3.3分析
班级文化建设,特别是班级精神文明建设对增进班级认同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这点往往被师生所忽视。班级文化并非单一苍白,它包括班级舆论、制度文化和活动文化等维度,想要建设好,需多方位努力。班级文化不是一蹴而就,需要长期引导、示范和修整,期间需要辅导员的耐心引导和倾情付出,需要班干部发挥核心带头作用,需要对良好风气的鼓励与弘扬,需要经常性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文化活动,同时积极开展学习竞赛等活动,培育优良学风。只有多管齐下,标本兼治,才来渐渐形成一个班级相对稳定的文化。
4.应对措施
综上所述,强调班级文化与班级认同的有机统一在班级建设管理之中举足轻重。而针对苏州大学特殊的班级情况,也要在普适的原则之上探求特殊的处理方式。
4.1重在实践
班级中,教师与同学均要重视以班级文化促班级凝聚力的方法。依照建设精神文明的方式,首先建立大家认可的相关制度。之后,不应将规章束之高阁,克服惰性和阻力执行下去,保障制度的实现。这时要以正面肯定为主,激起同学遵守的愉悦感和成就感,譬如在组织春游中,给予报名参加的同学一些物质奖励,奖品不仅是一种利益,也代表班级对其行为的肯定。渐渐形成积极参与班级活动的习惯后,这种气氛将对同学之后的行为产生引导。
4.2关注“少数派”
无论在哪个阶段,班级中成员的行动都难以完全一致。一般同学都完成班级文化的内化时,总有极少数不走同一路线的“少数派”同学的行为更值得关注。这就要求班级管理者认真了解其思想、动机,并从完善班级文化不足与引导“少数派”观念两方面同时着手,减少学生的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而不是一味强迫同学改变,反而产生负面效果。
4.3潜移默化
无论班级文化建设,还是班级凝聚力建设,都是日积月累渐渐形成的,不是一日之成,一蹴而就。润物细无声是最智慧、最温情也是更易于被大学生所接受的方式。在温和理性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和修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养成良好的遵纪守法习惯,要从一开始的班级制度建设逐渐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制度文化建设,最终达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目的。也能保证方法的科学合理。
5.结语
优秀的班集体离不开班级文化的建设。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不仅能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陶冶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素质,挖掘学生的潜能,还能强化道德认同感,增强集体组织强度,提高班级凝聚力,有利于优秀班集体的形成和发展。本文主要阐述了班级文化对增强班级凝聚力的作用,探讨了班级文化建设的对策,旨在为新形势下高校大班级管理提供一种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班级文化建设论文 篇五
一个团体小组要正常运转,必须有制度文化建设。班级有了规矩,才能约束个体,促进发展。除了要顺应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每个班应当制定自己特有的一些班规,因为班主任是不同的,各班的学生也是有差异的。制定班规,切记要细化,不要空泛。举例说“学生要遵守课堂纪律”,这是一个空泛的规定。怎么去遵守呢?要细化到学生可能会出现的各种行为上去:端正坐姿,不趴桌子;不做听课之外的任何事;非讨论时间不交头接耳;讨论时要高度参与,不接老师话茬,认真记笔记等等。而某个班规一旦制定,班主任就应从自己的课堂上开始实行并坚持实行。因为班规不是你说说就能成为学生遵守的信条的,而要始终如一紧抓才能慢慢成为他的习惯和记忆的。否则,制定班规的当时,班主任说得再严厉,之后不督促着实施,它就会流于表面,不可能成为真正的规矩。更可怕的是,时间一长,你会发现,你说的话没几个学生真正在听了。
二、精神文化建设的原则:宜实用有指导性,忌形式化成口号
初一开学,德育处会要求各班制定班级目标、精神、口号、理想等,这些就是在构建精神文化的雏形。有些老师可能会从网上搜索,挑几个好听的一写得了,但那样就流于形式,成了空洞的口号。每个老师在开学时内心都会对学生存有一些期望,期望一年后或三年后他能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自己在迈入初中后也会对自己有些未来规划,把这些汇合起来,才真正是一个班级的目标和精神,才能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有真正的指导意义和激励作用。比如此时的初二,一年前他们入学时的现状就是基础差、底子薄、思想简单。面对这样的现实,我把班级目标朴实的定为“学有所成、快乐成长”。意思是学习上能有进步更好,最重要的是快乐顺利的长大,精神健康、品行端正。班级精神定为“细节决定成败、习惯铸就未来”,希望更实用的指导着他们的日常生活学习,也表明着我的教育观念:善抓细节,爱抓习惯。在管理学生的过程中,我会时刻以这几句话为准绳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并适时让学生温习,逐渐让这几句话成为他们思想的一部分,并有意识地落入行动,有一天能自主的规范自己。而我们班主任经常挂在嘴边的话也会无形 比如“聪明又认真的人才是最美”,“骂人谁都会,关键有人能不说出口,这就是修养”“,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等。通俗的说,老师有时是在做学生的洗脑工作,把消极自私黑暗的思想洗走,植入积极阳光健康的精神。一定要相信你的影响力和能力,这是教育者的责任也是良心。而小组文化建设涵盖以上文化建设的三方面,因此对一个班级来说是重中之重。
班级文化建设论文 篇六
关键词:班级文化建设;德育;新课改;学生
一、正确认识班级文化建设的德育功能
班级文化是一种隐性的课程,具有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一个班级是否具有正气,是否具有良好的班风,首当其冲的是要看这个班的班级文化的建设。在一个具有浓厚文化氛围的班级中,全体学生会自发地形成一股浓郁的和谐风气,在这样的集体中,学生能融洽地与同学相处,与老师交流,友好地进行合作,彼此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在这样积极向上,温馨和睦的环境中,学生会把班级当成自己的“家”,有着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班级文化建设是形成良好班风的载体和平台,更是学生动手操作,发展个性的园地。因此,班级文化建设已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
然而,不管是过去还是实施新课改以来,多数学校的工作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升学率,而疏忽了班级文化的建设,从而影响了学生的人格成长,使班级的德育功能弱化甚至缺失。
班级文化可以在班级活动中自然形成,可能是自发的过程,但没有引导与建设,这样的班级文化很可能走向不良局面,形成不良的班级文化,从而滋生投机钻营、荣辱颠倒的价值取向,极易产生人格的扭曲。所以班级文化需要班级师生的共同努力与建设,形成良好的班级文化,使学生形成自主奋斗、刻苦进取的人格。
为此,如何使班级成为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最重要的社会环境,实现教育以人为本的关键就是要针对班级具体情况,积极构建健康文明、富有特色的班级文化。下面,我就结合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从班级文化建设角度谈谈自己的看法。
二、班级文化建设的途径与方法
1.确定班级文化特色与制定班级文化建设目标
新生入学后,要根据班内学生的特长、兴趣、爱好、经历,班主任的优势等,师生讨论,确定本班文化特色。要着重培养学生尊重人、关心人的品质,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有的班级以体育运动的爱好者为主体,就要以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坚定的意志和团结奋斗为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涵。同时,以文化特色活动为班级文化建设的切入点,选择的活动要便于操作。
在此基础上,围绕班级文化特色,师生共同制定一个目标作为指导日后开展各项活动的依据,使班级文化建设能按照一定的方式循序渐进地进行。
2.从精神、制度与物质三层面全方位的推进班级文化建设
精神层建设主要是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在班级内形成正确的舆论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一个环境中,当一个错误被大家所认同的时候,那么在他们看来这个错误就不能算错误了。但实际是这仍然是一个错误,所以只有形成正确的舆论才能形成良好的氛围。
制度是一个行为的准绳。一个班级要有良好的班级文化,跟一套完整的制度是分不开。在班级集体中,我们把那些以规章制度、公约、纪律等为内容的,班级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并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以及监督机制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形态称为班级制度文化。班级制度文化的建设,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评定品格行为的内在尺度,从而,使每个学生时时都在一定的准则规范下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使之朝着符合班级群体利益,符合教育培养目标的方向发展。“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因此,我班的制度文化建设根据校纪校规,根据我班的实际情况,经过大家的讨论之后主要是制定和实施了爱书公约、课间礼仪常规等标准。当然制度不仅要有,而且关键还要落实到位。
班级物质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所在班教室环境的布置构造一种教育和学习的具有文化和教育气氛的文化环境。“学校是一种特别的环境,它用专门的设备来教育孩子”。这就要求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环境必须达到以下几点要求:
(1)窗明几净。干净整洁的教室环境是我们班级文化的基础。一个班级好不好,首先是看走进这个班的教室看看卫生怎么样。正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所以我很重视我们的班级卫生。做到这一点,要求班级全体成员,必须坚持每天的轮流卫生扫除,同时要求全体成员要有公德心和文明行为,禁止乱丢乱放,要像爱护自己的脸面一样爱护教室的整洁;这是一个环保意识的培育过程,更是一个提高学生文明修养的过程。
(2)具有时代特色的各种宣传材料,如:《中学生守则》名人名言、每日絮语、班规等,特别是班级宣传栏的设计,要求学生自己设计,精选内容,常换常新,体现班级特色,体现学生特点,体现学生热点,体现教育功能,教师要在这方面作必要的指导,良好的育人环境往往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对相应的岗位都有专门的值日生负责。
3.班主任的组织引导
班主任是班级德育工作的直接管理者,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主导者,其工作方法和管理风格直接反映于班级的文化风貌。要建设良好的班级文化,班主任应关注下列策略:①规范生成与目标管理相结合。制定和落实班规及各种规章制度,要让学生明确它具有与守则、行为规范不同的可操作性、互制性及灵活性。让每位学生都成为“立法者”,参与制定班规及各种规章制度,使学生充分感受这种规范的自发和自律。同时,指导学生依据这些规范和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加强反馈,促进落实。②自主活动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班级活动由班委会根据学校要求及班级的实际需要组织全体同学参与讨论、制定方案,并自行组织实施,充分调动广大同学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班主任只给予适时、适当的创意指导和组织支持,及时反馈活动效果,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实现自我教育。
总之,一个优秀的班集体,离不开良好班级文化氛围的熏陶。学生在班级文化活动中显示个人的才华,培养了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实现班级目标的过程中,学生还懂得了合作,理解了团队精神,逐步形成了共同的价值取向,增强了责任感,学会了自我发展。班主任要注意加强调控和服务,及时纠正和解决工作中出现偏差和新问题,确保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不变形,不走样。使班级管理和活动始终沿着既定的方向前进,持之以恒,就会强化管理效果,良好的班风、学风的形成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参考文献 :
[1] 杨林国 《当前学校德育问题的若干思考》,载《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1997年第9期
班级文化建设论文范文 篇七
一、互动式班级文化的内涵
班级文化是指班级内部所形成的独特的价值观、共同思想、作风和行为准则的总和[1]。互动式班级文化其实就是创设一种充满对话的班级文化氛围,使班级成员之间能够自由、主动、融洽地进行沟通,班级成员与班级物质环境之间也能够形成互动的关系,最终使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能够和谐、均衡、自然地形成充满智慧的生态式的关系。
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教师在进行班级管理过程中,采取的是直接管理与间接管理相结合的方式,这种班级管理方式所营造出来的是一种“集权”性的、权威控制下的班级文化氛围,学生没有太多的自,班级环境缺乏宽松和谐气氛,班级文化建设中互动特征不是很明显,制度化、规范化、条例化特征比较突出。这样的班级文化氛围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是不适应的。因此,重塑班级文化,建设互动式班级文化将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互动式班级文化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讲究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共处,强调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看重的是学生之间的和谐相处。在班级内部营造全方位互动的文化氛围是互动式班级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因此,教师在营造班级文化氛围过程中要从学生的个性发展入手,在日常要求、班级规章制度、物质环境布置等方面,以及课程目标的制定、活动内容的选择、师生互动方式、家长共育策略等一系列环节上,本着互动的原则,从和谐班级文化的基本内涵出发,通过班级生活的方方面面来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人本主义色彩的班级文化氛围,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互动式班级文化对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作用
个性和谐发展的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性格特征、稳定的情绪表现、明确的主体意识,并具备一定的是非分辨能力,能够与他人积极交往、和谐相处,有一定的责任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充满自信,各方面能力都比较强。互动式班级文化恰恰为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在互动式班级文化氛围中,学生不会被严格的制度所约束,他们可以自己参与制度的制定,可以通过亲身体验来辨明是非对错,他们所面临的是一种“弹性的”、“刚柔并济”的班级制度和规范。他们可以在班级文化氛围中辨识正确的行动方向和行为规范,从中自然而然地学会处理各种问题和矛盾。在互动式班级文化氛围中,学生所感受到的人际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式的关系,无论师生之间,还是同伴之间,都是平等的关系,学生可以寻求任何自我表达的机会,可以尝试多种与人沟通的方式,并最终学会各种有效的人际交往技能。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自信心、主体性、情绪情感等都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在互动式班级文化氛围中,教师组织教育活动也将是从学生的需要出发,避免机械记忆、强化训练和说教,而是给学生最大的探索空间,使学生可以进行多方面的尝试与学习,在与教师、同伴、环境、材料、工具的互动中获得经验,由此将进一步提高自我学习和发展能力,为学生个性和谐发展奠定基础[2]。
三、互动式班级文化建设的途径
1.创设“互动式”的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显性文化,但却是教育过程中的“隐性课程”。一般来说,物质文化建设主要体现在教室环境布置与构造方面,这是学习的外部文化环境,是人为设置的文化环境,它体现着班级的精神风貌[3]。很多学校重视的是整个校园大环境硬件设施的建设,而比较忽视教室内部物质环境的创设,认为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在课堂上接受知识,而不是欣赏教室环境,因此在教室环境布置与构造方面往往是“蜻蜓点水”,稍加装饰即可,不会花太多心思来考虑班级内部物质环境的营造,更不要说由学生进行创意和操作。因此,传统的班级物质环境创设缺乏互动表现,其陈列、展示、美化作用比较突出,而教育、互动、诱发学习的功能比较欠缺,这是一种“隐性课程”的缺失。建设班级互动式物质环境文化,首先教师要明确物质环境也是十分重要的教育资源,是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不可缺少的环境资源。要积极创设一种可以与学生相互作用的物质环境,让学生成为环境设计的一员,自己为创设环境搜集材料、出主意、想办法,并动手实施。学生通过观察、构思、动手动脑,不但可以获得新的知识,还能获得能力方面的训练和提高。在与教师、同伴互动过程中,可以习得许多课堂上所学不到的知识。教师要注意发挥引导作用,要帮助学生创设出动态的环境文化特色,要定期与学生协商如何对现有环境进行改变,要不断变换环境主题,让环境带给学生不同的信息,传达各种经验和知识,让学生在优良的物质环境文化的陶冶下健康成长。
2.营造“对话式”的人际文化
良好的人际文化是学生发展的又一重要土壤。良好的人际文化应该体现的是平等对话式的人际关系,师生之间、同伴之间都可以产生积极的沟通行为,学生愿意充分表达自己和表现自我,体验到的是一种宽松、和谐、不拘束、没有压力的人际氛围。营造“对话式”的人际文化,重点在于提高教职人员自身修养,他们在相互接触过程中给学生展示出榜样的力量,并能真正以身作则,给学生传递一种交往的正确模式。教师在与学生相处过程中,应充分展现其人格魅力,给学生充分的信任感,让学生可以对教师产生类似于亲人般的积极情感。教师应转变师生之间“管束”与“被管束”的关系,应以对话的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这样师生之间的人际沟通就会变得更加有效。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也就学会了与同伴之间的“对话式”沟通方式,能够以积极有效的方式与同伴进行各种活动,即便出现冲突也能很好地化解。在“对话式”的人际文化影响下,学生和谐健康发展
3.构建“人性化”的制度文化
很多教师认为,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制度很重要,制度直接起着管束学生的作用,制定严格、严密的班级管理制度是管好班级的前提。诚然,制度在任何一个机构或团体的管理过程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是管理者的忠实信条。但在现代管理理念中,人性化的管理方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事实证明,民主与人性的管理方式能够创造更大的效益。因此,班级管理方式必须以“人性化”制度的构建为基础,逐步形成充满民主色彩的班级管理文化。在制定班级管理制度时,要体现出民主与互动的特点,教师要打破“一人说了算”的方式,让学生参与民主制定,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学生以自律的权利,制定出真正能使学生信服的、自愿去遵守的班级规章制度,真正发挥出制度在民主管理过程中的作用。
4.建设“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文化
在课程建设方面,要转变传统的以知识传递为主的课程模式,建设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主旨的课程文化,促使每个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教师在制定课程目标时,就应从学生的发展水平出发,将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作为课程实施的根本目的,考虑每个学生的发展特点,制定富有弹性的、能体现学生认知、情感、技能等方面和谐发展的课程目标。在课程内容方面,应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选起,为学生提供适宜的、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的课程内容。可围绕周围环境中的人、事、物作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来源,结合各班特色,打造属于学生自己的知识学习圈。在课程实施方面,当然要根据“互动对话”的基本要求来实施,转变灌输、强化训练式的教学方式,在生动活泼的自主活动中来完成各项教育教学任务,利用环境、材料、人际互动等因素诱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使学习活动与周围环境融合渗透,全方位促进学生的发展。在课程评价方面要推行“发展性”课程评价,让评价环节成为促进学生进一步学习提高的动力, 总之,建设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文化是“互动式”班级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对学生个性和谐发展必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育的本质在于陶冶,互动式班级文化� 只有这样,班级管理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为学生服务,学生也才能真正获得个性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程海霞。生态互动式幼儿园班级文化的建构与实施。当代幼教,2010(1-2).
班级文化建设论文范文 篇八
[关键词] 生命视角;小学;文化建设
一、生命视角对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意义
文化是人类生活、学习的真实反映和历史和积累沉淀,是人们的一种需要和要求。理想是人们生活的精神生活体现,它是人类精神的承受框架体现。任何的一种文化都要具备一种独特的思想和理论、独立的生存方式和方法。
生命视角与教育相关联,所赋予的便是更重的责任。作为一名小学教师,他是学生与教育的重要沟通桥梁,学生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来学习知识,教师可谓是他们的第二个母亲。来自不同家庭的孩子对教师的信任和依赖感是无人可以替代的,他们对生命的理解还不明确,对生活的认知还很肤浅,对未来的憧憬还刚刚构建起来。透过生命的视角可以让他们更深刻的去认识自己、看清世界,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通过生命视角来实现教育进步,对于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意义十分的重大。
二、生命视角下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内容
小学班级文化的建设对教室进行静态与动态的相通布置,彰显出小学学生的青春生命活力。通过加强各项特色活动的举办,让学生在参加特色活动过程中释放出生命的本意,对生命有更深刻的理解与体悟。
1、生命视角是平衡与美丽的环境殿堂
生命视角重视的是平衡、美丽和纯净,它不仅体现了对生命、对生活的重视,同时也体现了对文化的一种延伸。一名合格的小学教师在对班级管理过程中应当坚守课堂、坚守讲台、坚持自己的教育风格,为小学生们营造出一个属于他们的美丽的、纯净的学习环境,让课�
2、生命视角是诗性与灵性的相融合
生命视角推崇的是一种诗性与灵性的美丽的相融合。小学教师应当以其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文化底作为其教学中诗性的支撑,以其高超的教育智慧为其教学中的灵性支撑,诗性与灵性两方面往往都来自于对教育孜孜不倦的探索、拼搏与思索所取得的。
3、生命视角是激情与生命力的体现
生命视野洋溢着充沛的激情与生命力,它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完整体。激情与生命力才是生命视角下所真正要体现的东西,将它融入到小学班级文化建设当中,不但是对学生教育的一种加强,同时也是对教师进行教学的一种提升。
4、生命视角下小学班级文化建设
小学班级文化具有一种较为隐性的教学力量,订立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方向,引导和教育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此同时,它还体现了一个班级所特有的班级风貌和精神,而且这个班级所具有的独特风貌和精神,将会自觉或不自觉地通过某种形式对学生的行为、意识以及思考模式造成一定的影响,并会培养出具有独特内在素养和外在表现的优秀学生。
5、生命视角所赋予教育的意义
小学班级文化建设主要是指小学班级的全体成员,营造和创新具有特色的班级文化环境、文化制度和文化关系等,通过文化气氛的影响力,对班级内部所有学生进行文化方面的熏陶和培育等一系列的影响活动。它是在小学班级成员处于多种文化相互作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中,并营造出一种相对稳定的有利于班级文化发展的一个文化过程。引导学生明确认识到应当热爱生命、热爱生活,以生命的视角为出发点,让自己的心灵永远那么纯净而美丽,这些才是一名教师在生命视角下对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诠释。
三、生命视角下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加强生命视角下小学班级文化建设是现代教育非常重要的任务之一,同时,它也是完善我国当代学校文化建设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研究、分析小学班级文化建设,把日常的学校教育工作提升到一个全新的教育理念高度,以生命的视角为出发点,对班级进行特色文化建设,彰显出学校及班级所具备的特有的教育风气和生命张力,发掘当代小学生的个人特性、培养现代小学生的自身能力、拓展学校小学生对生命本然的理解和知识,描绘出小学生对生命感知的色彩,班级文化的建设还为学生营建了一个绿色的、充满生机的家园环境,让学生的生活更具生命力和朝气。
总而言之,在生命的关怀下,在生命的视角中,让小学班级文化建设彰显年轻生命力,张扬现代学生个性。在学校建设的特色生命活动中,体现出生命的本质;在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中体会生命的色彩,生活的本源,构建绿色家园;在小学班级管理中融入生命力,让学生懂得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感谢生命,让生命的视角充溢到整个小学班级文化建设之中,体现出小学班级文化建设具有的指导和调控的双层意义,不断的探索和学习生命视角在小学班级文化建设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钟家胜。谈谈班级文化建设[J].教育科学,2007年。
[2]厉江萍。建设班级文化与提升学生品位[N].中国教育报,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