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汇编(精选31篇)

发布时间: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汇编(精选31篇)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汇编篇1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比较扎实的英汉双语基础知识和语言基本技能,具有较为系统的翻译理论知识、比较扎实的翻译基本功、较为流利的语言表达能力、一定的翻译批评和翻译鉴赏能力,能够基本胜任不同领域基本难度的文学翻译、商务翻译、典籍翻译或其他跨文化交流工作,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语言和翻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接受汉语和英语两方面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的训练,掌握跨文化交际和英汉互译的基本技能,具备口笔译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水平和良好的道德素质与文化修养;

(2)掌握语言知识和能力,包括英语语音、词汇、语法知识,英语听、说、读、写能力,汉语知识与写作能力,演讲与辩论能力,语言学习能力;

(3)掌握翻译学科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能力,包括口笔译技能、口笔译理论、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译者综合素质;

(4)掌握翻译需要的相关知识和能力,包括中外社会文化知识,语言学与文学知识,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翻译工具的知识,国际商务知识,公共外交知识;

(5)了解翻译学的理论前沿和应用前景,了解翻译专业的行业需求和发展动态;

(6)熟悉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7)具有较强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实际工作能力和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

(8)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

三、专业方向

本专业设文学翻译、商务翻译和典籍翻译三个方向。

1.文学翻译方向

学生能够了解文学文体的特点,具有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掌握文学翻译的技能与知识,能对各种体裁和题材的文学作品进行翻译实践和初步的理论研究,具备对文学翻译进行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后能够独立从事一般难度的文学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

2.商务翻译方向

学生能够了解商务翻译的特点,具有一定的商务知识,掌握商务翻译的技能与知识,能对各种商务文本进行翻译实践和初步的理论研究,具备对商务翻译进行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后能够独立从事一般难度的商务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

3.典籍翻译方向

学生能够了解不同体裁和题材的典籍特点,具有一定的文本分析能力,掌握典籍翻译的技能与知识,能对各种典籍文本进行翻译实践和初步的理论研究,具备对典籍翻译进行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后能够独立从事一般难度的典籍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汇编篇2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热爱祖国,具备健全人格与心理素质、良好的人文与科学素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系统的英语语言文学知识,熟悉英语语言文学的发展历史,了解英语语言文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具备较强的跨文化交际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在教育、商务、文化、旅游、科技等部门及涉外企业从事英语教学、翻译、文秘、管理等工作。

二、培养规格基本要求

学生毕业时应具备以下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具有敬业爱岗、艰苦奋斗、热爱劳动、遵纪守法、团结合作的品质;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2.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及专业知识和较强的跨文化交际沟通能力;英语专业知识包括文学、语言学和对象国社会与文化的知识。

3.具有一定的第二外语基础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

4.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受到必要的军事训练,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具有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能够履行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神圣义务。

三、专业核心课程

本专业核心课程有:综合英语、英语听力、英语口语、英语阅读、英语写作、翻译理论与实践、高级英语、高级阅读、第二外语、语言学、英国文学、美国文学。

四、学制与学期安排

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学年,每学年分上、下两个学期。全程教学共计165周;每学期按20周规划课程教学(含考试)周数(第8学期19周),计159周;根据专业教学需要,经学校批准,可在两个学期之间设小学期,安排课程学习、专业实训、社会实践等教学活动,共约6周。

五、毕业与授予学位要求

学生在规定的修业年限内必须完成175学分,其中通识必修课50学分,通识选修课18学分,专业基础课25学分,专业必修课31学分,专业选修课28学分,实践与实验课程23学分。普通话水平原则上应达到二级乙等及以上。学生毕业体质测试成绩应达到50分,特殊情况可依有关文件规定免予测试。学生毕业时,通过毕业资格审查方准毕业。

毕业时符合学位授予条件的,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六、专业及课程修读指引

1.本专业获得毕业资格要求完成175学分,其中通识必修课50学分,通识选修课18学分,专业基础课25学分,专业必修课31学分,专业选修课28学分,实践与实验课程23学分。

2.通识选修课在2-7学期开设,学生在学校公布的通识选修课模块中选修,合计应修满18学分。

3.专业选修课在2-7学期开设,学生在学校规定的各专业专业选修课模块内选修,合计应修满28学分。

4.本专业为有志于辅修的学生提供A类选修课和B类选修课,A类选修课见表十三,B类选修课为本专业的专业选修课,见表十一。辅修本专业的学生应优先选修A类选修课,在本专业A、B类选修课中累计修满15学分,经学生本人申请,辅修专业开设院系初审同意,教务处审定后可获得本专业辅修专业证书。

5.大学体育采取选课形式实施俱乐部教学。学生根据本人体育专长和兴趣爱好选择修读体育项目,在不同的教学俱乐部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取得规定的8学分。

6.对计算机已有相当基础的学生,可以在《大学计算机基础》开课前申请参加学校组织的统一测试,测试合格的学生可以免修并直接取得该课程的学分。

7.实践及实验课:学生应完成本专业规定的实践及实验课并取得23学分,其中,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必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并至少取得2个社会实践学分方可毕业。第6学期中期论文,第6学期中期实训。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汇编篇3

一、专业名称

汽车运用与维修

二、制定依据

《中等职业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国家职业标准》、《省职业学校教学管理规范》。

三、招生对象与学制

1、招生对象

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

2、学制三年

四、专业定位

(一)专业定位

主要以汽车维修行业人才需求为基本依据,面向汽车后市场相关企业各岗位,以提高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宗旨,倡导以学生为本位的教育培训理念和建立多样性与选择性相统一的教学机制,通过综合的职业技术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积累实际工作经验,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五、职业定位和岗位要求

(一)职业定位

本专业的毕业生可以进入汽车售后服务企业或汽车制造类企业,作为汽车修理工、汽车维修电工、汽车检测员、汽车维修业务接待员等技术工人,从事汽车机电维修、汽车电气维修、汽车性能检验、汽车维修业务接待等工作。

序号

专业技能方向

(二)岗位要求

汽车维修技术工人岗位主要有:发动机维修、车身维修、电气系统维修、自动变速器维修、车身清洁维护、涂漆、轮胎动平衡及修补、喷油泵、喷油器维修、曲轴修磨、气缸镗磨、空调维修、四轮定位检测调整、喷油系统维护、散热器维修、汽车装潢、汽车玻璃安装等各类专项维修等。

六、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掌握汽车维修职业岗位群必备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具备沟通与表达能力,牢固的生产安全和环境保护意识,养成规范严谨的操作习惯,达到汽车维修服务的专门化人才,能从事汽车运用与维修工作的应用型技能人才。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汇编篇4

1国外视光学教学概况

国外关于眼视光技术具有非常清晰的分工,主要分为二个部分:

第一部分在医学院培养的基础上,为了有效防治眼病。

第二部分在视光学院培养的基础上,为了达到眼视觉的健康,负责验光配镜。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当中,出现视光学院和视光系的时间较早,其发展已经过一百多年,形式多种多样,而且拥有一定的规模,相当于医学院。视光学专业的学制主要以4+3为主,也就是学习医学基础课、光学基础课、视光学专业等课程一般是利用四年的时间。上述课程的主要内容有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组织胚胎学、药理学、经典光学、几何光学、眼科光学、视光学理论与方法、视功能检测与诊断、眼科疾病、双眼视力、低视力学、视力矫正、环境视光学、接触镜等。学习数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学和微生物学一般情况下利用三年的时间。在达到学习要求取得光学博士后,还不能达到视光学工作的标准,还需参加国家关于视光师职业资格考核,只有达到合格后取得有关证书后才行。

当前,很多人都拥有视光师职业资格,可以从事视光师工作,美国视光师与人口总量的比例达到了11000∶1,澳大利亚则达到了12750∶1,眼光师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需要提出的是,视光学院和视光系学习的课程不包括医学基础和临床学科,特别是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在过去较长时期内,很多学生虽然取得了毕业资格,但没有处方权,在治疗疾病时无能为力。

2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眼视光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特色不明显。

专业设置没有考虑到当地实际情况,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同质化现象。因为不能全面分析当地产业发展情况、当地经济发展情况、行业分布情况、企业需求情况,在设置专业时不能达到社会的需求,不能适应当地经济发展,培养的人才不能达到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建设课程体系方面已得到人们的认可,也就是采用工学结合的做法,但在实际学习过程中依然应用传统学习模式,不能将理论知识有效应用于实践当中,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与职业技能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实训基地内涵建设不完善。

3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3.1眼镜行业发展状况

我国眼镜协会的统计数字显示,在最近几年的发展当中,眼镜产业平均每年增长速度突破了17%。有关专家认为,眼镜产业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还需得到较快发展,将会产生大量的工业产值和出口量,专家认为二者平均每年增长率都将突破11%和12%,在国内主要产区将会涌现大量的生产企业,年产值也会得到大幅提高,将会突破一亿元,在大量中心城市会涌现数以千计的销售连锁企业,估计一些优秀企业每年销售额将突破一亿元。在眼镜行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要求拥有高素质的工作人员,如依据国际标准程序开展全面验光配镜技术、验配隐形眼镜技术、加工先进技术设备技术、应用视光仪器技术、眼科检查与治疗技术、修理眼镜技术等。

3.2职业岗位

对眼视光技术人才的要求,可以从事眼科检查、检查视功能、验光、配镜、检查测量、修理、设计配戴等工作,具备验配隐形眼镜技术,可以从事销售眼镜和管理工作。对应于眼镜行业职业岗位能力的职位有二种:第一,眼镜验光职位,主要包括初级、中级、高级、技师、高级技师等五个级别。第二,眼镜定配工职位,主要内容有初级、中级、高级和技师四个级别。

4眼视光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设置在培养专业人才方案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只有搞好课程建设才可能提高教学质量。高校的眼视光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应该主要针对培养人才的职业岗位能力,讲求实用性。再有,在设置课程时还需考虑到培养人才的职业迁移能力和职业素质、基本素质。

4.1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的技术路线

认真研究培养专业人才的目标、原则和具体实施措施,建设较为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路线,才能保证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顺利进行。在研究产业发展情况、行业岗位对人才的职业能力职业素质的要求情况、企业人才成长规律、学生如何学习、学校拥有师资力量如何、教学实训设备可以发挥哪些作用等内容的前提下,实现科学排列与组合专业课程的目的。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取得行业与企业的支持,以职业资格国家标准为依据,进一步充实课程教学内容,创建更为合理的课程体系。与时代发展相适应,及时引进先进技术与设备,学习当前世界上的新理论与新技术。

4.2课程体系结构模式

建设课程体系结构模式,也就是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各类课程之间的关系,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具有决定性影响。眼视光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结构模式主要应该考虑学生的职业能力、依靠通用课程、传授专业技术、发挥顶岗实习的作用。要意识到当前社会发展与技术进步一日千里,利用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

4.3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训、实习课程体系

在眼视光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课程标准要以培养较高的职业能力为目的,发挥实训教学的作用。学习过程中应用验光配镜技师职业资格国家标准,依靠工作过程建设实训与实习课程,在充分研究课程的基础上开设实训项目、设置实训项目,利用现场模拟与顶岗实习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讲求职业性、实践性与开放性。在实训基地开展专业理论学习,依托项目发展、保证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当中。要求理论学习时间与实践时间达到平衡,生产性实训时间应在全部实践时间中占到80%以上。课程考核方式应该全面结合应用校内理论考核、利用实训基地考核实践能力、企业顶岗实习、国家职业资格考核等多种做法。

5整合社会资源,加强实训内涵建设

高职教育要实现区域性与职业性。高校眼视光专业要具有一定的特点,要发挥具有一定发展能力的眼镜行业协会的作用,同时结合骨干企业开展有效合作。

行业协会掌握着当前最为丰富的行业发展信息,在校企合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学校在设置专业时要考虑到整个行业的发展,要争取达到具体企业的实际要求。要充分利用眼镜行业协会,要充分研究企业需求,利用订单式培养的做法,设计最为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利用课程建设、引进师资、应用实训基地等各种做法,使合作收到最好的效果,使人才进入社会后发挥最大的作用,达到各方满意的效果。大力发展眼视光技术专业,讲求品牌化发展,同时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科学配置校内与校外资源,建设最为先进的实训基地。实训基地建设包括校内与校外二个部分。校内实训基地的作用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基础技能。校内研发服务基地主要对学生的毕业服务。校内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对学生开展综合实训。校外实训基地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做法是顶岗实习。

在建设实训基地过程中要做到校内与校外协同发展,在顶岗实习和实现学生就业的前提下,实训学习要做到系统性。校内实训要进一步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校外实训要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实训内容应该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与连贯性。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要突破原有模式的束缚,要与企业车间相仿,达到教学实训、生产实训、毕业设计与开发服务等各个方面的一体化发展。在教学实训时,以培养学生丰富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为主,使教、学、做三者结合在一起;在生产实训过程中,讲究突出学的工,提高学生的综合技术与顶岗技能;在毕业设计与开发服务过程中,要充分利用项目,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汇编篇5

摘要:应用型本科教育可以较好地解决知识经济社会对大量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并有利于改变本科教育单一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从而解决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多样化培养模式和发展目标的问题.深入研究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模式及其运行条件,对于深化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广东白云学院实际,对基于能力本位的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进行了探索研究.

关键词:人才培养;应用型;能力本位;方案构建

目前我国经济处于转型期,同时高等教育向大众化方向发展进度加快,应用型本科高校对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定位必须重新认定,找准自己在高等教育结构中的位置,构建具有特色的办学模式和教育模式,从不同的方位满足社会发展的多维需求,但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能力需求,严重影响了学校人才培养质量.随着社会的进步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社会对高等教育提出了多样化的需求,促使高等教育逐步产生类型的分化,应用型本科教育应运而生[1].现阶段,由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还在探索中,多数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还是照搬研究型大学,培养的人才很难满足社会多样化的需求.应用型本科高校如何制订符合区域发展现状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形成发展优势,是院校建设、适应和服务区域发展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广东白云学院作为一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一直致力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在基于能力本位的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方面进行了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1基于能力本位的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指导思想

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需要解决理念、方案和实施三个层面问题,需要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并在此基础上优化和落实人才培养方案[2].

1.1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

尊重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扩大学生自选专业、自选课程的权利,实施“弹性学制”;推动从“教”到“学”的转变,以信息资源与现代教育技术为支撑平台,以学分认证为手段,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推行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对接、自主学习与互动教学相融的教学模式改革,提升学习成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能力.

1.2树立“特色意识、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

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主要路径,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紧密依托行业企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以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为提升人才质量的重要内容,注重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以国际合作为重要手段,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的办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及管理模式等,提高学校整体办学水平.

1.3以培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

体现“重基础、强实践、擅应用、长技能”的人才培养指向,构建能力本位及四个对接为核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即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提高人才培养的三个符合度,即目标与社会需求的符合度、人才培养方案与培养目标的符合度、培养结果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符合度.

2基于能力本位的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基本原则

2.1突出市场导向及能力本位,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

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要顺应地方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型产业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趋势,围绕产业升级转型、技术创新需要,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细分职业面向及岗位(岗位群),准确定位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科学分析与界定岗位或岗位群能力,按照能力培养要求设置课程模块、设计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按照科技发展水平和职业资格标准设计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按照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的原则,整合相关的专业基础课、主干课、核心课、专业技能应用和实践课,形成“专业+专长”的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群或课程模块[3];支持与行业企业等合作开发在线开放课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课程体系改革.

2.2注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强化知识、能力、素质协调统一

在强调岗位能力培养的同时,注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健康观,具有终身学习的健康体魄和健全的心理素质;着力培养学生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通过学习,构建起适应终身教育及社会发展变化需要的知识、能力和基本素质;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开设就业创业指导必修课程,鼓励课外实践与创新创业、允许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探索建立促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有机融合,强化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2.3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工作与学习结合,突出工程实践能力

打破按照学科内容设置课程教学内容的思维定势,按能力培养要求设置课程模块,确保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遵循教育基本规律,系统规划教学体系,总体实现“两体系三并递进”模式:将实验、实训、实习与理论教学并举、并重、并行,其中理论教学的递进体现为“学科基础教育———专业基础教育———专业教育”的递进;实践教学的递进体现为“基本技能培养———综合应用能力和设计能力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递进.实践教学学时占专业总学时的比例达到30%以上,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实训实习的时间累计达到一年.强化校企合作育人,紧密依托行业企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2.4统筹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的整体优化

将学校人才培养定位目标贯彻、落实到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中,改学科导向型的课程设置为专业导向型,从知识逻辑体系向技术逻辑体系转变.通过删、减、并等措施降低课程内容重复率,优化整合课程内容,减少必修课比例、压缩课内总学时,增大选修课选择范围和丰富选修课内容,均衡各学年学分,提高教学效率;统筹人才培养全过程,按照推行完全学分制及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规划课程结构及比例,构建“大平台+小模块”模块化课程体系,纵向优化人才培养方案[4].同时,横向统筹和规划跨学科和跨专业课程,构建和完善学校各类各级平台课程,加强课程的标准化建设,多视角审视人才培养方案设计,逐步实现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的整体优化.

2.5强调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彰显“以学生为中心”个性化特色

制修订人才培养计划时,各专业在学校统一指导思想和规定的框架下,在学科及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或专业方向课程、专业选修课程设置以及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实践性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安排等方面,可根据各专业的具体情况,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采用不同的做法,体现专业的不同特点,发挥各专业的优势,形成专业的特色.

3基于能力本位的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基本要求

3.1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

各专业应以区域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深入行业、企业进行调查研究,正确把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产业转型升级和人才市场需求状况,细分职业面向及岗位(岗位群),进一步准确地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形成本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及职业面向分析报告.在此基础上,准确描述人才培养目标,即符合学校“培养一线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定位要求和符合本专业职业面向的定位及体现本专业特色,并明确主要的岗位(岗位群)或工作领域.

3.2分析岗位(岗位群)能力需求,明确人才培养的业务规格

针对典型的工作岗位,进行岗位描述、典型工作任务及职业素养与能力要求分析,并对所有典型的工作岗位的职业素养与能力要求进行归纳、综合,形成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能力要求,总结精炼后,具体描述为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人才培养规格和要求(即业务规格).在注重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的针对性的同时,强调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对接,明确本专业职业资格证要求,所有专业原则上应达到三级或以上(可设1个主要证书和2-3个可选证书),强化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

3.3构建以职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与职业标准对接为核心的课程内容体系

构建以职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教学内容体系[5].打破按照学科内容设置课程教学内容的思维定势,科学分析与界定岗位(岗位群)的基本能力,按能力培养要求设置课程模块,设计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构建基于岗位(岗位群)基本能力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交互融合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基于“能力本位”原则,课程内容体系落实“两个对接”:一是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依据职业岗位、职业标准及相应的基本培养规格要求,将专业基本能力及综合应用能力、职业能力的培养落实到具体课程和实践环节中;二是课程设置与职业资格证对接,依据各专业所确定职业资格证要求,设置相应的课程和实训环节,确保课程内容及训练与职业资格证挂钩.

3.4注重设计论证、规范编制,维护人才培养方案的严肃性

为了对专业人才培养进行系统、充分论证,所有专业原则上均应按照基于能力本位的指导思想重构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进行相应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同时,为了便于教学安排,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基础上,形成人才培养方案编制要求,人才培养方案的内容用文字和表格表达,力求简明、清晰.此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经论证定稿,对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具有高度指导性,在执行过程中原则上不得随意修改,以维护其严肃性.

参考文献:

〔1〕徐琳.新形势下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与实施———以高职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为例[J].商业文化,20xx(29).

〔2〕肖瑶,吴灵均,曹丹.民办高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理论研究[J].智富时代,20xx(8).

〔3〕樊继轩.基于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对民办高校“本科学历教育+职业技能培养”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xx(1).

〔4〕徐理勤,顾建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运行条件探讨[J].高教探索,20xx(2).

〔5〕黄日强,许惠清.能力本位职业教育的特征[J].外国教育研究,20xx(5).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汇编篇6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初步临床工作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进一步深造基础,能在各级卫生保健机构在上级医师的指导与监督下,从事安全有效的医疗实践的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自然科学、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方面的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接受临床技能、沟通技能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初步的医疗、健康宣传、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一)态度目标

1.热爱祖国、遵纪守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愿为祖国的卫生事业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身。

2.关爱病人,具有人道主义精神,将维护民众的健康利益作为自己的职业责任。

3.树立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观念,持续自我完善,不断追求卓越。

4.具有与病人及家属进行交流的意识。

5.在职业活动中重视医疗的伦理问题。

6.尊重患者个人信仰。

7.实事求是,对于自己不能胜任和安全处理的医疗问题,应该主动寻求其他医师的帮助。

8.尊重同仁,有团队合作精神。

9.树立依法行医的法律观念。

10.树立成本效益观念,在考虑病人及家属利益的同时注意发挥卫生资源的最大效益。

11.具有科学态度、创新和分析批判精神。

12.履行维护医德的义务。

(二)知识目标

1.掌握与医学相关的数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行为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基础知识和科学方法。

2.掌握生命各阶段的人体正常结构和功能,正常的心理状态。

3.掌握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原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及防治原则,认识预防疾病的重要性。

4.掌握基本的药理知识及临床合理用药原则。

5.掌握围产期的保健原则和计划生育的医学知识。

6.掌握全科医学基本知识,掌握健康教育、疾病预防和筛查的原则。

7.掌握临床流行病学的有关知识与方法。

8.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了解其诊疗原则。

9.掌握传染病的发生、发展以及传播的基本规律,掌握常见传染病的防治原则。

(三)技能目标

1.全面、系统、正确地采集病史,系统规范地体格及精神检查的.能力,规范书写病历的能力。

2.较强的临床思维和表达能力。

3.内科、外科、妇产科和儿科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处理能力。

4.一般急症的诊断、急救及处理能力。

5.运用循证医学的原理,针对临床问题进行查证的初步能力。

6.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能力。

7.具有良好的交流沟通能力。

8.能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研究医学问题及获取新知识;能用一门外语阅读医学文献。

9.能对病人和公众进行有关健康生活方式、疾病预防等方面知识的宣传教育。

10.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学制与学位

学制:5年,实行4到7年的弹性学制。

学位:医学学士

四、核心课程

人体解剖学(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病理学、诊断学(物理诊断学、临床技能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汇编篇7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按照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要求,根据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在外事、经贸、文化、新闻出版、教育、旅游等部门从事翻译、研究、教学、管理等工作的具有应用性、创新性、国际性的高素质人才。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英语语言、文学、历史、政治、经济、外交、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接受英语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系统训练,掌握一定的科研方法,具有从事翻译、研究、教学、管理等工作的专业水平,以及较高的素质和较强的能力。具体要求如下:

1.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和个人行为规范,遵纪守法、诚信做人;

2.掌握较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较扎实的英语专业学科基础知识,系统掌握本学科必需的基础理论,初步掌握进行教育创新和科学技术创新的思想和方法。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动态、应用前景和行业需求;

3.具备较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形成具有传统文化底蕴与现代精神的健全人格;

4.掌握一门外语,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和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5.掌握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和科学锻炼身体的技能,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卫生习惯和生活习惯,具备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

6.掌握语言学、文学及相关人文和科技方面的基础知识;

7.了解我国国情和英语国家的社会与文化;

8.具有较好的英汉双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9.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从事初步科学研究的能力。

三、学制与学位

学制:4年,实行3到6年的弹性学制。

学位:文学学士

四、核心课程

综合英语、英语阅读、英语听力、英语口语、英语写作、英语国家概况、高级英语、主要英语国家文学史及选读、翻译、英语语言学。

五、课程构成及学分分配表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汇编篇8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素质教育的思想,根据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求,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倡导

“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理念,以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综合职业素质为宗旨,学前教育专业在教学中应体现以下原则:

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全力提高专业教学的针对性

关注市场变化和企业用人需求,调整人才培养规格、知识技能结构、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逐步实现供给课程向需求型课程的转化。

2、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全面打造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

以先进的教育观念、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全面的综合素质。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科学安排与指导,培养学生有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职业基础。

3、以“学生怎样学”为中心,着力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尽量使学习内容的设计适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大胆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正确的审美观、创新意识和能力。

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1、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能适应当代幼儿园教学工作、文化传媒等企事业单位工作的教师和文员。

2、人才培养规格

(1)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与道德品质,具备自我学习的能力和与人合作的能力。

(2)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

(3)具有较强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

(4)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的职业转型能力;

(5)取得本专业的普通话、声乐或钢琴或舞蹈等级证。

3、专业基本能力

(1)、掌握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所需要的中等文化科学知识、技能。

(2)、掌握开展群众艺术活动及文化传媒活动所需要的艺术、礼仪、语言表达的基本知识和相应的技能技巧。

(3)、能说标准的普通话,具有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和公关协调。

(4)、具有计算机的基本知识,能熟练地进行文字录入与处理,能设计制作简易的电教软件,正确使用常见的电教设备。

(5)、掌握基本的手工制作及技巧,具有绘画的基本知识和表现手段。能创制简易的教具,掌握开展各项教育活动的一般知识和方法。

4、专业专门化方向和就业岗位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幼儿园、传媒等企事业单位,从事幼儿教育、群众文艺及传媒类工作。

三、修业年限

学习年限:三年

学习方式:全日制

招生对象:初中毕业生

办学层次:普通中等职业教育

毕业生标准:

1、按规定修满所有文化类课程,成绩合格。

2、学前专业各项技能,经公开考试合格,达到了中职层次技能标准。

3、按规定完成了毕业实习任务,按要求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经鉴定合格。

4、获得了普通话水平测试合格证书、计算机一级证书、英语应用能力证书。

达到以上四条要求,为合格毕业生,予以发放毕业证书。

四、课程设置

学前教育专业的知识结构为必修课、限选课和任选课三类。

1、必修课

主要包括文化基础课程、素质拓展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实践实习课。

(1)文化基础课程:具有必备的文化基础知识。主要包括语文、数学、英语、体育、德育、计算机应用基础、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就业与创业指导等基础知识。

(2)素质拓展课:主要包括社交礼仪、中国历史与文化、人文与旅游讲座。

(3)专业基础课:主要包括声乐基础、乐理视唱练耳、美术、手工、幼儿文学。

(4)专业主干课:主要包括幼儿教育学、幼儿心理学、幼儿卫生保健、普通话、钢琴基础、舞蹈基础、唱歌、幼儿园教育活动。

(5)实践实习课:主要包括军训与入学教育、专业综合实习和毕业综合实习。

2、限选课

主要包括钢琴考证、舞蹈考证、声乐考证、幼儿歌曲演唱、幼儿歌曲弹奏、幼儿舞蹈创编、幼儿英语口语、幼儿美术等方面的知识。

3、任选课

主要包括英语等级证、计算机等级证、专业技能证、其他技能证书的考证辅导。

五、课程设置

(1)课程安排

专业:学前教育

学制:三年

招生起点:初中

序号

类别

课程名称

每周课时数

全日制

第一学年

第二学年

第三学年

第一学期

第二学期

第三学期

第四学期

1文化基础课

安全教育

1111

实习2

语文23

数学24

英语225

职业生涯规划16

德育27

礼仪118

体育22229

计算机基础4410

职业道德与法律111

应用文112

普通话2213

就业指导114

五笔输入215

专业课

声乐基础24216

乐理与视唱练耳444317

舞蹈基础4418

钢琴基础34219

美术(简笔画)220

手工制作221

幼儿卫生保健422

幼儿教育心理学323

保育员知识与技能424

音乐鉴赏225

少儿舞蹈426

儿童舞蹈创编427

幼儿英语428

幼儿歌曲弹唱429

幼儿文学230

幼儿园教育活动3

每周合计课时

30303030

六、课程简介

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可分为必修课、限选课和任选课三大类型,每门课程注明了参考学时或教学周数。

必修课

1、文化基础课程

(1)语文

在初中语文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现代文和文言文阅读训练,提高学生阅读现代文和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加强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加强写作和口语交际训练,提高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和日常口语交际水平。通过课内外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扩展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接受优秀文化熏陶,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

(2)数学

在初中数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知识。必学与限定选学内容:集合与逻辑用语、不等式、函数、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数列与数列极限、向量、复数、解析几何、立体几何、排列与组合、概率与统计初步。选学内容:实用微积分。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基本运算、基本计算工具使用、空间想像、数形结合、思维和简单实际应用等能力,为学习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3)英语

在初中英语的基础上,巩固、扩展学生的基础词汇和基础语法;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和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使学生能听懂简单对话和短文,能围绕日常话题进行初步交际,能读懂简单应用文,能模拟套写语篇及简单应用文;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继续学习的能力,并为学习专门用途英语打下基础。

(4)体育

体育与健康是在初中相关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体育与卫生保健的基础知识和运动技能,掌握科学锻炼和娱乐休闲的基本方法,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培养自主锻炼、自我保健、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的意识,全面提高身心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为终身锻炼、继续学习与创业立业奠定基础。

(5)德育

《德育》是我校各专业的公共课,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以学生的思想、道德、态度和情感发展为线索,围绕学生德育需求,生动具体地对学生进行公民基本道德、心理品质、法制意识教育,进行社会经济、政治常识的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帮助学生初步形成正确观察社会、分析问题、选择人生道路的科学人生观,逐步提高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成为具有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公民和企业欢迎的从业者。

(6)计算机应用基础

在初中相关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常用操作系统的使用、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电子表格软件的使用、数据库基本操作和使用、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操作和使用,掌握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具有文字处理能力,数据处理能力,信息获取、整理、加工能力,网上交互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7)职业生涯规划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知识和常用方法,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观、择业观、创业观以及成才观,形成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增强提高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自觉性,做好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和就业、创业的准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了解职业发展的阶段特点;清晰地了解自身角色特性、未来职业的特性以及社会环境;了解就业形势与政策法规;掌握基本的劳动力市场相关信息、相关的职业分类知识以及就业创业的基本

知识。并让学生具备自我认识与分析技能、信息搜索与管理技能、生涯决策技能、求职技能等,提高学生的各种通用技能,比如沟通技能、问题解决技能、自我管理技能和人际交往技能等。

(8)职业道德与法律

遵循中职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方式、良好的法律行为方式、良好的心态与行为调节能力为己任,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法律素质和心理素质且可持续发展终身受益为课程归宿。帮助学生了解文明礼仪的基本要求、职业道德的作用和基本规范,陶冶道德情操,增强职业道德意识,养成职业道德行为习惯;指导学生掌握与日常生活和职业活动密切相关的法律常识,树立法治观念,增强法律意识,成为懂法、守法、用法的公民。

(9)就业与创业指导

《就业与创业指导》是遵循职业教育规律,针对中职学生特点而组合开设的一门体现中职教育就业导向的综合性课程,强调理论性和实践性的有机统一,内容包括创业基础理论、创业意识、就业相关基本知识。通过课程学习,让学生树立职业生涯规划理念,掌握创业基本知识和技巧、增强创业意识和精神、了解国家就业方针和政策。开设这一课程,是引导中职学生理性规划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对于帮助中职学生了解社会需要及认识自身优势,促进学生职业素质发展,激发创业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素质拓展课

(1)社交礼仪

本课程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能有较好的社交礼仪规范,主要包括了社交礼仪的涵义、社交礼仪的职能与原则、社交礼仪的基本行为规范、日常社交礼仪及仪容仪表礼仪等,学生通过学习和掌握基本的实际操作知识,有益于个人修养、社会生活交往素质的提高,为择业打下基础。

(2)中国历史与文化

本课程主要介绍了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基本知识,主要内容有:中国历史、思想文化、制度文化、民俗文化、传统艺术文化、器物文化、景观文化、饮食文化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较系统地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基础知识,认识中国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增强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3)人文与旅游

本课程主要介绍中国旅游名胜的人文、历史和自然景观,详细讲述祖国各地的旅游名胜。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丰富学生的地理旅游知识,扩大视野。

3、专业基础课

(1)口语

本课程为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性较强的理论课程,主要包括普通话训练、一般口语交际训练和幼儿教师职业口语训练等,使学生掌握教师口语训练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以及技能训练的示范和基本要求,以保证学生课内外口语技能训练做到有序、有效,为学生以后教育、教学工作打好基础。

(2)乐理视唱练耳

乐理学习五线谱记谱法、简谱记谱法的有关常识,介绍首调唱名法、固定调唱名法。认识乐谱中的力度记号、速度术语、表情术语、装饰音和其他常用记号。掌握音阶、调号、调式(大调式、小调式、中国民族调式)的有关知识。掌握和弦(三和弦、属七和弦)的一般知识。

视唱课程包括了视唱发声、音准等基础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掌握基本视唱技巧,为声乐和钢琴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练耳是视唱练耳课中的一项内容,它是培养音乐听觉能力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是从事音乐表演、音乐创作、音乐理论、音乐教育的专业及业余音乐工作者的必修课程,内容包括旋律听写、和声听写,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听觉练习,以此为学好音乐课程和钢琴课程打好基础。

(3)美术

主要是掌握绘画的基础知识,培养对美术的兴趣。学习内容包括素描、色彩、构成(平面、色彩)、艺术欣赏、美术史等,通过学习使学生具备初步的艺术鉴赏能力与较强的艺术实践能力。

(4)手工

本课程主要包括折纸、泥工、剪纸、撕纸、教具制作等内容,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怎样选择手工材料,掌握手工制作的基本技巧,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

(5)幼儿文学

本课程主要包括低幼儿童文学概论、儿童诗歌、童话、寓言、儿童故事、儿童图画读物、儿童科学文艺等内容,通过学习使学生对低幼文学的主要内容有个全面的了解,在掌握低幼文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能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对儿童作品进行创编与改编。

4、专业主干课

(1)幼儿教育学

本课程为幼师专业理论课程,主要包括幼儿教育的意义与发展,我国幼儿教育制度与基本理论,幼儿的全面发展教育,幼儿教师,幼儿园的环境与制度,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及教育的衔接与合作。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入学前儿童的教育问题形成基本的认识和态度,掌握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2)幼儿心理学

本课程为幼师专业理论课程,主要包括幼儿的`感知运动、注意、语言、思维、想象、情绪、个性、气质、社会性等。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着重了解学龄前幼儿心理发展的历程与特征,为学生以后教育、教学工作打好基础。

(3)幼儿卫生保健

本课程主要包括人体概述、幼儿解剖生理特点及卫生、幼儿的生长发育、幼儿的生活制度、幼儿的营养卫生、幼儿的心理卫生、幼儿的常见病和传染病及其预防等内容,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幼儿卫生保健是一门研究如何保护、增进幼儿健康的课程。

(4)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

本课程为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性较强的理论课程,主要包括如何确定幼儿园的活动目标、幼儿园活动设计的基本原则、幼儿园活动设计的模式、组织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方法、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手段的选择等。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幼儿园的主要课程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师必备的教学技能,学会设计并组织幼儿园教学活动,为直接服务于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实践奠定较为坚实的基础。

(5)舞蹈基础

本课程是幼儿师范专业舞蹈教学课,主要包括舞蹈基本功训练:把杆训练、地面训练、跳跃训练、技巧训练等,所学舞蹈的种类有:民族舞、古典舞、芭蕾舞、现代舞等,其中以民族舞蹈为主要学习方向。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舞蹈教学的基本要求和舞蹈技巧,为以后的幼儿舞蹈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6)钢琴基础

本课程为演奏技术课程,其主要学习内容是让手指灵活有力,独立不倚、平均发展,手腕松动自如(左、右手须要有同样的能力);掌握一定的演奏技巧:音阶、琶音、颤音等,使学生有演奏一定难度作品的能力,为以后即兴弹奏打下良好的基础。

(7)唱歌

本课程的主要是学习歌唱发声的基础知识和嗓音保护常识,掌握正确的歌唱姿势和呼吸方法,做到有气息支持地歌唱,使中声区的发声自然统一。学习韵母的正确发音和连音、顿音唱法,歌唱时应注意咬字吐字准确、清晰。学习共鸣调节,并且适当扩展音域。学习演唱不同题材、体裁、风格的齐唱、独唱、二部轮唱,做到音高、节奏准确,歌唱时应具有一定的表现力。

(8)音乐鉴赏

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以审美为核心,培养学生健康审美情趣和感受体验,鉴赏音乐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突出艺术学科特点,寓思想品德教育于音乐之中。陶冶情操,提高修养。促进学生全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本课程教学环节包括讲授和以聆听音乐为主,引导学生在情感体验上对音乐作品进行分析,比较与评析。使他们在欣赏音乐的实践中认识理解、鉴赏音乐,掌握必要的音乐知识与欣赏方法,注意学习各国、各地区、各民族、民间音乐作品,以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启迪智慧,促进学生全身心全面健康发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9)儿童舞蹈创编

本课程从幼儿舞蹈表现形式入手,结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通过幼儿舞蹈不同形式、不同创编方法训练,使学生全面了解掌握幼儿舞蹈创编的技术技能,找到儿童舞蹈创作的规律和方法,自如运用所学知识。同时让学生对中外各民族舞蹈文化的深度内涵有所了解,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增强创造力和表现力。

1、懂得幼儿舞蹈创编在幼儿园、小学舞蹈教学的重要意义和基本特点,能根据儿童的心理及生理特点、生活情趣、审美标准,掌握幼儿舞蹈创编的内容、方法,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幼儿舞蹈创编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2、以培养合格的、业务素质优良的幼儿教师为出发点,遵循美学的基本原理和舞蹈教学规律,发挥学科的特点,在舞蹈创编艺术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良好的师德。

(10)保育员知识与技能

通过专业理论知识学习与操作技能训练,使保育员初步掌握婴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及卫生保健知识;初步掌握托幼机构的法规知识及婴幼儿教育的目标、基本原则与方法;熟悉托幼机构常用护理方法及意外事故的初步处理方法;具备灵活配合教师组织好婴幼儿生活、游戏、学习、运动的能力与部分专业技能技巧。

5、实践实习课

实践实习课安排为:军训1周,专业综合实习二、三、四学期为1周,第五学期为9周,第六学期为全期。军训活动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坚强的意志。专业综合实习通过检测学生对课本知识灵活运用情况,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二)、限选课

(1)钢琴考证

以辅导考社会艺术水平的钢琴等级证为主。

(2)舞蹈考证

以辅导考社会艺术水平的舞蹈等级证(分教师类与学生类)为主。

(3)、声乐考证

以辅导考社会艺术水平的声乐等级证为主。

(4)儿童歌曲演唱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儿童歌曲的演唱技巧、幼儿嗓音特点、保护幼儿嗓音常识、幼儿声音训练的基本方法,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如何演唱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幼儿歌曲。

(5)幼儿美术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简笔画、装饰画、卡通画、构成(立体)和陶艺制作等。主要是培养学生动手的实际操作能力。

(6)幼儿歌曲弹奏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为和声、乐理、视奏、即兴弹奏,通过学习使学生能掌握幼儿歌曲弹奏和即兴伴奏的方法和技巧。

(7)幼儿舞蹈创编

本课程是幼儿师范专业中舞蹈基础的一个延伸,课程主要依据幼儿舞蹈本身所具有的天真、单纯、活泼、形象、夸张和拟人化为特点,突出幼儿的表现力,根据各种幼儿歌曲、童谣为创作源泉,使学生掌握幼儿舞蹈的各种特点,为以后舞蹈教学中遇到的幼儿舞蹈编创做准备。

(8)幼儿英语口语

本课程为幼师专业英语口语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幼儿教师应掌握的基本的英语词汇和英语日常口语等,使学生能掌握英语基础知识,讲出清晰正确的英语口语,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三)任选课

主要是英语等级证、计算机等级证、专业技能证、其他技能证书的考证辅导课程。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汇编篇9

摘要: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初始阶段,对人一生的发展起着奠基作用,是“根”的教育。小学教师承担着“根”的工程,是人生的“奠基者”,小学教师的职业技能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小学教育质量的好坏。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小学教师,因此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直接影响着小学教师的教育水平,进而影响到小学教育的质量和人一生的发展。就此而言,适应时代发展、紧跟社会需求,培养、训练、提升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对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小学教育;人才培养;方案

1当前小学教育专业发展现状

1.1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各校各具特色,有待于进一步凝练第一,以外显知识形态为主的培养目标。这类学校制定培养目标的依据认为:小学教育专业是高校教育的一个专业,是知识分化的结果,就应该体现高等教育应有的理论水平,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强调系统理论知识的学习,即强调本体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的学习。这种思维源自学院派,在小学教育专业建设中占主导地位。第二,以内隐知识为主的培养目标。这类学校在制定培养目标的依据是认为小学教育专业是社会职业发展的产物,即职业意义的专业,因此,在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中就应该以实践性知识为主,所以,在课程设置上,强调与小学教育专业相应的基本技能的训练,即强调实践性知识的学习。这种思维源自中师办学的传统经验,但又没有得到学院派的认同。由于以上两种不同的观点左右了小学教育专业发展的现状,便产生了不同的培养模式。

1.2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

依据内隐知识理论和培养目标,产生了小学教育专业的三种培养模式,即分科培养、综合+方向培养和综合培养。第一,分科培养模式。这种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与二级或一级师范培养中学教师相一致,强调学科专业知识,培养的学生,专业知识扎实,但教育专业知识及相应能力差,不适应小学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仅有少数学校运用这一模式。第二,综合+方向培养模式。这是目前我国最主要的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模式,强调综合培养,明确方向,其优势淡化了学科专业界限,强调文理相通,学有专长,但这一模式与分科培养模式并无质的区别,强调学科知识的精与深,忽视了知识的广与博,教育教学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如首都师大初等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就分为中文、数学、英语、科学教育、信息技术、音乐、美术七个方向。他们凝练出小学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综合培养、发展专长、注重研究、全程实践和“综合培养、学有专长”的培养模式及“多种性、综合性”的课程设置是该专业突出的特色。第三,综合培养模式。要求毕业生能胜任小学各科教学,因此,不分学科方向,强调文理渗透,注重知识的广与博,突出了教育专业的特点,但课程门类众多,内容庞杂,知识体系性差。要充分考虑到各科素养的全面培养、各学科教学指导能力的提高和教学技能的掌握。突出“实践性”:全科教师培养理念的基本取向,即全科教师培养植根于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综合化改革的现实需要;(全科教师培养指向于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的时代内涵;全科教师人才培养模式彰显了“校地双赢”协同创新发展之路。

2小学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

2.1准确定位,学以致用

小学教师作为一种特定的职业,其职业技能服务和面向的对象是小学校园内外的方方面面,即从课堂、校园、学生、教师到家庭,因此必须区分主次、循序渐进。就职前教育而言,这些技能主要表现在通识理论掌握、学科基础奠定、专业能力训练、信息技术应用、学校工作与反思等,并将作为基本的目标在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这也是小学教师在职前教育阶段区分于其他专业学生培养的显著标志。就职后成长而言,课堂掌控、校园文化、学生心理、家校沟通等将是小学教师职业技能成熟的重要表现。因此,小学教师的职业技能应方向明确,学以致用,形成自己的风格和优势,避免照搬他人经验。

2.2学练结合,特长发展

小学教师基本职业技能的系统性培养,首先是在职前教育阶段完成的,而技能的掌握更多地依靠实践环节。目前教育部正在进行的小学卓越教师培养改革项目,内容之一就是对小学教师的职业技能培养进行全科型、全覆盖、过程性探索试验,同时通过课程体系改革进行模块化实践技能训练,并将训练情况延伸到职后教育阶段进行检验。尽管全科发展是小学教师的理想状态,但无论是何种技能,也不管是在哪个阶段,受多种因素的限制,小学教师都必须经过学习和实践,在全面发展的前提下形成自己的特长和个性,并有自己的见解和研究方向。

2.3建立体系,多样评价

教师的职业技能中的操作技能主要是指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的技能即人们常说的基本功,如三笔字、简笔画、课件制作及基本的艺体技能等,而智力技能主要体现在学科教学、课程研发、教学反思、教学评价和心理健康辅导等。由于各类技能之间的差异较大,在目前尚没有统一标准的情况下,对小学教师(包括职前职后)进行技能体系的构建和考核方法改革等方面均应形成规范。在具体操作中则要将训练总目标细化为小目标进行分级分类训练,同时注意各个训练项目的联系和融合,在考核中可以进行终结性评价,更要注重过程性考察,即可进行书面设计,也可以采取以演代评、以展代评等,进行切合实际的综合衡量。

2.4注重思想引领,关注教师发展

教师是一所学校的灵魂,一所学校良性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我校非常重视对教师群体的思想引领工作,力求通过各种途径,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促使教师积极向上地发展。学校每双周召开一次全体教职工工作例会,在会上对学校工作进行小结,并对教师作风效能建设中表现出的优点与不足进行总结,使每一位教师明确责任,提高觉悟,以立德树人为己任,加强自身修养。学校还定期从《人民教育》中选择优秀的文章推荐给教师自学,用这种灵活的方式对教师的师德修养进行培训。近年来,随着学校生源的不断扩大,新教师数量激增,并日渐成为学校教师队伍的主力军。基于这种情况,学校在做好全体教师学习培训的同时,还格外关注青年教師的成长与进步。学校党支部成员与青年教师帮带结对,定期和他们开展不拘形式的座谈活动,了解青年教师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加强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拨开迷雾,解除困惑。

结束语:

总之,在培养小学教师专业素养中的科研实践,这几方面并不是彼此孤立的,只有学校各部门形成合力、调动教师积极性,才能为培养教师专业素养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培养教师专业素养并非朝夕之功,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实施的今天,小学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将永远在路上,值得每一个教师和教育管理者去思考和探索。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汇编篇10

一、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目标与原则

应用本科是高职教育的一个层次,它同一般普通本科相比具有鲜明的技术应用性特征。在培养规格上,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不是学科型、学术型、研究型人才,而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在培养模式上,应用本科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重视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

(一)坚持市场导向,明确培养目标

市场营销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工商企业及服务业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从事产品推销、市场调研、客户服务工作的应用性、职业型的创业者。学生应在具有市场营销专业必备的市场调研、营销策略制定与实施、产品与价格管理、渠道管理、促销管理、销售管理、网络营销管理等营销管理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应重视对学生基础概念与基本理论、专业能力与通用能力的培养。

(二)重视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在培养方案制定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原则。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由顶岗实习、专业公司实践、因纳特市场营销软件操作和实训课程构成。

1、学生顶岗实习

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学期安排可实行四学期制,第1、2学期以理论教学为主,第3、4学期以工学结合及实践教学为主,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学时比例接近5:5,进行顶岗实习,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的顶岗实习可以分为毕业实习和第三、四学期的实习两部分。在学生顶岗实习中,学生能够出推销员、营业员、市场调研人员、客户服务人员等就业岗位的职业标准,教师也可以据此引入推销员、营业员、客户服务国家职业标准,根据不同的就业岗位,进行应用性、综合性(整合性)、先进性和实践性的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改革。

2、专业公司实践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为所有专业搭建平台,倡导“开一个专业,办一个实体,建设个会所,创一个品牌”。管理工程系目前有东亚旅行社和齐工商贸有限公司两个专业实习,这为学生实习实践提供了大量的机会。专业教师与专业公司负责人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市场调研活动、参加企业技术活动等,一方面提高了教师的“工程任务课程化”的课程设计能力,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自身的素质。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针对专业公司的实践及参与情况应体现一定的学时与学分。

3、因纳特市场营销软件操作和实训课程

软件模拟教学是市场营销专业实验教学一种十分重要的形式,利用计算机所模拟和营造的情境,训练学生作为营销管理者所必须具备的营销综合管理能力。构建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重视软件的应用。从大一开始到大四,每年都组织学生进行有关的实践。实践教学包括课内实验(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课程设计、教学实习、社会实践、科技训练、综合论文训练等多种形式。

(三)注重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应开设创新教育系列选修课、加强创新性实践教学活动等措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创新教育落实到各个教学环节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

(四)优化知识体系,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在制订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为实现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目标,应构建文理渗透、学科交叉融合、德智体美有机结合的培养体系,将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科学地处理好理论与实践、基础与专业、先修课与后续课、知识与能力、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为此,市场营销专业即将安排跨专业选修、跨系别选修和公共选修课程。

三、对市场营销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思考

(一)培养目标保持“三个一致”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应与社会需求一致,与学院培养目标一致,与行业标准相一致。

(二)坚持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道路

校企双方开展广泛的合作,共同探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丰富充实教学内容,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利用高校人才资源优势,为一线企业技术人员开展培训和项目策划,实现校企合作共赢。

四、小结

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设计,是组织教学活动、实施教学管理的主要依据,是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围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把握国内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规律与趋势,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和社会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努力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充分体现学校的办学优势和特色,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汇编篇11

一、人才培养方案创新思路

(一)确定专业定位

学生的职业生涯是实现学生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结合。专业定位立足于学生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职业生涯发展,使学生获得个性发展与企业工作岗位需要相一致的职业能力,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奠定基础。

(二)实施以岗位任务为导向

课程设置课程设置与岗位任务相匹配。按照城轨交通运营领域行车、客运二大岗位群的岗位任务的内在逻辑关系设计课程,从岗位需求出发,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

(三)突出以岗位能力为核心

组织课程围绕行车、客运二大岗位群的岗位能力的形成组织课程内容,以岗位任务为中心来整合知识、能力与素养。注重职业情境中学生职业素养养成和职业能力培养。

(四)以岗位任务难度为线索

由易到难课程安排行车、客运二大岗位群所主要从事的工作任务具有由简单到复杂难度逐步递增的内在关系,据此将学习领域课程合理排序,学生系统学习后,获得完整的岗位职业能力。

(五)突显以运输组织模式为依据

实施教学以车站行车工作、调度指挥等运输生产任务为载体,依据城市轨道交通运输生产高度集中、统一指挥、逐级负责的组织特点,设计学习情境,组织学生扮演不同的岗位角色,在真实的体验中强化岗位意识,获得岗位职业能力,内化职业素养。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创新点

(一)确定人才培养规格方式创新

为确定人才规格,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深入企业,进行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对毕业生跟踪调查,对调查问卷进行分析,确定本专业毕业生所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养规格。

(二)人才培养策略创新

本专业岗位群内部岗位之间由低到高呈递进关系,岗位之间的递进关系是由不同岗位所需不同能力形成的,能力与岗位的递进关系成正相关。针对该专业对应的岗位群能级关系的特点,在本专业推行“循岗施教”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

(三)课程体系创新

1.课程体系构建方法创新对岗位群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归纳、总结,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模式,确定《城市轨道交通车站行车工作》、《城市轨道交通调度指挥工作》、《城市轨道交通应急处理》、《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和《城市轨道交通客运服务》等5门学习领域课程,系统设计与“以岗促教、突出应用”人才培养方案相适应的专业课程体系。2.新课程体系通过“理论+实践、实践+理论”,合理配置,将理论穿插在实践教学中,“边理论边实训、以实训促理论”,建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导,涵盖基本技能、岗位技能和职业能力等多层次,循序渐进的课程体系。

(四)教学模式创新

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推行教学做一体角色扮演等多样化等教学模式。

(五)评价体系创新

1.评价主体由一元化变为多元化成立企业人员、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课程评价体系。建立与不同能力水平相适应的评价办法,根据学生的学习日志、实习总结、管理制度、实训评价等,对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进行全面评价。2.评价指标由单维度变为多维度评价方式由单一化变为多样化;评价结果由终结性评价为主变为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占60%,终结性评价占40%。3.全面评价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养有利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职业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的要求。

三、新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效果

(一)立足一线,适应发展

深入城市轨道交通企业调研,深入研究职业技能标准与工作任务。

(二)任务驱动,项目教学

按照“职业岗位—职业能力—工作任务—教学项目—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评价评估”组织教学。

(三)策略灵活,适应订单

订单班有很大的随机性,有时在进校就组班,还有的在毕业时组班。

(四)工学结合,上岗对接

实现学生上岗对接。通过学生2年在校内学习,1年在企业的具体真实工作岗位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基本实现“上岗对接”。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汇编篇12

根据财政部和xx市财政局印发的会计行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为加大高端会计人才培养力度,*高端会计人才紧缺难题,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以培养会计领军人才和青年英才为引领,以培养高级会计师、总会计师为重点,以培养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为基础,建设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梯次递进衔接的会计人才队伍,全面提升我市会计人才队伍业务潜力和整体素质,为推动科学发展、富民兴渝带给人才保障。

二、目标任务

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要求,到20__年分类培养:精通会计业务、精于财务管理、有较高政策理论水平和操作潜力很强的会计领军人才350人(其中:力争入选全国会计领军人才50人,具有国际资格的注册会计师50人);会计业务娴熟,善于财务管理,职业决定潜力强,操作潜力强的青年英才600人;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高级会计人才及总会计师20__人;加大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培养,届时占会计人员的比例西部。

三、遴选条件和程序

会计领军人才。取得高级会计师专业技术资格(含透过高级会计师资格考试),或者取得注册会计师资格执业5年以上,或者副教授以上职称(含会计学博士毕业工作2年);年龄原则上不超过45岁;具有本科学历,能够运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财务部(科)负责人或后备骨干。本人申报、单位审查推荐;由市财政局组织对财会、英语和综合知识进行考试;再面试、综合审查评选;商市委组织部、市人力社保局确定培养人选。

会计青年英才。取得会计师、注册会计师、讲师等专业技术资格2年;年龄原则上不超过40岁;具有本科学历,能够运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或获得全国会计师考试金银榜的考生,条件可适当放宽。人选确定方法同会计领军人才。

国内高级会计人才。选取企事业财务部(科)长以上、高级会计师,年龄55岁以内,由本人报名、单位推荐,根据每年培养计划,综合平衡确定培养人选。

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贴合财政部规定报考条件的会计人员。

四、培养措施

完善正高级会计师考试评审方法、资料,适时增加正高级会计师评审数量,提升正高级会计师质量。

加大高级会计人才培养,按照国内水平设置培训资料,强化管理、理论、综合潜力培养。对优秀学员颁发荣誉证书;优秀人才纳入市委组织、市人力社保局人才库管理;向有关部门推荐使用。

结合会计师年龄、学历、职务和从事财会工作年限等,修订完善报考评审高级会计师资格条件;鼓励我市高等院校开展高级会计师专业知识考前学习培训,用心参加全国高级会计师专业考试;总结完善高级会计师评审办法,强化专业技能、综合知识和实际工作潜力等全面考察,增加高级会计师数量,提高质量;强化高级会计师综合潜力再提升,结合高级会计师年度继续教育,完善培训方式和资料,明确学习任务目标,增强学习自觉性。

实行自主培养和引进相结合,市财政局指导市注册会计师协会制定考前学习培训、考试合格激励、选送注册会计师到市内外培养提高和引进注册会计师的激励政策规定。

鼓励我市贴合条件的广大会计人员参加高校、网校专业学习培训,用心参加全国会计师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选取优秀院校、网校供会计人员选取学习;对参加全国会计师考试获得金银榜的会计人员给予表彰。

五、组织实施

由市委组织部、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组成xx市高端会计人才培养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决定全市高端会计人才重大培养政策,指导xx市高端会计人才的培养。

高端会计人才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财政局,负责制定xx市高端会计人才培养具体实施办法,组织开展xx市高端会计人才选拔,在市内外高等院校中选取培养机构,指导监督培养院校设计培养方案、实施培养和管理,向领导小组汇报全市会计人才培养工作。

培养院校协助市财政局做好学员选拔、面试工作;具体负责培养资料设计、培养教学、调研指导、考核管理,全面落实xx市高端会计人才综合潜力素质提升,培养状况报告等工作。

各区县组织、财政、人力社保部门,市级主管部门、企事业单位,要高度重视会计人才的培养,加大宣传力度,认真做好优秀会计人才推荐上报工作,营造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的社会氛围。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汇编篇13

摘要: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与实施,是人才培养落到实处的重要基础。本文立足于高职会计专业的建设现状,从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内容、方案实施的措施两个方面,阐述了新时期高职会计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关键词: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实施措施

人才培养方案是指导教育教学,落实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依托。高职会计专业在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应突出人才培养方案的导向性,并充分落实到教学之中。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

一是要突出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属性,以服务学生就业为重点,强化课程体系的优化;

二是契合会计专业特性,落实“理论”+“实践”的教学构建,以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在培养方案的落实中,落实条件的创设,特别是教师队伍与精品课程的建设、教学管理改革的推进,都是落实人才培养方案所需的具体措施。因此,从培养方案的构建,到方案的实施,应立足高职院校的教育属性、会计专业的特性,兼顾统一、全面部署,有效落实。

一、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

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关键在于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完善的课程内容体系,强化目标导向下,人才培养措施的有效落实。高职院校应突出专业能力的培养,以能力本位理念为指导,实现综合型应用人才的培养。

1.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的导向性尤为重要,是教育教学构建的重要基础。对于高职院校而言,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突出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双重兼顾。从市场需求而言,人才培养目标的构建,应突出就业目标的定位,以专业特色为亮点,拓展学生的综合能力。面对不同的就业划分、不同的市场氛围,人才培养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更强调“专业+能力+就业”的集中体现。专业特色要突出会计的专业特征,强化岗位能力的培养。

2.课程内容体系。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落实,具体体现在课程内体系统的构建之中。高职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因此,课程内容体系要实现“理论体系”与“实践体系”两大板块,通过“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突出人才培养的实效性。如图1-1所示,是某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课程内容体系。在该体系中,强调理论知识内容的同时,也突出专业模块的构建,通过“专业模块课程群”,学生不仅有专业知识的学习、也有实践实训的空间,“理论”+“实践”的教学环境得到优化,实现对学生专业综合能力的有效培养。

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

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是方案发挥作用的重要基础。而如何确保方案实施到位,并有良好的实施环境,强调高职院校应积极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强化精品课程建设、教学管理改革,夯实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基础。

1.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应依托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更适应当前会计专业的发展需求,并满足专业教学改革的内在要求。高职院校一是要注重教师的教育培训工作,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二是切实做好人才引进工作,依托综合型应用人才的引进,壮大现有的教师队伍。

2.推进精品课程建设。基于专业发展、人才培养的视角出发,高职院校应强化精品课程建设,提高专业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的有效性。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可以立足于院校的专业特色,结合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开发契合学校实际的专业教材,建设具有特色的精品课程,更好地服务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对于地方高职院校而言,应在特色专业的基础之上,大力强化精品课程建设,深化会计专业发展。

3.深化教学管理改革。人才培养是变化的过程,僵化的教学管理显然无法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为此,高职院校可以在传统教学管理的基础之上,实施“弹性学制”,为学生专业学习创设更加宽松的环境。在学分与学年的关系上,允许学生在2-4年间完成。并且,针对教学的实际需求,合理调整课程内容体系,确保教学内容体系能够满足并服务好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契合当前高职教育教学的改革发展。总而言之,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与实施,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作,强调方案构建的科学性、实施的有效性,才能确保方案在人才培养中的导向作用。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中,应强化人才培养目标的目标,基于职业教育的特性,强化“就业、市场”在目标中的体现。而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着力点在于夯实实施的基础,创设良好的内外环境。依托精品课程建设、双师型教师建设等实施措施,确保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李建玲.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xx(03).

[2]周艳.中高职教育衔接视角下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和实施[J].商业会计,20xx(02).

[3]刘波.以能力为主的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J].武汉电力职业学院学报,20xx(07).

[4]李辉.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五段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实施[J].财会月刊,20xx(03).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汇编篇14

商务英语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学术界有较为广泛的讨论,对人才培养提出三点要求:一是要具备较强的英语应用能力;二是商务技能必须非常熟练;三是要增强他们的综合素质能力。介于三点要求,笔者对当前商务英语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整体情况进行分析发现,我国在商务英语人才培养上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人才培养实施策略。

一、商务英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在对商务英语进行学科定位时,由于教师看法不同,致使商务英语专业课程出现比例失衡现象,从而无法保证商务课程与英语课程之间的协调性。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英语课程涉及的系统性商务知识比较少,因此,学生只能零散、笼统地了解一些商务知识,导致学生无法完整地掌握商务英语应用方面的知识,大大降低了学生商务知识的学习效率,阻碍了学生综合商务能力的全面提高。

(二)教学模式应用性不强

受到传统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是教学主体,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商务英语方面的相关知识,给应用型商务英语人才培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的应用性不强,教学活动的设计不科学,大大降低了学生的操作能力。

(三)教材不完善

在商务英语教材从外贸流程的相关知识扩展到谈判技巧以后,商务英语应用型人才培养涉及的内容已经延伸到国际商务礼仪、国际商务文化等多个方面。但是,在世界各国不断往来的情况下,商务英语专业使用的教材还不够完善,急需更新,这对于促进学生商务技能全面提升有着极大的影响。

二、商务英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施策略

(一)注重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和不断优化

在实践教学中,注重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和不断优化,提高学生对商务英语专业知识的重视,并高度重视商务知识的讲解,在拓展学生知识面的基础上,全面提升学生的商务英语应用能力。一般情况下,商务英语应用型人才培养涉及的课程主要包括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其中,理论课程是指英语专业知识课程、商务知识课程(商务知识课程是指经贸知识、国际金融等方面);实践课程主要包括商务技能课程、英语技能课程、计算机应用课程等多个方面。例如:在英美文化、综合英语等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鉴赏能力,让他们了解西方的`民族风俗、国际礼仪等,不仅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还能增强学生的商务交际能力,从而为培养应用型商务人才提供重要基础。

(二)注重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有效完善

在商务英语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断创新和完善教学模式,建立多元化的教学体系,将能力提升作为课程设置的主要目标,在加强课程教学与实践联系的基础上,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商务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必须注重国际商务语言环境的营造,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在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案例、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情况下,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不断发展。例如:在实训教学课程中,组织学生对还盘、询盘相关知识进行自学,并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等模拟整个商务交际过程。如此一来,不但能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还能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商务交际能力的目的。

(三)注重教材的更新和科学引进

在商务英语专业教学中,教材的更新和科学引进是培养应用型商务英语人才的重要基础。因此,选择具有时代性与实用性特征的教材,对于提高商务英语教学水平有着重要的影响。例如:在高等院校使用频率较高的《剑桥商务英语》,不但能为学生提供各种商务环境,还能为学生学习商务知识提供指导,对于BEC考试、获取相关证书等也有着极大作用。

三、结语

在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力度不断加大的情况下,商务英语专业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还需要不断探索。只有结合新时代要求,才能真正提高商务英语应用型人才的综合素质,从而真正培养高素质、高技能、高水平的优秀人才。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汇编篇15

人才培养方案是对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以及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总设计,对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高职船舶电气专业学生毕业后面向国内、外的航运公司就业,担任船舶电子电气员职务,面临着国际船员劳务市场的竞争,学生必须要满足STCW最新公约的任职资格要求和国家海事局海船船员适任标准的要求。船舶电子电气员的前身是船舶电机员,上世纪末STCW公约95修正案取消了对船舶电机员的强制性配置要求,部分航运企业取消了电机员岗位,电机员的工作转由轮机员分担,但部分轮机员由于缺乏电子电气知识和信息技术而不能有效地履行职责,造成部分职能缺位,对船舶的安全营运造成一定的影响。国际海事组织认识到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于20xx年通过了STCW马尼拉修正案,该修正案明确提出设置船舶电子电气员这一新职务,强调了电子电气员的必要性,并规定了具体的任职要求。为了履约中国海事管理机构也发布了新的海船船员考试发证规则,制定了船舶电子电气员的适任考试和评估大纲。由于STCW公约95修正案生效后部分航运企业取消了电机员岗位,多数航海类院校基本上都停办了船舶电气专业,我院则由于认识到船舶电气管理的专业性和重要性而一直保留着该专业,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该专业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也存在着培养方案不太合理等问题,使得人才培养的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偏差较大,船员的综合能力比较差。

高职航海类学生的专业思想、业务技能等方面相对较好,是未来中国海员队伍中的主力军,因此基于以上背景,为了培养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船舶电子电气员,实现我国成为船员强国的目标,有必要对高职船舶电气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研究优化。

1.高职船舶电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

1.1人才培养目标有待重新认识

我国的航海高等教育实行的是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轨制,虽然高职航海类院校的定位是职业教育很明确,但是高职院校的学生实际在学校接受教育的时间只有两年半,而培养高级船员的目标与普通高等教育是相同的,要和本科学生参加同样的资格考试和评估,因此高职航海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在实际执行的过程当中还是有点定位不清,尚未形成既有特色又能与普通高等航海教育相互衔接的体系。此外教育部20xx年10月发出的《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准确把握定位和发展方向,自觉承担起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其中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是对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最新定位提法,因此我们需要对高职船舶电气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重新研究优化。

1.2课程设置不太合理

我国航海类院校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按学科体系建构的,课程设置方面专业课程和培训项目必须满足海事主管部门的相关规定,通识课程的设置必须满足教育主管部门的相关规定。航海类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岗位与本科院校相同,学生要和本科院校的学生通过同样的海船船员适任证书考试和评估,拿到海船船员适任证书,而学制比本科院校少一年,因此课程体系基本上属于本科压缩型,主要专业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是相同的,高职院校的教学计划是将本科的教学计划斩头去尾。

另外随着船舶朝着大型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船舶电气技术发生了很大变化,电力电子技术、控制技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等新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船舶,这就要求船舶电子电气人员的业务知识必须跨通信、导航、电气、电子、自动控制、计算机等多个学科,部分技术内容以前不属于船舶电机员的职务范畴,但是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将它们划归船舶电子电气员管理,如船舶通信技术、导航技术等,这部分内容在过去的课程体系里也没有涉及到,所以我国船舶电气专业的课程体系已不能很好地适应国内海上交通运输发展的需要和国际航运人才市场竞争的需要,因此需要对高职船舶电气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研究优化。

1.3教学内容过于陈旧

高职船舶电气专业相当一部分的教学内容比较陈旧。船舶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程度的提高使得船舶电气技术发生了很大变化,许多以前还算是比较先进的设备已逐渐被淘汰,而被一些新技术、新设备所代替,而以前部分课程还在讲授这些比较陈旧的内容;有些新技术在以前的课程体系中没有涉及到,但是目前已经在船舶上广泛应用,如工业控制网络技术、微机控制技术、电力推118进技术等,这就使得部分船员对于船上的新设备不会保养、不会管理、不会维修等,严重影响了船舶的航行安全。此外船舶电子电气员和以前的电机员相比增加了通信导航技术和船上人员的沟通与管理等内容,因此高职船舶电气专业的教学内容要能跟上这些航海新技术的变化和满足公约的最新变化,培养出符合高科技时代要求的航海类高端技能型人才。

1.4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较为落后

由于高职教育比高等学历教育起步要晚,在教学上教师更多地沿袭了学历教育的教学方法,停留在传统的课堂教学阶段,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师的讲授,教学手段比较单一,理论不能有效地联系实际。

1.5人才培养模式有待创新

为了培养与用人单位岗位要求能有效对接的高技能人才,我院自20xx年起在省内率先推行“订单式”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学院邀请订单单位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参与学院的人才培养全过程,聘请一些与学院联系密切的航运企业的电机员作为兼职教师。由于定位准确、措施有力,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由于受办学体制等外部环境的影响,航运企业对船舶电气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参与度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面还需进一步扩大,培养模式有待进一步探索与创新。

1.6师资力量配备不尽合理

高职船舶电气专业教师队伍建设虽然有了很大进步,但是总体上来看师资结构还是不尽合理,教学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年龄结构上,老教师偏少、新教师偏多;双师素质结构上,高校毕业生多、有实际工作经历的少;学历结构上,本科学历多、研究生学历少;职称结构上,中低职称多、高级职称少;另外个别核心专业课程还未形成具有一定纵深和发展潜力的教学梯队,兼职教师缺乏相对稳定性。

1.7实验实训设备需要进一步完善

高职船舶电气学生毕业后在远洋船舶上负责船舶电气设备的维护保养和检修,动手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船舶的航行安全,因而需要特殊的专业训练设施和实习训练船。但是目前高职船舶电气专业学生的培养存在着没有学生专用实习训练船,实验室设备比较陈旧,有些设备不够配套,设施不够完善等问题,大大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

2.高职船舶电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研究

为了主动适应国际海事组织全面审查和修改后的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和国家海事局有关海事法规的要求,适应航海事业发展和航海科技进步的需要,提高我国船舶电子电气员在国际海员劳务市场上的竞争力,我们针对以上培养方案的不足或不太合理的地方对我院高职船舶电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优化研究。

2.1科学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在制定高职船舶电气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我们邀请航运企业参与进行职业分析,对岗位进行能力分析和分解,描绘出职业能力的整体构架以及维持这些能力的支撑知识,确定该专业的素质、知识与能力结构,从而制定出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高职船舶电气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满足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和国内海事机关的有关规定要求,着重考虑船舶电气专业的国际通用性和行业准入性,培养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高端技能型船舶电气人才,因此高职船舶电气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具有明确的职业定向性和国际化特征,除了如道德品质、身心素质等最基本的大学生素质要求外,还要紧密结合船舶电子电气岗位的需要,体现出该岗位的特定需求,如具备专业英文资料和业务函电的读、写能力,具有较强的英语听说、会话能力;掌握国家海船船员适任标准规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通过无限航区主推进动力装置3000KW及以上船舶电子电气员适任评估和考试,获得船舶电子电气员证书;掌握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规定的专业技能,并通过相应的考试和评估,获得各项专业证书;具备相关的海运法规和船舶管理等方面的知识等。

2.2优化调整课程体系

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规定船舶电子电气员必须具备“电气、电子和控制工程”、“维护和修理”、“船舶操作控制和船上人员管理”三个功能模块,因此我们根据这些岗位功能的能力要求,打破传统的以学科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强调整体功能以实现培养目标的要求,调整、优化、重组课程,建立与职能要求、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及素质教育体系。

制订课程体系时以适应国际航运人才市场的需求为目标、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为主线,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突出高职特色,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教育和培训的知识和技能全面覆盖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3000KW及以上船舶电子电气员的适任标准。

船舶电气专业学生动手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船舶的航行安全,因此对船舶电气专业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要求相对较高,在培养时应坚持突出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原则,在传授专业课知识的同时,应着重培养他们如何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课程体系优化调整时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增加了实训的时间和内容,以使学生扎实掌握船舶电气设备管、养、修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

2.3更新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更新紧跟行业发展和国际公约及国内法规修订,反映先进技术成果和职业岗位新要求,充分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教育理念。由于船舶新技术已大量使用,而传统的课程体系多年来变化不大,造成船员的知识陈旧;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也对船舶电子电气员提出了一些新的职务要求,因此高职航海类院校应对现有的课程内容作出相应的调整,使人才培养能够符合公约要求和航海技术发展的需西。

在课程内容设计时,一方面我们以“必需、够用”的专业知识为基础,减少传授理论知识的比重,增大实操训练的比重,强化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例如《船舶电机学》课程内容,理论性太强,学生学习起来很吃力,而在实际船舶电气管理方面应用又很少,所以我们将理论性太强的内容大幅度删除,增加大量的电机维护与保养实训内容;对专业课程如《船舶电站》、《机舱自动化控制》、《船舶通信与导航系统》、《船舶电机与电力拖动控制》等,均设置了较多学时的相应实践课程,加大学生的实训力度,为学生尽快适应工作岗位做好准备。

另一方面我们大幅度更新课程内容。船舶电气技术更新换代很快,许多以前还算是比较先进的设备已逐渐被淘汰,而被一些新技术、新设备所代替,我们就将以前部分课程中这些已不太适合的教学内容删减掉,及时将船舶电气技术相关的新知识、新科技、新技能引进课堂,比如《船舶电站》课程,以前的教学内容还涵盖着一些晶体管控制设备,而目前船舶已大量采用微机、PLC等控制技术,我们就将以前的这些已淘汰设备的内容删除,引进比较先进的微机控制设备。有些新技术目前已经在船舶上广泛应用,但是在以前的课程体系中没有涉及到,如工业控制网络技术、微机控制技术、电力推进技术等,我们在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时也引入课堂,因此我们增加了《单片机原理与应用》、《PLC及现场总线》、《计算机网络应用》和《船舶电力推进技术》四门课程。还有部分技术内容属于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新划归船舶电子电气员职务范畴的,如船舶通信技术、导航技术等,我们在课程体系改革时也增加了这部分内容,因此我们增设了《船舶通讯与导航系统》、《电航仪器》两门理论课程和《船舶通信导航设备维护》实训课程。船舶作为一个对外交流活动很频繁的行业领域,目前设备的技术资料基本上都是英文版,对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要求很高,所以我们在《船舶电气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中也增加了船舶导航系统、通信技术以及相应技术手册等资料。

我们在调整课程内容的同时还进行了必要的课程整合,例如《船舶电机学》的内容我们将其理论性太强的内容删减后将其与《电力拖动控制系统》合为一门课程;《将自动化理论》和《机舱自动化控制设备》合为《船舶机舱自动控制》一门课程。

2.4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是充分利用模拟器和现代化模拟机舱,推行“教、学、做体化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学练并重,使得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目前我院已经建设了包括现代化模拟机舱、轮机模拟器电站模拟器等多套大型模拟器,正在建设电力推进和高压电力系统模拟器,并大力提倡模拟器教学的研究与改革,教师120在教学过程充分利用学院现代化模拟机舱和模拟器等实训设备,采用问题教学、案例教学、现场教学、实物教学等多种方式方法有机结合,让学生开展角色模拟,置身于模拟的工作情景、场景及仿真环境中学习、操练以提前适应工作岗位。二是教学手段灵活多样,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方法。船舶电气专业课程规划和制作了大量的课件、音视频教学资料等,教学过程中将多媒体与模拟器紧密结合、互为补充,能从根本上改变船舶电气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三是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与共享,探索基于网络的教学平台。我院信息化建设水平较高,校园千兆互联网络覆盖整个校园,实现办公、教学、管理的电子化和现代化,能够满足本专业进行网络教育的教学需要。本专业教师除了完成了部分专业课程的精品课程建设外,还在国家骨干院校建设过程中进行了部分优质核心课程建设,这些课程在网上建立了包含教学大纲、实验大纲及实验指导书、实习大纲及实习指导书、教案文本、多媒体课件、学习指导、习题集及习题解答、在线测试、网络互动等在内的课程教学平台。

2.5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过程中我们以“适任技能为本位、创新深化并重、多种模式共行”的思路,在继续深化“订单”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实现人才培养效果最优化。我院在国家骨干院校建设的过程中针对航海行业的特点,以航海技术、轮机工程技术两个专业为试点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创新并形成了基于生产性实习船的“双向四段”式人才培养模式,以实现高端技能型航海技术和轮机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缩短毕业生岗位适应时间。“双向四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组织实施形式为“校?船”双向和“学院—生产性教学船—学院—实船”四个阶段,我们也考虑下一步将“双向四段”人才培养模式引进船舶电气专业的人才培养中。

2.6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职船舶电气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保障,我们采取“内培外引、校企合作培养、专兼结合”的原则,努力打造一支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一方面我们大力加强在职教师的培养,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到国内外航运公司的先进远洋船舶上上顶岗工作或到有关企事业单位的生产一线进行锻炼,打造一支高水平的专职“双师”素质师资队伍方面大力加强教师的引进工作,从企业中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电机员充实专业教师队伍;另一方面在航运企业中广泛遴选兼职师资,聘为兼职教师,但是由于船员的流动性比较强,兼职教师的稳定性不够,因此我们还积极探索与合作企业联合招聘人才的模式,合作企业招聘的船员在公休期间可以到学校任教、利用他们的丰富实践经验现场指导学生实践和指导学生进行技能比赛等,学校则在船员的职务晋升培训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和倾斜,这样既能保证船员能够顺利晋级,又能加强学院双师队伍的建设,实现校企双方互惠互利。

2.7完善实训设备

船舶电气专业作为我院的特色专业,专业建设一直受到学院的高度重视,已累计投入1000余万元用于实验实训设施建设,已经建成了“现代化模拟机舱”、“船舶电力拖动实训室”、“船舶主机遥控实训室”、“船舶电站实训室”、“主机遥控实训室”等大型实训室。但是由于以前的船舶电气是以强电为主,电力拖动及电站这方面的设备一般较多,但是网络、导航、雷达、无线电话等设备则相对较少,这方面的实训设备需加强。因此我们在现有教学设备的基础上,通过新建与扩建,建设融教学、职业培训、技能鉴定、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实训基地,以满足船舶电气学生培养的需要。

3.结语

船舶技术的发展和国际公约及国内法规的修订使得高职船舶电气专业人才培养的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偏差较大,为了培养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船舶电子电气员,我们依托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船舶电气专业课程内容与教学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对我院高职船舶电气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研究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完成后,在20xx级船舶电气专业进行了试运行,教学效果显示本方案较好地符合船舶电子电气员职业技能培养的实际需要。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汇编篇16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备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诚信品质,具有较宽厚的管理学、经济学、市场营销学的知识基础,掌握市场营销基本技能并具有国际化视野、创新意识、团队精神,熟悉经济政策、法规及商业惯例,能够综合运用相关知识和技能发现、分析和解决营销实际问题,能够在企业、事业单位从事市场调研、营销策划、市场拓展、销售管理等营销业务及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业务培养规格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市场营销及工商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营销方法与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综合素质、专业素养、行业体验以及分析和解决营销问题的基本能力。

本专业设销售管理、营销策划两个培养方向。销售管理方向的毕业生应熟知企业营销和行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具备良好的沟通与协调能力,能够胜任中基层销售管理工作,可有效地开展市场调查、谈判与推销、网络营销等业务及管理工作;营销策划方向重在培养学生的问题诊断、团队学习与创新能力,毕业生具有较强的营销分析、策划以及解决营销实际问题的综合技能。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管理学、现代市场营销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相关的经济学知识和较宽广的人文社科知识;

2.掌握市场营销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具有开展市场调研、渠道管理、谈判与推销、网络营销等业务工作的技能,能针对企业推出新产品、开拓新市场的实际需要进行营销方案的策划;

3.具备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较强的计算机应用和信息处理技能,具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4.熟悉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国际商业惯例及营销规则;

5.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和初步的科研能力;

7.汉语普通话水平应达到二级乙等水平;

8.获得营销经理助理资格证书及相关技能证书。

三、学制及修业年限

学制4年,修业年限3—6年。

四、授予学位

管理学学士

五、核心课程

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市场营销学、市场调查、消费者行为学、广告学、国际市场营销、电子商务、销售管理、网络营销、商务谈判、营销财务管理、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等。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汇编篇17

职业教育逐渐摆脱了学科体系的制约,回归其职业教育的本质。职业教育在于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因此,如何将职业教育和企业的用人需求联系起来就成为了人才培养方案的关键。物流管理职业技能大赛可以承担这样一个连通的作用:一方面,大赛项目设计都来源于企业的实际工作岗位,体现了对岗位工作技能的要求;另一方面,人才培养方案可以将项目上的内容融入其中,并贯穿到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从而真正实现学校和企业的无缝对接。

职业教育逐渐走出了传统高等教育的学科教育体系,取而代之的是更加重视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国家对于职业教育的规划是要以提高质量为重点,并提出通过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来提高教学质量。职业技能大赛,既是检验职业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手段,又是加强校企合作和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途径。

1物流职业技能大赛和人才培养方案结合的必要性

人才培养模式是专业建设的核心体现,包括专业、课程建设,实训条件和实训内容的建设和制定,教师团队的结构和建设以及课程日常的教学工作等内容,而这些内容都是可以通过职业技能大赛来实现的,可见职业技能大赛对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而使得职业技能大赛和人才培养模式的结合成为必要。

1.1将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与技能大赛相结合,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技能大赛的项目设定是在充分调查市场的基础上,将当前先进的物流硬件设备与运输、仓储和配送等前沿理论进行深度融合。大赛项目的设置,一方面,可以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也与职业技能标准相契合。这样,通过对大赛项目的理解和实施,可以更好地对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和标准进行准确定位,同时可以针对市场的实际需求调整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和实训项目,从而达到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目的。

1.2将物流职业技能大赛与教师团队建设相结合,强化人才培养方案

物流职业技能大赛参与主体是学生,但是真正的实力较量是教师团队的较量,因此教师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是职业教育质量的核心。多年来各高职院校一直重视“双师型”教师团队的建设,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措施来实现。一是“传帮带”制度,对于新进教师安排有经验的老教师进行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指导;二是安排教师到企业进行顶岗锻炼,参与企业的运营的相关过程,提升实际工作的能力;三是引进行业或企业的人担任兼职教师,指导大赛和实验实训。通过教师团队的建设,使得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更有保障,从而达到强化人才培养方案的效果。

2物流职业技能大赛对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作用

2.1以赛促学

高职院校的学生来源是高考中分数比较低的一部分学生,这部分学生的特点是不爱传统的学习,但是动手和实践能力比较强。如果还是采用学科教育体系,无疑就将这部分学生的缺点放大了。而通过技能竞赛,一方面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改进了教学方法;另一方面也能提高学生的信心,并最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完成项目,成就感使得学生信心逐步提高,因此,技能竞赛可以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2.2以赛促教

将职业技能大赛的项目按照科目分类之后融入课程标准中,“课赛相融”需要对原有的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打破以理论课和课堂教学为主的培养模式,取而代之的是突出技能教学和岗位实践。将每一门专业课都体现出技能大赛的相关能力要求,同时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参加竞赛项目的机会,形成“人人参与”的局面,将大赛由传统的少数师生参与转变为全体师生共同参与的普及化转变。

2.3以物流职业技能大赛为切入点,优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而职业技能大赛是践行这个模式的重要平台,对于专业改革、促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具有重要作用。在教学内容选取、教学实施、考核评价、实训教学条件建设等方面融入大赛元素。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中,强化职业技能大赛方向与技能培养。有针对性地将赛事项目内容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同时充分借鉴大赛组织、大赛评价、过程控制等形式,完善课程实训项目的建设,充分实现“课证岗对接、学训赛相通”。

3物流职业技能大赛影响下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体系的构建

近年来,在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上提出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理念,为了充分实现这一理念,就应当着力构建基于能力培养、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物流职业技能教学大赛体系,而这个体系的关键就在于三个主体的建设,即教师、学生和企业。

3.1教师团队的构建

“双师型”教师是高等职业教育对于教师的新型要求,由于之前我国单一的高等教育体系,使得高职院校的教师只具备单一的知识技能,这和职业教育的本质相差甚远。近年来,高职院校开始注重“双师”素质的教师团队建设,通过培训、企业实践锻炼等途径来完成。而物流职业技能大赛恰恰是“双师”能力展现的主要平台,也是检验教师是否具备“双师”素质的试金石。

3.2强化学生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发挥“双证联动,半工半读”的作用

物流技能大赛的重要特点是不仅要比赛参赛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而且要考理论知识,以行业从业者的标准和要求,从“知”和“会”两个方面进行考核和比赛。因此在进行学科教育的'同时,也应重视学生的技能训练,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需要拿出一半左右的课时,用于学生的实践训练。

3.3引企入校,将企业需求与教学体系构建深度融合

物流职业技能大赛的竞赛环境建设和企业的生产运作实际是相吻合的,同时结合院校实训基地的条件而构建的,这样使得竞赛环境既能满足生产型需求,又能满足教学型需求。学校在构建校内实训基地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时候,密切结合企业生产实际需要和职业技能大赛需要来编制实训方案。在新的职业教育理念的指引下,通过“引企入校”,将企业所需的设备和学生实训所需的设备相结合,把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成职业技能大赛训练基地。

“职业性”是高职院校物流职业技能大赛不同于本科学科竞赛封闭式模式的典型特征,这也就决定了如果技能大赛仅仅是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学生来参与,就违背了“职业性”的特征。因此,物流职业技能大赛需要行业、企业和学校、学生等多方参与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物流技能大赛必须借助企业的资源条件,将实训的内容与社会实际需求相融合才能发挥其作用。

4结论

通过职业技能大赛,将物流前沿理论和生产实践进行融合,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平台。同时可以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和教师团队建设相结合,对人才培养方案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职业院校师生应该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广泛参与技能大赛,从而实现促进人才培养方案、提升教师业务素质和提高学生学习热情的“三赢”局面。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汇编篇18

一、招收对象与学制

招生对象:初中应届、往届毕业生。

学制:基本学制3年。

二、培养目标与就业岗位

(一)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掌握办文、办会、办事的方法、技巧,能熟练操作办公设备,具有良好文化素养、沟通协调能力和较强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在秘书岗位上,从事办公室工作的人才。

(二)就业岗位:

主要就业岗位:中小企事业单位秘书岗位。

次要就业岗位:中小企事业单位礼仪人员、文员、营销人员、公关人员、会务人员岗位。

三、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四、专业主干课及核心课程主要内容

专业主干课程:

1.秘书实务:本课程主要讲授办公室日常工作、会议工作、接待工作、信访工作、督查工作、信息工作、沟通与协调工作等方面的知识。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秘书工作基本技能,能很好适应岗位要求,有效、迅速、准确地开展工作。

2.办公自动化:本课程主要讲授电话、传真机、扫描仪、复印机、打字机等办公设备基本理论、运用技巧和方法以及网络办公的基本方法、技巧等方面的知识。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运用办公设备技能以及网络办公技能。

3.应用文写作:本课程主要讲授事务文书、公务文书、礼仪文书、经济文书、新闻文书、法律文书的写作原则、要求及方法等方面的知识。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写作技能,能熟练运用各种文体。

4.礼仪:本课程主要讲授服饰、体态、语言、馈赠、商务、公关、社交、宴请等方面的礼仪基本知识,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在学习必要礼仪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专业实际工作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能合乎规范地开展各种活动。

5.口语表达:本课程主要讲授口语表达的类型、要求、方式、技巧;即兴演讲特点、技巧;如何进行求职面谈;思维模式训练等方面知识。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在不同场合中清楚、准确、流利表达自己的观点。

6.形体:本课程主要讲授形体训练基本知识,通过对学生进行基本功训练、健美训练、舞蹈训练,使学生掌握形体训练的基本知识、基本技巧、基本能力,使其具有正确、优美的身体姿态和动作姿态;提高对形体美的鉴赏、表现和创造能力。

7.速录:本课程主要讲授速录基础理论、技巧、方法等知识。通过本课程学习,培养学生速录技能,使学生能准确、迅速、完整地记录会议等相关内容。

8.文书工作与档案管理:本课程主要讲授文书工作基本流程及档案的形式、作用、性质;档案收集、档案整理、档案价值鉴定、档案保管统计等知识。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能掌握文书工作与档案管理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开展文书工作和档案管理工作的能力。

9.企业管理与营销:本课程主要讲授构建企业管理学科知识体系和初步形成企业管理的思维方法和能力,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讲授企业市场环境与现状分析,找出企业战略与企业竞争优势的关系。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企业管理的基本认识,能初步制定营销战略、营销战术,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10.财务入门:本课程主要讲授会计核算的对象、基础、依据、载体、过程;会计记帐方法;管家婆财务软件应用三个方面的知识。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具有各种票据应用和管家婆财务软件应用的技能。

其中《秘书实务》、《办公自动化》、《应用文写作》为专业核心课程

五、专业师资队伍情况

现有专任教师8人,专任教师中高讲师4人,双师型教师1人。

六、毕业文凭取得

学生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二项条件才能取得毕业证书。

1.各门理论课与实践课考试合格。

2.取得相关部门颁发的中级速录员证、中级秘书资格等级证书中的一个。

七、说明

本专业自1994年设置以来,发展势态良好,每年人数稳定在50-100人之间,毕业生就业率为95%。本专业以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xx]16号)等文件为指导,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之路”的职业教育方针,深入研究职业教育规律,使人才培养方案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和时代特点。

1.主动适应社会需求,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依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近几年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三次重大调整与改革。构建了“一条主线、两个层次、九个训练”教学模式,即以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教育培养为一条主线,构建由速录实训、硬笔书法实训、办公自动化实训、摄影技术、顶岗实习、秘书实务实训、文书工作与档案管理实习、计算机操作基础实训、毕业论文组成的九个实践教学体系,从而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应用性。

2.职业素质培养与专业技能培养并重。在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同时,加强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重点加强学生形象与气质的塑造,为此新增《形体》和《广告实务》两门课;同时调整相关课程学时,《口语表达》课由48学时增加到88学时,《礼仪》课由24学时增加到88学时。

3.更好符合企业需求。本专业培养方案的设计思路可概括为“面向就业,源于岗位;强化实践,注重实施”,从社会需求出发,确定具有高职特色的文秘岗位,并对岗位技能进行详细分析,根据岗位技能要求安排速录、硬笔书法等九项内容的实训。

4.根据职业岗位要求,调整教学内容,并将职业资格考试内容融入其中。如《书法》课因学生在工作岗位更需要硬笔书法而不是软笔书法,为此,将软笔书法改为硬笔书法,在《秘书学概论》、《秘书实务》、《礼仪》、《文书工作与档案管理》、《财务入门》五门课中将秘书资格证书考试的内容融入到课程中。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汇编篇19

摘要:随着电力在社会生产和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发挥作用的日益显著,社会对于电力的需求将持续增长,对于高素质的电气工程专业工作者的需求量也呈上升趋势,因此为不断满足社会发展对于高素质电气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高校必须要着力以人才培养为核心,深化电气工程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持续提升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不断完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新时期高校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最核心和最紧迫的任务,也是高校育人的中心工作之一。[1]高校电气工程专业担负着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合格的电力电气行业的建设者的重任,必须切实以市场发展和需求为导向,切实采取有效措施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整体改革,持续有效地提升高校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规格。

一、当前我国电气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随着电气工程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日益显著,我国高校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日益凸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才培养理念陈旧滞后

电气工程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专业性特征,随着电气工程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日益显著,今天的电气工程已经涵盖了几乎包括所有与电子、光子等有关的工程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电气工程毕业生除了要掌握基本的电气工程基础知识和技能,还必须具有良好的适应各种现代电气工程工作所需的实践经验,成为能够胜任现代电气工程行业所需要的高素质的综合性应用性人才,但在当前我国高校普遍对电气工程专业的认识不足,人才培养的理念较为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存在偏差,过于注重对学生进行电气工程行业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忽视对学生进行现代电气工程运行、管理等工作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综合能力的培养,从而使得很多毕业生难以更好地胜任有关电气工程的相关工作。

(二)课程体系设置科学性缺失

课程体系的具体设置所要回答的是“教什么以及如何教”的重大问题,这是有效落实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一环。[2]当前,我国高校中电气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依然更多地延续传统高校专业教学过程中的专业基础课、核心课程以及专业选修课在各个年级依次布局的传统做法,课程体系设置依然以“知识传授”为基本导向,与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契合度不够,未能体现电气工程专业应用性能力培养这一根本要求,同时在各个课程模块之间缺乏横向的内在有机联系,未能很好地服务于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

(三)教师队伍建设脱节,双师型教师数量较少

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人才培养能力的提升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这是有效推进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有效保障。[3]当前,我国许多高校尤其是地方本科高校在电气工程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上依然滞后,尤其是缺乏高水平应用型师资队伍,这对于高校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有效推进是一个不小的障碍,必须加快予以解决。

二、我国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和路径分析

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性工程,牵扯面广,必须以系统思维为指导,综合统筹从人才培养理念、课程体系重构以及应用型师资打造等多个方面综合入手,从点、线、面立体式综合探索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创新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理念,加快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首先必须从树立市场需求、应用型人才培养出发的新的人才培养理念,并将这一理念贯穿到人才培养改革与创新全过程中去,同时要以“厚基础、宽口径、重交叉、强创新”为导向来加强对于现有的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4],尤其重点是要将电气工程行业标准、职业标准以及电气工程企业最新案例等融入培养方案乃至课堂教学过程中去,更好地指导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改革。

(二)推进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平台建设

针对新修订的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及电气工程专业的发展定位,学校要努力完善电气工程专业课堂体系的改革与相关的实践平台的建设力度,全面评估现有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方案和目标之间的吻合度,构建专业课程体系,要努力根据电气工程行业需求来构建课程,强化实践性教学体系,同时要努力与电气工程行业相关企业开展合作,建立完善深度的产教融合机制,合作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努力完善和推进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三)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应用型教师队伍

为有效推进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完善,学校要按照电气工程专业的市场发展需要,努力依据专业特点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应用型教师队伍,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为此,高校要一方面聘请行业专家或地方企业技术骨干入校任教,同时建立教师深入相关企业挂职锻炼制度,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教师进入企业进行挂职,同时要花大力气引进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充实现有的电气工程专业师资队伍,持续打造电气工程专业高水平的应用型师资队伍。

三、总结

总之,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面广量大。高校必须从人才培养理念确立、专业培养方案修订、课程体系综合改革、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等各个方面统筹入手,稳步推进,努力推动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整体改革。

参考文献

[1]赵换丽,张亚峰。浅析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J]。教育现代化,20xx。3。

[2]栾广宇,李爱传,汪东欣,李琳。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院校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xx(4):45。

[3]王涛,熊建斌。企业深度参与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探究[J]。中国电力教育,20xx(3):24—25+33。

[4]张忠,李韦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xx(14):36—37。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汇编篇20

一、学制及招生对象

学制:学分制,基本学制三年,最长五年

招生对象:普高毕业生

二、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本专业培养熟练掌握仓储、配送、运输、采购、供应链管理等现代物流知识,具有仓储与配送业务处理、运输调度业务处理、采购与供应业务处理、国际货代业务处理、快递营运业务处理、物流信息处理等能力,拥有吃苦耐劳、诚实守信、沟通协调、团队合作等素质,面向广东省,特别是珠三角地区,适应现代物流行业采购与供应、国际货代操作、快递运营岗位需要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

1.能力目标

(1)具备仓储业务处理、配送业务处理、国际货代操作、运输调度、采购业务处理、物流信息处理等专业能力;

(2)具有对物流市场进行调查、获取市场信息的能力;

(3)具备英语应用能力、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

(4)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现场应急管理能力。

2.知识目标

(1)掌握现代物流的基本理论;

(2)掌握仓储与配送业务、国际货代操作、运输调度、采购业务等基本作业流程;

(3)了解条形码技术、POS系统、RF技术、EDI技术等先进物流信息技术相关知识;

(4)掌握市场营销和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

(5)掌握物流业务政策法规和国际惯例。

3.素质目标

(1)具有团队合作精神,性格随和,乐意与人交往;

(2)具有责任心,敬业负责,积极主动,细心肯干;

(3)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吃苦耐劳;

(4)为人正直、诚信、踏实、忠诚;

(5)勇于创新、勇于挑战、乐观向上。

三、专业核心能力与就业岗位指向

四、课程体系与课程设置

五、专业核心课程简介

六、毕业要求

学生必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方可毕业。

1.学分要求

毕业应修满126学分。

2.证书要求

(1)普通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水平考试证书。

(2)普通高校英语应用能力A或B等级考试证书。

(3)获得专业职业资格证书之一。

①助理物流师;

②国际商务单证员;

③国际货代职业资格证;

④报关员、报检员职业资格证;

⑤物流职业经理资格证书;

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员

七、专业教学团队基本要求

1.本专业教学团队应满足以下要求

(1)具备本专业本科或研究生以上学历,并接受过职业教育教学方法论的培训,具有独立开发职业课程的能力;

(2)从事实践教学的主讲教师应具备物流师资格证书(含高级工)或“双师型”教师;从事辅助教学的实训指导教师要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熟悉物流设备操作;

(3)本专业“双师型”教师(讲师以上教师系列职称,并具备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职业资格或两年以上企业经历)的比例要达到80%以上;

(4)专业教师与学生比例不超过1:28,企业兼职教师占教师总数的比例不低于50%;

(5)师资梯队中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一般教师比例基本达到1:3:6。

2.本专业目前教学团队的基本情况

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团队有专任教师12名,其中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8人,初级1人,双师素质12人,“双师”素质达100%,中青年教师占75%,职称结构及年龄结构均较合理,涵盖采购与供应、物流运输、仓储配送、国际货代、信息技术、物流系统规划、物流设施设备等专业方向。另有来自行业企业兼职教师40人。

八、其他必要的说明

1.20xx级《创业与职业通用能力》已开课。

2.综合实践课的上课时间根据场地情况灵活安排。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汇编篇21

论文摘要:简单介绍了我国眼视光专业人才现状,以山东省济宁职业技术学院眼视光专业为例,对高职高专眼视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探讨,具体阐述了该院眼视光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制定,调整及优化,为国内其他同类院校提供了宝贵经验。

论文关键词:眼视光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模式

1我国眼视光专业人才现状

近几年来,由于学生近视发病率的逐年快速上升、眼镜消费观念的改变,人们对眼镜的要求不仅从科技含量、新材料的应用,还是款式设计等要求越来越高,眼镜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中国已逐步成为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眼镜生产和消费国家。根据“十二五”规划精神,眼镜产业是重要的民生产业、富民产业之一,在新的形势下,我们的行业该如何发展,如何升级转型,验配服务该如何向个性化、人性化纵深发展。因此,培养高素质的验光、配镜人才不仅是广大消费者的迫切需要,也是眼镜市场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目前企业最急需的人才是高级实用型人才,这种人才的培养正是高等职业教育的范畴。因此,尽快培养高素质的验光配镜人才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社会的需要。

2学院眼视光专业培养体系的制定

济宁职业技术学院眼视光技术专业始建于20xx年,20xx年学院与日本豪雅(上海)光学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共同建设和发展眼视光技术专业;20xx年合作开办“豪雅视光冠名班”;随着该专业的不断发展前进,培养体系也逐步完善。本着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宗旨,学院提出了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20xx年以后,学院与豪雅光学有限公司联合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共同制订课程标准和考核标准;通过校企合作模式快速提高学生素质。企业单位定期派遣技术专家来校指导、讲课,学院定期派遣学生和老师到企业学习和实习;企业每年向优秀学生提供奖学金。近年来,该专业在日本豪雅、日本尼德克、上海天鸿光学和宁波明星等公司的大力支持下,办学水平和专业建设得到迅速发展。近3年来,该专业毕业生还未毕业,就已被众多企业预订一空,目前本专业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地,发挥了高职生技能更高、适应性更强的特点,并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

3学院眼视光人才培养体系介绍

(1)“实景模拟、就业为根”模式。以促进学生就业为中心,创新教学模式,按照视光师真实的工作过程设计工作任务,通过营造真实的工作环境,建设理实一体化教室,满足学生学习的行动过程。通过教学做一体化、职场体验、实境训练、顶岗实习、人才推荐、社区服务、技能展示、课证融合切实增强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就业能力,做到学习工作融合,真正实现了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触。

(2)“由简到繁、工学结合”模式。教学内容的设计都是以验光配镜实际工作过程中的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每个学习情境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学习情境之间呈递进关系。虽然工作任务的内容由简单到复杂,但完成任务的过程不变,都能够反映出其工作对象、工具、工作方法、组织方式、工作技能和工作要求等;同时,将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或行业、企业标准融入到课程教学内容中,优化训练条件,创新训练手段,提高训练效果,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顺利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实现“教育性”与“职业性”的融合。

(3)“双重考核,激发自主学习”模式。建立过程性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知识考核与技能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强调技能考核的重要性、突出过程性考核,调动了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起到了促进作用。

(4)“双师带动,推进结合”模式。在教学总体设计上,突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充分发挥校内实训基地和外实习基地的作用,一部分学习情境的学习在校内实训室完成,主要由校内主讲教师和实训老师负责完成。一部分学习情境的教学可安排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以企业兼职教师为主,校内主讲教师协助完成。

(5)“工学交替、企业顶岗”模式。为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就业能力,学院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根据企业需要,从学生第二学期开始,学院就把学生分成固定的实习小组安排到学院固定的校外实训基地班实习上班。实习期间学生和企业的正式员工一样,遵守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学院定期与学生实习企业的领导和外聘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暑假期间尽量安排学生在家庭住址所在地的眼镜公司进行上班实习,暑假结束后撰写一份实习和市场调查总结;另一种方式就是顶岗实习,采取校企联合建立健全顶岗实习的相关管理办法(包括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实训指导教师管理制度、顶岗实习成绩评定标准等),共同制定实习任务书,做好顶岗实习任务下达,实习全过程管理、实习成绩考核与评价工作;建立并完善学校与企业联合签发的“工作经历证书”制度;完善实训基地兼职教师管理制度;聘请企业专业骨干参与实践教学管理,制定学生生产性实训成果的评价标准和企业评价学生实习质量标准。

4结语

我院眼视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从20xx级到20xx级都是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根据毕业生的反馈及市场的需求在不断的进行调整优化,形成一套动态的方案,以使毕业学生成为“懂技术、会经营、能管理”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参考文献

[1]周济.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办让人民满意的高等职业教育[Z].20xx.

[2]国务院办公厅.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Z].20xx-05-19.

[3]陈解放.基于中国国情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路径选择[J].中国高等教育,20xx(7).

[4]马树超,范唯.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再认识[J].中国高等教育,20xx:13-14.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汇编篇22

一、专业名称与编号

(一)专业名称:会计

(二)专业编号:620203

二、招生对象、学制与学历

(一)招生对象:普通高中毕业生

(二)学制:三年

(三)学历:专科

三、专业分析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现代会计准则、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熟悉国家财经法规,能胜任会计核算、会计管理、会计监督、财务管理以及出纳岗位工作,具有较强职业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人才。

(二)人才培养规格

本专业培养的人才应具有以下职业知识、技能、价值观与态度。

1、职业知识

●掌握会计的基本原理以及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必须的会计准则的基本理论与知识。

●掌握出纳工作的基本要求和票据、银行存款以及外汇等日常业务核算与管理的基本知识。

●掌握企业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的会计核算方法及会计报表的编制方法。

●掌握会计法、税法、票据法等相关财经法规的基本知识以及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知识的基本要求。

●掌握企业财务会计报告分析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方法。

●掌握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与知识,掌握企业投资决策、资产管理、资金筹集、收益分配的基本方法。

●掌握企业成本核算的基本知识以及成本计算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等成本计算方法。

●掌握涉税业务的基本知识以及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所得税等税费的计算方法以及纳税申报程序。

●掌握审计总则的基本知识与要求,掌握审计循环的符合性测试和报表项目实质性测试的审计方法。

●掌握会计信息处理的基本知识以及会计电算化初始化、总账、固定资产、工资、应收与应付、供应链等模块的操作方法与要求。

●掌握数据调查、数据整理以及统计数据分析的基本知识与方法。

●掌握与专业岗位相关的经营管理、理财、电子商务、市场营销以及专业英语等基本知识。

●掌握计算机以及互联网运用的基本知识与方法。

2、职业技能

●具有审核与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期末对账以及会计报表编制与分析的能力。

●具有开具各种票据、正确处理各种货币资金日常业务的能力。

●具有运用财务管理的基本方法进行投资、筹资、分配决策以及编制财务预算与实施财务控制的基本能力。

●具有选择适当的成本核算方法进行产品成本计算、成本控制和成本管理的基本能力。

●具有领购和使用、填制涉税文书、进行网上纳税申报的能力。

●具有运用各种审计方法,拟定审计方案、实施审计程序和撰写审计报告基本的能力。

●具有利用会计信息化软件建立账务应用环境以及选择与运用财务专用模块进行账务处理的能力。

●具有一定的阅读和翻译专业英文资料的能力以及听、说、写的基本能力。

●具有运用计算机工具进行信息处理的基本能力。

●具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以及表达能力。

●更要有持续学习和不断接受新知识的能力。

3、职业价值观与态度

●具有维护公众利益和社会利益的高度责任感。

●具有诚实守信品质和保持应有职业谨慎的态度。

●具有爱岗敬业、开拓创新和团队合作精神。

●具有严格执行国家法律和会计法律法规的品质与自觉性。

●具有不断接受新事物的进取精神和终身学习的态度。

●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

●具有热情、主动的工作热情与服务意识。

(三)职业面向

根据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总体目标,基于中小型企业等组织经济业务规模和自身特点,以及高职会计专业教育立足于会计职业岗位和工作过程分析,人才培养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职业性和综合性现实,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面向主要为中小型企业、非营利组织以及社会中介机构。专业就业面向的定位要求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必须具备在中小型企业等单位一人多岗、多岗兼顾的能力。

四、毕业上岗标准。

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学习,达到基本考核要求,成绩合格,取得毕业证书和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达到会计上岗要求。

五、教学计划进程

教学计划中的全部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必修课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及素质和能力要求,规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必修课由文化素质课、职业技术基础课、职业技术核心课和职业能力体验课组成。选修课程是为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拓宽学生专业领域,由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学习的课程。由本系开设的选修课和全院范围开设的选修课程两部分组成。

(三)实践教学环节(产学结合)安排

1、实践教学主要采取实训作业、实训设计、案例分析、上机操作、岗位模拟训练、毕业实习等形式进行。评定成绩。凡已经实行统一鉴定考试的专项技能课,必须参加有关部门组织的鉴定考试,并须取得相应的等级证书。

2、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由系统一安排,实习结束后要完成毕业设计作业,并组织设计答辩。

六、教学组织与评价

1.教学组织

专业教学组织遵循以能力为本位,注重职业技能培养的高职教育教学理念,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校内仿真实训、校外企业实习的教学组织形式。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以专任教师为主、兼职教师为辅,校内仿真实训由专任教师、兼职教师、实训指导教师共同完成,通过分岗实训、混岗实训相结合的形式组织实训教学;校外实习以校外指导教师为主、校内指导教师为辅,通过认知、实践等形式接触企业的财务、经营管理等业务。

2.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包括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1)教学实施前,对学生进行调查了解,掌握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能力发展情况以及学习上的特点、优点与不足之处,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及影响学习的因素。根据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思路设计学习领域、学习情境,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因材施教,顺利实施教学。

(2)教学实施中,观察学生学习状况,发现在学习过程存在的问题,寻找教学实施方案本身存在的不足,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及时调整教学组织实施方案。

(3)教学实施后,评定学生学习成绩,考核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和能力水平以及达到教学目标的程度。通过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就业单位意见反馈和社会评价,对专业标准的合理性、适应性和毕业生的质量以及教学组织的满意度进行考察,为修订专业标准和教学实施方案提供依据。

3.考核办法与考核标准

(1)学习领域课程考核办法

学习领域课程通过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评价,对学生知识、素质和能力进行综合考核。其中,理论知识由教师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考核评定,实训操作由教师根据学生操作过程和结果的考核评定,课程综合成绩由理论知识成绩与实训操作成绩按一定权重进行综合评定。

(2)实训课程考核办法

实训课程主要包括:会计基本技能训练、会计综合实训、会计电算化、ERP沙盘对抗模拟、会计信息化及其他实训项目。实训课程的考核以实际操作考核为主,将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结合起来,既考虑学生个人实践操作能力,也评定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协调能力和沟通能力。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汇编篇23

一、培养目标及基本要求

(一)培养目标

面向风险管理及保险行业,培养具有良好的风险管理基础和保险业务知识,能够从事风险管理、保险实务和保险监管等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保险专门人才。

(二)基本要求

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能够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2、较好地掌握专业领域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掌握相关学科知识,熟悉相关政策和法规,具备从事保险相关职业要求的知识和技能,符合行业高层次人才的资格认证要求。

3、较好地掌握计算机及信息工具运用技能,具备较强的统筹决策、组织管理和业务实施能力,能够组织保险相关工作的运行、协调与管理,符合监管部门规定的任职要求。

4、较好地掌握一门外语,能够阅读外文专业资料,使用外语开展保险相关工作。

二、招生对象

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

三、学习方式与年限

全日制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非全日制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其中累计在校学习时间不少于1年。

四、培养方式

(一)采取校内课程学习和校外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培养方式。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进行多学科、宽口径培养。招生院校应建立适合不同培养方向的校外实践基地,鼓励采用顶岗实习形式开展实践教学。

(二)成立由校内导师和校外专家共同组成的导师组,或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发挥集体培养作用,吸收企业与行业组织或监管部门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参加论文指导工作。

(三)鼓励案例教学并逐步增加在教学中使用案例的比例,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业务专家、企业家和政府官员开设讲座或承担部分课程。

(四)综合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包括考试、作业、案例分析、课堂讨论、撰写专题报告等。

(五)加强实践环节。

五、课程设置

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少于33学分。

(一)必修课程(15学分,含学位公共课)

1、政治理论类课程(2学分)

2、外语(3学分)

3、保险学研究(2学分)

4、保险法律制度与监管政策(2学分)

培养单位可根据培养方向及院校特色自行设置每门课程均为2学分的三门专业必修课。

建议培养单位将宏观经济政策、合同法、风险管理研究、保险财务分析、保险数理基础作为专业必修课。

(二)选修课程(12学分)

选修课程包括限选课(4学分)和任选课(8学分)。

培养单位可根据培养方向及院校特色自行设置每门课程为1-2学分的任选课。任选课应根据培养目标要求进行设置,通过不同系列课程组合的菜单式课程,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多元选择。

鼓励培养单位将我国保险及相关行业中高级从业人员资格考试课程或国际保险业及相关行业普遍认可的专业资格考试课程作为开设任选课的选择范围。

(三)实践教学(6学分)

实践教学包括课堂模拟实务教学和校外实践基地及企业实习,校外实践基地及企业实习为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实践教学累计不少于1学年。

六、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要突出学以致用,体现学生运用保险学科及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创新和实用价值。论文形式可以是研究报告、调研报告或案例分析报告等。

论文评阅人中至少有1位是校外专家。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必须至少有1位具有丰富的保险实务和风险管理经验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校外专家。

七、学位授予

完成课程学习及实习实践等培养环节,取得规定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经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保险硕士专业学位。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汇编篇24

摘要:通过对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对相关指标进行量化分析,以职业市场为导向制订出具有地域和专业特色的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几年的实施,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用人单位满意度显著提高;实践证明:依据职业市场需求动态调整制订高职高专工程造价人才培养方案是合理的、可行的。

关键词: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就业

高等职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就业教育,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模式必须紧紧围绕学生就业这个目标,满足社会、经济、岗位的需求的前提下制订,最大程度地实现学生就业。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以下简称“浙水专”工程造价专业通过对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以就业市场的需求为导向,制订了浙水专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就业率连续四年均保持在98%以上,毕业生得到社会用人单位的认可。

l工程造价毕业生市场需求情况分析

1.1近三届毕业生就业岗位流向调查

通过对20xx届毕业生就业岗位专业流向问卷调查,浙水专工程造价专业毕业生主要流向的岗位为建筑工程造价员、安装工程造价员、水利工程造价员、市政、装饰、及园林造价员岗位。

1.2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调查

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指标设计为25小项,每小项分4个等级,评价标准和分值分别为:好,3分;较好,2分;一般,1分;差,0分;满分为75分。25个小项规类分别归为以下6个大项: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效果评价、专业知i,nvak平教育培养评价、能力培养效果评价、身体素质评价、内在素质评价和工作适应度评价。其中六项评价指标的得分情况分别如下:1O.58±0.46、8.204-0.33、10.40±0.41、5.70±0.28、3.50±0.42、0.70±0.35,调查数据为90个。

1.3毕业生专业对口率

通过对20xx届浙水专工程造价专业毕业生的问卷调查,毕业生专业对口率为74.4%。

2以职业市场为导向制订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通过问卷调查后,将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从新调整和设计,紧紧围绕用人单位的需求、岗位的需求,以就业为核心制订了适合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2.1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总体目标

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总体目标为:与浙江省经济建设相适应,面向浙江省范围内的施工、建设、中介、造价主管部门等企事业单位造价员岗位,培养具有工程造价员职业能力的应用性人才。

2.2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

建筑工程造价、安装工程造价、水利工程造价是浙水专毕业生就业最多的岗位。浙水专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思路按照“一个核心,四大模块,多元拓展”方案进行,即,以造价员职业岗位能力为人才培养的核心;以土建工程造价员、安装工程造价员、水利工程造价员、市政园林工程造价员为人才专业岗位技能培养模块;向建筑工程管理与工程经济两个方向进行专业知识拓展模块的培养,实现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多方位就业的`目标。

2-3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要求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专业知识水平教育培养评价度较好。对毕业生能力素质和工作适应度的评价较低。通过走访众多用人单位,具体分析了不同的岗位对知识、能力、技能等水平的需求,制订了浙水专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具体的人才培养的标准:

2.3.1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要求:掌握应用写作知识;b.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自然科学基础和社会科学基础知识Ic.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d.了解我国基本国情及国家对建筑行业的方针、政策及法规;e.了解水利、建筑、装饰、安装材料及制品的名称、规格性能、质量标准、检验方法、储备保管、使用等方面的知识;掌握水利、建筑、市政园林工程施工图的识读;掌握给排水、通风空调、电气照明工程施工图的识读;掌握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的一般构造及施工工艺;掌握水工建筑物的一般构造及施工工艺;掌握给排水、通风空调、电气照明工程的系统组成、工作原理和施工工艺;£掌握建筑工程造价、安装工程造价、水利工程造价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熟悉工程招投标的基本流程;熟悉工程造价控制的基本方法:熟悉建设工程法规制度;昏掌握建筑企业财务报表的编制方法,了解建筑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方法和基本知识、掌握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一般内容和方法等相关专业知识。

2l3.2岗位基本技能要求:a.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一定的应用文写作能力;b.熟悉施工组织设计文件的拟定Ic.熟悉计算机应用,掌握ofice办公软件,能用计算机完成各类文字处理、表格设计和数据处理等工作;熟悉相关工程造价软件的操作;d.能结合建筑工程、安装工程、水利工程施工生产活动过程,从事工程造价计价和控制工作。e.具有良好沟通与协作能力。

2.3_3岗位综合技能或技术应用能力要求:具备编制工程技术标书的能力.b.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工程统计主要指标的计算和初步分析,能在工程造价管理工作中依法办事案例分析.c.具备工程造价商务标书编制的能力;d.具备土建、安装、水利造价员的基本技术与技能。

2.3.4执业素质要求:注重自身修养。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政治素养.b.具有勇于开拓的创业精神和强烈的事业心;c.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真诚奉献社会的意识;d.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与变革,具有灵活的社会适应能力.e.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在工作中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我;f-具有勤于思考、不断探索新知识、勇于创新的意识与能力。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2.3.5职业资格证书要求:学生毕业时除获得毕业证书外,并要取得至少一种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有:造价员、施工员、资料员、质检员、材料员、监理员等。

根据上述具体标准,合理科学地规划了三年教学的学习内容,在理论与实践的教学环节上紧紧围绕上述标准,制订了详细周密的课程名目、教学内容、教学大纲、考核指标,并编制了各种教材、指导书、任务书等等。

2.4人才培养方案科学性评价指标

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否科学、适当,最终以三项评价指标来检验其合理性:毕业生就业率、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毕业生专业对口率。

2.5文中资料和数据的统计学处理方法

研究中所涉及的数据均采用spssl1.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p

3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整前后的比较分析

3.1调整前后就业率的变化

20xx至20xx年浙水专工程造价专业就业率分别为98.8%,98%、98.6%,就业形势良好。

3.2调整前后毕业生就业岗位流向分析比照

20xx至20xx届三届毕业生就业岗位逐年向建筑造价员、安装造价员、水利造价员、市政造价员、装饰造价员、园林造价员递增,集中在建筑、安装、水利三个造价员岗位。

3_3调整前后毕业生用人单位满意度评价分析比照

近三年用人单位对浙水专工程造价毕业生的六项评价指标分值均有所上升,其中能力培养指标上升最快,由此引发毕业生对工作的适应性的评价也在逐年递增。

3.4调整前后专业对口率比照

20xx至20xx届学生专业对口率分别为74.4%、83.91%、86.05%。

4对高职高专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一些思考

4.1现状及问题

工程造价具体业务的操作具有非常鲜明的地域特色,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其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都应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和行业特色。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建立在合理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上,如何制订符合本地区要求的人才培养总体目标,必须摸清毕业生的流向和岗位需求情况,而这种数据信息的收集必须是及时的、新鲜的,对数据处理要体现严肃性和科学性,要使用必要的统计处理方法,目前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制订工作上尚缺以上的操作。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指标设定的合理性也是一个重要的内容,虽然每个地区每个企业对人才满意度均有相同性,但也要考虑到地域和企业对人才期望值的个别需求,因此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也兼顾到地域、企业的个别性。

4.2经验和体会

浙水专从20xx年开始,每年都进行毕业生就业情况系列调查,同时走访用人单位,根据本省工程造价专业发展的行情,及时调整我校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及时调整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结合每个学生即将从事的岗位来确定该学生的毕业设计任务和题目,对于就业岗位已明确的学生结合其毕业实习、顶岗实习的其体工程确定毕业设计任务和题目,通过儿年的运行,毕业生就业率显著提高,用人单位满意度不断上升,毕业生专业技能水平逐年提高。

4.3结论

科学准确的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创建符合市场需求的特色办学模式、教学计划的动态管理是高职高专院校提升教育质量、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依托行业、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依据就业需求制订高职高专工程造价人才培养方案是合理的、可行的。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汇编篇25

目前中国存在市场营销人才短缺的现象,但同时又有大批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市场营销专业人才需求相脱节是新形势下高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首要问题。在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时应注重教学质量,转变教学理念,推行素质教育,实施校企合作,提高实践能力等,以此培养社会需要的市场营销人才。

市场营销专业近两年来连续成为上海市教委预警专业,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毕业生签约率偏低。也就是培养出的学生人数多于社会实际需求,导致供需比例失调。但这并不等于这些行业不需要人才,20xx年全国各地人才市场分析报告显示,市场营销人员需求排名第一,并预计20xx年市场营销行业在中国的就业仍呈增长趋势。目前中国存在市场营销人才缺乏,尤其是高端市场营销人才缺乏的现象,但同时又有大批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因此,不难看出高校在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存在着学校教育与学生就业及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相脱节的问题。怎样使高等院校市场营销的教学与社会及企业对营销人才的需求相对接,是目前高校市场营销专业所需考虑的问题。本文从新形势下企业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需求入手,分析了目前高校市场营销专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使高校教育与企业对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相对接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新形势下企业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需求

国民经济的发展基础是企业的发展,而企业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营销管理人才。市场营销专业人员是各个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不可缺少的人才。目前社会及企业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需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熟悉新媒体与互联网营销

随着各行各业都在经历新媒体发展带来的冲击和变革,企业对新媒体领域的市场营销人才需求很大,因为越来越多的公司试图通过在线的市场营销策略发布新产品,进行客户关系管理等。这就要求将来培养的营销人员必须对各种新媒体和互联网营销非常熟悉。[1]

(二)有责任心,较强的应变能力

由于市场变化很快,而新领域的竞争对手更多,受众也更加挑剔,这就要求市场营销人员有较强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能实时保持信息更新,能及时而正确地对市场变化做出反应。这就要求营销人员有较强的应变能力,面对快速变化的市场,营销人员需要不断地改变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1]

(三)好奇心和学习能力

作为一名市场营销人员必须对新事物有好奇心,愿意研究、吸收新知识。市场营销人员需要不断地了解、分析并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着,这使得市场营销人员需要不断地面对新领域新事物,而这并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只有保持一颗好奇心,并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

(四)良好的沟通能力

良好的沟通能力对于所有的职业来说基本上都是必备的,但是对于市场营销专业来说尤为重要。[2]市场部的工作需要与企业内外部进行沟通与合作。其次,营销人员还要具备比较强的文字沟通能力,因为营销人员需要向公司提交很多文字性的东西。因此,良好的沟通能力是市场营销人员必备的基本素质。

二、目前高校教育的主要问题

(一)重科研轻教学

目前很多高校虽然已经开始对教学有所重视,但由于教师的职称评定、各种项目经费的申请、学校的声誉等都直接与科研相挂钩,所以无论是学校层面还是教师本人都应更加地重视科研,而对教学的轻视则直接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因此,要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高校首先需要抓教学质量。

(二)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陈旧

目前高校的教育仍然受中国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的影响,在教学中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仍然以“一言堂”、“满堂灌”为主,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是学生是否记住并能运用所获得的知识。教学只注重结果,教师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上,忽视了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和能力的培养。这就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高分低能,实践能力弱,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三)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不能与时俱进

目前我国高校的市场营销课程设置不能与时俱进,对于新媒体的营销类课程设置不够,且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材更新速度很慢。

三、高校教育中的改善措施

高校在培养市场营销专业人才时,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适应和满足目前市场的需求?笔者认为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是人才培养的根本,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力的高低。因此,高校应严格把好教学质量关,提高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比如英国的萨里大学,该校一直非常注重教学质量的把关,并且很多教师都是本学科研究领域的佼佼者。学校认为这样才能够确保学校的课程符合雇主对受过良好教育、掌握良好技能和积极上进的人才的要求,这样培养出的学生才能在入职后很快适应岗位,为公司做出贡献。因此,萨里大学的毕业生就业率多年来一直位居全英第一。

(二)转变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推行素质教育

许多年来,高校教育在教学中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能力的培养,重视知识获取的结果而非过程。因此,高校应全方位实施教学改革:转变教学理念,推行素质教育,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中高校应注重启发式、参与式与案例教学。首先,教学过程中应运用启发式教学,提倡学生在课堂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好奇心的目的。其次,教学中应运用参与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管理者、接受咨询者,是顾问,是引导者和参与者;学生是询问者、探索者和求知者。这不仅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沟通能力。最后,建议市场营销课程教学多应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一种运用典型案例,将生活实例引入学习之中“模仿真实生活中的职业情境”。通过案例教学,可以使学生对市场营销战略与策略、商务谈判技巧、广告制作、市场调查与预测等专业知识有一个接受、理解、消化的过程,不仅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企业营销活动,还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实施校企合作,提高实践能力

营销人才在工作过程中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灵活应变能力尤为重要。高校应主动联系企业,在企业设立实习项目,为学生实习实践搭建一个好的平台。在学生接受一定的市场营销的基本知识后,参加企业实习,这使得学生可以参与和了解整个市场营销的工作流程,积累经验,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和综合能力。目前很多国外的高校都是这样安排的,比如英国的萨里大学是英国就业率最高的大学之一,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学校与企业有非常强大的关系网。英国的大学本科为三年制,但在萨里大学就读的本科生可以选择读四年,第四年学校就把学生安排到与其有联系的企业实习,通过这种实习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从而使学生能更好地满足市场的需求。甚至有很多学生毕业以后,直接就留在了企业工作。

(四)增设并细化新媒体营销类课程

目前高校对于新媒体类的课程较少,应增设并细化新媒体营销类课程。加快教学内容的更新,由于新媒体类营销课程要求及时地更新知识,这就要求教材最多用5年就必须重新编写。在教材的选择上必须选用这一领域最权威的教材。另外,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注重实用性。

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必须遵循从实际出发、符合社会需求的原则,传统的高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面对今天的社会需求时显得愈发无力,因此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但是没有一个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市场营销人才培养问题,在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道路上没有终点,高校只有从社会需求出发,不断完善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模式,才能紧跟时代步伐,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市场营销人员。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汇编篇26

一、专业名称及代码

计算机应用(090100)

二、入学要求

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历者

三、修业年限

3年

四、职业面向

五、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坚持立德树人,面向计算机技术的应用领域,培养从事计算机及相关设备的使用、维护、管理,以及相关领域的软件与硬件操作、办公应用、网络应用、多媒体应用和信息处理等操作或产品销售,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二)培养规格

本专业毕业生应具有以下职业素养、专业知识和技能:

(1)职业素养

1、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能自觉遵守行业法规、规范和企业规章制度。

2、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团队协作能力和客观服务意识。

3、具有计算机应用相关的信息安全、知识产权保护和质量规范意识。

4、具有获取前沿技术信息、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5、具有熟练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2)专业知识和技能

1、具有熟练的中英文录入能力,掌握文字排版技能。

2、具有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具有熟练操作计算机和应用办公软件的能力。

3、具有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和技能。

4、具有计算机应用领域常用工具软件的应用能力。

5、掌握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具有开发计算机简单功能应用的能力。

6、具有多媒体素材处理、简单的动画设计能力。

7、具有使用数据库工具开发计算机简单功能应用的基本能力。

8、掌握网页设计与制作的基础知识和规范要求,具有建立网站、制作网页的能力。

9、具有计算机硬件拆装、系统组装和简单故障排除及维护的能力。

专业(技能)方向——办公自动化

1、具有熟练的办公软件高级应用能力。

2、掌握常用办公设备的使用方法,具有办公设备的日常维护及常见故障排除的能力。

3、掌握文书与档案管理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

专业(技能)方向——计算机设备维护与营销

1、具有常用数码产品的日常维护及常见故障排除能力。

2、掌握信息技术领域的营销方法与技巧。

3、掌握电子商务流程,具有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进行数码产品等产品营销的能力。

专业(技能)方向——计算机专业排版

1、掌握专业排版的工艺流程,具有专业的编辑、排版、印刷操作的能力。

2、掌握图形绘制、图像处理等操作,具有较强的专业图文混排及设计能力。

专业(技能)方向——计算机信息管理

1、掌握大中型数据库的基本应用,具有设计和实现简单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的能力。

2、掌握信息化管理与运作的知识与技能,具有进行信息化过程的规划、管理、控制、评价等工作的'能力。

3、掌握信息系统安全的基础知识,具有计算机单机、局域网、广域网安全防护的相关能力。

六、课程设置及要求

本专业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

公共基础课包括德育课、体育与健康、公共艺术、历史、以及其他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类基础课。

专业技能课包括专业核心课、专业(技能)方向课和专业选修课,实习实训是专业技能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含校内外实训、顶岗实习等多种形式。

(一)公共基础课程

(二)专业(技能)课程

1、专业基础课

2、专业核心课

3、专业选修课

(1)数字影音编辑与合成。

(2)网页动画制作。

(3)云计算应用。

(4)移动终端。

(5)其他。

4、综合实训

根据自己学校的教学要求灵活安排综合实训,建议以计算机应用的综合项目或采用企业真实工作项目等方式进行,也可以和学生技能证书考核要求结合进行。时间安排上可以结合课程的进度,安排在每个学期,也可以统一安排在第五学期,技能考证要在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统一要求下完成,证书要求以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统一要求为准,可以是国家相关部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的职业技能证书,也可以是当地教育主管部门或行业协会统一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

5、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是本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岗位工作能力培养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要认真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的有关要求,保证学生顶岗实习的岗位与其所学专面向的岗位群基本一致。在确保学生实习总量的前提下,可根据实际需要,通过校企合作,实行工学交替、多学期、分阶段安排学生实习。

七、教学进程总体安排

(一)基本要求

每学年为52周,其中教学时间为40周(含复习考试),周学时为28学时,顶岗实习按每周27小时(1一小时折合1学时)安排,3年总学时数为3000~3300、课程开设顺序和周学时安排,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公共基础课学时约占学时的1/3,允许根据行业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在规定的范围内适当调整,但必须保证学生修完公共基础课的必修内容和学时。

专业技能课学时约占学时的2/3,在确保学生实习总量的前提下,可根据实际需要集中或分阶段安排实习时间,行业企业认知实习应安排在第一学年。

课程的设置中应设选修课,其学时数占总学时的比例应不少于10%

(二)教学安排

计算机专业教学计划

说明:本表不含军训、社会实践、入学教育及毕业教育教学安排,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设置。

八、实施保障

(一)师资队伍

本专业教师(含实训指导教师)应具备以下任职资格(1)公共基础课教师应有与授课课程对口专业的大学本科毕业证书;专任教师应具有本专业三级及仪式上职业资格证书达到95%以上,所学专业为计算机应用、计算机平面设计、计算机网络等相关专业。(2)理论教师、实训指导教师必须是大学本科学历,企业聘请的实训指导教师学历可放宽到大专学历(3)爱岗敬业、工作严谨、乐于奉献、热爱职业教育。(4)专业教师特别是实训指导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有两个月以上的工厂实际生产经验。

(二)教学设施

本专业应配备校内实训实习室和校外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实习室说明:主要设施设备的数量按照标准班50人/班配备。校外实训基地根据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和产业技术发展特点,应在企业建立两类校外实训基地:一类是以计算机应用专业知识和参观为主的实训基地,能够反映目前计算机专业技能方向新技术,并能同时接纳多学生学习,为新生入学教育和认识专业课程教学提供条件;另一类是以社会实践及学生顶岗学习为主的实训基地,能够为学生提供真实专业技能方向综合轮岗训练的工作岗位,并能够保证有效工作时间,该基地能根据培养目标要求和实践教学内容,校企合作共同制定学习计划和教学大纲,精心编排教学设计并组织、管理教学过程。

(三)教学资源

1、教材选用教材建设是学校建设的一项基本内容,高质量的教材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基本保证。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和造就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要求我们必须加强中等职业教育教材改革与建设,以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合作相统一的原则,开发具有中等职业教育自身特色的教材。

2、教学模式改革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打破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界限,增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将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融为一体,加大直观教学的力度,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全面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理论与实践上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框架,理论知识的讲授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强调“适用、适度”,技能训练则强调科学、规范及创新能力。理实一体化教学并非是将理论与实践简单的堆砌,教学过程设计要明确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如何选择教学场地、设备及工具,学生如何分组,设备如何配置等,有的放矢的组织好教学。

(四)教学方法

教学采用多种方法并存,如“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及理实一体化教学。还可采用仿真实训软件,根据自身学习能力调整学习进度反复实训,探索并解决问题。理论指导实践,而实践操作又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使知识与技能掌握更加牢固。

(五)学习评价

由学校、学生、用人单位三方共同实施教学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学生专业综合实践能力、“双证”的获取率和毕业生及就业质量,专兼职教师教学质量,逐步形成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多元化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体系。

(一)课堂教学效果评价方式

采取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主要包括笔试、作业、课堂提问、课堂出勤、上机操作考核以及参加各类专业技能竞赛的成绩等。

(二)实训实习效果评价方式

1、实训实习评价

采用实习报告与实践操作水平相结合等形式,如实反映学生对各项实训实习项目的技术水平。

2、顶岗实习评价

顶岗实习考核方面包括实习日志、实习报告、实习单位综合评价鉴定等多层次、多方面的评价方式。

(六)质量管理

学生毕业时,必须通过专业教学计划设置的各门课程学习考核合格才能颁发毕业证,而且必须通过职业资格考试(或技能等级考试)并获得职业资格证(技能等级证)。同时可以通过测评或考试获得人文素养合格证。凡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和人文素养合格证的毕业班学生,能够优先参加各级各类优秀的评选,享受学校的优惠政策,学校优先对其推荐就业。

九、毕业要求

1、入学军训教育成绩必须合格。

2、按规定修完所有课程,各科成绩合格。

3、取得相应的计算机等级证书。

4、获得与本专业相关职业职业资格证书。

5、必须完成学校要求的顶岗实习。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汇编篇27

一、培养目标

1.物流管理方向(LogisticsManagement)

在工商管理学科的基础上,培养跨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特别是珠三角经济发展的,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文化素质,掌握物流系统化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以及基本的应用工具和技能,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国际化运作能力,能够从事企业物流管理、物流企业经营以及相邻专业业务工作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2.采购与供应链管理方向(PurchasingandSupply)

在工商管理学科的基础上,培养跨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特别是珠三角经济发展的,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文化素质,系统化掌握采购与供应链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国际化运作能力的,能够从事企业采购与供应链管理、政府采购管理以及相邻专业业务工作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3.国际物流方向(InternationalLogistics)

在工商管理学科的基础上,培养跨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特别是珠三角经济发展的,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文化素质,系统化掌握国际物流管理和经营理论和方法,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国际化运作能力的,能够从事国际物流管理、物流业务以及相邻专业业务工作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二、基本业务规格

1.具有良好的社会道德和职业道德,了解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身心健康;

2.有较全面的计算机科学、经济学、管理学的理论基础,掌握物流管理专业的基础知识,掌握分析设计物流管理系统的基本方法,能对各种企业物流方案进行经济分析,对物流活动进行管理;

3.了解我国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产业政策和企业政策,熟悉国际物流发展的最新动态,能适应物流企业管理工作的需要;

4.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具有较强的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

5.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

三、基准学制

基准学制为4年,实行弹性学习制为3-8年。

四、授予学位

管理学学士学位

五、主干学科

工商管理学科

六、专业主干课程

运筹学、物流学、生产运作管理、供应链管理、仓储管理与库存控制、运输与配送、物流设施设备、港口物流等。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汇编篇28

一、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较宽厚的英语语言文学基础及较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具有国际视野和人文与科学素养,能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复合型外语人才。毕业后,学生应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文化、旅游、外事、经贸、教育等领域从事翻译、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

二、专业培养规格和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英语语言、文学、历史、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英语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的扎实训练,掌握一定的科研方法,具有终生学习的意识和素养,具备跨文化交际的基本能力及良好的素质,能在文化、旅游、外事、经贸、教育等领域从事翻译、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

三、学生应获得的知识与能力

1、熟练掌握英语语言基础知识,熟悉英语语言学、翻译、文学、文化等基本理论和知识;

2、具有良好的'汉语表达能力和一定的第二外语实际运用能力;

3、掌握科学思维方法,具备一定的逻辑思辨与创新能力;

4、掌握英汉互译的基本方法,能从事外事、旅游等方面的笔译和口译工作;

5、具有独立获取知识及初步进行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的能力;

6、具备中国文化自信、国际视野以及社会责任感;能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

7、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合作沟通能力。

四、专业核心课程

中国语言与文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础英语(四)、英语听说(一)、英语阅读与写作(三)、英汉翻译(一)、英语语言学概论、美国文学概况

五、学制与学位

修业年限:四年

学位:文学学士

六、学时学分分配及毕业学分要求

本专业教学计划课内总学时为2320学时,其中必修课时占总学时71.03%,选修课学时占总学时28.97%。在必修课学时中,理论课学时数为1520学时,占65.52%,实验课学时数为800学时,占34.48%。

本专业学生毕业的总学分应不低于152.5学分。其中,必修课为84学分,选修课不低于30学分,课外实践环节为38.5学分。在选修课学分中,自然科学类、经济管理类或人文社科类公共选修课合计不低于6学分,专业类选修课不低于24学分。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汇编篇29

与传统的“中职+高职”或“普通高中+高职”的人才培养模式相比,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采用一体化设计,拓宽了技能型人才的上升渠道,合理构建了技能型人才的终身学习体系。本着该原则,基于中高职衔接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思路如下:

一、科学定位,明确培养目标

本方案立足黑龙江省,人才培养目标充分适应黑龙江省旅游业发展的需要。黑龙江省在未来五年将继续大力发展旅游业,加快实现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大省的跨越。我省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必然需要大量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本方案结合我省旅游资人才需求现状,定位于培养基础扎实、适用面宽、实践和创新能力强、以社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面向基层,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综合素质高的技能型人才。

二、立足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优化课程体系设置

中高职课程体系设置首先要立足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即中高职阶段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认知水平,明确各阶段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课程设置依据“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突出实践技能培养、注重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优化,兼顾教育部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学计划制定的规范性和统一性,在专业课程的安排上保持中高职阶段课程的连续性,中职阶段注重基础性教育,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开设语文、中国历史常识、音乐等公共课,以及旅游概论、管理学、服务礼仪等专业基础课,此外,为了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教育,开设职业素养课程,让学生对自己学习的专业和未来所从事的行业和岗位有所了解,帮助其形成良好的职业观念和职业态度。

三、以“岗位能力”要求确定课程体系及内容

要培养以社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面向基层,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综合素质高的技能型人才就必须将人才培养与旅游企业人才市场需求相接轨。因此,只有通过到旅游企业进行调研,了解企业和行业的需求才能确定学生未来从事的岗位及所需要的具体能力,从而在课程体系设置上,以岗位能力要求为核心,结合行业特点,形成知识、技能、应用一体的职业课程体系;首先坚持以旅游管理职业岗位对知识和技能的需求来设置课程,加强课程设置的职业功能性;其次,充分考虑中高职学生的特点,在中职阶段注重学生技能的训练,而在高职阶段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

四、“2+3”培养方式+“旺工淡学、工学交替”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2+3”培养方式即前2年进行高职学习,后三年进行高职学习的培养方式。后三年的高职学习实行“旺工淡学、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是指根据我省旅游市场自身的淡旺季的特点,安排学生在旅游旺季到旅游企业见习和顶岗实习,旅游淡季时回到学校继续学习的模式。第一阶段从第一学期9月起至第六学期6月,学生主要完成从业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任务:一是礼仪技能训练(形体训练、服务礼仪训练);二是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三是岗位的初步体验,即由旅行社和学校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参观考察酒店和各主要景区景点,打破原有的先理论再实践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一入学就直接与未来所从事职业的环境接触。第二阶段是第六学期6月至第七学期10月,正值我省旅游旺季。由学院联系、企业、学生双向选择,学生带着实践课题进入旅游企业见习,帮助学生确立为岗位服务意识和过硬职业技能意识。

第三阶段从第七学期10月至第八学期6月,学生主要完成职业技能证书所必备知识和技能并进行导游证考试。在此期间,根据职业素养课程安排,学院会与合作企业联系,选派优秀工作人员或我院优秀毕业生来开展讲座或座谈,传递企业最新服务标准、服务理念,讲授企业文化、职业素质以及如何规划个人职业生涯等,使学生感受企业氛围,了解本专业的发展变化情况。第四阶段从第八学期6月至第十学期,这段时间为学生顶岗实习阶段。

学生全部进行校外顶岗实习,学生在实习结束后由校企双方对学生的表现及撰写的调查报告等对学生进行考核并评定成绩,企业学生进行双向选择。在该思路的基础上确定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就业方向与岗位分析,根据岗位能力确定教学任务和开始的课程,从而制定服务于我省旅游业发展的基于中高职衔接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汇编篇30

一、培养目标

本专修课程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创业人才的紧迫需求,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的基本知识与应用技能,能结合所学专业开展科技竞赛、科技项目、科技项目转化的应用性复合型专项人才。

本专修课程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发展学科专业创新能力,培养学生扎实掌握创新创业基本理论和知识,具有基于项目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方法与技能,以综合性、创新型人才为目标,提升创新创业意识与实践能力,能结合科技产业变革和经济社会发展所需从事创新创业项目研究及创新创业项目转化的应用性复合

二、培养要求

通过专修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较好的创新创业意识,较强的科技竞赛、创新竞赛、创业竞赛能力,能具备参加省、国家级竞赛的能力,并且获得省、国家竞赛的奖项能力,能熟悉国内外创新创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系统掌握创新创业项目、市场调研、成果转化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具备一定的创新创业综合应用能力。

通过系统的课程学习和实践实训,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达到以下的培养要求:

(1)知识要求:掌握创新创业项目实施全流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流程,以TRIZ创新方法理论为基础,学习创新方法理论,创新方法实践,将创新方法与专业结合,设计创新产品;了解在科技产业迅猛变革和“互联网+”时代下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趋势,能够正确选择和把握创新创业方向;熟知创新创业项目运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类风险问题,并能够独立思考、妥善解决问题。

(2)能力要求:使学生在批判性思维、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跨学科学习能力、信息捕捉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广阔国际视野、领导力与决策力、人际交往能力等核心通用能力方面得以提升。

(3)素质要求: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与身心能量,有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和社会责任感;具备良好的法律意识;具备创新的思维方法、创业意识与创业精神。

三、培养特色

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创业人才的迫切需求,依托学校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优势,发挥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全国引领作用,以“注重多种学科交叉融合,强化实习实训教学环节,突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专业优势,使培养的学生掌握学科专业科学研究能力,具备参加学科竞赛、创新创业竞赛,创新创业项目研发,创新创业项目转化的能力。

(1)注重多种学科交叉融合:实现“创新方法+创业理论+专业技术+竞赛技能”等学科交叉等专业知识融合,并注重基础理论与实务运用相结合;

(2)强化实践实训教学环节:开展基于创新创业项目的“课程教学+立项研究+竞赛训练+模拟运营+创业孵化”等丰富的实践实训,提升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与适用性;

(3)突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采用“创新方法+竞赛实训+项目运营”模式进行人才培养,并突出专业方向打造与培养规格预期目标能力培养相融合。

四、培养模式

采用创新方法实践,竞赛模拟训练,创业模拟训练,“以政府政策为引领,以经济社会产业需求为导向,以学校教育教学为主体,以与企业与科研院所联合为支撑,以项目成果落地与转化投融资介入为合作”五位一体“政产学研资”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并以此为基础建立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走出课赛一体化,优质成果创业化,通过创新方法培训,科技竞赛技能训练,创办企业专项知识的讲授,培养学生熟悉与掌握创新创业型企业经营管理的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通过理论教学和实习实训,突出学生专业特长,培养具有较强创新创业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应用性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

五、教学形式

(1)理论教学环节:采用研究性教学和探究式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掌握创新方法知识,学科竞赛训练,创新创业的基础理论及基本知识,利用科技作品设计,科技竞赛模拟,熟悉当前科技创业变革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前沿和趋势,能够独立运用相关理论和知识解决现实的实际问题。结合创新创业型企业的经营特点与发展规律,采用小组讨论、头脑风暴、案例等互动式教学方法开展教学,以加深学生对该领域的理解和探究。课程教学内容紧紧围绕科技作品设计,创新方法实践过程进行,使学生全方位掌握科技竞赛的能力,创新方法的知识与技能。

(2)实践教学环节:采用“科技项目设计导引实训型”实践教学模式,训练学生对科技作品构思、设计、制作、演练等环节的能力,所学理论及相关创新方法的融会贯通,培养学生在科技实践环节,创新理论应用环节,实践、协作、探究的能力和解决实践中具体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从事科技竞赛、科技发明、科研论文撰写相关工作。一是基于大学生科技竞赛、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开展科技作品设计、创新创业项目研究、创新创业模拟训练;二是结合各级各类的创新创业大赛,开展创新创业项目路演及创新创业型企业设立;三是依托创客空间、创业园为载体,引导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落地、运营与成长。

在教学方法上,配备多媒体、实验设备、单体桌椅等教学设施。课程采用启发式教学、案例分析、专题讨论、分组实践、模拟实训、活动开展等教学方法,组织学生参与实践专业创业项目研发与运营。

在教学手段上,利用思维导图课件、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模拟教学和实践教学等现代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在师资配备上,建立跨学科专业的教学团队,除校内专职教师授课外,同时聘请竞赛评委、竞赛命题成员、校外专家、企业家、创业者、政府官员等授课、讲座或指导学生。

在课程建设上,成立专修班顾问团,以传授实践项目、科技论文、发明专利等分组模式进行,在校外聘请科技竞赛的评委、产业企业家、创业者担任顾问,对专修班课程设置等进行指导。

在项目组建上,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中,组建跨年级、跨专业、多学历层次的创新创业小组。

在考核环节上,本专修课程各门课程考核,都采取灵活机制,采取实践项目设计、论文发表、科技专利申请、竞赛获奖等方式进行考核。

六、课程设置

该专修班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设置四大课程模块:创新方法课程模块、竞赛综合实训课程模块、创业综合实训课程模块、创新创业基础实训课程模块。

课程采取理论授课、实训实践结合,讲、练结合。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汇编篇31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系统掌握法学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具备法律职业基本能力,能够承担法律实务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法律人才。

二、培养要求

1.知识要求:

(1)具有扎实的法学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

(2)掌握法学思维方法和法学研究方法.

(3)熟练掌握法学专业知识;

(4)了解主要国际公约、条约和国际惯例;

2.能力要求:

(1)具备运用法学基础理论和法学专业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具有从事法律实务的`能力;

(3)具有良好的表达能力、社交能力和法律写作能力;

(4)具备文献检索和自主学习能力。

3.素质要求:热爱祖国,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职业精神、较强的法制观念和创新意识、较高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较好的身心素质。

4.适宜就业方向:(1)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法律实务工作;(2)律师事务所律师及律师助理工作;(3)法制教育工作。

三、修业年限

准学制2年,学习期限为2-3年

四、毕业学分与授予学位

毕业学分:55个学分

授予学位:法学学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