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案例分析心得体会(精选4篇)
财务案例分析心得体会(精选4篇)
财务案例分析心得体会篇1
对于此课程是建立在对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财务管理等专业课程的基础上的,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接近实务”且专业性特别强的课程。如果没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相关的工作经验,对于此课程的理解和分析有一定难度,对于此课程的理解,必须对报表相关逻辑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弄清楚,对于各个科目,必须理解深刻和运用适当,对于各报表之间的相互衔接,必须理解透彻、分析适当。
对于《财务报表分析》是会计学专业(本科)的必修课,此说明它的主要性。此课程是培养我们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而设置的一门专业课程,对此学习后可以加深对财务报表的理解,掌握财务报表分析的方法,具备评价企业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能力。此课程广泛应用财务管理、投资管理和企业管理,以便我们提高分析能力的培养。通过面授和自学、多媒体的辅导学习,我谈一谈我的感受。
一、强调财务报表分析是一个“分析研究过程”,而非计算过程
此课程大多数的篇幅都是在分析,分析各个科目的关系、分析各科目的增长和减少对个别科目、整个报表、整个企业的影响。对于科目的增长和减少都会带来双面的影响,有好的一方面同时也附加入一些不好的方面。
例一:“应收账款”的增长,从三个方面来分析;一是企业为扩大销售适当放宽信用标准,造成应收账款增加,二是销售增加引起应收账款的自然增加,有关销售变动的情况要结合利润表来了解,有可能是价格降低了等其它因素,三是客户故意拖延付款,要结合客户付款的情况的附注来分析。从另一方面来考虑问题,“应收账款”的增加,同时也会增加“坏账准备”,增加了收款的难度。而非去计算“应收账款”与其它科目和整个资金的比重、提取多少的“坏账准备”、按什么方法提取的计算过程,大部分都在分析此增加和减少对其它科目、报表、企业的影响。
例二:“固定资产”的变化,固定资产有3种计价标准:原始价值、重置完全价值和折余价值,在资产负债表上,固定资产价值是通过以下项目反映的':“固定资产”项目反映报告期末固定资产的原值。“累计折旧”项目反映企业提取的固定资产折旧累计数。“固定资产减值准备”项目反映企业已提取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净值”项目反映固定资产原值减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后的金额。“工程物资”项目反映各种工程物资的实际成本。“在建工程”项目反映企业各项在建工程的实际支出。“固定资产清理”项目反映企业转入清理的资产价值及在清理中发生的清理费用等。将工程物资、在建工程和固定资产清理项目纳入固定资产总额中,是因为它们具有固定资产的特点。影响固定资产净值升降的直接因素包括固定资产原值的增减、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和折旧年限的变动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若“固定资产”增加,说明该企业增加了对盈利能力强的固定资产的投入,“在建工程”、“工程物质”项目增加,说明投入的资金尚未形成生产能力,此时一定要考虑“累计折旧”,因为它也是影响“固定资产”的因素之一。综上所述,固定资产比率的上升应考虑折旧方法的变更、固定资产减值以及清理闲置固定资产等,而并非演示计算的过程和方法。结合例一、例二足以证明财务报表分析是一个“分析研究过程”,而非计算过程。
二、强调“分析”与“综合”的结合,提高我们的总体把握能力
财务报表分析的起点是阅读财务报表,终点是作出某种判断,包括评价和找出问题,中间的财务报表分析过程,由比较、分类、类比、归纳、演绎、分析和综合等认识事物的步骤和方法。而分析与综合是两种最基本的逻辑思维方法。对于《财务报表分析》课程,无论是对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都是一贯的分析过程。大多采用了“分析”与“综合”的结合方法,例如对某一个科目的增加和减少都是都是那样的,对“固定资产”的增加,就是把研究对象分解为各个组成部分、方面、因素,然后分别加以研究,以达到认识基本的目的,一个企业是由若干部分、方面和因素组成的。这些部分、方面和因素相互联系,关系错综复杂,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当我们要认识一个企业时,摆在面前的是一个个体的整体,不可能马上把握它的本质。对于报表使用人来说,为了认识一个企业,只从整体上看一下财务报表是不行的。他必须把组成报表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暂时割裂开来,把被考察的特性、因素从报表中抽取出来,让它们单独起作用,然后分别研究。如果不把相关系的东西割断,不使活生生的东西简单化,我们就不能对其进行测量和具体描述。
例如,在进行财务分析时需要把整个财务报表的数据重新进行组织,分成偿债能力的信息、收益能力的信息、财务风险的信息、投资报酬的信息等若干部分。又例如,把资产收益率分解成销售利润率和资产周转率两部分。分析就是把一个具有综合意义的概念分成若干个具体、简单的部分。这种分析,在理论上可以无限地进行下去,如同人们对徽观世界的研究永远不会终止一样,但是在实际上,受到分析成本以及认识能力的限制,任何分析都是有限的,不可能无限地进行下去。
把财务报表分析仅仅理解为“分析”是不准确的,它不仅需要分析,还需要综合。所谓“综合”就是把研究对象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和各种因素联系起来加以考虑,从总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种思维方法。综合不是各部分的简单相加,或者简单堆砌和凑合,而是不按照对象各个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从总体上把握事物的一种方法。它要求在事物的运动中展现整体的特征。综合在思维方式上的特点是:它在把事物的各部分连接为整体时,力求通过整体来掌握各部分、各方面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加以概括和提高,从事物各个部门及其属性、关系的真实联系中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在分析的基础上再现事物的整体,综合为多样性的统一。
因此,财务报表分析既有分析,也有综合,称之为“财务报表分析与综合”可能更准确。分析与综合相结合,逐渐提高我们对企业一个总体的把握能力,更进一步提高我们对事物的总体评价和判断能力。
三、强调财务报表分析是连接统一的财务报表与各种使用目的的桥梁,通过财务报表分析帮助报表使用人改善决策,重视财务报表、财务报表分析和报表使用人决策之间的联系
对于财务报表分析的主体是指“谁”进行财务报表分析,从财务报表中获得益处的人主要是报表使用人即企业的利益关系人。他们拿到报表后,要进行分析,获得对自己决策有用的信息。财务报表的使用人有许多种,包括权益投资人、债权人、经理人员、政府机构和其他与企业有利益关系的人士。他们出于不同目的使用财务报表,需要不同的信息,采用不同的分析程序。
第一,是债权人,债权人是指借款给企业并得到企业还款承诺的人。借款都是有时间限制的,或者说是“暂时”的融资来源。债权人期望在一定时间里偿还其本金和利息,自然关心企业是否具有偿还债务的能力。
债权人有多种提供资金的方式,贷款的目的也不尽相同。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种是提供商业信用的赊销商,另一种是为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金融机构。对于第一种,他们只关心企业是否有到期支付贷款的现金,而不关心企业是否盈利。第二种,他们向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并得到企业的承诺,在未来的特定日期偿还借款并支付利息。
债权人又可以分为短期债权人和长期债权人,无论是短期或长期信用,其共同特点是在特定的时间企业需要支付特定数额的现金给债权人。偿付的金额和时间,不因为企业经营业绩好或不好而改变。但是,一旦企业运营不佳或发生意外,陷入财务危机,债权人的利益就受到威胁。因此,债权人必须事先审慎分析企业的财务报表,并且对企业进行持续性的关注。
债权人的主要决策是决定是否给企业提供信用,以及是否需要提前收回债权。债权人要在财务报表寻找借款企业有能力定期支付利息和到期偿还贷款本金的证明。
第二,投资人,投资人是指公司的权益投资人即普通股东。公司对权益人并不存在偿还的承诺。普通股东投资于公司的目的是扩大自己的财富。他们的财富。他们的财富,表现为所有者权益的价格,即股价。影响股价的因素很多,都是他们所关心的,包括偿债能力、收益能力以及风险等。
普通股东是剩余权益的所有者,公司偿付各种负债之后的一切收益都属于普通股东。在正常营业过程中,必须支付债权人的利息和优先股利之后,才能分派普通股利。一旦公司清算,其资产必须清偿负债及优先股的权益之后,剩余资产才能分配给普通股东,普通股东不但要承担公司的一切风险,而且是优先股东和债权人的屏障。
权益投资人的主要决策包括:是否投资于某公司以及否转让已经持有的股权,考查经营者业绩以决定更换或不更换主要的管理者,以及决定股利分配政策。
由于普通股东的权益是剩余权益,因此他们对财务报表分析的重视程度,会超过其他利益关系人。权益投资人进行财务报表分析,是为了在竞争性的投资机会中作出选择。
第三,经理人员,经理人员是指所有者聘用的,对公司资产和负债进行管理的人。经理人员关心公司的财务状况、盈利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他们管理公司,要随时根据变化的情况调整公司的经营,而财务分析是他们监控公司运营的有力工具之一。他们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获取各种会计信息和其他数据,因而能全面地、连续地进行财务分析。
经理人员可以获取外部使用人无法得到的内部信息。但是,他们对于公开财务报表的重视程度并不小于外部使用人。由于存在解雇和收购威胁,他们不得不从外部使用人(债权人和权益投资人)的角度看待公司。他们通过对财务报表分析,发现有价值的线索,设法改善业绩,使得财务报表让投资人和债权人满意。他们分析报表的主要目的是改善报表。
第四,政府机构有关人士,政府机构也是公司财务报表的使用人,包括税务部门、国有企业的管理部门、证券管理机构、会计监管机构和社会保障部门等,他们使用财务报表是为了履行自己的监督管理职责。
我国的政府机构是财务报表编制规范的制定者,也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税务部门通过财务报表分析,可以审查纳税申报数据的合法性;国有企业管理部门通过财务报表分析,可以评价管理国有企业的政策的合理性;证券管理机构通过财务报表分件,可以评价上市公司遵守政府法规和市场秩序的情况;财政部门通过财务分析,可以审查遵守会计法规和财务报表编制规范的情况。社会保障部门通过财务分析,可以评价职工的收入和就业状况。
四、强调财务报表分析方法的使用条件和结论的局限性,不夸大它的作用和适用范围
财务报表分析的结果是分析人对企业作出某些判断。这些判断可以概括为:了解企业过去的业绩、评价现在的状况,以及预测未来的发展。
财务报表分析通常只能发现问题,而不能提供解决问题的现成答案。例如,通过分析知道总资产收益率低的原因是资金占用过多,资金占用多的原因是流动资产过多,流动资产过多的原因是存货过多,但是,如何将存货降下来?财务报表分析并不能提供现成的答案。财务报表分析是检查的手段。财务报表分析能对企业的偿债能力、收益能力作出评价。
财务报表分析不能提供最终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只能指明需要详细调查和研究的项目。这些调查研究涉及宏观经济、所在行业和本企业的其他补充信息,并且要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才能解决问题。
五、强调财务报表分析的发展过程,它随着会计和管理的发展而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
财务报表分析的发展过程,是随着会计、管理的发展而逐步完善和提高的,财务报表分析与会计和管理是相互依存的,是相互提高的,当会计、管理要求提高时,相应的财务报表分析的分析难度也相应提高了。才能满足管理当局、其他人士的需要。总之,财务报表分析是建立在会计、管理之上,以会计、管理为基础的,是随着会计和管理发展而发展的,不是一成不变的。
六、强调公认的、基本的概念、程序和方法,尽量减少不可靠、不成熟、不常用的内容。
本课程比较强调公认的、基本的概念,很少引入比较新颖的专业术语。大多都在介绍什么概念、程序和方法,言简意核。例如,财务报表分析概述、财务报表的初步分析等,都是运用公认的、基本的概念和程序和方法进行大篇幅的分析和讲解。
综合上述六点,财务报表分析也存在不完善和局限性,同时也具有广泛的用途。人们用它来寻找投资对象和兼并对象,预测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判断投资、筹资和经营活动的成效,评价公司管理业绩和企业决策。财务报表分析帮助我们改善了决策,减少了盲目性。
财务案例分析心得体会篇2
一、偿债能力分析
1.1短期偿债能力分析
1.11流动比率反应的是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间的比率关系。流动比率下降预示着企业财务状况出现了困难。一般来说,该比率在2︰1为好。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9154055/1757845.14=5.21
1.12现金比率=现金/流动负债=5913375/1757845.14=3.36
现金流动负债比率越大,表明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越多,越能保障企业按期偿还到期债务。一般该指标大于1。
1.2长期偿债能力分析
1.21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_100%
=(1757845.14/15249171.6)_100%=11.5%
一般来说,50%为资产负债能力好。
1.22股东权益率=(股东权益/资产总额)_100%
=(13491326.46/15249171.6)_100%=88.5%
可知,权益比率过大,意味着企业没有积极地利用财务杠杆作用来扩大经营规模。
二、营运能力分析
2.1应收账款周转率=销售收入净额/应收账款平均余额
=销售收入净额/[(期初应收账款+期末应收账款)/2]
=1535000/[(150000+91500)/2]=12.71
可知,应收账款周转率一般,企业的应收账款回收的速度也正常。
2.2存货周转次数=销售成本/[(期初存货+期末存货)/2]
=980000/[(295500+2446980)/2]=0.36
可知,存货周转率过低,企业资产变现能力正常。
2.3流动资产周转率是指销售收入净额与平均流动资产的比值。它反应了流动资产的周转速度,周转速度快,会相对节约流动资产,等于相对扩大资产的投入,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
全部流动资产周转次数
=销售收入总额/[(期初全部流动资产+期末全部流动资产)/2]=1535000/[(8506100+9154055)/2]=0.17
2.4固定资产周转率是指销售收入净额与平均固定资产净值之间的比值。它反应的是固定资产的周转速度,周转速度越快,表明企业同样的固定资产占用实现了更多的收入。
固定资产周转率
=指销售收入净额/[(期初全部固定资产+期末全部固定资产)/2]=1535000/[(5418000+5648000)/2]=0.28
总资产周转率=指销售收入净额与平均资产总额之间的比值。该指标用来反应企业对总资产管理是否有效。一般来说,资产周转率高,说明企业能有效的运用资产创造收入。
总资产周转率=指销售收入净额/[(期初资产+期末资产)/2]
=1535000/[(14322100+15249171.6)/2]=0.10
三、盈利能力分析
3.1资本金利润率是衡量投资者投入企业资本的获利能力的指标。企业资本金利润率越高,说明企业资本的获利能力越强。
资本金利润率=利润总额/资本金总额_100%
=421591.6/9300000_100%=0.045
3.2销售收入利润率是衡量企业销售收入的收益水平的指标。销售收入利润率是反映企业获利能力的重要指标,这项指标越高,说明企业销售收入获取利润的能力越强。
销售收入利润率=利润总额/销售收入净额_100%
=421591.6/1535000_100%=0.275
3.3成本费用利润率是反映企业成本费用与利润的关系的指标。成本费用是企业组织生产经营活动所需要花费的代价,利润总额则是这种代价花费后可以取得的收益。
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_100%
=421591.6/980000_100%=0.43
3.4净资产收益率又称股东权益收益率,是净利润与平均股东权益的百分比,是公司税后利润除以净资产得到的百分比率,该指标反映股东权益的收益水平,用以衡量公司运用自有资本的效率。指标值越高,说明投资带来的收益越高。
净资产收益率=股东权益收益率=净利润/平均股东权益
=421591.6/[(11378000+13491326.46)/2]=0.034
3.5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费用总额
=421591.6/(30460+46535+1083.4)=5.40
可见,企业的经济效益很好。
四、总结
根据对丰源实业有限责任公司相关财务报表的数据分析,可以得知,该企业虽然部分营业能力数据表示能力不足,但总体在合理范围内,该企业还是有很好的运营空间,经济效益还是不错的。
财务案例分析心得体会篇3
一开始学习审计时,感到很疑惑会计中已经有那么课程了,且审计很多东西都是建立在会计的基础之上的,既然如此那又为什么要单独设审计案例分析这一门课程呢?但经过一番学习才渐渐了解审计案例这一门独立课程设立的必要性,在此我谈谈对审计以及审计案例分析课程的体会总结。
审计与会计的区別及其两者联系:
审计是独立于被审计单位的机构和人员,是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的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检查、评价、公证的一种监督活动。审计本质是一项具有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这一表述既符合审计产生的目的,也符合我国宪法关于建立国家审计机关,实行审计监督制度的规定精神。审计和会计的区别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产生的前提不同。会计是为了加强经济管理,适应对劳动耗费和劳动成果进行核算和分析的需要而产生的;审计是因经济监督的需要,即为了确定经营者或其他受托管理者的经济责任的需要而产生的。
2、两者性质不同。会计是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对生产经营或管理过程进行反映和监督;审计则处于具体的经营管理之外,是经济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对财政、财务收支及其他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审查,具有外在性和独立性。
3、两者对象不同。会计的对象主要是资金运动过程,审计的对象主要是会计资料和其他经济信息所反映的经济活动。
4、是方法程序不同。
(1)会计方法体系由会计核算、会计分析、会计检查三部分组成,包括了记账、算账、报账、用账、查账等内容,其中会计核算方法包括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会计报表等方法,其目的是为管理和决策提供必须的资料和信息。
(2)审计方法体系由规划方法、实施方法、管理方法等组成,而实施方法主要是为了确定审计事项、收集审计证据、对照标准评价,提出审计报告与决定,使用资料检查法、实物检查法、审计调查法、审计分析法、审计抽样法等,其目的是为了对被审计对象进行全面评价提供证据而采取的必要方法。
5、职能不同。
(1)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对经济活动过程的记录、计算、反映和监督;审计的基本职能是监督,此外还包括评价和公证。
(2)会计虽说也具有监督职能,但这种监督是一种自我监督行为,主要通过会计检查来实现,针对会计业务活动本身,而审计,既包含了检查会计账目,又包括了对计算行为及所有的经济活动进行实地考察、调查、分析、检验,即含审核稽查计算之意;
(3)会计检查只是各个单位财会部门的附带职能,而审计是独立于财会部分之外的专职监督检查;会计检查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其检查范围、深度、方式均受到限制,而审计的目的在于证实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审计检查会计资料只是实现审计目的的手段之一,但不是惟一的手段。
简单的说,会计就是具体的实务操作;审计是检查会计实务操作正确性的。
为什么要设立案例分析的这门课程?
审计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它具有一定专业技术难度,理论性和实践性均较强,可以从另一个方面强化财务会计等课程的学习
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适应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为适应国际大环境下对审计人才培养的需要,必须创新审计教学方式,使之与目前的大环境发展以及学生素质以及就业形式相适应
审计学这一学科对实际操作能力要求很强,具有较强的社会性、灵活性,当前我国审计案例教学法还没有得到广泛运用,尚未形成稳定的教学风格。审计案例教学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审计案例教学法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因此,采用科学的审计案例教学模式,以提升案例教学的运用效果,使学生通过分析案例,培养学生善于发现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对培养符合国家经济建设需要的合格审计人才十分重要。
审计案例方式给学生学习带来的好处
大多数的审计教材在内容编写上注重基础理论和基本审计规律的表述与分析,缺少学生参与思考的内容。这些弊端束缚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面对这个问题,一些基本原理的学习可以通过书本及课堂讲授的方式进行,但对基本原理的运用或上升为发挥审计监督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职能作用,则不是靠书本所能解决的,它需要参加大量的实践活动。
由于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不可能亲身参加大量的审计实际活动,这就要求架起一座从课堂到实践的桥梁,而案例教学法,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这样的桥梁。高等教育出版社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审计基础知识》及其配套习题集较好地解决了实务操作内容,在教材编写上增加了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审计理论与实践的融合,让学生掌握已知的同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索未知,从而达到培
养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和岗位操作能力的目的。
我的个人观点
传统教学方式只局限在理论层面上,而案例分析则增强了我学习的自主性,培养我的思维习惯、创新能力。案例教学既要求自主学习,又要求运用理论知识对教学案例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思考、分析和研究;既要求进行一系列创造性思维活动,又要求合作探究思考,对理论和实践展开讨论。采用案例教学法可使我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接受知识与主动探索并举,充分体现了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更有利于培养我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使我过去学习的理论知识得到充分理解和运用。
财务案例分析心得体会篇4
财务报告分析作为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进行综合考察和评价的一种经济管理,是企业财务会计的继续和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为财务管理、会计理论及实务界所关注。
我们小组于13年大三上学期首次接触这门课程,经过接近一个学期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了解财务报告分析,并试着运用这部分的知识来对上市公司进行分析。在这接近半年的学习中,我们总共学习到这门课程有以下几点:、财务报告分析的概念与法规环境,以及财务报告分析的基本方法。2、财务报告分析基础,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与其他财务报表。3、我们着重学习了各个财务报表的分析方法,从资产负债表到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以及最后的综合分析。
在学期初,我们就进行了分组,并且我们组在老师的指导下,选择了云南白药这一医药行业的巨头公司,作为我们小组这一学期的财务报告分析的研究对象。在学习中,我们小组分工合作,互相帮助合作完成每次的任务。
我们组在每次的任务分析中,先是在前两节课中吸收老师教授我们的知识,接着进行详细分工,每人分配1—2张表,尽量做到人人平等,每个人先是迅速完成自己的工作,在完成后则是帮助小组中其他成员,既可以提高小组效率,也可以帮助自己完善其他部分的知识,最后交由组长进行最后的核对与整合。
在这些工作中我们总会遇到许多问题,在遇到问题时,我们都会小组讨论尽量内部解决,如若解决不了,则会进行组与组之间的交流,尽量在交流中解决问题,向老师请教是最后的办法。
我们组在此次财务报告分析的学习中,不仅了解了财务报告分析的概念与过程,完善了自己的经济学方面知识,还通过分组合作的方式,明白了团队互助与交流的重要性。让我们学习到它渗透出来的会计理念与职业技能,并通过分析上市公司让我们初步将自己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