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最新7篇)

发布时间: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可以推广经验,交流认识。怎么写论文才能避免踩雷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下面辣妈美为您精心整理了7篇《教育论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朋友、小朋友们。

教育学论文 篇一

摘要:公共教育学作为师范专业的公共必修课,一直承担着培养合格教师的重任。然而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却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为公共教育学课堂教学的低效性。课程本身的重要性与课堂上的低效性形成了强烈反差,不得不使人思考,如何才能使公共教育学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成为师范专业学生的特色课程。

关键词:公共教育学;课堂教学;低效性

公共教育学作为师范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承担着培养具有现代教育意识和教育理念,掌握基本教育教学技能的合格教师的责任。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对未来教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并且,师范专业学生就业竞争的日益激烈,教育学作为体现师范专业特色的职前培训课程也应该越来越重要。然而现实中这种重要性却与课堂实施的低效性形成了巨大反差。这不得不使人反思:公共教育学课堂教学低效性形成的原因何在?应如何改变公共教育学课堂教学低效性的现状?

一、公共教育学课堂教学低效性的表现

低效课堂(Inefficient Class;Low Efficiency Classroom)是指以前教学满堂灌、低效能的“学生不愿听、教师讲得累”的传统性的课堂。低效课堂费时多、效果差,知识传授与学生能力培养、理论与社会生产实践脱节问题严重,甚至违背我国中长期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是教育界急需解决的教育教学的大问题。课堂教学的效率问题历来是国内外课程专家们关注的焦点问题,特别是在目前我国教育新政和新课改的教育大背景下,课堂效率问题成为教育界的最热门的话题,引起广泛的关注,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学生课堂上问题较多,学习目的不明确

作为课程学习的主体,大多数学生对“公共教育学”课没有兴趣。课堂教学观察中发现,学生在课堂上的问题行为多种多样,有看专业书的,有练钢笔字的,有玩手机的,还有睡觉的……能认真听讲的学生不到30%。调查表明,很多学生认为教育学课应该是以传授教育教学基本技能技巧为主的课程,具有实用性,但实际课堂中教师总是以理论知识的学习为主,而其中一些理论知识又比较陈旧而枯燥,与自己对课程的期望大相径庭;另一方面大多数学生对公共教育学课不重视。公共教育学教学所针对的师范生均为大二学生,这个阶段大学生学习的特点是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还没有明确自己的职业理想,更没有意识到职前教育教学素养培养的重要性,等到大四面临就业已为时晚矣。

(二)师生课内外互动交流少,或者全程基本无互动,课堂气氛不活跃

许多公共教育学的授课教师对公共教育学的课堂评价都是“死气沉沉,缺乏活力”,一方面反映了学生课堂参与度不高,课堂气氛不活跃;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课堂教学的现状是:教师讲解多,学生思考少;照本宣科多,智力活动少;应付任务多,精神乐趣少;理论概念多,具体事例少。所以,公共教育学的课堂教学基本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学形式单一,缺乏有效互动,课堂教学效果自然不佳。

(三)学生缺乏思考与认识

按照新课程理论的观点,只有课堂教学与课后反思的有效结合,才能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然而实际教学中由于学生还没有树立明确的职业观,对于所学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上课抱着应付的态度,课后更是抛之脑后。于是,“上课记笔记,下课抄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扔笔记”成为师范生学习公共教育学的真实写照。由此可见,公共教育学的课堂教学目标不明确,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后也得不到学生积极有效的行动配合,教学效果自然无法提高。长此以往,容易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学生学得没劲,教师也教得没有说服力,严重违背了教学相长的教学原则,也容易使公共教育学的课堂教学流于形式。

二、公共教育学课堂教学低效性原因分析

要提高公共教育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它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成为师范专业学生的特色课程,就要从分析造成课堂教学低效性的原因入手,来寻找解决改善这一现状的途径。

(一)公共教育学课程定位不明确,设置不合理

“公共教育学兼有理论学科与应运学科两重性质,它既是一门专业理论基础课,又是一门很强的专业实践课,这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热爱教育事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从事教育、教学的基本技能。”然而事实上,公共教育学的教学长期以来却一直是“重理论而轻实践”,很多教师也一直把它作为单纯的理论课来上。在教师群体中也一直存在着“理论课”还是“实践课”的分歧。由此可见,公共教育学课程的定位不明确。公共教育学是体现师范学校专业特色的核心课程,也是师范生的必修课,在师范院校的课程体系当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实际上多数师范院校分配给教育学的课时量只有51-54学时,而且因为是公共课,都是合班上课,一个教师同时要教80-120个学生,甚至更多。所以,导致教师课堂管理困难,更谈不上组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

(二)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模式单一

当前的教育学各种版本的教材虽然层出不穷,内容也很丰富,但是相比如火如荼的中小学课程改革,单纯的依靠几本教育学教材进行教学是永远追赶不上教育教学改革的节奏,也很难适应师范专业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而且实际教学当中笔者发现,虽然教材不断地在变,教学内容不断地在改,但是许多教师十几年如一日,仍旧使用的是同一本教案,不断重复上着同样的课。随着教师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师范生的专业性也不断加强,落后陈旧的教学内容显然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适应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作为公共教育学的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直教育学生在今后的教学中要避免“满堂灌”、“注入式”,而实际上我们自己却在进行着“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教室为中心”的传统、单一的“传授-接受”式的教学模式,这实在是有悖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加之,现在多媒体教学的引入,很多教师容易形成完全依赖多媒体的“放映式教学”模式,教师只顾放映,学生只顾拍照,课堂教学单向而又被动。这种局面无形中也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低效的课堂教学在所难免。

(三)教学评价方式单一

目前,对公共教育学课程的评价方式主要是终结性评价,多采用笔试形式,难以全面考察学生的教育教学素养。单一的考核方式让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仅限于考试,对学习没兴趣。单纯的考核方式也远离了教育学课程开设的本意,因为没有实践的辅助,学生难以将课堂上的教学理论应用到实践,学生认为考前背背记记便可过关,因此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这也是造成公共教育学课堂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

(四)教师自身重视程度不够

公共教育学课堂低效性主要是从学生身上反映出来,但实际上我们更应该从授课教师角度来找原因,毕竟,从教和学的方面来看,教师起的是主导作用。

1.缺乏有效的课堂组织与管理。课堂纪律是保证有效课堂的第一要素,但是由于公共教育学是大班上课,课时安排又比较紧张,课堂纪律难以维持一直是教师们比较头疼的问题,为了保障课程按时完成,大多数教师对于学生课堂的问题行为都是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

2.自我提高的意识薄弱。生动具体的教学内容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效保障,然而公共教育学的授课教师普遍缺乏中小学实际的教育教学经验,深入中小学教学一线的机会比较少,同时自身也缺乏提高这方面教学素养的意识及迫切要求,只能单纯用空洞的推理来解释理论,教学内容脱离实际,犹如“纸上谈兵”,自然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三、关于改变这一现状的几点思考

尽管当前改革公共教育学课堂教学的呼声越来越高,改革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但是笔者认为无论是“返璞归真式”,还是“推到重来式”,要使改革不再流于形式,最重要的是要从学生需求及未来职业发展的角度出发,真正提高师范生的教育理论水平和教学技能,使学生学有所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教育学的有效性和积极性。

(一)引导学生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树立学习公共教育学的正确态度

首先,在开始讲授课程内容之前,让学生了解教育及教师职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师观、职业观。其次,让学生了解学习教育学对于他们未来生存及生活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变被动教为主动学。为什么学生学习专业课与公共课的课堂表现截然不同,因为他们看到了专业课的重要性,潜意识里对学习专业课有一定的责任。再次,帮助学生构建起学习师范专业所应必备的知识体系,以及对未来职业生涯发展进行规划,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角色意识,使其热爱教师职业。

(二)深入挖掘教学资源,充实教学内容

这就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不断深入研究教育教学基本理论外,还要进一步补充新的内容与知识,紧紧结合培养合格中小学教师这一目标。首先,要认真研究中小学的教学实践,多收集中小学精品课程的视频资料,便于师范生观摩学习。其次,课堂教学还要结合教师资格认定与教师招聘考试的内容,及时了解和把握当前中小学对教师的素质与能力要求,灵活调整教学目标与授课计划。第三,授课教师需要在上课前了解和熟悉学生,如学生的专业、专业知识结构、其学科教学的前沿动态,以及学生对于课程的期待与看法等,根据不同专业学生学习的特点与需要,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

(三)进行课堂教学方法创新,探索适合公共教育学的教学模式

要让我们的课堂“活”起来,首先要打破传统单一的教师讲授式教学,例如针对大班授课的实际情况,可以适当结合小组合作学习,将学生根据不同专业或不同班级分成若干固定小组,以便于开展活动。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辅佐者”而不是“主宰者”,教师帮助学生去发现意义,而不是一言堂或控制所有的课堂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要实现更深层次的思维的互动。如,准备合适的论题,让学生课后自行分组,分工查阅资料,展开讨论,并由小组指定成员在课堂上汇报讨论结果,全体学生进行自由点评,尽可能多得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

(四)采取多种评价方式,全方位考核学生的教育教学素质

科学的评价方式和严格的考核标准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手段,也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可以采用平时成绩(课堂到课率、作业、课堂表现)、教学实践(微型课、角色体验、模拟课堂等)、笔试等多种形式相结合对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进行全面考核。打破传统单一的评价方式,以评价促进课堂教学的改革,以评价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晓红.高师院校公共教育学教学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分析[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02):118.

[2]陈桂生.略论公共课“教育学”定位的误区[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3(02):4-7.

[3]李红惠.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的课堂教学实践与反思[J].教学研究,2011(03):15-19.

[4]马丽枝.高校“课堂教学低效”原因及解决策略[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04):82.

教育学论文 篇二

摘要:本文主要是从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尴尬的学科地位及现状入手,分析其成因,并阐述了什么是"真正独立的教育学"。作者认为,教育学要成为真正的独立之学,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教育学观,实现教育研究从单纯的学科基础扩展到生活基础,同时明确教育学者的自由与责任。

关键词:教育管理

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自其诞生之日起,“躁动、迷惘、困境、危机、解体、终结”以及“教育学成为别的学科领地、殖民地”之类惊呼依旧不绝于耳。教育学研究者自感“底气不足”,既无法确立自身的独立性,又无法就教育学的学科特性达成统一共识。教育学究竟是一门“纯理论”的学科,还是应以“指导实践”为主的学科,争论之声不绝于耳。一方面,教育学的研究无法规避借用其他学科如心理学、哲学的理论;另一方面,为了争取教育学的独立地位,研究者们又必须探讨出本学科的学科特性,以此来区别于其他学科。教育学至少具备以下三个特性:

一、实践性

教育学本质上是一门关于人类教育生活实践的学科,与科学、艺术、宗教等社会意识形式和思想的社会关系一样属于社会精神生活,具有精神价值的特征。——丁钢

早在1929年,杜威在《教育科学的资源》中就明确地阐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思想。他指出:“我们只是近来才感觉到教育过程的复杂性,意识到要使教育过程明智地按照指定的方向进行,必须援引多种科学。”教育学的相关学科仅仅是教育学的资源,还不是教育学的内容,必须“把教育科学的资源(The sources of educational science)和科学的内容(Scientific content)区别开来”。他认为这两者常有混在一起的危险:“我们常因某种结果是科学的,便以为它已是教育科学了。我们要记住,那些结果只是给教育者利用的资源,使教育作用达到更完善的地步。”在他看来,“教育科学的最终实质,不在书本上,也不在实验室中,也不在讲授它的教室中,而是在那些从事指导教育活动的人们的心中。有些结果,虽然对于从事教育活动的人们的判断、计划、观察的态度和习惯,没有什么作用,仍可以是科学的。但没有这种作用,它们便不是教育科学,而是心理学、社会学、统计学,或者诸如此类的东西。”“在别的领域也许是科学的,但在教育上说来,则不是,等到它们对教育的目的有所贡献,才可以说是科学的,至于它们是否真正对教育有贡献,只能在实践中发现”。

教育学应在直面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加强自身发展的原创性,改变被动地接受和选择相关学科知识资源的状况,最大限度地拓展接受和选择相关学科知识资源的范围,主动地参与相关学科的学科建设和知识生产。

有不少人认为,过去的教育学之所以难以发挥指导教育实践的作用,主要是因为这些理论在追求普遍性的过程中,忽略了教育实践本身的多样性、情境性、不确定性、生成性等内在特征,漠视了教师在实施教育理论过程中的主体性,以及教师个人经验或知识的支撑价值。也就是说,它们造成了普遍性和特殊性之间的断裂。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研究者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一是重新定位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的关系,如有人摒弃二元论思维,强调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的双向滋养关系;有人在质疑“指导说”的基础上,把教育学之于教育实践的功能归于“理智的启迪”,等等。二是侧重分析教师实践的个人特征,如有人广泛汲取波兰尼的认识论,探寻教师个人知识的样态;也有人深入借鉴亚里士多德、伽达默尔的实践哲学,开掘教师的实践智慧或教育智慧,等等。此外,像“行动研究”、“叙事研究”、“反思性教学”等概念,无不透露出回归教师的实践经验、诉诸教师的实践理性的初衷。

二、“人”性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

我们的教育太看重有形的教与学,认为明明白白的传递是教学和教育最重要的功能。实际上,“教育一方面是把某些东西教给人,另一方面还要使某些东西靠其自身发展出来:因此人不可能知道,在他身上自然禀赋到底有多大”。以往缺乏对人性的关注,缺乏对人的自然禀赋的关注,导致了一系列的教育问题,“以人为经验对象的人文科学在数学、语言学和生物学的夹缝中生存,人的主体性价值在精神科学与人种学中不停地被拆解与消解。……人的价值信仰丧失之后,在现代社会,人的意识、灵魂、主体性和人性遭遇到知识和权力的限制,人的意义和价值也跌入到前所未有的困境。此时,现代教育不再是针对人的内在灵魂而传授人文知识,而是对人的肉体进行制度化权力运作,把人规训成为一个能自动生产和再生产权力/知识关系与话语的主体。正是因为这一点,教育学应重新立足于研究怎么培养人,人才是教育学的逻辑起点,“人”性才是教育学的最重要的特性。详言之,人性化教育具体体现在生命实践、劳动实践、交往实践和审美实践等教育实践形式之中。

对人性的研究需以人性的可教性为前提。“如果人性是不变的,那么,就根本不要教育了,一切教育的努力都注定要失败了。因为教育的意义的本身就在改变人性,以形成那些异于朴质的人性的思维、情感、欲望和信仰的新方式。如果人性是不可改变的,我们可能只有训练,但不可能有教育。”

此外,教育学研究者应向文史哲以及政治学、经济学、法律学等学科的研究者学习,把研究的基础从单纯的学科基础扩展到更为广阔的生活基础,不仅利用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来研究教育问题,而且更要从师生的生活和整个的社会生活中探寻自己的价值根据和方向,进行价值的批判和引导。教育学研究者只有对现代人生和社会问题有更为深切而直接的人文关怀,真正关注师生的精神生活、情感和生命领域,才能对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不仅真正避免教育学成为其他学科的园地,而且改变教育学在整个学科体系中的边缘位置,在有关人的学科中,从边缘走向中心。

教育用什么来稳固自己的根基,只能立足于它的本体价值和本体功能,这就是培养人这一永远不变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有了这一稳固的基点,教育才有可能比较清醒和恰当地去应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变化,才能清醒和理智地随社会的变化而变化。教育学亦是如此。

三、复杂性

教育学是立足于人类的教育活动上的一门学科,这个先天性的学科特点,就让教育学的研究在对于人类自身的影响上无法避开。所有的教育学都存在着传授者,接受教育者,这两个角色构成了基本的教育因素。而由于角色的特性,人类本身的主观能动性与理解性都会随着不同的个体而有着不同的教育过程的变化。并且,在教育目的与手段上,由于人类的个体不同,对于所有的教育手段都会有着差别与方法上的变化,同时对于教育的目的来说,每个传授者的侧重点与关键点铺设都会不一样,那么再加上受教育者本身的主观性因素,就让教育学研究的复杂性得以提高。所以,在实际的教育学研究中,研究的高度是要站在人类与社会的背景下的,同时还要结合每个不同学科与人的不同,再来进行教育学的研究。所以,教育学研究的复杂性不仅体现出了强烈的社会性质还体现出了强大的人为性质。

结语综上所述,由于社会的发展与人类文明的进程,对于教育学的研究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教育学是一门关于人的学科,有人的地方就有广义上的教育,不管是研究其学科特性还是比对与其他关联学科的特点,其目的都只有一个,就是为人类社会发展所服务。

教育学论文 篇三

【摘要】

音乐是人类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音乐人类学又称民族音乐学,其主旨是将音乐融入到文化中来看待。

梅里亚姆的著作《音乐人类学》是该领域中最重要的文献之一,他主要是从人类学的角度探讨了音乐和他赖以生存的文化之间的关系。

音乐教育学的研究包含了音乐哲学、音乐美学、音乐社会学等学科,此后又将目光投向了音乐人类学。

从最基本的“人”的角度出发,研究音乐、人、文化的三重特征。

本文拟从音乐人类学的视角出发,探讨当今音乐教育学在理论和实践中的观点和方法。

【关键词】音乐教育学;音乐人类学;“人”;文化

21世纪的音乐教育学,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理应成为一门涵盖多种门类的学科。

随着音乐学将研究的目光转向了人和文化,音乐教育学作为音乐学的分支,也逐步意识到文化、社会在研究中的重要性,而不仅仅是照本宣科的机械化教学。

音乐教育的核心应该是或很有可能是音乐,是人类文化中的音乐、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体。

音乐人类学不仅包含了对音乐本身的研究,还包括音乐与之相联系的文化之间的研究,人类学的视野可以为我们挖掘更多的音乐内涵,从而将“以人为本”的理念灌输到整个音乐教育活动中。

一、“田野工作”中的音乐教育学

“田野工作”(fieldwork),是指人类学家或民族学家在特定区域或社区中进行的调查工作。

作为文化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田野工作也是民族音乐学最基本、最重要的研究方法。

我们平常所说的人类学中的“田野工作”,是一种以达到人和人之间交流为目的的现场工作,研究者是构成这一交流的媒介,在考察的同时也把自身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部分,从而在互动中认识和阐释音乐文化现象。

当然,这里的“田野”并非指的是“乡村山野”,而是指一种音乐实践方法,即对音乐对象文化背景相关的研究。

巴西人类学家佩雷诺对“田野”的解释为:“只要存在差异,存在于自己的不同,那里就是人类学的田野。

”音乐教育中的“田野”,一方面是课堂,即教师的田野。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主动地参与到学生的课堂行为中去,进入学生的世界,和学生形成一定的互动,以期寻找到更好的现场教学效果,而不是高高在上、照本宣科式的教学。

其次,“田野”的另一方面则是课外。

通过走出教室,走进社区,探究周围的音乐世界,实践性地接触民间音乐文化,教师才能更好地进行音乐教学活动。

“田野工作”的意义还在于,在音乐教育中贯彻中国音乐本土化的思想,融入民族的概念,体现了音乐教育的民族性。

柯达伊说过:“民族文化是表明民族本性、民族尊严、民族意志的标志,民族音乐具有民间意义,而且更具有民族意义的一项财富,它是属于全体人民的。

”民族音乐作为音乐教育的第二课堂,同时也是我国音乐文化的宝贵财富。

通过对民族音乐体验式的教学,不仅对音乐教学有着直接的帮助,还能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我国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情感。

把一些优秀的民族音乐带进课堂,不仅能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还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民族自豪感。

“要面对现存的传统音乐中的社会以及生存问题,就不能仅仅是一种闭门造车的态度,而必须走进‘田野’。

”“田野工作”不仅是人类学的基本方法,同时也是音乐教育学的基本方法。

他给我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研究视野,也提出了一种对音乐事项本质探究的要求。

二、人性化角度中的音乐教育学

人类学、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始终是人,因此要把研究“人”的音乐、“人”的文化放在首位。

音乐是属于真正意义上的人类生活,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几乎没有哪一种文化不包括人类。

在基础教育的艺术课程改革中,《艺术课程标准》在第三部分内容“艺术与文化”中也提到了艺术与多元文化的内容。

“艺术是各种不同文化的符号载体,记录和再现了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

通过艺术与文化的连接,可以增进对多元文化和人类文明的了解,加强文化认同感和多元文化意识。

郭乃安先生也说:“人是音乐的出发点和归宿。

把目光投向人,不仅意味着在音乐学的研究中关注人的音乐行为的动机、目的和方式等,还意味着在各种音乐事实中去发现人的内涵,或者说人的投影。

因为,人的音乐行为,不仅表现为有意识的活动,也可以表现为潜意识的或者无意识的活动。

”由此可见,对人的研究是音乐教育学研究的根本。

最早由德国哲学家亨德提出的“人类学”观点,是指从生物和文化的角度对人类进行全面研究的学科。

音乐教育的研究也是应立足于“以人为本”的研究,而不仅仅依靠对书本、对课堂的教学。

其目的是通过音乐来培养性格品质,陶冶情操,使人的身心得到益处。

众所周知,经常参加合唱、合奏排练的人不容易得孤僻症。

正如周杰伦在《放牛班的春天》中所说:喜欢音乐的孩子是不会变坏的。

在音乐教育中,广大的教育者应秉承着“人文关怀”的宗旨,将“人”作为教育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现在我们所倡导的“素质教育”无非是人的教育,在教育中应注重人的心理和情感。

一个教师的教学价值追求必将最后落实在学生身上。

在这个的舞台上,音乐教育是非常公平的,没有行业的偏见,没有性别的偏见,没有年龄的偏见,也没有种族肤色的偏见。

只要你愿意,人人都可以来表演,人人都会得到一份尊重。

人类学主张注重个体,平等地对待一切文化。

音乐是人类文化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了人的创造,音乐也将不复存在。

三、对话视域下的音乐教育学

xxx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学校的校长和教师在精心培育人才方面负有特殊的责任,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平等待人更要善于发现和开发蕴藏在学生身上的创造性品质。

教师和学生之间要互相学习、互相切磋、互相启发、互相帮助。

对话视域下的音乐教育学,讲究的是平等和包容。

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往往是以教师为本位,虽一直提倡以学生为主,但总改不了教师居高临下的局面。

在大多数的音乐课堂中,教师完全是依据教材照本宣科式地教学,很少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和计划。

从而使原本活泼生动的音乐课堂,变成了学生枯燥无聊的硬性任务。

音乐教学,本是一种美育的过程,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

同时他也融合了乐理知识、民族文化背景等内容,是一门工具性与文化性相结合的学科。

音乐课堂除了让学生学习掌握音乐基础知识外,还应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启发学生,形成一种互动、平等的课堂情境效果。

对话视域下的音乐教育学,小的方面体现在教师和学生的课堂中,往大了说也能体现在中国音乐和西方音乐的话语权上。

“欧洲文化中心论”一直传播至今,被冠以世界通用的文化标准。

在此标准理论下,许多音乐工作者往往持有西方的价值观和方法去研究中国音乐。

近年来,随着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欧洲文化中心论”思想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质疑和反驳。

音乐人类学把音乐作为文化来研究,即从音乐的文化背景和生成环境入手,进一步观察它的特征,探索它的规律及其独特的审美标准。

受音乐人类学影响,“西方文化中心论”的局限性已经被当代音乐家们所关注,许多音乐学家开始走向世界各地,发掘、搜集了大量的世界民族音乐,将其制成录音、电影、录像,并写出了大量的论文、专著,在不少国家“世界民族音乐”已被纳入音乐教育体系中。

在音乐教育学理论中,多元化的音乐教育已普遍成为人们的共识。

在中国的传统音乐理论体系中,大量地学习和模仿西方音乐理论,造成了我国传统音乐的日益衰微。

正如管建华教授在前几日的古琴研讨会中提出:中国音乐及文艺诗学注重语义、语境、意义的表达。

而西方音乐分析则注重语态、语法形式的分析,这是中西方音乐最大的不同。

在人类学讲究“话语权”的当代,音乐教育学也应倡导中国音乐与西方音乐的平等对话,而不是文化殖民。

四、结语

音乐教育学是研究音乐教育过程中教育现象的一门学科,他兼具音乐学和教育学的性质。

音乐人类学,则是把音乐置于文化和社会的语境中来研究。

教育的目的本是为了更好地研究人,人类学的观念和方法更好地为音乐教育打开了人的视角。

面对多元化的当今社会,唯有守护好自己的文化传统,才能和西方文化平等对话。

参考文献:

[1][奥]沃尔夫冈马斯特纳特,余丹红,张礼引译。音乐教育学导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萧梅,齐坤。音乐人类学的实地考察[A]。洛秦“音乐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C]。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

[3]梁丽。从音乐人类学角度谈音乐文化和音乐教育[J]。艺海,2014(1)。

[4]杨曦帆。民族音乐学研究中的文化人类学视野[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6(3)。

[5]管建华。21世纪初: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与音乐人类学在中国[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9(1)。

[6]郭乃安。音乐学,请把目光投向人[J]。中国音乐学,1991(2)。

[7]王玉玺。音乐教育学中的人类学观念和方法[J]。北方音乐,2013(12)。

[8]张樵。走出西方重建基础—析音乐人类学视野中的普通高校音乐教育[J]。艺术教育,2008(8)。

[9]管建华。溪山琴况与“品味论”的文化哲学美学解读[J]。文化研究,2015(1)。

教育学论文 篇四

摘要:人文素养教育是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人文素养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如何在浙江新一轮中职课改中渗透人文素养教育,已成为中职学校教育面临的迫切问题。宁波外事学校基于人文素养的内涵、课改实施的背景以及学校特色优势,通过多维度人文课程选择机制和特色课程体系的构建,以及课改队伍的打造等途径,探索了一条选择性课改与人文素养教育相结合的新路子。

关键词:人文素养;选择性;课改

将更多的学习权利交给学生,已成为当代教育的主流价值观。2014年11月,浙江省教育厅发布《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方案》,强化教育的供给侧改革,增加学生的选择性,为学生的生涯发展提供支撑。2016年9月,教育部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报告,指出了学生发展三大方面的六大素养,并细化为18个基本要点,这其中,对学生人文底蕴、科学精神等人文素养提出了明确要求。为此,作为浙江省34所中职课改试点学校,宁波外事学校思考在新一轮课改中实施以学生人文素养培养为目标的选择性课改。

一、人文素养及人文素养教育的内涵

人文,一般而言,首先应指的是人文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哲学、文学、法学等),素养则应该包括能力和精神两个要素。人文素养,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著名教育学者肖川教授曾对人文素养的内涵进行过界定。他认为这一术语包括对人的命运、价值、尊严以及个体自由意志、独立人格、理想主义、终极关怀等要义。[1]根据肖川教授的解读,我们认为,人文素养是指社会的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它通过后天教育、环境等途径,于个体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内在的心理品质,于外表现为人的道德、情操、气质、修养、以及所拥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人文境界和人文情怀。人文素养教育,则是通过学校教育,培养学生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中所应具备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让学生对世间万物存有敬畏之心和善良之意。简而言之,教育,就是为了提高人的素质,保持人的淳朴本性。

二、实施背景

(一)现实因素:职业教育轻视人文素养教育

自2005年开始的以市场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本位的上一轮中职课改,过度强调职业技能的重要性,过度强调中职学校一次就业的重要性,面向市场的职业教育挤占了以人文素养为核心的生涯教育。

1、学校:重职业技能教育,轻人文素养提升。

一段时间以来,人们总是把进中职学校看作是一种无奈的选择,是无奈前提下掌握一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底线诉求。因此,专业加基础的课程设置,进一步强化了重技能、轻人文的价值趋向。挂满中职校园墙壁的,不是一些名人名言或象征传统文化符号标语,而是“没有技能就没有未来”“没有市场就没有学校”的激进式墙语。由此带来的最大后果,就是中职学生缺乏一定的责任感和面对大是大非时的判断力,缺乏高中段学生应有的的人文底蕴,导致部分学生走向社会后社会适应能力低,人际关系处理差,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应变能力缺弱等现象。

2、学生:缺乏人文素养提升的内驱力。

中职学生基础相对较差,加上学校没有配套教育,学生对人文课程学习的内驱力明显不足,人文素养缺失现象普遍存在。很大一部分学生认为,文化知识匮乏,素养较低,审美情趣偏位,甚至个别学生人文素养匮乏,价值取向混乱,导致违法犯罪的概率增大,根本无法适应未来激烈竞争工作的要求。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已成为许多中职学校的当务之急。2016年9月,教育部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报告,认为学生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包含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要素,并设置了十八个基本要点。其中,作为人文素养核心的人文底蕴、科学精神等要素赫然在列。因此,无论是从中职学生未来生涯发展还是匹配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来看,人文素养教育已成为当下教育的一个重点。

(二)学校优势:多语种、艺术和德育品牌

多语种教育一直是宁波外事学校的传统优势。学校自1985年开设英语专业,1993年开设日语专业,2001年起先后开设德语、韩语、法语、西班牙语等,到目前已具备8个语种的教学能力。强大的外语教学能力和教师团队,为学生第二外语的开设创设了条件。艺术专业从2001年开设,到目前已经形成了集音乐、舞蹈、影视表演和戏曲表演为一体的艺术专业群,拥有了一大批来自北京舞蹈学院、上海戏剧学院、四川音乐学院、南京艺术学院的优秀毕业生,先后独自承担了宁波市庆祝教师节30周年文艺演出、宁波市庆祝建党90周年等重要的文艺演出,学校的“艺术教育已代表了浙江省艺术教育的水平,是浙江省的骄傲”(时任教育厅厅长刘希平语)。同时,学校德育以成长为目标,以心向善、志高远为校训,强化先成人后成才的育人理念,让善文化浸润校园,让学生发生点滴改变,实现可以实现的目标。为此,学校通过德育大课程的构建,用崭新的目光去审视活动、比赛、仪式,并赋予鲜活的德育内容,形成崭新的外事系列大课程德育环境,让学生在德育活动中体验到团结、合作、责任和承担,学会感恩和行善。

三、基于人文素养选择性课改的实施策略

(一)构建多维度人文课程选择机制

选择学习课程:打破固有的课程设置,重新系统设计安排,引入课程选择机制,赋予学生多次选择课程的机会,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形成公共必修、专业必修、限定选修、任意选修课程模块和课程系统。其中,在选修课程模块中,丰富专业拓展、素养提升、兴趣培养、职业指导等类型的限选和自选课程资源,供学生自由选择。选择学习形式:打破传统的以课堂为载体的教学组织形式,建立融课堂学习、企业实习、校园活动、远程学习等多形式的学习渠道,给学生提供选择学习形式的机会。选择授课教师:在必修模块,安排多名教师开设同一课程,学生可按照自己喜欢的教学风格选择授课教师;在选修模块,鼓励教师根据自身所长开设多样化、个性化选修课程,供学生选择。选择发展方向:提供就业、升学、出国多种去向选择,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目前,学校共拥有5+2国外留学、国内升学与就业等后续发展选择,同时配套出台弹性学制,采用学分认定的方式,全面拓宽学生的发展路径。

(二)打造基于人文素养的特色课程体系

1、更新课程观,实现隐性德育课程显性化。

突破传统课程的知识与经验本位、预定性、封闭性,突出课程的体验性、开放性、动态生成性,强化中职教育课程的育人功能,梳理并形成以“学习者从学习活动中获得的一切学习经验”为核心的课程观。以此为基础,实现课程外延由传统教材、训练向资源、环境、活动等领域拓展,实现课程形式由课堂学习和企业实习向校园活动、社团活动、社会体验、国际交往、信息终端学习等方向延伸。学校将外事嘉年华、学生各类社团、外事假期社会实践课、校园华尔兹等均纳入到课程体系中,分为社团类课程、德育类课程、社会实践类三大类课程,全纳入课程体系,并赋予相应学分。每大类2个学分,共6个学分。

2、打造二外、艺术、国际合作等人文课程。提供二外课程。

第二外语的开设,不再是纯粹的语言文字的学习,而是在该国文化介绍的基础上,设置情境,并在情境中加入简单的交流对话,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开拓学生的视野。基于学校多语种优势,学校提供德语、法语、日语、韩语、西班牙语、俄语等6种外语供学生选择,把二外作为课改中的限定选修课,列入课程计划。同时推出俄罗斯风情、走进西班牙、东京文化、德国风俗等文化视野拓展课程,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开设艺术必修课。提升中职学生的艺术素养和人文素养,是学校课改的核心目标。学校整合艺术优质课程资源,着力打造艺术体验、形体塑造等特色化课程。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陆续开发华尔兹、韵律操、健美操、踢踏舞等课程内容,让学生在艺术熏陶中提升素养。开设国际交往课程。学校已经与德国、日本、美国、澳大利亚等16个国家22所国外院校建立了姊妹关系,每年与国外合作院校的互访批次不少于10次。基于强大的国际合作资源,开设国际交往课程,让学生在国际交流中了解涉外交往礼仪,让学生在尊重别国的意识形态、文化、价值观的基础上,开拓国际视野。推出人文社科选修课。开设艺术、伦理、哲学等方面的选修课,让学生在艺术、哲学等领域,如哲学,尤其是人生哲学,也是人文素养的重要方面。当学生沿着知识、方法和人生观由浅入深地进入到对人的哲学探究时,人生的目的意义、行为准则、终极关怀、价值尺度、善恶标准等等便进入学生的思考之中,并通过哲学体味人生,通过思考无限反观人在宇宙中的位置。这样的思考可以使人胸怀宽广,责任感和事业心增强。本学期,学校共开设选修课39门,其中类似“美学欣赏”“人生修养”等人文社科类选修课达21门,占所有选修课比例的53%。学校已开发诸如“来杯咖啡聊宁波”“与宁波童谣一起成长”“校园化妆”“篆刻:方寸之间的艺术”等人文类校本教材10本。

3、针对学生生涯发展需求,开设订单式实习课程。

根据实习生在企业实习经历以及企业对学生工作技能的现实需求,开发菜单式课程。学校向14级国商、14级金融专业学生发放“实习生返校学习需求问卷调查”,发现:TAFE专业的学生对社交礼仪课程的需求特别突出,占55.3%,其次是沟通交际课程、兴趣爱好课程;国商专业学生专业技能强化课程最高,为35.7%,外语提高课程、沟通交际课程次之。同时学生因实习工作较为忙碌,更希望学校提供网络学习资源。根据以上情况,学校已摄制“小小单价看穿它”和“座次安排礼仪———西餐宴会礼仪”两堂微课并上传校园网,供实习学生学习。

(三)打造具有人文教育能力的课改队伍

职业人文精神与教师的经历和学识密切相关,中职学校加强职业人文教育,关键在于提升教师的人文素质,建设结构合理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随着二外、艺术选修课等专业课程教师开设艺术人文课程的比例加大,在招聘时除确保高技能的专业要求外,也关注视野宽、底蕴后的新教师;加强在职教师的短期培训,培训课程突出社科、人文等内容,提升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和教学资源整合能力;邀请国内知名学者专家,定期来校开设人文类专题讲座,提升师生的人文素养;进一步引进优秀的外籍教师,让外教队伍成为推进学校课改、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李鑫。中职教育中人文素养培育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4(23):187-188.

教育学论文 篇五

【内容摘要】

案例教学法是近年来较为受欢迎的教学方法,这主要是其优势明显,它不仅能够促进教师和学生能力的提升,还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出来。

此外,案例教学的优势就是能够真实和直观的展现事件发生的全过程,这样更加利于学生的参与。

在案例选取时,要遵循真实可信和典型性等原则,这样才能保证案例发挥出好的教学效果。

同时,教师要能够有效的组织学生进行案例讨论,对案例进行详细分析,从中揭示出教育理论。

教育理论贯穿教学所用到的案例,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就案例教学法在教育学原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作简单的探讨,提出几点应用意见。

【关键词】教育学课程;案例教学法;应用

一、案例教学法的定义及特征

案例教学法,顾名思义就是利用精选的案例作为情境,在这个具体的情境中利用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所遇到的难题的方法。

和传统的教学法比较,案例教学法具有特殊性。

首先,实践性是第一特性,在案例教学实践中,要从教育教学实践中选取有用的案例,这些案例属于教育涉及的真问题,这些案例材料的使用具有一定的实践性,

学生可以自觉运用学习到的教育学原理知识进行案例分析,并解决真实教学情境中所涉及的教学难题,这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能够给学生更多学以致用的机会,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其次,情境性是案例教学法的第二特殊性。

案例教学就是教师利用案例为学生建造一个有多种教育问题的复杂情境,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在案例所创设的教育情境下开展,在案例情境中,运用案例内容,解决教育面临的困难情境。

因此,案例教学法是有一定的情境性的。

再次,整合性是案例教学法的第三特性。

案例教学法中运用到的案例,不仅只涉及当前所学习到的新的知识,学生运用案例教学法进行分析问题时,新旧知识并行,这样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所以说案例教学法还具有整合学科教育新旧知识的过程。

最后,案例教学法还具有开放性。

案例教学中,教师为了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设想,就会运用到“头脑风暴法”,在这种方法的刺激下,学生会提出一些与众不同的看法和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些都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体现。

二、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价值

(一)提升能力,师生共同进步

利用案例教学法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责任不仅是传授知识,同时也在学习知识。

因此在进行案例讨论时,教师不能旁观,要和学生共同参与,在参与学生讨论活动中,教师可以得到一定的启发,促进自身的进一步思考,使自身和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共同提高,教学质量也得到提高。

(二)调动主动性,突出主体地位

在传统的教育学教学中,教师只注重知识的满堂灌,只顾自身能够讲完要讲的内容,对于学生能否接受,是否有自己的想法想发表是不关注的,这样的教学导致学生参与不了课堂教学,也无法在课堂上和教师交流,学习过程只是被动听课。

应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都有机会进行交流,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案例讨论中,积极性被调动,共同进行问题分析,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在讨论过程中,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也得到了培养。

(三)直观呈现事件,更易于参与

案例是指在一个具体真实的情境中发生的客观并真实的事件,利用案例教学法要求学生能够设身处地的加入其中的角色,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动力。

以前的教育学教学主要是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对于教师讲授的枯燥知识不感兴趣,在案例教学法运用到教育学课堂教学后,学生能够参与课堂进行案例讨论,这些真实的案例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还能够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此外,案例教学法不忽略任何一个学生,使全班都能参与到案例讨论中。

三、教学案例的选用原则

(一)真实可信

真实性是指教育学教学中所运用的教学案例是对现实世界真实事件的描述。

教学案例反映的内容既要系统又要全面,要展示事件发生的来龙去脉,还应该有相关的数据和图片。

教学所选取的案例应该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真实发生的事件,对案例的介绍不能凭空想象,不能随意增减案例情节,一定要做到如实的介绍。

真实的案例能够给学生更为真实的感受,同时认识到学习的知识是现实生活所需要的,体验到案例教学带来的乐趣。

为此,教师必须广泛涉猎,关注更多的领域,开拓自身的视野,使自身有更敏锐的教育感悟性。

(二)矛盾冲突

案例设置核心是两种矛盾的冲突,在这种两难情境下,没有特定的处理方法,教师和学生需要对案例进行讨论,在争论中形成不同的观点并利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现实问题。

一个好的案例不仅是一个平台,更是一个桥梁,通过案例,教师可以将真实发生过的事件拿到课堂与学生分析,这样的教学,学生不用参与真正的社会实践,就能在案例讨论中了解很多处理实践问题的方法。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要拥有较强的组织能力,组织学生对案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典型性

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取有要求,要有价值和代表性,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关注,同时也能够将教育事件的矛盾和冲突展示出来,从现象揭示教育规律。

典型的案例所包含的关系更全面,涵盖更多的知识,能够给学生更多利用理论进行验证的方向。

此外,在案例选取时,要注重与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教材有密切联系,这样的案例,教师和学生在进行讨论时,能够将案例内容和所学理论知识联系起来,

以此来开拓学生进行问题分析的思路,让学生从问题解决中整理出规律,并将这种规律运用到以后的学习中,使学生能够做到学习的举一反三。

四、案例教学法的应用策略

(一)甄选案例

教师利用案例进行教学,首先要做的就是根据教学的目的来选择合适的案例。

教学中运用案例,目的就是帮助学生理解教育理论知识并提高自身的教育敏感性。

教师选择案例时,要根据实施者、实施情境来进行遴选,教师对所选取的案例要有深层次的理解,能够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案例分析中。

另外,教师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于案例选择要考虑教学对象的知识和技能的实际情况,不能选择难度过大的案例,内容不能太复杂也不能太简单。

教师选择的案例要贴近教育实践同时要有矛盾和问题,这样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还能提升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引入案例

在案例教学中,引入案例的时机很重要。

引入案例前,可向学生简单介绍原理概念,再引出课程,最后进行案例分析。

也可以在新内容讲授之前,将案例介绍给学生,学生私下进行案例分析,复习学习的知识,并提出新的问题,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和欲望。

此外,案例的呈现方式也有讲究,教师要根据具体案例选择文字、视频、真实情境模拟或音频等。

另外,案例也可以在课程教学中进行穿插。

当教师在解释知识点,感觉言语已经不能准确阐释时,就可以引进案例教学法来解释这个内容,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加深学生对于这个知识点的认识。

(三)讨论案例

案例教学中,讨论案例是最关键的,通过讨论,学生对于所学的理论知识会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学生参与到案例的思考、分析和讨论,能够更加深刻的了解案例,领会案例包含的教育理论,最终达到理论知识内化的效果。

学生在案例教学时,对案例模拟情境中的问题发表各自的看到,利用头脑风暴进行陈述,最后达到一个较为理性的认知。

每个学生都可以挖掘出案例的不同意义,剥离一些细枝末节,就能够看到教育所要呈现的规律,利用规律解决实践中存在的关键问题。

同时,教师要创设平等和谐的案例教学氛围,组织学生紧密围绕主题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学生提出的看法,要给予公正和客观的评价,并要表现出欣赏和认同的情感。

(四)总结案例

案例总结是案例教学的最后环节,这个是知识升华为能力的环节。

在进行案例总结时,教师要紧密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课程中的原理来进行案例内容解释。

帮助学生进行案例总结,体会通过案例学习教育学原理的意义,利用案例强化学生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问题分析和解决的能力,使学生形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技能。

另外,教师在案例总结时,对于学生的合理见解要进行肯定,并且尊重学生有创造性的见解,对于学生的不足,要指出并指导学生改进。

也可以通过问题,让学生进行补充,切忌不可以直接公布标准答案,不留时间给学生思考和探讨。

五、结语

案例教学法是教育学课程中较为常见的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给学生提供一个解决社会实践中难题的机会,通过选择真实可以并且具有典型性的案例进行教学,组织学生讨论案例,最后进行案例总结,真正达到案例教学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董明海,庞君,郭哲璐,郭永升。案例教学法在“船舶原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WWW.CHAYI5.COM】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6)。

[2]张正茂,戴余军。案例教学法在食品工程原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实践[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6(03)。

教育学的论文 篇六

摘要:农村小学义务教育关系到民族素质的提高,关系到亿万人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农村义务教育是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环节,在建设小康社会中起着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关系着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局以及构建和谐社会。农村小学义务教育在全国已普遍开展很多年,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有较大成效,但是,在农村的一些学校里,仍然存在着一些政策落实难的多重问题以及落实后出现的问题。这些问题源于农村的素质教育受师资、教学设施、教学经费、教育观念、农村经济的收入等因素的影响而难以全面实施,严重影响农村义务教育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义务教育,差距,剖析,对策

目录

一、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经费不足,直接影响着教学条件的改进。

(二)办学意识滞后,教育目标错位,新课程理念贯彻不力。

(三)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欠佳,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

(四)学校管理水平不高。

(五)农村社会家庭教育功能赢弱,加大了学生教育难度,也造成一定学生流失。

(六)考核评价机制不完善,抑制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促进农村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对策思考

(一)端正农村教育办学思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二)强化法律责任,建构保障机制,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

(三)加强教学研究工作,实施校本研训工程。

(四)坚持公平原则,不断缩小农村教育的差距。

(五)优化学校人事管理。

三、农村小学教育现状及对策思考

科技兴国,教育为本。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村基础教育面广量大,在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上始终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而小学教育作为整个教育的龙头,其作用更是至关重要。改革开放20多年来,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农村教育的整体性薄弱状况一直未从根本上得到扭转,当前农村小学教育的主要问题在哪里?其根源何在?有何对策?迫切要求全社会人的关注。现就此问题略陈管见。

农村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经费不足,直接影响着教学条件的改进

教育历来是国家财政投资大户,硬件环境的改善软件环境的营造都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但是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多年来的政府教育投入不足却是各地不争的事实,致使有的学校基本建设问题突出。比如,有的学校校舍过于陈旧,存在安全隐患;很多乡镇小学没有微机室,而有微机室的,也设备已经陈旧却无力更新。另外,近两年由于撤点并校,新学校建设更需要大额资金。学校建设资金不足问题就显得日益突出,甚至影响到正常的教育教学。

(二)教学内容脱离实际,教学方法单一

继续教育的特定对象和目的决定了继续教育内容应具有的特殊性,为此,继续教育的内容应补偿教师职前教育的不足,使之能适应社会和教育的不断变化充分发挥其创造潜能。教育部于1999年发布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指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要提高教师实施教育的能力和素质为重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修养;专业知识及更新与扩展;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研究;教育教学技能现代教育技术等。现阶段,尽管继续教育的教材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教材内容不适合农村继续教育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一是教材城市化取向较为明显,脱离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二是教材的质量粗糙,急功近利。三是大多数为之前所学的再版,新瓶装旧酒之作较多。四是自我封闭地方保护主义较为严重,不少地方只用本地教材,难以引进教育教材的活水。五是重理论而忽视实践。六是具体学习内容由各地市教育部门指定,教师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力。在教学方式上,农村教师继续教学任然是以课程为中心,采取课堂教育的组织形式。在教学方式上任然以教授为主,在教学方式任然是黑板加粉笔的传统“口耳相加”呆板的教育很难做到因材施教,农村教师最需要的技能技巧和反思教学实践的思维习惯未能的到培训和训练。

(三)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欠佳,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

一是年龄结构不合理。农村小学教师队伍老化,后继乏人情形日益严峻。据调查,超过40岁的老教师多达一半以上。我市从2000年起就没有正式分配一名师范毕业生充实农村小学教师队伍。

二是学历水平较低。好多老教师是初中或高中毕业生,有的甚至只是完小毕业生,多年来只依据日常积累的教学经验在任教。从05年的达标统计情况看,我市小学教师学历专科率为55%,居我市倒数第一位。可见学历提高任务仍需加强。

三是专业教师不足。在城市,专业化教学是理所当然之事,或许不值一提,而在许多农村小学,专业教师却严重不足,像微机、音乐、美术、劳动、科学教学大多是兼职的,尤其是小学英语教师几乎都是从别的学科转过来,难得有英语专业的师范生从事小学英语教学。因此,小学英语教师知识面窄,发音不标准,教法不得当等问题显得十分突出。专业老师不足既影响素质教育教学的质量,又有可能使部分有专长的学生得不到良好的引导。

四是教师素质普遍不高。教师素质包括多个方面,如学历、职业道德、思想观念、教学质量、科研能力等。我市农村小学中老教师在教师队伍中占了一半多,他们自身的知识结构很不完善,又因长期生活、学习、工作在乡村,有的还从事着农业种植,对教学缺乏热情和竞争意识,无法掌握先进的教学技术,信息闭塞,几乎无科研能力可言。教师素质偏低是农村小学教育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

五是教师身体不适应。由于生活条件差、学校环境差、内外压力大、待遇不高、不良习惯等因素影响,农村小学教师身心素质明显下降。

六是教师分布不平衡。我市有小学教师3000余人,满足教育教学绰绰有余。但由于分布不均衡,造成离市区较远的东部南部边缘乡镇小学缺编,而离城较近的小学却呈现出人浮于事的状况。据调查,有的学校只有80名学生,却有11位教师。缺编的学校,教师疲于应付;而超编的学校教学质量也不高,反而是玩的玩、干的干,更让那些在高年级任课的骨干教师心理不平衡。

七是教师身份不公平。现在,我市教育行业有两类人,一是正规师范院校毕业的,一是教师子女、社会招工的后来师范院校全部进修合格的。工作中,个别师范生不服从管理,倚老卖老;其实真正在一线干工作的、出成绩的还是后面这类教师多。但在人事聘任和评优评先上老是提身份(干部和工人),严重影响这类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四)学校管理水平不高

当今农村学校管理普遍还存在见分不见人,见章不见人的现象。好象在实施这些制度时,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完成赋分,缺乏制度的实施者与教师的沟通、交流、指导。制度的实施都是学校的管理者,实施的对象就是被管理者,使两者处于一种对立状态,都是自上而下的行为,或者是一种权力行为,与当代社会民主化进程相背离,也与我们对教师实行民主化教学的要求不相符。

(五)农村社会、家庭教育功能赢弱,加大了学生教育难度,也造成一定学生流失农村父母们一是受传统跳农门思想的影响,二是鉴于目前大中专生毕业后需自谋职业的现实,对孩子受教育的目的往往定位特别近视,对升学有望的孩子,就盼望成龙成凤,跃出农门;否则就认为教育投出是浪费,不如让孩子认点字,就直接去学手艺挣钱。因而在家庭教育管理上或娇宠过分放任自流,或严厉有余,使这类学生的品德个性和文化求知的价值取向发生偏离。家庭教育的失策,给孩子的身心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也给学校教育增添了障碍。严重的,更早使一些孩子丧失了学习努力的目标和学习钻研的兴趣,以至于有的小小年纪就离开了学校。(六)、考核评价机制不完善,抑制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学校考核教师工作,或评优选先、评职晋级都是通过“量化”来实现的。一般的学校对教师进行评价时都不同程度的涵盖了:表彰奖励、教研课、论文获奖(或发表)、课题研究、指导学生作品获奖(或发表)等。应该说,在目前还没有更为先进的评价制度出台前,用这种办法也是完全可以的。但事实上,“量化评价”却实实在在地成了不少教师投机的幌子。比如,不会写文章,没关系,只要肯出钱,一篇发表的论文便有了。一些奖项拿不到,跑跑关系便到手了在量化时,便可堂而皇之地进入前列。诸多事实表明,如果不创新考核评价机制,它必将抑制教师的专业发展。

四、促进农村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对策思考

(一)端正农村教育办学思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意识就有什么样的行动。农村小学教育健康快步发展,更新意识是关键。从上到下,从地方行政领导,到具体学校校长教师,到家长学生,都要先从思想上过关,要充分认识到小学教育对孩子一生的重要性,认识到实施素质教育对孩子发展的必要性,认识到为高等教育输送新生不应成为农村基础教育的惟一目标,培养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他们学会生存打基础,这应该成为小学教育的重心。具体措施:一是通过各种宣传手段,将先进的教育理念深入到教育工作者的心田,比如,现在我们教育上每年都要进行的在职教师继续教育,就很好地起到了这个作用。另外,多给校长教师提供一些外出学习机会以开阔视野更新理念。二是学校通过办家长协会或教育听证会等方式,加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融合沟通,以形成教育共识,合力促进素质教育发展。

(二)强化法律责任,建构保障机制,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

“一费制”的实施,规范了学校收费,减轻了学生负担,但同时也限制了学校收入渠道,使政府投入成了农村教育税费投入的主渠道。为此应通过强化教育投入法律责任,建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一是强化政府责任。重点强化中央和省级政府的投入责任,改变当前中央和省级政府在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公共投资中比例过低、作用过微的状况。国家应制定义务教育最低财政标准,对低于财政标准的市乡,由中央和省级财政自上而下地通过建立规范化的转移支付或专项补助制度给予财政支持。此外,中央政府的财政支出政策要向农村倾斜,可适当调整非义务教育阶段、城镇及富裕地区的投入比例,用于增加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的经费投入。二是调整农村偏僻地区义务教育投资体制,健全政府对贫困学生的直接资助制度。普遍建立由政府公共经费负担的政府助学金制度,以使贫困学生受到政府的特别关注,并获得较为充足的经费资助。现在国家已经在这方面加大了行动力度,有5%的学生已经受益。

(三)校本研训工作纳入常规教学管理,继续教育结硕果

制订校本研训方案,提出校本研训工作的管理措施。在实施过程中,要适时地根据实际需要探索创新性的管理方法。例如:在实施每一次教研活动时,学校教导处要制定具体的活动计划,然后召开会议,布置教研活动内容,再由各科组根据学科特点、制定科组教研活动计划。学校领导参加每个科组举行的活动,教研组长是科组活动的第一责任人,是科组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促进者和指导者。教研活动做到“四有”,即每次活动要有专题,有中心发言人,有全组教师共同探讨,集思广益,有考勤和活动记录。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真实问题,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难题,新的教学理念、新教材、新教法的学习、实践和推广,必须以开展教研活动为主渠道,通过举办专题研究课,课堂会诊、案例评析、成果展示、问题探讨、共同切磋、经验交流、集思广益等形式予以落实。积极倡导科学精神,营造宽松、求真、务实、严谨、交流合作的研究氛围,促进教师积极进行思考,让教师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得到锻炼;让教师在参加科组集体研究和学习过程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整合自己的知识结构,接受新的教学信息,不断提高教师的教研能力和综合素质。在开展课堂教学研讨时,每位教师每学期要选定一个研究课题,上好一节专题研究课,提供一份有关研究课的说课材料,写好一篇最佳教案或教学案例,制作一个课件,撰写一篇教学论文。通过实施“六个一”活动,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四)坚持公平原则,不断缩小农村教育的差距

必须坚持教育平等、教育公平原则,依靠国家的政策大力扶持农村小学。一是在充分考虑自然村距离和生源多少的基础上,分析学生上学的安全和经济等问题,教育行政部门要合理规划设置学校网点,力争方便家长和学生。二是应尽快取消办重点幼儿园、重点小学、重点初中,实现县城以下城乡教师、生源、物力财力投放的公平性、平衡性,以利调动乡镇农村中小学教育的积极性。

(五)完善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变单位人为系统人

把考试、考核作为教师竞聘上岗的依据,确实让教师紧张起来了,但紧张过后是风平浪静,能胜任教学者埋头苦干,上不了讲台的依然优哉游哉,工资分文不少,谁也不了岗,这极大的挫伤了一线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改革要彻底,要将教师由单位人转变为系统人,要让教师合理流动,双向选择,充分调动一线教师工作的激情。建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农村学校内部有效且可操作的人事管理制度。从外部看,学校师资可相互流通,对教师优化起到外部供给的压力作用。建立教师行业资格机制,进一步完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吸收合格的人员担任农村教师。从内部看,要加速实施“全员聘任、平等竞争、定编定岗、择优聘才、淘汰转岗、优化组织、强化培训、科学考核、合同管理”的人事改革。在学校管理上应与时俱进,优化科学管理与规范管理、刚性管理与弹性管理、激励管理与惩罚管理的综合化、系统化的学校管理运行机制。

总之,教育是一篇大文章,需要全社会人共同的努力建构。作为政府,应保障科学规范法规的出台及贯彻落实督导;作为教育管理部门,应作好推行管理督察及及时反馈;作为教师,应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作为家长,应热心公益关心教育,等等。如果这样,我国的教育何愁不发展?我国的经济何愁没有强劲后力?中国的腾飞也必世界瞩目。

【参考文献】

[1]关锐捷《“重中之重”的农村义务教育必须警钟长鸣》中国农村研究网。2002年

[2]周满生《中国迈向终身学习时代》中国农村研究网。2002年

教育学论文 篇七

摘要:随着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进一步发展,传统的教育管理制度与实际情况的矛盾逐渐突显,人们需要的是一个更加灵活、更加符合实际需求的管理模式,此时学分制管理模式应运而生。本文从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的现实意义、学分制教学实施过程中的难点、学分制实施对策分析等几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医学成人教育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

关键字:医学成人教育;学分制;教学管理;研究

一、引言

随着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进一步发展,传统的统一入学、统一上课、统一考试、统一毕业的教育管理制度已经明显不合适宜,学分制管理模式应运而生,学分制是与学年制对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学年制是以学年为计量单位衡量学生学业完成情况的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则是把规定的毕业最低总学分作为衡量学生学习量和毕业标准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但学分制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环节众多,它涉及教学理念重塑、教学体系重构、教学资源整合、教学模式转换等众多环节,加之传统模式的制约、“学分制”制度本身存在的操作性难点和政府相关措施和政策不到位等诸多原因,增加了推行难度,实施过程中褒贬不一,还处于探索研究改进的阶段。因此对于实行学分制改革的过程研究十分必要。

二、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工学矛盾的解决

工学矛盾是指,学生因为工作忙而不能够到校参加学习或学习过程中迟到、早退等现象。参加成人学习的绝大部分是在职工作人员,由于个人发展和工作的需要,须进行学历的提升和专业知识的更新。但学习时间受到单位的作息规律、规章管理制度、家庭生活杂事和经济条件的多重制约。传统学年制固定的学制、教学计划、教学管理模式制约着成人教育的发展。学分制修业年限的灵活性和学习方式的多样性有效的缓解了工学矛盾,使学生能够在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中自由的安排学习时间。

(二)有利于因材施教

成人学生一般都有一定的工作经历,但年龄、心理、工作经验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课程和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使学生已有的经验与新知识、新经验有机结合促使成人的学习更加有效和有意义,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有利于增强学生主观能动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单一,不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缺乏“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服务观念,使得部分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自主学习能力差。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学生可自主选择课程、自主选择授课时间、自主选择学习进程,因而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挖掘学生的智力潜能,培养有助于社会所需的复合型人才。

(四)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针对自主选课制度而言,学校可以把选课的人数作为评价老师教学的标准,能够增强了教师的竞争意识,从客观上激励教师加强中外文化修养,拓宽知识面。同时,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的需要以及当地客观条件,积极地和有创造性地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研究型教师,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三、学分制教学实施过程中的难点

(一)硬件设施不足

学分制的顺利实施,不仅需要改变传统教学管理模式,而且还需要学校教室、图书馆、实验室等硬件设施做为支撑。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学分制成功实施的重要因素。然而,我校成人教育学院设立在老校区,研究生和高年级全日制本科占据了绝大多数的资源,使成人教育教学的教室、图书馆、实验室等硬件设施不足,因而,学分制实施的教学基础设施难以得到保障。

(二)师资力量缺乏

丰富的课程设置是学分制选课制的基础,大量的教师资源是选课制实施的先决条件。然而,由于我校成人学院独立师资的缺乏,教学计划的实施与课程的设置须与其他院系相协调,继而,又由于医学院系本身的特殊性,教师在承担大量临床的工作的同时,还需完成全日制本科教学和研究生教育等多重任务。因此,在实际过程中,参与到成人教育的老师十分有限。

(三)课程设置难度大

学分制以选课为特点,课程设置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种。设置高质量的必修课是提升学生专业水平的重要途径,但由于我校优秀师资缺乏,多为中青年教师承担成人教学任务,临床经验缺乏,能够开设课程较少。另外,大量设置丰富多彩的选修课是拓宽学生知识面,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式,由于我校为医学院校,教师结构单一,因而不具备开设丰富选修课的条件。同时,由于大部分成人学生对各门课程了解不深,选课盲目随意,使得所修课程体系不完善,导致所学知识零散不成体系,无法达到预期教学目的。

(四)教学管理困难

学分制灵活的修业年限,富有弹性的教学计划以及学生自主的选择课程,打破了传统学年制教学模式专业、年级、班级的概念,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发展跨专业,跨年级进行选修。学生选课自由度的加大,增加了教务工作者在学籍管理、成绩管理、学生管理等一系列工作中的工作量。由于学籍管理、成绩管理、学生管理方面没有相对完善的管理制度,教务工作者对学分制缺乏全面的认识,加大了教学管理难度。

(五)学生重视程度不够

学生是学分制实施的对象,是其中的主体,学分制想要顺利推进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成人学生多数工作繁忙,投入到学习中的时间非常有限,对实施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毫不关心,参加成人学习带有一定的功利性,过分关注学分的累积与毕业证的获取,忽视了学分制实施的过程性和目的性。

(六)现行政策未接轨

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学生达到120学分即可毕业,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申请先修,先修满学分可提前毕业,然而,学生毕业须经教育部学信网注册,注册通过方可打印毕业证,由于学生录取数据学制仍为三年,因而学生提前毕业注册难以实现。实施学分制,按规定应结合课程学分予以收费,由于省内未有具体成人学分制收费标准,只得沿用原有学制收费模式。

四、学分制实施对策分析

(一)完善基础设施

实施学分制对我院硬件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院积极向上争取,多渠道加大投入,不断加快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调整我校教室资源配置、增加实验室开放数量、提高图书馆利用率等,为师生创造了一个舒适的工作学习环境,为学分制的实施提供了硬件设施保障。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学院出台相应措施加大师资培养力度,组建专业兼职教师队伍,不断加强兼职教师队伍管理。制定兼职教师支持政策,调动各方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兼职教师的作用。完善兼职教师管理,明确聘任条件、规范聘任程序,实行评奖评优、成果奖励等指标单列。

(三)优化课程设置

学分制的改革对良好的课程设置依赖性尤其高,课程设置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知识的完整性,直接反应出学校成人教育水平的高低,而要优化课程设置,首要任务是提高成人教育开设丰富课程的能力。一是要加强专职教师队伍的培训工作,有计划的将专职教师外送函授、交流学习,培养同时具备多门课程授课的能力的优秀教师;二是与学校其他部门积极沟通协调,与普教进行资源共享,共享各类丰富的选修课程等丰富资源,共同完善成人教育部门的课程体系建设。同时还要注意提高学生的选课能力。一是要增强学生对各门课程的了解程度,比如在选课页面加入各门课程的详细介绍或者选课前给学生下发对应的详细介绍资料等;二是要加强对学生选课的培训,比如单独开设一个课时的选课指导课程,详细为学生们介绍各门待选课程以及怎样选课才能使的体系更加的完善,所学知识更具有整体性,更能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同时还可以设置固定的选课咨询点,更好的为成人学生服务。

(四)加强信息化建设

建立和完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由于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修业年限灵活,教学计划具有弹性,因而教务管理人员在教学运行过程中的工作量和管理难度也大幅度增加。如何将繁琐的教务工作信息化、模块化,便捷化是现代高校发展的重点。应从教务工作的实际情况出发,加强校园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提高工作效率。完善与学分制相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加大教务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工作人员的认识。

(五)加大宣传力度

学分制的实施与学生密切相关,只有学生积极的参与与配合,学分制的实施意义才得以体现。学生之所以不能积极投入,源于对此不了解,没能真正理解学分制的先修、免修、免听、学分互认等给其带来的便利。因此,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通过班会,讲座、知识手册等多种方式予以讲解,做好学分制的宣传工作,对学生的正确引导是非常必要的。

五、结束语

在成人教育高速发展的今天,学分制管理的优势越发突出。如何将学分制管理体系科学的融入成人教育中,将对成人教育的快速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完善基础设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课程设置、加强信息化建设、加大宣传力度、建立与学分制相应的制度等手段措施就不能够只停留在纸上,需要责任部门统筹安排,多方协调,为学分制管理系统在成人教育中的应用提供有力支持,使得成人教育在科学的管理体系中再次腾飞。

参考文献:

[1]马纪伟,闫冬良。成人高等医学教育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1,(5)

[2]潘小敏,朱利洋。基于学分制背景下的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研究[J]。丽水学院学报,2016(5)

[3]步建东,卜颖,芦文慧。推进普通高等院校成人教育学分制改革措施[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3,15(2):185-188

[4]佟赤。医学成人高等教育学分制改革的应用研[J]。中国成人教育,2015,(9)

[5]杨干忠。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管理实务[M]。中国人事出版社,1997.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辣妈美为大家带来的7篇《教育论文》,能够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是辣妈美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