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优秀30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

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1

本节课采取提出问题,学生在交流中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探究能力。在交流中以优帮差,达到了均衡发展。关注了学困生的学习。活动效果和预设结果达成一致。练习时的每一题都注重让学生说出思考过程。每一道练习题都让学生先做到单位的统一。

重新设计需要改进的地方:

1、单位的统一,让学生自觉养成习惯。

2、平方、立方加强区别,不要让学生形成一种刚学了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受惯性思维的影响,急于求成出现错误。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师教学反思 2

《小数乘法》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共分为:小数乘整数;小数乘小数;积的近似数;连乘、乘加、乘减以及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本单元的讲授工作已经接近尾声,一起走来,正证验了那句古训: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小数乘法》是在三、四年级整数乘法和小数的基本熟悉的根基上的一个延伸。原本我以为这一单元学生已经有了根基,只要重点掌握了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学起来应该是比较轻松的,可事实的环境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总结起来学生出错的环境有以下几种:1、计较方法上的纰缪:不会对位;小数乘法的对位与小数加减法的对位相混合。2、计较过程出错。乘法口诀不熟,加法算成为了乘法,或减法。3、小数点点错。看成整数乘法算好后,忘加小数点;或小数点打错位置。4、做完竖式,不写横式的得数等。

针对学生呈现的这些纰缪环境我实时反思本身的教案,实时调整本身的讲堂实时采取措施补救。

学生几种出错环境的真正缘故原由是没有抓住小数乘法和小数加法计算的根本。小数加法和小数的乘法最根本的区别就是小数点的位置环境。在开课之前我没能作出预料,可是在学生的做题中,我却发现很多同学在学完小数乘法的末位对齐后,加减法就忘了小数点对齐。还有个别同学在做完小数加减法后还数一数两个加数(或被减数减数)共有几位小数,就在和(或差)上数出几位小数点上小数点。这些环境在落后生的身上最明显。首先,我举例对比了小数乘法和加法的计算方法,指出小数乘法是末位对齐,而小数加法是相同数的所在位置对齐。对于像“832+0.832”这样的题目,我则让落后生利用小数基本性质先把整数转化成小数,小数的所在位置数同另一个小数加数的所在位置数相同,及把832转化成832.000再与0.832相加。小数减法也使用同样的方法。不要感觉这是在浪费时间,对于落伍生,这样做是十分须要的。

学生第二种出错环境的真正缘故原由是口算能力薄弱同时没有养成良好的练习习惯。在日常的讲授中,就要多增强数学口算的练习题的训练,以提高计算正确率。例如:这样进行口算操练“资料:0.8×4 1.5×6 39×0.01 20×0.5 0.3×0.6 0.9×0.9 4.8×0.5

学生活动:

1、直接写得数

2、抢答

教师指导:

1.0.3×0.6怎么算的?

2.1.5×6=9怎么算的?按照什么方法去掉小数末梢的“0”?

3.2.4×5容易和哪道题混?

4.20×0.5怎么算?还有别的方法吗?”

老师的提问有选择而且层层递进。从最基本的小数乘法规则,到小数的性质,到容易混合的知识,最后是算法多样化。但始终盘绕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良勤进修、功课习气的养成包括认真书写,用尺子划线等。对于书写认真的同学要奖励,而对于不认真的同学要其返工。这些都是很好的方法。学生好习气养成后,第三、四种出错环境都水到�

五年级的数学教学反思 3

本人担任小学五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一学年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

一、认真钻研业务、准确传授知识

我们怎样教数学,《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估教育价值观等多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无疑我们每位数学教师身置其中去迎接这种挑战,是我们每位教师必须重新思考的问题。因为是第一次使用实验教材,每册的教材编排特点比较生疏。因此我首先认真学习新课标,认真钻研教材,鲜明的理念,全新的框架,明晰的目标,有效的学习对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及课程实施建议有更深的了解。

二、严格要求学生、不让一人掉队

针对本班的知识基础和学生情况,科学布置有递次的作业,满足优等生的需要,又不加重学生的负担,对于后进生作业经常采取面批,精心辅导,有一部分学生进步神速。

三、紧密联系生活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更离不开数学,比如:早上买早点要用数学、一天的油盐酱醋等等要用数学、还有你家到学校有多远?回家上几楼?……都离不开数学。我经常对学生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但我又强调:“你要想学好数学,语文不学好也不行,一道数学题不能读懂它的条件和要求,怎么分析解答呢?因此,语文也必须学好,凡是排在课表中的每门学科,大家都要力争学好。”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该班多数学生的发展比较全面,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要学会做人。

新课程提倡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购买涂料、地板砖、沙石料等涉及用钱方面的数学问题,在教学不能视而不见,不管实际应用,这样恐怕就太不合时宜了。学生学知识是为了用知识,但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大多数学生不知道为什么学数学,学数学有什么用。因此在教学时,我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后,我有意识地让学生收集火柴盒、实地调查运动场上的沙坑,还有粉刷教室等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解决“火柴内、外盒材料的计算”、“要把沙坑填满,需要购买多少河沙?”“粉刷教室我们应该买多少涂料?”这些实际问题。经常这样训练,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是多么重要,学数学的价值有多大,从而激发了他们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变“学数学”为“用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伴随着新的课程的实施与推进,过去那种过分强调以教师为中心的一些教学方法正被淘汰,随之而来数学课程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我在《分数基本性质》的教学中,今年和去年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使我明白了以下两个问题:

四、 怎样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

课程标准指出:要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基础出发进行教学。在教学的伊始,教师是逻辑地显露与教学有关的旧知,朝着既定的方向牵引?还是充分相信学生,放开空间,让学生调度各自已有经验走向新知学习?第一次教学中,我一开始就复习了商不变性质和分数与除法的关� 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可以很容易沿着教师铺设好的现成道路,毫不费力地从商不变性质中并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推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第二次教学我却未作任何铺垫,上课伊始便创设了一个唐僧师徒四人在西天取经路上分饼的情境,从中引出问题,促使学生思考,为后续的自主学习打开了一道思维的闸门。由于我没有“先入为主”的牵引,学生的学习起点就定格在各自已有经验基础之上,他们才能按自己的经验去建构知识,他们的数学学习活动就必然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五、给学生多大的探索空间?

第一次教学中,由于我指向明确,学生只是依令而行,很快就发现了分数的基本性质,从表面上看也是学生独立观察分析得到的,但实质上整个发现过程是在我的布控和指令下完成的,我尽力为学生除去学习道路上的绊脚石,向着既定的目标走去,这无异于“替蝶破茧”,免去了挫折,封杀了学生的灵性。诚然,这样的教学快捷、高效、省时,教学一帆风顺,但留给学生的自主空间又有多大?学生的思路如出一辙,不敢越雷池一步,哪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二次教学中,本人没有苦心突显玄机,牵引学生就范。而是让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活动:写出一组大小相等的分数,并想办法证明;这样的处理,创造了适合学生的教育,给了学生极大的探索空间,让学生在自己的空间里推敲、试误、生疑、验证,从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发现分数的基本性质已是水到渠成。在整个过程中,我始终激励着学生的智力探究,努力把“冰冷而美丽的数学恢复为火热的思考”,学生是鲜活的个体,他们与生俱来的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潜能在学习上展现出创造的活力,在教师的引导下,连续不断地生成了新的发现、新的经验、新的感受,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都得到了发展。

六、存在不足

班里有一小部学习有倦怠、不按时完成作业的学生,由于本人的这样那样的原因不能的及时让他们被缺补漏,导致养成了它们做作业的非留不做侥幸心理。在实施“自主合作探究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时,还无法兼顾全体学生,一部分后进生缺乏主动探究的精神。因此,教学方法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多阅读有关数学方面的书籍,探讨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争取家长的支持,力争取得较好成绩。

七、努力方向:

(一)常抓课堂管理、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无以规矩,不成方圆。没有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如水中望月,可望不可及。良好的课堂氛围是提高课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为此,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坐、听、说、讲、练提出具体要求。课堂上,提倡动静相宜,动时,积极热烈,敢于动手操作、乐于参与实践活动,畅所欲言。静时,暝思苦想,勤于思考。另外,课堂教学中注意营造民主的氛围,小学高年级阶段的学生随生理、心理的发展,个体差异大,大部分学生都渴求别人的理解与尊重。作为教师,我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维护学生的自尊,平等地与学生交流,蹲下来跟学生说话,倾听学生的心声,教学生之所需,抛砖引玉,为在知识海洋里前行的学生指明方向。

(二)厚爱差生,真正做到以情动人

首先做到“真诚”二字,即我在学生面前不敢有丝错误的想法和指责等,信任中差生,鼓励他们自由讨论。最后做到“理解”二字,即通过学生的眼睛看事物。由于我能善意理解他们,高兴地接受他们,因此促进了中差生不同程度的进步和发展。其次,教育是爱心事业,为培养高素质的下一代,要时刻从现实身心健康,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去点拔引导,对于个别差生,利用课间多次倾谈,鼓励其确立正确的学习态

度,积极面对人生,而对优生,教育其戒骄戒躁努力向上,再接再厉,再创佳绩。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典范,让学生树立自觉地从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去发展自己的观念,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

(三)创新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把评价作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也作为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 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抓基础知识的掌握,抓课堂作业的堂堂清,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量采用等级制,定性采用评语的形式,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那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使评价结果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力争把工作搞得更好。

根据新大纲的教学要求,我力求使教学结构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注意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培养创新意识,更注重在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教学的改革主要体现在课堂及课余时间上,在课堂上我注重加强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而课余时间则注重让学生“学以致用”,让学生将数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一。加强口算的学习。通过课前的3分钟的口算练习,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通过他们自己喜爱的方式来练习,还不定期的举行“速算手”比赛,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口算技能,对于笔算也是提高和帮助。

二。加强乘、除数的三位数的乘、除法笔算。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学习了乘、除数是二位数的乘、除法笔算,在原有知识及对法则理解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多加强巩固练习,防止学生因粗心大意而计算出错。但在实施过程中,发现学生的计算能力不好,特别是除法,甚至个别学生的乘法口诀还不会。因此,在教学之外,我让学生天天练几道计算题。

计算题中还包括简便计算,学生的渐变计算能力更是差,特别是乘法分配律。

三。应用题一直以来都是学生学习的一大难点,但对于这个班的情况,更是特别,绝大部分学生的应用题的理解能力都差。针对这一情况,我让学生多练、多想、多问,从量到质,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再也不像以前那样惧怕应用题了。

四。增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体会数学应用数学的意识。设计一些与学生生活联系比较紧密又蕴涵着数学问题的活动。使学生通过在活动中解决问题,感受、体验、理解数学,又有利于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

五。为了贯彻面向全体学生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我还设计了一些带有一定的难度的练习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以便更好地发挥他们的特长,培养他们数学能力。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4

空间与几何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几何直观感具有重要意义。在教授这一章节时,我有以下几点反思:

增强直观感知:小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应更多地使用实物模型、多媒体演示等直观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同时,鼓励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搭积木、剪纸等活动,亲身体验图形的变换和组合。

联系生活实际:空间与几何的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在教学中,我应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几何现象,如房屋的构造、家具的形状等,让学生感受到几何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强化语言描述:几何图形的描述需要准确的语言表达。在教学过程中,我应注重学生几何语言的`培养,引导学生用规范、准确的语言描述图形的特征和变换过程,提高他们的几何表达能力。

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5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向来被老师 在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中带分数的计算已经从新教材中剔除出去,相对而言被减数是1的连减或加减混合运算难度大一些,学生也比较生疏,在这被减数是“1“往往内隐在数量关系之中,这种实际问题在生活中普遍存在,对学生来说是比较难以理解的。所以在新课之前我设计了三个不同层次的练习,使学生加深对单位“1”突破隐含条件“1”这个难点。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学生进行思考的时候,他才能掌握教材,怎样才能把现在学习和即将学习的东西,变成学生乐于思考、分析和观察的对象吧。”对课本上的例题呈现稍作处理,就为学生的创设提供了一定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易激发学生的内驱力,满足学生的成就感。生列式解决第1和第2个问题时,既对上节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巩固,也为进一步学习新知作好了准备;在解决第3个问题时,学生有了第1个问题基础,很容易得到1/4+1/3=7/12,1-7/12=5/12。“谁能列出综合算式?”“这个问题还可以怎样列式解答?”在动态的问题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呈梯度上升,在此老师所作出的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调整,就是为了不断地靠近学生,让学生从容去认知、从容去研究、从容去建构。

“计算不等于死算,计算追求巧算”,是课堂极力宣扬的主张,在通常情况下,分数加减混合计算可能按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逐步通分,逐步计算,也就是分两次通分进行计算。如果能够很快找出三个分数的公分母,也可以采用一次通分的方法进行计算,这样有时可以使得计算比较简便,减少不必要的过程,对提高正确率相对也有保证,基于这一点,我在一次通分的方法上作了延伸,教给了学生一般的解决方法。如练一练计算5/9+2/3-2/5,先要求学生观察三个分数的分母,发现9是3的倍数,那么这三个分母的公分母就是9和5的最小公倍数;虽然教材没有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教学要求,但是通过这样的举例说明学生很快就能掌握了,效果也不错。另外在计算过程中,着力渗透一边计算一边约分化简的思想,让学生在追求巧算思想引领下,积极主动地去思考。这样的安排既不违背教学要求,也让学生在计算方法的选择上留下一定的思考余地,也有利于学生去创造、去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品质,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受到数学学习过程的探索性,获得成功的体验,享受成功的乐趣。

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6

第一单元《小数除法》

小数除法这单元,感受自己最成功的一课时是截取商的近似值,之所以有良好感觉,主要是新理念,活课堂,多创新,多思维的作用,在此具体就不展开,因为更多的是存在的不足,需要反思过去,成就未来。

每次上课总感到课堂时间不够用,教学内容总是完不成,比其他老师要慢半拍;;平时作业有学生总也会出现拖拉现象;作业正确率不高;计算性错误屡错屡犯;对于简便计算中除法分配率的运用总有学生不明白,总会有人出现把减号改写成除号;对于单位的换算这一单元知识涉及较少,学生遇到时出现错误百出的情况。

1、把一部分口算练习放在课堂加上对答案,占用了一定的时间,但对于此涉及本人觉得还是有其必要性,这样的竞赛性口算练习可增强学生口算能力;

2、知识性内容讲的过多;(多些体验,少些灌输)

3、课堂教学形式不够灵活;(应使用多种形式)

4、作业一开始没有全部抓住,有松懈;(正在改善中)

5、对于作业质量没有严抓,使学生感到作业对错无所谓,错了改一下也很快;(正在实行新的措施,改善作业质量,拒收不合格产品)

第二单元《轴对称与平移》

本单元主要会识别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简单的轴对称图形;会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平移现象,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由于在生活中有很多对称、平移现象,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尽可能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创设情境,实现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一、呈现学生身边丰富、有趣的实例,让学生充分感知平移、轴对称等现象。“轴对称图形”中的剪纸和折纸撕纸,平移中升旗、房子的平移等等,使学生感受到平移与轴对称图形变换就在自己身边,图形变换在生活中有着极其广泛应用。

二、在动手操作中,认识平移、对称,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或对称图形。在课中安排了“折一折”“剪一剪”“移一移”“画一画”“做一做”等,这样在“做中学”,不仅使学生加深体验图形变换的特征,提高动手能力,而且为学生独特的创意和丰富的想像提供了平台。通过本单元的教学我明显感到学生爱学数学了,学习气氛也浓了,学习效果也好起来了,再一

次证明了“学习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学习素材,把学生带到生活中去感悟数学、体验数学、做数学。

第三单元《倍数与因数》

本单元主要采用的小组或同桌进行交流,合作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起着很关键的作用,因为对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知识,而且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性知识,有些知识就必须由教师来教学,很直白的。告诉学生,这是不可避免的。而能让学生去探索发现的,教师的引导很重要,在让学生去交流时一定要明确要求,在学习过程中,找一个数的所有因数很困难,因为很多学生都会无序的去找,这样就造成遗漏。

一、“自然数的定义”让我困惑。

老教材里只说像1,2,3,4,5,6.。.。.。这样的数叫自然数,而新教材则把0也放进去了,接下去又说研究(零除外的)自然数的倍数和因数。让我有点搞不清楚。又如书上什么地方都没出现素数的说法了,试卷联系上却有了,要不是新老教材都教过,对什么是素数可要去大查一番了。

二、为什么本册书上在讲“倍数与因数”的时候不提整除。

我的头脑也许还受以前书的影响,我认为说到“倍数与因数”必须要谈到整除,似乎只有谈到了整除,才有资格说到“倍数与因数”,但是我在实际上课的过程中,也没体会到书上在这里不提整除到底好处在哪儿。

第四单元《多边形的面积》

本单元通过小组活动、操作实践等手段,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使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形象,给学生一个创新的空间。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只有经常反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分析其成因,才能帮助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手段,以增强教学效果。应该说,课堂上每一个多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都是比较清晰的。在推导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时,学生的参与度是很高的学生能够说出来的,作为老师尽量不要代替学生说出来。在课堂上也能从操作、比较到发现前后图形之间的联系,最后得出计算公式。但是,课后发现,有的学生对计算公式记得很牢,对多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却表达不清。对于多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能让学生探索的,教师尽量少干预,使学生通过动手剪拼、猜想面积公式、对比归纳转化前后的情况,最后抽象出面积公式。

第五单元《分数的意义》

所谓的分数的初步认识,孩子对此了解很浅显,现在再学,基本上是从头再来。有个别孩

子连分子分母都混淆,做练习出错率很高。简单总结了一下,发现主要问题有:第一,分数的意义理解不到位。主要体现在很多孩子容易被题目里的具体数量所迷惑,比如:把25个苹果平均分给5个同学,每人分到的苹果数量是总数的几分之几?如果孩子深刻理解了分数的意义,应该知道苹果的总个数并不是必要条件,即使去掉题目里的25,也不影响题目的解答。第二,分数的出现使很多孩子头脑中原有的错误思维定势受到冲击。通过低年级的数学学习,很多孩子认为除法就是用一个"大数"除以一个"小数",在解决问题时不去分析数量关系,而是根据数的大小去猜测如何列式。学习了分数应用题,原有的思路不再适用,列式出错明显增多。

针对以上诸多问题,除了要进行有针对性地个别辅导,还要根据出现的典型问题进行分析,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消除误解,尤其是要引导孩子多联系实际生活,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帮助理解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避免单调、枯燥、生硬的知识灌输,真正让孩子学到"有用的数学"

第六单元《组合图形的面积》

1、引入复习。在一开始课的引入,老师创设了一个抽奖的情境,让学生猜一猜,礼盒里有什么。从而引出、复习五种基本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再出示一组组合图形,提问:这种图形叫什么图形,从而引出今节课的内容:组合图形的面积。接着让学生说出这些组合图形是有哪些基本图形构成的。这部分内容只是复习引入新课,所以时间控制在5分钟。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相信学生的能力,热情鼓励学生的探索活动,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思维空间。由学生合作探索简单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肯定学生积极的探究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发展空间,尽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观察思考探究能力,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我认为本课时的重点是使学生发现理解掌握计算简单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和策略。所以在教学中,重点放在学生思考理解把简单组合图形分割或添补成已经学过图形的方法,明确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思路。本节课教学过程也说明,学生在理解发组合图形的计算方法时,实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4、在探索组合图形面积的过程中,我注重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推理等手段,分析探索组合图形,在发展了学生空间观念的同时,找出隐含的条件,使学生能够利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

第七单元《可能性》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做了充分的准备,使用了尽可能自制的教具,在教学中引起了学生极大的积极性,让全班同学都有乐于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意图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使学生在大量观察、猜测、试验与交流的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逐步丰富对不确定现象及可能性大小的体验。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基本实现了教学目标。让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能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能由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逆推比较事件多少。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能够运用可能性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逐渐对统计与可能性知识产生兴趣,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抓住了教学重点。让大部分学生会用“可能”“不可能”“一定”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能够列出简单试验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但也有不足之处,例如部分学生仍然不能正确理解并会“可能”“不可能”“一定”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而且在描述可能性,判断公平性,特别是设计公平游戏规则等方面仍有不少困难,这需要加强训练来提高学生的逻辑判断以及精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7

一个学年的工作又接近尾声。回想这一学期的工作有欣喜、有感动、有收获也有着困惑和遗憾,这更是一个不断学习、实践、探索、提高的过程。回顾反思,我觉得自己在语文教学方面主要做法有: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潜心读书的习惯。我班学生男女生人数平均,学生好动、活泼,但大多数不喜欢看书。为此我让学生搜集家中的适宜读物进行整理,编订了“读书笔记”,利用可利用的时间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同时结合语文课本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中的“写读书笔记”这一内容让学生读书、写笔记、做手抄报。这样一来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读书兴趣,这些本来无书可读的学生 那些向来喜欢吵吵闹闹不断的孩子一有空就会捧起书来读,班内纪律随之好了一些。

(2)自主学习的习惯。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上,我首先从课堂上入手,对一些阅读课文重在引导学生读熟、读好,对内容的理解却不做深入地讲解,而只是抛给学生一些问题进行引领,让学生自己阅读、体验成功。

(3)自由表达的习惯。学生进入高年级自然而然的开始沉默寡言,变得保守起来。我尽量的鼓励学生,并运用各种激励手段:语言的肯定、赞许的眼神、表扬的手势。除此之外我还鼓励学生用小纸条或是手机短信和我交流,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的朋友,让学生因为喜欢我而喜欢语文、喜欢阅读。

(4)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这个班有个别学生不完成作业的习惯,为此我很是头疼。本学期,我充分发挥班干部的作用:小组长必须查清本组的作业方可上交,学习委员进行统计、上报。这样一来每天无需老师点名,对班内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一目了然,一些学生也因此而精心起来,按时完成作业。对于剩下的一些学生则通过个别谈心、动员家长等方法督促学生完成作业。

2、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本学期我在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务本、求实、创新”,一方面积极地参加各类学习,领悟其中新的理念、好的方法,结合自己班内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安排、设计,努力让我的语文教学更具特色,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更好地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在日常教学中,我坚持切实做好课堂教学“五认真”。课前认真作好充分准备,精心设计教案,并结合各班的实际,灵活上好每一堂课,尽可能做到当堂内容当堂完成,课后仔细批改学生作业,不同类型的课,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批改方法,使学生对语文更有兴趣,同时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3、认真撰写教学随笔。

教师要想尽快的成长起来,就要学会不断的反思、提高。每天课后我都会认真反思这一节课的得失并认真地记录下来,有时只是一个个教学片断,有时只是短短的几句甚至是发生在我与学生之间的故事。我觉得写教学随笔一方面是一个反思、提高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是搜集、整理资料的过程,我从中受益匪浅。在课余时间,我还会阅读一些教学专著,如《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并积极撰写读后感。

4、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还记得第一次将孩子的作文本收上来时的惊讶:这些孩子好像都不会写作文,怎么办?对,首先要让学生喜欢上写作。于是尽量创造轻松的习作氛围,给予学生鼓励性的评语等。这学期,我发现身边的优秀更有激励性,于是我经常让学生欣赏班内的优秀习作,并将一些好的习作进行整理修改,然后让孩子们轮流阅读。有时我把孩子们的习作发到网上。有时我会将每一个学生的习作精心挑选,有的学生是整篇文章、有的学生只有只言片语,这样一来使学生在习作方面很有成就感,从而更加的喜欢习作,习作水平也相应的提高很快。

5、关注学困生、找准契机,促进学生整体提高。

面对班内学生成绩两极分化严重的现象,我将课后的时间更多地投向学困生,寻找它们身上的闪光点,以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不想上进的学生,关键在于老师怎样去教育。对于一个班而言,只有整体成绩提高了才是真正的优秀。关注学困生,让我受益不少!

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8

这节课是小数乗整数的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小数乗整数的意义,掌握小数乗整数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主动获取新知的能力。为了能让学生轻松的掌握新知,我努力的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复习了整数乘法的意义及整数乘法中由因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为学生学习“小数乘整数”做好了铺垫,尤其是掌握了积的变化规律,为学习小数乗整数的算理有很大的帮助。

二、创设了一个“购买风筝”的情境,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自然的引出了小数乗整数的学习内容,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探索新知。

三、在学习过程中,我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如解决实际问题时,我让学生小组合作思考交流解决的方法,在师生的交流学习中,让学生充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与计算方法,从而得到许多有创造性的解决办法。然后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方法。

总之,这节课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在思考交流的学习中,给不同的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小数乘小数”教学反思

课前,对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担心几点:

1、学生能不能理解例题中1008除以100的原因?

2、学生能不能发现积的小数位数就是因数的小数位数之和?

3、下午上新课,效果会不会不如早晨?学生会不会有意见?

例题出示,提出问题,列式、估算,都没问题。提出用竖式计算后,学生埋头计算,自己巡视了一圈,个别学生不知道如何计算,便轻声提醒把算式看作整数进行计算;个别学生面对1008,虽然把小数点点在了两个0之间,却不知道为什么点在这。告诉我看估算结果的;多数学生知道,因为两个因数都乘10,积就乘100,要使原来的积不变,需要将现在的积除以100。几个学生一说整个计算过程,其他学生恍然“哦!原来使这样啊!”于是一通都通。“试一试”自然没问题。计算法则耶使学生自己总结的。因为在小数乘整数的教学中很注意让学生总结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所以在这里只要在“看因数中有几位小数”中添上“一共”就行了。最后黑板上只有五个字“算、看、数、点、化”。提醒学生可以用估算的方法检查验算。

今天的例2依旧利用下午第二节课上的,例题出示,说说有关数学信息,提出第一个问题后学生自己列竖式计算,根本不需要我去讲解就说出了在“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要用0来补足”的注意点。后面的“试一试”自然一帆风顺。

从两天的作业看,学生出错不是方法上,都是算错,不进位、看错数,7×7=46等。所以对这部分自己的评判是“过!”下周一上例3。

课后没事,写“教学反思”,感受是:“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已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和移动小数点位数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基础上教学的。虽然最初担心学生不理解积的小数位数就是因数的小数位数的和。但是,由于自己在教学小数乘整数时非常注意让学生通过计算整理计算法则,发现注意点(能化简的要化简,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要用0补足),用估算的方法检查验算。所以在本部分的教学中自己才轻轻松松地完成教学任务。

通过这两个例题的顺利教学,提醒自己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对于每单元的知识教学,一定要踏踏实实的讲解到位,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要注重双基的训练,每个知识点都要让学生过。不要炒夹生饭,这样才能让自己后期的教学顺利进行。

2、学生的学情不一样,接受能力各不相同,基础也不同,要尽量抓住课堂上的四十分钟,多关注后进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多给他们说话、板演的机会。

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9

《数学广角》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的最后一个单元,由于本人对这一教学内容并不熟悉,于是在上这个单元之前,我仔细观看有关这方面的教学视频,体会如下:

一、尽量体现教材意图

从教学过程的设计来看,我们可以看出教者在准备上还是挺足的,特别在信息的收集上,教师很花费了一定的心思。老师把这节课当作实践活动课来教学,用一节课来完成有关编码的内容,这样把重点就放在认识与编码两块内容上,一般老师就教学身份证号码,而对邮政编码少有涉及,往往是一笔带过,这样设计非常有道理。但教材是怎样的呢?我也查阅了人教版教材,《数字与编码》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里内容,教材说明把这部分的内容分三节课教学,我个人认为,第一节课教学例1例2,主要是对一些编码如邮政编码和身份证号码的认识,第二课时教学如何进行编码,第三课时进行综合练习。所以教者就根据教材的安排,把这节课着重的放在对编码特别是身份证号码的认识上,让学生初步去尝试,充分体现教材意图。

二、尽量体现“数学味”

数学味或者说数学化是现在数学课堂提倡的理念,是我们所追求的,编码的很多知识都是已定知识,如果纯粹让学生了解这些编码的话,那么一味讲解学生可能更容易获得知识,但这样很容易上成是常识课或者生活指导课,怎样体现出数学味呢,怎样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与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数字编码呢?老师在本节课做了一些努力,例如,出示不同地区的身份站证号码,让学生经历多次观察、比较、分析这些编码,在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中,加强横向与纵向数学化的过程,使学生能从身份证号码的具体实例中初步了解蕴含其中的一些简单信息和编码的含义,探索出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

三、尽量体现方法渗透

本节课中教者还力图渗透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如观察,比较,分析、猜测等方法始终贯穿着整节课。我觉得,如果单单让学生获得一些有关编码的'知识似乎意义不大,而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编码也不可能在一节课中一一认识,只有具备了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一颗乐于探索的心,才能更多更好的认识编码乃至认识更多更广的生活世界,这也是我们教师要在教学中经常要体现地重要思想。

当然本节课听完之后,还有几点考虑,愿与大家思考与讨论:

1、怎样更科学让学生认识编码?如何让学生更有兴趣走进编码世界?

2、一节课就让学生接触身份证号码,单薄吗?

3、在这样的课中怎样进行更有效的探究与学习?

4、怎样教学生查阅资料?

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10

教材分析

循环小数是五年级数学上册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除法的意义、小数除法的计算及商的近似值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一个新的知识点,这部分内容概念较多,有比较抽象,是教学的一个难点。《课标》指出:“数学知识只有通过学生的亲身经历参与,自主探索,才能转化为学自己的知识”。所以本节课我主要通过让学生观察计算,想一想,在观察、比较、讨论中获得循环小数的。概念。然后放手让学生合作探究“两个小数相除,如果不能的到整数的商,会有哪些情况呢?”得到有限小数与无限小数的概念。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基础较差,对于小数计算掌握不是很熟练,因而在教学时可能在进行小数的计算时浪费的时间比较多,根据教学的重点,少一点计算,多一些对小数的观察,从而理解循环小数、有限小数与无限小数的概念。在教学中让学生多观察、勤思考,获得新知。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求商,使学生感受到循环小数的特点,从而理解循环小数的概念,了解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理解有限小数,无限小数的意义,扩展数的范围。

过程与方法目标: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敢于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掌握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

教学难点:循环小数与无限小数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介绍生活中的循环现象,进而看看数学中有没有这种现象呢?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看课件。

师:观察竖式,你发现了什么?(组织学生小组内交流)

预设:

1、余数总是“25”。

2、继续除下去,永远也除不完。

3、商的小数部分总是重复出现“3”。

师:对你们的发现你有什么问题吗?

预设:

(1)、为什么余数总是重复出现25?

(2)、为什么继续除下去会永远除不完?

(3)、为什么商的小数部分总是重复出现3?

师:由于商的小数部分总也除不完,并且依次不断、重复出现数字“3”,所以我们通常把它写作“5.33…”。

师:你对这种写法有什么疑问吗?

预设: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

2、探索规律

(1)、师:刚才我们通过计算、观察、思考、交流得出商的小数部分依次不断、重复出现“3”那是不是只有这一道题的商具有这样的循环现象呢?这种循环现象有没有什么规律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讨。

出示:28÷18 78.6÷11

3、让学生发表看法:

4、请同学们判断下面哪些是循环小数?

(1)0.2929 (5)3.212121

(2)1.5353··· (6)3.333···

(3)3.141592··· (7)4.061061

(4)8.4666··· (8)0.475475···

师:对这道题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5、介绍简便记法

如5.333…还可以写作5.3,7.14545还可以写作7.145,请学生把前面判断题中的循环小数用简便记法写一写。(请学生板演),同座互相检查,大家交流订正,在这个过程中,鼓励学生质疑。

6、理解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意义。

师:想一想,两个数相除,如果不能得到整数商,所得的商会有哪些情况?

学生在小组内计算、讨论、汇报。

预设:两个数相除如果不能得到整数商,所得商可能是有限小数,可能是无限小数。

师:你对回答有什么疑问吗?

预设:什么叫有限小数?什么叫无限小数?

适时引出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概念。

师:我们现在学习的小数范围比以前有扩大了,有增加了无限小数,循环小数就是一种无限小数。

三、巩固应用,分层测试:

【基本练习】

1、写一写:你能根据下列循环小数的简便写法,写出它们的一般写法吗?

2、对对碰:连线。

【综合练习】

1、求一求下面循环小数的近似数(保留三位小数位数)。

1.29090…≈ 0.0183≈

0.4444 … ≈ 7.275 ≈

2、比较小数的大小

3、把下面三个数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拓展练习】

循环小数1.360360…小数部分第50位上是数字几?

四、分层评价,反思提升:

五、课堂小结: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惑?

六、布置作业:P30第3、4、5、6题。

五年级的数学教学反思 11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乘整数、小数乘小数、积的近似数等基础上,出现的解决问题。主要通过生活实际中的“买东西够不够”问题,让学生感受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本节课先出示例题,让学生理解题意,“够不够”是什么意思?让学生明白应该是把要付的价钱和带的钱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再考虑如何计算应付的价钱,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讨论应该是估算还是计算比较合适,最后在小组集体努力下,通过计算、比较得出结论,购买一盒10元的,不购买一盒20元的。

通过本节课学习,让学生学会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生经历了小组合作的过程,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

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12

目 录

一、观察物体(三)(2课时)

观察物体

二、因数与倍数(7课时)

1.因数和倍数

2.2、5、3的倍数的特征

3.质数和合数

三、长方体与正方体(13课时)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整理和复习

探索图形

四、分数的意义和性质(20课时)

1.分数的意义

2.真分数和假分数

3.分数的基本性质

4.约分

5.通分

6.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整理和复习

五、图形的运动(三)(3课时)

六、分数的加法和减法(7课时)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3.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打电话

七、折线统计图(3课时)

八、数学广角——找次品(2课时)

九、总复习(4课时)

1.数与代数

2.空间与图形

3.观察物体与统计

1 观察物体(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经历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它的实物图有多种摆放方式。

2.通过观察,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

3.能根据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

4.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培养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

【重点难点】

1.能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不同摆放方式的小正方体。

2.引导学生进行空间图形的平面和立体想象找出被遮挡住的小立方块。

【教学指导】

1.准备好必要的教具和学具。由于本单元有大量的观察和画图等活动。所以,除教具外,最好每个学生都准备一套相应的学具。老师可以结合实际,指导学生自制学具。并要求每位学生要备好直尺等画图工具。

2.注意让学生真正地、充分地进行活动和交流。只有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才能真正经历观察、想象、猜测、分析和推理等过程,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以锻炼,空间观念才能得到发展。因此,老师要切实组织好教学的每一个步骤,使活动有目的、有秩序的开展,要让所有的学生都真正地,实实在在地进行观察和操作。注意不要让老师的演示或少数学生的活动和回答来代替每一位学生的亲自动手、亲自体验和独立思考。活动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培养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中理清思路,互相启发。

【课时安排】

建议共分为2课时:

第1课时观察物体(1)1课时

第2课时观察物体(2)1课时

【知识结构】

第1课时 观察物体(1)

【教学内容】

教材第2页例1,完成教材第3页练习一第1、2、4、5题。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生活,通过具体观察活动,使学生能体验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它的实物图可以有多种摆放方式。

2.学生能通过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不同摆放方式的小正方体。

3.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初步学会欣赏生活中的数学美。

4.在活动中培养数学学习热情以及良好的交流、合作习惯。

【重点难点】

能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不同摆放方式的小正方体。

【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都喜欢玩积木吗?下面我们来玩一个搭积木的游戏。请用手中的4块积木搭一个你喜欢的形状。谁来展示一下你的摆法?

生展示不同的摆法。

师:通过刚才的游戏,老师发现同学们越来越喜欢动脑筋了,大家探索出了这么多有趣的摆法。老师真为你们高兴!这一节课希望大家积极动手动脑,我们来继续探索《观察物体》中的奥秘,好吗?(板书课题)

【新课讲授】

1.出示教材第2页例1

(1)师:看同学们刚才学得真好,我又给大家提供了一个玩积木的机会(出示课件):现在有四块积木,如果我想摆出从正面看是这一形状(如图),

应该怎样摆?有几种摆法?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解决这一问题。

教师巡视指导。

师:刚才老师发现好多小组都在积极尝试多种不同的摆放方法,这种探索精神非常好,有谁愿意到讲台上,向大家介绍一下你们小组集体的智慧成果?

生摆

师:谁还有不同的方法?生摆

师:电脑出示六种基本摆法,同时指出在这六种方法的基础上再进行移动,就延伸出了多种摆法。

(2)如果再加一个小正方体,要保证从正面看到的形状不变,你可以怎样摆?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解决。

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展示成果。

(3)同学们真棒!想出了这么多种摆法,你们能尝试着找到一个如何摆放的规律吗?可以讨论。

生讨论交流得出:先照图用三个小正方体摆好从正面看到的基本形状,然后余下的一个正方体可以摆在原来物体的前边或后边,都可让正视图保持不变。如果摆在前边,从正面能看到这个正方体,它必须与原来物体里的正方体对齐着摆;如果摆在后边,从正面不能看到这个正方体,它既可以与原来物体里的正方体对齐着摆,也可以不对齐着摆。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3页练习一第1、2、4、5题。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它的`实物图有多种摆放方式,你学会了吗?你还有什么收获呢?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第1课时 观察物体(1)

先摆好从正面看到的基本形状,余下的可以摆在原来物体的前边或后边。根据从一个面看到的图形还原出的立体图形有多种摆法。

游戏是学生十分喜爱的一种活动,教师抓住学生的年龄特征,用游戏作为切入点,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了良好的情境。通过小组合作,经历“研究视图───构思摆法───摆出物体──观察验证”,不仅找到了摆放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它为学生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多途径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为学生亲自经历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第2课时 观察物体(2)

【教学内容】

教材第2页例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

2.能根据从正面、側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能根据给定的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的形状,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正方体的数量范围。

3.让学生主动参与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学习利用实物或图形进行直观和有条理的思考,发展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

五年级的数学教学反思 13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旅游费用》一课,我在课前认真了解学生的学情,现有的生活经验以及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一方面要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初步运用数学方法找出最经济、最优惠的购票方案,又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

1、充分联系生活,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新课程理念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进行解释应用的过程”。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数学教学必须走进学生的生活,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机会,通过好的情境去启迪他们的智慧,才能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一种亲切感。本节课我从发现王国的录象片段引入,教学过程始终围绕到发现王国游玩买票的问题展开,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事物,学习有用的数学。

2、努力提高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促使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创造性思维。一百个孩子就有一百种想法,每个学生的想法都是那么的振振有词。教师要做个好向导,引导学生深入进行细致全面的思考。这节课的问题大多来自学生自己,我在教学活动中全身心地关注学生活动的进展和情绪的变化,倾听他们的心声,作为伙伴与他们一起活动,引导学生变换角度思考问题。注重提倡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根据自己体验,用自己的方法来发现、创造。当学生提出解决的方案时,都能给充分的肯定,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各小组发表的方案,体现了策略的多样性,在一次次的肯定中,学生得到激励,进而产生更强的学习动机。

3、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亲身体验、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的价值”。学生只有明白了数学来源生活,又服务于实际生活,才能深刻理解数学。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我力求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探索过程中发现数学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从而学会分析、推理、列举等数学思考方法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真正价值。

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14

备课时大刀拓斧

备课的过程是对教学内容挖掘,对学生探索,以及两者之间的融合过程。针对青岛版四年级下册34-35页梯形的特征和面积这一部分内容,备课时我反复思考是分两课时还是一课时呢?学生能否在一节课35分钟的时间既能真正理解梯形的特征又能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呢?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学会了用数格子的方法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在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学习中掌握了通过图形转化来推导的方法,形成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我大胆的设计为一节课的教学内容。

上课时大胆放手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我上课时大胆放手。

1、设计了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想、说、练、议、评等过程中复习旧知,学习新知。掌握梯形的基本特征。这些都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2、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允许学生在学具中任意选择不同的梯形,或拼摆、或割补成已学图形,让学生自己在操作的过程中去观察、探索、发现、领悟转化的数学思想,获取数学知识。

在操作、观察、分析、讨论、概括、归纳这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中,学生亲历了一个知识再创造的过程,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课后细细推敲,努力提升

具体操作时,因我理念不到位,素质有待提高,有成功的地方,也有失败的环节。

1、对学生的评价形式单一,重点关注了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没有足够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

2、教学语言不够简练,特别是指导学生探究时总是担心学生不会,反复强调;缺乏感染力,特别是面对陌生的学生没能及时进入角色。

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15

注重课堂的开放

课堂教学时体现的基本原则是“封闭导致僵化,开放才能搞活”,这节课的开放,从内容的角度讲,意味着数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生活世界是数学世界的基础,是数学世界之源;从课程的角度讲,是把学生个人的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资源,尊重“学生文化”,发挥学生的“童心”、“童趣”;从教学的角度讲,鼓励学生对教材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教学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从过程的角度讲,人是开放的,创造性的'存在,教者不应该用僵化的形式作用于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互动的过程,他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加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

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16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步骤与整数除法基本相同,唯一不同的是解决小数点的位置问题。为了说明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道理,计算中在除过被除数的整数部分后还有余数,要着重说明把它化成用较小的计数单位表示的数,并与被除数中原有的同单位的数合并在一起,再继续除。例如,除到个位余3,把3化成30个十分之一,并与被除数中原来十分位上的6合在一起,是36个十分之一。除的时候,仍然是除到哪一位,就把商写在哪一位上面,由于要除的数是用小数计数单位十分之一、百分之一……表示的数,以后的商也应该是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因此,要在商的个位数字的右面点上小数点来表示。从而说明了商里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以往过去的计算教学多采用教师讲授,学生练习的方法进行教学。但这种教学方法十分的枯燥无味,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课堂气氛不好。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打破常规,在教学中大胆采用尝试教学法,利用学生已有经验进行自主探索学习。在教学方法之前为了给学生探索创造条件,探讨后,学生进行汇报。对于正确的方法给予肯定,而错误的方法给予鼓励。并且为找寻正确的思路,引导学生分别用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和转化为整数除法的两种思路进行解题。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对问题的转化能力,这也是本节课设计中的一个难点。让学生自己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数学的综合能力。

本节课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情境的创设要简明一些,把时间缩短,尽快切入主题。

2、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既要关注学生是否在听课,更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特别是在学生练习时,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计算过程。

3、难点处理的不是很到位。在这个教学中,要多让学生说一说算理,自己感悟到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4、数学要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在课堂上虽然与生活联系起来了,但没有真正与生活联系,应让学生明白,购物时并不是量大优惠就买多的,而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购买物品。

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17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是追求有效的课堂,课堂中有效的数学活动才能促使学生在过程中对数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便于学生对知识进行“再创造”。怎样做才能让我们的数学活动更有效更有价值呢?在执教五年级上册的《可能性》一课时,在组织有效教学活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下面我就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有效教学活动的组织等方面进行反思。

一、有效的数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课堂开篇不仅很快就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能使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本课一开始,我就结合学生喜欢做游戏的特点,创设了“到游乐园玩一玩“的情境,很自然地吸引学生参与到新知的探究中来。并利用“帮助两个小朋友解决谁先荡秋千的矛盾”,这一生活中常见问题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对“可能性”的学习有了新的期待,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实践证明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

二、准确把握教材,理解编写意图,紧紧抓住活动的目标,了解学生的需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有效设计教学活动。

本单元内容是对三年级上册《可能性》这部分知识的深化,使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和理解逐渐从定性向定量过渡,不但能用恰当的词语(如“一定”“不可能”“可能”“经常”“偶尔”等)来表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还要学会通过量化的方式,用分数描述事件发生的概率。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安排简单的等可能性事件,等可能性事件与游戏规则的公平性是紧密相联的,因为一个公平的游戏规则本质上就是参与游戏的各方获胜的机会均等,用数学语言描述即是他们获胜的可能性相等。

因此,我力求围绕等可能性这个知识的主轴,以学生熟悉的“抛硬币”的游戏活动展开教学内容,学生通过猜想、实验、验证,学会了用分数来表示可能性,明白了为什么可以用1/2表示硬币正反面出现的可能性。通过游戏直观感受到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并逐步丰富对等可能性的体验,学会用概率的思维去观察和分析社会生活中的事物。并通过探究游戏的公平性,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公平、公正意识,促进学生正直人格的形成。

三、注重学生亲身体验,组织有效数学探究活动,加强学生思维训练,力求做到“有序”、“有趣”、“有思”。

活动的“有序”是指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学习行为,如认真聆听、合作交流等,尽量让课堂气氛活跃而不失控,学生能养成良好的听、说、思的习惯。“有趣”是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每一个活动中都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及兴趣。“有思”是核心,学生动手的同时还要求学生动脑,否则被动地动手仅仅是“操作工”,而不是真正的学习。有效的活动应该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充分感受学习的目的,切身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存在,又应用于生活。

为了让学生体验到等可能性于游戏的公平性之间的关系,我组织学生亲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并呈现科学家的实验数据,使学生明白进行的实验次数越多,正面向上和反面向上的可能性就越接近,都是总数的1/2。从而使学生理解,随机抛掷一枚硬币时“出现正面和出现反面的可能性是相同的”所以用这种方法解决小朋友荡秋千的矛盾是公平的。很好地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体现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以及数学的科学性与严谨性。

接着,我又设计了转盘转转转的游戏,让学生熟练地用分数来表示可能性大小,进一步体会可能性相等游戏公平的含义。巩固练习时我设计了选骰子、抽扑克、幸运大抽奖等层层深入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体会等可能性的同时设计公平的游戏规则。使学生学以至用,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一个有效的活动,学生说的不多,但都能说到点子上,一个有效的活动,学生不仅能说清可能性相等游戏规则公平,可能性不相等游戏规则不公平而且能感受到概率的大小区间,理解并内化了知识,发展了学生思维。因此,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活动,常常会事半功倍。整堂课的活动组织都以“有序”、“有趣”、“有思”为设计思想,并得以较好的实施和体现。

四、把握主导与主体的平衡,巧妙点拨,推动探究活动的有效进行。

有效的课堂教学中必须彰显教师的主体性。新课程在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同时并不排除教师的主体性。因为课堂教学同样也是教师的生活,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充满智慧、激情、潜能和创造力。教师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如何为学生发展创造条件上,体现在和学生的教学交往中怎样发挥引导的作用。每个活动前学生的思维进程都需要教师的引导,而不是任其天马行空,无用无效。所以说,一节课可以展示的不仅是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教学艺术,而且展示的还是一位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和独特的教学风格。

五、组织交流,增强学生思维的动力,数学活动探究有效延伸

只有在有效的动力驱使下,在有效的建构中,我们的数学活动才是有效的,而只有有效的数学活动才有思维的深层次参与,也才有价值可言。因此我在结尾设计的课外拓展,使学生的视角从游戏过渡到了生活常见的天气预报,使学生对生活中的可能性充满了好奇,以便更好地到生活中去探索发现。这样的`设计体现了大课程观,大教学观的思想。

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18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掌握通分、分数单位、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已经理解了分母相同也就是分数单位相同(即每一份的大小相等)可以直接相加减。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所以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情境导入处充分铺垫,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感悟解决异分母分数加减计算时该采用什么方法,给予学生以暗示,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接着通过半开放的教学,让学生直接尝试计算(借助图形推理)。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发现学生的思维过程,加以适当的引导,让学生理解异分母分数为什么不可以直接相加减。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分数加减法单位一定要统一。并在交流过程中有意识的让学生感知在方法多样化中,它们存有共同的地方,就是把单位不同转化为相同的单位,通过比较得到: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中化小数和作图等方法具有特殊性和局限性,通分是最普遍通用的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强化一种转化的思想。为此,有意识多选择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为材料来组问题。为了照顾到动手能力较弱的学生,又考虑到内容本身不是很难,在新知教学过程之中,就采用了由扶到放,由部分到整体,既注重独立尝试,又引导学生同桌合作、探讨、交流的策略。在学生理解算理之后,鼓励学生尝试用语言自己归纳计算方法,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建构,从整体的角度把握知识的体系。练习设计中,有的题目可以化小数,有的必须通分,让学生择优解题。第二部分主要是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分数在实际中的运用。在设计拓展题时准备了两题,既有横向的发展,也有纵向的提升。里面包含很多的知识点,值得学生去研究,算是一个比较好的材料。学生有能力就解决,也有可能学生没有想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发展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有意识向学生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尽管只是一节计算课,可照样应该提供学生以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教学活动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应克服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进行学习,而应满足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多样化的学习要求。

本节课基本上达到了预定的教学效果。通过反思,发现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比如,在数学与实际问题的结合上,虽然安排了这样的教学环节,但是,学生并不感兴趣。虽然注意了对数学思想的渗透,但不够深入,没能建立整数、小数、分数单位统一要求的联系,只是研究了分数加减法的分数单位统一标准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有过许多评价,但在激励性、导向性和针对性上意义不足。

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19

“容积和容积单位”这一课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体积单位的进率之后学习的,是建立在学生对“体积和体积单位”的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上课之前,学生根本不知道上什么内容,当我捧着水槽、量筒等教具走进教室的时候,还有学生问我“老师,你上科学课啊?”所以,我觉得,学生的疑惑的表情是非常正常和真实的。通过操作演示,让学生直观感知“升”与“毫升”的区别和联系后,理解了“1升=l000毫升”。

通过教后反思认为有以下教学注意点:

1、根据体积计算公式,求得的结果应带体积单位。如果要求的容积结果是“升”或“毫升”,必须化单位。

2、做一做第2题要注意算法多样化。除用现有体积 - 原有水的'体积 = 珊瑚石的体积外,还可以利用转化思想,根据增加的水的体积就是珊瑚石的体积来列式。

两天的教学也并非一帆风顺。主要有以下一些困惑:

1、升(l)与毫升(mL)这样表示对吗?

教材明确将升用大写字母“L”表示,而毫升却用小写字母“ml”表示。这与以往千克(Kg)与克(g)明显不同。有学生质疑“升用小写字母l表示行吗?”、“毫升(mL)这样写对吗?”通过查阅相关资料: 升(l)与毫升(mL)这样表示都对。

2、容积与体积单位的使用范围不明。

由于本课重点是认识容积,对升和毫升强化较多,因此教材第3题填“航天飞船返回舱的容积”时,许多学生还局限在液体容积单位的选择中,没能正确选择合适的容积单位填空。当我以教材50页“计量容积,一般就用体积单位。计量液体的体积,如水、油等,常用容积单位升和毫升”向学生解释时,他们例举书上习题反问我。

生1:第10题是求微波炉的容积,微波炉一般是用来热食物的,又不是用来装水的,为什么问题是容积是多少升呢?”

师:微波炉可以用来热汤、加热液体,所以它的容积用升作单位。

生2:那微波炉还不是可以用来加热饭、馒头。返回舱里还不是可以放水。

……

虽然,我出示1立方分米的教具帮助学生通过逻辑推理得出航天飞船返回舱的容积是 6升(即6立方分米)太小,不符合生活实际。说明当容积太大,无法用“升”或“毫升”表示时,可选用体积单位“立方米”。但是在具体应用中,学生仍旧反映除液体外,他们还是分不清哪些计算结果要化成容积单位升或毫升,什么时候该填体积单位或容积单位。如53页第5题求冰柜的体积,如果题目没写明容积是多少升,学生就很可能只算到立方厘米就结束了。在课堂作业中要学生填单位名称:一个游泳池的容积是1500()。很多学生看到是水池,就填写了“升”。

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20

《长方体的认识》是五年级下册第28—29页的内容。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平面图形以及时对长方体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即将学习长方体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的基础,又是学生认识立体图形的开始,对今后进一步学习立体图形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上周三,我在同组教师及史老师的帮助下,上了这节课,接受了区督导组的检查。虽然校长反馈的时候说领导们的评价比较高,可我觉得虽然有优点,也有很多不足之处。

首先还是说好的吧!

一、我把握了这节课的重难点。

这节课对长方体的认识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面、棱、顶点。在课堂上我首先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了面、棱、顶点的概念,用手去摸这些部位,亲身去感受。接着是从数量上来认识,数数看有几个面?有几条棱?有几个顶点?进而更深入地认识面、和棱还有哪些特征。其中,棱的认识是学生接触较少的,课堂上对棱的教学作为重点。

二、课堂教学的准备工作做的是比较好的。

老师准备了实物、框架、挂图、平面图、多媒体课件等。学生也人手一个长方体纸盒。其中还包括特殊的长方体,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

三、从教学方法上来看,我尊重了学生的差异。

新知的学习不是老师演的独角戏。首先就表现在,在老师讲之前问学生,“有没有同学,对长方体比较熟悉,可以先来向其他同学来介绍一下这位新朋友的?”这样,才有了这节课上,学生向学生介绍的长方体的“面”和“顶点”,关于“棱”同学们知道名称,但究竟是哪个部分没有弄清楚,这时我就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了。其次,我在放手让学生去探究长方体的“面”和“棱”还有哪些特征的时候,允许可以独立完成的同学就独立完成,独立完成有困难的同学可以找同桌议论,还完成不了的,带着问题来参加集体讨论。

四、注重了学习方法的指导。

由于长方体的面和棱都比较多,特别是棱,学生在数的时候,很容易充分,也很容易漏掉,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提出了“谁能有顺序地指出长方体有哪些面?”“谁能有顺序地指出长方体有哪些棱?”有顺序地数长方体的棱时,我还有意地指出按照棱的方向不同来数的方法,也为接下来得到相对的棱长度相等,埋下了伏笔。

同时,由于准备时间很短,没有试上等原因,这节课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当我上完这节课后,我就有还想上一遍的欲望,如果还上一次,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改进:

首先,课堂上要更紧凑些,不能前松后紧。严格控制时间,增加课堂练习量。在课堂上要有同学完成书上练习的1、3题。

第二、在自主探究这个环节,要多给学生一些获取知识的方法,比如:量一量、比一比、推理等。不用学生填书上的问答,直接给出两个探究的问题“长方体的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的?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长方体的哪些棱的长度是相等的?”节省时间。

第三、做好课堂小结,完善板书。

五年级的数学教学反思 21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在学生在学习了分数意义的基础上,联系学生已学的商不变性质和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进行教学的,是约分和通分的基础。我本着让学生“实践”数学、“体验”数学,以主体性教育理念为指导,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和学生参与新知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数学思维。

一、挖掘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的导入直接利用了三道练习题,让学生回忆商不变的性质和体验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并让学生猜测这三个分数的大小关�

二、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科学验证。

首先,利用折一折、画一画、涂一涂、比一比的实际操作环节,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从比较中,感性地认识到这里的三个分数是相等的。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充分感知数学事实,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随后,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发现规律、验证规律,并通过有序的交流和讨论,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规律,通过教师有效的指导,使学生经历一个不断完善、修正、充实的过程。在整个探索分数基本性质的活动中,我注重对学生数学思维的表达、辨析、质疑的训练,尽量不给学生的数学思维加上框框,让学生展开思维,大胆思考,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应用拓展,巩固深化,学以致用。

在师生合作共同归纳出结论之后,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巩固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把新知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以利于更好地迁移和运用。在练习的设计上,我力求紧扣重点,做到层次分明、多样、有坡度。这样做不仅能照顾到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而且有效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四、回顾、反思整个教学过程,不足如下:

在学生的动手验证这一环节中我是设计了让学生按折、画、比的步骤一步一步来引导学生操作,为学生设计的是相同的学习方式,没能给学生创设个性化的学习空间,如果设计成:“课桌上的信封里放着一些材料,你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材料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如果你觉得不需要材料,当然也是可以的。”这样的设计能够给予学生一定的探究空间,也增添了活动的趣味性和挑战性。

总之,“教育是一种十分细致的精神活动”。的确,这就更加要求我们一线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足够的细心,更要付出真心。

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22

小数除法,与整数除法的不同就主要在小数点上了。同一个题可以有多种方法解决,22.4÷7,22.4千米,是一周跑的总路程,问平均每天跑多少千米。学生们想到了不同的方法,第一个学生利用了转化的思想把22.4千米转化为22400米,除以7之后得3200米,再转化为3.2千米。第二个学生很干脆:“用竖式计算就可以。”于是,她一边说,我一边在黑板上写,当商了3之后,她说要先点上小数点,我问为什么。其他学生也看着她,是一样的问题。她说:“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显然,这名学生是预习过的,对教材中的这句话非常熟悉。我怕有学生对“商”和“被除数”不明白,特意在这儿多问了几句,说明哪一个是“被除数”,哪一个是“商”。最后做了几个练习,有六名学生板演,都做得不错,教学效果良好。

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23

《打电话》是新课程五年级下册的一节综合实践课。这节课题材非常好,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通过这节实践课,学生不但增长了知识,更学习了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通过教学,我有如下几点的体会:

1、能上出活动课的特点。

首先是“活”,能主动引导学生灵活处理问题,活跃数学思维,课堂学习气氛浓厚,师生共同探究,学生参与度高。再是动,这节课不仅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关注学生在整个过程中的表现,能否积极动手、动脑、动口,把问题解决好。在教学过程中能让学生畅所欲言,想说就说,想写就写,想画就画,有争有辨,在愉悦的环境中探索知识,心情舒畅。

2、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打电话,学生熟悉、感兴趣,能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从红星小学要对文艺节目进行排练需要通知演员入手,到对打电话方案的设计改进,都让学生结合知己的生活实际,使整节课的知识发展都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合作完成。能看出老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学生的引导者、研究的参与者。在课堂上我能随时把握学生的学习水平与进度,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帮、放,例如关于7名小演员的通知示意图的教学时,当学生用一个一个打电话通知或平均分组的方法发通知时,教师就用投影仪把他们的想法展示出来,并让学生看图说事,当学生在填图中发现这样分组不省时时,就自己画起图来,有所创新地改进画图方法,这样让学生自己有序的学习画图,这种方法更能让后20%的学生也能接受。这里也体现了数学方法的多样性,和方法的优化。

3、善于调动学生的情感。

教师善于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不断获得成功的愉悦中,把知识的探讨引向深入。例如在教学通知15名小歌手的过程中。把15名学生平均分成3组发通知时,需要7分钟,学生同样用分组法研究,把时间艰难的一分钟一分钟的缩短,最后只需5分钟。每缩短1分钟,学生就为自己的成功高兴一次。又如学生把不同的分组法,用表格的形式展现出来的时候。要充分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寻找规律的过程去体验数学的乐趣。再将学生发现的问题应用到实际中去。如在6分种内最多能通知到多少名小观众的问题中,就是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与技能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学的开心,为以后学习数学知识埋下了快乐的种子。培养了学生对未知领域的一种勇于探索的精神。

自己存在的不足:

1、创设“打电话”的教学情境时学生有点乱。

2、教学过程中的高潮把握时机的能力不强,使得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重点不够突出,没有让学生感受到特别之处。

3、教学过程的有效性还比较弱,课后发现有部分学生对这一知识的掌握情况不是很理想。

4、数学的思想方法在课堂中展示的不够清晰,使得学生对打电话本课的教学目标达成的程度不高。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不仅发现了许多学生的巨大潜力,也感知在新课程环境下让学生在经历知识产生和发展中得到对知识的那份欣喜和兴奋是多么的重要。课的好坏不在于学生学会了多少知识,而是学生是否学到了如何学习数学的一些基本技能。我将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力争把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再上一个台阶。使自己的课更能让我们的学生所乐于接受,更具有自己的教学特色。

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24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是追求有效的课堂,课堂中有效的数学活动才能促使学生在过程中对数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便于学生对知识进行“再创造”。怎样做才能让我们的数学活动更有效更有价值呢?在执教五年级上册的《可能性》一课时,在组织有效教学活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下面我就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有效教学活动的组织等方面进行反思。

一、有效的数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课堂开篇不仅很快就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能使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本课一开始,我就结合学生喜欢做游戏的特点,创设了“到游乐园玩一玩“的情境,很自然地吸引学生参与到新知的探究中来。并利用“帮助两个小朋友解决谁先荡秋千的矛盾”,这一生活中常见问题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对“可能性”的学习有了新的期待,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实践证明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

二、准确把握教材,理解编写意图,紧紧抓住活动的目标,了解学生的需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有效设计教学活动。

本单元内容是对三年级上册《可能性》这部分知识的深化,使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和理解逐渐从定性向定量过渡,不但能用恰当的词语(如“一定”“不可能”“可能”“经常”“偶尔”等)来表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还要学会通过量化的方式,用分数描述事件发生的概率。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安排简单的等可能性事件,等可能性事件与游戏规则的公平性是紧密相联的,因为一个公平的游戏规则本质上就是参与游戏的各方获胜的机会均等,用数学语言描述即是他们获胜的可能性相等。

因此,我力求围绕等可能性这个知识的主轴,以学生熟悉的“抛硬币”的游戏活动展开教学内容,学生通过猜想、实验、验证,学会了用分数来表示可能性,明白了为什么可以用1/2表示硬币正反面出现的可能性。通过游戏直观感受到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并逐步丰富对等可能性的体验,学会用概率的思维去观察和分析社会生活中的事物。并通过探究游戏的公平性,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公平、公正意识,促进学生正直人格的形成。

三、注重学生亲身体验,组织有效数学探究活动,加强学生思维训练,力求做到“有序”、“有趣”、“有思”。

活动的“有序”是指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学习行为,如认真聆听、合作交流等,尽量让课堂气氛活跃而不失控,学生能养成良好的听、说、思的习惯。“有趣”是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每一个活动中都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及兴趣。“有思”是核心,学生动手的同时还要求学生动脑,否则被动地动手仅仅是“操作工”,而不是真正的学习。有效的活动应该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充分感受学习的目的,切身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存在,又应用于生活。

为了让学生体验到等可能性于游戏的公平性之间的关系,我组织学生亲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并呈现科学家的实验数据,使学生明白进行的实验次数越多,正面向上和反面向上的可能性就越接近,都是总数的1/2。从而使学生理解,随机抛掷一枚硬币时“出现正面和出现反面的可能性是相同的”所以用这种方法解决小朋友荡秋千的矛盾是公平的。很好地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体现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以及数学的科学性与严谨性。

接着,我又设计了转盘转转转的游戏,让学生熟练地用分数来表示可能性大小,进一步体会可能性相等游戏公平的含义。巩固练习时我设计了选骰子、抽扑克、幸运大抽奖等层层深入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体会等可能性的同时设计公平的游戏规则。使学生学以至用,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一个有效的活动,学生说的不多,但都能说到点子上,一个有效的活动,学生不仅能说清可能性相等游戏规则公平,可能性不相等游戏规则不公平而且能感受到概率的大小区间,理解并内化了知识,发展了学生思维。因此,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活动,常常会事半功倍。整堂课的活动组织都以“有序”、“有趣”、“有思”为设计思想,并得以较好的实施和体现。

四、把握主导与主体的平衡,巧妙点拨,推动探究活动的有效进行。

有效的课堂教学中必须彰显教师的主体性。新课程在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同时并不排除教师的主体性。因为课堂教学同样也是教师的生活,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充满智慧、激情、潜能和创造力。教师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如何为学生发展创造条件上,体现在和学生的教学交往中怎样发挥引导的作用。每个活动前学生的思维进程都需要教师的引导,而不是任其天马行空,无用无效。所以说,一节课可以展示的不仅是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教学艺术,而且展示的还是一位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和独特的教学风格。

五、组织交流,增强学生思维的动力,数学活动探究有效延伸

只有在有效的动力驱使下,在有效的建构中,我们的数学活动才是有效的,而只有有效的数学活动才有思维的深层次参与,也才有价值可言。因此我在结尾设计的课外拓展,使学生的视角从游戏过渡到了生活常见的天气预报,使学生对生活中的可能性充满了好奇,以便更好地到生活中去探索发现。这样的设计体现了大课程观,大教学观的`思想。

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25

《一个数除以小数》这节课是后续性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节课的教学,要抓住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这一关键来进行,因而教学重点定位在怎样移动除数和被除数小数点的位置。教学本节课时我把的知识与技能目标的把握定位在知识的生长点和关键处,即引导学生思为什么要把除数0.85变成85?”,“为什么被除数7.65也要跟着移动相同的位数呢?”。这个为什么就是让学生知道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已有的'知识——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找准了知识的生长点、连接点;在引导学生感受算理与算法的过程中,我放手让学生通过前一天的预习在小组内充分的交流,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本节课的一个尝试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来讲课,讲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并适时调动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方法,说出在小组交流后对知识的理解。而我则充当引导者的作用,随着学生的汇报在学生没有讲到和教学重点难点进行点、引。在竖式中移动小数点位置时,要求学生把划去的小数点和移动后的小数点写清楚,新点上的小数点要点清楚,做到先划、再移、后点。

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26

一、为学生提供生活化的问题情境,使得学生在问题的解决中建构知识体系。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获得不是由传递完成的,知识只能在综合的学习情景中被交流。现代教育观点认为:学习不是为了占有知识,而是为了生长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要教给学生现成的知识,而是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思考、探索研究出数学。为此,这节课一开始就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具体的问题情境:“从十月一日起,小兰的妈妈每4天休息一天,爸爸每6天休息一天,他们打算等爸爸妈妈休息时,全家一块儿去公园玩。那么在这一个月里,他们可以选哪些日子去呢?你会帮他们把这些日子找出来吗?”让学生通过解决这个生动具体的实际问题,获得对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概念内部结构特征的直接体验,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从生活“进到数学”,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反思抽象,引出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等数学概念,并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进一步提炼,总结出求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二、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

如上所述,学生获取知识过程花的时间可能也要稍多一些,但是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当他们面对那些生动有趣的实际问题时,会自觉地调动起已有的生活经验和那些“自己的”思维方式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主动地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用学过的一些方法来展示自己内部的思维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清楚地体会到数学的内部联系,而且能真切地体会到数学与外部生活世界的联系,体会到数学的特点和价值,体会到“数学化”的真正含义,从而帮助他们获得对数学的正确认识。

在学会了基本概念之后,引导学生运用列举法找几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在练习了完成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其中的规律提出猜想和假设,然后通过每个小组的验证得到规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发现了特殊关系的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简便求法,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和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初步的学习数学的方法,培养同学之间的协作精神。

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27

本节课的探究交流主要体现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的这一概念获取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我首先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天平“平衡现象→不平衡到平衡→不确定现象”三个直观活动,抽象出相关的数学式子,再通过观察这些数学式子的特征,抽象出方程的概念,即由“式子→等式→方程”的抽象过程,然后通过必要的练习巩固加深对方程概念的理解和应用,《方程的意义》教学反思。通过这一系列的观察、思考、分类、归纳突破本课的重难点。在这几个环节中有这样几个特点:

1.用天平创设情境直观形象,有助学生理解式子的意思

等式是一个数学概念。如果离开现实背景出现都是已知数组成的等式,虽然可以通过计算体会相等,但枯躁乏味,学生不会感兴趣。如果离开现实情境出现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学生很难体会等式的具体含义。天平是计量物体质量的工具,但它也可以通过平衡或者不平衡判断出两个物体的质量是否相等,天平图创设情境,利用鲜明的直观形象写出表示相等的式子和表示不相等的式子,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式子的意思,也充分利用了教材的主题图。

2、对方程的认识从表面趋向本质

(1)在分类比较中认识方程的主要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得到了很多不同的'式子,然后让学生把写出的式子进行分类。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在组内交流,讨论思考发现式子的不同,分类概括。有人可能先分成等式和不是等式两类,再把等式分成不含未知数和含有未知数两种情况;有人可能先分成不含未知数和含有未知数两类,再把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分成等式和不是等式两种情况。尽管分的过程不完全一致,但最后都分出了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经过探索和交流,认识方程的特征,归纳出方程的意义。

( 2)要体会方程是一种数学模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描述了方程的外部特征,并不是本质特征。方程用等式表示数量关系,它由已知数和未知数共同组成,表达的相等关系是现象、事件中最主要的数量关系。要让学生体会方程的本质特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天平的相等关系(如左盘中是100克的杯子和x克水右盘中是250克砝码,天平平衡,解释方程的具体含义),感受方程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体会方程用数学符号抽象地表达了等量关系,对方程的认识从表面趋向本质。

3在“看”“说”和“写”中体会式子

当方程的意义建立后,我让学生观察一组式子判断它们是不是方程,通过判断说明这些式子为什么是“方程”,为什么“不是方程”,体会方程与等式的关系,加深对方程意义的理解。再让学生自己写出一些方程,展示自己写的方法。

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28

这节课有一下几个亮点。

1.关注知识、方法的形成过程

新课程要求注重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本节课不仅体现了这一点,同时也关注了数学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既注重了过程与方法,又重视了知识与技能。

我在教学时,首先让学生明白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必要性,教材中创设的情景目的是说明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着这样的要求;其次,帮助学生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索机会,大胆地放手让学生有计划的动手操作,教材中安排折纸活动,是为了学生直观地理解两个不同分数相加在图形上所呈现的特点,从而使学生知道这两部分的相加并不是分母与分母、分子与分子简单的相加。因此,对于如何相加则可 在学生掌握异分母分数的加法后,教师直接出示相应的减法,供学生进行独立探索,当学生在尝试后开展交流时,请学生用直观的图形来说明自己思考的过程,以帮助一些有困难的学生能形象的理解。

2、练习题的设计,注意知识的阶梯性。我先简单的看图填一填,目的是让学生将数图结合起来,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时先通分的道理。其次还设计了填空,目的是引导学生熟练掌握通分的过程。在学生掌握了计算方法后,根据我的教学经验搜集了一些学生经常出错的题,让学生当数学小医生进行辨析改错,帮助学生巩固新知。最后我设计了一道拓展提高题,这道题虽然比较难,但是学生通过画线段图分析比较也能正确解答出来,提高了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3、小组学习有效性得到充分的展示。老师组织的多次活动,都是以小组的形式呈现的。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内交流,最后修正自己的`观点,形成小组集体结论,代表后发言,可以补充完善,显示集体的力量。在有限的时间里,给足学生说的机会、听的机会、辩论的机会,让学生获得成功的成就感,建立自信。

4、教师还十分注重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评价。通过师评、自评、互评、小组评等形式来调整自己的学习,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倾听别人的不同意见,学会用一种欣赏的眼光看待别人的长处,使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自主评价等多方面都得到进步和发展。

这节课的不足。

1、学生折纸以及交流用的时间较长,导致后面练习时间有点紧张。

2、有些学生没有熟练掌握约分的方法,导致算出结果后不能正确地写出得数的最简分数形式。

五年级数学教师教学反思 29

时间过得真快,一学期的工作行将结束,在这一学期中,我们五年级的全体数学老师,立足岗位,勤奋敬业,团结协作,按照学校及数学教研组的工作计划开展工作。现将这一学期工作回顾如下。

一、抓好集体备课,做到心中有数

开学前期,我们组在认真学习一些理论的基础上,围绕第十册教学内容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在组内,我们一是做到课前讨论交流,二是做到课后反思小结对比。从基本上每天我们都要抽出一定的时间碰头说一说自己的教学进度,一节课中教学的重点、难点的突破,学生的反应及应变对策;还经常拿出教材提出自己在备课中想到的好点子以及遇到的问题。每双周星期三上午的备课组活动更给了我们充足的时间交流一段时间的教学情况,一方面:每个单元的主备人作为说课者,主动交流自己的备课思考,其他老师在听的同时提出建议并商讨,直到达成共识;另一方面,可根据教研组和教导处的工作安排商讨备课组建设的充实,可专题讨论练习的设计,可交流复习课的模式、体会和复习计划……在讨论中,大家资源共享,难题困难大家一起解决,每个人都会有所获,从一次次思维的碰撞中不断提升!

二、重视教研活动、课题研究。

组内教师平时能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教研活动,严格执行互听互评课制度,在上课、听课、评课活动中,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使自己在学习中成长,在不断反思中提高。

三、团结互助、高效合作。

我们五年级数学备课组的老师重视团结互助、高效合作的精神!从开学初的教材梳理、每周的听课、评课、集体备课、各单元的专项练习整理、设计,每个环节的每个内容,每个细节我们都要经过精心安排和讨论,以至留下的是我们集体智慧的结晶。不仅如此,在期末复习阶段,我们齐心合力,集中大家的智慧,整理每个单元的复习资料,交流每次测试后各个班级的情况,在比较中不断地改 。

四、需要改进方面。

1、由于本人工作能力有限,对于教材的解读能力还不够,导致本备课组工作成效不明显,在以后的工作中有待加强和提高。

2、我们每位教师的听课及评课的基本功仍有待进步,对于听课“听什么?”、“看什么?”、“想什么?”这三个问题还没有很好的掌握。评课也还是停留在点上,未能从全面的进行综合分析评课。

3.组内教师的基本功还要更扎实,在专业知识和教科研的理论学习、实践上,还要有所提高。

4.继续加强对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对学生对实际应用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对四类十一种应用题逐步渗透,从数量关系的分析入手,进行不断突破。同时也要加强对优秀生思维水平的提高,让他们学有余力时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走得更远!

5.要加强对学困生的补习力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的发展,每个孩子都有所进步。

总之,备课组是个集体,只有团结一致才能发挥其的优势和力量!我们全组老师将在数学教研组的带领下,不断努力,不断追求,奋发向上,使我们的备课组工作更上一层楼。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30

在本学期的数学教学中,我重点讲授了《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章节,通过这段时间的教学实践与观察,我有了以下几点深刻的反思。

首先,我意识到情境教学的`重要性。分数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他们往往难以理解其抽象意义。因此,我在课程设计上注重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比如通过分蛋糕、分苹果等实际例子,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分数的产生和应用。这样的教学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分数的概念。

其次,我注意到学生个体差异的显著性。在学习分数的过程中,有的学生能够迅速掌握分数的读写、大小比较等基本知识,而有的学生则显得较为吃力。针对这一情况,我采取了分层教学策�

最后,我深刻体会到合作学习的力量。在课堂上,我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合作解决问题。比如,在解决一些复杂的分数问题时,我会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寻找答案。这种学习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还让他们在相互启发中深化了对分数知识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