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教学案例范文优秀7篇

发布时间:

小学教育教学案例 篇一

摘 要:数学课程教学是我国小学教育机构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高效的课程教学对促进学生学科知识积累,培养其数学逻辑思维,提高学生学习水平等均具有重要作用。但现阶段,有多项教研报告显示,我国大多数小学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其中尤以学生缺乏自主反思能力等较为明显,教学效果不佳;故在当前环境下,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需结合实际情况,积极思考和探索新型教学策略,以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反思能力,提高教学有效性。主要从学生的反思能力及其重要性出发进行分析,研究并探讨了新时期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小学数学;培养;反思能力

一般来讲,反思能力是人们在通过脑部活动进行反思时所具备的心理条件,其具有自我意识强、主动探究性高以及有效行动力等多项特征,是现代化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可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和思考的主动性,启发其创造性思维,从而增强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本文主要探讨了新时期背景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有效对策,现论述如下。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反思意识

对于小学生来讲,数学课堂学习是通过自主探究,促进其自身掌握数学知识并构建相应知识体系的过程。故现阶段,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需创设贴合学生现实生活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反思意识,增强其数学思维活动。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实践教学中,教师在课堂开始时可先为班级学生设计教学案例,创设生活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反思意识。如:17-8=( ),请同学们在课桌上使用小木棒或粉笔尝试摆出多种不同的计算方法,通过学生课堂思考和探索,均得出答案为9;之后,教师可让部分学生再说出各自的计算方法,其中:A同学发表意见:由于被减数17的个位为7,无法直接减去8,所以计算时可以将10根粉笔与7根粉笔混合在一起,然后筛选出8根,余下的粉笔数就是答案;B同学则认为:在计算数学公式时,若被减数的个位不够减,可向十位数借1减去8,再将得到的结果(10-8=2)与个位数相加即可得到答案9,此种计算方法为退位减法。在本节课中,教师不直接告知学生答案,而是为其创设生活情境,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激发其反思意识,对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提高教学效率等具有重要意义。

二、适当运用课堂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课堂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对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等具有积极作用。故当前环境下,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依据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其积极反思,增强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自主性与积极性。

比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实践教学中,教师在带领学生开展课堂教学后,可围绕面积计算问题设计教学案例:有人在一矩形草地中修了2条边缘平整的小路,其中一条边长AB为10 m,AD为20 m,草地与小路外边缘距离均为1 m,求该矩形中剩余草地的面积。针对该面积计算问题,许多课程辅导资料中所给出的答案均存在一定误差,其均认为通过平移可将“分割出”的4块地构成长为(20-1)m、宽为(10-1)m的矩形,再行计算。此时,教师可提出课堂反问:还有别的解答办法吗?利用该课堂问题引导学生发挥自身想象力与创造力,并鼓励其积极动手操作,经学生自主反思与课堂实验可得出:草地际面积大于原有结果,其计算方法为:(20-1)×(10-1)m2。

三、指导学生自我反思,增强其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数学学科课业较重,学习压力较大,导致许多学生在做作业时多将其看做是完成一项任务,答题后并不会深入思考,长此以往易形成思维定式,造成思路僵化,从而消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反思能力,教学有效性不高。

面对上述这种情况,笔者建议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适当借助教学案例指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以增强其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在此,以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关于“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知识点的实践教学为例,教师可在课堂中为学生设计教学案例如下:甲说:10以内可被3整除的数主要有3、6、9;乙说:对于13、16、19等整数来讲,其个位数为3、6、9,无法被3整除;丙说:12、18、21等整数均可被3整除,由此可知是否能被3整除与其个位数的联系不大。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上述案例,认真分析并反思本节课的思考过程,了解和明确自己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形成错误认知的原因,并指导其及时纠正错误思想,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其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提高其学习水平。

总之,目前我国许多小学数学教学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学生反思能力不足,从整体上来讲教学效果不理想。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建议教师在小学数学实践教学中需依据教学内容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反思意识,并适当运用课堂问题与教学案例引导学生自我反思,以培养其反思能力,增强其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提高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孟静。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J].西部素质教育,2016,2(13):104.

小学教育教学案例 篇二

一、思想培养

人的行为必然源于思想,思想对行为具有限定性,这种限定受经历、经验等因素影响。学生阶段,生活阅历较少,个体行为经验较少,易于接受某种思想理论和行为准则。此阶段是进行差异教学思想理论、差异教学行为培养的最佳时期。课题组以选修课的方式,选定《差异教学论》(华国栋著)作为教材。根据教材内容将教学分为几个适宜的模块:

(一) 讲授模块

一些专业理论性较强,学生不易理解或理解有困难的章节,以教师讲授为主,如《学生的差异与差异教学》、《学生差异测查》、《目标课程计划》等章节。

(二)自学模块

一些理论性不是很强,学生通过自学或者互助能够学会,教师则通过一定的方式测查掌握学生自学情况,如《辅导训练及课外活动》、《同学间合作互助》等章节。

(三)研讨模块

一些内容与教育学、心理学、课程学联系密切而又能体现差异教学特点,教师与学生共同研讨,如《开发每个学生潜能》、《超长学生和困难学生的教育》等章节。

(四)检验模块

采取答辩、撰写论文、试卷测查等方法。

通过课堂学习学生对差异教学的特点、意义、价值有了深刻的认识了解,能够主动接受差异教学思想。

二、行为培养

学生虽然接受了差异教学思想,而要把这种思想转化为一种自觉的教学行为也并非易事。具有了差异教学的思想,但不一定就必然导致正确的教学行为,为此课题组采用以下途径培养学生差异教学行为:

(一) 见习体验

到中小学观察任课教师、班主任是否对学生进行差异教学,是否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能不能将学生差异作为教学的资源开发利用。

(二)问卷调查

设计问卷到职业学院、职业中专学生中做问卷调查。

(三)访谈

学生到自己熟悉的学校做访谈 ,了解中小学教师是否实施差异教学。

通过见习调查,学生认识到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给学生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适宜的教育教学行为是学生进步的动力,不当的教育教学行为会毁掉学生。

三、策略和方法培养

学生具备差异教学的思想、养成差异教学的行为,还需具有差异教学的技能,才能更好地实施差异教学。培养学生差异教学的策略与方法,课题组采取四种举措:

(一) 课堂学习研讨

课题组通过《差异教学策略与方法》系列讲座,以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学生的不同学习需要和差异教学策略研究”相关研究成果,对学生从理论层面进行差异教学策略方法、差异教学能力培养。

(二)观摩优秀教师录像课、随班就读现场课

观摩优秀教师及随班就读现场课,让学生去感悟差异教学策略方法,观摩研究优秀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既关注全体学生又照顾个体差异学生,如何运用差异教学的策略方法。

(三)分析教学案例

学生通过对教学案例分析,找出哪些地方,哪些教学环节运用了差异教学策略方法,运用了什么策略和方法,运用得是否恰当。经过由理论―实践―理论的过程,学生对差异教学策略方法反复咀嚼,细细消化。

(四)学生设计教学案例

学生设计教学案例既要面对全体学生,又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胸中要有学生,要有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适宜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差异教学策略及方法。

(五)教学实践

分为两个环节:

1、 模拟课堂训练

以实习小组模拟课堂演练,把教学案例转化为教学实际,学生相互研讨、相互帮助,最后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形成教学实施教案。

2、 教学实习

学生直接运用差异教学策略和方法去进行实战教学,将掌握的差异教学的方法运用到实际教学中。

我们曾对在校生进行问卷调查,没有学过差异教学知识的学生,对差异教学知之甚少,粗浅的理解为差异教学就是单个辅导学生;而学过差异教学的学生,对差异教学理论、思想、作用、价值、策略方法等都很清楚,而且认为差异教学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思想,是未来教师必须要掌握的技能,是实现教育过程、教育结果公平的有效途径。

〔基金项目:“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差异教学能力培养研究”主持人 及文平课题编号:DHA060141―038。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学生的不同学习需要和差异教学策略研究”(主持人:中央教科所华国栋)的子课题〕

小学教育教学案例 篇三

关键词:小学;教育教学;教学管理

一、新课改的背景及发展要求

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化大背景下,原有的教育方式难以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也不能满足教育事业的发展需求,即便是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绩,但由于基础教育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导致传统课程不能完全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这一背景之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教育部要求各校在推行基础课程的改革过程中,其课程目标应当强调技能和知识、方法和过程、情感与价值观等;课程结构中的相应层面应当强调课程结构的合理性及均衡性,教学内容的生活性,课程实施方面中应当积极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程管理方面还应该实现国家、地方及学校三方面共同管理。

二、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1.传统教学观念根深蒂固

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为了适应应试教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当的是主体地位,学生仅仅接受知识即可。教师和学生两者各有分工,分别负责讲授知识和接受知识。陈旧的教学观念根深蒂固,只有成绩才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对于教师而言,教师并不重视学生的生理及心理发展。由于在某种程度上管理目标不明确,实践中就会出现盲目性,影响正常教学。

2.教育教学管理中系统封闭

教育教学管理中,因受到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通常采用封闭式管理方法。为了防治教育教学案例被其他学校抄袭,最终导致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僵化。此外,教学管理系统中,学生、家长只是参与者,其看法及意见没有表达渠道,导致教学管理系统难以得到有效维护。

3.缺乏对学生个性的方式的培养

小学教育教学中没有重视学生的个性,将全体学生等同对待。不同成长背景、不同接受能力的学生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统一标准对待这些学生势必会对学生学习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阻碍学生的发展。另外,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不容易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教育教学的新思考

1.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

小学教育教学中教师作为教学的管理与参与者,对学生健康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有责任对陈旧的教学观念加以改变,并对教学理念进行更新。基于此,教师应当在新课改核心发展目标的指引下,将学生和谐发展作为教学发展目标之一。此外,还应该依据新课改的目标要求,制订考评机制及考评办法。

2.开放教育教学的管理系统

开放的教育教学管理系统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学生、家长及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和热情,还能够一定程度上吸收且更新教学方法及教学理念,并且能够有效地吸收新的教学方法及教学理念,使得学校各项工作有序开展,进而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开放的教育教学管理系统,能够让家长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并为提高教学效率建言献策,实现发展目标。

3.注重学生个体的差异

小学课堂教学中,面对的是整个班级学生,每个人由于成长背景不同,必然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基于该现象,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注重学生个体的差异。小学教育教学中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不同,对问题的思考方式也会不同,对于教师而言,应当充分关注个体差异,积极鼓励及帮助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增强学生的发展水平;积极鼓励和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以此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小学教育教学在学生的学习及成长中发挥着较为重要的作用,为此应当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以提高工作质量。教师开展教学工作时,需要充分根据新课改要求,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教育教学,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并积极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蔡志凌。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研究,2011(12):99-102.

小学教育教学案例 篇四

关键词: 斯霞 教育理念 文献综述

一、选题依据

斯霞是我国小学教育领域最具影响力的教育家之一,她以“母爱童心”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对小学教育而言意义非凡,对其教育理念进行一次比较全面的梳理和系统的分析,既可以丰富我国小学教育教学理论,又可以指导一线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

二、文献综述

1.教育理论工作者对斯霞老师的研究

(1)斯霞老师教育思想的研究。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①关于斯霞老师教育观的研究,斯霞老师最令人敬重的便是数十年如一日的爱学生的精神,具体有:《一片爱心,献给孩子》、《育苗人》、《记斯霞老师》、《斯霞和孩子》、《斯霞的爱》、《斯霞谈爱生》、《斯霞对孩子的爱》、《由斯霞和学生一起跳橡皮筋想到的》等诸多论文,以生动具体的事例让我们零距离地感受到了斯霞老师的伟大的爱。有学者以斯霞的“童心母爱”为依据研究她的儿童观和教育观,认为“斯霞在工作过程中提出的‘接近儿童、观察儿童、关心儿童’的观点是现实的、客观的,同时是与时俱进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1]。有人评价斯霞童心母爱的教育精神:“童心母爱是儿童最需要的纯朴自然情感,它是儿童发展最宝贵的教育资源;斯霞的童心母爱是教育爱的专业品质,它是小学教师职业最重要的专业特质;斯霞的童心母爱,是爱的哲学,是精神性的大爱,是当前中国社会迫切呼唤的教育文化。”[2]还有人评价说:“每一个人都有过学习的感受,而引导着你‘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启蒙老师,常常和亲爱的母亲一样,永远铭刻在最美好的记忆里,往往影响着一个人的一生,斯霞就是这样一位善于引导幼小心灵天天向上的灵魂工程师。”[3]②关于斯霞老师教师观的研究,有人对斯霞教师观的发展历程和内涵进行分析,认为“斯霞将教师与国家、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从教师、人才、国家发展三者关系中形成了对教师作用的认识”[4]。③关于斯霞老师师德观的研究,杨林国在《追寻教师美德:斯霞教师德行解读》中说:“斯霞的爱表现为斯霞的尊重、平等、宽容和关怀。”[5]他认为斯霞的教师爱具有本体性的特征,在斯霞身上,爱就是一种自足的存在,没有任何自私的目的;斯霞的爱更是一种给予性质的爱,这种给予是对教师内在利益的给予,也是对学生的一种回报;斯霞的爱是坚定性的爱,不论是在人生中最困顿、最窘迫的时期,还是在人生中最激越、最辉煌的时期,她从未改变自己的爱,此为一种延续和放大的师德大爱。有人认为“信念之坚钿、探索之执着、关爱之拳拳”就可归纳出斯霞的师德人生[6]。也有人对斯霞老师和霍懋征老师的语文教学思想进行了比较研究,解读两位名师不同的教学艺术风格,挖掘其背后不同的教学思想,有利于我们不断深化对斯霞与霍懋征教学思想与实践的认识和理解[7]。

(2)关于斯霞的语文教学的研究。这部分研究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对关于斯霞老师语文教学经验的研究,如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年出版的介绍斯霞语文教育事迹和教学经验的《斯霞文集》[8],南京师范学院附属小学及南京师范学院教育系联合选编的关于斯霞三十年间教育心得体会的书籍《斯霞教育经验选编》[9],是最早对斯霞教育经验进行系统总结的著作,分为“斯霞积累的教育工作经验”、“有关斯霞教育工作经验的介绍”和“有关斯霞同志小学五年制试验工作总结”三个部分,总体上关于斯霞教育教学工作的具体经验。崔峦和陈先云合著的《斯霞、霍懋征、袁语文教育思想与实践》[10]中对斯霞教育教学思想做了细致的研究和介绍,书中对于斯霞主要介绍了她对自己教学生涯的回顾,还有袁微子、高惠莹、崔恋、田本娜等专家对其语文教学思想与实践做的精彩评析。一类是关于斯霞老师分散识字教学方法的研究,如《“随课文识字”的实践和认识》、《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的心理探讨》、《回答一个问题》、《分散识字很快进入阅读写作的原因》,等等。还有一类是关于斯霞老师教学艺术的研究,如《于质朴中见真功夫》、《成如容易却艰辛》、《让学生勤动脑多思考》、《斯霞的教学实践给予的启示》、《根据课文讲深讲透》、《教师的镜子》、《生动的一课》、《斯霞教学经验的启示》,等等。可以看出,理论工作者对斯霞的研究文献数量很多,但大多数只是对斯霞老师进行直观描述或情感上的表达,只是在表层上讨论斯霞老师,而没有将之上升到理论、理念的高度,对斯霞老师的教育思想的研究还不够全面、系统和深入。

2.一线小学教师对斯霞老师的研究

经过对文献的梳理,发现研究斯霞老师的一线小学教师并不多,研究成果的数量比教育理论工作者少了很多。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斯霞老师“母爱童心”教育思想的研究。如李镇西在《永远的斯霞》中写道:“无论教师的观念如何‘更新’,斯霞所倡导并用全部生命去实践的‘爱心’是永远不过时的,因此,斯霞永恒。”[11]有人对斯霞老师的“母爱教育”进行了总结:“爱,要多给调皮学生,爱,要善于抓住机会,爱,要钻研教学业务,爱,要正确地实施,爱,要来自社会大爱。”[12]有人总结了斯霞老师童心母爱教育思想的几个特征:“面向全体学生的平等的爱的教育,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爱的教育,给予性的不求回报的爱的教育,春风化雨般的爱的教育,是奉献,更是享受的爱的教育。”[13]童心母爱是斯霞老师教育精神的实质,斯霞老师用爱谱写了教育的篇章。

小学教育教学案例 篇五

本学期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实施课题研究,提升学校教学研究水平。中心小学于上半年申报的部级语文课题《农村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研究》的子课题“课中学习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研究”和市级数学课题“农村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课题实验”已正式启动。课题组成员不但要积极参加市教研室组织的系列活动,还要虚心学习,善于挤时间,认真阅读报刊、杂志中有关理论文章,积极从网络上获取最新的研究成果;要勇于实践,努力探索农村小学教学改革的新途径,从每一节课做起,并注意积累实验的原始资料,如各种计划和方案、研讨会议记录、学习笔记、教学案例等(项目可参看《教师课题研究手册》,特别要注意积累学生学习成果方面的资料,每学期要交一份典型教学案例);要经常和学校老师、课题组其他老师交流实验过程中的得与失,主动宣传新理念、新教学方法,互相启发,共同进步;要及时反思自己的实践,使之提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以便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实践。

本期课题组研讨活动形式拟为:

①第八周前由实验教师自选课题和时间,提前一周打印教学设计(交中心小学)在课题组内交流——观摩——反思交流。

②推荐两位教师向全镇作课堂教学展示。

2、积极开展校本专题研究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探索农村小学课改之路,中心小学确立了四个校级课题:

①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研究;

②提高学生朗读水平的实践研究;

③农村小学如何有效地开展课外阅读活动的实践研究;

④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数学学习方式的实践研究。

各校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选定课题,拟订课题实验方案(方案要围绕专题,以实际的活动、做法为主,并确定各阶段验收时间),开展实验研究。开展课题研究的学校,要鼓励教师勇于实践,从每节课做起,从每天做起,持之以恒地开展活动。中心小学将根据各校开展活动的情况,选出一至三所学校,作活动成果的展示。

3、要切实按照课程改革的要求实施课程。

①要大力宣传新课程理念,打消教师的疑虑,坚定教师投身课改的信心。

②要以校本教研为主,充分发挥学校自主进行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发挥同伴互助的作用。各校的校长、教导主任要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组织学校每位教师一学期开一节公开课,并及时组织评议活动。开课教师要做好课堂实录,综合评议教师的意见,写好教学反思,形成一个较有价值的教学案例,参加中心小学组织的“优秀教学案例”评比(案例截稿时间为:2007年1月4日,案例写作可参阅《福建教育》2004年第2、3期有关文章)。

③要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各校要按照省教委和县教育局颁布的教学常规有关规定和中心小学备课改作的若干规定,严格教学常规管理。特别要重视加强对学生作业的布置和批改的监督和指导。中心小学将经常下校检查各校的教学常规情况并及时反馈。

小学教育教学案例 篇六

案例开发首先要明确指导思想,在职前教师教育领域,案例开发应为案例教学服务,应关照师范生的特点,应实现教师教育共同体中一线教师、大学教师与师范生的三赢。

1为案例教学服务

教师职前教育中的教育类课程包括教育学、心理学、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师职业技能和班主任工作等。教育类课程是师范类院校的标志性课程,对于师范生意义重大,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现代教育理念,全面、系统地掌握现代教育科学理论知识以及提高运用教育理论观察、分析和评价教育现象、教育问题的能力等。但是,目前教育类课程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显性知识轻隐性知识的问题。为克服教育类课程脱离教育实际的弊端,教师教育领域可以借鉴医学教育、法学教育和商业教育等专业教育领域的成功教学实践,运用案例教学法来实现真实情境的模拟,缩短学生入职后的适应期限。

王少非认为,从目的看,当前实践中的案例开发有三种类型:指向于案例教学的案例开发;指向于教学知识基础开发的案例开发和指向于教师反思的案例开发。教育类课程的案例开发应属于指向于案例教学的案例开发,其关注开发的成果———各种各样的案例。如若没有案例开发的过程,案例教学也就成了无米之炊。

2关照师范生的特点

师范生是案例开发的主要受益者,案例开发理应关照师范生的特点,以最大程度地满足师范生的发展需求。师范生处于教师生涯发展的职前教育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理论知识(包括学科理论知识和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为走上工作岗位做好充足的知识准备。

师范生阶段除了理论知识的学习外,还需要获得教育教学方面的技能技巧,初步培养教育教学机智。在职前教育阶段,技能课程的开设、教育见习与实习等可为师范生提供实践机会,但是,这些方式受各类因素的限制较大,很难保证其长效性和长期性。在教学类课程的理论教学中增加案例教学,就可以随时为师范生提供“临床情境”,弥补技能课程和教育见习、实习的不足。

那么,教师发展哪个阶段的情境是师范生最需要的呢?根据教师生涯发展阶段理论和最近发展区理论,新任教师教育叙事是职前教育中最适宜的案例素材。第一,新任教师教育叙事有助于师范生提前经历角色转换,在阅读、分析新任教师所面对的困境与冲突中,开始学习“像教师一样思考”。第二,新任教师教育叙事有助于师范生获得知识转型的机会,实现“理论知识的物质存在形式向心理存在形式的转化”。第三,新任教师教育叙事有助于师范生更加全面地看待教育教学工作,体会教育活动的复杂性。

3实现一线教师、大学教师与师范生的三赢

随着人们对职前教师教育领域教育实践重要性认识的加深,加强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已经成为教师教育改革的趋势。案例开发也应力求实现教师教育共同体中一线教师、大学教师与师范生的三赢。

第一,案例开发让一线教师发出自己的声音。长期以来,一线教师处于无声状态,他们默默地接受着所谓“专家学者”的指导,一味地迎合大众对教育的期望,这种生存状态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是很艰难的。教师教育者应该尊重一线教师,倾听他们的心声,并把这种心声形成案例,传达给师范生。

第二,案例开发促进教师教育者的发展。目前,大学中的大多数教师教育者缺乏一线教学经验,在教学中很难触及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一些真实问题。通过案例开发,教师教育者可以走近一线教师,聆听和感悟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的真实现状、存在的问题。这一过程可以让教师教育者加深对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的认识,更好地教授教育类相关课程,也可以促进教师教育者科研水平的提升,使他们更多地、更真实地研究中小学实践中存在的真实问题。

第三,案例开发促进师范生的成长。教师教育课堂是为提升未来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而开设的,用于教师教育课堂的案例都以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实践为基本素材。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实践进入课堂后,师范生可以置身相对真实的教学场景,提高自身的“临床思维”,避免就理论学习理论的现象。

总之,案例开发加强了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使二者向着双赢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这种双赢也为师范生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可以实现一线教师、教师教育者和师范生的“三赢”。

二教师职前教育中教育类课程案例开发的流程

新任教师的教育叙事是高师教育类课程适恰的案例来源,那么,基于新任教师教育叙事的案例开发模式也是高师教育类课程的一种适恰开发模式。根据以新任教师的教育教学叙事为素材的案例开发的特点,案例开发流程可分为六个步骤:确定备选主题;建构访谈问题并选择访谈对象;进行访谈;整理分析和评估访谈资料;形成案例并进行相关评鉴。

1确定备选主题

先有主题,再寻找故事,是教学案例开发的常见模式。教师职前教育中教育类课程的案例开发也可以遵循这种模式。教育类课程的教学是有特定目的的,主要是为了培养师范生的教育教学素养,提高其职业技能,因此,案例的主题必须与教育类课程的教学内容的主题相匹配。备选主题的选择至关重要,只有抓住这些备选主题,才能开发出适应时代需要和师范生需求的良好案例。由于目前关于教育类课程的知识内容的讨论还在进行,所以可以把以往教材都涉及到的内容作为备选主题。

2建构访谈问题并选择访谈对象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建构访谈问题是进入研究现场的前提工作,若做不好这项工作,就将影响后续工作的开展。根据研究者对访谈结构的控制程度,访谈可分成三种类型:封闭型、开放型、半开放型。这三种类型也分别被称为“结构型”、“无结构型”和“半结构型”。收集案例素材的访谈提纲应为半结构型的,主要问题包括:在教学经验中是不是曾碰到过什么事件让您印象深刻?在当时,您是采取何种方式处理问题?这事件最后的结果是如何等。

在未进入研究现场前,无法预测研究对象的回答。进入研究现场后,可以根据研究对象的回答,随时进行提问。这些提问一般是涉及案例细节、人物的心理活动等。对案例开发来说,拟定访谈提纲是一个较容易的过程,但是,研究者需要有一个预设的提纲,这个提纲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从研究对象那里获得详细的案例素材。

建构访谈问题和选择访谈对象可以同时进行。根据质性研究方法的特点,访谈对象的选择一般采用目的性抽样,具体包括滚雪球或连锁式抽样;机遇式抽样;目的性随即抽样;方便抽样和综合式抽样等。各种抽样方法都具有优点与缺点,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具体的抽样方法。选择好访谈对象后,需要及时与他们联系,并把访谈提纲事先告知他们,接着就可以约请他们进行访谈了。

3进行访谈

所有准备工作都做好后,研究者就可以进入研究现场了,即开始访谈。这一环节是搜集案例素材的主要环节,在这一环节,研究者一定要启发新任教师说出自己曾经经历过或者正在经历着的教育教学故事。

受国人思维方式的影响,有些教师总是把事件描述得很简略。这时就需要访谈者运用头脑中事先预设的提纲,引导这些新任教师把故事讲得更具体、更丰富。也许有些老师想不出来让他印象比较深刻的事件,这就需要利用一些访谈技巧,如列举其他教师的相关事例。在访谈过程中,研究者要及时记录,并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追问,以便收集到最大量的一手信息。

4整理分析和评估访谈资料

收集案例素材的过程结束后,需要及时对案例素材进行整理与分析。整理即把收集到的素材以原貌的方式呈现出来;分析即通过对比确定开发案例时需要用到的材料;评估即通过各种途径确定案例素材的真实性。

整理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追问的过程,在整理的过程中,研究者可以发现遗漏的信息,及时约请研究对象继续进行访谈,收集更加详细和丰富的信息;分析的过程是一个反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研究者需要预设自己写作案例时需要交代的事情,如何交代等问题;评估的过程是一个验证的过程,在验证的过程中要多方检验,力争获得最真实、有效的材料。

整理分析与评估案例素材是案例开发准备工作与写作案例工作的中间环节,这一环节具有双重意义。这一环节做好了,一方面可以让准备工作得到圆满的结果,另一方面可以让案例写作工作更加顺利地开展。

5形成案例并进行相关评鉴

案例写作工作是整个案例开发的核心环节。为了写出良好的案例,首先需要确定案例的结构,案例的内容要素应包括“五W”(when、where、who、what、why),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进展、行为与原因;案例的结构要素应包括标题、引言、背景、事件(问题)、反思与讨论和附录。

案例写好后,并不意味着案例开发工作就结束了。研究者还需要对案例进行修改。获得案例的反馈信息是进行修改的前提。这种反馈一方面来自案例使用的教师教育者,另一反面来自学生。在获得反馈信息中,可以问以下问题:针对教师教育者———案例内容能否符合您的教学与职前教师的需求?案例内容是否清晰易懂?案例内容文字是否有需修正之处?您觉得案例内容的讨论问题是否有助学生进行思考?进行案例教学时您是否有遇到什么困难?您觉得应如何改善;针对学生———案例内容是否清晰易懂?案例内容文字是否有需修正之处?你觉得案例内容的讨论问题是否能帮助你进行思考?你觉得教学过程的互动对你的思考有帮助吗?

经过各种反馈信息的验证,研究者再次修改后就可以形成案例定稿了。至此,案例开发工作才算告一段落。

总之,我国个领域的案例开发工作都刚刚起步,前面的道路还很长,很多问题还有待专业学者和实践者去面对和解决。

参考文献

[1]Sykes, G. & Bird, T. Teacher education and the case idea[J].Review of research in education, 1992(1).

[2]曹长德。合作式案例教学法的形成及功能[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63-68.

[3]朱迪思·H·舒尔曼。教师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高熏芳。师资培育:教学案例的发展与应用策略[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

[5]张民杰。案例教学法———理论与实务[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

小学教育教学案例 篇七

关键词:小学教育学 课程目标 课程特色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0)06-153-02

1课程性质与地位

1.1课程性质与定位

《小学教育学》是研究探索教育现象与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是我国高师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小学教育专业最重要的主干课程之一。 在小学教育专业乃至整个教育科学领域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1.2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教育学课程的教学除了反映教育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之外,还能够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目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及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新思想、新动态和新成就,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对高等师范院校学生教育教学能力的增强更是有很大帮助。

2课程设计

2.1课程目标

2.1.1知识技能目标

了解现代教育基本理论,掌握小学教育的基础知识、基本规律,熟悉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理念、掌握新课改发展动向,懂得分析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趋势。

2.1.2过程方法目标

能够运用教育理论分析教育案例或实践现象,自主、合作、探究过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在实践活动中(见习、实习)提升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

2.1.3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

超越日常教育经验,形成独到的教育视角,重构教育理念世界。萌发对教师职业的内在兴趣,激发热爱教育事业的情感。

2.2课程内容

教育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习教育学理论知识的目的就是要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并把教育理论知识转化为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及深刻职业体验与良好的师德素养。我们重视教育基本理论的时代性,强调理论与实际的结合,选用国内外名家新作,注意吸收教育研究最新成果。并将教育学的教学向教师技能训练、学生教育实践活动(教育见习、实习等)、教育研究(教育调查、教育问题科研立项研究)等实践环节伸展,既展开教育的根系,又丰富教育学的营养。

2.2.1教材使用与建设

我们选用由曲振国主编的《当代教育学》作为教材,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全书聚焦于小学教育的基本问题和主题,探讨和阐述了小学教育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共有十二章,分上中下三篇。上篇:教师职业与发展;中篇:教育学基本知识;下篇:当代教育理论和教育新理念。在结构上,突出小学教育的一般问题和主要范畴;在选材上,反映小学教育基本原理的最新研究成果,注意联系小学教育与课程改革的新进展,有显著的基础性、前沿性和实用性;在体例上,增加了“问题情境”、“知识要点”、“实践链接”、“阅读指南”,提高了可读性和教学效果。

2.2.2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

本门课程选定的辅助教材主要有三类:

第一类是帮助理解与掌握教育学基本知识的复习资料,编写了与《教育学》配套的适应当前教育改革的《教育学教案》。

第二类是推荐一定的教学参考书,以帮助学生学习系统的教育理论知识。主要有:傅道春编著:《教育学――情境与原理》,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6月;王道俊等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12月;睢文龙等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4月;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1月。叶澜主编高等师范院校教材《新编教育学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10月第一版。

第三类是推荐一批教育书目,分基础篇、实践篇与拓展篇等不同层次,开拓学生的教育视野。

课程组还组织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编排案例、进行课件软件开发,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除此之外,主讲教师也会根据教学进度计划,适时选择教学实例、学术论文、统计数据等相关资料,以多种形式提供给学生作为扩充信息。

2.3课程实施

2.3.1教学理念

“三整合”教学哲学意识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人本”与“社本”整合,既突出“以人为本”,又关注教育教学的社会性;“学生为本”与“教师主导”整合,突出学生中心,又重视教师权威;“学习为本”与“教学为本”整合,突出学生的学习活动,又重视教师的教学活动。

2.3.2教法与学法

(1)讲授法:主要针对教育理论与教学规律的讲授。

(2)案例教学法:利用经典的教育案例,以质疑、讨论、听评、解说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迁移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由学生小组自主确定合作探究问题,或者由教师指定合作探究题目,提出开展活动假设,小组分配任务,由组员先自行搜集资料、塞选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写出问题解决方案;利用资料和初步方案,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精选最优方案;利用最优方案,进行探究活动,深入探究题目,形成探究结果,汇报探究结果。使得这门课程的学习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以便将来在小学课堂灵活采用。出此之外,还有效的进行自学辅导、模拟教学、课外实践等多种教学模式和方法。

2.3.3教学评价

本课程考核的目的既是评定又为了促进学生发展,在评价主体上突出多元化,学生、教师 、专家、用人单位等都参与进来,构成学习评价共同体。尤其突出学生的自我评价,使评价成为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分析、自我提高的过程。

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从知识与技能的获得、情感的体验、态度价值观的养成等方面进行,突出小学教育教学技能与教育素养的评价。

本课程是考试科目,学生的学业成绩评价采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方式进行,即学生的学期综合成绩为平时成绩和期末卷面成绩按照相应的比例综合而成。平时成绩包括平时作业、课堂表现、出勤、教育教学实践考核成绩等。期末考试为闭卷笔试式,采用多种不同的题型,考核学生对小学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掌握情况,着重评价学生分析和解决小学教育实际问题的能力。由教研室统一命题,全校统一考试。

2.4教学资源

为了使学生更深入地学习教育理论,学校不仅每学期都邀请省内外比较有名的专家学者、小学名师来校讲学,而且结合学校的社会实践活动,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教育调研,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为了使学生较直接而有效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联系,我们坚持了多内容、多维度、多形式的实践教学,多方创设实践教学的良好环境。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利用微格教学让每个师范生均有机会对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有实际训练,提高教学能力;

(2)教学选编教育教学案例,供学生学习讨论;

(3)采集中学课堂教学实况录像供学生选择观看。每年的教育实习都要拍摄优秀实习生的授课实况,还与一些小学建立了长期而稳定的协作关系,在教育见习中让师范生了解名师授课实况,在教育实习中让师范生身体力行地做一名真正的教师,从而提高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

2.5课程特色

在教育学课的教学中,我们提倡实施“三个一工程”:即要求学生提供一则教育信息,研究一个教育问题,设计一次活动方案。提供一则教育信息,就是让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通过体验、阅读、上网查询,自己获得教育教学方面的知识和信息,自己去涉猎感兴趣的教育类课程,但必须选择一则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教育信息向全班或交流。研究一个教育问题,就是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教育教学问题,在教师指导下,自己去搜集、分析和处理相关资料(信息),并撰写一篇教育小论文,或进行案例分析,即进行研究性学习。设计一次学生活动方案,就是根据小学培养目标和小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特点设计一次活动方案。通过“三个一工程”,使学生不仅通过自己获得所需的知识,而且逐步掌握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的方法和组织学生开展活动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师范生的全面发展观和探究问题的能力,从而有利于他们形成适合基础教育改革需要的各种素质。

3改革创新

按照精品课程“先进性、综合性、开放性”的建设要求,以教师教育专业化理论为指导、以素质教育的思想为统帅、以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的新要求为课程建设的方向,以提高教学质量为重点,狠抓课程建设各项工作的落实,加强薄弱环节建设,全面提高课程教学水平,努力将《小学教育学》建成高质量的、省内同类院校一流的优质课程。具体而言小学教育学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是:

3.1精品教材和讲义

我们一方面选择国内优秀主流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用书,另一方面,我们要求每位教师不能凭一本教材上课,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综合吸纳国内外众多优秀教材的内容丰富和充实自己的讲义。在此基础上,与兄弟院校合作,在三年内形成自己的精品教材《现代小学教育学》

3.2精品课堂

每一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课堂教学的质量就是师生生命的质量,精品课程必须以精品课堂为基础。我们从去年开始,采用“课堂行动研究”、“过关教学法”等方法实施精品课堂工程,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我们计划在三年内达到“堂堂精品”的目标。

3.3精干队伍

我们学科的师资数量不可能再增加很多,但承担的教学任务却是全校性的。这就要求我们的每一位教师都是“精品”的。为此,我们要求每位老师从学术研究、课堂教学、学术报告、论文指导等方面达标,成为一个精品教师。这一计划已行一年,成绩显著,计划三年后全员达标。

3.4精品成果

精品课程要有精品成果。小学教育学课程在2008年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两位教师被评为校级“青年十佳教师”,罗丽丹在学校说课比赛中荣获第一名,庄小满老师还获得全省教学大赛二等奖,陈晓凤老师还获得省青年教师教学一等奖。在接下来的三年中,我们将倾全力打造《小学教育学实践教学》这一课题研究,而且积极筹备申报省级精品课程。

4教学质量

4.1教学改革成果体现在精品课程建设中

在校级精品课程――《教育学》的建设中,形成了一系列有利于教师发展和学生学业成绩提高的教案、习题集、试题库、教学案例集等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资料。

4.2教学改革成果体现在教学团队的教研成果和科研成果中

为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教学科研素质,建设强有力的教师团队,坚持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并以科研课题研究以促进教学改革。

4.3教学改革成果体现在教育理论相关的选修课设计上

为了增强师范生的教育理论素养,教育理论教学团队利用团队中的优秀教师资源为师范生提供丰富的选修课套餐,围绕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结构总体设计相关的选修课内容如《中外教育史》、《课程论》、《教育研究方法》等。

4.4教学改革成果体现在向小学渗透教学改革思路并产生辐射性影响

从2005年起,教育理论教学团队通过教师深入本地各小学参与教研活动、小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活动以及小学教师师资培训、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帮扶等活动,实现教学改革成果的推广。

另外,教学改革成果还体现在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实践成果上,如通过学习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教育文集》、《见习简报》等。

参考文献:

[1] 黄甫全。小学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 周金浪。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辣妈美为大家整理的7篇《小学教育教学案例范文》,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更多实用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辣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