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案工作计划书(精选14篇)
个案工作计划书(精选14篇)
个案工作计划书篇1
一、个案背景
案主孙阳光与XX年8月29日进入西宁市儿童福利院的,今年12岁。现与其他六名孩子一起生活在儿童福利院小家庭中。
被抛弃的原因:XX年案主被抛弃在儿童福利院门口,再起衣服的红布上写着抛弃的原因:由于其父受重伤,生活不能完全自理,母亲离家出走,生活陷入困境。为了孩子能够生存,遂请好心人收留。入院诊断时,按住被诊断为患有共济失调型脑瘫、生物素缺乏症、癫痫。他的智力、运动发育比同龄正常孩子落后五年;甚至情形但反应迟钝,不能计算。走路摇摇晃晃并不稳定。
2-XX年9月进入青海省特殊教育学校培智班学习。开始是学习状况良好,能牢记老师给予的家课、上课时的情形。但容易丢东西,有时也被同学欺负。但它仍喜欢继续上学。孙阳光社交能力差,在校和同学相处较差,见到陌生人表现热情,与其他家庭孩子相处也较差。孙阳光说话喜欢绕弯,你问他叫什么,他会热情地把在场的所有人介绍已贬值后再说自己。他是从达三班声道小家庭的,在达三班的优越感没有了,阳光变得自卑。抓握能力不好,写字写不好;在校学习差,尤其是语文。经常摔倒或与同学大家而受伤。
他是义工眼里的可爱宝贝,家庭妈妈眼里的调皮孩子,是老师眼中的坏学生。
二、问题分析与诊断
工作员观察与分析
要了解孩子,就要走进孩子的世界;孩子世界有三类人:父母、兄妹、伙伴,对于福利院的孩子,就要走进他的同辈群体,了解他们的亚文化。
孩子的技俩:为了达到某个目的,他们会集体编造一个谎言。通过与小家庭,孩子接触,我他们很想养只小狗,为了他达到这个目的,他们会不约而周的上演一场看似逼真而又漏洞百出的闹剧,阳光不会主导这场闹剧,通常是听了杨丽、刘浩的指使而协同。
在一次小组中,大家讨论加妈打他们,我让大家画出自己的心情,其他人要么画得是巴掌,把贺妈妈拍死,要么是想象外面美丽的天空,只有阳光,他画进了他的所有伙伴,大家都获得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一起快乐玩耍,阳光尽管12岁了,但他始终生活在自己的美好世界中,没有仇恨、没有埋怨,阳光很单纯很善良。
阳光经常会不分场合地恐吓其他小朋友,他经常警告袁斌别惹我。要不我把你“踏哈着“,可是他却不轻易去打别人。看看他和刘浩玩闹也是这个样子,刘浩则不管三七二十一,把他整治一顿,然后,大家一起嘻嘻哈哈继续玩。
阳光的这种表现给人的第一感觉是:很蛮横、不讲理“也是这个原因,导致他在学校挨欺负。
一次阳光要我给他送粮礼物,他说要一把枪,我说“不行,打伤人怎么办?”他反过来向我解释:“如果我用枪打伤了人,这个责任你负不起!”福利院的孩子并不像家庭的孩子那样“单纯”他本身处在一个关系复杂的,缺乏亲情的正式的契约关系中,他过早地接受了这些,并深入到了内心中。他很小就已经步入了社会,可毕竟他是个孩子,他只看到了别人的关系与心理,但没有看到自己的心理,理所应当的认为“身边的人满足他的需求的义务”带着孩子的狡黠。
孩子有争宠的行为
比如,小家庭的孩子都江堰市反对李逃同我亲近,他们说:“哥哥,李逃老缠着你!“当我要领着部分孩子下楼玩,剩下的孩子会特别想跟着,将去玩的孩子会坚决反对剩下的孩子,甚至会大打出手。阳光也有这样的情绪,但想比较刘浩、杨丽要轻得多,并且不会因此恐吓别人、打别人。他似乎并不在乎这些。
每一次去小家庭看到的更多的是阳光在训练,自己动手刷鞋、洗袜子、洗饭盒……而其他的孩子则在写作业、看电视。作为家庭中身体协调能力最差的孩子,阳光通常要比别人承受更多的指责、付出更多的努力,且只有很少的玩的时间。
阳光渴望亲情。但他的防备心情很重,要走进他的内心,获得他的信任很困难。他知道李小晶、李萍、邓姐姐对他很好,但不是很信任她们,因为她们的身分代表机构,他们是姐姐,但不是朋友……我能走进阳光,取得阳光的信任,主要是我向人们承诺:“我们之间的事,我们谁也不能跟家庭妈妈说。”我这样承诺,也这样做到了,在我的身边,他们可以任意地去玩、肆无忌惮地表达……我为他们提供了一身无拘无束天地,这是符合孩子本性的。我听过正式社工说“如果一个人知道阳光没有考好,第二天便有很多人问阳光,你是不是没有考好呀?我想反问”福利院的孩子不应该有隐私吗?
一次阳光放学回来,满脸沮丧,见了我也一句话不说,扭头就走,从杨丽口中得知“阳光的语文、数学都考了鸭蛋”。学习是阳光头疼的一件事情,阳光喜欢上学,因为上学使他同大三班的孩子彻底划清界限,说明了他能力较好。但是一次次的考试失败也无情地打击着他的自信心,由自卑转向自负。一次我请他参加小组,当他得知其他成员有:周智理、周玉珑、周玉驰……他说:“我不去,游戏太简单了。”在他的意识中,他认为大一班的孩子几乎根本不如他,给他们做的游戏对他来说也是“太简单了”。
三、干预目标
阳光有许多“情况”需要社工干预,干预顺序为:
阳光需要培养安全感,需要他人的无私的爱。
从大三班由护理员眼中的“宠儿“到小家庭中的”低能儿“其心理落差导致的心理偏差需要干预。增强他的自信。
阳光说谎、打架等行为需要做行为矫正。
(阳光的人际问题不大,这个问题主要存在于雅娟。)
而在我的有限时间里,主要帮阳光建立一种安全感,寻找一个归宿地,而其他的任务,就需要转介。
i.总目标:培养案主的信任感与安全感
ii.分目标:
与案主建立亲密无间的关系
为案主寻找一个关系融洽、安全的群体,让案主能够自由表达。
发泄案主心中的苦闷
协调案主的人际关系
四、理论依据
本次个案工作主要采用:小组工作的互惠模式。
该模式认为,互惠模式的目标实施小组成员在社会归属和互相依存中得到满足,要在小组成员之间、小组之间和有关的社会系统之间达到互助和开放,个人必须透过一个健全并核实的群体生活才能获得将康、全面地发展。他非常重视从人与人的相互作用中来认识成员,非常强调群体生活的重要性。
针对案主,主要是帮助他在这样的小组中获得安全感,并且得到成长。促进案主主动与人交流,学习交流的准则恩等,以便完成其社会化。
五、干预模式或干预技巧
由于孩子的认知能力有限,通过小组工作,我了解到,他们还不能进行深刻的自我探索,所以我选择了社会学习理论的方法,它不需要孩子考虑太多。在干预中,我采用如下技巧:
真诚。对待孩子决不做作,对的就是对的,错的决不姑息;高兴就笑,不高兴就皱着眉。给孩子真实地评价,不做任何修饰。
个案工作计划书篇2
一、基本资料
,男,10岁,现在xx小学就读,健康状况一般,体型正常,脸色红润,身体素质一般。案主性格内向,平时与邻居、朋友交流很少,只与几个同学有来往。有时会一起与同学玩玩游戏。
二、背景资料
家庭背景:案主的父母多年前来到台州,案主也随着父母与姐妹来到台州,父母都在台州打工,加上还要承担3个孩子,条件比较一般,案主有一名姐姐,一名妹妹,姐姐上初中,而妹妹还小没上学,平时父母忙,需要周玉明照顾妹妹,因此与妹妹关系比较好,父母也没有时间管他,也没什么朋友,长期以来形成了内向的性格,加上没人管,便放纵自己,学习也不认真,加之学前以及一年级的时候没有学好基础,导致到二年级还不怎么会写字。
个人经历:案主就读于xx小学,成绩中等偏下,现读二年级。因家境在校期间,案主不爱学习,不写作业,上课也不听,平时考试都是倒数,老师对于周玉明也有些不管的态度,平时的周玉明不爱写作业,因此老师也没有一定让他写作业的意思,而是把别人写好的作业拿给他抄,同学们也由于案主不太会写字,成绩更是倒数的,因此同学们都不怎么喜欢周玉明,因此导致周玉明的社交范围较小,同学们都不爱和他做朋友
三、主要问题
案主存在一些问题。他性格内向,由于自己消极的态度,不怎么与人交流,不太会写字,完全达不到二年级学生应该达到的水平,就连模仿也模仿不来,且连自己的名字也不怎么熟悉,案主的家庭系统也存在着问题。父母长期忙于工作,没有时间与能力来辅导孩子的学习,加之对孩子不管不顾的状态,因此孩子比较孤僻,由于周玉明不太会写字,成绩更是倒数的,因此同学们都不怎么喜欢周玉明,因此导致周玉明的社交范围较小,同学们都不爱和他做朋友
四、问题分析
(一)问题确认。对于周玉明不会写字的问题,据了解,周玉明本身没有存在问题(如先天性疾病之类),只是过于懒惰,自暴自弃,加上一年级的时候基础没学好,导致这一问题的产生,案主的问题也是受到家庭以及学校老师同学的影响。同时,学校老师和家长也没有对此进行及时的处理,并有逐渐严重的趋势。因此,既要针对案主的心理问题进行治疗,还要结合外部资源共同解决案主的问题。
(二)对于同学们不喜欢周玉明的问题,是由于周玉明不会写字,成绩差直接导致的。只要把周玉明不会写字的问题克服,相信同学们会改变对周玉明的态度
五、服务计划
目标在于协助案主认清自己面临的问题,发展个人的潜在能力,帮助并促使其解决自己面临的问题,协助其调整人际关系网络,促使案主能够自己努力去改善。具体计划如下:
1:帮助周玉明学会基本的写字,比如简单的一,好,又此类的汉字一百个
2:加强对周玉明的心理教育,让他明白父母老师没有放弃自己,使自己也不会自暴自弃,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成绩,使同学们对他改观,社交范围扩大
3:通过与老师家长的沟通,让他们明白孩子需要更多的关注,这样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
六、服务提供
我了解了学校老师以及同学提供的初步信息后,约见了案主。第一次接触,案主虽没有表现出太多抵触情绪,但也比较沉默寡言,在多次见面交谈过程中,我与案主也相互了解了不少,明白问题形成的原因。
1:社工根据案主情况,先从案主的心理情况开始,每个月对案主进行一次心理教育,每次40分钟,鼓励他,让他知道老师还没有放弃他,爸爸妈妈也很关心他,同学也会很愿意与他做朋友,让他要对自己有信心,重新拾起对自己的信念,积极应对和解决目前困难。
2:同时,我要对案主自身的问题进行处理,每个星期定期对案主写字进行辅导与帮助,每次一节课,帮助他学会基本的汉字,看他自己的能力,掌握一年级学生所应该学会的汉字,例如一,又等基本汉字一百个。
3:通过与老师家长的沟通,让他们明白孩子需要更多的关注,这样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例如与老师沟通,让老师定期的与案主交流,并且辅导他的作业,在父母方面,可以在空余的时间尽量陪陪孩子,也可以在学校每过一个月举办老师与家长的交流会,促进老师与家长的沟通,让孩子健康成长。
七、想要达到的效果
1:通过三个月的服务提供,通过对案主12次的辅导,使得案主成功学会汉字,并且能够非常流畅的写下来。
2:通过对案主四次的心理教育,加强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使得案主明白自己的价值,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信心,能够更好的练习写字以及一步步的提高学习成绩,赢得同学们的喜爱。
八、个案反思
我按照工作流程进行工作,会取得一定成效。我也一次你充分认识到资源的重要性,通过其他社工的帮助,解决了案主的心理问题,通过学校老师的关心与教育,解决了案主的学习问题,通过家人的关怀,解决沉默寡言的问题,本案也存在一些问题。在取得案主支持方面,我们还不够到位,以致在随后与老师同学的沟通中经常无功而返,造成时间和精力的不必要损耗。因此,在工作中需要不断地、全程了解案主的各种情况,与案主及时有效进行沟通。
个案工作计划书篇3
个案背景:
案主,男,17岁,武汉某高中高三学生,比较叛逆,厌学。
小方小学时比较听话,成绩较好,学习生活不用父母操心。
上初中后,进入青春期后,开始变得比较叛逆,喜欢撒谎,并且经常与同学打架。
高中后经过同学认识了许多社会上的无业青年,经常逃学出去玩耍,渐渐喜欢抽烟喝酒,并经常出入网吧等地。还曾与校外青年一起参与过几次学校里的群架,在学校小有“名气”。
高一结束后,由于逃学多次,并且参与打群架,被学校退学。后母亲为其安心学习,将其送到新洲的住读学校,但小方抱怨学校条件艰苦,母亲不忍儿子受苦,考虑到高考对艺术生的文化分要求比较低,小方小时候比较喜欢涂鸦,于是将其转回武汉的一所高校成为一名美术艺术生。小方则认为母亲的努力都是徒劳,自己根本不想学习,就算现在努力也不可能取得好成绩,依然经常逃学。
小方的父母喜欢打牌,小时候对小方的管教比较少。父亲是一名出租车晚班司机,母亲是全职家庭主妇,家庭收入以出租房屋和父亲的工资为主。小方变得叛逆后,其学习生活基本上都由母亲管教。小方的父亲在小方年幼时有出轨的经历(小方对此不知情),后来觉得愧对小方母亲,从此家中大小事务基本上都由母亲决定。
父亲的管教也是比较顺从母亲的观点,小方对此经常无视,总是说“不要你管我”、“妈妈都没说我,你插什么手”。在小方的教育上,母亲基本上采取物质奖励和棍棒教育为主。
初中时,在临近考试时经常会以“如果这次考到前15名,就跟你买……”之类的话激励小方学习,后来小方越来越不想学习,经常背着母亲逃学,经老师反应发现后,便威胁减少其零用钱,甚至多次与其发生肢体冲突。对于老师的电话反应小方在学校的不良行为,小方经常说老师对他不公平,就是因为自己没有给老师送礼,就处处针对自己。对于小方的这种借口母亲也比较认同,但同时认为自己的孩子也有不对。
近期,小方与校外无业青年联系密切,参与一次抢劫,被派出所抓获,但由于情节轻微,没有参与实施,48小时候获释。
小方开始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与母亲一同来求助社会工作者希望得到帮助。
资料收集:
探访案主生活学习的环境,包括家人、老师、同学以及朋友,收集案主相关系统资料,做出以下评估分析。
评估和判断:
问题一、案主厌学,有自我放弃倾向,逐渐养成许多不良习惯。
表现为:初中时经常撒谎逃学,高中时与许多社会无业青年来往密切,经常参与打架,比较暴力。
原因:父母在其小时候,长期对小方不加管教,后来母亲经常暴力教育,造成青春期的叛逆和偏差行为
问题二、案主与其父母间亲子关系比较紧张
表现为:小方经常无视父亲的管教,母亲从小比较满足小方的物质要求,随着孩子的叛逆程度增加,经常发生肢体冲突。
原因:由于家庭中父亲的角色比较弱化,母亲溺爱孩子,教育方式以物质奖励和暴力为主,
问题三、案主存在非理性信念,形成以个人为中心价值观,
表现为:认为不顺心意的地方就是对方和自己作对,如学校里,老师对自己不公平,经常为了一点小事,表现暴力,欺负同学,成为学校的“小霸王”。
原因:母亲从小对孩子的溺爱,造成小方从小不愿吃苦,比较贪图享受
服务目标:
具体目标:帮助案主返回学校,迎接高三学习生活,逐步改掉暴力等不良习惯
中期目标:平衡家庭中三个角色的关系,实现良好的家庭教育,改善亲子关系
终极目标:协助改变以个人为中心的价值观,正确认识他人和自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服务模式及理论基础:
认知治疗模式中的理性情绪治疗和人本治疗模式,结合结构家庭治疗模式。
1、理性情绪治疗模式
理论基础:
(1)人天生同时具有理性和非理性两种信念,情绪问题是由非理性的信念所形成的,每个人都具有改变自己思想、情绪和行为的能力。
(2)情绪失调原因——ABC理论
A诱发性事件
B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
C特定情形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
治疗过程:
(1)、心理诊断:帮助案主指出自己非理性信念是什么,认识非理性信念与自己目前行为的联系,
(2)、领悟:承认这中非理性信念的存在性,帮助他认识造成各种情绪障碍的不合理信念及哲学根源。
(3)、修通:采用与不合理信念辩论的方法,目的是帮助求治者认清其信念的不合理性,进而放弃这些不合理的信念。
(4)、再教育:改变求助者常见的不合理信念入手,帮助他学会以合理的思维方式代替不合理的思维方式。
(5)、家庭作业:继续学习理性情绪治疗的模式的理论和方法,不断地对自己的非理性信念进行分析理解和质疑,以此来巩固治疗效果。
运用这种疗法,通过和案主辩论其非理性的想法,培养起其对自身价值观的正确认识,改变其对自我和别人的态度。
2、人本治疗模式
理论基础:个人有自我成长,自我实现的动力。
“自我实现”是指对天赋、能力、潜能等的充分开拓和利用。
通过该模式,使案主重新认识自我,积极开拓自己的能力。
引导案主自我发觉自己的潜能。
3、结构家庭治疗模式
理论基础:
1、家庭系统,家庭成员是家庭系统的组成部分
2、家庭结构,家庭结构中存在的次系统、边界、角色和责任分工及权力架构。
3、病态的家庭结构,不良的家庭结构是造成家庭成员问题的真正原因。
不良的家庭结构主要表现在纠缠与疏离、联合对抗、三角缠、倒三角等方面。
本案例中家庭结构呈现联合的倒三角结构。
通过家庭会谈的形式,帮助家庭成员意识到目前不正常的家庭结构所带来的后果,改变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
干预技巧:
在整个个案干预的过程中需要给予案主充分的理解支持、真诚、接纳、尊重等,保持良好的倾听。
适时的自我坦露,给予案主回馈及肯定。
在整个个案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要站到案主的角度考虑问题,因为他的特殊生活环境,学会转换角色
2、对于案主的非理性的想法和行为的产生不是一天的产物,所以在处理与争论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
要采用循序渐进的工作方式。
3、充分的发动案主身边的网络支持系统和资源,从多个角度去协助案主的自我发展
4、处理好与案主的关系不可以使其对我产生依赖的情绪,要做到助人自助。
5、在个案过程中一定要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包括与案主,与案主家人以及与案主学校老师的关系。
具体实施计划(预计每次会谈时间间隔一周):
初次会谈(已完成):了解案主的心理特征,以及基本的情况。
主要目标:熟悉案主,掌握背景资料,和案主之间建立初步的信任关系。
第一次会谈正式介入、了解情况
主要内容:
1、进一步具体的了解案主的心理状况,背景资料,以及在生活其他方面的状况。
2、与案主一起明确问题和需求。
3、征求案主的意见,一起制定目标以及改善目前的情况。
第二次会谈总结过去、发现自我
主要内容:
1、帮助案主指出自己非理性信念,认识非理性信念与自己目前行为的联系,
2、通过回忆帮助案主重新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学习上的优势,从而获得继续学习的动力
作业:案主思考自己小时候学习的长处,曾经如何努力学习,并尝试按照这些做
第三次会谈重新定义家庭结构、实现转变
主要内容:父母参与家庭会谈,重新定义,认识家庭角色职责分工与权力,平衡三者关系,缓和亲子关系
作业:父母反思从前由于夫妻关系导致的教育方式的错误,强化父亲的职责,父母与案主共同努力实施正确的家庭教育。
第四次会谈:树立正确价值观,反思受到的不良影响
主要内容:帮助案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再以自我为中心,考虑到别人的感受
作业:主动疏离与社会不良朋友的接触,逐步改变不良行为,不再欺负学校同学,不再以暴力解决问题
第五次会谈:悦纳现在的自我,积极的生活
主要内容:现在案主主动开始反思自己过去的所做作为,需要支持和鼓励。
所以这次的任务定为积极的适应生活,接纳现在的自我。
作业:通过每次时间的记录,体会自己的进步,增强自信,相信自己有改变的潜能
第六次会谈:正确对待他人的批评
主要内容:在上次辅导的基础上,改变其非理性的想法。
正确的认识别人对自己的批评,如老师对自己的管教
作业:每当老师批评自己时,先反思自己,老师是否有道理,公正
第七次会谈: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
主要内容:在前几次的基础上,规划自己的生活,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习
作业:写一份自己今后应该保持的好习惯,避免出现的一些变差行为,规划高三的学习目标
第八次会谈:回顾过去,鼓励其取得的进步,并巩固个案的成果
主要内容:回顾这几次的会谈内容,想想自己取得的成绩,并鼓励其巩固已有的成绩。
结案:
对本次个案进行评估,并且对于个案过程中出现问题和解决方法。
评估方法:
1、工作者观察,利用原来制订的计划表进行评估。
2、案主的自述、认同感,对服务的效果和效率进行评估
3、督导老师的检测
方案评估:
本案例的案主问题主要是由于长期不正确的家庭教育,造成案主价值观认知偏差,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
另一方面由于案主正处在叛逆期,来自社会会上许多不良的影响导致了案主的偏差行为,如暴力等。
最后由于长期逃学,而厌学,重返学校时已经对自己失去信心。
可见,案主的问题是由家庭和案主自身长期的共同影响所造成的。
于是本计划书采用理性情绪治疗、人本治疗和家庭治疗结合的方式展开。
首先帮助案主认识到自己的偏差价值观,工作者积极主动地影响案主,帮助案主消除各种非理性信念,效果比较明显,见效快。
但也存在工作者为了追求辅导效果,可能忽视案主的自我感受,使得案主处于消极被动地位。
同时可能会由于工作者过快的介入案主价值观,导致案主会产生抵触情绪,不利于接下来的工作展开。
然后结合家庭治疗改善案主成长的环境,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改善案主成长环境,在家人的共同努力下成长。
但同时这种方法要求介入家庭层次比较深,针对本案例,案主父亲曾有出轨行为,而案主不知情的特殊情况,要彻底改善家庭成员关系难度大。
最后在前几次已经取得的成绩之上,通过对案主进行人本治疗,帮助案主建立自信心,重返学校,迎接即将到来的高三学习。
这种方法以案主为中心,帮助其发觉自身潜力,促成发展。
但是为了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对前几次会谈后,案主内心变化成效要求较高。
个案工作计划书篇4
一、案主的基本情况:
姓名:姚艳年龄:年满16岁婚姻状况:未婚职业:服装店员工
家庭背景:家庭条件优异,父母宠爱有加,在遇到李京前是个听父母话、好好学习的乖乖女。
背景材料:姚艳,高中辍学。其男友李京20岁,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小学三年级便辍学在家,父亲患有精神疾病,母亲常年外出打工。一次偶然的机会姚艳认识了李京,姚艳在网上认识了李京,在一些聊天中对李京的经历深感同情,与之发展成恋爱关系。在与李京交往的这段时间里,因为父母反对,曾经多次自杀并且离家出走。原本上学的她辍学后在服装店打工,她的工资是她和李京两个人全部的收入。
姚和李的恋情受到李母的坚决反对。一方面,因李京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不适宜恋爱和结婚,李母十分担心儿子的身体,坚持认为姚艳会害了李京;另一方面,李母认为正是因为姚艳的出现迷惑了儿子,使原本乖巧听话的儿子不再听母亲的话,甚至对母亲持刀相向。
姚艳的父亲对于女儿的恋情很不认同,认为李京之所以要和自己的女儿在一起并不是因为爱情,而是因为他对女儿的依赖。更让姚先生感到生气的是自己养了十几年的女儿竟然会为了李京离开自己的父亲,甚至是为了所谓的爱情而放弃了自己的生命。因而姚先生希望女儿能够离开李京,回到学校中继续读书。
二、案主问题:主要问题:
1、自杀问题,在与李京交往的过程中曾经自杀八次,多次离家出走。
2、辍学问题:为了和李京在一起而辍学,到服装店卖衣服。
相关问题:
1、曾近也想过要和李京分手,但是做不到,还是放不下李京。
2、父亲为了女儿的所作所为感到十分生气,家庭关系紧张。
3、李母坚决反对李京和姚艳在一起,李母与姚艳关系紧张。
三、工作目标
直接目标:帮助案主解决因为父母反对她与李京在一起而屡次自杀且辍学的问题。
中间目标:
1、使案主认识到生命的可贵,生命不仅是权利也是义务;
2、是案主认识到她现在为这段感情的付出是不值得的;
3、缓和案主与家人的关系;
4、恢复学业。
四、分析治疗理论模式:认知行为治疗模式
针对姚艳的`情况,决定采用认知行为治疗模式,主要基于以下原因:姚艳存在不正确的认知:
1、她没有认识到生命的价值,也没有认识到生命之于它来说是一种责任。
2、她没有认识到学业对她今后人生的重要作用。
3、她的恋爱观存在偏差。正是这些不正确的认知使得姚艳做出了为了爱情付出生命、放弃学业、离开父母的不理智行为。认知行为治疗模式认为人的认知决定其行为,所以采取认知行为治疗模式是合适的。
五、介入阶段
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一个星期,每周内根据实际情况安排两至三次面谈:
第一阶段:接案和建立关系
多方面收集案主资料和情况,在第一次会谈中,通过温暖、尊重、真诚、共情和理解等技术,表现出对案主的尊重、接纳和关心,并适时表达同感,获得案主的信任,使案主获得安全感,并且尽可能地让案主毫无顾虑的倾诉心中烦恼,宣泄被压抑的情绪。让案主吐露心中的不快,在此过程中全面的了解案主需要和主要问题。与案主建合作式的治疗关系,争取案主的信任与合作,与案主共同确定咨询目标与方案,帮助案主建立自助态度,使其积极参与治疗过程。
第二阶段:认知重塑
基于上一阶段与案主关系的基础,开始尝试修正案主的错误认知。运用苏格拉底式提问调动服务对象的好奇心和探索能力,揭示服务对象无效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通过认知错误的辨认、理性选择方式的例举以及认知排演等方法帮助服务对象认识和改变无效的自动念头和图示,加强服务对象的理性认知能力,帮助其重塑正确认知。
第三阶段:行为修正
案主通过上一阶段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陪伴、引导其对行为进行修正。可以通过让服务对象设计日程的安排和提供反馈的方式,帮助案主规划自己的生活安排,提高服务对象的学习能力,充分发挥面谈辅导的治疗效果。具体准备使用代币管制的方法,确立复学以及和家人修复关系的目标,一步步的达到行为修正的目的。
第四阶段:结束和巩固阶段
主要任务是回顾和总结,了解案主的变化和案主未来可能面临的问题。对案主的进步给予正性反馈与强化,帮助案主把咨询过程中学到的认知方式、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到学习生活中,来处理自己与家人、李京的关系,鼓励案主正面评价自己。让案主有一个坚定信心来面对今后的学习生活。
六、成效评估
个案工作计划书篇5
一、案主的基本情况:
姓名:姚
年龄:年满16岁
婚姻状况:未婚
职业:服装店员工
家庭背景:家庭条件优异,父母宠爱有加,在遇到李前是个听父母话、好好学习的乖乖女。
背景材料:姚,高中辍学。其男友李XX20岁,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小学三年级便辍学在家,父亲患有精神疾病,母亲常年外出打工。一次偶然的机会姚认识了李,姚在网上认识了李,在一些聊天中对李经历深感同情,与之发展成恋爱关系。在与李交往的这段时间里,因为父母反对,曾经多次自杀并且离家出走。原本上学的她辍学后在服装店打工,她的工资是她和李两个人全部的收入。
姚和李的恋情受到李母的坚决反对。一方面,因李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不适宜恋爱和结婚,李母十分担心儿子的身体,坚持认为姚会害了李;
另一方面,李母认为正是因为姚出现迷惑了儿子,使原本乖巧听话的儿子不再听母亲的话,甚至对母亲持刀相向。
姚父亲对于女儿的恋情很不认同,认为李之所以要和自己的女儿在一起并不是因为爱情,而是因为他对女儿的依赖。更让姚先生感到生气的是自己养了十几年的女儿竟然会为了李离开自己的父亲,甚至是为了所谓的爱情而放弃了自己的生命。因而姚先生希望女儿能够离开李,回到学校中继续读书。
二、案主问题:
主要问题:
1、自杀问题,在与李交往的过程中曾经自杀八次,多次离家出走。
2、辍学问题:为了和李在一起而辍学,到服装店卖衣服。
相关问题:
1、曾近也想过要和李分手,但是做不到,还是放不下李。
2、父亲为了女儿的所作所为感到十分生气,家庭关系紧张。
3、李母坚决反对李和姚在一起,李母与姚关系紧张。
三、工作目标
直接目标:帮助案主解决因为父母反对她与李在一起而屡次自杀且辍学的问题。中间目标:
1、使案主认识到生命的可贵,生命不仅是权利也是义务;
2、是案主认识到她现在为这段感情的付出是不值得的;
3、缓和案主与家人的关系;
4、恢复学业。
四、分析治疗理论模式:认知行为治疗模式
针对姚情况,决定采用认知行为治疗模式,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姚存在不正确的认知:
1、她没有认识到生命的价值,也没有认识到生命之于它来说是一种责任。
2、她没有认识到学业对她今后人生的重要作用。
3、她的恋爱观存在偏差。正是这些不正确的认知使得姚做出了为了爱情付出生命、放弃学业、离开父母的不理智行为。认知行为治疗模式认为人的认知决定其行为,所以采取认知行为治疗模式是合适的。
五、介入阶段
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一个星期,每周内根据实际情况安排两至三次面谈:
第一阶段:接案和建立关系
多方面收集案主资料和情况,在第一次会谈中,通过温暖、尊重、真诚、共情和理解等技术,表现出对案主的尊重、接纳和关心,并适时表达同感,获得案主的信任,使案主获得安全感,并且尽可能地让案主毫无顾虑的倾诉心中烦恼,宣泄被压抑的情绪。让案主吐露心中的不快,在此过程中全面的了解案主需要和主要问题。与案主建合作式的治疗关系,争取案主的信任与合作,与案主共同确定咨询目标与方案,帮助案主建立自助态度,使其积极参与治疗过程。
第二阶段:认知重塑
基于上一阶段与案主关系的基础,开始尝试修正案主的错误认知。运用苏格拉底式提问调动服务对象的好奇心和探索能力,揭示服务对象无效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通过认知错误的辨认、理性选择方式的例举以及认知排演等方法帮助服务对象认识和改变无效的自动念头和图示,加强服务对象的理性认知能力,帮助其重塑正确认知。
第三阶段:行为修正
案主通过上一阶段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陪伴、引导其对行为进行修正。可以通过让服务对象设计日程的安排和提供反馈的方式,帮助案主规划自己的生活安排,提高服务对象的学习能力,充分发挥面谈辅导的治疗效果。具体准备使用代币管制的方法,确立复学以及和家人修复关系的目标,一步步的达到行为修正的目的。
第四阶段:结束和巩固阶段
主要任务是回顾和总结,了解案主的变化和案主未来可能面临的问题。对案主的进步给予正性反馈与强化,帮助案主把咨询过程中学到的认知方式、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到学习生活中,来处理自己与家人、李关系,鼓励案主正面评价自己。让案主有一个坚定信心来面对今后的学习生活。
六、成效评估
主要通过观察和测量姚行为的变化进行评估,比如可以用一些测量表对姚
艳进行周期性测量,还可通过询问姚父亲或老师同学了解姚近况。要对姚一些转变进行详细的记录,并前后形成对照,吸取转变过程中的经验技巧与教训。
个案工作计划书11
一、背景资料
案主小苏(化名),今年25岁。
20xx年小苏毕业于一所重点大学,专业也很不错,但是换了五六个工作,他都不满意,最长的一份只坚持了3个月。
后来,小苏就干脆不再找工作了,每天把自己关在房间了,在家里做起了啃老族。
从此他就成了妈妈的一块心病。
简单与小苏谈话后得知,小苏不满意工作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和同事相处不太融洽。
他说:“同事们在聊天的时候,我就不说话,其他时候也只有工作上面的一点交流,可能他们也会觉得我比较不爱说话吧。
在我自己的感觉里面,就是很压抑,特别难受。
感觉难以和他们交往。
”说话过程中小苏故意挡着脸,像一个屏障。
他坦言:“这样会觉得安心一点,和周围世界有一个缓冲。
可能是有点自卑吧。
而从高中同学小王讲述得知:小苏是新转来的同学,刚好考试的时候用铅笔涂答题卡,我无意中看到小苏拿了一只铅笔用手在剥,用牙齿在咬,一个人很沉默地坐在那儿,走过去看了原来是没有工具去削笔。
小苏解释:害怕去和周围不熟悉的同学接触,因为不熟悉,所以也就没法借。
苏妈妈说,小苏从小性格就比较内向,没有什么朋友,放假的时候小苏就是经常呆在屋子里,很少出去。
但是苏妈妈也很少对他有什么要求,她认为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他虽然是小孩,也有独立意识,不能把自己的东西强加于他,所以也没有强制他与别的小朋友出去玩之类的。
小苏觉得自己的性格与从小妈妈对自己过于冷漠有很大关系:“在我感觉,母亲在和我交流的时候,很少表达感情,也很少关心我的感情,小时候谈稍微深入一点问题的时间都没有,从来不来考虑到我的心情。
”“她做事情,从来没有我插手的余地,或者没有去插手的必要。
只是我完全可以去依靠,好像我什么都没办法给她做。
”在自己不满3岁的时候,妈妈和爸爸就离婚了。
妈妈每天又要工作又要做家务,和自己交流的时间就非常少,即使周末去公园玩,妈妈也只是在旁边看着,从来不和自己一起玩。
“我知道母亲不容易,就想帮帮忙,但是总觉得母亲拒自己于千里之外。
”
现在在家里,小苏每天对着电脑,很少做家务,晚睡晚起,妈妈下班做菜给他吃。
二、资料收集
探访案主生活的环境,包括家人、老师、同学以及朋友,收集案主相关系统资料,做出以下评估分析。
三、评估和判断
问题一、案主对于工作不满意,有自我放弃的倾向
表现为:经常更换工作,每份工作坚持的时间都很短;在工作中并没有感到愉快或有成就感;现已放弃工作在家,处于待业状态
原因:性格过于内向,导致与周围同事的接触和交流过少,人际交往形成障碍,致使其更加孤立并倍感压抑,越来越逃避工作与各种社交场合,最后严重到放弃工作
问题二、从小性格非常内向,人际交往障碍突出
表现为:外在穿着及打扮即显示出距离感(突发遮住眼睛);无法融入同事的谈话中;学生时代不敢向同学借文具用品
原因:父母离婚较早,案主较少体验到父母给与自己的关注;与家人的交流很少
问题三、案主与家人(主要是母亲)关系较为冷淡
表现为:案主辞职在家后主要是面对电脑,也很少做家务;也极少与家人交流
原因:案主的母亲一直以来对案主表现较冷漠;虽然担心他,但是又觉得每个人都是独立的,因此没有表现出对他的过多的关心
服务目标:
具体目标:增加与母亲的交流,在家中承担一定份量的家务
个案工作计划书12
一、个案背景资料
二、个案资料收集摘要
三、问题分析与诊断
1、案主认识的问题
2、工作人员诊断的问题
3、工作要解决的问题
四、服务目标
1、总目标
2、分目标(此处要尽量细化)
五、服务模式及理论基础
注意:在罗列所使用的服务模式时要与案例结合
六、介入中的社工理念及技巧
七、介入系统和介入行动
1、介入计划
根据资料诊断、问题分析,描述从哪些系统进入介入行动
2、具体实施计划
确定会见期间任务,此处要设定会谈次数,在设计会谈内容时要构想好访谈提纲,即为了达成目标我们应该准备哪些问题,设计哪些环节呢?每次会谈要有时间、地点、会谈目标、主要方法以及介入重点。
八、评估结案
1、评估方法与工具:
①工作者观察;
②案主的自述、认同感,对服务的效果和效率进行评估;③督导老师的检测
2、结案
个案工作计划书篇6
一、案主资料
姓名:小佚;
性别:女;
年龄:13岁;
性格特征:多愁善感、沉默寡言、性格内向、独来独往;父母职业:父亲为某公司职工,母亲下岗;
家庭生活背景:从小跟随外祖父母生活,感情深厚;上小学后与父母随父母生活,父亲管教很严,曾经与父亲发生争执,造成父女之间的隔阂,与母亲关系较好;
学校生活:小学成绩一直很好,有两个很亲密的朋友,但是常与朋友发生争执;上初中之后,成绩较好,但是初三之后成绩下降,没有朋友,经常独来独往。
二、案例陈述
主要问题:心理阴影,性格转变,沉默寡言,独来独往背景材料:
小佚是独生女,因为父母工作较忙,无暇照顾小佚,所以把小佚交给其在农村的外祖父母照顾,小佚与外祖父母感情很深。小时候的小佚很活泼甚至调皮,经常跟小朋友一起出去玩,跟他们在一起她感觉很快乐。
上小学后,小佚的父母把小佚接到县城,从此小佚跟随父母一起生活。小佚的父亲平时不善言谈,但对小佚管教很严,小佚放学回到
家总能自觉地先写作业,但是有很多时候因为粗心或者急于可以出去玩,作业会出现或多或少的错误,父亲的惩罚就是“面壁思过”。有一次周末,小佚没有做完作业就跟小朋友一起去游乐园玩,回来之后发现父亲很生气,同时发现书包被父亲扔到外面,于是跟父亲起了争执,从此之后一个月小佚没有跟父亲说话,小佚一度很恨父亲,后来经母亲的开导和劝说,小佚逐渐了解了父亲对她的用心和关爱,小佚试图“原谅”父亲,但是总觉得跟父亲之间已经有一层厚厚的隔阂,跟父亲在一起感觉不自在,在遇到问题时也总会跟母亲说。
小佚在小学的时候成绩一直比较好,她有两个很亲密的朋友,但是三个人之间时常发生矛盾,发生矛盾之后互相不理睬对方,过一段时间之后又重归于好,如此这样反反复复,使小佚感觉很厌烦。
升入初中后,一开始小佚不习惯小学到初中的转变,成绩不是很理想,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调整,她渐渐的适应了初中的学习方式,成绩名列前茅。由于小佚感觉厌倦了小学时跟朋友的分分合合,所以决定不再交朋友,从此很少与同学说话,在班级里较沉默,课间操、体育课、餐厅,也是独来独往,一开始她感觉一个人不用考虑其他人的感受,小佚感觉很自由,虽然有时候也会感觉很孤独,但是她也一直不愿交朋友,很少跟其他同学沟通交流,性格越来越内向。自从上了初三之后学习成绩一直不理想。
三、分析治疗理论模式
自我心理学认为问题或挑战源自个人的内部冲突或个人与环境之间的冲突,因此案主的压力来自环境的压力或者发挥不良的自我功
能。由此,自我心理学取向的干预目标是帮助案主建立新的自我优势或者有效利用现有的自我优势。小佚在成长过程中有未被解决的`困扰,一方面在心理上跟父亲有隔阂,在家庭中不能自在的生活;另一方面在心理上排斥朋友,小学关于朋友的不好记忆使她产生了不再叫朋友的观念,从而在学校生活中感到孤独,最终导致学习成绩的下降。社会工作者应该帮助小佚解决家庭和学校生活中的困扰,解除与父亲的隔阂与消除关于朋友之间矛盾的不好印象,将有助于小佚的健康成长,进而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
另外,从Ellis的理性情绪治疗中提炼出来的ABC人格理论认为,A与情感有关系的激发事件,B指信念,包括理性或非理性的信念,C指与激发事件和信念有关有的情感反应结果。认知行为疗法的干预目标是清晰地改变行为或者改变认知,在改变行为或认知之前辨识出它们的前导因素,澄清前导因素与关注问题之间的关联,尝试以新的认知方式去思考或以新的行为方式去应对,从而消除或化解前导因素与关注问题的必然联系。小佚与父亲的争执和跟朋友的矛盾作为激发事件,使小佚对于父亲和朋友产生畏惧心理,从而导致小佚与父亲相处不自在以及排斥朋友的行为。社会工作者应该让小佚改变对父亲和朋友的认知,以求改善与父亲的关系,同时让小佚得以敞开心扉接受新朋友。
四、案主需求
由案主(小佚)目前面临的困境可知,案主需要跟父亲破除隔阂,恢复父女之间的亲密关系,使其在家里可以感受到温暖和舒服;其次,
案主需要重新再认识自己与朋友的关系,使其在学校里充分感受与朋友相处的快乐,提高其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
五、服务过程与计划
服务过程和计划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1.建立关系:社工开始与案主接触,进行初次会谈,并制定治疗计划目标。初次会谈时,社工要全面了解案主当前的问题和需要,注意案主的心理状态及其变化,运用相关技巧赢得案主的信任(可以通过讲一些自己与案主类似的经历,增强案主对社工的信任),社工要给予案主信心和希望,激励案主的成长和改变的动机。同时,针对会谈内容,制定对案主的治疗计划目标。
2.对案主进行心理及其行为的研究:社工要全面收集和案主的有关资料,包括直接资料和间接资料。直接资料是指直接通过与案主会谈直接获得的资料,可以在与案主进行初次和二次访谈时,可以使用宣泄治疗法,一方面让案主的困惑情绪及压力得到宣泄,另一方面获得有用资料,但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要对宣泄进行有效地控制和引导。间接资料是在访视案主家庭,包括案主的父亲和母亲,尤其是父亲。收集的资料主要包括案主的家庭情况、个人成长经历、个人的心理和生理情况、案主的内心冲突和目前的行为状况等。
3.对案主及相关问题进行诊断:在整理、归纳及分析所得资料的基础上,社工要对问题的本质进行评估和推断,重点包括问题的性质、产生的原因以及发展的过程;家庭环境以及案主与其父母的关系;案主个人生活经历和行为特征等。在这一阶段,可以把握案主的喜好,
尤其是案主比较关心的或比较敏感的问题,为下一阶段计划的实施做好铺垫。
4.治疗:社工与案主进行深入接触,并对案主进行治疗。目标是减轻“人——情境”系统的功能失调,缓解案主在家庭里不自在及在学校里的孤独情绪;改善案主的家庭及学校环境,增强案主的自我适应能力,促进案主的成长。
在治疗过程中,社工要重视案主情绪和认知的变化,努力引导案主去发现自己问题的来龙去脉,并帮助案主忘记过去不愉快的经历,比如与父亲的争执和与朋友之间的矛盾。
社工还可以对案主进行间接治疗,可以与案主的父母进行沟通,请他们协助社工给予案主更多的关爱,多与案主进行沟通和交流,以促进案主与父亲关系的改善;还可以与案主所在班级或者老师联系,通过改善案主所属的校园环境,如请同学们主动来接近案主,或者请老师多关心案主,以促进案主性格的转变和人格的完善。
六、成效评估
通过观察和测量案主的生活态度和性格变化进行评估,比如可以用一些测量表对案主进行周期性测量,还可通过询问案主的父母或老师同学了解案主的近况。要对案主的一些转变进行详细的记录,并前后形成对照,吸取转变过程中的经验技巧与教训。
个案工作计划书篇7
一、案主的基本情况:
姓名:姚艳
年龄:年满16岁
婚姻状况:未婚
职业:服装店员工
家庭背景:家庭条件优异,父母宠爱有加,在遇到李京前是个听父母话、好好学习的乖乖女。
背景材料:姚艳,高中辍学。其男友李京20岁,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小学三年级便辍学在家,父亲患有精神疾病,母亲常年外出打工。一次偶然的机会姚艳认识了李京,姚艳在网上认识了李京,在一些聊天中对李京的经历深感同情,与之发展成恋爱关系。在与李京交往的这段时间里,因为父母反对,曾经多次自杀并且离家出走。原本上学的她辍学后在服装店打工,她的工资是她和李京两个人全部的收入。
姚和李的恋情受到李母的坚决反对。一方面,因李京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不适宜恋爱和结婚,李母十分担心儿子的身体,坚持认为姚艳会害了李京;
另一方面,李母认为正是因为姚艳的出现迷惑了儿子,使原本乖巧听话的儿子不再听母亲的话,甚至对母亲持刀相向。
姚艳的父亲对于女儿的恋情很不认同,认为李京之所以要和自己的女儿在一起并不是因为爱情,而是因为他对女儿的依赖。更让姚先生感到生气的是自己养了十几年的女儿竟然会为了李京离开自己的父亲,甚至是为了所谓的爱情而放弃了自己的生命。因而姚先生希望女儿能够离开李京,回到学校中继续读书。
二、案主问题:
主要问题:
1、自杀问题,在与李京交往的过程中曾经自杀八次,多次离家出走。
2、辍学问题:为了和李京在一起而辍学,到服装店卖衣服。
相关问题:
1、曾近也想过要和李京分手,但是做不到,还是放不下李京。
2、父亲为了女儿的所作所为感到十分生气,家庭关系紧张。
3、李母坚决反对李京和姚艳在一起,李母与姚艳关系紧张。
三、工作目标
直接目标:帮助案主解决因为父母反对她与李京在一起而屡次自杀且辍学的问题。中间目标:
1、使案主认识到生命的可贵,生命不仅是权利也是义务;
2、是案主认识到她现在为这段感情的付出是不值得的;
3、缓和案主与家人的关系;
4、恢复学业。
四、分析治疗理论模式:认知行为治疗模式
针对姚艳的情况,决定采用认知行为治疗模式,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姚艳存在不正确的认知:1、她没有认识到生命的价值,也没有认识到生命之于它来说是一种责任。2、她没有认识到学业对她今后人生的重要作用。3、她的恋爱观存在偏差。正是这些不正确的认知使得姚艳做出了为了爱情付出生命、放弃学业、离开父母的不理智行为。认知行为治疗模式认为人的认知决定其行为,所以采取认知行为治疗模式是合适的。
五、介入阶段
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一个星期,每周内根据实际情况安排两至三次面谈:
第一阶段:接案和建立关系
多方面收集案主资料和情况,在第一次会谈中,通过温暖、尊重、真诚、共情和理解等技术,表现出对案主的尊重、接纳和关心,并适时表达同感,获得案主的信任,使案主获得安全感,并且尽可能地让案主毫无顾虑的倾诉心中烦恼,宣泄被压抑的情绪。让案主吐露心中的不快,在此过程中全面的了解案主需要和主要问题。与案主建合作式的治疗关系,争取案主的信任与合作,与案主共同确定咨询目标与方案,帮助案主建立自助态度,使其积极参与治疗过程。
第二阶段:认知重塑
基于上一阶段与案主关系的基础,开始尝试修正案主的错误认知。运用苏格拉底式提问调动服务对象的好奇心和探索能力,揭示服务对象无效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通过认知错误的辨认、理性选择方式的例举以及认知排演等方法帮助服务对象认识和改变无效的自动念头和图示,加强服务对象的理性认知能力,帮助其重塑正确认知。
第三阶段:行为修正
案主通过上一阶段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陪伴、引导其对行为进行修正。可以通过让服务对象设计日程的安排和提供反馈的方式,帮助案主规划自己的生活安排,提高服务对象的学习能力,充分发挥面谈辅导的治疗效果。具体准备使用代币管制的方法,确立复学以及和家人修复关系的目标,一步步的达到行为修正的目的。
第四阶段:结束和巩固阶段
主要任务是回顾和总结,了解案主的变化和案主未来可能面临的问题。对案主的进步给予正性反馈与强化,帮助案主把咨询过程中学到的认知方式、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到学习生活中,来处理自己与家人、李京的关系,鼓励案主正面评价自己。让案主有一个坚定信心来面对今后的学习生活。
六、成效评估
主要通过观察和测量姚艳行为的变化进行评估,比如可以用一些测量表对姚
艳进行周期性测量,还可通过询问姚艳的父亲或老师同学了解姚艳的近况。要对姚艳的一些转变进行详细的记录,并前后形成对照,吸取转变过程中的经验技巧与教训。
个案工作计划书篇8
一、案主资料
姓名:小虹
性别:女
年龄:10岁
生理特征:个头较高,肤色偏黑
性格特征:多愁善感、沉默寡言、言行犹豫徘徊、瞻前顾后,性格内倾、封闭自保
家庭职业背景:农民,但父母长期在外打工
家庭感情:较为复杂,由于从小便在姨妈家长大,父母基本没有抚养过她,因此在感情上对姨妈最为深入,甚至一度称呼姨妈为“妈妈”;对亲身父母则感情淡保
二、案例陈述
主要问题:心理阴影,性格转变,沉默寡言,一定的厌学情绪
背景材料:小虹家总共有4兄妹,她排老二,上有一个姐姐,下有一个妹妹和一个弟弟,家里为了逃避计划生育处罚,便将幼小的小虹送往姨妈家抚养。那时姨妈家经济尚且宽裕,欣然接受,便承担起抚养小虹的责任。小虹聪明可爱,再加上得到姨妈(原为一名教师)的精心教育,一直保持着优秀的学习成绩,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里都表现活泼,令人喜爱。小虹在姨妈家慢慢成长的过程中,很喜欢姨妈家,也逐渐将姨妈当成自己的妈妈,并一直称呼姨妈为“妈妈”,自己的亲身父母会偶尔过来看望小虹,但小虹和亲身父母的亲热程度显然不如和姨妈亲昵,甚至在姨妈、亲身父母同在的场合下,小虹只是在姨妈那里撒娇,基本和父母感情疏远。为此,有不少亲戚朋友故意开玩笑似的询问小虹,比如,“小虹,你到底是谁的孩子?”,“你又不是你姨妈的亲孩子,应该和你妈更近一些?”……诸如此类的问题,尽管并无恶意,但年幼的小虹无从回答,在多次受到这种问题的困扰下,小虹便拒绝回答这样的问题,以沉默代替回答。某天,一个好事亲戚反复询问这类问题用来逗乐,小虹鼓足勇气回答了一些,后遭到亲戚的大笑,小虹当场情绪低落,终于忍不住流出眼泪,从此表现得沉默寡言、言行犹豫徘徊。抚养小虹的姨妈后期因为家庭负担过重,曾要求小虹的父母将小虹带回家抚养,但由于小虹父母一直忙于在外打工(小虹的兄弟姐妹由爷爷一家照顾),事情一再耽搁,造成姨妈的一些不满与误解,因此对小虹的关爱不如从前。小虹更加情绪失落,因而导致在家和在学校积极性都下降了许多,成绩下降很快,逐渐有厌学情绪,整天无精打采,很少展现笑容。
三、分析治疗理论模式
针对小虹的这种状况,社工计划采用心理社会治疗模式,这是因为小虹在成长过程中有未被解决的困扰,以及不好的经历压抑在内心里,给自己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和心理阴影,从而导致不合理的心理状态和处事态度。同时,心理社会治疗理论认为个体成长过程中的生活经历所持有的观念都会有意无意地影响到其现实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因此了解个人早年经历对于了解其现在和将来都有很大帮助,同时,在个体与环境的互动中,家庭和社会角色对超我和理想自我的建立都有重要影响。小虹面对的问题一定程度上与其早期经历的那件事情有关,并且一直被“亲妈”、“姨妈”等问题困扰,一旦能够好这些问题,将会有助于小虹的健康成长。
四、案主需求
由案主目前面临的困境可知,案主亟需对一些自己比较敏感的问题的解答,而且这些解答必须具有一定说服力,能够说服自己,还能够说服他人;其次,案主需要一个充满温暖与关爱的成长环境;最终需求是圆满解决两家人之间目前存在的矛盾,营造和谐的亲属关系。
五、服务过程与计划
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可按七天为一周期:
1.建立关系(第一星期):社工开始与案主接触,并进行初次会谈。初次会谈时,工作者要全面了解案主面临的问题和需要,注意案主的心理状态及其变化,运用相关技巧赢得案主的信任,可以通过与小虹玩一些小游戏,增强小虹对工作者的信任,工作者要在多种场合给予案主信心和希望,激励案主的成长动机,并制定治疗计划目标等。
2.进行心理社会研究(第二星期):社工全面收集和案主的有关资料。需收集的资料包括直接资料和间接资料,直接资料是指直接通过与案主会谈直接获得的资料,可以在与小虹进行初次和二次访谈时,可以使用宣泄治疗法,一方面让小虹不满的情绪和困惑得到宣泄,另一方面获得有用资料,但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要对宣泄进行有效地控制和引导。间接资料是在访视案主家庭,包括案主的姨妈和自己亲身父母家。收集的资料主要包括案主的家庭情况、个人成长经历、个人的心理和生理情况、案主的内心冲突和目前的行为状况等。
3.对案主及相关问题进行诊断(第三星期):在整理、归纳及分析所得资料的基础上,对问题的本质进行评估和推断。重点包括问题的性质、产生的原因以及发展的过程;家庭环境与家庭心理动力;案主个人生活经历和行为特征等。在这一阶段,可以把握案主的喜好,尤其是案主比较关心的或比较敏感的问题,为下一阶段计划的实施做好铺垫。
4.治疗(第四星期并持续一个月):工作者与案主进行深入接触,并对案主进行治疗。目标是减轻“人——情境”系统的功能失调,缓解案主郁闷的情绪;改善案主的社会及生活环境,增强案主的自我适应能力,促进成长。
在治疗过程中,社工要重视案主的成长经历,积累起来的情绪冲突和不愉快等,努力引导案主去发现自己问题的来龙去脉,并帮助案主逐渐忘记过去不愉快的经历,比如那一件令小虹十分伤心的事情。在此可以帮小虹理清事情的过程,认清事件并没有想象的那么严重,而亲戚们的玩笑并无恶意。
个案工作计划书篇9
一、案主资料
姓名:
性别:男
年龄:10周岁
性格特征:多愁善感、沉默寡言、言行犹豫徘徊、瞻前顾后,性格内倾、封闭自保
家庭职业背景:农民,但父母长期在外打工
二、案例陈述
主要问题:心理阴影,性格转变,沉默寡言,一定的厌学情绪。
背景材料:
小杰家总共有三兄弟,他排老二,上有一个哥哥,下有一个弟弟。那时姨妈家经济尚且宽裕,欣然接受,便承担起抚养小虹的责任。小虹聪明可爱,再加上得到姨妈(原为一名教师)的精心教育,一直保持着优秀的学习成绩,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里都表现活泼,令人喜爱。小虹在姨妈家慢慢成长的过程中,很喜欢姨妈家,也逐渐将姨妈当成自己的妈妈,并一直称呼姨妈为“妈妈”,自己的亲身父母会偶尔过来看望小虹,但小虹和亲身父母的亲热程度显然不如和姨妈亲昵,甚至在姨妈、亲身父母同在的场合下,小虹只是在姨妈那里撒娇,基本和父母感情疏远。为此,有不少亲戚朋友故意开玩笑似的询问小虹,比如,“小虹,你到底是谁的孩子?”,“你又不是你姨妈的亲孩子,应该和你妈更近一些?”诸如此类的问题,尽管并无恶意,但年幼的小虹无从回答,在多次受到这种问题的困扰下,小虹便拒绝回答这样的问题,以沉默代替回答。某天,一个好事亲戚反复询问这类问题用来逗乐,小虹鼓足勇气回答了一些,后遭到亲戚的大笑,小虹当场情绪低落,终于忍不住流出眼泪,从此表现得沉默寡言、言行犹豫徘徊。抚养小虹的姨妈后期因为家庭负担过重,曾要求小虹的父母将小虹带回家抚养,但由于小虹父母一直忙于在外打工(小虹的兄弟姐妹由爷爷一家照顾),事情一再耽搁,造成姨妈的一些不满与误解,因此对小虹的关爱不如从前。小虹更加情绪失落,因而导致在家和在学校
积极性都下降了许多,成绩下降很快,逐渐有厌学情绪,整天无精打采,很少展现笑容。
三、分析治疗理论模式
针对小虹的这种状况,社工计划采用心理社会治疗模式,这是因为小虹在成长过程中有未被解决的困扰,以及不好的经历压抑在内心里,给自己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和心理阴影,从而导致不合理的心理状态和处事态度。同时,心理社会治疗理论认为个体成长过程中的生活经历所持有的观念都会有意无意地影响到其现实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因此了解个人早年经历对于了解其现在和将来都有很大帮助,同时,在个体与环境的互动中,家庭和社会角色对超我和理想自我的建立都有重要影响。小虹面对的问题一定程度上与其早期经历的那件事情有关,并且一直被“亲妈”、“姨妈”等问题困扰,一旦能够好这些问题,将会有助于小虹的健康成长。
四、案主需求
由案主目前面临的困境可知,案主亟需对一些自己比较敏感的问题的解答,而且这些解答必须具有一定说服力,能够说服自己,还能够说服他人;其次,案主需要一个充满温暖与关爱的成长环境;最终需求是圆满解决两家人之间目前存在的矛盾,营造和谐的亲属关系。
五、服务过程与计划
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可按七天为一周期:
1.建立关系(第一星期):社工开始与案主接触,并进行初次会谈。初次会谈时,工作者要全面了解案主面临的问题和需要,注意案主的心理状态及其变化,运用相关技巧赢得案主的信任,可以通过与小虹玩一些小游戏,增强小虹对工作者的信任,工作者要在多种场合给予案主信心和希望,激励案主的成长动机,并制定治疗计划目标等。
2.进行心理社会研究(第二星期):社工全面收集和案主的有关资料。需收集的资料包括直接资料和间接资料,直接资料是指直接通过与案主会谈直接获得的资料,可以在与小虹进行初次和二次访谈时,可以使用宣泄治疗法,一方面让小虹不满的情绪和困惑得到宣泄,另一方面获得有用资料,但在这个过程中
必须要对宣泄进行有效地控制和引导。间接资料是在访视案主家庭,包括案主的姨妈和自己亲身父母家。收集的资料主要包括案主的家庭情况、个人成长经历、个人的心理和生理情况、案主的内心冲突和目前的行为状况等。
3.对案主及相关问题进行诊断(第三星期):在整理、归纳及分析所得资料的基础上,对问题的本质进行评估和推断。重点包括问题的性质、产生的原因以及发展的过程;家庭环境与家庭心理动力;案主个人生活经历和行为特征等。在这一阶段,可以把握案主的喜好,尤其是案主比较关心的或比较敏感的问题,为下一阶段计划的实施做好铺垫。
4.治疗(第四星期并持续一个月):工作者与案主进行深入接触,并对案主进行治疗。目标是减轻“人——情境”系统的功能失调,缓解案主郁闷的情绪;改善案主的社会及生活环境,增强案主的自我适应能力,促进成长。在治疗过程中,社工要重视案主的成长经历,积累起来的情绪冲突和不愉快等,努力引导案主去发现自己问题的来龙去脉,并帮助案主逐渐忘记过去不愉快的经历,比如那一件令小虹十分伤心的事情。在此可以帮小虹理清事情的过程,认清事件并没有想象的那么严重,而亲戚们的玩笑并无恶意。
同时,社工还要协助当事人修正不良的自我功能和超我功能,克服不良的自我防卫机制,鼓励小虹在面对问题是能够勇于回答,并且社工可以帮助小虹如何有技巧性的回答问题,通过一些情景模拟训练等来提高小虹的应变能力,和有效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社工还可以对小虹进行间接治疗,可以与小虹的姨妈及小虹的生父母进行沟通,包括给予小虹更多的关爱,多和小虹谈心,增强小虹的信心;协调好两家关系,并且尊重小虹的选择(愿意在谁家成长),还可以与小虹所在学校联系,通过改善小虹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来达到小虹不良行为的改变、人格的完善。
六、成效评估
主要通过观察和测量小虹的生活态度和性格变化进行评估,比如可以用一些测量表对小虹进行周期性测量,还可通过询问小虹的姨妈、生父母或老师同
学了解小虹的近况。要对小虹的一些转变进行详细的记录,并前后形成对照,吸取转变过程中的经验技巧与教训。
七、社工反思
由于该案例尚未实行,只是计划,因此,主要反思是如何将所学理论运用到实践中。整套计划中,深深认识到理论知识的不足,在某些方面认识到问题的所在,但缺乏理论的储备而无法表达,因此以后需要加强理论素养。纵观整个计划,认为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具有不少优点,例如效果会较明显,但可能花费的时间会更长,花费的人力物力资源会更大。
个案工作计划书篇10
一、案主资料
姓名:陈某性别:男年龄:36岁性格特征:多疑,古怪,自卑、疑心重个人感情:小时候因被怀疑偷东西遭到同学讥笑,回家又被父亲打骂;与梁某结婚后因为家庭暴力离婚;对儿子学习成绩要求很高,经常因为儿子考不好毒打儿子,一直不承认自己的过错。
二、案例陈述
主要问题:心情压抑,情绪暴躁,疑神疑鬼,毒打孩子背景资料:小学五年级时因被怀疑偷同学的东西,遭到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讥笑,回家后又不容分说被父亲打骂,自此心情一直很压抑,脾气也很古怪,有时遇到很小的事情表现出情绪暴躁,生怕自己受委屈吃亏。28岁时经人介绍与梁某结婚。几年后,因夫妻关系不好离异,离异是梁某主动提出来的,她说陈某疑心很重,老是怀疑周围的人看不起他,夫妻之间的几句不经意的玩笑话,常常被他错误理解认为是对他的侮辱,他往往大动干戈,动手打人,而且每次出手很重,几次把她打伤,亲戚朋友劝了若干次都不起作用,无法忍受,只得离婚。离婚后留下儿子小文归父亲陈某抚养,这时的陈某没有固定的工作,靠用摩托车载客维持家庭生活,他自己省吃俭用,对儿子生活上很关心照顾,尤其对儿子的学习方面要求很严格,特别是当儿子考试成绩不好时,常常毒打儿子,这使得儿子十分害怕父亲。有一次邻居听到小文的哭叫声跑了过来,把孩子从拳打脚踢中拉了出来,孩子被打得浑身多处是伤,在邻居的劝说下才送往医院。陈某一直不承认自己打儿子有什么过错,因此这种情形在未来还有可能发生。
三、案例分析
陈某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一个是个人方面;二个是家庭方面;三个是生活方面。产生个人方面问题的原因,每个人都有一个自我评价体系,这个体系最初形成时,是来自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这种评价会慢慢地在一个人的心理成长和发育过程中,形成他对自己的认识的架构,也决定了他会有什么样的自尊系统。在自尊系统建设过程中,有的人建设的正性因素多一些,那就是高自尊体系,通俗地说,也就是一个自信的人;如果在心理成长和发育过程当中,别人给予的评价都比较低,负性的因素就会多,那就演变成低自尊体系,他就变成一个自卑的人。产生家庭方面问题的原因,其实造成这方面的问题,说到底还是要归结到他扭曲的心理。在生活中,夫妻之间的沟通是正常的,难免的,但是当其妻子本来说出不含复杂的话时,在陈某扭曲心理的折射下,常常就成了一种对他侮辱的话,由于多年扭曲的心理使他的脾气暴躁,所以他往往就大动干戈,动手他的妻子,在打他的妻子的过程中,他会不由自主的向导自己多年来的气愤,从而把妻子作为发泄的对象。在打人时,心里只知道发泄,所以对于亲戚朋友的劝告也就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在他对待其孩子的问题上:
一个是在教养孩子方面缺乏能力与技巧,只会使用打的方式来进行教育。
二个是他希望他的孩子成才。由于他小时候遭到了不公平的对待和他的低社会身份,他就更希望他的孩子比别人更加有出息,来弥补陈某人生的不足。
三个是才离婚,在情绪上还不适应。产生生活方面问题的原因,陈某无固定工作,且收入较低。
四、解决方案
1、对于陈某个人方面的问题的解决办法建议陈某对自己的自尊体系进行评估。评估自己是一个高自尊体系的人,还是一个低自尊体系的人,澄清以后就能明白问题的产生,并不只是事件本身,而是一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建议陈某澄清自己对投射性认同的态度,是不是容易产生投射性认同的人,当别人有投射的时候,一定要分清是投射,还是自己的观点,如果是投射,坚决不接受,因为那对自己是不利的。如果能分得清楚,就会减少别人带来的心理负担。建议陈某在认知上,社会角色不同,有高低社会身份之分,但绝对不是和人格、道德品质相对应的,人格上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只要你不去认同别人的投射,别人是无法给你带来伤害的。建议陈某发泄负面情绪。心里的委屈、愤怒、自责、悲伤等情绪都需要发泄掉,表达出来。可以把这些说给身边自己信任的人,一方面是一个表达、发泄,另一个方面也是寻求支持的力量。表达的时候,更多的不是这个事件本身,而是由于这个事件而产生的一些情绪和感受到的,可以通过言语、眼泪等表达出来,这才是能帮助到他的。
2、对于陈某家庭方面的问题的解决办法建议陈某在处理前一段婚姻时有一种正常的情绪反应,以适应离婚后单身带孩子的生活。建议陈某参加讲座或辅导,或与孩子的老师联系,学习合理教养孩子的方式和方法。建议陈某要与其儿子的关系协调。
3、对于陈某生活方面的问题的解决办法建议陈某察看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要求,看自己是否符合申请最低生活保障金。建议陈某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以增强个人的就业能力,寻找稳定的工作。
五、理论依据
每一个人都有一个自我,这个自我包括对待事物的态度、价值观和道德观等。而这些都来自于过去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在我们和别人相处当中,别人总是拿他过去积累的经验投射到我们身上。本来是他自己的想法,他却会以为你也这样想。
六、目标设定
初期目标:与案主建立良好的关系,通过与案主的沟通交流,初步了解案主的情况,缓解案主的疑心,缓和父子之间的关系。
中期目标:帮助案主建立自信心,使其具有一种良好的能力处理生活中的问题,疑心渐渐消除,能对儿子进行较好地教育,而不是对其进行毒打。
后期目标:帮助案主恢复自信,对生活重树信心,能够与儿子愉快地生活,家庭的生活得到改善,能够积极融入社会群体。
七、评估
1、量表评估量表测量分前测和后测两次,由案主填答量表。前测旨在比较全面地发现案主的问题,后测旨在了解案主在接受干预后的情况。工作者通过比较两次测量中同量表的得分,发现本方案的效果。采用量表:前测/后测均采用“情绪评估表”测量案主的自我评估状况
2、案主评估通过案主陈述,社工可以了解案主在以下几方面的改进情况:
⑴对自我的认识;
⑵处理情绪的技巧;
⑶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和自信的恢复;
⑷对儿子的真实感情及沟通技巧;
⑸案主对家庭生活的适应情况以及期望。
3、行为表现评估案主是否能够不再那么疑心重重,能够与儿子比较好的进行交流,不再打骂儿子,同时案主的生活状况得到了比较好的改善。
个案工作计划书篇11
一、案主资料
姓名:王性别:女性
年龄:9岁
婚姻状况:未婚(核心家庭,父母和案主)
教育程度:上小学
家庭背景:父母都是普通职员,收入稳定身体健康。职业经历:无
性格特征:乐观开朗,学习认真,热爱父母出现心理问题后特征:孤僻内向沉默暴躁
二、背景资料
1、内容提要
由于父母老实的个性和教育方式,学校老师的不信任等原因,造成阿潇行为偏激,爱发脾气,在学校不开心和同学关系紧张。老师批评几句,他就愤愤不平,阿潇称:“讨厌老师,对学习没兴趣,别人欺负我我就要反抗。”阿潇在校经常和同学发生争执,相比从前,较少参加团体活动,显得不合群,与班主任疏远,在家中与父母疏远,爱发脾气。不愿意人管,成绩下降。
2、案主陈述
我父母均为公司普通职员,内向胆小,家庭和睦。在幼儿园大班前,我性格温顺,比较胆小,父母经常以息事宁人的方式教育我:要与小朋友团结,不要打小朋友。如果有小朋友打你,你就躲开。所以经常被同学欺负,上大班时,有一次小朋友拿绳子去勒我的脖子,想牵着我走,我想起妈妈说过,脖子是不可以随便勒的,很危险于是反抗了,劲很大,一下子抢过了绳子,那个小朋友吓跑了。我发现原来这样别人就不会欺负自己了。自那以后,一旦与小朋友发生口角,我就会用“暴力”的方式处理争端。老师和同学说我“不好惹”,从小学四年来,我都能自己独立完成作业,爱看书,二年级前,虽然爱打架,但成绩还是中上偏优,只是最近两个月,升了四年级,班主任比较严格。经常叫我到办公室,于是开始反感,不大爱听课成绩下降了。
三、主要问题:
1、家庭问题:家庭比较不和谐,时常会与父母吵架。或者沉默,不爱与父母交流。
2、心理问题:阿潇心理比较压抑,多愁善感,对于和小朋友的矛盾,自己无法承受的时候,就会用暴力解决。
3、人际关系问题:和周围同学关系一般,有的很生疏,不爱参加集体活动,不爱和父母交流,害怕并不喜欢老师。
4、经济问题:父母有稳定工作,衣食无忧。
5、婚姻问题:无
四、问题分析
案主因为父母经常以息事宁人大态度教育,孩子一直被欺负,心理产生哦了很久的压抑和郁闷,突然有一天爆发,并一发不可收拾,形成了孩子暴力可以解决一切避免被欺负的行为想法,造成与同学关系不好,不爱参加集体活动,思想偏激,老师批评后心里不舒服,开始讨厌老师,知道自己错了也不好意思和老师开口讲话,由于种种导致成绩下降,回家后不做作业以至后来干脆不写,因此父母予以责骂,导致孩子不爱与父母交流,家庭关系紧张。成绩下降。
五、分析治疗
(一)行为治疗模式:代币法,自我控制法,会谈法及作业料等等。
(二)理论假设:
行为治疗的理论来源:经典条件反射理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社会学习理论
1、经典条件反射理论以无条件反射为基础,与中性刺激建立条件的反射。影响经典条件反射的因素。强化、消退、泛化、分化、抗条件作用
2、操作性条件反射又称为工具性条件作用,它强调的是行为的后果对该行为所造成的影响。此理论认为行为的改变之所以发生,是因行为后面所伴随某种特别的结果,因此强调强化的作用。强化的作用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
3、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班杜拉提出“模仿”对人格发展的重要性,认为人类不一定要亲身经历承受刺激与制约的过程。由他人的反应表现,可以透过自我调节、自我回馈等能力来达到行为的改变。观察学习包括四个具体过程:注意过程(或观察过程)保持过程、运动再现过程、动机确立过程。
六、服务计划
(1)目标:
1、总目标:帮助案主建立自信心,使其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够正确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培养积极的生活和学习态度。帮助案主自我认识、自我促进、自我实现,接纳自己也接纳别人,有良好和深入的人际关系,达到现实的自己与理想的自己协调一致。
2、首要目标:同时帮助案主与家人沟通,与家人建立正常的关系。让案主正确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同学关系和谐,尊敬老师热爱学习。
(2)具体工作计划:
第一阶段:接案与建立专业关系
接案是指个案工作员初次与求助者进行接触,了解其需要与困难,对其面临的问题初步作出判断,根据机构的性质决定是否能够为求助者提供服务。
目的:与案主初步接触,了解案主的基本情况,取得案主的信任后,建立良好专业关系;通过与案主的正面接触,对案主的问题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确定主要问题,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方法:会谈法作业疗法
过程:工作员通过温暖、尊重、真诚、共情和理解等技术,表现出对案主的尊重、接纳和关心,并适时表达同感,使案主获得安全感,并且尽可能地让案主毫无顾虑的倾诉心中烦恼,宣泄被压抑的情绪。在此基础上了解案主的基本情况和主要问题,收集尽量多的资料,与案主建立良好咨询关系,争取案主的信任与合作,与案主共同确定咨询目标与方案,帮助案主建立自助态度,使其积极参与治疗过程。
第二阶段:心理帮助阶段
目的:通过行为治疗模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帮助案主重建认知结构,建立契约,矫正思想偏激,以正确的思维方式对待身边的人,并运用自我控制法进一步改善案主行为。方法:会谈法、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
过程:
1、采用行为治疗模式探究案主面临的问题及发展过程,使案主识别自己的困境所在,意识到自己的消极情绪,探索按住改变意向,以便于实施帮助。
2、行为治疗模式的治疗技巧中还包括系统脱敏法,厌恶疗法,代币法,示范法,果敢训练,自我管理,多模式治疗等。这些方法和技巧直接有效的针对不同问题给与帮助。
系统脱敏法让一个原可引起微弱焦虑的刺激,在案主面前重复暴露,同时案主以安全放松予以对抗,从而使这一刺激逐渐失去引起焦虑的作用。厌恶疗法是通过附加某种刺激的方法,使案主在进行不适行为时,同时产生令人厌恶的心理或生理反应。如果反复如此实施,使不适行为与厌恶反应建立了条件联系。以后取消了附加刺激,当案主进行这种不适行为,就会产生厌恶体验,为了避免厌恶体验,案主中止或放弃原有的不适行为。
强化法通过奖励的手段来强化案主的良性行为,对案主的不良行为实行淡化惩罚.以阴
性强化法来淡化案主的不良行为,高明的奖励照样可以使人们的行为规范,而且使人自我感觉良好。作为一种治疗方法;是以阳性强化为主的。代表方法,代币管制法。
自我控制法是加强改变不良行为的愿望。从理性上分析这种不良行为的有害性;让其他人帮助你作监督;还要制定自我控制的计划,它可以长期地维持和强化自我控制的愿望。记录和分析.记录不良行为的发生次数、时间、地点、当时的心身状态。以便于分析不良行为的严重程度,有利于制定改变的策略。
作业疗法是指导案主从事某项活动,以治疗疾病或最大限度地恢复心理、生理和社会功能的一种技术和方法。
行为治疗模式主张人性观。认为人是被环境和遗传决定的反应或有机体;人既是生产者,也是环境的产物;人的行为是有规律的;人的行为是学习来的。
根据案主的不同情况,分析为题并找到合适的方法,行为治疗模式一直运用广泛,能够有效的治疗好不同症状的问题。
3、提出建议与意见:
(1)让案主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及时发现他人的优点。
(2)建议案主积极主动与家人和朋友交流,让他们知道自己的想法。相信人是善良的,放弃以往的敌对想法,用感恩的心去对待自己的家人同学和老师。
第三阶段:巩固阶段
方法:会谈法、代币法
过程:主要任务是回顾和总结。对案主的进步给予正性反馈与强化,帮助案主把咨询过程中学到的认知方式、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来处理自己与家人、朋友的关系,鼓励案主正面评价自己,减少焦虑,学会客观对待别人。通过家庭成员老师以及学生的积极配合,让案主感觉到其实自己并不是不被人理解和关心。同时,让案主与父母敞开心扉的交流自己的想法,让父母知道自己的想法。其次,让案主与同学们好好交流,让彼此都知道对方想的是什么,加深彼此的了解和友谊。同时,学习方面记好笔记,积极思考与主动询问,提高成绩。
七、服务过程记录(附后)见治疗过程表
八、方法评估
针对案主自身的情况,本案主要采用的是行为治疗模式,尽可能的使案主树立积极思想,使其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够正确处理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案主自决。同时协调家庭成员积极配合,通过与案主之间沟通,使得按住走出困境,正常生活。
九、个案反思
由于案主本身遇到的问题不仅仅是来自自己,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家庭的原因。父母并不是以正确的方式教育孩子,老师也应该注重对儿童的教育方式,导致孩子思想出现偏激。因此,作为社工,我们的任务就是让案主自我认识、自我促进、自我实现,接纳自己也接纳别人,有良好和深入的人际关系,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
个案工作计划书篇12
一、案主资料
姓名:赵某
性别:女性
年龄:28岁
婚姻状况:已婚(同龄丈夫张某,并有一个7岁的女儿孩子)
教育程度:初中毕业
家庭背景:父母都是普通农民,在农村务农。
职业经历:初中毕业之后,外出南方打工3年,之后回农村结婚生子。性格特征:勤劳孝顺,坚强独立,但是多愁善感,偏执多疑。
婚姻观:认为夫妻双方白头偕老的婚姻是最美满的,坚持夫妻彼此包容、理解和忍让的相处之道。
生育观:案主出生在一个多子女的农村家庭,在小学以及初中都是班里的优等生,但是由于家里兄妹比较多,家境贫寒,她在初中毕业之后被迫放弃了继续求学的机会,转而外出打工,补贴家用。这些经历使她深刻体会到了养育多个子女的艰难,而且案主在南方发达城市打工时,看到了城市家庭中优生优育的种种好处,这些都坚定了案主只生一个孩子,把家里所有资源都集中到一个孩子身上的想法。
二、背景资料
1、内容提要
案主结婚后所在的家庭是一个由案主夫妻、公公婆婆以及案主女儿所组成的主干家庭,由于丈夫是家里的独子,而深受中国传统文化“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生育思想观念影响的公公婆婆非常希望自己家里拥有孙子来继承香火,所以,自案主结婚以后,公公婆婆一直希望她能为家里生一个男孩儿。刚开始婆媳相处十分融洽,婆婆对她是好言相劝,但是在她生过女儿并表示不想再生育之后,婆婆对她的态度经历了耐心劝导到冷眼相待,直至最后口角相争,拳脚相向、家庭暴力产生的过程。
2、案主陈述
在我生孩子之前,丈夫还有公婆对我都挺好的,丈夫经常在外地打工,我和公公婆婆在家里种几亩地,我们还养了十几只羊,这样除了平时生活上的一些日常开资之外,还能存一些钱,经济上还算过得去。丈夫虽然在外地,但会经常回家,我们夫妻感情很好。而公公婆婆经常夸我贤惠孝顺、善于持家,我也觉得他们也比较勤劳能干,踏实节约,遇到事情我们总是互相理解、包容,所以我们之间相处的很融洽,很少发生矛盾。
结婚一年之后,我生下了女儿,她很可爱,我很爱我的女儿,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教育她,并且让她以后能够接受和城里孩子一样的教育,考上好的大学。所以我不想再生第二胎,就像城里一样集中精力养好一个孩子。况且家里的经济条件也不是很好,虽然丈夫在外打工,家里也种了几亩地,养了些羊,但是随着公公婆婆慢慢老去,而且公公又患有糖尿病,每天都离不开药,孩子也在不断长大,以后花钱的地方还很多,我觉得如果再生一个孩子,我们的压力会很大,还不如把一个孩子养好呢。但是公公婆婆一直想让我生一个男孩儿,因为我丈夫是独子,所以在生完孩子之后,他们经常劝我再要一个孩子。我把自己不想生育的想法告诉他们,并且劝他们说城里的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而且城里的孩子都很聪明、懂事。但是公公婆婆包括我的丈夫都不能接受没有男孩儿的家庭,他们想了很多办法让我生一个男孩儿,刚开始他们努力劝导我,我不同意,后来他们就对我冷眼相待,经常故意找我的麻烦,我们常常因为一些生活琐事发生激烈争吵,有一次丈夫还动手打了我,而且公公婆婆
对此也不管不问?
现在我很痛苦,在这个家里我已经感觉不到幸福了,最近丈夫在外打工,很少回家,每次回家对我也很冷漠,而且他也很少给家里寄来钱,我们之间感情已经很浅,只是靠孩子维系罢了。公公婆婆因为我不同意再次生育,对我的怨恨很深,我们之间常常因为一些琐事争吵,每天都没有快乐可言。丈夫现在经常喝酒,回家就打我,有时候我会想到与其这么累,还不如死了了算了,但是每次想到自杀,就会想到不能让孩子没有妈妈,所以我必须活下来好好照顾孩子。现在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我试着去和公公婆婆静下心来好好谈谈,但没有任何成效,好像我们之间的矛盾太深了,已经无法弥合。但是我又不想离婚,因为我想让孩子生活在一个健康正常的家庭里面,再说这么多年我为这个家也付出很多,也体会过来自家庭的幸福和温暖,对这个家有很深深的感情,我不想轻易的放弃这个家庭,更何况我对再婚的家庭是没有任何信心的。
三、主要问题:
1、家庭问题:家庭比较不和谐,时常会与家人吵架。赵某与婆婆思想观念不太一样,时常因为生孩子的事情发生争吵。
2、心理问题:赵某心理比较消极,多愁善感,对于家里的矛盾,自己无法承受的时候,还有轻生的念头。
3、人际关系问题:赵某性格有些偏执、多疑,与周围的人人际关系一般。但是与丈夫和婆婆的关系比较紧张
4、经济问题:由于赵某打工回家以后一直待在家里没有什么工作,并且她的丈夫在外打工没有贴补家用,除了种几亩地和养一些牲畜之外,家中没有其他经济来源,经济状况较为紧张。
5、婚姻问题:由于丈夫在外打工,最近很少着家,两人关系不是很好,经常因为小事吵架。婚姻也不太稳定
四、问题分析
赵某家庭不和谐,是伴随着婆媳之间关于生孩子的问题出现的。赵某小的时候家境困难,使得她上完初中之后就不得不外出打工,为家庭减轻负担,也正因为如此,案主深刻体会到了经济条件对于一个家庭是多么的重要,她也为自己不能继续上学而感到遗憾。赵某的心理问题也可能是由于从小父母忙碌,缺少对她的关爱,再加上过早的外出打工,对于为了保证自身安全,自身建立起了防范意识,并且多疑的心理日渐表现出来。赵某人际关系紧张很大程度上是她自身的问题,总觉得身边的人都不友好,而且她本人也有些以自我为中心,偏执表现明显。婚姻问题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丈夫的态度,她觉得丈夫不理解她,还打他,所以对丈夫失去了信心,两人婚姻陷入困境。
五、分析治疗
(一)理论模式: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和结构家庭治疗法
(二)理论假设:
(1)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理论假设:
1、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认为个体的发展受到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而且这三个方面的因素又相互作用、共同影响求助者的成长过程。因此,不能简单地把求助者的问题视为有某个或某方面因素导致的,它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该模式借用了系统理论的概念“人在情境中”,即把求助者放到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去认识,通过了解求助者所处的环境把我求助者的问题。
2、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认为,导致求助者的人际关系失调和心理困扰的原因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第一,求助者早年未被满足的欲望或者未被解决的情绪冲突压抑在心中,经常干扰求助者当前的生活,妨碍求助者的人际关系适应。第二,当前的社会环境的压力过于强烈,是求助者早年未被解决的问题表现出来,从而导致求助者的行为出现偏差。第三,求助者的问题还有不良的自我功能和不良的超我功能相关,在这些不良的自我功能和超我功能的影响下,求助者对外部环境的认识能力以及对自己情绪的控制能力减弱,最终导致心理困扰和人际关系的失调。该模式强调,在分析求助者的问题时要把求助者问题产生的背景和现状结合起来考虑。
3、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对人际沟通十分重视,认为它是保证人际互动有效进行的基础。该模式强调,人际沟通会影响求助者的家庭关系和求助者的社会角色的扮演,对求助者的超我和自我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该模式认为,求助者的自我功能的强度、自我防卫机制和知觉等都是影响其人际沟通技能形成的重要因素。
4、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认为,每个求助者都是有价值的,他们都具有发展自己的潜能,知识为开发而已。因此,该该模式指出,开展心理与社会治疗工作的目的就是要挖掘求助者的潜能,使求助者健康的成长。
(2)家庭治疗法以整个家庭为治疗单位,通过改变家庭的结构与交往方式以发挥家庭的功能,从而使个别家庭成员的问题真正得以解决。
理论基础:
1.以家庭作为治疗的单位;
2.相信个人的问题是家庭交往过程中的问题反映;
3.家庭功能发挥不良是因为家庭的结构不合理,通过改变家庭的结构与组织,可以使家庭的功能得到正常的发挥;
4.不把个人行为问题作为治疗的焦点,而把改变家人的交往方式作为治疗的手段与中心;
5.治疗不采用直接的、单对单的谈话方式,而是多元化、多层次地介入到家庭成员的交往过程中;
6.注重此时此地的现实情况,而不注重对家庭历史的回顾与家庭问题成因的追溯。
六、服务计划
(1)目标:
1、总目标:帮助案主建立自信心,使其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够正确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帮助案主自我认识、自我促进、自我实现,接纳自己也接纳别人,有良好和深入的人际关系,达到现实的自己与理想的自己协调一致。
2、首要目标:同时帮助案主与家人沟通,与家人建立正常的关系。让案主正确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不要总是回忆过去。使其正确对待夫妻感情问题,不要逃避。
(2)具体工作计划:
第一阶段:接案与建立专业关系
接案是指个案工作员初次与求助者进行接触,了解其需要与困难,对其面临的问题初步作出判断,根据机构的性质决定是否能够为求助者提供服务。
目的:与案主初步接触,了解案主的基本情况,取得案主的信任后,建立良好专业关系;通过与案主的正面接触,对案主的问题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确定主要问题,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方法:会谈法
过程:工作员通过温暖、尊重、真诚、共情和理解等技术,表现出对案主的尊重、接纳和关心,并适时表达同感,使案主获得安全感,并且尽可能地让案主毫无顾虑的倾诉心中烦恼,
宣泄被压抑的情绪。在此基础上了解案主的基本情况和主要问题,收集尽量多的资料,与案主建立良好咨询关系,争取案主的信任与合作,与案主共同确定咨询目标与方案,帮助案主建立自助态度,使其积极参与治疗过程。
第二阶段:心理帮助阶段
目的:通过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的理论在咨询中探究案主面临的问题及其产生原因,帮助案主重建认知结构,以及社会支持网络,改变其焦虑情绪。
方法:会谈法、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
过程:
1、采用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探究案主面临的问题及发展过程,使案主识别自己的困境所在,意识到自己的消极情绪。
2、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的治疗技巧中还包括探索——描述——宣泄这一这一直接治疗方法,这一方法不仅具有研究和诊断的功能,同时还具有治疗的作用。所谓探索——描述——宣泄是指社工通过求助者的描述和解释探索求助者的问题,并为求助者的情感宣泄提供机会,以便疏导求助者的情绪冲突,改变求助者的不良行为。面对我的案主,从她的表述中,我可以体会到案主的苦恼、既想孝顺公婆,又想坚持自己生育观念的矛盾心理。所以,我需要帮助案主表达负面的感受,并提供机会让求助者宣泄自己内心的愤怒和不满,以便减缓案主的心理压力,深入探讨求助者问题的实质。我对案主说,你有什么困惑以及不满都对我说吧,我渴望听到你内心的那些痛苦,这样,她把内心的不满与愤怒全都发泄了出来,之后,她告诉我感觉很轻松,很舒服。我说看到你轻松的样子,我也很高兴。由于,案主丈夫常年不在家,自己与公公婆婆之间的代沟相对比较严重,所以,除了偶尔和自己的闺蜜交流,平时她的感情表达是受到限制的,这不仅案主的心理压力,而且还妨碍了她正确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就像她由于比较敏感,很多时候她会怀疑自己的婆婆是不是不喜欢她等。这个方法还要求社会工作者帮助案主减轻意志控制,并鼓励案主表达各种被压制的感受,以便了解案主未意识到的各种内心矛盾和冲突。例如,我试着问她你觉得婆婆身上有何优点?她说婆婆平时对她很好,也很懂得照顾孩子等,而这就反映了案主因为不生育而对这个家庭的内疚感受。我还会问她,现在这个家庭给你带来那么多的痛苦,你想过离婚么?她回答说自己想过离婚,但是想到离开自己相处多年的丈夫、公婆,还要带着孩子进入另一个陌生的家庭,自己是非常不愿意的,这也反映了案主对这个家庭的留恋与喜爱。通过鼓励案主表达这些被抑制的感受,可以让案主正确的了解自己所处的实际情况以及自己面临的问题所在,通过案主的表达,她发现自己原来并没有那么恨自己的丈夫和公公婆婆,她也感到原来自己对这个给她带来无数痛苦的家庭还有那么深厚的感情。我想这对于治疗案主的心理困扰和人际关系失调来说都是十分有益的。
在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中,还注重一个反应性直接治疗技巧,其中的人格发展反映方法对于我的案主治疗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人格发展反映是指工作者帮助求助者重新认识和评价自己的早年痛苦经历,调整求助者的人格发展。由于求助者早年未被满足的需要和未被解决的情绪冲突对其人格的发展影响很大,因而工作者首先要给予求助者一定的机会宣泄长期被压制的需要和情绪冲突,以便与求助者共同深入探讨其早年的痛苦经历。第二,再案主宣泄内心矛盾和冲突之后,工作者就需要与求助者一起探讨起早年的不幸经历,把求助者的早年感受与其现实的不良行为联系起来,分析其中的逻辑关系。第三、在求助者了解其不良行为的根源基础上,工作者需要帮助案主重新评估以前的经历,调整案主现有的人际关系。通过案主的表述,我明白,我的案主的一些早年经历对于他现在的行为观念有很大的影响。案主出生在一个多子女的农村家庭,家境贫寒,但是案主从小热爱学习,学习成绩非常优秀,但是初中毕业之后,身为长女的她,不得不放弃继续求学的机会。案主的这一经历在很大程度
上影响了她的人格发展,所以在生孩子的问题上,案主百般抗阻。所以,在处理案主的这一问题时,我会帮助她宣泄自己埋藏已久的不良情绪,使其得到释放。
3、提出建议与意见:
(1)让案主学会如何与家人沟通,及时发现家人的优点。
(2)建议案主积极主动与家人和朋友交流,让他们知道自己的想法。相信人是善良的,放弃以往的敌对想法,用感恩的心去对待自己的家人。
(3)由于人本主义心理治疗强调的事重视人的自觉。因此,针对案主本人对事情存在某种偏执的想法,社工尽可能的帮助案主学会理解他人。
第三阶段:结构家庭治疗阶段
目的:通过与案主的家人交谈,让案主的家人能够理解案主的想法。其次,缓和案主与婆婆之间的矛盾,希望她们能够正常的交流。尽可能的的支持案主自身的想法,而不是替案主决定她的生活方式和生育观念。
方法:会谈法、结构家庭治疗法
过程:通过家庭成员(特别是丈夫)的积极配合,让案主感觉到其实自己并不是不被人理解和关心,只是丈夫不愿意表露出来。同时,让案主与婆婆敞开心扉的交流自己的想法,让婆婆知道自己的想法。其次,让案主与自己的丈夫也好好交流,让彼此都知道对方想的是什么,加深彼此的了解。同时,面对婚姻中出现的问题两人都有必要好好反思,到底是什么方面出现了问题,以今后到底该何去何从。
第四阶段:结束和巩固阶段
目的:了解案主面临的新问题并巩固工作效果。
方法:会谈法
过程:主要任务是回顾和总结,了解案主的变化和案主未来可能面临的问题。对案主的进步给予正性反馈与强化,帮助案主把咨询过程中学到的认知方式、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来处理自己与家人、朋友的关系,鼓励案主正面评价自己,减少焦虑,学会客观对待别人。
七、服务过程记录(附后)
八、方法评估
针对案主自身的情况,本案主要采用的是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和结构家庭治疗法,尽可能的使案主建立自信心,使其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够正确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案主自决。同时协调家庭成员积极配合,通过与案主之间的互动游戏,使得这个家庭矛盾得到缓和与平息,使案主走出困境,摆脱生活的烦恼。
九、个案反思
由于案主本身遇到的问题不仅仅是来自自己,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家庭的原因。过往不能满足的需求在婆媳之间的问题上得到放大,进而激化了夫妻之间矛盾,导致案主陷入痛苦、不能自拔。因此,作为社工,我们的任务就是让案主自我认识、自我促进、自我实现,接纳自己也接纳别人,有良好和深入的人际关系,达到现实的自己与理想的自己协调一致,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
个案工作计划书篇13
一、个案背景资料
二、个案资料收集摘要
三、问题分析与诊断
1、案主认识的问题
2、工作人员诊断的问题
3、工作要解决的问题
四、服务目标
1、总目标
2、分目标(此处要尽量细化)
五、服务模式及理论基础
注意:在罗列所使用的服务模式时要与案例结合
六、介入中的社工理念及技巧
七、介入系统和介入行动
1、介入计划
根据资料诊断、问题分析,描述从哪些系统进入介入行动
2、具体实施计划
确定会见期间任务,此处要设定会谈次数,在设计会谈内容时要构想好访谈提纲,即为了达成目标我们应该准备哪些问题,设计哪些环节呢?每次会谈要有时间、地点、会谈目标、主要方法以及介入重点。
八、评估结案
1、评估方法与工具:
①工作者观察;
②案主的自述、认同感,对服务的效果和效率进行评估;③督导老师的检测
2、结案
个案工作计划书篇14
一、案主资料
姓名:郑
性别:男
年龄:10周岁
性格特征:多愁善感、沉默寡言、言行犹豫徘徊、瞻前顾后,性格内倾、封闭自保
家庭职业背景:农民,但父母长期在外打工
二、案例陈述
主要问题:心理阴影,性格转变,沉默寡言,一定的厌学情绪。
背景材料:
小杰家总共有三兄弟,他排老二,上有一个哥哥,下有一个弟弟。那时姨妈家经济尚且宽裕,欣然接受,便承担起抚养小虹的责任。小虹聪明可爱,再加上得到姨妈(原为一名教师)的精心教育,一直保持着优秀的学习成绩,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里都表现活泼,令人喜爱。小虹在姨妈家慢慢成长的过程中,很喜欢姨妈家,也逐渐将姨妈当成自己的妈妈,并一直称呼姨妈为“妈妈”,自己的亲身父母会偶尔过来看望小虹,但小虹和亲身父母的亲热程度显然不如和姨妈亲昵,甚至在姨妈、亲身父母同在的场合下,小虹只是在姨妈那里撒娇,基本和父母感情疏远。为此,有不少亲戚朋友故意开玩笑似的询问小虹,比如,“小虹,你到底是谁的孩子?”,“你又不是你姨妈的`亲孩子,应该和你妈更近一些?”诸如此类的问题,尽管并无恶意,但年幼的小虹无从回答,在多次受到这种问题的困扰下,小虹便拒绝回答这样的问题,以沉默代替回答。某天,一个好事亲戚反复询问这类问题用来逗乐,小虹鼓足勇气回答了一些,后遭到亲戚的大笑,小虹当场情绪低落,终于忍不住流出眼泪,从此表现得沉默寡言、言行犹豫徘徊。抚养小虹的姨妈后期因为家庭负担过重,曾要求小虹的父母将小虹带回家抚养,但由于小虹父母一直忙于在外打工(小虹的兄弟姐妹由爷爷一家照顾),事情一再耽搁,造成姨妈的一些不满与误解,因此对小虹的关爱不如从前。小虹更加情绪失落,因而导致在家和在学校
积极性都下降了许多,成绩下降很快,逐渐有厌学情绪,整天无精打采,很少展现笑容。
三、分析治疗理论模式
针对小虹的这种状况,社工计划采用心理社会治疗模式,这是因为小虹在成长过程中有未被解决的困扰,以及不好的经历压抑在内心里,给自己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和心理阴影,从而导致不合理的心理状态和处事态度。同时,心理社会治疗理论认为个体成长过程中的生活经历所持有的观念都会有意无意地影响到其现实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因此了解个人早年经历对于了解其现在和将来都有很大帮助,同时,在个体与环境的互动中,家庭和社会角色对超我和理想自我的建立都有重要影响。小虹面对的问题一定程度上与其早期经历的那件事情有关,并且一直被“亲妈”、“姨妈”等问题困扰,一旦能够好这些问题,将会有助于小虹的健康成长。
四、案主需求
由案主目前面临的困境可知,案主亟需对一些自己比较敏感的问题的解答,而且这些解答必须具有一定说服力,能够说服自己,还能够说服他人;其次,案主需要一个充满温暖与关爱的成长环境;最终需求是圆满解决两家人之间目前存在的矛盾,营造和谐的亲属关系。
五、服务过程与计划
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可按七天为一周期:
1.建立关系(第一星期):社工开始与案主接触,并进行初次会谈。初次会谈时,工作者要全面了解案主面临的问题和需要,注意案主的心理状态及其变化,运用相关技巧赢得案主的信任,可以通过与小虹玩一些小游戏,增强小虹对工作者的信任,工作者要在多种场合给予案主信心和希望,激励案主的成长动机,并制定治疗计划目标等。
2.进行心理社会研究(第二星期):社工全面收集和案主的有关资料。需收集的资料包括直接资料和间接资料,直接资料是指直接通过与案主会谈直接获得的资料,可以在与小虹进行初次和二次访谈时,可以使用宣泄治疗法,一方面让小虹不满的情绪和困惑得到宣泄,另一方面获得有用资料,但在这个过程中
必须要对宣泄进行有效地控制和引导。间接资料是在访视案主家庭,包括案主的姨妈和自己亲身父母家。收集的资料主要包括案主的家庭情况、个人成长经历、个人的心理和生理情况、案主的内心冲突和目前的行为状况等。
3.对案主及相关问题进行诊断(第三星期):在整理、归纳及分析所得资料的基础上,对问题的本质进行评估和推断。重点包括问题的性质、产生的原因以及发展的过程;家庭环境与家庭心理动力;案主个人生活经历和行为特征等。在这一阶段,可以把握案主的喜好,尤其是案主比较关心的或比较敏感的问题,为下一阶段计划的实施做好铺垫。
4.治疗(第四星期并持续一个月):工作者与案主进行深入接触,并对案主进行治疗。目标是减轻“人——情境”系统的功能失调,缓解案主郁闷的情绪;改善案主的社会及生活环境,增强案主的自我适应能力,促进成长。在治疗过程中,社工要重视案主的成长经历,积累起来的情绪冲突和不愉快等,努力引导案主去发现自己问题的来龙去脉,并帮助案主逐渐忘记过去不愉快的经历,比如那一件令小虹十分伤心的事情。在此可以帮小虹理清事情的过程,认清事件并没有想象的那么严重,而亲戚们的玩笑并无恶意。
同时,社工还要协助当事人修正不良的自我功能和超我功能,克服不良的自我防卫机制,鼓励小虹在面对问题是能够勇于回答,并且社工可以帮助小虹如何有技巧性的回答问题,通过一些情景模拟训练等来提高小虹的应变能力,和有效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社工还可以对小虹进行间接治疗,可以与小虹的姨妈及小虹的生父母进行沟通,包括给予小虹更多的关爱,多和小虹谈心,增强小虹的信心;协调好两家关系,并且尊重小虹的选择(愿意在谁家成长),还可以与小虹所在学校联系,通过改善小虹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来达到小虹不良行为的改变、人格的完善。
六、成效评估
主要通过观察和测量小虹的生活态度和性格变化进行评估,比如可以用一些测量表对小虹进行周期性测量,还可通过询问小虹的姨妈、生父母或老师同
学了解小虹的近况。要对小虹的一些转变进行详细的记录,并前后形成对照,吸取转变过程中的经验技巧与教训。
七、社工反思
由于该案例尚未实行,只是计划,因此,主要反思是如何将所学理论运用到实践中。整套计划中,深深认识到理论知识的不足,在某些方面认识到问题的所在,但缺乏理论的储备而无法表达,因此以后需要加强理论素养。纵观整个计划,认为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具有不少优点,例如效果会较明显,但可能花费的时间会更长,花费的人力物力资源会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