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报告范文(精选25篇)
读书报告范文(精选25篇)
读书报告范文篇1
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被誉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作,是西方的《孙子兵法》。该书研究了一般战争问题,对我们的军事理论学习,尤其是研究资产阶级军事思想具有很大的帮助。通过阅读《战争论》,我纠正了过去对战争存在的错误认识,对许多战争问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但由于从未真正接触过战争,很多东西都只能依靠间接经验和自身的想象来理解,因此书中某些观点难免晦涩难懂,不能很好地领会作者的思想。以下是我对该书的几点感悟:
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这是《战争论》中最经典的一个观点,深刻揭示了战争的本质。什么是战争?战争是迫使敌人服从我们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暴力是战争的一个显著特征,“战争是流血的政治”,人与人之间的斗争本来就敌对情感和敌对意图,在对方不同样做的时候,就必然会取得优势,并且随着文明程度的提高,暴力程度丝毫没有得到降低。战争使用暴力是对方屈服,其根本目的是为了达成本国的政治目的,可以说战争不仅是一种政治行为,而且是一种真正的政治工具,是政治交往的继续。但是政治目的也不是因此就可以任意决定一切,它必须适应手段的性质,因此,政治目的本身也会有很大的改变。政治目的贯穿于整个战争行为中,并对战争不断发生影响,作为战争从事着,我们必须透过战争表象,看清其政治目的,这样才能认清战争本质,从全局把握战争。就拿海湾战争来说,美国打着保护人民权益的幌子,其背后的政治目的是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维护其世界霸主的地位。
军队的武德是战争至关重要的精神因素之一。武德不同于单纯的勇敢,更不等同于对战争事业的热情。《战争论》中描述武德为:深刻了解战争的精神实质,激发、锻炼和吸取那些在战争中活动的力量,把自己的全部智力运用于这个事业,通过训练是自己能够确实而敏捷地行动,全力以赴,从一个普通人变成称职的军人。一个军队只有富有武德,才能在劳累和危险中仍能坚持不懈,才能在猛烈的炮火中仍然保持镇定,才能在胜利时不至过分骄傲,失败时仍然充满信心。获取这种精神力量,只有两个来源:第一个来源是经历一系列战争并取得胜利,另一个来源是军队经常忍受极度的困苦和劳累,只有在困苦和劳累中军人才能认识自己的力量。一支满身创伤、久经锻炼的军队所具备的武德是那种单靠条令和操练粘合在一起的常备军的秩序和技能所不能比拟的。我国当前正处于和平的发展时期,尤其是我们这一代军人,从未经历过战争的锻炼,仅仅依靠伊利的.严厉的要求、勤务规则以及和平时期的操练是无法建立起战争所需的武德。和平时期的训练与实战存在很大差距,我们所具备的良好的秩序、技能、意志以及一定的自豪感和饱满的情绪,一旦遭遇战争的残酷和血腥,受到从未有过的挫败时,也会容易变得胆怯,甚至变得极度恐慌,手足无措以致遭受失败。因此,我们必须深刻地看到这一点,时常进行实战训练,体会真正战争的那种极度的劳累和危险,这样才不至于在未来的战争中毫无心理准备。
以退为进,拖延制胜,“逃跑”是一门艺术。这一点主要是针对防御者来说的,因为进攻者主要是以前进为目的,强调速战速决。同时进攻和防御的特点也决定了这一点,相比与进攻,防御是可以更有把握战胜敌人的一种较强的作战形式。防御者在进攻者尚未到达之前,以逸待劳,同时,防御者占据了地利和人和,时间拖得越久对防御者越有利。因此,防御者在没有万分把握前是绝不会主动寻求决战的。当进攻者采取进攻时,防御者可以退入本国的腹地进行抵抗,这种退却绝不是纯粹的逃跑,这一退却的目的,是使进攻者的兵力受到削弱,并等待进攻者削弱到不得不自行停止前进,或者至少不能击破我们在他进攻路程的终点对他进行的抵抗。之所以这种退却能够削弱进攻者,一是防御者在退却中留下一个或几个要塞,迫使进攻者不得不进行包围或者围攻,因此进攻者兵力就会受到削弱,二是进攻者在进攻终点已经被进攻中的种种困难弄得疲惫不堪,由于饥饿和疾病而受到消耗。相反防御者等待的利益就会越来越明显,其地利人和的优势也会逐步显现出来。中国抗日战争将“逃跑”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打持久战正是以退为进、拖延制胜的最好表现,“一个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大国是无法战胜的”,因为只要充分发动群众,再加上足够的战略纵深,就足以活活拖垮敌人。中国正是具备了这一优势,我国奉行的“积极防御”方针与之相符,但是随着军事技术的发展,军事理论的改革,立体作战、精确打击使得战略纵深似乎已经没有了以前的那种地位。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军队给养是决定战争胜负关键因素。军队给养是取得战争胜负的基础,能够忍饥挨饿的确是士兵总重要的美德之一,如果没有这种美德,军队也就谈不上有什么真正的武德。但是,忍饥挨饿必须是暂时的,只能是迫于环境,如果不能及时补充给养,那么每个士兵的体力和精神一定会不断受到削弱,最终带来的只有失败。中国古代战争也将粮草放在了一个极为重要的位臵,一方经常利用暗夜等条件,趁敌不备将对方粮草烧毁,敌方只能不战而退,官渡之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继而击溃了袁军的主力。给养的方式有几种,一是仓库给养,但由于后方仓库与部队相去甚远,因此这种给养方式会耗费相当一部分时间和精力,所谓“远水解不了近渴”,但随着如今交通的不断发展,已经大大提高了补给效率。二是屋主和村镇供养,在居民稠密的城镇,不需要特别筹备也能供养大约同居民人数相等的部队吃一天,如果部队人数少,就可以供养几天,但在较小的城镇和农村中,由于居民少,就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三是军队强征,一个单独的营有必要在一些村庄附近野营是,可以指定这些村庄供给给养品。但以这种方式往往很少能征到所需东西。四是正规征收,无可争辩,这是筹备给养最简单和最有效的方法,与前一种方法的差别在于,正规征收是在地方当局参加下进行的。总而言之,军队给养是十分重要的,是进行战争必须加以重视并有效实施的。单从给养来看,防御者比进攻者是要占优势的,首先防御是在本国进行,因此其后勤仓库可以源源不断地为部队补充物资,其次当地居民对本国军队抱以友善态度,军队可以轻易从当地获取所需物资,这些进攻者都是不具备的。《战争论》给我带来了许许多多的启示,在这就不一一论述了。下面我将就现代战争形式的变化及军事的变革,叙述《战争论》存在的局限性。《战争论》是以拿破仑战争为依据撰写的,而如今距离拿破仑战争结束已将近两百年,当前的作战环境以及作战形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高技术局部战争条件下,双方对抗是陆、海、空、天、电的全方位对抗,战争再也不是从前那样在陆地上的短兵相接。军事技术的发展,为战争提供了日益丰富的作战手段,远距离、高精度武器的出现使得作战者不用到达敌人阵前就能使其遭受致命的打击。如今,相比于陆军,空军和海军在战争中似乎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夺取制海权和制空权已经成为战争不可或缺的一环,而拿破仑战争时期是没有这样的概念的。之前看过一本叫做《超限战》的书,超限战即超越一般界限的战争,我认为当前战争,不单单是军事领域,非军事的战争领域也应该得到我们的重视。如今也弥漫着杀戮和血腥,比如网络,网络战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就已经得到了人们的关注,一个小小的黑手便可以轻而易举地潜入一个国家的内部窃取信息,甚至使一个国家的系统陷入瘫痪。再比如金融战,是利用货币资金、通融手段在非军事领域进行和实施的战争,但却足以影响一个民族的兴衰,索罗斯挑起的亚洲金融风暴带来的灾难足以显示,金融战的威力绝不亚于一场军事的战争。因此,《战争论》中有很多观点是过时的,是不能直接运用于现代战争的,当时是用马车来运送物资的,既耗时间又耗精力,因此给养大多是依靠就地补充,而如今随着交通和科技的发展,直升机投送,运输机、铁路等的输送都比较方便,军队给养问题已经没那么突出。过去的战争需要长时间的行军,身体上遭受的劳累十分大,因此部队行军等的损耗往往比真正作战还要大,而如今,更多的是来自精神上的压力,以及高技术武器带来的巨大的消耗,所以《战争论》中所强调的东西在现在可能不是那么突出,一些新的因素正逐步影响和主导着现代战争。
读书报告范文篇2
前言
11月份,我对我所教的班级八年级四班学生进行了农村学生课外读书情况的问卷调查,我就自己所回收有效问卷35份(发放问卷36份)进行了调查、分析。调查表明,中学生课外读书情况喜忧参半。喜的是学生和家长对于课外阅读的认识有了一定的改变,35%的家长认为孩子必须经行课外阅读,有效的阅读不仅有助于拓展视野,对于限制孩子沉迷于网络游戏不失为一个更好的途径。62.8%的学生认为进行课外阅读可以获得更多的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知识,能够补足课内知识的不足。
“书是我们的良师益友”,这是大多数学生和家长对于课外阅读的认识,是我进行拓展阅读以来,进行问卷调查所得的信息,也算开展拓展阅读研究所得的一点收获吧
一、调查目的: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并且在“总目标”中对课外阅读的总量有了具体而明确的量化规定:八年级上学期课外阅读总量应在120万字以上。为了确保学生完成这一课外阅读量,更快地建设一个和谐的书香校园,我们特作此调查,以便更清楚了解同学们课外阅读情况。同时也让社会各界关注农村学生的课外阅读。
二、调查的对象:
八年级四班36名学生,以深入了解八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听取中学生对课外阅读方面的看法和建议。
三、调查的内容:
调查八年级学生学生课外阅读情况,主要从“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学生课外阅读的书籍类型”、“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学生课外阅读来源”四个方面了解、分析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
四、调查结果分析:
我对收到的同学的问卷进行了整理、归纳,现将有关调查结果情况分析归纳如下:
(一)、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浓厚
对阅读兴趣的调查
阅读兴趣所占占总人数比例人数
喜欢52.8%19
一般50%18
不喜欢5.7%2
调查表明:有52.8%的同学喜欢看课外书,50%的同学一般,5.7%的同学不喜欢看课外书。所以同学们还是有很多人喜欢课外阅读的。
(二)、从读书的类别来看,学生阅读面较窄
课外读书类型统计
阅读类型总的人数占总人数比例
中学生作文718%
著名中短篇文学作品1448%
中外名著1448%
科普读物1234.2%
武侠小说925.7%
新闻报道1025%
童话和寓言922.7%
言情小说38.5%
调查表明:48%的热衷于文学名著,另外有34.2%的同学喜欢读科读物,25%的同学喜欢武侠小说及新闻报道,22.7%的同学喜欢读童话和寓言小说;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家长、老师缺乏必要的指导,学生读书随意性强,喜欢读什么就读什么,碰上什么就读什么。而阅读言情小说的学生只占了8.5%,且都是女生。阅读中学生作文的同学只有18%。这说明,学生因应付考试而读书的并不多,喜好和条件是决定读书内容的主要原因。
对学生语文学习帮助最大的文章类型统计
类别总的人数占总人数比例
语言优美的散文2674.2%
感人至深的故事1857.4%
情节曲折的小说630.93%
发人深省的哲理性文章2365.7%
其他38.3%
调查表明:一个人爱读什么书条件好的同学是随着兴趣去的;条件不好的同学,只能有什么书就读什么书。读一本好书,就如同与一位心灵高尚的人交谈。因此,要找到适合同学们读的课外书籍尤为重要。然而调查结果不令人满意。50%以上的同学读的书籍很集中,基本都是发人深省的哲理性文章,语言优美的散文,感人至深的故事。对于一些课程标准要求的,不是很常见的书,同学们读的不多。这说明同学们的阅读面还是很窄,有兴趣的原因也有书籍的来源和渠道受限制因素。当然,急功近利的应试心理也起着决定作用。
(三)同学们的阅读方法的调查
阅读的方式总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
随便翻翻了解大意就够12.85%
只读有趣味的内容822.8%
有选择地精读、细读2160%
摘抄好词佳句25.7%
能有自己的独特感受并写出读后感和赏析38.6%
能对文章的思想观点质疑并提出自己的独特观点411.5%
调查表明:同学们的阅读方法还是比较科学的,只有2.85%的同学是随便翻翻,了解大意就够.22.8%同学只读有趣味的内容。而有选择地精读、细读的同学占了60%,这还是比较可喜的。能有自己的独特感受并写出读后感和赏析,能对文章的思想观点质疑并提出自己的独特观点这两个方面比例较小,这说明学生读书做笔记的习惯还没养成。摘抄好词佳句的同学最少,可见现在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习惯是迫在眉睫了。
(四)同学们阅读的方式
书籍来源统计
书籍来源总的人数所占比例
自己购买相关书籍2880%
父母购买20xx.1%
老师印发1436%
从亲戚朋友那借来的822.7%
上网查询1131.4%
图书馆514.2%
调查表明:自己购买相关书籍所占比例为80%,说明同学们阅读课外书籍的热情和自觉性还是很高。老师和家长对同学们的课外书籍阅读还是很支持的,学校图书馆的利用率只有14.2%,相当的低。网络利用率31.4%是有原因的,农村孩子的家长和老师不敢让孩子
在没有监管的情况下任意上网,害怕孩子受网络毒害不能自拔。
对读书的目的进行调查
目的总的人数占总人数比例
学习为人处事的道理1337.1%
为了获得有用的知识2262.8%
为了激励自己1028.5%
为了应付老师和家长00
为了消遣25.7%
为了兴趣20xx.1%
为了提高自己的语文成绩1645.7%
调查表明:为了获得有用的知识占62.8%;为了兴趣占57.1%。这两项的比例较高,说明现在的中学生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选择能力,不爱再受别人的干预了,正切合了他们的叛逆心理。
为了提高自己的语文成绩而读书的占45.7%,说明将近一半的孩子的学习态度还是很端正的。总体总结:
(1)、学生渴望读课外书,但仍在围着课本转调查结果表明,52.8%的学生喜欢和很喜欢读课外书,但在回答为什么要读课外书时,大多数学生的答案是“有利于学习、有利于提高写作水平”等,他们并没有认识到读课外书同样是学习,甚至有的家长仍然认为课外书是闲杂书,45.7%的`同学与读的书也是“为课本的学习而买的辅导资料”。目前,“教书”、“念书”、“学习就是学课本”的观念仍是学生及师长的主导意识,这种观念把孩子禁锢在学校和课本中,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如果我们把同学们的学习比做吃饭,是否可以只要主食,不要副食呢?
(2)、学生对课外书籍涉猎太窄,结构不合理,个体数量呈现极不
平衡的现象。
调查结果表明:学生所读课外书籍涉及面较窄,科普、军事、新闻占25%、报刊较少;八卦娱乐、小说中言情类、武侠类、奇幻类等只占不到25%。著名中短篇文学作品和文学名著都占48%。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农村中学的孩子获得书籍的渠道较少,我们这就一个书店,而且,书商进的书大多数是学习辅导类的书,新课标要求读的书老师在规定时间要求读什么学生就买什么读。同学们碰上什么就读什么。因此,今后学校要多组织课外读书活动,如:知识竞赛、智力测验、读书论坛、读书演讲等。家长、老师在指导同学们读书时应辅之以正确的方法,让同学们会读书、读好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五、调查建议:
(一)、培养读书兴趣
1、目的:
从读书目的这一栏的调查来看:获得有用的知识占62.8%;为了兴趣占57.1%;为了提高语文成绩占45.7%,应付老师和家长的是零。这说明我们的孩子还没有收到更多不良风气的沾染,有着比较淳朴和高尚的读书目的,老师、家长和社会要珍惜这美好的品质,适时引导,正确引导,和谐监督。绝不可硬性指派,强迫学生读自己不喜欢读的书,使学生自觉读书的兴趣被打击越来越少。
2、做法。
从“对语文学习帮助最大文章“这一项的调查来看喜欢读优美散文的占74.5%,发人深省的哲理性文章占65.7%,感人至深的故事占57.4%。可看出学生由于年纪小,好动爱玩,课外的大部分时间不愿意用在大部头的书上,读短片幅的文章还是比较喜欢的。结合同学们喜欢听故事的特点,有意识地挑选一些精彩生动的故事片断。
在晨会或班会课上讲讲。当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时便戛然而止,引发同学们产生想迫切看看这本书的愿望。在同学们广泛阅读的基础上,认真开展好系列读书活动,把讲、读、写、做几个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热情。开展读书知识竞赛、读书演讲、读书征文比赛、讲故事比赛及小发明、小制作活动,对于一些知识面广的学生应多予以肯定和表扬。可授予他们特有的称呼,如:“故事大王”“小作家”“阅读大王”等,这样,既激发他们努力向上的信心,也为同学树立榜样,增强学生阅读课外书籍的兴趣。培养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的良好学习习惯。使学生的注意力、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都能得以发展。
(二)、帮助选择读物
1、阅读由课内走向课外
由于中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转折点,阅历较浅,文化市场上书籍杂乱,很多读物并不适合学生阅读。老师们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做好读物推荐工作。课外阅读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我们推荐读物时,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如学完鲁迅的作品我们可以介绍《朝花夕拾》、《故事新编》、《阿Q正传》,学完《紫藤萝瀑布》我们可以让学生阅读《宗璞散文》、《冰心散文》等文学作品;学习了课文《沁园春雪》,可以向同学们推荐《毛泽东诗词选》和让同学们去了解毛主席的生平;学习了《在沙漠中心》,可以印发《小王子》给同学们读;讲完《伟大的悲剧》可以向学生推荐茨威格的小说;学习了课文《音乐巨人贝多芬》,可以向学生推荐《约翰﹒克里斯多夫》等。
2、推荐与学生年龄特点适宜的书籍
中学三年,教学需要和同学们需要的不一样。老师们推荐读物时,不能一刀切,必须根据每一年级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向学生提供书籍名单。如:初一的同学,我们则需要首先培养他的阅读兴趣,可以推荐一些同学们感兴趣的,如《爱的教育》;初二的同学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我们可以推荐一些比较浅显的文学名著,如《西游记》,《骆驼祥子》让同学们比较一下阅读书和看影视剧的区别;初三的同学已经有了一定的文学欣赏水平,可以推荐《水浒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
3、定期推荐书目
帮助学生选择课外读物,老师们要定期在学校的宣传橱窗里向学
生推荐好的书籍。把推荐的书目的封面和主要内容展示给学生看,鼓励他们购买或上图书馆借阅,并通过书中的有奖问答激发学生去看书。同时做好每学期的报刊杂志征订工作,向学生推荐优秀的读物。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阅读的广度,纠正学生“偏食”的阅读习惯。
(三)、传授读书方法。
1、从阅读方式来看能够精读细读的同学占60%。处理好精读与略读的关系阅读方法一般包括精读、略读。精读即抓住重点词句,细细揣摩,深入地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略读即先看序言、提要、大意和目录,以了解全文的内容和规模,再阅读全文章节标题及段落首句和尾句,最后浏览全文,知道书的大意。在课外阅读中,学生常用的是略读。培养学生阅读方法,我们要遵循课内带课外,扶放相结合的原则,要让学生掌握一般的阅读顺序,即先初读,感知课文大意,然后精读品析,最后评议摘录
2、辅导学生做读书笔记
读书的目的是为了用,通过阅读方式的调查我们得到了这样的
数字:能质疑并提出独特观点的占11.5%,能写读后感的只占8.6%。可见兴趣并不能避免懒惰。应该让学生明确: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消磨时间或是取乐,应该让书来指导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所以,“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课外阅读应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读书笔记类型很多:摘抄类:摘抄文中好词好句,生活小常识,科学小知识等以丰富语言,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感想类:在读完一本读物后,结合现实和个人经历写出对有关问题的
认识和体会,提高分析事物的能力。创作类:主要是续编故事,改写故事,发展联想和想象能力,培养创新思维。我们要根据学生所阅读的图书要求他们做相应的读书笔记,从而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
(四)拓展书籍来源。
80%的学生的书籍都是自己买的,而且用的都是挤出来的生活费或是零花钱,57.1%的书是父母买的,14.2%书是从图书馆借的。农村学生的读书生活还是比较苦的,自己买书毕竟是有限的。所以,一个月里能看三本书的占18%;一至两本书的占52%。
图书馆借书的比率这么低,只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书的类型可能不合学生的口味,再就是图书的发放不及时导致学生借阅有困难。那么希望以后在图书管理上能想一些办法,多给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有力的条件
读书报告范文篇3
一、名著基本简述
1.作者简介
本书作者亨利明茨伯格被誉为是当今世界上最杰出的管理思想家之一、管理大师。身份是大学教授,主席,学者。他对管理工作的观察与研究,至今无人能超越。他的代表作多是关于管理研究的,他的作品影响范围广,学习价值大,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具有指导意义。
2.书本介绍
什么是战略?战略形成是一个怎样的过程?十个学派就有十个答案:一个孕育过程,一个程序化过程,一个分析过程……接下来让我们走进这本书初步了解一下吧。
在《战略历程》一书中,管理大师亨利明茨伯格和另外两位作者布鲁斯阿尔斯特兰德、约瑟夫兰佩尔,总结了之前很多人的研究成果(书中有很多数据引用,专栏借鉴)结合自己的认识将各种战略管理理论划分为十个学派,并详细阐述了十个学派关于战略形成过程的观点。
首先这十个学派分别是:设计学派、计划学派、定位学派、创业家学派、认知学派、学习学派、权力学派、文化学派、环境学派和结构学派。作者不只是简单地总结这十个学派的观点,还分析了这些观点的优缺点,指出了它的贡献和局限性,以及适用的环境。从局部到整体的视角研究了战略形成的过程,并深入分析,形成了整体性的、规律性的总结。
从这里可以看出此书的知识理论性极强,所以有些地方不好理解。
3.写作特色
明茨伯格用了形象化的比喻,来说明战略动物园的多样性。他说设计学派好像蜘蛛,只是在专心致志地编制自己的网。计划学派好像松鼠,一心收集资源为未来做准备。定位学派是庞大的水牛,用自己强壮的身躯傲视一切。企业家学派则认为自己是可以独力战胜水牛的狼。认识学派好像猫头鹰,只是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进而编织自己的心灵世界。学习学派则好比是猴子,灵巧地寻找树上的果实。权力学派像狮子一样,盯上了战略动物园以外的羚羊。文化学派好像孔雀,只关心自己漂亮的羽毛。环境学派与文化学派有点类似,就像不愿看到危险的鸵鸟。结构学派则像善于变化的变色龙,外观在不停变幻而实质则始终如一。
明茨伯格把这些学派都梳理完毕后,却发现,战略动物园中根本没有战略大象。也许,生物的进化还会在战略动物园里诞生出更多的新动物,旧动物也会不断变化出新的亚种,但大象在哪里,似乎还没有找见,有待研究,所以这本书是穿越战略管理旷野的指南的指导书。
二、个人受益处—理论联系实际
前面所述,此书知识性极强,我现在的水平不足以对此书有深刻理解和评述,阅读经典的目的就是要学会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生活中寻找课本知识的投映面,投射点。学习和培养管理、计划、控制、评估……这种与理有关的思维,并在实践中能潜移默化的影响自己,形成良好的行为,培养性格,改变人生这才是最重要的。
1.说计划——制定适合自己的目标
现在我们在读大二,我和很多学生一样,很迷惘,人生无非就是要解决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要去干什么的问题。所以回答这个问题你得有梦想,往小了说就是目标。思前想后,现在的我们该如何做呢?
我觉得首先要确定主攻方向,培养综合素质。根据大一学习的情况,确定主攻方向,注重专业能力的培养。结合老师和学长学姐的建议,考虑是否有需要辅修其他专业,参加英语、计算机等工具性证书考试,也可考一些实用性强的证书,如教师资格证、人力资源资格证、证券从业资格证、会计证等。同时,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足前提准备迎接大三,,在大三的时候我们可以提升职业技能,积累职业经验,在加强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学习求职技巧,学会制作简历、求职信,尝试兼职、实习,积累实践经验。对于准备考研的同学,可以查询各高校的`研究生网,参考各专业往年的招考公告,提早做好复习准备。
这样安排生活,你是否觉得很有节奏感呢?在正确的时间做安排好的事情,这种思维就是管理思维的深刻体现,对应了书中的第三章计划学派、企业家学派等。引用第三章开头一句名言:”我躺在床上,突然,我成了计划的一部分。“,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吧。
2.谈组织——合理有效安排时间
“时间都去哪儿呢……“这是耳熟能响的歌词,这就涉及到了时间管理问题。对大学生而言,如何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很重要。大学四年是人生非常关键的阶段,第一次不再由父母安排生活和学习中的一切,而开始自由支配所有属于自己的时间。然而,有些大学生自我管控能力差,或终日沉溺在游戏中;或没有明确的目标,做事没有优先顺序;或优柔寡断,不敢说不,被无关的人或事纠缠;或习惯拖延、偷懒,缺乏自我约束,导致时间碎片化。如何充分利用好时间,不虚度大学时光呢?大一时管理学老师曾讲过”要按事件的重要性和紧急性两个维度来合理安排时间“,对于紧急又重要的事情,要“立即做”;对于重要不紧急的事情,要“稍后做”;对于紧急不重要的情,要“学会授权”;对于既不紧急也不重要的事情,“坚决不做”。
落实到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其一随课表安排学习时间,保证学习效率。要学会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分出轻重缓急。学习时间安排要服从学习内容,根据课表合理安排自己预习、上课、复习的时间。上课要认真听讲、记笔记,认真完成作业,保证上课效率,以减少课后复习巩固的时间。其二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不断充实自己,使课余活动丰富多彩,提供课余时间发展自我的条件。我们还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兴趣爱好及个人发展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社团活动,并按照社团活动所需要的时间将课余时间合理分割,开发自己的潜力,充实自己。
组织及组织职能是管理中不可回避的一个话题,时时会涉及到。只有将这种组织思维运用到我们生活当中,生活才更有效率,不至于浪费太多的无用功和精力。
3.会控制——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书中说控制目的是为了保证动态适应计划与实际工作。对大学生而言,面对各种各样的人和事,主要是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情绪管理很重要,它既会影响人的生理健康,也会影响人际关系。良好的情绪对我们的身心健康、学业发展非常有利。大学生的情绪管理主要包括克服紧张情绪,避免急躁情绪和摆脱消极情绪。在大学生的视角下,从管理的角度来看我们应该怎么做呢?首先要克服紧张情绪,大学生面临各种压力、矛盾、冲突、危机、风险时都会产生紧张情绪。紧张是一种常见的反应方式,是应付外界刺激和困难的一种准备。因此,紧张并不全是坏事。然而,持续的紧张状态则会严重扰乱机体内部的平衡,导致疾病。所以,我们应学会自我消除紧张状态。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可以从事各种体育、娱乐活动,调节自己的生活,松弛紧张状态。适当安排学习生活及出行计划,每日三省吾身,晚上躺在床上时我们就可以计划明天或者将来几天的生活安排,凡事三思而后行。易急躁的学生可以在宿舍或课桌上贴上“制怒”“息怒”等警言;与人相处时,要换位思考。摆脱消极情绪,绪低落时,可以采用以下摆脱消极情绪。去郊外,找个风景怡人的地方走走,或找个安静的房间,听一段舒缓的音乐,放松一下心情。或和同学分享,倾诉。和父母老师交流。
除了控制情绪,我们还应该控制生活,有必要控制的有很多。可以这么说,控制的思维在实际应用中非常广泛,学习管理知识,控制思维,我们的生命就有了一个度,有了这个度,你的生活便如你所料,一切尽在心中,生活会更加顺心,富有高效。
4.论规划——梦想树立与大学生就业
我认为规划、梦想、目标、战略在某种意义上,在我们大学生视野下,具有某种相通性,共同性,在过程中的一致性,我们努力刻苦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走向社会,对个人来说,实现就业,能过好的生活,往大了说,实现个人价值,报效祖国。从我的表述中可以看出,梦想是更好的就业,追求好生活。规划就是你为了了实现梦想所要做的事情,条条框框。目标是梦想的分解,只有你实现了一个个小目标,梦想才会慢慢实现,你趋向理想实现的过程就是不断实现小目标的过程,这就是我们生活中常说的小目标,大梦想的道理。
书中谈了企业战略,这是一个重点,那么又是影响大学生的呢?企业战略往往是和人力资源联系在一起的。也许有人认为企业战略及其人力资源规划与大学生就业毫不相关,因为他们认为企业战略及其人力资源规划完全是企业自己的事情,与大学生就业并没有直接关系,但实际两者之间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一方面,企业虽有人力资源需求但是否愿意招聘应届生,这与企业战略及其人力资源规划有关。应届生身上确实有些令企业不满意的地方。企业招聘应届生将要付出更高的人力成本。因此有些企业制定战略和人力资源规划前,就已经先人为地将应届生排除在外了。当然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就不会这样做。但是大多数情况下你会发现现在各行招人一定要看你是否有至少一年的实习或工作经历。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并不好找工作,这就是企业规划,为了针对企业规划,我们在大学一方面要好好学习,另一方面要通过实习锻炼自己。
在此过程中我们得努力实现梦想,好好学习,制定目标……而这就又回到了我们怎么做的问题。在此就不谈了。
观看此书,我的收获远不止这些,但发现实际与理论相结合仍有一定的差距。这本书的理论性强。
三、读书过程及问题回顾和展望
我读这本书的时候要轻松一些,因为毕竟有大一时的管理知识为基础(这本书是上大一时管理课时老师荐的),当时读的是德鲁克的《管理前沿》,这本书但现在读来但是仍受限于知识肤浅,认识能力有限,精力有限等问题
最后,如果非要要给本书做一个评价的话,作为文法学院管理专业的学生我是没有这个资格的,但是作为读者,我还是要说说自己的感受。本书以管理学上熟知的“盲人摸象”寓言开篇,结尾时候,作者自信的认为读者可以看到完整的大象了。其实不然,作者惜墨如金,没有对本书的写作历史背景作交待,还有就是书中知识的可操作性较差,大多是概念及理论层面的,要想变成自己的可以操作的知识,还需要大量的实践方法,这也跟这本书是作者借鉴前人之慧的结晶著作,是精华中的总结认识有关。当然我的认识与作者的认知不在一个水平上有关。
希望今后的我以书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以实际联系课本,以此指导我的生活,多读书,将知识用活。
读书报告范文篇4
书是知识的海洋,书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书是进步的阶梯。如果人们不读书,那就没有精神的粮食,所以大家都离不开书本。那大家都喜欢什么书呢?这都往往因人而异,有的喜欢漫画,有的喜欢童话,有的喜欢伊索寓言……对于大家的课外阅读情况,我做了一个详细的调查。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青少年时期,他们热情活泼,求知欲强,带有很强的好奇心。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已不满足于课堂内的书本阅读,而是渴望从更广泛的渠道去开拓视野、扩大知识面,以加深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课外阅读就是最好的途径,是课内阅读的进一步延伸和补充,对课内阅读起到强化和促进作用。但是,当前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并不容乐观,存在许多不足或误区,需要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课题研究的意义
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观察,我们都发现了,平日里我们中学生是否有时间去读一些课外图书,答案是肯定的,不过据我观察,身边的同学中读课外书的的确是多的,关于他们所读的书的内容是比较让人的担心的,我并不认为看一些言情小说有什么不好,但是如果一味地钻在这种书堆里,我想:从大体上看,是弊大于利,所以在青少年中提倡健康读书是很有必要的其实大家都知道读书很重要,都知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盅粟,书中自有颜如玉”的奇妙。最近几年的“国民阅读调查”也显示,还没有人敢说“读书不重要”,大概是怕别人说自己不思长进、没理想和追求。那么为什么大家不去干重要的事情,而去干不重要的事情呢?读了半天,人也读呆了,工作还成问题,还奢谈什么“黄金屋”、“千盅粟”、“颜如玉”哦!干脆不读了,,打PSP去,K歌去。专家们及时提醒,不要用这种功利主义的观点去看待读书,读书能够让你增加智慧,保持尊严;更多的人说,智慧和尊严先免谈,我需要增加财富,保持健康。
管理者和专家们并不认同这种庸俗的观点,还在不断地追问:你们为什么不读书呢?为什么?当被追问得没有办法的时候,大家都异口同声地说:没有时间读书(盯着电视发傻的时间挺多),没有读书的习惯(上网的习惯有了,还上瘾),书的价格太贵了(比一个汉堡包还贵)。这些当然都是借口。当所有的人都在为不干一件事情而找借口的时候,这件事情就不是用简单的理由可以解释的了。
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
通过调查分析了中学生阅读的几点情况:
1、读书时间不足
2、缺乏阅读兴趣
3、阅读空间越来越少
4、学生的学业负担过重
5、阅读的选择类型
调查中引发的思考:
课外阅读无疑是重要的,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的:“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他的话形象地告诉我们,课外阅读是开拓学生视野,开阔学生思路的一条重要途径。从阅读热情和重视课外阅读,语文成绩也相对较好的学生的个例中,我们也明显地感觉到了他们对课外阅读的重要性的认识。只是苦于没有太多的时间放在上面,因此虽有对重要性的认识,却不能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
我们应该学会阅读的方法和技巧,合理地安排好阅读时间,也要懂得挑选好合理的阅读材料,培养自己良好的阅读习惯。我们还应该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走出来,有意识地把课内和课外有机结合起来,营造出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
健康的.课外读物的阅读益于身心发展和思想、审美等各方面素质的提高,而作为一个中学生,基础课程的学习仍然是其主要任务,课外阅读只是一种课堂学习的有力补充。所以,中学生必须摆正主从位置,以便于合理安排时间
通过数据分析后,我小组成员认为当今中学生阅读量是十分大的。同学们都认为阅读对于自身的消遣娱乐和素质培养是很重要的。数据显示,中学生十分喜爱杂志,因为它时效性强、内容更新频繁且迎合了中学生对于流行追求的心理。小说、中外名著虽然内容充实、文化底蕴颇深,对中学生素质培养有良好的效果,但因为书中所讲内容通常陈旧,离同学们生活甚远,难以引起同学们的共鸣。但这种忽略经典文学、优秀作品的现象是不容小觑的,中学生是处在一个生理、心理发育成长的阶段,是非善恶的分辨能力还不成熟,在文化多样性的现今社会中,是很容易受到不良文化的影响的。在调查过程中,中学生中男生更侧重于科幻、武侠、军事、体育等书刊。而女生则侧重于言情、少女漫画、时尚杂志、文学杂志等。
通过调查,我们对中学生阅读情况得出了以下几点看法:
1、阅读目的多趋向自娱
调查中有的学生认为读名著或其他小说是为了“消遣和娱乐”,且大多在课外时间阅读。也有一部分学生认为读名著是为了“提高文学欣赏能力”,且带有极大的阅读向往和兴趣。从文学名著中可以认识我们生活的社会、认识他人、了解自我,真正理解成功的含义,探索生命的价值,培养一个成功者必备的素质和品质。
2、阅读范围、数量极为有限调查的中学生里,从对我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的了解情况来看,读过其中4本的占7%,读过其中3本的占12%,读过其中2本的占21%,读过其中1本的占41%,一本也没有读的占19%。从对教育部指定中学生必读的30部中外文学名著的阅读量来看,结果只有20%的高中生读过其中5—10本,且这5—10本大多是中国的文学名著,国外的作品极少涉猎。5%的高中生对这30部作品竟没有完整地读过一本。文学名著的教育意义难以影响到学生和拓宽学生的眼界
3、阅读愿望因课业负担而受到影响
4、阅读方式缺乏正确引导
在对名著选择上,仅有10%的学生是独立地按照自己的特定目的去选择的;17%的高中生是通过父母、老师的指导去选择的;16%的学生是根据报刊推介而作出选择的。从这里看出,老师、家长、各种传播媒介宣介文学名著,对中学生选择作品有很大帮助。在阅读名著时,作笔记的高中生占7%;对阅读中发现的问题,会使用相关方面的工具书,或向老师请教的高中生有0.8%。偶尔与同学探讨所读过的名著的学生只有占7%。由此可见,加强对中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指导是多么迫切需要。
此外,被调查的学生当中,经常将时间放在阅读上的非常有限,阅读的书籍大多是休闲性杂志或小说,更多的学生则是愿意去泡网吧娱乐。
书是知识的海洋,书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石之路,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如果人们不读书,那就没有精神的粮食,所以大家都离不开书。那大家喜欢什么书呢?这都往往因人而异,有的喜欢漫画,有的喜欢童话,还有的喜欢科学……
调查
据我调查,班上有9人喜欢《三国演义》,有十人喜欢《十万个为是么》,有4人喜欢知心姐姐写给你的一百封信》,有31人喜欢《爆笑校园》。
分析
据我分析,之所以喜欢看《爆笑校园》的人占大多数,是因为这本书很搞笑,是受同学们的喜爱。而喜欢知心姐姐写给你的一百封信》的人占少数,因为同学们喜欢幽默的书。《十万个为什么》是关于科学的一本书这一本书可以激发人的读书性质。《三国演义》是一本著名间故事之一,他也深受同学们的喜爱。
结论
从上面这些统计图中,我知道了课外书可以增长见识,开阔视野。在扩大知识面的同时,提高对事物运用,这样对我们的作文与成长是很有帮助的。
建议
我建议同学们看健康的书。伤心的时候看搞笑漫画,开心的时候看童话科学之类的书。每一周看一本书这样,同学们的作文水平会不断提高。
读书报告范文篇5
摘要:文章从底层居民对于子女教育的看法——“读书无用”还是“读书无望”,而展开调查研究。找寻底层居民对于学校教育的看法和对于子女教育“失望”的原因。从而看出底层居民的真实想法,再加上笔者对于底层居民对于子女教育的分析,表明了读书并不是无用。
关键词:读书无用;读书无望;子女教育
一、主要内容
(一)背景与问题
1、背景
不少研究者就农村底层居民关于学校教育的价值观念做了一些新的观察。研究指出,新“读书无用论”正在农村底层蔓延并正在造成不利的影响。对于农村底层群体这股思潮,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从社会学来看,思潮长远在于农村居民轻视学业,缺乏对女子投资教育的动力。对于“读书无用”的本质,一些研究者认为书本知识在当代社会失去价值,另一些人认为“学校教育没有价值”。两种研究者对底层居民“读书”的工具性认识提出了一致的批判。“读书”需要保证政治身份受到认可与“留在城市”,底层居民才会对“读书”持乐观积极的态度和投资的热情。
2、问题
普通人对读书与个人生活机遇之间关系的理性思考提醒我们,“读书无用论”要有更深人的审视。本文以概念化理解这股思潮的本质及其背后的社会成因并寻求解决方案做出新的思考与解读,依据实地工作、农村家长的观点和行动的中剥离出来的数据,对数据进行再分析,是农村居民对于学校教育的态度与思考及其背后的成因。农村居民对于学校教育的认识与工作和生活联系到一起。笔者希望借助内部视角从本土的概念与教育社会学研究领域关于阶层、身份认同与对学校教育价值的判断进行更深一步认识。从农村居民的角度出发重新审视“读书无用论”
(二)理论视角
1、社会结构
教育机会在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分配状况一直是教育社会学研究的核心议题之一。个人的社会背景与其接受的教育有着密切联系。持结构功能理论取向的研究者认为,个人的受教育水平由其智力水平决定,教育机会在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分配代表了一种合理的筛选机制,有助于社会分流的实现和社会分工的有效配置。持冲突论取向的研究者认为,个人的教育机会实际上更多地取决于其家庭的社会背景状况而非个人的`智力水平。优势的社会阶层有着更好的资源用于投资和传递子女。
2、学业机会
不同群体的教育机会如果相对稳定便容易成为社会结构性约束的组成部分。
3、生产心态
布迪厄在使用“生存心态”这一概念时,在于揭示不同社会生活的深层结构以及这些结构得以再生的机制。他主张通过社会行动者生产心态的分析,对日常生活深层结构的理解,探讨其与外在的社会结构的关系。生存心态在很大程度上是个人早期社会化的结果,受制于个人的社会地位一一个人的阶层和社会地位内化,以品味和世界观等倾向系统的形式展现出来。
教育研究者对弱势群体强调个人主观的心智结构与学校场域不匹配。个体对学校教育的态度常被看作生存心态的重要内涵,也是解释个体学业成就、教育机会和生活机遇的重要变量。
研究者从结构性要素寻求个体对学校教育的态度和形成机制。一条思路指出,弱势群体为“失败者”。另一条为“反抗者”。两条思路都触及社会再生产在文化维度上的解释,也承认客观的社会结构对群体认知的影响。但转化有将个体“过度社会化”之嫌。个体不断表现出创生性,也表现出宏观的机会结构转化为个体针对学校教育态度的另一种路径。
(三)方法论
笔者利用文献法进行资料收集并分析当地社会与教育背景、相关教育制度与政策。笔者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利用滚雪球抽样的方法进行非正式会谈,不断聚焦问题、修正概念。随着工作深入,笔者对社会背景差异的家庭进行半开放式的访谈,不断收集数据在问题、方法、对象上聚焦。笔者从一个小村落开始不断扩大访谈范围,借助收集到的数据来对“读书无用”进行探讨,从当地居民的角度出发理解学校教育的意义与价值。笔者还写了四类田野日志,略记,记录家庭的基本情况;日志,记录计划、时间、形成与安排;日记,记录心得体会和周围环境;完整的田野日志,对认识的现象全面的描述与分析。
(四)从机会结构到生存心态:教育期望的成层
教育系统的诸多变化,加上录取率的增加和高等教育体系的扩张,让农村居民更有希望。当地和全国教育系统的不断扩张使得升学率不断提升,让部分家长有了新的”希望”,但身处农村社会结构较低的家长并不这么认为。地位的不同使得家长投资子女教育的能力不同,子女教育的分化导致子女在教育机会上具有差异。家庭背景状况是较为有效地预测子女受教育状况的指标。底层的居民对子女有希望的同时也有对结果的”期望”,自己的子女相比相比其他家庭,在学业上更困难。而精英家庭的家长会有意无意的比较资本优势,并提高对孩子的期望。教育机会在农村社会不同群体之间的分配状况成了农村底层居民判断子女教育机会的基本依据。这就使得底层居民和精英家庭对自身学校教育机会的不同和对子女的期望不同。
(五)从机会判断到“读书无望”农村底层居民的实践理性
底层居民趋向于在身份与可能的教育机会之间划个等号.在对自身社会地位认识的基础上,对子女可能的教育机会做个判断,并形成所谓的“期望”。他们认为孩子进入教育系统的那一刻就决定了子女教育的重点。在考虑就业形势后,有了对教育的两个期望,一为对教育的期望,二为对社会流动的期望。投资教育进而帮助子女实现社会地位的流动是地方文化的重要内容,对社会流动的盼望让他们感到针对教育的投人回报率低,减少了他们对教育的投资。
(六)小结
本文根据采集的数据,对农村居民对与学校教育进行解读。用于研究“读书无用”还是”读书无望“。笔者主张把握当前社会转型时期宏观社会结构和教育机会分配格局的变化,并以此解读农村底层居民对于学校教育的认识。提供给农村居民更多的教育机会,但同期发生的社会地位分化,使底层居民更缺乏投资子女教育的能力,导致底层居民觉得”读书无望“。
对于”读书无望“笔者认为包含了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的含义是指,底层的农村家长由于对高等教育机会结构的理性认识,他们对子女的受教育水平和质量不敢“期望"过高;第二个层面的含义是指,由于对社会流动机会的理性认识,他们对学校教育对子女社会流动的作用也不敢“期望"过高。本文特别强调宏观的机会结构转变为个体态度与倾向的过程,指出教育和社会流动机会在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分配,容易转变为各个阶层对教育之主观“期望”的分层——对将来教育成就和社会流动终点的阶层化判断。中国社会依然处于转型过程中,底层居民对于学校教育的基本判断依然处于形成过程中,一方面受到传统价值观点的影响,另一方面又是底层居民的实践经验的产物,当前教育和社会流动机会分配的基本格局对其发展有直接的影响。最后,笔者认为不断创造的新机会和借助于政策工具实现的机会的调整能够有助于农村底层居民改善对教育和社会流动机会的期望。
二、读后感
通过这篇文章的阅读,使我们明确的知道了读书并不是无用,也就同时否定了读书无用论。”读书无望“是底层居民对于他们子女教育的悲观看法。尽管升学率不断上升、全国教育系统不断扩张,但是处于农村社会结构较低的家长很难有对子女教育投资的能力,这就使底层居民觉得子女接受教育的”起点“就决定了子女以后的”终点“。并且现在大学生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市场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国社会的分层现象愈加明显,个人的社会流动机会也逐渐更受制于出身的影响。父辈的社会地位和受教育水平而非个人的受教育水平越来越能决定个人将来的职业地位。[1]使家长对于子女教育的“期望”不高和对于学校教育表示“读书无用”和“读书无望”。,教育是决定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和未来社会整体质量的重要因素,[2]但中国社会背景比较独特。中国社会依然处于转型过程中,底层居民对于学校教育的基本判断依然处于形成过程中,一方面受到传统价值观点的影响,另一方面又是底层居民的实践经验的产物,当前教育和社会流动机会分配的基本格局对其发展有直接的影响。[1]所以依旧有可能改变底层居民对于子女教育的看法。教育从古到今都是改变穷人命运、促进社会公平和自由流动、保障社会稳定和谐的最重要手段之一。[3]同时本篇文章表面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形势严峻,告诫我们不应该认为自己考上大学就应该放松、碌碌无为的上过大学四年。而是应该积极的用知识武装自己,努力的奋斗好大学四年,珍惜好在大学的每一段学习时光,从而更胸有成竹、满怀信心的步入社会。
参考文献:
[1]谢爱磊“读书无用”还是“读书无望——对农村底层居民教育观念的再认识《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xx/03
[2]李帆教育发展需要底层视角《教育理论与实践》20xx/06
[3]董大焕教育致贫、底层定型与贫困世袭《法律与生活》20xx/05
读书报告范文篇6
最近几天,我学习了詹天佑这一篇课文,字里行间中透露出詹天佑的爱国精神和满腔的爱国之情。把我们引入了一个铿锵有力的世界。
1905年,清政府任命詹天佑做了京张铁路的总工程师,他不顾外国人的阻挠,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他毅然接受任务。他顶着巨大的压力,坚持不接受外国人“献”的计谋。他日夜劳作,勘测线路,巧妙化解任何困难。由詹天佑修建的京张铁路不满四年就竣工了,给藐视中国的外国人一个有力的回击。
读了这篇文章,我内心的波浪久久不能平静,一闭眼,脑中就浮现詹天佑工作的身影。詹天佑不怕嘲笑,他顶着巨大的压力,不怕困难,坚持工作。最令我感动的是,詹天佑开凿居庸关和八达岭两条隧道的事。在开凿居庸关隧道时,他根据居庸关山势高,岩层厚的特点和八达岭长的特点。用了“两端开凿法”和“中部凿井法”巧妙用在了两条隧道身上。不仅把工期缩短了一半,还让那些外国人大吃一惊。
詹天佑不仅有出众的才华,还有一丝不苟的精神。在刚刚接到任务时,他顶着被外国人嘲笑的压力,认真工作,白天攀山越岭,背着纬仪勘测线路;晚上在油灯下绘图,画稿,不分昼夜,废寝忘食的工作。对工作一丝不苟,这精神令我佩服!
看看认真,细心,爱国,不怕困难,一丝不苟的詹天佑,再看看不认真,马虎,粗心,随随便便的我。我真羞愧难当。平时我做什么都粗枝大叶,总是“差不多”,“大概”没有准确做一件事。遇到困难不是蒙混过关,就是退缩。我真应该好好学习詹天佑的优点,这样一切拦路虎都是纸老虎!
这篇文章表现了一个出众,不怕困难,冷静,镇定的爱国之心,我一定要向詹天佑学习,做一个爱国,认真,冷静,的国家顶梁柱!
读书报告范文篇7
看了几十年前鲁迅写的小说《孔乙己》,不禁生出许多感触。让我想到自己,认真思考“人生”。
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描述,可以看出孔乙己的傲慢、迂腐、自欺欺人。反映出他深受封建教育毒害。孔乙己教我识字后,我给每个孩子一颗小茴香豆,表示他的善意。孔乙己的一生,可悲又可怜。原因是他没有正确认识自己。在这种贫穷和贫穷的状态下,他放任自己,只能撤退来安慰自己的内心,释放自己内心的压力。当然,他会一事无成,最终死于贫困。所以他再怎么装腔作势,也禁不住社会现实的打击和他命中注定的命运。
小说反映了封建文化和教育对文人的毒害,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小说揭示了封建社会的惨淡世界,人们在陌陌中麻木昏睡的精神状态,以及社会对不幸者的冷漠,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病态。
孔乙己的一生是一杯茶。他出生在一个特殊的时代,有着特殊的经历。他被科举制度折磨。然而,在当时,这是人们获得繁荣的唯一途径。孔乙己扭曲的心灵被封建文化僵化了,落魄了,被人拿来当笑话;他满口仁义道德,却被生活所迫,做了一个“梁上君子”。最后,死亡对他来说是最好的解脱。在一个封建压迫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社会里,只有死人和疯子才能生存!他批评自己缺乏进步、麻木和迂腐,同时,他对自己身心的摧残略感同情。与预期相反,等待孔乙己是一种悲剧性的人生体验。在人们的心目中,他没有地位,只是一个可有可无,可笑又可怜的残余。
他的路不知道从哪里开始,但他知道从哪里结束:一个麻木的时期,一个旧制度的腐朽,一个时代的衰落。
读书报告范文篇8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儒学是中国文化的精髓部分,而《论语》也可算作是儒学的精髓部分了。《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一部重要经典,是孔子弟子及后学记述孔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经典语句,箴言,"论语"即是论纂先师孔子的语言。《论语》成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
《论语》是人人皆知的,初中时的语文课就接触了"论语十则",论语中许多经典的词句,比如:"父母在,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等是我们许多人都耳熟能详的。可惜那时候我们的知识面有限,面对似懂非懂的文言文,只觉得枯燥无味,也无法从内心领悟孔子真正的思想内涵和精华。现在再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虽然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论语》一书的涵盖面是非常大的,小到学习态度,大到人生追求,可以说,读《论语》会让人在树立目标,为人处事,修身养性等等方面都受益匪浅。
孔子重"孝"。"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意即:"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子曰:"事父母能竭其力",讲的是:"做子女的侍奉自己的父母应竭尽心尽力。"孔子的.这两段文字立足于家庭伦理,从积极的意义上思考,孔子主张人们恪守长辈与幼辈之礼,这种当时社会上的尽"孝"的之举如今却反而逐步褪色。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理应是每位学生的自觉行为。但不少学生认为家长的付出是天经地义的,于是社会上出现漠视父母的病例居然不足为怪。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孔子重"学"。作为一名教育家,二千年前的孔子就已经积累了许多丰富而科学的治学之道。孔子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等精辟言论,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勤奋、自励、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
孔子重"德"。德冶的基本精神实质是:泛爱众和,博施济众。孔子把"仁"引入"礼"中,变传统"礼治"为"德治"。可见他对"德"的重视。为仁者不仅在家要孝敬父母,更要在外在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之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勇于进取,并身体力行,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潜修个人的品行,这些做人的立身原则做好了以后,再学习文献知识,以开阔视野,丰富思想,你的道德水准就会达到一个较高的境地。
《论语》是文化经典之一。它是从生活中来的,也应该回到生活中去。也就是:我们要在生活中去理解它和实践它。我读论语的时间不长,也没有通篇详细的读,但是却在字里行间已经被孔子深深的感动,为他的胸襟和智慧折服!
人生,就要有积极的心态,明确的目标,靠坚持不懈地努力行动来获取成功,这是天地自然社会赋予人类亘古不变的使命,也是儒家文化的根本精神,终极目标,而这些,却是《论语》给我们的启示。
读书报告范文篇9
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的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描述了作者儿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慕已久的绘图《山海经》的感觉之情,充满了尊敬与感激。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惦念以及对年幼的时光的深切怀念。文章着重写了“我”幼年时与长妈妈的一段经历,长妈妈是一位保姆,而“我”对她的印象能如此深刻,可见“我”对她的感情至深。
至今,作者回想起长妈妈的那些事情,还觉得很麻烦、很烦人。一开始,作者就不是很喜欢她,直到《山海经》的到来,竟使得作者对她有了敬佩之情。
书里的长妈妈,不就跟我们自己的妈妈一样吗?在小时候,这也不让动,那也不让动的妈妈;喜欢唠叨的妈妈;喜欢讲道理的妈妈。记得我五、六岁的时候吧,那时候的我玩性很大,总是碰碰这,动动那,一点都不安分,妈妈为此都不知道说过多少次,为了不让好动的我受伤,爱唠叨的她定下了一堆规矩,如:开水瓶千万不能碰;到别人家不能乱动东西;不要论人长短;不能在公共场合大声说话……但那时的我对这些规矩是抵触的,都不知道为此对妈妈发了多少次脾气。到现在,我感到很愧疚
其实,每个人的性格都不一样,表达爱的方式更不一样。比如说我们身边的妈妈,也许有的温柔,有的脾气会有些暴躁……但是,不论她们是怎样的性格,肯定都是深深的爱着自己的孩子,而我们呢,要去理解她,并且学会感恩,要让她们知道,我们也爱着她们……
这就是我读了这篇文章的感悟,好好爱自己的妈妈吧!
读书报告范文篇10
闲余在家翻看之前浅读过的《约翰克里斯多夫》,《安娜卡列宁娜》,《野草集》。我读书很慢,对于经典都需要时间来揣摩,揣摩一缕淡淡抑或一股强烈的思想。在《大学》正步走来时,两千多字却不知耗费多少日夜星辰,显示誊写,感受背后千年流光岁月的力量在笔尖游走。下载朗诵音频,感受古韵犹存。刚开始逐字逐句的翻译推敲,连段成篇,整理整体思想。又分篇成段,提取思想,感受每个小节的独立却又紧紧相依。获得这著作中的琼枝甘露受益一生。浅尝则止,故浅谈此《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短短数千字,却蕴含无限玄机与道趣。古人说:“大学者,大人之学。”大学之道,内圣外王之道。内圣外王,修己治人。久久传诵的三纲八目,在《大学》中娓娓道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此八目为修己治人的谛音。至于三纲:明明德,亲民,此为至善,又为其总纲领。反复诵念却只能通晓只言片语。大学之道又不只只碎语可以详尽。
于“明明德”即弘扬光明品德,此以修身为目的,将本身蕴藉的品质加以培养再发扬以至引领周围人一起“明明德”,恰如《论语》中能近取譬,推己及人的圣言。即使是自己独立风霜,为何不叠柴成堆,共同燃起春日的温暖。于“亲民”,即使民新,便是让大家时时自我更新,如一日去污,则日日不停地使自己保持洁净身心,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新”字焕然一新,将过去积累与心得污邪日日涤除,内心清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是的,日日新,便有所得,得到一份宁静,收获一点启迪都比那些浑噩俗世来的意味幽幽。最终回到“止于至善”何谓“止”?停止抑或终止?论及至善。善字相当广泛,对于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道德或目标的高点。目标每个人都会定制,有高估,有贬低,也有中肯可行,但最重要的是知其所止,知道什么时候停止,停在什么地方,停在什么程度上。埋头苦干忘乎所有,有错。蜻蜓点水浅尝而止,也将徒劳无功。故恰到好处,此思想可灌注到学习之道上。至于如何应用则自有自身的妙趣。
“停车坐爱枫林晚”,懂得停,才领略胜过二月阳花的枫叶,别操劳在山水墨画中。三纲之物便轻描淡写概括浅思,按规律办事,从止于至善到明明德再到亲民,扎根于土,枝繁叶茂。八目款款而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为方法途径,修养身心的法则,故修身为根本,最终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终极目的,大学之道也可成为君子之道,君王之道。格物致知,熟悉的四个字又会暗含怎样的智慧,专研分辨事物而达到认识态势,此过程需要实践,实践是格物致知的手段,空谈与古人的一纸理论却拘泥得很多,不可动弹的历史文字,或许只有自己亲身体验,才能另辟蹊径。那份属于自己,而不是道听途说并传阅四方,略显愚昧。真诚,正心。真诚,真心诚意。在文中体现为慎独行,立身体,即君子应表里如一,“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独自闲居也应保持好操守,不可放纵自己,对妻子相敬如宾,对来往之人也要尊重慎独行。诚意之后为正心,心为意志真诚易被感情所役使,端正心智来驾驭感情,用理智来修养身性。正心为修己的最后一步,心正故路直,路直才能一往无前,往往路斜了,不是空费光阴,迷失方向,让心点亮一盏灯,正路在前。修身恰如武侠小说里修仙无般,修身论心,粗俗点便是陶冶情操培养品德,无论结果怎样,在过程中利己利人。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修身之后的必然结果,孟子之言,家为国,国为家,虽然家法不似国法强制实行,确实一种灵魂的固式,维系传统孝悌的条框,治国先齐家,平天下先治国,皆以身作则,如此循环,悉读此中絜矩之道,民心向背,德本财末,仁人可爱憎人,不仅枚数治国之法。于己而言,修己才是最重要的。寥寥数段,粗糙地概括了这所谓经典。经典的方向又何以至此。方向前踏可正过往不堪扭曲。正踏可坚韧前进的思想灵魂。对未来却是一盏小桔灯,指引前进。何谓学之精尖?静心沉思,去浮躁之气。为何青年总哀叹学业不继?似乎把每节课听得锅瓦瓢盆都装满了。可是满的.是负担而不是实际有用的。格物致知,剔除水分,只有干粮才能维系前进的能量。量思过往,用先辈的老手艺,去探索过往的自己,从不美好的自己里,找到更好的自己。现在的路,不是一心向前,就会走对方向,就会走出自我,真诚正心。闭上眼,眼睛所及始终为表面。心之所及才是最真的。走在无际的马路上,却不知微妙的坡度,欺骗着你堕落。心正,其更甚微处,我也无法详尽,实在可惜。
在开学之前,国立中山大学就对新生布臵了悦读感,其内容就是这本厚重其内的《大学》,有人叫苦不言,便是草草了事,便不再深入,也有人翻阅揣摩终成些许,收获颇丰。为什么学校让我们阅读《大学》呢?作为现代大学生,确实应该明其本,知其用,然后知其所厚其所薄。当今大学生面临着学习压力,家庭压力与未来就业的压力,在这浮夸的社会中,失去了原有的平静,其性情浮躁,意志消沉,悲观失望的人实不在少数。外加外在平凡,内心却纠葛重叠,矛盾激烈。在这物欲横流,文化泛滥的社会状态之下,欧美文化的强势入侵,日韩文化的侵袭与社会中的云云总总的负面,很多人早已忘记了道德修养,只是庸庸碌碌,蜗居与宿舍,对着虚无的屏幕傻笑,对着单调的键盘不住的敲打;贪于享乐,却不珍惜年华盛景,让时间贬值,抑或根本无视时间的存在,离去“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如此,只会愈发的消磨意志,沉沦在自己挖掘的深渊之下。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断的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是我们每个大学生必须正视的课题,也是必须实践的课题。将此作为终生考试制度,考核的不仅仅是道德,更多的是对道德的坚守。其次作为学生,学习永远是第一任务,为以后的前进加油,该怎么学习?应潜心学习,深入研究,在学习好本专业的基础上,努力向其他方向发展。毕竟现代社会综合性强又具有多变性,将自己打造成多棱多面,才不至于短板水溢,不要一味空想,沉浸在虚幻之中,而放弃了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应当分清主次,既然选择了就有责任去完成初心。
正如:“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所以,凡事先要能定,静下心来,才能有所虑,有所得。倘若鲁莽,草率行事,必将终无所获。更甚者付出性命。况且不是说一时半会之事,古有张飞,虽有些许计谋,却无法阻止他暴戾,草率的性格,处处得罪鞭笞不快之人,最终脑袋搬家也是意料之中。《大学》之道,在于修身,在于立志,在于奋斗。无道德,无修养,便胸无大志,就不会去奋斗,不奋斗,便终不可“外王”。这样便又堕入到无尽的深渊。要积极反抗,提高自身修养,当入其微,从小事做起,从小志做起,点点滴滴,循序渐进,不积小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读书报告范文篇11
此次,我在“少年正是读书时”的综合性实践活动中收获颇多,不仅学到了许多读书方法,还认识到自己与别人在读书方面存在的差距。
以前我读书总是囫囵吞枣,只图把书读完,尽管读书读的很快,但并没有什么收获和效果,一本书读完也就只记得书名和作者,而且我并不知道原因。我虽然非常喜欢语文这门学科和阅读,觉得这是一个放松的过程,很令人享受的一件事,但是因为没有正确的阅读方法,又令我很苦恼,因为我感觉我看的书,别人也在看,别人看完什么都记得,而我大脑却是一片空白。
直到今天参加完活动,我才明白:我们看书要从自己喜欢的入手,从自己感兴趣的开始,自己喜欢就一定会深入探究,好像有一股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劲,必定不会囫囵吞枣,一定会细嚼慢咽。今天我还学到了一个买书的小技巧,我们买书的时候可以先看简介,主要内容还可以再看看目录,看看是否吸引到自己,自己是否感兴趣?如果听到别人推荐某本书就去购买,买之后才发现自己不喜欢,于是就放在家中翻都不翻,那买了也是无济于事。
同学们分享的许多读书小技巧也让我受益良多。比如说:
1、我们读书可以慢慢读,把书中的每一点,每一处都弄明白,毕竟读书追求的深度不是速度;
2、读书从收集警句开始,摘录书中的好词好句好段,也可以买一个笔记本,专门用来做摘录;
3、如果是自己的书还可以适当做一些批注,进行圈点勾画;
4、读书必须眼到、口到、心到,只有这样才会有更多收获。
今天的讲故事环节也令我受益匪浅,许多同学都讲了自己收集的有关读书的故事。鲁迅,卖奖章买书买红辣椒,读书读困了就吃一点提神;侯宝林抄书,用手抄了一部十万多字的书。还有许多故事都讲述了一些名人读书对书的热忱,大概也是想呼吁我们读书,唤醒我们心中对读书的热爱。向他们学习,不说能够做到他们那种程度,能够做到他们的一半就相当厉害了。
古诗词飞花令环节,既让我们玩得开心,又学到了知识。大家积极参加,充满了对胜利的渴望。在这个过程中,让我们也发现自己的不足,我们积累古诗,应该是积累在我们的大脑中,而不是积累在微薄的纸上。
故事名著分享会与击鼓传花,使我都有很大的收获,看似不起眼,纯属娱乐的小游戏,其实都是对我们有帮助有益的。故事分享会,使我们积累了更多的知识,掌握了更多的方法。击鼓传花,接到的人朗诵古诗,看似很有趣,搞笑的事情,实际上锻炼了我们的朗诵水平。
这次活动我们玩的很尽兴,但也收获了许多东西,没想活动都给了我们不同的知识,大家都有收获,不仅有收获,还,历练了我们。
根据本活动小组内的调查,所绘的统计图表,从读书情况来看,我读书的时间很短不足,读书时间不固定,没有每天坚持阅读,有时甚至不阅读,只是偶尔阅读,与小组内成员差距很大。
从趣味性阅读的时间来看:我虽然阅读时间比课外阅读的时间长,并且每天都有坚持阅读,小组内的有些成员比较还是不够。
从每年读书量来看:我读书量非常的少,每年只有1—2本书,而小组内成员差不多都在5本以上。
从读书的意愿1来看,我喜欢阅读,但我只喜欢看自己喜欢的书,一般只看那些好玩的书,可以看的书,娱乐性都很强,都是一些小说漫画,对语文学习好像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帮助,我都读书的类型一般都像刚才所说的小说漫画这一类,虽然也有很多人看这类型的书,但更多的人看一些历史著作,文学作品,但我对这类并不太大感兴趣起来感到很枯燥,现在想想看那么多书,好像并没有什么收获许多有用的知识。
从读书的习惯来说,我好像并没有什么好习惯,除了我会喜欢用一个本子摘录佳词好句,做一些批注之外,好像并不会像其他人一样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理解书中的`内容。
人们常说读书就是我们的精神食粮,直到现在我才知道自己的不足,读书的重要,发现自己与别人的差异,也明确了接下来自己应该怎样做。
课余时间,我应该每天坚持阅读,而且应该多看一些有益的书。我读书的范围还是有点狭窄,漫画书可以用来娱乐,用来适当的放松心情,但还是应该以文学作品、历史著作等有利于丰富我们的素养的书籍为主,还可以看一些杂志文刊。读书时可以借助想象和自身经验等,也可以向别人多学习,求教一些读书方法。有时候,我们会发现自己难以静下心来看书,所以我们可以试着调整自己的心态。说起读书方法我好像并没有什么好的方法,但通过这次活动,我却意外收获了许多读书方法,我们可以挑自己喜欢看的,看完书还可以与别人交流自己的心得体会,也可以尝试更多类型的书目。
从现在开始,我每天读书不少于一个小时,我会看一些有益于学习的历史著作,文学作品,会适当的减少趣味性阅读的时间,用趣味性阅读的时间来填补课外阅读的时间,一定掌握更多的读书方法,看书的方法也会越来越多。能够知道自己读书的目的,看了书能够清楚的知道自己收获了什么,发现文学作品历史著作故事情节的精彩肯定也会越来越喜欢文学作品历史著作,不仅仅最喜欢漫画和小说,我一定还可以做的更好!
读书报告范文篇12
“池塘边的榕树上,蝉在为夏天尖叫,操场边的秋千上……”每当听到这首歌,我就想起《城南旧事》这本书和我的童年。
《城南旧事》这本书讲的是主人公英子(林)的故事,以20世纪20年代的北京为背景,用孩子天真无邪的眼神看世界的悲欢离合。文中的每一章,每一件小事,都记录着小英子童年的一点一滴的快乐、悲伤和情感。让我感受一下
英子的童年很丰富多彩。
《城南旧事》每章都很活泼,我很喜欢。但是我最喜欢的一章是关于“惠安阁”的。关于此事:瑛子从大人那里得知,惠安阁里有个疯子。每次路过的时候,大人都没有给看那个疯子,而是迎了上去
子的好奇心使她和那个疯子成了好朋友。后来疯子告诉英子她有孩子了,英子知道后也尽力帮她找孩子。最后,让英子吃惊的是,英子的好朋友,那个女孩,竟然是疯子的孩子。除了赞叹英子的勇敢,这个故事更让我感动
英子心地善良。
从《骆驼队》到《花儿没了,我长大了》,读瑛子有趣的童年故事让我想起一个有趣的童年故事:我记得有一次,爷爷带我去田里摸蜗牛。我不知道蜗牛长什么样,就问爷爷大锅虫是什么。它看起来像
真恶心。爷爷告诉我这是蜗牛。爷爷教我怎么摸蜗牛。虽然他有点害怕,但他仍然觉得很有趣。除了这一条,似乎没有什么值得纪念的。现在我不是作业就是电脑游戏——,动漫。像英子这样仔细观察和关注自己的身体是很少见的
身边的人和事。我羡慕英子的童年,希望我的童年也能像英子一样丰富多彩。从现在开始,我不能整天看电脑电视。我要去寻找我的童年,抓泥鳅,追蝴蝶,爬山,看海,做好事。当我长大后,我会像林海英一样。
写一些关于你童年的有趣故事。
读书报告范文篇13
我们伟大的祖国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有辉煌的过去,繁荣的现在。作为一位中华少年,谁不愿为祖国感到自豪?谁不愿爱自己的祖国?谁不愿为祖国创造美好的未来?
自从学习了第二单元,我被每课主人公那爱国之情所深受感染,直到学到最后一篇课文《中华少年》,我再次被中华少年的建国爱国之情触动心弦。
《中华少年》是作家李少白的诗歌作品,他抒发了中华少年爱祖国,要报效祖国的强烈情感,表现了中华少年的坚强决心以及豪迈情怀。以及对祖国的一片深情。
从“我是海风中的一只乳燕”和“是黄河边鲜嫩的山丹丹”中,我不得不惊叹少年的勇敢无比、热烈无比、不被困难压倒的精神。我曾听过一个这样的故事:在汶川大地震中,林浩等20位同学在灾难面前,有的在大声喊叫“快,这里!”为同学们指引安全出口,而自己却落在了队伍后面;有的刚从鬼门关里被拉了出来,又立刻二话不说地解救老师和同学;有的在余震中冒着生命危险为同学们找食物……当初,我觉得他们很傻,连自己的命都不要了,但后来我被他们的精神屈服了,把他们视为榜样。
其实,我们随着从古至今的英雄少年,爱国之心也有所提高。每当周一升旗仪式时,同学们都会穿着校服,肃立在国旗下,五指并拢地敬礼,唱着国歌,目视国旗。双周一的班队课收听红领巾广播前,都会唱着熟悉的中华少年先锋队队歌。国庆节来临前,都会出黑板报、手抄报、墙报来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虽然我们暂不能为国捐躯来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但我们只要用智慧和汗水,勇气与自信,为祖国贡献出自己全部的力量,这就足以表达我们的爱国之心!
读书报告范文篇14
“读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发人深醒、促人思考”、“不读书的人,不仅人要变得浅薄,也将被社会的前进步伐所抛弃。”为了让同学更好地了解读书的意义,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全面提升人文素养,打造和谐、大气的文化,在每个学期初举办读书报告比赛,在我院已经形成了一个传统.炎热的暑假也因为有了书籍的陪伴而不再单调,看着自己的思想结晶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也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了广大公管学子遨游书海,呼吸书香,品味经典,对话大师,完善人格。这些也俨然成为了我们学院学术沙龙的一部分。
此外,我院还于04年承办了“广西大学年大学生科技节社科类学术论文及社会调查报告比赛”。社科类学术论文和调查报告比赛是我校年大学生科技节的一个重要项目。经过申报,校科技节组委会、校团委决定,把该比赛项目的承办权授予我院,我院也不负众望,圆满完成了任务,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且我院学子也在该届比赛中获得了不俗的成绩,另外我院还紧扣时代步伐,在__大召开之后迅速举办了“欢庆‘__大’喜迎‘两会一节’”知识竞赛,在广大同学中掀起了一股学习和领会__大精神的热潮。
一.活动目标与思路
1.以课程为依托,在各课程中提倡阅读文化
2.促进学校内涵式、人文化发展,提高办学品位,努力创建“书香型学院”。
3.在学生中倡导“与书交朋友”的思想,在学生中形成一种自觉看书的氛围,以新颖活泼、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为载体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让读书逐渐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为其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4.以“读书报告比赛”为载体,开展全院性的读书活动,构建有特色的书香校园文化,推动书香校园、书香班级,提升学校品位。学生阶段是人生读书的黄金时光,帮助学生养成热爱读书的习惯,多读书,读好书,提高读写能力,充实文化底蕴,陶冶情操。
5.以书籍为纽带,促进老师和同学们的交流.以书为友,增进师生的感情,也为老师在授课中把握学生兴趣做好了铺垫.
二、实施方法与过程
1.确定活动方案。
2.请老师指定书目,并确定初赛和预赛的评委。
3.向各班发出通知,广泛发动,并在学院和学校贴出板报,广泛宣传,扩大影响。
4.督促各班,及时把参赛作品送老师评议,决出进入复赛的.作品,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举行网络投票。
5.决出获奖作品,举办颁奖仪式。
三、工作成效及取得的经验
1.每一届直接参与到读书报告比赛中的同学都多达几十人,再加上网络投票和平面宣传,每次比赛都能在同学当中引起强烈反响,同时也促进了老师和学生的交流与沟通。
2.通过举办读书报告有效的在我院营造了良好的读书风气,对于陶冶情操、开阔视野,提高广大学子的综合素质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爱读书,会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同时也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提升了校园文化品位,营造了积极向上的和谐校园氛围。
3.另外通过读书报告,还让我们发现了我院许多具有文学天赋的人才,通过读书报告也有利于进一步把他们引向学术的道路。
四、附件目录
1、第四届读书报告策划书
2、第六届读书报告策划书
公共管理学院第四届读书报告比赛策划书
活动目的:
为了进一步弘扬读书文化,响应学校号召,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陶冶情操、开阔视野,营造良好的读书风气,培养学生“爱读书,会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推进学习型校园建设,同时为了组织教育学院同学们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升校园文化品位,提高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营造积极向上的和谐校园氛围。我院举办年读书报告比赛。
参与对象:我院全体本科生
活动时间:年18日至9日
主要参与部门:文化部、宣传部
具体安排如下:
一、前期准备
请学院老师指定相关专业数目,并购买活借阅相关图书。
二、宣传阶段
年1日至放假,在全院范围内,通过办板报、办院刊、在网站上发布相关文章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爱读书,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及相关活动。
三.主要活动:
1)督促各班宣传委员及时收集参赛作品
2)统一上交各班作品
3)联系三名老师担任评委,分别单独评阅一部分作品,每位老师评出十名进入决赛
4)另请三名老师对进入决赛的作品分别打分,再取其平均成绩
3)比赛期间其他各部进行相应的配合
作品要求:A4纸张,不少于2500字,字体为小四,上交电子版和打印版
递交方式:交至各班宣传委员,由班级宣传委员将打印版和电子版分别提交至文化部干事和邮箱
李政冀3271992wenhuabu04@126.
报名及交稿截止时间18日
四、颁奖仪式急暨读书学习经验交流活动
时间:9号下午3:00
地点:学院203
嘉宾:哲学的老师为主
获奖选手:一、二、三等奖的得主
主持人:暂定为李皎
奖励以物质奖励(现金+书籍)和精神奖励(奖状)相结合方式
五、具体平分标准
届时将邀请学院各专业资深老师以匿名形式组成评分小组对作品进行评分,并用加权平均数求出最后得分。
1.题目新颖,紧扣时代主题5%
2.独特的思维角度,有一定社会价值20%
3.深入的思想内涵40%
4.语言流畅,达意清晰15%
5.条理清晰,有一定的知识构架20%
奖项设置:
本次比赛将按照参赛人数,依据作品得分评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优秀奖数名,优秀组织奖二名。比赛共设奖金1000元,并颁发荣誉证书。
六、经费预算
奖金1000元
打印费用100元(预计)
颁奖活动费用300(预计)
共计1400元
读书报告范文篇15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已经有了更多的选择去填充自由闲暇时光,有人会沉浸在全民狂欢的某种游戏中,有人着迷于喧嚣热闹的综艺节目中……
一杯茶,一盏灯,一本书,此情此景还会有多少人能继续做那个捧书人呢?娱乐只不过是一处过境不停的风景,真正跨越那时间长河的只有那些经典名著带来的最初的感动。
前几日,同学们填写了“个人阅读状况调查问卷”,从这一个问卷调查中,我进行了统计,发现在我们小组内的成员大多数人读书时长在一到两个小时之间,只有个别在两小时以上,还有几个偶尔阅读的人。而且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阅读喜好,根据调查,大多数人对于趣味性的阅读平均每天不超过三十分钟,时间相对得当,而个别人消耗在这类型的阅读时间太长,应适当合理分配一下。在本组内,平均一年读六到八本的人较多,我们不但要追求阅读量,更要把每本书读透,读精才可以。而且在本组内处于被动读书的人居多,自己主动读书的较少,让我明白了我们缺乏着主动读书的习惯。对于书籍类别的喜好,本组内的人做的比较好,博览群书,广泛阅读,所选书籍平衡且广泛,没有偏向性,整体都有着良好的阅读习惯。
以上统计也让我看到了别人的优点和自己的不足,为我今后的阅读指明了方向。
在本周三我们班更是举行了“少年正是读书时”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让同学们更加全面的认识到读书的益处,本次活动同学们积极参与其中,为活动展开出谋划策,在活动展开时每个人都十分活跃,为大家分享自己的经典名著和读书经验。尤其是在古诗词飞花令环节,极大地激发了我们对古诗词的兴趣,让我们每个人都感受到了古诗词的魅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活动圆满结束,如此有意义的活动让我们更加期待下次的到来。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青春是不断拼搏奋进的时节,我们读过的书和去过的远方,终将融入我们的灵魂,沉淀为我们的气质和智慧,只有在这大好的年华努力读书,才会让我们的人生更加美好。
读书报告范文篇16
在回家的路上,我回想起上午语文课上学习了红军长征的故事——《草地夜行》中,那位老兵说的话一直在我耳边回荡。“离我远点,我们两个不能都牺牲!……要……要记住革命!……。”
这句简短而朴实的话却如此打动人心,为了落下部队的“小鬼”,为了革命,宁愿牺牲自己。这是宝贵的自我牺牲精神啊。
我曾经心中有一个疑问:参加革命的战士每天跋涉万里,吃不饱,穿不暖,睡不着,甚至吃草根,吃树皮,一定很辛苦,但他们为什么不放弃呢?
读了这篇文章,我明白了为什么士兵们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也没有放弃革命。
是因为他们的心中装的不是自己的,是别人的,是全中国的老百姓的。他们宁愿受苦,甚至牺牲他们宝贵的生命来换取和平。
我们今天的生活不就是这些人用生命换来的吗?当我想到这句话,我意识到“我们的生活来之不易”的真正含义。明白为什么老师让我们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这时,我看到每次总是把食物浪费的同学,还有趴在课桌睡觉不然就是开小差的同学,还有哪些不爱学习,天天只想玩游戏,虚度光阴的同学,
我真想大喊一声:同学们,不要再扔掉你吃剩的饭菜,不要再扔掉用剩的铅笔,不要再扔掉那还是崭新的文具。我们扔掉的不是剩饭,不是铅笔,不是崭新的文具,扔掉的是先辈留给我们的财富,是光荣的传统。
如今的生活是被别人拼命换来的,我们应该珍惜当下,好好做好自己该做的事,不要辜负把那些爱你的人和你爱的人,要牢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句诗,做一个对社会,对家庭,对朋友有用的人。
读书报告范文篇17
在读完费尔拉。凯普著写的《没有任何借口》以及史宪文的《把事做到点子上》后,我对于两本书的内容以及要义进行了消化以及反思,对于文中的观点进行了质疑与探讨,并且对于中外为人处事的方式方法进行了对比。一下即个人对于两书的认识,如有不当,欢迎指正。
首先谈一谈《没有任何借口》一书,本书名的关键词即为借口。借口指一些用于掩饰个人未完成某事或未完美完成某事所编造的或并不相关的理由,与我们所说的原因不同,是一种主观的看法。根据马斯洛的五个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可以分为五个层次,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感和社会交往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其中最低层次是生理需要,最高层次是自我实现需要。而我们平时经常通过一些借口来试图敷衍与逃避,这离达到自我实现需要的层次相差甚远。这种态度显然对于个人发展,工作效率是十分不利的,甚至是牵制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国家发展前进的关键所在。对此我们应该对于借口说“不”!然而,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借口,其原因也很显然,借口可以使一些细节变得不在那么重要,该忽略的还是得忽略,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还是得这么对待,如果事事叫真,事事做到真实,那么岂不是也会失去那种人情中的朦胧美了么?
然后再来说说《把事做到点子上》一书,该书的主要意义在于告诉读者,要在生活中,工作中把事情做完还不够,要做好,要精益求精,要灵活变通,在细节处也不能放松。这一点与上面所说的一书正好有相似之处,都意在将事情做到人力所能及的地步,而不是敷衍了事,以借口收尾。此外,作者传达给读者另一种信息,就是要思维敏捷,对于同一个问题能够提出自己的几个可行的方案,以便能够轻松处理。这些都是一个人,不光是在企业中做事,定决策有意义,对于平时为人处事也有所帮助。
这俩本书也同样代表了中西两种思维模式,一个注重的是在宏观的角度上,要做到没有借口,服从指挥,从而提高效率。另一个则是选择在微观角度出发,把一件具体的事情做好,同样提高效率。
但是,话说回来,这些书对我们能有什么帮助呢?我个人认为都是一些轻飘飘的话语,即使作者是一些优秀的学者,成功的企业家,杰出的管理人员,他们能够在书面文字上给予的帮助简直是微乎其微。假设一个人处于充满复杂人际关系的企业中,同时面临多种不同困难,就单单凭借这些书能能起到多少作用,有时候反而会搞的适得其反。
因此,我认为,这些书有一定的可读性,也有一定的危害性。在如今多变的社会中,一本还未经历时间考验的书是不能够指导一个人正确处事的。只有切身投入到现实工作中才能体验到一个具体环境的种种困难,并通过自己的总结,调整出适合自己的可行方案。我相信,一个聪明的人是可以在书和现实环境中正确取舍的。
读书报告范文篇18
鲁迅除了上一次提到的特殊叙述者的选择,使用了小伙计的观点,从而省略了很多关于孔乙己和他对悲剧命运的理解的介绍。在小伙计眼里,孔乙己的长相没有一个全面的描述。在表现方法上,《孔乙己》没有描写,没有渲染,只有平淡的叙述,与鲁迅的其他名著有很大不同。
在表达方式上,文章《孔乙己》没有渲染,只有平淡的叙述。文章写到“人没有他一样幸福”后,小说写在酒店里,人们发现孔乙己好久没来了:
一个酒徒说:“他怎么回来的?他摔断了腿。”店主说:“哦!”“他总是偷东西。这次是自觉的,我偷到了丁家。你偷了他家的东西?”“那之后呢?”“什么样的?先写个答辩,再打,半夜打,然后打折腿。”“之后呢?”“之后我打折了腿。”“打折怎么样?”“怎么样?谁知道呢。”徐已经死了,掌柜也不再问,依旧慢慢的算着自己的账。
从字面上看,似乎没有直接写人的“幸福”。但是,从对话的语气中,还是能看出源头的心态。演讲者对丁打折孔乙己的腿造成的野蛮人身伤害没有保留。相反,他给人一种理所当然,津津乐道的感觉。异乎寻常的是,当有人说孔乙己可能已经死亡时,说话人和听话人都没有感到震惊。"店主不再问,仍然慢慢地数着账。"对于一个给酒店带来笑声的人运气不好,根本没有回应。这充分说明鲁迅在对话描写中的潜在量是巨大的,他刻意不点出说话者的津津乐道乃至他对消息传播者的骄傲,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只有在平静、平凡、平淡的时候,才显得那么残酷。因为是共同的,没有感觉没有痛苦,鲁迅的笔墨就是要揭示这种无形的残酷的可怕精神。
读书报告范文篇19
书中有4个“人物”———两只小老鼠“嗅嗅”“匆匆”和两个小矮人“哼哼”“唧唧”。他们的性格也各不相同:能够及早嗅出变化气息的是“嗅嗅”;能够迅速开始行动的是“匆匆”;“哼哼”他因为害怕变化而否认和拒绝变化,这会使事情变得更糟;而“唧唧”认识到变化可以使事情变得更好时,也能够及时地调整自己去适应变化。(他们分别代表我们的不同方面,即我们简单的一面和复杂的一面。)但不论是哪一个,都有1个共同目标,那就是:在迷宫中找到我们自己的道路,帮助我们在变化的时代获得成功。
他们生活在一个迷宫里,奶酪是他们要追寻的东西。有一天,他们同时发现了一个储量丰富的奶酪仓库,便在其周围构筑起自己的幸福生活。很久之后的某天,奶酪突然不见了!这个突如其来的变化使他们的心态暴露无疑:两个没多少智商的小老鼠嗅嗅、匆匆立刻穿上始终挂在脖子上的鞋子,开始出去再寻找,象初生的牛犊,目标明确,信念坚定,敢闯敢拼,在环境变化后仍继续前进,他们过得充实、快乐并很快就找到了更新鲜更丰富的奶酪;而两个有头脑的小矮人哼哼和唧唧面对变化却犹豫不决,烦恼丛生,始终固守在已经消失的美好幻觉中追忆和抱怨,无法接受奶酪已经消失的残酷现实,不思进取,贪图过去安逸的生活,对未来充满恐惧,成了自身进步的最大障碍。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唧唧终于冲破了思想的束缚,穿上久置不用的跑鞋,重新进入漆黑的迷宫,并最终找到了更多更好的奶酪,而哼哼却仍在对苍天的追问中郁郁寡欢……
“奶酪”和“迷宫”在这里自然是个比喻,它们分别代表我们生命中的任何最想得到的东西,它可以是好成绩、好工作,也可以是好人缘、好心情等等。迷宫就是自己所处的环境,可以是学校、工作单位,也可以是家庭、社区等。
生活在这样一个快速、多变和竞争激烈的时代,每个人都可能面临着与过去完全不同的境遇,我们时常会感到自己的“奶酪”在变化。各种外在的强烈变化和内心的冲突相互作用,使人们在各种变化中茫然无措,先是追问——到底是谁动了“我的奶酪”?然后对新的生活状况无所适从,不能正确应对并陷入困惑之中难以自拔。如果在各种突如其来的变化中,总耽于“失去”的痛苦、“决定”的两难、“失望”的无奈……那么生活本身就会成为一种障碍。生活的迷宫很大,你会滞留在其中一角听天由命,久了,年纪渐长,就“懒得变动”,或者是“没有勇气和力量”再去变动和追寻
面对日新月异的变化,你会如何行动呢?
不管我们选择什么,我们都要有共同的方面,那就是:需要在迷宫中找到自己的道路,帮助我们在变化的时代获得成功。面对事情的扭曲,你会如何选择?如何做了?是像小矮人哼哼那样,呆在原地不动,等着“奶酪”找你;还是像2只老鼠那样随着这一切的变化而接受变化了。而或许你更像小矮人唧唧那样,只是暂时停留在哪里,但不久头脑清醒过来,放弃旧观念,寻找新的道路。有句话不是说:迟做总比不做好。面对变化,我们不能只是呆在哪里一动不动,不接受现实。而是要挺起来、动起来,努力地寻找属于自己的“奶酪”。不经过努力,不经受挫折,又如何逐步进步,踏上成功了。我们乐于接受变化,随时做好准备,变化来时随变化而变化。
变化时生活的一部分,改变可能随时降临,要勇于接受变化,敢于面对变化。再完美的计划也时常遭遇不测。面对变化首先要清楚地认识到,有时需要简单地看待问题,以及灵敏快速地行动。你不必把事情复杂化,或者一味地让那些惊恐的念头使自己慌张。只要当你克服了自己的恐惧念头,并且勇于走出久已习惯的生活,去享受冒险带来的喜悦的时候,你才会的到新奶酪带给你的报偿和奖赏。
有些畏惧是需要加以认真对待的,它会帮组你避开真正的危险。但绝大部分的恐惧都是不明智的,它们只会在你需要改变的时候,使你回避改变。生活并不像遵从某个人的愿望发展。改变随时有可能降临,但积极地面对改变却会让你更好地发现到属于自己努力所得到的“奶酪”。古人云;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恰合如此。不畏惧改变,勇往直前。随着奶酪变化而变化,并享受变化吧!
读书报告范文篇20
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可见读书的重要性。12月8日13时30分,我们班召开了“少年正是读书时”综合性学习活动,活动后,我们小组内调查了同学们的读书状况。
第一张统计图,是同学们每天花了多少时间在课外阅读上的统计图。从中,可以看出,大多数同学读书的时间都不是很长,偶尔读居多,充分反映出了同学们阅读的积极性不是很高,所以,我要养成每天睡前读书的习惯。
第二张是关于同学们每天花在趣味性阅读上的时间。大多数同学是不超过30分钟的,反映出同学们阅读面比较狭窄,为此,我要广泛的阅读各类书籍,拓宽我的阅读面。
第三张,是同学们每年的阅读量的统计图。每年读3到5本的人数较多,说明同学们每年虽然在读书,可读的本数并不多,阅读量不够,所以,我以后平均每两周要读完一本书。
第四张,是同学们自己的读书情况统计图。很多人都喜欢读课外书,只看好玩的书,喜欢与别人讨论读书话题各占了一半,说明同学们大都想和喜欢读课外书,但却有很多时候做不到,所以,我会先选择一本自己喜欢的书,慢慢培养起自己坚持阅读的习惯。
第五张,是关于同学们喜欢哪种类型的书的统计图,我发现同学们大多喜欢娱乐性的书,很少有人去读哲理性的书,体现出同学们读书的类型少,为此,我应当多种类阅读,这样,我才会增长更多的知识。第六张,是同学们的阅读习惯的统计图,同学们在读书时“只爱动脑,不爱动手”,同学们读书时有时想到了什么,却从不写下来,这是不对的,只有勤动笔,我们才能体会到书中更深层的含义,所以我读书时要“勤动笔”,问有好的读书习惯的同学学习。
老师在这次活动后说了一句话:“本次活动到此结束,但阅读这件事却还没有结束。”是啊,读书,是我们一生的必修课,
读书报告范文篇21
近日读来一本书,若不是因老师要求,想来我也不会精心读一本关于学术专业的书。
读书时,我不禁感到巨大的损失,一是觉得自己损失了太多的时间读书,二是错过太多的好书。在我看来这本由汤闯新先生写的《大国竞争决定世界变局》在关于世界大国的竞争与发展,以及大国之间的关系发展中比较清晰的表明了自己的观点,深刻也很全面。在某些事例的分析过程中,让我也对这些事例有了不一样的认识。最重要的一点,也是读完这本书以后我认为自己最大的收获就是我学会了用不同的视角看待并独立的思考国际的状态,同时,国际上发生的某些事并不会真的就如自己所看到,或者就是从新闻上听说一般,当然若想要深刻理解这些问题就要先了解世界国家内在的本质的特性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我想这本书已初步给我形成了这样一种对国际关系概况的理解。
现代世界百年史可以算是人类最为动荡激烈的历史阶段,现代世界格局变幻莫测,20世纪历经了四次世界大变局,这也是我们了解国际社会与大国关系的重要历史线索。
1.世界格局形成第一次世界大变局的导火索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其结果性标志就是:一是奥斯曼帝国、奥匈帝国、德意志帝国、俄罗斯帝国崩溃;二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诞生;三是美国由此跨入世界大国的行列;四是18与19世纪的世界霸主大英帝国的衰落。这些掀开了现代世界史大国格局形成的序幕。
一战队与当时所有的世界大国都是一次历史性的转折点,也是世界由近代走向现代的转折点。美国是这次战争最大的受益者,因为战争不是在美国本土,同时在战争中与其他交战国进行武器交易,从中获利,经济迅猛崛起。战争初,美国中立的政策对德国极为有益,但因美国同时也与英法等国进行武器交易,引起德国不满,于是美国加入一战。此后美国一举获得经济大国、军事大国、政治大国的地位。
2.第二次世界大战促成现代世界第二次大变局。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队英法主持的战后问题严重不满,民族主义运动高涨。一战后共产主义在欧洲流传,为了避免德国倒向苏联,欧洲对德国进行援助。但由于1929年的经济危机,虽然使德国也受到重创,但是希特勒控制国家后拒绝履行一战的赔偿责任及债务,并开始实施军事化国民经济,经济迅猛复苏。
日本是个见风使舵的国家,与英国签署三个同盟条约后,在二战初期见纳粹横扫欧洲节节胜利就倒向德国,偷袭珍珠港发动太平洋战争。二战的结果证明了一个真理:好战必亡。同时,我又认为,若不是当时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对日宣战,或许中国当时的抗日局势是另一番模样,有时历史事件的发生具有很戏剧性的偶然因素。就比如一战美国对德宣战的直接原因不就是德国对本国驻墨西哥大使的密件被英国截取告知美国,密函内容大致为德国将帮助墨西哥首府在美领土。偶然性的历史事件也会造成完全不一样的局势。
3.苏联解体与第三次世界大变局
冷战格局长达四十多年,期间各种的对立政策与组织建立起来,有的至今具有强大的影响力。我认为当时苏联解体的最深层的因素就是因为美国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思想渗透于苏联,一个国家的瓦解就是由其内部的思想根源做指导。美国成为了世界霸主,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就此形成。原来人们认为只要苏联共产党解体,美国与俄罗斯的敌对关系就会结束,但事实证明,这种想法是天真的。
之所以如今的美俄关系依旧有裂缝,是因为它们两国之间的竞争不仅仅是什么主义之争,不是简单的道路之争,而是大国政治力量与国际地位之争。
4.华尔街金融海啸引发第四次世界大变局
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陷入空前的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同时,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强势崛起。世界的中心开始转向亚太地区,现在便正在发生着世界近百年来的第四次世界大变局。
只要世界上有国家存在,就必定会有大国竞争,大国的实力决定着他们的竞争战略,竞争战略决定着国家的发展方向。各国都有不同的竞争战术,其中充满了智慧与人性的较量。书中提到,竞争可分为恶性竞争与良性竞争,也可分为金融战,信息战,舆论战和情报战等。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便是美国的竞争战略。面对自己的盟友欧盟,美国并不是真的如好友一般,而是一心想要置美元最大的敌人欧元于死地。不可否认,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的基本点是国家利益,美国这样做虽不和道德,但是也无可厚非,同时也让我深深佩服美国能在竞争中如鱼得水,就是因为他们非常缜密而又
深刻的“阴谋”然而受之算计的国家要学会明辨,竞争需要智慧,不仅要有长远的目光来看穿他国的埋伏,也要学会为自己设计道路。我不禁想到,美国的劲敌早已不是欧盟,迅猛崛起的中国俨然成为了美国的眼中钉,或许他们已经在密谋抵抗中国的战略,或许我们就会像当初的欧盟一样被其玩弄于鼓掌之中,中国培养塑造具有国防安全,看透国际竞争陷阱,情报分析素质的高端专业精英的任务迫在眉睫。读了书中的许多案例分析,我明白了,国际社会是尔虞我诈的`游戏场。
世界大国都在为自己的的战略总目标奋进着,其中最值得一提的还是德国。我一直很喜欢德国即使我对它的了解并不是很多。自己认为这是一个比较严谨,务实的国家,在两次世界大战给世界带来巨大的灾难之后,他们一直默默埋头苦干,他们明白想要洗刷法西斯的阴影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急不躁地为欧盟和欧元的强大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于法国共同建立强大的欧元经济体是他们的竞争战略。英国已成为美国的跟班,在欧盟中时常发挥负能量作用。
对于俄罗斯来说,加快经济建设,回复彼得大帝似的俄罗斯国际地位是其现今最重要的战略。日本,我至今都很好奇是怎样一个民族。或许身为中国人确实会对其有些偏见,但是设身考虑一下,日本想要解除战败形象,寻求民族正常化是可以理解的,重点是看要操用什么样的方式。如今安倍的做法确实有种当时希特勒想要改变德国战败,摆脱束缚,复仇主义的法西斯死灰复燃迹象,这绝对是不可以被国际社会认可的。如果日本军国主义复辟,对亚洲的和平与发展充满了威胁。中国目前的总目标就是和平崛起,解决两岸的问题,实现中华民族的大一统,把中国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现代化社会主义强国。
如今的国际竞技场上,美国才是真正的操盘手,各个大国警惕被战争所害,谨防盟国设局也是经侦的智慧与学问。大国的竞争决定着未来世界命运,文明良性竞争才是大国建设全球和平生存发展的天然责任。现在人类还有很多需要共同面对的难题,建立公平合理的全球秩序才是世界大国应该努力的方向。
大国决定未来世界的命运,就有责任把世界引导到更佳和平的文明高度的未来。
读书报告范文篇22
童年是什么?是一串闪闪发光的珍珠,珍珠里积累着欢乐;童年时是一个棒棒糖,棒棒糖充满着甜蜜;童年是一只小船,飘在海里荡啊——荡,荡到了一个欢乐的世界;童年时多姿多彩的,就像天上的星星,每一颗都有属于自我的回忆。
每个人都有童年,并且每人的童年都是不一样的,它们都值得回忆,值得珍惜。而高尔基的却不一样,就拿《童年》这本书来说,童年应当是他一段悲惨遭遇,一段“深情”的回忆。
《童年》是一部自传体小说,它讲述了高尔基童年的生活。小说中的主人公的生活环境是让人心酸的,他很小的时候爸爸就去世了,便跟着外婆和妈妈来到了外公家。外公是个个性粗暴、自私的小染坊主。两个舅舅甚至他们的儿女也是这样。小主人公就在如此的家庭中饱受虐待,遭受外公的毒打。在那样的环境下,谁能觉得恐慌和不安?
我读了之后心境十分压抑,小小的高尔基在这么小的时候就已经体会到了社会的心酸。而相比之下的我们呢?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幸福生活,被父母宠着惯,着甚至从来不明白什么是“打”,什么是“骂”。这一点我们应当好好想想,如果生活在高尔基那样的环境里,日子会不会十分痛苦,悲惨,甚至绝望,但我们不能这样,像高尔基那样坚强。
有人说:“环境能够造就一个人,也能够毁灭一个人。”就是这样的环境造就了高尔基,成就了高尔基。在如此邪恶和污秽的社会中。他那颗光明、博爱的心没有动摇,没有被污染。反而变得开阔,也许这就是成功的秘诀吧!这本书告诉我们要永远坚强、正直自信!
读书报告范文篇23
我的观点:我认为鲁迅的童年是不快乐的。
理由:因为鲁迅一旦有开心或快乐的事情都会因为某件事情磨灭他的趣事,
举例说明:《狗。猫。鼠》这篇文章中有一个句子写到了作者快乐的事情:“放在地上也时时跑到人面前来,而且缘腿而上,一直爬到膝髁。给放在饭桌上,便检吃些菜渣,舐舐碗沿;放在我的书桌上,则从容地游行,看见砚台便舐吃了沿着的墨汁。这使我非常惊喜了。”这句话写出了作者对隐鼠的喜爱,也体现出了隐鼠十分机灵,聪明,惹人喜爱。这明明是写作者快乐的事,但不幸的事出现了,具体句子:“我的隐鼠是常在眼前游行的,或桌上,或地上。而这一日却大半天没有见,大家吃午饭了,也不见它走出来,平时,是一定出现的。我在等着,再等它一半天然而仍然没有见。”这句话关于隐鼠的行踪的'描写为我们设置的悬念,它会跑哪去呢?而后面就写到了长妈妈告诉作者隐鼠是昨天晚上被猫吃去了!猫吃了作者心爱的隐鼠,这使作者感到悲愤,于是,作者就开始仇猫了。这篇文章本是快乐的,但因为猫吃了作者的隐鼠,就变成了不快乐的事。
《五猖会》也写到了作者由激动的心情变成了伤心的心情激动的事情是要去看神赛会,而且作者期待,于是,他就催着工人要搬快些。但是父亲要求我背完《鉴略》才能去看神赛会,但是背完之后,我就没什么心情去看了,因为背书将我的兴致耗尽了,以致对身边的事物再提不起兴趣。
结论:虽说鲁迅的童年不幸,但充满着许多有趣而又值得我们学习的事情。每个人的童年都是不一样的,各有各的趣事。
读书报告范文篇24
《夏洛的网》是美国作家E·B·怀特/着任溶溶/译,讲的是一只蜘蛛和一头小猪的故事。
小女孩弗恩养了一只落脚猪,取名为威尔伯,她十分喜爱它。但之后威尔伯长大了,父母不同意再养时,它被卖到了霍默·朱克曼舅舅的谷仓里。在谷仓门口,也就是猪栏上的方有一只灰色大蜘蛛叫夏洛。在那里威尔伯和夏洛建立了最真挚的友谊。然而有一天,一个可怕消息打破了谷仓的平静,天快冷了就意味着意威尔伯快要被杀掉,变成熏肉火腿,威尔伯明白后害怕的叫道“我不想死,我不想死!”这时娇小的夏洛对它说“我有办法让你不死,但你不许再哭!”于是,夏洛用自己的丝在猪栏上织出了被人类视为奇迹的网上文字,霍默·朱克曼舅舅决定不杀威尔伯,这样彻底逆转了威尔伯的命运,和一个安享天年的未来。但这时,蜘蛛夏洛的生命却走到了尽头……
读了这本书,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可贵、纯真而感人至深的友谊,也明白了真正的`友谊至死不变。我想,我们就应向夏洛学习。她虽然是一只又小又卑微的蜘蛛,却能做出如此多令我们人类为之感叹的事,那我们在今后的生活上,要做到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忙,互相关心,凡事多为朋友着想。
读书报告范文篇25
一、目的
读书报告是研究生的学术科研活动之一,旨在通过读书报告的形式提高研究生的学术水平,促进学术交流,活跃学术思想,增强口头表达能力,更多了解当前学术前沿的新问题、新情况,引导研究生尽快融入学术氛围。
二、规范
1.读书报告计2个学分,由专业导师负责。
2.内容要求
(1)基于学术交流的目的,读书报告的内容应涉及软件工程相关领域,由专业导师和研究生商定每次读书报告的题目。读书报告可参考《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读书报告模板》(见附录)和按照《浙江大学软件学院读书报告格式》(见附件一)撰写。
(2)要求每位研究生完成4个读书报告,原则上每学期(一年共4学期)完成1~2个。4个读书报告中至少有1个为参加学术会议、阅读学术文献著作所写的感想、体会。
3.读书报告流程
(1)由专业导师对研究生进行分组。各小组成员在独立完成读书报告的基础上与专业导师交流,适时组织读书报告会,以各自的读书报告为主讲内容。报告采用演示文稿的形式,每人演讲5~10分钟,提问和讨论5~10分钟,要求组员全勤参加。在职研究生也可以在专业导师指导下以听学术报告、阅读学术文献著作等写感想、体会等形式完成读书报告。
(2)每个研究生必须在专业导师规定的时间内发送读书报告的电子版,字数5000字以内,摘要限500字以内,经过专业导师的审阅后,在网上上传读书报告摘要,具体操作方式如下:
双证研究生点击进入浙江大学研究生院网址,在“管理系统”窗口凭本人的学号及密码登录,点击“我的读书报告”,然后“增加读书报告”,填入相关信息“读书报告题目”、“导师姓名”、“报告时间”、选择“报告状态”(选择个人3次、学院或学科1次),再把读书报告的'摘要(限500字)填入,点击保存即可。
单证研究生点击进入浙江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管理系统(账号和密码均为学号,注意学号开头英文字母大写),在系统中点击“读书报告管理”,然后点击“新增”,填写“文章名称”、“读书时间”、“报告内容”(限500字)、“报告结论”及“备注”(可填可不填)等,点击“确定”即可。
注意:1、在网上填妥读书报告后等待审核;
2、读书报告为教学计划规定的必修学分,请研究生务必如期完成。
(3)每次读书报告会后,请组长填写好《浙江大学软件学院20级软件工程硕士研究生读书报告记录单》(见表一)请专业导师签字后,由专业导师将研究生的读书报告及PPT的电子版一并交给教研室,联系电话。
4.读书报告的撰写
(1)版本阅读:为了比较准确理解原著精髓,推荐阅读“全本”。
(2)确立论题:每人根据阅读感受,自由选取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角度确立一个论题;选择的角度要小,挖掘要深。
(3)收集资料:摘记原文:根据论题,摘录原著中的相关内容,制成摘记卡;查书籍杂志到校图书馆,区图书馆或市图书馆,依据目录检索相关书籍。同时也使学生更清楚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利用;上网搜索:如选用专业搜索引擎:baidu、google等
(4)报告的内容:选题理由、确立观点、论述观点。
(5)注意点:语言的流畅、观点与论述的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