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庆感言(精选26篇)
校庆感言(精选26篇)
校庆感言篇1
1946年秋,我考入湘东初中。当时学校以民主进步、教学质量高而驰名遐迩。我在这里接受过新思想的启迪洗礼,曾投身“六二”“四.二八”等学生运动,受到革命斗争的锻炼。
解放后醴师、遵道、湘东三校合并,我编入陵醴一中高三班,至1952年上期毕业留校任教,曾担任学校少先队大队辅导员,担任政治课和班主任。1954年与李传汉、吴达成两位老教师一同出席过湘潭地区第一次先进教育工作者表彰大会。
1956年上期,随着形势的发展,上级要求每所完全中学都得单独建立中共支部。当时,一中校长兼文教联合支部书记欧阳文道当选为陵醴县长,一中新成立的党支部无人接任书记,湘潭地委文教部于七月任命我为中共陵醴一中支部第一任专职书记,并立即把我从借调去的县中学肃反办调回学校主持工作。随后,我参加了省委宣传部召开的文教系统政治工作会议,会议专题研究了中学党支部的地位作用和任务等问题。根据当时情况,省委明确规定:中学党支部暂不实行对学校的全面领导,只对学校工作起监督保证作用。散会回校,我马上找新调来的校长李岳传同志商量,按省委会议精神,明确党政分工,各司其事。我们决定校长全面负责学校行政工作,党支部对学校工作实行有效监督。规定党员校长必须定期向支部报告工作情况,特别是工作计划,学期总结及学校重大决策。党支部则着重本身建设,统管全校政治思想工作。
由于党政任务分工具体,责任明确,党组织较好地发挥了监督保证作用,学校出现了可喜的变化。党支部深入具体掌握了全校工作动态,既保证了学校工作的正确方向,又大力发动党群组织,给学校工作以有力支持。同时又着重抓了本身建设,大力开展了建党工作,及时将一批已具备条件的教职工,如老教师李传汉、团专干李琳、职工林建湘及高年级学生骨干林德生、刘国平、刘雪梅、易纪维等十来名同学先后吸收入党,大大地改变了当时党支部力量单薄的状况。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多数岗位上得到了充分发挥,党支部在师生中的威望不断提高,政治思想工作领了先,形成了全校一盘棋的格局。工会、团、队紧密配合,抓住学校阶段主要矛盾,召开座谈会、报告会、骨干会,组织黑板报、广播等力量,有的放矢,开展宣传教育,收效显着。如对1957年推行的“左”的路线,及时做了某些稳定工作,保证了校园的安定,夺取了高初中毕业学生参加统考的'胜利。那年暑假,高三毕业班百来人赴长沙高考,在国家计划高校招生数额减少,毕业升学比例偏小的情况下,仍有70%以上的学生考上大学。其中北大、清华、人大各一人。少数没考上的,也都高兴地走上了工作岗位,成了各行业的骨干。
正当支部工作有了进展的时候,社会政治形势发生了急转,不少地方开始了反右斗争。我则被派去省教师进修学院进修。两个月结束回校,县委整风反右工作组早已进驻学校,并从教职工中揪出多名教师当作“右派”开始批斗,我这专职支部书记,已无独立工作阵地。直到1958年3月,我被调离了曾学习工作过长达十一年的母校,先后在湘潭、岳阳工作,直至退休。回顾起来,不管是坐机关还是蹲基层,不管是当“官”还是为“民”,我始终没有忘记母校的教育,一如既往,无怨无悔,洁身自好,默默奉献。终生虽无建树,却能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在母校百年大庆之日,谨以拙文献给她,以表达学子感激她十多年教育栽培之情。
校庆感言篇2
z老师
大凡那一时期黄中的校友,没有一个不知道z老师,没有一个不爱戴z老师的。
从初三到高三,黄老师一直是我的班主任、代数老师。这是我一生的荣幸。
五十年代的他,风流倜傥:白皙的皮肤,上扬的眼梢,西装革履,头发乌亮,走路步伐轻快。至今,他那皮鞋的“笃笃”声仍在我脑际回响。
可他上起课来却是另一付样子。为了不浪费时间,他把黑板擦得飞快。如果一时找不着粉笔揩子,他会用衣袖去擦黑板。一堂课下来,常常是满身粉笔灰,有时连脸上、鼻子上都是。
他讲到难题,往往是先把题目朝黑板上一抄,接着快步走到教室后面,让大家思考,他则趁便点上一支烟(先生无烟不解题,课上抽烟是学校对他的特许)。然后他会告诉你,这个题目难点是什么,关键在哪里,他是怎么做出来的,又是怎样想到这么做的,完全从一个学生的角度把你步步引入其中,使你豁然开朗。他的课深入浅出,人人爱听,人人能懂。他的这种教学方法,与他的个人经历有密切关系。老师原来只有高中毕业,但他聪慧过人,又善于钻研,所以教起高中数学来总能应付裕如。正因为他经历了一个教中学、学中教的过程,故而最能体察学情,最能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一个既知道题目怎样解,又知道学生怎样教的老师,才是真正的好老师。我们的黄老师正是如此。他一不搞题海战术,二不搞频繁考试,靠的就是有口皆碑的课堂效益。那年高考,我们的数学均分能名列全省第13名,不能不算是一个奇迹。由于实绩显著,黄老师出席了当年省群英大会。
说z老师爱生如子,爱生胜子,那是一点也不为过的。在这方面,我的亲身体会就多了。1956年考高中时,我腿伤未愈,母亲请何家庄的芦师傅用独轮车推我去应考。上午考完语文后,我因行动不便,没有回家吃午饭。等母亲从二里外的致富桥东把午饭送来时,黄老师早从学校食堂给我打来可口的饭菜。下午考政治,才考了十多分钟,我突然感到腹部阵阵剧痛,大便难忍。我赶忙请求上厕所,可监考老师说开考不到30分钟不能离场,要我坚持住。我飞快地把试卷答完,再次提请离场,还是没有允许。我熬得浑身颤抖,好不容易挨到30分钟,慌忙交卷,拄着赵家琪老师借给我的拐杖,找到黄老师。黄老师知道情况后,随即亲自送我到厕所。由于我右脚不能着地,不好蹲坑,他就为我找来一张板凳横放在大便槽上,让我坐在上面方便,又亲自给我拿来手纸,还一直在厕所门外等我。
虽然那年中考我考了第一名,语文、数学、政治三门总分达278分(满分300分),可是在录取问题上却费了好大一番周折。起初的结论是:家庭成份不好,社会关系复杂,成绩再好也不能录取。后来学校把我们几个同类型考生的情况上报扬州专员公署请示。公署领导认为,这些孩子年龄很小,家庭对他们没有什么影响,成绩又这么好,应该予以录取。消息传到学校,又专门为我们这几个人开会讨论。会上有人提出,严荣德腿跌断了,录取后生活不能自理,学校何必惹这个麻烦?这时黄老师站出来了。他说:“严荣德的生活问题我包下来!”就这一句话,我才终于“金榜题名”;就这一句话,改变了我整个的人生。事情的全过程,我是进校后快一年才听人说的。我和黄老师非亲非故,初中时又非常腼腆,连话也很少跟老师讲,他为什么要为一个“政治上不可靠”的孩子仗义执言呢?这就是师德。
另一件大事,是我个性的改变。我一进高中就打了入团申请,可第一学期并没有获得批准。班团支部在讨论我的入团问题时,一致认为我各方面表现很好,可以入团。可也有人说我很少同人说话,显得傲慢,瞧不起人。黄老师解释说:“严荣德我了解,他一向不爱说话。他父亲话就很少。沉默寡言是他们一家人的共同个性。他连我都很少搭腔,难道他还瞧不起我来吗?”话虽这么说,支部还是决定再考验我一段时间。事后黄老师找我个别谈话,耐心劝导我说:“荣德,我知道你生性话少。但知道你的人理解这是你的个性,不知道你的人却会说你自高自大,瞧不起别人,所以你还是要改,要学会同人交往。这倒不是只为了入团,而是为了你的将来。”他的语调低而柔和,充满了挚爱与真诚。我心悦诚服,下决心改变自我。从此以后,遇到人就没话找话,上课、开会主动发言,怕说不好就先打草稿、写提纲。就这样,同学关系得到了改善,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胆量也渐渐大了起来,以至偶尔发现有的老师上课出错,也敢当堂指出或帮助纠正了。后来走上了工作岗位,特别是进入学校领导层以后,学生们都说我是个能说会道的校长。其实他们哪里知道,他们的校长原来不过是一只沉默的羔羊。这一根本性的转变,毫无疑问还得归功于我敬爱的z老师。
59年高考前,黄老师获知上面已给我、孟萍芳、王瑞林、丁芷华等几个同学事先做好了“政审不合格,不予录取”的结论。这是当时执行的阶级路线使然,他无可奈何,更不敢向外透露,只是一个劲地告诫我们把报考志愿尽量填低,结果我们还是一起落榜了。我们很难过,黄老师比我们更难过,但仍然千方百计地帮我们想办法,找出路,使我们聊有安身之所。王瑞林年龄最小,但比我们勇敢,不久即独自远走西宁,轻而易举地考上了民族学院(后转师范学院),让黄老师颇感欣慰。
黄老师晚年的境遇很不好。文革的打击,疾病的折磨,家庭的纷扰,搞得他心力交瘁,痛苦不堪,窘迫异常。1979年大年初一,他穿着单薄的衣服,顶风冒雪回姜堰白米老家探望老母,不幸骤染风寒,一病不起,年初五就离开了人世,那年他才51岁。等我们在桥黄十几个的早期学生听到消息赶去看望时,他老人家已经静静地躺在姜堰医院的太平间了!我掀开那薄薄的罩单,看到他惨白的面庞、空心穿着的旧棉袄和湿透的棉裤时,大家忍不住失声痛哭起来。我大声哭喊着:“黄老师,我们来迟了!”
人死不能复生。我们只能用当时力所能及的方式表示我们对恩师的哀悼和慰藉。
哦,黄老师,您要能活到现在多好!
z老师
z老师,不高的个子,戴着一付深度近视眼镜,常穿一套整洁的黑呢中山装,说起话来不紧不慢,抑扬顿挫分明,充满了幽默感。学长们说他小代数教得特别好,而他教我们时却是高中英语。
戴老师讲起课文来,可谓丝丝入扣,能够从细微末节的地方挖掘出原文的精彩之处,让你真正领略到语言之美。而他的译文又是那么精当高雅,仿佛是经过精雕细刻的艺术品。待到分析完毕,范读全文的'时候,那种速度,那种节奏感,真是妙极。有时候,读着读着,读到悲伤处,他会哽咽起来,让我们惊愕不已。至于语法的讲解,更是戴老师的拿手好戏。拿老师自己的话来说,那叫“两块豆腐一根葱——一清(青)二白。”象“越……越……”结构、现在完成进行时这些难以把握的语法现象,他会在轻松愉快中,让你接受、掌握。他还常常编制一些教学口诀,帮助学生记忆那些不太好记的语言点,例如记忆时间表达法的“分在前,时在后,过用past差用to”等等。这为我们的英语学习提供了很大方便,也对我以后的英语教学产生了极大影响。我的许多教学方法,就是向他学习,或在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说到戴老师的口才,无人不称赞,无人不佩服。担任教导主任期间,他常常在学生大会上即席演讲。他不用讲稿,却讲得滴水不漏。那鲜明的观点,严密的逻辑,生动的语言,清亮的嗓音,让你倾倒着迷,让你忘情地鼓掌。
高中三年,我是班上的英语科代表,算得上戴老师的得意门生。且不说在读期间戴老师对我如何关爱,即使在我毕业落榜后走上教学岗位,老师仍然对我关怀备至。1960年,他和泰中的朱松生老师力荐我去泰兴师范教英语,从而使我与中学英语教学结下不解之缘。1962年到霍中,傅鸿渐老校长执意要我这个高中生教高三英语,那可真叫赶鸭子上架。那几年我在教学中碰到的许多问题,都是利用星期天回母校请戴老师和一位辛老师帮助解决的。每次我一到,老师就立即放下手头的工作,为我答疑解难,帮我查阅资料,给我介绍教学经验,时常会陪我整整一个上午。他编了讲义,都要特地给我留上一份。
没有戴老师当年的提挈与栽培,就没有我业务上的长进、教学上的丰收和事业上的成功。
z老师
老一辈的人都还记得,当年泰兴县中学语文界的“三陈”非常著名。所谓“三陈”,是指z、陈克诚、陈东来三位语文老师。
读初中时我就崇拜z老师,可那时候他没有教我们。听其他班的同学说,陈老师课讲得特别好,还特别爱看小说。像苏联的《青年近卫军》那样的长篇巨著,他只用两三个晚上就能看完。看完后还头头是道地向学生介绍书中的精彩情节,点评作品的写作方法。他很善于引领和指导学生阅读中外名著。当时全校学生借阅图书热潮的掀起,与z等老师的带动是分不开的。这让许多人受益终身。
我们的高中语文老师先后换了几个,印象最深的当然是z老师。陈老师上起课来确实是引人入胜。无论是作者介绍还是课文讲解,无论是传授语言知识还是分析人物性格,他总是处理得那么别出心裁,又那么妥贴得体。他的语言似潺潺流水,润人心田;他的措辞如串串明珠,璨然生辉。只要他嘴唇一抿,眼睛一亮,课上立即就会出现一个语惊四座的高潮。讲着讲着,下课铃忽然响了,如痴如醉的我们这才恍然猛醒,齐声叹道:“哎呀,怎么又下课了!”
在作文批改方面,陈老师也有其独到之处。一是他的总批言简意赅,讲优点恰如其分,讲缺陷切中要害,既不敷衍了事地只批个“阅”字,也不长篇累牍地卖弄文采。二是改笔不多,但极其精当,极见功力。记得有一次作文,我写了一首描写一位妇女挑灯绣花的长诗,他通篇只给我改了一个字,就是把“飞针走线又一夜”的“夜”字改成了“宵”字。这一改既押上了原韵,又增浓了诗意,极巧妙地解决了我几经修改而未能解决的问题。这使我更加佩服老师的高明。三是他曾创造性地在学生中开展作文互批互评活动,让学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陈老师是二班的班主任。他对他自己班上的学生固然关怀备至,对我们一班的同学也是同样的关心爱护。有一个下雨天,学校包场看电影。当我撑着雨伞走到校门口时,他从门房冲出来说:“荣德,来来来,跟我合伞。”我一看是陈老师,有点不知所措。他冲到伞下,接过伞去,搂着我的肩膀说,“走啊,我来打伞。”路上,他问起我父亲(也是中学教师)的情况,又问我《孔雀东南飞》背熟了没有,还叫我回头把写的日记给他看。事后我照办了。过了几天,老师把日记交还给我,说“写得不错”。我回去逐页翻了一遍,发现好几处有老师修改的笔迹。
落榜就业后,我与老师身处两地,但他仍然在关心我,曾先后两次写诗词勉励我。记得有一首词是《忆王孙赠严荣德》。词中写道:“当年下笔冠同窗,无奈弓矰(z…ng)忌上翔,辗转长途满路霜。苦何伤,有志男儿终自强。”他那拳拳爱生之心,渗透在字里行间,鼓励着我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奋力前进。
听说我调任市一高校长后,陈老师非常高兴,特地偕同郭伯勋老师来学校看我。我请老师为我们写校歌的歌词,他慨然允诺,写下了《前进,年轻的第一高中》。那蓬勃的朝气,那洋溢的激情,跃然纸上。
老师的晚年非常幸福。而今他虽已年愈八十,却依然体健声朗,有一个温馨的家庭,还有一群长进而又孝顺的子孙。前年老师八十大寿,陆文轩同学约同若干黄中首届高中毕业生,从四面八方赶往口岸为先生祝寿,其乐融融。祝寿会上,我受文轩兄委托,代表大家致了题为《祝老师福寿绵长》的祝寿词。老师也当场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中午祝酒时,我举杯高唱:
今日痛饮祝寿酒,
一醉方休情谊稠。
待到恩师九十九,
众星捧月再聚首。
z老师
初中的平面几何是最有意思的,也是最难学的。我的平几老师是人称“赵二呆子”的z先生。我始终不解人们为什么叫他“呆子”。是因为他走路老是低头斜视、口中念念有词,还是因为他手不离乒乓球拍,不时对墙练球?是因为他课堂上两眼总是看着天花板,还是因为他讲课时口角常沾白沫?对于赵老师这些异乎寻常的举止,年少的我并不觉得有什么可笑,反倒认为他毫不做作,敢于展示一个真实的自我。
而他的课上得实在是好!每节课开讲之前,他总是把以前的相关知识先简要回顾一下,由此导入新课。他对基本概念、定义、定理交代得十分到位,喜欢通过不同形式的反复让学生当堂记住。他选讲的例题有很强的代表性,能够涵盖课后作业的各种类型。他求解、论证非常缜密,条理性、逻辑性很强,偶尔还加点艺术性。如下结论时不老是用“∴”,而是把它与“故”、“故而”、“因此”、“由此可知”、“同理可证”、“综上所述”等字眼交替使用,从这些细小的地方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颇具一番匠心。他在课堂上不但全身心地投入讲课,还不时用两眼的余光扫视每一个学生,一旦发现有人走神,他总爱用手掌拍打着黑板说:“听噢,听噢!”谁还能不听呢?他批改作业非常认真,特别是开始阶段,在学生解题尚未上路时,他批阅几何作业犹如批改作文。每堂课要结束时,他总要留上三五分钟梳理全课内容,领着我们一起背新学的定义、定理。等大家都记熟了,如果还余一两分钟,他就给我们吟诵古诗词。什么“小桥流水人家”,什么“断肠人在天涯”,什么“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听得好奇的我们一愣一愣的。有时候他还跟我们谈他的愁绪,谈他因家庭原因而不得不提前就业的失落。有一次,我交上去的作业不知怎么被他弄丢了,他叫我按他的要求重做一遍。我有点不愉快,重新做完后,就在作业纸背面角落上写了个小小的“唉!”字,以表露心中的不快。细心的他虽然发现了,却没有责骂我,反而在作业上批道:“荣德:别生气,怪我不好,请你原谅。”这是我绝对没有想到的。
有一个星期天,赵老师突然单独来到我家里玩。我赶紧向母亲要了两角钱,买了一包美丽牌香烟招待他。在我那间小屋里,他先是坐在床前的方杌上,后来干脆半躺在我床上,海阔天空地聊着。我一支接一支地给他递烟,最后他说:“不抽了不抽了,我要晕了。”直玩到快吃午饭才走。
到了高中,他就不教我们了。偶然遇到,总还亲切地说上几句话。一天他特地走过来告诉我:我的数学中考试卷是他阅的,一点错误都没有,是标标准准的100分。还说他一眼就认出了我写的字。说这话时,他眼里闪耀着得意而近乎狡黠的光。他那眼神,我一辈子忘不了!
校庆感言篇3
每年十月的十二号,总是滨海最张灯结彩的日子。今年,滨海学院迎来了她第二十个生日。20xx年来,学校在广大师生员工勤奋工作、努力学习的汗水滋润下,由一棵幼小的树苗,步入发展、壮大、成熟的辉煌时期。
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这是我第一次深切感受到母校的光辉灿烂。从一片荒芜的山岗上开创了滨海的传奇。滨海是韩校长的艰辛努力的结晶,也是所有滨海人的努力成果。校庆之际不少昔日的校友都远道而来,参加学校校庆,为学校更好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这就是滨海人所具有的奉献精神与感恩情怀。是的,滨海教育我们要学做人现学做事,滨海教育我们开拓勤奋,坦诚务实,自立自强,自尊自爱。这些都让我们终身受益,为我更好的发展打下结实基础。校庆当天,学校还新开方了自然博物馆,让我们再次看到了滨海的新发展,新变化。在校庆大会上,韩校长,校友代表,老师,学生代表,青岛市领导同志都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演讲。着深深的鼓舞了我们,也深深的感召着我们,滨海的学子就应奋发有为。
文艺晚会上,大家各展才能,充分调动了创造力和想象力,与各位老师校友一齐打造了视听的盛宴。其中让我印象个性深的是,晚会上关于自己梦想的节目,好多学生老师都说出了自己的梦想,最后韩校长也大声的说出了他的梦想那就是期望同学们有好工作,有好房子住,同时期望滨海越办越好。这个意味深长,情真意切的祝福真的让我们感动了。校长的祝福必须会成为现实,个性是滨海成为名办“清华”的梦想必将会实现。因为我们滨海人会为之持久奋斗下去。最后在那里,我想对滨海说我爱你,也许大一大二的我充满了抱怨和不满,但是此刻我才领会到了滨海的爱,一切为学生更好的发展思考,一切为了学生。是的,我期望将来我也能为滨海的发展做出自己的绵薄之力。
校庆感言篇4
我是你博大的花园里一方执着的绿地,是你温暖的河流中一只摇曳的白帆,是你坚定的躯干上一树烂漫的红叶,是你浩瀚的天宇中一片纯净的蓝天。---题记
每一个人都是一道风景,或芬芳空灵或凄清萧瑟;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故事,或恬淡康宁或曲折离奇。我也在演绎着属于自己的故事。
离开兴永中学刚好十五个年头了,对兴永中学我是有感情的,这种感情在长达三年,九年,抑或更长的岁月里,一点点的沉淀下来,形成一种难以名状的情愫;对兴永中学亦是有很深的记忆的,只是在岁月的转轮里我慢慢将之尘封。可是在这一刻似乎我所有的感情与记忆都开始复苏了。
我在兴永中学读了“四年本科”,寒窗苦读的时光是那么令人难忘,有许许多多一辈子忘不掉的东西,校园里的天空是那样纯净,校园里的人际关系是那样纯真;我在兴永中学九年醉心任教时亦是那么令人难忘,校园里的故事是那样的精彩,校园里的学生时那样可爱,校园里的老师是那样可尊可敬。
1990年7月,我从永强中学毕业后在家待业。一年后,兴永中学接纳了我,当了一名代课教师,并担任初二(3)班的班主任。那时代课老师号称“忙代”,学校哪里缺啥科任老师就去哪“堵枪眼”。我期初任教的课程是体育、社会发展简史、地理,也曾教过劳技、音乐等等课程。
大概是在我进校一个月之后,因杨丽华老师任教三个班级的语文课,工作量很大,提出要放下一个班的语文课。经张国祥老师(张老师是我初三的班主任,原永强区语文大组组长,语文功底深厚,大家都称他为“语文大师”。)推荐我试上语文。学校要求上一节公开课。我永远记得那一课叫《愚公移山》。接到通知后,高兴、顾虑一齐涌上我的心头:高兴的是自己成了老师,有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顾虑的是自己是半路出家,不是科班出身,万一讲不好,在大庭广众之下太丢面子。一方面希望自己大胆站在讲台上,但另一方面老觉得脑子一片空白,连话都说不出口,怎么办才好?于是老是屁颠屁颠地跟在有经验的教师的屁股后,如周善夫、黄光耀、丁荣华、李新平、金上敏等老师,向他们请教。尤其是向张国祥老师讨教。怎么才能使自己站在讲台上不紧张,还能给学生一个好的印像,把课上得生动?许多老师也无私地把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恨不得一下子全传给我。早一天晚上,我搬来许多资料,在课本上圈圈点点,写满了蚊头小字,足足准备了五个多钟头。第二天,提前在办公室又练习了N次。
终于到了该上讲台的时候,西服革履,很有派头。我面对台下几十张充满求知欲望的眼睛,年轻的我不由自主地涨红了脸,早就练熟的一套上课程序全都跑到爪哇国去了。嗫嚅半天,我总算吐出了两个字:“上课!”“起立!”班长张静声音洪亮,吓我一跳。同学们齐刷刷的“老师好”更让我手足无措。
示意同学们坐下后,几分钟过去了,教室里一片寂静,我低头看着课本,脑海里几乎空白,这时才发现自己的心速在加快,舌头有点僵,腿有点发软。好容易定下心来,我用颤抖的手翻开了课本,竭力让自己狂跳的心慢慢平静下来,先交代了写作背景,一句一句分析翻译,然后带着同学们一段段地朗读课文。我不知道同学们是否看得出我这个年轻老师的紧张心情。我想,他们哪怕是流露出一点点窃笑的意思都会让我的'腿更加发软。但是感谢那些淳朴的同学们,他们用一种严肃认真的表情帮助我找到了感觉,我的语言逐渐流畅起来。下课铃响后,同学们给了我热烈的掌声。
课后,校长祝继尧拍拍我的肩膀说,小伙子上得不错,好好努力!他那坚定的目光充满期待。评课时,想不到我得到了众多教师们的好评,他们从另一个角度肯定了这节课的价值:准备充分,内容详实。原来上课就这样简单?一个高中生也能上好课?我有点沾沾自喜。
期中考试后,我和同学们一起聊天,说起了我那堂“得意之作”。没料到同学们小心翼翼轻声地对我说,老师,其实那堂课我们什么都听不懂。不过现在,我们很喜欢听你的课。天啊,现在我才读懂校长的目光,明白教师的好评,同学的掌声。
我知道自己不是科班出身,浅水浅滩易搁船,于是买来大量的教学资料进行自学。清晰记得自己挑灯夜战教材的清苦;清晰记得李新平半夜来电探讨题目的激情;清晰记得语文组同行手把手教我的热心。在众多老师的鼓励与关心下,我茁壮成长,教学质量也逐年提高,也有了一定的小名气。
我在兴永中学任教九年,连续五年担任初三班主任兼语文老师。那时,学校实行初三分班考试,重新组班,进行奖教。每年中考后,每班都要计算优秀率、及格率和浮动率。我在这三项评比中,每年几乎都是拿三个第一。尤其是在1998届,我担任班主任的学生项胜男问鼎是年的瓯海区中考状元,在全区中考成绩前十名中,我班占了二名。我之所以能走上讲坛,之所以能取得一些成绩,是众多校领导的信任,是同事们的帮助,是学生们的理解。我感谢您们。
与我同年进校的有张维海、王小敏、杨顺贵、李城、黄美蓉等老师。沈上河、王武、叶金星、杨丽华、潘晓英、方春晓等老师比我早一二年进校;周长滔、孔兴隆、章文波、王景雪等老师比我迟一二年进校;陈南星、王永敏、叶挺钊、张敏、章达夫等老师比我迟三四年进校。
大伙儿血气方刚,兴趣相投,精诚团结,时常一起吃饭,一起玩乐,给学校增添了不少青春活力。记得是在1993年,在祝继尧校长的倡导下,以李城为首,我们组建了兴永中学篮球队,进行“篮球外交”,借切磋球艺为名,缓解当时外地生涌入而造成邻校的不满情绪。那时,篮球队流行一句话“球打到哪里,酒喝到哪里。球打赢酒也喝赢。”篮球队曾去洞头五中、瞿溪华侨中学、灵昆中学、瓯海中学、永中中学、海滨中学、天河中学、沙城中学、永昌中学等学校切磋过。学校举办过篮球邀请赛、学校教工排球赛,学校文体活动可谓是风生水起。那种拼劲、那种飒爽、那种豪气、那种齐心合力,至今难忘。
校庆感言篇5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能够在自己工作之时迎来百年华诞让我深感荣幸和骄傲!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想说,工作在是幸福的,这幸福来源于学校对年轻教师的的包容与关注。虽然不大,却尽可能为我们争取了广阔的'展示平台与学习机会——与教研员师徒结对、参与各类公开教学、教学比赛、专业培训等,近六年来我无时不感受到学校对我们的帮助和培养,借校庆之际在此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并祝历经百年再创辉煌!
校庆感言篇6
首先,作为三小学生的家长,真诚的祝贺三里河第三小学建校五十周年庆典活动成功举办。在这次庆典活动中,我们很认真地听了徐建华校长的致辞,当听到:“三里河三小学走过的五十年历程,五十年耕耘,五十年辉煌,五十年华诞。回顾三小过去的探索,展望三小美好的未来。让我们记住光辉的历程,坚持走”教科研强师、教科研立教、教科研兴校“的道路,坚持”让社会满意、让家长放心、让教师发展、让学生幸福“的办学宗旨,坚持”习惯良好、基础扎实、学有所长、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努力开拓,携手共创三小美好未来!”的`时候,我们感到无比激动,更加放心和相信三小的老师们,会把孩子们培训成为健康、快乐、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同时,孩子通过参加这次庆典活动,一方面,让孩子了解到学校五十年的发展历程,她会感到一种荣誉感,也会为此而感到骄傲,更爱自己的母校。另一方面,孩子很荣幸地参与了校庆的表演,让孩子体会到集体荣誉感,激励她为三小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学习,天天向上,增加了孩子对母校未来的发展有一种责任心。更重要的,我们看到了孩子的一点一滴的成长过程,如:孩子参加这次活动表演,当初,小孩被选为一名后补队员,每天坐在旁边看着其他孩子练舞,她心里并不好受。作为家长总担心自己的孩子受委屈,也曾劝说她别参加了,可是她一直坚持着,还对我们说:“这是集体活动,每位学生都应积极参加。”没过多久,她高兴地告诉我们她已成为了一名正式队员。看到孩子一直的坚持,辛苦的排练,舞台上精彩的表演,我们感动的流泪了,真正体现出三小小主人翁的言行风范,要坚持,不放弃。
我很有幸能参加我校的五十岁生日的聚会,我在现场的感觉就是隆重、开心和精彩。我参加了《欢庆》这个节目的表演,虽然排练得很辛苦、很累。但是,我在排练的时候一直有一种荣誉感。总之,我是非常荣幸能参加我校五十周年庆典活动。
校庆感言篇7
半个世纪了,但当年在一中就读的情景,那优美的校园、扑鼻的槐香、多姿的白鹭,同学们友爱的面孔,老师们亲切的教诲,令人永远难以忘怀。每逢同学聚会,那陈芝麻、烂谷子的故事,尽管重复多遍,仍回味无穷,倍感亲切。
中学六年是人生的黄金阶段,也是长身体、长知识、长品德的关键时期。六年的中学生活,为我在部队的提高与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是x年春,从完小考入第一中学的,恰逢、三校合并,是合并后第一期入校的学生,编入初八班。x年又逢改制,取消春季班,初八、九班提前半年,与初六、七班同期毕业,我升入高十班。由于春秋季同期毕业,加上当时相邻的攸县、酃县等兄弟县和本县二、三、四中均未设高中,所以学生人数较多,共招了5个班。一中初中毕业的,编为第十班和十一班。我们高十班又是年级排头班,班主任帅万平是刚从一中高四班毕业留校任教的,相对讲,年龄与学生相差不大,既是良师,又是兄长,还是益友,在同学中影响力大,号召力强,威信很高。在他带领下同学们更是齐心合力决心为高十班集体争光。班级团结进取的风气都很不错。迄今几十年了,同学联系仍很密切。记得x年,大部分同学刚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大家集合起来,聚首母校,在原来的教室,各自坐在原来的座位上,畅谈数十年离别之情,足以证明,师生情谊何等笃深!
一中的老师都是同学们十分敬仰的好老师。担任我班课程的老师有:语文老师(高三时还兼了一个学期班主任)、几何老师、代数老师、三角老师、物理老师、化学老师、地理老师、历史老师、俄文老师、体育老师、政治、班主任。由于老师精心培育,同学们德、智、体三方面都成长得很好。x年,高中毕业时,全班%的同学考取了大学。我被军委炮校录取,先在郑州,后转南京即(即现在的南京炮兵学院)。考上炮校的高十班的只有我一人,但其他班级则不少。我记得十一班有4人、十二班5人、十三班7人、十四班9人,总共26人。当时,部队平均文化素质不很高,初中生都不很多。这批同学有较高的文化基础,后来大多成为部队建设的骨干,为我军革命化、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大家在一起时,也经常怀念母校的培养教育之恩。
在授课老师中,要特别提到的是z老师,他担任我们高中三年的语文课,那诲人不倦的精神感人至深。记得毕业时由他兼任班主任,我录取炮校就是他跟我谈的话,使我在走向生活时无怨无悔地选择了从军之路。我调回湖南省军区工作后,于回母校看望了仍然健在的几位老师,其中吴老师已从陵醴五中离休,住白兔潭老家。后因故又托一中周佩林老师与他联系过一次。吴老师给我回了信,并赋诗一首,我亦步韵奉和了老师一首,没想到这竟是最后一首,可随后老师不幸就辞世了。现将昌柏老师给我的信和本人的和诗抄录如后,以纪念母校一百周年同时表达内心对老师们的崇敬之情。
校庆感言篇8
这天是10月29日,是母校20岁的生日,我迫不及待地来到学校参加校庆活动。
“校庆活动正式开始!”主持人一发令,我们就热烈地鼓掌并且深情地唱起了国歌和校歌。唱完后由市教委主任和市教委副主任等多位贵宾客人讲话,然后就是精彩的节目表演,第一个节目是谭校长和珊瑚实验小学第一代校长赵长生爷爷切大蛋糕,顿时人声鼎沸,坐在第一排的老师拿起礼花棒一下子喷出了许多礼花,把操场全部覆盖了,之后校园里又响起了生日歌,生日歌和欢呼声立刻在校园里回荡。
下一个是合唱节目,台上的同学欢快地唱着,台下的同学舞动着手中的道具。再下一个节目是珊瑚印象。过后是我最喜欢的节目,就是彩虹腾空,开始,音乐气势如宏,最精彩的地方要数结尾了,表演的同学把道具连起构成像彩虹一样的“巨龙”舞起来,这种画面真是“天下无双”呀!
学校庆典完了,是班级庆典,学校给每个班发了一个双层大蛋糕,我们就津津有味地吃着蛋糕,我吃了好多,把肚子都吃胀了。
这真是个难忘的校庆活动呀!
校庆感言篇9
七十三岁,您依然美丽
你像一位慈祥的母亲,用您那温暖的怀抱将我们拥入您怀;您像一轮火红的太阳,用您的光芒将龙中学子心房点亮;然而,您虽然七十三岁了,历尽沧桑,但您仍旧美丽!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您用您那宽广的胸怀接纳了许多的学生,给予我们知识的养料,让我们不断茁壮成长;让我们在您的关怀下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为自己的梦想打拼!七十多年来您培育出了各行各业无数的人才,我们好像在您七十三岁生日到来时说一声:谢谢您!是您让我们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龙中”!
七十多年来,您经历了风风雨雨,但同时也创造了一个有一个辉煌。七十多年的时间,或许不够一个民族真正的强大起来,但却能够让一个民族的教育强大起来.您的成长见证了整个大中华教育事业的蓬勃之势。龙南中学已经真真正正的壮大起来,新增的校舍,校区,逐步加强的师资,不断增加的图书馆藏书量,还有不停吸纳人才,都是您不断成长的印记,印证着龙南中学一步步地成长起来。
如今,您已经七十三岁了,您承载着的优良的传统,开拓着焕新的明天,革故鼎新,以超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继续阿的成长。“和而不同,知书达理”这八个字校训深深印在他培养出来的代代英才心中,让您的众多学子为您自豪!
渊博的知识是年轻梦想永远不变的追求,只是在那里,更有了一种关爱的气息。让人感动……“扬八德,张四维,大道仰先师,精研学术,造就英姿,为学须及时”简单的几句歌词,却表现出您对我们的殷切期望和对未来无限向往!放心吧,我的母校,您必须会如您所愿,更多的建设我们国家的人才将会在渤海涌现!您看,我们的同学们,他们正在想不通的方向前进,边充实自己边奔跑着,他们利用您带给的图书资源,网络资源,建筑资源,甚至风景资源奋斗着!这样的景象预示着我们的龙南中学必须会越来越好!
这天,我们以龙中为荣;明天,龙中以我们为骄傲!龙中母亲,您放心,我们明白送给您最好的礼物就是我们的辉煌成就。愿您能像一颗璀璨的夜明珠般永远耀眼夺目!
校庆感言篇10
“含东海之神韵,富罗山之气质”就是我的母校——兴永中学。值您华诞50年之际,回首细数与您的缘分,若一日算行一里路,与您的缘分竟有三千多里长。少年在您怀抱求学遇良师徜徉学海欢乐无限,青年受您感召求职遇益友泛舟教海梦想起航。记忆中有您,人生才得以丰润,岁月溢满诗情。
求学“海一中”
我于1981年9月初次踏入“海一中”的大门,就被您那气派的操场震撼了!因为我来自那个祠堂改建的小学——大塘小学,如一个井底之蛙初见天地之大般,课间就与同学跑遍操场的角角落落,这个粗粗的白柱顶上有块大板板上有个圈圈的是什么啊?同学说:“那是篮球架。”那个长方形的里面都是沙的是做什么用的啊?同学告诉我:“沙坑,跳远用的。”小操场四周绿色的植物是什么啊?同学说:“那叫冬青。”睁大好奇的眼睛,开始了在您的怀抱求学的1000多个日子。
当陈宝迪校长那中气十足的金石之声在操场的司令台上荡漾开来时,我才知道您业已成为温州闻名的“海一中”,我们入校的那一年,我们“海一中”出来了一位全市中考状元——陈南华。那时期中期末每班每科最高分学校都会红榜公布,每学期三好学生陈校长都会亲口表扬,为使自己的名字能在红榜上出现,能让校长表扬一遍,我在暗暗努力。现在想来,那时候我们陈宝迪校长的管理理念已是十分科学先进,让学生产生竞争意识,获得成功感,从而自觉进取。对陈宝迪校长的记忆,还有一个深刻的镜头:一场暴雨后,校门到行政楼门口的石头路被淹没,水深及膝,我们高兴地“趟水过河”,还有男同学故意将水花弄大,不知谁叫了一声:“校长在那!”原来陈校长早已卷着裤腿、赤着脚站在“彼岸”迎接我们,那些男同学趟水的声音瞬间小了许多,“校长”的威望由此可见一斑。
“海一中”求学期间,许多老师的德才在我心底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张国清老师作文讲评课,时时表扬学生的创意表达令我难忘;祝继尧老师教函数时,拿来铁架台,用白纱线比来比去让学生直观认识抽象的函数令我记忆深刻;潘国琪校长教化学让我们用永强话背化学元素:“+1钾钠银氢,+2钙镁钡锌…”至今朗朗上口;张积林老师对变阻器的.详细讲解至今历历在目;张国祥老师用标准的男中音读我毕业考作文时,我那小心脏蹦蹦跳着的激动犹如昨天;初三时班主任王华萍老师教几何,让我这样的数学白痴也能考出永强第一的几何分数。
三生有幸,让我遇见王华萍老师!那时王华萍老师虽只比我们大三四岁的样子,小小的个子,白皙的皮肤,一副黑框眼镜,文静中带有高雅的书生气质深深地吸引着我们的注意力,即使是最调皮的男生,在她的数学课上也能安心听讲。每到考试,我的数学作业本中总会出现她字迹娟秀的字条:“期中考到了,你准备好了吗?”“你有进步,继续努力!”这样的字条,对一个内向的女孩的鼓励胜过千言万语。可以说王华萍老师是我人生梦想的引路人,听她上数学课时,我就常常这样梦想着:如果有一天,我也能像王老师一样给学生上课,那该多好啊!梦想成真当了老师后,王华萍老师就成我师德的楷模,做老师就该是这个样子!敬业爱生无私奉献!
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各位老师的异彩纷呈的个性化授课,至真知性的人格潜移默化,才有我学业上的点滴进步。求学“海一中”的1000多个日子,这1000多里路走得踏踏实实,一步一脚印,一日一烙印,烙下勤勉习惯,烙下正直观念,让我一辈子受用不尽。
从教“兴永二中”
88年兴永二中应“九年制义务教育”需要应运而生,90年我从温师院毕业,被分配到您的分校——兴永二中从教。开启与您1800多个日子里的1800多里长的缘分。
也许是因为这里的校长曹进峰老师和后来的校长潘庆明老师张国清老师等等老师都是原来“海一中”的老师,所以倍感亲切,以百倍的热情在益友们的相助下泛舟教海学做人师,每天快乐地书写着初入教海的喜悦和收获。
“学贵得师,亦贵得友”兴永二中的所有同事是良师亦是益友。他们在我初入教海战战兢兢划桨起航时,给我的帮助和鼓励让我永远铭记。老校长曹进锋老师曾在全校教师大会上表扬我“最佳小组比赛”卓有成效,“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思维非常正确,“拍拍桌角头不如拍拍肩胛头”是“爱的教育”,老校长的肯定振奋了我的“士气”,梦想之舟划得更快;张积林老师是位德高望重的老教师,他甘当人梯当我“副手”——我班副班主任,时时给我“打气”,当班级取得好成绩时,他会笑着说:“你做得不错,是教师和班主任双料。”当学生中出现厌学我急得快哭时,他说:“不可能人人升学,人人优秀,只要问心无愧尽力就好。”那时候的句句暖人心窝又饱含人生智慧的话语,正如一副副强心剂,让我瞬间振作智对教海暗流;更难忘的是我们这些同龄教师,如张芙枚老师、张勇老师、张秀华老师、叶林忠老师等。我们正值青春,有的是热情,每学期期末,我们都要一起骑自行车去五溪村送成绩单,一路欢笑一路歌,到五溪村口我们分头“行动”,因学生不一样,一一送好成绩单,我们村头集合,又是一路欢笑一路歌着回,五溪羊肠水泥路记录了我们的真情,五溪连绵稻田上飘逸着我们的笑声!益友的榜样无穷,志同道合天真无邪的每一位益友,让我笑对教海颠簸。
现在想来,这1800多个日子是我人生中最快乐无忧的日子,这1800多里路是人生中走得最惬意最幸福的旅程。
重回“海一中”
95年,兴永一中与兴永二中合并为兴永镇中学,我重回当年的“海一中”从教,开始了重回母校的365个日子里的365里路。
校庆感言篇11
盛夏过后,怀揣着梦想,背上行囊,我义无反顾地千里跋涉到了坐落在北国冰城的哈师大。
我站在冰城的天空下,昂首,湛蓝的天空一望无际、浩瀚的蓝色晕湿我的双眸。我用稚嫩的容颜、希冀的目光望着这座城市、这个校园,也曾彷徨、痛哭过,但我坚信,这里有我所追求的东西,而它,也会毫不吝啬地给我。
岁月逶迤而来,回首,我已经在这个承载着我的梦想的校园度过了将近两年的时光,而那些曾经精彩过的生活却早已被定格在了记忆中,焕发着依旧鲜亮的色彩,任时光消褪不了。
大学刚开始的生活,迷茫略带新奇。几周下来,我欣然地发现大学的教育告别了枯燥的书本教育,更多地是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以及为人处事方面的教育。与此同时,我也惊叹于大学老师的丰富知识和阅历以及他们循循善诱的教导。大学生活有很多闲暇的时间,没课的时候,我就到图书馆去消磨时光。在报纸杂志库里,我搜寻、网罗着天下的时政热点及前沿信息;在社科、艺术文库里,我沿着时光隧道领略岁月流转中的经典珍藏。图书馆真可谓是一个精神家园,它不仅给我提供了丰富的知识,而且总能平静我浮躁的心灵,给我的心灵以安宁和愉悦。渐渐地、我适应了这里的环境,也愈发地喜欢上了这所大学的生活。
师大给予我的除了这些,还有很多美丽的回忆。那些回忆,来不及挥手告别,却早已匆匆而过。
依然清晰地记得带着一抹军绿色的军训的那些日子,来自不同地区、素不相识的我们播下友谊的种子,收获感动、收获幸福。每天清晨,天蒙蒙亮,大家都利索地穿戴好衣帽,到指定场所集合;每天傍晚,伴着夕阳的余晖,我们安静地在微风中站着美丽的军姿。在新集体中,我们慢慢地磨合,一起放肆过,一起沉思过,有欢笑也有悲伤。于是,我们收敛了轻狂和张扬,我们懂得了关心和团结。短短一个星期的军训,宛若白驹过隙般飞快,但过去的军训生活的精彩画面却在我的成长道路上烙下了一个不可磨灭的印迹。
岁月嬗替,光阴荏苒。如今,哈师大已经走过了60年的光辉历程,掀开60年校史,60年的风雨兼程历历在目。哈师大始建于1951年,其前身是1946年以着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命名的行知师范学校,先后经历了哈尔滨师范专科学校、哈学院时期,1980年更名为哈尔滨师范大学,再到20xx年把呼兰师范专科学校、黑龙江农垦师范专科学校和黑龙江省物资职工大学并入我校至今,经几代哈师大人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哈师大已经发展成为黑龙江省一所科类比较齐全的师范大学,是黑龙江省高等师范教育、高等艺术教育、教育科学研究和高师师资培训的中心。
我热爱师大,因为她不仅是一所优秀的高等学府,而且她始终不忘对祖国和人民的高度责任感,秉承了“爱国敬业、诚信质朴、求真创新、为人师表”的优良传统,践行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办学宗旨,熔铸了“敦品励学、弘毅致远”的校训,为莘莘学子放飞梦想、点亮前途搭建了平台,也为教育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六十年的岁月,书香翰墨、诲人不倦,脚踏实地、上下求索,孜孜以求、育人树德,锲而不舍、顽强拼搏,风雨话不尽沧桑。韶光虽易逝,但盛事如约。正值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之际,20xx年5月,松花江畔将迎来哈尔滨师范大学建校60周年的庆典。
在松花江畔这片无数人倾注热情和洒下汗水的沃土上,哈师大含辛茹苦地培育了60届学子。六十年来,哈师大用一颗宽广、博大的胸怀吸纳了来自全国各个地区充满求知欲望的学子,用真诚、无私的的关怀湿润了每一位学子的心房,用智慧和底蕴为无数颗苦苦求学的心灵托起了飞向梦想的翅膀。六十年来,她记录着莘莘学子的成长片段,记录着他们的激情与梦想。
六十年,不是终点,而是一个继往开来的新起点。六十年校庆,既是回望过去,让我们为师大曾经取得的伟大成绩和硕果感到自豪和骄傲,也是憧憬未来,让我们对师大更加灿烂的前景充满信念和希望。我们坚信,师大将不负众望,承载着六十年的光荣伟绩,一路高歌猛进,驶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当岁月沧桑,师大依然在年华周而复始的齿轮间开满繁花、唱尽繁华;依然向着时代高昂着头颅,用她的沉厚底蕴谱写着最壮丽的篇章。敬爱的哈师大,稚嫩的笔墨写不尽您的满腹经纶,道不尽您的博大与深沉,更诉不尽我对您的祝福与敬意。但有您陪伴的这一季青葱岁月,必将成为我人生旅途中最绚丽的华章!
感谢您在我美好的大学时光丰富了我的内涵,充盈了我的生活。是您告诉了我,成长的年华泛着痛楚,承载着梦想,而唯有我做好承载的度量,才能让梦想在这里起航……
校庆感言篇12
十年历史,算不上沧桑,她正如刚学会思辨的少年;十年成就,称不上卓越,她却如涅盘的凰凤,令人敬畏;十年足迹,她坚实而铿锵,足够让我们这些学子为她振臂自豪!当远在湘江边的母校将要举行xx周年校庆时,我仿佛又闻到了久别校园里扑鼻的桂花香,醉人的香气正不断地向四处弥漫,正如我们这些已扎根天涯海角的凰凤学子。这种清香不断的撩拨着我的回忆,我的思念,我的深深祝福。
20xx年,在这古老而又年轻的大地上,凰凤中学凝聚着无数师生的心血与梦想,开始了她的风雨兼程!20xx年,当我第一次踏进这座年轻而富有活力的校园时,心怀的梦想仿佛更近了一步。她到处散发着一种力量,令我求学的脚步更坚定;她随处蕴藏着一种温暖,令我年幼的心灵更感动。初中高中的那6年,那七十二个月,那三千零九十个昼夜,我们在母校的摇篮里为理想日夜奋战时,是老师如春蚕、如蜡烛牺牲自己的一切时间为我们传授知识、教导我们做人的道理、关心我们的身心健康。朦胧中,老师的身影早已出现在操场,等待我们的出现;课堂上,他们竭尽全力传授我们丰富的知识,期盼我们能迅速成长;他们用智慧和甘露,滋润出满目的翠绿。
仍难以忘怀母校的大食堂,那里的每一位阿姨都是那么的和善和仁慈,不管我们的饭盒有多大,她们都会装得满满的;仍难以忘怀得母校的集体宿舍,那是我们温暖的港湾,宿管员阿姨如母亲般的给予我们温厚而无私的.爱;仍难以忘怀我高一参加演讲比赛,给我鼓励给我掌声的同学们,集体的温暖还一直在我身体存留;仍难以忘怀高三为缓解我心理压力的老师和同学,是你们一次次的鼓励,一句句的安慰才有如今的我;仍难以忘怀校门口伟岸的毛主席雕像;仍难以忘怀宽阔的操场、青绿的草地;仍怀念我们当时精致的校服……
时光悠悠,回忆绵绵,如今的我大学毕业走入了工作岗位,可对母校的眷念和感激就像喷涌的泉水,永不停息。
“谁不爱自己的母亲,用那滚烫的赤子心灵;谁不爱自己的母亲,用那闪光的美妙青春……”。我们歌颂母亲,因为她孕育了我们的生命,我们同样感恩母校,因为她塑造了我们的人生。
校庆感言篇13
在我走进xx小学的第三年,有幸参加了庆祝建校五十周年庆典活动,并且非常荣幸的承担了部分校庆筹备工作。今天,庆祝的帷幕已缓缓落下,但欢庆的气氛还在校园飘荡,祝福的鲜花还在校园绽放,幸福的笑容更是洋溢在师生们的脸上……静静时,昔日忙碌的筹备过程时常浮现于脑海:紧张的工作场景,校园内忙碌的身影,夜幕中一个个灯火通明的办公室、教室,校园里点点滴滴的变化……这一切仿佛一位长者,引领年轻的我走进学校五十年发展、前进的历史长河,让我更加了解了前辈创业的艰辛和对事业的执着。
记得吴校长公布校庆计划,详细到每个大组、人员安排、具体分工等等,脑海中便开始描绘着校庆的欢乐场面,充满了期待和渴望。记得王校长通知我和另外一些老师成为校庆宣传组成员,并承担校庆宣传片设计及脚本写作时,心中的喜悦与忐忑。记得陈延军主任带领我们完成《校庆快报》收集文章、编辑、排版时,紧张中收获着快乐。
在校庆宣传片脚本写作过程中,王校长和陈延军主任指导我们一起翻阅学校的历史资料,熟悉学校教育教学和科研发展的足迹,一次次地讨论、思考、再讨论,让我对学校有了深刻的了解和热爱;整理思路设计框架,字斟句酌推敲解说词,尽可能全面展示学校的特色和风采,让我更深切地体会到学校每一位老师做事的严谨和认真。至今,王校长和陈主任对学校历史如数家珍般的讲述历历在目,这不仅仅让我了解了学校,更让看到了每一位实验小学人对学校的那份深深的情感。
在临近校庆庆典一周的时候,接到与其他四位老师一起完成《校庆快报》的编辑印刷任务,由我负责“老友心声”一版,时间紧任务重,说实话,当时我真是一头雾水,这么紧的时间里从哪儿开始联系,联系上了人家有没有时间写,能不能按时交稿,一串串的问号出现在我的脑海里,带着几分犹豫,开始通过学校老师介绍分别打电话联系老校长、老教师、老校友写回忆文章。从着手开始工作的那一刻起,感动和感激是回荡在我脑海最深刻的记忆:龚乃传校长欣然提笔写下回忆建校的文章;尤素湘校长热情介绍往事;田桂芝校长连夜提笔;周玉仁教授在工作繁忙,家中事情繁多的情况下,仅用一天时间就写下了回忆母校的文章;八十八岁高龄的李珠凤老师严谨认真地回忆当年执教的情景;已经毕业多年的老校友在繁忙的工作、学习之余,用真情抒写着对母校的眷恋和祝福,无论现在身在何方。校友邹晓墨在来稿中误将“饮水思源”打作“引水思源”,但第一时间从国外打来电话纠正,严谨的作风让人肃然起敬。每打完一个电话,我的内心便充满了感动;每接到一份稿件,感受到的是字里行间洋溢着对母校的热爱。大家对母校深深的敬仰和祝福,更让我为自己是实验小学的一员感到无限光荣。当校庆当天,看到电视里播出的校庆宣传片和来宾、校友手中的《校庆快报》时,我非常荣幸,学校五十年华诞让我有机会学习实小一代代领导人和一批批老师的执着、创新、严谨与奉献,这将是我享用一生的精神财富。
校庆当天上午,我在印刷厂协助完成《校庆快报》的最后排版编辑和校对工作,而没能看到盛大的庆典活动,对此深感遗憾。校庆结束后,我接到了通过录像资料整理参加庆典的来宾致辞的工作,几天的工作中,从来宾们一句句感人肺腑的话语中感受到了对社会各界对学校的信任、肯定和赞誉,让我又一次受到了深深的教育。
现在,欢庆的气氛虽已渐渐散去,但学校以人为本教育即服务的理念和“团结活泼勤奋向上”的校训正如暖暖春风沐浴着和风满园的校园。在参与整个校庆筹备和庆祝活动的过程中,我在学习,在成长,学习学校五十年和风满园的执着精神,学习着学校每一位敬业奉献的教师严谨创新的教风。作为新一代的实小人,在今后的工作中定会时刻发扬学校的优良传统,踏实工作,严谨求实,认真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为学校更加辉煌的明天贡献自己的力量。
校庆感言篇14
从凰凤毕业已好几个春秋,数年的功夫,弹指一挥间便过去了。今日再回望母校,母校已愈办愈好,而从前我们那段读书的青葱岁月,却只能聊以怀念了。
忘不了大冬天的我们伴着早起的铃声一骨碌爬起床来围着塑胶跑道晨跑;忘不了大家中午下课后一路小跑去食堂打饭,然后集体一起啃饭的情景;忘不了睡觉的铃声响过后,宿管员阿姨催促我们的亲切关怀……
太多的忘不了,如今却只能在记忆的明信片中回首。毕业几年,却恍如隔世,通过母校,我们已经顺利在成长的跑道上起跑,却距起点越来越远。再回校探望,母校已增添了更多的年轻面孔,这又是富有朝气的.新一代;而教过我们的老师,却在自己的岗位上年复一年的教导着学生而两鬓更见斑白。
回首当初,如果没有当年学校紧张的学习氛围,如果没有任课老师的谆谆教诲,如果没有班主任耳提面命的教导,如果没有高五十九班全体同学的战斗友谊,那我们的前程也许就不是今天这样了。凰凤是一个承载学子梦想和成长的地方,在这里,有严谨的学习环境,有稳定的师资力量,有优越的食宿生活,在凰凤这几年的求学生活是我人生中一个最闪耀的亮点,我将永远铭记于心,感念母校。
校庆感言篇15
在我走进xx小学的第三年,有幸参加了庆祝建校xx周年庆典活动,并且非常荣幸的承担了部分校庆筹备工作。今天,庆祝的帷幕已缓缓落下,但欢庆的气氛还在校园飘荡,祝福的鲜花还在校园绽放,幸福的笑容更是洋溢在师生们的脸上……静静时,昔日忙碌的筹备过程时常浮现于脑海:紧张的工作场景,校园内忙碌的身影,夜幕中一个个灯火通明的办公室、教室,校园里点点滴滴的变化……这一切仿佛一位长者,引领年轻的我走进学校xx年发展、前进的历史长河,让我更加了解了前辈创业的艰辛和对事业的执着。
记得吴校长公布校庆计划,详细到每个大组、人员安排、具体分工等等,脑海中便开始描绘着校庆的欢乐场面,充满了期待和渴望。记得王校长通知我和另外一些老师成为校庆宣传组成员,并承担校庆宣传片设计及脚本写作时,心中的喜悦与忐忑。记得陈延军主任带领我们完成《校庆快报》收集文章、编辑、排版时,紧张中收获着快乐。
在校庆宣传片脚本写作过程中,王校长和陈延军主任指导我们一起翻阅学校的历史资料,熟悉学校教育教学和科研发展的足迹,一次次地讨论、思考、再讨论,让我对学校有了深刻的了解和热爱;整理思路设计框架,字斟句酌推敲解说词,尽可能全面展示学校的特色和风采,让我更深切地体会到学校每一位老师做事的严谨和认真。至今,王校长和陈主任对学校历史如数家珍般的讲述历历在目,这不仅仅让我了解了学校,更让看到了每一位实验小学人对学校的那份深深的情感。
在临近校庆庆典一周的时候,接到与其他四位老师一起完成《校庆快报》的编辑印刷任务,由我负责“老友心声”一版,时间紧任务重,说实话,当时我真是一头雾水,这么紧的时间里从哪儿开始联系,联系上了人家有没有时间写,能不能按时交稿,一串串的问号出现在我的脑海里,带着几分犹豫,开始通过学校老师介绍分别打电话联系老校长、老教师、老校友写回忆文章。从着手开始工作的那一刻起,感动和感激是回荡在我脑海最深刻的记忆:龚乃传校长欣然提笔写下回忆建校的文章;尤素湘校长热情介绍往事;田桂芝校长连夜提笔;周玉仁教授在工作繁忙,家中事情繁多的情况下,仅用一天时间就写下了回忆母校的文章;八十八岁高龄的李珠凤老师严谨认真地回忆当年执教的情景;已经毕业多年的老校友在繁忙的工作、学习之余,用真情抒写着对母校的眷恋和祝福,无论现在身在何方。校友邹晓墨在来稿中误将“饮水思源”打作“引水思源”,但第一时间从国外打来电话纠正,严谨的作风让人肃然起敬。每打完一个电话,我的内心便充满了感动;每接到一份稿件,感受到的是字里行间洋溢着对母校的热爱。大家对母校深深的敬仰和祝福,更让我为自己是实验小学的一员感到无限光荣。当校庆当天,看到电视里播出的校庆宣传片和来宾、校友手中的《校庆快报》时,我非常荣幸,学校xx年华诞让我有机会学习实小一代代领导人和一批批老师的执着、创新、严谨与奉献,这将是我享用一生的精神财富。
校庆当天上午,我在印刷厂协助完成《校庆快报》的最后排版编辑和校对工作,而没能看到盛大的庆典活动,对此深感遗憾。校庆结束后,我接到了通过录像资料整理参加庆典的来宾致辞的工作,几天的工作中,从来宾们一句句感人肺腑的话语中感受到了对社会各界对学校的信任、肯定和赞誉,让我又一次受到了深深的教育。
现在,欢庆的气氛虽已渐渐散去,但学校以人为本教育即服务的理念和“团结活泼勤奋向上”的校训正如暖暖春风沐浴着和风满园的校园。在参与整个校庆筹备和庆祝活动的过程中,我在学习,在成长,学习学校xx年和风满园的执着精神,学习着学校每一位敬业奉献的教师严谨创新的教风。作为新一代的实小人,在今后的工作中定会时刻发扬学校的优良传统,踏实工作,严谨求实,认真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为学校更加辉煌的明天贡献自己的力量。
校庆感言篇16
华光中学是一所具有鲜明体育特色的欣欣向荣的省级重点中学,1984年被命名为江苏省首批田径传统项目学校。1996年确定为省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试点中学。1999年被批准为江苏省高水平田径试点学校。
长期以来,我深深地体会到:要搞好体育特色项目,领导重视是第一,师资素质是第二,经费保证是第三。
我校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切实加强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领导和管理,不断优化师资队伍,加大对体育经费的投入,逐步建立了一流的体育场地器材设施,广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强化田径运动队的课余训练,积极参与各级各类体育竞赛项目,全面提高了学生的健康水平和运动成绩。下面,就学校田径特色发展情况作如下简要回顾:
创业无需先谈条件,有业绩,必然赢得领导的重视。记得当年(74年)刚到华光中学,因赵锁荣老师调入县体委工作,学校体育工作的重任就落到我的肩上。学校只有200米土田径场,体育器材贫缺,仅有一只跳箱、2只铅球、2张垫子、3只橡皮篮球、2副乒乓拍、1副乒乓桌、1副篮球架。赵老师把刚组建不到半年的校田径队、乒乓队、男女篮球队全部转交给我,一下子接了三校代表队。当时只有23岁的我,并没有考虑许多,乐意地接受了学校交给我的任务,全凭满腔热血,每天早起摸黑的训练,整天泡在运动场上。每当下雨,总是赤着脚在田径场上围绳子,用面盆打场地上的积水。土场无法训练,楼梯、走道,学校周边渠道田埂上都充分利用。由于途中从他人手中接受运动队,队员思想工作变化复杂,非常难做,经过多次家访和个别谈心,还有老教练员的指点,逐步扭转了难以想象的被动局面和其它因素,创造了一套完整的系统训练方法。可说是吃尽了苦头,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多少严峻考验,多少酸苦甜辣,终于初步结出了成果。
校田径队历年参加溧阳市运动会,均获初中、高中组团体总分第一名。
校乒乓队获县比赛乙组团体第一名。
校篮球队曾于1978—1980年连续三年获县比赛第一名,女队也连续两年荣获第一名。由于比赛出了成绩,给学校争了光,从此,我们的运动员才开始享受每天2角钱的训练补贴费。体育教师的地位也逐步提高。
1984年至1986年我校有幸参加镇江地区和江苏省中学生田径传统校田径比赛,一举夺得镇江地区和江苏省中学生田径传统校田径比赛男女团体总分第一名,成为江苏省第一所登上田径传统校男女团体总分“三连冠”的'学校,同时又连续三年代表江苏省参加全国中学生“长江杯”田径运动会,荣获全国中学生“长江杯”田径比赛女子团体总分“三连冠”。男子也蝉联了两届团体冠军,受到江苏省教育厅、体委领导的接见和表彰。当我们凯旋归来家乡时,受到了当时县委领导蒋品庸书记、顾华珍市长、宣传部、教育局、体育局等领导到车站迎接。
特别难忘的是,1985年7月30日下午第二届全国中学生“长江杯”田径比赛在湖北省沙市“石油化工学院”举行,江苏籍的大学生们知道江苏队夺冠可能性很大,纷纷从沙市各个高校集结“石油化工学院”,为家乡田径健儿加油鼓劲。每当江苏队运动员跑在前面,跳在前头,掷在领先时,江苏籍的大学生就一起鼓掌高呼“江苏队!加油!江苏队!好样的!江苏队必胜!”等口号。
最后一项比赛,男子4×100米接力决赛,将决定着东道主湖北队与江苏队由谁夺取本届运动会总团体冠军。那时,全场没有一点儿声音,人们全部注视着起点。发令枪终于响啦,第一棒江苏队领先……第三棒江苏队领先,当跑第四棒(最后一棒)的、曾经已获三块单项金牌(100米、100米栏、跳远)的丁小忠接过接力棒时,全场欢声雷同,已领先8米-15米-20米-30米,江苏队终于以30米的绝对优势第一个冲到终点!此时全场江苏籍的大学生和老乡们一齐冲到终点,把丁小忠抬起来高高抛起,并高呼“江苏队万岁!”我们的领队、教练、队员都紧紧拥抱在一起,个个都含着眼泪几乎同时说着一句话:“我们胜利啦!我们成功啦!”我们终于以2分之优势险胜东道主湖北队,再次捧回了“长江杯”。
还记得第三届“长江杯”在湖南株州举行。此时湖南队、江苏队团体总分持平,各有一人参加跳远决赛,谁名次列前,将决定团体总分的命运。五跳过去了,湖南队选手名次领先(第二名),我队选手名次(第三名)落后,但最后一跳,奇迹终于出现了,我队选手黄秀华快速而准确的踏板,优雅而平稳的腾空与落地,以5.46米的优异成绩跃居第一名,江苏队以一分之优反败为胜。此时,领队校长李国雄把香烟倒挂在嘴上准备点火,被教练员发现后提示他才避开了一个大笑话。可见,现场的紧张气氛已达到何种程度。
每当回忆起三十余年的赛场风云,难忘它多少个风雨交加的夜晚,难忘它多少次惊心动魄的考验,难忘它多少个光辉灿烂的黎明。我们终生难忘!
虽然华光先后更换了六任校长,但田径传统项目特色的红旗始终高高飘扬,参加各级比赛成绩辉煌,靠自己教练的培养,培养健将运动员2名,国家级一级运动员7名,二级运动86名;9人破6项常州市纪录,7人破4项省中学生纪录;参加全国中学生田径比赛共获金牌48枚,银牌27枚,铜牌13枚。参加省级中学生田径比赛共获金牌54枚,银牌32枚,铜牌29枚。学校先后六次被评为全国青少年体育工作先进集体、全国群体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先进集体。13次被省评为学校体育工作,体育传统校等先进单位。
我被评为全国优秀体育教师、全国优秀教练员。戴秀芳老师被评为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先进个人。阮珊被评为常州市优秀体育工作者、先进个人。
多年来,学校体育工作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使育人环境,师生面貌和健康水平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推进了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实践中我深刻地认识到,创造一流的田径传统特色学校,“领导重视是前提,教练队伍是关键,竞赛成绩是核心,规范管理是根本,经费投入是保障”。
体育是我终生的事业,田径是我一生的追求,“第一”,是我永远的目标。历史给予我任务,我将一如既往向前走,为继续增添华光田径的特色,开创华光体育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校庆感言篇17
我是一九五四年考入陵醴一中高十六班的。z老师教我们班的语文兼班主任,长达三年。
我家住陵醴北乡偏僻的山村,简直比红薯还土气,可王老师待我却十分亲切、温和。记得开课不久,老师有一次提问,我用家乡土音说到“看见”的“看”字时,班上同学哄堂大笑,原来是陵醴县城的同学读“看”字较平,北乡人读“看”却是高亢的入声,念作高扬短促的KONG,而将两个“看”字连起来读就有点似小狗的叫声,故而笑之。这时,王老师立即说,张秀英同学读的“看”字声更接近普通话音,那一刹那,我内心由衷地感激王老师,而且学习的自信心也陡然倍增。
高中语文课本中古文很多。王老师备课从来就是精雕细琢,针对学生实际帮助“解渴”。我至今清晰地记得,王老师讲授“诗经”时,逐字逐句剖析,并且娴熟地用吟古诗的韵律唱给我们听,还不时配以恰到好处的手势,声情并茂带引我们畅游在中国古文化的汪洋大海之中,我们都陶醉了,那种兴奋和欢快至今仍回味无穷。
王老师爱才、惜才之心深似海,高十六班不少同学步入社会,在诸多方面有过卓越的贡献,不少是得益于王老师的启蒙、引导和帮助。记得刘国平同学考入一中后,因家境贫寒无法上学,王老师在开学排座位时特地给他留了个空位,并三番五次去他家走访、动员,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半个月后国平终于进入了高十六班,后来成为深受全班以至全校同学信赖的班长、校学生会主席!至今我们同学的重大事件,仍多推他领头办理。
王老师是一个做任何事情都一丝不苟尽职尽责到底的人。有一次王老师患重感冒、发高烧,两天未能进食,我们同学要求把语文课改上自习,以后再补上。王老师断然不肯,他端来一把椅子放在讲台上,坐着给我们讲课,声音十分清亮,可以推断,他准是竭尽了全身的精力,这是多么令人揪心又动人的场面!我这才真正读懂了“呕心呖血”四个字的真正含义。
疯狂的给老师们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灾难,王老师就更惨了,他毫无觉察地掉进陷井,身系囹圄近四载,身心倍受折磨,几年后,他炯炯生辉的双目被折磨瞎了,但他依然光明磊落,无所畏惧,依然念念不忘自己的`学生,就在谢世前夕,他还口授儿子执笔写了一首绝笔诗给我,另嘱家人挖一些家乡的冬笋一并送来。这是何等伟大的爱心!又是何等可敬的老师!他给学生的是太多太多,学生给他的回报是太少太少!这种失衡,永远无法弥补,我只能仰头疾呼:王老师,您在哪里?请您停一下脚步,回头接受学生的敬礼和祝福,母校百年校庆将临,回来看看吧,我们好想念您呀!
校庆感言篇18
我于一九五五年考入陵醴一中初35班,一九六一年毕业于高30班。回忆六年的校园生活,历历在目,仿佛就在昨天。在学生的眼里,学校众多老师中,最怕的是班主任,然而最亲的也是班主任,所以我们称班主任为嫡亲的老师。高三时,黄炎俊老师任我们高30班的班主任,他是我们又怕又亲的人。
见到黄老师的第一眼,就觉得他长得英俊、端庄,真是人如其名。他的穿着从不讲究,除了中山装还是中山装。但衣服穿在他身上很得体,显得举止洒脱,风度翩翩。黄老师任我们的语文课,他教学严谨,讲课从容不迫,条理清晰,语言生动诙谐,用“口若悬河”来形容,决不夸张。诸多的功课中,我最不喜欢的是作文,称之曰“挖煤炭”。黄老师辅导作文很耐心,总是循循善诱,恰到好处地启发,使我们作文有“米下锅”,有东西可写。每次作文,他都精批细改,作文本发下来,我第一眼当然是看分数,然后仔细看老师给我修改的地方,以及眉批和尾批,从中获益匪浅。
黄老师既是我们的严师又是我们的益友,我们开展文娱体育活动,他常常挤时间参加。记得毕业前夕,我们高三年级准备搞一台文艺晚会,作为礼物献给母校。黄老师给我们出点子,想办法,坐镇指挥。当时我会哼几句京戏,黄老师立即鼓励我登台清唱,还亲自为我拉琴助兴。整台晚会,虽然不十分精彩,却融入了师生的深厚情谊。
当然,最使我难忘的还是那件决定我一生命运的事情。那是高考后,大家都翘首盼望录取通知书快发下来。(编者按:当时录取和未被录取均有通知书,未被录取的考生实际上是一封慰问信。)终于等来了这一天。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来到学校传达室领取通知书,可翻遍了所有的通知书,唯独不见我的。我问传达室的师傅,他告诉我,被黄老师取走了。我心里“咯噔”一下,顿觉一种不祥之兆向我袭来。我找到黄老师焦急地询问,可他就是不理会我,却说要送我回家。从陵醴一中到建国路8号我的家,黄老师一路滔滔不绝地开导我、劝解我,可我满脑子是“没考取、没考取……”,老师讲的话一句也没听进去。到了家,我早已忍不住的眼泪终于夺眶而出,哭倒在床上。黄老师把通知书交到我母亲手中,又劝慰了一阵才离去。我不知为什么不被录取,只知这是命运捉弄我,家庭出身不好决定我,我无脸面对亲朋和同窗。第二天,我就离家到衡阳姐姐处“避难”去了。
在姐姐处不到一月,突然接到母亲的来信。信中说,黄老师亲自到我家,告诉她学校准备保送我到湘潭师专学习俄语专业,毕业后,再回到母校一中任教,问我同不同意。我见到信高兴还来不及,哪有不愿意呢。我深知,这是母校对我的培育和关爱,是班主任黄老师对我的`力举和推荐。我一定不辜负他们的期望。从此,我步入了教书的生涯。
一晃四十多个年头,我在教育战线辛勤耕耘了三十五个春秋。我牢记了恩师的教诲: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担任泉湖学校校长十六年,学校连年评为县、市级先进单位,今年正式挂牌为“株洲市示范中心小学”,我本人也连年评为先进个人。两次获陵醴市奖教基金;四次被评为株洲市立功受奖人员;我上的小学语文和思想品德课参加陵醴市、株洲市教研课调赛,多次获一等奖,并均被录相播放。一九九三年,我被评为湖南省特级教师。所有这些成绩的取得,均离不开母校的培育,恩师的教诲,在这里我要道一声:谢谢您,亲爱的母校,我尊敬的老师!
校庆感言篇19
欣悉母校陵醴一中举行建校百周年大庆,我脑中立刻浮现出当年在她怀抱里学习时的许多影像。
一中坐落在当时城边的一座小山丘上,三幢教学楼并排耸立。她拥有400米的环形跑道,标准的足球场,连接教室、宿舍、食堂是宽阔的甬道和石砌台阶。校园处处绿树成荫,繁华似锦。我和益友在良师的哺育下,在这里度过了难以忘怀的整整六年的中学生活。
1952年秋,我考入了母校初20班,开始了自己的中学生涯,班主任之一是吴伯轩老师。由于家境贫寒,我曾获得人民助学金的资助。后来,我发现有的农村同学经济上比我更困难,就主动要求放弃,以腾出名额,照顾比我更困难的同学。吴老师开始不理解,我只好向她解释说:“我虽有困难,但可以利用课余帮人家挑水挣钱,一分钱一担(编者注:当时可买一盒火柴),还可以到瓷厂去干些零星活挣学费。”最后,她同意了我的要求,还多次在班里当众表扬我这种精神。从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老师对学生无微不至的体贴与关爱,同时也亲身品尝到诚实做人、帮助他人的快乐。事隔半个世纪,今天回忆起来,仍然余味无穷。
1956年秋,我再度考入母校,编在高23班,班主任是教体育的皮灿老师。当时口粮低标准,许多同学还不到开餐时间肚子就饿了。皮老师整天在运动场上摸爬滚打,付出的体力自然更多,饥饿感是不言而喻的。但是他自律甚严,每个示范动作都很到位。这在当时,谈何容易啊!教语文的刘洁波老师,坚持用普通话讲课,抑扬顿挫,清晰响亮,极富感染力。教俄语的罗昂夫老师,讲课生动,公认难记的俄语语法词汇,我们竟觉得容易记忆,而他那严谨的治学态度更使我至今难忘。教物理的杨以进老师讲课认真,要求严格,语言风趣,至今我还留有清晰的印象。教化学的阳名瓒老师眼睛高度近视,做起实验来却格外精确,深奥的化学原理,到了他口里,竟然变得十分浅显。特别是教数学的陈名良老师,业务娴熟,随手在黑板上作出的几何图形,受得起圆规直尺检验,毫发无爽,令人叹服。使我最难忘的是高考前夕他使出的一个绝招:他编印了一套试卷叫大家做,大致相当于今日的模拟。其中包含一道难题,我们大多数同学不得其解。于是陈老师就在黑板上多方讲解,大家听得很专注。谁也没有料到,这道题后来竟然就原封不动地出现在高考试卷上,还占了全卷20%的比重!同学们都觉得很神。
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土法炼钢铁、勤工俭学、下乡抢收抢种、赴小学支教……大家长期夜以继日地投身高强度的艰苦劳动,这对于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中学生来说,无疑是一场磨炼与考验,可我们都顽强地挺过来了,这为后来在工作生活中自强不息地去战胜艰难困苦打下了坚定的思想和体质基础。
在我心目中,陵醴一中的老师教学水平高,责任心强,既教书又育人;陵醴一中的学生,整体素质高。她是培育雄才的摇篮。
岁月悠然流逝,半个世纪前的往事却仍历历在目。回忆漫长而看似短暂的人生历程,如果说自己多少还算有些成绩和收获的话,自然应当感谢党,感谢父母和亲友,更要感谢给予我智慧和力量的学校与老师,特别是中学的老师,他们的教诲,令我终身难忘。
长江后浪推前浪,愿母校的学子前程更美好,祝母校繁荣昌盛,更创辉煌。
校庆感言篇20
尊敬的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我是兴永中学19xx届毕业生,1974年9月到母校任教至今,学习、工作时间算起来整整四十四年了。我经历了潘光耀、陈宝迪、潘国琪、祝继尧、张国清、叶林忠、王奎杰、王凌巧八任校长,算是元老级人物了。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勤劳、朴实、敬业、奉献,尤其是陈宝迪、祝继尧校长对母校的贡献特别大。
陈校长水平高、能力强、特别善于沟通。他每天总是到校最早离校最迟,风雨无阻,爱校如家。在学校管理、教学改革、后勤保障等方面,陈校长有一套又一套既先进又务实的方法。没过几年母校就焕然一新,脱颖而出。
祝校长有魄力、敢担当。他教的数学课与张国祥老师的语文课,不知陶醉了多少学子的心。难怪骆云启(骆寒超)教授(校友)夸他们的教学水平堪与名牌大学的教授相媲美。
祝校长是我初中的班主任,他思维敏捷、记忆力超群,中国象棋下的很好,会盲棋,能赢许多民间高手。在他的熏陶下,我也很喜欢下棋。他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带我去跟高手过招,如永强银行的老夏、永中皮鞋厂厂长姜进文、永中一小王祥挺、七甲项公浦以及温州黄伯龙等等。
下棋如人生,棋风棋德很重要,无德之人不可能成为棋坛高手。祝老师坦诚厚德,决定他一定会拥有灿烂、完满的人生。
祝老师特别谦虚好学。1976年至1979年这段时间里,他几乎每个星期六都要跑温州,带着“伴手礼”去温四中陈景明老师家求教。陈老师是国家级的数学名师,上世纪八十年代为温州市数学教研员。当时,他的家住在广场后巷,一家人挤在一间十几平米的破房里。他们俩在床边的矮凳上,一坐就三四个小时,讲的听的都很认真,都忘了时间,早已星转斗移、夜深更久。事后祝老师总能拿回许多数学资料,然后去住五毛钱一宿的澡堂旅馆。第二天赶早回家。有几次,祝老师带我去,我是门外汉。陈老师讲的津津有味,我却如坐针毡,巴不得快点结束,早点出去玩,但对他们的执着和投入深感敬佩。敬佩陈老师的诲人不倦,祝老师的谦虚好学。
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祝老师的奇思妙想颇多。每一届初三总分前五十名学生的情况都了如指掌;定期召开座谈会,有针对性地找他们谈话,不时予以指导或鼓励;特别注意家访,他那个班子成员集体家访的举措,真可谓乃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经常六七位班子领导同班主任一起上门家访,家长、学生自然受宠若惊,热情款待,泡茶、烧点心忙个不停,他们也不客气,喝着茶、吃着点心就现场进行评估、分析和指点。在这种气氛中,有谁不为所动?所以每个受访者,事后都会更加奋发向上、拼搏攀登,都能顺利考上重点高中。
我的女儿胜楠,读初三时学习成绩也不错。祝校长特别关心,经常找她谈心。每次考试后总是第一时间问我或问班主任王勤福老师:“胜楠考得好不好,总分多少?”然后对症下药、查漏补缺,同胜楠、仁爱、婕妤等一批学习尖子一起分析试卷,传授经验方法。最终胜楠不负厚望,摘取了1998届瓯海中考状元的桂冠,为母校争得了荣誉。
母校桃李芬芳,硕果累累。每届的中考成绩都非常优秀。外地插班生如鲫鱼过江,数不胜数,教师的福利也越来越好。这样一来,兄弟学校的老师就闹开了,多次告到区教育局说:“兴永中学班级人数严重超标,每班几乎都有九十多人”。上级领导就来检查。祝校长是虎胆雄心,从容应对。他这个人很硬码、敢担当,凡是不利学校的事坚决不干,天王老子来了也没用。他不怕跟领导干仗说:“为什么这么多学生要插入我校就读?这说明兴永中学教学质量高,受家长欢迎,这是兴永中学的骄傲,是兴永人民的骄傲。你们不应该来查处,应该来表扬才对”。几句话平息了一切,让我们感到校长的魄力、母校的强大与身为兴永中学人的自豪,同时也奠定了母校从此走向更加辉煌的基石。
在祝校长时代,学校工作蒸蒸日上,教师干劲冲天,众志成城,凝聚力不断增强。一大批青年教师如沐春风,茁壮成长:有的成为教学能手;有的堪称道德楷模;有的走上领导岗位。李城、王成锹二位老师是其中的佼佼者。李城老师毕业于温州少体校,是难得的体育人才。他为人豪爽,无私无畏,人格魅力特别强大,上课别具一格,效果非常好。我的儿子项璞是他的学生。他常说:“李老师的课很精彩,太有味了,但有时很凶,还会打人的,不过所有的同学,包括被打的同学都十分尊敬他、崇拜他,因为他很专业,以理服人,大家最欢喜他的课了”。
平时,我也喜欢看李城上校篮球队训练课。操场上十几个队员在他的调教下,颇具“亮剑”精神,如猛虎下山,带着满身的尘土与汗水,不停地奔跑着,时而拼命抢篮板球,时而蹲马步展双臂作拦挡;李城也汗流浃背,时而大声呼叫,时而示范纠正。此情此景,回味无穷,至今难以忘怀。
在李城、王成锹、季冯双、潘莉荣、项琼等体育老师的努力下,母校的体育事业逢勃发展:校教工篮球队打遍龙湾无敌手;校教工羽毛球队在市、区级比赛中喜报频传;学生象棋赛、乒乓赛屡屡获奖;每届区学生田径运动会总分均跻身前三;中考学生体育成绩名列前茅;区中学生篮球赛喜得“五连冠”;20xx年母校被定为“区篮球训练基地“,接后被评为省级篮球特色学校。可惜的是李城调到区体育局工作,每次我在操场上锻炼的时候,仿佛又看到了李城那熟悉而矫健的身影。真希望母校又将迎来张城或王城们,使我能再次欣赏那高超而迷人的球技,使母校的篮球特色再创辉煌。
校庆感言篇21
1954年毕业离校的情形还像是昨天的事,时光却已然流过整整半个世纪。流逝的岁月道是无情还有情:它会像沙土,尘封几多如梦的往事;又会像流水,冲亮那些如歌的日子。1951—1954年黄中的日子如歌,那日濡月染的三载,是记忆中的高光地带,它在我生命的回眸中频频闪亮,伴和不尽的思情,牵动深深的依恋。
忆念中清晰着简朴的校舍和辛劳的师长,那是母亲温暖的怀抱;清晰着课程的循序攻读和同窗的少年意气,那是青春激扬的良辰胜境;连彼时无数次响起的上课钟声也犹在耳边,它让我重新聆听到知识海洋的声声呼唤。
多年来,母校如云的学子劳燕分飞天各一方,同袍同泽之情依旧,济济一堂的情景却不复可再。偶有小聚或通话机缘的只有几位:语言学家吕必松,美术家丁涛,化学家陈魁先、封显抱,高工周正如、徐义勇、生国栋、马鹏起,以及对家乡和母校多有贡献的专家季福元、林任申。历经沧桑的学友谈天说地间感慨良多,中心话题则一无例外而不惮反复地落定于母校的今昔,落定于已故和健在的老师们。向往那座乐园,向往那块绿洲,那是滋养过我们的圣地,那是提升过我们的殿堂。怀念韩百城,怀念陈克诚,怀念黄伯梁,怀念戴传师,怀念严德民,怀念程达先……一代名师们的丰瞻学养、敬业精诚、人格力量,领起过母校严谨而开放的学风,成就为学子景仰的师表,长照着我辈求索进取的人生步履。
我不能一一展开那些细节,然而许多细节都历历在目。记得进校后第一位班主任周老师,如何把班上八个顶级的调皮学生戏称为“八大家”,如何对他们因势利导;如何对“八大家”之列的我,苦心孤诣,把动人的关爱从学校延伸到我那拮据的家庭。记得二年级时,一位同学心血来潮邀我去吃早点,饭店里巧逢班主任杨老师,杨老师的严肃而严格、认真而顶真是出了名的,在吃的场合相遇,不能不令人有些尴尬;没想去收银台付账时被告知,先走一步的杨老师已悄悄为我们会了东。三年级的班主任陈老师的音容笑貌尤为真切,那是一位讲语文、讲历史足令天花乱坠的高人。至今记得他在我的一篇作文上下了这样的批语:“说理透辟处不让文章老手,好极!”这对我少年心志的鼓舞可想而知。多少年后我思忖过:“爱其师而乐其业”,自己先以语文从教,渐次热衷“理论”,而终究以“批评”为业,该是陈老师给予了早年的启蒙和策励。
记忆中的母校是少年生活的乐园,也是至今憧憬的精神家园。那是一个万象更新的年代,也是一段自由生命快乐奔竞的'日子。特别怀念那些丰富的文艺活动和体育运动,这于我们多所浸润,多受补益,也使当年风头十足。记得在常老师的指导下,我们成立了一个由二年级学生组成的篮球队,频频“南征北战”,向兄弟学校挑起赛事。对方照例会问:“‘二联’对‘二联’?”我们则一无例外地按既定方针回答以“向贵校校队请教”。这有些张狂,却竟总是“攻无不克”。于今六十有五而称得健壮,老来尚不失笔耕之兴,大体得力于那一阵的磨砺。
对我来说,母校泽及家庭的两代人——80年代后期,我为儿子的读书做出选择,把他从南京送到了母校。如今早由母校送进在学的儿子,已走上社会多年,事业顺遂却忙乎得不可开交,听说我在写篇纪念母校80大庆的文字,一再要我别忘代他和母亲表达感激之情,是了,妻子罗吉生在黄中整整就读六年。全家的母校,永远的母校,您80华诞的喜庆日,就是我们心中的“感恩节”;请接受您哺育的学子们由衷的祝福。
校庆感言篇22
光流彩溢,校庆花甲周年;浪涌波掀,心潮起伏难平。从沙坪坝上的陈家湾里,开辟草莱,校园伊始,德濡化雨春风,桃芳李茂;到缙云山下的大学城中,大展宏图,新开领域,泽被鸢飞鱼跃,凤起蛟腾。六十个春秋,踏越山穷水尽,路窄行艰;六十载岁月,迎来柳暗花明,海阔天宽。一年又一年,和国运同步,与时俱进;一代又一代,喜英才辈出,火继薪传!
我心如沸,本非古井。身虽闲退,热血犹存。从1962年来到学校,那时还是重庆师院,中途,一度改为重庆师专,1994年退休时,却已经是重庆师范大学了。在职工作了32年,退休至今,又是20xx年了。从34岁到88岁,耗尽了青春朝气,换来了艾发苍颜。与同仁一样,个人和学校,早已融为一体,在思想感情上,的确是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了。
单说退休以后的状况吧,学校发展的势头之猛,取得的成就之大,大大超出我的想象,也给我注入更多的勇气和动力。我的一生,无论在职时不断开设新课也好,退休后不断笔墨耕耘也好,完全听从组织安排,一贯如此。我有室家之累,本当守拙自保,其所以退而不休,“自讨苦吃”,实在是情动于中,难以自抑。我先后受聘为重庆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重庆师范大学海峡两岸诗研究院学术顾问,仅从个人恩怨而言,就深深感到重师待我不薄,难以为报。何况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构建民族精神家园,加强海外联谊,广大寰球统战,兹事体大,岂容退缩不前!从此打破了写作专业的局限,扩大了服务对象的范围,开拓了施展身手的空间,焕发出人生难得的第二青春!
于是,“勒马回缰写旧诗”,和重庆诗人吟咏,与海外华人酬答,同异国友人唱和,作品也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各种诗词刊物都有登载,还被收录到《华夏吟友》、《全球汉诗三百家》、《中日当代汉诗选》等上百种专集,好些赋作也被镌刻成碑,书法名家,不吝挥毫,璧山粹雕园收藏的《味庐诗赋》,竟达百幅以上。于是浪得虚名,被加上了诗人、辞赋家的新的头衔,成了重庆市、四川省各家诗词学会、甚至寰球汉诗总会的顾问。
于是,“不待扬鞭自奋蹄”,参与巴渝文化研究,解读“天下第一长联”,捧出“千秋不朽联圣”,为全国文化资源信息共享工程主讲《联圣钟云舫》,并协助完成重庆市“”重点科研项目《钟云舫及振振堂全集研究》。同时,参与《马鹤凌诗词选》、《连横诗词选》的注释与研究工作,期望为两岸共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竭尽绵薄之力。
于是,有人说我是教学、科研与创作全面大丰收。写上这些,“印鸿爪之于雪泥,证此生之非虚度”,确非沾沾自喜,器小易盈。事实说明,我能有这些成就,离不开重庆师大这块宝地。重庆师大是我成长壮大的第一家园,重庆师大味庐是我终身栖息之所。如果说我有点什么才华的话,也是在这个第一家园里反复锻炼、不断熔铸,才得卒有所成的。试问:谁给了我用武之地?仍然是这个第一家园知人善任的结果。有人笑话我是“物美价廉,经久耐用”,未免过于抬举;献其余热,能为世用,有何不好?言为心声,有诗为证:“老来也作黄昏颂,向晚霞光一抹红。多谢羲阳赐颜色,流光溢彩照长空!”
使我恋恋于怀的还有很重要的一个方面,那就是我们用心血浇灌过的莘莘学子、翩翩后生。欣看门墙桃李,已成社会栋梁;喜闻士别三日,尽多青出于蓝。难忘爱校情深,酬师意厚。故苑重游,长思化雨;新园放眼,倍感春风。当他们公开宣称,以母校有这样的老师而自豪时,竟然列上了我的名字,能不欣然以喜,惕然以惊?其实,我同样怀念他们,感谢他们。同样,以有幸培养出这样的英才而自豪。他们用各种方式赞扬老师,用具体行动增光母校。就我个人的遇合而言,老校区的图书馆,是我作四川省政协委员时,透过盛建武的大力帮忙才争取到的。陈岱峻,郝培竹,在四川、重庆的政协报上,不断发表我的诗词作品。余楚修主编《重庆市地方志》和《重庆市百科全书》时,要我做完全部文字审订工作,并且帮忙我印出了《味庐诗词选》。好些校友,其中还有我完全不认识的,陆续在各种报刊上报道我的事迹的同时,扩大了我校的社会影响。侯洪文当时远在黔江,也不辞辛苦前来渝中区参加“董味甘诗词研讨会”;他能写赋,也说是受到我的影响。还有张家恕,不但接过了写作教研室和重庆市写作学会的担子,在“重庆掌故”和“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中,把我推为《联圣钟云舫》的主讲。类似的实例难以悉举,但足够说明问题,昔日
的师生,这天的文友,正是重庆师大这个凝聚点,把我们汇聚在一齐、结合在一齐,治国之穷、同其呼吸:医民之愚,共其命运。
身在汉家营,但盼汉家兴!既为重师人,校荣我亦荣!思往事,本非烟云过眼;望来者,且喜方兴未艾。看当前,欢呼活力无限,美景无边!事在人为,好梦正圆,亟盼同心同德,同建新功;所期再接再厉,再拓新天。
校庆感言篇23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双语迎来了十年校庆,所有双语人都为之振奋自豪!
十年的历程,见证了学校自强不息的辉煌,它凝聚了多少老师的辛劳、智慧和期望,更承载了我们的信心和骄傲!
坐在台下的我,心情激动:优美的舞姿,美妙的歌声,流利的英语,让所有人都陶醉其中……那动听的诗歌朗诵,不正彰显了我们双语深厚的文化底蕴吗?双语的孩子是幸福的,双语的老师是幸福的!
台下家长的掌声此起彼伏,高高举起的相机不时发出“啪啪”的声音,这次校庆带给家长太多的惊喜和感动!和平鸽飞起的那一刻掌声久久不息,五彩气球飘起的那刻也代表了所有双语人的心声“祝愿我们的`双语就像和平鸽和五彩气球一样越飞越高!”
忆往昔,我们建校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展未来,更大的成功在向我们招手。作为双语的一员,让我们人人都为学校的发展作贡献。学校因我而光荣,我为学校添光彩。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双语将因为我们的辛勤付出而壮大,我们也将伴随着学校的成长而成功。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发奋努力顽强拼搏,我们相信双语的明天会更辉煌。
校庆感言篇24
此之前,走过三所学校,来到,便留了下来,不想错过,认定了这所百年老校终将成为我的职业归宿。
这是怎样的一所学校啊!
百年的沧桑,使她有了海纳百川的宽容,这里,是老师们的第二个家,百年的历程,让她加倍珍惜童真的可贵,这里,是孩子们的快乐天堂,百年的辉煌,造就了乒坛一次次的传奇,这里,让世界冠军起步成长。
老师和学子也正是传接着这百年的接力棒,用每一滴的.心血和汗水,在母校留下一个个坚实的足迹,用每一丝的惊喜与自豪,实现她的理想,见证她的成长。
校庆感言篇25
20xx年5月25日,是个值得庆祝的日子,我的母校迎来了她的xx岁华诞!
早早驱车来到我曾经寒窗苦读的母校,她已经是旧貌换新颜!建校以来的各届毕业生代表,从祖国的四面八方云集到这里,个个兴奋不已,感慨万千!
在程式化的讲话之余,我潜心观察台上的每一位老师,他们当中有我的代数老师陈广发、政治老师傅成亮、体育老师鲍恩耀、几何老师刘甲武、语文老师潘杰、植物老师王国策、当年的副校长贾广迁,还有现在吉林大学物理系的博士生导师里佐威!他们已是白发苍苍,但仍旧精神矍铄,这让我稍感欣慰!在台的边上看到我的英语老师程桂丽。是他们当年的不吝教诲,使我有了后来的中专、专科、本科、研究生毕业证的取得,我深情地感谢他们!敬爱的老师们,你们辛苦了!
董国明,你怎么能不会这道题?老师气愤的呵斥他,他故意扔丢书本的动作引来老师的不满;石业学,你很聪明,必须把握住,时光不再呀!那是老师深情的教诲。一起来踢足球呀!程广发老师寒冷的冬天里在操场上和我们一起飞奔,据说他是文革的受害者,那时还没有“摘掉帽子”;潘杰老师月白风清的夜晚弹奏起他那把心爱的手风琴,歌声袅袅;——一日为师,终生为父!
散场了,我从往昔的回忆中回到现实。
老师,你是百花园里的园丁,为我们怒放而给养;你是树林中的看树人,为我们修枝剪叶!
可是,我们缤纷馨香的时候,你们把我们无私的奉献给了祖国;我们参天大树的时候,你们没有享受到我们的阴凉!
礼花撒满天,
钟声唤千秋。
道业解惑人,
值吾心愧疚!
在节目表演之前,我怀着一种辛酸和欣慰来到我的老师们面前,个个握手道谢之后,盛情的请他们合影留念,在白发苍苍的老师身后,我心酸落泪!敬爱的老师呀——你们为什么要老呢?人生为什么要这样?多想你们青春永驻?多想你们再给我们上一堂精彩的课呀!人生苦短,五年之后,十年之后,二十年之后——我不敢再往下想什么。
照相之余,我和我的老师们再次握手,他们深情的不带有任何牵强的祝贺我的“成绩”!可我却问心有愧呀!老师抓住我的手:“看到你们出息了,我们都高兴呀!有时间多回母校看看,我们想念你们哪”!握住老师的手,我的泪水夺眶而出;握住老师的手轻声问到:“老师!您还好吗?”他用颤抖的手拍着我的肩膀:“我现在体质差了,走路也不如以前,有些费劲了”!看到老师深邃的眼睛,慢动的眼角肌,我眼含热泪:“老师!您多保重”!还有老校长、手指残疾的老师、已是老态龙钟的老师!看到老师们白发苍苍的样子,我真的不知道是怎么样的一种心情,敬爱的老师:你们多保重!祝愿你们永远身体健康!
学校是一片圣洁的土地,老师是圣洁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放心吧,尊敬的老师们,你的后代——我们会永远的记住你们!发扬你们的优良传统,为祖国的建设事业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敬爱的老师:放心吧!不论我们走到哪里,都是您——永远的学生!
校庆感言篇26
今天,学校组织我们观看xx小学100年华诞,从这里我知道了:我校从1883年“镶蓝旗官学”到今天的xx小学,已经过了风风雨雨100年。几多汗水,几多期待,几多欢欣!今天,她犹如一棵大树,枝繁叶茂,欣欣向荣,并得到社会与家长的认可,令今日的xx小学步履更加坚定。
我作为一名xx小学的学生感到非常荣幸,荣幸的是,我能在这所百年老校成为您的孩子而感到自豪。
在这里是我知识的海洋。在这里,我从一个天真无知的小孩,成长为一个懂事好学的少年;在这里,我学会了爱,学会了诚实,学会了感恩;在这里,我处处都能感受到学校的关心和爱护;在这里,我同样能感受到老师的温馨呵护;在这里,我也得到同学的照顾和关心,让我成为了阳光快乐的男孩;在这里,老师的教导使我一生受益。
我要感谢您,xx小学!我要祝福您,xx小学!您就像一双温暖的大手在推扶着我一点点前进,一点点长大,您就像一缕春风,唤醒了我的学习兴趣。今年是您的130岁生日,让我为您道声生日快乐!我会好好学习,用优异的成绩来报答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