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П╠Г╦пятё╗м╗сц3ф╙ё╘
答辩感言(通用3篇)
答辩感言篇1
忐忑。在论文外审的时候,忐忑充斥着我的杏仁核。忐忑其实就是恐惧、各种担心。这种担心是对自己论文的不自信。为什么会不自信?有些内容是可以改进的,而自己大多因为懒惰没有动手。这种担心和忧虑是很难熬的,这里的教训就是,再大的问题只要你动手去做,都会化为乌有的。动手就能消除恐惧。
焦虑。在答辩准备阶段,各种材料繁多,其复杂程度不亚于准备签证材料。看着需要准备的清单,等着各种文件到位,我着实焦虑。这种焦虑来源于我的性格。做事情过于急躁,尤其是对于程序性的东西。有些东西是需要等待的。在与人相处中,急,是最大的忌讳。伤人伤己。焦虑的实质还是恐惧。我怕签字盖章文件准备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错,我怕任何一个出错导致答辩不成功,无法毕业。为了顺利毕业,大家付出了太多太多。一定不能够功亏一篑。现在看来,这种心态是正确的,但是需要清楚的是,认真细致是保证程序性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只要将该做的仔细准备好,自己这里不出岔子,就不需要杞人忧天了。
平静。经历了长期的准备,终于到了“登台表演”的一刻。而这一刻,我的心情是出奇的平静。夏师姐出色的答辩,她的坚定、成熟的气场感染了我。在自己答辩中,我控制自己的语速、眼神、语词逻辑,终于把想要表达的内容平静而顺利地演绎了出来。夏师姐传递给我的平静,源自对内容的烂熟于心、对答辩的正确认识。
激动。魏老师开始宣读答辩决议,我已经不能呼吸。二十年的读书经历,唯有这一刻让人激动、感动。魏老师宣读完毕我的决议,我有热泪盈眶的冲动。我是个后知后觉的人,现今再想这一刻,难抑心中的感动。感动老师的不悔教导、感动自己成千个日子的投入。每个人都付出了太多太多。
反思。答辩中虽然我较为完善地回答了各位老师的问题,但是仍然需要对每个问题进一步深入思考,并做出相应的修改。然而在这些问题的背后,是之前我对问题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没有全身心的潜入研究中。这不得不说一种悲哀。作为最高学历,博士如果不能够对自己所研究的内容潜身心地去钻研,只是为了发几篇SCI文章,报告几个漂亮的数据,那简直是最大的不负责任,是一个民族的悲哀。说到这一点,我挺愧疚。半球不对称,研究了这么长时间,我自己一直没有一个很明确的观点。除了个人能力的因素之外,最重要的是我没有把自己和自己的研究融入到一起。古人练剑,讲究剑人合一。博士论文也是如此。如果不能够将自己的喜怒哀乐落入论文中,那论文必然不是个好论文。
组里的科研硬件条件已经很好了。我们在这个基础上能够获得各个层面的数据,能够验证自己各种想法。但是,我们所要做的不止这些。我们要做最好的科研,要把智慧投入到所研究的课题中,不是简单的重复或者验证。这就需要我们不单单知道自己研究的这一块儿的知识,还要更系统地去阅读一些文献和著作,尤其是著作。一本著作往往是一位研究者最精粹的心血,里面的逻辑更加连贯,能够更好培养我们宏观的研究思路。这样,在我们对一个实验结果进行回答的时候,能够提供的不仅仅是精准的解释,更容易达到一种理论的提升。
感慨。看着周围一位位同学顺利通过答辩,我想每个人都在自己的论文册子中注入了不为人知的心血。因为我们的喜怒哀乐多多少少注入到了每个数据、每段文字、每个标点中。我想起刚入学的时候,周老师给我们讲过,科研的三个境界是,第一境界为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为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论文写好了,更重要的是答辩。答辩是台下五年功,台上30分钟。多少个岁月凝缩到这半个小时。于是,我想,只有自信、稳健、谦逊、积极的台风才对得起每个日月。
答辩感言篇2
今天是我自考本科毕业答辩的日子。但是却与我的预期差距太远。我在自考的路上一路从专科走到本科,也坚持了好多年,时间跟8年长征差不离,原想着马上本科毕业了,要好好准备一下毕业答辩。好好的结束我的自考生涯。但实际情况是,因为自己工作的一地鸡毛,其他需要学习的太多,弄的我一天像乱了方阵一样。弄到最后什么也没做好。
感觉自己像溺水了一样难受!因着工作的连续加班,做毕业答辩的时间太短,感觉就像叶老师说的,最后是哭着把它做完的。感觉特别的不美好!我一直在想,或许这就是所谓的时间安排不合理,贪多嚼不烂,最后什么也做不好!
图片发自简书App
所以今日功课:一次只做一件事,用心做,专注做,把它做到极致!先清空自己的大脑,搜集自己大脑里面的所有资讯,然后排程,执行!
答辩感言篇3
今天天气不错,四月末的贵阳,已渐炎热。晚上饭后,独自到足球场散步,坐在足球场边的台阶上,天空看不到明月,毕业之期悄然而至。
昨天是学院的论文答辩,答辩老师们对我论文的好评,使我觉得实在受宠若惊,可能说没有人比作者本人更能了解自己所写作的文章,同样的道理,我深知自己资质愚钝、学识浅薄,接触到的材料也有限,同那些优秀的人比起来,我的论文在逻辑理论、个人见解以及专业术语的组织表达上,更像是一个初生的婴儿。可能总的来说,正如屈平那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学术性的东西,一旦窥探到其门户以后,一方面是对这个“新大陆”的好奇与惊喜,总会发出“啊”的感叹;而另一方面,则是深疚于自己的无知和以前浪费了太多的光阴,又难免有一种“哎”的悲伤。
四年来以后,看书越来越挑剔,同时也越来越觉得自己的无知,渐渐地喜欢沉思和独行。我想,那些爱好阅读、喜欢独行的人,并不是在远离人群和世界,而是在认真审视外在的世界和内部的心灵。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对于我来说,学术性的东西,一开始可能是兴趣,但是后来,则是一种责任,一种将古今中外、往圣先贤的思想和精神传承下去的责任,同时对于自我来说,在心灵和精神上,也是一种质的升华。
一旦肩负起这种责任以后,又有一种“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感觉,总害怕自己在学问上不够严谨,说错什么。生活中,我是一个比较随和的人,喜欢说荤段子,看女装大佬,以至于总有不少人说我猥琐;但是在学问方面,我是一个较为严肃和踏实的人,我反感于那种高谈阔论而不付诸实践的人,也讨厌那种不懂装懂,浮躁不安的人。也因为这样,以前在一些学习交流群里会严辞批评那些浮躁的同学,甚至主动退群,也得罪过一些同学。
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实在有道理,不懂的就说不懂,没人会责怪你,但是不能不懂装懂,这样反而会显得自己更无知。
总的来说学习需要一种“实事求是”的作风,也需要严谨踏实的态度,更需要笃行审问的实践。大学一直以来都是以学术自我自由的名义,探索关于社会的智识,从而引导社会的发展。我想,在这个国家,这个社会太过于纷繁扰攘,有时候,我们需要冷静下来,去为学习而学习,去为学术而学术,从而拥有引导社会的真正力量。
虽然我的看法和观点显得青涩,但是假以时日,我有必要相信,它终会和无数的仁人志士汇聚为一条,成为引领我们这个时代发展的潮流。
以后的规划,打算继续扎实目录文献方面和《周易》,同时,想把精力用来研究朱子学。不管考研还是去做一名中学历史老师,希望始终能有一份保持学术自由和严谨踏实的精神,去做一些具有实际性意义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