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的导游词(通用6篇)

发布时间:

梅州的导游词(通用6篇)

梅州的导游词篇1

一座风景如画的山城:悠悠的梅江水,古老的梅江桥,婉转动听的客家山歌,还有郊外那古朴雅致的围龙屋,那满山金黄诱人的柚子……这就是我的故乡——梅州。

这里有世界“客都”之称,是有名的“文化之乡”、“足球之乡”、“华侨之乡”、“金柚之乡”、“单丛茶之乡”。这里人才辈出,古有爱国诗人黄宗宪、丘逢甲等,今有开国元帅叶剑英,热心公益的企业家和慈善家田家炳等。

这里青山绿水,空气清新,是有名的宜居城市。体闲到梅州,享受慢生活”!游览的景点众多:有千年古刹灵光寺,雁南飞茶田,雁明湖,客天下,千佛塔,客家公园等。每处景色秀丽迷人,各俱特色,形成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当你站在装饰一新的梅江桥上,脚下是宽阔的梅江河,放眼望去,不禁会惊叹客家人的勤劳和智慧。两岸坚固的长堤,守卫着一江两岸人民的安宁,两岸高楼林立,热闹繁华。沿江半岛,沿江金岸,东山教育基地,亲水公园,院士广场……。当你慢慢地走在亲水公园的河堤上,看!清澈的河水中一群群小鱼在水中互相泼着水,在嬉戏打闹着。大理石构建的河堤栏杆光洁明亮,路边相见的鹅卵石特别好看。路旁一颗棵柳树在舒展着自己美丽的长头发,一群群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一只只小虫子在草丛中开舞会……走着走着,我来到东山教育基地,那里有一排排整齐的学校,幽雅的环境,宽敞的街道,到处绿树成荫,鸟语花香。院士广场正中的喷泉配上轻柔的音乐,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一群群白鸽在广场上飞来飞去,吃着休闲人们给的食物,欢快的叫着。不远处,可更热闹啦!老人们在下棋,打太极拳,小孩子们在玩滑板车,踢键子,捉迷藏……到了晚上,霓虹灯的装饰让这里显得更加绚丽,人们在广场上尽情地跳舞,唱歌,在公园散步……

最后我们再一起去尝尝我们客家美食。梅州最出名的美食有:客家酿豆腐,盐焗鸡、梅菜扣肉,客家酿酒,梅州腌等面等。还有醇香的客家酿酒,喝了肯定会令你深深地陶醉……

故乡,你是如此的美丽,你像巨龙一样腾飞。我现在一定好好学习,将来要让可爱的故乡更加繁荣昌盛!

梅州的导游词篇2

今天下午,晴空万里。我和妈妈怀着高兴的心情和踏着轻快的步伐到了院士广场,来饱览院士广场的美景。

到了院士广场门口,我发现门口摆着一个比我大两倍的石头,石头上刻着四个大字“院士广场”,可谓是龙飞凤舞,刚劲有力。

走进院士广场,里面的景色美不胜收。广场中央矗立着三根石杆,大约高达二十米,造型美观,直插云霄,很是壮丽。我拿出手机搜索这三根石柱的名称,不一会儿就查询出来了——石媚杆,又粗又壮,还在杆身侧刻了很多图案,比如,鲤鱼,荷花,龙。石媚杆的图案精巧,美观,造型独特,精美,我忍不住在石媚杆旁与妈妈合影留念呢。

绕过石媚杆,我走到广场右边,那有一群鸽子,雪白的羽毛,呆萌的样子,可爱至极。鸽子代表和平,因此,许多大人带领着小孩用食物给鸽子喂食,人们脸上露出幸福的微笑。再往右走,我看到了一个约十五人大的花坛,花坛里的花五颜六色,有富贵的牡丹,有幽雅的兰花,还有不知名的野花,似一张五彩斑斓的地毯。清凉的风吹拂,浓郁的花香味扑鼻而来,沁人心脾,树木也跟着翩跹起舞,树叶哗啦啦打着节奏,啊,真是大自然的馈赠,让我欣赏到如水墨画隽永的情景。

走到广场的左边,有好几个供游客乘凉或嬉闹的亭子,亭子的外形像森林里的蘑菇,又似大大的雨伞。再往左走,有几个小卖部,小摊,人们可以在这开始饕餮盛宴,我也买了点吃的,肚子都吃的像圆滚滚的皮球。

美好的时光总像长了大长腿的飞快过去,我和妈妈见天色已晚,自是依依不舍的离开了,院士广场,我还是会再回来的。

梅州的导游词篇3

灵光寺,位于雁洋镇境内的阴那山麓,离梅州城46公里。是广东省四大名寺之一。创始人为唐高僧潘了拳,他于咸通二年(861年)圆寂后,始由村人建立寺院,初名"圣寿寺",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历史。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粤东监察御史梅鼎捐钱扩建,更名灵光寺,现正门石匾上所刻"灵光寺"三字,就是梅鼎写的。

灵光寺依山建筑,面积10000多平方米,自古远近闻名,吸引大量游人参观,为什么呢?因为灵光寺有"三绝"。

其一绝是:寺前草坪有两棵柏树一生一死。生者高30多米,枝繁叶茂,傲然挺立;死者高度相当,干大枝壮,枯死而不腐不朽。这就是称为"广东宝树"的"生死柏"。此柏树是建"圣寿寺"之前潘了拳亲手种的,树龄达一千

六百年以上,那株枯树也死了近四百年,却与生的那株几乎同样高大,前几年,珠江电影制片厂曾拍过一部电影《生死树》,就是以这两株树为背景。

其二绝是,寺里最壮观的主殿大雄宝殿,经常香烟鼎盛,但不管任何情况下,都没有香烟薰人,是什么原因呢?传说是因为殿顶的藻井所起的作用。这个藻井,是用1000多块精制的长方木构成的螺旋形藻井,俗称为菠萝顶,结构巧妙奇特,是寺庙建筑艺术的杰作。在我国这样的菠萝顶仅有两处,另一个是北京天坛的方形藻井。这个菠罗顶妙就妙在它会把大殿内的香烟及时吸到殿顶迅速排出,而不会使殿内游人被烟呛着。

其三绝是大雄宝殿后面山上绿树繁荫,但大殿屋顶上却没有一片树叶,这究竟是什么原因?至今仍是个谜。

梅州的导游词篇4

泰安楼位于大埔县县城龙岗村,建于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4年),距今已有241年的历史,是国内极为少见的石方楼,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泰安楼及附属建筑占地面积

6684平方米,其中主楼占地2577平方米,两侧书斋占地2764平方米,门坪及花台占地1325平方米,共有200个房间。泰安楼属砖石木结构建筑,坐东北向西南,呈四方形,长49米,宽52.6米,门口有宽阔的门坪和水塘。楼高11米,分三层,一层墙宽为0.92米,三层墙宽0.44米,一、二层外墙为石墙,三层外墙壁及内墙为砖墙。因楼外墙为石墙,故该楼俗称石楼。该楼一至三层四周向内设前走廊,一层走廊的柱子为上木下石,二、三层为木柱,三楼前排中厅设有祭坛,为防外患,三层除前廊外还设有后走廊。一、二层不设窗,三层才开窗,并设有枪眼,整座大楼只有一个大门出入,门板镶上厚厚的铁皮,大门顶有蓄水池,供灭火之用。

大门

泰安楼的大门非常独特,乍一看,眼前一座雄伟的门楼,细一看,这楼门原来是镶嵌在墙上的。据说,这楼的主人是做生意发家的.,没有功名不能建门楼,后来他灵机一动,就想出了个绝妙的办法做了个假门楼。

楼中楼

楼内中轴线主体建筑为平房,分上下二堂,上堂书"祖功宗德",陈列蓝氏先祖神主牌,并作为祭祀的祠堂,堂左右两侧设有厢房,楼内平房四周为天井,三层方形楼房把主体平房环抱在中间,形成楼中有屋、屋外有楼的格局。楼的两侧各有一座书斋,是供读书求学的场所,楼内右侧天井有口水井,井水清澈可口,现仍可饮用。

兴建泰安楼时有个有趣的故事,楼主人蓝少垣在该楼工程进到第三层时,他把办公地点也搬到二层的一间房子里,规定凡前来领工资的工人,都要手提两块砖到三楼后才来领工资。那时候的工资是每日清算,结果就这样节省了建三层所用火砖的搬运费。从这里可以看出当时楼主人的精明智慧。据说泰安楼的蓝姓祖公极为节俭,原计划在楼右侧也建一个同样的方石楼,构成鸳鸯楼,后因意外早亡,计划没有实现,成为现在的单片楼,实为遗憾。

客家民俗风情博览馆

泰安楼一楼布置了客家发展史,客家人生产、生活用具,客家服饰,节庆活动用具展区,详细地记载了千年来大埔客家人的发展、生产、生活情况;二楼为大埔名人展区、将军书画展区。整座建筑较为集中地展现了大埔客家人情风貌。泰安楼历史悠久,规模雄伟、粗犷,布局合理、科学,文化内涵丰富,是客家民居建筑的一大奇观,也是中国与世界民居建筑史上的文化瑰宝。

20xx年底,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司、中国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秘书长郭旃前来此楼考察后,认为该楼是研究中国古代民居建筑和客家历史文化及民俗风情的"历史人文博物馆",完全符合世界文化遗产申报条件,现已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梅州的导游词篇5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梅州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

梅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地理位置坐标为北纬23°23′~24°56′,东经115°18′~116°56′之间。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处。辖梅江区、梅县区、平远县、蕉岭县、大埔县、丰顺县、五华县,代管兴宁市。总面积15876.06平方公里。

梅州市地质构造比较复杂,主要由花岗岩、喷出岩、变质岩、砂页岩、红色岩和灰岩六大岩石构成台地、丘陵、山地、阶地和平原五大类地貌类型。全市山地面积占24.3%;丘陵及台地、阶地面积占56.6%;平原面积占13.7%;河流和水库等水面积占5.4%。

山脉市境地处五岭山脉以南,地势北高南低,山系主要由武夷山脉、莲花山脉、凤凰山脉等三列山脉组成。海拔千米以上的高峰有140多座,其中位于丰顺县的铜鼓嶂海拔1560米,是梅州第一高峰。

盆地境内主要盆地有兴宁盆地,面积320平方公里;梅江盆地,面积约110平方公里;蕉岭谷地,面积约100平方公里;汤坑盆地,面积约100平方公里。

河流境内主要河流有韩江,全长470公里(梅州境内长343平方公里),流域30112平方公里(梅州境内14673平方公里);梅江,全长307公里(梅州境内长271公里),流域面积13329平方公里(梅州境内10888平方公里);汀江,全长323公里(梅州境内55公里),流域面积11802平方公里(梅州境内1333平方公里);同时还有琴江、五华河、宁江、程江、石窟河、梅潭河、松源河、丰良河等。此外,东江亦沿市境西北的兴宁市边境流过,在梅州境内河段长24.8公里,流域面积260平方公里。

继善楼位于广东省梅州市梅县雁洋桥溪村,属列杠式客家围屋,七排横屋由五个大门联结而成。就是由印尼侨商朱汀源等五兄弟联合兴建的。栩栩如生的宝瓶花卉,展露出一百年前的逼真与鲜活,这座始建于晚清末期即1902年的继善楼,前后历时12年,耗费光洋12万。、

梅县雁洋桥溪村的继善楼属列杠式客家围屋,七排横屋由五个大门联结而成,中轴对称,左右均衡。屋内处处弥漫着浓郁的儒家传统文化,保存有许多典雅的雕刻和精致的绘画及别具一格的书法,数量之多品质之优为各地少见。

继善楼由桥溪村朱氏十八世祖朱芷秀联合兄弟五人于清光绪廿八年(1902年)动工兴建,就当年的交通运输条件来说,建造过程中的艰难程度简直令人无法想象,屋内厅堂的石柱及檐角、台阶所用的条石皆由福建连城特制运来,水泥(当时叫作"红毛灰")也只能从海外购进,雕刻和绘画的工匠从外地高价聘请,石材木料及建筑工艺均力求精益求精。前后历时12年,花耗大洋12万,被称为"十厅九井"的大屋才大功告成。其时兄弟五人均在海外经商,所用资金均来源于海外。

走进气派堂皇的堂屋,只见娟秀的石柱托起粗壮的大梁,显得高深空旷、气势轩昂。梁柱、斗拱、屏风和门窗都装饰有或精美的动物雕刻或色彩斑斓梅兰菊竹等的花鸟图画,仅雕刻就有镂空见彼的透雕、打磨圆滑的圆雕和深浅起伏的浮雕,绘画形式不但有传统的国画还有精美的工笔画。虽已历经百余年之久,但色彩依然鲜艳夺目,强烈地反映出浓郁的儒家传统治家文化。

造房建屋,朱氏先辈的的意愿无非是企求族人安居乐业,繁荣昌盛。然而,再安乐温暖的房屋也经不住历史风雨冲刷,一个富有诗意的田园梦想也会在离乱中成为过眼烟云。继善楼的第一次损伤来自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屋内或铁制或铜制的门、窗、栏杆统统补拆除,投进熊熊燃烧的炉膛中。

第二次损伤是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仿佛是在一夜之间,继善楼内各种祥禽瑞兽凡突显部分或被铁锤锤平或被铁铲铲实,就连大门上方突显的"继善楼"三字也被铲去。更为可悲的是,本属朱氏后裔的一个年青后生,也在有意和无意间做了一件蠢事。当年二楼上厅左边书房住着一对年轻夫妇,做丈夫者那时正好在部队服役,特修书一封,叫家人将房间硬木屏风板上精美的阴烙家训铲去,家人岂敢怠慢,特雇工花了几天时间才做完此事。有趣的是,住在右边的一对年轻夫妇当时都在家耕田,根本无心去做这既花钱又不讨好的事,故无意中保存了右边的"朱子家训",实为不幸之中的幸事。

第三次劫难是在20__年3月一个月黑风高的雨夜,一伙盗贼潜入山村,悄无声息进入继善楼,将28块价值连城的窗花木雕全部撬走,使继善楼留下永远的遗憾。难怪现如今还在守护继善楼的一位朱氏村民,凡有游客参观,谈及此事时都会感慨万千地说:"创业容易守业难哪"。

风雨的的侵蚀,人为的破坏,使继善楼元气大伤,好在因其工艺精品大多,梁柱上的雕刻还在,墙壁上的绘画还在,屏风上的阴刻文字还在,整体建筑风格还在……,精华部分还被大量完整地保存下来,人们仍能从中感悟出当年的豪华与气派,解读出儒家治家文化的真谛。

梅州的导游词篇6

一、叶剑英元帅故居、纪念馆

叶剑英生平叶剑英(1897—1986),原名叶宜伟,字沧白,1897年4月28日出生在梅县雁洋镇一个贫苦农民家里,1986年10月22日逝世于北京,享年90岁。

叶剑英是在一个动荡的年代中成长起来的。少年时代就曾参加过“剪辫子”,打“潮勇”等反抗清王朝的斗争。1913年,叶剑英参与创建梅县私立东山中学。在东中时,他品学兼优,连续两届被选为学生自治会会长。他曾登上学校后山“油岩”挥笔写下了一首气势磅礴的诗篇:“放眼高歌气吐虹,也曾拔剑角群雄。我来无限兴亡感,慰祝苍生乐大同”。

叶剑于1917年夏就读于云南陆军讲武堂,1920年夏毕业后,投身于孙中山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曾先后参加北伐与东征,立下赫赫战功。先后担任黄埔军校教授部副主任、广州起义军事指挥部副总指挥、八路军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北平市市长、广东省政府主席、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等重要职务,是十大元帅之一,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新中国的建设鞠躬尽瘁。他是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忠诚战士,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勋、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卓越领导人之一。

叶剑英的突出贡献在叶帅的一生中,有三次为人民作出了特殊的伟大贡献。第次,是在南昌起义前夕,冒险送情报给叶挺等起义领导,粉碎了国民党企图扑灭起义部队的阴谋,使起义取得胜利。第二次,1935年7月,叶剑英任红军前敌总指挥部参谋长。在长征中,他为维护全党和全军的团结,机智勇敢地同张国焘分裂军、危害党中央的阴谋作斗争,为党中央和红军北上立了大功。后来,毛泽东曾多次谈到这件事,并且赞扬叶剑英是“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有一次,毛泽东摸着自己的脑袋,对人风趣地说:“叶剑英同志在关键时刻是立了大功的。如果没有他,就没有这个了。他救了党,救了红军,救了我们这些了”。第三次,是1976年,叶帅和中央一些领导一起,周密计划,一举粉碎了“___”反党集团,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的命运。在这场斗争中,叶剑英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他得到了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的尊敬、爱戴和怀念。所以,凡到了梅县的海内外游客都希望到叶剑英元帅故居、纪念馆看看。

叶帅故居故居位于梅县雁洋镇虎形村,始建于清代,为他祖父所建,系客家单门楼式两杠平房,共有15间房子,其中4间为叶帅家所有。右侧第一间是厨房,第二间为叶帅父母的卧室,墙上悬挂着叶帅双亲的遗像,左侧后角二间分别是叶帅少年的卧室及杂室。1897年4月28日叶帅诞生在这里,并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进入叶帅卧室,墙上挂着一幅他少年时期的半身照片,墙角摆有两张木凳加木板的铺板床,吊着蚊帐、棉被,枕头整齐叠着,还有一个老式柜子。故居是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叶剑英元帅纪念馆为缅怀叶剑英元帅的光辉业绩,由海内外乡亲捐资兴建“叶剑英元帅纪念馆”。纪念馆位于叶帅故居右侧,1987年7月动工兴建,1989年10月竣工,1993年冬扩建。叶帅纪念馆占地约10000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为3546平方米,结构布局分前庭和侧庭组成,建筑物依庭而建,平面图呈“矩形与马蹄形”组合,其风格具有客家民居的特性和现代园林建筑的手法相结合,独具一格。

馆内现有基本陈列面积约1500平方米,展线全长280米,有5个展览室,分别以大量的照片、史料、实物、书画共5个专题向人们展示叶剑英元帅光辉伟大的一生。该馆现有藏品资料3000多件,其中实物藏品150件,主要是叶剑英元帅生前用过的实物。1994年经全国革命文物鉴定组鉴定,有2件为一级革命文物。“光昭日月丰碑在,风范长存励后人”。叶帅光辉的革命业绩,伟大的革命精神,崇高的革命品质,激励我们抓住一切机遇,抓住梅州经济发展,让“世界客都,文化梅州”享誉海内外。

二、黄遵宪与人境庐

黄遵宪生平黄遵宪(1848—1905),字公度,梅县东区(今梅江区)人,29岁中举人,后任清廷驻日本、英国使馆参赞,驻美国、新加坡总领事,湖南署理按察使等职。驻外其间,在沟通中日文化交流、抵制美国排华、保护华侨权益、创立南洋护照制度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回国后,大力宣扬维新变法,深受光绪皇帝赏识,特颁旨召见。他的著作主要有[人境庐诗草]、[日本国志]、[日

本杂事诗]等,为清末外交家、政治家、启蒙思想家和爱国诗人。

黄遵宪所生活的年代,正值清未光绪年间。虽然只是一位举人,但他博学多才,又有一颗爱国忧民之心。光绪3年(1877年)被朝廷破格晋升为驻日使馆参赞,成为驻日参使何如璋的最得力助手与参谋。在驻日友赞4年内,着重研究日本历史,特别是日本明治维新的历史,后写成一部50多万字的《日本国志》。这部书不仅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研究日本历史的专著,同时也成为日本的第一部“国史”,它为当时中国的政治改革运动---即戊戌变法维新运动,提供了理论依据。从日本回国后,黄遵宪又先后任驻美参赞、驻美国旧金山及新加坡领事。他在担任十多年外交官期间,为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建议政府实行护照办法与保护华侨做了大量工作,受到华侨和中外人士的敬仰。

中日甲午战争期间,黄遵宪被召回国,任江宁洋务局总办。并积极投身于救国图存的维新运动,提倡科学救国,兴办实业,加强国防和改革维新,推行新政,主张对外开放,先后参与强学会和创办《时务报》,得到光绪皇帝赏识,下旨召见,当面咨询。在署理湖南按察使期间,大力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卓有成效。

戊戌政变失败后,黄遵宪因涉嫌被清政府解职放归故里后,邀集地方人士创设嘉应教育学会,大力倡办新学,为推动梅州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贡献。他在倡办教育的同时,在人境庐内潜心著述,先后著有《日本杂事诗》、《人境庐诗草》等,他的诗歌反映了近代史上中国许多重大历史事件,表现出强烈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史诗”之称。他的诗论主张“我手写我口”,提倡反映现实,被称为“诗界革命的巨子。因此,他被列为“中国十大爱国诗人”之一。可以说,黄遵宪是在100多年前,提倡科学救国,主张改革开放的先驱,也是诗坛革命的榜样。

人境庐人境庐取意于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名句,是我国著名爱国诗人、杰出的外交家黄遵宪的故居,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坐落在市区东山大桥下的小溪唇,于1884年由黄遵宪亲自设计建造,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这座故居占地面积不大,但建筑精巧,布局合理,里面有会客厅、书房、卧室、藏书室、无壁楼、五步楼、十步阁、息亭、花坛、假山等,藏书室内有黄遵宪的各种著作和读过的书共8000多册。庐中保留着黄遵

宪亲自撰写的对联,如会客厅对联:“万丈函归方丈室,四围环列自家山”,另有一联:“有三分水、四分竹、添七分明月;从五步楼、十步阁、望百步长江”,都十分形象地描绘了这故居的环境。进入人境庐,你就会感到这是别开生面的文化景观。

三、丘逢甲及其故居

丘逢甲生平丘逢甲(1864—1912),字仙根,又名仓海,祖籍蕉岭县文福镇淡定村,出生于中国台湾苗栗县。1889年赴京考试中进士,任清廷工部主事。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即辞官返台,首倡自救,督办团练,任义军副统领,率义军坚持抗日、卫国护台,威震敌胆。后返乡办学,主讲韩山书院、东山书院、景韩书院,任广东教育总会会长、教育司长等职,一生创作诗歌数千首,传世1700多首,是晚清时期的爱国先驱、抗日志士、杰出的教育家与诗人。

丘逢甲故居位于蕉岭县文福镇淡定村,现改名为逢甲村。来到村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清末状元夏同和书写的“澹定邨”3个大字。举目四望,但见山峦叠翠,草木苍苍。农家房舍鳞次栉比。村中心有一座典型的客家两堂四横围屋,这就是1896年丘逢甲内渡后经过一年多建成的“培远堂”。

故居大门悬挂着清末翰林温仲和题写的“培远堂”匾额,两侧的对联“培栽后进,远继先芬”,系丘逢甲所撰,其意境清新,内涵深远。进入大门,下厅的右边是表现丘逢甲1895年在中国台湾保卫战中奋勇杀敌的油画《抗倭守土》,英雄气概跃然纸上。左边是丘逢甲陈列室,有生平事迹年表和《春愁》诗手迹。上堂匾额“积善余庆”为中国台湾巡抚唐景崧所书。内堂匾额“心泰平草庐”,为当年广州巡抚许振纬所书,两侧是丘逢甲自己撰写的对联:“西枕庐峰,东朝玉笔,山水本多情,耕读渔樵俱适意;南腾天马,北度仙桥,林泉皆胜境,用藏出处尽随心。”其实,他的心并不平静,只不过借此抚慰自己。他一心要报仇雪耻,收复中国台湾,面向台岛,他立下了“十年如未死,卷土定重来”的誓言!陈列的诗稿和抗日保台时缴获的3把日本军刀为他作证。

故居左屋“蛰庵”,是丘逢甲当年吟咏诗联的地方,《春愁》就是在这里写成的。这座极富客家色彩又能反映思念中国台湾的围龙屋,背倚庐山峰,南接天马腾空,东对玉笔峰,北傍仙桥飞渡。丘逢甲将他的围屋座向安置在坐西向东,其用意是

时时面向中国台湾。在南北厢房上的楼窗也可以发现与其窗户不同,窗顶成三角形,下端成四字形,不难看出是个“台”字,丘逢甲抗日保台的强烈意识,活灵活现在我们眼前,令人肃然起敬。

四、张弼士与光禄第

张弼士生平张弼士(字振勋1840——1916)是大埔县西河车龙村人,16岁随人赴南洋,从事椰子、咖啡、橡胶、锡矿等的开发经营,后成巨富,业绩辉煌,商官兼备,仕途发达,名闻中外。清光绪年间,曾任槟榔屿领事、新加坡总领事,光绪29年,光绪皇帝赐张弼士太仆待卿、光禄大夫;民国初年,张弼士被委任为袁世凯总统府顾问、工商部高等顾问、南洋宣慰使、立法会议员、参政院参政、全国商会联合会长等职务。他先后投资兴办粤汉铁路、广三铁路、烟台张裕酿酒公司等企业,所产“金奖白兰地”酒曾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质奖章。同时,他捐巨资为国内、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兴建学校多座,贡献巨大,为名扬四海的爱国华侨实业家。张弼士既是商界大亨,更是著名的爱国侨领,是客家八贤之一,他艰苦创业、实业兴邦的民族精神和“生为中华民族,当效力于中华民众”的爱国思想一直受到人们的称赞。

光禄第张弼士故居“光禄第”位于大埔县西河镇车龙坪村,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整座建筑座东向西,土木结构,粗犷严谨,堂皇大观,建筑面积4180平方米,由三堂四横一围构成,是客家围龙屋的一种。屋内有18个厅、13个天井、99个房间、还有前后花园及书斋等。整座建筑工艺精致、绘雕并齐、中厅两旁斗拱有穿凿鎏金的麒麟凤凰及飞鸟走兽,大厅两旁斗拱有木凿鎏金通花金狮滚球,正六顶灰塑李鸿章手书的“光禄第”屋名。

客家民俗文化暨张裕酒文化展览馆设在“光禄第”左侧第一排横屋内,一楼下堂房间、中厅为客家民俗文化展厅,展出客家民俗文化相关图片,特别突出表现大埔各种类型的客家民居及民俗活动的风采;一楼上堂房间为张裕酒文化展厅,展出张裕酿酒公司的一百多年历史酿酒产品实物。二楼房间摆设客家民俗实物,展出客家古代生活用具、家具等实物。

中堂是接待客人和家族聚合、议事的场所。也是整个大屋讲究的建筑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