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研讨会闭幕词范文(精选8篇)
2024研讨会闭幕词范文(精选8篇)
2024研讨会闭幕词范文篇1
各位贵宾、各位与会的专家学者们:
大家好!
很高兴本次会议能和来自全球二十多個个国家和地区的多位贵宾共度宝贵的二天。诚如教育部长王瑞杰先生在本次会议开幕时所表示的:有效的与人沟通和文化交流,让学生在生活、工作中使用母语这就是我们的目标。综观本次大会,跨学科、跨领域的专家学者们共同对“华文作为第二语言之教与学”作出了极大的贡献,有的从史论的角度作出批判性的反思,有的用前瞻性的预测规画出教育的蓝图,有的用影像、照片写出了一堂堂精彩的教学日志,有的说了很多好听、有趣的故事,台上妙语如珠,台下掌声如雷。台上引人深思,台下互动热烈。
本次大會,首先,体现出21世纪教与学的方针和重点,比如交际互动、跨文化沟通与交流、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且分享了如何应用新媒体和多媒体来进行跨国交流和学习。其次,彰显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最新教育发展和改革趋势,前者如华文学习的调查报告;后者如新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能力等级描述等,作为华文教学与评估的参照框架。接着,在全球学习华语的热潮中,不但有许多跨国的比较研究、合作项目的成果分享,且有不少融入了当地生活、具有在地文化特色的优良教学范例,和成功的学习案例。再其次,华文教与学的各个层面都受到了普遍的关注,包括了华语教育政策、语言的知识、功能和语境,听说读写和互动的技能,教师的职责素养和专业发展,教材资源和评估、研究工具的开发等,并且深入探讨了教学现场的问题和解决之道。
本次大会还特地开设了一系列精彩的学前专场,有儿童习得语言的发展历程,优质教学,生活化的课程等,扩大并延伸了华文教学关注的领域和影响力。与此同时,本中心也分享了其卓越的科研成果,以答谢大家对新加坡华文教研中心的支持和鼓励。
本次大会无论在参与的佳宾人数、论文数和场次规模上,几乎是第x届会议的2倍。然而一样的坐无虚席,且意犹未尽,成功地展现了在“实践中显精彩,精彩中求实在”,活络二语华文课堂的理论与方法;分享了鼓励学习者使用华文的实践经验;这也是本中心成立以来所努力臻至的最大目标,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在此,谨代表“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华文教研中心”的全体人员,向所有佳宾和与会的专家学者们致上最深的感谢和祝福,谢谢大家共襄盛举,使得本次会议圆满成功,今后期待经常与大家交流,下次会议再见,谢谢。
20xx年xx月xx日
2024研讨会闭幕词范文篇2
同志们:
我院20xx年政研管理学术研讨会议就要结束了。会议围绕“继续解放思想,实践科学发展观,争当推动胸科医院科学发展的排头兵”的主题进行学习交流。会议准备充分,交流活跃,效果很好。在此,我代表院党委和院领导对会议的成功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对积极撰写论文、参与研讨、为医院建设发展出谋献策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这次学术研讨会议共收到论文46篇,领导专题讲座稿5篇,经领导评议评选出优秀论文10篇,文章全部收集在《论文汇编》中供大家交流学习,汇编总字数超过12万字。内容涉及理论研究、组织人事、群团工作、行政管理、医政管理、经济管理等多个领域。总结本次会议,我觉得主要有三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围绕中心,突出主题”。今年上半年院党委科学提出了“团结与发展”是我院未来发展的两大主题,并组织实施了“继续解放思想,践行科学发展观,争当推动胸科医院科学发展排头兵”的主题活动。本次会议论文内容基本上是围绕我院“解放思想、科学发展、加强团结”的中心任务展开的,可以说是对我院开展的“解放思想学习大讨论”活动成果的检阅。回顾论文交流内容,正如杨建春同志提出“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决定财富;认真就是水平,落实就是能力”的思想;李惠芬同志提出“技术是一个平台,服务是一个过程,竞争是一种动力,文化才是一种源泉”的看法;谢育红同志提出“高峰不是顶峰,发展才会成功;院有重点,科有特色,人有专长”的建议;程邦容同志提出“团结出凝聚力,团结出战斗力,团结出创造力”论断;叶敏涛同志文中说到“解放思想就是要抢抓机遇,寻求发展;解放思想就是要打破习惯思维和主观偏见”的观念;这些都真实地体现了以各位作者为代表的广大职工观念更新了,认识到位了,思想解放了。在本次研讨会上,不少同志都能结合本职工作去调研、去思考,提出了很多有意义的观点和意见。为医院科学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第二个特点是“党政结合,上下联动”。本次研讨会是我院第一次把政研与管理结合,在一起召开的学术研讨会,同时院领导与中层干部、一线工作的职工、团员青年共同参与,上下联动,各抒已见,初步形成了一种生动活泼的学术风气,如陈旸同志调研了近年我院人才流失的现状后,提出了“人才管理中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人才策略”的观点;团委邬丽娟同志在做了大量调研工作后,提出“创新志愿者活动,让之成为教育和带领青年的阵地和空间”;医务科伍小英同志调查分析了6年来我院共152例医疗投诉的原因是发现“医疗质量和服务意识是医疗投诉发生的两大原因”并提出“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诊疗操作规范,加强“三基三严”训练等对策;高飞同志所做的今年第二季度我院的病人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总体上看,病人对临床科室的满意度评价比对辅助部门的满意度高,所反映的问题集中表现在看病药费贵、看病等候时间长、就医环境等方面;冼翠萍同志通过调研,提出了“病人痰菌复查率低是我院较突出的问题,抓好病人的痰菌复查,提高病人的管治质量,对全市结核病控制工作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的观点。调研类文章能理论联系实际,既有对实践工作的统计、分析、总结,又有对理性认识的提炼、疏理并形成正确的思路。这样的文章越多越好,能提高认识,提高工作水平。
第三个特点是“群策群言,百家争鸣”。继续解放思想,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医院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构建和谐医院是本次会议主题。大家能以主人翁的精神,以高度的责任感对医院的发展提了很多建设性的建议和观点。医院要和谐发展,必须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这是局党委的要求,更是我院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温文沛同志引入现代医院管理新理论,提出了“遵循战略管理原理,规划医院发展蓝图”的具体思路;在医院信息化建设方面,林志忠同志提出了“以建立门诊医生工作站为中心,优化门诊业务流程,减少门诊病人排队时间”的思路;范培珉同志同时提出了“增强完善经济管理系统支持,促进我院的管理水平”的观点;邝浩斌同志提出了“活跃我院网上‘医院论坛’这个栏目”的建议;
在业务管理方面,徐琦同志提出“门诊服务逐步向预防、医疗、保健、康复等多功能服务延伸”的思路;曾华志同志提出“在护理工作中实施人本管理”的理念;陈汝强同志表示“坚持以人为本,做到真诚关心职工”;梁国添同志经研究提出“优秀医师的心理特质和行为习惯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长期人文医学继续教育的结果,一名好医师应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提高医师的医学人文素质,逐步培养和形成良好的现代医师职业人格”;邝小佳同志在谈到医院人才发展时,提出“医院人才培养应有规划性和目标性;医院人才培养应面向病人,面向临床,培养大批能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技术服务型人才、临床医学型人才”等意见。
在群团工作方面,工会毛尽丽同志在文中论述了“医院要发展,没有一个民主氛围不行;没有一支团结、甘于为之奉献的职工队伍也不行”的观点;青年文明号负责人姚艳秋同志在文中表达了如何成功地将青年文明号活动与岗位工作相结合,探索癌症病人的护理措施;物价监督员胡健伟同志提出了“根据不同时期出现问题的特点,抓重点进行整改;推行‘物价协管工作季度小结’,加强临床科室对住院病人病历进行费用复核的操作培训,真正做到医疗收费复核工作前移”的工作设想。
在谈到医院经济管理时,财务科何顺爱同志提出成本管理的观点认为:控制并考核卫生材料的消耗;减少药库的库存,增强药品的周转率减少药品报废率;通过各种途径控制好医保超额费用。陈明科长提出:医疗设备购置前一定要进行设备购置的论证,特别是大型贵重的医疗设备;对医疗设备进行效益分析,能及时、动态的反映出该设备的使用情况等观点。
总的看来,本次研讨会重点突出、主题鲜明,集中反映了今年院党委提出的解放思想,实践科学发展观学习讨论活动的成果,提出了许多很好的观点和意见,对今后的发展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会议达到预期的目的,为巩固和发展本次研讨会取得的成果,我讲三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是要理论结合实际,思想指导行动
本次学术研讨会议上,同志们结合我院的实际,解放思想,认真思考,提出了许多很好的观点和意见,对于我院的建设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院领导、职能部门和各基层科(所),都要结合实际,把研讨会的成果落实到实际工作中,用科学的理论和先进的管理思想指导我们的行动,在医院的实际工作中巩固、落实、发展本次学术研讨会的成果。
二是要突出工作重点,狠抓工作落实
当前医院的工作千头万绪,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理清工作思路,明确工作重点,综合同志们在各自论文中提出的思想观点,结合实际,我认为,当前医院的工作重点是认真研究制订好医院的科学发展规划;加强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医院的经济管理和成本核算;努力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积极预防和减少医疗纠纷,确保医院的安全和稳定,这些工作就是我们医院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希望各有关职能科室、中层干部和全院职工都能统一思想,各负其责,突出重点,抓好落实,认真贯彻落实院党委提出的医院发展战略和工作目标,坚决完成院党委提出的各项工作任务。
三是积极践行科学发展观,人人争当推动医院科学发展的排头兵
今年初,医院党委提出了“继续解放思想,实践科学发展观,争当推动胸科医院科学发展的排头兵”的号召,最近,党中央提出了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要求,下半年,市卫生局党委将在全系统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可以说,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医院又好又快发展是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工作的主旋律,全院各级领导、干部职工都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深刻领会认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内涵,深入开展院党委提出的“继续解放思想,实践科学发展观,争当推动医院科学发展的排头兵活动“,院党委号召在座的同志们带头学习,全院职工人人争当学习实践科学发展的排头兵;维护团结稳定的排头兵;提高医疗技术水平的排头兵,推动医院科学发展的排头兵。
谢谢大家。
2024研讨会闭幕词范文篇3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学者、女士们、先生们:
我们这个会议,经过两天的学术研讨、文化考察以及大会总结,可以画上圆满的句号了。画句号这个工作本来很简单,不过既然要讲几句话,我还是想对会议本身的历史,取得的成就以及学科将来的发展,谈谈个人的一些感想。
赵敏俐教授和吴相州教授在这次会议的讲话中都提到,我们这个研讨会已经开了五届了。第一届的名字叫"诗歌与音乐关系学术研讨会",现在叫"乐府歌诗学术研讨会"。在大会发言和小组讨论中,我都提到这个问题,我认为:我们这个系列会议名称的改变,蕴含了这样一个事实,就是:我们对于研究对象的理解深入了。我们不再仅仅是研究文学、研究诗歌的内部规律,也不仅仅是研究歌诗和它的伴生艺术——音乐之间的关系,而是把它放在一个更大的历史文化背景中进行考察。我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礼乐文化是中国的主流文化,每一个中国人都自觉不自觉地浸润在这历史的长河中。"我们把乐府歌诗作为研究对象,它的意义是什么呢?不仅仅是研究诗歌,不仅仅是出于职业习惯,对于研究对象进行某种程度的深入或向毗邻艺术拓展这么一个一般性的工作。实际上我们寻求的是中国人的历史的一部分。下面我讲两点。
第一,我很感谢李健正先生,李玫教授,项阳先生这样音乐学的专家。我从他们的论文或发言中学到了很多东西。
第二,从文化背景来说,乐府制度及其所包含的综合艺术是乐府文学丰厚的、广博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土壤。读张衡的《西京赋》和《汉书·礼乐志》就会发现这个问题。这次会议上刘航博士的论文所探讨的《文康乐》和汉魏六朝戏剧,就很典型的说明了戏剧艺术与乐府歌诗的关系。李健正先生的文章也提出了舞蹈、音乐以及当时人们生活方式与文学艺术的关系。
乐府歌诗传统上是在文学研究范围内的进行讨论,现在大家已经注意到,对它的研究不仅应该包括文学和音乐之关系,还应该包括文学和更广泛的艺术形式的联系,古代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与此相关。
我这里讲一点似乎是题外的东西。过去,西方人以为我们中国人不善于哲学思考,黑格尔在他的《历史哲学》中就持这种观点。他说,看到孔子的《论语》,非常失望,还不如不读,不读的话还有些神秘感。读了之后觉得只不过是一个缺乏哲学深度的事故的老人讲述的人生经验。历史事实并非如此。古代文献,尤其是《上海楚简》和《郭店楚简》所提供的材料提示我们,古代的中国人善于哲学思考,有自己的哲学思考的体系。而且也并不局限于像《老子》一书中的表述。
从乐府与哲学的`关系上来说,我曾多次指出:传统上将汉代的"乐府"定义为"音乐机关"是错误的。汉代的乐府是一个"礼乐机构"。将乐府歌诗与音乐艺术联系起来,有它的学术意义,但这还只局限在艺术层面、技术层面。将"乐府"正确地定义为"礼乐机构",才能正确地认识它存在的哲学意义。
作为礼乐制度中的乐府,它设立的出发点,它的运行机制,都是从谐调天人之间的关系(司马迁称之为"天人之际")与人类社会内部的各种关系出发。从与艺术的关联来说,乐府文化与乐府艺术几乎涉及古代所有的艺术门类,涉及当时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只有从这一观念出发,才能在乐府研究中产生真正的学术突破。
在小组会的讨论中,我特别把曾智安博士的文章拿出进行表扬。他的文章在传统的诗歌研究的理论框架内已经做了很好的工作,同时,又有相当程度的、又是完全适宜的哲学上的提高与总结。他的文章把诗歌的礼乐文化背景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联系在了一起,具有相当的理论意义。
从第一届会议开始,我就积极参与其事。第一届会议的时候,我还曾协助赵敏俐教授做过一些联系刊物的工作。现在我们成立了乐府学会,我成为它的一名成员。正像赵敏俐教授所说的,我们的队伍越来越壮大。就我们的事业来说,如同吴相洲教授所讲,是一个朝阳的事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我很高兴能在将来的学习和工作中与大家一起取得更大的成绩。谢谢诸位!
2024研讨会闭幕词范文篇4
我们这个会议,经过两天的学术研讨、文化考察以及大会总结,可以画上圆满的句号了。画句号这个工作本来很简单,不过既然要讲几句话,我还是想对会议本身的历史,取得的成就以及学科将来的发展,谈谈个人的一些感想。
赵敏俐教授和吴相州教授在这次会议的讲话中都提到,我们这个研讨会已经开了五届了。第一届的名字叫“诗歌与音乐关系学术研讨会”,现在叫“乐府歌诗学术研讨会”。在大会发言和小组讨论中,我都提到这个问题,我认为:我们这个系列会议名称的改变,蕴含了这样一个事实,就是:我们对于研究对象的理解深入了。我们不再仅仅是研究文学、研究诗歌的内部规律,也不仅仅是研究歌诗和它的伴生艺术——音乐之间的关系,而是把它放在一个更大的历史文化背景中进行考察。我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礼乐文化是中国的主流文化,每一个中国人都自觉不自觉地浸润在这历史的长河中。”我们把乐府歌诗作为研究对象,它的意义是什么呢?不仅仅是研究诗歌,不仅仅是出于职业习惯,对于研究对象进行某种程度的深入或向毗邻艺术拓展这么一个一般性的工作。实际上我们寻求的是中国人的历史的一部分。下面我讲两点。
第一,我很感谢李健正先生,李玫教授,项阳先生这样音乐学的专家。我从他们的论文或发言中学到了很多东西。
第二,从文化背景来说,乐府制度及其所包含的综合艺术是乐府文学丰厚的、广博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土壤。读张衡的《西京赋》和《汉书·礼乐志》就会发现这个问题。这次会议上刘航博士的论文所探讨的《文康乐》和汉魏六朝戏剧,就很典型的说明了戏剧艺术与乐府歌诗的关系。李健正先生的文章也提出了舞蹈、音乐以及当时人们生活方式与文学艺术的关系。
乐府歌诗传统上是在文学研究范围内的进行讨论,现在大家已经注意到,对它的研究不仅应该包括文学和音乐之关系,还应该包括文学和更广泛的艺术形式的联系,古代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与此相关。
我这里讲一点似乎是题外的东西。过去,西方人以为我们中国人不善于哲学思考,黑格尔在他的《历史哲学》中就持这种观点。他说,看到孔子的《论语》,非常失望,还不如不读,不读的话还有些神秘感。读了之后觉得只不过是一个缺乏哲学深度的事故的老人讲述的人生经验。历史事实并非如此。古代文献,尤其是《上海楚简》和《郭店楚简》所提供的材料提示我们,古代的中国人善于哲学思考,有自己的哲学思考的体系。而且也并不局限于像《老子》一书中的表述。
从乐府与哲学的关系上来说,我曾多次指出:传统上将汉代的“乐府”定义为“音乐机关”是错误的。汉代的乐府是一个“礼乐机构”。将乐府歌诗与音乐艺术联系起来,有它的学术意义,但这还只局限在艺术层面、技术层面。将“乐府”正确地定义为“礼乐机构”,才能正确地认识它存在的哲学意义。
作为礼乐制度中的乐府,它设立的出发点,它的运行机制,都是从谐调天人之间的关系(司马迁称之为“天人之际“)与人类社会内部的各种关系出发。从与艺术的关联来说,乐府文化与乐府艺术几乎涉及古代所有的艺术门类,涉及当时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只有从这一观念出发,才能在乐府研究中产生真正的学术突破。
在小组会的讨论中,我特别把曾智安博士的文章拿出进行表扬。他的文章在传统的诗歌研究的理论框架内已经做了很好的工作,同时,又有相当程度的、又是完全适宜的哲学上的提高与总结。他的文章把诗歌的礼乐文化背景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联系在了一起,具有相当的理论意义。
从第一届会议开始,我就积极参与其事。第一届会议的时候,我还曾协助赵敏俐教授做过一些联系刊物的工作。现在我们成立了乐府学会,我成为它的一名成员。正像赵敏俐教授所说的,我们的队伍越来越壮大。就我们的事业来说,如同吴相洲教授所讲,是一个朝阳的事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我很高兴能在将来的学习和工作中与大家一起取得更大的成绩。谢谢诸位!
2024研讨会闭幕词范文篇5
同志们:
全国大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第三届学术讨论年会,圆满地完成了会议预期的任务,今天胜利闭幕了。
这次年会得到国家教委和语文专家以及首都新闻界的普遍重视。原教育部副部长、国家教委高教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全国政协文教组负责人臧伯平,国家教委一司负责人李进才,北京市高教局局长庞文弟,林业部办公厅主任、部长助理辛业江,民间文学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钟敬文,著名诗人、全国写作学会会长臧克家,北方工业大学校长仇春霖,都参加了大会开幕式。新华社、中国新闻社、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华声报、北京日报、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等新闻单位的记者列席了会议。
来宾们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表达了对我会工作的赞扬和支持。李金才副司长受彭佩云副主任的委托,在开幕式上作了重要发言,他充分肯定了我会成立六年来所做出的成绩,认为我会大力倡导在高等院校开设大学语文课,提高了大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促进了文理渗透,加强了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为提高教育质量,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贡献。
这次大会历时四天,来自全国二十六省市二百所高校的二百三十名代表参加了会议,提交论文达一百八十余篇。代表之多和论文质量之高,远超过前两届年会。大会邀请了著名学者吕叔湘、张志公、张毕来等教授前来讲学,受到代表们热烈欢迎,大家一致反映,三届年会是一次高水平的学术年会。
会长徐中玉教授致开幕词,秘书长翁德森教授做会务工作报告,代表们一致肯定了自上届年会以来,研究会所作出的各项贡献,认为各省市、各系统大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的纷纷成立和积极工作,各种类型大学语文研讨会、讲习班的举办,都迅速扩大了大学语文的教学队伍,为这一学科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会议组织了两次大会发言和两次小组讨论,代表们一致认为大学语文应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大家并对今后的工作提出了许多积极的建议和设想。
大会期间,研究会举行了两次理事会,讨论了会务,进行了民-主改选。;理事会批准了全国七十八所申请入会的高校语文组为会员单位,现在研究会会员单位已达三百二十四所。理事会增聘了北方工业大学仇春霖校长为我会顾问,改选了各级领导机构。徐中玉教授继续当选为研究会会长,侯镜昶教授、徐鹏教授、张志强副教授继续当选为研究会副会长。陈钟英副校长董治安教授、杨秀副教授、甘祺庭副教授、赵立生副教授当选为常务理事,经正副会长提名,全体理事同意,继续确定翁德森副教授为秘书长;确定贾平年副研究员、张大芝副教授、裘汉康副教授、李崧副教授、赵云中副教授、宫玉海同志、庄正副教授为副秘书长。同时理事会初步商定,下一届年会于一九八八年在重庆或杭州举行。我们相信,新选出的领导机构,将在当前改革的大好形势下,领导全体会员单位在大学语文的学科领域中,取得了更辉煌的成绩!蒙北京市各高校领导和同志们支持大会,不辞劳苦,为代表们辛勤服务,谨致以深切的谢意。
现在宣布,大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第三届年会成立闭幕。
2024研讨会闭幕词范文篇6
感谢学长学姐们的精心指导,听了各位学长学姐的讲话,相信大家都能从中受益。由于时间关系,很遗憾不能让每位同学的问题都得到解答。接下来请交通运输管理学院李做总结发言,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有请。
交通运输管理学院李总结发言
感谢李德静书记对本次交流会的总结。此时此刻,相信大家都受益匪浅。一个人的成功不在于想象,而在于切实的.行动中。伴着落日的余辉我们的交流会就要结束了,听了学姐学长们的在学术方面的相关经验,大家也要落实行动中去,愿我们细细地去品味去运用今天我们所听到的学到的!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再次感谢各位领导、老师和学长学姐给我们的指点和帮助!
本次学术交流会到此结束,感谢大家的到来,再见
2024研讨会闭幕词范文篇7
尊敬的各位同仁:
本次年会即将闭幕。本次会议虽然时间短,但主题鲜明,内容丰富,议程紧凑。大家就疗法的研究和应用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和分享,成果是显著的!相信大家的收获都是很大的。
在此,我代表疗法分会再次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最后,祝各位同仁以后能取得更多、更大的关于研究与应用的成果!也祝各位同仁能过好圣诞节和元旦节!期待我们的下一次再相聚!
会议到此结束!
谢谢大家!
2024研讨会闭幕词范文篇8
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来自海外的前辈和朋友们:
经过两天半紧张热烈而又愉快的座谈和研讨,第十二次国际丁玲学术研讨会就要闭幕了。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中国丁玲研究会及全体与会代表,向为我们提供了美丽优雅研讨环境并付出辛苦劳动、作出热情服务的以涂绍钧先生为代表的东道主表示衷心感谢!
早在十年前的临澧会议上,我曾在大会发言时提出将纪念追思会与学术研讨会分开举行的建议,因为这两种会的宗旨与性质有所不同。这次我们大家都看到,这样分开举行的方式效果很好:纪念会开得庄严隆重,各级领导及丁玲亲朋故旧与各地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缅怀丁玲这位中国20世纪最杰出的革命女作家;学术研讨会开得热烈而又理性,老中青三代学者围绕共同感兴趣的问题,站在各自的学术立场,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进行学理阐述分析,互相启发促进,共同加深了学术理解。
本次研讨取得一些引人瞩目的成果,在相关领域对既有研究有所推进。这些成果或以角度与观点的新颖,或凭提供新的史料,给人以新的启发。例如,关于丁玲的思想转变问题,有学者专门分析了丁玲“左转”以前的精神状态,特别是无政府主义思想在其中所起重要作用,并据以解释了丁玲转变之前与之后革命想象的底色。这一见解同时也解释了丁玲创作在左翼阵营中的异质性的产生根源。还有学者专门梳理了转变后的丁玲与1930年代文艺大众化运动的关系。对于丁玲延安时期思想的变化,有人指出丁玲的转变固然有其被迫性一面,更重要还是她主动迎合的产物;还有人认为,丁玲1940年代的政治自救是在恐惧与感恩的“动机簇”下作出的。一些学者以具体、丰富、生动的新史料,对丁玲解放后的思想状况作出新的注脚。例如,有人具体讲到当年批判丁陈的“五大主力”及丁玲“三位嫡系”各自的表现。另外,也有一些学者侧重考辨了丁玲与同时代作家的关系,为我们深入理解丁玲提供参考。在对丁玲单篇作品如《重逢》《夜》《杜晚香》及《梦珂》的解读方面,也有使人耳目一新之作。而话题最为集中的,则是对丁玲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不同解读。争议主要集中在如何看待丁玲土改叙事所涉及的暴力及其道义问题,特别是,究竟应按文学文本所提供的信息及文本内部逻辑,还是按当时全国各地土改的实际状况来评价作品中的相关人物及其品性。有人指出该作是土改运动的心灵史诗,还有青年学者从会议书写或情感动员角度对作品的叙事特点予以阐释。
下面,我想概括地谈一下我对本次研讨会的总体感受和认识。
本次会议的第一个特点是话题集中,有不同观点的直接交锋。会议研讨主要围绕“革命文学”与丁玲的思想转变、文本再解读与意识形态、丁玲的革命人格与文学品性、丁玲与她的同时代人四个议题展开,在每个方面都有不同观点的交锋争鸣。学术研究本身就是一种对话活动。如果说文学阅读是读者与作家之间的心灵对话,那么文学研究就是一种双重对话,即,文学研究者除了作为普通读者与作家进行对话,更要与以前和同时代研究该作家作品的其他研究者进行对话。这种对话不一定意味着指名道姓的商榷,即使是正面阐述自己观点,心里也一定想着是写给谁看,想着潜在的对话者,而不能泛泛而谈、重复行内业内人人皆知的常识。对话的前提是生命体验和审美体验。从体验出发发现问题,从问题出发确定研究对象,然后才是寻找解决该问题的最恰当(未必是最新奇、最时髦)的研究方法或理论。对话总是要围绕一定话题展开,对话意识与问题意识相伴而生。我认为,有些研究学术含量不够、学术价值不大,表面看是缺乏问题意识,从根源看还是缺乏对话意识。写文章是为给人看的,写学术论文或著作是给以前研究这个题目的同行专家看的。如果我们从抽象理论出发,不细读作品,不看不管别人已有研究,而旁若无人、自言自语,所探讨的就有可能是伪问题,或所做的是没有太大意义的重复劳动。即使搞史料,我们也是要向同行证明或澄清一个问题,纠正以前的某种谬见或模糊认识。通过写文章进行书面对话需要一定周期,面对面交流效率最高。面对面交流的好处是直截了当,难以使用障眼法。所以才有召开学术研讨会的必要。本次会议学者们在争鸣时显示了良好的学风和人品,大家既不作无原则的吹捧,也没有无根据的谩骂。双方的宗旨是辨明问题真相,解除误解,效果是共同提高认识。这次古大勇先生指名与我商榷,我们的前任副会长张永泉先生也向后辈学者提出不同看法,论辩双方通过当面交流,大家都加深了相互理解,增加了友谊。
本次会议的第二个特点是青年学者所占比例增加。往届会议,与丁玲有过直接交往的老一辈专家学者较多,这次仍有几位身体健康、思维敏锐的老前辈光临大会。我们为他们仍然充满活力感到钦佩羡慕,同时,看到更多的中青年学者加入到丁玲研究的队伍里来,我们的事业后继有人,我们又感到无比欣慰。让我们对老一辈学者作出的贡献表示感谢!让我们对青年学者的加入表示欢迎!今后,我们将为青年学者提供更多机会,将“丁玲研究青年学者论坛”继续办下去。
同道们,朋友们!中国丁玲研究会在往届学会领导的带引下一直有着良好的会风。在历次国家有关部门进行的“年检”中,我们都获得“三A”以上成绩。让我们向本届退居二线的前任学会副会长陈漱渝先生、张永泉先生致以崇高的敬意!向上届已退任名誉会长、副会长的张炯先生、庄钟庆先生,向曾任我们学会会长、副会长的严家炎先生、郑伯农先生等,以及以他们为代表的各位老前辈再次表示最崇高的敬意!
每次学术研讨会,大家都是为学术而来,为了对丁玲及其作品的兴趣和热爱而来,大家的论文准备和学术讨论都很认真,很少逃会现象。让我们继续继承和发扬这一优良传统,将我们的研讨做得更好!
让我们期待着下一次的相会!
祝大家身体健康,精神愉快,旅途顺利!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