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个人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精选31篇)
教师个人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精选31篇)
教师个人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篇1
一、研究课题
“小学数学自主学习的实验与研究”
二、课题的提出
1、《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即让学生获得数学的知识理解,而又让学生在这些知识理解构成与获得的过程中,增进数学的学习情感,学会与人交流,掌握数学的思维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与发展实践本事和创新精神,从而实现不一样的学生的个体心里都得到不一样发展。所以小学数学应适应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探索教育教学的新途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学习方式是这次课题的切入点和实施新课程的主旋律。
2、近几年来,学校近几年开展了“小组合作学习”“数学创新本事培养”等课题研究。在客观上已具备了必须的研究条件。为开展“自主、学习方法”研究的过渡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
3、开展本课题的研究。能够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逐步学会学习。变理解式学习为自主探索式学习;变静态学习为重视实践操作;变个体学习为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实验的方向与目标、资料
1、本课题试图探讨:
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对实施本模式的教学观、学生观、活动观、评价观与实施策略构成一些规律性认识;改变本校参加试验班级课堂教学“高耗低能”的被动局面,使实验班的课堂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乐园;提高实验教师教育科研本事,促进实验教师的精神成长。
2、研究目标:
(1)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局面、改变学生以单纯地理解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
(2)引导学生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新的学习方式。
(3)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4)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精神,主动探索、学会学习,成为二十一世纪的主人。
3、研究资料:
(1)使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进取探索新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确立新的教学观,进取转变教学方式。
(2)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3)小学数学自主合作学习的研究及自主学习中遇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四、实施的措施
1、认真学习《课程标准》,确立“转变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传统的学习方式在必须程度上存在着单一,被动的问题,它过分强调和突出理解与掌握,泠落和忽视发现与探究,学生缺少自主、合作学习和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最终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的销蚀。单一、被动、陈旧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影响课程改革推进的一个障碍,所以《课标》提出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目前推进课程改革的形势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改变的关键。教师在观念的转变的更新中,首先应坚决贯彻《课标》,树立正确的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不利于教学的传统学习方式,创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景观。其次,应深刻认识到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过程,必须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才能使学生愈来愈进取、主动地参与到教与学的活动中。教与学需要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要在教学的各环节渗入学法指导,使学生学得进取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学习方式,能针对性地克服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的弱点,克服教师难以面向差异众多教学的不足,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扬长避短,共同提高,使学生都能获得成功体验,使不一样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一样程度的发展,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变理解式学习为主动探索式学习,让每个学生根据自我的体验,用自我的思维方式,主动地、自由地、开放地探索,去发现、去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使学生感到数学不在是抽象、枯燥的课本知识,而是充满魅力和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学习数学的过程也不再是知识的灌输与题海大战,而是经过讨论、钻研、发现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和无穷的求知欲。
2、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促进“自主学习方式的构成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教师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局面、改变学生以单纯地理解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构建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教师融入学生学习过程中,站在学生中间的教学方式所代替;过去由教师控制教学活动的局面要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真诚和活力。情绪心理学家利珀认为:“宽松、生动、活泼的气氛可使情绪具有动机和知觉作用的进取力量,它组织维持并指导行为。所以,教师首先必须创设愉悦的学习情境,如探索性情境、故事性情境、游戏性情境、竞争性情境、生活性情境、实践性情境、激励性情境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产生探究新知的欲望,从而体验成功探索的欢乐。其次,教师的语言要注意调协效应、激励效应、期待效应,注意以情活力、以情激趣、以情促知、以情育人,使学生始终坚持愉悦的学习情绪和强烈的求知欲,进而主动的学习,促进知情意行诸因素的协调发展。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敢于向教师挑战,摆脱自身经验。
3、营造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
(1)创设悬念,激发探究兴趣
兴趣是的教师,为了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要创设一些悬念,启发学生把生活中的现象与问题变为数学的对象,把生活的实际问题和数学紧密联系起来,从数学的角度,并运用数学知识对其进行思考,对之进行解释、阐述,让学生认识到平时学习的数学知识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很有帮忙,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引起学生对学习资料的好奇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2)开放课堂,营造探究环境
开放课堂,首先要为学生创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教师要同学生一齐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并保证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习者进取参与,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在参与中表现。开放课堂以课内为点,课外为面,课内外和谐街接。更重要的是要用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影响学生,感染学生。
(3)开放思维,留足探究的空间
心理学研究证明,儿童的思维的发展是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活动的过程。所以,教师应尽量给学生供给可进行自主探究的感性材料,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探究,仅有主动探究才会有创造,问题情境是促进学生构建良好认知结构的推动力,是体验数学应用,培养探究精神的重要措施,所以,在教学时,多鼓励学生运用自我喜欢的方式进行主动学习,使学生经过观察,操作实验等途径调动眼、口、手、脑、耳等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探究知识规律,为知识的内化创造条件。
五、实施步骤
(1)在新一轮的教育理念指导下,针对研究资料,收集、整理有关信息资料,构成研究方案。
(2)建立健全课题研究机构,确保实验研究顺利开展。
(3)组织试点校教师和课题组成员进一步认识研究的意义,明确研究目标,采取不的措施,实施验证。
(4)定期组织学习,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更新教育观念,切实转变师生主角,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定期汇报交流,要求试点班每月、每学期开一次实验汇报课,在实践中完善、总结,促进学生“探究——交流”的教学策略。做好学习、研究资料的存档工作。
(5)充分发挥教研室、教有组和备课组的协调作用,加强合作交流,不断改善知识结构。
六、组织及管理
具体任务:
(1)学期初,课题组与担任实验的教师围绕专题共同拟定实验计划。
(2)教研组要组织教师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及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从根本上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以新的思想指导教学实践。
(3)抓好团体备课的工作。发挥备课组的作用,集思广益,重点研究课堂教学如何体现学生的主动性,更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进取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精神。
(4)加强听课评课的活动。实验点教师每学年围绕教师专题开课4节以上,各备课组也要经常性地进行年段互听互评活动。
(5)实验点教师应注意控制变量,不断总结能够推广的经验来。
(6)定期开展专题研讨,做好实验的总结工作。
教师个人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篇2
一、任教学科:语文。
二、研究课题:《小学生阅读习惯培养的研究》
三、个人研究方向: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的阅读习惯
四、研究目标:
1、改变目前小学生“动口不动手”的阅读现状,逐步到达“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所要求。
2、透过研究,探索适于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潜力的阅读教学模式和方法。
3、在研究、学习、培训的过程中,提高自己、丰富自己,使自已得到不断的发展,成为终身学习型的教师。
五、研究措施:
1、理论学习:认真系统地学习有关的理论,相关的教育杂志,学习一些相关的专著和他人的经验性文章,在学习中提高认识,提高自身的实践潜力。
2、实践参与:认真参加课题组组织的各种研究活动,探索适于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潜力的阅读教学模式和方法,提高自己的理解和研究潜力。
3、忠于课堂:课堂教学是研究校本教研的根源,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并从课堂中发现问题,及时的寻找多途径解决的方法,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4、反思积累:在教学,学习、研讨中,要加强自我反思,及时把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一些自已独特的想法撰写成文,继续在自己的校本课题专栏上传,多多地与同行们交流探讨。
教师个人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篇3
一、情况分析
自《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颁布以来,区域活动越来越受到各幼儿园的重视。我园也投入到区域活动研究的工作中,努力以全新的教育理念来指导自己的实际工作,我们已经明显的感受到了老师、家长、孩子身上所发生的可喜的变化。但是,区域活动的开展也给教师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如何搞好、搞活区域活动,让孩子在这片小天地快乐成长,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二、工作目标:
1、成立课题组,制定出课题研究计划。
2、进行专题性、系统化的理论学习,在学习的基础上提高参与课题研究教师现代教学理论基础及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指导幼儿操作的能力。
3、加强教师对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创设研究,使区域活动真正成为幼儿自主学习获得主动发展的地方。
4、调动我园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工作积极性,使课题研究真正成为实现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摇篮,真正成为促进幼儿健康、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三、主要工作
1、成立课题组。
2、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课题资料,
3、开展区域活动教学研究工作,探讨区域活动中乡土材料的投放的教学模式。
4、月反思,交流。
5、及时总结,撰写阶段性小结。
四、具体的活动计划9至10月份
1、撰写课题申报书,完成课题的申报和立项工作。
2、成立课题组,明确课题组成员分工。
3、召开课题组会议,确定子课题研究内容。
11至12月份
1、学习课题研究资料。
2、月反思交流。
12至1月份
1、召开课题组会议,明确本阶段各课题组的任务。汇报区域活动的实施整理工作。
2、完成课题阶段性总结。
20xx年3月份
1、利用废旧材料和资源各班区域创设工作,进行评比。
2、3月区域角创设活动反思
4月份
1、外出学习观看优秀幼儿园区域活动情况
2、写出学习心得体会
5月份
1、开展教师区域活动交流活动
2、本月区域活动情况反思
6月份
1、班级进行区域创设情况评比
2、各班级阶段性总结
教师个人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篇4
一、课题名称:培养兴趣增强自信
二、课题研究背景:
1、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一种学习品质,也是学习的动力之源。有兴趣才有潜力,有兴趣才有主动性和积极性。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只有当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兴趣并逐步养成爱学习,善思考的态度时,才难知难而进,锲而不舍,从而对提高教学质量起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2、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与态度”、“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三维目标,而“情感与态度”就是要充分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树立学生学习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增强热爱学习的情感。
3、新课程标准的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过程和评价策略,都体现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课程理念。但是,在我们的周围有一部分学生有厌倦的情绪,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小学生因为年龄特点的缘故,学习兴趣易于转移,稳定性差,所以,如何强化学习兴趣并使之转化为稳定而持久的动力,使学生成为真正的爱学乐学者,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成为当代教育一大问题,只有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生活,才能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1、“兴趣是的老师”、“兴趣是成功的一半”一切的一切说明学习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心理因素。兴趣来源于需要,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高度的学习积极性。
2、个别学生之所以成为班级里的“后进生”,在很大程度上由于在学习过程中连连失败、挫折,对学生丧失兴趣,甚至于产生厌学的情绪。基于此种现象,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先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
3、如今社会对于学生的诱惑太多,容易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从而对学生也产生了厌倦,逃学、网络游戏成瘾早已屡见不鲜,给学校教育敲响了警钟:要想让学生进的来也留得住,必须要想方设法提高学校对学生的吸引力,必须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增强对学习的自信心。
4、当代“望子成龙“的思想让父母给孩子太重的心理压力,各种学习班、补课班、提高班早已让年幼的孩子喘不过起来,让孩子对学校、对学习产生厌倦的心理,达到了”谈学色变“的程度,让孩子对老师、对家长产生了叛逆心理,迫切需要学校注重学生的兴趣激发,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内在需要,并努力学习。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
1、了解兴趣和自信心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了解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自信心的做法;
2、了解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和自信心的原因,了解学生对学校、老师、家长的看法和建议,并分析学困生、网游成瘾、厌倦学习、逃学现象的成因;
探索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的新办法,好办法,吸引学生爱上学校,爱上学习,让学生安心学习,乐于学习,从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让学校成为学生快乐的集体之家。
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与办学条件,积极创设易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外部环境,丰富图书室,实验室、多媒体教室,举办各种形式的兴趣小组,参加各类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利用大课间活动,寓教于乐,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到集体之中的快乐。
2、让课堂成为学生愉悦的心灵体验。
在课堂教学中,鼓励每一位教师以趣为题,采用巧导入、设情境、造悬念、谈历史、说轶事、多举例、做实验、常练习、借助多媒体等辅助教学设施,理论联系实际等各种方式方法让教学过程达到“课始,趣生;课行,趣浓;课尾,趣存”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愉悦的心灵体验过程。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及方法:
1、学校努力改善学校的硬件设施,构建和谐、愉悦的育人环境;组织课题组的全体教师认真学习相关的文献资料,提高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共同探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的新举措。
2、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调查访谈法、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行动研究法。
七、本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校园中一幅乐学爱学的氛围,学生中厌学、逃学的人寥寥无几,受到了预期的效果。
2、每一位教师在平日的教学工作中写出自己亲身感受,写出一篇篇经验总结或教学论文。
3、共同努力下推广一种好的培养兴趣,增强自信心的方法。
八、课题研究组成员分工:
1.课题组负责人:李萍负责课题研究的总体工作,制定课题研究方案、计划、申报课题,制定相关课题管理职责、制度,进行课题工作总结。
2.组内其他人员:
刘顺平:组织教师学习课题研究文件精神和《教研指南》,并进行督促检查;
李华荣:负责课内研究,归纳总结经验,撰写论文,推广研究成果;
沙养正:走访学生家长,调查学生情况,汇报调查结果;
九、课题研究计划:
课题研究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__年8月25-9月20日):确定好课题以后,组织教师进行相关理论学习,研讨、制订课题研究方案、计划,申报课题。召开课题研讨工作启动分工会议,颁布相关的课题管理职责、制度。
2.实施阶段(20__年10月--12月):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进行教学过程的改革和实践,创设情景,激发兴趣,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运用多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自信心,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总结阶段(20__年元月):整理课题相关资料,进行课题工作总结,形成结题报告。撰写研究论文,推广研究成果。
教师个人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篇5
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切实促进我校教育教学工作持续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将我校教育科研向更深层次推进,引导学校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研究,创建高效课堂。结合高平市教育局《关于开展以“以导学案为载体,构建高效课堂”为主题的课题研究活动的通知》的精神和要求,以及我校的实际情况,特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树立“问题就是课题,反思就是研究”的教育科研理念,坚持“立足教学实际,切实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原则,全校教师共同参与,从教育教学中的小事情、小现象、小问题入手,以小见大,实实在在,针对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确定自己的研究课题,实实在在地研究,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二、实施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提高教师将教育科研与日常教学工作进行有机整合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通过课题研究,切实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教学有效性。
3、形成教研组科研氛围,提高教研成效,促进教研组建设。
三、总体思路
以校为单位,制定校级研究课题,组织构建研究团队,开展研究,业务副校长和教导主任为课题负责人,部分骨干教师参与研究过程、收集资料等。教师个人以校级课题为参考依据,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制定出个人研究课题。全校上下形成以课题研究引领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的研训一体的校本研训机制,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校教育的发展。
四、实施流程
1.选题(4月上旬)。结合市教育局的文件精神,以市教研室制定的“以导学案为载体,构建高效课堂的策略研究”这一总题为依据,结合我校一年来在实施导学案模式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制定校级课题“导学案模式下的小组合作研究”。教师根据这一总题,制定出自己的的子研究课题。
2.申报立项(四月中旬)。校级课题研究组,在规定时间内向市教研室提交课题研究方案,确定研究的主要内容,阐明所解决的问题和预期达成的目标,提出研究的方法、步骤等,并在校内公布立项的课题。教师个人及时向教导处上报研究的子课题。
3.实施研究(20xx年4月-20xx年5月)。课题负责人组织成员按照课题方案,有计划地开展研究工作,积累研究过程资料,建立课题研究档案,并将常规教研与课题研究相结合,在教学、听课、评课过程中开展实践研究,从而解决问题。教导处将对教师个人的课题研究进行督查指导。
4.结题(20xx年6月上旬)。每个学期结束,都要开展子课题研究成果交流会,学校对研究状况进行评估;校级课题要根据上级要求及时向市教研室进行汇报。
课题成果一般应是一份总结报告(附件四)和相关附件材料(附件包括支持研究课题的论文、案例等以及研究的过程性材料)。结题程序为:(1)课题组及时整理研究过程资料及成果资料,撰写研究报告;(2)将研究报告、过程资料及成果资料交学校教导处。
5.成果鉴定与推荐(20xx年6月下旬)。结题后,学校将对开展的子课题研究成果进行评价。对优秀的研究成果进行全校推广,推动成果在学科内及学科间的应用与共享。
五、课题管理
1.营造良好的课题研究氛围。学校积极倡导和要求全体教师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并提供理论上和实践操作层面上的具体指导。要进一步强化“问题就是课题,反思就是研究”的教育科研新理念,以“短、小、实、快”为教育科研工作指导方针,促使广大教师破除教育科研“高不可攀”的神秘感,引导课题组选择一些内容具体、切口小、周期短的问题进行科学研究,从而克服传统课题研究“假、大、空”的不良现象。
2.加强组织领导。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课题研究的指导和评审等工作。制定具体可操作的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加强研究的过程管理,对立项的子课题研究建立电子档案,督促教师将课题研究扎实有序地开展。
3.培训子课题研究教师。进行专题培训,介绍与校级课题研究有关的教育理论等,指导教师通过多种渠道查阅相关资料,激发教师研究子课题的兴趣和研究欲望,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从而培养出一些能力突出的研究型教师。
4.深化课题研究。要把课堂教学作为实施课题研究的主渠道,积极开展以上课、说课、评课为基本形式的课堂教学活动,深入探究各学科教学的基本策略;研究组成员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分析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共同研讨对策和措施;课题组内部也可以开展教学论文、教学反思、教育案例、教学设计和课堂实录等不同系列的课题研究成果评比活动,引导教师研教结合,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
教师个人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篇6
为了加强我校教师的教研意识及能力,真正做到教研兴校、教研促教,提高教师的教研水平,丰富教育教学理念。以教师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研究内容,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为形式的教研活动。现结合我校的教研现状,将定为研究课题,为使研究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特制定本实验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背景:校本教研以研究解决学校、教师所面临的教育教学问题为出发点,以促进全体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和每各学生的发展为宗旨,是自下而上的日常教研活动,其核心是立足本校力量、针对本校问题、提升本校教师、服务本校教学。而当前我校校本教研制度的制定比较纲性,操作性不强,导致开展比较随意,不便以检查落实;教研活动大都围绕上一级的教研活动和日常的教研而开展,缺乏实际的制度约束和实事求是的开展。因而在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一轮的时期,我们应该直面实际问题、认真思考对策,以寻求最佳的解决途径。
研究意义: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实验,努力帮助我校制定一套规范、科学、操作性强又有实效性的校本教研制度及一整套的操作实施方案,使教师个人、教师群体在行动研究中得到专业成长,使校本教研制度成为学校制度的一种制度文化。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根据一级课题提出的理论依据:——吴刚平、刘良华主编,——刘良华主编,,相关教育教学管理丛书,国家、省、市教育相关文件。
三、研究目标
建立健全学校校本教研制度,探索科学有序的运行机制,使校本教研制度成为学校制度的一种制度文化。
四、研究内容
我校根据市的规定制度结合我校实际建立相应的五种校本教研制度:即建立问题记录制度、建立对话交流制度、建立学习培训制度、建立校本小课题研究实验制度、建立评价考核制度。根据制定的制度实事求是的组织、开展,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修改、完善,从而形成一套规范、科学有序的校本教研制度。
五、校本教研组织管理机构
成立“象山小学校本教研工作小组”,其成员名单如下:
组长:姚彩凤
职责:主持课题的全面工作
副组长:黄雪峰林小亚
职责:撰写课题实验方案、课题计划、总结。督促课题组保质保量按计划组织实施。负责全校的教研流程管理工作,加强对学校教师教科研的指导和管理,及时检查各项教科研工作的落实、进展情况和教科研工作交流。
成员:童晓芬林桂花吴菲芳李婉婷黄红红孙晓云朱雅晶吴琳
许婷婷许萍萍柯幼沫傅梅兰
职责:实验教师,自觉遵守学校制定的校本教研制度,按质按量完成本职工作,认真完成教学常规规定的“八项”环节。
六、研究方法
文献法、类比法、资料法、实验法
七、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20xx年1月至3月,课题开题。
第二阶段:20xx年4月至20xx年10月,建立健全配套的学校制度,探索有效的校本教研运行机制。
第三阶段:20xx年12月,课题结题。
八、研究预期难点及创新点
难点:
1、传统日常教研活动形式、作用对教师的影响与校本教研形式的碰撞。
2、学校管理、评价制度对校本教研制度的不适应性及改革的困难程度。
3、理论指导的缺乏。
创新点:
1、建立健全五个制度。一是建立问题记录制度。二是建立对话交流制度。三是建立学习培训制度。四是建立校本小课题研究实验制度。五是建立评价考核制度。
2、与教育教学常规管理相匹配的运行机制,在校努力建立“教师主动、上下互动、左右联动、典型带动”的工作格局。
九、具体措施
建立健全配套的五种校本教研制度,具体要求如下:
建立问题记录制度
1.教师本人教学问题:倡导教师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行为、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把教学常规中的教学反思的存在问题记录成问题记录单,要求每位教师每两周至少提出一个问题。
2.同伴教学问题:为了让教师养成即时交流、即时记录的习惯。要求每位教师每个月至少交流两个问题,并形成交流记录单。以上两项记录单纳入月工作量检查。
建立对话交流制度
1.即时交流:为了让教师养成即时交流、即时记录的习惯。要求每位教师每个月至少交流两个问题,并形成交流记录单,从而提升为有价值的话题。
2.对话交流:
①每周有固定的教研组问题交流会,把教师每个月的问题汇总并进行筛选,形成有价值的话题,各教研组每月至少把问题提升为1个有价值的话题,然后确定为专题,再结合实际提升为校本小课题,达成共识后立即确定人选进行实验。实验人员可以是教师自己本人,也可由教研组长、骨干教师或曾经有担任过课题的老师牵头组成小课题小组进行行动研究。
②结合“周四听课日”和“每听必评制”两项制度,提倡同伴进行信息交换、经验共享、深度会谈、专题研讨,要求做到公开诚然,深入剖析的交流,互不遮掩、互不忌讳的交流,注意作好相应记录。
教师个人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篇7
一、问题的提出
1、问题提出的背景
教学过程本是学生认识和发展的过程,是学生由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人格尚不完善到逐渐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说错话、做错事是正常的。可是当前的教学中,还有很多教师由于教育观念陈旧,教学中对"错误"唯恐避之不及,课堂教学追求"对答如流"、"天衣无缝",特别是一些公开课的教学,对那些容易产生典型错误的稍难问题,教者总是想方设法使学生不出一点差错,这样学生很少有机会开动脑筋,质疑提问,就压制了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面对课堂中现成的学生错误资源,为了更好的加以利用、变“废”为“宝”,我确立了《课堂教学中的错误资源利用研究》这一课题。
2、问题研究的意义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而学习错误是一种来源于学习活动本身,直接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生成性教学资源。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应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从课堂教学实际出发,正确引导学生对错误进行分析评价,从错误中领略成功,从而更好地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1)通过教学过程中的"发现问题-应用错误-解决问题",这一个思路形成一定的课堂错误资源捕捉、利用的理论和实践;
(2)针对学生在数学学科的学习中出现的不同错误,研究各种错误作为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和利用的效果,使我们的学生在错误中成长,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提高教师捕捉并利用学生错误资源的能力。
二、课题的界定和依据
1、课题界定
教学中的'错误资源是指在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出现的违反教学结论或数学方法的现象。认知心理学派认为:错误是学习的必然产物,学生的知识背景、思维方式、情感体验、表达形式往往和成人截然不同,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是十分正常的。教师应善于课前预设错误资源,课中捕捉错误资源,课后反思错误资源,将学生的学习错误当作一种教育资源,有效.合理地加以利用。
2、理论依据
(1)心理学家贝恩布里奇说:"错误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可原谅的。"每个学生都有分析、解决问题和创造的潜能,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的本能。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而学生犯错的过程就是一种尝试和创新的过程。心理学家盖耶认为: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成效的学习时刻。
(2)叶澜教授在《重建课堂教学过程》一文中提到:"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注意力、合作能力、发表的意见和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学生的学习错误具有不可预见性,而这样的错误又往往是学生思维的真实反映,蕴含着宝贵的"亮点",让学生充分展示思维过程,探求其产生错误的内在因素,则能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建构。
(3)苏格拉底的"产婆术":苏格拉底在教学中并不直接向学生传授各种具体知识,而是通过问答、交谈或争辩的方法来宣传自己的观点。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回答错了,也不直接指出错在什么地方和为什么错了,而只是提出暗示性的补充问题,使对方不得不承认答案的荒谬和处于自相矛盾的地步。最后,从苏格拉底的引导和暗示中得出苏格拉底认为是正确的答案。[-]
三、研究的内容
(1)分析错误的原因、确定错误的类型。
(2)研究错误资源对教学的影响。
(3)研究错误资源的利用对策。
四、研究过程和方法
1.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20xx年7、8月)准备阶段:申请课题,学习理论。
第二阶段(20xx年9月)初步实施阶段:收集资料,制定具体研究计划。
第三阶段(20xx年10月-20xx年5月)实施阶段:教学中记录、归纳学生容易出错的题型、学生对待错误的态度;反思学生出错的原因,探索运用错误资源来指导学生学习;撰写阶段性论文。
第四阶段(20xx年6月)总结阶段:总结研究的过程和实效,撰写结题报告。
2.研究方法:
(1)观察法:观察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的知识类型和某个知识点错误的概率,并且记录下来。
(2)反思法:记录课堂上的观察发现,反思错误资源的利用情况。
(3)文献法:收集对研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错误资源的利用"有帮助的知识,加深对本课题的理论认识。
(4)个案法:通过对班级学生的个案研究,掌握学习错误的差异性,进行因材施教,做到有效运用教学中的错误资源。
五、研究者的条件及研究预期成果
1.研究者的条件:
(1)研究者是省级骨干教师、省级小学优秀数学教师。在学校一直担任教研组长,多次参加省.州级课题研究,曾主持过县级课题研究工作,是教科研骨干。多年来一直坚持教学反思,每学期均有文章发表或获奖。有能力进行本课题研究。
(2)研究者是一个积极进取,要求严格的一线教师。一直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有着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可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行调查、观察、反思、调整等研究工作.
2.预期成果:
课题研究报告一份;
相关论文两篇,力争获奖或发表
教师个人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篇8
《高中生多元文化价值观培养的方法研究》于20xx年10月向自治区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申报,并在20xx年3月获得正式立项的自治区科研课题。该课题自申报以来,课题组已经开始了初步的研究和准备工作。现向自治区教育科学规划办上报我们的实施方案,并请主管部门给予我们必要的指导建议。
一、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文化“多元化”的重要性凸显,,促进多种文化的相互理解与相互受益,能消弥相互的猜疑与误解,从而有利于国际和平。
国外针对中学生的多元文化教育由来已久,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移民国家在中学开设多元文化课程对学生进行了多元文化价值观的培养,日本、韩国、新加坡也进行了相应的课程改革
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有极少数学校开展了相关研究,如《高中学生文化判断力培养的研究》。本课题就目前所知尚属国内空白,我们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为我国高中生培养多元文化价值观提供一种实践方法。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世界三大宗教介绍的校本课开发。
2、发达国家——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日本、以色列介绍的校本课开发。
3、内蒙古三少民族——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介绍的校本课开发。
4、网络优质教学信息资源的发掘与探索。
5、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网络备课,制作课件并进行实际教学。
假设校本课的授课和高中生多元文化价值观培养正相关,通过制作量表(调查问卷)的形式检验并分析结果。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与思路
目标:通过对高中生多元文化价值观培养的方法研究,寻找一种有效的办法,为高中学校实施多元文化教育探索出一条新路。
思路:
1、在备课方面,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搜集各种相关资料,制作课件,撰写教案。
2、在授课中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注重图文并茂、声像结合。
3、注重随时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及时调整教学。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课题研究采取实验研究法。在学校选取三个班级作为实验班,按照课题的设计开设校本课,同时另选两个班级作为对比班。调查研究法作为辅助方法,在实验结束后,制作调查问卷分别对实验班和对比班进行调查,然后分析高中生的价值观取向变化,得出实验结论。
在这完成以上过程后,逐步整理研究报告,并最终形成课题结论。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1、初步的搜集资料,对多元文化价值观的认识。
2、准备教案,制作课件。
3、展开有针对性的、为期一年左右的教学实践。
4、制作调查问卷,进行科学分析,得出研究结论。
5、校本课教材的编写与出版(校内)。
6、课题论文(调查报告)的撰写和课题验收的申请和准备工作。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表述形式
课题论文和校本课教材
七、经费预算
硬件购置5000元指在学校现有硬件配置以外的专项硬件升级
参观学习3000元包括往返交通费,会议费等
论文出版500元指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相关论文的版面费
资料费500元包括科研资料的建档、存档,专业书籍的购置
微机耗材500元包括计算机存储、打印、刻录等方面的耗材
八、研究保障机制与相关制度
学校专门设置教科研室,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学校有课题管理制度和课题奖励制度。学校是自治区科研基地,并被评为“十五”期间教育科研先进集体。
教师个人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篇9
一、课题的提出
(一)现行数学教学中的众多问题要求我们必面进行教学研究与改革。
1、教师备课更多考虑的是自己怎么去教,很少思考学生应该如何去学。教师课上讲的过多、过细,学生只是被动地听、机械地记。
2、不注重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和积极性的调动,使学生感觉数学枯燥乏味,失去学习信心,逐步走进学困生行列。
3、违背学生认知规律,课内损失课外补,题海战术泛滥,使很多学生尤其是学困生不堪重负,苦不堪言。
4、教师以自我为中心,忽视学生主体地位,不能做到以学定教,“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这一思想意识淡薄。
5、以考定教,平时的教都为期末的考而服务,不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
6、少数优秀学生独占课堂,后30%的学生经常被忽视和遗忘。
7、情境创设有生活味却没有数学味,有活动却没体验。多媒体包办一切,甚至成为学生独立思考的干扰源。
8、课堂教学气氛沉闷,教师不能及时介入学生的学习,师生互动、情感交融的场面很少见。
9、小组合作学习停留在表面,探究式学习流于形式。
10、总以分数论英雄,很少关注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只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却忽略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上述不足并不是每一位教师,每一堂课上都存在,而是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或多或少的会出现类似问题。鉴于此,我们就必须要认真研究自己的教学,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学生的成长,教师的提高,学校的发展呼唤符合我校实际的教改新举措。
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使得我们的教学方法简单陈旧,教学费时多而收效少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严重制约着我校数学教学工作的前进步伐,多年来,我们曾借鉴洋思经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和“三段式”教学法(课前预习、课上展示、课后总结)但效果并不明显。为了追求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实现学校数学教学工作的长足发展,我们就必须转变观念,改革教学。当前,“数学自主阅读互动式教学”的先进理念和成功做法就摆在大家面前,所以,我们要全力借鉴,用心思考,早日探寻出一条符合我校实际的数学教学新路。
二、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课题研究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数学课程标准》要求为中心,追求数学课堂的高效率。
研究中既要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又要实事求是,统筹兼顾。遵循数学教学规律,考虑学生认知特点,结合我校实际全面探索旨在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经验和做法。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研究,掌握优秀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效率,不断优化教学过程,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二)具体目标
1、熟练掌握“数学自主阅读互动式教学”的基本模式和大体框架并合理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之中。
2、引导学生学习掌握“三步读书法”。
3、科学建立学习小组,注重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4、培养学生阅读课本习惯,鼓励学生进行有效的数学课外阅读。
5、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养成预习和自学的良好习惯。
四、实验措施和方法
(一)备课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没有充分的备课就不会有精彩的上课。
1、教案。教师可以继续使用共案,但同组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体现“自主阅读互动式教学”的设计思路,结合自己班学生特点做好共案的使用修改记录。
2、学案。鼓励教师设计学案,设计学案要以“确定学习内容,制定学习目标,设计探究重点,准备教具学具,设计教学过程,撰写教学后记”这几方面入手。(具体设计框架请老师们参照《数学自主阅读互动式教学理论与实践》182页)
3、集体备课。一定要利用好每周一的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时以研究学生、分析教材、设计教法、优化学法为主,力求用“自主阅读互动式教学”的新理念去备课。
(二)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数学教学的主阵地,我们进行教学改革和课题研究应该把主要精力和工作重点放在课堂教学。
1、转变观念,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思想
教师的教应该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以学定教”。课堂上并不是看教师讲的什么样,而是要看教师导的什么样,最终归结到学生学的什么样。有这样一段话——学生思维灵活,潜能巨大,只要教师启得有道,引得有法,学生便能自会,便能独创,如果离开了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创造,那么数学就没有生气,教学思路就会枯竭。
2、认真领悟和运用“自主阅读互动式教学”的结构模式。
今后我们的数学课堂要以自主阅读互动式教学模式为主要授课方式,希望教师能把这一结构模式灵活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之中。
学生活动:自主尝试自主交流自主归纳自主练习
(主体)自读自悟质疑释疑回顾整理尝试评价
教师活动:创设情景灵活组织诱导反思查漏补缺
(主导)分层指导归纳总结当堂矫正
3、大力推行“三步读书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三步读书法”既初读(以整体着眼,通读教材),细读(逐字、逐句细读教材)精读(回到整体,带着问题阅读)。
(1)实验初期我们要致力于在学生中培养渗透“三步读书法”加强学法指导。
(2)尽快让学生掌握如何有效的阅读数学课本。
(3)培养学生阅读数学课本习惯,提高自学能力。
(4)鼓励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巩固。
(5)努力实践“三步读书法二步读书法快捷读书自由读书”的上升发展过程。
4、倡导小组合作学习,注重实效性。
小组合作学习是我们极力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尤其对于我们60---70人的大班额来讲意义更加重大。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善加利用。
(1)在给学生分组时要按学生综合能力的好、中、差分成若干异质小组。
(2)合作小组以四人(前后桌四名同学)为宜,便于组内成员间交流。
(3)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监控和指导。
(4)减少对个别学生的评价,尽可能多的对该组的整体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5)鼓励学有余力的优秀学生帮助本组的学困生学习,组内最后的学生能够学会是评价该组是否达标的底线。
5、培养学生在参与中进行质疑和释疑的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些话告诉我们引导学生质疑和释疑是增强学习信心和克服学习困难的最佳方法。也是调动学习主动性,激发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所以,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质疑和释疑能力,多为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创造质疑和释疑的机会。
6、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主动性。
(1)把“让学生充满兴趣地学习”作为自己工作的基点。
(2)努力为学生创造“兴致勃勃地学习,聚精会神地思考”的学习氛围。
(3)千方百计保护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4)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5)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
7、注重课上小结和课尾总结,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习惯。
(1)课上小结必不可少,它可以把教学内容进行系统概括,便于学生理解。
(2)课尾总结意义重大,它可以理清学生思路,强化知识巩固。
(3)总结更多的是由教师组织引导,但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总结疏理、归纳概括的学习能力。
(三)作业
教师每天除了备课、上课之外,可能用时最多的就是批改作业,教师费时费力辛辛苦苦,学生消极怠慢无动于衷。所以,如何进行作业的留、批、改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最具挑战性课题。根据外地先进经验,结合我校实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坚决不留机械重复性作业。
2、作业(包括课外作业)留量一定要适中。
3、作业必须在当堂课上完成。
4、作业中的错误之处一定要学生自已改,及时改。让学生明白错在哪,为什么错,养成自己改的能力,终身受用。学生改后教师再批,仍可让该生得优或满分,保护学生作业积极性。
5、改革作业本中只打√或×的单一做法,选用“——”、“”、“?”等多种批改形式。例如,学生因抄错了数而造成整题错误的,可在错数旁画“?”。算式正确只是得数错误的可把得数用“”圈起等等。
6、评语不单单就是“优”“好”等字样或打一个分数,而是激励学生上进或指出错误原因的话语,评语也不一定都在作业结尾处,也可在作业中的关键位置出现。
7、面向全体首先要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所以本学期开始我们大力提倡按学生学习情况的不同给他们分层布置作业。
8、作业书写格式要统一。倡导学生写数学日记,办数学小报,记数学课外阅读笔记。
9、鼓励教师大胆尝试学生自批互改作业,把批改作业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教师的单边活动变为师生的双边活动。切记学生自批互改决不是找几个优秀生代替教师批作业,而是把学生进行科学分组,在教师指导、学生批改、师生讲评的过程中达到所有学生共同参与、共同提高的效果。(具体做法,详见《数学自主阅读互动式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第六章)
(四)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对教师而言,能否以“教学反思”的方式化解教学中发生的教学事件,这是判别教师专业化程度的一个标志。做为一名教师必须具备反思意识、反思能力,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工作能力不断得到提升。
1、继续写教学反思(教学随笔)篇数不统一要求,字数也不进行限制。
2、教学反思不等同于教学后记,反思可能会发生在上课前、上课中、上课后,只要是自己的所思所想,随时都可记录。
3、教学反思学期末要进行评比,记入综合考评成绩,学校将选录优秀反思编辑《教师随笔集》。
(五)数学课外阅读
数学课外阅读是数学教学的组成部分,它既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扩展,又是培养学生教学语言水平、数学交流能力和终身学习、个性化学习的有效手段,所以在指导学生数学课外阅读方面我们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教师要在实验初期对学生数学课外阅读进行引导和指导。
2、教师要精心为学生推荐相关的课外读物。(以数学家成长故事、趣味数学、数学奥秘等方面的书为益)
3、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习惯。
4、与书香班级建设相结合,适时组织数学读书交流,好书推荐活动。
5、提倡读写结合,在阅读时可适当做读书笔记(摘抄或心得),也可通过数学日记或小报形式来反馈课外阅读情况。
(六)评价
数学评价不是排队,而是为了促进发展,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这里重点说一下对学生的评价措施:
1、教师要重视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不要等学生做错了再去批评,而是要在做题的过程中就给予指导和矫正。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关注学生知识技能是否掌握,更要关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
2、很好的利用成长记录袋。成长记录袋是一种主要的质性评价方法,它多以描述和记录为主,通过对学生行为表现,作品等内容的记录再现学生的发展过程,所以我们要注重对它的正确使用。
3、个别谈话与作业分析。对个别学生要经常性谈话,指出他的优点和不足。对学生作业进行分析,做出正确判断找出问题根源,引导学生积极健康发展。
4、引导学生课上正确的自我评价,和真诚的评价他人。
5、分数不代表学生数学学习的全部,希望能够正确对待考试。
6、通过研究,促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生活。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五、实验步骤
第一阶段(20xx.7——20xx.8)准备阶段
1、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数学自主阅读互动式教学理论与实践》。(暑假期间)
2、学校制定实施方案,教师制定实验计划。
3、召开开题会。(学习方案,布置此项工作,全体数学教师交流座谈)
第二阶段(20xx.9——20xx.6)实验阶段
实验年级(三、四、五、六年级)对此项实验进行实施。定期研讨与小结,收集整理过程材料。
第三阶段(20xx.7)总结阶段
(1)学校撰写实际报告,教师写出实验总结。
(2)教师要结合此项实验的开展情况撰写经验论文,期末进行交流。
(3)总结各项研究成果及做法,疏理经验,为下一年的实验工作做准备。
六、保障措施
1、为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学校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定期组织交流研讨,解决重大问题及督导检查实验开展的各项工作。
2、为了保证这项实验的顺利开展,所有数学教师必须认真学习和阅读《数学课程标准》和《数学自主阅读互动式教学理论与实践》,把它们作为自己工作的理论支撑和行动指南。尽量为实验教师多争取外出学习机会,加强业务学习和理论培训。
3、确保实验班级和实验教师的稳定杜绝虎头蛇尾、半途而废。
4、加强研究氛围,充分利用好周三业务学习时间和每月至少一次的教研组活动,确保实验顺利开展。
5、在教师课堂教学考核中,把落实“自主阅读互动式教学”的新理念做为评优的重要依据。
6、为鼓励教师参与研究的热情,在学期末对课题成果显著的教师在综合考评中加分,并获教育科研优秀成果奖及奖金。
教师个人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篇10
一、指导思想
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以教育科研为中心,以教改和课程改革为契机,大力开展课题研究,努力提高本组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以教育科研增强本组的`教研氛围。
二、工作要点
1、加强新教学理念理论的学习,更新教育观念。
组内定期组织教师学习新教学理念。学习相关教育教学理论和《新课程标准》(历史、思想品德)学习材料,集体学习与教师自学相结合,要求教师树立现代教育观念,与时俱进。
2、大力开展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改革是开展教研课题工作的一个重点,每学期组内每位教师要上一节公开课,教师相互观课、议课,加强切磋与交流,以便对新的教学理念有更深入的理解。
3、人人参与课题研究,塑造学者型教师。
本组人人参与的课题是《教会学生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观看相关教学光碟,全组人人上研究课,人人撰写课题研究、教学案例,并且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写一篇有一定价值的教育教学论文,每学期期末将进行一次教研课题论文评选与交流。
4、大力开展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学习活动。本年度政史组组织本组教师学习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活动课程,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并将有关典型教学案例进行记录,与本组教师交流,讨论,总结,积极撰写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论文,并将在年末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论文推选活动。
5、积极开展学科竞赛活动。
本组在教务处的领导下,依靠教研组认真开展政治、历史辅导工作,制定具体的辅导计划,指导学生开展小论文,小调查,小制作,小发明的竞赛活动。
6、规范教研活动,提高教研质量。教师每周有专门时间(星期一、星期三晚自习)进行集体备课与教学研究。
教师个人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篇11
一、课题的提出
审视当前学生的阅读现状却不太令人乐观,在大力呼吁读书的同时,老师不知道该向孩子推荐什么书,家长们不知道怎样的书籍适合自己的孩子,孩子手中捧着的书则呈现或缺乏价值、或缺乏乐趣的状态。
我们课题研究的价值在于从儿童的心理与能力出发,分年段地有重点地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有效地提高孩子的阅读质量与阅读乐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适应力及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针对目前学生的阅读现状,提出了阶梯性阅读方式,根据学生的年龄层次,选择适合的书籍,并通过阅读指导课的形式,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有效地指导
二、理论假设
朱永新教授说过,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而童年的阅读对于一个人的完美人格形成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儿童文学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意味着成长的伴侣,意味着心灵的雨露,意味着精神的家园,意味着美的存在,意味着笑的源泉,意味着第二个生命。
儿童文学是人类专门为儿童写的,是儿童自己的“文学”,表现的是童心和童趣,使最适合儿童心灵的读物,因而也是儿童最愿意接受的。儿童文学让人善良,儿童文学增添人审美的意趣,儿童文学会让人孩子的心灵变得丰富敏锐,使他们具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童年阶段的阅读是审美情趣和美好人性的起点,儿童文学可能影响人的一生。
带领孩子走进童书的世界,帮助孩子选择适合自己年龄的书籍,引领孩子在阅读中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让阅读成为孩子生活中的一种习惯、一个爱好,让书籍成为孩子快乐的源泉。
三、研究目标和内容
1.研究目标
通过开展阅读童书的活动,带领孩子走进童书的世界,帮助孩子选择适合自己年龄的书籍,引领孩子在阅读中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让阅读成为孩子生活中的一种习惯、一个爱好,让书籍成为孩子快乐的源泉。
2.主要研究内容
(1)、研究阅读当前优秀儿童读物,寻找鉴别优秀作品,从儿童哲学、儿童心理与教育目的出发,思考特定的儿童“应当读什么”的问题。
(2)、选择“共读”童书,组织和开展班级读书会,探索如何通过师生的共同讨论,引领儿童在阅读能力、品德修养、审美情趣等方面得到发展。
(3)、借助家长与社会的力量,组织和开展亲子共读活动,研究亲子共读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本课题研究意图在于通过童书阅读的研究与实践,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与阅读能力,进一步推进书香校园的建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研究中将采用分年段推荐、阶梯性阅读的方式开展阅读活动。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收集有关童书阅读的中外研究资料及他人成功的阅读课、读书会的案例,借鉴其成功之处,同时进行不断扬弃,形成课题研究的基本理念。
2.行动研究法:实验教师研读童书,引领学生阅读童书,以阅读课为阵地,课内外想结合,在实践中不断地反思、改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经验总结法:在课题实践研究的基础上,从理性和实践层面上总结、提炼童书阅读的具体方法与经验
五、实施步骤
研究时间是3年。
1、准备阶段(20__.7~20__.10)
(1)分低中高三个年段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明确儿童阶梯阅读研究的内容与目标。
(2)组织课题组教师开展童书的阅读、选择与推荐工作。提出若干儿童阅读的“主题”,并把它们分配到不同的年级中。
(3)总结分析学校近几年读书活动的经验与成果及存在的问题,讨论引进童书,进一步推进读书活动的具体措施。
2.实施阶段:(20__.11~20__.1)按低中高三个年段,以阅读课为主阵地,结合读书节等活动对学生进行童书的推荐、介绍和阅读指导,并由实验教师及时做好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工作。
3.总结阶段:(20__.2~20__.6)整理课题研究相关资料(活动方案、阅读随笔、读书报告、学生习作、论文案例集等),撰写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教师个人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篇12
为适应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大力推进新课改的进程,致力促进教师的教科研能力提升,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建设学习、科研型学校,立足学校实际,决定在教师中广泛开展校本小课题研究活动,并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研究的背景意义
1.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
随着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深入,新问题不断涌现,教师心中的困惑也不断增多.校本小课题研究无疑顺应了课程改革推进的需要,将课改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以课题化的形式呈现并予以探讨实践。通过针对性强、具体而又可操作性的小课题研究实践,达到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变革教与学的方式,推进素质教育和新课改实施的目的。
2.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校本小课题研究的课题来源于教育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或制约各学科教学质量效果提高的难题,来源于教育教学实际,是从教情、学情、校情出发,由教师个人或教研组教师共同确立、研究的,研究成果直接作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应用性课题,利于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科课题的研究有了较强的生命力和研究价值。同时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的研究,对提高教师研究能力和专业水平,促进教师成长具有较大的作用。
二、校本小课题的概念内涵
校本小课题研究是一种扎根于实践、扎根于学校、扎根于教师的研究.它成活的“土壤”是学校教育教学实践,是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与教师的专业发展紧密相关,具有鲜明的“本校化”特征。
校本小课题研究就是从自己开始,从自己的课堂和教育教学实践开始,以敏锐理性的眼光发现需要解决的制约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和学生发展成长的问题,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
三、开展小课题研究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步骤
(一)总体思路
树立“问题就是课题,反思就是研究,成长就是成果”的教育科研新理念,按照“小步子、低台阶、快节奏、求实效”的原则,有计划、有秩序的认真扎实开展小课题研究。开展小课题研究活动要纳入学校教育科研工作之中,与实施精细化管理结合起来,与新课程教学实践结合起来,与学科教学改革结合起来。通过小课题研究的提出与实施,不断推动教育科研为学校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服务,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从而形成“本土化行动、低重心运转、小步子发展、实效性评价”的教育科研工作新思路、新途径。
1.本土化行动.强调课题研究立足本校、本班,通过最大限度地整合教育资源,制定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扎扎实实开展研究,全力解决本校、本班的教育、教学实际问题。
2.低重心运转.降低教育科研工作重心,倡导以教研组、备课组为依托,以教师个人为主体,选择教育教学实践中最实际、最迫切和最突出的问题开展行动研究。
3.小步子发展.每一学年为一个周期,学年初确定研究课题,校内申报立项;通过一个周期的研究实践,基本能够完成课题实验,解决所确立的研究解决的问题,学年末汇总整理并进行结题鉴定.以达到“小步子、快节奏、高效益”的目的。
4.实效性评价。从过程性资料、终结性成果和实质性效果三个方面对各个小课题研究情况进行评定;过程性资料指课题研究过程中积累的第一手资料;终结性成果指发表或获奖的论文、经验总结、研究报告以及会议交流的典型材料等;实质性效果指课题研究对教育教学改进提高和自身专业发展的实际效果和作用。
(二)基本原则
1.小步子.因为是小课题,就更有能力和精力去做.我们倡导“小题大做”,“小题”就是研究的`问题要“小”:切入点小,范围小,内容单一、具体,以此来逐一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大做”就是要以科研的方式进行基于真实情境的问题研究,把一些相关、相近的重要问题“串连”起来,将问题转化为课题,在研究中讲究科学、探索规律、提升经验。
2.低台阶.是指课题的难度要低,通过个人的力量和备课组的协作能够解决。
3.快节奏.因为课题小,问题具体,我们就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解决,坚持半年至一年每人解决一两个小课题,通过三、五年的努力,就能有效地解决教育教学中的许多问题,成果共享,就能有效地促进教育行为的改进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4.求实效.问题要实,措施要实,效果要实.在研究中,要紧密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研究管理、研究教学、研究学生,研究一切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特别是要突出课堂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坚持课题到课堂教学中去选,研究到课堂教学中去做,答案到课堂教学中去找,成果到课堂教学中去用。
(三)基本步骤
1.确定课题.根据自身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和困惑,查阅、收集和整理相关的资料,认真分析筛选,确定富有意义、带有较普遍性的问题作为研究题目,以学科备课组或个人为单位,确定一个小课题进行研究。
2.制定方案.在调查分析论证的基础上,每个备课组或个人要制定课题研究实施方案(一式两份,上交教导处一份),确定研究的课题内容,阐明所解决的问题和预期达成的目标,提出研究的方法、步骤和参与成员,明细课题研究所采取的主要措施等。
3.组织实施.依拟定的《小课题实施方案》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研究实践.学校将加强理论学习和培训,加强课题研究的引领和指导,通过理论自修、专家引领、主题研讨、教学观摩等形式,积极落实课题研究各项工作。
4.总结反思.在课题研究后期及时收集过程性研究资料进行建档,整理研究成果,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全面总结课题研究的得失,并反思得失的成因。
5.成果评定.由学校组织结题。
四、小课题研究的组织与实施
1.统一思想认识。
开展小课题研究符合当前广为开展的校本研究趋势要求,符合教师的实际科研能力水平,符合我校教育教学的实际,要求全体教师务必要统一对开展小课题研究重要意义的认识,按照本《方案》要求,认真筛选课题,精心组织实施,切实在全校形成一个“全员参与,个个尝试,人人研究”的良好局面,切实走一条“学习-研究-实践-提升-再实践”相结合的专业发展路子和“自我发现——自我反思——自我(合作)解决”的小课题研究探索途径。
2.加强组织领导。
学校成立小课题研究领导小组:
组长:宋世刚
副组长:
成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地点教导处),教导处成员负责日常工作。
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小课题研究的领导、指导、实施和评审等工作,制定小课题研究的组织、实施、评定、表彰奖励等制度,建立有效的运行激励机制。学校将把小课题研究开展情况列为对教研组评价和教科研先进个人评选的重要内容,确保研究的扎实有效开展。
3.加强对研究骨干和实验教师的培训。分层对教研组组长、备课组长和全体教师进行专题培训,介绍与小课题研究有关的教育理论、教改经验和研究成果,讲述小课题研究的初步构想,让各教研组长明确小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作用。发挥教研组长的带动辐射作用,以增强全体教师研究小课题的责任意识,激发教师小课题研究的兴趣和欲望,掌握基本的研究策略和方式方法.并组织同年级教师认真分析本组、本学科中带有共性的热点、难点问题,为最终确定研究内容做好准备。小课题确立后,共同拟定整个研究活动计划,形成具体完整的研究方案.研究方案大致包括:课题名称、参加成员、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具体的实施步骤(研究进度计划)和采取的主要措施等。
4.建立小课题研究例会制度.小课题研究就是要解决教师自己在教育教学中所遇到的实实在在的问题,它有别于专家层面上的课题研究。小课题研究有着其特有的灵活性,需要定期不定期的对其进行动态修改和论证。为了使小课题的选定更科学,研究的目的更明确,方法更易于操作,每月分别组织召开小课题研究讨论会。针对课题组成员提出的具体问题、研究方法、具体的实施步骤等方面,进行讨论,自由开放地各抒己见,把专业切磋、经验分享、互助合作、思想碰撞、信息交流真正做出来,使一个个问题更加明朗,使研究的思路更加清晰,从而为下一阶段的小课题研究扫清疑惑,保证课题的正常开展。
5.开展小课题研究评比竞赛活动.要把课堂教学作为实施小课题研究的主渠道,积极开展以上课、说课、评课为基本形式的课堂教学竞赛活动。1是开展上展示课活动。要求每学期各备课组要推选一人上体现小课题研究成效的展示课。2是开展说课竞赛活动。由执教教师紧扣所选定的小课题向评审小组从教材分析、教学流程、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四个方面阐述自己的设计意图,接受评审小组评价和质疑.3是开展听评课活动。要求执教教师紧扣小课题研究内容,对所执教的研究课从教学流程、教法选择、学法指导、小课题实
施策略、目标达成情况等方面进行自评、他评,肯定优点,找出不足,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四是开展教学论文、教学反思、教育案例、教学设计等不同系列的小课题研究成果评比活动,引导教师研教结合,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
6.切实搞好成果鉴定.为了验证小课题的研究方法是否得当,研究过程是否科学,研究的问题是否解决和有效,到学期或学年结束时,教师要进行全面的总结,形成书面材料,课题领导小组将对各教研组实验教师研究情况和进程进行考核,推出具有推广价值的经验,并结集编印。
五、研究预期成果
1.提交校本小课题研究工作小结一份。
2.每学年提交一定数量的有代表性、有一定学习借鉴价值的研究论文和案例专辑,总结出具有指导性和推广价值的经验。
3.建立小课题研究的长效机制并通过一段时间的小课题研究探索,培养一批有一定影响力的“科研型”教师和“骨干教师”。
4.收集整理我校小课题研究成果系列材料。
5.促进学生学习习惯、学习品质、学习成绩、思想品德等方面有较大的进步和提高
六、保障措施
在保障常规教研正常开展的基础上,学校划拨专门经费,提供专项支持。
教师个人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篇13
一、指导思想
以《关于确保学生每天体育锻炼不少于一小时的意见》、《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活动》和《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等文件精神为指导,落实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基本要求,以深化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目的。
二、实施原则
(一)全体性原则。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要简易、方便、可行,面向全体学生,要从学生参与面的大小确定活动项目,做到人人参与活动,个个都有喜爱项目。
(二)全面性原则。大课间体育活动要与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有机结合,与新课程改革相结合,与中小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工作有机结合,坚持寓教育性、健身性于活动之中。
(三)趣味性原则。体育活动要在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体现出一定的趣味性。趣味性越浓,对学生的吸引力就越大,使学生在情趣盎然的活动中锻炼身心,陶冶情操,发展智力。
(四)校本原则。大课间体育活动要充分考虑学校规模、场地、设施等特点,挖掘体育资源潜力,发挥师生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丰富活动内容与形式。
(五)安全原则。根据教育规律和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指导学生适度进行体育活动、设置运动项目和相关活动。加强安全教育和管理,建立安全措施、应急措施,避免发生意外事故。
三、目的任务
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全面提高学生体质;满足机体生理需求和变化规律,调整心态,放松精神,陶冶情操;促进骨骼发育,改善运动、呼吸、心血管系统的神经传到功能;降低近视率,减少肥胖症;促进学生的休息与睡眠;科学使用脑力和体力;形成勇于克服困难的顽强毅力和集体主义观念的团队精神;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持,做到大风小雨不间断,酷暑严冬照常练,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和终生的健身意识。
四、实施步骤
(一)课题申报(20xx年底前)
申报课题学校组织有关人员对课题进行论证,搜集相关资料,深入课题内容研究,确定课题的'研究步骤和方法。
(二)评审课题,启动,推广(20xx年)
20xx年2月进行座谈会,全面启动课题;5x6月份进行阶段性检查和总结;10月份在全市推广开展。
(三)课题鉴定,总结(20xx年)
20xx年5月进行课题中期调查分析,进行成果评选。10月进行课题实验总结,写出有价值的研究报告,组织课题鉴定,推出一批优秀课题研究成果。
五、实施要求
(一)各市区教研中心和市直各学校要高度重视大课间活动,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本地大课间活动。更新管理观念,注重过程指导,把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与深化新课程改革,与落实《课程标准实验方案》结合起来。
(二)学校要精心制订大课间活动方案,认真组织、体现特色、确保安全,要将大课间活动排入学校作息时间表,改善活动场地和器械,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
(三)鼓励教师、学生创编活动内容,制作活动器材,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编室内健身操与健身游戏,弥补室外活动空间的不足,使大课间活动能够反映出一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个性。
(四)大课间活动每天一次,每次25x30分钟;全员参加,练习密度100%;练习负荷保持在低、中强度,做有氧运动,符合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
六、课题申报
课题申报学校,参照课题研究“目的任务”,根据学校自身情况自定研究主题和课题名称,该主题范围之外的研究课题本次不予立项。所有申报课题既是本课题的子课题,也是市规划办独立立项的规划课题,按照威海市规划办立项课题进行管理。
选取优秀学校作为我市今后重点示范基地。课题申报数量具体为:荣成、文登、乳山各10项,环翠8项,经区、高区各5项,威海一中、威海二中、威海四中、威海工业技术学校各1项。
申请人按照规定认真填写申请书一式三份(一份原件,二份复印件),由各市区“体育大课间活动”课题领导小组初审汇总后,于12月10日前统一报送课题领导小组,申报表和汇总表可从威海市教育网站“通知通报栏”下载。
七、组织管理
在研究的过程中,要重视对课题的过程管理、指导、督导、评比和检查,树立并推广优秀典型。为了保证研究工作顺利开展,威海市教研中心成立课题领导小组,由王义君同志任组长,张启刚、毕志玲同志任副组长,成员由各市区教研中心相关负责人、体育教研员和课题实验学校的负责人组成。各市区教研中心和学校也要成立相应的课题领导小组,课题申报时一并上报。
教师个人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篇14
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树立”科研兴校“意识,扭转我校落后局面,提高教师自身的科研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培养教师科研创新能力,结合我校教、科研课题项目,科研课题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适应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需要研究我校教育教学现状,探索适合自己的新路子,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为目的,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认真搞好教、科研工作,探索适合自己学校的新路子,力求在教、科研课题的实验操作中,实施素质教育,适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从而实现“科研兴校”的目的。
二、教、科研课题的确立
我校的教研工作要在进修和教科所的指导下,以转变观念、改进教法、改进学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教与雪的效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和赤松乡的自然状况,确立我校的教研课题为写作教学研究。
三、教研工作的基本原则:
1、有针对性,注重实效
2、树立“科研兴校”意识,调动全体教师参加教育科研的积极性。
3、加强教、科研骨干力量的培训。
4、形成教研推进素质教育落实的教风。
四、教研工作实施细则:
1、加强教育科研组织建设
建立学校教育科研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学校的教研管理,课题研究,参谋咨询,师资培训和人员配备等工作。
2、加强教育科研力量的组织工作。
3、建立健全教育研究管理制度,保证教研工作的顺利开展。
制度是管理的一种形式,制度管理具有标准化、程序化的稳固特征,因此要建立以下制度。
(1)教育科研管理制度
(2)教师教育科研制度
(3)教研成果考核、评比、奖励制度
(4)经费投入、使用制度
(5)教育科研档案管理制度
4、加强教育科研资料档案的建设
教育科研信息资料是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基础,是学习新教育思想,掌握先进方法的重要工具;是广大教师不断积累知识、增长才干,提高科研水平的重要途径,因此,要加强教研信息资料的搜集、管理、加工、服务工作和科研档案建设工作,以保证教研的正常进行。
五、具体实施步骤
1、20xx年10月组织学习,提高教师科研兴校意识,确定各课题人员配备,调查学生现状,建立科研档案,搜集信息,健全制度。
2、20xx年4月课题实施研究阶段。
3、20xx年3月,单项课题结题阶段。
4、20xx年10月,课题规划总结阶段。
5、20xx年下半年,对适宜的优秀课题,在全学区推广,并对有功人员进行表彰。
教师个人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篇15
一、课题研究的提出
(一)本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
课题研究是教育科研活动的重要形式和载体,从一定意义上讲,教育科研部门的各种科研管理活动都是围绕着课题管理来进行的。因此,课题管理是县(市)教研室(教科所)教育科研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能否规范、有效地实施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是县(市)教科研管理部门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目前,随着学校、教师科研意识的`不断觉醒和科研能力的不断提高,我县群众性的课题研究活动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课题研究的数量也有很大增长,仅20__、20__年度,我县就有各级立项课题441项,其中国家级课题1项,省级课题(包括省规划课题和省教研系统立项课题)28项,还有大量的市、县级立项课题,而且研究内容也涉及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但与此形成很大反差的是,我县教科研管理的力量却相对单薄,目前县教研室仅专职教科员1名,虽然其他学科教研员也承担起了一部分教科研管理任务,但还是很难有效地承担起对实施课题的全程管理和针对性的服务指导工作。
众所周知,课题研究的质量形成于课题研究的过程之中,有什么样的研究过程,就会有什么样的研究质量。要想使课题研究工作实现预期目标,真正落实于教育教学实践中,真正对教育教学质量和品位的提升、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发展产生应有的促进作用,就必须提升课题管理和指导的质量,实现过程管理的优化。但在实际中,由于对课题研究过程的管理、监控、指导的不到位,极大地影响了课题研究的质量。目前,我们在课题研究过程管理中,遇到的主要的问题和困难是:
1、很难对更多的立项课题实施全程的监控。由于无法比较原始、比较直观、比较全面地了解课题研究的全过程,仅凭终端性的检查和评估使一部分科研动机不纯的教师有虚可乘,甚至产生了重立项、轻过程的形式主义倾向和盗编、拼凑、伪造成果等非道德的功利主义倾向,对课题研究工作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2、很难对更多的课题实施有效的面对面的专业引领和指导。目前仅凭教研部门自身专、兼职教科员的指导力量,一方面由于时、空的限制,不能满足更多数量的基层教师的指导需求;另一方面,由于专、兼职教科员自身研究领域的局限,个人的智慧和学识很难满足各种不同类型课题的指导需求,也不能用有效的机制发挥本地区教师的集体智慧;同时,不能对课题的过程研究给予及时的点拨指导,时效性差,这些因素大大影响了科研指导的质量和水平。
3、很难实现课题研究的信息化管理。由于没有一个课题研究的信息化平台,各课题间,特别是相关课题间很难建立起一个信息交流的渠道,仅凭我们教研部门组织的几次有限的课题协作、交流活动,效率很低。因此,严重影响了各课题研究的活动动态报道和与外界的沟通研讨,不能及时发布相关研究信息资料和阶段性研究成果,无法实现资源的共享和协作攻关,也影响了成果的及时推广。
4、很难有效地建立起清晰、丰富、动态的研究素材库。课题研究原始资料的积累是课题研究的一项重要工作,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我们也设计使用过书面文本化的研究过程记录册,但由于书面文本自身特点的限制和设计的局限,影响了资料积累的丰富性和简易性,如资料的分类不够清晰,积累不够灵活随机,容易让一些点点滴滴的灵感流失,多媒体资料不能轻易呈现等,同时同一课题组成员间的研究心得也不能及时交流分享等。
因此,这几年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来建立一套科学的课题动态管理机制,来解决上述我们在科研管理中遇到的瓶颈性问题。
在寻找问题解决路径时,我们首先想到了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环境。因为目前我们教研室依托海盐教育网(海盐第一范文网域网或海盐教育信息化),已经建立起了相当完善的海盐教研网,在网络教研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也取得了很多经验。特别是自去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又创建了海盐教师博客区和教研互动区,运行几个月来,人气很旺,也很受教师欢迎,技术也日益成熟。
因此,如何依托我们的“海盐教研网”,利用博客技术,创建一个课题研究过程管理的平台,探索新的运行机制,提高课题管理的水平和效率,成了我们特别想研究和尝试的课题。
(二)本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
博客被认为是继Email、BBS、ICQ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其作为一种快捷易用的知识管理系统,已经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并逐步被引入到教育教学和研究领域。教师博客最大的功能是以其“平等、开放、共享”的发布机制,可以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反思、交流反思、自我积累、知识共享的氛围,加速教师反思型特质的形成,而促进反思、交流、共享正是我们课题管理的重要目标之一。那么能否在我们的教研网上建立一个基于博客技术的课题管理系统,让每个课题都创建一个属于自己的博客,从而作为我们教科研管理部门实现课题过程高效管理的重要形式之一呢?我们的理解是:
1、用博客来实现课题的过程管理,我们可以随时随地了解该课题研究的最新动态、研究进程、阶段性研究成果,真正实现对课题的全过程管理,避免因终端性管理带来的负面影响。
2、用博客来实现课题的过程管理,可以实现跨时、空,即时有效的课题点评与指导,同时可以获得更多层面、更多教师同行的交流点拨,获取更丰富、更有价值的指导意见,克服因科研指导力量单薄而带来的指导低效。
3、用博客来实现课题的过程管理,可以让课题组每个参与者都能及时快速地分享到其他同伴最新捕获的信息和研究成果,容易产生思想激荡,在交流中生成智慧。还可以在获取信息的同时,寻找新的研究点,避免重复低效研究。
4、用博客来实现课题的过程管理,可以使研究者以文字、多媒体等方式,分门别类、即时即地将研究的感悟、心得、案例、叙事、论文、课件等上传或发布(也可隐藏),超越传统时空局限,及时将隐性知识显性化,丰富研究素材。
5、用博客来实现课题的过程管理,可以让研究者更直观、更便捷地回顾、追溯自己的研究历程,回味自己的研究过程,不断回溯、反思,积极修正,让反思提升研究的质量。
正是基于上述理解,我们认为通过课题博客系统的建立和运作,是可以更好地实现课题管理的目标,也可以开始实践和探索一种新的课题管理模式,甚至可以重塑一种全新的教师研究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交流方式和生活方式。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依托海盐教研网,利用博客技术,研究和建立一个科学的、具有较强管理功能的课题动态管理系统。
2、通过对该系统的实践运行,探索基于博客技术的课题管理系统的操作运行模式,提高课题管理的效能。
3、通过与传统管理模式的比较分析,研究基于博客技术的课题管理新模式对提升课题研究质量、研究者素养、研究效益的积极作用。
4、重构在网络环境下教师从事课题研究新的研究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交流方式和成果推广方式。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初步设想
1、研究如何来建立基于博客技术的课题管理系统,解决技术问题
目前信息化已渗透到教育的各个方面,许多地方也尝试利用网络技术建立对课题的管理,有的是一个课题做成静态网页,有的是多个课题做成动态网站,但更新很慢,效果不是很明显,究其原因有三点:一是网站制作和管理的技术原因,二是缺少论坛的交流反馈和激励功能,三是无法实现自我管理和团队协作。
而我们试图以博客技术来实现课题研究的信息化管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一是博客是零技术,只要会WORD就可以建立自己的博客区,二是博客具有评论和留言功能,在实践中反思研究,在交流中分享和提升是博客的核心思想,三是避免了网站中众多课题千篇一律的模式,博客可以定义自己的界面,设置自己的分类,随时可以发表文章也随时可以修改自己的文章,可以对外发布也可暂时隐藏等,实现了自我管理功能,可以是一个人管理,也可以是多个人管理,真正体现了团体协作的思想。
在众多的博客软件中我们选择性能较好的OBLOG,基本ASP+SQL平台,功能强大操作方便。而且OBLOG除了方便的操作层面外,还有较好的管理层面。系统的构建大致是:
1、系统级课题立项分类(目前三级,支持多级):
2、系统级课题内容分类(目前四类,支持多类):
3、用户级课题内容分类:
进入教师自己的课题博客区,可以根据各课题实际需要,进行分类。
2、研究如何来建设基于博客技术的课题管理资源库,解决取材问题
课题博客是课题组所有成员基于一个共同主题和共同利益的集体操作。每个课题以课题名称为名注册一个博客,为课题组人员所共有,每个人都具有管理权,都可以通过共同的注册名和密码进入管理中心,然后可以发表文章、修改文章、回复文章等,为该课题的研究提供各类原始材料。根据课题研究的特点,呈现的资源类型设想分研究方案、研究动态、研究案例、研究叙事、研究文献、研究成果等几个模块;呈现的资源形式可以是文本、图象、课件、实录、动画等。
3、研究如何来运行基于博客技术的课题管理系统,解决使用问题
这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主要研究的内容是:①如何发挥系统的监控、评价、导向功能。设想采用档案袋评价的方法,建立对研究资源上传的有效考核指标和评价办法,对课题研究的过程给予过程性的形成性评价和综合性的终端评价,把研究素材的积累并作为课题结题、评奖的重要依据,以此来落实课题的过程管理。并让博客成为教师课题研究的电子档案袋;②如何发挥系统的指导功能。设想建立以教研员、学校科研骨干为成员的专门的课题研究的导师团队,赋予他们管理员身份和管理权限,划分指导项目,以“回复”的形式开展跨越时空限制的、及时、有指向性的网上指导点评活动。③如何发挥系统的多方互动评价功能。设想建立必要的考评机制,发动和鼓励导师团队以外的更多教师以“回复”的形式,对自己和他人的研究进行点评,聚集群众的智慧,促进交流,为课题研究出谋划策。④如何发挥系统的成果传播与共享功能。设想建立相关课题博客群,实现资源与信息共享;建立网上成果发表的奖励机制,引导课题组及时传播推广最新研究成果。
4、研究如何促进教师课题研究方式的转变
通过开放的动态管理系统的运行和评价,根据基层学校和一线教师的研究特点,逐步建立起在课题(主题)引领下,以活动案例、教学课例、学生个案、研究叙事、教育反思、主题研讨为主要载体的行动研究模式;通过网上论坛活动,倡导一种良好的、开放的、具有分享心态的学术研究交流氛围;通过博客资源的建设过程,培养教师善于学习交流、敢于发表展示、勇于反思积累的研究习惯和研究精神。
四、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及基本步骤
本课题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调查法、文献法等,在具体工作实践中不断尝试、修正行动计划,预期成果是:课题研究报告及相关论文、课题管理系统软件、优秀课题研究博客案例、有关使用管理、考核奖励办法等。
基本步骤:
准备阶段(20__年2月——20__年3月):设计管理系统意图及其模型,开发系统软件,建立海盐县教研网课题研究博客区。
实施阶段(20__年3月——20__年7月):运行和使用课题管理系统,研究资源建设和使用策略,出台有关使用和考核办法,听取学校使用意见、建议,组织该课题的研讨论证,不断完善管理系统和管理办法。
总结阶段(20__年8月——20__年9月):撰写研究总结和研究报告,邀请有关专家评估使用情况和使用效果。
五、课题研究的经费
预计1万元(不包括有关技术设备购置)。
六、课题组成员
课题组长:
副组长:
指导顾问:
教师个人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篇16
一、课题名称
小学语文“自主、合作、学习型课堂教学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研究在学生与教师形成的学习共同体中,建立起自主建构、自我探索、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督的学习策略,通过“生生互助”“师生互助”的学习形式,实现共同发展的高效、快乐的课堂。
在全面推进教育改革的基础上,我们学校将以语文学科的研究为带动,以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可持续发展为前提,落实新课程提出的目标,促进学生自主健康的发展,调整教学关系,构建学生自主互助学习型的课堂。
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学校已经取得了许多成绩,为了进一步深化这一课题的研究,推广研究的结果,延伸课题的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三、确定实验年级和人员
4—6年级全部参与研究,1—3年级逐步渗透。
本着有一定研究基础、责任心强、有创造力等原则,在各年级、各学科重点确定以下研究人员。
语文:李文真、赵玲芳、赵滢、吴敏琼、郑蓉、林水珍。
四、研究的目标
1、研究个体教学特色,形成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
2、建构有效教学策略,形成教学建议和常规。
3、建立课堂评价标准,引导和促进课堂教学改革。
4、构建先进课堂文化,促进师生和谐健康发展。
本项研究在我们学校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氛围。多数教师能够正确把握构建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的理论基础。结合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下面的近期目标:
1、让每一位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探索活动的最大热情。
2、多数教师在教学中奠定合作学习的基础,形成学生互助学习的习惯和氛围。
3、部分教师形成自己个性的自主互助教学模式,并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有一定的研究方向。
五、研究的基本内容
(一)语文学科课型推广与研究
1、推广单元授课教学模式。“单元授课模式”的研究分为三个层次:
(1)“课型研究”,以一个单元为教学单位,自主确定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课型,一般用3—4课时完成一个单元的授课任务。
(2)“学案研究”,课堂学习形式的研究,就是确定学生采用什么方法,如何掌握知识,并落实教学效率的研究。
(3)“反思研究”,对于一节课的反思,由过去对教师的语言和行为作重点反思,改为对学生参与程度、学生学习效果等方面的研究。
2、立体式阅读教学模式的研究。多数教师能够接受在课堂上拓展学生的阅读量,做到“以读促教”。以前因为缺少读书资料,“主题学习丛书”“语文拓展阅读”等材料已经解决了研究的困难。
本学期,我们规定语文教师根据年级的不同,每篇课文至少拓展1—3篇阅读材料,具体研究的内容可以借鉴“单元授课模式”的三个层次。
3、当堂矫正反馈。学生的提高需要自己的内省和反思,更需要教师的纠正和反馈,教师应该通过检测,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状况,将正确的信息及时地反馈给学生,帮助学生更好地纠正学习行为。
4、小组划分。为形成有效的合作小组,在编排小组的时候,一般本着优生、学困生互相搭配的原则,将学生分成四人小组,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也可采取两人合作的有效做法。
教师在充分利用合作小组的同时,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学生形成比较和谐的合作习惯,以便于学生能够有效地进行自主、互助学习。
六、研究的步骤
1、20__年9月份—12月份为探索实施阶段。
每位教师在学习、讨论、探究的基础上,明确研究的内容,把握研究的方向,探索自己自主、互助、高效、学习型课堂教学的特点,并逐步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学校实验领导小组推门听课检查实验落实情况。
2、从20__年1月份—6月份开始,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学科特色使用阶段。
每位教师都能自如地根据本学科的特色进行授课,并且取得很好的效益,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
3、20__年9月—12月份,加强集体备课活动,集思广益。
在自主互助学习型的课堂教学中,进一步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精神,属于学生的自由空间加大,本阶段就针对在课堂操作中生发的影响教学效率的问题进行进行集体研究,探索各种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本阶段中,学校将组织研究课、公开课、示范课等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展评活动,并且将从中选出部分优秀教师通过研讨会、交流会等形式交流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和疑惑,及时释疑答惑,推进课堂教学学科特色模式的顺利行。
4、20__年1月—5月份,研究展示阶段。
学期结束前,教师们根据自己的实践研究,要拿出具有自己特色的个性教案,形成自己个性的教学模式。可以组织侧重学案设计的评选活动。
5、20__年6月,研究推广阶段。
在总结本学期的研究结果后,我们将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下学期的大范围推广研究方案。
七、研究的方法
1、调查法。本学期领导听课的重点放在学生的综合素养上,充分了解教师是否真正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是否给学生一点时间,让他自己去安排;
是否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去探究;
是否给学生一个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
是否给学生一个悬念,让他自己去质疑;
是否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
是否给学生一个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
是否给学生一个机遇,让他自己去抓住;
是否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自己去发展。
通过听课调查了解教师的具体研究情况。
通过对学生的咨询了解调查教师的实际研究情况。
2、问卷法。教导处将进行学生问卷调查,了解教师实际的研究情况,及时发现研究中的问题。
3、交流法。通过教研组以及学校组织的集体研究交流,考察教师研究的具体程度。
4、测评法。充分利用一些活动,采用一些简便、易于操作的现场测评方式,对课堂教学效率进行实际的考评。
八、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小学语文“自主、合作、学习型课堂教学研究”课题实施方案,最终要通过真实的课堂,展示研究的结果。
我们将保存学校组织的各种围绕课堂开展的具体活动材料,如:教学案例;课堂实录等。
教师个人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篇17
一、活动目的:
通过此次活动,充分了解低碳经济在雅安市的发展情况看,向广大居民群众宣传低碳经济的.优点并讲解日常生活中的低碳经济常识,让雅安市人民更加充分的了解低碳经济的理念,让低碳经济的发展不再成为纸上谈兵!
二、活动时间:
xx年7月22日
三、活动地点:
雅安市市中心
四、主办单位:
学生社团团总支直属支部、宣教部、办公室
五、活动流程:
(一)、前期准备:
1、前期活动策划;
2、与雅安市相关部门取得联系,了解活动地点的地理位置以及环境;
3、队员分组以及培训;
4、制作调查问卷。
(二)、活动流程:
1、7月22日上午九点,全队成员集合在老区校门口集合;
2、全队以小组为单位,在各组长的带领下进入已划分好的区域进行调查,并做好调查资料的记录,拍摄活动照片;
3、中午12点,全体人员返回老区校门口,吃中午饭,然后回寝室午休;
4、下午2点30,全队成员集合在老区校门口集合,进行调查;
5、下午5点30,全体人员返回老区校门口,吃过晚饭后统一在老区操场集合,进行调查交流,并整理资料。
(三)活动后期:
1、写通讯稿发到主要媒体新闻邮箱;
2、统计调查问卷,分析和总结调查结果。
3、要求队员写个人总结、调查心得体会。
教师个人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篇18
一、课题名称:
培养中学生文言文阅读兴趣研究
二、课题研究对象:
高中学生
三、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及实践意义:
1、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论述语文课程性质的基本特点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本事和必须的审美本事、探究本事,构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在必修课程的目标上,“阅读与欣赏”板块对古文的学习做了如下要求: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构成必须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资料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资料。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范围可参考附录一《常见文言词》)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必须数量的名篇。(作品可参考附录二《古诗文诵读篇目》)
我们正是以这一理论为立脚点,为文言文教学寻求多种行之而有效的方法。经过对教法学法的研究,经过课堂内外的衔接,阅读与积累的结合,交流与合作的实施,构成一套系统的文言文实效性教学方法,真正帮忙教师与学生走出文言文教与学的误区和阴影。最终实现学生能学以致用,并使其情操得到陶冶,文化素养得到提高的目的。
2、国内文言文教学改革研究概况:
文言文教学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从改革策略来看,大多数研究者侧重于转换教师与学生的课堂主角,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教学时不必过分字斟句酌,终极目标是提高学生整体认知文言文的本事。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和结果,教学改革更注重彰显语文的人文色彩,但却容易顾此失彼,很多教师往往所以过分注重教学形式而忽略了教学效果,哗众取宠,拈轻避重,教学实践与教学目标严重脱节,最终还是不能从根本上去解决本事的问题,从高考文言文的出题角度来看,19分的分值中,考核学生对字、词、句理解的题目就占了13分,足见掌握文言字词的意义和用法之重要性,如果一味地追求整体把握而忽略细枝末节,文言文的教学依然走不出困境。所以,我们还必须探索出一条既灵活生动而又不乏知识积累与运用的教学之道。
四、课题研究的迫切性及必要性:
1.高中生对文言文学习有畏难甚至抵触情绪,是文言文教学处于一种尴尬的境界。文言文教法僵化,课堂索然无味,学生缺乏自主探究的兴趣。
2.社会的语言发展趋势影响着文言文的生存空间,社会不再重视文言文,中学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的数量比例,资料选择都在不停的变换,学生积累的古典知识太少,提倡社会重视文言文的学习。
3、对学生关于学习文言文的作用进行问卷调查,效果十分不梦想。
4、文言文教学是一个长期的、连续的过程,而此刻教育部门和学校在指导和管理方面存在许多的不科学地方,片面的追求形式,追求显性目标,要求语文教师对文言文的教学理念作出相应的改变。
5、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探究如何进行文言文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6、帮忙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了解民族文化,体会民族精神,汲取民族智慧,继承民族优良传统。
7、品味经典崇高情怀。文言文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民族精神的载体,是民族之根,它能够把学生引入民族与世界,古代与现代思想的宝库,与万仞之遥的大师巨匠进行心灵的交流,精神的对话
五、本课题研究的基本资料:
1、课题研究的基本资料------高中文言文的实效性教学方法,实效性——既运用灵活生动的教学方法激发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热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使学生具备必须的传统文化底蕴,又能在课堂内外有效积累、运用文言知识,即学生有效“内化”知识,简便应对考场内外艰涩难懂的文言文。
课题重点----探究如何在课堂内外体现文言文的人文性、发挥文言文的工具性并使学生将文言知识有效内化的科学教法。
课题难点-----如何将“活上”与“活用”有效结合在一齐,二者间如何构建和谐统一的平台。
2、对课题所达目标和主要资料的论证
1)研究所达目标:
经过研究,探讨高中文言文课堂实效性教学的基本形态,初步构成新课程标准下区域高中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有效准备策略、实施策略、评价策略,生成一些实施文言文实效性教学的典型课例,发表一些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益的教研文章,为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和语文教学的发展供给有价值的参考。
2)研究使用方法:
本课题将使用调查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进行研究。
3)研究步骤:
本课题预定用两年多的时间完成。研究分为方案准备阶段、方案实施阶段和验收结题三个阶段。
方案准备阶段(20xx年3月—20xx年5月):
(1)成立研究课题研究小组(以张娟为主要负责人,以李世祥、张军堂、张丽、舒菊利、王程婉、朱智慧,余娟等教师为组员,组成课题小组)。
(2)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实施计划,做好开题论证。
(3)统一课题组教师的思想认识(所有课题组成员由主要负责人牵头,进行集中商谈,为实施开展课题统一思想认识)。
(4)制定课题研究的各项管理制度(如对课题的具体展开落实到人,责职分明,有据可依;对每一个实施环节都订立行之有效的步骤,做到紧密细致,环环相扣等)。
(5)选定调查对象(学生),制作问查调卷,了解不一样年级学生文言文掌握情景及喜恶原因。
(6)制定实验课程授课计划(包括负责上课教师及选定的年级)。
(7)制订课题人员具体分工表。
方案实施阶段(20xx年6月—20xx年10月):
(1)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整理调查结果。
(2)每位课题组成员各自展开对实效性教学的探究、实验,及时搜集材料。
(3)组织阶段性测评和研究评估:各位课题目组教师,根据自我探究的资料,设计阶段性的测评来检验现阶段的课题开展情景,并作理论上的探究,以文字的形式对实施阶段作理论研究评估,为下一实验阶段的展开供给理论依据。
(4)不断检验和修正研究方案、实施计划:在实施阶段的时间内,课题组成员在实施过程中,可根据实践情景,及时修正研究方案、实施计划,不必拘于定规和计划,使课题研究工作朝良性有效的方向发展。
(5)开展实验性教学,并对教学存在的优缺点进行评估、总结。
(6)各位课题组成员教师及时撰写各种阶段性总结和理论研究论文,甚至能把理论成果发表于刊物。
(7)开展优质课观摩活动。
(8)经过开展古诗文朗诵、鉴赏等活动及相关知识、本事的竞赛进一步检测实效性教学的实践水平。
结题鉴定阶段(20xx年11月—20__年2月):
(1)针对各自探究的课题部分,各位课题组教师进一步收集、完善研究的各种资料和素材,为撰写结题报告作充分准备。
(2)各位课题组教师对各自探究的课题部分,进行全面的终结性评估,并撰写有关研究的结题报告。
(3)由主要负责人收集各位课题组教师各部分研究的结题报告,并组织坐谈会展开讨论,在此基础上,再从总体上撰写该课题的结题报告。
(4)逐步做好该课题成果的推广转化工作(如帮忙师生走出文言文的教学误区,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益,提高高三学生高考文言文答题的准确度等)。
3、对课题实施和完成条件的论证:负责人的研究水平、组织本事和时间保证;参加者的研究水平和时间保证;资料、设备、科研手段;课题组人员分工。
六、课题实施和完成条件的可行性分析:
1、课题组成员均有丰富的高中语文教学经历和突出的研究专长。李世祥和张军堂教师长期从事高三语文教学工作,在课堂教学研究及高考备考策略方面卓有成就,在省市级以上报刊发表论文十多篇,张军堂教师擅长结合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在课件制作,多媒体技术运用方面尤为突出,教学效果显著,张丽教师在教学教研方面颇有成效,参加新课程标准专题学习,发表论文多篇。舒菊利教师从事高三教学多年,在教学与教材处理方面颇有研究,善于分析学生心理与成绩生成因素,所教班级高考语文成绩优异。王程婉教师注重研究教法,注
重课堂教学实效,其方法灵活有效。朱智慧和余娟教师长于对教材的研究,注重教学实效性,所教班级成绩优异,发表相关论文多篇。
2、课题组成员为了搞好本课题做了很多准备工作。组内重新组织认真学习了《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并进行多次团体讨论;研读相关的教学教研资料,了解教学改革动态;购买相关的教学光盘,分析特级教师、优秀教案的特点;查阅有关国内高中文言文教学研究的文章,分析利弊;结合自身教学体验,开展教研活动,充分讨论课题的可行性。
3、本课题研究资料的获得途径包括校图书馆、语文组内订购的教研书刊,查阅网上资料等。研究经费方面得到了学校的大力支持。为了保证有充足的研究时间,课题组成员在教学以外抽出时间进行团体讨论、明确分工任务,分别搜集整理材料,分头撰写论文,并定期召开例会;此外,本课题研究严格按照预定计划执行,并进行定期总结。
教师个人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篇19
一、课题的提出
审视当前学生的阅读现状却不太令人乐观,在大力呼吁读书的同时,老师不知道该向孩子推荐什么书,家长们不知道怎样的书籍适合自己的孩子,孩子手中捧着的书则呈现或缺乏价值、或缺乏乐趣的状态。
我们课题研究的价值在于从儿童的心理与能力出发,分年段地有重点地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有效地提高孩子的阅读质量与阅读乐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适应力及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针对目前学生的阅读现状,提出了阶梯性阅读方式,根据学生的年龄层次,选择适合的书籍,并通过阅读指导课的形式,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有效地指导。
二、理论假设
朱永新教授说过,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而童年的阅读对于一个人的完美人格形成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儿童文学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意味着成长的伴侣,意味着心灵的雨露,意味着精神的家园,意味着美的存在,意味着笑的源泉,意味着第二个生命。
儿童文学是人类专门为儿童写的,是儿童自己的“文学”,表现的是童心和童趣,使最适合儿童心灵的读物,因而也是儿童最愿意接受的。儿童文学让人善良,儿童文学增添人审美的意趣,儿童文学会让人孩子的心灵变得丰富敏锐,使他们具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童年阶段的阅读是审美情趣和美好人性的起点,儿童文学可能影响人的一生。
带领孩子走进童书的世界,帮助孩子选择适合自己年龄的书籍,引领孩子在阅读中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让阅读成为孩子生活中的一种习惯、一个爱好,让书籍成为孩子快乐的源泉。
三、研究目标和内容
1、研究目标
通过开展阅读童书的活动,带领孩子走进童书的世界,帮助孩子选择适合自己年龄的书籍,引领孩子在阅读中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让阅读成为孩子生活中的一种习惯、一个爱好,让书籍成为孩子快乐的源泉。
2、主要研究内容
(1)、研究阅读当前优秀儿童读物,寻找鉴别优秀作品,从儿童哲学、儿童心理与教育目的出发,思考特定的儿童“应当读什么”的问题。
(2)、选择“共读”童书,组织和开展班级读书会,探索如何通过师生的共同讨论,引领儿童在阅读能力、品德修养、审美情趣等方面得到发展。
(3)、借助家长与社会的力量,组织和开展亲子共读活动,研究亲子共读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本课题研究意图在于通过童书阅读的研究与实践,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与阅读能力,进一步推进书香校园的建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研究中将采用分年段推荐、阶梯性阅读的方式开展阅读活动。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收集有关童书阅读的中外研究资料及他人成功的阅读课、读书会的案例,借鉴其成功之处,同时进行不断扬弃,形成课题研究的基本理念。
2)行动研究法:实验教师研读童书,引领学生阅读童书,以阅读课为阵地,课内外想结合,在实践中不断地反思、改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经验总结法:在课题实践研究的基础上,从理性和实践层面上总结、提炼童书阅读的具体方法与经验。
五、实施步骤
研究时间是3年。
1、准备阶段:
分低中高三个年段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明确儿童阶梯阅读研究的内容与目标。组织课题组教师开展童书的阅读、选择与推荐工作。提出若干儿童阅读的“主题”,并把它们分配到不同的年级中。总结分析学校近几年读书活动的经验与成果及存在的问题,讨论引进童书,进一步推进读书活动的具体措施。
2、实施阶段:
按低中高三个年段,以阅读课为主阵地,结合读书节等活动对学生进行童书的推荐、介绍和阅读指导,并由实验教师及时做好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工作。
3、总结阶段:
整理课题研究相关资料(活动方案、阅读随笔、读书报告、学生习作、论文案例集等),撰写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六、课题组组成
略。
教师个人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篇20
一、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一)研究背景
据中国妇联统计,中国离婚家庭中,有67%的家庭有孩子,这即意味着,大量的孩子因为父母婚姻关系破裂而成为离异家庭子女。
离异家庭子女是父母婚姻关系破裂,从而导致家庭解体后出现的一种与在正常家庭环境中生活的完整家庭子女不一样的特殊社会现象。这种现象,随着离婚率的提高成为一个带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
离异家庭的孩子出现问题的越来越多,主要表现出抑郁、孤僻、自闭等心理特征和不专注学业、打架斗殴、谈情说爱甚至有暴力倾向等行为特点。离异再婚家庭的孩子可能问题更严重。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在我国,离婚成为一个社会不容忽视的特殊问题,夫妻离婚,不仅会造成彼此心理创伤,而且对孩子身心造成的消极影响也极其严重且十会广泛,不仅会遏制孩子智力、性格、情绪和社会性的良好发展,而且会导致孩子精神异常甚至心理变态。
事实上,学生的心理问题是表面上的,实质上反映的是家庭父母的关系问题。研究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问题,就是研究父母离异对子女造成的严重的心理伤害以及给孩子带来的诸多心理问题。并运用多种手段,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学生,把握他们思想上的热点和盲点。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引导他们注重心理问题的自我矫正。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
通过对各个离异再婚家庭学生的心理状况调查、辅导和研究,从而发现问题。运用多种手段解决存在的问题,积累辅导此类学生的经验。
二、课题的内涵界定
离异家庭学生的界定,所谓“离异家庭”,是指由于丧偶、离异、分居和其他种种原因而造成的只有父亲或母亲和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的家庭。离异家庭是指一父或一母与子女共同组成的家庭。其子女就是离异单亲家庭子女。父母离异后,使孩子失去了完整的家庭生活,在最需要父母之爱的成长关键时期,不能得到完整的父爱或母爱。孩子处于父母婚姻危机中,没有人关心孩子的感受,给他们安全感,是他们幼小的心灵蒙上了阴影。
离异再婚家庭学生的界定,离异再婚家庭是指一父或一母离异后又与他人结婚且与子女共同生活组成的家庭,其子女在校学习的就是离异再婚家庭学生。
离异家庭子女由于生活在特殊的家庭环境中以及他们的自身的生活经历,都使他们具有不同于普通孩子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孤僻自卑,合作意识差,不乐于也不善于与他人交往;冲动易怒,闯祸打架;行为散漫,我行我素,不原受人管束;个性内向,不合群。
离异再婚家庭子女由于父亲或母亲再婚,情况更为复杂,子女与后父或后母关系处理不好,问题可能会更多。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和主要观点
1、全面了解离异家庭的小学生及家庭情况
(1)进行家访
了解离异家庭学生的家庭成员、父母离婚的原因、家庭背景、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家庭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父母再婚的情况等等。
(2)和离异家庭学生谈心
了解离异家庭学生存在的何种心理问题,如果是再婚家庭的孩子往往经历过父母离异之前的争吵、打骂,孩子目堵这些情景一般都会产生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而对父或母的再婚,孩子或许会有自己的想法,但孩子的想法很少有人顾及,孩子又不得不置身于新的家庭环境,有的甚至生活在家庭成员之间的夹缝中,这让很多孩子都无所适从。
多数再婚家庭在子女的供养、教育等问题上意见不一致,互相推委、扯皮造成养而不教、放任不管,或把孩子当成“出气筒”稍不如意就谩骂斥责,甚至拳脚相加。有的由于父母离异或再婚,孩子由祖辈抚养,对孩子缺乏严格要求和督促,溺爱放纵,而造成孩子任性好强等。有的孩子虽跟着父或母生活,但由于父或母的再婚,孩子在新家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性格扭曲,自我保护意识过强,多疑,自以为是,如果不及时做好家庭工作,孩子就会走上邪路。
因此,通过谈心,了解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动态、掌握学生的思想、看法、观点,显得十分重要。
(3)向班主任老师里了解离异家庭学生的表现
要对离异家庭学生实施有效的教育,首先得走近他们,了解他们的个性差异,可以进行正面观察,也可以从侧面了解。正面观察就是老师要经常注意离异家庭学生的表现,“察其言,观其色。”及时发现问题,还要注意寻找机会和他们谈心,从中找到离异学生心理失衡的轨迹。侧面了解主要是听取同班同学的反映,老师的.介绍和进行家庭访问。部分学生不愿把心理问题暴露给老师,正面观察收效不大,侧面了解却能掌握真实的情况。
2、离异再婚家庭学生问题原因调查与分析
从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的角度分析离异家庭学生存在问题的原因:父母教育知识的残缺,教育子女的失误,不良的生活习惯,缺少父母的关爱等。造成离异家庭学生惯于欺骗撒谎,过分敏感,情绪变化无常,容易自暴自弃,玩世不恭;或性格特别孤僻、怯弱、冷漠,有悲观厌世的倾向,尤其是这些孩子都封闭自己的内心世界,有较强的保护与防范意识,对老师的教育批评往往有抵触对立情绪。
3、针对离异家庭学生存在的问题、制定应对措施并付诸实践
(1)与离异家庭学生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第一阶段:
目标: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利用积极的暗示效应给予学生心理支持;
方法:心理测验、会谈、
过程:
1)介绍咨询中的有关事项与规则;
2)做好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问卷
咨询过程中给予学生心理支持是十分必要的。当学生走进心理咨询室时,一面倾听,一面给予同感的反应。鼓励学生将无助、焦虑和痛苦的心情宣泄出来,以释放积郁在内心的不良情绪。同时,适当运用“暗示”效应给予学生心理支持。在咨询过程中,运用柔和的声音、关切的眼神,鼓励性的话语,形成尊重、接纳、关怀的良好氛围,使得学生的身体和情绪放松下来,与学生建立起了良好的咨访关系,为后来的咨询打好基础,当学生问及能否治好时,给予非常肯定的回答,给予学生治疗的信心
第二阶段:
目标:使用合理情绪疗法、绘画疗法和家庭疗法等,运用认知重建技术改变学生对社会、他人和恋爱观的不合理认知,帮助学生建立有利于其正确、合理认知的良好行为方式。
方法:合理情绪疗法、绘画疗法、家庭治疗等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
过程:合理情绪疗法: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理论主要是ABC理论,在ABC理论模式中,A是指诱发性事件;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结果。通常人们认为,人的情绪的行为反应是直接由诱发性事件A引起的,即A引起了C。ABC理论指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理解B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原因。
合理情绪疗法是对特定的不合理的认知的矫正,挑战它们的有效性,通过认知重构技术,重新形成李某的更具适应性的态度。
绘画疗法:绘画疗法是心理艺术治疗的方法之一,是让绘画者通过绘画的创作过程,利用非言语工具,将潜意识内压抑的感情与冲突呈现出来,并且在绘画的过程中获得抒解与满足,从而达到诊断与治疗的良好效果。无论是成年和儿童都可在方寸之间呈现完整的表现,又可以在“欣赏自己”的过程中满足心理需求。任何一个涂鸦、画幅的大小、用笔的轻重、空间配置、颜色、构图等都有着特定的代表意义,都在传递着他的个体信息。绘画是潜意识的表达,绘画应用的是投射技术,绘画的语言丰富、内涵清晰。
通过绘画疗法,了解李某潜意识内压抑的感情,然后在绘画的过程中得到满足和发泄。
家庭疗法:家庭疗法一般是治疗者与当事人及其家庭中主要成员一起进行谈话、示范或讨论。家庭是社会群体的基本单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如何不仅影响着各成员的心身健康,而且也影响着他们所工作、学习或生活的社会环境的安宁。建议离异学生的父母在每周的周六,父母双方都放下所有的工作,辞掉所有的应酬,陪孩子一起吃饭,一起聊天,加强心灵沟通。
第三阶段:
目标:回顾总结,巩固咨询效果和结束咨询。
方法:会谈
过程:
(1)综合所有资料,结合咨询目标和实施方案,与离异家庭学生一起做一次全面的总结,制定行为改变计划;
(2)指出继续努力方向,建议继续保持咨询关系,2个月后联系汇报
(2)做好离异家庭的父母工作
(3)强化班集体的作用,增进人际交往
(4)学会自我调节,唤起对生活的热爱。,
离异家庭的孩子也需要亲情,但教师不能替代父母,所以,当他们面对困境时,教师要“授之以渔”,让他们学会自我调节。教师要对他们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的教育,提高他们对理想、前途的认识,并且一事一教育一引导,转变就表扬,达不到要求就再交流,再谈心,做到常提醒,多鼓励,多方面启迪,改变不合理的认知、增强自信。在关爱和帮助的同时,所有教师都要做有心人,要善于发现确实存在的学生的心理问题,认真研究诱发原因,有针对性进行辅导、矫正。否则,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一旦养成,再矫正就费时费劲。教育好离异家庭的学生不仅要有爱,而且还要注意恰当的教育方法,正确认识和对待离异家庭学生的状况以及出现的问题。使这些受过心灵伤害的孩子与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成长,脸上重新绽开灿烂的笑容,使他们与正常家庭学生一样拥有一片蔚蓝的、晴朗的天空!
三、课题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的对象:调兵山市第七小学离异家庭学生
(二)研究的方法:
1、访谈法。
通过对离异家庭学生家访,与离异家庭学生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从而总结一些个案特质。
2、探究法。
探索离异家庭学生代表性的个案,从而寻找到一些规律性的个案特点。
3、调查研究法。
了解离异家庭学生家庭、社会背景,分析和发现他们存在问题的原因。
4、文献研究法。
通过对离异家庭学生个案的研究,从而得出离异家庭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相应的对策。
四、研究实施步骤
1、20xx年4月————20xx年7月: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
(1)进行调查研究;
(2)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建立课题组,明确分工职责;
(3)完成课题申报工作;
(4)建立研究制度。
2、20xx年8月————20xx年7月: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
(1)召开课题开题会,明确课题实施方案。
(2)对实验教师进行课题研究培训。
(3)开展系列课题研讨活动,组织实验教师开展课题实验研究。
(4)阶段性课题研究总结,形成中期研究报告。
(5)调整修订课题实施方案,深化课题研究。
3、20xx年9月————20xx年12月:课题研究的总结阶段
(1)整理分析研究材料,撰写研究报告,形成文字资料,包括课题工作总结、教师研究论文、学生成长个案等。
(2)召开总结交流大会,申请课题结题。
(3)总结成功经验和典型案例,通过多种形式交流。
五、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1、本课题组研究成员具有强烈的工作责任感和崇高的思想品德素养,对科研工作有热情,能自觉主动地投入于科研研究中。
2、主研人员在学生心理问题方面中已有一定尝试,并取得一定成果。
3、申报的课题与学生实际紧密结合,并保证充足的时间研究。
4、学校给予本课题以充足的研究经费。
六、成果形式
1、研究制度的建立;
2、学生成长个案;
3、优秀研究个案、分析报告、案例等;
4、教师的论文、专著;
5、课题研究报告等。
七、课题组成员(见附表)
教师个人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篇21
一、本课题研究之背景
1.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师生活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网络资源的利用,极大拓展和丰富了作文教学的空间和资源,开阔了学生眼界,丰富了作文素材。利用网络环境,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和自主作文的氛围,创造师生平等交流的条件。凭借网络,“师生”、“生生”之间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及时沟通。这不仅大大拓展了作文教学活动空间,也使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得到发充分满足。
2.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要求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合理利用网络资源,也使作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教学得到有机的整合,将会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进行作文教学时除涉及到语文、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外、还会用到音乐、美术、科学、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在进行作文的同时,也学到了其他学科的知识,使各科知识得到同步增长,达到了有机的统一。
3.小学作文教学的要求
作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工作的难点和重点,孩子的作文水平是家长关注的焦点,加之教育部明确规定有条件的地区可以从三年级开设电脑课,许多家庭为了配合学校的教学都自备了电脑,如何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大面积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以适应时代的需要。为此我们提出本课题旨在寻找网络资源应用于作文教学的最佳结合点。
考察传统思维中的作文教学,我们认为存在着两个突出的问题。一是学生的视野“窄”,二是学生的作文内容“空”。所谓“窄”,就是把课本作为唯一的学习场所,把教材作为唯一的学习资源,以为学习好语文书本上的知识是最根本的任务。其实,这种将书本知识与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以及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割裂的状况,使我们的作文教学仍然固守一隅,封闭在课堂上、书本上,不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开放,不向信息化的社会开放。学生苍白无味的生活,必然不能充分体验和享受作文的乐趣。所谓“空”,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没有生活感受和语言素养的积淀,言之无物;另一方面也缺少必要的方法指导,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言之无法,“集体失语症”带来了莫大的悲哀。
二、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学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借助网络丰富的信息资源进行教学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基于此,我校提出本课题,其研究的意义在于:
利用网络资源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创建互动合作的学习氛围。构建网络资源在作文教学中充分运用的作文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提高学生的说话、独立思考及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作文教学效率。提高实验教师作文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及作文教学的能力、水平。提高实验教师组织、指导综合实践活动的能力、水平。
三、本课题研究之具体目标和内容
(一)教师目标:
通过研究,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改革单一作文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使教师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通过对多媒体网络的运用,使教师适应二十一世纪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二)学生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实验,全面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使中高年级的学生掌握写作技能,初步具有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让学生逐步做到作文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遣词造句准确,通顺连贯,有条理性。另外,还要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初步总结出网络资源与作文教学整合的规律和方法,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本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
通过“网络资源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利用”研究,我们将围绕如下内容进行实验:
1.研究如何利用网络资源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积累;
2.研究如何创建班级QQ群、教师教育博客、班级作文博客主页和学校博客群组,搭建师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平台,实现作文教学资源的共享。
3.研究如何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创造性教学,形成愉快的学习氛围和融洽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学习是建构内在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部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由于多媒体计算机和Internet网络的发展,多媒体的音、像、声具备和网络的交互性为写作中的“情境”创设和“协作”“会话”发挥巨大的作用,自然地提高写作能力。从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和教学观看,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学系统是非常合适的知识建构的认知工具和认知环境之一。
赞可夫的发展教学理论和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
使用观察法和媒传法等教学方法,恰时运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感染力强的特点,激发学生作文兴趣。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调查分析法
调查分析学生的基本资料:家庭拥有电脑情况、学生兴趣爱好、网上行为、是否有QQ号等等。
2、文献研究法
运用文献研究法收集、整理和应用现今国内外与课题相关的先进教育教学理论,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为课题提供充实可靠的理论依据;运用文献研究法研究培养目标、课程内容等,在开展对课程资源的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找到新的生长点。
3、行动研究法
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将有针对性地采取“五一”措施,即营造一种科教氛围、磨练一支师资队伍、建立一套机制、搭建一个资源平台、探索一种教学模式进行实践研究。通过网络资源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利用研究,为学习者的双向交流提供广阔的空间,达到“人——机——人”相互交流,即学习者(人)通过多媒体网络(机)与教师和其他学习者(人)进行互相交流、协作学习。在整个课题实际操作过程和实施的过程中认真进行行动过程的研究,边实践边探索,边修改边完善,使理论与实践成果与应用有机的统一起来。
4、经验总结法
对“网络资源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利用”研究过程中一些有效的课程资源及时积累总结,对有效的教法和学法进行总结、推广。
5、个案研究法
本课题旨在通过网络资源的利用,促进学生积极、有效、自主地习作,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宜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展开对学生成长过程和规律的研究,可对学生进行网络学习档案袋管理,进行跟踪分析,于个性中见共性,于特殊中见一般。为课题的假设提供典型的事实例证。
六.本课题研究之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20xx年5月至12月)
加强软硬件建设,成立课题组,制定课题计划,落实人员分工,邀请专家对课题研究方案设计进行论证;进行师资培训、理论学习、实验班选择;组织人员学习课题研究的理论,统一课题组成员思想。
第一阶段的研究成果:
(1)调查分析,掌握学生的基本资料:兴趣爱好、网上行为、QQ号,为课题开展准备资料。
(2)完成班级QQ群建设,教师依托安庆教育博客平台制定班级作文网页,通过初步试用论证可行性,制订实施方案。
2、实验阶段(20xx年元月至20xx年6月)
全面实施课题计划,加强课题研究管理,举行课题研究现场会,定期展示研究进程和成果,做好数据积累、经验总结工作;
第二阶段的研究成果:
继续深入班级作文网页创建工作,进行实验研究,适时总结实验过程中的得失,写出实验总结;
3、总结阶段(20xx年7月至12月)
主要目标:回顾总结实验研究情况,整理实验中得到的各种材料,通过对比、分析、得出相关结论。小结本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得失,并请上级和有关专家对本实验研究进行鉴定。
第三阶段研究成果:
收集资料,撰写实验研究报告和论文,力争取得县市乃至省教育专家的支持和认同,并得到完善和大面积推广。
七、课题组成员分工情况:
黄金舟:负责课题的定向、指导,协调人员分工,监督课题的实施,课题的总结。
李思迪:负责课题计划的制订、本校教育博客群组建设,进行课题行动研究。将科学而全面地总结教改经验或教训。
杨贤松:负责课题实施的调控,解决课题研究中所需的人力、财力等问题。
石沉香:负责调查问卷的设计、数据分析,进行课题行动研究。负责问卷材料的收集。
李声宏、梅庆安:负责文献研究,即研究对网络作文教学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有哪些,有哪些指导意义,如何在实践中运用这种理论等。进行课题行动研究。负责论文资料的收集。
石小霞、邵双梅、段贞洁、余红燕、叶带楠:进行个案研究,即具体分析一些网络作文教学的典型课例,分析在这些课例中,教师、学生、教材和所用媒体这四个教学要素的地位和作用,与传统教学结构相比,有哪些显著变化,效果如何,学生在情感和态度方面有哪些转变等。进行课题行动研究。负责个案案例资料的收集。
八、完成本课题的条件分析
1.人员结构:
该课题组成员以一线语文教师为主,其负责人黄金舟,系安庆市首届语文学科骨干教师,县小语学科骨干教师,县小语学科带头人。曾参与完成“经典诵读”市级课题,多篇论文获省市级奖并有论文在省级专业刊物上发表。课题组第二负责人李思迪,于多年前便开始了信息技术与习作教学整合的研究与探索,曾于200xx年全国中小学骨干班主任国家级远程培训中承担过本项目县辅导教师工作,积累了一些处理网络信息的经验。有十几篇论文获省市奖,并有十多篇论文在各级各类专业刊物上发表。课题组成员中有多人曾参与完成省市级课题研究,他们都是教学骨干,课程改革的积极实践者,是课题研究的重要的人力资源。
2.资料设备、科研手段等: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利用网络开展教学极为便利。目前,我校已与局域网连接并建立了校园网,已建成初具规模、功能完备的网络系统,一个网络教室,一个教师电子备课室,共配备有连网微机百台左右;全校青年教师均已参加了“现代技术教育”的培训;过关率达100%。教师们已经普遍学习了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和一些信息处理软件的使用,在运用信息技术的知识和理论方面都具备了一定的条件。我们还将组织部分老师进行有关网络技术的培训和相关理论的学习,并实行课题组长负责制,以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3.经费保障:
学校领导非常重视教育改革和实验,他们对本课题十分关心,并给予充足的经费保障。
学校的生存依赖于学校的发展,这是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心声。因此,我校完全有条件、有能力进行课题的研究。
教师个人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篇22
一、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地组织体育锻炼,可以促进学生身体形态机能和素质的发育,增强体质,提高学习工作能力。从我校教学情况来看,可以说只重视了课堂体育教学,而忽视了课外体育活动,这就造成很多学生身体素质差,健康水平低的现象。然而课外活动作为体育课教学的继续与补充,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培养学生自我组织、管理体育锻炼意识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在校中学生对课外体育锻炼的认识不明确,对课外体育锻炼的兴趣与目的也不强,而且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及每次锻炼的持续时间都不够,中学生可利用的课外体育锻炼的场地设施也不足。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和实用价值
1、学生在体育课上学习时间短,练习时间少,动作难以成型。如果没有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去反复练习巩固,那么体育课学习的运动技能掌握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相反,则会有利于学生运动技能的深层掌握。
2、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多,没有练习要求,学生在活动时浅尝辄止,浮光掠影,没有一定的运动技能深度。达不到较好的运动效果,仅仅是低水平的简单重复,一段时间后,学生的练习兴趣势必减弱,造成学生活动量难以控制,练习的效果不高。如果课外体育活动适当与体育课的教学相结合,那么这种状况就会有所改变。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社会学依据:学业紧张、考试、升学压力大,加之,学校、家长对中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支持力度不够等因素,严重影响着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中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在形式上缺乏有效的管理,多数学生是以自发性组织和分散性组织为主,对培养体育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相当不利,很容易形成体育锻炼的“疲惫症”。
(二)教育学依据:符合寓教于乐,因材施教,全面发展的教育原则。中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消费比重占学生日常消费额偏低,而且,学生获取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与技能的渠道狭小等方面都存在问题。通过制定课外活动计划,探讨如何在课外活动管理和活动内容方面来提高学生健康水平,是全体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研究课题。
三、研究目标
(一)学生们作为课外体育活动的参与者也是主导者,拥有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的权利,可以有效的的缓解一部分学生盲目追随、对体育课缺乏兴趣等现象,根据更大的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使学生们充分的认识自我,有效的发掘自己擅长的体育项目。
(二)锻炼学生们的大胆开拓精神和团队意识,通过把做家务等作为课外活动的一项活动,使得学生们在身体锻炼的同时能够体谅父母的辛苦。
(三)把课堂教学内容延续到课外,同时给学生更多的自主交流与选择的机会,在监督的同时有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使大家对体育课程不再反感,也是家长参与其中有助于随时掌控学生的身体状况做出相应对策。
四、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一)本次课题的名称为: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探究
(二)关键词:课外兴趣态度
(三)课题解读:
1、发挥学生体育活动的主体作用。学生们作为课外体育活动的参与者也是主导者,拥有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的权利,可以有效的的缓解一部分学生盲目追随、对体育课缺乏兴趣等现象,根据更大的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使学生们充分的认识自我,有效的发掘自己擅长的体育项目。同时学校对学生课外活动没有固定时间的限制,可以根据学生的身体情况进行,使得学生们拥有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权利。
2、丰富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和内容。课外活动形式多样没有限制,学生可以更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有利于学生个体的发展。同时被鼓励尝试新的体育活动和参加体育运动队,可以锻炼学生们的大胆开拓精神和团队意识。把做家务作为课外活动的一项使得学生们在身体锻炼的同时能够体谅父母的辛苦。
3、建立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的模式。家长和学生共同记录,不仅增强了学生自己的责任感也增加了家长对活动的参与,是家长更直接的了解孩子的身体状况,在更好的监督了学生课外活动的完成情况同时加强了家长与老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有利于学生们的健康成长。
4、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在本次课程中起到了引导的作用,把课堂教学内容延续到课外,同时给学生更多的自主交流与选择的机会,在监督的同时有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使大家对体育课程不再反感,也是家长参与其中有助于随时掌控学生的身体状况做出相应对策。
五、研究内容
课外活动是体育课教学的延伸,它能够调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主动性。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特点、兴趣、爱好去选择自己所感兴趣的项目。因此,对学生本身来说,能够在长期的锻炼中得到乐趣,而娱乐性是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必要条件。这些都是日后学生们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基础。
(一)研究如何充分发挥学生们在体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二)如何让课外活动内容多样。
(三)如何有效提升学生家长在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中的参与度。
(四)如何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六、研究方法:
(一)比较研究法。通过国外与国内、校内与校外、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比较低,研究出激发学生积极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有效办法。
(二)教学实验法。实验法是指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一种研究方法,教学实验法就是利用教学过程,对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进行研究和实验。
(三)个体访谈法。通过选择个体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访谈,全面了解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形式的选择和爱好。
(四)问卷调查法。有针对性的拟定书面调研问卷,选择目标调研人群,进行问卷发放,统计得出目前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趋向,有针对性的开展课外体育教学活动。
七、实施步骤
根据确立的课题,我把研究过程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一)申报阶段(xx年12月):广泛研究、结合实际,认真选题,申报研究课题,制定研究办法及具体实施方案。
(二)实施阶段(xx年1月-4月):制定研究计划,分类设计调研问卷,进行个案研究,通过个体深度访谈、调查问卷调研、教学实验比对、多范围多角度比较研究,总结经验,提炼研究汇总,着手起草研究成果论文。
(三)评估阶段(xx年5月):把研究成果逐步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在实践中评估总结提升。
(四)总结阶段(xx年6月):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过程性资料和评估实践资料,进行分析、总结、撰写研究报告,申请成果鉴定。
八、预期成果
本课题研究后,拟取得以下成果:
(一)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二)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三)围绕课题研究形成的论文
(四)课题研究的相关资料
(五)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教师个人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篇23
求教师开发各种学习资源,在教学中树立全新观点,探求新方法、新模式,大胆改革,优化课堂,形成开放性的课堂,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
从本校实际情况看,我校在培养学生质疑问题方面的研究基础扎实,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经验,研究成果丰富,成效显著,全校师生共同研究的热情高涨。我校各学科教师学历达标率高,科研意识强。我校的教学设备充足。这一切表明,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索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因此,我校在选择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和主攻方向时,把培养学生问题放在首位,以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目标,确定“教学中培养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创新素质”为研究课题,科研促教,把我校建设成为适应21世纪要求的现代化学校。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
心理学认为,人们在认知活动中,经常会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和解决问题,这种意识促使人们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从而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当人的大脑处于“问题”状态时,他的思维也处于灵动、紧张、流动的状态之中,促使其有强烈的“推陈出新”意识,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通过某一现象的启发,引起顿悟、产生灵感。因此,问题意识的培养,是开发大脑的重要途径。
现代教育论认为,学生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有主动获取知识的要求,有强烈的探究的欲望和能力基础。而对学生资源的开发,也无过于培养其问题探究的意识。无论从传统教学方法的继承,还是从现实的教学实践考察,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是依照学生自身认知发展的规律,通过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促进其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发展能力的有效方法。
不少教学实践表明,创新教育的突破口是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一切创新、一切创造反正无不源于问题,又终于问题。
本课题借鉴中外关于问题意识培养的宝贵经验,着眼于从乡镇小学实际出发,依照教育规律,在学习经验的基础上加以创新。
我们借鉴以下理论:
1、根据皮亚特的学生发展认识论、理论教学理论。7-12岁期间为儿童思维发展的起步阶段,主要程度选择得当,完全可以对小学生进行问题意识的培养。
2、根据认知迁移理论。问题意识的培养将会对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产生正迁移。
3、根据系统论的观点。教学是一个全面的系统,各科目教学作为子系统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问题意识的发展,会促进学生认识和心理品质的发展。从而使学校的整体教育和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三、课题的研究目标体系
本课题研究目标分为三个层次,即学生目标层次、学校目标层次和社会目标层次。
1、学生目标层次。本课题的实施主体是我校全体教师和学生,其根本目标是通过对问题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推动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这是本课题研究的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目标。具体分解为:
(1)挖掘学生的问题意识潜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使学生具有发现问题的敏锐性;
(3)帮助学生正确掌握提出问题的方法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学会关注、学会做事的能力与品质。
2、学校目标层次。对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培养是由学校领导和教师共同实施的,因此,课题的实施也必然会因此学校自身的`变化。通过课实验,学校内部要达到的目标是:
(1)学校的领导全面掌握课题研究的方法,树立新的教育教学观,科研兴校;
(2)学校的教师要掌握课题的研究方法,自觉地进行科研实践,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3)教师能写出可供发布的专题课改论文,学校完成并出版一部以上有关教改的专著;
(4)学校的硬件建设达到较高的水平。
3、社会目标层次。
(1)学校争取在问题意识培养方面达到同等小学先进水平;
(2)学校学生在整体素质方面在市内进入先进水平,在区名列前茅;
(3)使学校在省市教育界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四、课题实施的方法原则
1、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学生在问题意识的培养中是无可争议的主体。问题意识的培养,应该成为这个教学模式方面的改革,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
2、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
教师个人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篇24
课题名称:
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课题负责人:吴宝海
课题提出:
体育课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发育状况和个性发展。
随着科学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体育教学的研究也深入开展起来,这就需要我们体育教学必须建筑在科学的基础上。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身体生长发育阶段,从生理到心理状态正是迅速发展时期,对于一生中增强体质打基础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游戏的形式抓好体育教学,加大学生的兴趣,有效增长学生体质。
课题的归因
1、自新课标实施以来,体育课一直没有一套完整的教材,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自由发挥的空间较大,这样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有着很大的激情发挥。
2、通过游戏的教学开发学生智力,在玩中学、在学中练,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3、通过游戏教学,从增强学生体质出发,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身体,掌握知识,还能拓展学生的德育教育。所以一个好的游戏能给学生带来身体和心灵上的终身教育。
4、积累好的游戏资料,促进教学工作的进展。
研究措施及行动安排:
以理论研究为基础和前提,以行动研究、实验研究为主要途径,具体措施安排如下:
1、初期阶段(9月份),查阅收集有关资料,以座谈法为主要方法、努力寻求理论与实践的通道。
2、中期阶段(11月份)以行动和实验研究方法为主,确定实验班,通过研究证明修正和完善原有理论假说,求真务实,上好每一堂实验课,根据季节、气候特点安排教材内容,增加游戏的内容特点,配合主教材,安排各类型游戏。
3、后期阶段(20xx.1月份),整理加工,对研究的情况进行实事求是的评析、总结。对各方面有价值的理论和经验进行整合、提炼,总结教学经验,让其符合改革精神,培养全面发展合格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预计的研究结果
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符合改革精神,能促进学生的体质,发展各种身体素质。
教师个人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篇25
一、课题的提出:
培根说过一句话:“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又强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是好习惯,则会让人终生受益,反之,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你一辈子。在班主任工作中,我深深地懂得小学阶段是人的成长起步阶段,也是人的基础素质形成的开始阶段。而良好的卫生习惯不仅有利于保持校园良好的卫生,同时也体现着一个人的修养。小学阶段是养成各种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如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这就要求班主任重视养成教育,把它落到实处。
二、理论依据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这就要求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确立健康第一的观念,努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切实提高他们的卫生意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十四条:“认真做值日,保持教室、校园整洁。保护环境,爱护花草树木、庄稼和有益动物,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纸屑等废弃物。”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仅是进一步学习与发展的需要,是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更是未来建设者的一项基本素质。良好的卫生习惯将会使孩子受益终生,学生阶段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到孩子们长大后独立生活时就更容易选择和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班级学生现状分析
实验小学二年级二班有学生51人,现在的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而独生子女的生活自理能力弱。独生子女父母对子女具有较高的溺爱,在生活照顾上慎之又慎,细之又细,凡事不准孩子动手,对孩子的自理能力非常不信任,这样就使独生子女在生活上缺少实践的机会,更没有保持卫生和劳动的意识。
我班农村子女较多,个别家长观念淡薄、卫生意识较差,对子女卫生方面的指导比较欠缺。有的家长成天规范子女读书、写字、做作业;要么撒手不管,任随子女干什么,也不去引导。比如我班的孙阳同学,父母在他还没上学时就离异了,爸爸另外又组成了一个家庭,有了孩子,妈妈也有了新的的生活,而且经常打麻将,他和爷爷奶奶居住,爷爷奶奶是农村人,没有收入,没有文化,所以他一年也不洗几回澡,夏天走到他身边,常会闻到一股异味儿,而学生并不会自觉去纠正不好的卫生习惯来改善这些不好的状况。而城市家庭中个别家长缺乏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意识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心疼孩子,不愿意让孩子“受苦”,如我班的郑嘉瑞同学,爸爸妈妈在宾馆上班,他的物品,包括学习用品经常是宾馆的服务员给他收拾,所以他养成了依赖别人的习惯。每节课下课老师都提醒准备下节课物品,他就像没听见一样,桌上物品总是乱七八糟,上课铃响才收拾。二是怕孩子不小心磕着或碰着,三,家长怕麻烦,有些家长对我说:有教孩子做事情的那些时间,自己也就替他做好了或者说,他做不好,我不放心。许多事情包括力所能及的事都不用做。基于以上几种原因,所以我们教师必须承担起指导教育的义务。
四、课题界定:
所谓习惯,是指出于无数次的重复或练习而逐步固定下来变成高度自觉的行为方式。本课题涉及的良好卫生习惯,包括教师环境卫生习惯、个人卫生习惯等。学生卫生习惯的好与坏,是关系到学生个性品质发展的重要因素,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既保持了环境的整洁,又增强了他们对疾病的免疫力。促进学生的生长发育,增强学生的体质,使学生的精神面貌得到改善,促进学生其他良好行为习惯和完美人格的形成。
五、课题研究目标:
1、造就一支卫生意识强、教育思想现代化的教师队伍,不断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
2、教育学生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关心教室环境做起,积极参与环保。
3、通过各种形式、途径、方法培养本班小学生良好卫生习惯,切实提高他们的卫生意识,提高学校办学质量。
4、通过研究,探究培养小学生良好卫生习惯的有效途径。
六、课题的研究原则
1、研究原则:
一致性原则。学生良好卫生习惯的形成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既有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的影响,也有其个人经历、社会交往及个人心理特点的影响。在养成教育过程中,我们既要注重学校教育,更重视学校与家庭、社会的关系,使教师、学生、家长对卫生习惯养成教育的目标、意义有统一的认识,在实践中保持行动的一致性,特别是赢得家长的支持。家校联动,共同培养。习惯是在教育过程中和实践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的,学生的一半时间在学校度过,还有一半时间在家里度过。因此携手家长共同制定卫生习惯的落实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定期召开组织家校活动,通过各种方法向家长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向家长宣传学校生活常规及卫生习惯的要求和教育方法,让家长密切配合,积极支持,共同帮助学生改正不良的习惯,取得教育的一致性,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各方面的良好常规及卫生习惯。
主体性原则: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所有学生的卫生习惯都应得到培养和发展。
差异性原则:培养学生良好卫生习惯要注意因材施教,扬长补短。
循序渐进原则。培养卫生习惯要从少年儿童的实际和特点出发,符合他们发育成长的规律,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少年儿童应提出不同内容的卫生习惯要求。把培养卫生习惯的目的意义讲清楚,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分清轻重缓急,循序渐进地加以培养。
表扬为主原则。培养少年儿童的卫生习惯是一项耐心细致的工作。教师对班里各种具体情况做具体分析,坚持正面教育个别卫生习惯差的学生,进行个别谈话,了解孩子的思想实际,了解孩子的困难,帮助孩子尽快形成好习惯,如定期进行学生个人卫生检查。同时,让卫生习惯好的学生成为骨干,作为榜样带动卫生差的学生,当他们有点滴进步时,及时肯定,予以鼓励。
七、实验方法与策略
(一)实验方法
本课题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课题,因此,总体上主要采取行动研究法,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不断解决实际问题,改进实践方式方法,具体采用调查法、比较法、观察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多种方法结合进行研究探索。
1、行动研究法:“实践—反思—实践”式行动研究法。研究过程中,边实践、边反思,不断修正研究方案,改进研究方法,提高研究实效。
2、调查研究法:从课题立项之前到研究的各个阶段,分别用问卷、访谈等形式进行不同内容的调查研究,提高研究的可行性。
3、文献研究法:查阅文本资料以及相关教育信息网,搜集资料,进行先期的文献研究,分析研究的时代背景,构建研究的理论框架,为课题实施奠定基础。
4、个案研究法:在研究过程中选取典型案例,建立研究档案,进行跟踪研究。
5、经验总结法:在实验研究过程中教师及时撰写教育案例,由具体经验总结上升到科学经验总结。学校对实验过程及时进行阶段性总结,提高经验研究水平,培养学生基本文明礼仪的良好行为习惯,主要包括良好的为人基本习惯、处事基本习惯、学习基本习惯,卫生基本习惯、语言表达习惯等,促进学生健康人格发展。在为人方面,课题强调的核心理念是“培养爱心”,体现为“有真爱,负责任,明礼诚信和乐观豁达”。在处事方面,课题强调的核心理念是“规则意识”,体现为“遵守规则,做事有计划,善于合作,毅力坚强,求新求异,追求效益”。在学习方面,课题强调的核心理念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体现为“基础扎实,掌握信息,学用结合,善于思考,科学用脑”。礼仪方面,课题强调穿着整洁得体、说话语言文明。这些良好习惯都需要在中学生日常行为中培养。
(二)实验策略
1、为人师表身正为范
班主任除了承担教学任务及班集体的组织和管理者的双重角色之外,班主任还具有榜样示范的作用,榜样的示范作用是巨大的,对于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的养成,教师本身的示范作用尤为重要。教师的行为应充分表现其教育性,每次值日生工作,老师应一边指导他们如何做,一边身体力行,做示范,和他们一起做好值日生工作。走进教室,看到地上的纸屑,就不动声色地把它检起来放到垃圾桶里;地上脏了,主动拿扫帚扫干净;桌面脏了,自己擦一擦;桌椅歪了,排一排等等,久而久之,学生就在无声的身教教育下,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
2、教会学生做值日,人人争当小主人
一年一期每人当一天值日班长,明确值日班长的职责。在每人当过一天值日班长后挑选十名优秀的值日班长担任值周小干部,值周小干部每日中午和放学必须组织检查其他同学的“每人一岗”,自己的桌子,座位四周的卫生。“每人一岗”虽然任务少,但要每天坚持也不容易。我一向重视学生责任心的培养,让学生知道,我是班级的一员,就有责任把班级的卫生搞好,我是学校的一员,就有义务为学校的美丽出力。刚开始的时候,我还是不大放心,每次扫完地都要亲自去检查一遍,但是通过一段时间的培养,我已欣喜地看到“学校是我家,教室是我家,清洁靠大家”的理念在他们幼小的心灵根植,每天中午放学的时候,每位学生都会把自己的包干区里的卫生检查好,把自己的书包整理整齐才会离开教室。
3、开展活动,寓教于乐。
喜爱活动是少年儿童的天性,活动既可以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又能使他们长知识、增才干,对他们的身心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寓教于乐的活动是一种轻松愉快的教育方法,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受到教育,逐步改正自己的行为。班主任应充分发挥晨会课及班队课的时间,增加学生的个人卫生和环境保护意识。例如:开展以卫生知识、保护环境等为主题的活动,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愉快地接受教育。培养学生的卫生习惯是一项耐心细致的工作。如开展制定班级卫生公约,让公约成为班级同学共同努力的方向;带领学生参加保洁护路活动、上街宣传等活动,通过角色扮演培养学生不乱扔垃圾的习惯;开展讲卫生小故事比赛,在生动形象的故事情节中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开展值日生评比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卫生习惯。
4、创设环境,培养习惯。
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孩子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如发动学生精心布置教室,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教室的课桌椅整齐有序,窗明几净,舒适温馨的家需要我们用双手共同创造。同时在学生中开展“一人一岗”、“争当值日班长”等活动。让学生知道,我是班级的一员,就有责任把班级的卫生搞好;我是学校的一员,就有义务为学校的美丽出力。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责任心,更加培养了学生在活动中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5、持之以恒,反复训练。
卫生习惯的培养和不卫生习惯的纠正,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解决的。小学生在习惯养成的过程中有“反复”的特点,改变已巩固的条件反射,建立新的条件反射,往往需要花较大的精力,反复坚持,必须“积日累月地练,练到非常熟,再也丢不了”也便成了习惯。通过对强化训练,必能取得良好效果。强化法可与学校的常规管理相结合,学校在不同阶段根据学生的卫生习惯的形成情况,确立强化训练点,班级、学校上下一致强化训练。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不能贪多求全,而应有计划地一步一步地实施,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不能贪多求全,而应有计划地一步一步地实施,一个习惯一个习惯的形成。一系列活动的开展贯彻落实到整个学期的始终,使学生的良好的卫生习惯在反复强化中定型。因此,老师要有意识制定好教育训练计划,反复地、经常性地围绕具体要求组织落实。
6、建立激励机制。
教师方面:重在精神激励,强调自主科研与创新意识,激励教师积极参与,撰写科研论文。学生方面:采取群体激励与个体激励相结合,群体激励:如星级文明班评比——每周评比文明班级—每月文明班升级—期末评出四星级文明班,举行授奖仪式等,以营造浓厚的激励氛围;个体激励:如各班评比每周一星(周一升旗仪式佩戴礼仪之星)—期中初评班级礼仪之星(十佳礼仪少年)—期末分层级评比礼仪之星(班级类每班10名,年级类每班各3名,校级类每班各1名)。
八、实验步骤
本课题实验与研究时间是:20xx年3月至20xx年12月,分三个阶段完成:
第一阶段:20xx年3月至20xx年4月(准备阶段)
——成立课题小组,建立课题档案,制定研究方案,调查分析小学生卫生习惯现状,完成现状调查报告。(20xx年3月至4月)
——对课题进行充分论证,完善实验方案,搜集与课题相关的资料和信息,并编制成课题内部研讨、学习资料,供课题组成员阅读。(20xx年5月)
第二阶段:20xx年5月至20xx年11月(实验阶段)
——开展小学生“良好卫生习惯”实践系列活动,探究培养小学生良好卫生习惯的途径与方法。
——通过问卷与访谈,调查、及时反馈良好卫生习惯的阶段性成果与存在问题及努力方向。
——在学校的教师、学生及其父母中开展“卫生与生活”、“良好卫生你我他”为主题的竞赛活动,同时举行“良好卫生习惯养成”经验交流会,探索良好卫生教育养成的经验。
——结合少先队主题教育活动,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
——形成一套具有较强操作性的良好卫生习惯教育方案。
第三阶段:20xx年12月(总结阶段)
九、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形式:
1、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创新和实效化,促进学校养成教育工作更有效地开展,找到“小学生良好卫生习惯”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2、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
3、使教师提高研究水平,促进专业化成长。
十、实验领导小组和指导小组、实验小组
(一)实验领导小组
(二)指导小组
(三)实验组成员
全体班主任参与课题研究
教师个人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篇26
为了把校本研修工作落实到实处,并能扎扎实实的开展,真正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供广阔的空间,进而促进学校办学水平的总体提高,达到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特制定校本研修和微型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方案。
一、校本研修的组织和管理体系
(一)校本研修的管理体系:建立学校、教研组、备课组“三级管理”研修体系。
1、校本研修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2、校本研修质量评价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3、校本研修组织实施小组
组长:
副组长:
(二)各组织机构职责
1、学校领导小组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学校实际,提出落实校本教研的具体措施,组织全校性的校本教研活动,开展对本校课堂教学的评价工作,选拔本校的课改骨干教师和优秀骨干教师,加强对学校各学科组校本教研的规划管理,总结,推广校本研修的经验。
2、以各教研组为单位,建立学科校本研修小组。其主要任务是规划本组的校本教研活动,组织每周一次的研修活动,落实区、校级校本管理机构的任务,确定本学科校本研修的专题,组织开展同伴互助和案例研究。
3、以学科备课组为单位,建立学科年段研修小组。组织本组教师研究和解决在课程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督促教师自觉进行自我反思。落实学校、学科组的校本研修任务。
4、教研组要提交校本培训计划,确保校本培训主题、内容源于教育教学实际需要。
二、时间安排:
1、20xx年10月10日~10月30日(第一轮10月15日,第二轮10月30日)
(1)制定学校校本研修工作计划,并上报区有关领导。
(2)各教研组对教师进行宣传和动员工作。
(3)各教研组作好研修课题申报工作,拟定学科组研修课题实施计划,设计实施方案并于10月20日前教务处(高中交新校区教务处,初中交老校区教务处)
2、20xx年10月21日~20xx年年11月30日
①根据区领导对规划的审批意见开展校本研修的第一阶段活动。
②对研修活动进行资料积累。
③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改进措施。
④各教研组对前期工作开展情况作汇报(书面和召开专题研讨会),由教务处组织。
3、20xx年12月一20xx年1月
①在对第一阶段工作总结的基础上,对下阶段校本研修工作进行进一步的规划和部署。
②接受第二阶段的检查工作
4、20xx年2——20xx年4月
(1)各教研组研修课题全面总结工作
(2)接受学校质量评价小组的验收
5、20xx年5月
接受区师培与教育研究中心的组织验收
三、校本研修的管理
1、教务处组织教研组制定学期研修计划,并由教务处审核。
2、教务处实行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结果制度,每周一次与集体备课时间同时进行。
3、教研组根据区师培与教育研究中心拟定的研修课题,提交各备课组选择。
4、教研组长参与研修并实行考勤。
5、各备课组长做好研修活动过程记录和研修活动总结。
6、各教研组每一阶段向教务处汇总活动情况。
四、校本研修的评价及奖励。
(1)根据对研修资料和研究课查验的情况评定等第,分为优秀、合格和不合格
(2)每学期末,学校对教研组、备课组,开展活动情况进行总结、评定,评选先进教研组、先进备课组,并予以量化,一定奖励教研组长、备课组长。
(3)凡未组织校本研修的教研组教研经费人平扣30元,不合格的教研小组人平扣10元。
(4)凡是取得优秀成果的教师个人在职称评定,区级优秀,名师选拔上享受优先和加分待遇。
教师个人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篇27
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全面推广,是深化课程改革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为提高学生的身体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加快“培养学生良好习惯”课题研究的实施,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关于确保学生每天体育锻炼不少于一小时的意见》、《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活动》和《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等文件精神为指导,落实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基本要求,以深化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目的。
二、实施原则
(一)全体性原则。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要简易、方便、可行,面向全体学生,要从学生参与面的大小确定活动项目,做到人人参与活动,个个都有喜爱项目。
(二)全面性原则。大课间体育活动要与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有机结合,与新课程改革相结合,与中小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工作有机结合,坚持寓教育性、健身性于活动之中。
(三)趣味性原则。体育活动要在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体现出一定的趣味性。趣味性越浓,对学生的吸引力就越大,使学生在情趣盎然的活动中锻炼身心,陶冶情操,发展智力。
(四)校本原则。大课间体育活动要充分考虑学校规模、场地、设施等特点,挖掘体育资源潜力,发挥师生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丰富活动内容与形式。
(五)安全原则。根据教育规律和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指导学生适度进行体育活动、设置运动项目和相关活动。加强安全教育和管理,建立安全措施、应急措施,避免发生意外事故。
三、目的任务
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全面提高学生体质;满足机体生理需求和变化规律,调整心态,放松精神,陶冶情操;促进骨骼发育,改善运动、呼吸、心血管系统的神经传到功能;降低近视率,减少肥胖症;促进学生的休息与睡眠;科学使用脑力和体力;形成勇于克服困难的顽强毅力和集体主义观念的团队精神;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持,做到大风小雨不间断,酷暑严冬照常练,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和终生的健身意识。
四、实施步骤
(一)课题申报(20xx年底前)
申报课题学校组织有关人员对课题进行论证,搜集相关资料,深入课题内容研究,确定课题的研究步骤和方法。
(二)评审课题,启动,推广(20xx年)
20xx年2月进行座谈会,全面启动课题;5-6月份进行阶段性检查和总结;10月份在全市推广开展。
(三)课题鉴定,总结(20xx年)
20xx年5月进行课题中期调查分析,进行成果评选。10月进行课题实验总结,写出有价值的研究报告,组织课题鉴定,推出一批优秀课题研究成果。
五、实施要求
(一)各市区教研中心和市直各学校要高度重视大课间活动,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本地大课间活动。更新管理观念,注重过程指导,把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与深化新课程改革,与落实《课程标准实验方案》结合起来。
(二)学校要精心制订大课间活动方案,认真组织、体现特色、确保安全,要将大课间活动排入学校作息时间表,改善活动场地和器械,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
(三)鼓励教师、学生创编活动内容,制作活动器材,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编室内健身操与健身游戏,弥补室外活动空间的不足,使大课间活动能够反映出一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个性。
(四)大课间活动每天一次,每次25-30分钟;全员参加,练习密度100%;练习负荷保持在低、中强度,做有氧运动,符合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
六、课题申报
课题申报学校,参照课题研究“目的任务”,根据学校自身情况自定研究主题和课题名称,该主题范围之外的研究课题本次不予立项。所有申报课题既是本课题的子课题,也是市规划办独立立项的规划课题,按照威海市规划办立项课题进行管理。
选取优秀学校作为我市今后重点示范基地。课题申报数量具体为:荣成、文登、乳山各10项,环翠8项,经区、高区各5项,威海一中、威海二中、威海四中、威海工业技术学校各1项。
申请人按照规定认真填写申请书一式三份(一份原件,二份复印件),由各市区“体育大课间活动”课题领导小组初审汇总后,于12月10日前统一报送课题领导小组,申报表和汇总表可从威海市教育网站“通知通报栏”下载。
七、组织管理
在研究的过程中,要重视对课题的过程管理、指导、督导、评比和检查,树立并推广优秀典型。为了保证研究工作顺利开展,威海市教研中心成立课题领导小组,由王义君同志任组长,张启刚、毕志玲同志任副组长,成员由各市区教研中心相关负责人、体育教研员和课题实验学校的负责人组成。各市区教研中心和学校也要成立相应的课题领导小组,课题申报时一并上报。
教师个人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篇28
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切实促进我校教育教学工作持续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将我校教育科研向更深层次推进,引导学校教研组的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研究,把科研与教研、培训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实现我校教学工作由“经验型”向“科研型”的战略转变。经学校研究,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树立“问题就是课题,反思就是研究”的教育科研理念,从教育教学中的小事情,小现象,小问题入手,以小见大,实实在在,对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通过讨论立为“小课题”,开展实实在在的研究,并通过小课题研究工作,探索总结教研、科研、培训互相促进的校本研究新模式。
二、实施目标
1.通过小课题研究,切实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教学有效性。2.从机制上保证教研活动课题化,形成教研组科研氛围,提高教研成效,促进教研组建设。3.通过小课题研究,提高教师将教育科研与日常教学工作进行有机整合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三、总体思路
以学科组(语文组成员众多,也可以分为两个组)为单位,组织构建研究团队,开展研究,学科组长原则上就是课题负责人。教师个人也可以单独申报进行小课题研究。形成以课题研究引领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的研训一体的校本研训机制,引导教师立足自己的教学和管理实际,观察发现教育教学现象中存在的问题,在常规教研活动中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研讨解决问题,提炼形成教学策略,指导自己和同伴的教学行为,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从而实现学校教育的发展。
四、实施流程
1.选题。填写《福华小学小课题研究方案》(附件一)。学科组(教师)根据自己在教学工作中遇到的突出问题,查阅、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认真分析筛选,确定研究课题。选择的研究课题,应该具备“针对性强、切口小、研究周期短”的特点,一般应是所任学科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一个问题,可以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一个问题、一种现象、一个案例等。小课题研究周期不要太长,原则上是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
2.申报立项。参加“小课题研究”的学科组(教师),在规定时间内向学校教科室提交《福华小学小课题研究方案》,确定研究的主要内容,阐明所解决的问题和预期达成的目标,提出研究的方法、步骤等。学校教导处组织力量对提交的课题进行审核,在一周内公布立项的小课题。不合格的,须重新选题、申报,直至完成立项。
3.实施研究。课题负责人组织成员按照课题方案,有计划地开展研究工作,积累研究过程资料(同时完成附件二、三),建立小课题研究档案袋。将常规教研与小课题研究相结合,在教学、听课、评课过程中开展实践研究,从而解决问题。教导处将对研究进行督查指导。
4.结题(中期小结)。每个学期结束,都要开展小课题研究成果总结鉴定汇报会(周期属于一学年的,要开展中期成果鉴定汇报会),学校对研究状况进行评估。
课题成果一般应是一份总结报告(附件四)和相关附件材料(附件包括支持研究课题的论文、案例等以及研究的过程性材料)。结题程序为:(1)课题组及时整理研究过程资料及成果资料,撰写研究报告;(2)将研究报告、过程资料及成果资料交学校教科室;(3)学校教科室组织有关人员听取研究者的报告,对课题进行评审,向研究者宣布评审意见。
5.成果鉴定与推介。结题后,学校将对开展的小课题研究成果进行鉴定、评奖。对优秀的研究成果进行全校推介,推动成果在学科内及学科间的应用与共享。
五、课题管理
1.营造良好的小课题研究氛围。学校积极倡导和要求全体教师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并提供理论上和实践操作层面上的具体指导。要进一步强化“问题就是课题,反思就是研究”的教育科研新理念,以“短、小、实、快”为教育科研工作指导方针,促使广大教师破除教育科研“高不可攀”的神秘感,引导课题组选择一些内容具体、切口小、周期短的问题进行科学研究,从而克服传统课题研究“假、大、空”的不良现象。
2.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小课题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小课题研究的指导和评审等工作。制定具体可操作的《福华小学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加强研究的过程管理,对立项的小课题研究建立电子档案。制定小课题研究的组织、实施、评定、表彰奖励等制度,确保小课题研究扎实有序地开展。
3.培训小课题研究人员。进行专题培训,介绍与小课题研究有关的教育理论等,指导教师通过多种渠道查阅相关资料,激发教师研究小课题的兴趣和研究欲望,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从而培养出一些思想前瞻、能力突出、成果丰硕的研究型教师。
4.深化小课题研究。要把课堂教学作为实施小课题研究的主渠道,积极开展以上课、说课、评课为基本形式的课堂教学活动,深入探究各学科教学的基本策略;研究组成员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分析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共同研讨对策和措施;课题组内部也可以开展教学论文、教学反思、教育案例、教学设计和课堂实录等不同系列的小课题研究成果评比活动,引导教师研教结合,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
教师个人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篇29
时间安排:20xx年6月12日
资料:打电话
活动形式:听课、评课a
指导思想:根据新课程标准的需求,结合教学实际情景,经过“打电话”这个综合运用就是结合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素材,让学生体会优化思想,并会把优化思想运用在生活中,让学生尝试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的方案,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对策论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
具体措施:
一、探讨最优方案
1、联系生活实际提出问题:15人的合唱队接到紧急演出,经过打电话通知每个队员,如果每分钟通知1人,怎样尽快通知到每个队员
2、让生围绕这个题目,设计自我的最快解决问题的方案,时间要最短。
3、交流学生独立方案→同桌互相交流→团体交流→汇报→小结
二、总结发现的规律
每增加一分钟新接到通知的队员数正好是前面所有接到通知的队员和教师的.总数,也就是N分钟新接到通知的队员数等于前(N-1)分钟内接到通知的队员和教师的总数。探研得到N分钟所有接到通知的队员的总人数就是2n-1人。
三、应用规律
发现这个规律后,能够让学生直接利用这个规律来解决前面提出的问题了,随着时间的增加,所有接到通知的队员数分别为1,3,7,15,31----所以要通知完15个队员,只需要4分钟。也能够让学生通知一个50人的合唱队,最少花多少时间就能通知到每个人。
总结: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认真的分析,观察,理解题目的意思,怎样才能最好的缩短时间,找出最优方案,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让学生真正的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来源于我们的生活。
教师个人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篇30
为了更好地推进市级课题《农村初中班级文化建设研究》工作的开展,20xx年12月10日召开了班主任工作专题会议。因时间关系和准备不充分,许多问题在会上未能阐述清楚,特辅以文字说明,希望有所促进。
一、班主任为什么要重视本次课题研究活动?
(一)课题研究能有效促进班主任工作的专业发展
1、班主任工作专业化是教师专业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2、课题研究的内容往往是班主任工作中的难题
3、课题研究是班主任想到学习、交流、协作的平台
(二)课题研究活动能增强班主任的行为意识。
1、班主任平时工作表现为烦琐、细致、重复、枯燥的特点,容易导致被动与盲目
2、课题研究使日常班级管理的无意识行为转化为有意识行为,带着问题、需要观察和思考,要付诸行动,并有可见的“产品”,必须使隐性的问题显性化。
3、有意识的研究行为能增强研究结论的可重复性和实践模式的可借鉴性
(三)班主任是本课题最理想的研究者。
1、班级是班级文化的载体,班级是本次课题研究的对象,班主任是班级的领导者,离开班级和班主任的工作,该研究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班主任有管理班级的自主权,班主任老师对班级文化的影响是主导性的
3、班主任能最近距离的观察学生,所得的资料是真实的、原生态的,也是鲜活的
二、本次课题研究有哪些活动内容与班主任相关?
(一)学习活动
课题研究必须要了解该研究已有的成果,研究者才能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新的发现和做法,才可以用正确的理论来理解和分析现象,并使研究具有科学的理论基础。
本次课题研究中设计的学习内容有两类:一是课题研究的一般程序方法;二是班级管理与文化建设的有关理论。学习的形式也有两种:一是专家报告;二是自学。学习的途径除了向他人学、向文献学之外,更重要的应该是在实践中总结提高――即自主学习。
我个人认为,课题研究的目的就是全面锻炼人的学习能力。教师更要“学会学习”,每有所得,即在学习提高。但课题研究需要对研究内容的相关知识作系统学习,并结合工作实践的改进和提高,具有针对性、系统性和实践性等特征。
(二)主题活动
中学课题研究不是纯学术研究,需要结合实践进行,更多的归属于行动研究。主题活动是围绕某一主题所开展的单个或系列的活动,对课题研究起着重要的实践支撑作用,如《实施方案》中安排的在本学期内要完成的三项活动:“班级美化”、“班级制度建设”、“主题班会课系列设计”等,没有主题活动的研究,多半要结合平时的观察进行(如日志式),难度更大,否则就会“纸上谈兵”,成为“虚假研究”。
主题活动往往围绕课题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展开,取得实践过程中的资料(方案、成果和心得等),作为分析现状和问题的依据,进而提出策略建议。所以,主题活动要有周密的计划和提取资料的准备,这就体现研究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特征,与平常的活动仅以完成任务为目的有所不同。
不同主题活动中的主体可能是班主任老师也可能是学生,还有可能是师生共同参与,因为班级文化建设也是师生共同完成的,而且老师也不能仅仅是班主任老师,我们尽可能地让其他授课老师也参与进来,如语文老师可以结合主题活动布置作文(周记),从中得到学生真实的感受,发挥所有科任老师的作用。
主题活动可以是全校性的大型活动,如总课题方案中设计安排的那些活动,但也可以是某一个或部分班级的活动,甚至是某一类学生群体的活动,如子课题研究所必须开展的一些活动。
(三)交流活动
有研究,就要有交流。交流的形式:会议讨论、文章发表、成果(作品)展示。交流的内容主要有活动计划、过程资料、活动成果和心得体会。交流的渠道有:开题会议、学习会议、阶段性成果展示会、结题会议、小组讨论会等会议渠道,同时我们还要在学校网站开辟专栏和建立QQ群的方式,搭建更为便捷的交流平台。
课题研究过程中的交流活动意义重大:一是在交流中完善方案、得到启迪;二是将自己的成果展示出来,与别人分享成功的喜悦;三是把交流作为自己研究工作的压力和动力,推动自己按计划完成研究任务;四是锻炼研究者的交流表达能力,适应不同的场合,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本课题的交流活动有如下要求:1、所有的参与人有一个基本的要求:每一次活动之后,都要有一个心得体会,或一篇观点明确的论文。2、所有的子课题和总课题的内容分项(单项主题活动)的负责人要做好实施方案和总结报告。3、积极参加上级组织的各项征文、竞赛活动,争取获奖,增加课题研究的.含金量。
三、作为班主任如何参与到本次课题研究中来?
(一)如何认识中学教师课题研究的质量标准
正如前文所述,中学教师的课题研究以行动研究为主,其成果主要以实践模式及分析性的报告的形式呈现,其创新性主要表现在研究的对象、过程和结果不一样,研究者的心得也有不同。与学术研究的成果要有发现新的规律性知识不同,与应用研究成果要有发明新技术也不同。我个人认为中学教师课题研究成果的质量标准应该是:通过研究和实践,取得了第一手资料,丰富了理论认识,贯彻了行动方案,有了一定的心得体会,学生受到了教育,能为他人有所借鉴的价值。所以,我们教师要排除“课题研究高不可攀”的错误认识和畏难情绪,大胆地开展课题研究。
(二)如何确定自己在本次研究活动中的角色
通过前面的论述,我们很清晰地定位自己在本次课题研究中的角色:
1、学习者――要以谦虚的态度,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向书本学、向他人学、向自己学。做到系统学习和深入学习,学以致用。
2、组织者――不管是不是课题负责人都要有一定的组织工作,尤其重要的是做好成员分工和实施计划,“不打无准备之战”,精心谋划,才能万无一失。其次要组织好学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如班级美化活动,就可以组织学生去设计,并写好设计的说明书和美化后的感受等。
3、行动者――与班级管理的实践结合,要求我们班主任将研究活动融入到日常管理中去,并充分发挥每一次活动的积极作用和教育意义。不但要完成总课题组安排的一些活动和任务,可能还要完成自己所在的子课题组的活动任务,还有可能要帮助其他子课题收集一些资料。如何安排好这些可能交叉重复的任务,理想的做法就是“揉合”和“共享”。
4、观察者――资料的获得,新的观念的产生,都来自于自己对学生个体或群体的细心观察,这种观察要围绕自己的研究目标,有准备、有意识地进行,观察之后就要有及时的记录。
5、思考者――思考也要勤于动笔及时记录思想的火花,到结题时,再作系统加工,连缀成篇。特别提醒的是,班主任在配合学校开展的班级文化建设活动开展的同时,自己要对自己的管理班级的思想、思路、模式进行总结,要有所侧重地形成自己班级管理风格与特色。
(三)如何开展自己的研究活动?
1、了解研究的基本套路(见子课题立项方案,或网上学习他人经验);
2、广泛收集相关的文献(越多越好);
3、在实践中有准备地进行尝试(一定要作最详细的计划);
4、细心观察、深入思考、及时记录(每项活动之后,都要求自己写一点文字)。
教师个人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篇31
构建“以生为本高效整合”小学语文教学体系的实验研究课题提出已经一年多了,在这期间,我们进行了大胆的研究和实践,坚持以单元为整体单位,进行省时高效的全方位的整合。已经初见成效,但同时也发现了许多问题,学生阅读的现状令人担忧:
1、师生不重视阅读。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并未得到比较恰当的体现。部分教师,对阅读并未引起足够重视;部分家长反对学生读课外书;阅读能力培养意识较为淡薄;
2、缺乏阅读兴趣。农村学生,回家只想看电视者居多,上街疯狂奔跑玩耍的居多,对阅读课外书籍兴趣就不浓。原因:一是教师对阅读的要求偏移、对学生的能力拔高、忽视学生的体验。二是现在教学质量抓得很紧,各科老师占用严重,学生阅读时间所剩无几了。
3、阅读的课内外有机结合少。教师没有注意课内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加之教师的阅读教学策略与阅读能力培养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这就是造成课堂效率低,教学效果差的原因之一。
基于阅读现状,要想改变阅读的这种现状,提高阅读教学效率,达成新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的目标,首先要从施教者的教学策略改变入手,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主体阅读学习模式,重视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重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其次,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变机械的吸收为理性的和感情式阅读,强化个体在阅读中对内容的重新构建,丰富学生的阅读生活。基于此,我校决定从今年开始,着力探究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机整合的方法与策略,全面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一、研究内容
在新的课改背景下,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阅读资源,实现课内外阅读的有机整合,加强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和阅读能力的培养。
1、掌握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生阅读技能的提高,打造高效的阅读课。
2、探讨课内外整合在拓宽教学途径、帮助学生形成良好“智力”背景、开发“学困生”智力、以读促思、以读助写、以及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等诸方面的功能和实际效益。
3、探索小学低、中、高三个年级段由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辐射的策略与路径,训练基本能力、训练能力品质、培养健康情趣;探寻课外阅读指导课的类型,如读物推荐课、读书方法指导课、读后叙述课、交流评论课、读书笔记辅导课等等。
4、重视积累与运用,在阅读中强化技能和应用,培养语感,提高语文素养,促进写作技能的同步提高。
二、研究目标
1、鼓励语文教师及学生全员参与阅读活动,在阅读中人人受益;
2、初步形成小学语文整合阅读学习模式;
3.探索小学语文整合阅读学习模式实践性的`认知特征,重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
5、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提高各学科学习能力;
6、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课外阅读总量。
1-2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3-4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5-6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总计课外阅读145万字。
要让学生;在阅读中变得富有和强大;在阅读中创造生命的质量;在阅读中修身养性,姿态优雅。为学生现在和将来幸福地阅读做有益的探索。
三、方法策略
(一)带头示范,注重指导。
教师每天和学生一起读20分钟书的读书活动。教师要成为课内外阅读持久的示范者,积极的倡导者,组织者,合格的指导者,并要成为学生忠实的读者和听众。
引导学习方法。课内阅读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学习阅读方法,变革繁琐的分析课文的教法,让学生会真正成为阅读课堂的主人,力求简简单单教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
(二)让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效结合
(1)以课内带课外。有意识地把课内阅读教学带动课外阅读,拓展阅读面,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从而达到课内悟方法,课外求发展的目的。如学习《桂林山水》一课后就让学生再去阅读《张家界》等其他描写祖国风光的文章。再如学习《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课后,向学生推荐《爱的教育》一书。学习了《詹天佑》等这组“祖国在我心中”专题的课文后,推荐学生去阅读“爱国题材”的课外书籍或文章。
(2)以课外促课内。
补充课外信息,扩大视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在不同的材料中适当地引入背景知识或相关知识,看似离逸了课文的主线,实际上更好的突出了课文的主线,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补充课外信息,积蓄情感,深刻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材中许多文章均留有“空白”,需要读者自己去感悟。但对小学生而言,感悟毕竟不是易事,教师可以适当的补充课外信息,将会获得事半功倍之效。
补充课外信息,降低理解难度,突破教学难点。
在阅读教学中,费时最多、收效最微的是课文难点的教学。在理解课文难点时,适当地补充课外信息,可以让难点迎刃而解。
(三)让“图书超市”中的图书大放光彩
1、发挥学校的图书的作用
有效地使用好学校的图书,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培养热爱读书、自觉读书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提高图书的使用效果,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2、指导好学生读书
开展早读活动。引导和帮助学生养成早读与午读的习惯。早读要求每周五次,早读时间20分钟。放学回家闲暇时间为同学们的读书时间,可以是下午也可以是晚上。老师定期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指导和好书推荐。
(四)积极开展读书讲坛活动
在学生广读书籍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各个层面的读书讲坛活动,让学生把自己的读书所得和收获,当众讲出来,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让学生体味到成功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