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2024记者节感言(通用27篇)

发布时间:

实用的2024记者节感言(通用27篇)

实用的2024记者节感言篇1

11月8日是记者节。以职业为节,为了记者的光荣,也为了光荣之后,脚步更从容。所以,记者的光荣,并不属于一己,而是属于这个伟大的时代,这个伟大的国度。古人有云:“躬逢其盛”,“躬”既可解为“亲自”,也可解为“曲身”:面对伟大,个人怎能不心生敬意,怎能不满怀谦卑?细数光荣后,请束之高阁,在这个幸运的时代,从容前行。

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新闻记者肩负着“天降大任于斯人”的使命,追寻理想、拷问真相、守望良知是新闻记者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因此,新闻记者,不应该是简单的记录者,而应是一个善于交流的访问者,反应敏捷的运动员,思想深邃的哲学家,温厚善良的慈悲者,嫉恶如仇的侠士。

哪里有新闻,哪里就有我们忙碌的身影。今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举例今年的大事件)……每一个重大事件,我们的记者都战斗在一线。虽然这些事件现场离我们云浮很遥远,但是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们依然“忙碌”。我们已经数不清多少次采访归来连夜赶稿,多少次加班;为了一句话、一张图片、一个版面、一个创意,我们采编人员反复琢磨、反复讨论。记者坚守在现场采访,把最感人的故事与场景记录下来,经常忙完已经是凌晨了。这种“忙碌”是辛苦的。可当我们把最感人的事迹写出来刊登在报纸上,再辛苦的“忙碌”也是幸福的。

走在新闻的路上,我徘徊在爱与痛的边缘。但我知道,我不会放弃。人的一生,能把职业与理想完美结合起来,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

看到我们的时候,我们在报纸上;看不到我们的时候,我们在路上。作为新闻记者,活跃在人民群众之中,穿梭于社会万象之间,传播党的声音,反映民生民意,抓到新闻“活鱼”,我们一直在路上。我们用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记载着“江北水城·运河古都”发展的每一个脚印,书写着聊城的光荣与梦想,勾画出永不褪色的缤纷画面。

美国著名新闻工作者普利策有一句名言:“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告。”这也让我们“初学者”承载了超过自身年龄的沉重责任。在三年的民生社会新闻实践中,记录历史、书写真实,成为我对职业的要求;追求卓越,真诚面对,是我事业的座右铭。

作为一名学生记者,我很认真的对待每一份通讯稿。修修改改的过程中,酸甜苦辣,滋味俱全。凌晨时分,仍在挑灯夜战,只为一份能按时发出的新闻稿。一字一句都要反复斟酌,陪伴我的,一盏灯、一杯茶,还有心中不变的记者梦。这些,都是我所追求的生活。我很珍惜,在校网通站工作的日子,转眼,快一年了。成为一名学生记者已经五年有余,从高中到现在已经是一名大三学生。记者生活已经成了我平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分子。从最初的青涩到现在逐渐成熟的文风;从最初的胆怯到现在拿起录音笔做采访时的游刃有余。我很庆幸,当年的自己做出要成为一名学生记者的决定。未来的日子,更多的历练,我愿意继续在学生记者的岗位上挥洒我的青春和热血、不断前行。又是一年记者节,祝愿亲爱的学生记者们节日快乐,努力追寻心中的记者梦。

用汗水诠释记者的含义,用无悔铸就记者的奇迹。加入记者站是我大学以来最重要的抉择,我爱这个地方,就像爱我的家和家人。遥想去年记者节时,我刚加入记者站不久,在各位记者学长学姐的帮助和鼓励下,抱着深深的对记者工作的热忱,为自己的记者梦而奋斗。

我坚信我将保持积极的工作态度和热情,以敏锐的发现力,深刻的思考,与众不同的视角,继续发挥自己作为记者的光和热。

实用的2024记者节感言篇2

今天是第七个记者节,和护士节、教师节一样,在中国作为行业性的节日好象只有这么三个行业的从业人员有幸过节,我在很忙然中度过了今天---记者节。

从业这些年,经历了风风雨雨,苦辣酸甜……心里一直想要说些什么?

100多年前,马克·吐温曾这样评价新闻业:“这是由一群无知、自以为是、头脑简单的人制造的舆论,这些连挖沟、修鞋都不够资格的人,为了生存走上了记者之路。”

这有点像当下中国新闻记者的写照。

曾被誉为“无冕”的这个群体,正在尴尬地饱受声誉危机。更可怕的是,即使是记者自身,也常常陷入自我怀疑与否定之中。

一个机会,一考就考进了新闻单位,一个本没有多少文化的人就吃起了文化这碗饭,敢说我是尽了全力地做记者,那种痴迷,那种敬业回想起来连自己都不堪回首,参与创办经济台、交通台,耕耘、收获、艰辛、汗水、鲜花、荣誉,苦乐尽在其中……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为民鼓,为民呼,为社会进步助推一把,忠于职守,我无愧地说,我做到了。

记者节只是一个尊重记者的形式和符号,记者要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更好地融入社会,褒扬正义,鞭笞*,为社会进步和文明贡献力量。

记者节,一个虽然没有假期但是令人心动的节日!

实用的2024记者节感言篇3

记者节,我们的节日。

看到我们的时候,我们在报纸上;看不到我们的时候,我们在路上。作为新闻记者,活跃在人民群众之中,穿梭于社会万象之间,传播党的声音,反映民生民意,抓到新闻“活鱼”,我们一向在路上。我们用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记载着“江北水城运河古都”发展的每一个脚印,书写着聊城的光荣与梦想,勾画出永不褪色的缤纷画面。

记者节,以职业为节,为了记者的光荣,也为了光荣之后,脚步更从容。我们是幸运的,因为我们成长在一个伟大的时代,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正在发生。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在建设“江北水城运河古都”、建设生态礼貌市、加快打造山东“东引”、“西拓”桥头堡的宏伟实践中,我们满怀热忱、用心记录,共同参与了这座城市的改革发展,见证了这座城市的日新月异。

辛苦中感受职责,笔触下守望道义。在我们的节日里,蓦然回首,多少风雨,多少汗水,多少困难与危险,都化为点点思绪出此刻脑海里。

时政报道不仅仅是地市党报发挥政治优势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提升报纸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市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中央、省领导相继前来视察,市里的重大活动也比较多,时政报道任务十分繁重。应对人员少、任务重、压力大的实际,我们与市委市政府持续高度一致,及时、准确、圆满地完成了报道任务,将党的声音传到达千家万户,得到市领导的肯定和表扬。

做一名真正合格的新闻记者,不光要有敏锐的目光,还要有过硬的文笔,更重要的是能把握群众脉搏,捕捉群众喜闻乐见的好新闻。我们行走在田间地头、大街小巷,用心记录历史,传递感动。于是,一批重要人物典型:白云、王峰、陈春龙、牧琳爱等陆续推出,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于是,每年都有一大批新闻佳作获得国家、省、市新闻奖。

512汶川大地震,已成为中国人20xx年的群众记忆。而我们,用笔、用镜头永远定格了这记忆中的聊城旋律。大地震后,本报3名记者先后奔赴北川灾区采访。

刚刚过去的第十一届全运会,聊城赛区承担承办男子篮球小组赛的重要任务,这也是我市有史以来承办的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国家级正式比赛。我们的采访进行了精心策划。在每一天一个综合消息的前提下,每一天撰写一篇评论,比较赛状况进行较为专业的分析。

关注民生民情,解决百姓疑难,搭建普通百姓与党委政府相互沟通的平台,是开办党报民生热线专栏的宗旨。我们把握栏目宗旨,关注事关百姓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认真接听热线,耐心解答群众的各种疑难。

这一天,我们为自己是一名记者感到骄傲和自豪,又为我们身负的重任而时时自省自警,告诫自己:勿忘神圣职责,勿忘铁肩道义。

实用的2024记者节感言篇4

新闻工作是紧张的,新闻工作者的神经永远紧绷着。

新闻工作是艰苦的,只要有新闻,新闻工作者总是在第一时间冲在第一线。

新闻工作是危险的,一项调查显示,在非军事职业中,矿工是最危险的,其次就是记者。

新闻工作要为别人做嫁,编辑、校对、美编等许多新闻工作者永远工作在热点新闻的背后。

但是,为什么?邵飘萍三次入狱,多次被追捕,但终生无悔;为什么?一代又一代新闻人的鲜血没有阻挡住后来者的脚步?

我想,那是因为新闻工作苦中有乐,新闻事业的大乐远大于新闻人个体的小苦,真正的新闻工作者总能够体尝那至苦至难之后的至甜,总能够享受那汗水、泪水和血水之后的工作乐趣。

新闻工作快乐因为她职责神圣。从近代报纸开始,新闻工作就具有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早在1849年,马克思在针对《新莱茵报》的审判法庭上,就曾明确指出:“报刊按其使命来说,是社会的捍卫者,是针对当权者的孜孜不倦的揭露者,是无处不在的耳目,是热情维护自己自由的人民精神的千呼万应的喉舌。”中国第一位留学西方研习新闻学的徐宝璜在其《新闻学》中称:“新闻记者,对于社会,负有重大之责任。彼以颠倒是非,博官猎贿,或专以致富为目的而办新闻纸者,乃新闻事业之罪人”。选择了记者,就肩负起了历史使命,就拥有了奋斗的航标,就承担起了社会发展观察者、记录者和守望者的历史责任。

新闻工作快乐因为她情系大众。从*中央第一份机关刊物《向导》诞生之日起,中国*人在80多年奋斗不止的革命实践中,始终强调新闻工作要对人民负责、对社会负责。邵飘萍有一句名言:新闻的灵魂应“冷静活跃于理智之世界,而耕耘于世人感情之田亩。”40多年前,一位报社领导曾经向邓拓请教怎样办好晚报,他毫不迟疑地说:“要站在群众之中办报。人民群众是报纸的服务对象,是报纸的真正主人”。新闻工作者的笔是大众交给的,新闻工作的责任是社会赋予的,新闻工作与千百万大众同喜同悲、密切关联。

新闻工作快乐因为她薪火相传。从唐玄宗时期最早发行的“开元杂报”到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从黄远生、邵飘萍、邹韬奋到邓拓、穆青、郭超人,从只有报章记者到多媒体全方位记者的涌起,一代代新闻人耕耘奋斗,一代代新闻人用鲜血和汗水铸就了新闻事业的辉煌。今天,传媒发展的新环境,信息传递的新技术,信息开放的新政策,使新闻事业走上了立体化发展的高速路,近百万新闻工作大军战斗在新闻事业的第一线,全国近600所院校开设了新闻系,我们的队伍日益壮大,在社会发展的舞台上新闻工作不可或缺。

新闻工作快乐因为她永远年轻。新闻工作者永远处在进行时,我们不知道今天将要报道什么,我们只知道要满怀激情地关注新的、更新的新闻事件。一位记者曾写下这样的诗句:“我感到自己选择了一个多么年轻的职业。就像这个时代从来没有给我一丝苍老的感觉。

新闻工作快乐还因为很多很多……

但是,我还想说,新闻工作快乐还因为她充满幸福。一位希腊人对“圆满幸福”下过这样一个定义:在宽广无限的人生舞台上,尽情施展才能,而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那就是幸福。如果这是幸福,那么新闻工作者幸福的境界远高于它。新闻工作者的幸福不仅体现在驰骋冲锋于宽广无垠的社会舞台上,更在于能够整合社会力量,参与和推动社会变革。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正是新闻工作的魅力和神奇之所在。在社会发展,自有真正意义上的新闻事业以来,社会进步的重大历程背后都离不开新闻力量的推动,远的不说,从改革开放之初的“真理标准大讨论”,到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从*同志视察南方重要讲话到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大转变,哪一项重大事件背后没有新闻工作者的鼓与呼?为什么当我们以记者的身份出现时,素不相识的人们向我们敞开了心扉?为什么我们的触角可以上至领导的重大决策下至普通百姓的家长里短?为什么一个平民百姓的疾苦通过记者的报道,就能够引起社会的关注,唤起各界的爱心?为什么一些社会痼疾、陈腐观念,经新闻媒体痛陈暴光后,就失去了附着的根基,并进而引起制度的变革?因为,我们不仅代表自己,更代表社会的良心,我们的一次小采访有可能推动社会前进一大步。

实用的2024记者节感言篇5

今天是记者节,我们依然在路上,为陇南学子,为市民的热线投诉,为每一条新闻线索,奔走在路上。

新闻记者是时代的见证者和书写者,也必然是参与者。我们用手中的镜头和笔记录新闻,呈现真相,反映民生诉求,为正义的伸张和城市的进步提供新闻和舆论的支撑。

报道新闻事实,揭示公共事件的真相,是记者的天职。为了维护职业的尊严,记者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和不畏威胁阻挠的勇气。不可回避的是,记者因为新闻报道而受到人身威胁的事件时有发生。前不久,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李东东表示,新闻记者正面临复杂的职业生态环境;中国记协党组书记翟惠生坦言,记者维权仍有一定难度。记者成为一种高风险的'职业。

庆祝20xx年记者节工作座谈会透露,新闻出版总署正在研究建立新闻记者职务行为规范准则。明文规范记者行为,为新闻报道建立清晰的法律规范,是新闻业走向法治的前提,在规范采访报道的同时,如何保障批评报道权、保障记者安全,应该是不容忽略的内容。新闻事业需要坚守新闻正义的记者,也需要捍卫新闻权利的新闻立法。

记者采访报道和维权的难度,反衬着公民知情权的实现程度;对记者权益的保障程度,则反映了对公民知情权的尊重程度。法治不健全,记者采访报道的权利就不可能得到完整的保障。即便记者报道了真相,如果没有社会法治的跟进,真相背后的正义诉求也不可能得到实现,事件即使反复曝光,也难有实质推进。新闻的困境对应了记者的艰难处境,也正是在需要记者勇敢担当的地方,体现出新闻的价值和力量。

20xx年是晶报记者大力发扬“阳光媒体非常新闻”力量的一年,在舆论监督上更有力,在参与推动社会管理进步上更给力。为了新闻正义,我们将继续前行。

实用的2024记者节感言篇6

静悄悄的,记者节又到了。

由于自己和然然一齐感冒,这天看到“小二读帖:中国记者也有节”才明白11月8日是连半天假也不放的“记者节”。为此,国内云南26家媒体“宣誓承诺放下‘灰暗新闻’”:“做负职责媒体,让新闻更加温暖、更加阳光、更加有力量”。这当然是个好的方向,媒体、记者,一向有“社会良心、无冕之王”等等的称号,他们若能更清楚的认清自身职责、勇于负起职责,而不是随波逐流和唯利是图,当然是社会与民众之福。

另一方面,记者节不仅仅需要强调职责,更需要强调权利而不仅仅仅是福利。我们至今还时常听到记者挨打、被防、被限制、被传唤、被诬告等等的新闻。在这样的新闻舆论环境下,如果记者的采访权、知情权、人身权利还得不到足够保障的话,又如何保证公众可能得到真相和阳光呢

记者是观察者,报道者,也是记录者。每逢重大的事件,都有记者在场。此时,记者就成为见证者和记录者,扮演着古代史官的主角。

伍皓:“做负职责媒体”

做负职责媒体,首先是要对新闻负责;必须要对公众负责;归根结底是要对党和人民的事业负责;目的是为了重塑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建立在“负职责媒体”的基础之上,我们才能在追求公开、透明、阳光、开放的道路上走得更好、更远。

记得《南方周末》上刊载过一篇文章,讲述新闻与历史的关系。文章认为,历史是古代的新闻,而新闻是当代的历史。这一番话,是值得反复引用的。我一向认为,记者就应学习历史,以加强对事件的整体把握,加强使命感和职责感;历史学家也就应关注时事,以便给材料注入生命。历史与现实,是能够相互对照的。

我们生活在历史之中。这天的时事,就是明天的历史。在中国,我们既不能够准确地报道时事,也不善于经常地回顾昨日发生的事情。我们既没有新闻,也没有历史。于是,我们沉溺在不断进步的幻觉之中,却走在老路上面。我们自以为不会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却被同一块石头绊倒两次、三次直至很多次。我们天天在觉悟,结果却是被新的石头再绊倒很多次。

刘松萝曾说:中国的问题,个性是腐败问题,就是在缺乏报道,缺乏记录并且缺乏对旧闻的回顾的社会条件下日甚一日,直到积重难返。

因此,中国需要这样一些人,他们能够冷静地观察时事,把事件客观地报道出来,准确地记录下来。在重要的时刻,他们又能够把历史记录拿出来以供社会对照之用。当社会沉沦的时候,他们的是非标准不随着社会沉沦。当社会扭曲的时候,他们的记录不随着社会的改变而改变。当社会选取遗忘的时候,当社会在娱乐中醉生梦死的时候,他们就应记住那些有可能让自己,让权贵,让大众不快乐的事情。记者和学者,当然就应是肩负这种使命的人。

我不埋怨大众。大众正在承受着巨大的生存压力,他们有权利只思考眼前的事情。同时,就应有人去思考长远一些的问题。这是一种社会分工,与精英和民粹没有太大的关联。有些人的虚名,或者因为虚名而产生的实利,就就应来自他们思考了大众没有思考的问题,承担了大众没有承担的精神痛苦。

假如有人不愿再承担精神上的痛苦,他们能够选取退却,让新来者承担这一社会主角。但是,假如有人不愿意承担痛苦和风险,却仍然以记者和学者自居,这就是在欺世盗名了。至于那些歪曲事实,模糊逻辑,倡导遗忘,麻痹社会,降低社会肌体的疼痛感的人,就应被称为记者和学者中的败类。

把事件记录下来,这是一种无奈,是我们在有些时候唯一能够做的事情。同时我相信,这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在《呐喊》的自序里,鲁迅先生记录了此刻已经被熟知的他与钱玄同先生的对话。

鲁迅:“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此刻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钱玄同:“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期望。”

看似无望的时候,愿意沉睡的人继续沉睡吧。不愿意睡或者睡不着的人们,不妨加入记录者的行列。

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社会的记录者正在增加。以前,我们听说过有神话般的西方记者,他们周游世界,又能够随时把文字和图片传到报社,在报刊上发表出来。这天,这已经我们成为每一个人都能够做到的事情了。唯一的不同,就是大多数人只能在网上发表。能够说,每一位网上作者,都是广义上的记者。很多新闻,就是由他们带给的。

更值得庆幸的是,网上的报道和记录已经起到了作用。周正龙虎照事件,“躲猫猫”事件,周久耕事件,邓玉娇案件,经济适用房六连号事件等等,都得到了社会的关注,有些还得到了应有的处理。

刘松萝曾在《天价和地王:我们无能为力,但是能够记录下来》中说:“我们无能为力,但是能够把这一切记录下来。我们要记住:是谁在操纵房价,谁在放松监管,又有哪些专家在为财阀张目。一句话,是谁在祸国殃民。我坚信,报应会来到的。”此外,假如我们把看到的暴力拆迁记录下来,把市政工程中的腐败现象记录下来,把正在进行的高考改革中出现的违法违纪问题记录下来,就能够构成威慑的力量,就能够推动中国的进步。

写作本文的时候,我看到了《南方都市报》的社论,《记者:观察者、记录者、参与者、改造者》。在此,向《南方都市报》致敬。

我们是社会的记录者。我们拒绝强权,拒绝遗忘,拒绝商业霸权,拒绝泛娱乐化,力求为社会,为后人留下真实的记录。我明白,还有很多网络关注的事件没有得到解决,有些事件甚至在网络上无法讨论。但我坚信,只要有人还在记录,中国就有期望。

实用的2024记者节感言篇7

11月8日,是新中国的第十个记者节,一个不放假的节日。我们向你们———所有奔波在路上的新闻记者,致敬!和很多个日子一样,这是平凡的一天。一切都在缓缓改变,一切也都在缓缓地被改变。不变的,是我们的致敬。

这是几名普通新闻人,他们有着各自不同的名字。他们发自肺腑的话,是我们所有新闻工作者的坚持。让我们并肩前行!

黄叶飘飞的季节,我们迎来了第十个属于自己的节日。

飞天周刊一个年轻的实习记者曾写过让我肃然起敬的一句话:喜欢这分艰辛,尊重这分使命,所以固守这分职责。

而事实证明,她的确没有把这句话仅仅停留在口头上。都市新闻人就就应这样,笃信成功的喜悦来自艰辛的采写编,而不是低俗的炒作和无聊的文字游戏。党给了我们使命,不是让我们接到一个热线就急匆匆“打抱不平”,或带着发稿任务满大街找“狗咬人”,更不是让我们居高临下地大喊一通,乱批一顿。为了固守职责,我们务必始终持续冷静、平和与辩证,走进都市生活,体察社会现象,倾听市民声音,继而概括又生动地聚焦我们生活着的都市,让相关部门、相关人甚至感兴趣的相关群体,有所触动,有所思考,有所改善。

———李

在新闻这个行业中干了这么多年,我始终认为我干的是一件很重要、很神圣的事情。正因如此,我觉得我始终是战战兢兢的,生怕有什么遗漏或疏忽造成大错,以至于晚上做梦都被吓醒。做什么事情必须得做足功课,不然我会个性不自信,怕别人小看我,更怕读者觉得看我修改的版面、采写的稿件是浪费时间。

———兰

匆忙中,一天又结束了。放下手中的笔,细细回味,十多年的修改记者生涯,赋予了我吃苦耐劳、坚忍不屈的性格,造就了我恪尽职守、是非分明的品德,这是我一生的财富。

这会儿,我想说,将荣光与豪情稍稍收起,让我们肩负职责,从容前行!

———裴

记者是现实忠实的记录者和守望者。记者的价值,就在于把这种忠实的记录刻录成一段真实的印记。记者就应是现实主义者,以记录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为己任;记者也就应是理想主义者,总要想像着让明天的生活更完美,我们的社会更礼貌、更进步。记者这个职业永远是一种人生状态,你务必在一种状态下,在一种学习的状态下,在跑步的状态下做这样一份工作。

———关X

入行16年,面容已不再年轻,头发已不再浓密,青春已渐渐远去。在还不到回忆的年纪回首这16年的日日夜夜,惟感自豪的是:激情仍在,动力依然,前进的脚步没有停歇!新闻是个充满挑战、需要激情、不怕艰辛、固守职责的行业,选取了它,就意味着要有更多的付出和努力。16年里,有成功、有遗憾、有欢笑、有泪水,但在一个充满朝气、团结如一、力求上进、感动常在的群众里工作,心里是一种别样的温暖。节日来临,应对暖阳,大声说出———我无悔!!!

实用的2024记者节感言篇8

每年的11月8日,是一个属于我们的特殊的日子。从踏进新闻行业那天起,如今已经过了五个年头。回想这五年里的工作经历,我感悟颇多。

记者是我的第一份职业。一开始工作时,对记者真正的含义并不懂,只知道盲目地仰慕记者的光辉与自由。于是,这个蜕变的过程变得极为漫长和艰辛。五年的时间过去了,我终于明白,大力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着力营造更和谐的社会环境,使我们的社会更文明、更进步,是记者不可推卸的职责与使命。

采访的过程千篇一律,从接到任务到联系采访对象,再到采访和写稿。整个过程让人感觉紧张、惆怅和疲惫。只有在完成一篇稿件并顺利刊登后,才是我们可以稍微松口气的时候。在这过程里,我也曾想过放弃,但每当这个时候我就会想起三年前的一个采访对象。那是一户残疾人家庭,妻子瘫痪在家,瘸腿的丈夫每天靠捡破烂为生,还要供一个女儿上学。我发现自己在工作上的累与他们生活上的苦比起来不值一提,尤其是他们那种对生命的执著总会让我感动,此时,放弃的念头便打消了。

记者的一年四季都是收获的季节。当有人肯定了我们的努力,所有的疲惫与惆怅便会很神奇地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尤其是当文章见报后我们所接到的每一句赞扬与批评,便会化成我们工作上进步的动力。社会赋予了我们新闻工作者的职责,让我们去见证、去记录社会上所发生的一切。我们需要不断去接触新的事物,我们更需要在工作中不断焕发出一种青春的激情。这些经历让我获益良多。这种珍贵的收获不分季节,每天都是进行时。所以我是幸福的,因为我的一年四季都是收获的季节。

实用的2024记者节感言篇9

记者节是在中国是除了“护士节”、“教师节”之外的第三个行业性节日。大凡政府或社会为一个行业设个节日,与其说这个行业十分重要,不如说这个行业十分辛苦。医生与护士相比不重要吗为什么不设个医生节为什么不设个“公仆节”、“老板节”

有人常说:“记者是‘无冕之王’!”这是受了西方歪理邪说毒害的结果,很可笑!在民主国家,媒体掌握着舆论监督权,是相对于立法、司法、行政权之外的“第四种权力”,记者能够被认为是“无冕之王”,没有问题!但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媒体只是党的喉舌,这是比较准确的定位。喉舌,只是喉舌而已,没有脑子,让说什么说什么,让叫几声叫几声。这算哪门子“无冕之王”啊

目前正值报刊征订之时,报刊办得怎样样,读者和市场的选取才是实实在在的检验标准。媒体的尴尬之处在于,说是机关吧,财政却不拨款,需要自己在市场上觅食;说企业吧,又不能完全走市场化的路子,一派官衙作风。所以有人说,媒体是还没有倒闭的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在市场大潮的冲击下已经溃不成军、所剩不多,媒体却无法像国有企业那样改制,又不得不应对市场,所以举步维艰。

我向一个同学推销某个定位一向不准的报纸,同学说:“这个报纸白送我也不要!”报纸办到这个份上,我不明白摆成绩唱高调自欺欺人究有何益!

当然,过节了,为了“鼓劲”,大家说说场面上的话,也未尝不可。但是,我认为,如果大家都能讲讲实话,更为可贵。我相信“骄兵必败”、“哀兵必胜”!认识不到不足,即使认识到了却不敢承认、不敢正视,尤为可悲。

按说,大家无论从事哪个职业,都是靠劳动谋生,职业本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别,又何必为某个职业设个节日如果为某个职业设了节日,大概是因为这个职业既重要又辛苦,而且充满了风险。媒体和记者遇到的风险很多,也很复杂。一是容易遭罹政治风险,如因为信奉“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结果犯了“政治性”错误;二是容易遭遇人身危险,如因为揭露某黑幕而得罪某团体或个人,轻者被打,重者锒铛入狱;三是易犯技术性差错,别小瞧这技术性差错,一字之误,轻者被降职罚款,重者会丢了饭碗……

从这一方面来看,设个“记者节”,也算是社会对这个高风险行业的一种抚慰。在第8个记者节来临之际,中国新闻出版总署就“保障新闻采编人员合法采访权利”发出通知指出:“新闻采编人员合法的新闻采访活动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干扰、阻碍新闻采编人员合法的新闻采访活动。”似乎给了记者们一柄“尚方宝剑”。但我认为,就这么空泛的一句话,不可能有什么法律效应,也不会真正能够保障记者的合法的新闻采访活动。宪法第三十五条还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呢!

尽管传统媒体目前处境艰难,但其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用不着说那些漂亮的口号,为了生存,也要将报刊办好!毕竟,读者才是媒体的衣食父母。都说南方的一些都市类报纸思想解放、敢说真话,与其说他们“铁肩担道义”,不如说他们是为生存所迫。走向市场的报纸,务必敢于报道真相、说出真话、为人民代言,才能得到读者的认可。否则,你的报纸就订不出去,就没有影响力;影响力小了,商家谁还来做广告

这天是记者节,匆匆在博客上拉杂瞎扯几句,算是个人感言,只与二三博友交流,实不足与外人道也。

实用的2024记者节感言篇10

看到我们的时候,我们在报纸上;看不到我们的时候,我们在路上。作为新闻记者,活跃在人民群众之中,穿梭于社会万象之间,传播党的声音,反映民生民意,抓到新闻“活鱼”,我们一向在路上。我们用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记载着“江北水城运河古都”发展的每一个脚印,书写着聊城的光荣与梦想,勾画出永不褪色的缤纷画面。

记者节,以职业为节,为了记者的光荣,也为了光荣之后,脚步更从容。我们是幸运的,因为我们成长在一个伟大的时代,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正在发生。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在建设“江北水城运河古都”、建设生态礼貌市、加快打造山东“东引”、“西拓”桥头堡的宏伟实践中,我们满怀热忱、用心记录,共同参与了这座城市的改革发展,见证了这座城市的日新月异。

辛苦中感受职责,笔触下守望道义。在我们的节日里,蓦然回首,多少风雨,多少汗水,多少困难与危险,都化为点点思绪出此刻脑海里。

时政报道不仅仅是地市党报发挥政治优势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提升报纸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市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中央、省领导相继前来视察,市里的重大活动也比较多,时政报道任务十分繁重。应对人员少、任务重、压力大的实际,我们与市委市政府持续高度一致,及时、准确、圆满地完成了报道任务,将党的声音传到达千家万户,得到市领导的肯定和表扬。

做一名真正合格的新闻记者,不光要有敏锐的目光,还要有过硬的文笔,更重要的是能把握群众脉搏,捕捉群众喜闻乐见的好新闻。我们行走在田间地头、大街小巷,用心记录历史,传递感动。于是,一批重要人物典型:白云、王峰、陈春龙、牧琳爱等陆续推出,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于是,每年都有一大批新闻佳作获得国家、省、市新闻奖。

512汶川大地震,已成为中国人20__年的群众记忆。而我们,用笔、用镜头永远定格了这记忆中的聊城旋律。大地震后,本报3名记者先后奔赴北川灾区采访。

刚刚过去的第十一届全运会,聊城赛区承担承办男子篮球小组赛的重要任务,这也是我市有史以来承办的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国家级正式比赛。我们的采访进行了精心策划。在每一天一个综合消息的前提下,每一天撰写一篇评论,比较赛状况进行较为专业的分析。

关注民生民情,解决百姓疑难,搭建普通百姓与党委政府相互沟通的平台,是开办党报民生热线专栏的宗旨。我们把握栏目宗旨,关注事关百姓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认真接听热线,耐心解答群众的各种疑难。

这一天,我们为自己是一名记者感到骄傲和自豪,又为我们身负的重任而时时自省自警,告诫自己:勿忘神圣职责,勿忘铁肩道义。

实用的2024记者节感言篇11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回首自己六年多的新闻工作,首先从脑海里蹦出来的就是陆游这副对联。

20xx年三月,我结束十六年的教育工作,投身新闻事业。当上记者,伴随强烈新鲜感的是知识面狭窄的窘迫。想要干好一项工作,务必有必须的知识储备。没有准备的行动必然导致手忙脚乱。我的第一次采访虽然事后在领导帮忙下完成了这篇通讯报道,但写作过程磕磕绊绊,苦不堪言。总结教训,是自己采访前案头准备不足。那位企业家的背景、企业产品及其在全市产业中的位置、企业文化等等一概没搞清楚,贸然采访,只能一头雾水。

稿件写好了,发表了,看着报纸上那署了自己名字的一千多字,心头涌上一丝甜、一丝苦、一丝酸。真是“事非经过不知难”啊。有时候,做足了采访前的案头准备,可真正采访时却发现准备的东西派不上用场,甚至采访对象与资料都得临时调整。这时候只能“急中生智”,高速开动脑筋,找准新闻点,设计问题,完成采访。采访完成不代表稿件构成,往往是采访后觉得自己已经取得了充足的素材,但回来写作时才发现还是有些问题没搞清。即使找准了新闻点,取得了充足的素材,解决了“写什么”,构思成文的时候还会遇到“怎样写”的问题。

为拿出一篇稿件的框架思考一两个小时,为求得一个适宜的句子、恰当的词语推敲十多分钟,那都是常事。“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那时候,感觉自己真的能和古人想通。《仪征信息》的记者跟其他平面媒体的记者不一样,我们既是文字记者又是摄影记者。这对.记者的要求很高。尤其是在报道重要领导领导活动时,记者同时操作照相机、录音笔、笔记本,兼顾文字与图片而能不顾此失彼,确非易事。做记者的时候,我多负责重要领导活动的报道,其中的甘苦比别人体会得更深。此刻,我做修改,轻易不枪毙记者的稿件,稿件质量但是关,哪怕让记者一改再改。新闻工作,和其他工作一样,没有干过,真的不能深切体会其中的艰辛。

从一线记者退居幕后做修改,工作节奏放缓了,大脑神经却绷得更紧。修改工作最可怕的敌人是“熟视无睹”。周日到周五,每一天看稿、改稿、校对,视线里通常都是熟悉的地名、人名、职务、企业、项目熟悉的东西看多了,大脑便会抑制神经兴奋,把似是而非的东西误读成正确的东西,一些错误就“莫名其妙”地产生了。中国第一大报《人民日报》前些时候把温*总理的名字弄成了“温家室”,我想,做过修改的人恐怕都能“理解”这样的错误。修改工作的每一天,除了安排好版面、处理好大是大非方面的问题,我就一向*自己始终以陌生的眼光审视稿件的每一个词句、标点,留意翼翼地绕过一个个“熟视无睹”的陷阱。记者节到了,作为一名新闻从业人员多少有些感触,对自己这份工作取得的成绩多少有些自豪。

但是,想一想范长江、邹韬奋这些前辈,比较当今为和平、发展、民生而奔走甚而血洒战场的杰出同仁,我们才算什么用“忝列其中”描述我与新闻记者行业的关系是恰当的,这绝不是谦虚。

实用的2024记者节感言篇12

我们的记者经常脱掉鞋袜和农民一起下田。为什么?因为这样我们不光能拍到更好的画面,同时,我们还代表着广电的形象,我们有责任维护好这个形象。

我从事新闻事业只有14年,在很多人眼里我还只能是个“新兵蛋子”。我是1996年从市公交公司转行到原电视台工作的。这么多年来,我一直都承认自己是“新兵蛋子”的身份,但是,我从来不认为“新兵蛋子”就一定打不好枪。

20__年下半年,台里把开办对农节目《农技110特快》的任务交给了我,在接到台里任务的时候,我的父亲已经病重在床,肺癌晚期。而当时栏目组人员就只有我和童佳两个人,每周三期的节目量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一边是老父亲盼望看见儿子的眼神,一边是观众期待的新栏目……我选择了后者,坚持做好每一档节目。直到父亲去世后办丧事时,我才请同事帮忙顶了两期。那段时间我的心很痛,在父亲生命的最后时刻,我没有更多的时间去陪伴他。但是,那段时间我也收获了快乐,栏目受到了普遍好评,正如央视白岩松所写的一本书的书名——“痛并快乐着”。

肩负起服务农民的责任是多年来我们栏目受到好评的根本原因。《农技110特快》是个由多个小版块组成的栏目,其中有一个《气象农情》小版块,这个小版块的来历有一段故事。说难听点,这是个被农民骂出来的版块。为了栏目题材的组织,农业局专门派了农技110集团的老贾长驻栏目组,老贾经常跟我们一起去拍节目。20__年8月,莲花镇农民来电反映水稻病害很严重。我和老贾马上请了衢江区的水稻专家赶到莲花镇的田头,专家马上判定这是水稻黑条矮缩病。专家在现场介绍说,水稻黑条矮缩病就好比是癌症,没办法治的,只能在苗期预防。当时有不少农民在围观,听专家这么介绍,一位农民有点急了,在一边大声抱怨:“这样的内容你们为什么不早播?现在已经发病了,损失已经造成了,再拍节目有什么用?”其实相关预防内容在2个月前已播出过两遍,只是有些农民兄弟错过了收看时间。老贾很委屈,马上跟农民辩解说:“我们已经播过了,是你们自己没有看。”

被农民指责,在我们栏目运行这么多年来还是头一次,其实当时我内心也很委屈。但是,很快我就制止住了他们的争吵。我觉得,农民非常可怜,这田里的稻子也许就是他们一年的希望。我对老贾说,我们不能要求农民守住电视机看每一期节目,我们再想想有没有什么办法,这是农民最基本的要求,我们有责任。在回来的路上,我冒出来一个想法,就是开一个天天提醒农事的版块,内容不需要每期更新,要在农事周期内重复播,这样农民看到的可能性就会大得多。

就这样,《气象农情》应运而生,这个版块按农情季节高频率地提醒农民眼下该注意做好哪些农事。这个版块后来发挥了很大的作用。20__年9月,在稻飞虱危害衢州时,我们利用《气象农情》连续高密度地播出病虫情报,不断介绍紧急防控措施,农民看节目而动,加强了针对性防治。据市农业局统计,当年全市晚稻减少损失9万多吨。

在我们这个团队,我们的记者经常脱掉鞋袜和农民一起下田。为什么?因为这样我们不光能拍到更好的画面,同时,我们还代表着广电的形象,我们有责任维护好这个形象。

我们做对农节目,也有个真情付出的问题。童佳前几天跟我说,每次播节目,看到稿子里农民关心的内容多的时候,心里就有说不出的高兴。其实,我们心里与农民有着深厚的感情。我有很多做农资的朋友,我经常跟他们说,如果让我发现谁利用我们栏目坑农害农,那朋友就没得做了。

前不久,我们回忆起做《农技110特快》所经历的酸甜苦辣,黄宏伟老师是这么回答的:酸甜苦辣很多,但是现在能够想起来的却只剩下甜。确实,《农技110特快》栏目组的每个成员,手中都握有省级一等奖的奖状,有的人还不止一张。

事业需要坚守,成功更离不开坚守。一个好的记者必然会不断地去追求作品的质量,而追求质量的过程往往是忘我的,是一种高尚的职业精神的自然流露。当你感觉撑不下去的时候,再咬咬牙,成功就离我们更近了一步。

实用的2024记者节感言篇13

“记者节”定在意蕴着收获的深秋,她的莅临让我们充满喜悦和激情。

我们举杯祝贺,一齐感动着、惦念着,一齐回望过去的岁月。我们共同见证了恩施的改革发展,目击了恩施的日新月异;我们也共同关注着社会,感受着生活,也一齐在风雨中走过,并且用心记录着。

我们为“记者”这个称号自豪——新闻宣传工作,如同一叶风帆,为全市的发展鼓劲;如同一个号手,吹响奋进的号角。做好全市新闻宣传,是我们的使命。我们用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记载着中国硒都发展的每一个脚印;每一篇稿件、每一个镜头,都书写着恩施的光荣与梦想,都是我们为恩施呐喊助威的铿锵鼓声,都将成为永不褪色的缤纷画面。

“三大战役”、“三张名片”,以及所有的新闻活动,我们都参与了、经历了、见证了、记录了。我们已经数不清多少次采访归来深夜赶稿,多少次加班;为了一句话、一张图片、一个版面、一个创意,我们反复琢磨反复讨论。我们忙碌,但是我们幸福,因为恩施的发展有我们的一份力量,每想到这一点,心中都有一种自豪悄然萌生。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我们深深懂得,社会对新闻工作的尊重和认同来自这份职业的特殊性,更来自于新闻工作者的自律和职业道德操守。为此,我们时刻不忘身份,落笔不忘职责,始终持续着为恩施的改革和发展呐喊、高歌的热情。我们为自己所肩负的参与恩施发展的历史使命而骄傲!

11月8日,记者节。以职业为节,为了记者的光荣,也为了光荣之后,脚步更从容。作为记者,在中国是幸运的。是的,在那里,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正在发生,在那里,30年走完了国外近百年的发展路程。所谓的“幸运”,不仅仅是事件多、新闻多,也不仅仅是能记录下日新月异的变化、见证一个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重要的是,能够参与进来,在风云激荡中,成就记者的职业价值,成就作为记者的人生价值……

所以,记者的`光荣,并不属于一己,而是属于这个伟大的时代,这个伟大的国度。古人有云:“躬逢其盛”,“躬”既可解为“亲自”,也可解为“曲身”:应对伟大,个人怎能不心生敬意,怎能不满怀谦卑细数光荣后,请束之高阁,在这个幸运的时代,从容前行。

这是个幸运的时代,这也是一个复杂而矛盾的时代。“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这是__大报告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基本决定。因此,不能不提到来自美国新闻工作者普利策的比喻:“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告。”这个比喻,当下中国的记者,尤其该牢记于心。在这个复杂的时代,光荣只属于过去:船头的瞭望者不需要太多行李,他需要的,是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一支善于表达的笔,或许,还需要一副能嚷嚷的好嗓门……从容,是为了自己的脚步,也是为了国家这条大船的征途。

然而,这也是这样一个时代:很多人汲汲于名,碌碌于利。刚刚发生的“排队领封口费”事件,虽然只是个别行为,但仍然让人警醒。金钱、权力,总有着大于想像的诱惑力。然而同时,绩效考核、评价稿费、收视大战、末位淘汰……也让“无冕”倍感压力。这些,也需要记者们坦然应对,既须谨记记者的节操、坚守道德的底限,也须争取自己的权利、维护自身的权益。这些,与做“船头瞭望者”,同样重要。

实际上,记者,像教师、工人、农民一样,本来只是一种职业。种种光荣,与其说是人为赋予的光环,不如说是由职业派生的职责。记录社会前进年轮,推动巨轮前进,发现暗礁浅滩……说到底,这些,都但是是“记者”这个职位的基本要求。做得好,是就应;做不到,是失职。因此,更需要看轻光荣,从容迈步。

我是一名新闻编辑,游离于“记者”的边缘,但我想,谨以此与记者们共勉!

实用的2024记者节感言篇14

“记者节”定在意蕴着收获的深秋,她的莅临让我们充满喜悦和激情。

我们举杯祝贺,一齐感动着、惦念着,一齐回望过去的岁月。我们共同见证了恩施的改革发展,目击了恩施的日新月异;我们也共同关注着社会,感受着生活,也一齐在风雨中走过,并且用心记录着。

我们为“记者”这个称号自豪——新闻宣传工作,如同一叶风帆,为全市的发展鼓劲;如同一个号手,吹响奋进的号角。做好全市新闻宣传,是我们的使命。我们用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记载着中国硒都发展的每一个脚印;每一篇稿件、每一个镜头,都书写着恩施的光荣与梦想,都是我们为恩施呐喊助威的铿锵鼓声,都将成为永不褪色的缤纷画面。

“三大战役”、“三张名片”,以及所有的新闻活动,我们都参与了、经历了、见证了、记录了。我们已经数不清多少次采访归来深夜赶稿,多少次加班;为了一句话、一张图片、一个版面、一个创意,我们反复琢磨反复讨论。我们忙碌,但是我们幸福,因为恩施的发展有我们的一份力量,每想到这一点,心中都有一种自豪悄然萌生。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我们深深懂得,社会对新闻工作的尊重和认同来自这份职业的特殊性,更来自于新闻工作者的自律和职业道德操守。为此,我们时刻不忘身份,落笔不忘职责,始终持续着为恩施的改革和发展呐喊、高歌的热情。我们为自己所肩负的参与恩施发展的历史使命而骄傲!

11月8日,记者节。以职业为节,为了记者的光荣,也为了光荣之后,脚步更从容。作为记者,在中国是幸运的。是的,在那里,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正在发生,在那里,30年走完了国外近百年的发展路程。所谓的“幸运”,不仅仅是事件多、新闻多,也不仅仅是能记录下日新月异的变化、见证一个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重要的是,能够参与进来,在风云激荡中,成就记者的职业价值,成就作为记者的人生价值……

所以,记者的光荣,并不属于一己,而是属于这个伟大的时代,这个伟大的国度。古人有云:“躬逢其盛”,“躬”既可解为“亲自”,也可解为“曲身”:应对伟大,个人怎能不心生敬意,怎能不满怀谦卑细数光荣后,请束之高阁,在这个幸运的时代,从容前行。

这是个幸运的时代,这也是一个复杂而矛盾的时代。“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这是xx大报告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基本决定。因此,不能不提到来自美国著名新闻工作者普利策的比喻:“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告。”这个比喻,当下中国的记者,尤其该牢记于心。在这个复杂的时代,光荣只属于过去:船头的瞭望者不需要太多行李,他需要的,是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一支善于表达的笔,或许,还需要一副能嚷嚷的好嗓门……从容,是为了自己的脚步,也是为了国家这条大船的征途。

然而,这也是这样一个时代:很多人汲汲于名,碌碌于利。刚刚发生的“排队领封口费”事件,虽然只是个别行为,但仍然让人警醒。金钱、权力,总有着大于想像的诱惑力。然而同时,绩效考核、评价稿费、收视大战、末位淘汰……也让“无冕之王”倍感压力。这些,也需要记者们坦然应对,既须谨记记者的节操、坚守道德的底限,也须争取自己的权利、维护自身的权益。这些,与做“船头瞭望者”,同样重要。

实际上,记者,像教师、工人、农民或者公务员一样,本来只是一种职业。种种光荣,与其说是人为赋予的光环,不如说是由职业派生的职责。记录社会前进年轮,推动巨轮前进,发现暗礁浅滩……说到底,这些,都但是是“记者”这个职位的基本要求。做得好,是就应;做不到,是失职。因此,更需要看轻光荣,从容迈步。

我是一名修改,游离于“记者”的边缘,但我想,谨以此与记者们共勉!

实用的2024记者节感言篇15

“记者节”定在意蕴着收获的深秋,她的莅临让我们充满喜悦和激情。

我们举杯祝贺,一齐感动着、惦念着,一齐回望过去的岁月。我们共同见证了恩施的改革发展,目击了恩施的日新月异;我们也共同关注着社会,感受着生活,也一齐在风雨中走过,并且用心记录着。

我们为“记者”这个称号自豪——新闻宣传工作,如同一叶风帆,为全市的发展鼓劲;如同一个号手,吹响奋进的号角。做好全市新闻宣传,是我们的使命。我们用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记载着中国硒都发展的每一个脚印;每一篇稿件、每一个镜头,都书写着恩施的光荣与梦想,都是我们为恩施呐喊助威的铿锵鼓声,都将成为永不褪色的缤纷画面。

“三大战役”、“三张名片”,以及所有的新闻活动,我们都参与了、经历了、见证了、记录了。我们已经数不清多少次采访归来深夜赶稿,多少次加班;为了一句话、一张图片、一个版面、一个创意,我们反复琢磨反复讨论。我们忙碌,但是我们幸福,因为恩施的发展有我们的一份力量,每想到这一点,心中都有一种自豪悄然萌生。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我们深深懂得,社会对新闻工作的尊重和认同来自这份职业的特殊性,更来自于新闻工作者的自律和职业道德操守。为此,我们时刻不忘身份,落笔不忘职责,始终持续着为恩施的改革和发展呐喊、高歌的热情。我们为自己所肩负的参与恩施发展的历史使命而骄傲!

11月8日,记者节。以职业为节,为了记者的光荣,也为了光荣之后,脚步更从容。作为记者,在中国是幸运的。是的,在那里,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正在发生,在那里,30年走完了国外近百年的发展路程。所谓的“幸运”,不仅仅是事件多、新闻多,也不仅仅是能记录下日新月异的变化、见证一个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重要的是,能够参与进来,在风云激荡中,成就记者的职业价值,成就作为记者的人生价值……

所以,记者的光荣,并不属于一己,而是属于这个伟大的时代,这个伟大的国度。古人有云:“躬逢其盛”,“躬”既可解为“亲自”,也可解为“曲身”:应对伟大,个人怎能不心生敬意,怎能不满怀谦卑细数光荣后,请束之高阁,在这个幸运的时代,从容前行。

这是个幸运的时代,这也是一个复杂而矛盾的时代。“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这是xx大报告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基本决定。因此,不能不提到来自美国新闻工作者普利策的比喻:“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告。”这个比喻,当下中国的记者,尤其该牢记于心。在这个复杂的时代,光荣只属于过去:船头的瞭望者不需要太多行李,他需要的,是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一支善于表达的笔,或许,还需要一副能嚷嚷的好嗓门……从容,是为了自己的脚步,也是为了国家这条大船的征途。

然而,这也是这样一个时代:很多人汲汲于名,碌碌于利。刚刚发生的“排队领封口费”事件,虽然只是个别行为,但仍然让人警醒。金钱、权力,总有着大于想像的诱惑力。然而同时,绩效考核、评价稿费、收视大战、末位淘汰……也让“无冕”倍感压力。这些,也需要记者们坦然应对,既须谨记记者的节操、坚守道德的底限,也须争取自己的权利、维护自身的权益。这些,与做“船头瞭望者”,同样重要。

实际上,记者,像教师、工人、农民或者公务员一样,本来只是一种职业。种种光荣,与其说是人为赋予的光环,不如说是由职业派生的职责。记录社会前进年轮,推动巨轮前进,发现暗礁浅滩……说到底,这些,都但是是“记者”这个职位的基本要求。做得好,是就应;做不到,是失职。因此,更需要看轻光荣,从容迈步。

我是一名修改,游离于“记者”的边缘,但我想,谨以此与记者们共勉!

实用的2024记者节感言篇16

今天是中国记者节,也是我踏入这一行以来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记者节。虽说进入宣传部已两年有余,大多都是干着和新闻沾边的工作,也算是半个“业余记者”(之前我一直这样自称),可是却一直不敢对外说自己的职业是“记者”。

20xx年4月19日,由于部内人事变动,我被任命为白银日报驻白银区记者站负责人,尽管这是一个没有级别的头衔,尽管记者站只有我一个人,尽管还是干着以前的日常工作……可是,至少在我心里,从那一刻起,我觉得自己才真正踏入了记者这一行业。

坦诚地说,在进入宣传部之前,我对“记者”这一行业的概念完全是陌生的。最直观地感受就是央视媒体的几个较喜欢的记者兼主持人。如白岩松、柴静、鲁健等。那个时候觉得记者这个职业很是风光。进入宣传部后,我接触的最多的就是我们白银区广电中心的一帮兄弟姊妹。他们在白银区就算是记者,阿杜就是这个圈里的名记。除了广电一群人,我工作上的伙伴还是就是《白银日报》的一群真正记者。刚开始跟领导活动,只要别人提“记者”我的第一反应都不是指我们,而是指报社和市电视台的人。

慢慢地在这个行业干得时间长了,大家都熟络起来,圈子也在渐渐扩大。对记者这个行业也有了更深地了解和感触。他们发现并颂扬人间的真善美,他们鄙弃并揭露社会的假恶丑;他们不能像其他上班族一样朝九晚五规律作息,他们经常是在和朋友聚会的饭桌上亦或是周末陪家人休闲时被通知立刻赶往采访现场;他们很少拥有鲜花和掌声,甚至有时候会被泼冷水、拒之门外……但是不管怎样,他们是一群为了梦想而不断追求、不停奔跑的人。如阿杜所说“因为热爱、所以奔跑;因为奔跑、更加热爱!”

“可以近距离地感受平民的感动、思想的跳动、时代的脉动,近得可以听到一朵花开的声响,近得可以看到涟漪泛起的花纹”之于记者,这已足够!

“不是在下乡采访,就是在下乡的路上。”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中,每一个新闻工作者都在追梦的路上!

实用的2024记者节感言篇17

这天是第11个记者节,汴梁晚报全体修改记者最想说的一句话是:感谢您,亲爱的读者。

《汴梁晚报》在探索中成长,如今已走过了20xx年的风雨历程。20xx年来,我们和您水乳交融,休戚与共。是您给了我们智慧与才思,是您给了我们信心和力量,是您让我们一路向前。有您的支持,我们无惧无畏;有您的认可,我们才会成为“无冕之王”。

这天,我们重温使命,更坚定了新闻人关注民生、传递温暖、抑恶扬善、坚守正义、维护和谐、推动进步的社会担当。我们将永远和您一齐,为城市的发展、生活的完美而恪尽职守,为充满正义和良知的新闻事业奉献全力。――徐超文

每一天都是新的。所以,作为历史的亲历者和记录者,记者不仅仅是一项荣誉,更是一种职责。

每一天都是新的。所以记者要与社会共前进,与百姓同冷暖,做老百姓的“贴身小棉袄”。这是记者的义务。

每一天都是新的。所以,记者要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激情是记者的职业生命。――刘阳

我们长期做夜班修改,每当万家灯火团圆的时候,正是我们工作最忙的时候。许多次披星戴月回家的深夜,路上已空无一人。以前雪夜回家摔倒过七八次,甚至有的修改大年三十夜里把肋骨摔裂,但我们毫无怨言。作为社会良知守望者,我们职责在肩,不求回报,只求把最精彩的新闻奉献给亲爱的读者朋友。――史学军

这是一个普通的日子,是365天中平常的一天;这又是一个个性的日子,是一个属于记者的节日。在这一天,在这个个性的日子里,我们与你一齐沐浴阳光,感受温暖。我们期望与你一齐,祝愿每一个人:有爱,有诗意,有阳光,有力量,有尊严,有淡淡的温暖,在此刻、在将来的每一天。――卢浩然

20多年前,从抬石头打地基一齐动手盖修改部大楼,到下排版车间跟着师傅用一个一个的铅字排文章,每每都搞得两手油污满是油墨,之后再用锯末洗手……那时,还学会了在排好的铅版上阅读“反字”文章……

报社从铅与火的排版印刷到激光照排,再到这天新闻采编平台的开通,使我亲眼目睹了报社一步步地踏入了先进的行列,真是说不出的激动和感慨。――王海英

7年里,从记者到修改,体味辛苦,感受快乐。还记得有一次要等待新华社的重要稿件,为了编好版面,怀孕6个月的我和肚子里的小宝宝一齐坚持工作到凌晨5点,看到做好的版面新鲜“出炉”,想到读者能够及时读到我们的《汴梁晚报》时,我欣慰地笑了。――马丽

转眼间,我已经度过了6个记者节。6年里,我做过修改,干过记者,与读者打交道,与百姓常联系,修改部的故事有很多,工作岗位上的每一天很充实。――严佳

当记者6年来,古城大街小巷留下了穿梭的足迹,也结交了一些铁杆的朋友,更多的是,也真实感受到了记者的含义,使命重大,荣誉的背后,是沉甸甸的职责!伸张正义,鞭挞邪恶,做平民记者,用手中的笔,用新闻为读者服务,是我永不懈怠的追求!――王笃明

做一名热线记者,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人生百态。两年时间里,我跑遍了开封的大街小巷,初步了解了开封,也正逐步融入到这个城市之中。下一步,我期望自己能够变得更好,能够在跑新闻的同时学会思考,“�酒浯螅舍其细;先其急,后其�”,采写出更多鲜活的、有价值的作品来。

实用的2024记者节感言篇18

11月8日,是新中国的第十个记者节,一个不放假的节日。我们向你们———所有奔波在路上的新闻记者,致敬!和很多个日子一样,这是平凡的一天。一切都在缓缓改变,一切也都在缓缓地被改变。不变的,是我们的致敬。

这是几名普通新闻人,他们有着各自不同的名字。他们发自肺腑的话,是我们所有新闻工作者的坚持。让我们并肩前行!

黄叶飘飞的季节,我们迎来了第十个属于自己的节日。

飞天周刊一个年轻的实习记者曾写过让我肃然起敬的一句话:喜欢这分艰辛,尊重这分使命,所以固守这分职责。

而事实证明,她的确没有把这句话仅仅停留在口头上。都市新闻人就就应这样,笃信成功的喜悦来自艰辛的采写编,而不是低俗的炒作和无聊的文字游戏。党给了我们使命,不是让我们接到一个热线就急匆匆“打抱不平”,或带着发稿任务满大街找“狗咬人”,更不是让我们居高临下地大喊一通,乱批一顿。为了固守职责,我们务必始终持续冷静、平和与辩证,走进都市生活,体察社会现象,倾听市民声音,继而概括又生动地聚焦我们生活着的都市,让相关部门、相关人甚至感兴趣的相关群体,有所触动,有所思考,有所改善。

———李

在新闻这个行业中干了这么多年,我始终认为我干的是一件很重要、很神圣的事情。正因如此,我觉得我始终是战战兢兢的,生怕有什么遗漏或疏忽造成大错,以至于晚上做梦都被吓醒。做什么事情必须得做足功课,不然我会个性不自信,怕别人小看我,更怕读者觉得看我修改的版面、采写的稿件是浪费时间。

———兰

匆忙中,一天又结束了。放下手中的笔,细细回味,十多年的修改记者生涯,赋予了我吃苦耐劳、坚忍不屈的性格,造就了我恪尽职守、是非分明的品德,这是我一生的财富。

这会儿,我想说,将荣光与豪情稍稍收起,让我们肩负职责,从容前行!

———裴

记者是现实忠实的记录者和守望者。记者的价值,就在于把这种忠实的记录刻录成一段真实的印记。记者就应是现实主义者,以记录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为己任;记者也就应是理想主义者,总要想像着让明天的生活更完美,我们的社会更礼貌、更进步。记者这个职业永远是一种人生状态,你务必在一种状态下,在一种学习的状态下,在跑步的状态下做这样一份工作。

———关X

入行20xx年,面容已不再年轻,头发已不再浓密,青春已渐渐远去。在还不到回忆的年纪回首这20xx年的日日夜夜,惟感自豪的是:激情仍在,动力依然,前进的脚步没有停歇!新闻是个充满挑战、需要激情、不怕艰辛、固守职责的行业,选取了它,就意味着要有更多的付出和努力。20xx年里,有成功、有遗憾、有欢笑、有泪水,但在一个充满朝气、团结如一、力求上进、感动常在的群众里工作,心里是一种别样的温暖。节日来临,应对暖阳,大声说出———我无悔!!!

实用的2024记者节感言篇19

会写字的人,不一定就能成为一名好的新闻记者。因为,新闻报道不是信手捻来,也不是花前月下的抒情浪漫,而是对新闻事件的真实反映,是经过对文字的精心锤炼,将思想和观点隐藏在客观事实中的绝妙诠释。

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新闻记者肩负着“天降大任于斯人”的使命,追寻理想、拷问真相、守望良知是新闻记者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因此,新闻记者,不应该是简单的记录者,而应是一个善于交流的访问者,反应敏捷的运动员,思想深邃的哲学家,温厚善良的慈悲者,嫉恶如仇的侠士。

为了成为一名新闻人,我放弃了曾经稳定安逸的工作追寻我的新闻梦想,在新闻这条路上奋力跋涉的过程中,我收获了果实也倍添了自信;在用新闻报道这个武器惩恶扬善时,我树立了党报记者的威信。7年的采写历练,我学会了用嘴与被访者沟通,用眼去观察,用文字去记录,用头脑去思考;成熟的心态和对新闻导向准确把握的能力,让我为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党报记者而备感欣慰。

然而,越做下去,越感觉新闻记者不好当。一位同行对我说,“这一行做得越久,经验越丰富,就越看出自己的水平与顶峰的差距。对自己要求不低的你,有时为了用一个词来准确地形容想表述的内涵,却要绞尽脑汁想大半天;有时候,一个新闻事件,本来用一个很恰当的角度去采写效果会很好,而经验丰富的你却偏偏在策划时无法想到,以至于对写出来的稿件不满意而懊恼。这,也许就是做了多年记者的你所亟待突破的瓶颈吧。”

7年的记者生涯,所流过的汗水和泪水,让我切身地感受到做记者的艰辛与痛苦。所经历的劳累、疲惫、委屈、欣慰,酸甜苦辣全都浸透在一篇篇具有新闻价值的文章中。然而,当一篇篇精心采写的稿件获读者的好评时;当我的新闻作品获得广东新闻奖时;当名字成为文章的金字招牌时,心里骤然涌出的那份收获累累果实的自豪感,便犹如母亲经历了孕育和生育阵痛之后,抱着哭声响亮的孩子时那样甜蜜。

走在新闻的路上,我徘徊在爱与痛的边缘。但我知道,我不会放弃。人的一生,能把职业与理想完美结合起来,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

实用的2024记者节感言篇20

我是电视台的记者,这天十分荣幸在第十一个记者节即将到来之际,代表十佳优秀记者在此发言。首先请允许我在那里向所有记者同仁们表示祝福,同时向关心和支持我们广电事业的所有领导、各界朋友送上最诚挚的谢意,因为你们的鼓舞与鞭策是我们不断前进的动力。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因为喜欢博学的央视名嘴水均益,因为喜欢睿智的白岩松,喜欢犀利的意大利记者法拉奇,14岁那年,我立志要做像他们一样的记者20xx年夏天,刚刚迈出大学校门的我,怀揣着当年的梦想,走进了广电。这个选取,让远在长沙的父母始料不及,他们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的女儿会在离他们千里之遥的扎根,更不敢相信自己的女儿能一向在这个辛苦的岗位上执着的坚守。掐

指一算,这天是我来第490天,回想这四百多个日夜,一个女孩子,背井离乡没有朋友,语言不通,完全像没有归宿感的浮萍,随风飘零。幸运的是,在领导和

同事的关心帮忙下,我慢慢地适应,并融入到记者这个行列,融入到这座城市。从第一次采访时因语言不通,与被采访者面面相觑的尴尬,到此刻灵活自如的问答;

从第一次稿件被要求重写时的羞愧到此刻得心应手的写稿……这一路,布满了太多的坎坷和荆刺,凝结了太多的辛酸和汗水。

我清楚的记得今年六月五号那个深夜,那晚我在做的义工个性节目。为了赶在第二天播出,我加班到凌晨2点。就在片子快要做完的时候,突然,电脑死机了可怕的是,节目没有保存,大家都明白,这就意味着前面所有的工作都白费了……

眼看第二天的节目将受到影响,那一夜我对着空无一人的制作室失声痛哭——人们常说记者就意味着与奔忙和汗水相伴,但我始终固执地认为记者这个职业

是精彩的。因为你在读懂别人的时候,也在检阅和丰富自己,很多时候,你采访的

对象,就是你奋进的动力。担任栏目制片以来,我结识了一群夕阳老人,他们年近古稀却乐观的自比廉颇,年轻时他们曾为发展挥洒汗水,暮年却仍然为这方热土出谋划策。他今年夏天,在和陈主任,杨哥一齐拍教育专题片的时候,小黄鑫悲惨的家庭遭遇张贤亮血气方刚的父亲张圣刚,应对儿子的学费没有着落的失声痛苦,张曼为母亲

还是为自己前途苦苦纠结的辛酸,这些让我震撼。这期间我采访了一位从小丧父,家庭贫困的的优秀学子张少亮。今年他以618分的好成绩考上了武汉大学。有一天我意外的受到他一条信息,信息资料是这样的:,来武汉一个月了,大学生活很精彩,这些都就应感谢你。短短几句话,让我感到从未有过的满足。其实我就应感谢他们,是他们给了我无限的勇气和力量,是他们让我意识到作为一名记者肩负的职责和使命。

除了这些,还有不向死神低头白血病少女李怡晓,还有为弱势群体用心奔走的义工……他们让我在奔忙的生活中感受生命的精彩。

很有幸,能成为广电大家庭中的一员,生活在这个大家庭,让我倍感荣耀,广电前辈给我们新人做出了榜样,他们对电视的执着,对新闻工作的一丝不苟,为我们树立起了标杆,能够说在每寸土地,每个角落都留下了广电人的汗水。

经济工作会议期间,精彩鲜明的新闻报道,深刻有力系列专题,吹响了快速

发展的集结号。

特大洪灾中,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我们一线记者的身影,他们用形象的画面生动的文字奏响了众志成城,抗洪抢险的音。

建立省级卫生城市,我们记者穿梭在每个街头巷尾,每个基层单位,一个又一个的催人奋进创卫报道,一篇又一篇鞭辟入里的监督檄文,他们用青春的汗水和火热的激情浇注这个城市最美的一抹绿色。

这天是记者节,是个承载着记者职业光荣与梦想的节日,作为电视台记者,我和我的同仁无比自豪和骄傲,同时也感到的职责重大。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用心坚持正确导向,传递党和政府的声音,创新思维,用我们的笔去描绘发展的美景,用我们的镜头记录发展变化的每一刻;用我们的心去感受前进的脉搏。用行动向党和人民,向各级领导,向xx万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实用的2024记者节感言篇21

静悄悄的,记者节又到了。

由于自己和然然一齐感冒,这天看到“小二读帖:中国记者也有节”才明白11月8日是连半天假也不放的“记者节”。为此,国内云南26家媒体“宣誓承诺放下‘灰暗新闻’”:“做负职责媒体,让新闻更加温暖、更加阳光、更加有力量”。这当然是个好的方向,媒体、记者,一向有“社会良心、无冕”等等的称号,他们若能更清楚的认清自身职责、勇于负起职责,而不是随波逐流和唯利是图,当然是社会与民众之福。

另一方面,记者节不仅仅需要强调职责,更需要强调权利而不仅仅仅是福利。我们至今还时常听到记者挨打、被防、被限制、被传唤、被诬告等等的新闻。在这样的新闻舆论环境下,如果记者的采访权、知情权、人身权利还得不到足够保障的话,又如何保证公众可能得到*和阳光呢

记者是观察者,报道者,也是记录者。每逢重大的事件,都有记者在场。此时,记者就成为见证者和记录者,扮演着古代史官的主角。

伍皓:“做负职责媒体”

做负职责媒体,首先是要对新闻负责;必须要对公众负责;归根结底是要对党和人民的事业负责;目的是为了重塑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建立在“负职责媒体”的基础之上,我们才能在追求公开、透明、阳光、开放的道路上走得更好、更远。

记得《南方周末》上刊载过一篇文章,讲述新闻与历史的关系。文章认为,历史是古代的新闻,而新闻是当代的历史。这一番话,是值得反复引用的。我一向认为,记者就应学习历史,以加强对事件的整体把握,加强使命感和职责感;历史学家也就应关注时事,以便给材料注入生命。历史与现实,是能够相互对照的。

我们生活在历史之中。这天的时事,就是明天的历史。在中国,我们既不能够准确地报道时事,也不善于经常地回顾昨日发生的事情。我们既没有新闻,也没有历史。于是,我们沉溺在不断进步的幻觉之中,却走在老路上面。我们自以为不会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却被同一块石头绊倒两次、三次直至很多次。我们天天在觉悟,结果却是被新的石头再绊倒很多次。

刘松萝曾说:中国的问题,个性是*问题,就是在缺乏报道,缺乏记录并且缺乏对旧闻的回顾的社会条件下日甚一日,直到积重难返。

因此,中国需要这样一些人,他们能够冷静地观察时事,把事件客观地报道出来,准确地记录下来。在重要的时刻,他们又能够把历史记录拿出来以供社会对照之用。当社会沉沦的时候,他们的是非标准不随着社会沉沦。当社会扭曲的时候,他们的记录不随着社会的改变而改变。当社会选取遗忘的时候,当社会在娱乐中醉生梦死的时候,他们就应记住那些有可能让自己,让权贵,让大众不快乐的事情。记者和学者,当然就应是肩负这种使命的人。

我不埋怨大众。大众正在承受着巨大的生存压力,他们有权利只思考眼前的事情。同时,就应有人去思考长远一些的问题。这是一种社会分工,与精英和民粹没有太大的关联。有些人的虚名,或者因为虚名而产生的实利,就就应来自他们思考了大众没有思考的问题,承担了大众没有承担的精神痛苦。

假如有人不愿再承担精神上的痛苦,他们能够选取退却,让新来者承担这一社会主角。但是,假如有人不愿意承担痛苦和风险,却仍然以记者和学者自居,这就是在欺世盗名了。至于那些歪曲事实,模糊逻辑,倡导遗忘,麻痹社会,降低社会肌体的疼痛感的人,就应被称为记者和学者中的败类。

把事件记录下来,这是一种无奈,是我们在有些时候能够做的事情。同时我相信,这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在《呐喊》的自序里,鲁迅先生记录了此刻已经被熟知的他与钱玄同先生的对话。

鲁迅:“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此刻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钱玄同:“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期望。”

看似无望的时候,愿意沉睡的人继续沉睡吧。不愿意睡或者睡不着的人们,不妨加入记录者的行列。

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社会的记录者正在增加。以前,我们听说过有神话般的西方记者,他们周游世界,又能够随时把文字和图片传到报社,在报刊上发表出来。这天,这已经我们成为每一个人都能够做到的事情了。的不同,就是大多数人只能在网上发表。能够说,每一位网上作者,都是广义上的记者。很多新闻,就是由他们带给的。

更值得庆幸的是,网上的报道和记录已经起到了作用。周正*照事件,“躲猫猫”事件,周久耕事件,邓玉娇案件,经济适用房六连号事件等等,都得到了社会的关注,有些还得到了应有的处理。

刘松萝曾在《天价和地王:我们无能为力,但是能够记录下来》中说:“我们无能为力,但是能够把这一切记录下来。我们要记住:是谁在操纵房价,谁在放松监管,又有哪些专家在为财阀张目。一句话,是谁在*。我坚信,报应会来到的。”此外,假如我们把看到的暴力拆迁记录下来,把市政工程中的*现象记录下来,把正在进行的高考改革中出现的违法违纪问题记录下来,就能够构成威慑的力量,就能够推动中国的进步。

写作本文的时候,我看到了《南方都市报》的社论,《记者:观察者、记录者、参与者、改造者》。在此,向《南方都市报》致敬。

我们是社会的记录者。我们拒绝强权,拒绝遗忘,拒绝商业霸权,拒绝泛娱乐化,力求为社会,为后人留下真实的记录。我明白,还有很多网络关注的事件没有得到解决,有些事件甚至在网络上无法讨论。但我坚信,只要有人还在记录,中国就有期望。

实用的2024记者节感言篇22

静悄悄的,记者节又到了。

由于自己和然然一起感冒,今天看到“小二读帖:中国记者也有节”才知道11月8日是连半天假也不放的“记者节”。为此,国内云南26家媒体“宣誓承诺放弃‘灰暗新闻’”:“做负责任媒体,让新闻更加温暖、更加阳光、更加有力量”。这当然是个好的方向,媒体、记者,一向有“社会良心、无冕”等等的称号,他们若能更清楚的认清自身责任、勇于负起责任,而不是随波逐流和唯利是图,当然是社会与民众之福。

另一方面,记者节不仅需要强调责任,更需要强调权利而不仅仅是福利。我们至今还时常听到记者挨打、被防、被限制、被传唤、被诬告等等的新闻。在这样的新闻舆论环境下,如果记者的采访权、知情权、人身权利还得不到足够保障的话,又如何保证公众可能得到*和阳光呢?

记者是观察者,报道者,也是记录者。每逢重大的事件,都有记者在场。此时,记者就成为见证者和记录者,扮演着古代史官的角色。

伍皓:“做负责任媒体”

做负责任媒体,首先是要对新闻负责;一定要对公众负责;归根结底是要对党和人民的事业负责;目的是为了重塑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建立在“负责任媒体”的基础之上,我们才能在追求公开、透明、阳光、开放的道路上走得更好、更远。

记得《南方周末》上刊载过一篇文章,讲述新闻与历史的关系。文章认为,历史是古代的新闻,而新闻是当代的历史。这一番话,是值得反复引用的。我一直认为,记者应该学习历史,以加强对事件的整体把握,加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历史学家也应该关注时事,以便给材料注入生命。历史与现实,是可以相互对照的。

我们生活在历史之中。今天的时事,就是明天的历史。在中国,我们既不能够准确地报道时事,也不善于经常地回顾昨天发生的事情。我们既没有新闻,也没有历史。于是,我们沉溺在不断进步的幻觉之中,却走在老路上面。我们自以为不会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却被同一块石头绊倒两次、三次直至很多次。我们天天在觉悟,结果却是被新的石头再绊倒很多次。

刘松萝曾说:中国的问题,特别是*问题,就是在缺乏报道,缺乏记录并且缺乏对旧闻的回顾的社会条件下日甚一日,直到积重难返。

因此,中国需要这样一些人,他们能够冷静地观察时事,把事件客观地报道出来,准确地记录下来。在重要的时刻,他们又能够把历史记录拿出来以供社会对照之用。当社会沉沦的时候,他们的是非标准不随着社会沉沦。当社会扭曲的时候,他们的记录不随着社会的改变而改变。当社会选择遗忘的时候,当社会在娱乐中醉生梦死的时候,他们应该记住那些有可能让自己,让权贵,让大众不快乐的事情。记者和学者,当然应该是肩负这种使命的人。

我不埋怨大众。大众正在承受着巨大的生存压力,他们有权利只考虑眼前的事情。同时,应该有人去考虑长远一些的问题。这是一种社会分工,与精英和民粹没有太大的关联。有些人的虚名,或者因为虚名而产生的实利,就应该来自他们考虑了大众没有考虑的问题,承担了大众没有承担的精神痛苦。

假如有人不愿再承担精神上的痛苦,他们可以选择退却,让新来者承担这一社会角色。但是,假如有人不愿意承担痛苦和风险,却仍然以记者和学者自居,这就是在欺世盗名了。至于那些歪曲事实,模糊逻辑,倡导遗忘,麻痹社会,降低社会肌体的疼痛感的人,应该被称为记者和学者中的败类。

把事件记录下来,这是一种无奈,是我们在有些时候能够做的事情。同时我相信,这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在《呐喊》的自序里,鲁迅先生记录了现在已经被熟知的他与钱玄同先生的对话。

鲁迅:“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钱玄同:“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看似无望的时候,愿意沉睡的人继续沉睡吧。不愿意睡或者睡不着的人们,不妨加入记录者的行列。

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社会的记录者正在增加。以前,我们听说过有神话般的西方记者,他们周游世界,又能够随时把文字和图片传到报社,在报刊上发表出来。今天,这已经我们成为每一个人都能够做到的事情了。的不同,就是大多数人只能在网上发表。可以说,每一位网上作者,都是广义上的记者。很多新闻,就是由他们提供的。

更值得庆幸的是,网上的报道和记录已经起到了作用。周正*照事件,“躲猫猫”事件,周久耕事件,邓玉娇案件,经济适用房六连号事件等等,都得到了社会的关注,有些还得到了应有的处理。

刘松萝曾在《天价和地王:我们无能为力,不过可以记录下来》中说:“我们无能为力,不过可以把这一切记录下来。我们要记住:是谁在操纵房价,谁在放松监管,又有哪些专家在为财阀张目。一句话,是谁在*。我坚信,报应会来到的。”此外,假如我们把看到的暴力拆迁记录下来,把市政工程中的*现象记录下来,把正在进行的高考改革中出现的违法违纪问题记录下来,就可以形成威慑的力量,就可以推动中国的进步。

写作本文的时候,我看到了《南方都市报》的社论,《记者:观察者、记录者、参与者、改造者》。在此,向《南方都市报》致敬。

我们是社会的记录者。我们拒绝强权,拒绝遗忘,拒绝商业霸权,拒绝泛娱乐化,力求为社会,为后人留下真实的记录。我知道,还有很多网络关注的事件没有得到解决,有些事件甚至在网络上无法讨论。但我坚信,只要有人还在记录,中国就有希望。

实用的2024记者节感言篇23

青春如帜,理想不灭……十年从业坚守,犹如西西弗斯推石上山,因为热爱,而把没有尽头的苦役变成了诗意的栖居。

数年前,应恩师憬波所邀,穿越小城德江的巷陌,前去他寄居的小木屋清聊。我们一边津津有味吃着清汤白菜,一边饶有兴趣谈论文事。时空轮换,我吃过了好多美味佳肴,然而,时常忆及那顿菜根香,皆每有新得。

当年,我是从大山深处进城读书求学的穷学生,恩师憬波则是充满书卷气的清贫公务员。因为文字,我们颇为投缘。他把读书与写作因果,比喻为春蚕和桑叶的关系:吃得多,则吐得多;消化得好,则吐得好!彼时,我对此懵懵懂懂,而今,自己做记者多年,已算经风历雨,每每解析老师的教诲,皆大有裨益。

那时,因工作亦写新闻的恩师憬波告诫我:“写新闻一定要实事求是,千万不能胡编乱造,做人要有良知,要有做事的底线!”这些年以之为圭臬,我竭尽全力实践新闻理想,从最基层的通讯员成长为党报记者,从没有把新闻写作看成谋生的一种手段,而是一份圣神的事业;直面“理想美满,现实骨感”的社会肌肤,我如同手执利刃的剑客有过沉默,亦有过退却,还有过无奈,可从没有特意去文过饰非,力求做一个有思想的媒体人。

文字本身没有温度,有温度的是文字后面的记者!尽管,我不能“仗剑走天涯”,然而,守望良知已刻录于心:“有可以不说的真话,决不说假话。”

“牢记时代,勿忘人民”是已故的新闻界泰斗、新华社原社长穆青的座右铭,这亦是采编人员的“金科玉律”。在记者节之际,我重温此言,期待与同仁共勉,期翼与同仁戮力同心,不辱使命。

今天,我们记录历史;

明天,历史记录我们!

实用的2024记者节感言篇24

11月8日,是新中国的第x个记者节,一个不放假的节日。我们向你们———所有奔波在路上的新闻记者,致敬!和很多个日子一样,这是平凡的一天。一切都在缓缓改变,一切也都在缓缓地被改变。不变的,是我们的致敬。

这是几名普通新闻人,他们有着各自不同的名字。他们发自肺腑的话,是我们所有新闻工作者的坚持。让我们并肩前行!

黄叶飘飞的季节,我们迎来了第x个属于自己的节日。

飞天周刊一个年轻的实习记者曾写过让我肃然起敬的一句话:喜欢这分艰辛,尊重这分使命,所以固守这分职责。

而事实证明,她的确没有把这句话仅仅停留在口头上。都市新闻人就就应这样,笃信成功的喜悦来自艰辛的采写编,而不是低俗的炒作和无聊的文字游戏。党给了我们使命,不是让我们接到一个热线就急匆匆“打抱不平”,或带着发稿任务满大街找“狗咬人”,更不是让我们居高临下地大喊一通,乱批一顿。为了固守职责,我们务必始终持续冷静、平和与辩证,走进都市生活,体察社会现象,倾听市民声音,继而概括又生动地聚焦我们生活着的都市,让相关部门、相关人甚至感兴趣的相关群体,有所触动,有所思考,有所改善。

———李

在新闻这个行业中干了这么多年,我始终认为我干的是一件很重要、很神圣的事情。正因如此,我觉得我始终是战战兢兢的,生怕有什么遗漏或疏忽造成大错,以至于晚上做梦都被吓醒。做什么事情必须得做足功课,不然我会个性不自信,怕别人小看我,更怕读者觉得看我修改的版面、采写的稿件是浪费时间。

———兰

匆忙中,一天又结束了。放下手中的笔,细细回味,十多年的修改记者生涯,赋予了我吃苦耐劳、坚忍不屈的性格,造就了我恪尽职守、是非分明的品德,这是我一生的财富。

这会儿,我想说,将荣光与豪情稍稍收起,让我们肩负职责,从容前行!

———裴

记者是现实忠实的记录者和守望者。记者的价值,就在于把这种忠实的记录刻录成一段真实的印记。记者就应是现实主义者,以记录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为己任;记者也就应是理想主义者,总要想像着让明天的生活更完美,我们的社会更礼貌、更进步。记者这个职业永远是一种人生状态,你务必在一种状态下,在一种学习的状态下,在跑步的状态下做这样一份工作。

———关X

入行16年,面容已不再年轻,头发已不再浓密,青春已渐渐远去。在还不到回忆的年纪回首这16年的日日夜夜,惟感自豪的是:激情仍在,动力依然,前进的脚步没有停歇!新闻是个充满挑战、需要激情、不怕艰辛、固守职责的行业,选取了它,就意味着要有更多的付出和努力。16年里,有成功、有遗憾、有欢笑、有泪水,但在一个充满朝气、团结如一、力求上进、感动常在的群众里工作,心里是一种别样的温暖。节日来临,应对暖阳,大声说出———我无悔!!!

实用的2024记者节感言篇25

记者节是在中国是除了“护士节”、“教师节”之外的第三个行业性节日。大凡政府或社会为一个行业设个节日,与其说这个行业十分重要,不如说这个行业十分辛苦。医生与护士相比不重要吗为什么不设个医生节为什么不设个“公仆节”、“老板节”

有人常说:“记者是‘无冕’!”这是受了西方歪理邪说毒害的结果,很可笑!在民主国家,媒体掌握着舆论监督权,是相对于立法、司法、行政权之外的“第四种权力”,记者能够被认为是“无冕”,没有问题!但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媒体只是党的喉舌,这是比较准确的定位。喉舌,只是喉舌而已,没有脑子,让说什么说什么,让叫几声叫几声。这算哪门子“无冕”啊

目前正值报刊征订之时,报刊办得怎样样,读者和市场的选取才是实实在在的检验标准。媒体的尴尬之处在于,说是机关吧,财政却不拨款,需要自己在市场上觅食;说企业吧,又不能完全走市场化的路子,一派官衙作风。所以有人说,媒体是还没有倒闭的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在市场大潮的冲击下已经溃不成军、所剩不多,媒体却无法像国有企业那样改制,又不得不应对市场,所以举步维艰。

我向一个同学推销某个定位一向不准的报纸,同学说:“这个报纸白送我也不要!”报纸办到这个份上,我不明白摆成绩唱高调自欺欺人究有何益!

当然,过节了,为了“鼓劲”,大家说说场面上的话,也未尝不可。但是,我认为,如果大家都能讲讲实话,更为可贵。我相信“骄兵必败”、“哀兵必胜”!认识不到不足,即使认识到了却不敢承认、不敢正视,尤为可悲。

按说,大家无论从事哪个职业,都是靠劳动谋生,职业本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别,又何必为某个职业设个节日如果为某个职业设了节日,大概是因为这个职业既重要又辛苦,而且充满了风险。媒体和记者遇到的风险很多,也很复杂。一是容易遭罹政治风险,如因为信奉“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结果犯了“政治性”错误;二是容易遭遇人身危险,如因为揭露某黑幕而得罪某团体或个人,轻者被打,重者锒铛入狱;三是易犯技术性差错,别小瞧这技术性差错,一字之误,轻者被降职罚款,重者会丢了饭碗……

从这一方面来看,设个“记者节”,也算是社会对这个高风险行业的一种抚慰。在第8个记者节来临之际,中国新闻出版总署就“保障新闻采编人员合法采访权利”发出通知指出:“新闻采编人员合法的新闻采访活动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干扰、阻碍新闻采编人员合法的新闻采访活动。”似乎给了记者们一柄“尚方宝剑”。但我认为,就这么空泛的一句话,不可能有什么法律效应,也不会真正能够保障记者的合法的新闻采访活动。宪法第三十五条还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的自由”呢!

尽管传统媒体目前处境艰难,但其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用不着说那些漂亮的口号,为了生存,也要将报刊办好!毕竟,读者才是媒体的衣食父母。都说南方的一些都市类报纸思想解放、敢说真话,与其说他们“铁肩担道义”,不如说他们是为生存所迫。走向市场的报纸,务必敢于报道真相、说出真话、为人民代言,才能得到读者的认可。否则,你的报纸就订不出去,就没有影响力;影响力小了,商家谁还来做广告

这天是记者节,匆匆在博客上拉杂瞎扯几句,算是个人感言,只与二三博友交流,实不足与外人道也。

实用的2024记者节感言篇26

这天是第xx个记者节,汴梁晚报全体修改记者最想说的一句话是:感谢您,亲爱的读者。

《汴梁晚报》在探索中成长,如今已走过了16年的风雨历程。16年来,我们和您水乳交融,休戚与共。是您给了我们智慧与才思,是您给了我们信心和力量,是您让我们一路向前。有您的支持,我们无惧无畏;有您的认可,我们才会成为“无冕”。

这天,我们重温使命,更坚定了新闻人关注民生、传递温暖、抑恶扬善、坚守正义、维护和谐、推动进步的社会担当。我们将永远和您一齐,为城市的发展、生活的完美而恪尽职守,为充满正义和良知的新闻事业奉献全力。――徐超文

每一天都是新的。所以,作为历史的亲历者和记录者,记者不仅仅是一项荣誉,更是一种职责。

每一天都是新的。所以记者要与社会共前进,与百姓同冷暖,做老百姓的“贴身小棉袄”。这是记者的义务。

每一天都是新的。所以,记者要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激情是记者的职业生命。――刘阳

我们长期做夜班修改,每当万家灯火团圆的时候,正是我们工作最忙的时候。许多次披星戴月回家的深夜,路上已空无一人。以前雪夜回家摔倒过七八次,甚至有的修改大年三十夜里把肋骨摔裂,但我们毫无怨言。作为社会良知守望者,我们职责在肩,不求回报,只求把最精彩的新闻奉献给亲爱的读者朋友。――史学军

这是一个普通的日子,是365天中平常的一天;这又是一个个性的日子,是一个属于记者的节日。在这一天,在这个个性的日子里,我们与你一齐沐浴阳光,感受温暖。我们期望与你一齐,祝愿每一个人:有爱,有诗意,有阳光,有力量,有尊严,有淡淡的温暖,在此刻、在将来的每一天。――卢浩然

20多年前,从抬石头打地基一齐动手盖修改部大楼,到下排版车间跟着师傅用一个一个的铅字排文章,每每都搞得两手油污满是油墨,之后再用锯末洗手……那时,还学会了在排好的铅版上阅读“反字”文章……

报社从铅与火的排版印刷到激光照排,再到这天新闻采编平台的开通,使我亲眼目睹了报社一步步地踏入了先进的行列,真是说不出的激动和感慨。――王海英

7年里,从记者到修改,体味辛苦,感受快乐。还记得有一次要等待新华社的重要稿件,为了编好版面,怀孕6个月的我和肚子里的小宝宝一齐坚持工作到凌晨5点,看到做好的版面新鲜“出炉”,想到读者能够及时读到我们的《汴梁晚报》时,我欣慰地笑了。――马丽

转眼间,我已经度过了6个记者节。6年里,我做过修改,干过记者,与读者打交道,与百姓常联系,修改部的故事有很多,工作岗位上的每一天很充实。――严佳

当记者6年来,古城大街小巷留下了穿梭的足迹,也结交了一些铁杆的朋友,更多的是,也真实感受到了记者的含义,使命重大,荣誉的背后,是沉甸甸的职责!伸张正义,鞭挞*,做平民记者,用手中的笔,用新闻为读者服务,是我永不懈怠的追求!――王笃明

做一名热线记者,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人生百态。两年时间里,我跑遍了开封的大街小巷,初步了解了开封,也正逐步融入到这个城市之中。下一步,我期望自己能够变得更好,能够在跑新闻的同时学会思考,“志其大,舍其细;先其急,后其缓”,采写出更多鲜活的、有价值的作品来。

实用的2024记者节感言篇27

记者节是在中国是除了“护士节”、“教师节”之外的第三个行业性节日。大凡政府或社会为一个行业设个节日,与其说这个行业十分重要,不如说这个行业十分辛苦。医生与护士相比不重要吗为什么不设个医生节为什么不设个“公仆节”、“老板节”

有人常说:“记者是‘无冕’!”这是受了西方歪理邪说毒害的结果,很可笑!在民主国家,媒体掌握着舆论监督权,是相对于立法、司法、行政权之外的“第四种权力”,记者能够被认为是“无冕”,没有问题!

目前正值报刊征订之时,报刊办得怎样样,读者和市场的选取才是实实在在的检验标准。媒体的尴尬之处在于,说是机关吧,财政却不拨款,需要自己在市场上觅食;说企业吧,又不能完全走市场化的路子,一派官衙作风。所以有人说,媒体是还没有倒闭的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在市场大潮的冲击下已经溃不成军、所剩不多,媒体却无法像国有企业那样改制,又不得不应对市场,所以举步维艰。

我向一个同学推销某个定位一向不准的报纸,同学说:“这个报纸白送我也不要!”报纸办到这个份上,我不明白摆成绩唱高调自欺欺人究有何益!

当然,过节了,为了“鼓劲”,大家说说场面上的话,也未尝不可。但是,我认为,如果大家都能讲讲实话,更为可贵。我相信“骄兵必败”、“哀兵必胜”!认识不到不足,即使认识到了却不敢承认、不敢正视,尤为可悲。

按说,大家无论从事哪个职业,都是靠劳动谋生,职业本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别,又何必为某个职业设个节日如果为某个职业设了节日,大概是因为这个职业既重要又辛苦,而且充满了风险。媒体和记者遇到的风险很多,也很复杂。一是容易遭罹政治风险,如因为信奉“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结果犯了“政治性”错误;二是容易遭遇人身危险,如因为揭露某黑幕而得罪某团体或个人,轻者被打,重者锒铛入狱;三是易犯技术性差错,别小瞧这技术性差错,一字之误,轻者被降职罚款,重者会丢了饭碗……

从这一方面来看,设个“记者节”,也算是社会对这个高风险行业的一种抚慰。在第8个记者节来临之际,中国新闻出版总署就“保障新闻采编人员合法采访权利”发出通知指出:“新闻采编人员合法的新闻采访活动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干扰、阻碍新闻采编人员合法的新闻采访活动。”似乎给了记者们一柄“尚方宝剑”。但我认为,就这么空泛的一句话,不可能有什么法律效应,也不会真正能够保障记者的合法的新闻采访活动。

尽管传统媒体目前处境艰难,但其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用不着说那些漂亮的口号,为了生存,也要将报刊办好!毕竟,读者才是媒体的衣食父母。都说南方的一些都市类报纸思想解放、敢说真话,与其说他们“铁肩担道义”,不如说他们是为生存所迫。走向市场的报纸,务必敢于报道真相、说出真话、为人民代言,才能得到读者的认可。否则,你的报纸就订不出去,就没有影响力;影响力小了,商家谁还来做广告

以上是个人在今天这个“记者节”的感言。